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迎新特刊

Page 1

2022 迎新特刊


編者的話 ▲ 2022 年 4 月 20 日清晨,報社被收皮嗰日。

等等,這不是中大學生報嗎? 抱歉,在歡迎你們來到中大之前,請先容我介紹這本刊物的背景:中大學生會宣佈「解散」, 作為校媒的報社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解散」了,連同會室和出版資金也一併消失。但我 們依然相信在校園連結和服務同學的必要,傳遞大家的聲音。因此,在失去中央組織地位下, 我們無可避免地選擇向學校註冊成立全新的「屬會」。於是我們就從《中大學生報》改成《大 學社區報》這個難聽的名字了。 我們還想道歉的是,失去了學生會的資源,我們手頭上的出版資金拮据。這本 64 頁的刊物無 法涵蓋校巴路線圖,也不夠空間寫 Foodies 食評——其實實用資訊從來不是迎新特刊的重點, 大家 Google 一下便能找到完整的生存指南。 大學除了生存指南外還有什麽要注意?實際上英文 “Orientation” 更能準確描述這份刊物, 這本迎新不是一條指向迷宮出口的地圖,只是告訴你一些基本的南北西東:身處在大學地圖的 正中央,走著走著你會發現,你和你的家人、戀人、朋友、老師,親密卻無法完全介入;而那 些你未曾見過的勞動者、在公開試被淘汰的競爭對手,疏離卻不是完全無法名狀。這時候你會 發現,這份地圖除了是大學,其實還是社會,我們的感知在這些關係與經驗崩解與重塑。 比如說四年內,我們尚未投入勞動生產,大學是我們進入市場前最後的桃花源,投放心力盡情 成就「青春」;四年後,我們卻完全變了一個人,爭先恐後從山洞裏爬出來。原來青春如此易 逝,這是一條殊途同歸的大路。編輯們偶然在幾條支路上發現風景,看到了公義,看到了理 想,路不崎嶇,值得駐足之處卻是無數。 有些人走過抗爭的支路,只是回頭了。可能大家對中大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大就是反抗的 象徵、書院精神獨一無二、學生會實踐學生自治。在這些幻想破滅突然時,會有一陣自我否 定,信念就消失了。所以,我要趁著你還沒有開始走的時候,請你先否定這種可見的失落感, 拋開幻想,重新在四五六年中,尋找屬於你對於中大的看法。 「等等,原來大學是這樣的嗎?」 然後的事情,就是著手創造你理想中的大學! 還有還有就是,如果這本迎新勾起了你對思考辯論的慾望,歡迎你來報社傾莊~! 2

留名傾莊!


目錄

4。身份

3 5 。組 織

4-5

在中途,跳車!

35

6-8

大學理念的崩解與重塑

36 - 37 開了山,闢了地!

9

戀愛中的寶貝

38 - 39 學生會「解散」時間線

前言

40 - 41 如此不堪,何不重來? 42 - 43 同學校盡情傾傾傾 King:(前 / 未來)中央組織 44 - 45 要傾更要砌——訪中大學生議政平台

10。前路 10

前言

11 - 12 一個寫讀的問題︰ Grant / Loan 雜談 13 - 15 If You Burn I Burn with You ──大學生而內捲 16 - 17 有辛實習 18 - 19 生吐司與玫瑰

46 - 47

【投稿】喺學生會學社群自治

4 9 。求 學 49

前言

50 - 51 幸運地自主學習,或悲傷地 52 - 53 上課氣氛——自說自話的教授

20。校史 20

前言

5 5 。生 活

21 - 23 輝煌校史之外:書院聯邦至集權與沒落

55

24 - 29 靈魂被抽乾 殘留著軀幹——國際化下的中大

56 - 57 接受,釋懷,與感謝

前言

30 - 31 血汗校園

58 - 59 勞動、協商、民主——記女工合作社

32 - 34 權力與抗爭無法割裂——校園抗爭簡史

60 - 61 公社的雛形

3


一年沒聯絡的中學師弟柏蓁突然來電,原來 DSE 放榜 了。撇開三年隔著 12.9 英吋屏幕的距離,柏蓁的 DSE 成績居然還不錯,看著在文學士與工程中掙扎的朋友,

在中途,跳車!

柏蓁透露出竊喜;但對著林林總總的大學課程,還是一

文 / 好 charm 嗰個

人生不應這麼早決定,仍然躊躇不前,似乎現在問他也

無所知。問他有理想嗎?答不了,他反問我讀工程想選 甚麼 Major。我頓了頓,想起來讀了一年書,覺得未來 不是一個好時機。 柏蓁就像其他埋頭操了三年卷的中學生,對大學只能說 出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商科太俗,法律?哈哈,在這 個城市讀 Law 未免也太好笑。」選來選去,似乎只剩下 醫學院的科目,懸壺濟世,看似的確不錯。至於社科, 「去 Sit 堂就可以了,何必浪費一個學位?」 柏蓁最後 Band A 三個選擇都是中大。Kong U 太精英, 不 讀;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 聽 名 字 就 知 道不能去。天知道錢穆段崇智梁美芬鄧炳強在他腦海中 是怎麼建構出香港僅存的人文精神聖地出來。 、

BEng,Year 1,cGPA 3.6。CV 空無一物。 讀了一年都是數學,好無聊。當初早就對職業導向的科 反感,所以選工程。但又總感覺沒有確切理想這個狀態 帶來太多壓力,卻無法逃避。或許他能替我解答。 、

阿鋒是我的師兄,成績還不錯,都算有得選擇。結果進 了中大政政。當時大家對政政的印象都是搞事的憤青, 問得最多是「點解諗唔開」,他淡然反詰:「咩係諗唔 開?大學四年就係畀你去試,行下歪路,如果吓吓都要 諗得開,你個人生咪好悶?」 這並不是他進政政的唯一原因。實際上,他老是向我訴 苦:他對社會有抱負,對政治參與有些許興致,但其實 選政政也是為了滿足父母要他進入體制做公務員,生活 安穩的期望。當然,要想辦法應對父母遠沒有口頭交代 這麼簡單,還有成績、活動參與。搖擺在當下改變者和 未來體制守護者兩重身份,實在身不由己。 2019 年餘波未了,作為組爸的他難得想夜話談談人生 理想。三兩杯酒下肚,當組仔女還在聊未來工作想像, 突兀問一句怎麼樣改變世界,大家錯愕,話題自然轉回 Exchange。至於去荷蘭看風車還是去芬蘭看極光似乎 並不重要。結束了,一個聯絡方式都沒有留下。 明早去上環聲援工人罷工,他還是照舊要準備 Midterm, 無暇參與,否則考不好又無法向家人交代。或許是那天 以後,道路已經越走越遠,或許一早開始,根本就沒有 4

走在一起。


約柏蓁在 Coffee Con 見面,把手上的學生報派給了他, 兩眼放光,讀得津津有味。

暑假,他看了哲學系與社會學系的課程表,終於選擇逃 離。遞交申請,面試通過,一氣呵成。 看著 CUSIS,兩個 Transfer Approval,對著屏幕,久 久沒有按下。「其實讀社科有咩工可以搵?」我不置可

A1,藥劑,理所當然。

否,只覺悵然。「或者咁樣講,而家上堂傾下計係幾開

「大學生活還好嗎? Pharm 啱唔啱讀?」比起到了大 學無拘無束的其他人,到現在他還沒有染髮,乾暗的髮 絲隨意披到腦後,樣子好像比我還老。 「明明我揀新亞,畀人派到聯合,都太唔公平,分類帽

心嘅,但冇可能吹水吹成世㗎嘛。」大學指了無數人生 目的地,燃油卻只夠中途離開。 轉科最後限期過了,面對未知的未來,柏蓁一個都沒有 選,留下來繼續讀藥劑,沒有眼前路,只餘身後身。

點解唔知我係咩人?只係講化學電子工程會計嘅書院喺

大學呢個烏托邦入面也太過 Indecent,根本談唔上文化 聖地,入中大唔入新亞,點解要讀中大?」他劇烈攪動 利賓納裏的檸檬,失落還是不忿,他也不知道,對於人 文精神的憧憬似乎未開始已經被否決。

他走不下去的路,我或許可以走下去。 BA,Year 3 summer sem 1,cGPA 3.23。 再也沒有數學,再見 ~ !

「講真,啲 Course 讀落還好嘅,不過有啲悶,Take 咗

Intro to Sociology, 讀 落 幾 有 趣, 雖 然 B minor 咗,

睇下出年會唔會讀其他。」老實說,他不討厭藥劑,八 點半的 Faculty package 八點十五分就坐在 YIA LT1 的

從報社消失兩年的阿鋒突然回來,「做了一年 AO,我

第一排,正對著 Professor。臨近 Final,認識的 Omate

覺得我哋以前學嘅嘢畀咗個新 Perspective,諗嘢會照顧

都向他取經,他花費心機教了他們,隔著手機屏幕感受

到更多人,Make decision 會更成熟。」走了歪路的他

不 到 感 恩。Sem 1 其 他 Course 都 在 A range, 連 暑 假

也終於浪子回頭,向著那不明不白的光大步邁進。

做 PWH 的 RA 都想好了,前途一篇光明。 他看著我,有一種莫名的欣賞與悲哀。我走了他想走的 、

路,但他回得了頭,我回得了麼?

BEng,Year 2 sem 1,cGPA 2.74。

開始 Take 其他科目,到後來成績基本靠文學院 Elective 八角辯論決賽辯題是「在現今中大人文精神正逐漸消

打救,CV 仍然空無一物。

失」。酷暑難耐,從聯合走到新亞圓形廣場,寥寥數人, 柏蓁最後報紙看了三分之一,合上,起身準備去幫人補

還沒開始辯就走了。兩萬多學生偌大的中大,六個人辯

習。主修成績這麼好還不滿足,要讀其他科目。我看著

給八個人聽。

他挺拔的背影,卻是迷茫。明明可以走下去,為甚麼還 要花費心力為不適合的科目回頭?或者,我為甚麼要為

那些人走了,還有一些人從沒來過。我能做些甚麼呢?

不適合的科目繼續前行?

哀其不幸?還是怒其不爭?大學總是有無數殊途,到最 後卻難免同歸。柏蓁如此,阿鋒如此,我亦難免,只覺

得或者能有殊途總是好,卻又說不出之所以然。 、

偶然有一天,在報社看見柏蓁和阿鋒熱烈爭辯著醫委會

與醫學霸權。坐在沙發上仔細打量,他跟數月前完全不 一樣,似乎散發著光彩。

BA,Year 5 sem 1,cGPA 3.01。 CV 還是空無一物,倒是上了幾次新聞。

討論完了,聽柏蓁講他總覺得要有智性上的追求,但課 程讀來讀去都是 Hard Fact 沒有論辯,最後一定是陷入

總感覺大學做了很多事情,馬上畢業了。當年一齊讀工

自我懷疑的永劫輪迴之中。只有見面才得以維持的利害

程的人薪水確實可觀,或許我現在還沒有急切需要,更

關係還沒等到 Midterm 就斷絕。好在他在 FH 碰到了肯

希望未來不會主動追求。當大學駛向市場,我已然中途

爭辯的人,但這討論只停留十四個十分鐘就結束了,連

跳車!

同那些人,那些真理,真不幸,在早已不是象牙塔的地 方給他留下了虛空的信標。

身份

5


大學理念的 崩解與重塑 文 / 守仁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3《迎新特刊》

無論對社會大眾還是學生而言,「大學理念」 實在是個空洞的概念。 回望今天,公眾眼中真正的大學價值,不過 還是付錢買個「保本」的機會。需知道今天 沒有大學畢業證書,要貿然進入職場可是難 如登天,而找不到工作可是意味着維持不了 生計。 所以,什麼「社會良心」、「追求知識」, 不過是些額外的東西。

崩解,大學理念的現實狀況 事實上,公眾的理解絲毫不假。我們甚至應該說,真相 要更糟糕。因為處於一切價值以錢衡量的現代商業邏輯 下,今天的大學理念已無可避免地被商業社會所扭曲。 現實是,大學早被馴化與收編,其所應當重視的理念與 學問,全都難逃制度與商業社會的蠶食,結果幾乎衰退 成完全蒼白的口號。

來,給教育開個價! 現時的許多大學,理念總離不開「回饋社會」、「培養 領導人材」等說法。 聽起來,似乎相當不錯。但當我們了解到,資本家等商 業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早已向高等教育伸出觸手時,這些 理念顯然會被扭曲成另一回事。 且以今日的香港作說明。 從宏觀制度來看,在 UGC [1] 控制教育資源的今天, 大學要繼續辦學,就必須滿足 UGC 兩項資源分配原則: 院校國際排名及入讀人數。 6


然而,在商業氛圍下,普通學生面對未知的未來生活,

領,運氣不錯可能可以賺上約兩萬元,大概每個月可吃

少不免偏好一些「賺錢科目」。如此一來,院校在有限

一兩頓大餐。

資源下想提升入讀人數,唯有透過削資甚或「殺系」等 方法,將教育資源從歷史、人類學等弱小學系,轉移到

其他大學生或擔任工程師等高技術勞工,月入兩三萬,

法律、商業、醫科等較吃香的科目上。

但每月供樓花掉六七成工資,過上「偽中產」的生活。 最後,只有極少「過五關斬六將」的能靠向權力核心,

結果,對於弱系的學生而言,他們預先被置於「冇前途」

並走向階級社會更上層,擔任經理等高職。

的位置,社會間甚至認定他們「畢業之後一定揸兜乞 食」。至於有助達致全人發展的人文學科之類,亦被貶

結果,大學教育適度配合商業社會需要的分工,是維持

抑成次等科目,甚至當成可有可無的「奢侈品」。

制度運作的關鍵。

同時,為求在歐美國家主導國際排名的今天打出名堂,

回過頭來,作為制度勝出者的商家,千方百計用 UGC

本地大學只能選擇輕視本土研究,針對歐美治學興趣與

干預院校、動用資金干預科研成果等動作,原因也就顯

方向,甚至高薪聘請專門負責寫論文的頂尖教授,以院

得明顯了。

校名義發表學術論文,方便提升院校的國際地位 [2]。 而 這 種 扭 曲 大 學 教 育, 將 教 育 簡 化 成「 供 應 人 力 資 結果,例如粵曲、香港教育制度、香港農業發展史等重

源」、再造生產關係的做法之所以是可怕的,乃在於維

要、但在國際間屬於「非主流」的議題,均得不到應有

持這套制度,必然同時意味着維護今日這個貧富懸殊,

的重視。慢慢地,製造了知識、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高

「朱門酒肉臭」的社會。

低貴賤的假象之餘,更將學問與知識納入到極功利的商 業思維中。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讓學生批判地思考、發現制度有問 題,繼而努力改變之;這顯然並非既得利益者所能容忍

當然,間中還是有朋輩口中亮出一兩句講理想的豪言壯

的大學理念。

語,但更多的是我們完全不談理想,只集中討論「哪一 科起薪點高」、「哪一張證書認受性較高」。 顯而易見,今天的大學理念已隱約發出腐朽的氣味。 若說今天的大學還有教學理念可言,其實就只是滿足 「顧客」。 而所謂「回饋社會」,無非只是既得利益者「私有化」 大學後,服務自己的人材生產基地,達到「回饋商業社 會」罷了。

生產關係與剝削的再生產

鞏固囚牢的大學 當然,單純的制度設計並不足以繼續體制的運作。 所以,為求改變我們的思維,大學也有獨特政策,配合 社會大氛圍,用作鞏固將我們監禁的制度。 儘管今天,大學教育已隨着經濟體系對勞工技術有更高 需求而開始不再精英化,但我們仍然早被設計成商業社 會的一部份,「被吸納」的大學生同樣沒有自由可言。 為了逼令我們成為系統的一部份,大學就意味着欠債。 四年學費,每年四萬,未畢業先欠下十多萬的學債。

像葛蘭西、阿爾圖塞等許多思想家批評一樣,今天的大 學只具備一樣「功能」:達成「生產關係的再生產」[3]。

解決方法?投身勞動市場吧!

簡單來講,他們指出現時的階級社會要運作,就必須有

為了逼令我們成為系統的一部份,畢業就意味着失業。

各階層的勞工,而且工種的比例也需要適當調整。於 是,大學、專上院校、職業學校等各類學校,其實只為

樓價高企,但社會塑造出「大學生就應該買私樓,千祈

令學生填補制度下不同的高低職位,完成「社會分工」。

唔好諗公屋」的定形。

讓我們看看現實世界。

記得早幾年有新聞節目訪問大學生,超過六七成人表示 畢業十年內有能力買私樓「上車」。喔,當然,假設大

職業學校的學生擔任低層的技術人員,每月可能只有萬

家月薪二萬,不吃不喝十年,馬上就能買到面積超過

多薪資,生活質素相當一般。

一百呎的私人住宅。

專上院校學生和大部份的大學生擔任文員之類的中層白

要想更早地以大單位「上車」?投身勞動市場吧! 身份

7


慢慢認識到,無論最終能否「出人頭地」,我們人生的

生積極對抗體制,並讓種種對理想的盼望與堅持傳承下

價值仍然是以「賺多少錢」、「爬得有多高」來決定。

去。

結果,大學並非擺脫不自由的階梯。相反,我們終究只

錢穆先生曾經對畢業學生說:「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

能在以消費和勞動作內容的體制下,尋求兜兜轉轉的另

現實的俗世界,一是理想的真世界。此兩世界該同等重

一個「選項」而已。

視。我們該在這現實俗世界中,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真世 界。我們都是現世界中之俗人,但亦須同時成為一理想

以為學生就可以與社會上的種種壓力與權力割裂,顯然

世界中之真人。」

是一種錯判。 這無疑是對我們的一大提醒。

否定的否定 體制教導我們說,有錢有權就是幸福。 不過,為了「幸福」,我們卻只能在「買 A 或者買 B」、 「做 A 工作或 B 工作」之類,早已預設消費與勞動的假 選擇中循環。 結果,何謂幸福何謂人生,制度早就為我們每個人都設 計好標準方程式:努力工作、向上爬、買樓買車繼續消

不知自己的理想,難免跟隨制度之設計,人就必然變得 庸俗; 不知理想不能脫離現實限制去講,理念只會化成口號, 人就必然變得迂腐。 唯有抱持理想,並且知道限制,以批判和行動實踐理 想,我們才可以否定現在監禁我們的囚牢,努力嘗試成 為理想世界中的真人。

費、結婚產子;最後成功達陣,組織起「小康之家」, 過上美滿人生。 什麼個性、獨特性,通通會阻礙制度運作,必須否定。 但我們的人生意義是否就是如此?縱使我們未必可為此 給予確定的答案,但知識、品格、德行,是否真的遙不 可及?我們的人生是否就要這樣繼續被決定下去?我們 是否要連嘗試探索未知、完善自己的機會都放棄? 當然,我們不難聽到「制度當然有輸有嬴」、「自己輸 了就別埋怨」之類的講法。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只能跟從這套遊戲規則? 社會實況已經道來,要相信「Work,Buy,Consume, Death」的規則,還是要相信自己應該,而且有能力跨

重塑,讓理念重新實現 「學校的規則是你們意志的表現,學校的風氣是你們性 情的流露,學校的全部生活與一切精神是你們學業與事 業之開始。」 新亞書院的最後一條院規,無疑說明白了一所學校的靈 魂何在。 大學這一曾經的理想主義陣地似乎即將沒落,但如果說 理想主義確有其最後的陣地,那必然是在人的意志當 中。 但願你能成為永遠的理想主義者,反抗吃人的制度,抵 抗蝕人心智的現實,讓大學的理念重新實現!

越出去,全部判斷必須由你自己來做。 如果你堅持的選擇後者,我們必須否定現在的制度。而 無可否認,雖然今日的大學已被扭曲,但她還是有一定 空間給我們思考、追尋、實踐理想。 因此,作為大學生,如果我們認同其原初的理念,我們 也必須支持大學,拒絕讓其繼續被蠶食。因為大學越堅

[1] UGC,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由包括上市公司主席等多 位「社會人士」組成。負責決定各大學的資源分配,但事實上也決 定了學校的政策與取向;尤其 UGC 的審議方向包括學生的「賺錢 能力」,對於將大學轉成職業訓練所可謂至關重要。 [2] 離不開 UGC 的又一場「大學的商業變革」。詳見〈靈魂被抽 乾 殘留著軀幹——國際化下的中大〉。

實對抗,我們就越有空間活出自我。 [3]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此概

這種對制度的否定,並非源於「青年的焦慮」,而是源 於我們對自己的價值、個性、理想的肯定。反抗的我們 大概不會在制度下活得舒服,但我們將可以在自己選擇 的人生裡嘗試一切可能、獲得許多滿足。正是許多人都 知道自己不要這種被安排的追逐,過往才可能持續有學 8

念包含多個方向,但主要在於意識形態及層級架構上的控制。 前 者 可 參 考 阿 爾 圖 塞(Althusser) 的 文 章,"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後 者 可 參 考 葛 蘭 西(Gramsci) 的文章,"Th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of Culture"。


戀愛中的寶貝 文 / 李智良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09《迎新特刊》 “Excuse me,” said Akim, “I meant to say: when can I leave the Home?” “Later,” said the director, annoyed, “Later. And besides, Alexander Akim, that depends on you. When you can no longer feel like a stranger, then there will be no problem in becoming a stranger again.” ——Maurice Blanchot [1]

或許從新生註冊日開始妳就意識到,前面幾年大學生活

旁邊的手機好像都沒有響過吧。無論課業多繁重,學會

裡,妳將要天天跑來跑去,再不是整天留在「班房」,

事務、球隊、樂團訓練多頻繁,以至溜課去 High Tea

有不同的老師來上課。每天,沒有固定的地方可以「回

真的好 High,偶然看著窗外,陽光免費一大把灑下來,

去」,從一個課室出來,又得趕往山坡上的另一幢大樓

無論看到的是帥哥美女抑或更有可能碰著的保安叔叔、

上課;一個活動忙完,又有別的什麼會要開,許多事情

阿姨,人有時是會寂寞的。

要「傾」,而且都得準時無誤⋯⋯你總是,正要前往某 個地方,好匆忙的樣子。從班際到「課際」,讓「同班

許多次,在車廂、講室或甚麼場合裡,也許因為定時開

同學」都消失了。你既是行動自由,卻也是個不得不如

關的中央冷氣太凍、太悶,抑或前面一排波牛生得太

此跑來跑去的遊牧民。

高、或只是用了太多髮泥擋住了老師的投影簡報,或 者,選映電影的明明滅滅,讓妳睏之餘還是不小心被打

這可不是要指出一種溫情的失落,而是要點明「大學生」

動了,妳稍一側身、想坐直一下、順手把掉到額前的髮

的身分認同及其各種自我演繹,首先建基於 i) 過往人際

推往後,才突然看到支在一排一排肩頸上的一個個腦瓜

歸屬的剝落,ii) 與熟悉的生活場所分離,而且,抽象來

和頭髮堆,油亮與暗啞之間,沒有人覺得你在瞧他們看

說,iii) 時間的連續行進變成零碎、片斷化,妳得為更

著,一室空氣凝固,調暗了的燈下,腦瓜兒黑色的一個

多的細瑣事情籌劃。於是,「新鮮人」得反應過來,變

個陳列眼前,耳後一癢,妳心裡一把聲音還沒說完就給

成行動的個體,並得重新在大學裡頭陌生、半遮蔽的規

摀住:「誰又不是誰?我跟他們有啥分別呢?」

則,與社群文化的「潛秩序」中掌握一種謀生術。在一 大群面面相覷的同代人之間建立一種新的社會關係、身

走出課室,擺脫了從門口嘔吐出來的吵鬧人群以後,一

分與個性,嘗試在聚散匆忙期間融入各種小群體。

個人來到圖書館、電腦中心、實驗室、學會房、影印機 房、以至自己的宿舍的各種門檻、入閘機、電子鎖與保

身分與個性,特別是兩者的外露與美學化、形式化,是

安 員 警 崗 前 面, 你 再 次 發 覺, 妳 誰 都 不 是。 匙 卡、 學

年青人作為一個文化及經濟階級的「特權」,卻很大程

生證才是。而更荒謬的是,妳其實不知道那塊都是中國

度與身分焦慮掛鈎,甚至,焦慮其實是自我身分的內部

工人製的鍍金晶片究竟載著什麼、可以存取什麼關於妳

整合力量。妳明白的,在近三千個一年級「同學」中間

的資料。正如這些天為了各種用途註冊的許多個電子戶

[2],時有千人一臉的錯覺,一大撮一叢叢的青春身體,

口、要記著的每一個登入名稱與密碼組合,不都是一門

幾個截然分野的「穿著系」裡無數千里差、毫厘別的所

一門關卡,首先假定妳不得擅闖,然後劃定妳的權限與

謂「Detail 位」,擠在校巴 / 講室 / 食堂 / 電腦中心裡

所有人無異。

又怎能一眼辨清?學生證編號有那麼多個數位不就說明 了,妳什麼都不是;你的面目模糊到一個地步,連刻意

於是,妳首先要學會一種自我陌生——妳什麼都不是,

拗口或簡單發音的洋名與暱稱,打算主修的學系都一再

而「大學生」不過是一種壟斷與宰制秩序中的一個空洞

介紹過了,還是無法印證妳的而且確在某門課裡修業、

的位置——然後,妳才能追認自己,妳是誰?這個跌多

或任何人的記憶中存在。

漲少的過程中間,正如「學業」、正如「將來」、正如 「理想」或「現實」,以一個溫血哺乳類人形的姿態突

然後,妳看看那好不容易放棄了這課、幾乎要用乞憐的

然顯現的「愛情」一樣應允許多,舒適安全,卻不一定

才擠進那節導修,這才湊成的時間表⋯⋯左下方一個三

能回答你。

小時的洞洞,右上角一個兩小時的,中間還有一道「天 地堂」的創痕。在無處可以獨處的偌大校園裡要謀殺時 間,案情將會是坐在一塊 1280 x 800 像素對角線 10.1 至 13.3 寸不等的中國製 LED 背光屏幕前面,目不轉睛 很專注的樣子,八卦別人的網誌,每小時查三次電郵,

