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杰
LI,MENG CHIEH
我不刻意找尋可以植入經驗與記憶的場所;那些在影像中被拍
1983 生於台灣 台北 +886 952369079
攝或成為事件背景的硬體空間,都具備著幾種相似的質地,基
idealform08@gmail.com
於現實空間那些不甚顯眼的位置 ---- 我將之命名為 「遮蔽性的 空間」。若說這些普遍存於我們生活周遭的空間現象可以被視
單頻道錄像裝置
為一種「介面化環境」的話,那我想其現象面終究影響了我之
sing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餘光掃過但卻無法印在我們視覺記憶裡的地方。而正因為那些 地方的迂迴或被整配至暗處,因此才擁有虛構的框架與想像性
簡歷/CV
。而遮蔽總連帶的關乎這個全面系統化的世界,因系統化才需 要選擇哪些需要被看見使用,而哪些範圍只需要機能生產或長 時間潛隱,存在於我們經過的路邊。當然或許只是某些空間規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創作碩士班複合媒體組 畢業 2007 長榮大學 視覺藝術系 畢業 2006 台北國際藝術村 《ROYAL ELASTIC第七期FREE ART 駐村藝術家》
劃上的必然與陰陽面,有正面即有背面的道理,而我正好對那
個展 2011 《從挖掘到掘出都是虛擬的過程》 南海藝廊 / 台北
對我自身扭轉出另一種不同於現狀的想像性,但在想像性的自
些相對而言不容易被注意的空間感興趣罷了一座滿是塗鴉的天 橋、在圓山劍潭之間被大帆布覆蓋的(原) 中山橋遺跡、一個堆 置石膏像的倉庫;這些空間地點的特有現象總在被我記憶後, 由意志以外,我總會讓影像終局還是回復到事物原本平常的那
聯展 2011 《大風景地 --- 暫時這樣》 鳳甲美術館 / 台北
個樣子,像是從未發生過一樣的平靜;但在過程中創造虛構文
2010 《GinGin空間計畫》南海藝廊 / 台北 《雙城跨域:河流、城市與當代藝術之學術地理學的 對話》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 台北 《SU CITY 大風景地II》 台北國際藝術村 / 台北
或懷疑,即是我的目的;亦是我前述文件化影像與刻意假造事
2009《FURTURE O》 竹圍工作室/ 台北
身即像是一套陽春但又稍微複雜的迴路過程。
《COME TO PASS 大風景地》嘉義鐵道藝術村
單頻道錄像裝置 sing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7'07
所以選擇這些場所的重要成因。 我感興趣的是那些不一眼即見的地方,也可將它稱為一種眼角
《嘉義 --- 行人天橋》
《流星看臺》
5' 30
2011 我將一個日常生活中必經的路線,旁邊的一塊空地上堆 置的橋體古蹟,做為文本對其重新詮釋與進行事件的虛構。 意圖使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命題 --- 『日常』在我的錄像作品 中以『日常的地方』作為切入點,製作一個虛構性與紀錄性 並陳的影像形式。
2009~2010 起初面對的是關於一地的印象,在嘉義火車站旁連結前後 站的長形天橋,橋上兩旁總滿佈著塗鴉、八卦訊息與私人小廣 告,並從沒有真正在說明些什麼。 影片中我設定一個外來者途經此地,在天橋上拿出口袋裡的黑 色傳單開始張貼,傳單內容是關於火車站周圍可能潛藏冰河遺
在『 流星看臺 』一作中,我嘗試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影像類 型: 紀錄片與靈異片, 做重構的整合;以建構自我的影像系 統 。我將被閒置在圓山與劍潭之間被拆解的中山橋體 ; 想
跡的訊息;藉由影像與文件構築的場;意圖去訴說一個未明或 未被證實之事,我所關心的是如何在某些地方創造一則使人暫 離現實的事件,如此而已。
像此處曾舉辦一個給市民觀看流星雨活動的龐大平臺 。 從 蓋在帆布底下的 (前) 中山橋橋體及一座孤立的男孩雕像 為想像原型 ,影片中以文字覆蓋影像的方式 , 為我虛構情 節的存在主體發言, 這兩個看似因應都市發展而被遺忘的 物件(橋的遺跡與紀念雕像),成為貫穿影片中欲展示的空間 與描述對象。
本;意圖使觀者觀看的過程能夠對現狀的理解產生些微的偏移 件的影像在質性上的根本差異。於是,發現地方就是我生產作 品過程中至為重要的課題,我藉著在都市中的漫遊視點,去找 尋可供我攝錄的地點,從漫遊到錄像裝置的完成,對我而言本
