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
2016-2021 SELECTED WORKS
CHEN,YI-CHAO
CROSS
Portfolio 陳亦炤 Chen Yi-Chao
CHEN YI CHAO / PROFOLIO <4>
陳 亦 炤
C h e n , Yi - C h a o 聯 絡 電 話:0988733315 E-Mail:ij716660@gmail.com
About Me / 學歷背景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所碩士 2019-2021 Master's Degree in Architecture
Student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Dept. 淡江建築系 系學會副會長 2017.09-2018.06 Vice Director 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 Dept.
淡江建築系 畢籌會文書 2018.09-2019.06 Word Processing Section NCKU Architecture Dept.
成大建築系 沈揚庭副教授 設計課程助教 2020.09-2021.02 Word Processing Section NCKU Architecture Dept.
成大建築系 畢業展籌備 網路宣傳 2020.09-2021.02 Word Processing Section
/ 專業能力
3D 建模及渲染 SketchUp Rhino Revit Lumion
熟練
ZEPHYR(US) ARCHITECTS P.C. 北京這方建築師事務所 實習生 2017.06-08 Intern
DRIA 國際工作營(台南沿海 / 韌性城市設計) 2020.07
熟悉
王紀鯤建築設計獎學金 2016.09
宜蘭中興紙廠工作營(舊工廠轉型再造) 2019.08
略懂
/ 經歷
迴龜藝術季構築設計(木構築設計) 2016.07
Inroduction - About Me
Tamkang University 私立淡江大學 建築系學士 2014-2019 Bachelor's Degree in Architecture
/ 工作營
製圖及排版 Autocad Illustrator Photoshop Indesign
其他
QGIS(地理資訊分析) Unity(程式製作引擎)
語言能力 Mandarin English
<5>
Content Selected Works /2016-2021
CHEN YI CHAO / PROFOLIO
01.
P9.
日 常 美 術 館 Gallery House
02.
L i f e
03.
雨 水 音 樂 盒
RainMusic Pavilion
<6>
空間即展場 日常框景
P17.
住 宅 合 作 社 S t r e e t
藝術家自宅
垂直聚落
新生活模式 世代交流
P29. 雨水污染 社會壓力
微建築系統
城
中
浴
場
Bathhouse in the City
05. 迷
走
社交距離 去標籤化 空間尺度
P55. 城
市
Ramble in City
06.
體驗設計
C o n t e n t - S e l e c t e d Wo r k s i n 2 0 1 6 - 2 0 2 1
04.
P41.
城市意象 擴增實境
P69.
其他歷年作品 Other Works
<7>
CHEN YI CHAO / PROFOLIO <8>
基 地 s i t e 齊東街日式宿舍為日治時期建 物。 此 地 舊 稱 幸 町 職 務 官 舍 群,房舍日式建築約建於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是市定古 蹟與歷史建築。 Qidong Street Japanese-style dormitory is buil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is place is called the official residence of the Sakaemachi, and the Japanese-style building was built around the 1920s to the 1940s. It is called that a City Monument.
01.
Gallery House 日常美術館 水彩畫家自宅 / 空間即展場 Adviser:Lin Jun Hong/ 林俊宏(EA2)
日常美術館 - Gallery House
我對於自宅這個題目總是有些想像,因為 父親是個水彩畫家,而選定做了這個設計, 能在自己的房子裡展覽是許多藝術創作者的 夢想。 因此,這個設計是以水彩畫家家庭作為發 想,因應這類型的創作形式,需要考慮水彩 畫的特性以及融合基地日式建築特色為考 量,我主要的概念是將住宅空間美術館化, 空間即展場,讓住在這裡的畫家以及參觀者 可以在這座日常美術館裡產生火花。 I always have some imagination about this subject because my father is a watercolor painter. The exhibition in his own house is the dream of many art creators, so I choose to make this design for it. Therefore, this design is based on the watercolor painter's family. In response to this type of cre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lor paint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Japanes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My main concept is to transform the residential space into a art gallery space, and let the painters and visitors who live here produce sparks in this daily art gallery.
<9>
D
CHEN YI CHAO / PROFOLIO
C
A. 展覽廳大廳 (Exhibition Lobby) B. 典藏室 (Box Room)
C. 迴廊展場 (Cloister Exhibition) D. 廁所 / 茶水間 (Restroom)
E. 住宅入口 (Home Entrance) F. 木棧道展場 (Boardway)
< 10 >
B
F
日常美術館
E A
- Gallery House fig.01 地面層平面圖
基地左側是公共參觀的入口,在量體上來 說是較通透的,藉由間隔的隔板牆來達成內 外框景的效果,也作為展示畫作的牆面以及 區分動線,由於依照畫作大小不同,最佳觀 賞距離也不相同,因此圍繞著迴廊展場的木 棧道也作為觀賞畫作的展場之一。基地右側 則是較私密的住宅入口。
The left side of the base is the entrance to the public visit, which is transparent in terms of quantity.The effect of the inner and outer frame is achieved by the partition wall of the partition, and also serves as a wall for displaying paintings and distinguishing moving lines.Becau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inting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best viewing distance is not the same, so the boardwalk around the corridors of the exhibition also serves as one of the exhibition ornamental paintings.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ase is a more intimate residential entrance.
