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刊物/農村人物誌

Page 1

新竹 寶山

HSIN CHU COUNTY BAOSHAN TOWNSHIP

2015


故事開始於兩個女孩,在暑假期間,離開都市,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鄉村小鎮打 工換宿,體驗了當地自然純樸的生活方式,並且愛上那個地方。 現在的年輕人卻往往相反,他們選擇離開家鄉,為了能到都市找一份好工作, 賺錢養家。很多時候,被看起來很有價值的忙碌所淹沒,卻從未花時間停下來休息、 思考,犧牲了自由,也在生活中遇到許多挫折。

“ 停下來,看一看我們腳下的土地吧! ” 讓農村教導你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要像稻子一樣彎下腰接受風雨的洗禮,也 要感受土地承載萬物的寬廣。當你從心來生活的時候,你會記起你是誰,你會想起 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大自然如何養育我們。

存根集藉由記載農村生活的方式,喚起更多人,關心腳下的土地。

記載和取材的範圍,都以我們親身體驗的,客家農村─寶山村。


1

存根集是由五本刊物合成一套的專刊。 這個”根”,想要保存的是人們和土地的情感。

目 錄 Contents

存載 ─

每一塊土地,和每一個生長在那塊土 地上的人們,都有不同的個性,不同 的長相,和不同的笑容,世界上沒有 哪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即便他們是 雙胞胎,因為人是很特別的存在。 因此我們每認識一個人,就像多讀了 一本書,可能精彩,可能起伏。但不 論如何,在生命中遇到的獨特的朋友, 都會帶給我們一些成長,讓我們彼此 成為更好的人。


2

莊 日明


3 存載

夏日午後,三合院的陽光特別暖和,莊日明阿公從門裡一進一出 的搬著這些竹子,把工具安排妥當後,拿起了刀子橫向一劈,碗口粗 的竹筒快速的應聲剖成兩半,然後又拿起一半的竹片,換了更細小的 刀,手起刀落,立刻把竹子劈成好幾片細小的薄片,阿公的手俐落的 很!好幾次我們想拍攝影像時,還要要求阿公手速慢一點。於是埋頭 在竹堆裡的阿公被迫抬起頭來,我們不好意思地笑笑,也許對他來說, 劈了幾十年的竹子,如今靠的早已不是眼睛,全憑歷練出的直覺了吧。

在農業的時代,產業除了來自「需求」外,也來自材料的取得,由 於寶山村竹子產量大,居民也會善用資源變成是謀生的重要工具之一。

阿公說,在日本人統治的期間,其實工作賺得比較多的,是那些做 竹製家具跟外銷到日本的商人們。那時候,日本也會從台灣招聘一些 竹工師傅遠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是屬於專業的工作,而竹 編比較像是副業。為了可以自力更生,不用多花錢上市集買些盆阿,籠 子什麼的,就在自己家裡編畚箕、編竹掃把,還有些生活上會用到的雜 物品,這是一項,人人都會的技能,「所以阿,我哪是甚麼師傅啊!哈 哈!」阿公這麼說。

那麼具體是怎麼學習的?阿公又跟我們說,其實也沒怎麼特別教, 就是小時候看著大人編,自己也會在一旁幫忙,每天和爸爸上山砍竹 子,摸的熟練了,也就能生巧。竹編的過程很繁複,在了解竹材的種類、 特性及編竹技巧後,需要靠著雙手來回交叉的編織,才能夠創造出樸 實堅固的打掃器具,曾起何時,隨著竹藝產業沒落,整個村子的人都 外移到市區去謀生了,阿公仍然笑著,但笑容裡明顯多了幾分無奈, 他說,雖然很樂意教別人手藝,但是現在怎麼會有人想學呢?如今被 機械,塑膠製品與廉價勞工取代的竹編工藝,雖然失去了經濟價值, 但是前人生活的智慧才是無可取代的啊!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手中的細竹, 來回縱橫穿梭, 交織著一個家的生計。


4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從大型的莊稼用具,到手中可以把玩的裝飾品, 阿公為了養家而學習的這項手藝,就這樣編著編 著,竟然也與它相處了大半輩子。


