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聚落位置圖
西屯區
北屯區 北區
南屯區
西區 南區
中 區
東區
目 錄
厝、老樹、聚落被消滅或面臨拆除的命運,本來,人類追求現代化, 尋求生活的方便,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當人們真的很用力的奔波, 把遠方美景變成鄰近的後花園,卻把環境品質從「陶淵明的家」變成 水泥叢林豪華別墅,總是讓人覺得有些微涼的、說不出的惋惜和遺 憾。 當年「水碓」居民接到法院傳來的第一封掛號信,得知他們居住 的古老聚落即將面臨被拆除的訊息,整個「水碓」立即陷入驚慌、 惶恐,不知所措的氛圍,他們發起了捍衛家園的動作,請學者專家勘 察、訴諸社會輿情,經過多時的斡旋,政府有關部門受到他們尊重 生命、熱愛鄉土情懷的感動,最後先行「水碓」規劃為「公園綠地設 施」,讓生命轉個彎,這個完整的古聚落、老厝、老樹得以保存下 來。
許細妹
得知這個好消息,令我十分雀躍、興奮,也讓我和「水碓」居民 一樣,可以安枕以眠了。
台中市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常務理事
7
讓生命轉個彎 從認識「阿洲」開始,我多次造訪「水碓」,每去一次,就多感 動一次。 曾經參與過「水碓」歷史的研考,曾經探訪這三百年古老聚落, 曾經和「水碓」耆老們生活對談,曾經憂心「水碓何去何從!」而 撰文報導,曾經仰視百年老龍眼,採摘它香甜的果實,享受沁心的美 好。 從「水碓」古老照片展示中,我一眼看出「這是我 阿婆穿過的衣服」,又從「繩繼堂」廳下神明與祖先的 排列、書寫方式,肯定「水碓」最早來台墾殖的祖先就 是客家人。於是,有如螢火蟲般閃爍在我意識裡的童年 記憶,逐漸浮現腦海,撩撥著我的舊時情懷,因為我也 是道地的客家人。鄉親土親人親,每次造訪「水碓」, 總是在我生活空隙中創造了小小的幸福。 時代不停地進步,都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台中市都 市計劃如期展開,為了土地重劃,許多具有歷史的古
6
成章、水到渠成,每年為蘇州政府賺進多少觀光休閒收入,至於其他 周邊的產值:如常見影視美美、讓人心曠神怡的鏡頭展視,更多的不 在話下 。一九九七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水碓」絕對有資格為這種
。 ...
休閒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優質的美感,成為充滿生命力的古典園林或活 的博物院等
再舉一個日本創意生活產業:一八九六年生於岩手縣花卷為詩 人、童話作家的宮澤賢治,將他的詩情、童話世界立體化。後人在賢 治的家鄉,依其二十八歲的作品創立童話村:如山貓廳裹「要求很多 的餐廳」、拉大提琴的郭修、銀河鐵道之夜等,噲炙人口章篇,不僅 創造了文學的立體詮釋,更成為日本小朋友和世界各地親子團,極欲
蘇美汝
造訪的旅遊聖地;產值自是不言可喻。走創意生活產業,該是致勝的 不二法門。
台中市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員
9
台中市尋幽訪古的後花園 由南屯通往烏日的黎明路上,穿過寬闊的環中路左轉接永春東三 路直下,右側視覺突然綠蔭滿眼,距離現代化都市不到二公里的地 方,意外竟出現一處古樸的農莊。在台中市、「水碓」是喧嘩中獲取 優雅的最佳場域之一。因為防禦型的老聚落,小徑迂迴曲折,造成水 碓幽深典雅,且百年望天樹群環繞園林,讓人浸淫在綠色資產和活古 蹟的老樹、竹林和土埆老院宅。
驚聞「鎮南休閒專區」計劃,歷史水碓、近三百年古庄即將面臨 生死存亡之際,可否參考蘇州園林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古典園林「留 園」,此名園在一九五三年從事修復之前,曾淪為日本人養馬之所, 馬糞堆得比人高,木構的樑柱被啃蝕成四錐孤立,危危然架著上面的 屋頂而已;在眼光獨具之士,以生命來捍衛、奔走…秉持著「雕樑易 構、古樹難成」為那棵空靈的銀杏請命,得以讓名園起死回生。最困 難的修復了,其他如拙政園、網師園、獅子園等著名山水之園就順理
8
我們永遠無法計算一棟矮老的房屋可以裝載多少的記憶,一個百年的
聚落可以容納多少生命的感動。但是可以確信的是,這些記憶與感動會永
遠存在於此。水碓的建築在台灣傳統建築中不算是經典,但其存載著水碓
人百年來的生命歷程及感動。一磚一瓦彷彿在訴說著每個水碓人的精彩故
事,磚瓦彼此間堆疊象徵水碓人彼此之間感情的牽絆與生活態度。因此我
們保存水碓聚落,將不只是僅僅保存可見的實體建築,而是將水碓的精神
保存下來。藉由此空間的保存,讓更多人可以感受水碓的人文氣息及生命
的感動,做為一個持續的記錄與保存台中百年聚落歷史記憶的地方,為我 們的後代子孫持續的守護這寶貴的資源。
特別感謝台中市文化局對「『原鄉』文化在犁頭店」計畫的支持。希
江慶洲
望透過閱讀此書,讓我們分享水碓生活情感記憶,也期待大家生活擁有心 目中那安樂「原鄉」,時時都聽幸福的聲響。
水碓生活工坊
11
生活情感記憶 永存古今水碓
人在生命歷程中總是在不同的城市徘徊流連,期待著不同生活,有不
同的契機。我也曾在陌生的城市中落腳,但隨著生命大河的流動,帶給我 許多的想法與轉變,終究再度回到我成長的故鄉︱「水碓」。
對於水碓的情懷,追朔自我祖父江連榮遷至水碓劉家庄定居開始。傳
統聚落清淨樸實的真摯感情,至今仍靜靜的存在著,讓不停流動的生命,
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好地方。敦親睦鄰、敬老尊賢、互助的生活態度,佈 滿在整個聚落之中。小時候的記憶,至今仍深深的存在我心中。
回憶中,耳畔依稀傳來咚!咚!咚!的舂米聲,那是來自於凝結祖先
智慧的舂米省力設施,就像是人與土地和諧的共處所傳出的幸福聲響。感
恩來自各方朋友一同為「水碓」所作的付出,產生了「咚!咚!咚!幸福
的聲響︱水碓生活故事集」這本書,記載著水碓在地精彩的人、事、物,
就像個水碓歷史的錄影機,側錄著影像、聲音以及更多的鮮明的回憶與感 動。
10
乃 大 的 恢 弘 氣 度 , 如 同 這 個 城 市 之 母 , 孕 育 更 多 人 文 氣 息 。
自 豪 , 透 過 現 代 社 造 理 念 的 智 慧 , 改 變 水 碓 的 寬 度 ; 以 海 納 百 川 有 容
水 碓 一 直 存 在 深 厚 的 人 文 價 值 , 從 古 至 今 , 未 曾 中 斷 , 水 碓 常 民 引 以
李 安 導 演 曾 說 : ﹁ 當 一 個 文 化 被 中 斷 或 消 失 , 再 挽 回 就 很 難 了 。 ﹂
源起 15
土地官司 水碓的危機?轉機? 不斷上演的倫理親情大悲劇 我在水碓土生土長,我真正離 開水碓應有三個時期,八十二年到 雲林讀二技、八十四至八十六年服 兵役、退伍後八十六至八十九年上 台北工作;到雲林斗六讀書,應該 是我生平第一次離開故鄉水碓,印 象還很深刻,頭一次學校放假回 台中,要從斗六火車站搭車回家 ,我還不知道怎麼搭火車,或許在外 人眼中很離譜,但這是事實,現在想 想,在水碓成長的小孩子有多麼幸 福!
14 源起
那時候,我們聚落正在打土地強制 分割的官司,這場官司已從八十九年 進行至九十一年,已有一段不算短的時 間。
當時聚落家戶平均每個月都會收到 法院傳票,還記得日正當中,下午一 點十分、廿分左右,很準時地,郵差大 哥「叭!叭!叭!」的喇叭聲催促領掛 號,在這狹長的巷道,尖銳的喇叭聲劃 破寂靜的午后,族親們出來領到掛號信 之後,打開信封就說:「唉!又是土地 官司!」,那股怨歎、無奈又擔心受怕 的氣氛籠罩著整個聚落!
閒暇時,每個族親聊天的內容,平 均十句話有七、八句都是圍繞著土地官
源起 17
在台北工作的整整四年,因為所 學專長為資訊管理,一直在金融業的 資訊部服務、因緣際會地接續到幾家 投信公司資訊部門任職,畢竟我是鄉 下長大的孩子,我發現那種職業場景 及人事應對可能不太適合我;某個機 緣下,我離職回台中自組工作室,剛 回來我沒住在老家,直到隔年我二 哥、二嫂搬離老家,他們希望我搬回 來住,所以在九十年十月我才真正搬 回水碓。
九十一年十月搬回來後,除了忙 自己工作室的事務外,我開始整理自 己的家園,最先把自家外面庭院的水 泥鋪面打掉,改種一些綠色的草。
16 源起
,我愈聽愈不對勁,想想:「怎麼對!這樣畫下去, ...
畫大餅般地解說這邊可以蓋樓房,未來巷道寬敞,不會再像現在汽車都沒法 進來,那邊可以做
村莊不就剷平了、這些伴著我們童年成長的老樹公不就都要砍掉了嗎?怎麼 對!」
我驚覺,這些並不是我要的!雖然我們家︱江姓,是水碓聚落中唯一的異 姓,但記憶中的童年聚落大家很和樂、彼此互相幫忙照應!怎麼現在卻相反,
甚至是對立的,聚落的環境也
變得這麼亂,我懷念童年的那
個聚落、懷念那份像一家人般
的情感。我開始思索:是不是 要找回那卡早ㄟ感覺!
就從那時候開始,我意識
到水碓必須改變,但要如何改
變?從何著手?其實,當時的 我並沒有很清楚的計畫!
源起 19
司打轉,族親們的語氣很哀怨,直呼「無理、無理!祖先住在這兒一、兩百年好好的!我吃 到六、七十歲從沒上過法院,卻在這時候幾乎每個月都要上法院。」
「耶!都是我認識生活在一起的族親!但爭吵得最兇的也是親兄弟。」
由於法院開庭的前幾庭,我媽媽是被告,我都會接我媽媽一同去法院,去的時候一看, 我 才 發 現
之後,每每要開庭,我會苦中作樂的說:「我們又要去自由路看電影, 看一場『倫理親情大悲劇』!」
當時的我,似乎還沒察覺事態的嚴重性,只是覺得聚落族親已被 這一場土地官司折磨得毫無希望與生氣了。
出乎意料的一場「勝仗」
在打官司過程中,土地代書甚至很勤奮地逐戶拜訪,拿出規劃好
的計畫設計圖稿,試圖說服我們,她指著設計圖上一個個的區塊,
18 源起
我只知道,當我站在法庭上,要向原告提出答辯、爭取保留水碓時,
我們最親近的水碓,其實是離我們相當遠的、生疏到我竟然不知道水碓是
什麼?為什麼叫做水碓?連家鄉這邊有幾棵老樹也不知道?一堆的問號, 令我啞口、令我汗顏。
因此我決定從水碓巷十號開 始清理環境,自家整理好之後,再來是北巷道 割除雜草、改種台北草,每天只要我有空閒, 就做運動花兩、三個鐘頭整理聚落閒置公共環 境;也慢慢嘗試訪問一些耆老,試圖從文史角 度追溯水碓的過去與緣由。
這段過程是很波折地,尤其是我代表我母 親以被告的身分在庭上開始答辯,很自然地要 成為原告那方的對立者,不管訴求如何中性或合 理,在雙方司法兩造間,不是輸就是贏,法庭上
源起 21
20 源起
源起 23
絕對的對立輕易被延伸到聚落生活
中,小到我們打掃聚落空間,都會
因為「對立」而被要求不要掃得太
乾淨,當時,我也年輕氣盛,有時
會與對方爭論;後來某次機會下,
我以晚輩的身分,希望長輩疼惜劉
家祖先,能夠永續水碓的歷史情感
及文化,在親情倫理的思維,當下
我感受到長輩似乎有點認同,但過
沒多久還是回歸到土地官司的對抗 論點。
漸漸愈接觸到深層社區營造,
愈覺得自我修養不足,在社會情感
面上,我也會以不同角度來看待事
情,後來我也公開地聲明:「我尊
重原告的土地強制分割方式,不反
22 源起
源起 25
對,但也不支持!」我一直強調這場官司可能是白 打的,因為兩造雙方,到最後還是要去面臨最終的 上位計畫「鎮南休閒專區開發案」,所以我後來花 更多時間在水碓聚落文史的探查上。
九十二年八月的時候,我開始著手調查水碓老 樹狀況,畫老樹位置圖,並向朋友商借數位相機拍 下每一棵樹木現況,建立老樹「身分證」,然後傳 上網路,策略性地對外界尋求協助,也請新聞記者 朋友們來幫忙,那時的我「埋頭苦幹」般地一路一 直做下去!第一位報導水碓新聞的是聯合報記者洪 敬宏,當時我超級興奮,以為如此眾多珍貴的老樹 一定可以刊在地方版的頭版上,結果刊登出來時, 卻不如預期般地受到矚目與迴響,那時候我才體 會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不過還是很感謝記者的幫 忙。
24 源起
不抱樂觀的態度看待我這些爭取的行為,他們認為我們一定會輸,因為這種「小蝦米對抗大 鯨魚」的土地糾紛案例已經不下數百件,結局都一樣。
因為已經非常接近一審終判時日,其實我內心非常緊張,也沒有把握是否能改變這一場
官司的結果,於是終判前,我又大量密集聯絡媒體,一直打電話給各大媒體部門,終於無線
台的台視記者張哲源大哥前來採訪,當天意外地聯合報記者洪敬宏也一同前來,連報社攝影
記者都來了,隔天大大的篇幅刊登在地方版顯著的版面上,族親們爭相拿報紙看,並且用另
一觀點來評論,漸漸地有人意識到他們是居住在一個有歷史的庄園,真的非常感恩這些記者 朋友的協助,他們的報導也給了水碓極深層的鼓舞力量。
沒想到,令人振奮的是,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審初判時,法官竟然認同水碓的綠
色資產、這樣難得稀有的人文歷史,法院土地共有強制分割官司一審初判給水碓悠久開發歷 史與珍貴綠色資產。
水碓居民如獲新生命般的興奮,不過這場官司,也讓我們更進一步地思考,我們對這塊
土地認識多少,我們也意識到,要讓人家重視這塊土地,是不是我們本身的生活環境更需要 去注重!