[1] Maurice Blanchot. “The Idyll.” The Station Hill Blanchot Reader: Fiction & Literary Essays. Trans. Lydia Davis, Paul Auster & Robert Lamberton. Ed George Quasha. NY: Station Hill & Barrytown, Ltd. P19. [2] 據中大校方網頁公佈的數字,截至 2006 年 9 月,該學年經「大 學聯招」取錄新生 2,348 名;遁其他辦法取錄者共 615 名。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Baby shark! Baby shark,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前 路。前言 一個學位讀完了,有再讀下一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學生生涯為 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我們匆匆地擠身大學,轉眼又匆匆地各奔前程。也許是納稅人支 撐的 Grant Loan,或是家人的積蓄,將你送到大學這個亦步亦趨到獨當一面的轉捩 點。我們該如何看待來自社會和家庭的期望?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獨立、尊嚴、世俗、 理想、與具體的人的關係、與抽象的政府 / 社會的關係、以及成年本身? 不論你在大學時期找到答案與否,遲早的離去也是必然。不同以往學年復學年,如今 我們作為預備勞動力倒數剩餘的準備時光。我們也許已經因為內捲疲於奔命,自覺來 不及慢慢摸索前路便要拔腿狂奔,迷失在就業焦慮中仍找不到康莊前路,更要懼怕被 競爭者超越拋下。 有人因此率先跳進資本主義的無底深淵,以實習時期的剝削交換畢業求職時的少些痛 苦,默默接受資方擺佈,更不惜與同學互相剝削,延續壓榨的循環。 在逃去如飛的大學生活裡,在無處可逃的競爭裡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祇有徘徊嗎? 祇有匆匆嗎?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白白走這一遭啊?如果是社會制度將你我推進競 爭廝殺,我們又該踏出怎樣的一步,改善我們即將投身的社會?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學生生涯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10


一個寫讀的問題︰ G r ant / Lo a n 雜談 文 / 阿邊個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08《迎新特刊》

1

至於學生報與《大學線》,則為「分析 vs 採訪」,及「政

「外公外婆打長途電話來要我用功讀書,禮不到人也不

的客席作者,我被編輯期望的稿件,可能是立足於對教

到,可是訓話都到了。只有爸爸很奇怪,好像失蹤了一

育商品化之明辯是非︰政府借錢畀你或送錢畀你,引誘

樣,我猜他一定在外面欠了很多賭債,躲起來了。但是

你走上債仔的道路,其實是一個低調的捕獸器。你中了

前天晚上大家都沒有提到爸爸,如果沒有發生甚麼事的

這種語言的計,就會發奮圖強咁去搵錢,去為「知識型

話,氣氛不會那樣凝重。不過現在哪裡還有精神替他操

經濟」的神話賣命,成為中產納稅的楷模,忘記了人作

心呢?這是我有生以來最不像話的一次生日。好在我並

為一個人的本分與天才。而在這個議論過程裡,具體同

不在乎,人長大了就不會太在乎某一天是不是快樂。」

學的主體經驗或者是相對地次要的,因為個人的體會往

治左翼 vs 右派扮中立」的分別。也就是說,作為學生報

往是社會文化生產的一部分。以小見大或舉一反三固然 ——張大春〈生日並不快樂〉/《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

好,但這套 Agenda 的基調可能是︰結論 / 立場比推論 方法更重要。

2 寫 Grant / Loan,有十萬個問題可以先問自己。首先是

3

自欺欺人的︰我要做幾多資料搜集?是借憑經驗吹水,

從大圍看,Grant / Loan 即阿公的學費協調機制。呢餐

還是從體制出發,裝出絲絲入扣的樣子,寫成「關窿與

飯食左你就(自以為會)榮華富貴,所以你一定要食,

你︰ 108 式自保法」,讓讀者把本文當成可以索引的一

你窮,爭兩舊至埋到張單,我貼你一舊,又借你一舊。

列地圖呢? 於是我們不妨先嘗試搞清楚學費的氣質。直至九零年代 我會發夢做到後者。但先要有一 Team 真誠為香港的校

初,中文大學本科生的學費大概尚不過萬。而踏入九零

園記者,再時光倒流,由舊年秋天做起,認識一個又一

年代,四改三,工程學院草創,建築學系成立,及二世

個的新同學舊同學,Case by case 咁去比對出體制的裂

祖李國章先生履任校長,中文大學的綜合型大學格局才

縫、個別同學際遇的 Discrepancies ,新知舊雨,雲集

露鋒芒。這時候的中大,或香港,進入了暴發戶的末世

一時,而我們彼此又不甘心打完齋唔要和尚,只視對方

情緒,以幾近狂喜的姿態迅速擴張。印象中九七年是最

為資料提供者 / 不義公布者。由是,訪問者和記者開始

後一次加學費了,每年盛惠四萬二千一百蚊,呢個價一

了自覺的友誼,而一個腐爛中的社會的官僚氣質也就可

直 Keep 到而家。而關窿的重要性,自然是與學費一起

以栩栩再現了——在夢中。

「成長」了。

其次是理性的。中大學生報的關窿書寫與《大學線》有

而在同一個九零年代裡,香港最高收入的二十萬住戶的

甚麼分別?與《明報》《壹仔》有甚麼分別?

實質收入增加了近三成,最低收入的廿萬住戶實質收入 則下降了近三成。回歸後的天秤再火速傾斜,九六年的

首先,《明報》同《壹仔》點會理會關窿呢種平淡的題

貧富家庭收入差距是十三倍,九九年已達廿三倍。

材呢? 而校園,還是同一個校園。你冇話見到邊度係基層區, 也有可能的︰有人出老千,呃政府錢 / 納稅人錢,東窗

邊度係中產區,或富豪區。而政府嘗試透過關窿說明的

事發,可以上《明報》法庭版,因為唔 Juicy,符合《明

大學理念也明顯不過,你細個點寒酸唔係問題,老豆點

報》的偽君子形象,又可以為「綜援養懶人」的議程留

窮點老粗唔係問題。過咗大學,你就咪喇。個個都要斯

個伏筆。其次是審計署發表報告,學生資助辦事處點浪

斯文文,自己食自己。因此,與其說關窿是保障公平就

費公帑、借錢的畢業生又點樣走數之類,《蘋果》也會

學的機制,毋寧說這是訓令我們趨同的要求(你咪 x 好

馬上上位做野,以昭新自由主義經濟文明之「公信」。

似你老母咁再咁 x 窮喇!)。與其說大學是讓我們階級 前路

11


向上游動的魔術棒,毋寧說這是一場讓我們親歷這種幻

現在距離那個夏天又過了幾年。工作又已轉了多次。都

覺的強制經驗。

是拿起報紙就見工,翌日便上班的體力勞動。然後叫起 手有咩屎忽想搞(例如反世貿的活動),就辭職。忙過

這就是關窿的時代背景,學生報刊物被期待的一套觀照

後又再見新工,反正人搵工工搵人,老闆也不介意得太

方案,人不應或忘的一點歷史花絮。

多。以工作的勞動性質論,父親應是暗自歡喜的;但從 經濟景觀來說,母親就是無法高興。後來結婚了,也勉 可攤分微薄家用給妻子。但欠雙親的錢,仍是沒有稍稍

4

歸還。

從內籠看,關窿即,你想爭你屋企人幾多。有人會希望

劇本雨過天晴,隨寫隨忘。讀者要做的也許是,回到最

把迎新營打造成一套成年禮。但成年其實是全盤生活

初的一點,向作者質問︰為甚麼這樣誠懇殷實的兩個

的、一整個系列的判斷。它的轉捩可以發生在任何一

人,要照顧你?或,為甚麼你不可以「好好做人」呢?

點,例如關窿。

這些問題或者都重要,甚至令我無地自容,但非關本文 的發展。我無意炫耀我的無恥與涼薄,更不是借書寫來

我在九七年秋天考入中大。

懺悔——雖然從事後眼光看生活永遠有更好的、別樣的 辦法。

父親五七年偷渡來港,只有十六歲,先在油站當學徒, 後來當司機,歷貨車、的士、專線小巴的經驗,餐搵餐

我在本節嘗試闡示的,其實是關窿在我們的都會生命

食。八十年代中,身體反應慢了,母親就勸他改行做保

中,可以是一種怎樣改變節奏的樞紐。經濟上自己料養

安,但信和集團工資苛刻,於是又被母親推了去醫院,

自己,正是成年人被期待的角色的一種。十二萬學費,

擔任打雜,九七年的時候,快將退休。

幾萬生活費,邊個出?借唔借?點還?在這個判斷過程 中,我們要面對的同時是︰獨立、尊嚴、世俗、理想、

母親和我在八二年來港與他團聚,是第一批單程證的申

與具體的人的關係、與抽象的政府 / 社會的關係、成年。

請人。最初的時候她在居處附近的上海理髮燒飯,鋪頭

而要面對這種關於文化位置的思考的人,肯定不獨獨是

很快結業。又往半山當鐘點。八九年我們已負擔不起石

清貧如我的青年。隻手遮天的李家二少爺李澤楷先生,

塘咀的租金,搬進了青衣的公屋。九一年她在荃威花園

咪一樣要畀人問︰你係青年企業家?定係二世祖呀……

的街市投了個雜貨小攤,在雞蛋豉油之間浮沉,每天工 作連燒飯是十四五小時,後來自然就過勞了,到我唸大

何況,真正令人憂鬱的地方是,時機也許永遠不會與你

學時已沒有幹活。

重疊,你將能夠思考的,大概就只有過去的事情。

我和大部分我的同代人一樣,中六開始就兼職。上課睡 覺或批改學生練習,下課補習。閒來吃飯唱歌泡電影院 書店,買王菲的正版唱片。自以為有文化、有自己的態

5

度。但完全沒有儲蓄。 在引文裡,大頭春因為生日,以為自己突然長大了,更 第一年,批了兩萬幾關,窿則是萬頭。自己拿了幾千

明白自己、明白世界多一點,所以煩惱起來,反而沒有

塊, 其 餘 的 才 用 來 交 學 費。 第 二 年 減 半。 第 三 年 只有

關心與他疏遠的父親的餘裕。如果說 Grant / Loan 的

三千幾。準則無從稽考。借了政府的錢應不過二萬。

判斷或後設討論是社會分析,也很可能是出於這樣的緣 由。

離開大學的第一個夏天,做了三個月工作,月入萬多 塊。然後捲入了一些人事糾紛,心情大壞,又撿起了無

退一步說,《迎新特刊》這種刊物,在預設讀者被中介

償的差事,三年沒有正職,偶然寫作翻譯,通常賒借渡

於大學與中學的夏天裡出版,要書寫的,不正正就是本

日。糾紛依舊,數月半年也不回老家一次。至於關窿,

文急速轉變的語調;或懸置在轉變中的,這樣的一種

一毛錢也沒有還過。到我回家,注意到政府信件之時,

Paradox 嗎?

債項已只餘兩三千塊。

12


If You Burn I Burn with You ── 大 學 生 而內 捲 文 / 西環柚

辛苦了,辛苦完了? 不管你是透過公開試還是銜接課程入讀大學,想必都付出了相 當大的努力,想休歇一下也是人之常情。為此,筆者誠懇地奉 上一句:「有排捱啦你!」 最近 CUHK Secrets 揀科勸世文湧現,當中以〈香港各學科前 途(唔計移民)〉廣為人知。文章將香港各學科以收入和市場 需求劃分成 A 至 D- 等級。主修不是「包生仔」專科?已經輸 了。就讀法律、藥劑等專科也別開心得太早,行業飽和則連非 專科都不如。你的學位就是你最基本的求職裝備,如果它沒有 優勢,甚至「遜色」於同期畢業生,你只能增添其他裝備,或 被淘汰。辛苦了,但辛苦未完,內捲陸續有來呢!

所謂內捲 根據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分析,內捲 (Involution) 描 述年輕人感受到不努力競爭就會落後、淘汰的壓力。但他們一 直在同一水平上,覺得很累、自己重覆投入沒有突破,看不到 意義 [1]。經歷一番廝殺取得學位,甚至修讀不算「乞食」的 學科,距離優渥職業仍長路漫漫,未得喘息。 2010 年 的 學 生 報 編 輯 曾 記 下 就 讀 商 學 院 的 所 見 所 聞:

▲CUHK Secrets 揀科勸世文〈香港各學科前途(唔計移民)〉

「 要 打 造 有 競 爭 力 的 履 歷,GPA、Internship、Exchange、 Scholarship、Case competition、 上 莊, 缺 一 不 可。」 其 他 科系的同學也不妨自行代入 Portfolio、Research assisstant 等

「自我增值」為名的支線任務。超過十年後的今天,求職的預 搏殺

備功夫只能說是「個市越做越壞」。曾有耳聞「早幾年 Year 3

躺平

返一份 Intern,畢業揾工綽綽有餘。呢兩年有人 Year 2 已經 返咗五份,點爭?」,當競爭者都做齊了 Career Planning 六 件事,自然有人選擇以量取勝。

搏殺 你 同 你 同 學 一 齊 辛 苦 爭到份牛工

努力的量都被追平,「更高質素」似乎是出路。要雕琢出完美 履歷,課外活動也須毫無死角,與主修和未來事業相輔相成為 佳。商業才俊 Wannabe 上甚麼莊好呢?新紀元行政管理精英 學會,和嶄露頭角的精英建立網絡? Good。青年公民社會, 搞運動、和未來僱主對著幹? Bad。青春?興趣?你的競爭者 才不會陪你蹉跎歲月呢! 集體求職焦慮少不了危言聳聽的部分,但對手要是如此強大,

你同學辛苦少少有份 好工,你乞食

你 同 學 躺平

你辛苦少少有份好工, 你同學乞食

你同你同學舒服啲都 有 份 工( 或 者 一 代 人 都被放棄)

不裝備自己真可倖存?哪怕所謂勝出也只是平衡代價,更可能 最後兩敗俱傷,沒能享受青春,底薪仍和心情一樣低落。面對 學位和 CV items 的貶值,贏不了,也輸不起。

前路

13


諸君,我喜歡競爭! 大 學 四 年, 總 會 遇 上 捲 得 不 亦 樂 乎 的 同 學, 不 是 溫 習、 比 賽 就 是 實 習, 閒 時 和 行 內 精 英 Mingling。 他 們 不 但 不 覺 疲 累, 更 感 到 自 豪, 呼 籲 同 學 後 輩 效 法 自 己 的 Productive Lifestyle。他們的滿足感當然真實,可能是熱愛伴隨競爭挑戰的腎上腺素,或與亦敵亦友 的同學和不吝教導的良師結下牽絆,樂在其中。但痛訴砌 CV 很辛苦、做完這次便收手, 然後看到競爭機會便奮不顧身的也大有人在,說是競爭成癮也不為過。 但若過程並不盡快樂,競爭的多巴胺又從何而來?也許是領先他人的成就感吧。在困難的 遊戲中屢屢晉級、儲齊傲視同儕的武器裝備,激發腦內獎勵機制,使人不禁持續投入,即 使勝利便意味著身邊玩家的失敗。但這場遊戲為何開始,可否不加入,並不在玩家的控制, 我們只能準備贏和預備輸。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學生沒得選擇 持續競爭的背後並不只「愛拼才會贏」的動力,而混雜了被追趕淘汰的焦慮。如同我們準 備考試,有人為了考第一的榮光和獎勵通宵達旦,也有人羞於名落孫山、抗拒補考而懸樑 刺股。休息時責備自己不夠拼搏,努力時又累得怨聲連連。這種接近自殘的生活模式,使 身邊人甚至自己都不禁疑惑有何意義,唯有以一句「(個個都做,)唔通唔做咩!」草草 推託,然後繼續被焦慮鞭撻,不能停下唯有上進。 但所謂逼迫責任又何不是虛妄?除非課程要求,實習、交換留學皆為自願,課外活動、爆 四和獎學金純屬錦上添花。說到求職,這些亮點本應是學歷、專業技能以外的加分項,只 是變得常見而顯得理所當然。 既然加分項不會帶來突破性的優勢,何不大家一起放慢競爭腳步,又不影響就業呢?可惜 我們難免會陷入囚犯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即使假設你能與競爭者約定一起躺平, 也難以確保他人會信守承諾。畢竟對手怠惰時,勤奮的回報就大了──自我增值變得罕有, 足以拋離對手。由是觀之,就業準備就如逆水行舟,我不參與競爭,競爭也參與了我。囚 犯是敗於他人還是敗於自利?躺下來盯著牢房的天花板,每當想到同伴會把自己丟下遠走, 便焦急地奮起,繼續和同伴迷走於枷鎖與囹圄之中。

鬼叫你窮呀頂硬上 龐大的經濟壓力當然也不容忽視。要在寸土尺金的都市找到宜人居所、維持日常衣食的品 質、為老後生活投資等,光是維持自己的安穩生活就需要一大筆花費。如今有說養育一名 孩子需要 600 萬,護老服務亦所費不菲,全家人的小康生活更不是隨便一份打工就能支 撐。 部分人聲稱職訓教育雖不廉宜,但實用的職業技能比大學的學術知識回報更穩健。甚至投 考紀律部隊也不失一條脫貧出路。畢竟如今大學入學門檻下降,大學生的精英地位不再。 然而大學學歷依舊是許多收入穩定的白領工種的入行要求,出路單一的職訓教育也有起鋌 而走險之處。只是雖說大學學歷能提供更多出路,但當中真的被視作理想的,還是離不開 醫療、金融、法律、公職、教育和其他收入可觀的專業行業。無論有多擅長競爭遊戲,遊 戲的格局繼續不擴張,依然無法產生更多的贏家。

14


因此出色的沙紙和履歷不可或缺,但其作用也漸漸成疑。上一輩擁有大學學位就不愁就 職,現在要有出眾的學歷、反映合作能力的課外活動、突顯國際視野的留學經驗、提前熟 悉職場實務的實習經驗,再加上精通 Microsoft Office 才能多爭取幾個面試機會,除了慨 嘆生不逢時,還是得用生命值硬接。

錦鯉有咩高見? 讀完洋洋灑灑的負能量,最後來一句樂觀享受青春、「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 你也只會一笑置之吧。 內捲難以抽離,在於誤判努力足以左右結果。但競爭並非一個人的遊戲。政局變動、新科 技誕生、經濟泡沫爆破等宏觀因素,足以重設市場競爭,一己努力豈可對抗?不論行業蓬 勃或蕭條,個人輸贏是對比自己和對手的表現。對手可能繼承了更多金錢與人脈等前人資 本,或有更佳際遇甚至天資。同樣的努力,對方隨時可以加乘出更大效能,而我們無從控 制他人擁有的條件。努力使我們勝於更弱勢的人,但妄想倍大努力就能百戰不殆,輸了只 是不夠努力,須再加倍努力,終究鑿不開競爭的盡頭。 我們更加有能力控制的是如何看待內捲。最簡單來說,倘若你已找到目標,即使不免勞累, 也能嘗試從競爭找到樂趣,將部分焦慮轉化成正面動力。如果尚在尋找目標,跟從群眾前 進大概也不會走歪,只是難免偶有不安和懷疑。 進一步而言,把大學四年用在自覺有意義的事,得到獨一無二的成長,也許比人皆有之的 Career planning 六兵器更有優勢呢?就算沒有,也不見得一味內捲就特別有用啊!當只 做有用的事都不夠有用,那就做無用的事,學做有用的人。如果不為時用,至少四年光陰 也沒有虛度,對得起自己,而不止於不明所以地付出後一無所有的虛無。 但不論你學會在內捲中平靜自處,還是在競爭中旗開得勝,都不代表天下就此太平。在產 業單一的社會,只要競爭格局維持狹窄,我們頂多是心境開朗的囚犯。不過面對內捲的步 步緊迫,也許在競爭中站穩腳步,才能在打破囚牢的路上走得更遠吧。 [1] 王凡,〈「內卷」與「躺平」之間掙扎的中國年輕人〉,BBC News 中文。

捲!

前路

15


有辛實習

無教導,挨低薪,打雜務,Perm Staff 不堪其憂,煙腸也不改其學,不亦樂乎?雖說樂意 學習的人,到哪裡去都能學到東西,但也不足以為一些浪費光陰甚至剝削學生的實習工作 平反。不管是學系要求還是受內捲推動,同學投入實習工作之際,希望你都能掌握自己應 有的權益,以及該期望有甚麼得著。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 「實習與其說是工作經驗,倒不如是課堂外的另類學習經驗」,是校方、實習機構以至學 生都會持有的看法。然而這亦代表了學生實習的回報是學習成果而非薪酬、薪酬多是人 情,少也不無道理。但這會否只是學生們拿取低薪時的自我安慰? 不論工作內容如何基本,只要為公司謀利過程提供了勞動力,勞工就值得相應回報及基本 權益,包括最低工資、加班補償和強積金供款等。但對於何謂實習生的相應回報,普遍有 更為「開放」的理解。薪酬當然是最直觀而應得的回報,但不用繳學費就能得到學習培訓、 為履歷錦上添花等,都可以是回報。有實習機會就該感恩了,酬金或車馬費權當額外獎 勵。 但「學習培訓」不但無法像薪酬般量化,很多時候更是可遇不可求,如同額外獎勵。實習 期通常不過數月,把實習生教導得「曉飛」,也不能成為長久的得力助手。由此可見正職 員工願意投放在培訓實習生的心力有限,甚至連同學都自覺實習工作不必有多貼近正職, 能體驗工作環境和氣氛便已滿足,繼續影印存檔泡咖啡等。僱主節省了用全職員工處理重 複性低技術雜務的人力成本,但「體驗工作環境和氣氛」、有名無實的履歷是否能平衡抽

文 西 / 環柚 整合改編自 2010 年〈學生實習,老闆發達〉、 年《中大實習須知》〈我們對實習的觀點〉、〈實習生工作前小提醒〉 2017

16

時間實習的機會成本,只能靠同學自行定奪了。

我有一份工叫做陰功 同學若然不做實習,或會選擇時薪較佳的兼職幫補學費等開支,或者儲起日後還 Loan 用。但當實習成為了獲取正職的必經之路,同學則唯有接受低薪甚至無薪的實習工作。更 有眾多自費前往海外、中國內地的實習,同學「貼錢返工」便宛如付錢跟工作機構買經驗, 造就了「顧客」在提供勞動服務的奇景。家境欠佳的同學更是處於競爭的劣勢,放棄短期 兼職收入已不容易,倒貼上班更不可行。至於正式求職時履歷不及他人亮麗,也不是由僱 主擔心的事了。 僱主想要年輕薪低的基層員工,同學想要工作經驗充實技能或履歷,自由市場交易你情我 願,有甚麼問題?只是同學對實習的需求從何而來?最後還是為了滿足僱主開出的招聘條 件。大部分學生總不能說杯葛就職市場,對實習的需求自然就不具彈性,你情我願,不過 是一廂情願。 勞資雙方在實習的求職市場中形成對立,實習生之間的勞工市場亦存在惡性殺價。當有實 習生願意為求得到工作願意接受更低工資,其他學生為了工作機會自然不能抬價,導致實 習薪酬不見增長(甚至每況越下),實習生的供應卻依然不見減少。僱主自然是樂見的, 只是又苦了需要收入的同學。


記得聽日準時返工啊 當實習經驗成為求職的必備踏腳石,比起呼籲大家集體杯葛實習,探討如何確保實習有相 應回報和價值也許更務實。以下是一些同學參加見習時可以留意的要點,以保障實習過程 中的應有權益和回報。

合約 工資

同學應與僱主簽定合約,並確保僱主和自己都各自保

法律上,有兩種學生僱員不受最低工資保障,分別是: a)實習學員:參加學系安排或認可的實習,而該實習 屬課程的選修或必修部份。他們就不受最低工資保障。 b)工作經驗學員:這一類同學包括參加非學系直接負 責的實習(例如同學自己向公司申請實習、或者應應徵 學系轉發出來的公司實習招聘)。同學一年內最多只能 有一次連續 59 天的豁免最低工資保障期。最低工資豁 免期只有一次。例如,如果你接了兩份實習,第一份為

留一份紙本合約。合約保障了工時和工資,亦有助避 免不必要的勞資糾紛。建議同學在簽約前確認工時、 工資計算方法和發薪日、超時工作補償安排(例如補 薪或補假)、公司有否為僱員投保、終止僱傭合約通 知期等內容才簽訂合約。 合約陷阱種類繁多,如果同學對合約有任何不清楚, 應直接詢問有關機構及暫緩簽約。若擔心因暫緩簽約 被機構針對,可指出學系有註明如有同學覺得合約有 任何問題,必須先向學系查詢。

