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Min Chen Portfolio, 201904

Page 1

Shih-Min Chen

陳士敏 Design Portfolio 2015-2019


Content 04

ch, rodu

16

ch, rodu

28

#Memory

|記憶、手機記錄行為、使用者研究、 產品設計

YOUNG social image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使用者研究、資 訊視覺化、插畫設計

Graphic design work collection | CIS 設計、書籍設計、包裝設計




#Memory 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日新月異,資訊爆炸日益嚴 重,人們的記錄行為因此產生了改變。儘管智慧 型裝置發展出越來越多記錄的方式,但人們仍就 不可避免地遺忘所記下的事物。

#Memory App 幫助你連結記錄的檔案,並找回散 落的記憶:為文字筆記、錄音或是圖片檔案加上 標籤,簡單的「#」讓你連結各式各樣的檔案,並 且會自動提醒回顧,讓記錄的內容真正深入記憶。 概念影片: https://youtu.be/D66ZfM9djqs 專案期間 | 06/2018 - 02/2019

設計師 | 陳士敏、何采錚、唐成淳、朱千慧 創意指導 | 董芳武

我的工作 | 專案管理、使用者研究、 使用者介面設計、概念影片製作


Background

Information Explosion 資訊增加日益快速,人們因為持續吸收新知、反而導致越來越 少回想大腦中的記憶。短期記憶缺乏經常性的刺激,往往更容 易遺忘,人們也益加難以記住自己曾讀過、聽過、學過,甚至 曾經記錄下來的內容。

記不住

記了忘記 查看

#Memory | Memory&Record project

找不到 記錄


User Research Procedures 自我人誌學

設計概念 1.0

概念驗證

為檔案「加上標籤」

實驗:工人智慧 訪談

Findings 科技造成記錄行為的改變

.觀看記錄的情境豐富化與差異化 .記事軟體多樣化 .數位資訊允許長期保存 現存的記錄相關行為

任務記錄 .記錄未來要完成的事項 .重溫過去的記錄時感到愉悅 知識記錄 .需要刺激才會查看或整理 .每個人的記錄方式差異性大 .串聯大量資訊時感到困難

想像未來的記錄形式

自動推薦標籤 .期望標籤能夠自動分類 .希望能形成知識的架構 .擔憂系統自動推薦可能有誤 .對新功能接受較慢,不習慣加標籤 .不知道要加什麼標籤會感到煩躁 分享標籤 .參考他人加標籤的方式 .可以被一群人共同建立和編輯 .擔心意外分享私人內容

自動提醒回顧 .一個活動的所有記錄完成後再提醒 .語音偵測周邊環境,判斷提醒時機

6|

7


User Clustering Persona

Type A

Type B

Type C

.科技接受度高

.記錄分散在多處,習慣隨興選 擇記錄的載體

.凡事習慣事前規劃

.感性思考,喜歡回顧

.只有在需要特定資訊時,會打 開記錄去查看

.使用多種記錄軟體 .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喜歡接觸新資訊 .缺少回顧的動機

- 記錄完成後立即協助整理

- 推薦複習與新資訊相關的記錄

#Memory | Memory&Record project

.依靠直覺尋找記錄

- 記錄完成後立即協助整理

.記錄分類整齊清楚,習慣在記 錄完成後立即整理

- 在空閒時間(如:通勤)推薦 複習與今日所學相關的記錄


Type D .用心體驗,活在當下 .理性與感性兼具

.有規劃地整理與複習

.樂於和他人分享記錄的資訊

- 於其固定複習時間,推薦複習 與今日所學相關的記錄 記錄檔案 易於查找 Type C

Type D

Type A

Type B 主動積極 回顧

8|

9


Concept #files, connect your memory.