源起 27
到 了 八 、九 月 出 庭 答
辯的時候,我向法官嚴正
表達希望保留水碓的理
由,我呼籲不要單純用
「土地表面利益」來看待
這一場土地強制分割的官
司,如果用另一個人文歷
史情感的角度看待,尋求
數贏方案,不僅不會造成
雙方的對立,也能為後
代子孫保留珍貴的歷史資
產。因此開庭前,我也拜
託其他耆老,上法庭要講
述感情面,說出您對水碓
的感情就可以了。至此為
止,我一些往來的朋友,
包括專研法律的先進,都
26 源起
圍 , 持 續 超 過 二 、三 年 , 一 開 始 有 人 認 為 我 來 打 掃 這 些 閒 置 空 間 是 不 是 有 什 麼 意 圖 , 於 是 有
敵意,尤其經過土地官司之後,聚落族親之間變得很敏感,可能整理一個區塊只要一個禮 拜,可是卻要花一個月、兩個月時間慢慢與族親們溝通。
漸漸地,時間證明一切!清掃公共區域不是想要佔有、垃圾清除是為了讓水碓更好!這
些花時間、花體力的努力終於獲得族親們小小的迴響,族親們也發現水碓環境原來可以這麼
漂亮,於是陸陸續續就有一些耆老、阿伯、阿母慢慢加入清掃的行列,那份隱藏在內心「善
良」的一面也就引發出來,因為耆老們過去的養成教育也是家戶庭院都要打掃乾淨,像阿原 伯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會主動分工,而現在都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了。
以整理空地為例,空地清掃乾淨後,我一定會去種草,因為這樣族親就不會任意燃燒垃
圾,間接地確保老樹生長環境,但是草種好之後,才是「災難」的開始,每天一定要澆水,
不然一下子就枯死了,好不容易生長好了,又平均每半個月要割草一次,種草、澆水、割草
週而復始的工作,耗費很多時間,我稱這是「天底下最傻瓜的運動!」,但也因為這樣做, 聚落才慢慢變漂亮,族親燃燒垃圾的習慣也會自然而然改掉了。
源起 29
另一場挑戰的開始
一審終結,不代表水碓
的改變就此停止,而是另一
場艱辛「任務」的開始!
那時候水碓有很多閒置空
間、廣場都亂丟垃圾,加上
這裡老樹多,如果沒有人去
整理,落葉量大,一下子就
很雜亂,於是我以責任分區
方式,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劃
分,自己逐一慢慢去打掃,
坦白說,剛開始族親們也很 冷漠。
我依然我行我素的繼續
做,從我自家開始擴張範
28 源起
不管是從清掃垃圾、落葉,宣導不要亂堆垃
圾,大量種植草地...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
作,對水碓來說卻是逐步邁向改變的重要關鍵。而
每一項「改造」的過程,其實都發生許許多多糾葛 與困難,不像如今述說的輕鬆、簡單。
而我,也是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經過不斷
的挫敗、衝突的過程中,學習到良性溝通、彼此尊
重的重要性,愈深入社區,愈覺得離不開水碓,愈
覺得水碓的可愛、珍貴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我從
九十一年底開始,一頭栽進社區營造至今的原動 力。
官司暫時告一段落、聚落與居民也開始有了改
鎮南休閒專用區計畫...。 —
變,當一切看似順利之際,水碓的另一個隱憂又在 一旁虎視眈眈
源起 31
外界可能無法想像我們為什麼要做綠美化,但是傳統聚落一定有很多閒置空間與閒置的
老房舍,因為是私有財產所以外界很難介入,而我從事改善的地方都盡量在外圍的空間,在
不危害所有權的狀況下整理環境、進行綠美化,一旦綠地出現之後,外面的人來,或是搬出
去的族親回來看到,會覺得這個聚落是有生機的、有希望的,慢慢的,可以讓聚落有活絡的 感覺。
30 源起
自助才能人助
社團、媒體協助下 水碓踏出青澀的第一步 媒體帶來的警惕
水碓當初就像是一個極欲贏得大人關注的小孩一樣,爭取任何可以獲得矚目的方式,以
為這樣就能增加水碓保留的希望,但畢竟我與水碓都是「生手」、「菜鳥」,不論是在社區 營造或是在媒體閃光燈下。
剛開始我刻意操作媒體,那時候傻傻的,我不知道什麼是新聞稿,以為發個電子郵件、
打個電話,請記者來報導就可以了,因為過度的期待所以失落感也很大,在應對媒體不得要
領下,我以為很重要、很重要的水碓老樹議題,在媒體眼中、甚至是外界一般民眾認知下, 卻不是這樣,造成很大的落差。
但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例如第一位報導水碓的聯合報記者,先不管版面大小,他
明白告訴我外界對水碓「真實」的看法,我們認為水碓很重要,可是一般人並不會有這樣的
感受,因為他們不了解;於是我們回歸源頭認清自己,透過文史普查工作,堆疊出更多水碓
源起 33
32 源起
源起 35
的在地文史、及尋求社團協助舉辦文化 體驗活動,此時媒體的適時報導,才拉 近與外界的落差。
我發現,一昧地對媒體報導的依 賴,是緣木求魚!如果不深刻的反求諸 己,只以「個人」角度去看待事件,並 不會引起所謂「大眾的共鳴」。所以後 來當我們自己更認識水碓之後,與外界 認知的落差自然就變小了;過去,有些 媒體進來水碓要拍照,阿伯、阿母他們 都不願意,可是經過一、兩次之後,阿 伯、阿母他們會覺得這是為「在地文化 的發揚」,就很樂意,和記者互動時也 很自然,媒體朋友會發現採訪他們時, 就像跟自己的親人聊天般,這種認同感 的出現,是很重要的,才足以讓水碓站 在媒體閃光燈下。
34 源起
過程中,更幸運的是,我遇到幾位很真誠的朋友,他們真心的在幫水碓,不單純只是報
導,例如最近我們一直在調查客家文化,台北客家電視台記者朋友們會把他們去屏東、雲林
的採訪心得與我們互動、分享,這不單單是採訪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不管是電子媒體、平面
媒體的朋友,有時他們到南部出差,經過台中也會打電話或特地來到水碓,看看水碓的近況 怎樣,這份關心,令我非常感動。我對媒體朋友們的感恩,是無法用言語 形容的,我深信水碓百年老樹群及劉家先祖也看在眼裡,這份感激是無以 比擬的!
後來有些朋友會開玩笑說:「水碓的媒體曝光度非常高喔!」其實我 想是因為對水碓的「認同度」到了一定的程度,我認為 「人助自助」,尤其在文化資產保
非
存 要 力 守 是 常困難 的。在 一 些 搶
源起 37
網路媒體的發達也給我們很多的幫助,透過網
路上的情感交流,不斷把我們心聲發表出去,無遠
弗屆的網路效應發揮,一段時間,媒體朋友看到便
會主動報導,這樣良性的互動,才能累積外界對 水碓正面又積極的認知。
因 緣 際 會 下 ,與 媒 體 朋 友 的 往 來 , 我 們 從 不
了解到媒體主動報導,一路從消極的糾葛轉到正向的永續,
認同感,一直希望水碓公共化,將心比心,水碓不再是幾個人的水 對外我們抓住一個核心 — 碓,而變成是大家的水碓。
36 源起
們的熱忱協助下,幫我們一連舉辦了四期水碓聚 落的鄉土體驗活動,在九十三年的夏季,我們開 始去了解老樹生態,主婦聯盟中的綠人小組老師 們對整個環境的關懷度確實有他們的一套,過程 中也讓水碓居民了解該怎麼去重視所處的生活環 境,也讓我們學習該如何去重視它,一些我們以 為很平常的東西,在他們角度卻是一塊寶,就像 這些老樹,以台中市的觀點,水碓就是很獨特的 一個區域,水碓也是台中市老樹聚集度最高的一 處,這些價值是水碓居民從來沒想過的,這才發 現,水碓擁有這麼珍貴的資產。
水碓開始陸陸續續進行一些文史普查,很感 謝台中市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包括有黃豐隆 老師、黃慶聲老師、王正吉與蘇美汝夫婦、及
好多好多人的協助,他們的團隊不只幫水 ...
「水碓何去何從!」報導文學的許細妹校長、還 有
源起 39
救文化資產過程中,陣亡的都是在「自我」,外 界可能想要幫忙,但若面對利益誘惑把持不住的 話,自我不見了,他人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在 水碓,不同的是,我們有很強的意識,也因為人 助自助,才能力守住。
一般而言,因為老聚落人口外移數非常嚴 重,也因為我們一直在推公共化,整個操作的手 法與作法,是希望大家更認同水碓,無形中水碓 的範疇就不是這小小區塊,而是不斷向外擴大
發現水碓的價值
的,加上有媒體與社團的幫助,有認同感的水碓 人就自然地變多了。
社團傾力協助
水碓為了搶救老樹,我主動打電話向主婦聯盟尋 求協助,她們也成了我第一個合作的社團,在她
38 源起
場域擴大之後,視野角度以台中市區塊大方向來看待,就不會狹隘地再以水碓看水碓了。
我在犁頭店社大服務期間,也深入大南屯幾個社區點,從別人身上可以看到水碓缺乏什
麼?特色是什麼?透過我與幾個社區的互動下,我們又幫水碓找出幾個立基點去操作,如都
會社區所最欠缺的,而我們仍保有傳統聚落濃濃人情味;透過社團與媒體的往來,讓我們以 更高的視野、更客觀的立場看待水碓。
當初,我並不了解社區營造是什麼?該怎麼做?但是在與幾個社團接觸之後,帶領我與 水碓一步一步慢慢走向社造這條路。
不過,剛開始我很反對「社區營造」,因為我認為一般人提出一個計畫、申請一項經
費,就開始進行所謂的「社區營造」,這樣很容易整個社區被計畫拉著走,為了趕計畫時程
而進行,為了結案而結案,但是生活中不應該存在著那種社造計畫,應該是社造計畫融入在 居民生活中才是,但大部分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本末倒置」的方式在進行社區營造。
因此九十四年以前,我們都沒有提任何社區營造的計畫,一,是我們不了解,二,是利
益的關係,當時水碓面對土地官司、開發案,兩個牽扯利益的問題點,很敏感的,只要稍稍
與利益牽連就很難再溝通,所以我們不願意在此時,讓水碓再陷入「利益」的糾葛中;我們
源起 41
碓支援文史普查,他們還
自行主動進行鎮南休閒專
案區中三大聚落的普查。
無形中從生態、文史的普
查,堆疊出許多文史的基
本資料,加上水碓自己社
區營造的成果,這些都是
與媒體進行互動的良好善 因。
為了更認識自己,文
史調查一直在持續進行
中,除了這兩個團體之
外,我們還主動協請附近
學校來水碓鄉土教學,並
與附近週遭的社區營造團
體結盟,如文化局、都發
處的體系,當我們把水碓
40 源起
源起 43
比其他社區幸運,就是我們沒有提計畫,我們不讓社區營造的焦點模糊掉,在這過程中,有
許多操作社區營造的社區也是我們的借鏡,被計畫綁著走的不在少數,更何況當時水碓有兩
大阻撓,從居民的感受度來看,面對不確定,居民心情感受就會很低落,衍生出來的社區營
造操作都會很空洞、沒有意義。但如果轉化之後,有了緩衝期,再去推動社區營造,這條路 也會走得比較寬廣。
後來,協助水碓進行第一個正式社區營造提案的是「台中市社區健康促進協會」,在他
們協助下,水碓開始踏出社區營造計畫的第一步,令我印象深刻地,周秀眉理事長及林義傑
建築師,大家利用空閒時間討論議題及規劃方向,有時半夜也在討論,現在回想起來,十足 感恩。後續我們對外以「水碓生活工坊」名義進行社區引動,這個團體 未立案,但結合了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文史工作者、藝術家、社區規劃 師、媒體朋友與在地居民融合的組織,在「水碓生活工坊」的成員裡面大 家沒有頭銜,只有一顆共同為保留鄉土文史的心;而水碓,更是一個大家 可以連繫在地情感的平台,不侷限地理環境區域,不分族群;陸續一些團 體、社區來水碓參訪,大家可以互相分享、彼此學習,任何人都可以來親近 水碓,一起找回土地與人的新價值。 如同我們一直標榜的水碓之美及「行動水碓」的意義,是我們所追求與堅 持的目標。
42 源起
硬 頸 ﹂ 精 神 的 傳 承 , 不 斷 延 續 下 去 ……
運 及 惡 劣 的 環 境 低 頭 , 成 就 水 碓 一 段 歷 史 的 驕 傲 , 客 家 人 ﹁
水 碓 人 用 真 實 生 命 寫 歷 史 , 一 步 一 腳 印 , 實 實 在 在 , 不 向 命
扶 持 關 懷 , 鮮 活 的 生 活 記 憶 , 形 成 水 碓 特 有 的 常 民 文 化 ,
人 是 聚 落 的 主 角 , 情 感 交 流 、 和 睦 相 處 , 雞 犬 相 聞 間 , 相 互
七十五歲
古巷道中的水生伯 本名:黃水生
對鄉土的「深深」情感,該用什麼方式丈
量、該用什麼儀器換算?或是該用怎樣的言語
形容?我找不到任何比水生伯的表達方式更適 切的了!
