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城記:文化地圖手冊

Page 1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與 13 位藝術家、13 所各級 學校、6 個藝文空間合作,舉辦近 50 場藝術工作坊;以及 4 場針對景福宮周邊街區及桃園後火車站的導覽活動,6 場以 藝術浸潤、社區刊物、東南亞文化及社區營造、個人創作方 法、城市空間為主軸的講座。 試圖在新舊交疊的都市紋理中,透過藝術行動凝結並創造桃 園的記憶和願景 ......

facebook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目錄 前言

26

6

紀事・築城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8 11 14 17 20 23

合順青草行 新建發棺木行 富貴嫁妝百貨 大眾食品行 大爵商務飯店 Candy 婚紗工作室

藝術・築城 〈臨摹桃園〉 〈新民上河圖〉 〈新民街狂想〉 〈生產線──中國製造&台灣製造〉 〈年 / 月 / 日 / 分 / 在桃園市大業國小〉 〈來辦桌嘛〉 〈川流的時光〉 〈日常〉 〈我的東南亞商店〉 〈他鄉之眼──走過屬於她們的故事〉 〈繁華博愛路〉 〈把門外的躁動灌滿書店吧!也可以不 看書不恆溫世代水族箱聲響計畫〉

40

合作藝文空間介紹

42

花絮

45

桃仔園城的新舊紋理走踏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4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前言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是以參 與式藝術為核心,針對桃 園「 舊 」城 區 的 藝 術 行 動 - - 舊,不只是現代之於清 領時期桃 仔園城的歷史,也之於如今因應 藝文特區發展而逐漸沒落的景福 宮周邊街區,以及 雖 與 桃園火車 站鄰近,景氣卻趨於蕭條的後站 東南亞商圈。 在此計畫中,我們與 13 位藝術 家、13 所各級學校、6 個藝文空間 及地方居民共同合作,舉辦近 50 場的藝術工作坊、主題培力、導覽 培力等活動。為期 8 個月社群、社 區及學校 三方的互 動 過程,都是 桃園舊城 所含 納多元視角,以及 人們所關注的初步呈現。 這 些,是社區營造方法於 都會 中落實的紀 錄,更是在桃園地景 快速變動的大框架下,文化記憶、

4

價值的重新編排與安置過程及結 果所意味的,都是棲住於桃園舊 城的人們究竟關心什麼?想要什 麼?我們認 為放 大 這些聲音,令 其姿態各自顯現,參與、對話才會 油然展開。 另一方面,本 書主要 有 兩 大面 向,第一是,藝術家與學校、空間 協作的作品,我們並列成「藝術‧ 築城」的區塊,希望藉由敘述及作 品實物的搭配,令觀眾更直接感 受 到所欲傳遞的 訊 息,以及各藝 術家所提供的視角;我們也相信, 這些視角必然或隱或現地指出了 「桃園城」的一部分。 那些部分,或來自於個人 創作 觀念的延伸,素材卻取之於桃園 城 所既有;或申述勞動與個人的 關 係,看似 與 桃 園無關,但桃 園 卻是北台灣的工業大城;或直接


將 學 生帶入街 區,目擊 地 景和現 象,延展至文資保存、遊民、都市 更新、移民工等議題;或以一個街 區、一種產業的歷史為本,試圖再 現某些美好情境。 二是,我們 訪 談 6 處 或 新 或舊 的店家,寫成「紀事‧ 築城」的區 塊。將店家發展史作為軸線,文中 談及城市節點、街區的發展脈絡, 或純然將傳統產業的文化與盛衰 寫 下。它不必然 是可信 的文史資 料,卻是受訪者們的生活記憶,也 暴露出在漫漫時光當中,這 座城 市如何與它的居民互動、共生。

關於未來,我們希望的城市,它 是公平、包容、體諒他者,迥異於 社會的扁平,以 堂 皇而人 文的姿 態 被看見,產 生也被理 解出新的 價值。計畫不能定義價值,但可以 將之放 大 呈現─ ─這個過程,如 同清代人們築城的事實─ ─當我 們一同發掘它、收束它且敘述它, 終 究我們就享 有了它,一種城 市 的模樣。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作品、訪談、刊物、展覽,乃至於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在當下的意義 都分為兩端。其一 是向後的,我們希望 藉由爬 梳各 種向度的過去,讓當下得以清晰可 見,而如此我們才有基 礎 來 談論

其二─ ─向前的意義,哪怕不能 精細描述,但模糊也好,「我希望 住在什麼樣的城市裡」?


紀事 1809 年,徐玉衡等人為防禦而 倡議興建土堡,1834 年再更改為 石牆。城牆高約 12 尺,周長約 4 里,城門約落於今日的桃園民生 路郵局後(東門)、中山路及南 華街口(西門)、民族路及文化 街口(南門)和桃源街及民生路 口(北門),並開有便門及水門。 這 座 城, 被 當 時 的 口 耳 稱 為 「桃仔園城」。殊異之處,在於 它是清代臺灣少數無官方介入, 純粹以民間力量興築出的城市。 範圍或許不大,對照今日以更高 科技所建之城或許不夠雄偉,但 它卻是一種精神的體現──當我 們遇見公共的困難,就以足夠公 共的方法,來滿足公共的需求。

6

如今仍是信仰中心的景福宮, 同於清朝以降,周邊便以民生為 基調發展成商圈;日治時期三代 桃園驛及政權行政機關的興建, 為桃園區帶來截然不同的氣象; 民國 70 至 90 年代,以景福宮、 火車站為節點,兩點之間在流行、 娛樂產業的加成下,迎來商業活 動最繁盛的榮景。 另 一 方 面, 民 國 80 年 代《 就 業服務法》開放民間聘僱移工, 而新住民人數也在同時期激增, 桃園火車站由於鄰近龜山工業 區,因地緣及交通之便,成為移 工重要的休憩場所。發展初期, 矮房、鐵皮、棚架在道路兩側佈 滿,形成迥異也饒富趣味的異國 街景。


築城 然則,在民國 106 年,除火車 站前約以復興路為界,還維持百 貨公司、連鎖企業林立的當代街 景,後站和景福宮皆已暮氣顯現。 暮氣的來由,希望隨後的訪問能 提供讀者一些解釋;縱使個案不 能盡解宏觀的時勢,但仍提供有 趣而珍貴的視野。 將後站及景福宮商圈對照來 看,近二十年與近二百年發展都 同樣面臨在新的都市區域發展中 商業的沒落與蕭條;而凋零,反 在房地產的商業遊戲中撐出一點 餘裕,讓青年所創的獨立、藝文 空間出現,讓棲宿傳統工藝的老 店尚存,讓人們不至被刪減供選 擇的項目,而限縮那怕只是消費 的自由。舊城區又像野火燒過的 土壤,乍看荒涼,卻還有許多生 機,有許多「新的可能的可能」。

在這樣的前提下,「紀事 ‧ 築 城」體現常民生活記憶,希望記 敘一些看似無端卻實有底蘊的訊 息;一些看似私人卻其實公共的 故事,在史料、大規模的事件底 下,築造並享有自己的生活,這 些生活在城市中發生並交會;交 會的樣貌,拼拼湊湊,也就成為 瞭解城市的路徑。


紀事築城|合順青草行

芳草萋萋還生──合順青草行 / 青草茶 文、圖 : 採訪小組 / 受訪者 : 張麗蘭

位 處 桃園永 和 市場的「合順青 草行」及其青草茶鋪,由祖輩張慶 財於民國 19 年始傳承,見證永和 市場從有到無,再到如今因應捷 運 綠線 工程面臨拆除;周邊從路 尾的平房到如今水泥鋼筋佈滿的 街景遷移,至今有八十六年歷史的 店面及茶鋪由第三代張麗蘭及其 侄子張耀元、張博智共同營運。

通行的門,橫排店家各有其格,內 外皆通,因此常有人們由排頭買 到排尾。 她提到,因應市場多有魚、肉、 菜販及運貨工人來往,顧客也多, 夏季燠熱便煮青草茶供其退火、 止渴,久之便有固定的涼茶鋪。日 治時代居住密度較低,不能提供

張麗蘭表示,印象中,日治時代 永和市場名為「桃園消費市場」, 她記事起便於市場及鄰近玩耍, 彼時永 和市場格局大抵方正,若 從現和平路與市場相對,則宛若 「凸」字,故而為二層樓建築;四 方皆開僅供 行人 或自行車、機 車 張麗蘭表示,青草行難若其他行當可一步登 天,配藥、藥價等皆有一定分寸,分寸都應當傳 承後代,「不能讓它斷根」。