< 11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Room Meeting Room
Exhibition Space
Studio
HALLEXHIBITIO < 12 >
2F PLAN
fig.02 二樓平面圖
日常美術館
Cloister
- Gallery House
Public Space
Living room
Entrance Exhibition Space
RESIDENTIAL
N
fig.03 長向剖面圖
< 13 >
Living Room
CHEN YI CHAO / PROFOLIO
fig.04 短向剖面圖
EXHIBITION HALL
< 14 >
日常美術館 - Gallery House
Public and Private
Residential
fig.05 南向立面圖
fig.06 模型 < 15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16 >
基 地 s i t e 迪化街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為 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19 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市重要 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 匹的集散中心。 Dihua Street is located in Datong District,Taipei City,the most important city street in the Dadaotun business district.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center of the North and South goods, te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cloth in Taipei since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02.
Street Life
住宅合作社
垂直聚落 / 新生活模式 / 世代交流 Adviser:Li An-Rui(EA3)
住宅合作社 - Street Life
在台灣,越來越多人傾向在家裡工作,而 非被綁住時間的上班族生活,因此產生了新 的族群 ---SOHO。 SOHO 族大多是青年單身族群,並且從事 藝術、設計、諮商、資訊業等有較高機率 成為 SOHO 族,SOHO 族比起上班族,更 能自由運用自己的 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中 達到平衡,但是在社交方面也較有孤獨感 (Loneliness)。 因此,我將基地中街道的公共空間形式融 入住宅中,能在移動的過程中使用公共空 間,進而形成一條中央街道去聚集人群,藉 此活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在家工作晉升 成在社區工作。 In Taiwan, more and more people tend to work at home instead of the office workers who are tied to time, thus creating a new ethnic group, SOHO. SOHO, mostly young single ethnic group, and in art, design, consultative, information industries have a higher chance of becoming the SOHO, SOHO, compared to office workers, more freedom to use their own time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life But there is also a sense of loneliness in social aspects. Therefore, I will integrate the public space form of the streets in the base into the house, and use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to form a central street to gather people.In this w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s promoted, from work at home to work in the community.
< 17 >
et Str e ua Dih
A CHEN YI CHAO / PROFOLIO
B
Changji Street
A. 紅房活動室 / 展覽廳 (Exhibition Hall) B. 社區中庭 (Courtyard) C. 咖啡廳 (Coffee Shop) D. 社區工藝坊 (Craft workshop)
< 18 >
住宅合作社
C
- Street Life
D
fig.01 地面層平面圖
基地位於昌吉街與迪化街的交界處,周圍居 民的生活與街道的關係息息相關,藉由開放 一樓的活動空間與紅房的合作,活化住宅與 街道周圍的關係,讓住戶與居民有良好的互 動關係。
Site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Changji Street and Dihua Street. The life of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eet. By opening the activity space on the first floor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red ho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se and the street is activated to make the residents and residents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 19 >
2F
CHEN YI CHAO / PROFOLIO
3F
4F
5F
< 20 >
6F
7F
8F
9F
fig.02 2F-9F 平面圖
LIVING SPACE 作為 SOHO 住宅,裡面居民多為獨居創業青年 . 紅房
藝術家 . 退休老人及一般家庭 , 在社區裡工作,工作空 間在社區裡的中央垂直街道(紅色空間),除了工作空
間之外,其他在街道上的空間做為整個 SOHO 住宅的 公共休閒空間,讓在社區工作的 SOHO 族有可以社交 聯絡感情的場所。
在各層樓平面的安排上,將不同格局的居住空間分散
在各樓層,能讓不同的居住族群能在各樓層的公共空間 交流,讓人能穿梭在垂直街道中,在街道上共享生活。
M型居住空間
Small Size Room
L 型居 住空間
Large Size Room
Medium Size Room
650CM
650CM
650CM
600CM
- Street Life
S 型居住空間
住宅合作社
As a SOHO residential, the residents are mostly selfemployed youths,red house artists,retired people and ordinary families, working in the community.Working space in the central vertical street (red space) in the community, except for the work space, others space on the street serves as a public leisure space for the entire SOHO residential, allowing the soho people work in the community to have social contact points. In the layout of each floor, the living spaces of different layouts are scattered on each floor, which enables different living groups to communicate in the public space of each floor, allowing people to shuttle in the vertical streets and share life on the streets.
1000CM
1200CM
主 要 對 象 Main Object
主要對象
主要對象
獨 居 青 年
退休老人
一般家庭
Living Alone Youth
Main Object
Retired old man
Main Object
General
Family
紅房藝術家
Redroom Artist
< 21 >
SECTION
CH CE HN E NY IY IC H CA HO A O/ P/ RPO RF OO FL OILOI O
Library/Video Room
Studio
Redroom
Courtyard
fig.03 短向剖面圖
< 22 >
ELEVATOION
住宅合作社 - Street Life
fig.04 南向立面圖
fig.05 北向立面圖
< 23 >
SECTION
CHEN YI CHAO / PROFOLIO
Residential
Lobby
< 24 >
住宅合作社 - Street Life
Video Area
Vertical Central Street
Redroom
Parking lot
fig.06 長向剖面圖 < 25 >
Perspective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26 >
fig.07 整體透視圖
fig.08 中央垂直街道
fig.09 視聽區
fig.10 公共區域
fig.10 居住區域
住宅合作社
Vertical Central Street
- Street Life
Redroom Exhibition
< 27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28 >
基 地 s i t e
新北市永和是台灣人口密度最 高的城市,建築物密度過高以 及狹窄悶熱的巷弄,城市的繁 忙與擁擠讓人疲乏。 Yonghe in New Taipei City is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city in Taiwan. The density of buildings is too high and the narrow and hot streets are crowded. The busy and crowded cities are exhausting for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is city.
