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is Design

Page 1

Thesis Design Deng Ji Chen



纏繞之碑

Bind the Monument

228 Peace Park, Taipei

基地/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

以構築批判歷史物件與當代生活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Objects and Modern Life 鄧基辰 Deng, Ji-Chen

#Bondage #External Force #History Objects #Bodies #Boundary #Place

目錄/

縛:身體——OO——空間

透過繩縛自身,我開始關注於當外力介入時,物質 ( 身體 ) 改變的狀態,關於型態、空間、身體感、心理…… p.4

歷史:物件——身體

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不同政權時期政府機關用地的邊界,這塊地在不同空下被給予不同的定義,出現不同 政權下的文化地景,建立與收留了許多歷史物件。物件作為權力與文化的象徵,透過物件觀看歷史空間中的身體: 日治時期的被殖民與皇民化、戒嚴 ( 白色恐怖時期 ) 的被壓迫與假中國化、解嚴後邁向民主與自由。 以時空中的身體作為空間文本,以壓縮與窺視的牆、游離探索的地景、向心的廣場與小廟埕去對應:被控制的 失權身體、自由的身體、集體 ( 身體形成空間)。 p.8

場域:身體——空間——物件

對應基地紋理與空間文本,我利用牆的構築與草地的邊界形塑大場域及邊界的多元性,並置入新的物件產生小 場域,移植部分原有物件改變邊界狀態,以上皆改變對於原有歷史物件的身體經驗方式。 p.12

建築圖面與模型 p.16




4|5

縛:身體——OO——空間 建築離不開身體性的討論,我不斷思考著空間與身體的關係。 透過繩縛自身,我開始關注於當外力介入時,物質 ( 身體 ) 改變的狀 態,關於型態、空間、身體感、心理……


⻡䮰娔姯 B 䉐峑

「縛是一種 具空間性的雕塑

乐丂㘖ạ凮ạ˚乐凮ạ檻Ḳ敺妑⮭䙫ṹ⊼旃ᾩƏ⏖好⅝䂡ᷧ䨕 ㅥ⎱䩡敺『䙫暼⠸堳䂡˛䔘䴗⾕⇮⅌Ə旃㳏㖣䙫乐凮檻䙫旃ᾩƏ䶱 㔥Ḳ敺Ə檻䔉䔆ṭᷴ⭳⅏⏖忭䙫⽉ㄲ孱⋽Ə喰㭋䙣ペ杅㗌⸟㨊⻶䙫 愎⟡得 䰈⾾䨵 乐丂 ⹚塈ƒ㘩敺『ƒ 檻䙫斘孧 䩡敺ㄆƒ 0XVKURRP &ODPS 6DQGZLFK

Deng Ji Chen Desgin 8 th

# 可穿越的邊界 # 儀式

乐丂㘖ạ凮ạ˚乐凮ạ檻Ḳ敺妑⮭䙫ṹ⊼旃ᾩƏ⏖好 ㅥ⎱䩡敺『䙫暼⠸堳䂡˛䔘䴗⾕⇮⅌Ə旃㳏㖣䙫乐凮檻䙫 㔥Ḳ敺Ə檻䔉䔆ṭᷴ⭳⅏⏖忭䙫⽉ㄲ孱⋽Ə喰㭋䙣ペ杅㗌 䴇Əㇽ䈭檻Əㇽ敲⏊˛ ˙˙䕝䵨丂䙫䳢䵘敲⦲㓛⼜Ə⑏恔Ṳ䉐敲⦲䔉䔆ṭ㖗䙫媅 ṹ㓇⢺˚㊤㊰˛ㇸ⯮䵨丂何⅌㖣㗌⸟Ə婍⛽Ọ䕗峑䙫何⅌ 䩡敺䙫ㄆ䟌˛

⻡䮰娔姯

⟡得 ⾾䨵 丂 ⹚塈ƒ㘩敺『ƒ

「縛是一種 具空間性的雕塑行為」

縛的抽象模型

繩:物質性、象徵、儀式

關於繩的物質性與精神性

#

#

象徵 # 工具 符號、暗示 # 阻饒 # 歡愉 # 拘束、隱喻

縛:物質——繩——空間

置入外力於既有物質上,物質產生了型態上的改變,擾動了內外的邊界,使兩邊的空間產生變異。


6|7

縛:密度與邊界

縛的密度模型

繩縛處的密度差形成了邊界。

形體的變化,成就了影的分界。

痕跡

選擇具有軟質的材料,在反覆的繩縛與釋放之間,改變接觸的位置。 材料在不完全恢復的同時,持續留下痕跡。

縛的時間性:痕跡

自身繩縛的嘗試:片足吊縛(使單腳勉強接觸地面)