我們結合「# 加標籤」的動作,以及運用智慧 裝置記錄的趨勢,創造了 #Memory App。

記憶是一個循環的流程,包含三個階段:語意 編碼(Semantic encoding)、儲存(Storage) 和回想(Recall)。#Memory 依照記憶形成的 流程,提出三個重要的設計特色:加標籤、連 結和提醒複習。

加標籤

語意編碼

1. 將檔案加上標籤 按記錄脈絡抓取關鍵字,藉此 產生推薦標籤供使用者選擇, 協助在加標籤的過程中強化語 意編碼。

#Memory | Memory&Record project

儲存

2. 運用標籤連結檔案 連結共同附加在檔案上的標籤,產生 標籤心智圖,讓使用者在察看時,能 夠連結過去所有相關的檔案,並且有 脈絡地回顧。

數位記錄

回想

3. 偵測到相同標籤時 提醒複習

比對當日記錄的標籤,發現 與既有標籤相同時,發送通 知提醒複習相關的檔案。


Product Design User journey

接收資訊

將資訊 加上標籤

連結相關 的標籤

提醒使用者 複習

資訊進入記憶 成為知識

10 |

11


加標籤

儲存記錄檔案之後,#Memory 會自動抓 取檔名、重複出現的文字、圖像或語音 分析結果,提供加標籤的建議。 使用者可以藉此快速完成加標籤的動 作,如果不滿意系統的推薦,也可以自 由編輯或是創建新的標籤。

連結

每個記錄都附加有不同的標籤,這些標籤因為共同附 加在同一個記錄上而產生連結。

#Memory 會依此連結不同的標籤,產生標籤心智圖, 提供使用者探索具有相似內容的記錄,清楚且脈絡化 地管理記錄。

#Memory | Memory&Record project


12 |

13


提醒複習

為了讓散落在電子裝置的檔案,真正成為 知識的一部分,#Memory 持續鼓勵使用者 回顧自己的記錄內容。 App 會依照時間和地點發送通知,選擇最 適合的時間提醒使用者複習,並且比對最 近或最常使用的標籤,建議使用者瀏覽可 能有興趣的記錄。

#Memory | Memory&Record project


User interface flow

標籤 心智圖

通知設定

複習模式

新增標籤

選擇記錄

將記錄 加上標籤

標籤

附有標籤的 記錄清單

記錄的 詳細資訊

打開記錄

搜尋標籤

加標籤 提醒通知

編輯標籤

複習 提醒通知

打開記錄

編輯資訊

將記錄 加上標籤

14 |

15


年輕世代的 社群圖像


社群媒體已大大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年輕世代的使用 者在科技普及的年代出生,往往更加融入線上社群, 因此社群行為差異在他們身上尤為明顯。

經由深度訪談和分析,我們發現七種年輕社群使用者 獨特的行為,並依此發展出「年輕世代的社群圖像」, 運用比喻和視覺元素來描繪我們的研究發現。 專案期間 | 07/2018 - 09/2018

設計師 | 陳士敏、何采錚、唐成淳、朱千慧

我的工作 | 專案管理、使用者研究、插畫設計


Background 數位原生代

年輕世代一出生就接觸到電腦、網際網路,因此人格特質與逐漸適應科技世 界的「數位移民」有所差異,往往造就他們不同的社群媒體使用習慣。此一 專案目標洞悉貼近數位原生代的年輕族群,了解他們在社群媒體的使用行為 與動機。 數位原生代的特質 偏好圖像非文字

傾向以非線性方式 處理資訊

年輕世代的社群圖像 | Social network behavior project

混合工作與玩樂


User Research Procedures 自我人誌學

提出研究假設

訪談

訪談活動設計

發放問卷 招募和篩選受訪者

自我人誌學內容記錄

Interview outline 暖場

分享活動

基本使用習慣

瀏覽與貼文行為

- 關注內容

- 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挑選他人公開和私人的貼文各一

- 瀏覽習慣 (5W1H) - 社交活動 - 整體行為

請受訪者分享以下內容:

- 個人頁面的最近 5 則貼文

- 2 則自己在不同社群平台的貼文

18 |

19


Findings

影響線上社群行為的因素 科技影響 因科學技術更新而產生的行為改 變,例:Facebook、手機平台……

隱私度 意識到自己被人觀看,並控制自己 被他人觀看到的內容

現實生活 不屬於線上社群的活動

形象塑造 一個用以概略了解人的樣貌

社交連結 接觸到他人、產生互相依存聯繫的 關係的想法(不一定有實際互動)

自我抒發 對著窗口(例:熟識的人或日記) 表達情感的行為

年輕世代七大社群行為 社群平台 深入 現實生活

科技影響

現實生活

從眾 使用社群平台

現實生活

社交連結

同時需要 多個 社群平台

科技影響

隱私度

在社群平台 展現自我

現實生活

隱私度

形象塑造

使用社群平台進行 抒發

現實生活

隱私度

自我抒發

透過線上社交產生 多元連結

社交連結

形象塑造

社群平台與現實生活須 同時兼顧

現實生活

隱私度

年輕世代的社群圖像 | Social network behavior project


Visualization 社群比喻圖像化

為了使研究發現更易於被理解,以及更有效地溝通 概念,我們將社群媒體比喻物件以插畫呈現-- 我們都有一棟房子 一樓是現實生活,二樓是社群平台

20 |

21


客廳 / Facebook 接待他人的地方,布置乾淨整齊,展示興趣、 專長和一些生活重要記錄,設了陽台讓訪客可 以隨時進來拜訪。 辦公室 / Linkedin 平時很少進去,但找工作似乎會用到,所以得 過的獎和參加過的活動,都要好好陳列出來, 還有裝落地窗讓人很容易看清楚裡面。 臥室 / Instagram 最常花時間待著的地方,各種喜歡的東西都在 裡面,雖然有點凌亂但是很舒服,反正不常邀 請人進來,窗簾也都會拉上。 時空樓梯 / 通往現實世界 通常位於客廳,一樓的東西有時候會從這裡被 帶上二樓,二樓的東西有時也會滾下去。

年輕世代的社群圖像 | Social network behavior project


年輕世代同時需要多個社群平台,他們用 不同的社群媒體對應不同的受眾,並從中 接收不同類型的資訊。 他們認為一切在社群平台上的行為都是在 展現自我,因此較願意在個人頁面表達自 己的想法,較少在他人貼文下留言回覆。 他們使用社群平台作為抒發的窗口,並且 不一定要獲得同儕的理解或回饋。 社群平台深入現實生活,他們從中接觸大 量資訊,而瀏覽社群平台的行為已經融入 生活習慣當中。

22 |

23


天橋 / 線上的連結

透過網路接觸到他人時,天橋就快速搭起,每個人都可以經由天 橋認識更多朋友。 望遠鏡

房間太多了,有時候不確定怎麼布置,就會用望遠鏡偷偷看一下、 朋友們都把房間蓋成什麼樣子 油漆外牆

不管一樓還是二樓,整棟房子都一定會好好裝修。

年輕世代透過線上社交產生多元連結, 不期待透過社群平台產生深刻的連結, 但期望更廣泛的連結產生。 他們從眾使用社群平台,跟隨同儕選擇 使用的社群,或是以類似的形式發布貼 文、留言和管理個人頁面。 如果特定行為橫跨社群平台與現實生 活,會同時考量對兩者的影響,以求同 時兼顧。

年輕世代的社群圖像 | Social network behavior project


24 |

25


年輕世代的社群圖像 | Social network behavior project


26 |

27


Graphic design work collection

Graphic design | Work collection


1

2

1 千禧年雜誌社 CIS 設計 2 艾思恩喜生基科技 logo & 名片設計

S&C Biomass Technology

S&C

28 |

29


Graphic design | Work collection


1

2

1 笑傲江湖書封再設計、書籤 & CD 封面設計 2 <About LotR> 書籍編輯設計

30 |

31


Graphic design | Work collection


1

2

1 7-select 新鮮屋包裝再設計 2 夕遊鹽花禮盒包裝再設計

32 |

33


Copyright © 2019, Shih-Mi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