03. RainMusic Pavilion
雨水音樂盒 雨水污染 / 社會壓力 / 微建築系統 Adviser:Huai-Wen Chang/ 張懷文 (EA4) TeamMember:Hung Yi-Ching/ 洪意晴 Chang Xi-An / 張錫安
雨水音樂盒 - RainMusic Pavilion
近年來,雨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日常生 活接觸雨水變成一種奢侈的行為,聆聽並且 接觸到雨水是許多人都有的兒時回憶。 然而,在現代城市的快速步調下,承受各 種生活壓力的我們,下雨的時候卻只能在屋 簷下,聽著雨聲發愁。 透過將雨水轉換成聲音的形式,形塑出一 個在城市裡的音樂空間,可以提供繁忙人們 一個舒壓的場所,也讓人能夠重新找回對於 雨水的回憶。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rain pollu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Contacting rain in daily life has become a kind of extravagant behavior. Listening and touching the rain is a childhood recollection that many people have. However, under the fast pace of modern cities, we are under pressure from various kinds of life.When it rains, we can only be under the eaves and listen to the sound of rain sadly. People feel tired in the busy and crowded city. By transforming rain into sound, shaping a music space in the city can provide a relaxing place for busy people.People can also regain the memories of rain in this pavilion.
< 29 >
C H E NC H Y IE NC HYAI O C/ HPAROO F / O PR L IOOF O L I O
< 30 >
系統圖
收集雨水 集水膜
雨水音樂盒
淨化雨水 過濾器
微建築 音樂系統
人
儲水區 儲存乾淨水
音樂水流路徑
- RainMusic Pavilion
人
雨水路徑 人路徑
fig.01 透視圖及微建築系統圖
微建築的運作從膜構造收集雨水,經過過
濾之後,流至集水區,到達一定水量之,水
會沖擊樂器系統的齒輪,然後帶動輪軸上的 音槌擊打音管而產生旋律。最後水會流至下 方的儲水區。
The micro-architecture collects rainwater from the membrane structure. After filtering, it flows to the catchment area. After reaching a certain amount of water, the water will impact the gear of the instrument system, and then the hammer on the axle will hit the sound tube to produce a melody. Finally the water will flow to the lower storage area.
< 31 >
fig.02 頂視圖 fig.03 立面圖 1
2
75
3
75
4
5
75
75
75
A
絲
M6
M6
B
75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32 >
75
D
E
M6
絲 頭螺 力六 高拉
M6
75
高拉 力六
頭螺
絲 頭螺 力六 高拉 絲
頭螺 力六 高拉
C
fig.04 平面圖 fig.05 剖面圖 1
2
75
3
75
4
75
5
75
up 75
A
75
B
75
C
雨水音樂盒
75
D
up
- RainMusic Pavilion
E
< 33 >
fig.06 結構系統渲染圖
Structure System Rendering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34 >
fig.07 結構系統渲染圖
Instrument System Explosion
膜構造
音樂系統
雨水音樂盒 - RainMusic Pavilion
木構造
儲水系統
基座
< 35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fig.08 局部透視圖
< 36 >
MICRO ARCHITECTURE RainMusic Pavilion 微建築主要的目的要解決兩項議題, 雨水音樂盒
透過直觀地收集雨水過濾儲存改善雨
水污染的問題,藉由這些雨水當作動 力去帶動音樂系統的運作,而產生旋 律。
在城市裡奔波忙碌的人們,能進到這 個微建築空間裡小憩片刻,藉此舒壓 的效果。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microarchitecture is to solve two problems. By intuitively collecting rainwater filtration
- RainMusic Pavilion
我們希望透過音樂治療的方式,能讓
and storage to improve the problem of rainwater pollution, the rainwater is used as a driving force to drive the operation of the music system and produce a melody. We hope that through music therapy, people who are busy in the city can enter this micro-architectural space for a moment, so as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 37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38 >
fig.09 1:1 實作構築模型
雨水音樂盒
1:1 MODEL
- RainMusic Pavilion
< 39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40 >
基 地 s i t e
城中市場始於清治時期,在日 治時代蓬勃發展,為當時有名 的高級購物街。後來轉為傳統 市 場, 現 多 為 販 賣 服 飾 與 小 吃。 The Chengzhong market bega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t was a famous high-end shopping street at that time. Later it turned into a traditional market, and now it sells clothes and street food.