高度:在上與在下

異常身體感的空間想像

尺度:壓縮與開放

深度:亮與暗

尺度:進與出

縛:身體——繩——空間

以片足吊縛的形式繩縛自身,分別綑綁上半身與單腳,使另一腳勉強接觸地面,破壞平常身體的平衡與侷限身 體的行動,在精神上與生理上產生異常的壓迫不適與刺激感;相反地,解放時,則有異常舒暢的快感。

建築與身體

身體界定了人與環境,它作為人與外在互動的媒介,建築裡,身體尺度作為物理及心理的基本度量。 經過繩縛的思考,開始去想一些身體與建築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身體居多是被控制的。 我透過剖面去想像,關於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與視覺感受,例如:上與下、前進與遠離、進與出……。

異常的身體感

當高度、深度或尺度到達某種程度時,會產生異常的身體感,進而影響心理與生理的身體,改變原有身體經驗 空間的狀態。

身體性的空間思考


8|9

歷史:物件——身體 物件作為權力與文化的象徵,我透過基地上的物件觀看歷史空間中 的身體,並嘗試以時空間中的身體作為空間文本。


手作1:10關節小人


10|11

Site (天后宮舊址)

台北城 1884 完工、1904 拆卸

台北城模型


原址物件 收容(被移植)物件

水牛(戰後從被拆除 的神社遷移至此)

天后宮:信仰中心為民眾的社交場

音樂:無差別擴散的感知

天后宮、音樂台、球場 戶外運動場:集會形成的空間

土地銀行

騰雲號火車頭(1898) 孔子像(中國化) wc 公廁 天后宮構件

台博館(1913)

黃氏孝節坊 (1882,1901遷入)

造景池(1908)

天后宮原址(清)

放送台

公園號

噴水池(1908)

台大舊醫院

翠亨閣、大木亭 大潛亭、蒼海亭 劍花亭 (中國化、1963)

二二八公園警衛處

表演台(戰後改建)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1995)

公園與物件

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不同政權時期政府機關用地的邊界,這塊地在不同空下被給予不同的定義,出現不同 政權下的文化地景。當政權轉換,新的權威象徵到處建立,總督府、博物館、神社……,同時被拆除的殘留物 急公好義坊 (1887,1905遷入)

土地公廟:石頭廟 清領-日禁-1945重啟 主廟體以外為臨時構造

遷移到他處,二二八公園即是這些象徵與殘留物的共生之處。

時空間的身體

雕塑 (199x獅子會捐贈)

國際獅子會(日治) 中國之友社(戰後增建入口廳) 公園交通號誌管理處 (入口由西轉南,外圍增建)

和平鐘 (1998獅子會捐贈)

物件作為權力與文化的象徵,透過物件觀看歷史空間中的身體。

二二八紀念館

日治時期的被殖民與皇民化:博物館、台北放送局、台灣博覽會…… 台北放送局(1930) 後來增建南北棟 目前為二二八紀念館

神社銅馬 (1942,1966遷入) 兒童遊樂場

台北賓館

戒嚴 ( 白色恐怖時期 ) 的被壓迫與假中國化:翠亨閣、孔子像 解嚴後邁向民主與自由:二二八紀念碑

集體

公廁

不同時代也存在著類似的身體狀態,在特定的場所或活動發生時,聚集的個體成為集體,以身體形塑空間。 天后宮:信仰中心作為庶民的社交場 音樂台:無差別的感知與吸引 球場:聚集觀看的事件與場

原址物件 收容(被移植)物件

歷史物件與公園當前配置

文本

三種身體狀態:被壓迫與控制的失權身體、與被控制對比的自由身體、以集體形塑空間的身體。


12|13

場域:身體——空間——物件 對應基地紋理與空間文本(失權身體、自由的身體、集體),我利用牆廊的構築與草地的邊界形塑大場域及邊 界的多元性,並置入新的物件產生小場域,移植部分原有物件改變邊界狀態,以上皆改變對於原有歷史物件的 身體經驗方式。