期 20 天並獲得豁免;然而,在第二份的實習,你的公

病假及疾病津貼

司由第一天開始便需向你支付最低工資,即使第一份實 習不足 59 天。

實習生連續受僱於同一僱主 4 星期或以上,而每星期

工傷 若同學於實習期間有任何工傷,不妨向相關行業的工 會求助,爭取賠償。如果是學系安排的實習,也可向 學系查詢。不過,雖說原則上會有保障,但因為學系

最少工作 18 小時,其僱傭合約便屬「連續性合約」。 在最初受僱的 12 個月內每服務滿 1 個月,根據《僱 傭條例》便可累積 2 天有薪病假以領取疾病津貼,即 每日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但需要放取不少於連續 4 天病假方能領取疾病津貼。

行政人員不足,申請程序需時甚長。

工時 香港並無任何工時管制,實習生自然也沒有。

打份工,You are not alone 不時有同學不滿學系實習待遇,卻又苦無發聲平台。學系事後發出問卷收集意見,大部份 都是實名制,有些更是在放 Grade 之前詢問同學,也沒有標明會向機構保密。不少同學擔 心學校或公司秋後算帳。可能因此,學系的「調查」結果總是說同學相當滿意,與學生報 過往調查大相逕庭。比起各自忍生吞氣,同學不妨考慮透過系會或社交媒體集合一眾苦主 的意見,集體向學系爭取改善實習待遇。同時亦可向學生報甚至校外媒體分享實習苦況, 製造輿論。 至於自願參與的實習,同學若不滿工作待遇實在不妨考慮另謀高就 ( 因此需要留意終止合 約安排 )。如果只是為了求職用的自我增值,除了實習還有許多途徑,無須過於執著個別 空缺。同學更不妨互相交流於不同機構實習的狀況,例如在求職網站匿名分享工資、實際 工時和工作內容等,或聯同其他同學編集實習機構白名單和黑名單。充足的情報交流有助 同學掌握真實的實習市況,在應徵時更容易避開回報低下甚至剝削學生的機構。 同學間減少無條件黑心企業提供賤價勞工,也能逐漸斬斷實習生惡性競爭形成的互相剝 削。你的競爭者,不過是跟你一樣過得辛酸的小煙腸。你未必能與市場、與資方議價,但 也許你不必剝削彼此,也許你不必剝削你自己。 前路

17


生 吐 司與 玫 瑰 文 / 新傳轉去人類學的窮撚

在和編輯們討論〈If You Burn I Burn with You ──大學生而內捲〉和〈有辛實習〉兩篇文章的過程 中,看到西環柚把在競爭中泥足深陷的狀態寫得精彩絕倫,結語卻是如此黯淡與絕望——「也許在競 爭中站穩腳步,才能在打破囚牢的路上走得更遠吧」。這種默默認命遵從競爭遊戲的心態,還是不僅 讓人感覺不是味兒,始終在報社的世界觀中,批判和行動才是我們想衝擊讀者的方向。 我們建議西環柚嘗試挑戰一下這個制度的問題,她遲疑了一下,回應道:「我好同意制度有問題,如 果可以嘅話我都希望大學係大家探索自我嘅地方,而唔需要擔心前途嘅問題。不過改變制度對於我嚟 講目標太遙遠、方式太模糊,當下冇可能做到,所以我想務實少少,建議能力範圍內、短期內就可以 做到嘅野。(問題係個制度其實唔難發現,但當下沒有嘢做到感覺先最無力。)」 事實上,這兩篇文章正是西環柚的痛苦自白,看著準精英在超越大多數人的起跑線上繼續掙扎前行, 我似乎也無法輕易將「看看世間的苦難,放棄現有的 Privilege 吧!」這種話說出口。我想,若要理 解和轉化人的想法,首先要梳理這個人的軌跡。

學位 = 交換、成本、回報 西環柚出身名校,就讀接近神科的商科課程,才大學一年級,已經自己跑去會計公司做實習,又在創業 比賽中獲獎。基本上可以預見,平步青雲,每分鐘幾十萬上落的人生正在向她招手。 但又,比起平時大家想象左手拿著連鎖剝削咖啡品牌,右手提著工人跳樓的電腦,穿西裝串柒柒的精英 形象,西環柚是個親切可愛的女生,平時與大家有說有笑,和她的相處不會讓人感到自卑或難受。或者 說,她平時喜歡說自嘲的玩笑,令大家不太感受到精英的驕傲。 「其實我本來都想讀乞食科,打算揀新傳或者海外嘅哲學系,但臨門一腳交 JUPAS 都係揀返商科。」 西環柚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文藝青年。閱讀開啓了她對文學和哲學的熱愛,讀完蘇軾和朱自清後覺得 「好型」而有所觸動,接觸哲學理論的思維方式又大為驚訝,腦袋未用過的地方猶如被開發。久而久之, 西環柚磨練自己的寫作,配以哲學的思維,逐漸培養出自己的風格。在身邊同學都在專注學業的沉悶環 境,這種不太常見的興趣成為了自己的獨特身份,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成績和老師的嘉許。興趣和外在的 滿足感,讓西環柚沉浸在知性的碰撞,也冒起了在大學善用自己的天分,選擇新傳或哲學的想法。 只是,大學只談理想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在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無情擴張下,教育與階級分層的關係 越發赤裸,讓人不得不直視大專機構生產勞動力的功能,交換、成本、回報抽空了一切理念與價值,大 學學位也淪為交換錢途的貨幣。 DSE 放榜後,西環柚的成績是不愁出路的一批,當手頭上的選擇多起來,很難不陷入計算:既然我投放 精力取得好成績,可以怎樣把分數用得划算一點呢?中學有前輩以醫科的成績讀工程學院的科目,那就 是師生家長都為之扼腕的「不划算」了。當然,西環柚深明興趣無法計算,但 DSE 不是知識的殿堂,大 學入場卷只剩下能夠量化的交換價值——「其實考 DSE 就係交換好嘅學位,交換好嘅收入,如果唔係會 浪費手上嘅資本」。 大多數人畢業時對前途的彷徨,西環柚早在大學一年級就把問題想得透徹,只不過是痛苦而無奈的。 西環柚又以「欠債」形容選讀新傳或哲學,這裏不是指借錢的債務,而是畢業後需要承受讀書時期任性 的代價,為沒有計劃穩定前途負責。家人雖然沒有給她壓力,但不代表西環柚沒有感受到期望,如果在 18


一年花費十幾萬出國讀哲學之後,以學術研究維持生活,甚至要依靠家人供養,她能想象對於從工薪階 層邁進中產的家人而言,這種生活談不上是理想,讓西環柚意識到自己不能任性。 殘酷的現實就是興趣揾唔到食,中學時期得到的知性回報已經足夠了,畢業後則不得不看金錢的回報。 在生活成本極高的香港,不選擇「包生仔」的學科,就是辜負了未來的自己。雖然不願承認,但大學四 年就是裝備自己的機會,如果在這段時間風花雪月,她沒有信心自己能夠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生存。

有得揀?冇得揀? 當知識型經濟和服務行業發展得越來越精細,社會除了要劃分「技術」與「非技術」的勞動力(先不論 為何體力勞動不受尊重),就算是人才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大學生天之驕子的身份早已失落。選讀中 大會被質疑不夠分入港大,入了神科也還要砌 CV,做 Intern 還要爭入 Big 4……或許精英的安穩感是 虛幻的,當資本累積為多而多的邏輯滲透至我們的價值,競爭又怎會休止?西環柚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及 其他神科辛苦,欠缺其他人擁有的優勢,永遠都不會覺得足夠:「正如 Gbus 會羡慕 Medic 職業導向明確, 有 Placement 唔洗揾 Intern。醫療行業永遠都需要人手,但做 Ibank 可能會有金融風暴(跳樓都要有醫 護急救 :D)」 西環柚想起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 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讀商科是痛苦的,讀文科是貧窮的,談什麽後悔不後悔,世間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兩個選擇也不 會被放在平衡的天枰上衡量——讀完商科還能繼續進修讀哲學,但本科讀哲學,大家都沒有勇氣想象自 己能成為 Ibanker。就算多麽厭惡競爭,就算對前路多麽迷茫,不斷理智地計算和量化前途,不斷尋找 證據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也許這就是安慰自己的最好說辭。 而又,西環柚深知自己很優越,這種「冇得揀」對於中文不過三、考不進大學的人而言,未免奢侈得讓 人難堪。我們都明白,在大學入學率只有 35% 的香港,精英焦慮的是如何擠進最頂尖最高人工的位置, 剩下的 65%,根本連大公司的門口也碰不到。精英懼怕要放棄的優越,到底意味著什麽?

結語: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 為了未來而這般痛苦與糾結,西環柚實際上期許著怎樣的生活?「其實我都係想食飯單點唔要 set 都唔 會心痛,希望生活可以多啲『小確幸』」。乍一聽,理想生活並非奢華的消費和揮霍,甚至平凡得讓人 懷疑是否放棄得太多。但再追問下去,還是會回到那些你和我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確保家人退休也有 舒服的生活、租樓或置業、生病時的保險費和醫藥費、下一代的教育⋯⋯大家期許的穩定生活,原來只 是生存的基本條件——有多少人辛苦後也只能換來一場空! 這個社會是多麽病態,從中學開始強迫大家操卷考試,大學時訓練求職能力,畢業後要無限 OT 到退休。 忙活一場,是因為我們的醫療制度面對人口老化卻不增加資源,病人若不想苦等只能去私家醫院;我們 的退休制度把打工仔女的辛苦錢倒入大海,退休後只能靠存款過活,甚至不少長者還在繼續工作;我們 的房屋政策只會把市民推去樓市,天價數字換來小小的私人空間,想住公屋只能鬥窮;我們的教育制度 要求讀書先要付十幾萬的學費(或債務),想逃離填鴨式的應試文化只能出國留學⋯⋯ 正如西環柚在文首所說,改變制度太遙遠,當下很無力。對著西環柚,或是其他在競爭中的人,要大家 Quit game 改革制度當然是不切實際。然後,我又想起那些為理想社會奮鬥的人,聽過任職人力資源部 的人運用法律知識,在工餘時幫助其他被無理解僱的工友,又聽過公關用市場廣告技巧,教導社運機構 如何尋找資源,這些都是改變殘酷現實的一小步。如果這些社會問題能夠稍稍觸動到你,又不妨踏出多 一步,可能是在實習期間和其他同事一起拒絕不合理的指示,可能是整理黑心企業名單讓師弟妹參考, 可能是捉住生活與社會的那些聯繫,然後探索自己位置中能夠做的事。 前路

19


▲ 1979 年,中大迎新日

校 史。前言 2019 年後,中大本來虛空的人文精神似乎所剩無幾,反抗與運動離我們多麼遙遠。 但「人文精神」是所謂何事?中大的成立除了反殖外,冷戰的歷史脈絡與港英的權力 盤算如何定調了中大的路?似有還無的書院聯邦制又如何撐着空殼走到現在,成為自 欺欺人的籌款工具? 教育制度無法抽空於社會,抽空於市場邏輯。以國際化為包裝的金錢遊戲淹沒師生, 大學追逐的不是人文,學生渴望的不是知識,交換、競爭、產業造就了怎樣的學店? 面對權力,面對歷史,我們還能創造,讓我們在運動中重聚。

20


輝煌校史以外: 書 院 聯 邦 至 集 權 與沒落 文 / 積克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5《迎新特刊》 // 要是向中大人提起「書院」二字 , 激蕩起的是一股盡在不言中的共鳴 , 和一份常在心間的歸屬感。二十一世紀 , 中大獨特的書院 文化達至空前盛勢。中大九書院各有千秋 , 理想則一——努力營造師生居息一堂的和諧社群 , 問學朝夕 , 切磋砥礪 , 為莘莘學子提 供心靈關顧及全人教育 , 創造宜人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書院生活是中大經驗必不可少的部分 , 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 ——摘自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4 年

一直以來,中大都不時宣揚自己的書院制有何獨特,聲稱自己是全港唯一一間推行聯邦書院制的大學,以此增加中 大向國際、向學生宣傳的資本。在中大官方論述中,不時看到中大九書院被描述成各有特色;大 O 的時候又會聲嘶 力竭地嗌「UC 最強」等口號。然而,當在中大生活一段時間,便看得出書院之間根本沒有太大分別。事實上,如 果我們和中大成立前的高度獨立作一個對比,便會發現中大書院制早已演變成一個疊床架屋的行政機構,遑論書院 文化傳承、書院特色了。

中大成立:由三大書院說起 錢穆、唐君毅等是創立新亞書院的重要人物。1949 年

的「流亡書院」,都是為了逃避共軍南下而來港。聯合

10 月創立文商科夜校,租用偉晴街的南華中學作校舍。

成立的背景與新亞類似,來港後都經歷了一段財政非常

翌年得到資助,租用桂林街六個單位作新校舍,遂改為

困難的時期,只能租用設備簡單的校舍及在夜間上課。

日校,易名「新亞書院」。那時的新亞沒有職員,更沒

各書院的經濟來源,就只靠有限的學費。幸好在此情況

有校工,一切日常校務,全由老師跟學生共同負責。同

下有 1950 年台灣捐出的助學金,情況才有所改善。那

學們下課後還需要清潔課室,整理桌椅。青春歲月堆滿

些年的台灣還處於國民黨獨裁專政,資金不能自由進出

汗水與淚水,好不快活。而學校的營運經費則多為募捐

的年代,忽然有些台灣來的基金,想來與國民黨應該有

得來;老師的收入也非常微薄,只有上課的鐘點費,生

不少關係。

活多靠稿費支持。新亞校歌中「手空空,無一物,路遙 遙無止境」也許是錢老當年貧苦辦學,仍奮勇向前最真

三書院以爭取中文專上教育為目標,提出中文為教學語

實的寫照。

言的必要,希望為當時苦求出路的中中學生提供升學機 會,打破港大壟斷,爭取政府資助和獲資格頒發認可學

成立第二早的書院則為崇基書院,成立於 1951 年。崇

位,並計劃成立一所以中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大學。他

基的建立乃源於基督教會大學在中國大陸被迫結束,不

們指出「中國有其本身之教育理論與傳統,在任何方面

少教授及學生逃到香港。因此崇基創立的一大要旨便是

足與西方教育之理論與傳統相比擬」,希望借香港的中

繼承西方基督教會在中國的辦學精神,崇基便是取崇奉

西匯合特點,溝通中西文化。

基督精神的意思。其精神不獨體現在創校理念上,也在 其建築、學生活動和課程設計上。就是最早的兩棟宿舍

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或是官方會提及的書院成立史,

(應林堂和華連堂)分開男宿跟女宿也體現了當時的基

說到一群文人壯志豪情,然後再團結一起,爭取中文在

督教會的風氣和價值觀。

當時殖民地上的地位,傳承中華文化,道些事情的確真 實發生過。然而,這種歷史敍述忽略了權力的面向一一

第三間老書院就是聯合書院了,在 1956 年成立,由華

以此面向理解中文大學,會看到有權的一方賦予中文大

僑、廣僑、文化、光夏及平正五所院校組成,大多是於

學的另一重意義。

1947 至 1950 年間由廣州南遷來港的私立大學,屬所謂

校史

21


中大成立的另一版本:殖民政府的盤算 當時把握權勢的一方就是殖民地政府,其教育政策明顯

入,中大不聽話,隨時被削資。殖民政府只顧短期利益

地重英輕中,但為何會容許中文大學成立?當時政策深

(萬一宣佈回歸不就血本無歸?),政府操縱的 UGC

化了文化上的殖民,精通英語的人漸漸得到較高的社會

如是,教育於是用作支持資本家和香港經濟的需要——

地位;中文使用者,尤其是中文中學的學生則受到歧視。

生產不同類型的大學生供應社會。

另外,中中和英中學制不同。當時沒有一個以中文為教 學語言的認可高等教育,如果中文中學的學生有意升讀

校董會組成方面,在坐擁行政和教學決策大權的校董

港大,必須於中學畢業後多花一年時間去修讀英文特別

會,中文大學條例規定校董會主席必須是香港富有而地

班。其後私營中文專上學院湧現,但畢業生的文憑仍未

位重要的人,需與各學院無關係,再由港督任命。創校

受外界承認。

初期首兩位校董會主席——關祖堯和簡悅強,都是香港 重要的資本家、立法者、爵士。同時,首屆校董會的組

因此,大量中中學生因無望入讀港大而湧向內地和台灣

成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涉及香港重要的工業,包括銀行和

升學,這群學生便成為兩岸國共政府戰略博弈下的重要

各大工業,反而有教學理想和熟悉大學運作的知識份子

棋子。港英政府不願大量人才流失到中共之手,受到共

則佔少數。如果校董會是處理大學的發展方向的最高決

產主義思想的政治灌輸;亦怕台灣國民政府會把學生培

策者,其組成便代表大學發展會以經濟利益為大前提。

殖成右派,但在冷戰的情況下,殖民政府刻意避免對某 一方的中國政府有任何取態。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另一所

由是觀之,三院和殖民政府雖然一同建立中文大學,然

大學去吸納中中學生,免之成為國共兩黨的政治籌碼。

而兩者對中大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是中文大學的內部矛

同時,港英政府希望培養華人精英加入政府,以達至「以

盾:代表精神的前者認為中大可以讓他們傳承教學理念

華制華」的效果。

和文化;後者認為中大是培育人才服務政商集團的機器, 代表權力。當權力和精神對撼,「手空空,無一物」的

參考王俞《中文大學的本質》的觀點 [1] ,殖民政府成

精神就會被權力衝破,因為政府掌握金錢和權力,有絕

立中大,負責承認學位和支持財政,其實是以財政支援

對優勢。

為誘因吸引三院組成大學,掌握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

同時由殖民政府操縱中大權力組成,使其不得不聽命於

雖然如此,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創校初期的美好時光,各

政府,在財政和校董會組成兩方面都受到控制。

書院可以開辦各自學科,例如當時崇基和新亞均有哲學 系,但內容和教學方向不相同。各書院都有不同面向,

財政方面,中大成立後,所需經費龐大,需依賴政府,

如聯合以社會科學為重,崇基傾向宗教、科學和音樂,

1965 至 1970 年間,政府的大學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新亞則專於中華文化。但與其說書院有權決定教學內

Grants Committee,UGC) 支 撐 著 中 大 超 過 八 成 半 收

容,不如說當時政府尚未大幅干預書院的教學。 (1] 《中大十年》,頁 44 。

告別書院聯邦制 1975 年,港英政府委任「第二次富爾敦委員會」,並在

門各自分開,導致學科重複,同時忽略其他學科,未能

不到四個月的時間發表《香港中文大學調查委員會報告

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妨礙學術交流。

書》,當中包括一個激進且徹底的建議:把中大由聯邦 制改為單一制,建議大學本部收回三書院的大部分行政

這是一場大學本部和書院之間的角力、中大自成立以來

權及財政權,而原屬三院的建築物亦全數移交大學,只

已存在的內部矛盾。報告書美其名說大學本部是「學科

保留書院校董會的法人地位以及其籌款與管理捐款的功

為本」,書院是「學生為本」,事實上新制下中央權力

能,其他諸如收生、課程安排、聘用教師等權力全部收

大增,三書院原本的行政權幾乎全部劃歸中央,書院權

歸中央。簡單而言,書院只剩下了籌錢、分配宿舍和書

力所剩無幾。新亞、崇基皆表態反對改制,唯有聯合支

通的功能,不要說是書院,這簡直就只是分了地區的小

持。然而在當時政治體制之下,改制與否並不是由書院

校務處。

決定,而是操縱在港督、立法會手上。儘管新亞董事會 致函立法會各議員陳情、上書港督請緩立法、發表聲明

報 告 書 指 出, 七 十 年 代 中 大 的 抱 負 和 任 務 較 創 校 時

反對,立法會依然快速三讀通過法案。書院聯邦制正式

(1963 年)已有很大差別,中大需與時並進,「比時代

告一段落,書院意識形態自此被大學本部限制。

先進 25 年」,故此有整合學系的必要。報告指學循部

22


自欺欺人的書院精神 所以七十年代後,書院掌握的權力,對中大的影響已是

現在書院仍提及書院精神,忽視容讓精神傳承的物質條

大不如前。現今的中大書院只能管理食堂及宿舍事務,

件——例如是書院財政自主權,不過是自欺欺人。回顧

只能保留自己書院範圍的行政獨立,教學獨立卻已蕩然

今天,能夠容許書院宣揚一些價值、精神、美德、文化

無存。教學課程由大學中央決定,書院對教學課程的影

的空間,只剩下每星期兩小時的週會(被不少同學拿去

響幾乎等如零。書院唯一和普通的宿舍委員會、食堂委

睡覺)及四至六學分的書院通識而已(學分比重比大學

員會不同之處,大概就是它能開辦週會和書院通識了。

通識還要低),不單是時間不足夠,書院也不見得善用

再者,行政權力亦不見得很獨立,書院聘用教授要交由

這些空間宣揚書院精神,書通很少會提及書院精神,深

大學中央或學系決定。書院能決定聘任的,只剩下事務

化書院精神的討論、將書院精神和人生實踐聯繫等。所

處的文員而已。

以,對書院精神有想法的人,都沒有空間實踐。

逸夫以後:書院值幾多? 但是發生在中大的大事卻從來沒有就此慢下來,邵逸夫

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和伍宜孫書院,在

向中大捐贈的大禮堂於 1981 年落成啟用後,邵逸夫即

10 月通過成立和聲書院。一如逸夫書院,這幾間書院都

向校方表示有意支持中大另一工程——即設立第四所書

是基於中大發展和金錢考慮而出現的,例如晨興基金和

院,亦即今天的逸夫書院。

何善衡基金(不用說,你也知道這兩個基金跟甚麼書院 有關吧)。中大校方在這段期間向師生表現了其極高的

它是三間創校成員書院之後的第一間新書院,也是第一

行政效率,不但選定了贊助人,更連書院精神也作好了。

間基於金錢考慮作為出發點而非教育理念而創立的書

根據官方新聞稿,晨興書院希望「培育學生為香港、全

院,更是中大第一間以人名命名的書院,為以後「不論

國以至全世界社會服務」;善衡書院則希望「培育學生

理念,只要有錢」的新書院開了先河,埋下了日後幾間

的誠信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立下基礎以貢獻社會,豐

新書院橫空出世的伏線。

盛人生」。這些新書院的創立無視了與中大整體理念是 否相符,無視了校園的整體規劃。中大用書院之名來換

2005 年 10 月至 2006 年 2 月間,中大校方完成了考慮

捐款的想法欲蓋彌彰:如果只是單單擴建舊四院,又怎

成立新書院、考察、寫報告和諮詢多個本應需時甚久的

能吸引大量資金?所謂的書院除了宿舍、獎學金和海外

程序,時間之快令人咋舌。接著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交流,還剩下了甚麼呢?中大新書院!盛惠五億一間!

在同年 4 月開了無人知曉的校董會會議,決定興建新書 院。就在這中大師生一片質疑和反對聲之中,校方便沾

大家試想想,中大學生會代表會批給屬會小小的幾千元

沾自喜的舉杯慶祝,為中大開拓了新版圖而心感滿足。

也要「嚴謹審批」,耗時數多個月。現在耗資上億,興 建數年的新書院,中大竟說三數個月便決定一切?會不 會做得過火了點?

