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誌 SÛN MEG》創刊號

Page 1

MAY

台灣中文版

01 創刊號

林強的 Under

gro

un 耿一偉X dW 唐鳳 玩沙 orld 之 必要


目次 CONTENTS 總監的話

01 一個點子的誕生 創新觀點

02 林強的 跨界對話

06 玩沙之必要 耿一偉X唐鳳談創新精神 封面故事

10 蕭東意-化身千千萬萬個小東意 12 林宜瑾-北管引導,從土地長出自己的身體 14 王靖惇-相思成災,一個父親的寂寞 16 林素蓮-重新擁抱,體驗「完整」人生 人物專訪

20 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 施馨媛:一起走一段創作路 特別企劃

22 實驗直直撞 活動聚焦

24 藝術面對面


總監的話

一個點子的誕生 每年歡騰的 期間,許多的演後座談,觀眾提問總有這題:「你怎麼想到的 」 若要 回答這個問題,參與新點子實驗場會是最好的答案。 迷人作品的原點,常來自於一個迷人的點子。「新」的觀點是迷人的要素,宜瑾從北 管跟身體取徑、東意從角色跟自己入手、靖惇探索家庭與自己、素蓮是與父親共舞後 激發的靈感,創作者發現其中原本不相連的事物,彼此相會的可能性。呈現不同觀點 碰撞的過程,是實驗場的迷人之處。 今年新點子實驗場也將呈現兩廳院藝術基地「 」計畫的第一階段成果。 的目標是讓創作者有時間細火慢燉,從田野調查、訪談、實驗研發開始做起。這 階段對創作者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如何將創作的基底厚實,我們訪問那些深諳創作之道 的過來人,林強提醒創作者要建立自已的標準、唐鳳則強調不帶目的的開放心態、耿 一偉認為懂得玩比較重要。 跟 著 創 作 者,我 們 都 可 以 走 一 趟 旅 程。 對 參 與 新 點 子 的 觀 眾 而 言, 或 許 感 受 到 「好看」這個目的不是首要的,而是如何感受到這個點子「可能性」 , 並跟著這個 作品一起成長。我們期待在點子生長的時刻,讓創作者保有純粹的創意空間,同時讓 觀眾也參與這個點子,一起完整。 這時候的不完美,為的可能是某次演出後,觀眾仍好奇地問:「你是怎麼想到的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國家兩廳院 藝術總監



創新觀點

林強的 Underground World

只要自己的內在建立好,面對外在的刺激就不會容易亂掉了。雖然在這個時

採訪整理

過重點其實並不在外頭,而是內在。」

張雅淳

是自己的問題:「現在藝術家很多,媒體也很多,人其實很容易被刺激。不

攝影

成一壺甘醇好茶。對於年輕創作者,他告訴我們,一切與環境無關,其實都

眼福映像 陳姵慈

以電音不斷延伸創作觸角的林強,如水般自由流動,也能容納人生況味,泡

代 建 立 一 個 標 準,似 乎 會 被 人 認 為 是 固 執 的,「這 時 代 的 特 徵 本 來 就 是 混亂。」他說。 林強其實很少刻意記憶過去的事情。「佛法觀念是說要生活在當下,沒有過 去也沒有未來,接觸東方哲學後我會刻意不去想過去的事情。也許就是旁觀 者清吧,一路上有些自己的觀念想法都會改變。」他也強調:活在當下,有 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是盡量隨緣。 如同電音的緣分,也來到林強的生活中。 年代後期,林強因緣際會認識 ,一方面學習 技巧,也在倉庫 或室外舉辦 " " 的 ­ 。「新一代有新一代的方式,每個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不用人家帶著我,不用台上的領袖教我生活,大家各 跳各的舞,穿著不同的服裝,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奔放的,不需要集體熱情 的感動。」 從小他可以在電影院泡上一整天,或許有點逃避現實的意味在其中,但在電 影中有一種美好世界的嚮往。電音或許是那個世界的某種樣貌。 「早期當歌手時,我以搖滾樂創作,我發現,如果我沒有這樣的音樂,我不 曉得我心裡面根深蒂固憤世嫉俗的痛苦是來自哪裡。我在那個年代看外在都 不順眼,我自己也不快樂,問題在這裡。那時又看到 主唱 自殺,我就想他的音樂和他的人這麼前衛,最後還不是就走了,我 覺得這個有問題,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有段時間林強陷入了矛盾,他知道自己繼續唱歌,就能夠維持比較好的物質 生活,但若想在音樂裡面得到心靈或思想上的改變和進化,是否還願意繼續 學習和探索? 林強告訴我們,事實上,物質與創作無法兼顧。「你又不是那萬中選一可以 兩樣都有的人,卻有這麼多文青想成為那個人。」林強笑說。要跳進創作中, 只能取捨了。將減法用在生活上,在創作用加法。彷彿修行後進入更高境界 的情況,「你腦袋左右兩邊的比例就會比較朝向創作的狀態」,林強開玩笑的 比喻:「如果這個世界有個『創作秘密磁場』,你就會慢慢跟它接近,創作就 可以事半功倍,創作就不是你自己完成,而是宇宙所有能量都幫你完成。」