8


商業活動所需的人潮,業 主 紛紛 進 駐或環 繞市場營業,顧客們自 南北而 來,景福宮後中正 路上 逐 漸 匯 聚 攤 販、店 面,形成 繁 盛 基 礎。 民國 49 年永和市場擴建,在日 治時代消費市場建物北側增築三 層樓水泥市場建築,民國 68 年, 桃園消費市場與增建建築拆除, 改 建 為 共九 層的建 物,並更名為 「永和市場」。 受 景福宮後商圈影 響,彼時永 和市場除仍維持市場機能外,並 逐漸引進冰宮、戲院、秀場、KTV、 MTV、香雞城(如今日肯德基)、電 動玩具間等設施,在市場四樓有 永和戲院、永佳戲院,七樓開設高

然則,無論是 1988 年經縣政府 主導,將廟 後商圈遷移至現在的 桃園觀 光夜 市,加上站前商圈與 百貨的崛起,並以 1990 年節正發 綜合大樓的大火為代表性事件, 街區各場所一連串的祝融之災, 皆打擊廟後商圈的景氣頗深;縱 使今日仍能 看見 攤 販、店家的集 群,但人潮已不同往日。 另一方面,永和市場將魚肉、蔬 果 挪 移至地下一樓,地 上一樓 與 騎樓間則以階梯連結,「以前人家 車停過 來買好就 走,現在找 車位 走樓 梯,那 年紀 大一點的上下樓

縱使受到西醫衝擊,中藥、青草乃至於中醫, 仍是人們用以調養、鞏固身體的選擇,並作為 重要的文化場所存在。

紀事築城|合順青草行

張麗蘭回憶日治於永和市場玩耍時,常將龍眼 核作為道具,即在地上畫方格後,孩子們依序 踢龍眼核,至某格後便單腳跳至該格。

賓戲院、嘉賓戲院。鄰近尚有華國 戲院、東方百貨、天鵝百貨等百貨 業。


紀事築城|合順青草行

梯不方便,也是有人跌倒過;市場 內動線不很通暢,地下空氣 又不 好……」永和市場內如今僅剩一、 二樓尚有零星 店家,三樓以 上 封 鎖。 張 麗 蘭 指出,現存店家除二樓 算命以外,一樓多半依靠老顧客, 或以零售外的方法繼續經營,「新 的來做 肯定做不起 來,舊的店家 有些長輩過世了,孩子也不願接, 就慢慢消失。」老顧客,確實老, 或 許 念 著 年 輕 時買 辦 閒 聊 的 記 憶,至今還是來買一杯涼茶,漫談 幾句消磨整個下午─ ─但年輕人 是少見了。 如今,永 和市場因應捷運 綠線 規劃,預計將大樓拆除改建為捷

如今,無論是年輕從業者取得證照困難,或民 眾追求速效康復而輕忽調養,都是此一產業 逐漸凋零的原因之一。

10

運 G08 站及商場、市場共構的建 築,屆時店家將 轉 移到目前預計 2020 年完工的東門市場,待共構 建築完工後,再令店家選擇留於 東門市場,或回到新的永 和市場 營業,整個街區或即將面臨巨大 的變化。 「陳 水扁時 代說要拆,馬 英 九 時代說要拆,蔡英文當選以後還 是 說 要拆,到底什麼時 候要拆; 捷運動工是什麼時候?啊又什麼 時候蓋到這裡來?這些我都不知 道。」張麗蘭說,鑒於永和市場現 況,對 改 建 採 支 持態 度,然 因 期 程不明,除客人詢問時難以交代, 也無法訂定日後的經營方針,「就 是……靜候好音啦。」

因應捷運綠線建設,永和市場十餘年前便宣 告拆除、改建至今。


本來面目不過白骨──新建發棺木行 文、圖 : 採訪小組 / 受訪者 : 吳燈城

隨著時代變遷,人口逐漸由低密 度 轉變 至高密度居 住,衍生出龐 大的消費市場,「永樂街全段,往 北大概到北興街,向南到博愛路, 都是打石、製木、家具行等,有農 家子弟也來擺攤。」而見發木材行 也分為製木、家具及棺木三支,由 兄 弟各自開業,新建發棺 木 行便 是其中一支。

「棺木,以前就是官用的,你不 當官哪有錢辦棺?所以人們說『見 棺發財』,事實上意義很正面。」 新建發二代經營者的吳燈城表示, 祖輩吳進發原居於龜山兔子坑,被 日本徵召至爪哇島參與第二次世 界大 戰,回桃 園 後,約莫 民國 30 年代於永樂街 79 號(現為金鑽大 樓),創辦「見發木材行」。

棺 木普遍由原木 製 成,棺 木量 體愈大成本愈高;外觀施以蓮花、 龍 鳳等圖繪,柳棺甚至 雕百獸等 繁複 紋 樣,「看個人喜好選擇。」 形體大致如元寶、烏紗帽樣,兩側 如陽厝有燕尾翹起,「但中國南方 就比較圓潤,臺灣就看祖籍。」另 有上海棺、西式棺及火葬棺等,雖 有變化如龍門有無,但大抵相像。

紀事築城|新建發棺木行

由桃園永和市場旁和平路轉進, 大抵以永樂街為軸線的巷弄中, 不時能看見磁磚、木材、家具等與 築造家居相關的招牌。尋訪期間, 在民宅或店家間突然瞥見拉開鐵 門後左右排列著各種式樣、顏色 的棺木,那便是座落永樂街 76 號、 已逾 70 年歷史的「新建發棺木/ 采帛行」。


紀事築城|新建發棺木行

從大體視角望出,左為「日」,右 為「月」,上為「天」,下為「地」。上 下各有「福」、「壽」二字;出殯時, 大 體 周遭及下以 庫錢 墊之,頭 頂 則以瓦片覆 蓋,以避免大體晃動 過劇;抬棺者及孝子女、長孫等需 腳踏草鞋,鞋繩並綁出「土」字以 擋煞,「早年會有窮人幫忙抬棺, 賺草鞋回去下田、打魚,特別順。」

吳 燈城 說明,棺材 對材質的講 究是連 結著撿骨文化,撿骨則因 應 魂 歸 故 里 的需 求,「閩 南 語叫 『起 金 』 (khí-kim),土 葬 後,6 年撿骨,你 材質不好起 來撿嘸, 被主家罵死。所以材質要好,要擋 得住歲月。」直到近代城市擴張, 墓地稀缺,火葬才漸漸成為主流。

棺木上天下地,頂福立壽,左為日,右為月,對 應著生人所活著的現世環境,也承載對落葉 歸根的期望。由於形似元寶和烏紗,不時有人 想藉摸棺帶來好運

吳燈城表示,以前棺木幾近擺滿整間,「不夠 放就疊起來!」但隨著時過境遷,從業相關的 人員、工匠紛紛散去,禮俗、工藝皆面臨無以後 繼的情況。

「人骨頭分三百六十節,撿骨師 棺材「地」處會另以鋸子開一小 把手、腳趾節骨放在最底,再按由 門,稱為「龍門」,於下 葬 現 場由 下而上順序疊,在甕裡 擺成坐下 師傅鑿開,令屍水便於流出;另外, 的樣子;有錢 人會另外用紅 絲線 大體與棺材間會墊一「七星板」, 綁起來。」至於火葬,他提到日式 板 上打七孔象徵 北斗七星,實則 火化 爐 須燒一天一夜,以火車 軌 是下葬後屍水滲出,讓大體隨之 道下的廢棄枕木作為燃料,「人燒 浮沉而不致 泡 爛的作用。其他尚 頭 先下來,因為低溫 所以骨頭較 有許多因應實際狀況的設計及講 大,但人形尚在。」 究。

12


現為新建發棺木行第二代經營者的吳燈城。

隨主家喜好,吳燈城會在棺木上以油漆繪製 各種圖案,「自學的啦!」

「大 概 民國 70 幾年,製材、家 具等 就 通 通 完 蛋 啦。」吳 燈城 解 釋,這些行業或因空間限制遷移 他 處,或因子女不願接過行 當而 終結;棺木在火葬興起後市場萎 縮,整套後事事宜也走向簡便、商 業化, 「像我們做法是和主家溝通, 你有多少錢,我能怎麼做,盡量給 你做到滿意,客製化啦。」