2007《A啦》北藝大地下美術館/台北 《現實,頑固的音形 Reality,Basso Ostinato in Art》 台灣新藝 /台南 《好平常 四人聯展》 Iost 藝文空間 /台北
《破缸記事》
《好青年移動記》 新濱碼頭 / 高雄
《Under place》
2006《2006台北詩歌節 攝影與詩:世界的形象 聯展》
物件裝置
敦南誠品B2藝文空間 / 台北
installation
《ART Taipei 2006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亞洲青年藝
Breaks the fish bowl 單頻道錄像裝置,有聲 sing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sound 3' 34"
2011
術—變形與異貌》 華山藝文特區 / 台北
2010
《ROYAL ELASTIC FREE ART 城市街頭藝術推廣 計畫》台北國際藝術村
我清點著平時一天當中會使用到的物品,找尋其中可以提
《酒色宜春》 新濱碼頭 / 高雄 《白色活動.場 一場回到原初的狀態》嘉義鐵道藝術 村
供空間感翻轉的物件;確又必須俱備著視覺上對此物既熟悉又 陌生的感受。我將水槽放置在日常中少見的視點;簡扼的將它 提至高處;代替了日光燈的位置,更動為緩慢呼吸的微弱光源
2005《錯視點》 長榮大學 / 台南
;意圖使觀者在辨識其形貌的瞬間,意識到整體空間感的瞬間
補助 2008 獲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第一屆《紐約遊歷計畫》補助
串連。
翻轉,並同時做為整場展覽中地方 (展間) 與展間(地方)的概念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發生在2001年的夏天,臺灣第一家 獨立的同志書店「晶晶書庫」,遭到竊賊破壞入侵,將原象徵 著同志反轉觀看權利的書店玻璃門以重物擊破,並侵入竊取同 志商品。沿著那無終的結局,我將重新追尋線索得來的事件( 監視器)影像片段;結合我慣常自製的水底鏡頭;轉譯為一個 夢遊者他主觀(水底鏡頭)與旁觀(竊賊被監視器錄下的資料 )視點交錯的一則敘事影像。彼此無關的兩種影像質地,經由 我重新編碼後,以日記式的第一人稱自白;穿插著監視畫面與
獲獎 201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100-2期》美術類 創作補助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100-2期》美術類 創作補助 2009《2009世安美學獎-世安藝術創作補助》造型藝術類 世安文教基金會 2006 《2006台北詩歌節》
攝影與詩
佳作
水底鏡頭。我將自己的身份設定為2001年影像中的那個入侵者 ;陳述著當時其實是出於一種夢遊的狀態,所作出來的入侵行 動,然而在第二天醒來時卻毫無記憶,只留下濕濡的身體。我 意圖藉由晶晶書庫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開展對於過往一時一地的 想像,讓這些平時總容易發生於我們生活周遭的社會案件,得 到另一種載入想像的可能;使其暫時脫離現實。
《穿越者之屋》
《停車場---過剩與不足的》
錄像裝置
亮光水泥漆、文件、空間裝置
video installation
《高雄港2007》
2007
6' 12 2009
海水、鐵盒、抽水馬達、A4文件紙
藝術院校當中對於藝術創作在教育體制底下生成一種理所當然的 需要/被 這個被我當作屋子看待的洞,就像是時間之流的沉澱物。 在我們可見的實體世界當中;事物或空間總是由一個 建構的動作所展開的 (人為或非人為),而我的創作中總習 慣於在每一個已被構建好的空間中尋找缺口,那些缺口或 許是由種種自然現象所堆疊而成,是種迎向毀壞傾倒的過 程性必然;卻也同時是我得以開展想像與創作萌芽的角落 。偶然在淡水線竹圍捷運站旁,我發現了一個似乎不屬於 任何一處的空間----- 一個長期積水的涵洞。四周總是熙來 攘往、不斷有人車經過,其他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將 此處看成一間屋子,只是沒有門,或說它是空心的,容納 各種生活、或往返於此的人,但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時間也 僅止於短暫的經過,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可辨識的關係,
