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專題上台報告

Page 1

Passive Control Eco-energy Saving Building

自然系建築 2.0

謝宗哲老師演講 謝青璇 葉文盛 周天碁

被動式控制節能生態建築


關於演講 延伸閱讀 辯論 總結


關於演講


建築,自然系

創世紀 / 起初 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 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 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創世紀 2:7)


建築,自然系

人的確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建築用同樣的元素構築而成,當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建築,自然系 啟示錄 / 終末 那些住在自然中的人們, 在渡過膨脹人類文明之後, 遭逢災難之啟示下, 建築反轉,回歸自然。 順應自然界的規則與邏輯,遵循生命的攝理進行空間的生成與繁衍, 領略自然的現象,進行狀態的構築,並重新回到人的身上做出知覺的傾訴。

建築,以自然系為名。

透過以自然系( logia )為名的宣告, 返璞歸真。

期許回溯生命 / 生活起始的初衷, 領受屬天的祝福。


何謂自然系?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從時空背景 / 當代處境 / 現實狀態的層面而言,『環境的關懷與自然的 回歸』毫無疑問會是當代建築的核心價值。

新一代日本建築作家在在建築作品上反映出了現象的,直觀的,原理的,表象的,顯性的自然或透 過建築表達純粹的,原理的自然。

而這樣的建築創作,絕大部份可以說是他們在處理空間場所之際,在思考過程中回歸自然界之秩序 或人造環境之脈絡上的關。於是,或許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建築稱之為帶有傾述性格與敘事性特質 的,有別於抽象性存在的『自然系 logia 』新建築。


何謂自然系?

「 Logia 」定義自然系建築,源於古拉丁語字根「 ology 」延伸而來,是帶有事務根 源之意,而更原始意義是指「神諭」,也就是「創造主的話語」。 西方啟蒙時代以來,「 ology 」逐漸被賦予科學式的闡述,而影射了作為太初的「大 爆炸」,之後也被詮釋為「宇宙」,以及物質透過原 子活動而在狀態上的變化。 他以「自然系」為名,即試圖轉喻,將這個幾乎可以囊括世界上所有物質與狀 態與現象,以及孕育出各種生命造形與姿態的意念投射其 中。

同時,也在呼應二十一世紀這個環境時代裡,透過建築與自然交往所應有的姿態。


何謂自然系?

《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分析的新世代建築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界的藤 本壯介( Sou Fujimoto )、從糾結纏繞表現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 Akihisa Hirata )、探索 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 Junya Ishigami ),以及訴諸原初人體知覺的大西麻貴( Onishi Maki )[與百田有希( Hyakuda Yuki )在東京組成 o+h 建築師事務所。]

藤本壯介、平田晃久、石上純也、大西麻貴,皆著重於人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但又能以獨特 的姿態與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創作語彙與有機的建築型態,成為繼「代謝派」與「建築 雙雄」(安藤忠雄、伊東豊雄)之後,日本當代建築最被期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


新世代建築家

《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分析的新世代建築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界的藤 本壯介( Sou Fujimoto )、從糾結纏繞表現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 Akihisa Hirata )、探索 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 Junya Ishigami ),以及訴諸原初人體知覺的大西麻貴( Onishi Maki )[與百田有希( Hyakuda Yuki )在東京組成 o+h 建築師事務所。]

藤本壯介、平田晃久、石上純也、大西麻貴,皆著重於人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但又能以獨特 的姿態與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創作語彙與有機的建築型態,成為繼「代謝派」與「建築 雙雄」(安藤忠雄、伊東豊雄)之後,日本當代建築最被期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



新世代建築家 《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分析的新世代建築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界的藤 本壯介( Sou Fujimoto )、從糾結纏繞表現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 Akihisa Hirata )、探索 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 Junya Ishigami ),以及訴諸原初人體知覺的大西麻貴( Onishi Maki )[與百田有希( Hyakuda Yuki )在東京組成 o+h 建築師事務所。]