Â…


創新觀點

接觸了佛法、道家等東方哲學思想,給了林強一些啟發。有位老前輩曾對林 強說,佛法不是宗教,是一種人生的哲學教育。他從中學到盡量隨緣,面對 名利也隨遇而安,不刻意營造。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在當下把每份 工作做好。他刻意避免如社會主流價值,多年下來似乎也沒有壞處,多了一 份自在輕鬆。 他認為,對於創作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就不在創作本身了,重點在是否有把 自己該完備的內在建立好,改過缺點,學習和人溝通,看到他人的需要。 「讓自己在生活環境裡面有更多學習的面向,不只在專業的領域而已。比如 說音樂也不在音樂裡面,藝術也不在藝術裡面,大家都搞錯了。今天來問我, 我會說根本不在裡面。」他說: 「對身邊的人有沒有和善的關係,也很重要啊。 先從親近的家人開始,因為這是所有的矛盾和生命的來源,這才是根源,但 大家都認為問題在外面,所以在外面遇到相同的事情就會一直卡住。」 面對每一個作品,自己的投入才是最重要的,去理解合作對象創作的思想、 人與人情感的關係、想要表達什麼氛圍,而不只是配樂,「問題還是在自己 怎麼看,看待的角度不一樣,做出來的作品怎麼會和別人一樣呢?」

最近林強要求自己落實的工作狀態是:做人的姿態要低,做的事情要大。 他依然謙虛的說:這真的很難做到。 在 " " 音樂世界中一路走來,林強問:「你知道仁者無敵的 意思嗎?這不是在說你變成一個有愛的人,就可以打敗所有敵人,而 是你沒有敵人,我們都搞錯了,重要的是你自己心裡的價值。 」 他笑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是自己的問題,這才 是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對 有興趣的人, 應該要來試試看,這才是真的 。」

林強 小

相片提供 /

出生於彰化,詞曲創作者、歌手、電影配樂家。擅 長在音樂中融入電子風格及東方傳統元素,製作之 電影配樂包括《南國再見.南國》、《千禧曼波》、 《天注定》、《刺客聶隱娘》、《路邊野餐》、《地球最 後的夜晚》等,曾獲得金馬獎、金曲獎、坎城影展 等配樂獎項。林強亦參與跨界合作,如雲門 《十 三聲》鄭宗龍 X 林強。最近在參演高美館前館長, 藝術家李俊賢的紀念音樂會。


耿一偉(以下簡稱耿):我小時候在花蓮由外婆帶大,家裡開雜貨店, 從小就不太守規矩,還會偷開酒來喝。我舅舅大我十幾歲,在我念 小學的時候,他正好在當兵,書櫃留下一堆書,都是大人的書。其 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寫的一系列「頭腦體操」相 關書籍。多湖輝是 年代談創意思考的大師,我常常在想,是不 是那時讀的那些書對我產生影響。 在花蓮這樣的小城成長,環境中沒有太多刺激,它好像有些什麼, 但又有某種程度的貧乏。我那時常常到海邊玩沙,看著海發呆亂想。 波特萊爾說:「天才正是有意識地保有童年。」好奇心和童年記憶非 常相關,保有一顆童稚的心是重要的。

唐鳳(以下簡稱唐):好奇心跟保持開放的心態有關。如果你帶有目的 抵達一個地方,好比說為了買飯糰而到便利商店,那麼就很難有思 考的餘裕,很難意識到貨架上有什麼、標籤如何黏貼、陳列是否改 變等等。 有些大自然的環境相對安全,如果小孩在其中得以有探索的空間, 便有可能養成保持好奇心的習慣;相對地,如果任何事情都 像自動販賣機一樣,按了一個選項之後馬上會得到相應的 結果,反而不會讓人好奇事物的運作邏輯,以及其他的 可能性。 我小時候也有玩沙,這是共通的經驗。我爸在老梅的 明德一村長大,我們都會去那邊玩沙。因為我有先 天性心臟病,沒辦法從事太劇烈的肢體運動,所以 看海、玩沙剛剛好,或者只能在比較淺的地方稍微 游泳。我也覺得這對於創新精神的養成真的 很有幫助。

採訪整理

A

兩位一直都是樂於擁抱新事物、敢於創新的人, 是什麼樣的成長背景,讓你們擁有這樣具開創性的思維?