吳 燈城 提 起,父親 將 行 當交接 時總愛強調「人情義理」,人情、道 義,最後是事理。話鋒一轉,他說 殯葬業看慣生生死死,常人敬之、 畏之的大體更見過無 數,許多事 情 都 想 得 開,「這 叫 還 我 本 來面 目,本來是什麼?白骨一堆而已, 皮相漂亮都沒有用。時間變遷 就 是變遷,我也在改變啦。」

紀事築城|新建發棺木行

從伐木、木材、運送、製材到加 工成棺木,整條產業鏈不僅養活 店家,也使許多工匠得以謀生, 「做 棺材從砍、刨、組合學多久? 3 年 4 個月,現在哪有人要學這個…… 做棺材,嘸效(bô-hāu)了啦!你 說我自己畫 那個棺木漂亮,現在 都加工的,也沒有機會畫啦。」


紀事築城|富貴嫁妝百貨

新人如今作舊人──富貴嫁妝百貨 文、圖 : 採訪小組 / 受訪者 : 簡氏夫婦

傍 晚時 分,踏入 灰色行人磚鋪 滿的新民老街,兩 旁 保留傳統閩 粵式 街屋的特 徵,街屋面寬窄而 進深狹長─ ─由景福宮前中正路 為 界 線,有近二百年歷 史的新民 街分為東、西兩段,其中位處新民 街 76 號的「富貴嫁妝百貨」,由前 身攤販算起開業已 78 年,現由第 二代 經 營,是西段 新民 街僅 存 5 間老店之一。 「印象中就是忙!只有忙!」,民 國 65 年從 新竹 嫁 至桃園的簡 太 太表示,當時生意相當興隆,過年 前,早上五、六點起床後,連同親 戚、雇工共 14 人站在進深不到 15 步的店面內,結帳結到半夜 12 點, 「多少 錢 我們沒時間算,是 請 銀 行直接拿去算好,存起來。」

14

究其 興隆根由,在 於桃園市立 圖書館 桃園分館處,其前身為民 國前 2 年所設、民國 6 年建成磚 造兩層市場建物的「桃園市場」, 即 戰 後 的「新 民 市 場」,由 民 國 6 年史料可看出市場採回字型配 置。該市場定下新民街西段以民 生需求為主的基調。 此 外,民 國前 3 年由日本 政 府 購 地設 置、桃園第一座現代化公 園 的 文 昌 公 園,直 至 民 國 88 年 皆保持樓台亭榭、小橋流水的景 觀,是人們休憩、群聚的重要節點。 文昌公園、新民市場、景福宮所產 生的拉力,令西段 新民街保持人 群絡繹不絕,攤商紛紛林立的繁 盛現象。


民國 65 年嫁至桃園的簡太太說,過去顧店親 戚及雇工有 14 位,客人湧進便水洩不通,如今 則是與丈夫搶著招呼難得上門的客人。

民國 65 年,新民市場某日上午 起火燃燒 並付之一 炬,後因區位 規劃為商業區不得整建,雖短期 設 置 臨 時 攤 販,但 為 期 甚 短,在 拆除後客群便轉移至其他地方, 新民街人潮隨之衰退;隨後 攤販 又遭警方頻繁取 締,再挫已低迷 的景氣。

嫁 妝,指 女子出嫁時娘 家 置辦 供其陪嫁的物品,細節雖因時 代 而有變化,但品項及用意大抵不 變。譬如痰盂、臉盆及育兒桶,分 別對應夫家祖孫 三代,有後嗣不 斷的寓意,故 稱「子 孫桶」;連 根 帶 葉的青竹則象徵福氣 綿延,竹 節 亦 表「守 節」,為女子忠貞、夫 婦相互不棄。 因應 早 期交 通往 來不便,女子 會以鐵 籠 承 裝活雞帶至夫 家,此 稱為「帶路雞」,除是娘家對女兒 遠 嫁 的不 捨,也有「起 家」 (khíke)、興家立業的意思,但因夫婦

太提到,實際上百貨業與大賣場 縱使販售相同品項,但貨號、包裝 略有差異,亦有相應的效 益及品 質。

位處新民街 76 號的富貴嫁妝百貨,是西段新 民街尚存 5 間老店之一。

紀事築城|富貴嫁妝百貨

而富貴嫁 妝百貨本身,則因大 賣場的興起、婚禮禮俗的簡化及 式微而一落千丈。「以前是顧客來 了互相推諉,因為累;現在顧客來 了互相搶著招呼,因為少。」簡太


紀事築城|富貴嫁妝百貨

兩家或有距離較長的狀況,導致 活雞在運送過程中病懨或死去, 故近年多以假雞取代。 另外,女子會準備兩把扇子,材 質各有優劣,出發往 夫家前將 劣 扇棄 於娘 家門口,另一把則帶至 娘家,現代普遍認為是「丟掉壞性 子」的意思。由來 是早期閨秀常 有扇子傍身,便以此形象借代了小 姐架子;另一種解釋,是因為「扇」 與「姓」在閩南語中同音(sìnn), 因此棄扇、帶扇象徵「換姓」。 猶若 棄扇習俗漸被 遺棄,傳統 百貨業、新民街乃至整套婚嫁的 禮節,宛若歲月流轉、光彩已逝的 嫁 娘,今人畢竟 只能 細 細端倪佈

如今店內以販售各式日常用品,如內衣褲、童 裝、襪子及嫁妝用品為主。

16

滿皺 褶的面容,才得以 窺見一夕 結縭的風華。或者就不看了「如今 年輕人辦婚都從簡,或者儀式上 用紅包袋寫各種物品,就 表示禮 數盡到。」 民 國 95 至 96 年,桃 園 縣 政 府 斥資兩千三百萬元,除將 新民街 重新 鋪面外,招牌等街景亦統一 規劃、施作並劃為行人徒步區。以 今況觀之,工程及徒步區 規 劃並 未起到振興新民街的作用;鋪面 工程進行約九個月期間,西段 新 民街 封街,「客人來不了,工程 結 束客人消費習慣也已經 更 改,還 是來不了。」

作為收銀的舊式鐵櫃。


撿貨,撿不完的童年——大眾食品行 文:林正尉 / 圖 : 採訪小組 / 受訪者 : 陳志成

電影《總鋪師》幕後的總鋪師, 總是穿梭大小無數的婚喪喜慶。 他們 不僅 帶 著沙 場 練 就 的 好 手 藝,時間的精準掌握,以及靈活的 團隊組 織能力,這些技藝 長年累 積下,化作整齊俐落且令人讚嘆的 佳餚。

民 國 65 年,「大 眾 雞 肉 行」陳 武隆先生從桃園永和市場遷出, 於永樂街 92 號創辦了「大眾食品

「(搬 來 此 地)那 年,我 6 歲。 父 親曾在舅公經營的『簡永昌漁 行』工作,當時他 13 歲。」當陳志 成 溯起 民國 70 年代食品 行 的 童 年記憶時,體認父親 跟隨時代潮 流,白手起家,「那是個拚了,就會 成功賺錢的時機」。 民國 70 年代,「大眾」的經營規 模,至今仍令我難以想像。陳志成 特地 為 我們開了電 梯,走入已變 成大型冷凍庫的地下室,而庫房前 身,是飼養龍蝦、海鮮、九孔等水 產養殖場。「繁盛時,我們凌晨三 點半開門,一直到晚間九點;現在

紀事築城|大眾食品行

我們或許忘了:每位廚師背後, 都有相互支撐的「食品行」,他們 在席宴上一展 炊金 饌玉外,食品 行更是不可或缺。桃園市永樂街 的「大眾食品行」證明了這點,也 印證辦桌文化從盛而頹的年代。

行」。現今負責人為陳志成,頭髮 初白,身型壯碩,是他的兒子。


紀事築城|大眾食品行 位處永樂街及新生路口的大眾食品行。

大眾食品行早期除販售乾貨、調料、肉蔬外, 地下並設九孔、龍蝦等水產的養殖場,令顧客 能一次購足所需。

則是清晨六點開,傍晚六點休業。 最多八人一起做,現是四人。」

球,我則是開始幫忙家務。撿貨, 撿不完的童年啊!之後開始外燴 跑堂,替人端菜,一次可賺 300 元, 是我零用金來源。」從小累積實戰 經驗的陳志成,於 25 歲退伍後繼 承家業,仍有父親的「職人」性格,