04.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城中浴場 一百種消失的方式
社交距離 / 去標籤化 / 空間尺度 Adviser:Li, Chia-Ju/ 林家如 (EA5)
城中浴場
浴場,是一個在城市裡另類的社交空間,藉 身分歸零,在這裡的人是平等的,面對的是 最真實的個體也是自己。
基地位於城中市場,周圍大多數為商辦及補 習班,在快步調的台北車站及西門町之間, 這裡的氛圍顯得有些奇異。
而市場裡有一間澡堂,作為一種去標籤化的 社交場所,沒有直接性的社交,每個人都可
以在水氣與光線的引導下,找尋到最適合自 己的角落,如同城市中的異世界,消失的空 間與消失的人。
-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由褪去外衣的儀式象徵將這個社會所賦予的
The bathhouse is an alternative social space in the city. The ritual symbol of the fading coat is used to zero the identity given by this society. People are equal here, facing the most authentic individual and self. The base is located in the Zhengzhong market, most of which are commercial and cram schools. The atmosphere is a bit strange between the fast-paced Taipei Station and Ximending. There is a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As a de- labeled social place, there is no direct social interaction. Everyone can find the corner that suits them be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water and light, just like the different world in the city. The disappearing space and the disappearing people.
< 41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42 >
site
城中市場|表象
城中市場|解放
CHENGZHONG MARKET
CHENGZHONG MARKET
城中浴場
Zhongzheng Market
基地選在台北市城中市場,鄰近台北車站及西門町,生活步調十分
快速,周圍商辦 / 補習班林 立,被各式各樣的快步調包圍,城中市 場的氛圍顯 得有些奇異,帶著些許的奇幻色彩。
從地圖上來看,城中市場是一個夾在後巷中的空間,細長且筆直單
-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基 地 城中市場
調, 但是實際進到這樣的市場裡會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面貌,在這裏 可以確實的感受到生活,且豐富多元。
fig.01 基地平面與照片 < 43 >
白霧 CHEN YI CHAO / PROFOLIO
WaterVapor
下班時間,拖著疲憊身軀的人們,流竄在這個城市中的大小 角落。我獨自一人從台北車站出來,也不知道怎麼晃到這裡 的,回過神來,我已站在一個巷口前。
城中市場,上面的大型看板這樣寫著,裡面傳來此起彼落的
叫賣聲,陣陣飄來的麵香將這後巷填滿了奇異感, 遠方的視 線因各色的遮雨棚而被佔據了大部分。從縫隙中, 隱約能看 見白色的煙霧瀰漫,有股吸引力使我一探究盡,而繼續往前。
攤 販 Ve n d o r
越往深處走,越來越多小吃攤和蔬菜攤水果攤,卻不見那些白 色煙霧的蹤跡,這裏看起來只有市場罷了,而往前走了一些,
在自助餐店上頭的遮雨棚看出去,又看到了那些白色的煙霧 推著布幕,從縫隙間,隱約有看到一個人走過,然後消失。
澡 堂
Bathhouse 讓人不禁疑惑,這些白霧從何而來 ? 邊有這樣的念頭,走過街 角,便看到在賣咖哩炒麵的攤販旁,有個發著淺粉色光的門,
有人三三兩兩從那邊走出來, 他們臉上的神情顯得舒暢自若。 依循他們的足跡,我越往裡頭走,白霧從遮雨棚的縫隙間透
出,還可以隱約看到有人影在移動,市場的人聲吵雜,伴隨 若有似無的水聲,這裡的氛圍顯得特別奇異,讓人想再往裡 探索。
< 44 >
城中浴場 -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fig.02 前往澡堂的過程
< 45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fig.03 澡堂內的路徑與空間
< 46 >
P a t h Wa y a n d S p a c e
依循著線索,穿過人聲鼎沸的市場,有道不連 續的牆提示著人們進入到這個城中浴場。 大廳似乎是這個市場的一部份,他沒有特別明 顯的牆, 彷彿置身在市場一般。 付了錢,依循著指示脫下了衣服,將自己身上 所有一切鎖進置物櫃中,當櫃子鎖上的一刻,沒 有了通訊設備及網路,同時也象徵自己暫時和這 個世界斷絕了聯繫, 社交狀態回歸最初的人與人 之間的交流。 經過一長段向上的階梯, 途中幾個開口可以看 見下方的人聲鼎沸,卻有種自己正在脫離這個世 界的錯覺。 霧氣開始漸濃,那階梯長廊之後的門正熱氣奔 騰,這裏是浴場的大眾池,也是水溫最高的區域, 熱氣氤氳,這裏雖然是大眾池,跟身旁的人卻隔 著霧氣而模糊不清,距離感由此開始錯亂。 也許因為溫度高的關係, 有些人往霧氣較淡的 區域探 索,一個樓梯往上,又是另外一個區域, 藉由霧氣和光線的引導與空間尺度的變化,雖然 是一個公共浴場, 但是卻鮮少有真正直視一個人 的時候,更多的是在這個不斷碎化的空間裡,找 到一 個屬於自己的角落,享受一 個人獨處的時 光。