黃銘彰

攝影

Q

眼福映像 陳姵慈

玩沙之必要 耿一偉X唐鳳談創新精神


跨界對話

Q

A

兩位的工作都需要有源源不 平時靈感來源從何而來?

的新點子,

唐:睡覺,帶著問題睡覺。如果有睡滿八小時,那醒來就會想到方 法;如果問題很複雜,利害關係人很多,可能要「加班」,睡九小時。 我一向都是這樣,從很早就是徵收睡眠時間來解題。 醒來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在夢裡有了靈感,突然有了共同價值可以 照顧到本來好像彼此衝突的立場。

耿:我在跟別人討論的時候,靈感特別多。有時上課上到一半,也 會有靈感,我通常會趕快請同學幫我記下來,因為靈感總是稍縱 即逝。 除了討論的時候,移動、換頻道的時候也會讓我很有靈感。我喜歡 同時做很多事情,有時候換做另一件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做到一半, 就會看到前面那件事的答案。

Q

A

兩位認為表演藝術的重要性在 ? 又如何看到表演藝術的未來? 唐:表演藝術是一種非常完整的體驗設計。在排練的過程中,可以 具體而微地讓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動所需的大部分技術產生很好的 搭配。在劇場的場域,每一次、每一天都會碰到不同的挑戰,劇場 工作者得非常靈活地應用所學。那些電腦合成的大製作動畫固然厲 害,但劇場的合作更緊密、更有機,臨時發生危機時,所有人都要 一起處理。

耿:儘管技術在演進,但我們的身體還是很遊牧的,還是有一定的 表達需求,而這些技術在表演藝術裡保存得非常多。像在排練暖身 時,我就會要大家做鬼臉,因為正式表演就會用到那些臉部肌肉; 那種傳達方式,跟現在小朋友傳的貼圖是完全 不同的。 沒錯,表演藝術確實很浪費、沒有太高的 經濟效益,但它還是有它的價值存在。就 像童年的沙坑,它沒有實際的功能,但它 很必要。


Q

A

對於未來有意投身表演藝術產業的年輕世代, 有什麼建議? 耿:我覺得像玩沙坑一樣,喜歡玩比較重要;如果玩得開心又不會 肚子餓,那更好。至於肚子餓怎麼辦?該去吃飯,那就去吃飯,不 要把做這件事情的目標設定在結果上面。 我認為,不需要賦予從事表演藝術工作那麼大的使命感,它沒辦法 負擔你的家庭,沒辦法負擔你的幸褔,也不能阻止你的親戚嘲笑你。 如果你能夠找到你的快樂,那就想辦法做下去。長遠看來,只有自 己能夠定義自己,你覺得快樂就快樂;你覺得不快樂,即使已經當 到董事長,還是會覺得別人瞧不起你,就是這樣。

唐:我覺得應該預先體驗親戚不認同的狀態,愈年輕的時候愈有本 錢不被認同。好比說,假設到了五、六十歲,你的人物設定才產生 很大的變化,那要溝通的人就很多;如果變化的時間點在二十幾歲, 大家可能還會覺得之前只是在探索。社會壓力隨著年紀增長會愈來 愈大。 所以,年輕的時候多嘗試幾種人設,就可以比較找得到快樂與放鬆 的感覺,並且在分享的過程中,放下互相比較的心態。真正處於快 樂的狀態時,會感受到那種快樂是從裡面生根,而不是外求而來; 如此持續樂在其中,哪怕外面的人說你如何如何。