他 掀開粉紅色底的 訂購 單,品 項就如店內百貨整齊 一致,粗分 雜貨、點心和水產三類,超過 210 餘 種食材和耗材供廚人選擇,而 客戶必須填寫農曆的訂購時間。 每位在地總舖師能在此取得辦桌 的種種 素材,因此,「大 眾」成了 一處 重要的食材基 地。遠近馳名 的「大眾」,讓人可以「一次購足」 的訂單擴及臺北、苗栗、新竹等地。 裝貨與運 輸,是繁 忙生活裡的日 常。 「小 時 幫人刮 魚 鱗。店 裡幫忙 時,看到別家小孩 放學後 就去打

18

至今仍是每日凌晨前往臺北萬華 的中央市場,親自挑選新鮮水產。 「竹圍漁港曾是海 水浴場,乾 淨到可捕龍蝦!」食品來源形塑桃 園早 期自然 與人文地景,也反映 民間互 助的精神。現年八旬的北 門里里長蕭日青先生憶道:「民國 40、50 年 代,舉凡 喜 喪 辦 桌,家 戶鄰居願借桌椅、竹竿(搭棚)的 現象興盛。」陳志成則說,早期辦 桌,社區街長或耆老會與店家、食


品材料行配合,再尋找廚師辦桌。 辦桌文化構成社區倫理和維持社 區互助的重要方式。 論及辦 桌文化 的興衰,他 說明 民國 70 到 90 年代最為 興 盛,生 意最繁 忙,也必須凌晨三點半開 門,前往臺北訂購漁貨。臺灣錢淹 腳目, 「無論是大家樂開獎或選舉, 什麼名目都可辦 桌!但現在 廣場 消失,影 響到辦 桌用地與停車位 的消失,私人空間取代公共空間, 切開鄰里 結構。」大賣場增多,人 們飲食選擇廣,都市空間規 劃也 引起社區關係變質,都造成辦 桌 文化的式微。 「辦桌文化不僅反映在宴客,也 包含吃完、打掃上。我有一次在鶯

快 速 式 微 的 辦 桌文化,反倒成 為陳家行善的社會實踐基礎上。 陳家父子積極 加入 扶輪社、獅子 會等社團,進行不少公益活動。無 論是 921 大地震 抑或八八風災, 「大 眾食品 行」貨車開往南投或 六龜國小,盡 將店內食品投入賑 災行列。互助、互享,進而貫徹 人 情,透過食物,使我們看見「大眾」 一詞的背後內涵。

陳志成的童年幾近於撿貨中度過。

紀事築城|大眾食品行

從食品行供顧客下單的列表,可知大眾食品行 貨源的詳盡及充足。

歌看到民 眾辦 桌完畢後,同心協 力於 15 分鐘內將會場清理完畢。 那就是共同生活的意義。」透過辦 桌文化,他說明都 市快 速發展是 人際關係瓦解導致冷漠的一大要 素,但在某些社區仍有傳承。


紀事築城|大爵商務飯店

打造共善的社區經濟——大爵商務飯店 文:林正尉 / 圖:採訪小組 / 受訪者:張得均

大 爵飯 店的出現,恰處黃金時 代的尾巴,及新時代開端。時值壯 年、現任大爵商務飯 店總經理張 得均說,飯店前身「和發製材所」, 是日治桃仔園街最具規模的製材 廠。民國 70 年代製材廠關閉,興 建了景福宮商圈最後的電影院「金 園 戲 院」,及桃 園 首創 的商 務 旅 館。 民國 80 年代的博愛路有著「桃 園西門町」美稱。皮鞋、西服、金飾、 娛樂、嫁妝與美食群聚,連結景福 宮周遭,形塑重要的黃金區域。這 些產業,盡關係著「成家」與 「生活」 所需的日常文化地圖。林進興說,

20

舊城區 以景福宮為中心,發展出 周圍的傳統產 業聚落:金 銀 飾物 與寺廟及市場相關,布料與鈕扣 乃民生 所需,在舊城 東邊的土地 廟集聚,嫁妝街集中於長美街(今 博愛路),喜餅業分布於大廟右側 的中山路。北城門口的傳統市集 發展為南北 雜貨集散 地,而家具 街位於西北側的和平路,依附 嫁 妝街,成為主要的家具聚落。 「隨著經濟與工業發展趨勢, 民國 80 年代 大 廟 商圈不僅齊聚 各類商店,亦是夜市所在地。位在 廟後的桃園夜市吸引人潮。這也 帶動大眾休閒娛樂的高度發展。」


林進興補述,「不過,中正路是桃

業 大 城 和國門之都的桃園,放眼

園最早發展的主幹道,道路寬度不 足,產生嚴重的交通阻塞,加上舊 建築過度使用所引發的公共安全 問題,如正發大樓及 五福小吃 城 火災的悲劇,導 致 政 府在 1972、 1987 年兩度遷移夜市。搬遷後雖 解 決 交通問題,卻也引發夜 市北 移,桃園西門町人潮不復再現。」

望去,只有賓館,卻無安靜的商務 旅館。與嘈雜的舊街區相比,大爵 提 供的隱密性,給當初來桃園工 業區設 廠的國際商賈,相當難 忘 的居住印象。

「光是博愛路附近 就有八至十 家戲院。紅 頂 藝人曾在 永和市場 樓上秀 場 表演,這 裡有過 第一間 手 扶梯百貨公司,種種 盛 景讓 父 親 決 定 立 足 於此。」1980 年 代 臺 灣踏上 經濟起飛浪潮,作為工商

張得均與協會成員針對博愛路老店進行文史 調查,並提出後續整體規劃,目標是打造出能 永續發展的活化機制。

紀事築城|大爵商務飯店

任大爵商務飯店總經理、桃園博愛特區文創商 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張得均。

現實 總是考驗 毅力。隨 著人潮 離散與街區老舊,博愛路沒落了, 二十 餘 年 的 飯 店 要 翻 新 談 何 容 易?張得均繼承父親「務實服務」 理 念,決 定 轉 型 成 文 創、歷 史 和 推廣社區互動的「共善」平臺。


紀事築城|大爵商務飯店

張得均是在擔任桃園站前商圈 副理事長時,認識在臺北數大商 圈擔任陪伴師的林進興。他在桃 園站前 商圈的經 驗,思索到除了 辦活動外,「更要透過 點、線、面 交織創造亮點,讓民眾可駐留,進 而呼朋引伴。」 林進 興 再三強調,成立與 社區 居民共榮、共善的有形平臺相當 重 要。這也催 生「博愛 特 區 創 意 基地」的出現。近年來,文創基地 不僅辦過年貨封 街嘉年華,親子 嘉年華更獲得街高齡區居民的好 評。他們立志造出一 條別於其他 老街商圈的「不同」樣貌。除積極 推廣在地文創、農創、青創和原住

飯店創辦人張永智觀察到桃園未有寧靜、隱密 的商務旅館,遂斥資興建桃園第一間商務旅 館,於 1992 年始營運。

22

民創意之外,更辦產 業亮點小旅 行、古城區深度導覽旅行等活動, 飯店員工甚至社區里民都參與導 覽培訓。 老街區需要年輕的熱情攪動, 博愛特區與中原、開南、台北大學 建教合作,並陸 續引進微型文創 業 者、在地青農 進 駐。張 得 均 認 為,外地 客人 來 大 爵 住 後,可 在 街區感受到多元的青年創意,進 而讓觀光客感受桃園是個亮點之 都,不再是二線選擇或是過境之 地。

2017 年張得均於飯店對面成立博愛特區創意 基地,形成桃園藝文工作者相互交流的實體平 台。


桃園需要多元文化的友善空間—— CANDY 婚紗工作室 文:林正尉 / 圖:黎雲英 / 受訪者:黎雲英(越南) 大多沿大 林路、延平路及 建國路 開設,以飲食業居多。 民國 87 年,來自越南義 安 省( Nghệ A n)的黎雲英嫁入桃園。她 曾於後 站延平路上 經營「越鄉小 吃」 。現在,她在大林路開設「CANDY 婚紗工作室」。