獨居的水生伯,本名黃水生,世居水碓,
曾與哥哥、弟弟一起住在這裡,後來兄弟陸續
往生,目前只剩水生伯一人獨居在水碓。年輕
時,水生伯是位水泥工,現在,他靠著一台三 輪車撿拾資源回收過日子。
對水碓,這處他從小長大的鄉土,就像是
他僅有的家人一樣,水生伯數十年如一日的打
掃古巷道,不論刮風、下雨,「打掃」已經成
人物篇 47
46 人物篇
人物篇 49
為他的例行工作,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古巷道」成了他的責任範 圍似的,即便只是一條經過他家門口的公共區域。有時天才濛濛亮, 睡夢中聽到巷子那頭傳來「唰!唰!」的掃地聲,不用睜開眼就知 道:「水生伯已經起床了!」水生伯痀僂的身影總是出現其中,這裡 也是全水碓最乾淨的古道。
木訥、寡言的水生伯,不知道什麼是在地文化,也不知什麼是社區 營造,他默默用他的方式表達對水碓的眷戀與不捨不棄的情感。
水生伯故居土地,之前早已被族親賣掉了,環中路旁空地,原本他還可以種的菜園,被
出租當餐廳,又被改為室內設計辦公所,空地旁有一排綠籬,在整地時被砍除,一棵百年老 芒果樹,被輕易用水泥鐵皮包住。
現在,田地被毀了,水生伯不能再去種菜、澆水,憨厚的水生伯只無奈的說了一句「沒 法度」。
48 人物篇
人物篇 51
沒錯!就像是當初的土地官司一樣,水生伯因為
沒有土地所有權,即便水碓是他現在唯一能落腳的所
在、世代居住的地方;他,一個傳統的老人家,不發
一語地看待不公平的一切。他不會因為外來承租者的
破壞行為而氣憤,甚至像我一樣認為他被侵犯了,而
去找對方溝通、理論;水生伯覺得沒關係,承租者經營的餐廳噪音可能會打擾他,他每天還
是照樣過他的生活,只因為土地權利不是他的!就在這樣一個簡單認知下,水生伯他沒有任
何怨懟,傳統老人家就是這樣。我想那種感覺,就像是生命中忽然被切掉了一塊什麼東西似 的,空空的、酸酸的,老人家嘴巴不說,但是無奈與失望盡寫在臉上。
這些變化逐漸一步步向水生伯的生活空間入侵,也許水碓這片故居就像是水生伯的個性 一樣,他不發一語,但不代表接受一切;不吭一聲,不是就可任憑宰割,
水生伯依舊每天早或晚,掃著古巷道的落葉、垃圾;有一次烏雲密佈、天快變黑,他趕
50 人物篇
人物篇 53
緊拿起掃把又去打掃,好奇問 他,就快下雨了,還要掃嗎? 他回答說「怕下雨後樹葉就不 好掃了!」,掛心著落葉、掛 心著巷道,水生伯放心不下的 是水碓這個老地方,他用他有限 的體力、純樸的方式傳達他的堅 持。
這些飄落不完的落葉,好像永 遠也掃不完,就像是水生伯對水碓 的依戀一樣,割捨不完、也割捨不 掉。 如今,水生伯繼續掃著古道, 有時我會一起加入水生伯的行列,我 才發現,對鄉土的愛是可以這麼「用 力」、是可以這麼直接而爽快,尤其 當汗水滴下時,我抬頭拭汗,和水生 伯相望,我們倆笑了!
52 人物篇
與水生伯閒聊時,他只說,巷 子就像自己厝一樣,髒了、有落葉 了,當然就要掃乾淨啊!
是啊!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 卻成為現今社會最欠缺、最需要教 育的觀念,而水生伯一句話點出了 水碓的價值以及水碓的驕傲。
美好家園,後代子孫若沒有心 經營,瞬間即可毀掉百年基業,我 誠心的希望,願水生伯能繼續在這 裡,自在快樂地奉獻,打掃水碓古 道。
人物篇 55
54 人物篇
守著田地、守著老樹
七十四歲
阿原伯 ─
本名:劉德全
阿原伯世居水碓,從小幫助父親務農,結婚生 子,現在當了阿公,還是不分寒暑,每天清晨五點 鐘就出門巡田水,騎著老式的鐵馬上路,種田、鋤 草、收割,全部都打著赤腳工作,捲起褲管,不畏 刺骨的寒風下田去。
阿原伯現在一家三代住在水碓,田裡的農事都 是由阿原伯夫婦與兒子們一起耕作,他們也是水碓 唯一一個沒有把田地租出去的家戶,雖然建商三天 兩頭來疲勞轟炸他們,但阿原伯夫婦還是堅守著這 片田地不放棄!
也許以現代一般人眼中的「經濟效益」來看,
人物篇 57
56 人物篇
事忙完之後,鄰近田地的人們會一起修復共 同的水圳、河道,彼此互相幫忙,但現在不 只田地少了,連這份為公共領域付出的人也 變少了!如今阿原伯繼續耕種、也繼續清理 附近的農田水圳,在其他農地地主眼裡,阿 原伯應該算是異類吧!
他們的「異類」行為還不止於此,現在 稻田收割的稻穀雖然有農會或其他機具可以
人物篇 59
自己耕種的田地,在農藥、肥料及人力的 支出而言,一定是虧錢的,若再考慮稅賦 問題,就虧更多!可是若隨便把一塊田地 租出去,一個月至少也有十萬、廿萬的收 入,數學再怎麼差的人也會選擇後者。
但是率直、固執的阿原伯只有一個傳 統而簡單的想法 「 ~ 田,就是要做啊!」 這麼理直氣壯的一個答案,沒有一點 猶豫的語氣,想想,如果是我們是否能堅 守著這樣一個信念而不動搖,好幾十年!
如今,耕田的人少了,阿原伯附近別 人的田地都相繼「淪陷」、租出去了!但 阿原伯守著的不只是一塊田地,他們還守 著傳統的互助觀念;過去的水圳文化在農
58 人物篇
幫忙處理,但是阿原伯他們還是堅持每年一部 分稻穀要自己在稻埕曬,每次一看到阿原伯曬 稻榖,我一定會去拍照,因為這樣的場景真的 已經很少見了!
從自己親手補苗、除草、施肥、種稻、收 割,再把稻穀晒乾,親手煮成香噴噴的米飯, 這是一種農家人的滿足,阿原伯他們從傳統走 過來,現在他們的廚房不只是用瓦斯煮菜而 已,也保有傳統的大灶,在他們廚房有超級溫 暖的感受,阿原母相信雙手萬能,每天依然用 手洗衣服取代洗衣機,阿原伯夫婦一切用身體 力行的方式,守住僅存的傳統,也守住水碓這 處老地方。
每天一早,阿 原伯到公廳祭拜劉
人物篇 61
60 人物篇
樣的場所又把大家的情感聯繫起來,否則改造工程絕對 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得到的。這就像以前的「出公 工」、「清水圳」文化一樣,大夥一同從事公益性的勞 動服務、修繕公領域,這種濃濃的人情味、自動自發的 維護自己家園,正是社造所希望帶動的,但在水碓,這 股精神早已存在!
阿原伯相當的「念舊」,他「重情感」的程度超過我們一般人所想像;記得 九十四年泰利颱風,造成水碓百年莿桐老樹傾倒,這棵老樹是阿原伯從小看著長大
六 點
的,因此大家都很不捨,當下我們決定自己動手把老樹扶正,挽救這棵莿桐老樹公, 於是請吊車、挖樹穴、噴藥,從早上 多一直忙到晚上七點多,老樹愈晚扶 植愈危險,阿原伯和兩個兒子一起加 入這項緊急搶救老樹的工作。
後來老樹扶正後,也吐新芽,看 起來好像活了,正當我們為老樹的
人物篇 63
家祖先、到土地公廟上香拜拜完,就會主動到水碓的 前庭打掃,而前庭剛好又是水碓果樹的集中區,這群 老樹每天的落葉量相當驚人,把麻布袋裝滿落葉之 後 , 每 一 袋 都 幾 乎 重 達 三 、四 十 斤 ; 我 仔 細 觀 察 過 阿 原伯他們掃地的功力,不管阿原伯在掃稻埕的榖粒, 還是果樹區的落葉與滿地的花穗,他都可以掃得一粒 不剩,一點點小地方都不放過,仔細的程度是年輕人 望塵莫及的。
像其他的社造鋪路工程,做到一半出了問題,他 們倆夫婦和兒子無條件的加入我們的行列,從打水 泥、舖設,這些都是很費力、很辛苦的工作,他們就 是用這樣的付出與堅持,維繫整個水碓聚落的永續。
水碓的可愛就是老人家不會眼睜睜的看你一個人 做公共事務或工程,他們會主動投入,像「放送頭」 涼亭,陳正雄、阿原母、阿助母他們都會幫忙,在那
62 人物篇
人物篇 65
重生感到高興之際,沒想到嚴重的病蟲害讓老莿桐又慢慢枯萎,噴藥也沒用。忽然有一天經
過老莿桐,我看到樹上貼了符咒、紅紙,還綁一大塊紅布條,我問阿原伯:「這是什麼人用 的?」,阿原伯說:「我貼上去的,老莿桐應該是卡到陰了!」。
我才發現老莿桐對阿原伯而言,意義是這麼截然不同!老莿桐就像是阿原伯的一位老長
者,老長輩生病了,看醫生都沒效,老人家在情急之下,總是會尋求各種可能的方法來醫
治他,民俗療法、占神問卜,不放棄任何一個治癒的機會。貼符咒、綁紅布,阿原伯的護
「樹」心切,令我動容!他寧可相信,老樹只是一時「卡到陰」,施施法就會好了,以後老
。 ...
莿桐還是可以像以前一樣矗立在水碓繼續陪伴著大家,但不幸的,老莿桐並沒有如阿原伯所 願,躲過這一關
在水碓,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瓦一舍,都牽繫著水碓人的情感,對天地的崇敬、對傳統 的堅持、以及對水碓的念舊,老聚落蘊藏的價值,你發現了嗎?!
64 人物篇
七十二歲
夜裡 看著照片哭泣 才能入睡︱阿子阿母 本名:魏美珠
阿子阿母的先生何坤木,世居水碓,他
們的阿公是入贅來劉家的,因此不同姓,
入贅的人在傳統聚落地位會被視為比較
低,甚至族親有種說法是入贅的人不可到
公廳拜拜。但最近幾年,阿子阿母都會去
公廳拜拜,這表示他們已經釋懷了,逐漸 回歸到傳統的觀念︱祖先需要有人拜!
阿子阿母的先生年輕時,因為職業傷害
腿被鋸掉,當時阿子阿母一家七口頓時失
人物篇 67
66 人物篇
家,大兒子與三個女兒出嫁也搬出去住,目前只有小兒子與 他們同住在水碓。
而阿子阿母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兒子、媳婦、女兒、女 婿帶孫子們回來看他們,阿子阿母的兒女們都很孝順,常會 回老家看父母,當然也一直希望父母可以搬去與他們同住, 但是老人家還是希望留在水碓,阿子阿母他們堅信「祖先在 這裡,古厝在這裡,厝就在這裡!」,堅守這塊土地的信念 從不曾改變過!
有一次阿子阿母跟我說,以前兒子女兒帶孫子回來看他 們,孫子們一回來就守在電視機前面,可是現在不同了!只見 到兒子、女兒走進家裡,阿子阿母卻沒看到孫子,於是她問: 「我ㄟ金孫呢?」,原來孫子們直接跑去原生園那邊玩了,大 樹下有水池、青蛙、溜滑梯,原生園現在成了孫子們在老家的 遊戲樂園。
人物篇 69
去了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支柱,全部的重擔落 到阿助阿母一個婦人的肩上,她要耕田、同時 又要照顧小孩,日子相當辛苦,後來我在進行 口述歷史時,阿子阿母每每講到這一段過去, 仍會忍不住掉下眼淚。
也許這就是客家人所謂「硬頸」的精神,阿 子阿母即使生活艱苦還是任勞任怨,我還記得小 時候的印象,阿子阿母家的大灶要燒柴,她一個 人去砍很多竹子,捆成一大捆,數量等同一個小 貨車的體積,然後阿子阿母一個人慢慢地從田裡 扛回來,扛到我家前的狹小巷道時,竹子幾乎都 塞滿整個巷道了,舉步之間,阿子阿母一個人還 是通過了,然後再鋪在稻埕晒乾,接著又捆成一 小捆一小捆當作柴火。
如今,苦過來的阿子阿母,孩子們陸續成
68 人物篇
看不到他們心裡隱藏的那部份,
老人家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表
現情感,就像打土地官司時,
他們也很煩惱:「厝沒得住
了!」,但是老人家擔心的只
是「住」或是房子被拆的問題
而已嗎?其實並不然,他們掛
念的是祖先所傳下來的一切就
要毀於自己這一輩,水碓這裡
的所有記憶與情感也將隨之消 逝殆盡啊!
我一直堅持要原始呈
現族親的想法,真正把社區居民的意識表達
出來,完全不能加油添醋,才能獲得在地更深
一層的認同感,我只是演繹出語言文字上的說 法,轉換成讓聚落可以永續下去。
人物篇 71
聽了阿子阿母這樣敘述,真的很高興、欣慰, 當初打造原生園的構想,如今終於獲得小朋友的認 同;我小時候在水碓生活的快樂景象,透過原生園 的設置,雖然不能呈現百分之百的原貌,但至少能 讓都市長大的一代重新體驗,這就是水碓存在的價 值。
不過表面樂觀、開朗的阿子阿母也有不為人知 的一面,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因為要收集文史資 料,我特別向她商借了一些老照片,由於數位掃描 作業會耽擱一些時間,兩個星期後,阿子阿母面 有難色的跑來找我,她說:「阿洲,老照片可不可 以趕緊還我,因為有時候晚上想子、想孫、睡不著 時,看看這些老照片,哭一哭比較好睡!」,當下 聽了之後,心裡一揪,突然很沉重。
外表看起來老人家很健康、很快樂,但是我們
70 人物篇
但可別小看「掃地」這件事,在柏油 路上掃地與在草地上掃的困難度是不同, 沒有一些技巧與相當的耐心是很難把割 下的雜草掃得一乾二淨;老實說,有時我 也會偷懶,忘了去割草,阿子阿母就會 來唸我幾句:「草那麼長,要趕快去割 草!」,其實,了解阿子阿母的個性就知 道她的意思,她要我趕快去把草割一割, 好讓她可以去清鬆打掃啦!因為草長了很 不容易打掃落葉。
含蓄又古錐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老人家對水碓這個「家」的認同及作法。
從掃地開始一步步,族親們也接觸到更多的社區活動,例如水碓舉辦一些體驗活動,阿
子阿母有時會主動參與並贊助炒米粉、貢丸湯,事後我要補貼她費用,她也不要,於是我都
會開玩笑地對阿子阿母說:「咱要辦活動才能吃到好的好料理ㄟ!」,老人家的心意這樣其
實就很足夠了!因為一般人也許以為只是幾道家常菜,但是對阿子阿母、對我來說,勝過燕
人物篇 73
不過,對阿子阿母來說,我們去清理 閒置空間、打造原生園,這些行為背後的 意義也許她並不十分了解,但是她卻能明 顯感受到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阿子 阿母他曾說:「阿洲,如果這個聚落沒有 你在做,就去了!」,可是如同我回阿子 阿母的話:「這個聚落是大家的,不是一 個、兩個人的!」,沒有大家的認同與同 心協力,就不可能達成!