耿一偉

唐鳳

現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臺北

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現為行政院數位政委。曾任

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於 至

明基電通、蘋果公司等公司顧問,並長期參與開放

年擔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獲頒德台友誼獎章、

原始碼社群協作,為 和 ­ 社群領導者,

法 國 藝 術 與 文 學 騎 士 勳 章。著 有《故 事 創 作

也是 零時政府核心成員。擔任政委任內,成功

堂 創 意 課》等,譯 有《給 菲 莉 絲 的 情 書》

透過數位技術和系統輔助公務體系解決問題,更屢

等。近期作品有音樂劇場《國王的人馬》、北美館

次運用新興科技代表國家參與聯合國國際會議或工

大廳的空間裝置《去年夏天你不在,我來過》等。

作坊,各種突破性創舉,使其備受社會矚目。

本文為節錄,全文刊載於 ­ 表演藝術雜誌官網


跨界對話


採訪整理

張雅淳

Q

A

這次演出的概念和內容會是什麼? 這次創作的概念是想要讓大家有機會能夠思考:「怎麼找到真實的自 已?」我想要在劇場裡面,營造一個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顯露本性的 環境。因為我平常的演出都是一些荒謬的、需要一點恥力才能夠上場的 演出,但其實我本身的個性比較害羞內向,劇場讓我戴著一個角色的 面具,可以盡情在台上展露我平常不敢嶄露的那一面。我也希望這個演 出能夠引導觀眾體會這個過程。

Q

A

在這個作品當中你想要實驗什麼? 身為一個演員,我經常以「扮演」來理解這個社會,每個事件都像是一 場戲,而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的在扮演著、喬裝著,我想嘗試把這個現象 破壞重組,找到生活的真實和荒謬,我也試著把自己過往曾經扮演過的 各種類型、狀態通通在舞台上放到最大,突破自己創造力的極限。

Q

A

自己一個人創作和在團體裡創作, 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這次以藝術家身分來參加新點子,像是給自己一個挑戰吧!當我往創作 的方向思考我要怎麼去衝撞,我覺得我還是會用我的方式很硬來(笑)。 以往在團體中,作品都是大家慢慢磨出來的,但這次最大的差別,可能 是作品中會加入我對目前政治、生活、道德態度的理解,從我自身出發。

Q

A

你是如何決定你的製作群的? 編劇王健任是我在「嚎哮排演」中長期合作的夥伴。他非常開放,各種 意見都願意接受跟討論。導演我找很熟悉、又對我的幽默和想法、態度 互相理解的樊宗錡。我覺得我們這三個人作為主創群,應該會迸出滿多 火花的。而其他的設計雖然我不見得都有合作過,但我覺得找不熟悉的 夥伴一起,也許會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以前做戲喜歡給自己限制,在這 種限制之下,或許才有機會激發出想像不到的東西。

Q

A

這次的新點子,你希望觀

看到什麼?

我平常在劇場做的作品都是很有趣、恥力很高的,我希望這個作品可以 讓我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所以如果你願意看一個很搞笑很諷刺的脫口 綜藝秀演出的話,請一定要進劇場看我的新點子作品!


蕭東意

封面故事

概念、演員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畢 業。現為嚎哮排演創意總監,也是自由接案 表演者,能編擅演,風格多變。主要作品有: 嚎哮排演《凶宅》系列作品、《太空救援:果 頭計畫》、 《亞哥號英雄記》、 《即刻相親》、 《啞 侍•改》。

林科呈


採訪整理

張雅淳

Q

A

這次想要在作品中實驗什麼? 身體。我這五年發展一個叫「『ㄢˋ』身體」的身體計劃,就是為了想要 找 到 跟 自 己 文 化 相 關 的 身 體 是 什 麼,怎 麼 樣 在 這 個 文 化 的 推 進 底 下 跳舞。 這個實驗跟研究是一直在進行的,而這次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跟北管的 合作吧!北管其實在臺灣已經兩百多年了,一直在廟會中出現,即使北 管音樂沒有放在正規教育裡頭,但卻一直在民間底層不斷的活絡。我想 實驗與這個音樂碰撞時,能不能去創造一個身體是可以跟這個音樂對話 的?我希望當觀眾來劇場看這個作品時,可以重新的理解北管,或重新 去定義北管在這個時代的位置。

Q

A

為什麼作品名稱是《吃土》 ? 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行為──吃下這塊土地裡頭的養分。我覺得我 們在田調的過程中,一直在面對的就是自我探尋跟文化認同,究竟我的 文化是什麼?臺灣這塊土地擁有的東西是什麼? 即便我是生長在西螺福興宮旁邊,熟悉廟會文化,可是總有一種異鄉人 的感覺。我一直在科班學習西方芭蕾技巧、中國舞,但總覺得不知道做 出來的對象是誰,要做給誰看?我相信臺灣和亞洲有自己的美學邏輯, 只是我們假裝它不在,它就會開始衰老了,因為沒有人要學習了。但對 我而言,這是個一輩子都要去學習的功課。 我高中時,我阿公過世了,我跟我爸回去三合院整理他的遺物,偶然間 從他書桌抽屜裡翻到一本北管工尺譜。我爸說以前他們在農忙閒暇時, 三五好友會聚在一起合奏,我就覺得很有意思,所以那時候是我第一次 對於北管有這麼深刻的好奇。原來這在從前是那麼生活化、自然的事情。

