芒茫 基礎材料與構造
一
指 導 老 師
學 生
陳 冠 華
林 宋 邱 方 葉 陳 梁 容 依 姿 謦 珈 子 舒 張 張 靚 庭 華 昀 妏 君 斐 悅 鍵
目 錄
設 計 土 磚
製 作 土 磚
疊 砌 土 磚
設計磚
設計磚
土種
添加物
起初我們從學校挖土 而學校的是灰土 雖然灰土乾得比較快但黏性不強 而且土因為天氣潮濕而結塊 在揉土前會先進行搗碎的動作 但又因土內混雜了許多小碎石 土磚翻模後的表面很粗糙 再加上考慮到往後必須要有效率的大量生產 我們選擇向校外購買紅土 土的雜質就相對減少了很多 雖然紅土因抓水能力佳而使黏性高 導致陰乾時間延長 但為了土磚陰乾後的品質我們最後還是選擇紅土
添加物的材料以在地化且天然為導向 聯想到隨處可見的野草 因其堅韌的生長力 採集時對自然的影響低 是不是可以使用它們來作為我們的材料 我們選擇了在地的蘆竹 芒草葉 芒草花 稻穀作為主要的添加物 在測試中做了18種土磚 將其分為兩類 一類為紅土混添加物 另一類為紅土再加入太白粉 測試結果 加了太白粉的土磚只適合陰乾 窯中火燒會因水分快速蒸發 而使磚表面出現明顯裂痕 而添加物的混合結果 芒草葉和芒草花的抓土能力最佳 前者的葉緣齒狀結構和後者花與種子的毛糙質感 對於土磚的摩擦力幫助甚佳 再加上取材的便利性 選擇了芒草葉和芒草花
乾燥方式
造型
尺寸
分成窯烤和自然陰乾 18種土磚 拿取一半火燒 我們發現陰乾的磚較有硬度且土磚整體完整性高 相對的有燒過的磚 因水分被燒乾 表面出現明顯裂痕 加上後續有兩個星期可以大量製作磚 考慮到效率和土磚的完整度 陰乾成了最終乾燥方式
在討論土磚造型時 參考了地磚的各種形狀 但因多種的幾何變化在疊砌上會有諸多限制 最後還是保守的選擇立方體 尺寸上以倍數觀念去決定三邊 因為倍數的三邊 使得在疊砌時 不會因為橫放或直立造成疊砌上的誤差 也會因為整齊的視覺畫面 產生規律的美感 拿取時也能輕鬆的一手搬運
製造磚
製造磚
如何有效率的製造磚
使用0.27公分厚度的貼皮夾板 貼皮夾板會使脫模時更輕鬆 土磚表面也會比較光滑 雷切模具零件 再進行組裝 每組模具可以製作2塊磚 脫模時 可以一次完成2塊磚
製作土泥
為了不添加類似石膏的人工添加物 做磚的前置作業就更加繁複耗時
一開始我們都用木棒來打紅土將其打細 因為打碎需要很久所以我們派兩三個人在打碎這工作 但反而重要的繳土跟灌土的人力比較少 一天生產50個已經是極限 原本我們一天設定一百個的目標沒辦法達成 為求生產效率我們思考有什麼解決辦法 後來想到買塞子來將細的紅土直接過濾 結塊的紅土則先泡在裝水的桶子裡給它軟化
將芒草葉和芒草花以3公分為距 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
我們在製作時不停地調整土磚黏性 主要是看灌土時土的狀態 土泥太濕 雖然灌土時很好填滿 但陰乾時間相對需要比較久 土泥太乾 土磚很難填補模具裡的縫隙 尤其是模具的四角最容易有縫隙 我們用不同水分比來試過 得到的結論是 手可以輕鬆地將土磚鋪平 且拿起來甩具有黏性不會掉落是最佳狀態 水 土 芒草的比例大約是1:3:1.5
製磚順序
先將混好芒草等添加物的土加水 並揉捏成黏性適當的土泥
使用雷切將貼皮夾板切出模具零件 組裝零件
完成模具
將土泥用雙手用力按壓填入模具中 特別要注意四個角 容易疏忽導致磚塊形狀不完整
陰乾填好土泥的模具一天
再進行脫模
脫完模的土磚
整齊排放陰乾
疊砌磚
整體造型
在造型設計上 以握起芒草其垂下的曲線作為基礎 為了營造在彼岸遇見他的畫面 設計兩個路口 隨著曲線的流動 在交會處與你相見
92.4
278
70.8
平面圖 Scale:1/20 0
20
走道寬度考量人體尺度 以肩膀寬度作為標準 因組內9個人就有8個女生 以女生的肩膀作為標準 肩寬為40 — 55公分 在排底部磚塊時 會請同學以目測的方式決定走道寬度和整體弧線的順暢程度
40(cm)
等角透視圖 Scale:1/20 0
20
我們製作的土磚數量約八百多個 超出我們預計的數量 在充裕的土磚數量下 我們有了想容納我們全部人的想法 在造型上也有了較廣闊的想像 經過多次的討論 土磚造型以我們最重要的添加物芒草作為概念 希望俯視這個庇護所時會有一束芒草被拿起而自然下垂的樣貌 因為磚塊數量非常充足 我們的野心也非常大 促使整體空間都非常寬敞 一開始 底部形狀先確認好 便開始往上堆疊 而當時因為野心再加上想更節省土磚的使用 將土磚一部份切半 砌方式以一層使用完整磚塊 下一層使用一半磚 所以產生了極透明且公開的場域