之前在清理完閒置空間之後,我又開 始種草、澆水,但是草長了要割草,因為 草地的面積非常大,阿子阿母她看我割 完草之後,她就會主動幫忙掃草,久而久 之,草地成了她的責任區域。
72 人物篇
窩、魚翅般的珍貴,因為這份「心意」是錢也買不到的!
有時小朋友團體來水碓體驗文化之旅,阿子阿母還會施展手藝,用原生園旁的竹葉編成
一隻隻栩栩如生的公雞竹編,每個小朋友都好喜歡、好喜歡,也因為有她的加入,讓活動增 色不少,更高興的是,我又發現了一項水碓的「寶」。
我在水池旁種一些植籬,茱菫、觀音竹等植物,一旦長高了,阿子阿母會自己去剪修,
這些工作她還做得到,但是割草就真得太吃重了,沒辦法,面積太大她做不來!所以,有時
自己想想,我們這些計畫與活動,讓老人家這樣幫忙做,會不會太辛苦他們了,因為他們年 紀都大了,每天還要幫忙掃地這些事,真的有點於心不忍。
不過就像是他們自始至終的堅持一樣,他們對水碓的未來也許無法形諸於語言,但他們
用不同的行動方式來表達,當下我更覺得我應該加快腳步,去做水碓永續與活絡的動作,也
許要引動到我們這一代已經搬出去的再回來水碓住,挑戰性很高、很高,不是立即就可以達
成的,但我目前仍會努力繼續爭取更多的認同,大家一起付出,讓水碓一天比一天更好!
74 人物篇
人物篇 75
出去,目前他們夫婦倆和大兒子們
仍住在水碓;排行老二的劉欽沂叔
叔擅長南管演奏,每星期遠至鹿港
南管演奏研習,劉欽沂叔叔的下一 代現仍與他們住在水碓。
至今有百年歷史的齋堂,不僅
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文史資料,對水
碓居民來說也具有相當的意義,如
早期喪家很需要齋堂的在家居士頌
「頭經」,因此齋堂成為當時喪家
的精神支柱,對週遭社區同時具有 心靈慰藉的功效。
土地官司剛發生,在我尚未加
入之時,劉氏兄弟即非常積極投入
保留齋堂以及水碓的工作,但畢竟
人物篇 77
劉欽沂 五十九歲
以佛法、絃音 凝聚水碓情感 劉瑞芳 六十歲
劉氏兄弟是水碓齋堂︱善德堂
第三代傳人,善德堂俗稱水碓仔菜
堂,屬佛教禪宗的龍華齋堂,劉瑞
芳、劉欽沂叔叔他們是可以結婚的 在家居士。
劉瑞芳、劉欽沂兩兄弟從前都
是工廠作業員、領班,退休後劉瑞
芳叔叔一心鑽研佛經、推廣生活佛
學,並時常發表佛學相關見解的文
章,劉瑞芳叔叔後來因為家裡人
多,空間不夠住,下一代有些已搬
76 人物篇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不是一 件簡單的事。
後來我開始涉入之後,劉 氏兄弟自然成為我最大支柱, 他們提供相當豐富的文史資 料,像早期齋堂的珍貴老照 片,透過這些難得史料,逐漸 勾勒出當年的水碓面貌。
此外,各項參訪、體驗活動,劉瑞芳與劉
欽沂叔叔更是傾全力相助,劉瑞芳叔叔以生活
化的方式宣揚佛法、傳遞善知識,透過活動希
望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他並於九十六年的
「走尋源水碓」社造計畫中發表文章,透過文
字,描述出水碓當年的美麗風貌,以喚醒更多 族親的記憶。
人物篇 79
78 人物篇
用酒瓶捶打去殼後,就祈盼著爆米花的人來,當時常有爆米花的人在鄉間四處替人爆米花取
一點工錢。小孩一聽到爆米花的來了,個個都歡天喜地的要將處理好的白米或麥子拿去爆米
花,現場圍著大人、小孩,直到自己的米花爆好了,裝在盆子裡子才高高興興的一邊走一邊
吃帶著米花回去。回憶童年時,是美麗的、是快樂的。至於大人們為了養活家計所受的種種
辛勞與壓力,做為小孩的我們那是一點也感受不到,一點也體會不到的了。是以,唯將這美 麗的、快樂的一面,呈現山來,表達出來,願與大家分享童年之樂。
人物篇 81
記憶中的水碓聚落與周遭點滴 水碓聚落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兒童時的成 長地。一直到現今六十之年,依然懷舊居住於 此。記憶中的兒童時代是天真無邪的,是無煩無 惱的,白天與童伴戲玩著、或玩迷藏、或辦家家
等等。 ...
酒或捉蟋蟀、或捉蜻蜓、或釣田蛙、或打霹樸 子、或打彈珠、或打紙牌、或打粘土
今玩這個,明天玩那個,總是有得玩的,這些都 是兒童時玩的一面。而在玩耍的環境更是自然的不得了,聚落裡 沒有車子或其它危險的因素之存在,故廣場上、巷子裡盡情的跑 都是安全的。聚落前的小溪與週遭田溝的水是清淨的,水裡除了 有無數的魚蝦可捉之外,溪水也是家家戶戶的飲用水與洗滌處。 夏天一到,更是大人、小孩的戲水處。過去菜園所種植的蔬菜, 都是不噴農藥的,所以最養生。田裡大都種水稻與甘薯或小麥或亞 麻。在稻、麥收割後,小孩會到田裡去拾稻穗或麥穗,回家將拾穗
80 人物篇
人物篇 83
劉欽沂叔叔,平時在齋堂的歷 史建築裡不斷演奏出一首首傳統動 人的南管樂音,兄弟兩透過這種潛 移默化的方式,不疾不徐,慢慢地 將水碓的形象與情境建立在每一位 參訪者的心中。
其實,對我而言,劉家兩兄弟 給我最的支持與幫助,就是代我向 族親溝通每次的計畫,畢竟我與老 一輩的溝通頻率不同,沒有他們的 協助,許多水碓的改造工作不會這 麼順利的進行。
例如閒置空間的清理,劉家兄 弟會「擇機」溝通,利用與族親閒 聊時,適時切入主題,他們說: 「這是對大家好,也不會傷害所 有權人的權益,少年ㄟ有心要做,
82 人物篇
人物篇 85
就讓他去做!」,劉瑞芳、劉欽沂叔叔與阿原 伯、水生伯是同一輩,只是比較年輕,透過他 們溫和的方式進行溝通、說明,通常都會得到 老人家們的理解與認同。
尤其早期,我在進行這些公領域的改造時,往往因為年輕氣盛,直來直往的溝通模 式,與劉氏兄弟的委婉、擇機方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互補。事實也證明,沒有族 親的支持、以及有效的溝通,再好的使命與作為都沒有效! 不管是閒置空間改造、鋪設路面、拆車棚等 等,在老一輩眼中我這個「肖ㄟ」不知道又要變 什麼把戲!好幾次,他們都幫我化解了衝突 的危機,我也學到了理性溝通的技巧與重要 性,自我反省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讓聚落 更和諧、讓族親情感不被傷害,不再一有好 的想法就去做的衝動。
水碓聚落畢竟是可愛的、族親間的情感 是濃厚的,因為每一個動作的背後意義都是
84 人物篇
現在只要有參訪或其他重要活 動、會議,我們都會選在齋堂,因為 當你走進那古色古香的齋堂內,望眼 見所即是歷史的足跡,耳邊響起的南 管絲絃、琵琶餘音,這些活生生的過 去似乎就在眼前重現,誰說「歷史」 只能用來緬懷,「歷史」也可以是如 此親近、如此 在生活中呈 現,就像水碓 聚落一樣,他 是一處活的 歷史、一處 充滿情感的 建築聚落。
人物篇 87
站在為大家好的利基點上,不是謀一己之私利,溝通之後,大家也都可以接受。每個計畫都 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去建構聚落永續的架構。
而更令人感佩的是,劉瑞芳與劉欽沂兄弟不只是從旁協助社造的工作,更自己站出來做
了最好的參與及示範;因齋堂原貌早期因為南屯溪整治拆除了外圍牆及左護龍,開闢出永春
東三路,加上齋堂位於水碓的外圍,成為聚落的重要門面之ㄧ,因此「心靈捕手」的改造、
圍牆透空等計畫都選在齋堂,劉瑞芳與劉欽沂叔叔完全是百分之百的支持與配合,可見他們
的認同度很高,因為這些計畫的施作都已經牽涉到私有領域,如果沒有對水碓社造有高度的 認同,很難會接受這一切的變化。
86 人物篇
九十歲
最美的畫面 最動人的記憶|阿婆 本名:劉林玉
阿婆本名劉林玉,民國
八年生,十八歲時就已嫁到
水碓,在水碓度過了人生的
大半輩子,今年已高齡九十
歲,也是水碓最老的耆老。
因為兒女都已各自成家
立業,阿婆現在每兩個月輪
流到兒子那邊住,也就是說
平均兩個月阿婆會住在水碓
小兒子這邊,而這也是我最
期待的時候,因為阿婆對事
人物篇 89
88 人物篇
記得那時畫面很美、阿婆講 述的故事更美!
後來我把這張照片送去 參加「台中市的一天」攝影 比賽,還獲得了佳作,我自 己笑稱我可能是參賽者中最 資淺、非專業的得獎人。不 過,我相信,感動人心的畫 面是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
之後我進行的一些社區 改造有很多也都引述阿婆對 水碓的口述,阿婆成了我重 塑水碓原貌工作時的重要 「參謀」。還記得老人家在 九十四年底的一次聚落文化
人物篇 91
情的見解很有深度,在水碓輩分很崇高,所有族親對她也具有相當高的認同感,只有阿婆回 水碓時,我才能向阿婆請教,了解更多水碓的文史故事。
阿婆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先到公廳 拜拜,這個動作對她來講是習慣,也是一 天的重要大事,有空阿婆還會幫忙打掃 庭院;阿婆從一早起來之後的幾個簡單動 作,看在我眼裡,那是一種傳統價值的呈 現,所謂崇天敬祖、所謂灑掃進退,過去 生活的基本態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 養,而反觀現在呢?我發現,從阿婆身上 似乎有永遠學不完的事!
我腦海裡永遠記得一幅美麗的畫面,之前我在紀錄阿婆的口述歷史時,向她借了一些老
照片,就在百年龍眼樹下,阿婆拿出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低著頭、和藹地指著照片,娓娓講
述照片中的人、事、物,告訴我當時的水碓有多美,頓時我與阿婆似乎都跌進了水碓的時光
隧道裡!當時我很感動,立刻用相機拍下了阿婆這張照片,想要抓住這動人的時刻,我依然
90 人物篇
體驗之旅,阿婆坐在傳統長板條椅上,透過張明純老師的口述導引,細細道出她印象中的水
碓聚落風華及南屯溪之美,阿婆說:「卡早ㄟ南屯溪,夏天溪底會冒出冰涼的泠泉;冬天河
面起霧氣,溪底會湧出溫泉。尤其在靠近後壁溪河段,卡早常常跟三嬸婆去取湧泉喝,味道
極為甘美!」,「卡早我自己的孩子做完事回家,傍晚常常就直接跳到頭前溪游泳洗澡,夜
晚時刻,還會在溪邊架燈火,欣賞溪邊夜景,真的有夠美!」以上述說的場景,有幸在我童
年兒時還體會感受到一部份,後來也激盪出在南屯溪畔的「繩與水的對話」休閒平台景觀。
阿婆的人生閱歷畢竟是豐富的,毛頭小子的我在九十四年度進行社區鋪路工程時遇到問
題,最大持份的地主有意見,造成整個工程停擺,我當時六神無主慌了,後來也透過阿婆出
人物篇 93
92 人物篇
人物篇 95
面才化解。在傳統聚落長輩會分辨事理,阿婆講得話有條有理,除了輩分之外,更因 此深獲族親的尊重,因此,阿婆成為水碓族親維繫道德情感的一項重要支柱。
阿婆對劉氏祖先的敬重,不只在每天的一柱香,她們這一房更主動掏腰包負責全 部費用,把所有劉氏祖先好幾代的墓地集中遷葬在一起,阿婆對此的用心,也成為水 碓的另一股力量。
九十七年七月,公廳內的第十一世祖劉益向的神主牌,也是劉氏公廳保存最早的 單一神主牌竟遭竊,阿婆說了一句:「落葉歸根!」,傳統人往生後,神主牌就應該 安奉在公廳堂上供後代子孫祭拜,老人家對傳統公廳的重視可見一般;阿婆看到我在
94 人物篇
進行這些社造工作時,她也同時將她對修復「崇遠居」門樓、「繩繼堂」公廳 的企盼向我表達,傳統聚落的可貴就在仍保有這些「傳統價值觀」。
即便阿婆已經白髮蒼蒼,但是她對水碓仍有著很大的期望,沒有悲觀、 沒有消極,水碓擁有這樣一位智慧的耆老,是水碓的幸運啊!
對於阿婆的殷殷期望,我也牢記在心,目前也許我還沒有能力幫阿婆 達成希望,但有老一輩的支持與認同,我將更有力量繼續往前。
人物篇 97
96 人物篇
六十六歲
舉家搬回水碓的「巷長」|陳正雄 本名:陳正雄
伯阿陳正雄的爸爸從前是齋堂劉
家的長工,後來在水碓落地深根,但
是伯阿小時候不住在水碓,只是偶爾
回來水碓玩,據伯阿描述,他印象最
深是小時候在古巷道摘龍眼,龍眼很 甜、很甜!
伯阿原本在眷村租房子住,不習
慣水泥大樓,老人家只是開玩笑說:
「外面無法度住,我才搬回來水碓
住!」,但我想不單是表面那樣簡
單,應該也是對傳統房舍的情懷吧!