Q

A

聽說這次的音樂中還有加入電子樂, 它將如何與北管搭配? 我們這次是以北管樂為主軸,也會拆解北管的樂器的使用。電子樂的部 分比較多是聲響,它的功能是在營造氛圍。因為有些時候北管可能是處 在一種即興的狀態,我們得要有一個脈絡依循。所以電子聲響其實是滲 透在作品裡頭,帶著觀眾一起旅行到最後的。

Q

A

對這次的新點子的計畫有沒有什麼期待? 這個作品算是「『ㄢˋ』身體」五年來的某種整合。我期待透過《吃土》 能跟觀眾產生某種交流,從文化的斷層狀態裡頭,重新看待我們腳踏的 這塊土地。


封面故事

編舞家

林宜瑾

藉由長期深入貼近自身的文化進行田野調查, 培養自己編舞的視野。透過在地文化、語言、 飲食、環境、社會歷史等背景看見身體運動 的本質,而能不分科班 業餘和同一群舞者 合作多年,共同思考身體身為靈魂的載具, 我們要如何舞蹈,如何創造,開啟長期的研 究與對話。

林科呈


採訪整理

張雅淳

Q

A

你的創作常有跟親情相關的題材, 是什麼原因讓你特別關注親情的議題? 親情佔了我成長過程中很大的一部分。我跟家人感情非常好,很愛彼此。 所以對家人這一塊有更多感受,也就有更多的動力去探索。 創作過程中,更感受到父親的寂寞。作品裡面書寫的很多事情,其實都 是我父親的日常。過去對於他的寂寞並沒有太深刻的體會,可是當你透 過創作去體驗他每一天的生活,就會發現鮮少說寂寞的父親,其實內心 仍期待更多的陪伴。對於這一點,我心裡是愧疚的。

Q

A

你在這次的作品中想實驗什麼? 文字一直是我過去作品的重點,這次除了保留父親作為最主要的人物情 節,想嘗試設計一個從頭到尾沒有語言、只剩下日常的兒子在場上,想 實驗他是否可以只透過行動、行為、視覺,跟場上主要的人物產生交集。 這次在場上設計了一個三米六見方的水箱,將水作為一個符號象徵,引 發水箱中兒子的精神狀態,具象化他的內在。兒子在水中的孤寂感,跟 父親過世後,再也無法看到他的那種永遠的隔離感,是可以連結起來的。

Q

A

「行李箱」和這次的作品有什麼關聯? 我爸是臺商顧問,一年都會飛出國好幾次,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就是移動、 行李箱、機場。我跟我爸只有小時候全家去香港玩時,一起出國過一次。 戲裡面有提到新加坡,是因為我爸曾經講過他想去新加坡玩,然而,即 使我已經去過了三、四次,卻從來沒有跟他去過。戲中父親的行李箱, 是某種承載了記憶的形象。

Q

A

對這次新點子的創作有什麼期許? 創作好玩的地方,就是不同的生命歷程,可以因為創作跟別人產生交集。 在這個對話當中,不管你是身為父親,或者是兒女,透過觀看這個父親 的故事,我相信一定會產生交流與共鳴。也很期待文本以外的空間設計, 會如何跟角色的內在產生化學變化。啊!還有希望爸爸會來看戲 ( ! )


王靖惇

封面故事

動見体核心藝術家

臺 灣 大 學 戲 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臺 中 歌 劇 院 駐館藝術家,現為全職劇場創作者, 專長編導、演員,其作品擅長從敘事文本出發, 以原創劇本及台灣背景為主要創作核心,觀照 反應台灣當代文化、人文、精神與社會議題, 發展多元深刻的作品樣貌。

林科呈


採訪整理

張雅淳

Q

A

這次的創作內容是什麼? 這個作品我要說的是關於「完整」這件事。我家庭,包括已經過世的 狗狗,有五個成員,所以《從一數到五》好像是很個人的作品,我想要 從微小的事物出發,來談對我來說「完整」會是什麼。 這次會想做這樣的主題,其實一開始是因為某天我找爸爸跳了一個小舞, 拍了個舞蹈影像。會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到平常我教很多素人跳舞, 可是我從來沒有跟家人跳過。如果這一輩子都沒有跟爸爸跳過舞,那應 該會是我蠻大的遺憾。但那影片錄完之後其實就一直擱著,直到要做這 次的新點子,我才想到它還可以繼續發酵。