婚紗工作室 CANDY

現今四層樓的「Candy 婚紗工作 室」充分實現她的經營理念:一樓 店面擺置臺、越南年輕女裝,二樓 東南亞書店「望見書間」專案經 便是黎雲英引以為豪的才華展現 理沈豪挺表示,民國 90 年代後來 之地:她既 經營新住 民姊妹能共 臺新住民人數激增,桃園市有 32 學的新娘秘書 課程,透過她的攝 個工業區,成為全臺最多移工人口 影才華,讓姊妹學習「不須修圖也 的縣市。後站目前約有 50 間商行, 能拍出靈魂的照片」。

紀事築城|

戰後到民國 60 年代,隨桃園工 業發展與 機場居民安遷 規 劃,桃 園後 火車 站 地 租便 宜,工 廠與人 口增長,成為電子、紡織、麵粉等 加工業的產業聚落。但在民國 80 年代,舊紡織 工廠 產權 拍賣或關 閉,有的工廠繼續營運,此時政府 推動《就業服務法》,允許民間產 業引進 外 籍 移工,不 少營造 業及 製造業相繼引進。


紀事築城| 婚紗工作室 CANDY

黎雲英擅長公共事務,平時工作之餘,還擔任 「桃園市關懷新移民姊妹協進會」及「桃園市 越南婦女協進會」理事長。

經過三個月攝影培訓的越南移工,具備了實戰 前的基礎。

大學就讀義安師範大學英語系 的黎雲英,讀書之餘,孜孜不倦地 學習 烹 飪、攝 影、服 裝 設 計 和美 容等課程,「但來到臺灣後,只有 新秘是我能用上的。」她為各國姊 妹開設職能培訓課程,開源和節 流 並進的教育 理 念,深獲好評。 她體認到,在臺的越南人多,但不 見得能以所存的薪水請到新娘秘 書,因此新人只要付兩千元,「也 讓姊妹有更多的職業訓練。」

瓷器、精品、燈籠、竹籐和古代衣 服等,讓對東南亞有興趣的臺人, 透過親身經驗,探索越南深層的 文化底蘊。

黎雲英 擅長公共 事務,平時還 擔任「桃園市關懷新移民姊妹協 進會」及 「桃園市越南婦女協進會」 理事長。而她長期在臺、越兩地的 人 脈扎根,更常經理不同的演藝 活 動。從 培 訓姊妹 成 為 演 員、精 進唱歌技巧到引進越南知名導演 此外,現今婚紗工作室,部分空 來臺選秀到大 型演唱會,她向來 間將擴修為越南文化館。「臺灣沒 是臺中、高雄市府舉辦新住民活 甚麼地方讓人認識 越南文化,未 動的重要籌備者,而她在桃園組 來這裡可上課、租借,有真實的物 織的 課程,更吸引來自高雄 和嘉 品可接觸。 」她從故鄉找來了樂器、 義的姊妹前來支持。

24


「現實中,許多有才華的新住民 姊妹必須搭車到臺北車站練舞。 我的感覺是,很多縣市政府會積 極協助姊妹口頭提出她們想做的 事,再由公部門協助 撰寫中文 計 畫 書,使 她 們 能 做 的、想 做 的公 共 事務順利達成。這是建 立在相 互委託的信任關係之上的。」她對 桃園仍有期待,即便她想為移民 / 工提供的公共事務並無法完全施 力於桃園,某種程度而言,使她成 為島上的境內移工。

即使大家都不認識,但聽到相同 的 語 言使 我 感 覺 回 到 家。」民 國 101 年起,她觀 察到有著「移工天 堂」的 桃園後 站走向衰 落,無論 是 公共盥洗設備不足、城 市公共 空間匱 乏,甚至是 警察 顯 而易見 的嚴 厲刁難,都深深影響 各國人 士對桃園市府態度的轉變。

Candy 婚紗工作室開幕,引起在臺越南人熱切 關注。

黎雲英被高雄市政府邀請辦理大型越南歌星 演唱會活動,大雨不減眾人的熱情。

黎雲英期許政府要主動接觸有 心的人或協會,「對外籍姊妹和移 工來說,政府不該做『應付』之事。 與其怕吸引不到姊妹來參與公家 她 直 言,目前 桃 園的 城 市空間 活動,不如 轉向思考是 否這 些計 和警方政策對移民 / 工並不友善。 畫真的對姊妹的現實生涯有益?」 「初嫁時,我太喜歡桃園後站了!

紀事築城| 婚紗工作室 CANDY


藝術 在「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 動」中,我們以「參與式藝術」 作為主要方法,向各級學校、藝 文空間、地方社群等合作,透過 辦理藝術工作坊及展出,嘗試牽 扯桃園區的人們能關注藝文。願 景而言,是希望使人們從被動接 受,而逐漸轉為主動參與,最後 人們便不再只關注於「我」,而 能關心群體,也就是「公共」。 桃園背負「文化沙漠」的汙名 許久,其原因,或許是桃園的文 化、藝術工作者總耕耘默默,未 有突出方法或資源,而在全臺的 討論桌面中缺席、消音;又或譬 如桃園國小、國中及陽明高中所 形成的美術科班鍊,畢業於此體 制的學子,卻轉身成為鄰近例如 台北藝文圈的成員。 也即,大桃園縱使培養許多秀 異人才,這些人才卻往外縣市流 動。因此,本次藝術行動中共 13 位藝術家中,有 8 位是居於大桃

26

園地區;媒合其與桃園區共 13 所 學校、6 個藝文空間如獨立書店、 街區活化基地等合作,期望藉此 形成合作機制的雛型,達到在地 整合的效果。 藝術家、藝文空間各自皆有關 注的議題、價值觀及顧客群,而 學校除自身的教學風格外,教育 機構及次世代的特性,對於文化 互動及傳承也極為重要。藝術工 作坊是整合的手段,其目標在於 探索桃園的文化紋理,以含美學 元素的方法放大宣傳,邀請更多 群眾關注。 計畫實踐過程中,發現合作對 象所關注諸如桃園的文史、古蹟 及老屋保存、街區活化,或是多 元族群、弱勢關懷等題目,並藉 由其個人或單位的努力,耙梳時 間積累的資訊、現象,將其轉化 成或深沉或輕鬆的軟體活動,嘗 試擴大關心議題的群眾。


築城 如今,我們或許與自己的工作 疏離,或許也和社會疏離,這些 疏離都讓人覺得孤獨──藝術行 動也嘗試回應這種孤獨,藉由作 品展現,並將展場設置於本就既 有的藝文空間,希望促成人們對 自身與他人、空間及社會的反思, 找出令自己舒服的位置,以及通 往該位置的路徑。 藝術對大眾而言似乎虛無飄 渺,而參與式藝術機制的使用, 則反證藝術實則人人皆可親近、 接觸──這種反證本身就是效 益。學生、社區居民參與的情境, 對於計劃外的公眾而言,除是一 種換位、設想的基礎,藝術呈現 所蘊含的創意、美學性,亦可作 為對公眾的邀請及召喚。 參與式藝術作為一種方法,它 最終期待的並不是技術或美學, 而更著重在議題、理念陳述,人 們共同規劃和參與的過程,對每 位參與的個人來說,也都是個人

心緒、想法的整理和交換。交換 會帶來改變,帶來故事,帶來具 備更豐沛內涵的經驗。 譬 如, 藝 術 家 廖 柏 森 與 桃 園 建德、建國國小的工作坊,即是 透過帶領探訪桃園後站東南亞商 圈、接觸遠來自東南亞的商品, 令學子在尚未有其成見時,便已 踏入富異國文化的場域,並藉創 作作品的過程,關注也調整對移 民工在母國及台灣的文化──也 就是他們的生活──的觀感。 對議題的、富美學的過程及結 果不斷發生,最終或許能化約成 一種觀感,是倘若我們走出個人 生活,關心並參與面向公眾的活 動,在其中獲得資訊、認知及自 我實現的感覺,以及成果被展現 的尊榮──當此觀感在人們的心 中浮現,「公共」的概念就會發 生。


藝術築城|臨摹桃園

〈臨摹桃園〉 藍仕豪 X 中山國小、龍山國小 漢字是我國以及相近 文化圈的重 要 資 產,即便 是在手寫機會 逐 漸 減 少的現代,資訊傳 播 仍 然 是 以 文字 為載體。在多數人眼中,文字的起源 似乎 是 一個已經 完 成的歷 史,卻 很 少意識 到,先 民在 造字時其 實 充滿 浪漫的想像力。「文創」是今天耳熟 能詳的詞彙,而文字幾乎承載了文化 的大半重量,而文字的出現又是來自 絕佳 的 創意,因此 透 過模仿先 民 造 字的方 式,無 疑 是接 觸文 創最 好的 方式。

