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穎2020-2024個人作品集

Page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08730039 WORKS / 2020 Fall - - - 2023 Spring THU ARCH 2024
2024 Fall “物” 與 “我”的建築 - 住宅研究
1 2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 BETWEEN STUDY

12
10 15 20 NORTH ELEVATION
15
16
17
18

CJ Wang

2024 Fall

“物” 與 “我”的建築 - 住宅研究

建築設計是人為的,是設計者主觀意識由內而外的延伸。而建築物則被置放在 都市或自然界的大環境中,被環境中的種種客觀條件包圍&支配著的同時,也 影響著眾人的生理&心理。因此建築物在被設計&建造出來的過程中,承受著 各種內在&外在力量的影響,創作者需整合多元價值的對立&衝突(ex. 客觀vs 主觀 & 理性vs感性),而建築設計則是不斷釐清 “物” & “我” 之相對關係的心 智活動。

借重”生活感”所具備的橋梁特性,以生活作為思考&設計的媒介,藉由觀察& 紀錄&描述生活,來強化同學們對於”自我”的觀察&認識。目的是重新釐清“物 ” 與 “我”的關係,並嘗試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物我和諧”甚至是”物我兩忘”, 進而描繪自身於天地間的信念&願景

台中市中區 _ 後巷空間

日常中常見的建築物件,在這裏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生活 感元素,住宅外頭的走廊、街道,是居民們交流的場所 ;鐵網、棚架的架設是為了遮蔽隱私;小巷道裡藏著各 式各樣的互動。

或許是孩童玩樂的場所?

後巷,

為居民們現實生活中常出入的場所

該如何運用這些常見的元素來融入,

活動能如何在這種窄小的空間被創造,

閒置的角落是否能夠被重拾使用?

又或許是居民、商家的共用空間,

兩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互動方式?

住宅研究 - 物 與 我 的建築
01

透過走廊去連接住宅單元,不同的單元和外側的公 共區域有不同的互動方式,動線、進出入口的管控 ,形成小巷弄的概念、後巷的生活感。

物件2. 鐵網

被居民們拿來當作劃分隱私性、擴展自家空間的物 件,在這裏成為樓梯空間的立面,在動線劃分上, 本身通透性的材質,為往公共區樓梯的代表元素

物件3. 花窗

物件1. 走廊.
也是在基地中常被居民們使用的物件: 砌成圍牆,在這裡成為住宅單元間上下 動線樓梯立面使用
202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