Q

A

爸爸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我跟我爸很像,個性、長相都很像。其實我很少回家,大概一年一次。 可以說我跟他很不熟,可是跟他相處的時候,我完全不覺得陌生。 在我拍我爸的那段影片開頭,我拿攝影機拍他的眼睛,一直拉近,發 現這是我第一次這麼仔細看他這麼久。那一刻,我覺得這個人好像有 點陌生,也第一次覺得他真的老了。

Q

A

今天選的豬公,跟創作的關聯是什麼? 這部作品會有五個段落:親情、努力的樣子、快樂的樣子,無處不政治、 尚未明確。豬公對我來說像是美滿的象徵。小時候家人給你零用錢,你 會存在你的存錢筒裡。想要把它填滿,去存錢或省錢,就是努力的樣子。 當它滿了之後,你就會覺得很快樂。然後你也不知道這次可以丟進去多 少錢,還要丟多久才會滿,有一天你會賺錢了,或許就不再需要它了, 這就是尚未明確的事物。

Q

A

想要在這次的作品中實驗什麼? 其中一個是關於觀眾的,觀眾可能變成這個演出的一部份。我之前很喜 歡跟非科班專業的素人合作,我在想,這次有沒有可能是跟觀眾?還有 一個想挑戰其中一個段落,做無人劇場。當然,說不定創作過程中,我 們還會發生更多可能。

Q

A

你的作品過去常與素人合作, 在你的創作脈絡中, 為什麼這件事情對你來說這麼重要? 從我做第一個作品一直到現在,我覺得他們一直給我創作上很大的幫 助和靈感,有點像是他們在教我怎麼創作,不是我去帶領他們。基於 這點,我一直覺得這個合作是有機的,我很喜歡,覺得還可以繼續與 素人各種不一樣形式的合作。


林素 蓮

封面故事

編舞家

近年的創作重心已從非專業舞蹈訓練的肢體 動作,研究進展到舞蹈如何與其他不同藝術 形式揉和並發展其新的定義和結果;尤其是 在南韓、非洲、德國等地與其他文化背景藝 術家們的合作中,她享受在多元文化環境下 的創作過程之餘,也持續思考她的下一個研 究專題。

林科呈


王靖惇 《如此美好》 故事從在候機室等待的父親開始…… 一趟父親盼望已久的父子之旅,但兒子卻遲遲沒有現身……這是一個絕口 不說寂寞的父親,與寂寞彼此陪伴的故事。當身體傾頹衰敗,當時間成為 人生旅程最後的朋友,當生命繁華落盡之時,如何才能放下執念,優雅 下台?

實驗劇場

2020

7/1 三 7/2 四 7/3 五

7/4六 7/5日

林宜瑾《吃土》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從小生長於西螺福興宮一帶,編舞家林宜瑾從個人的文化經驗出發,延續 多年來透過田調尋找身體的探索路徑,回歸土地的溫度跟氣味,在深耕 「『ㄢˋ』身體」的路上,開啟與北管樂飛天鑽地的碰撞和對話。 循著北管南北喧嘩,《吃土》將敲響通達天地的意識和能量,喚醒你我身 體的根,吃土的人生。 本節目獲 年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專案補助-臺北表演藝術 中心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補助

實驗劇場

2020

7/17 五 7/18六 、 7/19日


蕭東意《東意在哪裡》 Q& A 請問這是個什麼類型的演出? 基本上就是脫口秀。 什麼內容? 打擊弱勢族群,關懷社會亂象。 你是不是講反了? 沒有。 那跟一般的脫口秀有甚麼不一樣? 脫口秀是缺錢的喜劇演員在做的,我是藝術家,只在國家兩廳院演。

實驗劇場

2020

7/10五 7/11六 、 7/12日

林素蓮 《從一數到五》 在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先天限制下,我們各自來到了所屬的國家、這個共 有的世上,並且在還不知道什麼是呼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呼吸了。 海真的很深,也有滅頂的可能,所以在游泳的時候我會想到我的爸爸,因

2020

為我會游泳就是他教我的,也是他一五一十地教我要好好活著,留著

實驗劇場

一口氣。

7/24 五 7/25 六 、 7/26 日

贊助單位:台新藝術基金會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防疫政策,「新點子實驗場」 確切啟售時間與觀賞方式尚在規劃中。歡迎掃描本頁 QRcode,並填 寫線上預約表單,待資訊確認完成後,將以 E-mail 方式通知。