物件裝置
需要的相對供需法則,對應著的是學院教學的現況(評鑑、展覽、學位….);而
2007
回返現實社會當中藝術或藝術創作總是「過剩」的存在,這中間的總體情狀攸 關著社會供需原則的失衡與台灣的文化現象 ; 平時所見多是某某已成名創作 者在各種媒體上的錦上添花,卻少有更多數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平台,此一現象 某程度上標示了創作者在社會上一種普遍不被需要的狀態。 因此,此件作品在於揭示一種藝術文化之於我們社會「過剩與不足的現象」, 與其奢侈的在一塊展覽場所發表社會上供過於求的所謂「藝術」,不如將空間 釋出;對周圍環境的種種問題做出善意回應,於是在北藝大的地下美術館中我
於全球知名搜尋引擎鍵入 高雄港 三個字 之中英文, 將顯示高雄港字眼的相關網頁文章 全數印出並垂直堆疊於高雄港畔 , 浸泡在兩 端連結海水 ( 將海水抽起再流送回海裡) 的容 器之中。
選擇將自身的展呈空間繪製成一格格的機車停車格,於展覽期間開放校園中的 機車進入停放,使其成為停車場。這種對於創作看似是種消極的作法然而卻也 是積極的;消極的看待藝術在現實社會裡的無處著力,又積極的希望將這樣的 模棱兩可性 (現實場所的場域概念做為作品的主要表現 , 更凸顯了既是過剩也 同時不足的矛盾)納入己身創作的迴圈之中。
唯一的關係應該就是同時經過這屋子下所結構出來的一種 抽象巧合而已。而這裡也像是都市中的遺忘之所,可能只 被短暫穿越的人所閱讀,原本僅存的機能性,也漸被積水 與排水溝滲漏所吞沒,彷如不相干似的;在鄰近的喧囂之 外獨自做為支撐此處繁榮的硬體,卻寧靜的無涉於其他。
《時間柱支撐計劃》 《死亡中的湖 In death lake》
《Backgrounder》
錄像裝置 video installation
此作高度約250 cm 土司麵包
錄像、現場裝置
4' 52
2006
2007
2009
這件作品直接關係的是關於一個觀看的現場,我挑選
當思念一個人無力企及時,或許可以虛擬的角度詠懷一個人或事物
如果對於時間的定義與感受是各人不同的話;那麼藉由一種物質的
了展場中一處久未發生變動的 ---- 一個擺置美術系使
;藉由影像處理軟體「選取」--「 消去」的功能; 執行 藝術品/藝術家
質變狀態,或許能使時間性被拉回我們共同感受的這條直線之上。對於
用過的大型石膏像的臨時倉庫;做為想像的最初模型
主體去除的動作,在原作品主體消去後留下畫面空間中的背景與其他,
土司麵包會產生的發霉腐壞是在一定的時間過渡之後,所必然會發生的
,使這些原就存在現場的雕像文件化。這個擺置石膏
對應著藝術現場的空間環境---- 浴室;將藝術品/藝術家與其所(曾)在空
化學變化, 而我則將土司邁向另一個樣貌與狀態的過程,利用時間的流動
像的地方位於北藝大地下美術館中一處不算小的角落
間產生鏈結,意圖使觀看者藉由影像與手(滑鼠)操作的影像過程再次進
不止使物質本身自己說明。時間柱支撐計畫 講客體時間對於全體世界與
,空間尺寸大約435cm x 245cm x642cm , 據說這
入李慶泉的形象、繪畫、與其創作留下的鮮明意象。
物質世界所默化的移動與留存,因此此件作品於堆疊完成後即將作品意
些雕像是美術系早期由法國羅浮宮訂購來給學生做課
在此,創作者成為提供背景資料的角色(backgrounder),提供了一處現
念形構 (將事物帶至光亮處)並自我說明,因此作品除了最接近每個當下
堂繪畫操演使用的,而近來或許因種種學院中課程的
場背景與原作品再製後的背景,呈現兩者互為滲透的的關係、人與空間
所留存的相關紀錄以外,能給予觀者本質上的直觀只有作品自身,因此
更動而漸漸變的不被需要,時間久了就被擱置在這個
的關係;與關乎自己場所記憶的種種。
作品所謂完整的呈現即在展出中自我完成,所欲說明的只是意圖為客體
地方;牆的另一面就是學生們平時展出作品的地方, 石膏像構成的區域與展場中其他不斷更動的作品空間 彷彿成了兩個不同密度與壓力的空間一般,於是從「 水」的空間感開始,我把它想像成一個湖,而湖面的 形成是因為一些與展場毫無關係的事件所造成,這些 久未被使用的物件在此成為了一個不被需要的過剩存 在;厚厚的灰塵與擺置的位置使它看起來像湖底的沉 船遺蹟一樣古老。
時間所包覆的物質世界質變提出一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