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 in

Page 1


發刊言 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年代,所有一切好像一鍵可 及,卻又好像稍縱即逝。充斥照片圖像的臉書貼

文,不時響起的臉書訊息,還在思考到底「讀不讀」

蘋果

時,新工作卻接二連三的襲來,被凌亂的節奏牽引 下,生活逐漸失序,你我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好享 受生活每一刻的當下,好好欣賞路上風景,好好閱 讀一本書,與家人、朋友吃一頓飯,生活中值得被

June,2015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路德維希 · 密斯 · 凡德羅(Ludwig

發行人 吳筱玫

devil hides in the detail.)」,那些在生命裡看似毫

文字編輯 林建儒・王子文・王楚珺

Mies van der Rohe)曾說「魔鬼藏在細節中 (The

無輕重的事情裡,其實藏匿許多未知的事物,也蘊

關於蘋果的事,你知道多少?本次發刊號以「蘋 果」為發想,以「氧化還原」為主軸概念,擺脫蘋 果在當代象徵的科技符碼,回歸本質意象。並從台 灣特殊的蘋果種類,延伸解構經典電影《蘋果的滋

美術設計 黃詩軒・吳依宣 攝影 黃詩軒・吳依宣

專欄作家 陳品丞・賈晉平 印刷

感謝 數位平台・大學報

味》中的蘋果意象,最後附上清香檸檬蘋果塔食 譜,讓你除了讀懂它,也拋卻壓力與三五好友動手 料理,在品嘗苦澀微酸的口感時,回味起那些年的 青澀記憶。

總編輯 吳依宣

ZOOM IN

016 013

001

封面故事 氧 • 化還原

小」的事。

封面設計 黃詩軒・吳依宣

專欄 電 • 影意象

構想,盼望帶領讀者一窺生命裡那些被忽略卻「不

總編輯 吳依宣

原味生活 蘋 • 果塔

含各自的人生哲學,本雜誌以《Zoom In》為原始

目次

珍藏的片刻,你又忽略了多少。


4

印象解離

5

往昔時刻的青與澀,對比當今賈伯斯引領的蘋果風尚

蘋果象徵潮流尖端的符碼,我們是否能擺脫由蘋果寵壞的文明病 氧化科技束縛,還原緋紅本色。

梨山金冠,甜脆多汁的金黃果實

夏娃嘗禁果,罪惡是非乃新聞之源。

晚熟易藏,含蓄微酸的日本風味。

蘋果撞上氣泡,復古新絕配。

多汁果實,滋味如蜜。

鮮紅五爪,強攻你的味蕾。

關於 印象解離 / 我的蘋果事 / 記憶取代 / 慾望發酵 的事

鬆脆微酸,恰似青春。

如旭日般的鮮紅,挾帶濃厚香氣。

賈伯斯創造的新世界聖經。


6

7

我的蘋果事

小學生 10 歲 廖翊涵 白雪公主 小學生 7 歲 陳昇岳 爸爸的手機

撰文=林建儒 採訪=吳依宣 圖表=黃詩軒

大學生 20 歲 黃威凱 蘋果電腦 大學生 20 歲 劉貞瑜 權力(蘋果的滋味)

說起蘋果,你想的「事」? 是祖父母年代的奢侈品

公職 35 歲 黃奕凱

是女孩雙頰的蘋果光澤

iPhone

是初戀悸動的夏季微暈 還是由青春交織的苦與澀

拼湊的是層疊記憶,由你說出關於蘋果的「事」。

服務業 43 歲 何文玉 蘋果電腦 服務業 50 歲 吳宏裕 富士蘋果

73 歲 何啟萱 吃的蘋果

男性

女性 0-12 歲

13-30 歲

營造業 60 歲 黃瑞甘 紅色

家管 65 歲 黃秋鳳 500 元

31-45 歲 45-65 歲 65 歲以上


8

9

記憶取代 專訪蔡琰老師談當年蘋果多稀有


10

11


12

13


14

15

慾望發酵 專訪《蘋果男孩》王嘉耀X李利貞

採訪=王楚珺 照片提供=王嘉耀・李利貞

蘋果在記憶中最原始的樣子,是什麼呢?是童年、真愛,還是慾望?第 23 屆

廣電系畢展由廣電系同學編導的電影《蘋果男孩》,在去年年底榮獲第一屆台

灣國際酷兒影展的台灣酷兒獎,並在今年年初入圍第 37 屆金穗獎。「蘋果男 孩」是什麼?而「蘋果」對於兩位男主角又代表了怎麼樣的含意?


