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織浪-海上織布休憩中心
3
欺彈-室內漆彈場
5
遺址上的建築-燕門
7
THIRST FOR GOD 長榮大學教堂設計
12
高雄大學活動中心
16
舊振南文創中心
20
新濱青年海岸生活社區
24
the 6th Virtual Design World Cup 第6屆學生 BIM&VR 設計大賽 初審海報、 複審海報
30
織 浪 海 上 織 布 休 憩 中 心
坐落於蚵仔寮漁 港,一個利用海水為 動力的海上織布機, 並與當地意象結合形 成一個休憩中心。
3
此設計記錄了蚵仔寮漁港的人為環境元素,並透過手繪的方 式,呈現出硬材質、軟材質以及可動元件最直接的面貌,並轉換 成為海上織布機的設計元素。
此設計中擁有一大一小兩個織布機系統,織 布的收網過程,和一根根像樹枝般的浮標做結 合。這些浮標圍繞於整個裝置,使布在收集的 過程形成一種天然如外牆般的遮蔽,中間自然 形成一個空間系統,並且隨著海浪上下左右的 漂動,使布充滿了海洋的動態映像。
此設計中,織布機包含了許多
以海浪的波動為動力,
行為活動空間,此空間中懸掛了
利用底部設計的水車與浮
許多吊床,這些吊床和小織布機
標,來帶動圖中左上方的
編織出來的布相結合,將織好的
織布機。並藉由海浪的頻
布在收集的過程中,轉而以吊床
率,達成織布機所需具備
的型態呈現,使之以自然的方式
順序性與反覆性的運作。(
形成一種休憩裝置,最後這些布
包括飛梭的反覆來回以及
再收集到圖中最上方的收網機。
旁邊利用滾輪上下和左右
另外,在織布機供線裝置的部
移動的定線網)。
分,則結合漁民經常在船上曬衣 的習慣,製作成一個曬衣裝置, 並利用線的移動讓衣服掉落於下 方平台的滾輪上。若要讓其轉動 進行收衣,則需要踩踏下方平台 的腳踏車機,使之轉動並達成收 衣健身的雙重效果。
4
儀 式 空 間 轉 化
利用空間的錯 位與開口狹縫, 建構出具有"欺" 之意義的空間場 所。
室 內 漆 彈 場 G F H E
D 配置與平面 A:入口處 B:報名處與辦公室 C:遊戲準備區
A
B
C
D:戰場一(閃光燈的意象) E:戰場二(煙的聚合) F:戰場三(煙的擴散、內心的 偏移)。 G:交流休息區
5
儀式 - 式場的起點 此設計中,選取了印度的普迦儀式作為主題,從儀式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非物質的光與 煙以不同型態充滿了整個式場,穩定的、擴散的、疏密的,成為了設計中最重要的元素。此設 計利用空間意象的轉化,將虛體的一是感受經由符號紀錄進而轉變為實體空間形式,並將之排 列組合,賦予空間全新的機能用途。
儀 式 圖 像 記 錄 光線的直射到擴散、燭燈的穩定狀態以及 閃光燈的散射。
距離高度與神壇光線感受的關係 及差異。
光的高對比擴散以及火焰造成 祭司的內心偏移。
煙的聚合到擴散以及受到光照時的
光照射到花瓣時的閃爍及不穩定。
滲透效果。
實 體 空 間 轉 換 穩定燭光
光線的交錯
光線偏移
內心的偏移
煙的聚集和高反差
空 間 屬 性 錯位與聚合
直視的開口與隱晦的走道。
狹縫的猜疑
歪斜與明暗走道的對比。
互相窺視的的空間,開口狹縫隨高度 層次而有所變化。
穩定的光與秩序 的走道
空 間 串 聯
6
遺址上的建築
燕門
此設計為近期出土之左營西門遺址的保護所,結合城門意象與觀光 動線,與周遭環境進行融合,將被歷史遺忘許久之西門遺址以新姿態 再度重現於世人面前。
7
以城門印象結合中國傳統建築中 燕尾的形式作為柱要視覺元素, 並加以轉換。
城門應是貼近民眾生活的,因 此將靠近基地側的道路做為開放 式入口,並拆除附近圍牆,使遺 址與道路側有更多的互動。
8
構建結構
以古蹟的城門形象結合樹狀柱結構,覆蓋於遺址上方以營造出城門榮光再現的形象。
柱子採用樹狀形結構,提供橫向與縱向的支 撐,以三個木條為一個單元。
於柱子的上方增設強 化構件增加結構穩定 度。
柱子的底部以鋼構件 連接並設置於混凝土 塊上。