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施馨媛的介紹,告訴我們「 計畫」是怎麼樣的核心。

如何起步,兩廳院整合資源相助 近年來大小表演空間與國家級場館興起,但在沒有其他場館 夥伴之前,兩廳院可說是唯一持續提供台灣創作者資源的重 要平台。馨媛提到:「現在是個劇場林立的時代,我們不是 唯一的一個,這也讓我們開始檢視自己的體質,並計畫將資 源盤整,對創作者提供更多協助方式。」 馨媛從市場上觀察發現,隨著全國場館與藝術節增加,創作 者的發表機會也變多了:「年輕創作者的點子很多也很快,有 好的想法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如何將靈光乍現的創意細細打 磨,深化為令人回味的作品,這過程有許多來回的實驗與 辯證,同時場館也需要更多時間與資源的投入,協助創作者 完 成 這 些 想 法;種 種 考 量 後,我 們 認 為 應 該 要 把 原 本 的 新點子系列,視為以創意研發為重點的培育平台。」

y | 攝 國 家 兩 廳 院

影:湯詠茹

採訪整理

創作路或許並不熱鬧,若有人一路相伴,或許能看到更多自己沒注意到的風景吧?這回,透過兩廳

張雅淳

一起走一段創作路 專訪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施馨媛


人物專訪

停下步伐,留給作品被檢視的時間

兼顧技法與心法,紮實每一步

於是,以兩階段呈現為特色,兩廳院開啟了「

而計畫中的「導師」,就是在這計畫中安排指導創作者的前輩,

計畫」,以製作為導向,挖掘具培育潛力之作品,並且導入「導

讓創作者遇到問題時隨時有人協助。不只有指導創作者技術問

師」制度,陪伴創作者在時間與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扎實走 完一個將點子化為完整作品的創作歷程。

題的老師,也另外邀請已經在這行耕耘多年、見過大風大浪的 「前輩」。「身為一個創作者,你可能會有撞牆期,還有帶領團 隊的困難、以及如何面對人生起伏之類的問題。」計畫中也邀

一個好的創意要落實成為作品,不只需要想法,還需要更多

請這樣的導師來給藝術家一些人生經驗談。馨媛說:「這就像

的專業能力。「除了創作者本身的創作能力之外,還需要他對

練功,有的教技法,有的教心法。」說到這裡,我們驚覺這好

文化社會的觀察力,創作團隊也需要有具體落實想法的能力,

像少林寺的概念,師父領進門,大家在此砥礪修行。

包括製作的技巧、期程的掌控,以及跟觀眾溝通的能力。」 馨媛表示,在「 計畫」階段性呈現中有不同檢 設立第一階段對創作者的意義,馨媛認為,那將是一個自我

視的點,讓藝術家可以來回的去跟導師或場館討論,讓作品可

檢視的結果。在第一階段,創作者可以和導師與兩廳院討論,

以不用一直往前衝,因為重要是在每個階段能夠走得穩,不論

持續去完善作品。以往當場館和藝術家談妥了時間點,歷經

是創意的發想、技術的研發,或者是在論述上的爬梳,甚至預

一些討論之後,直接就是台上見了。想當然爾,藝術家與舞

算跟期程的掌控,對馨媛來說,都是檢視一個作品好與不好的

台「廝磨」的時間就相當少了。「在國外,其實創作者有較長

專業能力。

時間在舞台上面不斷的磨戲和排練,有足夠的空間去測試各 式各樣技術的東西。過去我們場館比較少這樣的規劃,當然

在這次參與計畫的作品中,創作者談論想法的能力皆非常

也是因為檔期不足、空間不足。」馨媛提到。為此,「

清晰。馨媛觀察到,相較於過去創作者大多著眼於西方經典或

計畫」的第一階段就如同 的時間點,讓創作

文本改編,這幾年越來越多創作者開始對於這塊土地的文化與

者擁有更多嘗試空間。

歷史樣貌產生興趣,並且回頭來追述,尋找自己文化的認同是 什麼。除此之外,也有許多是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都具有獨 特的視角。例如透過觀察傳統儀式得出舞蹈語彙,或是透過不 同的形式回顧歷史、透過戲劇呈現性別與人群認同,更有罕見 的 魔 術、直 播,剖 析 社 會 現 象。這 些 絕 讚 的 點 子,期 待 在 「 計畫」的創作過程中,走出自己的路。