16

17

ZOOM IN:當聽到「蘋果」一詞,第一個聯想到什麼? 王嘉耀(簡稱王):我一聽到「蘋果」就覺得蠻可愛的,就是紅紅的,然後有 光澤,算是蠻可愛的水果吧。

李利貞(簡稱李):我會想到「白雪公主」,而且都是因為迪士尼卡通,害我 現在都覺得有毒的蘋果上面就會綠綠的!

王:還有,我還會想到「蘋果電腦」啦!會同時想到水果的蘋果還有蘋果電腦。 李:我也會同時想到「字母表」,因為字母 A 通常都是 apple,然會就會配一 個蘋果的圖案。

問:「蘋果」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王:對我來說蘋果這個水果就是平安、健康。因為台灣的習俗吧!蘋果就代表 平平安安。

李:因為我想到的是白雪公主嘛,聽爸媽說我小時候每天非得要看 3 遍才甘願, 我也不懂為什麼,白雪公主那麼醜欸!她是公主系列裡面最醜的,因為她是迪 士尼最早出的動畫。

問:有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蘋果的小故事? 王:大概兩年前,我有一個不是很熟的高中同學,突然有一天看到他的動態, (上)男主角范一傑在練習素描蘋果,埋下與男配角林成錡「畫 100 顆蘋果」約定的伏筆。 (左下)范一傑與女主角謝佩萱在打情罵俏時的模樣。

好像有點悲觀、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我詢問我其他的朋友才發現,原來他被 診斷出有一顆腫瘤在胸口。我那時候其實很驚訝,因為蠻幸運的,從小到大我 身邊的人都不太有生老病死這種事情,直到發生這件事。我後來就想,也不知 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感覺可以趕快見他就去見他。那時候,我買了一顆蘋 果送到他的宿舍,然後跟他說:「吃蘋果,希望你平平安安。」後來很棒的是 他的腫瘤順利的摘除,他現在也沒事了。

李:這個學期一開始的時候,我因為一些感情問題心情很不好。然後有一天室 友桌上擺了一顆很漂亮的蘋果。當她她回來的時候,我不確定她是知道我的心 情狀況很不好,還是單純覺得我身體很不好,她在出門前就把那顆蘋果放到我


18

19

要練習畫蘋果,所以就覺得蘋果是個好選擇,而我並不是 有預想說,蘋果可以有什麼意義。

但在整個片子拍完也剪完之後,我自己有了另一個解讀。 蘋果可以是一種慾望的象徵,因為它在很多文本裡面,從 聖經到一般小說都可以看到這一點,而這都跟蘋果男孩的 主題有點類似。

李:對我來說,在這部戲中,所有劇情都是以蘋果這個物 件為一個中心點去出發的。所以雖然蘋果本身不具有特殊 意義,卻在戲中的每個地方代表的意義都不太一樣。但我 之所以說它貫穿所有劇情,是因為它讓所有人有連結。雖 然我自己的角色跟「蘋果」比較沒有關係,但我記得,有 一場戲是男主角向男配角告白被拒絕後,他一人在垃圾場

將他之前畫的 100 張蘋果素描畫通通撕爛,我覺得那就 等於他用踩蘋果這個方式,把他心中對老師的不滿,還有 對這段關係的不滿,投射到畫上,這樣是同時想毀滅他們 這段關係嗎?我自己看的時候是這樣覺得啦! 范一傑與林成錡一同油漆木梯,象徵兩人心境上獨處的世界,同時萌生情愫。