混凝土塊藏設在木平台下方 增加整體美觀性。
柱斷面尺寸。
單位:cm
9
屋頂結構
支撐薄膜的構件支撐於直 向桿件的交錯處
屋頂採用條狀木材加以排列而組合而成,並於木條之間安差插交錯的直向構件,加強 結構穩定度。
兩片薄膜於桿件處做重 疊式的接合
屋頂表面覆蓋的部分使用ETFE的薄膜覆蓋,此種材料擁 有高透光率、輕量以及能阻擋紫外線的照射。
10
N
E
E
E
S 建築物的南北向立面以西門遺址的正面形象加以轉化呈現,重現城門的輝煌姿態; 東西向立面則以中國傳統建築的 " 燕尾 " 形象為主要設計概念。
建築內部結合了懸吊式平台,讓民眾能以俯瞰的角度瀏覽遺跡全貌,並結合階梯式 平台座椅,結合休閒行為與古蹟參觀。此外,此設計將無障礙通道與參觀路線加以 結合,使各個族群都能享受古蹟的薰陶。
11
THIRST FOR GOD 長榮大學教堂設計 以地表作為延伸,將上教堂做禮拜的行為具象 化為建築的形式,使人們透過建築,來詮釋對天 主的追求,如同聖經 40 : 31"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 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 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12
3
11 4
5
7 8
基地位於長榮大學主入口處,此設計將建築配 置於基地左上角,並且將入口設置於下方圓環 處,使人們進入校園後一段距離才達到主入口, 藉此能瀏覽建築的全貌。
6
10 9
2
12
1
2F
1F
1
入口
2
小禮拜堂
3
大禮拜堂
4
變電室
5
空調機房
6
水箱空間
7
網路電信
8
發電機室
9
消防幫浦
10
儲藏室
11
準備空間、辦公空間
12
校史室、大廳
平面造型構思 在平面造型方面,以合乎環境使用作為主要發想。 首先,為了保護基地中的兩排樹木,將廊道的面積 縮減,使其置身於兩旁樹木之中;其次為了能使用 到右側平原,將主量體頭部做了轉向,並於其下部 空間作為開放式半戶外空間,使之與平原對應;最 後,將入口處配至於圓環一處,形成較為開放式的 入口空間。
在建築機能方面,將教堂依據使用需求的差異,以大禮拜堂與小禮拜堂作為 空間劃分,並將前往教堂與離開教堂的路徑一體化,禮拜過程中形成連貫且不 重複的空間體驗。另外,此建築融合了校史室與大廳功能,使建築物功能性更 加多元化,根據時間場合擁有不同的使用形式。
13
立面造型構思 : 在垂直的空間分布上,設計概念是以地表作為延伸,把空間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並依照空間屬性的重要性,由上而下分別分配為大禮拜堂、 小禮拜堂以及機能空間,藉此增加單一樓層空間的純粹性。
此爆炸圖中紅色為大禮拜堂與屋頂的支 撐柱、橘色為小禮拜堂、黃色則是屋頂 尾端部分。
大禮拜堂的結構由圖中紅色的柱,由下而上 支撐至屋樑,並把柱包覆於牆內,下方則藏 於機能空間內。
此建築結構系統採用基本的柱樑結構,在主教堂的部分,主要以左圖中紅色部分 的柱子支撐樓板,並一路往上支撐屋頂,並且把柱包覆於牆板與牆板內,藉以美 化室內空間。屋頂的部分則是利用鋼結構的交叉格子量作為主結構。大禮拜堂與 小禮拜堂的外牆採用雙層設計,一方面增加外觀層次,一方面作為離開教堂時的 步道牆面,牆面上方則是用玻璃帷幕連接至屋頂。
14
教堂的立面以地表作輕微的向上延伸,以長廊的方式與主體空 間做連結,以行走的行為方式營造出前往目的空間的追求感。最
此建築除了教堂機能外,也結合戶外活動平台與大型展覽空間史 建築機能多元化。
外層的帷幕牆為教堂禮拜完的出口路徑,以局部光線開口的空間 語言使教徒離開教堂時能沉澱心靈。
15
NUK ACTIVITY CENTER 高雄大學活動中心
此設計題目為高雄大學興建之活動中心,以環道串聯學生活動 與居民休憩,並結合自然綠化形成兩者欣欣向榮的光景,達成不 只是空間形式的開放,而是融入彼此生活的開放式校園。
29 16
1F