概念圖:二二八公園作為紀錄厚重歷史的碑:以繩縛作為隱喻,權力文化、庶民活動造成的基地變動。


14|15

館前路剖面:牆與都市透視分析,在遠處用牆完全遮擋山牆與局部圓頂,在近處使山牆遮擋圓頂

全區配置草圖:牆、鋪面邊界、新舊物件所形成的多元場域

全區配置概念模型


土地銀行

台北 車站 >>

台北車站舊址 >>

B

A�

方場 、火車頭

水牛像

孔子像

公廁

牌坊

天后宮遺構

B�

捷運站出口

台博館

F� 放送台

造景池

F

彎梯

C

噴水池

警備處

公廁

涼亭

翠亨閣

臺大舊醫院

D E� 音樂台

矮牆 土地公廟

D�

草坡:對應北車的人潮軸線,供人休憩的場域

捷運站出口

A

C�

草坡

凹場 (-1.25m) 228 紀念碑

牌坊與石獅

交通局 公園路燈 管理處

威權破除

捷運站出口 捷運站出口

獅子會雕塑

E�

窄溝

館前路過去連結新公園與台北舊火車站,是重要的歷史軸線,台博館坐落於軸線上,博物館的山牆與圓頂在路 的端景上,形成強烈的視覺焦點,我試圖用牆去干擾其圓頂與山牆的視覺關係。牆廊的體與結構也作為與物件

土丘 (+1.4m)

對應的語彙。公園內則去除了原本照著過去軸線與物件位置所設置的硬鋪面,改為游離探索的狀態。

牆廊、地、廣場

新入口

停車場

台博館階梯

馬像

和平鐘

翠亨閣圍籬

以紀念性的牆廊,對應失權的身體,使人在狹長、壓迫尺度的行走,僅能從每段構築間拖開的縫去瞥見外部的 環境、公園裡的物件。從東北角的草坡為至高點,往南邊行走將會下降至地面層,接著以下挖的窄溝作為身體

228 紀念館 ( 台北放送局 )

的試探,兩端收回到廟埕與廣場。 以草地去對應自由的身體,牆廊底下成就地面層的通透,拆除了公園內部硬鋪面,改變原本物件與物件之間固

派出所

定的觀看路徑,轉變成為游離探索的狀態。牆廊與草地邊界線的配置錯位,使得公園的邊有厚度且多元化,定 台北賓館

<< 總統府

義出西邊的後備空間,與東北側流動的都市活動。配合捷運設施:牆廊底下提供最小機能性的硬鋪面。

凱達格蘭大道

停車場 空間文本

白色恐怖紀念碑

移植到南邊邊界的翠亨閣圍籬,對應凱達格蘭大道集會遊行

以廣場去對應集體,土地公廟和音樂台作為牆廊路徑的收尾,將音樂台的座位拆除並下挖,形成自然的席位。 以平均斜率1/20的地形形成凝聚的場,最低點偏心對應音樂台的使用,並將土地公廟埕與凹場連結。

全區配置圖


16|17

建築圖面與物件模型


由左上至右下:方場、草坡、彎梯、窄溝


18|19

PLAN NORTH SCALE:1/1200


SECTION N2N2' | 草坡:對應北車的人潮軸線,供人休憩的場域 SCALE:1/300

SECTION N3N3' | 方場 : 對應土地銀行的形式與標本收藏的狀態,以觀看物件 ( 火車頭 ) 導引至牆體 SCALE:1/300


20|21

PLAN WEST SCALE:1/1200


SECTION W2W2' | 彎梯:彎曲的樓梯與置於圓心的樹,形塑與水的場。留白的應鋪面作為彈性與後備的場。水邊的扶手供人倚靠觀水 SCALE:1/300

SECTION W3W3' | 從牆體的縫可以瞥見廣場與 228 紀念碑 SCALE:1/300


22|23

PLAN SOUTH SCALE:1/1200


SECTION S2S2' | 凹場:以集體形成空間的場,以音樂台觀眾區與廟埕相連的小凹地 SCALE:1/300

SECTION S3S3' | 窄溝:作為身體動作的試探,逐漸深與窄,在最窄處 (-3M) 望向 228 紀念碑的針 SCALE:1/300


24|25

PLAN EAST SCALE:1/1200


SECTION E2E2' | 牆體側邊掀起,與牆廊下的公車站對應,從開口可以瞥見台北賓館 SCALE:1/300

SECTION E3E3' | 牆體壓在五個亭子的軸線上,拉開的牆間,以柵橋對應亭子的柱,在地面層製造打開卻阻擋形式 SCALE:1/300


26|2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