最後報告後公佈不足一個月,中大校董會便在 5 月通過

小結 時至今日,不同書院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愈來愈少,因為

我們經常認為現今書院精神沒落,其實假定了從前有過

改制後大家的生活都不太受書院影響,書院特色又從何

一段美好時光。不過,美好時光也許只是我們的想像或

而來?結果,書院特色漸漸由師生間的內在精神、不同

幻象。我們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那段美好時光曾經出現,

的 價 值 堅 持, 變 成 外 在 的 景 點。 新 亞 特 色 不 再 是「 艱

或是不存在;也許是當時政府權力還沒有干預書院,才

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而是君子塔和天人合一亭。

出現這現象。無從對照之下,書院精神說不上是沒落。

崇基特色是未圓湖和小橋流水,聯合的則是淑女塔和湯 草。然而,如果剝去這些美麗的景點、那些官方口號式

只談書院精神解釋不了書院屹立至今五十年,我們似乎

的宣傳,書院們還剩下甚麼呢?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可

避免不了權力在控制書院發展上的角色。若要書院精

悲而赤裸的現實:不論是崇基、新亞,還是聯合、逸夫,

神不流於空談,需從現實中著手——即是從權力和財政

本質上都是名目不同的行政機構而已。

的自主談起。而這,其實就要處理書院與大學本部和 UGC 的關係了。

校史

23


靈 魂 被抽 乾 殘 留 著軀幹—— 國 際 化下 的 中 大 文 / 梁日恆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8《迎新特刊》

為何中文大學叫「中文」大學?現在的中大,還真的是「中文」大學嗎? 很多人說中大特別有人文精神與教育理念,亦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至少筆者在尚未了 解過中大校史之前,都隱約對中大有這種感覺。入學前,筆者聽聞中大以中文授課,出於 「中文讀易過英文讀」的原因,選讀中大亦使筆者更加安心。但入學後,我才發現原來中 大很多學科主要以英語授課,就如現時的社會學系已有八成課堂如此 [1] 。 本來筆者也不以為然——始終是所大學,英語為主也非不可理解。然而,當我進一步了解 校史時,才發現教學語言的問題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牽涉到一個地方的文化及學術發展; 以及大學應如何運作:即大學應否國際化的問題。而十數年前的中大,就因校方以英語為 授課語言一事,惹起軒然大波。

中大啊,你為何要哭? 在改革語言政策上,校方早有改革藍圖,迫使各學系逐

規模改革學校語言政策,是為了滿足非本地生的教學要

步地轉為以英語授課。2004 年,劉遵義校長剛上任,當

求,為招收更多國際學生打開方便之門。

時校方要求不同學系表明,能否在下學年提供一定數量 以英語授課的課程,以及收取非本地生。正如上司要求

但這改革卻無充分諮詢中大師生。很多學系本身沒有英

工人表明能否加班一樣,在資源由校方掌控的情況下,

語課堂,亦不夠資源同時開辦中文及英語的課堂。在資

當時不少學系面對校方雷厲風行的改革方針,大都因受

源緊拙的情況下,大部份學系只能放棄中文而採用英語

壓而妥協。

授課,對不少中大同學帶來學習上的困難。因此這變革 引來極大迴響。

2005 年,校方再要求願意增加英語授課課程比例的學系 遵守四個條件 [2] ,以硬性規定學系做到校方的標準:

1 月 31 日,中大學生會以及捍衛中大理想小組(由一眾 反對以英語作主要授課語言的學生組成)將〈哭中大〉

一、必修科須以英語授課,如該科設數班,則至少一班

聯署聲明電郵予同學,並於校園收集同學簽名,同時在

為英語授課;

文化廣場掛出「哭中大」橫額及大字報。事隔數天已有

二、學系須提供足夠英語課堂,令非本地生可修讀足夠

超過 800 人聯署聲明。後來,學生會更舉辦「中大國際

學分畢業;

化研討會」,邀請蔡寶瓊、梁文道、陳健民、陸德泉等

三、至少一節導修課、實驗或練習課堂須以英語授課;

討論事件,座無虛席。及後,亦有不少校友與師生撰文

四、所有英語授課課程須有英文試卷。

批評英語授課的校政改革,校方與師生校友持續拉鋸。 直到 2008 年,當時的學生李耀基入稟法庭作司法覆核,

然而這些政策變動是為了達到甚麼目的?中大學生會後

後於 2011 年敗訴。儘管事件影響深遠,亦有大量反對

來從非正式渠道,獲得一封由副校長楊綱凱向學系系主

聲音,卻未能制止中大的英語化進程。

任發出有關教學語言的信函,揭發了校方準備收取數百 個非本地生,並要求學系提供英語課堂。可見校方欲大

究竟,哭中大所為何事? 一切源於政府提倡的大學國際化。

24


國際化還是偽國際化? 當我們聽到「國際化」時,往往會想到與外國學術交流 所帶來的火花,以及與外地人互相溝通文化的美好畫 面。然而,於政府及中大高層而言,他們想到的是從國 際引來的經濟收益,以「國際化」之名,推行「具國際 面向的市場化」。 2002 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所發表的 《香港高等教育》報告書明言,面對「國際化與人力市 場的世界性」,高等教育有必要改革,以使香港成為亞 洲的「國際都會」。及後教資會發表《共展所長.與時 俱進》報告書闡明「其立場為促進各院校在各有關方面 致力達致具國際競爭力的水平」,透過與其他地區的大 學競爭,多收外來學生,藉此賺更多錢。及後,一連串 大學國際化政策便接踵而至。 藉著人們對「國際化」一詞的美好想像,來掩飾以教育 賺錢的目的。究竟這種教育方針的轉變會如何影響到教 育本身,以及其理念?種種政策又是否真的有助香港高 等教育走向國際?現時大學國際化的模式,真的是一條 出路嗎?我們不妨先審視政府推行所謂「國際化」的手 段,再來談談其後果。

校史

25


手段一:市場化 將商業邏輯灌進大學院校 要賺錢,其中一個重點是節流。受 80 年代開始的新自 由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各國政府開始削減財政預算。因 為相信私有化與市場化最有效率,諸多公共服務如交 通、醫療、郵政都交由市場機制經營,從而希望達到高 效率及低成本的效果。 香港向來高度重視市場的作用,在各領域推動市場化亦 不遺餘力。2004 年香港政府將多個公帑興建房委會商場 出售並上市,屋邨商場自始脫離政府的監察與管理。市 場化後的公共服務不再以市民為本,而是追逐著無盡的 利潤,瘋狂加租。抵不住貴租的店鋪,變成一式一樣的 連鎖店。要知道居住在領匯商場附近的居民大多也是公 屋居民,市場化後的成本最終轉嫁予草根。 政府決意進行「大學國際化」時,需要擴展高等教育院 校,並找尋更多財政資源以平衡龐大的支出,而政府的 第一步便是使高等教育市場化,採用商業手法來經營大 學或高等院校。2004 年政府向八大院校削減經常性資助 10%,及後政府撥款佔大學經費的比例亦逐年下降,從 以往約 70%,至現時只有 55%。 與此同時,政府又鼓勵大學大量招收非本地的自費生, 及開辦林林總總自負盈虧的副學士乃至碩士課程,使大 學儼如一所學店。政府欲開源節流,便把財政壓力往高 等院校裏壓,大學高層也急著想方設法回應了。

教資會干預學術自主,迎合國際化要求

教資會實際掌握了過百億的專上教育撥款,可謂掌控著 各大院校的生殺大權,把商業邏輯及市場考量強加於大 學身上。過往至今的委員往往為政商界人士,他們身兼 多職,例如現時的主席唐家成曾是證監會主席,教資會 內的質素保證局主席梁國維曾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行 政總裁等。現時教資會向大學所撥的經費資助,大多是 來自所謂的「經常補助金」,當中主要分為教學用途撥 款及研究用途撥款,市場邏輯在此兩項撥款中的準則中 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學用途撥款」主要與學生人數有關,有越多學生的 院校就能得到越多教學用途撥款。這項撥款的機制,影 響大學在開辦學科時的傾向,令各院校變得商業導向。 2009 年起,政府推出坊間稱「學額回撥」的優配學額 機制 [3] ,在這個機制下,各大學要把部份原有的學額 吐出來,然而再由各大學競逐這些學額。然而,一所大 學如何在這「爭飯碗」的競爭中得利?教資會提出的四 個準則中極度強調國際競爭力,第四個準則亦明言要考 慮「院校有否與業界及社區建立配合其院校角色的夥伴 關係」 [4] 。以中大為例,在 2012 至 2015 年所贏得的 學額便用來開辦了「環球經濟金融、能源工程和地球科 學」等商科及實用數理科 [5] ,當中無任何與人文科目 有關係的學科。 換句話說,大學想爭取更多資源時,需從商業的角度出 發。但與哲學、文化研究有關的人文學科,試問又如何 直接地與「業界」建立夥伴關係?各學院在如此的市場 化下資源緊絀,難免順應商業邏輯,甚或只加開受歡迎 的學科,停辦一些無商業價值的學科,2004 年中大的殺 系風波後又加開法律課程便是一例 [6] ,去年港大取消

最能夠突顯政府以市場邏輯來推行「大學國際化」的,

天文及物理和數學兩科為主修亦為一例 [7] 。

莫過於現時教資會對院校的撥款機制。儘管政府不能直

26

接干預大學的運作,但其實政府可以透過撥款來影響大

「研究用途撥款」主要與大學的研究相關,當院校的研

學決定。例如政府若想大學收更多非本地生,可以設立

究越「高質素」,院校便能獲得越多撥款。究竟何謂高

一個撥款機制,額外撥出資源予收取更多非本地生的大

質素的研究?這主要取決於教資會的「研究評審工作」

學。在財政壓力下,院校亦不得不跟隨。

(RAE),其準則在於研究能否迎合國際研究的學術主


流與國際學術圈銜接。撥款具體評審準則是考慮文章的

的職員,如校工與保安等,都受到很大影響。昔日中大

影響因素(Impact factor),由國際期刊所引用該研究

就有校方高層「肥上瘦下」的醜聞,為了降低學校營運

的次數而評定其國際影響力 [8] 。

開支,以更大比例削減其他非教職員如清潔工的薪酬。 教資會研究導向為準則的撥款政策下,院校必須有更多

然而,「國際學術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中心,

研究產出,方能得到足夠營運的撥款。新入職的大學教

大學的「國際」研究要以西方議題為主,以英文來撰寫,

授要面對非常短期的聘請合約,即所謂「3 + 3」,就

國際化後的大學淪為西方國家的學術殖民地,香港逼不

是提供兩份三年制的入職合約。在第一份合約期間,新

得已地跟著既定的美國化遊戲規則。此舉透過財政手

聘教授必須在三年內交出亮麗的研究成績,方有機會再

段,干預學術的自主性,無非是希望把香港的高等教育

續三年合約,晉升為副教授,得到實任崗位。另一方面,

及研究包裝成符合國際市場的學術商品,將教育商品化

為了使教授能專心應付研究「跑數」,院校便聘請兼職

再推出國際市場,成就政府所欲達成的大學國際化。

教員代其教學 [10] 。

市場化下的惡果

這些「教學代工」往往以短期合約聘請,現時中大便有

時至今日,這種以國際化為名的市場化,為中大乃至香 港高等教育圈帶來了諸多弊端。 其一,量化學術論文,威脅研究質素。教資會的研究撥 款機制相當重視各大院校的研究產出,為了獲得更多資 源,院校難免向教授施壓,要求他們產出更多符合評審 準則的研究論文。不少研究「為做而做」,學者僅是為 了迎合機制準則,而非以其本身所欲研究的方向出發, 因此研究的質素難免受到影響。

數百名兼任教員,每個學期他們只有 20 個星期合約, 備課所花的時間不包括在薪酬以內,亦不能享有全職教 學人員的待遇:開學後才可以使用校園的圖書館服務、 使用保健處服務要正常收費,沒有助教協助的情況下備 課教學、登分、記錄出席率及出通告等事項均需要一腳 踢,月薪卻只有全職講師的四分之一。 當教員薪金如此微薄,自然要面對不少經濟壓力,兼任 教師需在不同院校學系「流浪」,身兼多職。工作量又 如此繁重時,教學質素又怎會不受影響?重研輕教,到 頭來受損的便是教學的質素。

其二,研究西移,不利本土學術。正如上所言,RAE 的 撥款準則,在於研究能否有國際面向,刊登於北美學術 期刊之上。試問若談「香港民主運動口述史」、或研究 「香港人如何看待社區」等,如何能被刊於外國的期刊 之中?缺乏本土研究,使香港的學術無法與社會現況接 軌,失卻了其服務社會的功能。若有學者欲進行有關香 港的研究,無利於院校爭取撥款;當學者若希望研究本 地議題,又能獲得研究撥款,就必需取巧地玩這個學術 遊戲 [9] 。 其三,重研輕教,兼職教員用完即棄。在削減開支的熱 潮下,不論教授、行政人員,抑或是其他在大學內工作

校史

27


手段二:英語化 以英語打進國際圈子

英文授課較中文好?

香港推行大學國際化的手段,一方面能夠體現於研究的

中大成立的背景,緣於當時只有香港大學能夠頒授大學

層面上,透過研究用途撥款來逼使大學傾向研究國際的

學位,而精通英語便為當時入讀港大的基礎條件。當時

議題。但更具爭議性的,卻是在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

的中學分為英文中學與中文中學,對於中文中學的畢業

問題上。

生而言,升讀大學的機會相當渺茫。殖民地政府的這種 教育政策,明顯重英輕中,深化了文化上的殖民。中大

政府要將教育變為產業,透過採用國際最通行的語言,

正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成立,代表著中文高等教育

即英文作為教學語言,便能吸引外來學生來港就讀,賺

在香港的空間。若現時將中大的授課語言轉為英語,正

取學費。不少人會認為英文乃國際語言,學好英文的重

是忘卻了其昔日的歷史使命。故此,當日中大提倡要英

要性無容置疑,而香港學生往往亦覺得以英文教學是理

語授課,不少師生與校友都撰文批評中大高層對忽視中

所當然之事,因此才對英文中學趨之若鶩。然而,應否

文授課的重要性。

以英文教學其實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問題。 當中最容易理解的,則是以英語授課的教學效率及經驗 假若細察自己的喜好,不難發現我們隱隱然覺得英語的

問題。語言作為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媒介,以最為流

東西更有「格調」,英文彷彿為精英及專業的象徵。

利的語言學習,學生將更易掌握到知識。各位若曾經過

後殖民地理論家 Frantz Fanon 便曾提出「殖民情結」,

公開試的洗禮,經歷過中文說話及英文說話的考試,都

描述 20 世紀後殖民時期,曾被殖民的黑人心理上的劣

不難體會到,以母語討論往往能更易達至深入的溝通與

勢情結。被殖民的經歷令他們把語言想像成權力,而說

交流。中大翻譯系創辦人孫述宇教授在 1977 年的撰文

白人的語言就能更像殖民者,故此便會出現一種白人語

〈使用中文是中大的使命〉亦早已申明以中文授課的重

言勝於本土語言的想法。香港亦同理,即使殖民管治結

要性。他指出「外語始終為外語,有母語的人無法使用

束,但英語勝於華語的思維仍植根人心 [11] 。

得十足純熟,老是拿一件不利之器,怎能善其事?」

故此,在英語國際通用的背景下,「英語化」遂成打進

孫教授認為,母語教育是要做好學術工作的必要一環,

國際圈子的不二法門,也正好吸引外來的學生。各院校

而不僅在於方便當時中文中學的學生。我們應做的,並

亦順理成章地配合政府大學國際化的「英語化」取向。

非甘於以外國的語言來做學術,而是應該以翻譯的方法

2005 年,浸大協理副校長傅浩堅便為迎合「國際化」,

將西學歸化於中國。孫教授又舉例「東京大學用日文、

表示大部份課程均會以英語授課 [12] ,至 2011 年,浸

巴黎大學用法文、柏林大學用德文……每一家有名望的

大更要求所有科目除非獲特別豁免,在下學期起要以英

大學都用自己學生的母語,甚至研究外國文學時亦然。」

語授課 [13] 。基於英語在香港的文化優勢,不少師生

而有鑑於當時中大其實早有廣泛使用英語的趨勢,孫教

儘管覺得英語授課比較困難,但只會對此感到無奈,甚

授雖然認同不能在校禁止英語,但他亦言「使用英文用

或認同。有些院校如港大本身就極重視英語授課,故對

得這麼廣泛而不知錯,便是忘記了中文教育的目標與使

此並無感到不妥。但對中大而言,「英語化」尤如摧毀

命,與中大創辦的旨趣背道而馳。」

其創校原意的狼牙棒。這亦是「哭中大」事件的源由。

28


結語 對於社會整體而言,英文作為大學教育語言會造成學術

大學國際化這個議題,可謂錯綜複雜。當中牽涉的

與社會的斷裂。梁文道當時亦在〈說英文的中文大學〉

爭論,亦實非筆者這一篇文章足以論盡。很多校園

一文中提出,香港曾為英國的殖民地,今天的香港社會

上的問題,實際上很常與大學國際化、教育商品化

出現了「語言的斷裂」的問題。對於香港人而言,「英

等議題連上關係。然而,國際化走到今天,市場價

文是一種專業語言,比起日常使用的中文高了一級,不

值與學術價值的界線應如何區分,教育本質上的意

會英文是值得自卑的。」當整個社會的大部份人仍然是

義,乃至中大本身所著重的精神,又如何適應時代

以中文為母語,他們卻對一些專業領域上的語言一竅不

的變遷?這些問題都很值得你我深思。而再論及中

通,此之謂「語言的斷裂」。而梁文道亦言大學的其中

大的國際化政策,筆者亦未見中大有更強的國際交

一個功能為服務社會,當中包括「要把大學裏面開發出

流、文化交融等好處。校園內本地生與外地生的交

來的知識和觀念,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和教師們的演

流貧乏,甚或乎實際上大部份外地生皆為內地同學,

說寫作,流播向社會各界。」另外,「社會的日常語言

筆者讀了三年也未嘗體驗到所謂多元的文化氛圍。

也為學術界供給大量基礎」。然而,「語言的斷裂」卻

話說回來,筆者身在的哲學系,屬於少數沒有接受

將這種社會與學術的循環打斷了。中大的母語教學,正

英語授課要求的學系,大部份課堂仍可以中文討論,

正是修補這條循環橋樑的關鍵。

使我更能享受學習本身而不被語言問題窒礙。我很 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我要以英語來討論儒家、佛學,

更重要是,母語教育對民族學術的發展極具重要。哲學

或是康德,將會是何等境況。

系教授關子尹在其文章〈語文作育,國之大事〉中,以 17 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為引子,指出當年德國作 為最被蹂躪之地,最嚴重的後遺是文化上長久地失去活 力,包括對德語作為母語的自尊和自信。而在國際化的 風潮下,我們亦同樣面對語言受壓的挑戰。不少人認為 學習英語相當重要,關生的回應是,雖然學習外語有其 好處,但我們應「清楚地把英語教育朝向『優質外語』, 而非『模擬母語』的方向定位」,不可在「辦教育時罔 顧語言現實,以為只要把種種本應以母語運作的語以平 台都以英語替換,國人的英語便可『形同』母語云云」。 關子尹教授明言「大學講堂是一民族學術文化和知識價 值跨代傳承的重要機制。所以,在以本國學生為主的情 況下,捨母語而全面英語授課從教育上看是違背語言現 實,從文化政策上看更是『自毀長城』。」他亦提醒我

[1] 入學百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們,「把各領域的尖端知識自全球學術平台汲取回來後,

[2] 〈國際化事件時序表〉《中大五十年》

能否把這些知識真的留住,並盡快回哺到中學、小學, 乃至擴大的國民大眾去,視乎大學的一群師生能否以母 語把這些尖端知識重溫、思量、講論、爭議和應用。」

[3] 「優配學額」機制下,學資會要求各院校將若干部份的學 士學額抽出來,而八所院校每三年便需撰寫「學術發展建議書」 以競逐這些學額。現時各校需回撥的學額比例為原有學額的 7.5%,堪比一個學系的學額。 [4] 〈善用珍貴學額 回應社會所需〉教資會網誌 [5] 〈高等教育政策——學額回撥機制〉 [6] 〈殺系〉《中大學生報》 [7] 〈以 6 票之差

港大理學院通過取消「天文」、「數學/

物理」主修科〉香港 01 [8] 〈《黑色止血鉗》與 Impact Factor〉 [9] 《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下)》,端傳媒。 [10] 〈大學風暴

當大學淪為無良僱主〉工盟團結報

[11] 〈中大理念的警號:國際化前傳〉 [12] 〈浸大走向國際化 課程增英語授課〉明報。 [13] 〈全英語授課 浸大師生發彈 指一刀切推行 干預教學自 由〉蘋果日報。

校史

29


血 汗 校園 學生遭到不公對待,尚可抗爭而少後顧之憂 但多少工友教師,卻為保飯碗而忍氣吞聲? 文 /Kelvin、雞、菜鳥 編 / 勞工撚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6 年《迎新特刊》 我們乘校巴穿梭於校園、在課室內討論不休、課後於不同的活 動室吃喝玩樂⋯⋯但這些安逸、快樂和知識上的交流,若沒有 載我們的校巴司機;為每個課室、活動室打掃的清潔工;興建 新大樓的建築工;為我們批改作業、準備課堂的合約教師和助 教,還怎可能發生?他們對我們很重要,但這麼多年來,我們 除了一句「多謝老師」和「唔該司機」外,還有什麼交錯的地 方?

2009 年 1 月: 油漆工工殤 校方不聞不問 一名外判油漆工在中大工作時,因 3 米高工作台翻側而 不幸身亡,判頭卻對恩恤安排一再拖延,最後只願付部 分殮葬費,不願付家屬生活費。再者,外判商竟欺騙死 者家屬中大不准路祭,而跟校方和死者家屬會面時,更 多次把工殤責任推在死者身上。 至於校方,由事發到出殯當日,也一直對事件視若無 睹。校方先後以「無預約」及「高層正在開會」為由拒 絕接見家屬和同學。直到 2 月 11 日家屬及工業傷亡權 益會聯同聲援同學到烽火台抗議,校方才正面回應事 件,並承諾墊支殮葬費和生活費。而負責監督外判商的

所謂勞工,指的並不只是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而是受僱於 僱傭關係的人。大學生畢業後若非創業或提早退休,我們都會 殊途同歸地成為勞動力大軍的其中一員,這些職場的壓迫,將 來的你也很可能會面對。

EMO,在整件事當中處處偏幫外判商,負責跟進事件的 EMO 職員亦沒有盡力協助家屬處理死者的身後事。工 權會、中大員工總會(員總)、女工合作社、學生報、 幹事會,及中大基層關注組跟進事件,為家屬籌款,並 發起簽名行動,要求校方確保中大工程安全。

學生遭到不公對待,尚且可以抗爭而較少後顧之憂。但多少工 友和教師,受盡剝削和壓迫,卻只能為保飯碗而忍氣吞聲? 這些不公和壓迫,只是我們所知道的,冰山一 角。每天應該還有很多事,在校園各個我們看 不見的角落發生。但以上大事,究竟反映出甚

2012 年 6 月: 外判圖書館清潔工 師生工會蒙在鼓裡

麼?

高層大晒 基層工友任人宰割

中大在沒有知會中大員工總會及工友的情況下,準備偷

朋友曾經訪問一名清潔工,該名工友如此形容

偷於 2012 年 7 月 1 日起外判全數圖書館的清潔工,違

校園的底層工人:

反了 2003 年校方永不外判物業管理工作的承諾 [1]。而 承辦的外判公司為惠康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在勞工條件

「我們這些最底層的人比泥還賤。」

問題上一直惡名昭彰,例如在 2011 年最低工資實施前 夕更改屬下員工的合約,剋扣飯鐘錢及休息日薪,及於

很 多 時 候, 底 層 工 友 在 管 理 層 眼 中 的 確 連 泥

2004 年觸犯僱傭條例,歧視參加工會活動的工友。

都不如──很多校園勞工的決策,是暗地裡進 行,不把工友和學生放在眼內。校方一直聲稱

同學從員總收到消息後,學生會幹事會、學生報、左翼

任 何 決 策 會 與 各 持 份 者 討 論, 事 實 卻 背 道 而

學會和基層關注組的同學組成「中大反外判戰線」,員

馳。很多資訊都在最後一刻才對外公佈。

總和反外判戰線皆有發表反對外判的聲明,同學在校 園 派發號外及於港鐵站附近設街站收集聯署。這連串行

再者,因為學校不難聘請基層職位,基層工友

動,最終迫使校方與員工總會及職員協會在 6 月 25 日

幾乎沒有任何議價力,沒有「牙力」向僱主爭

會面商討,校方最終決定取消大學圖書館與外判商擬定

取合理待遇;為了飯碗,就算被扣糧、扣假,

的清潔服務合約,而館內清潔服務交回大學員工負責。

也得逆來順受。而且很多關於工作上的決策也

[3] 2003 年減薪外判潮中,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學生報、基層 關注組及聯工盟協助成立了中文大學員工總會,組織中大物業 管理處(EMO)前線員工反減薪及反外判,終成功迫使當時由 金耀基校長帶領的校方高層承諾永不外判物業管理工作。員總 多年來定期要求大學重申這個承諾。

30

交由管理層決定,工友嚴重欠缺自主權。沒有 討論,沒有平等決策,沒有完善投訴機制,如 何讓工友在一個合乎情理的制度裡工作?我們 談自由民主,要人民當家作主,但總忽略了, 資本主義裡老闆大晒的僱傭勞動制,對眾多打 工仔來說,就是最大的壓迫。


2011 年 2 月: 校方監管不力 建築工友堵路討欠薪

2019 年 9 月-現在: 外判廁所清潔服務

7 名負責善衡書院陳震夏館改建工程的建築工人,過年

中大向來以直聘形式聘請清潔工友,薪酬待遇較外判

前夕被外判商佳運工程的判頭拖糧兩個多月,生活拮

制度穩定。惟中大 EMO 自 2019 年 9 月起,以「試

据,迫於無奈在年廿九早上於大學道善衡書院對開,發

行」模式將校園多間廁所的清潔服務外判,而批出合

起罷工堵路行動,要求即日取回應有的薪金,同學不久

約前技巧地繞過外判事宜監察委員會審批。

後亦到場聲援,製作大字報和協助聯絡校方。工友和同 學跟校方和佳運周旋了半天,最後晚上 6 時多佳運的支

中大基層關注組和中大員工總會因此發起反外判行

票才送到。但如此匆匆「解決」問題後,校方並無追究

動,他們收集超過 1,000 名員生和校友聯署,並多次

佳運的責任。而且同學事後得知,原來工友曾向校方求

與 EMO 會談,了解外判原因和資訊,EMO 稱為「編

助,但未獲受理。

制問題」、「人手不足」及「招聘困難」,而一直迴 避固有工作待遇差、厭惡性勞動的問題。在外判事宜

直到 3 月,有人在新書院建築工程進度簡報會,問及校

監察委員會上,絕大部分委員皆反對外判,同學亦提

方經過封路事件後,會否設立機制監察外判工程「判上

出其他可行方案,惟校方拒絕增加直聘人手、提供津

判」、工殤等事宜,校方竟回應:「我們沒有責任及沒

貼、為外判工提供防疫保障等要求,依然堅持繼續外

有資源做太多事情。」可見校方根本不重視對外判工友

判,並不保證不會擴大外判範圍。

權益的保障。

慳錢大過天 校方懶理零散工權益

學生介入抗爭 真係好重要!