管理室 休息室 儲藏室 器材室 淋浴間 準備室
社團辦公室 餐廳 廁所 機電空間
2F
此設計將多個建築量體排列組合,營造出群落式的社團生活型態,並融合 多元性的建築機能,使建築成為多元生活的載體。覆蓋的屋頂設計則讓建築 造型一體成形,並藉此營造出大小不一的半戶外公共空間。
17
建築立面主要以折板的空間形式,以體育館為主體做為延伸,將群落 形式的社團單元包覆住,形成一體化的量體型態,同時兼具防曬、防雨 的用途,增加戶外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
S
N
29 18
體育館的主體結構以格子樑搭配樹 狀柱作為主要支撐,藉此增加體育 館內的空間垮距。體育館的主體利 用煙囪效應的設計思維,利用垂直 坡度的空間上升或下降,增加空氣 的流動。
19
舊振南文創中心
JIUZHENNAN CULTURAL CENTER 此設計以糕餅企業"舊振南"公司為題目,主旨在於替此企業設計一棟符合其 形象精神的公司總部,並結合辦公室與展覽文創需求,打造出全新型態的文 創中心。
20
量體發想 :
辦公 空間
顧客 空間
該設計坐落於高雄大寮區,西南側面臨主要道路、東側面臨捷運大寮站,為 重要的交通節點。
中央天井結合植物牆置於工作環境中,提升工作氛圍。
於建築物中央加入綠化設計,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氛圍。
設計發想 以企業形象:溫暖、傳統、勇於創新為出發點,結合綠化休憩融入空間塑造形 象氛圍,提供顧客與工作者創新的空間品質。
量體發想 為了將環境與綠地更好的結合,於兩邊之量體植入綠地空間,最後再將綠 地空間設計為方形量體安排於建築中使之與生活契合。為了因應夏季季風, 因此採用較為通透性的設計,使其量體顯得較為開放。
辦公空間 在辦公空間中,以暖色調呈現出溫暖的企業形象,並以垂直綠化加以點綴, 提升員工的工作品質。
展示空間 在展示空間中,增加展示空間之通透性並以綠帶環繞,使綠帶融入到參觀者 的路徑體驗。
將建築主體分成辦公空間與顧客空間兩大量 體,隨後在兩主體之間加入主要的綠化設計, 並額外加入綠化天井於工作區域,增加綠化的 受眾面積。
將展覽空間圍繞於中央綠化庭院,提供良好的參觀環境。
21
1F
2F
3F
舊振南文創中心的建築機能結合了辦公、教育、販賣、休憩與展覽,在機能配置上,一樓主要以販賣部與文創教室為主;二樓以展示空間與閱讀、茶飲空間作為主要空間,並以天橋串聯左右兩側 建築物、使休憩體驗經由動線串聯一體化。三樓主要是員工辦公空間,在天橋廊道串聯綠化植栽區,形成與綠化共生的工作氛圍。
在建築量體中央加入中央 庭院與天井植物牆,將綠化 與工作生活融入。為了因應 夏季季風,因此大量採用較 為通透性的落地窗設計,使 其量體擁有較好的開放性。
22
建築立面的西南側為建築之主要入口處,因此在立面表情上 增加一些高低差以及陽台的幾何造型變化,藉此增加外在的建 築立面層次感,並以暖色系的木構造為主要材質,反映出品牌 中傳統與溫暖的企業形象。此建築的主要受光面於午後常有很 強烈的西曬,因此特別設置了垂直式的遮陽板,同時增顯立面 層次感。
23
新濱青年海岸生活社區 此設計以未來青年生活的願景為主軸,旨在設計出符合未來生活型態的新形態 社會住宅。以青年作為設計對象,將商業工作區、住宅區以及各項生活機能融 入社會住宅社區體系,並結合臨海的自然條件與原有的基地歷史脈絡紋理,形 成當地特有的生活方式,打造出全新的青年生活型態。
24
基地位置
此設計以高雄哈瑪星作為基地舞台,哈瑪星是位於台灣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個地名,泛指現今五福四路與鐵路平交道的交會處以南,至鼓山漁港、漁市場,東至高雄港車站一帶的臨港線鐵路(已停用),西至哨 船頭東側。曾是高雄的政經中心,而哈瑪星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地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為「濱線」,當地居民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因此此基地富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空間 脈絡。此設計預想將基地中現有的雜亂建物進行拆除整頓,並保留其特有的歷史紋理與特殊空間結構,藉此打造出全新的社區群落。