城浴 中場 浴場- Bathhouse 城中 Market - Bathhouse in in thethe Market
路徑與空間
< 47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48 >
城 中 浴 場 Bathhouse in the City
作為隱藏在城市裡的浴場,相較於 一般澡堂或三溫暖的封閉,我在城中 浴場裡創造了更多可以與城市對話互 動的開口,而對外開口的皮層能藉由 與水氣與光線的互動,能產生霧氣或 折射來確保使用者的隱私。 在空間配置上,藉由不同尺度與空 間的變化,讓人在行走在裡面時可以 感知有人的存在卻不會看到彼此,並 藉由不斷碎化的空間,讓人可以憑藉 由意志選擇自己想要待的角落,可以 在這個角落中享受屬於自我的時光。 而隱藏在城市裡,空間型態由城市 建築模矩化的立面去碎化,創造出不 規則的空間型態, 藉此呼應前述城中 市場的表象與解放的狀態, 我希望城 中浴場也能作為城市空間中的解放狀 態,如同城市中的異世界,能夠短暫 逃離,有個可以跟自己對話相處的場 所。
城中浴場 -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fig.04 城中浴場
< 49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50 >
城中浴場 -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fig.05 城中浴場
< 51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fig.07 地面層平面
< 52 >
城中浴場 - Bathhouse in the Market fig.06 剖面與環境關係
市場與浴場 Market and Bathhouse
將城中市場範圍引入基地,藉由地面層的模 矩化與市場的帶入,讓人在進入市場時與浴 場的入口模糊,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藉由留 下的線索可以被引導到這座隱藏在市場裡的 浴場,在這裏經歷一段不同的浴場體驗。
< 53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54 >
基 地 s基i t地e s i t e
五條港文化園區是台南市歷史 城中市場始於清治時期,在日 紋理最為豐富的地方,從河港 治時代蓬勃發展,為當時有名 的繁盛到完全消失大約只有百 的高級購物街。後來轉為傳統 年的時間,卻也奠定了府城商 市 場, 現 多 為 販 賣 服 飾 與 小 業中心的基礎。 吃。
Wutiaogang Cultural Park is the The Chengzhong in the place with the market richestbegan historical Qing Dynasty and City. flourished texture in Tainan It onlyduring took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t was about a hundred years from thea famous high-end shopping street prosperity of the river port to the at that time. Later it turned complete disappearance, but itinto alsoa traditional market, and nowFucheng it sell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lothes and street commercial center.food.
05. Ramble
迷
走
in
城
City
市
-實虛共構的城市體驗 體驗設計 / 城市意象 / 擴增實境
Adviser:Chien, Sheng- Fen/ 簡聖芬 Shen, Yang-Ting/ 沈揚庭
迷走城市
Yang, Cheng-Ta/ 楊政達
迷走城市主要探討如何改善因城市佈景化導
可以閱讀到城市中不易觀察到的「看不見的
城市」。設計研究從 大、中、小三種設計尺 度設定研究目標。「大尺度」探討實虛共構
的城市體驗的整體概念,並且與普遍體驗城 市的方式進行比較,試驗改善方法。「中尺
度」針對實虛共構中的再現元素,希望建構 一套城市涵構抽取的原則。「小尺度」提出
- Ramble in City
致城市閱讀方式去地域化的現象,讓體驗者
一套新型態閱讀城市的體驗設計,並以「擴
增實境遊戲」做為原型實作測試檢討可行 性。
The thesis design aims to create a new urban experience for explorers to “see” the “invisible city”. A mixed-reality approach is taken to support the new urban experience. Steps to extract urban contexts are demonstrated to capture spatial, temporal,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a city. A framework of participatory content generation through exploration is employed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 design. For a proof of concept, an augmented reality game “Rambling City” is implemented and tested. The game does enhance players’ experience to perceive urban space in a new way.