為了節省成本,校方將不少職位外判出去,或以

無疑,受壓迫的工友應為抗爭的主體,畢竟他們最明白

短期合約形式聘用零散工,從基層職位的保安、

自身的處境,關注的學生可以擔當支援的角色,作用在

建築工、校巴司機,到生產知識的兼職導師,他

於增加工友和校方談判時的議價能力。校方操控著工友

們都面對著薪酬微薄、朝不保夕的生活。

的生殺大權,在這不平等的勞資關係下,工友承受莫大 壓力,有口亦難暢言,學生則沒有這種擔憂。工友平日

外判與不外判的分別,在於合約內容:經學校直

上班還要打理家務,找同工開會都未必會有充足時間,

接僱用的員工(如 EMO 的清潔工)可享有中大

更莫論發起聯署設置街站。部份基層工友年紀不輕,擔

員工福利,包括保健服務、有薪假期等,但外判

心失業手停口停,不敢隨便缺勤。大學生有充裕的時間,

的則與這些福利無緣。更甚,兼職教師雖由中大

可以多加支援。

直接聘用,待遇反與外判工相似,不得享用圖書 館和保健處等資源,每個學期都要擔心續約的問

再者,我們平時享用的教學服務,到整潔的課室、校巴

題可見零散化趨勢已經影響著大學中底層的勞

服務、餐廳⋯⋯無不由勞工的勞動而建成,在享受舒適

工。

大學生活的同時,我們能心安理得地對這些壓迫視若無 睹嗎?我們經常想將象牙塔與社會拉近,事實上這些

校方往往以「價低者得」為唯一外判商招標原則,

欠薪、拖糧,甚至是喪失性命的事件,正在我們身邊。

外判商為了以低價營運,勢必設法剋扣工人的工

街頭的抗爭確實風風火火,但分配不公亦是血腥和赤裸

資、權益,從而節省成本,以符合「效益」。有

的。

些行業,如建築,甚至會出現多層外判的情況, 令 不 公 的 事 被 揭 發 的 時 候, 外 判 商 可 以 推 卸 責

除非同學畢業後打算創業或揮霍家業,我們其實也將會

任。

成為打工仔。又有多少個人敢拒絕無償加班,批評上司 的不合理要求?我們除了在網上開 Post、與朋友私下抱

即使有些工作的確有外判的需要,例如建築工,

怨外,又有什麽大規模的運動足以提高勞工在職場的話

但把工作外判,絕對不等於校方可以完全不對外

語權?只有積少成多的抗爭,才能建立階級意識,聚合

判商作監管,置工友的工時、工資、福利和工業

改變的力量,讓勞工議題更受關注。如果你覺得校園的

安全於不理。校方無意監管外判商,任由他們榨

工友離你很遠,不妨想想,幾年後你也會遭遇相似事件,

壓工友來替學校慳錢,實是與外判商狼狽為奸!

到時候你會選擇反抗還是啞忍?

校史

31


讀屎片——求學 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求學,一套怎樣的教育制度,就會培育出怎麼的人。 在中大,這麼重要的教育制度時刻會被有心人破壞,時刻需要我們守護。

四改三事件

「哭中大」事件

中文大學於成立時為達到「通才教育」的教育理念,採用四年

2004 年 11 月,時任校長劉遵義上任後要求各學系表明

制。後來,殖民政府為方便管治,在 1977 年提出統一中學和

是否參與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的計劃,而表示願意

大學學制,中大需改為三年制。

的學系須遵守在 2005 年 1 月 4 日提出的幾個條件,包 括必修科必須以英語授課等。全校有 44 個學系同意加

全校師生均反對由四改三,指三年制不足以維持創校理念。翌

入計劃,7 個學系不同意。過程沒有諮詢同學。

年以罷課、自發舉行研討會等進行抗爭,其中「師生團結反對 四改三」集會有超過 2,600 人參加,包括時任李卓敏校長。政

翌年,學生會從非正式渠道得知事件並揭發此事。1 月

府面對激烈反抗聲音,只好承諾十年內不重提「四改三」。

31 日,反對中大語文政策的中大學生、校友,連同中大 學生會聯署發表了一篇名為〈哭中大〉的公開信,呼籲

1978 年,十年之約屆滿,政府再次要求改變學制。校方再次與

校友、同學聯署捍衛中大的理想,合共一千多名校內外

學生組織聯合起來,在諮詢期內組織了多場大規模抗爭,包括

人士聯署。不少教授亦撰文批評。學生會及「捍衛中大

近 3,000 人參與的邵逸夫堂戰役、約 1,000 人參與的遮打花園

理想小組」也在文化廣場掛出〈哭中大〉橫額及大字報。

戰役(中大校方當天更提供校巴接送師生到場,顯示其反改制 的立場)。但不論是同年約 4,000 人於百萬大道的集會、次年

2007 年,教務會通過該計劃後,前任中大學生會外務副

整個大專學界約 5,000 人在政府布政司署(即舊政府總部)集

會長李耀基以個人名義申請法援,欲以司法覆核推翻校

會,面對政府在財政上強勢壓迫,所有抗爭也徒勞無功。1989

方決定,因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表示中大的

年,中大校方採用彈性學分制(即三年制),學生因焦點轉移

「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高等法院在 2009 年 2 月 9

到八九民運令關於學制的討論就此告一段落。

日裁定李耀基敗訴。計劃繼續執行。現時,大部分學科 以英文作主要教學語言。

權 力 與 抗 爭 無 法 割裂—————–– 校園抗爭 簡史 文 / 聰、雞、Jack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迎新特刊》

政治——中立? 「 做 學 術 就 唔 好 講 政 治 」 ——這 種 說 辭 並 非 近 年 才 出 現。 大 學 行 政 治 中 立 之 道, 到 底 是 一 種 表 面 提 倡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的虛偽,還是在政治漩渦中 妥協的態度?

擺放民主女神像 2010 年六四事件 21 週年前夕,中大學生會提交申請, 將雕塑家陳維明創作、象徵八九民運的新民主女神像永 久擺放在大學站對開的空地。6 月 2 日下午,大學輔導 長吳基培曾向學生會表示,民女可放於文化廣場。豈料

校董會改組 2002 年 UGC 的宋達能報告書建議精簡校董會組成。 2009 年校董會改組方案引起不少迴響,因為方案為 學生代表設保留事項,以商業機密為由不容許學生參 與。另外又加入不少由特首委任的獨立人士為佔會內 大多數,有礙學術自由、院校自主。2016 年中大學生 會進行公投,逾九成同學支持廢除特首為必然校監、 提高民選產生的員生代表之比例,以向校董會施壓。 中大學生會趁在校董會會議當晚到場示威。 32

校方在深夜發表聲明,以「政治中立」為理由,拒絕學 生會的要求。校方決定惹起中大師生和校友強烈不滿。 六四集會後,民女在過千名中大師生和市民護送下豎立 在大學站外的空地。過程中,校方曾要求學生會簽署有 列明「校方保留處理民主女神像的權利」的文件,學生 會拒絕,事情最後不了了之。 直到 2021 年 12 月 24 日清晨,校方突然移除民女,並 指民女為未經許可擺放的雕像,而曾參與安排雕像的中 大學生會現已解散或無實際運作。大學稱經內部評估後 決定移走該雕像。


用者自付——有錢真係大晒! 大學有責任為同學提供福利,如果貿然取消或減少會增加基層 同學的財政負擔,使他們生活百上加斤。大學只想以用者自付 的經濟邏輯,節省開支,「有錢都唔益你」。

性 / 別——大學生是純潔的(?) 大學生應是純潔的,所以校方忽視同學的性需要, 更以家長式教育管制我們的性空間。

反加宿費 事實上,加宿費絕非新鮮事。各書院已靜悄悄地不斷提高宿 費,分別加了 6%(2010)、5%(2011)、8%(2012)及 7%

爭取性別友善宿舍

(2013),由最初的$8,102 元加至$11,936。中大學生會於

2011 年 5 月,有學生發起兩次「直視大學生性慾,奪

2013 年見累積增幅竟接近三成,不滿大學當時坐擁 25 億盈餘

回宿舍性空間之瞓湯石」行動,於聯合湯石紮營過夜,

坐視不理,於是靜坐抗議。 2014 年校方承諾兩年內凍結宿費:

目的是反對宿舍限制「異性」探訪時間、禁止「鴛鴦蛇」

即使書院加宿費,大學仍會為每位宿生提供補貼。2016 年限期

等不合理的宿規及爭取「性別友善宿舍」。他們希望行

過後,宿費升幅會以通漲率加維修費計算。2014 年,中大同學

動打破嚴格的男女分宿空間設計,同時令性小眾可以在

組成反加宿費關注組,出版《反加宿費號外》,又聯同中大學

沒有歧視和敵意的環境下生活。活動內容有看相關主題

生會、學生報、九書院學生會向校方抗議,指學校不應把維修

的電影、討論會和瞓街。活動其間有層導師和聯合書院

費轉嫁同學,宿舍作為大學非形式教育一種不應跟隨「用者自

高層到訪,參與討論。

付」原則。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 防疫「迫遷」! 大學因防疫限制員生在大學生活的自由。

Quit 宿事件

2006 年 12 月起中大學生報加插情色版,內容包括性信 箱、性幻想故事、介紹性電影及書本,旨在反思一元性 論述:在一男一女異性戀、保守的社會下抑壓的性慾望, 爭取性空間。2007 年 5 月,報章廣泛報導學生報內容, 卻以「亂倫」和「人獸交」為焦點以吸引公眾注目。

2022 年 2 月 8 日, 校 方 因 第 五 波 疫 情 嚴 重,

教務會遂成立調查委員會,宣布嚴厲處分 12 個編輯。

宣 佈 宿 生 若 無 有 力 理 據, 需 於 4 日 內 遷 離 宿

淫褻物品審裁處把學生報 2007 年 4 月號評為一級,並

舍。 有 不 滿 退 宿 政 策 的 學 生 在 烽 火 台 號 召 集

無不雅;2、3 月號則評為第二類不雅刊物。其間學生報

會,向中大緊急應變小組遞交請願信,要求校

仍堅持開設情色版的決定,並在西洋菜街舉辦一場「性,

方容許宿生自行選擇退宿與否,並彈性處理留

我們可以怎樣表述」的論壇,邀請性別學者進行討論。

宿政策。集會約有過百人參與,唯校方公關代

後來中大校董會決定暫緩處分學生程序。翌年,學生紀

表張宏艷在接信後離開,未有回應同學訴求。

律委員會重審事件,公佈學生報主編曾偉昭沒有做錯。

朔夜事件

上篇提到 書院與中央之間的權力鬥

2019 年 2 月 24 日「朔夜」當選第 51 屆中大學生會幹事會。「朔夜」當選前已被校

爭,固然能反駁偏頗的官方歷史。然

方警告涉嫌發表違法言論。「朔夜」當選翌日(2 月 25 日),校方發出第二次聲明, 強調新當選的「朔夜」內閣發表的政綱不代表校方立場。校方對幹事會作出五項決 定,包括暫停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 責任;暫停學生會幹事會成員在校內委員會的職務;暫停為幹事會提供大學場地及 行政上的支援;以及在有需要時採取進一步措施。中大遂成為首間暫停為其學生會 提供行政支援的院校。

而這並非一幅完整畫面,以下簡單勾 勒的甚少被提及的抗爭事件,是不同 年代的中大人一直爭取校園民主的 表現,也為這所大學塑造一種獨特的 精神面貌。我們甚至可以自豪地說: 「搞屎棍向來都是中大的傳統!」

其後「朔夜」在民女設置街站,並發起聯署,呼籲學生、校友、教職員等人參與聯 署,支持「朔夜」擔任幹事會職務,要求校方收回聲明中的決定,以及反對校方剝 奪學生會基本權利。截至當日下午 3 時,有 5,700 人聯署。中大學生會歷屆成員及 其他學生會屬會亦發表聯署聲明,譴責校方校方打壓學生會,要求撤回有關決定。 「朔夜」在上任首日召開第二次記者會宣布總辭,表示全體閣員已經向代表會辭職。 記者會上,會長林睿晞表示幹事會因校方壓力及死亡威脅,決定撤回政綱並辭職。 校史

33


校園規劃——山城?圍城?

校巴——我地 tran-sit !

山城的人,那些為奮力保育中大引以為傲的人文精神與

中大佔地 137.3 公頃,如果沒有校巴,不想不願不喜

自然環境的人,如今經歷圍城之後,他們仍在掙扎,爭

歡走路的同學隨時被困在山頭上,有堂上不得、有家

取甚麼……

有宿歸不得。因此事件牽連到校巴,同學務必「羣起 攻之」,為搭校巴的權利抗爭到底。

保樹立人事件 2006 年,校方為配合三三四新學制,以維修斜坡為由 向地政總署申請要求斬去位於崇基池旁路 35 棵樹齡超 過 30 年的老樟樹。中大學生會得悉事件後發動聯署, 收集超過二千個簽名,校方在聯署壓力下叫停工程重新 諮詢。約 30 名中大員生在池旁路靜坐舉行保樹立人行 動、 亦有員生成立校園發展監察聯盟、學生會和學生報 聯同校友代表更出版《保樹立人特刊》,提倡中大員生 參與規劃校園。最後,校方撤回斬樹申請,並向校園發 展監察聯盟表示決定成立斬樹審批委員會制衡校園發展 處,日後所有斬樹工程要經委員會審批才能開工。

「巴不得」事件 2007 年 8 月,中大交通組公佈新校巴收費措施,舊措 施下,平日所有大學的師生和職員出示中大通均毋須收 費,而未能出示的校外人士則收費一元;假日大學師生 和職員收費一元,校外人士收費五元。在 9 月 1 日起 實施新收費後,凡未能出示有效的中大學生證或教職員 證者,在登車時均須繳付車費港幣三元。非由中大聘請 的職員如:在大學飯堂、百佳、書店、理髮店職工,在 新措施下亦須繳付額外車費,令他們的經濟重擔百上加 斤。

拆毀烽火台

8 月中,中大同學發信中大交通組投訴,惜無回音,逐

2008 年,蘋果日報揭發中大擬拆烽火台及仲門以擴建

發 起「 巴 不 得 」 行 動(Free Rider Action)。 具 體 的

圖書館,其後證實擴建計劃早於一年前於只在有數名同

行為包括收集聯署反對收費措施和派發黃色的「反對車

學代表的「圖書館用戶小組」中提出,但從未公開諮詢。

票」讓人投進校巴的收費箱作抗議,令本來在火車站外

11 月,學生會和其他員生校友成立保衛烽火台的聯席論

詞,在行政樓示威時 Dem Beat,引人注目。後來中大

壇「烽煙四起」,並展開「黃絲帶行動」,呼籲希望保 衛烽火台的同學在「仲門」上掛上黃絲帶。與會者不滿 劉遵義上任後在中大大興土木,先後造成「保樹立人」、

匆匆而過的行人,有機會主動表態,另外又創作 Beat 更被同學揭發校巴牌照根本不容許收費,才停止所有收 費措施。一連串行動後,校方終在 9 月尾暫時撤回收費 方案,同學乘搭轉堂巴時也毋須出示證件。

「強拆應林堂」(以建現在的 YIA)、設新書院等未有 公開諮詢大學員生的校園發展。一連串行動後,在 2009 年 2 月 5 日,校方提出在圖書館側興建一座新翼的兩全 方案,保證大學廣場將維持原貌。

閘機事件 自 2019 年二橋事件後,中大實施校園出入管理措施, 所有進入校園的人均須出示中大證件。翌年,學生因 不滿 11 月的畢業典禮事件中保安協助國安於校內進行 調查,遂發起「唔 show 證」不合作運動,亦有人建立 網 上 群 組「 中 大 保 安 組 關 注 組 」, 讓 參 與 者 分 享「 唔 show 證」經歷。 2020 年 12 月 10 日,有同學拒絕出示證件後被保安挑 釁,然而保安卻突然向後跌倒,有「插水」之嫌。涉事 同學後來被紀律處分。同年 12 月,數名身黑衣人在大 學站大叫「唔洗 show 證」後,便推倒鐵欄,有人向保 安投擲不明白色粉末。事後涉事同學被控非法集結,警 方亦於兩星期後進入和聲宿舍搜查。 「唔 show 證」運動開展以來,有不少參與同學被書院 紀律處分,惟書院罰則各不一,亦未有明文規定,甚至 有同學在沒有接受紀律聆訊情況下,便被通知記過。 34

逸夫書院粉筆塗鴉事件 2011 年新書院建成,校方公佈新校巴規劃方案,其中 新逸夫幹線、循環線校巴和崇基至逸夫的轉堂校巴均會 於新學年取消(約為今日 4、8、5 號線),對逸夫書院 宿生影響尤為嚴重。簡單來說,同學要乘校巴到逸夫書 院的話,以後只能在火車站上車。 2012 年 2 月,一班逸夫學生自發地在書院範圍內的宿 舍、馬路和校巴站等地方以粉筆塗鴉,四處畫滿「還我 校巴」、「當逸夫人死?」、「沒有圈圈巴(轉堂校巴 8 號線)」等口號,表達對新校巴安排的不滿,更成立 逸夫校巴關注組,趁沈校長擔任二宿宿生會的學生烹飪 比賽評判時遞交請願信。 其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展開會議,校方承諾保留原有校 巴路線,並於兩個星期後公佈新方案供同學諮詢,並設 一個中間人促進學生和院方之間的溝通,也會檢討以後 的諮詢方式。即日,關注組自行抹走粉筆字。來往逸夫 書院全部行車線得以保留。 以上的抗爭事件,有些以失敗告終,但關鍵是, 它們展示了現實能被改變的可能。藉此,希望你 他日經過烽火台、湯石或民女,能記起前人辛苦 守衛的理念,對今後校政更加敏銳。


組織。前言 往年的「學生組織」版,會訪問幹事會、學生報、電台的成員,不外乎是說 校方的政策有什麽問題,要組織同學關心校政非常困難,十年如一日。 今年,學生會「解散」,再也沒有第五十二屆莊。 學生運動被時勢(或人禍)煞停,在這個歷史的分岔口,是時候回溯過去, 重新檢討近年學生官僚的鬧劇,誠實面對組織同學、推動校政的失敗經驗, 沉澱反思並轉化為後人繼續走下去的思想資源。 〈開了山,闢了地!〉首先整理中大學生會的成立過程,重塑民主精神與基 礎;〈學生會「解散」時間線〉回到當下,鋪陳突如其來的「解散」。 〈如此不堪,何不重來〉一探離地學生代表對權力的迷戀,不受監察地玩弄 章則;然而這班親手埋葬學生會的代表如今捲土重來。在〈同學校盡情傾傾 傾 King:(前 / 未來)中央組織〉說要重建學生會,歷史即將重演。 制度外,有一班關心學生組織事務的同學作新嘗試,改革架構、連結同學, 但始終未成氣候。〈要砌更要傾——訪中大學生議政平台〉探討在重建架構以 外,還要考慮組織同學的方法。若是我們能把握歷史經驗,能避免走更多的 彎路。 組織

35


並要求會章加入增設教職員財務顧問的職位。

學生福利委員會根據中文大學規程,要求會章須經大學校董會核准,

5 月 27 日:學生福利委員會要求修改會章

生福利委員會考慮。

會章草案成功通過,籌委會將草案轉交李卓敏校長,校長再轉交學

當時全校有約 2,500 名學生,議案需要六分之一信任票方為通過 [1]。

4 月 7 至 11 日:籌委會第一次草案信任投票

組成籌備委員會,自行成立草擬會章。

期間,同學不滿校方為學生會「御制」草案,三間書院因此派出代表

生會籌備委員會的詳情,以及向同學推廣草案的過程。在學生會組建

在整理中大學生報聯刊的過程中,由於第一卷遺失,我們未能追溯學

學生會成立時間線

開了山,闢了地!

文 / 開了一年姍

1970

回溯學生會成立的時間線,又是會章又是委員會,看起

件大大影響中大往後的發展路向——以節省開支為名,

來跟近年學生會的官僚程序相差無幾,也不太能想像為

將書院聯邦制變為中央集權,由中央取代書院開辦學

何學生會在中大成立後 8 年才誕生。關於學生會成立的

系,負責聘請老師,及集中處理行政事務。

過程,無論是官方或民間歷史,皆處於空白。學生報嘗 試整理 1970 - 1971 年的學生刊物報導,從中填補歷史

當整個大學都在思考開源節流的問題,同樣邏輯也能在

空白,並重塑中大學生會的價值。

學生組織中體現。有同學認為中大分開三間書院為單位 參與課外活動或學界比賽是「勞民傷財」,分散人才及

開源節流,精簡架構

資源是「花三倍的錢,卻折自己的威風」,因此三院聯

說起書院,今天的想像除了分類帽,就是宿舍和書通,

由三間書院編委會組成的《中大學生報聯刊》,同學認

書院仿佛就是提供文娛活動的機構。但早在 1963 年, 中大的成立實際是由三間書院(崇基、聯合、新亞)合 併而成,是為書院聯邦制。當時書院擁有實權,屬於自 治地位,負責開設學系課程,並獨立收生、聘請老師。 書院聯邦制是怎樣走到今天的中央集權?資源分配正是 導火線。政府認為書院聯邦制的架構重疊,耗費不必要 的行政費用,因此在 1970 年,政府大幅削資逼使中大 改制。

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減輕財政負擔 [3]。另一例子是 為聯合出版有助三院溝通,打破因三院地區分立而生的 院別觀念 [4],同時三院統一立場更有助增加輿論壓力。 同學有感書院學生刊物的質素參差,更建議停刊書院刊 物,將經費撥作聯刊出版費用 [5]。因此,三院學生會 合併能夠精簡架構,節省資源。

運動中的學生 新的中央學生組織在資金緊拙的環境下成立,但除了被 動地回應大學削資的潮流,一場學生運動正在醞釀。

當時,大學資助教育委員會公佈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的

36

發展經費數字,中大師生發現經費預算被削減 23%,李

學生得悉削資後十分憤怒,三書院學生會與港大學生會

卓敏校長指大學高層曾向政府爭取,但失敗告終。即使

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強烈反對。教資會沒有回應兩大抗

經費預算比上年度多 8%,考慮到通漲及教職員加薪,

議,三院隨後聯合罷課宣言,並經過聯席會議取得超過

校方估計削資無可避免令師生人數比例改變,要暫緩準

2,000 多名(幾乎全校)同學支持,並迅速發動罷課。

備加開的學系,及減慢現有學系發展進度 [2]。削資事

三院各有 200 多人參與靜坐,佔全校學生四分之一。


3 月 19 日:中大學生會正式宣佈成立

第一屆學生會選舉只有一個內閣參選並成功當選。

3 月 1 日:第一屆幹事會上任

之一的票數為合法。

幹事會選舉當選門檻為超過三分之一基本會員投票,得到超過二分

2 月 15-19 日:幹事會選舉投票期

聯署提名。

會長、外務副會長及內務副會長一職,參選需要得到 20 名基本會員

幹事會選舉接受不同院校的三名基本會員合組成候選團,分別擔任

1 月 11-22 日:幹事會選舉提名期

舉、章則委員會及中大學生會成立典禮籌備會。

臨時代表會開會互選主席及職員,並成立選舉委員會處理學生會選

11 月 29 日:臨時代表會第一次會議

臨時代表會。

籌委會通知三院學生會在 11 月 21 日前選出代表,組成中大學生會

11 月 4 日:籌委會會議

9 月 14-18 日:籌委會第二次草案信任投票

籌委會接納建議,舉辦第二次全民投票,草案同樣獲得通過。

1971

罷課即使無法令教資會增加撥款,但同學意識到聯合行

數同學的信任。

動的力量,更有意延續三院共同抗爭的模式。翻尋報章 可見同學認為三院共同擬定宣言、出版《中大學生罷課

何況,當時聯合新亞仍未遷入馬料水校園,各書院組織

事件特輯》顯示中大學生的團結與直接確實回應。即使

者打破地域的分隔,聚集起來組成學生會,目的是為了

三院學生會達成的行動議案稍有不同,當時的社會形勢

連結各書院同學,回應校園及社會事件,並為日後方便

讓各學生放下分歧,就削資發表聯合聲明。有文章更指

動員同學參與學運社運舖路。這奠定學生會的身份——

應儘快成立臨時學生會,督促及爭取大學經費增減。

具群眾基礎的抗爭組織者。

往後,學生會在其他社會運動裡都選擇以三院合作的形

回到現在,我們看到解散的學生會有望重組,看似勢在

式行動,例如三院在中文運動聯合致函校長要求表態、

必行。時代與校園已經今非昔比,前人的經驗沒法完全

中大學生報協助校外團體舉辦中文運動論壇等 [6]。中

複刻,但比起會章架構或重組的過程,中大學生會的民

大學生會在運動中成立,奠定其 52 年參與社會的基礎。

主精神才是我們最需要承傳的理念。

小結: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曾有同學在學生報聯刊評論籌組學生會的過程漫長—— 「(草案)今交到校方,校方又開會商討,經過一年半