藤本壯介、平田晃久、石上純也、大西麻貴,皆著重於人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但又能以獨特 的姿態與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創作語彙與有機的建築型態,成為繼「代謝派」與「建築 雙雄」(安藤忠雄、伊東豊雄)之後,日本當代建築最被期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


新世代建築家

思考起點:因地制宜、順應自然

謝宗哲表示,日本當代建築家常反省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地球暖 化、能源危機等問題日異嚴重,加上現代主義的機械式無法有效解決人類的生活,科技革新反 而促使人們越來越在乎「體感」設計,「因地制宜、順應自然」遂成為自然系構築的思考起點


新世代建築家 而當代日本建築家之所以造成國際流行風潮,除了具備全球共同信念──「綠建築」與「永續經 營」的環保意識,日本傳統建築(如開放通透的日本傳統書院住宅)潛藏與自然同居的渴望,以及 日本人細膩的感性基因、高度要求的完美主義,也幫助他們掙脫從現代主義以來由西方建築論述主 導的機能主義、建築系統與美學典範的包袱,透過普遍的材料與技術,建構出帶有莫名吸引力的異 質空間系統之際,還多了一份難能可貴的「清新」與「自由」。

其中,第一個對建築傳承具清晰脈絡、很有意識進行反省與設計的,就是曾經進入代謝派先鋒「菊 竹清訓事務所」工作的伊東豊雄( Toyo Ito ),關鍵作品 「仙台媒體中心」( Sendai Mediatheque )榮獲 200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及 2013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 311 震災後的優異表現也讓它成為指標性建築,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


「仙台媒體中心」以 13 根尺寸不一的格狀鋼管與六層鋼板樓面構成,外觀拼接透明玻璃,宛如柔軟海草,視覺輕盈、自然有機。


新世代建築家──伊東豊雄

「代謝派」後優雅野武士──伊東豊雄

「與自然共生並不僅只於建築性能上的追求,在表現上也應該擺脫那種自主性強的、柏拉圖式 的幾何形態,轉而追求一種更新的有機性格。」

── 伊東豊雄


伊東豊雄( Toyo Ito )曾在以「 KA (認知). KATA (方法). KATACHI (造型)」三階段 設計方法理論著稱的「菊竹清訓事務所」( K.Kikutake Architects )工作,早期作品「鋁之 家」可看出受代謝派風格影響的影子;之後伊東 思維走向接近生命體原來模樣,「建築不再 是機器,而是回歸自然」,以「超越個體的個體」為目標,揭櫫「伊東的去現代建築 5 原 則」:

1. 溶解進自然的屋頂 2. 將內外的境界加以曖昧化 3. 自然素材的利用 4. 自然能源的利用 5. 產生出場所差異的內部空間


伊東豊雄/台大社科院,狀似荷葉或杏鮑菇


新世代建築家──妹島和世+西沢立衛

SANAA |飄浮的地景

SANAA (妹島和世+西沢立衛)透過模糊內外界面的手法,呈現建築的通透性及開放性,並以 自由曲線創造高度流動性的空間,透過內部流體模擬,打造出不用空調系統的理想室內;融入 自然環境的建築地景,讓建築從裡到外與所在地域有良好互動。

代表作包括: 2009 英國蛇形藝廊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勞力士學習中心( Rolex Learning Center )、豊島美術館、羅浮宮朗斯分館( Musée du Louvre-Lens )。


SANAA /羅浮宮朗斯分館


SANAA /勞力士學習中心,彷彿匍匐在地景之上


新世代建築家──妹島和世+西沢立衛

CAt |流體的向度 CAt (小嶋一浩+赤松佳珠子)繼承原廣司「建築非物,而是偶發事件」的建築理 論,從「陽光、空氣、風」的流體向度出發,做出妥善動線,甚至還開發出一套軟體 模擬森林中的環境,開啟了以「設計活動」為主軸的空間演繹。 代表作有千葉市打瀨小學、 Space Block Hanoi Model 。