5 存載

成為 記憶中的技藝。

篾刀

剖竹器具 十字木製切割器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我不想看著它,


6

田 煥禎


7 存載

在所有人反對之下,依然選擇放手讓我們去做。 喜歡在沒有人關注的點說冷笑話,然後自個兒樂呵呵的笑著。 總是為社區著想,給大家很多鼓勵。

理事長:「農村與城市的生活條件差距太大,造 成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希望政府能真正的聽到,老 農的心聲,尤其透過大專生洄游農村的這些學生們的 觀察,更能有效的,修定農地使用政策,真正的,達 到富麗農村。」 駐村團隊的進駐,不只對寶山,對於理事長來說 其實也是一大挑戰,他不只要面對很多行政上的事 務,也要擔任外部力量和團隊內部的合作協調者,說 出來的話讓所有人都能給三分面子,但無論站在哪一 方立場,理事長始終抱持著開放樂觀的心態,如果 年輕不懂事的我們有什麼想嘗試的,他都放手讓我們 做,像一棵大樹一樣,有了他的庇蔭,便覺得踏實。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他,話不多,卻很幽默, 他,是寶山村最可靠的理事長。


8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ET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唯有累過,方得閒,唯有苦過,方知甜。


9 存載

將創意建立 在傳統之上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田理事長說:第一次與大專生洄游農村的客家小 草團隊,共度三天兩夜的成長營時,那種感覺好像自 己年輕了許多,也覺得我們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對 現在的農村有股強烈的熱情與使命感。 其實缺乏土地認同、文化認同,長期下來導致年 輕人選擇離開到都市是現在農村很普遍的問題。透過 農村再生計劃,理事長在寶山村也曾召開多場會議討 論,為了能了解居民的生活與未來發展需求,不斷在 進行溝通協調,努力地想要凝聚大家的意識,一起勾 勒對農村未來的想像與藍圖。 對於農村的發展,總是有著矛盾的兩面心情,一

目前陸續在進行農在計畫,他的目標很簡單,只要能 做到發動由下而上的居民主動參與模式,就不再需要到各

方面希望寶山的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孫子,能離開家

政府機關去尋找資源,建立起擁有良善循環的機制,社區

鄉尋找適合自己的藍天,到更大的都市去接受磨練,

能自行回饋社區,期盼居民也將從中找到自信與對土地的

遇見更多的人。一方面又很遺憾家鄉產業的沒落和停

認同,以支持農村產業的永續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再讓年

滯的文化發展,所以理事長總是自己動手來。

輕人能回來。


10

阿婆


11 存載

駐村的期間因為團隊成員田蓉菁是當地人,所以我們很幸運地以打 工換宿的方式借住在田阿婆家裡。 還記得第一天到來,阿婆就展現她的好手藝,甚麼都難不倒他,白 斬雞、梅干扣肉、竹筍酸菜湯,煮了滿桌豐盛的菜,有很道地的客家 風味,還有溫暖人心的感動。 熱情好客的阿婆,在所有活動中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和寶山村的 每個人也都很熟悉,常常帶著我們去拔花生、摘絲瓜,在田裡做點苦 力活。都市的孩子也許一生也不會來到農村,都是進去後才會發現問 題,也因此,在阿婆的帶領下,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機會去認識古時 的農具,學會養雞抓雞的小知識,在烈日下從事農事,學會料理一道 菜,從而對食物感到珍貴,這其實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把駐村青年 都當自己孫子在照顧, 寶山的暖心阿婆。


12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很多時候青年返鄉服務,村裡的長輩不一定願意接 受,但因為有阿婆的熱情和愛在中間作為支持,才 為兩代人架起了一座足以跨越任何代溝的橋。


13 存載

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俗話說:


14

Peter


15 存載

「偉大的工作,並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 ─約翰遜

在寶山國小的對面,就有一間成店剛邁入第二年的窯烤麵包店,精 緻又吸引人的木屋座落在群山環繞處,乾淨的庭園造景,一塊不大的 木製招牌上,有老闆親手寫上的四個字─樸實柴窯。

在窯烤麵包以前的生涯 老闆 Peter 是新竹峨眉人,曾是銀行分行經理,有一個和諧幸福 的家庭和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但是,在許多人的眼裡,看起來完美 的生活,其實背後卻有很大的壓力。任何行業要想做得好,都會很辛 苦,而做為銀行的高層主管,更是如此。銀行是高風險經營的行業, 業績壓力、超過 8 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績效評比,都是銀行員無從 逃避的壓力。當他發現在銀行工作有很多事不能控制時,便開始厭倦 這種人生不在自己手中的無力感,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改 變目前的人生?真正做自己能掌握的事?