@ ThERE 音樂展演空間 他們所觀 察 到的家鄉——桃園,轉 換 成圖像式的符 號,同時 也 在 創作 中思考呈現的方式,把一些日常的詞 彙與地名用自己的方式,轉化成新的 ”文字” 。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創作者、 觀賞者重新體會到文字文化的深邃 與活潑。

以前寫書法,大多是臨摹古代書家 的作品,為求形似而得其神,《臨摹 桃園》正是希望參與的學生,能夠將

藍仕豪 /

生於民國 73 年的桃園人。曾經是一位標準的理工學生,然而今天 卻是一個經營傳統文化的人。他學習書法以二王為本,喜好晉唐小字與雄渾的北 碑,更喜歡甲骨、三代吉金文字與出土的簡牘帛書等。他在創作上認為書法是傳 統文化的一種精神,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離不開衣冠,一則是表現情感 與精神,一則是禮義與信念。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藍 仕豪追求知識與生活的態度,因此在學習書法的路上,總是認為寫字是為了文章, 文是為了載道,而 " 今之古書生 " 便成為他追求的內外樣貌。

28


〈新民上河圖〉 蔡奕勳 X 陽明高中

@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

新民街有 180 餘年的歷史,挖掘當 地 文化脈 絡及 紋理。在時 代的新 舊 交 替之 際,以拔 河的意 象表 達 競爭 與合 作 的關係,藉由寫生的方 式串 聯 整條 新民街。寫生 是 畫者 進 入現 場中直 接 描繪 對 象,以 繪畫 表 達 與 當地 的關係,對 場域 進行 多層次 的 交流。再以想像的方式加入拔河繩, 穿梭於畫面之中,從新民街頭「創聯」 至新民街尾。

學過美術,差點跑去平面設計,曾當過小學老師,又跑去讀藝術研 究所,之後以為可以開始藝術家生涯,卻經營一家咖啡館辦起實驗展。過去擅 長寫實油畫,現在料理的色香味也越做越像樣。自己有一個專屬的工具箱,店 內的水電工作都可以順利修繕,廚房變成生活重要的地方,選食材上市場比價 錢。原本拿筆的雙手,現在容易使用過度而不時陣陣痠痛,年輕時以為夢想近 在咫尺,現在把它看成生活即藝術。

藝術築城|新民上河圖

蔡奕勳 /


藝術築城|新民街狂想曲

〈新民街狂想曲〉 林岳德 X 桃園國小

@新民街

帶領桃園國小學生走訪新民街街 拍,於過程中講述街區發展及小店、 老店的故事,以及社會議題如街友、 都市更新及 文 資保存 等,作 為學生 發想影像 敘事的基 礎。後令學生 以 自己所拍攝的影像,利用插畫、拼貼 等簡單 工 法,將照 片與 照 片串成一 能 相互引述、補述、詮釋,成為完整 的「故事」─ ─藉由學生的視角與思 維,希望能 呈現出以 新民 街為背景 的不同想像。

林岳德 /

感謝城中計畫的邀約,一直希望桃園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文 化很大,包含藝術、歷史、生活習慣乃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文化的範疇, 而最近慢慢分辨出,我跟別人說「一直希望桃園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背 後真實的期待是,希望我們都能關心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處境,關心自己的土地和 生存,然後慢慢的找到相互擁抱的方式,不再是競爭的、搶奪的、相互排除的, 如同我們在許多藝術作品、戲劇和舞蹈中看見的。很難,所以只能一直希望。

30


〈生產線──中國製造&台灣製造〉 黃博志 黃 博 志 以 自己 的 寫 作 為 出 發 點;在 2013 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藍 色 皮 膚:老媽的 故事 》,這個 有關他母 親的個人故事映射了台灣在過去五十多 年間的農業經濟改革和社會變遷。

《生產 線:中國製 造&台灣製 造》以 深圳雕塑雙年展與台北雙年展為平台,

在黃博志多元化的藝術實踐中,他著重探討的是有關生產、農業、 制造業、消費等議題,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政治經濟層面上的批判。他作品中的視 野以廣泛而宏觀的貿易、交易為背景,剖析複雜的產業結構,並沿著它不斷地向 下深入,最終著眼於一個個參與這一結構的平凡個體。在他的計畫中,黃博志扮 演著不同的角色,他以家族身份考察並撰寫母親的故里和家族成員的故事,他 以生產者的身份在田地裡種植檸檬樹,他以組織和執行者的身份起草、規劃著 計畫的遠景,同時,他以藝術家的身份調用著藝術世界的體系和資源。這些計畫 在成為我們的觀看對象之餘,也正在發揮著它們自身的持續性和潛在的切實社 會意義。

中國製造&台灣製造 ──

黃博志 /

並重建了兩處生產現場。在深圳 OCT 展 場製作成藍色襯衫的半成品,運送到台 北市立美術館繼續加工,並「銷售」(一 種 以表 演作 為交 換的方 法),期待「藝 術(商品或 事 件)」如何 在 繁複 的 社 會 關係中勾引出新的意義與 定位」。此計 畫「參與」的不僅是曾經為女工的黃博 志母親或是在深圳 OCAT 擔任車縫工的 吳 姨,更多的是面孔模糊的一群工人, 他們被資本產業拋棄,也被社會拋棄。 勞動、資本、產品、資金再到藝術機制 ( 聯 結深圳雕塑雙年展與台北雙年展 ) 這一 連串的交換過程,被捲入其中自願與不 自願的參與者都成就了另種意義的「參 與」。

藝術築城|生產線

2014 年《生產 線:中國製 造&台灣製 造 》透 過 黃 博 志母 親曾經 是 紡 織 工 廠 女工的個人生命史,拉出一條近三十年 來台灣與中國深圳之間的成衣產業移動 線,詩意地將母親移民和這兩個城市的 服裝生產業的的故事編織成了一個敘述 體。

@逃圍 Tao-Way


藝術築城|年 月 / 日 / 分 / 在 / 桃園市大業國小

〈年 / 月 / 日 / 分 / 在桃園市大業國小〉 蔡嘉瑋 X 大業國小

@逃圍 Tao-Way

照 片等 於真 實嗎?打從 攝 影 被發 明以 來,攝 影記 錄真實的功能 就一 直魅惑觀眾。事實上,人類的感官並 無 法 用單一的 視 覺 來 取代,像是 氣 味、溫度、或是存在腦海中不真實的 想像,都構成了我們所謂的生活。歷 史 的 記 錄 也 是 如此,除了文 獻 所留 下的歷 史 之 外,人們 其 實 需 要 更多 的 證 據和媒介來了解 過 去。透 過 用 影像嘗試去跨越 視覺 以外的世界, 作者 希望參與者反思當代影像氾濫 的現象,並且反思「文 獻 = 歷史」的 謬誤。

蔡嘉瑋 /

曾任知名網路公司擔任企劃,卻因為一次的印度旅行,毅然決然投 身於攝影與文字之中。目前為國內外各大企業攝影師與文字工作者,攝影作品 多為紀實領域。曾至印度、泰國、柬埔寨、寮國、中國等地拍攝專題,以女性 的角度傳達社會各類議題。2016 年起創作形式跨於觀念藝術,從影像創作的機 制挑戰傳統觀看形式與思維,並從中表達私領域深受現代社會價值與結構的影 響。曾參與【色界—蔡嘉瑋攝影展】(台北)、【築夢故鄉攝影巡迴聯展】(台 北、新竹、台中、印度)、【她的藝見—女性藝術特展】(桃園)

32


〈來辦桌嘛〉 沒有工作室 X 地方居民 「逃圍」是將過去的歷史、故事、 文化視 為底 蘊,並 運 用新 的元 素 及 語彙探詢其未來可能性的空間。 而「辦桌」的桌面上總是充滿了各 種不同的食材,隨著時間的流動,現 今在辦桌 上面看到的菜色也代表著 不同的文化交會,無論是你、我、他, 在同張 桌面上 就 是 緣分、一個交 流 的機會。

@逃圍 Tao-Way 期待人們也能夠在我們身處的環 境中,對於他人不帶有既定想法,並 且嘗試去了解他人,說不定能夠將現 狀改變,變出美味的佳餚。 同時,本作品也期望藉由「辦桌」 作 為集體記憶 以 及精神象徵的乘 載,勾勒出早 期永 樂 街 除了有 市場 攤販,「大眾食品行」更是 總舖師常 來添購各種食材的隱性記憶。