斜向道路紋理
現有特殊空間紋理
1944年高雄倉庫與運輸鐵道
1930年市區改正規劃
歷史建物
夏季西南季風
各向紋理疊圖分析
疊圖後形體輪廓
為了將基地中的空間脈絡融入到設計中,為此透過歷史文件整理了個不同年代的歷史空間紋理,並結合現代空間紋理與各項外在氣候因素加以疊圖分析,將結果轉化為實際的形體輪廓,成為社區設計的規畫參 考依據。
25
社區中的建築群分為四類,分別是對
社區中的環狀串聯道路以迴廊的形式,
外商業區域、工作討論區、住宅區以及
結合開放式水岸觀景平台,直接連結住
生活機能區。區域之間彼此聯繫,成為
宅區、商業工作區以及生活機能區。
了自給自足的住商一體生活模式。 對外商業區 工作討論區 住宅區 生活機能區(市 集、托兒所等)
社區中的環狀道路串連整個社區生活 圈,使生活的三大要素 : 工作、居住、 消費,形成一個生活迴圈。
串聯迴廊
基地中的主要道路分為橫向與縱向。 橫向道路以歷史的軌道空間作為脈絡, 串聯主要公共空間;縱向以整體都市的 斜向道路紋理為主軸,從都市空間連結
此設計將許多大小不一的開放式空間
到社區的開放式廣場,並設有次級道路
與綠地安排在各區之中,提供當地的居
將對外道路直接連結到海岸線。
斜向道路紋理 橫向道路紋理 次級通道
民良好的生活品質。
26
多人
雙人
單人
單人
社區中共有四種不同的住宅單元配置,分別為多人配置共八戶、雙人配置共十二戶以及兩種單人配置共九十四 戶,坪數分別為三十坪、二十坪與十坪。依照住戶家庭組成的不同,可選擇不同的居住單元。建築第一層樓主要 以公共機能的空間為主,包含了社區活動中心、食堂、藝廊、活動教室與表演廳等。二到五樓以居住單元為主, 並在其中置入共享空間,包括會議室、交誼廳、健身房等設施,藉此增加居民之間的良性互動。
27
以青年為客群,大部分住戶皆可享受到面海的露臺空間,並提供交流與娛樂 的共享平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形式,跳脫舊有的社會住宅形式。
為促進不同族群 的 交 流, 住 宅 單 元的配置以交錯 的 形 式 做 安 排, 傳統中央式走道集合住宅
置入共享空間
將量體位移產生群落空間
單人房分為面海
配合西南季風調整建築開口
與 不 面 海 兩 種, 配合基地面海的特性,部分單元採
建築平面構想以傳統中央走道式集合住宅為原形,將中央的走道空間放大,置入共享公共空
雙人以上單元則
用夾層設計使大部分居民擁有靠海的
間,並將單元量體位移產生群落空間,最後因應西南季風,將住宅單雲量體做開口的調整,增
以夾層的單元設
露臺空間。
加通風性。
計 方 式, 使 之 享 有面海空間。 單人 A
單人 B
多人
雙人
28
在建築中央公共區域的部分,採用了半層的夾層設計,使不同層樓的住戶能透 過共享空間互相交流,並且將建築的樓梯以休憩平台的方式融入成為公共區域的
住宅中央的夾層區域包含了各種共享設施,例如書房、會議室、廚房、交誼廳、健身房、 商店等,除了使居民擁有更便捷的生活機能外,更能透過共享設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一部分,增加住戶交流的機會。
29
the 6th Virtual Design World Cup 第6屆學生 BIM&VR 設計大賽 初審海報、 複審海報
參與設計:徐文澤、葉 家丞、鄭宇翔。
負責內容:3d模之製 作、道路軟體分析
30
31
得獎獎狀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