對於這個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當時沒有想太多,朋友們都勸他 一邊做現在的工作,一邊看有沒有新的工作可以轉換,因為沒有人會 想把捧得好好的金飯碗,丟了一走了之。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人如其窯, 自己的人生,自己燒出好味道。


16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17 存載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最適當的腳步, 走最長遠的路。

決不騎驢找馬的決心 但顯然 Peter 不是那種人。他哈哈笑著,對我們說:「我不想那 麼做,所以馬上就辭了,有時候你不把後路切斷,你就沒有足夠的決 心,義無反顧的去做真正想要做的事。」 回家詢問妻子的意見,發現她也有一樣的想法:「好啊,你是一 個認真負責的人,用你的態度去做,做什麼都一樣的!」其實對人們 來說,放手令人驚恐,我們害怕離開熟悉和已知的安全港灣,拒絕人 生有時會引領我們前往的未知之地,因為在這些抗拒新事物的背後, 都是恐懼。然而,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見一種固執與自信,雖然重視 安全感和穩定,但為了某個重要的目標,卻可以毫無畏懼的走入未知, 或許我們都該如此,下定決心就不再猶豫不決,擇善而固執。


18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沒有人天生就很會做某件事,努力!要努力!

『我只想專心做好麵包』的哲學

辭掉上一個工作三個禮拜後,一位朋友家裡有開麵包的

選擇在寶山村開的店,是因為在市區不能燒柴,找了將

課程,剛好邀請 Peter 去做做看,沒有想到起初只是做個興

近三個月,要選擇比較郊區的地方蓋窯,交通又不能太偏僻,

趣,後來身邊的朋友吃過他的麵包後,卻成了『忠實顧客』,

於是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後方的寶山村,就成為了最佳的地點。

在因緣際會下,是朋友的幫忙與支持,讓他接到人生的第一 份訂單,做了三個銀行分行的麵包量────而這件事也讓 Peter 決定停止訂單,到台北去進修學習,為了做出更好吃 的麵包給更多人吃,向許多朋友請教開店的事情,也想要賣 咖啡,一直到現在都會和賣咖啡豆的朋友討教如何研磨、挑 選好的咖啡豆,製作一杯香濃的好咖啡。 老闆說,他真的很感謝一路上有很多貴人的幫忙,在他需要 的時候得到很多支持,讓他再怎麼辛苦也總有辦法撐下去。

最辛苦的時候還是在準備開店的期間,要蓋窯、老屋改建, 原來的屋主見了三次面的談判後才願意出售,經過很長的一 段時間,用自己的雙手整理,每一株植草和磚瓦,裡裡外外 重新打造,沒有架子自己就做起木工敲敲打打,買了一台很 實用的絕版日本牌劈柴機,又自己劈起龍眼木,一點一點建 立起來,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樣貌。


19 存載

Peter 說,一開始這裡的村民都沒有人看好他,覺得就 是個傻小子,誰會把麵包店開在這種地方,而且還是一個不 吃麵包的客家村!假日也許有人,但是平日呢?大家都說這 是很不穩定又無法預測的事情。在沒有人看好的前景下,他 是這樣想的:「不要急著告訴自己一定要成功。」 開張那時,沒有花大錢宣傳,網路粉絲頁也是偶爾發一 篇文章,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每一天會有多少人來買麵包,但 是 Peter 只想著一件事,那就是『無論如何,我只要專心把 我的麵包做到最好』其他什麼也不去擔心,因為你把自己分 內的事情做好了,客人喜歡,就會向其他人推薦,會到粉絲 專業留言,那麼就會有新的客人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 用行動向大家證明,其實到頭來擔心這麼多也沒用。