導演王嘉耀希望透過《蘋果男孩》與觀眾分 享他對於純粹感情的那份遺憾及嚮往。

王:我可能會比較接近是「不承認這段關係」吧!男主角 踩蘋果這個動作是在抗拒對老師的慾望的一種展現。

但是在寫每一場戲,或拍每一場戲的時候,我跟演員之間 的溝通不會著重在蘋果對你有什麼意義,我會著重在人物 之間的關係,以及一些對話之類的。我也不會在導戲的時 候跟他們說,你現在畫的這顆蘋果對你而言是慾望的象 徵,因為這些東西是對演員沒有幫助的。

事要怎麼發展比較好。所以在寫劇本的當下我沒有賦予「蘋果」一個明確的象

李:對,我也覺得蘋果在劇中不會一直代表什麼東西,有

生。我就想,通常練習畫畫的時候都會畫什麼,就想說一定會畫到蘋果。因為

果的話,其實很多故事都不會發展出來了。

徵。我的串聯其實很簡單,因為劇本寫的是一個美術老師還有一些美術班的學

李利貞

義,反而會去思考角色的心情狀態是什麼、這些事件彼此之間有沒有邏輯、故

王嘉耀

劇本是我寫的,基本上在寫劇本的時候,我不會去想這個物件有什麼象徵意

目 前 就 讀 於 政 治 大 學 新 聞 系。

王: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問過我,但我必須給一個有點失望的答案。因為

的話,就不會有這部片,有很多場戲也沒有辦法開出來,

畢 業 於 政 治 大 學 廣 電 系。 當 他

問:在「蘋果男孩」 中,蘋果代表的意義?

個劇情的推動,是無庸質疑的。因為沒有畫蘋果這個動作

高中時曾任戲劇社社長, 對於

好的時候有人送你一顆芭樂或是香蕉,就會覺得很好笑!

角 色 詮 釋 有 一 套 自 己 的 方 法,

王:我不會去想它具有什麼象徵意義,但它確實有助於整

為何它能夠被放入片名中?

發 現 與 女 友 牽 手 沒 有 感 覺 時,

王:蘋果真的有一種安慰人的力量,在外觀上就有這種感覺。因為如果心情不

時被照顧到的感覺。

就 知 道 自 己 是 同 志, 因 此 劇 情

問:既然拍攝著重於情感面而蘋果也不具有特殊意義,那

此部片是她第一部電影作品。

有很好,再加上她是以一個關心妳身體狀況的方式講,就有一種身理跟心理同

有一半是他自己的真實故事。

的桌上,然後跟我說,這個給你吃,要好好照顧自己。可能是因為當下心情沒

時候它就是一個連結而已。因為如果沒有畫那 100 個蘋


20

21

電影意象 賈小米。

寫影評、看電影。

據記載圖靈自殺前於蘋果上塗滿氫化物啃食後過世。圖為《模仿遊戲》 中刪減片段。

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二年級。

漫步影音 music X movie Agora 創辦人兼編輯。

毒食文明的反思

賈 晉 平

挪威導演莫騰泰杜執導的傳記電影《模仿遊

裡,我想告訴那些在某處覺得自己很古怪、很

解德軍密碼時,同時也在解讀人際之間的密

樣,同性戀者必須壓抑自己的性向,模仿著愛

電影描述電腦之父艾倫圖靈於二戰時破解德軍

的,我保證有地方容得下你。保持古怪,保持

獨的外表之下,有著一顆比任何人都還柔軟的

社會能接受的「正常」模樣。

戲》,由班奈迪克康柏拜區、琦拉奈特莉主演, 恩尼格碼,扭轉戰局的經過,以及他戰後因同

性戀身分而遭政府迫害的遭遇,圖靈於 41 歲 時服毒自殺。

在電影的結尾,圖靈在結束自己生命前,對著 他發明的計算機「克里斯多夫」一笑,接著電 影以字幕帶出圖靈自殺的訊息。之前在網路上 曝光一段《模仿遊戲》被刪剪掉的片尾畫面, 片段中,警察來到圖靈住宅看到圖靈遺體,鏡 頭一帶,床頭櫃上有一顆被咬一口的蘋果。根 據歷史記載,圖靈在蘋果上塗滿氰化物,啃食 蘋果後過世。