於今年( 年) 月呈現第一階段,並邀請業界重要人士參與,決定作品是否於 新點子實驗場進行完

張雅淳

「 計畫」將實驗精神擺在首位,廣徵藝術家參與,支持階段性發展。前期研發階段之作品,將 整演出。本次計畫共入選六部作品,分別以不同面向探討臺灣過往歷史或今日社會的反思。

曾以沉浸式劇場《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 生計畫》回顧白色恐怖歷史的周翊誠團隊, 從其中提煉出《百年之囚》。嘗試在劇場中探 索感官極限,讓觀眾再次以肉身穿梭,重回 這座島嶼的前世今生,回顧臺灣人百年來的 壓迫苦難,企圖走向未來之路。

周翊誠

三缺一劇團的「土地計畫」多次探討在地故 事,這次的《土地計畫貳部曲──國姓爺之 夢》,將場景拉到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在西方 人、清國人、日本人的列強遊戲中,臺灣是 否只是在列強的遊戲中輪轉?本作品將重新 觀看歷史,踏上民族國家集體潛意識與英雄 的解構之旅。

林育全

魏雋展

僻室《半金屬》為系列作品「星際計劃」之一, 以各行星對應占星學的人性斷片延伸出發。 本次主題則為「金星」,代表愛情、享樂與奢 華的社交行為,以半金屬介於金屬和非金屬 之間的特質,探討的介於順性別異性戀男性 和女性之間的身分認同、奢華下的寂寞、同 志的文化脈絡,與其面對這個世界時截然不 同的反應。

陳弘洋

黃煚哲


特別企劃

國際共同製作計畫《 侵入身體》 由東京的全方位藝術家長谷川寧與「小事製 作」舞蹈家楊乃璇合作。長谷川寧近期試圖 藉由條理性的懷疑,去探討「舞蹈」的本質 和定義。他在臺灣長時間田野調查,探討臺 灣日治時代歷史故事,蒐集了許多在日本無 從得知的歷史與故事,與楊乃璇合作,詰問 「寬恕」與「無寬恕」的答案。

劉振祥

楊乃璇

長谷川寧

張凱福在本次計畫中帶來獨角戲作品《開台》, 從個人的家庭故事出發,並透過現下流行的 直播,探索網路時代種種現象。標誌以真實 的直播何時已經真假莫辨?又為何人們寧願 忽 略 他 的 虛 假,只 要 有 人 時 間 同 步?穿 透 「直播」,人們可否看見集體意識下,對於擺 脫寂寞的渴望?

攝 影 王 晨 熙

張凱福

魔術師其實也是個演員,扮演的是會魔法的 角色。林陸傑《 ­ 》從傳奇魔術師程 連蘇的故事發想,以華麗的魔術秀虛實交錯, 探索劇場、生活,以及扮演的本質、放大的 片刻,窺見所有的動作話語都與扮演有聯繫, 試 圖 在 一 片 幻 象 中,看 見 整 個 社 會 的 真 假 撲朔。

攝 影 王 晨 熙

林陸傑


活動聚焦 林科呈

藝術面對面 情境體驗工作坊:從生命到扮演 時間│6/10

14:00-16:00

地點│音樂廳排練室一 主講│動見体核心藝術家 王靖惇 報名│免費參加,5/8

起兩廳院臉書線上報名

一日踩踏田調工作坊:當身體和北管 jam 在一起 時間│6/20

13:30

地點│淡水南北軒 主講│壞鞋子舞蹈劇場 林宜瑾、淡水南北軒 翁瑋鴻、林宸弘 報名│票價800元,兩廳院之友限定。5/8

起兩廳院售票系統購買

舞蹈工作坊:從一數到五,爸爸來跳舞 時間│7/1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5樓排練室B 主講│編舞家 林素蓮 報名│免費參加,6/8

起兩廳院臉書線上報名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異動權


純實驗.純點子.純手工.不純砍頭

榮譽顧問群

洪志蕾、施馨媛

執行長

黃文瀚

專案統籌

侯曉君

總編輯

詹書麟

採訪編輯

張雅淳、黃銘彰

視覺統籌

蕭雅媜

攝影

眼福映像 林科呈、陳姵慈

梳化

楊以君 Esther Yang 覺藝工作室

編輯群

毛安琪、林宗賢、陳敏伶、徐郁筑

數位媒體主編

胡梓筠

數位媒體編輯

張宇凡

整合行銷視覺

黃科文

財務總監

陳玟菁

行銷協力

張舒涵、黃惠榮、李高賞、林心緹

發行

博愛特區黃頂大廟 3 樓 3290 室(風水寶地)


9

78986202005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