疊
40(cm)
而因為是疊磚的第一天 土磚都還未全乾 所以在疊高的過程中發現底部磚 因為上層的重量而有些被壓扁 土磚也開始輕微搖晃 但我們卻沒有因此停止疊高 覺得補表面就可以解決 騙得了眼睛 卻比不過地心引力 這樣治標不治本的態度 再倒塌過後 大家也開始檢討自己的心態
在倒塌後我們發現弧線的牆面其穩固性勝過垂直牆面 因為後者其力的方向比較單一 所以在疊砌時盡可能避免過於完整的一面牆 弧線牆面變成我們庇護所主要的特色 整體也因圓弧的堆砌讓人們在裡面時會有被環繞的感覺
視覺上也產生出流動性
左向立面圖 Scale:1/20 0
20
40(cm)
0
20
40(cm)
右向立面圖 Scale:1/20
背向立面圖 Scale:1/20 0
20
40(cm)
正向立面圖 Scale:1/20 0
20
40(cm)
左側整體較低的牆面
因為較早開始堆砌
所以磚塊未全乾但具有些黏性 太陽西曬時照射到內弧面
使磚塊乾的速度不
造成牆面雖往內倒但卻非常堅固的矛盾感
有了倒塌的經驗 我們不再把效率放第一 先把全部的磚都拿到室外風乾 第二次疊磚再縮小範圍 先確認好每塊磚的硬度再疊 把半塊的磚也移除 都用完整的磚來疊底下的部分 讓磚接觸面積都增大讓整體更穩固 而第一次疊磚我們覺得倒塌的那面牆過於筆直 磚沒有任何互咬的支撐力 因此第二次的造型 筆直的牆面改善成有些許的弧度 也因為第一次的教訓 疊到高層牆面都很平穩 其平穩的原因是因為在每次的疊砌過程中 組員之間培養了默契 隨時注意疊砌狀況 或是一個人負責盯著那面牆是否有向外或向內傾斜 為了不再讓我們的磚牆倒塌而在過程中不停的修改 而完成了第二次的疊砌
磚塊在每周的嘗試中
隨著倒塌而漸漸減少
考驗著我們所想堅持的整體雙芒造型 和其他組別的最大差異是我們的庇護所是由兩道弧線牆面所構成 使用範圍較大
磚塊數也較多
在屋頂的搭建就相對困難
正因為範圍較大
出挑的難度也高
我們的總磚數也不夠橫著堆砌 使用半徑4公分的PV
水管
所以我們嘗試更換桿件的類型 先用噴槍加熱
將水管彎曲至想要的拱形和寬度 因為組內都是第一次加熱塑膠管 所以在加熱過程中
因為磚塊寬度不寬
很難去掌握時機
PVC水管總長400公分
拱形水管的兩側落地
是為了不讓屋頂的重量集中在兩側牆面 避免牆面倒塌
兩側水管長140公分
剩餘的120公分在寬度為82公分的走道中形成拱狀
75 82 72
235
平面圖 Scale:1/20 0
20
走道寬度縮小 因為前次的走道是以肩膀寬度作為數據 但我們發現因為牆面的堆砌是採用漸進的堆砌方法 所以不必將走道寬度距離大於肩膀寬 在庇護所走動時始終都是一邊牆面高 另一牆面低 並不會覺得擁擠 因為空間是半開放的
40(cm)
等角透視圖 Scale:1/20 0
左側牆面維持第一次的疊砌方式 每塊磚向外轉約15度疊放 此疊砌方式是跳層使用 因為還是必須要有一層規律疊砌的磚 去穩固下方旋轉堆砌而接觸面積減少的磚
20
40(cm)
正向立面圖 Scale:1/20 20
0
20
40(cm)
177.54
0
背向立面圖 Scale:1/20 40(cm)
右向立面圖 Scale:1/20 0
20
40(cm)
0
20
40(cm)
左向立面圖 Scale:1/20
我們設法將屋頂修改得自然些 讓整體的線條流暢 但在只有兩根桿件的條件下 我們屋頂無法太大 因為我們疊砌的方式不是在一個環形空間 所以很難運用出挑的方式來完成屋頂 但我們還是希望屋頂不要看起來這麼刻意 以造型美為主軸 改成高低屋頂 相對於第二個平的屋頂
多了流線性
75 82 72
235
平面圖 Scale:1/20 0
20
40(cm)
等角透視圖 Scale:1/20 0
把上層的磚重新拿下並且思考怎麼排列 最後將兩面牆上方部分以出挑方式疊砌 內縮的幅度很小以免上層因為重力而往下掉 在最後的平衡極限改換成兩根木頭桿件 我們測量上層屋頂斜度 再將桿件切上卡榫 藉以抵住兩邊的弧面 以防向內倒塌
20
40(cm)
182.08
正向立面圖 Scale:1/20 0
20
40(cm)
0
20
40(cm)
背向立面圖 Scale:1/20
右向立面圖 Scale:1/20 20
40(cm)
20
40(cm)
166.28
183.59
0
左向立面圖 Scale:1/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