總結圖靈的一生,那就是:他的成就拯救了整 個文明,然而文明的偏見卻害死了他。

《模仿遊戲》於今年奧斯卡獎獲得最佳改編劇 本獎,編劇 Graham Moore 在致詞時說:「16 歲時,我曾想要自殺。因為我覺得自己很古

怪、很不一樣,沒有歸屬感。但我現在站在這

不一樣,認為沒有自己容身之處的孩子:有

不同。而當有一天、輪到你站在這個台上時, 請把這個訊息告訴給下一個人。」

Graham Moore 在寫劇本時想必也在圖靈身

上看到了自己,進而在劇本中偷渡自己的理

想,《模仿遊戲》有一大段落描述圖靈的童年, 圖靈在學校被認為是怪人,時常被同學欺負, 但他也遇到他一生的摯愛:克里斯多夫,他是

碼,我們看到他不是冷冰冰的科學家,在他孤 心。

他一生執著於的「圖靈測試」,強調機器能透

過模仿學習來產生思考,這理論正是他的寫 照,他是天才、他是同性戀,他必須透過學習

人生成了場精神分裂的「模仿遊戲」。

的「不同」,又是誰能定義的呢?是多數?是

本性,成為一個他不想成為的人,於是圖靈的

書,並向圖靈介紹:「解碼不是破解秘密,密

為唯有在克里斯多夫身旁,他才不需隱藏自

做的是找到他們背後想表達的意涵。」,圖靈 回應:「那不就是對話的意思嗎?人們在談話 時,常常口是心非,他們會提些別的東西,希 望你能聽出他們的弦外之音,只是我從來都不 懂。」

圖靈無法理解一般人的溝通方式,工作時長官 的嘲諷、同事的玩笑他都無法理解,圖靈在破

是正常?

因為行為思想不同,被同學欺負、被同事厭

我能理解圖靈為何自殺前要對著「克里斯多

碼是那些在我們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情,你要

圖靈的蘋果是警示,世界上,什麼樣子才能算

和模仿才能與他人建立社交,他壓抑住自己的

唯一一個了解他、關心他的人,電影有一段兩 人坐在樹下,克里斯多夫讀著一本關於密碼的

上異性,為了被社會接受,我們不斷模仿成為

夫」微笑,就像是在說「我要去找你了」,因 己、他不需要模仿別人,在那裡他才能保存自 己的天真。

圖靈的蘋果是警示,現實中,誰的人生不是模 仿遊戲?

我們一出生便被要求在無數的規則與規矩中成 長,我們不斷模仿並且學習,男孩模仿社會認

定的男性模樣、女孩模仿社會認定的女性模

惡,因為性向不同,被政府所遺棄,然而所謂 服從?又或是霸凌?

2013 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終於宣佈赦免 圖靈當年的罪,卻再也換不回當年被迫而死的 亡靈,圖靈只是冰山一角,這世界上有太多太 多的不公不義發生著,那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 象徵著對於獨特性的壓迫,我想圖靈的故事是 一個宣言,鼓舞著大家做自己,活出屬於自己 的人生。

再 一 次 引 用 編 劇 Graham Moore 的 話: 「 保 持 古 怪, 保 持 不 同 (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