< 55 >
fig.01 城市涵構的抽取與分析
fig.04 五條港文化園區涵構
城市涵構資訊涵蓋空間場域類、事件 五條港文化園區是台南市中西區都市 時間類、使用者生成類資訊。本設計 歷史紋理最為豐富的地方。荷治時期 選定台南市中西區歷史舊街區為空間 台江內海尚未淤積,當時海岸線在赤 場域,整理都市紋理的變遷事件時間 崁樓邊,直至清朝雍正年間台江內海 軸後發現影響台南紋理主要事件為日 陸化加速,海岸線逐漸向西延展,商 治時期街區改正以及民國 82 年海安 人 們 因 航 運 所 需, 在 沙 洲 間 挖 掘 水
路拓寬,破壞了「舊城牆」及「五條 道,分別為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 港」的紋理。再以使用者生成的廟宇 港、南河港、安海港五條主要水道, 遶境資訊疊合,分析獲得「五條港」 稱為「五條港」藉此對外進行海上貿 以及「大天后宮周圍」為遶境高度重 易,之後約百年的時間就是五條港最 疊區。最後選定「五條港文化園區」 興盛的時期,河港周邊的區域便成了 作為操作場域,針對其歷史紋理及廟 繁忙的商業中心,也就是現今台南市 CHEN YI CHAO / PROFOLIO
宇文化再進行涵構抽取,從遶境路線 中心中西區的雛型。
分佈與五條港紋理高度重疊資訊,推 五條港範圍大約是成功路以南、新美 演設計策略擬透過體驗者對於遶境的 街以西、南至中正路左右,以現況的 記錄生成更詳細且即時更新的都市資 地景來看當時河港的模樣已經十分模 訊。
fig.02 遶境路關視覺化及疊圖
糊,大多已經消失或是變成下水道。 從河港的繁盛到完全消失大約只有百
將所蒐集到的遶境路關視覺化之後, 年的時間,卻也奠定了府城商業中心 利 用 地 理 資 訊 系 統 疊 合 進 行 比 對 分 的基礎。
析, 最 後 選 擇 適 合 施 作 的 場 域。 當時每個港道均有各姓的碼頭工人或 fig.03 遶境路線經過廟宇次數分析
是氏族分據工作地盤,並以原鄉信仰
將統計資料比對之後,將 11 條遶境 成為心靈寄託而建立廟宇,也漸漸的 路 線 中 經 過 5 次 以 上 的 廟 宇 標 示 出 發展成為區域聯防以及社交的場域, 來,在綜合台南紋理變遷比較後,最 成為五條港地區的特色,甚至衍伸出 後 選 擇 五 條 港 文 化 園 區 作 為 實 踐 場 許多相關的傳說及故事。 域。
< 56 >
fig.05 城市新體驗設計架構
fig.06 以 擴 增 實 境 遊 戲 作 為 體 驗 設
因應現今體驗城市的方式過於依賴地 計原型 圖及網路資訊的問題,提出一套新的 體驗設計的實作以「擴增實境遊戲」 閱讀城市的體驗設計,並以涵構抽取 為原型,開發三種互動模式,檢驗實 的架構出發,設計「非導航式都市探 虛 共 構 的 城 市 體 驗 設 計 的 可 行 性。 索」、「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及「城 「記錄模式」提供記錄者記錄生活軌 市涵構的翻閱」三種新模式。 跡,且配合遊戲設置特殊記錄任務。 fig.5-1 非導航式城市探索
「尋路模式」提供探索者「非導航的
「非導航城市探索」目標是弱化探索 城市探索」方式,結合在地文化的視 者 過 度 依 賴 地 圖 導 航 的 體 驗 模 式, 覺聲音設計,可以加強場域體驗的感 改以結合在地文化元素的視覺及聽覺 受。 引導的方式,讓探索者可以專注於路 「任務模式」配合主線故事,引導探 fig.5-2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
索者及記錄者探索觀察城市場域,提 供「 城 市 涵 構 的 翻 閱 」 機 會 p 原 型
式,藉由在地居民的角度記錄生活軌 足。 跡並且生成城市資訊,提供體驗者即 fig.07 體驗設計整體願景與貢獻
時更新的在地資訊,也更能代表場域 本設計主要貢獻有二。第一,示範一 精神。 套抽取城市涵構方式,強調城市的時 間性以及參與式資訊的重要性,讓城
- Ramble in City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目標是修正 測試結果反應互動模式大致達成預期 以 往 城 市 資 訊 以 第 三 視 角 紀 錄 的 方 效果,但對非建築背景體驗者仍有不
fig.5-3 城市涵構的翻閱
迷走城市
徑間的探索。
「城市涵構的翻閱」目標是修正以往 市的資訊存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並且即 探索者取得程式資訊的方式,藉由探 時更新。第二,設計體驗城市方式, 索過程中以「擴增實境」的方式在空 強調以感知 ( 視覺、聽覺提示 ) 的方 間場域即時翻閱資訊並且給予反饋, 式探索城市,並透過擴增實境的方式 有別於以往單 向接收資訊的模式, 讓體驗者可以翻閱資訊,也可以記錄 促使城市資訊呈現定時更新且流動的 城市生活軌跡,促使人們「擴增」感 狀態。
知城市的能力。後續實質開發需要技 術方面使資訊系統設計更加完整。設 計應用則可與民間團體進行合作,對 應不同都市場域進行開發。
< 57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城市涵構抽取與分析
fig.02 遶境路線經過廟宇次數分析
選取基地
GIS
地點/空間/場域
Timespace Context 時空涵構
Timeline 事件時間軸