人物篇 99
98 人物篇
伯阿搬回來之前,他還花一筆經費,把在水碓荒廢閒置多年的土角厝屋瓦與週遭環境整
修一番才搬回來,對伯阿來說雖然小時候對水碓沒有很多記憶,但這裡仍是他的快樂天堂。
終於,伯阿於九十三年下半年,也就是我開始進行社造之後,他們搬回水碓老家了!伯 阿、他妻子與女兒,舉家全都搬回水碓。
伯阿一家搬回來對水碓或是這裡的居民來說,意義重大,水碓不再只是一處老舊、凋零 的社區,如今水碓加入了新的成員,增添更多的生命力,伯阿一家 帶給水碓是正面、又實質的一股力量。
有時,伯阿跟我開玩笑說,我是這邊的「社長」,因為這段時間 我對水碓的改造,他都看在眼裡,他說,尤其最令他佩服的是我把 他們家圍牆外面的稻埕雜物清空。
因為伯阿老家荒置多年,因此長了很多構樹,大大的稻埕幾乎被 構樹所盤據,有構樹就會有大黑螞蟻,加上堆了十幾年的雜物,他 還沒搬回來之前,他看了都不知該如何清除;而在我開始推行社造
人物篇 101
100 人物篇
他利用傳統植籬及花栽,在傾倒屋舍旁建構出美麗廊道,伯阿很自豪地說,希望有朝一日,
大家走到水碓北巷道,能有煥然一新,精神抖擻的感受,也要讓大家發自內心的講出,「住 在這兒的主人家有用心喔!」
也因為伯阿對建築板模的專業,因此社造中的「水碓放送頭」改建工程,就由他「贊
人物篇 103
後,逐步整理社區的閒置空間,也包括伯阿的這處空地,老實說,這大片構樹的清理的確不
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完,我花費了好久的工夫,從鋸斷構樹、清除垃圾到最後可以看到乾 淨、空曠的稻程,陸續費時超過三個月之久!
伯阿笑稱我是「社長」,我則稱呼他為「巷長」,因為伯阿搬回來之後,每天早晚水碓
的北巷道是他負責打掃的,舉凡北巷道週遭的空地、花草,都是由他負責整理、澆水、掃 地,所以順理成章的成了我們水碓北巷的「巷長」。
有趣的是,最近我發現伯阿會幫水生伯「偷掃地」,他們的巷道責任區是串聯的,有時
候伯阿發現水生伯的巷道還沒有掃,他就會去偷掃,因為水生伯比他年長,兩位老人家有
時在巷道裡碰頭,伯阿會開玩笑的對水生伯說:「你今天睏較晚喔!」,兩人互相「虧」一 下,這是水碓聚落可愛、有趣的一面!
其實每年季節交替時候,落葉量很多,巷道掃完沒多久又是一堆落葉,但是當伯阿與水 生伯他們把掃地的工作當成生活一部分時,老人家就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
陳正雄伯阿從前是板模工,從事過廟宇的興建,從他家門口一座他親手泥塑的觀音佛祖
就可看出伯阿的藝術天份。北巷道也從當初的平凡,漸漸地呈現出陳正雄伯阿用心的特色,
102 人物篇
要拆除的當天正中午我在外面,拆掉的當下,伯
阿立刻打電話給我,開口就說恭喜我!我還以為我中
樂透,原來是風管拆掉了!當下從電話中傳出來的語
氣,簡直比他中樂透還高興!所以你可以看到老人家
當初受到的折磨有多嚴重,一看到風管拆除才會興奮 至此。
業者拆了風管,以為災難已經結束,怎知另一個 更大的挑戰又緊接而來!
五月份,另一家表面塗裝工廠排放大量的有機溶
劑,影響最大的就是伯阿和我兩個家戶,因為我們都
緊臨工廠,呼吸的有機溶劑量也最多,加上傳統水碓
聚落祖先設計時,本來就有所謂「藏風納氣」之功
效,因此當北側的工廠排放廢氣,聚落內也會同時聚
集更多有害空氣,所以我們受害的程度比想像中的更 為嚴重。
人物篇 105
助」!打造「水碓放送頭」之初, 我想說隨便釘一釘就好了,可是老 人家不肯喔!他很堅持|要做就要 做最好的。但是當時因為我們都是 自己動手做,不懂什麼施工法,也 沒去問伯阿,原本要先整地才能灌 模柱的工序,我們剛好相反進行, 所以後來伯阿看到後一直不滿意, 他覺得柱子可以灌得更直、更好, 這就是我們不尊重專業的結果,所 以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 前」啊! 九十七年,緊鄰伯阿的土地,
族親租給外頭業者,蓋起了鐵皮廠房,成為水碓的主要違建,三月首先是汽車烤漆工廠排放
廢氣的風管突出來,伯阿首先與承租業者溝通,但業者不理老人家,伯阿才來找雞婆的我。
於是我打電話去向業者商量,請他們不要把風管對著住戶,這樣是會危害住家居民的健康, 後來業者還算有良心,隔天正中午就拆掉排風管!
104 人物篇
希望擴大衝突面,只求力守我們在地的健康與生命
財產安全,這個小小心意是我們的底限,也是我們 必須堅守的。
經過這些年、這些事件,伯阿一家人從「外地
人」變成了水碓的一份子,儘管他們沒有土地所有
權,只有房屋所有權,但是伯阿一直很擔心未來
「鎮南專案」啟動之後怎麼辦?他還能不能繼續住 在這邊?
我想這也是所有水碓居民共同的心聲,我誠心
的希望不管是誰,只要有心,都可以在水碓永續居
住,就像我們一直共同努力做的事一樣,掃地、割
草、鋪路、改建放送頭,單純地希望水碓愈來愈
好、也愈來愈多像伯阿這樣對水碓有認同感的人搬 回水碓,這就足夠了!
人物篇 107
當初我和伯阿幾乎每天都暈沉沉的,老人 家說感覺就像酒醉了,後來去看醫生,醫生初 判我們應該是「中毒」現象,吸太多含有機溶 劑的空氣了!
幾番溝通之後,業者不能體會我們的感 受,也不管居民的健康。
後來真的因為大家覺得對生命健康有極大 的威脅,在善意溝通無效之後,我們透過一些 策略把事實突顯出來,訴諸相關單位,希望外
界能重視。鐵皮違建的事實,基於土地業者的利益,我們不去傷害,但是排放廢氣,卻嚴重 影響水碓居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這是我們必須捍衛與爭取的。
直到七月初表面塗裝工廠開始搬走機具,終於讓水碓居民得以安心!
事件從頭到尾我們並不希望傷害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也曾心平氣和試圖與業者溝通,不
106 人物篇
守著這塊城市的淨土,
帶來人與自然、人與歷史共存共榮的美好關係,
美麗的水碓給予現代人停下腳步歇息的地方,
給予下一代人文孕育的園地,
給予美學藝術家思考的角度,
給予都市叢林喘息的空間。
記憶中,小時候每當ㄆ一 ㄅㄛ樹開始結子時, 村裡小朋友們就開始到竹林裡,尋找筆直、適當大小 的竹子,然後再到果園旁去找實心的竹子當內柱。經 過一番製作後完成竹槍,大夥再到朴樹去拔ㄆ一 ㄅ ㄛ 子當子彈,整個遊戲過程如同現今的空氣槍及漆彈遊 戲。
我們還會就地取材,用大小不同的竹葉摺成各種 尺寸的竹葉船,小朋友們就在水碓溝渠找一段水路, 大家從上流一起下放彼此的船,比賽誰的船先到終 點,過程中還要看看誰的船不耐考驗被水波淹沒了!
對頑皮的小朋友 來說,更刺激、冒險的 是去偷摘龍眼、蓮霧來 吃,因為果樹是昌姑婆在 管理的,昌姑婆知道總有
土地篇 111
保護老樹
守護水碓 ︻時間︼九十二年
︻緣由︼水碓擁有數十棵
百年老樹,開發案的推土
機何時會把老樹剷平,我
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些
守護水碓的老樹是我們珍 貴的資產!
110 土地篇
被芒果樹上,成熟掉下來的芒果
打到頭。」這是眾多水碓人兒時 回憶。
民國九十二年,因為村莊土
地強制分割官司的關係,為爭取
水碓的保存,我們開始進行水碓
社區的文史調查,也以「保護老
樹」為對外文宣訴求,畫出水碓
社區老樹地圖,希望藉由外界對
老樹的關注,同時能注意到「水 碓」這處百年古庄。
至今,水碓聚落內自然環境
保存仍然相當完整,樹種及樹量
也很多,如朴樹、尤加利樹、九
芎、龍眼樹、芒果樹、柚子樹、
土地篇 113
一群「皮」小孩會去偷摘,有時她還 會刻意躲在竹林後面或圍牆邊,守株 待兔等我們出現偷摘,然後作勢要追 打我們,對小朋友而言,甜美的果 實、與昌姑婆的「官兵捉強盜」,兩 者都是最令人期待的時光。
水碓小孩的童年大都是在老樹 下、田野間度過的,不僅如此,老樹 也是阿公、阿嬤的深刻記憶,水碓聚 落現今擁有難得少見的珍貴百年老樹 群,這是祖先們辛苦留下的寶貴綠色 資產。
夏日炎炎,從前水碓人常左鄰右 舍,相約拿著草蓆,坐在老樹下或樹 下的大石頭上乘涼休息,微風吹來, 常引人入睡。「睡著、睡著有時還會
112 土地篇
蓮霧樹及楊桃樹等珍貴老樹共四十一棵,除此之外,週邊 還有百年莿竹林及果園。
水碓珍貴的老樹群,以果樹居多,先民種的老果樹除 了可以提供遮蔭避暑之外,又能品嚐各式水果,真的是一 兼二顧。
但從一個深遠角度來看,令人擔憂的是,以台灣現今 土地重劃的思維作法,都是剷平式開發,我們一直不解為 何不能尋求一個方針,創造土地、人文、生態多環數贏的 局面!幾年前的台中烏日高鐵特區及台中市第十二期重劃 區開發,到九十七年台中市後期發展區第三單元的「永春 自辦重劃區」,我們看到赤裸裸的土地重劃,除了剷平了 老樹與古庄,也剷除了所有居民對自己社區的歷史情感與 歸屬感。
我們不希望水碓遭到此一命運,於是我們決定從人與
土地篇 115
水碓聚落老樹分佈位置
老樹數量及現況彙整表 編號
A
B
C
D
E
樹種
莿桐
朴樹
尤加利樹
木麻黃
九芎
數量
1
3
1
1
1
編號
F
G
H
I
樹種
龍眼樹
芒果樹
蓮霧樹
楊桃樹
數量
21
5
6
2
J 柚子樹 (緊臨蓮霧樹生 長) 1
現況 照片
現況 照片
114 土地篇
土地表面利益衝突最少的老樹著手,
保護老樹不是口號應務實地力行,首
先清理老樹週遭環境,將老樹群附近
的廢棄物、樹枝、垃圾清理乾淨,接
著清除攀藤在老樹身上的蔓澤蘭,改
善老樹週遭的鋪面,因為唯有在地居
民自己先能認同老樹存在的價值,才
能爭取外界的重視。百年老樹在水碓
深耕,歷經一代又一代,與水碓人的
生活起居緊密關聯,漸漸地有所謂的
「樹在人在!」,是一個真正老樹守
護水碓,關愛水碓居民的寫照。
如今,在社區居民與外界的協助
下,水碓的老樹群已漸漸展現出童年
時的風貌,每當果樹結果時,一些戶
外參訪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動手摘龍
土地篇 117
116 土地篇
土地篇 119
眼,了解摘果的辛苦,在潛移默化中,老樹下也成了大自然教育 的最佳場所。
珍貴百年老樹,凝聚歷代水碓人的記憶與感情,也因上一代 重視生態保護,下一代子孫得有如此珍貴百年老樹。
九十三年十月我們在聚落東側明顯處懸掛「水碓人呼籲幫老 樹過九九重陽節」紅布條,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水碓的大拜 拜日,也是習俗的公媽節,家 家戶戶忙著祭拜祖先及款待客 人,旅外的水碓族親也會撥空 回家祭祖,這是一個極具意義 的節慶,可惜時代變遷下,這 個節日的典故,漸漸被世人所 遺忘,如同水碓老樹一般,在大 家不知不覺中,隨意地可能就被 毀了。
118 土地篇
才發現樹木東倒西歪,許多樹枝已經折斷了,令人十分心急, 當我走到永春東三路時,發現百年的莿桐老樹竟已被連根拔 起,倒向路中央,一時之間我不知該怎麼辦? 想了想,在這麼緊急的狀況下,我決定先發出電子郵件, 向外界求救:
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水碓巷六號前, 百古庄水碓仔,唯一棵珍貴百年莿桐樹因颱風傾倒了, 依二 ○○ 五年九月一日早上八點多鎮平里里長先生的講法, 百年莿桐樹因阻礙馬路交通,必須截斷整棵移除,小弟江慶洲 立即建議他,看看有沒辦法回植,不要立即判老樹死亡,不然 也請專家協助,若確定不保,再清除也不晚,短期立即性的先 將倒在馬路上的枝幹截斷。
里長說到早上為止,鎮平里倒了四棵大樹,全台中市倒了 那麼多棵樹,水碓仔這棵倒在馬路上,影響交通安,要立即處 理,已經通報台中市政府處理了。
土地篇 121
搶救老莿桐 ︻時間︼九十四年九月 ︻緣由︼老莿桐樹在颱風侵襲下傾 倒,我們設法回正扶植老樹,期
。 ...
盼它再度長新芽,不要棄水碓而 去
九十四年九月泰利颱風來襲,造 成台中市超過兩萬五千棵路樹傾倒, 水碓的百年莿桐樹於九月一日凌晨, 因強風吹倒,連根拔起。
經過一夜風雨,一大早我迫不及 待地出外巡視水碓聚落內的老樹群,
120 土地篇
土地篇 123
啊!小弟常常內心想,為何水碓仔至今還有這麼多老樹?
因為大家都怕麻煩,平時閒落葉多,樹就一棵棵砍,遇到老樹倒了,鋸斷卡方便啦, 種回去,太麻煩了!
樹倒了,人的心也要跟著倒嗎?百年樹人當代心! 您存什心?