22

23

電影意象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三年級。

大學報副刊採訪主任、加值主任

李惠仁耗時 3 年拍攝《蘋果的滋味》清楚記錄壹傳媒 來台發展歷程。

陳 品 丞

苦,也能從不同觀點去看新聞。

媒體種種問題總遭詬病,然許多人卻不了解新

壹傳媒與其他媒體最大的不同處在於野心。從

除了揭露新聞媒體如何運作,也衷實地記錄發

視與動新聞,從各個角度看,壹傳媒確實都領

聞媒體的產製過程。在「蘋果的滋味」一片中, 展過程。對於非從事媒體業的人來說,是一扇 窺探媒體內部的窗;對從事媒體業的人來說, 更是反思的好機會。

壹傳媒的狗仔隊,總一再挑戰公共利益與侵犯 隱私的分線,也引發諸多批評。然而,我們卻

席捲全台的壹週刊、蘋果日報,到日後的壹電 先其他媒體許多。一方面是市場競爭,一方面 是壹傳媒的野心使然,這部紀錄片紀錄壹傳媒 的每一次嘗試,儘管失敗賠錢、招致批評,正 因其對媒體趨勢的敏銳度,以及敢於創新的野 心,才能使其在台灣媒體界站穩一席之地。

鮮少從這些狗仔隊的角度,了解其「如何當一

片中也記錄反媒體壟斷抗爭,一直到黎智英欲

者能爬到墳墓山上,只為了拍到前總統及其夫

被批評應該「滾出台灣」的壹傳媒,突然又成

個狗仔」。為了拍到一張「厲害」的照片,記 人的室內起居,也能不顧安全,臥底帶出被封 鎖的醫院內部不為人知的內幕。

脫手台灣壹傳媒,這中間輾轉的過程。多年前 了「台灣媒體最後的防線」。台灣對壹傳媒又 愛又恨的心結,或許能藉此一窺端倪。

隨 性 撒 上 麵 粉, 蒸 煮 鮮 切 蘋

透過這部紀錄片,不僅能了解一個記者的辛

體產業與環境。

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更可能冒著生命安全。

果,隨之散發的果香沈浸在烘

動照片與標題的特色,席捲全台,衝擊台灣媒

此以八卦緋聞、令人聞風喪膽的狗仔隊、及聳

烤的奶油香氛中,夏日午後,

拍到關鍵照片、揭露弊案醜聞,記者不只需要

與親朋好友相約廚房,找回手

2003 年,香港蘋果日報在台發行創刊號,自

原味 生活

作的原味 蘋果派

解構真實《蘋果的滋味》


24

25

蘋果派 還原生活果原味 六吋手作酸甜

派皮

・派皮

90G 無鹽奶

2. 將無鹽奶油倒入,用塑膠刮板切塊、混合奶油及麵粉,直

120G 中筋麵粉 55CC 冰水 2G

內餡

350G 去皮淨重蘋果 15G 無鹽奶油

1. 先將中筋麵粉加入鹽,用手將兩者混合。

到奶油變成小碎粒。將冰水倒入,快速地將所有材料均勻混 合揉成麵糰。

3. 把麵糰稍微捏成方形,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到冰箱冷藏 30 分 鐘。

4. 拿出變硬的麵糰,將它桿平推開。

25G 細砂糖

・內餡

1/4 茶匙肉桂粉

2. 將無鹽奶油倒入炒鍋中融化,入蘋果片一同拌炒。

1/2 大匙檸檬汁

器皿

塑膠刮板

1. 蘋果去皮去芯之後切成薄片。

3. 均勻混合後,倒入細砂糖及檸檬汁,持續以小火拌炒至蘋 果軟化且湯汁收乾,最後再撒上肉桂粉。

桿麵棍

・組合

保鮮膜

餘的粉倒掉。

鋼盆 派盤

1. 把 6 吋派盤塗抹一層奶油 , 再灑上一層薄薄的低筋麵粉 , 多 2. 依照派盤的圓周邊緣大小再多出 1.5cm 切出一片麵皮,將 麵皮鋪放在派盤上,接著把蘋果內餡放入派皮中央。

3. 把剩下的派皮切成約 1cm 條狀,將條狀派皮交錯成格子形 裝飾。

4. 放入已經預熱至 200 度 c 的烤箱中烘烤 20 分鐘,將溫度 調整為 180 度 c 再烘烤 10 分鐘至表面呈現金黃色即可。


2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