CAt /打瀨小學,陽光穿透性極佳的通透空間


新世代建築家──泛伊東學派的自然系

伊東豊雄 2001 年代表作「仙台媒體中心」( Sendai Mediatheque )帶給日本 70 年代以後出 生的新世代建築家們,例如藤本壯介、石上純也、平田晃久、大西麻貴等新銳極為顯著的影 響,他們創作出的自然系建築,大致上帶有「現象的、直觀的、原理的、表象、顯性的」等特 質,呈現出「純粹的、原理的、擬態的」自然氛圍。。


泛伊東學派的自然系──現象的構築【藤本壯介】

「『住在家裡』這件事和『住在大樹裡』是相似的,其有數根分枝,各別的分枝都成為舒服的居場 所。那不是完結的房間,而是相互具有關係性的居場所。」 ── 藤本壯介

熱愛物理學並以愛因斯坦為偶像的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 )受「雲、霧、森林」等自然元素啓 發,詮釋極致的「之間」介質概念,呈現恣意建築狂想。

代表作包括: Primitive Future House / House NA /東京公寓 Tokyo Apartment / Benetton Building / Tree Skyscraper / T House / House N /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 Mau Library / Beton Hala Waterfront Center /台灣塔 Taiwan Tower / Tainan Pavilion /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 。


藤本壯介/ House NA 以「住在城市裡」為構想,濃縮柱子與樓地板概念,呈現內部的內部的內部。


藤本壯介/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 ,雲朵般輕盈虛幻的設計,呼喚行人童心攀爬其間。


藤本壯介/ Taiwan Tower ,造型打破傳統的台灣塔高達 300 公尺,以漂浮、搖動為意象。


藤本壯介/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 Mau Library )


泛伊東學派的自然系──原理的演繹【平田晃久】

「一直以來,自然與人造都是對立的,建築被視為人造物的典型。我思考著將自然與人造連結在一 起的可能性,也就是將『建立自然環境』與『長出人造物』的原理加以結軌。」

── 平田晃久

平田晃久( Akihisa Hirata )長期關注生命科學,以規則而非造型為導向,主張「糾纏為名、發 酵為用」,作品傾向仿生建築,試圖創造出能夠復甦人類動物感官潛能的空間系統,確立了以「糾 纏」( Tangling )這個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生物成長規則與秩序的建築方法論。

代表作包括: House H / House S / Masuya (Showroom H) / Sarugaku / Csh / Tree-ness House / Architecture Farm / Garden within Grid within Garden / Hotel J / Foam Form / Taipei-Complex 。


平田晃久/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競標案 Foam Form ,在河口位置設計泡沫狀建築,象徵樹木、水流等自然與人造物、人相互接觸碰撞的狀態


泛伊東學派的自然系──環境的模擬【石上純也】

「儘可能地輕薄、細緻、寬廣,儘可能加以朦朧化。所有的一切就在量子的搖動當中,徐緩地擴展 開來。模糊的機能、模糊的任務、模糊的領域、模糊的聚集、模糊的方向……建築將融解在持續出 現的新環境中,同時建築也將為新環境形塑出新的模樣。」

── 石上純也

石上純也( Junya Ishigami )窮究事物本質,並將建築創作拉高到處理環境範疇,作品表現出極 簡而優雅的空間氛圍。

代表作:風船/ Extreme Nature / Architecture as Air /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工房/神奈川工 科大學 KAIT Café /天空的居住/雲的層積與堆疊。


石上純也/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工房,內部有無數細柱,既封閉又開放,宛如天然森林。


泛伊東學派的自然系──知覺的傾訴【大西麻貴】

「大西麻貴 + 百田有希的建築並不是作為客體而存在,而是以詩的想像力,作為媒介而帶有動態的 形式,以建築為主體,與作為周圍環境產生呼應之『巢的』等於『美好的』( SuTeKi )建築,呼 吸生命的氣息。」 ── 建築評論家‧南後有和 大西麻貴( Onishimaki )與百田有希( Hyakudayuki )組成 o+h architects ,從觸覺出發,透過 材料質感的物質性詮釋對大自然的感知、跟環境對話,譬如把空間都變成管狀,展現非常觸覺性的 氛圍。