當天中午台中市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常務理事黃慶聲冒著風雨來到水碓,在他建議
下,希望經由媒體發出消息,以尋求外界的支援。因此,聯絡了聯合報記者,他來到 了水碓仔立即把現況記綠下來,發布第二天的新聞。
第二天下午,與黃豐隆理事長約好查看老樹狀況,我們發現
老莿桐樹頭中心早已腐化成空心,小蛀蟲散佈其中,樹之所以
倒下,這應該也是原因之一。客觀條件如此,且我們都沒有經
驗,要救回這棵樹是有困難的,最後我們仍然決定一定要想法
子救回,但或許只能運用自已的力量。倆人就先找吊車,舊蓮
荷埤旁 在 ( 老樹地點南側約一百公尺處 、 ) 永春東三路正好有 一 家 吊 車 廠 -「日安吊立」公司,然後我負責找隔天需要用 到的工具。
122 土地篇
土地篇 125
阿原伯與阿原母、他的兩位兒子、善德堂的 劉瑞芳叔叔,還有多位阿伯、黃豐隆老師、黃 慶聲老師、任職於科博館的鄭景仁等多人的協 助下,為救回這棵百年老樹,我們開始與時間賽 跑,展開了老樹搶救的行動。
第三天一大早,大伙輪流親手挖樹穴、噴藥 再扶植,大家花了將近十二個小時將老莿桐植 回,但是誰也沒有把握老莿桐是否能存活下去? 一直到十月七日這天,在回植後約一個月後,發 現在樹幹末端,長出了嫩葉,雖然只有幾葉而 已,卻給大家帶來無比的鼓勵。
十二月,早上起床,隔壁的阿原伯就跑來跟 我說莿桐樹生病了!這次突然有一股不祥的預 感,於是我又發出一封電子郵件給胡市長:
124 土地篇
的經驗中,我們才深刻了解樹木的護育是多麼
不易,也才學到不管是老樹的搶救或是移植都
不是一蹴可就的,不能草率移植,而必須經過
三 、四 個 月 以 上 循 序 漸 進 的 斷 根 與 悉 心 照 顧 澆
水,讓樹根在保有生命力的狀態下進行移植, 才能讓它繼續延續生命。
歷經保護水碓老樹群、懸掛「水碓人呼籲
幫老樹過九九重陽節」、寫電子郵件發聲,在
全球一片減碳、慢活運動中,回歸自己除了工
作時間外,身處最多時間的社區,我們應更務
實關愛它,也希望落實真心生態環保,疼惜自
己鄉土,大家若有共同意識,相信有朝一日,
土地重劃中「老樹」會變成主體,開發區的道
路會因它的存在而轉彎,不再是單一的直線思
惟時,我們的生活社區會有更多歷史人文風貌 永續存在這塊土地上。
土地篇 127
親愛的胡市長:
小市民向您報告,今天一大早隔壁巷七十多歲的阿原伯就來找阿洲我,聲音低沈的說: 阿洲!莿桐樹公樹葉變很黃耶!
我與阿原伯一同前去查看,水碓仔莿桐老樹病了!而且病的不輕,希望您派人前來幫幫莿桐
樹公。(詳細地址: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水碓巷六號前埕,永春東三路旁庄內)另外,依您
在九十四年六月四日親口與小市民我的口頭約定,至今水碓仔百年古庄內的眾多老樹,還是
等不到您的關懷!您承諾幫老樹普查及做相關的後續行政,至今水碓人還在等待中!台北青
田街老樹得到台北人的關愛!台中水碓仔百年古庄內的眾多老樹群,等到了些什麼?
後來有媒體再度報導、民間業者義務協助噴藥、市府派員施藥;這期間,阿原伯還貼上
符咒、紅紙及綁紅布條在老莿桐樹公身上,阿原伯說,應該是莿桐樹公「煞到」才會得病!
這一切一切的努力,最後我們還是留不住莿桐樹公,莿桐樹公敵不過病蟲害走了。
如今,乾枯的莿桐樹殘枝依然躺在水碓一角,每每看到,總是覺得很悲悽,從這次搶救
126 土地篇
九十四年四月透過社區營造的文史導 覽活動,幾位專家導覽到劉氏公廳時,發 現公廳的祖先牌位與神明的排列方式與一 般福佬人不同,經過考究,除了祖先牌位 置中的排放方式外,還有祖先牌位上尊稱 女性祖先為「孺人」的用字,更可確認水 碓的祖先為客家人,也就是說水碓劉氏子 孫為客家人後代,祖籍地為福建家鄉漳州 府南靖縣板寮鄉頂寮村的南靖客。
經過這一番尋根溯源後,許多族親才 恍然大悟,過去不懂,還曾經有族親提
土地篇 129
︻時間︼九十四年 ︻緣由︼一直以為自己是福建閩 南人的水碓劉氏子孫, 透過專家文史導覽, 才發現其實是客家的子弟, 對於自己祖先的根, 這才理清楚!
128 土地篇
土地篇 131
議要把公廳的祖先牌位重新排
好,他們誤以為這些祖先牌位
的排放是一時錯誤造成,並不
以為意,沒想到,這些眼中毫
不起眼的蛛絲馬跡,竟成了文 史考證的重要依據。
對於聚落擁有悠久歷史的
水碓人來說,從祖先到現在將
近三百年,到如今劉氏子孫不
會講客家話,也不會聽客家
話,一直到九十四年的一場機
緣,才著實讓族親們嚇一跳,
但也很慶幸終於發現了自己的
根在哪裡,這意外的收穫讓水
碓劉氏後代們更重視繩繼堂公
廳的價值,如果沒有妥善保留
130 土地篇
土地篇 133
公廳的面貌與傳統,又有誰會發現劉氏子孫 是一群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後代呢!
有些人會訥悶,為何要了解是不是客家 人?其實這是簡單的認知而已,讓大家更了 解自己生命族群的根,進而更了解自己的族 群文化,而不是表面單調地去認知客家人而 去區分客家或河洛。了解自己親近的文化, 就會避免掉因無知或誤解而造成文化流失的 遺憾,尤其以現今我們還生活在百年水碓 聚落中,身處劉家先祖智慧傳承的古建築之 中,漸漸了解客家建築文化,就不得不佩服 祖先智慧菁華。
那種感動與敬畏是極深層的,若以現今 環保理念看待,以前祖先其實很多作為早已 兼具環保與生態,十足值得讓我們去尊崇與
132 土地篇
說起這個地方,總以當地的特色「水碓」來稱呼,
水碓遂成為崇遠居聚落的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劉家祖先為了生活上的方便,使自產豐足的米
糧更為滑順可口,於是利用大自然的水力和科學的
槓桿原理,在村庄北側的田溝旁,設立水碓茅房,
石墩築小水壩,藉由水梘或水筧導引水入水碓一端
水槽內,運用水碓注滿水、下墜的重量來舂米;經
過水碓舂過的糙米,米粒渾白、晶瑩剔透,煮出來 的飯,更是香Q誘人。
當初為了解水碓的文史,親訪聚落裡耆老,但
實際看過的「水碓」造型的人卻是寥寥無幾,水碓
聚落雖然走過百年,聚落區域逐漸縮小,水碓依然
存在,不過,對於「水碓」的意義與造型,卻不知
不覺消失殆盡,這份危機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 們必須去正視的。
土地篇 135
打造水碓模型 喚醒水碓精神 ︻時間︼九十三年 ︻緣由︼「水碓」到底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這裡叫做水碓?
從文史調查資料及耆老口述歷史,回溯推 論水碓的命名由來,自唐山公到此地開墾以 來,庄園的族親人口愈來愈多,平時要吃的白 米若一直依賴人工舂米是極耗時費力的,於是 在聚落北側溝渠旁設一座水碓,源美堂建造之 後,也設了一座水碓,兩處水碓舂米聲「咚! 咚!咚!」,相互呼應,因為「水碓」好用又 省力,鄰近周遭的家戶也來使用,人們交談,
134 土地篇
土地篇 137
我開始訪問耆老、 踏遍整個水碓聚落,依 耆老口述找到遺址,真 是如獲至寶。再從老照 片,參考史料和耆老的 回憶,換算出原來「水 碓」的尺寸,加上一次 因緣際會下,劉欽沂叔 叔發現南投日月潭部落 出現了類似「水碓」造
型的用具,於是我特別驅車前往,並拜託原住民朋友協助製作,剛開始做好並沒辦法運作,
在幾番研究修改之後,終於完成「水碓」模型,我將這水碓模型請耆老再度確認時,老一輩
的看了都好興奮、好感動,小孩則覺得很新鮮,打造出這座「水碓」模型之後,我們以後可 以更驕傲、理直氣壯的向後代子孫訴說百年水碓的風華。
前後打造十比一的水碓模型大約花費半年時間,努力過後得到上天眷顧,由台中市政府
都發局執行的「高鐵後的社區轉變計畫延續工程」計畫,透過居民參與機制及模型,回復已
136 土地篇
復,讓我們更進一步去探討在地鄉土人文,也值 得我們去思考「水碓」未消失前的時代背景,當 時水碓應該是「米糧豐足、人丁興旺」的聚落, 對照耆老口述,昔日崇遠居門樓往北看至今南屯 老街或往南望至現今烏日鄉,看得到的皆是劉家 田產,足可呼應水碓存在的時代環境。而水碓設 施消失,也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變遷,電力機械 化設施取代下,傳統人工設施只好暗然退場。
而今,我們只能想像、緬懷那美妙的美景境 界,稻田間的水碓茅房不斷傳出舂米聲「咚! 咚!咚!」,不絕於耳,似乎在提醒著後代子孫 勤奮工作;現在,「咚!咚!」聲消逝了,但我 們不可忘卻先人在此開墾努力的精神,不可忘了 「水碓」的樣子,更不可讓水碓就此剷平、消 失。
土地篇 139
消失多年的「水碓」,當巨大水碓原型
再現時,年長的阿波伯激動的說:「我
小時候常看水碓打米,經過六十年,就
快忘記了,今天是第一次看見哩,做得
很像,就是這樣,給我找回了童年的回 憶。」
在民國九十四年社區風貌改造計畫
中,藉由排灣族藝術家林新義|「拉阿
浪」,以台灣百年鐵杉原木雕刻,藝術
裝置的水碓,頭刻有斗笠狀,取台語的
「笠」和「犁」發音雷同,傳達農民耕
作之意,而踏碓頭則刻有為牛頭,發揚
務農精神。兩者合一,引南屯舊名「犁 頭店」之意。
過去,「水碓」是居民省力、省工
的舂米工具,藉由水碓模型及原型回
138 土地篇
高堤,水圳不再有魚蝦出現,拋開農藥、化 學藥劑不說,溪岸、田間小路全舖水泥,早 已不適合動、植物生長。
當我著手水碓的風貌改造時,清除了閒 置空間、鋪植草皮之後,心中便一直肖想在 此打造一處「兒時遊戲天堂」|原生園,一 個隅然際遇,剛好村莊旁有工地動工,我們 商請挖土機半贊助挖出一個大水漥,接著請 社區阿伯利用空閒幫忙堆砌石墩及卵石鋪 面,再引水圳的水流至此,施做的過程中, 我們儘量保留天然的方式,接著復育原生種 青江魚及外來的大肚魚,生態維持平衡,園 區樹林的蚊子也自然減少,連青蛙都會自己 跑來,真正成為一處小型的自然生態環境。
土地篇 141
如果鳥會來、蝴蝶會來 人就會再回來! ︻時間︼九十三年
︻緣由︼小時候溪邊捉魚
蝦、玩水的記憶,能否在 水碓重現呢?
七十多歲的嬸婆告訴我
說:「以前溪裡、河溝、田
裡,到處都是魚蝦、泥鰍、田
螺、蛤蜊,現在難囉!」沒
錯,小時候的記憶的確如此,
溪邊捉魚蝦、游泳戲水的樂
趣,曾幾何時,溪流蓋起水泥
140 土地篇
有了原生園水池的豐富生態之後,我們又架設一座老泵 浦,用竹筒搭成水筧,水流潺潺、生機無限。小朋友自己雙 手用力壓老泵浦,體會阿公、阿嬤那個年代如何取水生活。 在創造綠色空間之際,增設童玩器具,讓小朋友們在大樹底 下、水池邊自由嬉戲,一步步的,我又重現了自己兒時的記憶 景象,也讓下一代真正親近大自然,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如同阿子阿母說:以前孫子回來,都躲在家裡看電視,現 在,家裡找不到人,原來都到這裡來玩!
原生園的打造,我們儘量用最天然的方式,維護原生園水池 亦然,水池一度出現福壽螺,我們還是一顆一顆用手去撿除,不 用任何農藥,定時撈除池中的汙泥與落葉,從這過程中,我才發 現,生態環境的維持是環環相扣的,不能心存一點僥倖,原生園是 如此,我們生存的環境更是如此。
土地篇 143
142 土地篇
原生園水池旁覓食青蛙。
從小小原生園,看看過去的水碓, 典型客家防衛型聚落,週遭有田園、菜 圃,房屋周圍有竹子與果樹,可以防 風、御敵,果實可以食用,飼養的家 禽、家畜,除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 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 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建構成一個 「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 體系,如同原生園的自然生態。
如今,原生園成功的形塑出一個生 態環境,在地的我們仍將繼續努力維 持,因為當小鳥來了、蝴蝶、蜻蜓來 了,原生園吸引了各種昆蟲、動物前來 之後,我相信,人也就會回來水碓了!
土地篇 145
由於原生園的水是引自水圳,因此 原生園生態的另一功用是監測水質;過 去曾經發現水池中的大肚魚、青江魚一 夕之間大量翻白肚死亡,追溯源頭,才 發現是上游稻田附近的工廠排放化學物 質所致,在與業者溝通之後,才又讓水 質恢復正常,生態再度復育。
原生園自然的生態不斷擴大,從蓮 花、大肚魚到青蛙也跑來棲息,原生園 的影響超過我當初預期,更令人興奮的 是,現在每天早上都有小白鷺飛來這 裡,偶爾發現黑冠麻鷺的蹤影,黑冠麻 鷺大都棲息在低海拔山區一帶,不是很 普遍的留鳥,但這意外的訪客,第一次 發現牠是在水碓竹林內,偶而也會飛到
144 土地篇
居民自己接手執行下去,搬磚頭、鋪設這 些吃力的工作,幾位年紀大的阿伯、阿母都 「撩」下去做,只因為他們認同這段鋪設路 面工程,對大家出入的安全性是有幫助的!