[1] 有效議案的投票門檻為全體三分之一同學。 [2] 李卓敏校長指 1970 年度中大預計開支為 1 億 5,200 萬,但 教資會只撥款給予 1 億 2,220 萬,當中 510 萬更指定用作與港 大合辦的電腦中心。

載後,交回中大學生,認為某處某處要修改;中大學生

[3] 嚴瑞源,〈中大同學一元化運動芻議〉,《中大學生會聯刊》

又經一年半載開會修訂,交回校方,又開會一年半載,

第二卷第四期。

永遠是開會?開會!真是前程未卜已殘蒼。到大學四年

[4] 聯合校舍位於北角,新亞校舍為於土瓜灣,分別於 1971 年

畢業了,還攪不出中大學生會會章,平常得緊呢!」

及 1972 年遷入馬料水。

建立學生會需要全體同學的熱心參與,組織者更要花大 量時間諮詢。他們投放一年多的時間開會、討論、公投, 確立學生會會章,更重要的是透過抗爭及行動取得大多

[5] S.K.Mak, 〈Plea to abolish individual college student press〉,《中大學生會聯刊》第二卷第四期。 [6] 由各書院組成 5 人行動委員會後合併,組成「香港中文大 學學生會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委員會」。

組織

37


20

21

1 月 28 日:朔夜宣佈參選幹事會 2 月 3 日:中大第一次發表聲明,指控朔夜發表「有可能違法的言論」。

2 月 24 日:朔夜當選 2 月 25 日:中大第二次發表聲明,強調朔夜發表的政綱不代表校方立場,並暫停代收學生會會費或提 暫停學生會幹事會成員在校內委員會的職務。 2 月 26 日:朔夜第一次記者會,對校方聲明表示極度遺憾及委屈。發起聯署譴責校方校方 5,700 名學生、校友、教職員等參與聯署聯署。 2 月 27 日:朔夜突撤回參選宣言及政綱。

學生會「解散」時間線

3 月 1 日:朔夜在上任首日召開第二次記者會宣布總辭。 4 月 1 日:學生事務處(OSA)突然關閉學生會會室。

5 月 25 日: 中大代表會通過「中大學生會於 2021 年 6 月 30 日前進行社 團登記或公司註冊」議案(註冊議案)。 5 月 27 日: 有學生就註冊議案向中大司法委員會提交司法覆核申請。 6 月 9 日: 司委會就註冊議案展開聆訊,裁定註冊議案違憲且無效,並批出臨時禁制令, 暫時禁止代表會執行決議 9 月 10 日: 代表會召開聯席會議,代表會全體代表及電台臨政全體委員請辭。在幹事會、代表會、中大 電台空缺的情況下,中大學生會無法運作,即架構內沒有機構可以代表同學與校方溝通,以 及負責處理屬下團體的事宜。 10 月 代表會在未有廣泛諮詢下宣布中大學生會解散。校方發表聲明指對解散決定表示遺憾,學生會解散當天 OSA 渡期間接管學生組織,處理以往由學生會負責的事務。同日,學生報發表聲明指學生會並未解散,只是停止運

校方要求學生會屬下團體登記為 OSA 屬下的組織,院系會改由學系或學 示大學財務處將凍結學生會資產,直至有同學認可的學生會成立才解凍。 有學生成立中大學生組織關注

有同學 司法委員會聆訊,並在一星期(11 月 7 日)後裁定中大代表會解散學生會之宣告違憲並無效,宣佈聯席會議應該重啓 召開及主持,成員包括校園媒體代表,即使目前代表會及幹事會處於出缺狀態。然而司委會不命令聯席會議即時重啓學 責任。

師生中 中大稱民女

有 關 學 生 會 解 散 部 分 詳 情 請 參 考《 中 大 學生報》 2021 年 11 月號〈學生自治專題〉。


有 關 學 生 會 解 散 部 分 詳 情 請 參 考《 中 大 學 生 報》 2021 年 5 月號〈學生會專題〉。

供資源援助、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 打壓學生會,要求撤回有關決定。

20

1 月 3 日:中大議政平台(前身為中大學生組織關注組)成立。

22

1 月 19 日:OSA 稱負責協調原本由學生會負責提名委任的學生代表職位。

2 月 11 日:有同學在烽火台組織集會,反對緊急應變小組因第五波 疫情強迫所有宿生退宿,現場有過百學生參與,唯校方 沒有回應。 3 月 1 日:校方發表「有關 2021-22 年度中大學生 會任期屆滿聲明」。 7 月 6 日: 聯書院學生會平台啟動,

7 日:

目標重建學生會。

便宣布在會過 作。 10 月 8 日: 院管理。校方同時表 10 月 12 日: 組,促請學生組織暫緩向校方登記。 10 月 25 日: 就解散聲明向中大司法委員會提交司法覆核申請。 11 月 1 日: 學生會職務。即學生會會繼續運作,聯席會議由去屆代表會主席 生會職務,亦即聯席會議不服從法庭的宣布,也不會有任何法律 11 月 4 日: 中大學生組織關注組在畢業禮開設街站,哀悼學生會解散。 12 月 3 日: 心管理委員會收回中大學生會管理民主牆及文化廣場的授權,兩個地方現由師管委負責管理。 12 月 24 日: 為未經許可擺放的雕像,而曾參與安排雕像的中大學生會現已解散。大學經內部評估後決定移走該雕像。 12 月 29 日: 本來由學生會管理的地庫被 OSA 收回,學生團體「山城角樂」突然收到校方通知要在兩日內遷出。 組織

39


如 此 不堪 , 何 不 從來? 文 / 火星異種 過往學生會還未「解散」時,每年二月舉行的週年大選, 在民女能看見各個候選單位整天舉著宣傳品,地上放著 易拉架,左手派發傳單,右手拿著大聲公,在火車站向 熙來攘往的人群呼喊自己的政綱。夕陽西下時,其他學 生組織會在 Dem beat,宣傳自己的活動,又或是提醒 自己的會員投票(我幾叻,投我啦投我啦)。 過往本科生一人一票選出代表同學發聲的中央三莊(幹 事會、中大學生報、校園電台)。每每在新聞報導、社 交媒體上出現的中大學生會通常是指幹事會。其餘兩莊 為學生授權的校園媒體。同學的一票授權中央三莊學 生,擁有更多的資源——使用每年來自學生每年 100 元 的會費和會室;話語權——有更多機會與校方高層會面, 得以於校政參與和社會事件裡有形形色色的參與發聲和 行動。 站在中央三莊背後,是以書院作基礎選出 / 委任的代表 組成的中大代表會,負責監察中央三莊的運作。代表會 設有多個行政事務的屬下委員會,由財務委員會這種直 接影響三莊運作的委員會、關乎管理會室分配與屬會事 宜的屬委會、負責舉行週年大選和處理全民投票事項的 選舉委員會等維持學生會運作的行政事宜。 此外,中大學生會還設有公開招募的司法委員會,司法 委員有著法官般的角色,拿著錘仔判定在學生會內爭執 的孰是孰非。 一人一票,同學自願地為其他同學付出,透過參與實行

范克廉樓揸 Fit 人 作為學生會「最高民意代表機構」的中大代表會,負責 監察中央三莊運作。學生會的公開發言、學生報常刊刊 登甚麼文章、校園電台要購買設備,都需要向代表會報 告或申請,代表會掌握著(扣起)撥款的大權,可以遺 憾、譴責中央三莊的公開發言和行動,甚至擁有彈劾三 莊的權力。2017 年「司法委員會」出現之前,代表會 還掌握著仲裁的權力,可以在開會的途中搖身一變成為 「合議庭」,可以推翻全民投票的決議 [2]。 如何運用來自學生的會費、動用學生會的儲備,要有人 負責把關也不為過。但本著甚麼準則監察學生會?人數 不足流會的情況時有發生。而所謂監察是基於自己對於 事件的看法,可以是政治判斷。同學諗乜? They don't fucking care。 代 表 會 內 的 議 事 質 素 ⋯⋯ 唔 講 啦~ [3] [4],普通同學想發聲? Sorry, shut the fuck up,在一 般情況下,在代表會會議內同學沒有發言權。 那麼誰負責監察代表?司法委員會嗎?先不討論社會 是否存在一個公正「法官」專業,以及我們理解的法 律系統、社會制度實際為誰而服務。即使「法官」是一 位法律系的學生,他又有沒有足夠的知識,專業操守, 去成為一個「公正不阿」的法官?用人話講:「你憑咩 Cosplay 法官?」 權力之大但受到的監察卻不成比例地低。倘若對學生會 系統有意見可以怎辦點做?

民主實踐,學生自治,好似幾好?

有人真係試過 一人一票代表同學? 中央三莊的當選門檻為 1/6 的基本會員投票(約 2,900 票),加上贊成票過半數。然而,近年週年大選投票率 超過 20% 已經算是反應熱烈。2021 年勝出並立即請辭 的幹事會內閣「朔夜」就以 3,983 票(23.09%)當選。 翻看近 10 年的《迎新特刊》,縱使莊與莊的傳承做得 不那麼好,投票率低的現象算是傳承得最好的「傳統」。 每年訪問中央三莊和代表會代表問及訪投票率低、處理 與同學之間疏離的問題時,大多會歸咎於社會氣氛和宣 傳不足。 低迷的投票率,比「完善」後的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選 舉還低 [1](30.2%,加入合資格但尚未登記的人口的 估 算:26%)。 若 是 宣 傳 不 足, 更 新 多 點 Facebook、 IG、 擺 多 幾 個 街 站, 或 者 可 以 選 擇 在 民 女 Dem 個 beat,理應有更多同學關心學生會事務,Isn't it true? 40

2017 年,有同學不滿中大代表會其中兩名書院民選代表 (潘智鍵、周竪峰)於週年大選內的言行失德失職,質 疑其是否能公正地履行職務,組成「中大民主運動」收 集同學連署,打算發起全民投票,交由同學決定是否罷 免,並希望修章提升同學在代表會與司法委員會中的發 言權,改善同學在會議內「有權聽,冇權講」的狀況。 要發起全民投票,先要收集至少 1/20 的基本會員聯署 (846 個聯署),向學生會提交要求開展全民投票。同 學在校園裡擺街站講解發起投票的因由,最後在三日內 收集到 1,639 個同學的聯署提交予學生會啟動全民投票 程序。由代表會下設委員會負責核實聯署學生身分。 故事發展下去,理應是一條大直路,全校同學投票作 出判決,讓同學的聲音得以彰顯。但迎接他們是無盡 的阻攔,先在選委致電聯署人核實聯署真偽的過程出現 爭議,例如以無來電顯示電話致電同學,要求同學背出


聯署議案內容,以及不設回電補答,超過一半的聯署被

唔滿意啊,去選囉!理論上,代表會的制度可以將同學

DQ。

的聲音帶入體制內,以關心同學所需為依歸監察中央三 莊,三莊唔理同學?可以開一百個會問到佢哋口啞啞

運動最後極速以李軒朗同學(前中大代表會主席、後

(再唔聽?唔批錢畀你)。

來成為司法委員)向司委會申請「司法覆核」煞停, 指公投僭越書院利益並「違憲」。司法委員吳斐琛同學

但回歸現實,一切都是基於個人意識型態(Fuck you 左

(新聞及傳播學院學生)經過考慮外國法律案例(好

膠!)的判斷。

Pro !),頒發「臨時強制令」,禁止進行所有全民投 票程序直至司法覆核完結。 因為「違憲」,1,639 名同學的聯署石沉大海。基於學 生官僚系統對章則的「解讀」,即使聚集到多少同學的 支持,在他們眼中都是廢紙一疊。

落 地 啦 仆 街, 認 清 你 嘅 權 力 來 源 唔 喺 份 章、書院聯邦制,而係你啲同學啊 在今天社會氣氛低迷的時刻,學生運動亦同樣沉寂。 2021 年,香港多個院校的學生會都相繼被校方以各種理 由,拒絕承認學生會。中大校方亦要求中大學生會註冊

其實,大家都是同學 《會章》作為中大學生會的《聖經》,詮釋權盡在代 表手上,同一句經文,可以從字句裡扭曲成出不同意 思——今屆代表有著 A 的解讀,下一屆的代表可以有 B 的詮釋,但可能你覺得是 C ? Oh, sorry you can't, you are wrong。回溯過往十年的代表會,利用官僚的伎倆, 迴避、排拒來自體制外部同學的意見。學生法官作出甚 麼判決、代表們爭論章則是 A 還是 B,是為了捍衛中大 同學的權益嗎? 這些程序、規則,與 80% 沒有投票的同學有何關係? 不,應該問,這與一萬七千多名基本會員甚麼關係?除 了路經范克廉樓、在新聞報導和社交媒體上出現學生會

成獨立社團,代表會依舊選擇以其官僚方式拖延問題, 不願得失學校或同學其中一方。在學校收回學生會會室 的時候,不見學生官僚「司法覆核」學校,說校方「違 憲」?學生官僚在校方的權力之下猶如螻蟻。 解散中大學生會或是個契機,重新想像一個可以代表同 學理直氣壯向校方抗衡的集體。認清校方擁有赤裸的權 力差,以及自己權力的來源。唯一可以與其匹敵的,只 有集結同學的聲音,組織同學,連結教職員的力量。 學生會的存在價值,不是《會章》、官僚制度、Cosplay 三權分立的遊戲,而是站在旁邊的一萬七千多名中大同 學。

的消息、在電郵收到各個代表會幹事會等發出的會議議 程的例行公事之外,我們之間其實沒甚麼關係。

(你當佢)透明的同學 曾經親眼目睹有學生會幹事在投票日向路過的同學「屌

後記

票」,近年還有「中大豬」的說法,指中大同學只關心

作為其中一個低投票率的(前)中央學生組織,以往

吃喝玩樂,不關心學生會事務、不關心政治云云。同學 真的不關心學生會事務、校政和時政? 同 學 在 籌 劃 著 未 來 的 Career path, 在 糾 結 做 唔 做 Intern 廉價勞工:捍衛書院聯邦制!

出現與代表會相關的文章,也會留下對改良系統的希 望,勸勉有「權」的學生聆聽多點同學意見。但過往 的現實是:批評代表會?就是要面對上文睇完都唔知 係乜嘅章則、委員會,他們的「理性」的壓過一切。 想批錢?拖多幾個月先啦。

同學要負擔自己學債,要返幾份兼職:捍衛書院聯邦制! [1] 〈地方選區投票率增長情況〉,選舉管理委員會。

同學在面對學業壓力,課程爭議時:捍衛書院聯邦制!

[2] 〈公投上訴得直 全民投票無效〉,中大學生報,2016/3/3。 [3] 〈話你知咩係代表會!〉,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2013。

同學因疫情被 Quit 宿,在行政樓集會:你哋冇任何身份、 任何地位、冇任何票!

[4] 〈代表會會記——金句版〉,中大校園民主運動。

組織

41


同 學 校盡 情 傾 傾 傾 Kin g :(前 / 未來)中央 訪、文 / 隔離個肥仔

中大學生會解散之後,大多書院學生會仍維持基本運

生代表失職,都有既定程序處理,同學亦有渠道抒發意

作。如果大家有留意到,去年三月書院學生會換屆時已

見。

經選出書院代表,以便籌備「聯書院學生平台及工作小 組」重建學生會。然而,此組織在之前一直沒有公開露

對於學生會有什麼構想,葉子駿理解學生會是同學與校

面,即使筆者在書院監議會常務會議(是的,作為基本

方的橋樑;學生會解散代表橋樑斷開;而退宿事件突顯

會員你當然可以旁聽)上向書院中代查詢意見,依然以

出沒有橋的時候,校方的急進政策容易引起衝突。而小

籌備中為由搪塞,直至七月六日工作小組終於社交媒體

組「唔希望學生同校方有激烈衝突,始終對同學同校方

上簡單介紹架構以及宗旨。筆者找來了工作小組發言人

都唔係一件好事。所以希望借著重建學生會將呢條橋樑

葉子駿,討論工作小組的學生會未來構想。

重建,重回昔日與校方有偈傾」,幫同學爭取事務,例 如宿費、選科等問題,校方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落實政

被選中的人 當筆者看到學生代表的時候,不禁心想:「乜又係你啊 陳生?點解頭先話要解散,依家又要重新組建嘅?」且

策。小組不樂見學生會解散之後很多問題沒有進展。 葉所言「有偈傾」的背後,可以理解作學生會必然與校 方「有得傾」和「傾得掂」。然而,現實是「有得傾」

看代表們如何解釋組建原因。

並不等同「傾得掂」,就算代表拍案而起,校方也大可

「當初中大學生會解散的時候我係副代主(副代表會主

改變任何決定。何況激烈衝突的前提並不是學生安分守

席),就已經有假以時日會重建學生會嘅念頭。上屆代 主問過各書院成員想不想重組學生會,而大家同意就一 齊行動。」學生會解散後,學生事務處(OSA)宣佈接 管所有學生場地,他認為此舉存在許多問題:如 OSA 人手不足,同時亦不熟悉之前學生會處理屬會註冊或分 配會室的「一些傳統,一些規則」,OSA 在學生心目中

無視:學生在各委員會中只有象徵性席位,票數不足以 己,而是校方尊重學生意見,制定相宜政策。學生會與 校方直接對話,以及組織同學向校方展示不滿,兩者其 實相輔相成,前者能達到學生目標當然理想,而後者能 向校方展示學生團結一心,全力支持學生代表。如果一 開始就否決行動,筆者不禁擔憂原本接納多元的聲音學 生會後退至反對衝突,成為校方的維穩機器。

沒有認受性。因此,校方向之前請辭了的中央代表暗示 表示想要學生會。到了 2022 年 3 月,各書大致完成週 年大選,有了新的書院學生會,以及民選中代代表,因

舊瓶裝舊酒

此得以重啟學生會。

要重建學生會,說是等同創制,但實際上又是照抄以前

第五波疫情期間,校方在二月強制所有宿生退宿。有學

時候改革?同一班人解散又重建,就好似將葡萄酒液抽

生在烽火台召集集會,要求校方收回政策並公開對話。 葉卻認為集會場面僵持,校方不肯到烽火台接收公開 信,導致同學「不知所措」。他認為校方看待遞信同學 「沒有任何身份、任何地位、冇任何票」,導致校方高 高在上的立場,不願任意回應出席集會的學生,否則隨 便一位學生就能代表所有學生。這觸發了他們重建學生 會的念頭。

的制度,了無新意,其實學生會問題存在多年,是不是 出來,洗一洗玻璃樽,把酒裝回去,登登登凳,新的學 生會! 聯書院工作小組的成員構成與以前中央代表會相同,分 別有當然、民選以及委任委員,晨興書院並沒有參與在 內。仔細看具體獲任方式,只有 8 位民選代表,其他代 表都是來自書院學生會的當然以及委任代表。書院成員 也不符合比例,崇基因為沒有週年大選只有兩位代表, 逸夫卻有六位。然而年年如此,中央代表會表示無能為

即係話,你覺得喺架構入面反對可以代替 直接行動?

力。 至於與院系屬會的溝通,學生會以往每年召開會議討論

「如果學生代表係架構內拍枱鬧校方,佢哋係冇得避。

藝墟、屬會註冊等事宜。不幸會議自三年前因屬會出席

如果同學只係行政樓面前,佢哋可以唔理你,學生會存

人數不足而流會。葉認為大家對校政熱心不高,但他依

在嘅話就點都要有回覆。」學生會是問責單位,就算學

然認為會議必須存在,意義在於通過遴選屬會代表以包 含院會、系會的聲音,諮詢屬會代表的願景 [1]。

42


組織

在校方已將大多事務收歸中央,學生會大可趁重建之際 與時並進,直接加入屬會以及學系代表,何必搖著似有 還無的書院聯邦制幌子抱殘守缺? 當然,筆者的意見並不能代表中大所有學生,小組之後 會收集同學對章則的意見,分階段公開草擬章則,諮詢 同學意見,並在今年 10 月會舉行公投通過會章。如果 小組此前亦私下會見副校長汪寧笙,諮詢校方對於學生

公投失敗,流程就會拖到明年。「希望大家對學生會有

會的意見。校方指舊有學生會架構不夠「多元共融」,

意見,支持又好反對又好,否則作為學生代表我們都好

沒有涵蓋國際生和研究生。在此小組接納意見,在原有

難處事,有如盲人摸象般做一個學生會。」

九院的基礎上,額外增加研究生院議席。葉擔心一直以 來學生會與國際生欠缺交流,導致理念出現差異,期望 以後舉辦活動交流校政,可能以此形成共同理念,「有 交流就會有共識,希望學生會唔會喺佢地眼中『不代表 我』」。具體方法交由未來幹事會負責細節操作,例如 創立國際生或內地生事務委員會收集意見,「正如回歸 前香港政府推出政策都要諮詢唔同人,我希望以後學生 會有政策之前都有廣泛諮詢,我諗呢個都係以前香港政 府成功之處。」 筆者認為校園氣氛不足並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的事情, 關於如何改變,中大學生議政平台或許是一次經驗(見 〈要傾更要砌——訪中大學生議政平台〉)。但作為自 詡學生代表,至少要拋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做出嘗試吧? 中大學生議政平台嘗試在制度外重新動員學生,但同時 制度內也應作出相應改革。站在筆者的角度,中央組織 需要賦予一定權力給其他學生組織才能令他們不至於流 散:你又唔係真係壟斷暴力嘅政府,我都唔係老奉幫你 做嘢,幫你做嘢都要有效果先得㗎!分錢分 Soc 房嘅問 題嘈咗咁多年,有幾次上埋庭添,不如下次俾我哋自己 搞好過?這種姿態正如港英統治者諮詢不同團體,卻又 不肯賦予權力。要兩個屬會代表,在中央層面處理中大 100 多個屬會的事宜 [2],還不一定有實權推動自己的

後記 在訪問期間,筆者感受到小組所受到「學生不應搞事」 的外部政治壓力,但撇除對於行動的遲疑,學生會依舊 有許多問題。筆者希望同學對於重建學生會的想像並不 是有一個中央組織家長式處理所有事務,將所有學生自 治的責任外判給中央,否則依然會是組織與學生割裂, 討論只存在於出事後問責的情況。小組成員大多來自前 中央組織成員,他們可能自以對校園民主瞭然於心,能 在訪談中侃侃而談。但對於廣大同學而言,尤其 2019 年之後校園事務停滯不前,校園民主依然虛幻抽象;九 間書院幹事會缺莊多年,又說大家風氣不足,在此時貿 然推動學生會,學生對著冗長的章則,可能無法從實際 經驗中參考、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加上新生 9 月入學, 10 月就要公投,未免太過倉促。 誠然,要在校園內實行民主自治遠不只重建一個架構如 此簡單,並不是有一個架構就會有人討論,而是有討論, 架構才得以成立。屬會會室事件是聯合大家的良機,而 各學系在對於新學年通識教育的安排亦一定有意見,就 要看組織者的想法了。

議程,不如我都係返 Soc 房打牌好過啦。這些例子在以

[1] 第 51 屆屬委會有 12 位代表會代表,按葉所說只會有兩位屬

前學生會早已發生。如果新的學生會嘗試復刻,猶如倒

會代表,還未包括幹事會代表。

行逆施。 [2] 屬下團體資源分配委員會成員包括 0-4 位屬下團體代表(原

再退後一步,如果要重建代表會,我們回到代表會的代 表性問題:根本過時,與學生脫節。各書院代表會有民 選——學系——屬會三種代議士,而中央代表會卻只有 書院民選代表,中央的學系和屬會更直接被排除外。現

來也可以是 0);監管機構主席為當然主席(筆者從代表會有限 的 web archive 中找來找去也不知道監管機構是甚麼,應該就是 指屬委會,可見章則非常複雜);師生中心管理委員會學生代表 一位;監管機構下非屬會代表代表 0-4 人;代表會 2-4 人;幹事 會 0-2 人。在此可見屬會聲音非常有限,只是「諮詢」作用。