透 過各家一人一菜 的「辦 桌」,展 現出不同成長背景交融之下所衍生 的菜色,所有的菜色皆會在我們的餐 桌出現。這些新的菜色上菜時,我們 會抱著嚐看看並且試著了解的心情 來 將 這 些 菜 餚入口,或 許 這 些嚐起 來有可能還符合自己的胃口。

我們關心人與環境、建築、藝文之間的相互 關係,也視參與式設計為各種行動的一環。 「沒有」是希望把自身放在一種「空白」 的狀態,將身心靈留白,使許多可能性都可填上、畫上、寫上,也提醒著自己持續 學習、莫忘初衷、堅持理想、實踐夢想。

藝術築城|來辦桌嘛

沒有工作室 non-studio /


藝術築城|川流的時光

〈川流的時光〉

@桃園舊火車站

張雅萍 X 北門國小、西門國小、東門國小、南門國小 桃園古時築城的方式並不是官方 界定 的 範圍和規 劃,城門至 今 也 不 復見。 城門之 於一個城 市最 大的意義: 它是一個回家的起點,回到自在的屬 地。從土地而生的萬物,自四面八方 跨海 而 來 到這 片土地 上 的人們,在 這 土壤 上 創造 人 生 旅 途中,其中一 個家鄉。

一樣再 熟 悉 不過了。透 過四個學 校 孩子 們生 活於此的記憶,發 揮其 各 自對現在 還有未 來 的想像,呈現出 他們對桃園的視覺意象。

因此,這次以家為出發點,將東西 南北門四所小 學分別展現出桃園城 的 各種 風 貌,自過 去 歷 史的累 積在 小朋友生活於此的真實印象。因為, 校園是孩子除了家之外,第二個生活 時間最 長的場域。這個場域的每 個 時序周遭的變化,對他們來說都跟家

張雅萍 /

出生於台北,2004 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開始投 入藝術創作。2007 年於台中二十號倉庫鐵道藝術村駐村,2008 年加入新樂園 藝術空間迄今,2013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目前就讀交通大學應用 藝術研究所博士班。主要創作為複合媒材及空間裝置,關注社會體制內的運作 以及個人與環境的對話。

34


〈日常〉

@桃園舊火車站

歐陽文慧 X 桃園國中 版 畫不是 只有色 塊 與 刀痕;纖 細 的紙張 紋 路與 交 疊的微 妙厚度,膠 水遺留下的痕 跡 或是 細小 刻痕,每 一個細微的變化都能被忠實反映記 錄下來,這就是紙凹版特有的魅力。 凹版 深 淺 的凹痕、不同程 度 的 粗 糙面能 夠附著 的 印墨 量不同,擦 版 時仰賴雙手的觸覺和累積的經驗判 斷 最 終可能 會印出的 色調。泡 軟 的 版 畫紙被 壓印機加壓後除了沾附了 版 上的墨留下圖樣 以 外,同時 也會 留下紙版本身的壓印痕跡,不同的墨 韻與微微起伏的表面肌理互相襯托, 可說是一門極仰賴觸覺的藝術創作 類別,也是凹版畫最有魅力的特點。 搜 羅 老 城內的 舊城 痕 跡,重 新拼 組成屬於參與者的新觀點。

現居桃園龍潭,曾經以為會當老師但是沒有。畢業後尋找學校 忽略的,來自民間的生猛創作力量。

藝術築城|日常

歐陽文慧 /


藝術築城|我的東南亞商店

〈我的東南亞商店〉

@桃園舊火車站

廖柏森 X 建國國小、建德國小 全 球化 的 資本 社 會已 經 是日常生 活 的一部分。台灣做為這樣的經濟體系下 所 扮演 的 代 工 角色 逐 漸 因內部人 力資 源 的 變 化而開始 尋求東 南 亞 的勞動 資 源 . 這個 層 面 不僅 是 擴 及 經 濟上 的 生 產,也遍及台灣社會各階層對勞動服務 的需要。 然而,勞動力做為商品,「移工」所代 表遠比商品來的複雜,也因此對社會上 的影響更為強烈。城市的建構本身就是 人力流動的過程,人員的遷徙往往也跟 資 源轉變而變化。因此,相較 於桃園火 車 站 前站 相對「邊 緣」的 後 站,我們可 以在看見後 站 的東 南 亞 商店 聚 落 的 形 成。雖然這些商店主要服務的對象還是 以桃園地區的外 籍 移工 為主,然而,卻 也是我們認識東南亞文化的最佳場域。 認識不同的文化,除了傳統的知識性閱

廖柏森 /

讀 方 式之 外,「親 身體 驗」則是 擁 有個 體差異性認知的特性。 因此,這 次 的「我 的東 南亞商店」則 希望 透 過 對商店的直 接 接 觸來 認識 東 南 亞 文化。特別是 透 過「商品」這個 概 念,我 們 更 可以 理 解 與 文化 的 特 殊 關 係。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 也許說得更清楚 : 「『景觀』 在人與人之間造成的關係一如影像,反 之亦然。一旦文化生產的工具徹底商品 化並進入流通,社會便採取了景觀的形 式 ....」,亦即我們可以透過「商品」的 了解來認識不同的文化「景觀」。因此, 這次計畫希望「商品」這個媒介來讓小 朋友(位於桃園後站的建國、建德國小) 體驗不同文化的內容,並藉由商品包裝 設計的藝 術行動方 式 來 讓小朋友 認識 並且與正在發生的桃園“築城記”產生 對話。

在國貿系畢業後,因喜歡創作,後來選擇重新就讀藝術大學與研究所。目

前是藝術創作者,同時也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早期的作品,以繪畫為主,並擴展至裝 置。內容則由自身出發,探索人存在的處境。近年的作品則偏向在資本社會下,探討各 種媒體與影像的內容為主,並且開始關注台灣社會各式非主流社區生存的境況,透過跟 各種社群的合作創作新形態的公共藝術,試圖透過藝術的形式轉化各種僵化的領域。此 外,也參與各式地景與環境藝術季,思考在地脈絡與空間、景觀的各種關係。

36


〈他鄉之眼──走過屬於她們的故事〉 韋蒨蓉 X 東南亞移工

@東南亞藝文圖書 -SEAMi 望見書間

韋蒨蓉 /

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韋蒨蓉,2015 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美術 學系,現職為平面設計師及創作藝術家,亦經營自創手作品牌 「海之手作」。 她也跨足壁畫彩繪及插畫,作品方向多元且廣泛。在台期間曾受桃園及台東等 地的教育機構邀請,擔任藝術講師,與不同年齡層的民眾結合在地特色的藝術 教育課程。

藝術築城|他鄉之眼|走過屬於她們的故事

從「家鄉飲食」至「心靈風景」,透 過四次 主 題 不同的工作坊,進 行外 與內的 課程 思考,因 應每節 設 定 的 主 題,藉由簡易工 法 展現出各自不 同的 個 性面貌,引領 著 作 為 創作者 角色 的 學員,從不 同方面去 探 索 及 反思自身的情感記憶,也包括對於在 台 生 活 的見聞及 所思,落 實自我 詮 釋與發揮自由且有創意的想法,轉而 挪用至平面卡片上敘述更深的層次, 最後凝聚且互相融合成為想像的共 同體。


藝術築城|繁華博愛路

〈繁華博愛路〉 劉經倫 X 文山國小 X 地方居民 在 素 有「桃 園 西 門 町」之 稱,緊 鄰 桃 園 大 廟 ( 福 德 宮 ) 旁,曾 經 繁 華、商 賈興 盛 且 人 文薈 萃之地 - 桃 園博愛 路。

@博愛生活文創 創意 角錐”來發 想,讓 街區 產 生 創 發的聯 想,結 合文山國小 學童的盒 子屋 與立體書的創作,藉閱讀 形成 一種 連 結。

然因城區發 展而逐 漸在 生活的 記 憶 中 消 退,也 慢 慢 變了味;計 畫 目的 不求再一次 的 榮 景,只希望 在 營造過程中喚回記憶,並藉此契機, 重 新 創造 新的人 文環 境,以“閱讀” 的概 念,打造 街區悠閒慢 活的新風 貌,用空間視 覺的效 果 呈現 更 直 接 的意象。 博 愛 路 街 區 以 路 邊 休 閒 看 書人 為主 結 構,再將 書以 飛行姿態轉變 成鳥的概念,強調“閱讀 產 生想像, 閱讀成就夢想” ,試著以“藝文 路霸,