代表作:畢業設計「圖書 × 住宅」/地圖的 Folly /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千之瀧別莊/北山 町の家/夢中的洞窟/二重螺旋之家/鋁之塔。


大西麻貴/鋁之塔( aluminum tower ),為週末渡假小屋提案,以鋁的押出材製造出管狀柱子。


延伸閱讀


究極自然系|「眾人之家」計劃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東北發生規模高達 9.0 級的大型逆衝區地震,引起毀滅性的海嘯及核 災、火災,大自然的反撲刺激建築家從根本上重新反省建築的未來。

震災發生不久後,伊東豊雄率先登高一呼,領軍隈研吾、妹島和世、內藤廣、山本理顯等四位 日本當代重量級的建築家們組成「歸心之會」團體,一起針對「復興」發表計劃。


究極自然系|「眾人之家」計劃

「 Home-for-All 」「眾人之家」計劃是由日本建築家伊東豊雄( Toyo Ito )領軍,率領乾久美子 ( kumiko inui )、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 )、平田晃久( akihisa hirata )等日本青年建築 家共同策畫,以「 311 大地震」為背景,為失去家或工作的人民重新建造庇護所, . 2012 年第 13 屆威尼斯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的國際建築展中,日本館展示岩手縣 陸前高田市的「民眾之家」近 120 個方案模型,主題是「建築,能否在此實現( architecture. possible here? home-for-all )」,一舉拿下最高榮譽金獅獎(場館獎)。這次成功,清楚地向 全世界傳遞了一個普遍性的課題──建築為誰而生?為何而生?


伊東豊雄帶領藤本壯介、平田晃久、乾久美子等日本當代重要建築師發展「眾人之家」計劃。


伊東豊雄帶領藤本壯介、平田晃久、乾久美子等日本當代重要建築師發展「眾人之家」計劃。


伊東豊雄帶領藤本壯介、平田晃久、乾久美子等日本當代重要建築師發展「眾人之家」計劃。


凝聚台灣建築新星, LPA 創作聯盟

LPA 的誕生 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創作聯盟的成形,是為了參加角逐 2010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 灣館代表權的 2009 年秋天,在因緣際會下所集結而成的一個屬於年輕建築作家的合作平台。命名 的構想來自於村上春樹在 2009 年所發表的全新小說作品《 1Q84 》之內容中,那些齊心合力默默地 製作著空氣蛹的「 Little People 」。「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之命名的主要意圖在於以 『細漢的 ( 台語 ) 』『小人物 』建築家自許,並熱切渴望在這個到處充斥著老大哥 (Big Brothers) 的台灣現實處境中走出一條屬於我們的創作之路與生存之道。原本該是可愛逗趣的名稱 在台灣本土語境及俚語的諧音下,竟巧妙地衍生出極具戲謔的性格與挑鬩的氣味 ( 這樣的說法當然 很後設 ) 。不過這的確也是對於自己的期許。熱情、膽識、忍耐人無疑便是身為年輕建築作家所最 需要的資質與本份。


凝聚台灣建築新星, LPA 創作聯盟

2010 年謝宗哲發起 「 LPA /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創作聯盟(命名構想來自村上春樹 2009 年小說 《 1Q84 》,齊心合力默默地製作著空氣蛹的「 Little People 」。),此平台形成最初是因 為角逐 2010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代表權,其後由台灣年輕建築家組成的 LPA 聯盟也繼 續致力於建築策展與建築文化推廣工作。

目前,謝宗哲正與日本建築師前田紀貞( Maeda Atelier )合作投入澎湖新建築案「 Enishi Resort Villa Project 」,接受艱難的天然環境、特異建材、工法運用考驗,同時也深刻感 受到日本團隊的嚴謹態度。謝宗哲將本案納入「究極自然系」,寄託以潛意識腦波交織操作, 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室內地景。