context extraction 涵構抽取 Residents’ Life Trajectories 居民生活軌跡
Residents’ Activity and Behavior 居民活動及行為
UGC
使用者生成資訊
fig.01 城市涵構的抽取與分析 < 58 >
資料蒐集 田野調研
地理資 系統 整合/分析/討論
大天后宮遶境 (農曆11/26)
大天后宮繞境 (農曆5/04)
菱洲宮繞境(農曆11/20)
大天后宮遶境 (農曆4/25)
永華宮繞境(農曆9/29)
普濟殿遶境 (農曆3/20)
風神
集福宮繞境 (農曆2/23)
繞境(農曆9/07)
- Ramble in City
普濟殿遶境 (農曆8/25)
迷走城市
媽祖樓天后宮繞境 (農曆12/11)
fig.03 遶境路關視覺化及疊圖 < 59 >
集福宮
位於: 新港前港 主祀: 玄天上帝 隸屬: 四聯境 掌管: 許姓氏族 周圍建築: 兌悅門、石獅公館、 金安宮 周圍街區: 信義街
崇福宮
位於: 佛頭港 主祀: 玄天上帝 掌管: 蔡姓氏族 周圍建築: 媽祖樓天后宮 周圍街區: 康樂街、民族路
聚福宮
CH HE EN N Y Y II C CH HA AO O // P PR RO OF FO OL L II O O C
位於: 佛頭港 主祀: 玄天上帝 掌管: 蔡姓氏族 周圍建築: 永樂市場、 普濟殿、 景福祠 周圍街區: 普濟街、民族路、國華街
水仙宮
位於: 南勢港 主祀: 水仙尊王 周圍建築: 水仙宮市場、永樂市場 周圍街區: 信義街
南沙宮
位於: 南河港 主祀: 黃府千歲 隸屬: 三協境 掌管: 盧姓氏族 周圍建築: 看西街教會、石鼎美古宅 周圍街區: 民權路、國華街
金華府
位於: 南勢港 主祀: 關聖帝君與馬李黃三王 掌管: 許姓氏族 周圍建築: 兌悅門、石獅公館、 金安宮 周圍街區: 神農街、康樂街、金華路
西羅殿
位於: 南河港 主祀: 廣澤尊王 掌管: 郭姓氏族 周圍建築: 接官亭、風神 、海安宮 周圍街區: 康樂街、和平街、民權路
< 60 >
b a
c
d f
e
h
- Ramble in City
g
迷走城市
關於五條港文化園區
fig.04 五條港文化園區涵構
、新港 港 、佛頭港 、南勢港 、南河港 、 安海港
A、 集福宮 B 、崇福宮 C 、聚福宮 D、 水仙宮 E 、南沙宮 F 、金華府 G、 西羅殿
a、石獅公館 b、金安宮 c、媽祖樓天后宮 d、普濟殿 e、景福祠 f、藥王 g、海安宮 h、 風神
< 61 >
城市體驗設計架構
結合從GIS與UGC中抽取的城市涵構,並以普遍體驗 城市的方式調整,衍生出新的閱讀城市資訊的體驗方 式。
GIS
地點/空間/場域 資訊
LBS
非導航城市探索
CHEN YI CHAO / PROFOLIO
Timeline 事件時間軸
Context
Urban Esperience Design 城市體驗設計
UGC
參與式用戶 記錄軌跡 生成資訊
結合從UGC與Timeline中抽取的城市涵構,並以普
城市涵構的翻閱
遍獲得城市資訊的方式調整,衍生出參與式用戶生成 資訊的體驗方式。
UGC
使用者生成資訊 結合從GIS與Timeline中抽取的城市涵構,並以普 遍導航式城市探索的方式調整,衍生出非導航式城 市探索的體驗方式。
fig.05 城市體驗設計架構
旅客:好奇心、深度旅遊
在地居民:認同感、自豪、生活感 返鄉青年:歸屬感、尋根、認同感
Mental Space Self-awareness
外地長居者:歸屬感、思鄉、認同感
Gathering
探索者(旅客/返鄉青年)、記錄者(在地居民、外地長居者)
Meaningful Experience
Physical World
Event
People 五條港文化園區
廟宇/市場/騎樓/廣場/廟埕 遶境路線/時間/空間互動
< 62 >
優
節省時間/容易取得空間資訊
非導航式都市探索
劣
易忽略路徑間的城市空間/ 使用者過度依賴地圖
導航式都市探索
接觸點
進入場域
使用載體
輸入目的地
產生導航路線
到達目的地
依導航路線前進
以五條港廟宇遶境為例:
接觸點
優
較不會依賴載體(地圖)/ 專注於路徑及空間探索
劣
探索時間長/ 體驗容易被環境影響
進入五條港 文化園區之後
探索者
非導航式都市探索 進入場域
使用載體
提示變明顯 距離變近
根據距離遠近 提示開始探索
輸入目的地
載體會藉由震動、聲音、視覺變化來 提醒引導探索者。
當下體驗情緒: 好奇/未知/興奮
到達目的地
提示變模糊 距離變遠
Vibration
Sound
Visual
優
節省時間/容易取得空間資訊 優 資訊取得容易 易忽略路徑間的城市空間/ 使用者過度依賴地圖 劣 資訊過於片面/無法即時更新
導航式都市探索 網路/傳統資訊
接觸點
接觸點進入場域
訪問居民/ 使用載體 主觀體驗城市
上載網路平台 輸入目的地 第三視角記載
優
較不會依賴載體(地圖)/ 專注於路徑及空間探索 優 資料可以即時更新/以居民 角度記錄有較多元視角 探索時間長/ 體驗容易被環境影響
劣
以五條港廟宇遶境為例: 當遶境進行時 進入生活路徑空間
使用載體 居民生活軌跡
輸入目的地 第一視角記錄
根據距離遠近 生成居民生活 提示開始探索 軌跡資料庫
利用載體以文字及照片記錄 「遶境發生點/廟宇/時間/儀式」 與自己 「生活空間」 的互動
以五條港廟宇遶境為例:
記錄者
進入五條港 文化園區之後 當下體驗情緒: 興奮/好奇/虔誠
載體會藉由震動、聲音、視覺變化來 提醒引導探索者。
探索者
接觸點進入場域
劣
到達目的地 依導航路線前進 無法即時更新資訊 資訊被取用
製作成 旅遊介紹手冊
非導航式都市探索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
接觸點
產生導航路線
提示變明顯 距離變近
資訊被取用 提示變模糊 距離變遠
- Ramble in City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
非導航式都市探索
劣
迷走城市
fig.05-1 非導航式都市探索
當下體驗情緒: 好奇/未知/興奮