劉經倫 /

藝術創作者,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曾任藝術指導、策展執行、 美術教學、彩繪師、皮影表演、整復師……,作品多呈現生活、環境、人文之 想像世界,具鄉土及社會關懷。近年參與社造,以藝術介入、凝聚共識,發展 社區特色。

38


〈把門外的躁動灌滿書店吧!也可以不看 書不恆溫世代水族箱聲響計畫〉 劉文琪 X 地方居民

@讀字書店

因 為 外 頭 太 躁 動 了,書 店 卻 是 二十五 度 的吹 涼 冷 氣 房,文 字 該看 的也在書店一本本架上夠多了,所以 如 果 太 安 靜了,就 把 外頭 聲 音 灌 進 來,看不看書,也可以聽聽那些擾動 的社會聲響。

劉文琪 /

1993 年出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 , 主以書寫結 合行為表演,近期也與樂團實驗唸唱,之所以創作, 是覺得可以理解自己對世 界的種種困惑,所以就繼續寫下去、表演下去,未來也這樣持續一直下去了。

藝術築城|把門外的躁動灌滿書店吧!

在 讀 字 書店 計畫 裡,藝 術家 試著 將 書店視 為一個世代對 話的空間, 把外頭 鄰里拉 進 來。在 最多書 籍的 地 方,藉由將 書 視 為可被閱讀 的 功 能 取消,蒐 集 民 眾如何重 新 看 待 書 成 新 的可能 的 物 使 用,就 構成一種 對 於經 驗理 解的方 式,以 及 藉由鄰 里日常八 卦故事的對 話社會聲音蒐 集,藝術家透 過 這些聲 響蒐 集轉 換 成文字聲音製作成一張世代聲音充 斥在書店的專輯。


藝術築城|合作空間介紹

藝術築城X合作藝文空間介紹 @ ThERE 音樂展演空間 2011 年,三個因為音樂而認識的老朋友經過社會歷 練後 決 定在 桃園這個陪伴大家成長的家鄉繼 續和朋 友們過自己喜 歡 且 熟 悉的日子。因此 ThERE cafe & live house 就這樣開始在這個地下基地慢慢堆積起 屬於桃園在地和音樂的文化。 別於一般展演場所,ThERE 打造了木系明亮、溫暖的 空間。就像這裡的人們一樣,安靜而堅定地期待群眾 自在地讓音樂與生活更加貼近。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 454 號 B1) (開放時間:週三 - 週日 12:00-20:00)

@逃圍 Tao-Way 逃圍:「我們就在桃園舊市區,對於桃園人總是通勤 或不愛待在桃園工作而感到惋惜,集結對桃園未來有 想像的人,讓各種有趣的想法匯聚成的『社群』,透過 共同工作交流、活動、課程等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並認 真看待桃園的社會議題,也探討並發展在地文化產業, 終將形成有用的力量。」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永樂街 99 號) (開放時間:週二- 週五 10:00-18:30)

@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 咖啡 / 輕食 / 文字 / 展覽 / 書集 / 資收 /

咖啡和自由並不有關,但是很具有想像力。 有些東西不想要太複雜。 散落在空間裡的便是等待撿拾的理想。 來看,並且也徵。 永遠是文明精神的去處。 熱衷把所有閒置的文明變成寶貝。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新民街 19 號 2F) (開放時間:週一 - 週四 14:00-21:00 / 週五 - 週日 12:00-22:00 週二公休)

40


@博愛生活文創 「博愛生活文創」記錄著一群熱血青年為復興博愛 老街區的心血,以多元 x 融合 x 創意建構桃園文創的 好藝思!一樓展示桃園在地特色文創及青農有機產品; 二樓 MYOSOTIS‧ 共善 Caf'e 提供在地好茶好咖啡,及 策展與講堂活動空間租用,讓您看見融合的新力量 !!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博愛路 81 號) (開放時間:週一 - 週日 9:00-18:00)

@讀字書店 獨自閱讀,讀字探索。 這是一間位於桃園,座落在藍色天橋邊的小書店。 歡迎光臨。在午夜臨睡前,買 / 讀本書,緩緩靜靜潛 進夢鄉,淺淺地感到被世界了解與擁抱。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桃二街 6 號) (開放時間:週三 - 週日 14:00-00:00)

@東南亞藝文圖書 -SEAMi 望見書間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延平路 17 號 2F) (開放時間:週一 - 週日 13:00-20:30)

藝術築城|合作空間介紹

「 望 見 書 間 」(SEAMi, SouthEastAsian Migrant Inspired) 是 一間有別於模仿歐 美日的藝文 書店。我 們以「分享」、「相互理解」與「多元美學」等三個理念, 來打造一個文創平台。在這個品牌概念下創造一個友 善移民工的藝文 空間,提供「分享式 書店服務」、「社 群媒體近用服務」和「個人出版服務」等。


藝術築城|活動花絮

42

活動花絮:藝術工作坊


活動花絮:導覽培訓

藝術築城|活動花絮


藝術築城|活動花絮

44

活動花絮:主題培力講座


桃仔園城的新舊紋理走踏 以下兩條建議路線提供參考,沿途將會經過各個藝文空間及歷史性建築, 搭配封套的地圖,來場桃仔園城的走踏之旅吧! 路線一:讀字書店→春日路→成功路→延東溪綠園道→十五街庄福德 宮→厚德福德祠(東門土地公)→鎮陽祠→和平路→永和市場 →信東商 店→第一樓街屋→中正路→景福宮→中山路→西廟→民族路→萬聖祠→ 鎮南宮(南門土地公)→南華街→復興路→ ThERE 音樂展演空間

路線二:逃圍→保德祠(北門土地公)→永和市場→中正路→博愛路→ 博愛生活文創→民權路→文昌公園→文昌廟→新民街→邱魏醫院→只是 光影獨立咖啡廳→民生路→中正路→民權路→桃園警察宿舍→復興路→ 桃園火車站→望見書間

什麼!?原來桃園也有一座城!「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體驗活動報名中! 本活動除了能體驗迷人的舊城紋理、後站東南亞異國商圈美食饗宴之外, 更有藝術家、孩童及社區居民們在各藝文空間共同創作的豐富藝術裝置, 歡迎報名參與我們為您精心規劃的體驗行程! ( 各場次限定 20 人,報名額滿為止。) 線上報名

10/25( 三 )10:00-12:30

請透過下方網址完成

10/25( 三)14:00-16:30

線上報名。

11/04(六)10:00-15:00

https://goo.gl/2PjbmJ

藝術築城|活動花絮

導覽場次


《築城記》桃園城中藝術行動 指導單位 文化部、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 桃園市社區營造中心 / 旭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Candy 婚紗工作室、ThERE 音樂展演空間、大眾食品行、大爵商務飯店、 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合順青草行、東南亞藝文圖書─ ─ SEMAi 望見 書間、桃步走工作室、桃園市桃園區大業國小、桃園市桃園區中山國小、 桃園市桃園區文山國小、桃園市桃園區北門國小、桃園市桃園區西門 國小、桃園市桃園區東門國小、桃園市桃園區南門國小、桃園市桃園區 建國國小、桃園市桃園區建德國小、桃園市桃園區桃園國小、桃園市桃 園區桃園國中、桃園市桃園區龍山國小、桃園市國立陽明高中、桃園市 博愛特區文創商業發展協會、富貴嫁妝行新建發棺木行、讀字書店 合作藝術家 沒有工作室、林岳德、韋蒨蓉、張雅萍、黃博志、廖柏森、劉文琪、劉經倫、 歐陽文慧、蔡奕勳、蔡嘉緯、藍仕豪、藍博瀚

發 行 人 鄭文燦 總 編 輯 莊秀美 副 總 編 輯 唐連成 王麗娟 張至敏 執 行 策 劃 黃蘭燕 謝佩娟

編 輯 團 隊 文化局 - 潘恬金 旭日文化 - 白孟儒、林正尉、張浩鉅、張智宇、 張菀庭、連雅棋、陳靖偉、蔡濟民、羅珮慈 美 術 編 輯 白孟儒 照 片 提 供 陳靖偉、蔡濟民 建 築 插 畫 藍博瀚 文 史 顧 問 林進興、藍博瀚



廣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