加上後來經由劉林玉阿婆等幾位居民、 耆老的協調、溝通下,最大持份地主終於點 頭同意,才又加速路面鋪設工程完工。
改善路面舖面工程之前的前一年,劉氏 公廳前面原本寬闊的稻埕空地,放置了幾座 車棚架,其實不僅影響聚落景觀,也與祖先 公廳前嚴禁有阻擋物的原則相違背,因此 「撤車棚」一直以來是我持續在推動的,花 一點點動作就立即明顯改善社區景觀風貌, 九十二年十二月初,我首先撤掉自家的車 棚,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呆,好好的車棚
土地篇 147
鋪路、撤車棚 從衝突到認同 ︻時間︼九十四年 ︻緣由︼聚落內主出入口道路遇雨積水嚴 重,車棚佔據聚落空間,嚴重影響出入安 全。
為了進一步改善社區的風貌,九十四年 我們開始推行水碓聚落第一項社區風貌改善 工程,在考量安全性下,首先著手進行社區 容易積水的路面鋪設工程,一方面也改善龍 眼老樹的棲地,但因為事先沒有與部份族親 做好良性溝通,造成最大持份地主的反彈與 不滿,使得原本進行到一半的工程只好停 擺,工人不敢繼續施工,於是由我們部份
146 土地篇
土地篇 149
不用,車子停放在樹下又容易有落葉!接著我又花費 一些時日,說服齋堂的劉欽沂叔叔,依長輩的講法, 公廳明堂,我建議他車子還是可以原地停放只要撤車 棚就好,另外,溝通聊天間他自己回想,車棚設置的 那一年,剛好是他身體有異狀去開刀的那一年!過了沒 幾天,叔叔主動撤掉車棚,但仍剩下兩座。
不要小看「撤車棚」這種小事,這往往是社區營造 中的一大困難點,因為牽扯到自身利益的問題更容易引 發不同意見甚至是衝突,而第三座車棚就是在幾番溝通 無效下,只好留待時間去換空間,但意外地口角引爆衝 突點,造成族親間的誤解,所幸,經過長輩族親的溝通 與理性的說明後,又圓滿地完成第三座車棚的撤除工作。
第四座車棚則是在九十七年六月因客家電視台在水碓錄影拍攝節目而先行暫時移開,拍
攝結束後,車棚主人主動願意配合,不再放置車棚,自然地讓水碓劉氏公廳明堂煥然一新。
148 土地篇
土地篇 151
小小一個聚落的四個車棚,我們從第一 個車棚到最後第四個車棚撤離,前後花了快 五年的時間。
不管是鋪設路面、撤車棚或是其他各種 社區改造的工作,每一項看似小動作的背後 卻都花費了許多的心力與時間,我們也從這 些改造過程的衝突、誤解中,學到了彼此的 尊重與善意的溝通,更看到了族親們的認 同、支持,甚至是付出。
在水碓社造的路途上,我看到居民在幾 個層次上的轉變與認同,從原本的漠不關 心,到留意;從不反對,到支持、認同,從 付出行動,更極力相挺,這在在顯現傳統聚 落最迷人的人情味開始發揮它的力量。也許 我們前進的腳步不是很快速,但是我們卻很 紮實、穩健地踏出每一步,一步一步讓水碓 能永續下去。
150 土地篇
九十五年,十二月我抱著極為沉重 的心情寫了一封給台中市長的陳情書,很 特別的,這一封信寫完之後,我並沒有像 過去的陳情書一樣立刻寄出,我思索了 一星期多,原因之一,我認為自己做了一 件很不道德的事,我間接利用了當時市長 夫人車禍受傷的事件,可是那又的確是真 真實實水碓鄉親們的深刻體會與感受;原 因之二,則是這一封信也將是水碓存亡的 關鍵信,在一直為水碓努力多年,不斷向 各單位陳情之後,仍無法免去水碓的最大 開發危機,我幾乎看不到水碓的未來在哪 裡?因此,不輕易寄出的這一封信,這將 是我對公部門的最後一搏,我心裡默默告 訴我自己,如果這次仍然沒有回應,那水 碓也沒希望了!
土地篇 153
給市長的一封信| 救救台中的母親吧! ︻時間︼九十五年十二月 ︻緣由︼努力這麼多年, 剷平式的開發案猶如一隻猛獸, 依然虎視眈眈地看著水碓, 水碓的未來何去何從呢?
從九十一年開始投入水碓的社區營造 開始,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社造,期望 讓水碓能夠永續保留下來,避免遭受到都 市開發的剷平與毀壞,這期間我不斷陳 情、在媒體上發聲,但「台中市鎮南休閒 專案計畫區」的開發案仍舊一步步向水碓 逼近。
152 土地篇
土地篇 155
救救台中母親|鎮南! 水碓仔阿洲真誠心電子郵寄胡志強市長公開信二 親愛的胡志強市長:
六年十二月十日 ○○
至今我們還是無法忘記您在電視機前,請大家救救曉玲夫人,那一動容畫面,一幕幕深
入心坎,相信任何鐵漢也一定柔情。曾幾何時,小市民的內心也身陷與您一般的情境,那感
受就只有在開刀房外等待過至親的經驗才能感同深受。這種無奈與不確定感,若不單單是小
市民阿洲我一人的感受時,而是一群很鄉土的人共同的心聲時,冀希身為台中市大家長的 您,能夠傾聽我們的心聲,也再耐心評估您的主要政見「鎮南休閒專區」。
詳細評估現況
台中母親|「鎮南」要開刀了,但是大家對她的病情卻完全不了解,就要動有史以來最
大的手術了!依據「鎮南休閒專區」公開計畫書,現況分析總共三十七頁,但屬於鎮南現況
陳述文說卻只有一兩頁,計畫專區內三大聚落(水碓庄、鎮平庄及下牛埔仔庄)卻無資料。
先祖在此蓽蕗藍縷二三百年,我們卻在一兩年就要毀了她!請啟動鎮南文史普查及聚落社群
分析後再開發。文史的重要性在那兒?台中工業區、中科陸續開發,九十五年大肚山上南屯
精密園區動工了,強烈東北季風吹撫下,塵土飛揚造福廣大台中子民!日治時期規劃的大肚
154 土地篇
畫,一律拆除;如未妨礙都市計畫、區 段徵收計畫、工程施工及土地分配者, 原則上可以原位置保留分配。所以我們 可以想像又可以拍另一部「穿過婆家 村」紀錄片了。市府在九十五年十一月 委外規劃「楓樹里地區社區再造」,曾 提及過去都市計畫的研訂似乎並未考量 過去歷史背景與脈絡,而規劃單位在服 務建議書中提出楓樹里地區社區聚落紋 理再造與都市計畫永續發展規劃之研究 案,將就地區環境、民眾日常生活進行 研究調查,分析交通運輸系統及相關發 展計畫、重大建設對當地衝擊有關課 題,並就人文、歷史、產業發展綜合研 討,找出更為適合的發展方向。那我們 對台中母親|「鎮南」做了什麼?疼惜 這塊土地不需要沈重無奈,善待她!請
土地篇 157
山是森林花園,百年大計,輕工業區則 是在台中南區設立,看看古人智慧,此 時我們有比較現代?十多年前整治南屯 溪,毀了珍貴的水碓仔蓮花埤,現在大 雨來該處還是會淹水。昔日先祖尊重土 地,該處是污泥池塘,現在我們卻與天 爭地,迎水災! 家屬同意書的背後意義 台中母親|「鎮南」要開的刀是什 大刀?家屬同意書簽了沒?去年的公聽 會我們知道要開六十米綠園道及二十米 綠隔離帶;今年,二十米綠隔離帶不見 了,我們看到五大專區規劃,道路直直 開,專區為何如此規劃?沒有現況普查 分析,聚落、老樹能閃掉那大刀?是不 區段徵收範圍內 是「剷平式」開發? ※ 既有建物如妨礙都市計畫及區段徵收計
156 土地篇
土地篇 159
啟動融入現況分析的開發規劃設計。
身體健康下休閒生活 通常我們只在失去健康時才知健康的可貴!土地開發利益 只是單純的一坪值多少萬?那我們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情感誰 來補償?用新的思維來思考城市景觀。我們需要與環境和平相 處,這樣的思惟不會造成分配利益的緊張對峙,反而創造更大的 價值。人文與自然融合恰到好處的公共空間,遠比以人為主(或 者以環境為主)的空間更迷人更幸福。以上思惟若我們稍稍用 心就可以達成了,想想「鎮南休閒專區」內的五大廟宇是不在規 劃時期已融入設計了,因為設計單位已認知『他』了,在規劃時 『他』是主體了,那其它的呢?全球氣候溫室效應,身為地球村 一份子,現在田園風貌的「鎮南」與將來的休閒專區,我們留些些 什麼給下一代?
獎勵文史公共財 「鎮南休閒專區」為加速開發商業使用,有獎勵部份容積;同
158 土地篇
會後委員們更親自到水碓勘查社區文化價值,劉家後代劉 欽沂叔叔還在善德堂現場演奏琵琶,在老齋堂聆賞古典樂 音,發思古幽情,讓水碓得到另一層面關注。
我們也陸續向「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表達永續水碓 文化的強烈意念,市府以跨單位的合作方式,由文化局、 民政局、都發局整合調查意見後,一致認為水碓有保存的 價值,社團與學術單位的認同與支持,保存、彰顯「台中 市第一個漢人聚落」的原鄉特色,及福佬化的文化歷史發 展脈落,這些一股股的力量又再度讓水碓重新找回走下去 的動力。
土地篇 161
樣地,我們不能對珍貴文史做善意引導獎勵,或融入規劃設 計將其公共化,卻寧可讓其自生自滅!台中市文化城美名需 要實作!例如:水碓百年老樹群公園、水碓聚落公園或水碓 文化園區是可以規劃設立的。不尊重「文化資產」,她是您 的絆腳石;若欣賞,她是祖先智慧精典之作!很多人尊稱我 們是文史工作者,其實我們是便宜接收先祖智慧的義工,一 群肖想在這塊土地健康生活的平凡人而已!
小市民的心聲,另一個思維!集大家的念力,做一個對 台灣歷史有意義負責任的事。您可以上網書情事,發表您的 心聲。救救台中母親|「鎮南」!
出乎意料之外的,這一封信不僅獲得了市府的正面回 應,也獲得許多網友的連署支持,以及各大媒體重視與爭相 報導,再者,經由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黃慶聲理事長在台中 市客家委員會議上關鍵的呼籲,及葉晉玉委員的大力支持,
160 土地篇
依據計劃,鎮南休閒專用區土地面積計 一百四十八餘公頃,將設置五種休閒專用區;一、 以發展小型購物為導向。二、以發展商務服務為導 向。三、以開發複合式商業空間為導向,如大賣 場、量販店、大餐廳等。四、以提供都會餐飲、休 閒服務設施為導向。五、以創造大型綜合娛樂的投 資,提供國際觀光為導向。另外為河川區兼作道 路、園道、生態用地及抽水站使用,合計使用分區 部分計八十九餘公頃,其餘為公共設施用地。
「鎮南休閒專業區」的開發模式如同其他都市計畫區的手法,幾乎都是剷平式的規劃,
依法如果鎮南專區啟動之後,因為水碓居民領完補償金,房子拆遷後就搬出去,在這個過
程,幾百年祖先的資產一下子就化為烏有了,祖先兩、三百年傳承下來的珍貴資產,我們 一、二年內就毀壞殆盡!
從生態環保的角度來看,近幾年來全球氣溫暖化現象日益嚴重,但我們的土地開發政策
土地篇 163
計畫轉彎
生機乍現
︻時間︼九十六年七月 ︻緣由︼原本列為「台中市鎮南休閒專用計畫區」內
,這處「台中市第 ...
的水碓,面臨被剷平拆除的命運,聚落內的百年老樹 群、百年公廳繩繼堂、土埆厝 一個漢人聚落」可能會消失、湮滅。
過去的都市計畫研訂過程少有考量到該地區的歷史背 景與脈絡,更遑論對社區聚落紋理與都市計畫永續發展規 劃的研究,因此重大建設往往對當地衝擊相當的大,對人 文、歷史、產業的傷害更是無以計算,我們一直深信,土 地利益的開發與人文歷史的保存應該可以更為圓融、更為 縝密規劃。
162 土地篇
的幫老樹建立「身分證」,用最簡單的方式,最直接的行動,清掃 樹 區 內 的 環 境 , 打 造 自 然 生 態 的 「 原 生 園 」 , 當 你 看 見 六 、七 十 歲 的居民們不放棄地一直在為水碓默默付出,很難不被深深的感動。
過去我們在發展城市習慣用「房地產」來進行,它會發展到一 個程度以後而停滯不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加利用文化觀光,把文 化資產轉換成一個文化觀光的對象,我們的生活文化變成一個很重 要的文化服務業,它可以從文化商品到文化的體驗,到整體觀光的 重新再發展,都有一個很大的機會。所以,水碓百年聚落就有契 機。
再者,以我們這幾年的經歷來看,「鎮南休閒專區」為加速 開發商業使用,有獎勵部份容積;同樣地,我們若能對珍貴文 史做善意引導獎勵,制定政策主動獎勵文史公共財,或融入規 劃設計將其公共化,相信會有更多感動人心的歷史文物傳承下 來。
土地篇 165
及作法,卻還是一陳不變,原本的綠地及樹林,取而代之的是死灰 的水泥叢林。想想,眾多環保志工們努力個五年或十年累積出來的 成果,往往敵不過一次土地開發重劃,尤其以我們所處水碓聚落, 緊臨南屯溪來觀看,近年來台中市都市開發現象,南屯溪上流是七 期及八期重劃區,溪水在傾盆豪雨下,一下子就到警界線了,我 們應該更認真去思考土地開發,有沒有真得讓我們生活發展的更優 質?
在「鎮南休閒專區」的每一場公開說明會,我一定會參與,並 且表達居民的心聲,尤其攸關計畫審議決定權的「台中市都市計畫 審議委員會」,我們特別發文表達看法,也親自參與審議會的意見 表達,進行事先的溝通,這比起一般拍版定案的計畫,再去搶救相 關文化資產,水碓算是比起其它案例多一些事前準備動作。
水碓居民不認輸,我們在整個陳情過程中,因為來自內心理 性、真誠的發聲,獲得許多的協助,包括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藝 術家、文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水碓鄉親的共同努力,我們用心
164 土地篇
這塊土地的記憶漸漸模糊,我們是要消極地哀嘆,還 是積極的為它保留一點點生命力,其實只在一念間,而這一 切都掌握在你我手中。
當我們把訴求跟公部門溝通之後,很高興地,在九十六 年七月台中市政府以「公共設施綠地保存」的模式保存下來, 在這個機制下,可以確保土地所有人的權益不變,公務部門的 開發成本也不增加下,我們能夠承繼祖先的文化資產,是一個 創作數贏的局面。體認歷史生命的價值,將來的水碓永續機制
,第三部門管理,讓常民居住在此,永續水碓
中,若使用權跟所有權可以分開,同時我們活化保存下來的水碓 聚落,透過 生命力。
從水碓的土地強制分割官司開始,到列為「台中市鎮南休閒
專用計畫區」,阿伯、阿母們心中總是懸著一顆大石頭,不知道水碓什麼時候會被拆,整
天提心吊膽,如同陳正雄阿伯所擔憂的:「以後我還能住在水碓嗎?」,如今,得知有機
會繼續住在水碓,他們那佈滿皺紋的臉龐笑開了,祖先的厝,不會被拆了!危機變轉機, 水碓永續出現了曙光!