未來的規畫 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五點到麵包店開始劈柴,燒柴, 揉麵團,冬天與夏天的窯烤時間長短不一致,完全要靠經驗 的累積和耐心,照顧每一個麵包的品質。沒有什麼時間休 息,午餐也要到下午兩點多告一段落後才能吃。一天可以做 一百三十八個麵包,一個月三千個,這已經是能將品質顧到 最好又最大的麵包數量。雖然有許多客人建議他研發新的口 味,或是增設分店,但 Peter 說考量效率和品質,目前沒有 這個打算,還會再觀察之後的規畫,每天就是做這個固定的 數量。 現在的生活已經讓他很滿足,生活、工作、員工這些人 事物的『品質』顧好很重要,只要看到客人說很好吃的幸福 的表情,他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很慶幸當初可以離開銀行, 找到自己的步調,如果時光倒回當時,他也依然會做出同樣 的選擇,從未後悔,也不貪心急著拓寬道路,會用最適當的 腳步,走最遠的距離。 對於每一個微小的堅持以及品 質的嚴格把關,讓烤出來的每個麵包都像是藝術品,在食安 問題嚴重的現今社會,難得可以找到一處放心品嘗食物的店 家,從用料到做法,Peter 有種近乎完美的要求,以堅持做 出來的麵包,就像店名一樣,天然、樸實,卻能有一點也不 平凡的美味。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我只想專心做好麵包』的哲學


20

美己


21 存載

為明天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熱忱, 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在退休以前,何美己阿婆的工作就是辦桌,這個行業做了二十一年, 十分辛苦,總是天還沒亮就要做準備,正式上場時拚的更是出菜和料 理的速度,有時一天還要跑兩三場,整天流程下來要到很晚才能打發 收拾乾淨。在台灣早期,舉凡婚喪喜慶,隔壁老王娶媳婦孫子上台大 光榮退伍回來之類的都可以辦桌好好慶祝一下,可是辦桌可不是把菜 端上桌就可以的了,也包含很多不同的辦桌形式,特別是針對不同的 辦桌。以往辦桌是大事,有許多禁忌與禮節,一點也馬虎不得。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她, 用心專注於烹飪二十一年, 熟能生巧,仍不停止學習。


22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掌握新技術,

要善於學習,

更要善於創新。


23 存載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隱藏在農村裡的 大廚師

除了把佳餚美味搬上桌,其中還有很大的學問,不同的

而現在何美己和何月英兩位阿婆在寶山開了媽媽教室班,

主題有不同的菜式、不同的禮儀,包括碗筷、桌椅的陳設都

有固定的上課時間,要將自己的好手藝傳給寶山的婦女們,

有一定的規矩,而且從菜色上就可看出主人的宴客的目的,

退休了以後仍然從事跟料理有關的活動,卻不再為了賺錢,

例如祝壽的「生日宴」或娶嫁的「婚宴」與辦喪事的「來生

而是自己對料理的熱忱,何美己阿婆信心滿滿地說最近正在

宴」菜色絕對要截然不同,才符合人情禮數。

學習西方菜色,像是義大利麵、燉飯等等,除此之外也很常 從舊料理中研究出新的煮法和配料,從這些小細節當中可以

何美己阿婆也跟我們分享有關辦桌的種類及菜色,每一 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菜色的挑選及口味,也都反映了當 地的飲食文化,比方說在北部筵席的口味比較偏鹹一點而南 部尤其是台南就比較偏甜的口味,如果有些地方接近海口就 會比較有豐富的海鮮,如屏東的潮州東港,那邊的菜色幾乎 以海鮮為主。

感受到他的熱忱,以及一顆永不停止學習探索的心。


24

寶山 孩兒


25 存載

兩個月的暑假對大人來說可能過得很快,有一堆日常工作要執行, 不知不覺就會過去。但是對小朋友來說,沒有適當的安排,可能顯得漫 長又無聊。由其現在的孩子一出生接觸的就是科技生活,從小就擁有一 支智慧型手機,也懂得在家裡玩線上遊戲。如果說,連我們都藉著洄游 計劃渴望更貼近土地,找回生命樸實的感動,那麼原本生活在寶山的孩 子們,是否該有人引導他們珍惜親近大自然,走出戶外的機會呢?於是 抱著這理念,一堂堂以兒童互動藝術為宗旨的成長教室就這麼順利開課 了!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尖叫與歡樂笑聲的發源地


26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有他們在的地方,最熱鬧,總是為孤寂安靜的深山,染上繽紛的色彩。 除此之外鬧起脾氣也是一發不可收拾,到底甚麼時候才可以專心上課呢?