澎湖 Enishi Resort Villa Project


凝聚台灣建築新星, LPA 創作聯盟

王喆 / 《 Live ︱ Borderless C House

生活︱無邊界住宅》

方瑋 / 《 Shape house + shape Stacking_ 住宅的未來式》 林建華 + 邱俞鳳 / 《物/件

Obje(c)t / Event 》

楊秀川 / 《滲透》 羅曜辰 / 《 Double House_for 2 families 》 謝宗哲 +Atelier SHARE/ 《 HOUSE W2

/

FRAME HOUSE 》

但願這些來自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的建築絮語,能夠為這個早已深陷泥沼而污濁不堪的當代建築環境吹入鮮 活的氣息、帶來片刻幸福的想像與意識上的清新。


凝聚台灣建築新星, LPA 創作聯盟

作為 Little Truth 的建築寓言與預言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不奢望以強而有力的論述來進行建築思惟上的革命,因此回歸建築的原點—住宅,藉由 寓言 / 預言式的敘事性創作方式來闡述各種「 Little Truth 」,基於創造「差異」的主張與立場,透過延異 / 衍異 的手法來標誌出當代建築創作中的「多元性」及「浮動性」,以作為眾說紛紜之觀念世界中的立論基礎。

LPA 也許並無法像 Big Brother 們登高一呼地以類似追求烏托邦式的宣言來改造世界,然而他們卻能夠無時無刻默默 地、熱切地編織著「空氣蛹」。於是,我們可以試著靜下心來豎耳傾聽、屏氣凝神地注視這些由空氣蛹所蛻變而成 的、屬於各個不同角落之 LPA 對於建築的想望,是一種關於建築的、生活上的細語呢喃:


辯證


墨爾本市政廳

環境特徵: 相比於建設有一個綠五星評級, CH 2 的排放量將降低 64 %。相比於現有的市政廳隔壁,它預計: 減少電力消耗 85 % 減少天然氣消費量 87 % 只生產 13 %的排放量 減少水管供應量 72 %

其特點包括新的液晶電腦顯示器,這將消耗更少的 77 %的能源,而新 T5 燈具應該消耗更少的 65 %的能源。該 建築還設有 48 米 2 的太陽能電池板,其提供 60 %的熱水,以及一個燃氣熱電生產廠,它提供了建築物的整體 電力的 40 %,具有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5100 萬美元的總建築成本,分別投資 1200 萬美元的能源,水和廢物的創新。預計時間為回報是少於十年。


墨爾本市政廳

CH 2 ,就是要一個“燈塔工程” (lighthouse-project) 的新建築的發展,旨在影響未來的設計更加可 持續和有效的。在設計建築時,有些目標是成為溫室中立,提高全體員工的福祉。這樣做時不同的策略進 行使用,但全部都集中圍繞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面。

該建築的主要設計建築師,米克皮爾斯,納入一個系統之前,成功地研究加熱,通風和冷卻系統 ( HVAC )的設計,而其來自白蟻丘的策略。在白蟻丘,涼爽的風被吸入土堆的基礎上,通過渠道 和“ coolth'( 冷卻 ) 是用濕土存儲。隨著空氣變暖,它通過通 風口向上流動進出的土堆。這給了土堆, ​ 保持一個穩定的溫度的能力。 CH 2 通過有效利用自然對流,通風堆,熱質量,相變材料,和水冷卻採用 類似的策略與它的系統。使用的另一種策略取自大自然是皮膚系統。門面組成的表皮(皮膚外層)和真皮 (內層)的。此外,大樓的 ' 真皮 ' 由外區安置樓梯,電梯,管道,陽台,防曬霜和樹葉的內線定義”火 車廂“ (fire compartment) 的程度。真皮設計,使用鋼架施工輕巧。表皮提供的微環境,包括太陽和眩 光的控制,用於建築物的同時創造一個半封閉的微環境。


Ventilation stacks

通風氣管在大樓的南北外立面。這些氣管被用 來引導空氣。北面獲得更多的陽光,使他們吸收 熱量,從而使暖空氣從建設進入氣管。南面擁有 用於通過通風口通道下來的冷空氣。這些氣管亦 提供辦公室的遮陽。