土地篇 167
N G O
166 土地篇
內的居民在區段徵收的開發方式後,無法選擇原居住地繼續居住,也因為聚落內宗親全都搬
離,每每偌大的宅院裡就只剩遊客及宗親祭祖時才有人進出,這跟從前熱鬧、人聲熙攘的新
瓦屋有很大的差距,聚落裡話家常的饒平客家話,除非是長一輩,老一輩才會講,隨著人口 的外流與疏離,後代大部分的人早已都不會講了。
新瓦屋是台灣第一個由都市計畫所成立的「客家文化保存區」,硬體上修復及保存有跡
可循,不過延續聚落內常民生活及文化內涵,卻令人失望。未來台中水碓聚落難道要比照這
模式來實行嗎?我和鄉親們心中
都有很大的質疑,居民都已搬出
去的新瓦屋,留下了客家老建築
之外,客家生活文化卻沒辦法繼
續在原地展現,讓這些老建築更
形悲悽,這也不是水碓人希望步 上的後塵。
土地篇 169
下一個新瓦屋? ︻時間︼九十六年 ︻緣由︼水碓聚落的保留, 會不會走上「新瓦屋」的後塵? 沒有生氣,徒留空蕩蕩的建築空殼!
座落於新竹竹北六家的新瓦屋,是有 二百五十年歷史的饒平客家聚落,這種以 祠堂為中心所形成的核心式聚落,充分表 現出客家人的家族觀念與居住的文化內 涵,是極具代表性的聚落環境,這與水碓 聚落相似度極高。
隨著高鐵的興建,新瓦屋被劃入都市計 畫中的客家文化保存區,原先住在新瓦屋
168 土地篇
土地篇 171
水碓絕對不等同於新瓦屋!在水碓,我們
族親互相照應,我們珍惜所擁有的百年老樹,
在地居民自動的整理家園、清掃落葉,未來如
果公共化像新瓦屋這樣列為「古建築」之後,
政府必須每年撥一筆經費進行這些維護工作,
可是如果在地居民將來負擔一些成本義務,然
後幫政府維護,讓這一個活的歷史建築永續下 去的話,不是更兩全其美嗎!
因此,如何不傷害到所有權人權益下,保
存水碓目前的模式,是公部門與在地區民必須
一起努力的。回顧新瓦屋的案例,讓我們看到
,當保存文化的方式,是把它變成一個
館、變成一個東西時,基本上它就「死掉」了!擁有活的歷史會比保存一個死的建築更有意
義,水碓正在走一條沒有前人走過的路,也許充滿艱辛,但是我們更期待一個可以讓水碓永 續、生生不息的未來。
170 土地篇
所以,水碓模式會如何發展,它是現在正 進行,你我都可以見證,將來都市計畫開闢以 後,會產生權利的轉移,原來在這地方擁有財 產的人,所有權財產可能會被轉換到別的地方 去,未來這一塊土地變成公園綠地設施,產權 為公有,居民要怎樣還可以留在這個地方,這 個關鍵應該是要找到一個公共議題,讓居民與 市政府有共同的交集,然後共同去經營;但是 這個經營,它未來並不是說永遠都是劉家的人 在這裡經營,因為財產不再是劉家的人了,所 以在一代、兩代之後,它會轉換到一個
(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的一個
屆時,新水碓文化能夠承續多少原水碓生
組織,與市府是一個夥伴跟協同的一種關係。
或
N G O
活、傳承多少祖先智慧?期待你我共同來參 與!
土地篇 173
N P O
新瓦屋擁有祖先開墾兩百多年的歷史回 憶,可是現今我們卻感受不到那股生命力,很 慶幸現在我們水碓族親還能互相照應,聚落裡 有眾多的老樹,每個人都很發心的整理家園。
常民意識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如果我們 在地居民,甚至於市民有感同身受到整個聚落 情感的凝聚大過於一切表面利益的話,我覺得 水碓就有另外一扇門可以打開。
在目前的狀況,其實我們族親的意識蠻堅 強,因為水碓目前的保存模式是不傷害到所有 權人權益的狀況下,在這個基礎,公部門的開 發成本也不會增加,就有機會永續在中部開發 史相當有文史價值的聚落,這一個局面大家是 可以期待的。
172 土地篇
木麻黃的命運 ︻時間︼九十七年
水碓的行動力
︻緣由︼違建一間一間出現, 我們不想妨礙所有權人的利益, 但也請為居住在水碓的族親想想, 空氣的污染、土地的破壞、老樹的死亡, 一己之私念所帶來的傷害, 令人心痛!
九十七年二月二日清晨刺耳的電鋸聲, 隱隱也刺著我們的心,心中也隱著一股不詳 之兆。數十棵超過三十年的果樹一夕間就不 見了,接著無情的火苗被點燃,燒著那有點
土地篇 175
174 土地篇
哀的殘枝!我們不忍地按著快門,記錄著與台灣各地一樣無情的土地開發模式,也許可以想
像沒幾天之後,鐵皮廠房又會出現好幾棟,這其間過程一車車的廢土倒進良田中,挖土機四
處開挖,土地被傷害得傷痕累累,再來舖設厚厚的水泥地表,大地之母終於沒處發聲,沒幾
個時日,更有效率地搭起巨大的鐵皮廠房,對我們而言很無奈,這就是我們對待最親近的鄉
土的殘忍手段之一。一般人總認為,土地是別人的,隨便他們要如何!但是政府不是有土地 管制措施嗎?我納悶著!
鐵皮廠房搭好了,面對巨大排風孔正向著村莊頭,當地居民無助地懇求,別在歷史百年
古庄的北側風頭,設置連你自己都不要的污染性工廠。但這間工廠照舊,另一間廠房也更放
肆、明目張膽地也向天伸出通風管,從此陪伴居民的不再只是輕脆怡人的鳥叫聲,而是每天 早晚地「呼!呼!呼!」聲。
水碓當地居民曾鼓起勇氣跟這些超級有效率的集團化鐵皮廠房出租業者陳述反應,但這 根本是以卵擊石。
九十七年五月十四日我們清楚確認村莊裡獨特而且唯一的一棵超過二百多年的木麻黃,
被之前鐵皮搭建給整死了!麻王樹公,是水碓百年聚落居民從小看到大的木麻黃,也是很多 阿公、阿嬤的「阿公、阿嬤」從小看到大的。
土地篇 177
176 土地篇
土地篇 179
面對村莊北側的鐵皮工廠事件,我們嚴正抗議工廠污染,對相關公務部門請求「依法行
政」,歷經社區規劃營造思維,我們呼籲大家重視祖先珍貴文化資產,過去先人設庄起厝,
使用羅盤,重視地理風水,無非是要尊重建築倫理,疼惜這塊土地,所以若我們有一點點文
化內涵,尊重祖先建築文化,就不會輕易非法在聚落北側風頭隨意作為,這是值得我們深刻 省思的課題。
對於各種違建的不斷出現,水碓族親以及我自己,總是首先反省自我,是不是我們做得
不夠好,無法獲得外界對水碓保留的認同;是不是我們還不夠努力,所以違建不斷向聚落逼
近,我們嘗試用這樣的思考角度,去面對接二連三的違建挑戰,但直到麻王樹公的事件發
生,我們發現,不能再隱忍不作聲,沉默不是懦弱,我們必須勇敢為水碓的資產、生命與老
樹們捍衛,不能再有第二棵木麻黃樹因人們的私念而倒下,我們的捍衛不是衝突,而是將居 民對水碓的情感化作更積極的行動力!
以上種種努力,若居民的認同度不足,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表面土地開發利益思維中,
在非法報酬中,私人產權下,我們也只能消極結合公權力,更努力地去宣揚文化內涵,希望 贏得認同,並嘗試更積極地去永續水碓未來。
178 土地篇
有感文化資產守護之「說易行 難」,九十七年我們在文建會文化深耕 計畫中,亦即台中市文化局新故鄉社區 營造計畫,特別用「行動水碓」,期許 大家發揚祖先智慧,如同我在水碓最常 引用的一句標語:行動是最好的支持!
文化資產的守護最終還是回到在地 居民的意識,通常可能我們覺得這個資 產很珍貴,可是因為是私人資產,除非 他很有心保存下來,不然公部門或是其 他人都沒有著力點,深植居民文化內涵 及價值認同感,是我們要持續努力的, 面對文化資產的損毀消逝,我們應更積 極省思及作為行動。唯有如此,我們在 永續水碓聚落的行動,才足以對得起下 一代。
土地篇 181
180 土地篇
土地篇 183
拉琴、納涼的水碓放送頭 ︻時間︼九十七年 ︻緣由︼阿頭伯故居荒廢多年, 殘破外觀影響觀瞻, 不如把它改造成一處居民乘涼、泡茶、 拉拉胡琴的涼亭!
阿頭伯在水碓人的印象中,總是悠閒自 在生活,老人家往生之後,房舍閒置破舊 多年,在徵得所有權人同意之後,我們開 始重整阿頭伯故居,在陳正雄阿伯、阿原 伯、阿原母、阿子阿母他們的幫忙下,我 們從強化水泥支柱、修繕傳統水泥屋瓦, 都自己動手一磚一瓦慢慢完成,為了讓土
182 土地篇
取名做「放送頭」,一方面因為此處是阿頭伯的故居,所以有一個「頭」字,二方面,
未來這處「放送頭」將可以成為居民平時飯後、閒暇聊天的聚點,我們也設置了公布欄可做 為社區意見交流的展示點,成為一個社區溝通、傳遞情感的平台。
小時候,大樹下總有老人家在納涼、拉胡琴吟唱,當老人家說起卡早ㄟ故事時,幾個小
孩子們就會蹲在一旁、撐著下巴、抬著頭聽得入神;如今「放送頭」的打造,希望承接起這 項任務,利用「放送頭」這個場所把大家的情感聯繫得更為緊密。
土地篇 185
地能有更多呼吸的空間,採用活鋪的陶磚及卵石鋪面,取代一般的水泥鋪面封死土地的方
式,透過台灣工藝之家林新義老師的指導協助,又製作出簡易傳統長條椅及原木桌,這些都 是我們對土地尊重的堅持之一。
184 土地篇
把 生 活 美 好 的 感 覺 深 植 人 心 , 永 續 水 碓 人 文 價 值 。
人 與 自 然 對 話 , 疼 惜 這 塊 土 地 ,
科 學 人 文 並 重 , 城 市 與 鄉 村 共 存 ,
走 過 百 年 , 迎 向 嶄 新 的 水 碓 ,
打 開 水 碓 之 門 ,
對不曾來過水碓,或是不認識水碓的朋友而言,水碓呈現的是 一個很平常的傳統聚落,但是水碓的美、水碓令人感動的地方就是 生活於此的這一群人。如同前面故事所陳述的,當時水碓居民面臨 到土地強制分割官司的糾葛、未來土地開發案的不確定感,抬頭看 不見明天的負面情緒籠罩整個水碓,但經過這幾年的轉化,我們不 再陷於情感的泥沼中,我們把消極轉向為積極、正向的態度, 鋪路、打掃、營造原生園、修繕水碓放送頭,把握水碓當下的 生活,大家一起把水碓改造的更好,這一段段心路歷程、一 次次克服困難,水碓居民沒有缺席。
「水碓價值」突顯出來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課題,當大 家都用直線式的思考模式來認定房地產式土地開發利益價 值,表面的土地利益大於一切時,水碓聚落希望大家,別 忘了更甚於土地利益的歷史情感、人文價值、生活倫理, 當水碓仍繼續延續這份無形資產時,公部門也必須重新審 視與檢討如何創造雙贏!
結語 189
重現水碓價值 我們正在寫歷史 是吧!都市化的來臨,時代的進步,好像意 味著陳年、老舊就應該消逝!我曾經與一般人同 樣理所當然的如此以為,直到我生長的水碓聚落 面臨到被剷平的命運時,我才恍然大悟、才質 疑,人們的記憶、情感、土地的歷史難道也要毫 不留情的連根拔除嗎?
就我個人而言,找回傳統聚落的人情味,只 是找回小時候的感覺,大家互相照顧的生活;以 前聚落裡總會有一位長者,不管在精神層面或道 德操守都值得整個聚落的人去遵從,有這樣一位 人物存在,聚落自然會有一個中心,這也是從前 人與土地能如此緊密結合的關鍵。水碓聚落不僅 目前仍保留傳統場域,保有很濃很濃的人情味, 這是水碓獨特的地方,也是水碓的價值。
188 結語
三、享受社造生活:社造是造「人」,造一群 能夠與大家分享快樂、情感的人們,如此才不會因 為黨派、利害關係而有所改變,如同過去聚落一 般,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這一群人,才是社區營 造真正要引動的目的。 水碓故事還在發生、水碓精神仍在延續,阿 伯、阿母們繼續認真的過著每一天,水碓精神是 『現在進行式』,我們正在寫歷史,寫一篇都市 計劃與水碓價值如何雙贏的歷 史!
歡迎大家親自來到 水碓,一起見證我們用 生活寫的生命感動史。
結語 191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很重要的,水碓藉由文史調查,發現 水碓百年前的根;過去我們不了解聚落是典型客家建築,不了 解自己是客家後代,如今,我們開始更深一層的去認識、研究 客家文化,不是以族群的分別,而是以文化的角度切入,無形 中,我們會更認同、感恩祖先當年的智慧,所謂文化生活、生活 文化,水碓自然而然的把它延續下來。
從不懂社區營造,到現在扮演起社區規劃的角色,我更能深 刻體會到目前其他正在推對社區營造社區或團體的辛苦,也因為 自己的親身經歷,以社造的觀點,我也分享以下一些小小經驗:
一、多了解自己:所謂「吃水果拜樹頭」,不一定要挖掘很 深的在地歷史,但一定要了解身處的生活環境,認識自己的常民區 所。
二、不要為計畫而推計畫:應先了解自己要過什麼的生活?找尋自己的生活價值,針對 社區人們需求進行相關社造,切勿本末倒置。
190 結語
咚!咚!咚!幸福的聲響 水 碓 生 活 故 事 集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臺中市文化局 承辦單位: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 出 版 者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30-1號 電話:02-23434000 發 行 人 : 黃碧端 行政統籌:黃國榮 行政協助:侯志翔 文字撰寫:陳玉芬、劉瑞芳 攝影美編:尹宗芙、林尹芬、張馨予、廖慶昇 執行製作:江慶洲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30日
ISBN:978-986-01-5987-5 (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