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Hsuan Chen 陳奕璇 Portfolio 2017

Page 1

指導老師:蔡嘉豪 學生姓名:陳奕璇 題目名稱:空間記憶 自我身體的延伸


目錄 00

陶土 0-1

材質對空間的影響

0-2

想像圖及試驗 溫度 / 顏色 / 孔隙 / 強度/裂痕

0-3

01

老家 ─ 南投竹山後埔 1-1

狀態

1-2

場景 公私領域

1-3

02

自我探索 2-1 2-2 2-2

教堂/捏塑空間 場景分析 拜苦路


摘要

”特定的建築情景中使用特有的材料,可以為材料的使用和其內在的感性 品質注入新韻光亮。” Peter Zumthor

材料 影響空間最重要的因素,材料改變空間,人們通過感官去觀察空間中的材 質應用,在潛移默化中,成了空間表達的語言,賦予空間一種自身的表情 。陶土,一個我最熟悉的材料,藉由對陶土的試驗與研究,理解其因乾燥 、溫度、顏色、形態上的關係,得到形而上的道理與意義,繼而思考情感 上對於我重要的空間,如何藉由陶土產生連結。 信仰與土地 聖經裡的故事「拜苦路」講述耶穌受難至死亡並獲重生的經歷,就像在追 求自我的身體、心靈延伸,希望獲得平靜與寄託。 告解之於我 - 藉由某總程度的釋放通往心理上抒發的道路。 捏陶之於我 - 透過身體的創作達成心靈的放鬆。 老家 - 一個處於公私領域不斷替換的場域,平時內聚與外界隔絕,但三合 院門前家族捐獻的教堂因禮拜彌撒,私領域不斷的被干擾。合院、老宅、 果園因兒時回憶與家人的熟悉度產生公私層級。 土地與自我的連結 穿過喧囂進入對我有深厚情感的南投埔里老家,是小時候度過無數快樂回 憶的地方,搬至台北後,老家成為一種似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教堂 、院落、轉角、稻田、果園與泥土等元素,成為我身體與心靈上的寄託, 但告解與捏陶因外人與搬離的關係似乎漸被抽離。 在老家的土地開始尋找屬於身體與心靈上自我空間,從老家入口到自我空 間的領域層級劃分,基地上的三合院就如身體的延伸一般,土地的感知以 陶土作為介入,地景的乾裂翻起所產生縫隙變成視覺的控制;陶牆因燒製 溫度及含水量不一有顏色變化,變成空間溫濕產生的表情。而這些我將它 視為感官上身體與心靈引導與辨識,找尋這片土地可以再抽離出屬於自我 的地方。



影響空間最重要的是什麼?材質。 建築就像一個細胞體,外牆如細胞膜,隔絕了細胞內外的空間, 控制著進出細胞的物質,當然,不同的細胞依不同的功能,有不 同的外貌,甚至有一些裝飾的外表。每個不同的角色影響著空間 中重要的依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為材的本質。彰顯材質的 本質能夠滿足空間中的氛圍、視覺中的饗宴外,他能夠觸動的是 內在與外在的溫度。


01

0-1 材料對空間的影響

材料改變空間。 建築中所使用的材料特性會影響我們對空間感官知覺的本質,能真實 地反應出人對於建築基本構成元素所能體現的知覺。空間的表現依靠 建築材料,材料作用的發揮是決定冰冷建築實體與人們關係的橋樑。 人們通過感官去觀察、觸摸建築的顏色、肌理等,空間通過材料給人 視覺和精神的體驗,留下深刻印象。在潛移默化中,材料成了空間表 達的語言,賦予空間一種自身的表情。這體驗在心靈的更深層次產生 共鳴。建築空間是人們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在自然空間中分隔出來的 人為空間形式。 Peter Zumthor , atmosphere一書中提到材料如果是種介質,作法就 是給予作用力留下痕跡。在Brother Claus Field Chapel中,樸實小巧 的混凝土教堂內,如儀式般的用火將內空間的原木燒成灰燼,黑色的 焦灰凝著於波浪狀粗糙的內牆,空間中除了內心自身的溫度外,我們 也感受到了因溫度而起變化的內牆。屋頂的開口宛如上帝悲憫的垂淚 ,讓雨水輕濾如洞穴般的內牆。

Fig01:Brother Claus Field Chapel / Peter Zmthor Fig02:Brother Claus Field Chapel / Peter Zmthor 02



0-2 陶土 陶,一個我最熟悉的材料,想像了在空間中陶土所能扮演 的角色是什麼?雕塑旨在創造出一個環境,可以產生出正 負空間,利用陶土的雕塑技巧劃分了空間的內外。也許陶 土所建造的遊樂園到一定的時間點,會回歸於原始狀態。 厚薄間接影響了室內的空間環境,將因厚薄的不同產生出 不同的光線照射等。陶土也許也是以單元的形態出現,這 種單元會是空間的元件,例如皮層、結構、表面裝飾。從 這些想像圖之中,我試圖找尋陶土在空間裡所扮演的定位 和材料與其他媒材不同的特性。

04

和鋼構、R C 等材料的比較來看,陶土為先捏塑在燒製, 可以經由施工者賦予它新的定義,是有溫度的材料。除了 上述的特性外,陶土的顏色變化、孔隙、堅硬程度、釉藥 呈現的方式,也是我認為最適合讓我表達空間的材料,能 表達我基地內想呈現的空間場景。

Fig04:雕塑(內外分割) Fig05:風化 (回歸自然) Fig06:厚薄 (空間影響光線) Fig07:物件單元 (皮層) Fig08:結構 孔隙 Fig09:陶土想像空間

05





1-1

狀態

1-2

場景 公私領域

1-3



土地與自我的連結。 穿過喧囂進入對我有深厚情感的南投埔里老家,是小時候度過無數快 樂回憶的地方,搬至台北後,老家成為一種似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熟 悉的教堂、院落、轉角、稻田、果園與泥土等元素,成為我身體與心 靈上的寄託,但告解與捏陶因外人與搬離的關係似乎漸被抽離。



一個處於公私領域不斷替換的場域,平時內聚與外界隔絕,但三合院 門前家族捐獻的教堂因禮拜彌撒,私領域不斷的被干擾。合院、老宅 、果園因兒時回憶與家人的熟悉度產生公私層級。

37

37 :

基地分析圖


2-1 2-2 2-2

教堂/捏塑空間 場景分析 拜苦路



通往告解室的路徑黑且長,告解室透過裂痕產生微光


從一開始的指示到後來的自我空間劃分



聖經裡的故事「拜苦路」講述耶穌受難至死亡並獲重生的經歷,就像在追求 自我的身體、心靈延伸,希望獲得平靜與寄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