天花板是由預製混凝土製成,具有一個“波浪”形狀,用以優化表面面積, 這允許增加的熱質量的能力。在混凝土中的熱質量被刷新在夜間,通過一晚上吹掃、吸收。


'coolth' 構成了夜間空氣,並允許它在白天從所 述空間吸取熱量。隨著“波浪”的設計,被加熱的空 氣被收集在天花板高度,然後引導離開建築物並進入 通風棧。輻射冷卻是也使用通過梁和吊頂板運行的冷 卻水的戰略。冷凍板冷卻所述上升暖空氣,然後下 降,創造自然對流。相變材料被用於冷卻水的冷卻梁 和面板。它有效地有助於保持水通過梁和面板循環在 所需的溫度。該相變材料是通常被稱為建築物的“電 池”,為了貫徹 'coolth' 的宗旨。


自然採光是一個艱鉅的任務, CH 2 由於建築物的方位和相對於周圍建築物的位置,並為深層開放式辦公空間的需求。讓最自然 的光線包括窗口的大小和空氣管道和輕型貨架之間的協同效應將光反射到辦公區。拱形天花板,讓更多光線穿透,在北部,西部的 陰影,和東部外牆,最後木材百葉窗控制從午後西部太陽光線穿透。輕型貨架在北立面將創造在屋頂空間柔和的間接光。這些輕型 貨架放置和外部織物製成的鋼架。拱形的天花板讓更多的自然光過濾,以辦公空間的部位較深。在最高點的曲線定位窗口改善了這 種技術。東面外觀採用了穿孔金屬,也就像一個煙囪。熱氣上升通過建築允許它自然通風。北面是鋼棚架和陽台的垂直綠化。


Shower Tower 淋浴塔位於南面。這些塔從街道水平之上吸取外界空 氣和冷卻空氣通過蒸發,形成水幕。冷卻水是從冷凍 水板傳來的水,冷卻後提供給內部空間。該塔是由直 徑 1.4 米輕型織物管製作。這些塔的測試說明從塔頂 到塔底部的溫度降低的 4 至 13 攝氏度。


Consequence 設計時的一個主要關注的 CH 2 是室內環境質量( IEQ ),並提出了許多措施來優化這個特別。隨著整 體室內環境設計的改進認為這可能會導致駕乘人員病假天數減少,減少頭痛和更好的福祉而工作人員在工 作。墨爾本的目標城市是要為員工創造一個健康,舒適,適應性強,催人奮進的工作環境。用於提高室內 環境質量的策略,包括精心設計的工作環境,清新的空氣,自然光線,綠色植物和使用發射少量的材料的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 )的。不僅這些策略提高了工作的地方,而且還可以節省基於生產率提高城市的 錢。

置換通風用作於 CH 主通氣 2 。採用置換通風系統的優勢包括提高成本效益在操作中,佔據區域內的空 氣質量改善,更高的運營效率,隱瞞,安靜的能力,最後的靈活性。最小新風量的要求,在 CH 2 為 22.5 升 / 秒 / 人。這比 10 升 / 秒 / 人的澳大利亞標準( AS 1668.2 )的更高的周轉率的選擇,因為研究已經 表明,低的新鮮空氣的要求可以直接連接到低生產率和疾病,包括感冒和流感高得多。

自然光進行了優化的 CH 的設計 2 通過創建一個波狀天花板,利用光的貨架,更大的窗戶在建築和較小 的窗口的頂部的底部,使用顏色以強調自然光,並且窗的區域的概念所有不歸個人進行了分享。 建築物的內部也被裝飾著各種植物生命與美學目的,以及研究,這些研究表明,植物減少空氣中的 VOC 的量。除了 控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與植物, ​ CH 2 規劃者選擇材料,以保持室內污染物在最低限度。低 VOC 油漆,低 VOC 地毯,低 VOC 粘合劑和密封劑,以及低排放甲醛複合木製品都用在建築物的內部。







結語

反思如何與環境互動並共生為線索 , 在自然法 則循環的系統下 , 因時因節氣的應合 , 而造就 自然系建築的藝術


THE END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