27 存載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雖然說,我們計劃要扮演著老師的角色,但從畫自畫像 到植物敲拓染,再到後來其實都玩在一團,你追我跑的戲碼 不停上演。對於他們來說,壓根就沒有老師該有的樣子,只

孩子張開雙臂,我們抱著孩子,一次又一次往上拋飛, 看著他們興奮的眼睛裡有無限光彩。 今天是我們帶著你們往上飛,卻希望你們還會記得我們

不過是家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罷了,而且第一次進駐農村的

來過,將來有一天長大了,也為故鄉做出努力,靠著自己的

我們,其實才是甚麼都不懂的那個人,從路邊的花草到樹葉

力量飛翔,讓未來更多人可以回家。

上不起眼的小蟲,有些年紀比較大的小孩都認識,樹林裡什 麼樣的草可以吃,哪些植物有毒,想必他們都曾聽大人教過 很多次,我們聽著聽著,也覺得受用無比。 社會為我們提供了預先準備好的答案、人生的哲學,這 使得我們很無知,毀掉了學習的能力。在小孩的身上,永遠 是自己學到的最多,通過人和人、人和環境的互動,大人幫 助孩子發現答案,讓他們自己從跌倒中學會站立,這就是最 好的教育。只是聽到一首熟悉的歌,也能開心地旋轉跳舞, 小孩天真的笑聲,總是讓我們忽然明白,原來快樂是一件這 麼簡單的事,不需要太多理由。


28

客家小草


29 存載

我們是小炒,也是小草。 像客家小炒,經過不斷的翻炒調味,互相激盪,融合彼此的味道;也像 一株小草,堅忍不拔的紮根在農村的土壤裡。

六個人,我們帶著各自的夢想,從六個不同的地方集結而來,有的 人想在這裡尋找畢業製作的創作題材,有人想找到人生方向,有人想著 手進行改革,有人想將經驗帶回故鄉。很多時候都不曾細想,是什麼原 因使原本互不相識的我們碰到了一起,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得知這個駐村 計劃後,心動的立刻下定決心。 或許我們都很像,厭倦了都市的生活,被同一個人的熱情感染,也 想嚐一回農村簡單快樂的生活,感受大自然,傾聽大地的聲音。 希望用所學協助寶山社區,將新觀念和新活力注入寶山的同時,可 以讓更多居民一起參與,凝聚彼此的共同意識,喚起人們對腳下土地的 關心。

一開始駐村團隊的成員,並不是現在的人數,在這段時間哩,有許 多成員來來去去,因為大家都有各自要做的事,很少人能完整的住在寶 山村兩個月,在駐村開始沒多久我們就知道六個人要完成所有計劃實在 太吃緊,透過隊長蓉菁的介紹,在他的學生中找到了五位優秀的妹妹們 和我們一起駐村,雖然只有幾個禮拜,但我們的情感卻已經昇華成為像 家人一樣。

保存與記載在地人 故事 ─

有的人來這裡把自己歸零, 有的人從零開始學習。


30 莊日明/田煥禎/田阿婆/ P E T E/ R 何美己/ 寶山的孩子/客家小草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不足以撼動一隻巨象,但是,把大家的力量都集結起來的話, 就可以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了我們可靠的支援。


31

我們每天一起吃飯,白天分成各個小組負責完成計畫, 有時是動員打掃社區,有時候是參訪其他投入農村的朋友, 或是挨家挨戶地為了拍電影而收集老照片,去了好多村民的 家,也聽到好多故事,到了晚上,一起開會,做腦力激盪, 不斷思考怎樣才可以用創新的方式延續傳統文化,怎樣才算 是做對社區有幫助的事,然後也因為輪流做值日生,讓團隊 內部有機會和不同的成員學習分工合作、交流意見。 透過參加大專生洄遊計畫,我們從中學習成長,將挫折 化為成長的養分。我們正在啟程,正用我們的力量改變,一 點一滴的耕耘這塊土地。 小結起來,這顆回家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都悄悄種下 了,也許未來會有新的一批人被吸引回來,投入農村營造。 但是誰會知道呢,以後的事是終歸是以後的,我們只知道今 年夏天,早已在大風大雨中盡力,和寶山村一起製造了好多 不會重來的美好時光。


32


寶山村 Baoshan Twin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