組織

43


要 傾 更要 砌 —— 訪 中 大學 生 議 政 平台 訪 / 中湯、文 / 運動員

中大學生會在去年 10 月 7 日宣佈解散,校園事務隨即

學生會突如其來解散,沒有留低任何後續指引。而校方

停擺。在各方彷徨之際,有同學成立中大學生組織關注

機構學生事務處(OSA)隨即宣佈代為管理屬系會,也

組,連結原應由學生會管理的屬系會,關注組隨後發展

沒有公開任何準則、規條和流程。Karen 對此感到不

成中大學生議政平台,希望建立一套全民參與、代表全

安,擔心由校方代理會無視學生的想法,也直接地失去

民的學生自治機制。

了校園員生共治的理念,「所以我哋聚集各學會開會, 大概有 35 個左右,討論向 OSA 註冊有咩問題。」

眼見最近獲得校方加持的聯書院平台即將重組學生會, 議政平台亦暫未有足夠同學參與開創新的組織形式。我

同時 Karen 也關注長遠失去中央學生組織的問題,「我

們訪問到議政平台代表 Karen(化名),重新梳理平台

諗大家唔會想冇咗學生會,雖然平時同學參與程度好

的發展與理念,藉此再思和檢討學生組織的前路。

低,但我哋係一個共同體。中央莊有諗法,可以同屬會 合作;屬會內部有問題,如果學生會願意幫手,情況都

/ 解散,然後呢? /

會好好多。」

Karen 坦言,學生會解散的決定令人始料不及,本來有

/ 由下而上的組織 /

風聲指學生會將以公投形式決定是否向警務處註冊,沒 想過一來就宣佈解散。學生會事先沒有召開全民大會與

在各方資訊極不流通的情況下,Karen 與一衆屬會成立

同學商討 [1],欠缺民主基礎,Karen 感到少許不滿。

中大學生組織關注組,在學生會缺席的情況下,主動發 起由下而上的溝通和組織。向屬系會同學解釋學生會解

愕然以外,正在上莊的 Karen 還意識到,學生會解散對

散及註冊的資訊,同時共同向校方施壓,希望校方儘早

同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屬系會管理。除了書院莊和制度

作出交代。

外的關注組 [2],校內的學生組織大部分都從屬於學生

44

會,每年學會幹事須提交年度報告和財政報告等資料登

當 時 關 注 組 的 具 體 工 作 包 括: 召 開 4 次 討 論 會, 邀 請

記,以便分配有限的會室、預約校內場地等。

屬系會之間分享學生會解散後遇到的困難;在畢業禮派


發白絲帶,喚起同學關注學生會解散;派發問卷,收集 同學和教職員對於重建學生會的意向和屬會對註冊的取

/We and Us Connect/

態,結果大部分員生都支持重建學生會;主動與校方會

Karen 坦言議政平台的架構和理念難以達成,「同學都

面,得以爭取屬系會延遲向校方註冊。

好忙,校園的氣氛和意識都未 ready,好難傾到。」人 手不足是宣傳欠佳的一大原因,Karen 本來預想每天擺

12 月,關注組發展至中大學生議政平台,希望在學生會

街站、洗宿舍、洗班,可惜要維繫本來的參與者已經花

缺席下,以議政平台作為過渡溝通機制聚集同學,繼續

費大量精力,更何況拓展工作。

向校方施壓和對話,以此吸引更多同學參與,增加與校 方談判的籌碼。

對 於 基 層 組 織 的 想 象,Karen 期 望 在 學 系 內 設 立 同 議 會,讓系會外同學的聲音得以集結。從同學日常生活的

/ 傾之餘,不如諗多一步 /

社交圈出發,建立討論校政的機制。Karen 認為系會和

議政平台從關注屬系會註冊,轉變到討論更廣泛的校園

候會透過 Google form 收集意見,也難保文字訊息能夠

事務,「民生無小事,我哋冇可能視而不見,例如疫情、 角樂(不被續約)公共空間都重要 [3]。」Karen 認為 以往由學生會擔當主導角色,學生領袖從上而下地推動 議題,而議政平台希望能從同學之間的「民間」出發,

學生會一直以來擔當單方面的資訊發佈角色,即使有時 完整表達感受和情況。遇到重要而逼切的意見時,其實 需要同學鼓起勇氣主動接觸幹事,但現實上同學往往因 欠缺經驗而卻步。如果系內的同議會首先建立人與人的 實際聯繫,主動發起討論,能夠讓大家更舒服、更方便

讓同學自發就議題表達意見及行動。

地表達想法。

因此,議政平台的理想架構希望能達到廣泛代表性,包

筆者覺得討論的基礎是人與人的聯繫,這建基於認識、

括來自書院、興趣社團、系會、國際生的代表,持份者 定期就關注議題開會,回應以往同學對校政參與度低的

交流、共識。在三唔識七的情況下,要理解對方的感受 總會隔層紗。我們無法回溯共同的經驗,整理情感的來

問題,透過討論增強學生組織之間的連結。

源。而思想的碰撞,也要求知識基礎和理性能力。讀完

筆者認為,議政平台期望同學充滿政治意識、平等地討

對內向或怯弱的同學,我們又要怎麽開啓對方發言的機

論,藍圖固然理想,這也是中央學生組織應該發展的方 向。只是,當同學普遍沒有(認真)開會的經驗,一時

革命理論的人只懂滿口 Jargon,怎樣與群衆對話?面 會?對著議題冷感的人,我們又如何重新燃點對方的感 受和希望?

三刻要他們進入極具討論意識的狀態,有條理地整理 自己的想法,再與同意或反對的意見辯駁,最後生成行 動的指向,對於有多年組織經驗的組織者而言都不是易 事,何況是欠缺參與校政經驗的同學?

/ 結語:是時候檢討當下 / 固然疫情和政治環境讓校園組織難上加難,但至少議政 平台嘗試踏出第一步,摒棄中央組織長年的離地,意識

在大家缺乏經驗下,對著議政平台下的一堆章則和委員

到連結同學的必要——學生會需要同學的參與,而非幾

會只會一頭霧水。這時候如果組織者的重點放於推廣新

個沒有代表性的代表權鬥與玩章。

平台架構,同學會無從判斷架構是好是壞,有什麽委員 會跟我有什麽關係?不如我們回到根本,發掘同學關心

議政平台期許全民參政的架構,其進步之處在於突破代

的議題:我們期望的員生共治具體包含著什麽理念?我

議政制的局限,拒絕代言與代理,讓大家重奪本來應有

們需要討論的是打針或不打針、要閘機或自由進出、離

的思考能力,自主地表達想法和拋出意見。縱使現今校

開 宿 舍 或 留 守 房 間、Med can 轉 手 或 續 約、 角 樂 結 束

園形勢遠遠未成熟至此,也未能回應現時同學欠缺經驗

或留下、誰應該為民女消失負責、誰應該做校長和校董

和興趣的現實。

⋯⋯要經過具體而深入的討論後,或許才能對虛幻的員 生共治多一點想法,然後才能進入討論架構。架構是死

也許,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檢討當下的形勢、氣氛、思

的,人是生的,無謂故步自封。

想、現實。

[1] 代表會除發出電郵邀請同學列席常務會議外,未曾有其他途徑商討註冊事宜。 [2] 如性別關注組。 [3] 詳見中大學生報 2022 年 2 月號〈山城角樂回顧 ——失去山城角樂的中大,到底失去的是什麼?〉

組織

45


【 投 稿】 喺學 生 會學社群自治 文 / 楊政賢(2011-12 年第四十二屆中大學生會會長,從事道德時裝與勞工權益工作,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主席)

就算在最自由的年代,學生會在中大建制內的權力都很

又開發了新的途徑來鞏固認受性。社會學家將這些途徑

有限,只在校董會、教務會佔一個席位,或是有少許財

歸納為數大類:傳統型,例如君權神授;魅力型,要人

力可以獨立地辦媒體辦活動。校方趕絕了學生組織,傷

們狂熱地祟拜一個至高無上的領袖; 法理型,民主憲政

害的不只是同學在建制內的權力,而是剝奪學生自治的

方式吸納民意;以及績效型權威,用經濟發展或軍事勝

空間。學生之所以要自治,是因為社群內必然會出現利

利來維持人心。

益和價值的衝突,通過學生組織這個載體,我們可以學 習建立共識處理衝突,建立符合眾人理想的社群。學生

學生會無神權又無魅力,唯有採取後兩者,民主及績效

實踐過自治生活,也更大機會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來確立認受性。過去五十年來實踐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謝謝學生組織這個載體,讓我有過這些空間和實踐。

鄭廣恆同學在 1973 年出版的《中大十年》寫道: 「有不少校內同學對參議校政抱消極態度……改革校政 合乎同學要求的預期效果,只倚靠一兩個態度積極、意 識高漲的學生代表的單方面努力,又焉能有成?」 「學生代表負責反映同學的意見,替他們爭取;而廣大 同學則是學生代表的背後支持力量。但經驗告訴我們: 同學似乎不大重視這方面的發展……間接地則使到學生 代表有挫敗感。」1980 年的方旻炴同學在《聯合山城》 亦有類似觀察,她是後來的中大學生會副會長。 參選學生代表的同學,大多在上莊時帶著一堆願景和政 治議程——有些想改革課程、有些想推動學校對工友小

這幅相,剛好是十年前我卸任學生會幹事會前拍下。當

眾的友善政策、有些則想推動本土文化和身份認同。但

時的幹事們趕在換屆選舉前,整理了一年下來的工作報

一年的工作中,他們更多時候,是要絞盡腦汁引起同學

告。同學普遍對學生會事務冷感,為了盡快派出三千份

對學生會的關注,配合福利、校政、社會參與來肯定學

工作報告,我們在崇基週會前教堂外佈陣,邊派邊喊:

生組織的存在意義。我那一屆的學生會爭取過的「績

「想知學生會費用咗去邊,可以睇下呢份報告喎。」短

效」有校巴改革、課務安排、學生債務、還有反國教罷

短十五分鐘內,就派掉了一百多本。

課等。自覺做了很多卻得不到同學的認同,閒時就會在 網上看到「學生會不代表我」的批評,卸任時的有很多

同學最關心那八十七元會費的去向,反映出學生會面對

挫敗感。

的認受性問題。差不多每屆的學生會幹事,都受過類似 質疑:「其實我不在大學本部上學,享受不到你的服務, 那為什麼要收我會費?」以及最難答的「點解迫我做會 員,冇得退會?」必然會員制下,每個中大本科生都自 動成為中大學生會的會員,擁有投票、被選、議政和享 有學生會福利的權利。雖說是權利,在不少的同學眼中, 必然會員制和會費卻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壓迫。 學生會會費及政府的稅收有相似之處;必然會員制亦跟 國籍與公民權的設定同出一徹。即是說,所有的政體和 政治社群,都面對著令學生會中人頭痛的認受性問題。 摒除遊牧者和無證難民,幾乎所有現代人呱呱墜地那一

▲ 2012 年有多間新書院成立,原有的校巴路線需要大改

刻,就成為某國公民。國家默認要公民去遵守規則法律,

組,造成某些書院每廿五分鐘只有一班校車經過。中大學

又默認要求他們定期繳稅貢獻國家,不願遵守既定制度

生會在當時邀請校方公開跟同學商議校巴改組的安排,卻

的人只有一個下場——被國家和執法者用武力制服。可 是政權都了解到,單靠武力是不能長治久安,因此它們 46

只有約十位同學親身參與。


所有政治社群都有類似的挫敗:無法建立眾人認為公平

連鎖集團及黑心企業,發酵成中央學生會與書院學生組

的制度去做決策、有制度又無法達到共識、有共識又無

織的矛盾,抗拒中央組織對書院事務的干預。在那段時

法順利執行。為了解決上述難題,現代政府開發了一人

間,我為事件失焦感到無奈,因公投結果跟自己的意向

一票、金權政治、意識形態宣傳、朋黨寡頭壟斷等工具。

大相逕庭而感到挫敗。

但若果這些工具無法奏效,政府最後都會訴諸暴力和 強制手段——要麼直接殺人滅口、要麼把異見者關到牢

我當時不知道,這些經歷不全是負面的。公共事務不是

裏、要麼用社會和經濟手段將對方邊緣化。

辯論台,不是正反雙方鋪陳各自觀點後,大家就會找得 出合理的結果。人們推廣一個政治議程時,要理解目標

學生組織這類政治社群有趣的地方,就是它不曾擁有暴

社群的文化脈絡,對同一種價值和觀點有判斷上的差

力強制手段:不交會費的同學,難道找保安組來捉他們

異;要察覺自己的偏見與接收者;要對自己論點經過多

嗎?那些認為「宿生會不代表我」的同學,難道宿生會

重媒介傳播後的失真有所準備;要明白情感與關懷的交

有權禁止他們使用宿舍的設施嗎?由於沒有強制手段,

流,有時比理性溝通更有效;要追溯人際關係與利益的

學生社群就只能開發更多非強制的手段——將重大決議

交錯;以及時勢造成的限制。這些複雜性都在說明,學

交諸全民投票、通俗貼地的討論文、或在學生會架構

生組織這種以政綱、選票、討論「正經事」的組織架構,

外,以靈活的關注小組等方式來營造共識。由於社群內

只是營造社群其中一種方法。如此,當學生會這類正式

的精英(例如學生代表)跟普通的參與者所擁有的資源

架構飽受壓制的時空下,我們是否可以用去中心、多中

和權力相若,精英亦需要以平等的態度去處理紛爭。在

心、扁平化、非正常、視覺式等架構和方法去營造社群

各類社會組織中,沒有太多好像學生組織般每年都要接

呢?我相信可能性有很多。

受民意洗禮。撇除諮詢期間刻意挖苦新莊的儀式外,也 沒有太多社會組織像學生組織般,會通宵達旦針砭程序

在學生組織出過的風頭、恩怨與挫敗,其實已經煙沒。

公義和議題。學生社群平等地決策事務,在今日的威權

但我依然把學到的易位思考,累積到我現在以及未來會

社會下,大學高層做不到,政府官員也做不到。這些挫

參與的社群中。而我早年的學生經驗呈現過,平等的政

敗感經過沉澱與提煉,卻可成為可貴的社群自治經驗。

治參與是有可能的。這個可能性是寶貴的。中大的高層 沒可能不知道閹割學生組織的手段,就是扼殺同學學習

我那年學生會其中一個深刻的經驗,就是星巴克進駐

社群治理這門學問。社群不能治理的回力鏢早就打回到

中大的爭議。美心集團是善衡書院成立初期的飯堂承

他們身上——例如有些院校的 Ocamp 找不到學生協助

辦商,在 2012 年開學前,善衡院方通知同學,飯堂的

迎新,為新生準備大學的生活;又例如在防疫政策上,

咖啡店將會出售星巴克咖啡,呼籲同學向善衡學生會表

政府、專家只懂用強制手段迫市民就範,結果導致自己

達意見。在收到投訴後,中大幹事會和學生報代表跟善

失去誠信和認受性,在推廣疫苗上寸步難移。如果人們

衡學生會會面,陳述星巴克打壓工會及剝削咖啡農等惡

沒有試練,沒有空間去實踐社群自我治理,就只會愈來

行,反對星巴克進駐中大。一方面,學生會是在選舉中

愈多溝通失效和裂縫。相反,想去維繫營造社群的人,

得到同學授權的。但另一方面,在 2012 年的時空,星

就會繼續探索大家可以共存、可以達到共識的方法。

巴克受大學生歡迎。支持星巴克加入中大的同學認為, 星巴克的企業道德問題不應凌駕同學對高質素和多元化

學生自治是民主的實踐,在民主制度缺席的時候,民主

餐飲的選擇權。

就體驗在學生自治的實驗。

在短短兩個月內,支持和反對一方的同學在網上討論、 互罵、戲謔,有過數百人參與的諮詢,甚至在校內遊行 宣傳。最後,善衡學生會以公投的方式,大比數通過支 持飯堂售賣星巴克咖啡。 最遺憾的是,那時討論的焦點由原來中大是否應該引入

▲ 反星巴克進駐中大的示威。

組織

47


唔想隨波逐流? 不如加入報社一齊瘋狂諗諗諗傾傾傾寫寫寫啦!

批判 顛覆 拓荒 48

留名傾莊!


▲ 2020 年,Ulib 外

求 學。前言 讀書與學習,聽起來好像是一樣意思,但又不然。 讀書是被迫的,為了考試,為了高分,為了擠進好的中學、大學、公司。 學習是解放的,要理解自我,要尋找未知,要創造未來。 為社會服務的教育制度,只有讀沒有學,只有做沒有想,四年後留下多少可惜。

求學

49


幸 運 地自主學習, 或悲傷地 文 / 黃敏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4《迎新特刊》

“They have turned you into something other than a human being. You have no power of choice any longer. You are committed to socially acceptable acts, a little machine capable only of good. And I see that clearly–that business about the marginal conditionings. Music and the sexual act, literature and art, all must be a source now not of pleasure but of pain.” Authony Burgess, A Clockwork Orange

50


「我夢見自己在一所房間,房間裏有另外一個人,用膠紙扯著眼皮,紅絲暴現,手握著筆, 一直抽搐,在一堆數學試卷上亂畫,奇怪的是我隱約在瘋狂的線條之中,辨認出自己的名 字。」 我進大學後反覆發著兩個夢,但我的夢,大概和我所要說的無關。我記得我要寫的,是正 面的學習經驗。 各人有各自的修行,怎樣才算正面?而有人說,自主學習就是理想的學習狀態,那麼我的 經驗似乎也算正面。 初中我熱衷數學,讀微積分,驚訝於前人何以精確地演繹「無限」那樣虛幻的概念。後來, 我偶爾翻到夏宇的詩集《摩擦・無以名狀》,自此迷戀文學書籍。 大學選科,把中文系放在第一志願,那時我對中文系的熱誠,應該可以煲滾一窩粥。龐大 的閱讀量於我而言還不算困難,這也許和中學的文學閱讀經驗有關。大學動輒要一週內讀 近百頁紙,別系的人總是叫苦連天,我卻沒這煩惱,別人讀的是論文,我讀的是小說呀。 記得剛來註冊時的第一印象是,這裏的圖書館,那麼多,那麼大。後來我時常流連於圖書 館,好幾次在書架前時有暈眩之感。圖書館的書目極為整全,提供了一個有利於自我學習 的環境。有次要寫關於沈從文的論文,幾近無從入手,就先看其他人怎寫沈從文,網上有 過萬份搜尋結果,就挑較有名的,讀到王德威談論沈氏的故鄉敘述,似乎可作參考。當中 借用了敘事學理論,不懂,就看參考書目,讀了肯南的《虛構敘述理論》。所謂自主學習, 即自己嘗試從不理解去到理解。 對事物有了新的感悟,便有了分享、對話的欲望。可是中文系導修課三十人一班,討論氣 氛不怎熱烈,好幾次只有自己在說,不禁納悶起來。於是萌生讀書會的想法,就找了相熟 的同學就課上文章討論,也可為考試作準備。 中學時也不是沒有結伴溫習,但充其量只是互相督促,來來去去也是唸那些,因為考試內 容來來去去,也是那些。大學考試則不,傾向個人理解而並非背誦,那時說起讀書組,大 家馬上喜上眉梢,彷彿已經預見得知識碰撞的火花。事實上,那時大家都不太懂得怎樣討 論,你前一句說張愛玲,我下一句已經說到陳衡哲,對話意識欠奉,其討論的混亂程度, 實在令人汗顏。 我的經驗則是,把討論節奏調慢一點,訂下一些中心問題,且由一位成員先報告對作品的 理解,大家都比較容易回應。後來讀書會的確有所改善,哪怕沒有達到某個知性的深度, 也帶來了不少思維上的刺激。重要的是,一群人一起讀,的確比較愉快,即使是艱澀難明 的地方,讀起來也沒那麼辛苦。 自主學習有賴圖書館,辦讀書會也要感興趣的同學參與,但即使有大學的資源和思辯氣氛, 我之所以能夠進行自主學習,歸因也是我對中文的興趣。回想起中學時的其他學科,只覺 生厭,那時考完文憑試,我朋友阿鵬歡呼:「終於唔使再掂中文啦!」如果人們是汲汲於 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又源於興趣,真正有意義的提問可能是:到底建制教育培育、以至 生產了多少個阿鵬? 「高中三年,每天操練幾近相同的試題,老師把你的答案圈起來,退回,不告訴你為甚麼 你的答案的是錯的,只是退回,一直退回,直至你終於寫下和其他人一模一樣的答案。」 這是我第二個夢,但我的夢,怎能和我的學習經歷無關。後來我總是哀傷地慶幸,我的中 學沒有開設中國文學。能是捉住生活與社會的那些聯繫,然後探索自己位置中能夠做的事。

求學

51


上 課 氣氛 ——自 說 自話的教授 文 / 樊善標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約稿的同學說,有一次我上完一節和幾位老師合教的通

語、溝通技巧、EQ、宏觀視野、創意,是我們聽得最多

識課,她問我學生反應怎樣,我答鴉雀無聲,一片死寂,

的「大學生必殺技」。主修學科的專門知識?當然是不

那時恰好一輛響號的警車經過,我說了一句話。她問我

言而喻。但不言真的是不言而喻,還是認為並非最重要

你記得說了甚麼嗎?我已經忘記了。「你說:這是來拘

呢?前面列出的幾項似乎可以杜撰一個術語──後設知

捕那些學生的。」──這,當然是她來約稿的原因了。

識──來概括。社會大眾愈來愈認同這種論調:由於知 識日新月異,工作不能只靠本科或研究院幾年所學,所

如果不必顧及實際,我看最吸引人的上課氣氛,就是倚

以大學──中學又何嘗不是──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學

坐在橄欖樹下,陪著蘇格拉底,享受他用「產婆術」把

會學習」,以便「終身學習」。後設知識就是一般相信

我們不自覺擁有的知識接生出來。退而求其次,跟著孔

有助於學習專門知識,並轉化為工作技能的「幕後」質

夫子東奔西跑,師生談談平生抱負,也不失為好玩的遊

素,今天服務站主力或宣稱提供的就是這些。我認為這

學旅行。但這些只是空話,因為蘇、孔兩位老師都沒有

在原理上也未必不妥,問題是矯枉難免流於過當,賣花

詳細的教學大綱和課程進度,修業年期不限,也沒有人

讚花香說現在提倡的是活知識,變相就是說從前教的都

來查問他們怎樣「裝備」學生以適應社會需要。這和現

是死知識。「後設知識」並不是一個自足的範疇,它需

在太不相同了。

要通過不斷闡釋、重組或解拆已成體系的知識,來證明 它存在的價值。今天我們為了各種所謂迫切的理由,把

不過,無妨試試在老故事中找出一些可以古為今用的教

它相反相成的對立面驅逐到荒涼之地,看似獨尊一元,

訓。蘇、孔兩位老師的遺風所以為後世景仰,撇開學問、

其實賸下來的一面已經虛化得徒具形式了。而這些事情

人格等驟難企及的質素,我想這兩點大概是最重要的:

的底蘊,如果直接地說,我認為就是,衡量一所大學辦

身教、親切輕鬆。兩位老師沒有教室,除了睡覺,幾乎

得怎樣的尺子,無論如何不再握在學術中人手裡了。

是全時間上課,口說的是教,更有效力的是生活習慣和 態度,這是不一定要說出來的。沒有考試壓力,老師又

既然我們處身的是全面為社會服務的教育制度,批評

和藹可親,當然輕鬆了。這樣一想,我們嚮往的其實是

大學生沒有求知欲望、學習態度差劣的人要小心了。

他們師生的相處,而不僅是上課的氣氛。要是他們每星

請先澄清這「知」是學科的專門知識,還是後設知識。

期只和學生見面兩三小時,學期末又有考試,必定完全

如果說後設知識的精神是靈活變通,現在的學生一點都

不是那回事了。所以把上課氣氛孤立起來討論,恐怕是

不遜色:參加系屬會活動換取住宿優先權或其他好處、

沒有結果的;要說就得說師生相處的問題。

選科專挑容易過關分數寬鬆的、對閱讀材料的份量討價 還價、「捉」考試題目,甚至抄襲功課。要責怪學生上

我無意開出若干項教師或學生的「必做或必不做 (Do's

課前毫不準備、上課只求教師說得清楚他們聽得舒服、

and Don'ts)」,因為力有不逮,也因為不相信有這些東

提問時垂頭噤口假裝看不見、兼職第一活動第二曠課成

西。教師和學生相遇之處是校園,或者更廣義地說,是

風……不妨先把陳年的價值觀念放下,平心靜氣問問他

教育制度,要談論兩者相處之道,必須認清楚校園是怎

們究竟是怎樣權衡得失的。

樣的校園,教育制度是怎樣的教育制度。 *

*

*

從前對大學的定位,有所謂象牙塔與服務站之爭。簡單

52

地說,象牙塔是指大學和社會保持一段省思的距離,服

不過上面指摘的罪狀真的很普遍嗎?無論過去或現在,

務站顧名思義,就不用解釋了。在今天,特別是極端計

都不乏無聊胡混之徒,也儘有刻苦向學之輩。我也上過

較短期效益的香港社會,傾心象牙塔者早就全面潰退,

令人感動的導修課,十五位同學,幾乎全體都發過言,

值得一提倒是服務站提供的也不是從前的服務了。流行

而且是早有準備,並非臨場現編的,沒有說話的也點頭

的「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口號,在原理上是正確

示 意。 打 開 CU Forum 課 程 討 論 區 網 頁, 上 星 期 主 持

無誤的,但落到現實層面,究竟是甚麼意思呢?兩文三

導修的同學繼續提供資料,補充課堂上沒有時間說的內


容。上學期書院通識課的問卷調查結果寄到了,原來有

代價。

65% 的學生讀完了八成或以上的閱讀材料,難怪上課發 問時有人回答。我客串過另一個通識科目,在邵逸夫堂

還有陳勝長老師的「文字學」。他抓起一篇論文讀了幾

演講了一次,後來工作人員告訴我,有些人睡覺,但和

行,又換一篇論文讀幾行,都是挑中間的部份讀,他的

鄰座談天的不多,算是反應不錯了,我也同意。

評論夾雜其中。我們怎樣也追不上。下課後覆看筆記, 翻查論文,仍是不能透徹了解。後來我們幾個同學分工

我 在 中 大 讀 書 是 八 十 年 代, 雖 然 大 學 生 已 不 稀 罕,

合作,每人負責一個課題,根據筆記和課上提過沒提過

但 畢 業 後 找 份 安 穩 工 作 沒 有 甚 麼 困 難。 當 時 有 人 把

的參考資料,整理出一篇篇札記,交換看了,才敢到辦

University 音譯作「由你玩四年」,不過「玩」也有很

公室向老師請教。必須承認,在仍要考學位試的年代,

多種的,吃吃喝喝、嘻嘻哈哈的也有,埋頭書本、不問

我們花這些工夫自有其功利的考慮,但在準備期間,我

世事的也有,前者固然是玩,現在看來,後者也太奢侈

們赫然發現整合資料的能力極限提升了。有人說抄一本

了。後面這種人,今天也未絕種,但要付出更高代價,

書是抄襲,抄十本書就是參考,有了切身體驗,我們知

得到的認同卻有限。一般學生只好在現實生活所資、將

道兩者的分別不是這樣微小的。

來社會所需、個人學術興趣,以及人類好逸本性等力量 十多年後,我自己上的課,論到互動和歡樂,我膽敢說

的牽扯中,蹣跚找路前進。

當仁不讓於師。但我得常常警惕自己,學生的熱心發言 畢竟是社會上有希望的一群,在掙扎中尚有餘力,如果

在多大程度上是問題愈來愈淺易的效果?我同場加映的

教師表達得有趣些、清晰些,他們還是會有反應,甚至

「棟篤笑」能夠引發學生在課後一訪圖書館的興趣,才

用功得令人痛惜的。正因為制度的裂痕給這樣勉力塗飾

算沒有墮入惡道。蘇文擢老師教古文的「文章選讀及習

了這樣,很多人就認為學風問題的癥結在學生和教師

作」時,也騰出時間讓我們發問,但他會先評論說「這

身上,這其實是蓄意或無意地把學校抽離於它所在的地

是好問題」,或者「你沒有留心,我已經說過了」。也

方。我不是說社會改善了,課室裡就會長出橄欖樹,最

許我把學生「妖魔化」得太厲害,後面這種回應我只會

低限度,到時罵起睡懶覺的學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

在心裡說,以免傷害他們弱小的心靈。蘇老師一個笑話

「朽木不可雕也」。

不說,一句閒話不提,仍能把整整兩個小時縮為一瞬間 的講課本領,我當然學不來。但他當年說過的《莊子》

*

*

*

寓言,我仍記得:郢人在鼻尖塗一點泥巴,薄如蒼蠅的 翅膀,匠石輪起斧頭,颼的一聲劈去,泥巴給削掉,郢

都說理想的上課氣氛是師生有交流,學生在愉快的心情

人絲毫無損,面不改容,後來郢人過世,匠石就把斧頭

下學習。但我忘不了劉殿爵教授教的「中國語言學史」。

丟了。要續上一條尾巴的話,我會說:由於缺乏練習,

他提著一個塑膠袋緩緩走下中國文化研究所 G22 室的梯

匠石的本領不久就荒疏了。

級,放在講台上,從裡面檢出一本筆記簿,背過身把《爾 雅》和《詩經》重見的詞語抄在白板上,我們照著抄,

互動要看在哪一個層次上互動,歡樂也要看為甚麼而歡

他抄完一塊白板,轉過身來講解幾句,我們還在抄,又

樂,我當然希望有足夠的學養和信心,用或沉悶或直接

要記下他的話。整個學期差不多就是這樣似明不明的,

的方式滿足我的郢人學生,以他們為我求知過程裡平等

說沉悶也真是沉悶極了。直到最後一課,他總結抄寫所

相待的伙伴。懷海德(Whitehead)說過,「大學的存

得結論時,我突然像給鎚子當頭猛敲了一記,前面許多

在就是為結合老成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

個星期輯錄編排的資料,全部指向這個從來沒有人說過

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這句話我是很多年前在金耀基

的結論,就像偵探小說的收場,所有線索匯聚到一點,

校長──當時是新亞書院院長──《大學的理念》一書

然後兇手現形伏法。沒有前面的鋪敘,我根本不會明白

裡讀到的。儘管時移世易,在感情上還是脫不掉成長階

結論的意義,原來最後的興奮要以累積的沉悶和忍耐為

段接受的一套教養,可謂慚愧。

求學

53


官僚主義是民主主義的反面,沒有民主精神就是官僚主義。它是一切剝削階級

社會的一種統治形式。官僚主義往往特別注重事物的形式,很多事情形式做得

)《民主精神與官僚主義》 1941

54

很象樣,以便欺騙群眾,所以剝削階級都很要面子。要不然,官僚就做不成。 劉少奇( ——

留名傾莊!


生 活。前言 前面的文章跟你說市場化與權力與錢,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 在生活版,我們試著想像自由——不只是代議政治式的一人一票, 而是對經濟上的生產與消費、對人的智性、對社會關係、對尊嚴與 理性、對歷史與未來,突破這些破舊的因循的框架,然後邁進自由 的進步的理想。

生活

55


接受,釋懷,與感謝 文 / 路人

是的,我的 O Camp 經歷確實不太好。 我的經歷由兩天的細 O 開始,由於學系收生較少,新生 與爸媽的比例極度不平均,在一個只有五名新生的組內 居然足足有十多名組爸媽。他們站在一起打量著我們, 圍在一起竊竊私語,只塞了件營衣,又給我們指了指洗 手間的方向。剛開始我對此不感不妥,心想只要到了遊 戲環節,組爸媽都會以新生為先,帶領我們投入遊戲,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然而他們還是聚在一起,討論自己下個 Sem 的時間表, 級裡男女之間的八卦,還有很多很多我聽不懂的話題, 甚至在我詢問他們有關 Reg 科事宜時亦只輕輕說教授會 在明天科目簡介中詳細講解。 你敢相信我第一次與他們有相同話題是因為我問他那罐 藍色檸檬蘇打水好喝嗎?而他也只嗯了一聲。 既然你仍會回應一兩句閒話,但卻不回應學業相關議 題,那我也不瞎,不聾,不殘,傻子都知道你在敷衍。 我老在想,到底主角是你們還是我們新生。 只有少數組爸媽真心誠意噓寒問暖,告知一些不常提及

子只想著接下來會如何過渡一個既美好又值得的三天。

的 知 識, 如 UGEA、B、C、D 分 別 屬 於 什 麼 範 疇 的 大

然而很不幸,我 Quit camp 了。

學通識,作用、理念等,又在午餐時向我們推薦幾款好 吃的菜式。持續兩天的關懷讓我知道,他不是被迫來照

不算吃飯,我在 O Camp 的第一天完成了五件事:自

顧新生的。

我 介 紹、 學 Dem beat、 看 O Camp 宣 傳 片、 玩 CU Hunt,以及無盡的等待。

不過也算了,還有大 O 呢。 在看著一個又一個 O mate 在等待途中從口袋掏出手機, 我充分發揮自己的阿 Q 精神,催眠自己細 O 的悲慘經

前一秒還在遊戲間淺談的境況彷彿不曾存在,我曾以為

歷只是因新生比較少,而剛好遊戲不好玩,剛好我又太

能在等待期間深入交談,現在卻只能與各位一同沉醉於

倒霉,剛好我又從師兄姐口中得知大 O 氣氛更和睦。在

IG story 的世界,雖在我身旁,卻連開口說聲:「加個

組員人數較多下,彼此之間亦會有較多的溝通和交流,

IG 吧」的力氣都沒有。

想著十幾個人中總有一個能和我舒服地溝通,滿懷期待 迎接下星期的大 O。

我想,你們到底是來參加 O Camp,還是來換個地方玩 手機?

又想著個別一次,個別一次罷了⋯⋯ 好吧,我是應該主動的,我不應那麼怕生,我錯了。 還記得我剛收到大 O 組爸媽的通知時那跳得老快的心

我以為晚上玩房 Game 時的情況會稍微改善,當所有人

臟,更在牀上輾轉反側的身體,懷著興奮之情的我滿腦

都在一個房間內,說著同一個話題時,我應該能找到所 謂的同道中人。

56


2022 年大 O 營主訪問 我對於 O Camp 內容無太大要求,不論是甚麼遊戲都 通通接受,也不求遊戲有意義或作用,因為我對於 O Camp 好不好玩,開心不開心的定義很簡單的,讓我感 覺 O Camp 是個舒服的環境便可。有些人能從遊戲中取 得快樂,有些人能從認識新朋友中取得快樂,而我只希 望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卻無法得相應的回報,是我的 標準定得太高了嗎? 也許是,但也不全是。 我不會一味批評 O Camp 的大環境,皆因我相信這環境 有它存在的理由,從而使得 O Camp 在經過那麼多年, 內容換了許多遍後依然存在並帶著迎新和輔導的意思。 事實是 O Camp 的大環境即如此,接受到的覺得自己來 對了,接受不了的要不硬撐三天銷毀精力,要不 Quit camp,然後因沒有把握拓展社交圈的機會而陷入無盡 的後悔和自閉。 我選擇了第三條路,重回舒適環境的笨人並不後悔,只 感到些少羞愧。 不愧於 Quit camp 的行為,只愧於一些組爸媽及組員。 我運氣好,能遇上一些熱心的組爸媽及親切的組員在短 哎呀!失策了!晚上,在房內,有男有女,豈不會談及

短的一天內協助我盡力融入 O Camp 的氣氛,雖然身心

戀愛相關?

疲累,但仍然盡心盡力解答我的疑問,甚至在我假借沒 空為由 Quit camp 後仍在組聚時歡迎我。

要知道我大學的目標其一的是要 A0 grad,對戀愛事宜 不感興趣,但並不排斥報 Status,假定戀愛之類的問題,

我雖沒一場好經歷,但也只是不適合 O Camp 的環境,

只是不知道為何要在這期間談及任何黃色話題。說真

更不代表遇上的人每一個都不是好的,在一年後的今

的,在短短一天相處之下談及這些何不是一種不尊重。

天,大 O 群組中仍不時傳出消息,組爸媽仍定期約我們 組聚,更會提醒我們派 Grade、Reg 宿等事宜。脫離 O

好吧,我是應該放鬆的,我不應那麼敏感,我錯了。

Camp 卸下組爸媽身份後,他們本應無需理會一班新生; 對組員而言,他們更沒有理由歡迎一個與他們萍水相逢

所以我在隔天早早收拾好行李滾回家了。

了短短一天的人,然而這些微小的關心使我自評為不值 得到他們的關懷,愧於欺騙了對我好的組爸媽及組員。

回顧當時的自己,我不會說自己不該發白日夢,只能說: 別太理想化。

我希望能在這裡告訴大家,我確實不太喜歡 O Camp, 至少,我無法打從心底喜歡參與了的 O Camp,但我並

在開學後一段時間,我一直從身邊的人口中聽到不少提

非一無所獲,因此在後來,當我意識到自己只是單單的

及 O Camp 好 玩 的 言 論, 讓 我 思 考, 對 於 這 種 情 況,

與 O Camp 相性不足後,對 O Camp 並沒有什麼惡意。

我是不是要負上全部責任?到底是我的性格和舉動有問 題?還是整體氣氛的問題?

在這裡,容我跟他們說聲:對唔住。

生活

57


文 特 / 更同學 整理自《工友報》

勞動、協商、民主

年 2017 月 3 號合作社專題、 年《女工特刊》 2019

記女工合作社 ——

在生活版介紹女工合作社,除了說說燒賣魚蛋,還能有什麽好討論的?要談談這是一 家「人情小店」嗎?如果真要介紹筆者內心的女工餐單,或是寫下溫情女工的心靈雞 湯,反而抹去女工合作社的激進意義——合作社本來就是一場抗衡資本主義的運動, 而中大的女工合作社,希望向大衆展示平等經濟的可能。 58


緣起:經濟轉型下被遺忘的婦女

商。由勞動者直接決策,準則就不會只著眼在利潤,而

2001 年女工合作社成立之時,以失業婦女為主要招募對

係等不同考量。例如現時疫情令女工虧損,比起外面的

象。你可能會疑惑,好端端的為什麽要關注失業人士?

企業直接以解僱減省成本,姐姐們決定減少更份,寧願

失業人士不是不求上進才會失業嗎?故事要從獅子山精

少賺一點也不願直接打爛飯碗。女工姐姐們開會有傾有

神的經濟發展神話談起。

講,互相了解需要和想法,決策人性化得多。

是包括社員的家庭需要、對社運的支援、與社區的關

在這個官民深信不疑的神話,論述往往是這樣的:香港 在六七十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資本因廉價、靈活和密

女工與中大

集的勞動力在香港設廠,人人不愁沒工開,只要有獅子 山下的拼搏精神,都可以參與在經濟奇跡。但逐漸香港

女工在中大落戶,也不能忽視學生運動的參與。2000

的工資上升,加上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工廠為節省成本

年,大學裝修范克廉樓,預留空位給小賣店。當時尚有

北移,自此香港的經濟從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和知識型

基層關懷的中大學生會提出和民間團體合作,希望在大

產業。

學實踐異於資本主義的經營模式,並寄望抗衡大財團在 校園的壟斷,因此遊說校方,讓民間團體優先投標,最

這個故事看似沒有錯,但「廉價勞動力」只不過是缺乏

後建議獲得通過。

勞工保障的包裝,童工問題嚴重,工資因季節波動等問 題卻沒有被重視。女性勞工成為紡織業的主力,不少是

女工得到廣泛師生支持,但校方依然以商業視覺看待社

因重男輕女的家庭不會供養女性讀書,讓她們工作以支

會實踐。女工在 2006 年第一次續約,當時校方以「慈

持兄弟的學業。同時推崇「靈活」的紡織業 [1],剛好

善」為由,認為「應該幫助更多更慘的人」,而女工五

適合主婦在照顧家庭外,騰空零碎的時間在家中接外包

年來卻都是同一班姐姐在做,校方認為姐姐們已經有足

訂單幫補家計。上十萬女性犧牲自己的青春打造香港經

夠的能力可以離開中大。經過學生會代表和陳健民教授

濟奇跡後,到了經濟轉型的九十年代,她們引以為傲的

不斷遊說,講解合作社的理念及意義,學生會設計新的

手藝突然失去價值,有些失去工作之餘還遭老闆逃避遣

投標條件,最後女工合作社以一分之微獲勝,成功續約。

散費,當時傳媒和政府更標籤她們「低學歷」、「沒有

然而,校方又開出了「三年或五年」的方案:三年後公

生產力」,需要「自我增值」。我們平時唱誦的經濟神

開招標,或五年後永遠離開中大。面對這樣的「選擇」,

話,其實是一個把人用完即棄、只顧資本利益的故事。

姐姐也只能無奈跟從校方的招標遊戲。 除了爭取續約,同學也會參與女工的經營。中大在合約

我們平等地合作!

要求女工的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一點半,姐姐需要照顧 家庭,故由同學擔當特更支援合作社的營運。雖然有不

一班女工在這個歷史脈絡下失業後,組織起來成立女工

少同學都是以「做義工」的心態參與特更,但在理想中

合作社,正是要尊重勞動者的尊嚴、抗衡食人的資本。

的形態,我們應該是平等地向姐姐提出意見,共同參與

當然,如果這只是一間普通的小賣店,把招聘失業人士

合作社的決策。

直接等同抗衡資本主義,似乎也是誇下海口。而女工合 作社之所以是「合作社」,而非普通的企業,或許展示 她的激進之處。

結語:在資本主義以外⋯⋯

大家或多或少會有些「唔想返工」的印象,無論是要跟

筆者也很想向各位塑造一個美好的圖像,說什麽合作

從腦細的無腦指示、辛勤後的人工得雞碎咁多、或是收

社是當下香港應對經濟轉型的出路 [2]。可惜現實就是

工後被榨乾不想再用腦的感覺,都是我們懼怕職場,卻

小小的女工合作社即使消除了內部剝削,也不可能免除

不得不出賣勞動力的狀態。回應這些問題最簡單的答

市場的影響——疫情導致生意受損、來貨價因通脹而有

案是老闆掌握生產必須的工具,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

升無減、有限的營業額無法為姐姐提供更優厚的工資水

並把僱員工作中生產的價值轉移成利潤,造成老闆在職

平,讓我們在訴說女工合作社故事的過程,總需要解釋

場上的權力,亦是「員工幫老闆賺錢」的詳細意思。除

更多的問題。但我們仍需意識到,當女工合作社不再是

了靠父幹或等發達之外,我們可以如何脫離這種勞資關

合作社運動中苦苦掙扎的孤例,當利潤和競爭不再是經

係?合作社可以怎樣回應這個問題?

濟的邏輯,當社會重視人的價值和需要,我想,這才是 重視人的經濟模式。

走進女工,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標語:「勞動者決策參 與,經濟民主齊實踐」,這正是挑戰老闆獨裁並剝奪剩 餘價值的資本主義模式。合作社內沒有老闆,社員共同

[1] 紡織業有不少家庭式或小型工廠,容許人們在朋友、親戚、 鄰居之間介紹工作,形成能在短時間將訂單分配出去的外判網, 得以回應追趕潮流及生產周期短暫的時裝製衣業。

擁有生產工具(如廚具),因此也不存在老闆與員工之

[2] 在合作社運動發展成熟的地區,面對經濟危機或疫情時,合

間的層級關係。姐姐們平時會定期開會商討店舖營運,

作社模式有一定韌性應對,例如調動更多資源支援社員生計、

如貨品種類、工作崗位、營業時間,皆透過集體決策協

與其他社區團體合作幫助邊緣群體等。

生活

59


公社的雛形

我們可不可以?(這是我時常想著的題目)趁我們年輕,五、六個人合租一個舊區的 Studio flat。趁地產發展商還未到臨以前,築一「溫室」,拙壯成長,是和時代鬥快、也鬥慢條斯理。 在咱們的天地裡,我如此想願,有簡單的廚房用具和梳洗的地方,主廳放一張舊沙發床和易潔 的地蓆,兩張摺床;一臺對外聯絡和工作用的電腦;並把我們家裡擱著的那些為一時擁有之快 而一直「收藏」著沒有真正用過的家具、電器用品、書刊、唱片、畫具、樂器、文具等等都集 中一起。讓它們的歷史多一份曲折、多一重意義。這樣,物件、空間和人的匯合,就有了一個 學習、生活和藝術工作的空間,資源不致重疊浪費得以循環再生,更重要的是,於此人可以交 流成脈、砥礪支持。在此想願的,不僅僅是物資的遁環使用;不僅僅是幾個死黨「柴嘩嘩」搬 出來住然後又分道楊鑣、或回到各自安穩舒適的生活軌跡;更不僅是藝術工作室。「環保」不 是一種往自己身上貼金的美德,而是意識到人作為地球一份子對環境、對人、對其它物種的尊 重、愛惜和責任,並且,每一件成品都是人勞動的成果。幾個死黨搬出來住,倘使只得到青蔥 歲月式的一份回憶,未有心性上、生活上的解放,友儕間未有分權共治,區區一隅,只為戀物 的對象佈置滿室,只為方便作與戀人的幽會陽台,或零食和加工食物的集散場,不提也罷…… 藝術工作室的設想,更無疑是一種自我疏離,將自己的生命與身份認同割配予藝術品市場的約

文 李 / 智良 原載於「處決

制、自我管理,規矩準繩。 年輕人一夥兒住在一起,可以為興趣相投,可以是經濟條件的折衷,可以是為了反叛家庭、社 會的鎖禁……在此想願的不止於此,卻是凌駕的「政冶」,我不違言、不含混言說:即權力之

!」 1938

推倒,幾乎愛情! 如果,晚期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在於棄舊追新,追光逐影似地從「消費——浪費——消費」的不 息循環中製造無謂的需求、於層層交易投機中間增值圖利,並以諸種措辭播弄群眾心理以致權 謀,簡儉樸素的小集體生活,因其節省、因其分享協同和互助,豈非對吾人現今迫不得已的生 活方式——特別是個性消費、情緒消費、文化販售——的一種政治的、具意識的拒絕之始萌?再 者,交易投機既非單純的經濟活動,「消費者」每於不覺間參與權力之爭持、默許剝削、或給 管治階級分治之謀大行方便:咖啡、菸草、能源、金鑽、通訊科技、醫藥、文化工業產品等等 就是楷模例子。那麼,具公平意識、著重整全、持續保育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讓企劃算計 失利、至少能間接而轉折的成為促使市場失效之一環,即僭越「經濟」之張網。 如果,個人主義、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等等成為了「後現代」的歷史條件,給主流價值、給商 品潮流收編歸納,早失卻原來反建制的激盪能量,變成了固守殘垣者之贖罪券、變成了文人學 究自我調侃其反動意識形態的措辭,揚棄它吧!我們必先創造新的語言和言說,以求索那不及 岸的、神秘而快要給歷史沖走的許多歷練!個人主義、頹廢主義、虛無主義,不外乎人與外部 荒謬殘酷世界對立之反動,道德而生悲劇感,非道德而沉湎於頹美,終究讓人意志消磨,孤芳 自憐而失體恤感通,終究跟世界、跟人斷裂,成為漂泊的零碎。 如果,所謂「核心家庭」,即異性戀一夫一妻於法定婚約下組織而成之社會 / 經濟單位,實乃 國家機器與資產階級藉以繼持其對普羅民眾之操控剝削的一種價值工具、模塑個人之慾望與壓 抑的機制,那麼,跟和自己全無血緣、全無姻親關係,和自己無生產利益、無分工契約,和自 己無尊幼、性別、性向、膚色、宗教之劃分,平等分享的同伴一起協作生活、自助互助,不正 就從「家國」的迷思中跳出?

60


在「私人」空間過著樂意自願的小集體生活,解脫經年囚困於徙置區公屋白鴿籠學校課室辨公 處牢獄之陰影!創造生活,並與人連結,就是嘲恨地產商、政府與議員把民眾分層疏離而治之 陽謀!就是反詰「私人」空間壓抑、狹窄的使用定義!撥反建築設計的設限!但凡不涉「犯罪」、 不涉「商業」、不「支擾」鄰里,不違反「租約」,其它一切即可,它同時是據點與戰線! 這裡願想的一種「蚊型戰爭機器」,或曰「Blog」的生活,足以讓我們先從機器化、非人化的 生產線和財金制度,局部或全身,抽跳出來。足以讓我們先從自我壓抑、禁制意識,抽跳出來。 從不自由的生活抽跳出來。 回到自家心性的層次,如果沉悶、疏離、孤單的感覺教我們吃不消、教我們作各種各樣的傻事、 教我們作失態於人前予人話柄的種種醜事,教我們想要自殺、想要叫喊,我們得更要直面它! 人和社會的矛盾愈益銳化當兒,每是動亂 / 重整的契機:千百萬種消遣無聊的方法和玩意,為 甚麼新鮮過後還是不甚了了?我遇過許許多多的人,為甚麼相逢恨晚似的最終還是寂寞?在公 車上我和眾多陌生人一同趕路上班受氣勞役,看著他們勞累的臉我何以悸動、卻同時輕蔑?為 甚麼?有些甚麼總是阻隔了我和別人交流,有些甚麼總是隔閡我和自己,是共存競活的律則讓 人透不過氣。心象的貧乏與外界的貧乏互為反照,在一切高度精分、浮光掠影的社會裡尤甚。 精分而失卻整全,甚至,表徵符號取代了、架空了事物的本質和意義,甚至連「人」也割裂而 變成了符號的拼貼!在日以作夜的追逐過程中一旦,偶爾,停下來時,就有了徹骨的寂寞感。 貧乏,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只會從既定的選擇中選取,中間滲雜太多無關生命宏旨、卻你死我 活的貼身考量。人是給拋擲存活於此,不明所以。我們只求能立在安全的高地上攝取、拿捏、 消費,而未懂得去創造、耕墾,未懂得放開自己的身段與矜持,去經歷生活、與人對話、與人 相處。 我們可不可以? 在此願想的那個舊區單位中,把一堵牆漆成活潑的黃色,一堵牆漆作幽鬱的藍色,一堵牆掛掛 有咱們的作品,一堵牆一起作畫? 資本主義之鋪天蓋地、薄薄灰濛幾乎透明,在此想願的,是真實活潑、色彩亮麗班爛的生活型態, 它必將像染料的一個 Pigment 般,傳染開去! 由此,開始建造我們的一種文化和生活形態。借 David Cooper 的一句話共勉: Destroy What Destroys Us! 19/1-20/8/2005

// 編按 升上大學,終於可以搬出父母日夜監視的蝸居,在宿舍創造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 但你發現無法屈蛇、無法與(異性)戀人相擁、無法喝酒,包圍著你的四面牆,只不過從家變成了馬料水。 不論與同房相熟與否,關於房間的討論總是關於進出和睡眠時間,那面牆還是那麽蒼白單調。 我們擁有空間後,是否有勇氣打破規條,放下消費的文化和符號,重新奪回我們對交流、創造的感受。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在此發掘,那會是何等多姿多彩?

生活

61


廣 告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Student Chapter - The CUHK

This is an OPPORTUNITY for you!

Engineers’ Night

HKIESCCUHK

62

Case Competition

hkiesc.cuhk

Overseas Delegation

HKIECUHK

Talks and Visits

hkiecuhk@gmail.com


63


大學社區報 二零二二年迎新特刊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學生編輯委員會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摺咗) 電郵:cuhksp2223@gmail.com IG:cuhk_studentp

下一期封面係? 報社傾莊・9 月・YO

編輯 / 作者:朱立炘、蔡明昕、羅皓嘉、蔡美琪、何宇霆、山 設計:山 嗚謝:葉子駿、Karen、楊政賢 印量:2500 本

留名傾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