LOCATION
PHOTO
到達目的地 資訊可以即時更新
TEXT
Vibration
Sound
UPLOAD Visual
用戶量直接影響資訊量/ 資料容易主觀需要過濾
fig.05-2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 資訊取得容易 節省時間/有效率/較適合 大眾使用者 資訊過於片面/無法即時更新 城市空間容易變成佈景/資訊 容易產生斷裂
網路/傳統資訊 普遍探索城市的方式
城市涵構的翻閱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
優 優 劣 劣
接觸點 接觸點
訪問居民/ 主觀體驗城市 進入場域
上載網路平台 第三視角記載 使用導航 到目的地
到達目的地 製作成 旅遊介紹手冊
資訊被取用 無法即時更新資訊 探索空間 以網路資訊/旅遊手冊體驗
拍照打卡
到下一個目的地
以五條港廟宇遶境為例:
記錄者
當遶境進行時 進入生活路徑空間
當下體驗情緒: 興奮/好奇/虔誠
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 城市涵構的翻閱
接觸點 接觸點
LOCATION
居民生活軌跡 進入場域
優
弱化依賴載體的需求/自由路徑 資料可以即時更新/以居民 探索/強調時間軸線與居民生活 角度記錄有較多元視角 軌跡/引導城市空間活化
劣
用戶量直接影響資訊量/ 探索時間長/體驗較容易被環境 資料容易主觀需要過濾 影響
利用載體以文字及照片記錄 「遶境發生點/廟宇/時間/儀式」 與自己 「生活空間」 的互動
第一視角記錄 以非導航式 探索城市
生成居民生活 軌跡資料庫 到達目的地
PHOTO
資訊被取用以擴增實境在場域中翻閱 資訊可以即時更新 探索空間 資訊並疊合生活軌跡
拍照/記錄關於 場域的想法
到下一個目的地
TEXT
UPLOAD
路徑中自由 探索城市空間
以五條港廟宇遶境為例:
與居民的 生活互動
探索者
翻閱空間資訊
進到城市場域
利用載體以擴增實境技術 翻閱當時記錄者記錄下關於遶境的資訊 並且疊合在真實場域上 「以虛擬的形式體驗遶境」
fig.05-3 城市涵構的翻閱 優
節省時間/有效率/較適合 大眾使用者
劣
城市空間容易變成佈景/資訊 容易產生斷裂
城市涵構的翻閱
普遍探索城市的方式
接觸點
進入場域
使用導航 到目的地
到達目的地
探索空間
以網路資訊/旅遊手冊體驗
拍照打卡
到下一個目的地
進入場域
以非導航式 探索城市
到達目的地
探索空間
以擴增實境在場域中翻閱 資訊並疊合生活軌跡
拍照/記錄關於 場域的想法
到下一個目的地
城市涵構的翻閱
接觸點 優
弱化依賴載體的需求/自由路徑 探索/強調時間軸線與居民生活 軌跡/引導城市空間活化
劣
探索時間長/體驗較容易被環境 影響
路徑中自由 探索城市空間 翻閱空間資訊
與居民的 生活互動
以五條港廟宇遶境為例:
探索者
進到城市場域
利用載體以擴增實境技術 翻閱當時記錄者記錄下關於遶境的資訊 並且疊合在真實場域上 「以虛擬的形式體驗遶境」
< 63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LBS
非導航城市探索
Wayfinding Mode
尋路模式
Context 城市涵構的 記錄及翻閱
Recording Mode Augmented Reality Game
擴增實境遊戲
Mission Mode
任務模式
記錄模式
UGC
參與式用戶 記錄軌跡 生成資訊
fig.06 以擴增實境遊戲作為體驗設計原型 < 64 >
1
2
4 8
5 6
10
11
12
13
15
- Ramble in City
7
迷走城市
9
3
老屋救援 街區導覽
14
迷走城市:五條港軼聞
迷走城市:佔領五條港
1、 到基地並下載遊戲 2、 冊並創建角色 3、 觀看關於遊戲的前導影片 4、 進入主要介面 5、 以尋路模式到達地點 6、 接收並且完成任務 7、 進到城市空間 8、 拿到信物 9、 破解完主線任務
10、 選擇要加入的陣營 11、 拿著探測器探索城市 12、 蒐集城市物件取得資 13、 佔領城市空間 14、 完成團隊任務 15、 虛擬動態地景
< 65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66 >
迷走城市 - Ramble in City
fig.07 體驗設計整體願景與貢獻 < 67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68 >
06.
Other Works 其 他 歷 年 作 品
其他歷年作品
事務所實習參與項目 平面及海報設計 手繪及渲染 攝影
- Other Works < 69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70 >
其他歷年作品 - Other Works
北京這方建築師事務所 實習參與項目 fig.01
石京龍酒店改建案
測繪空間尺寸 整體景觀設計 後期圖面渲染
fig.04
萬科溫泉會所
立面繪製 鋪面景觀設計
成都芯谷園區規畫案 立面繪製 平面繪製 fig.02
fig.03
東營光谷園區規畫案
立面繪製
< 71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72 >
Render Hand-Painted
其他歷年作品 - Other Works < 73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74 >
Poster Design Graphic Design
其他歷年作品 - Other Works < 75 >
CHEN YI CHAO / PROFOLIO
< 76 >
Photography
其他歷年作品 - Other Works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