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釋義(試讀)

Page 1


馬太福音釋義 ◆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蔡梅曦 Meishi Tsai, M.A., M.Phil., Ph.D.


馬太福音釋義 ⅱ

馬太福音釋義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蔡梅曦 Meishi Tsai 著 Copyright © 2014 Meishi Tsai 版權所有 不准翻印 ISBN: 978-986-7893-6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馬太福音釋義 / 蔡梅曦著 .-- 初版 .-- 臺中巿 : 腓利門 , 2014.03 面 ;

公分 .--(聖經釋義)

ISBN: 978-986-7893-66-6(平裝) 1. 馬太福音 241.62

2. 注釋 103004175


目錄

目錄 出版序

作者序

緒論 2 I. 馬太福音作者

4

II. 馬太福音成書的可能地點 III. 馬太福音的收受者

5

6

IV. 馬太與對觀福音的依存關係

7

V. 馬太福音的敘述內容重點

12

VI. 馬太福音的基督位份稱謂

14

VII. 馬太福音中的重要神學論題 VIII. 馬太福音的修辭技巧

17

24

內容大綱 28 第一部分 福音序幕

28

第二部分 加利利傳道生涯肇始

28

第三部分 主耶穌行神蹟的權能

29

第四部分 主耶穌傳道與教訓

30


馬太福音釋義 ⅳ

第五部分 主耶穌進入聖城

33

第六部分 主被捉拿 審判 受難

34

第七部分 主耶穌復活 最大的使命託付 新約百年大事誌

35

36

文本釋義 38 第一部分 福音序幕(一至二章)

第一章

38

第二章

44

第三章

48

第二部分 加利利傳道生涯肇始 第四章

54

第五章

63

第六章

81

第七章

95

第三部分 主耶穌行神蹟的權能 第八章

103

第九章

110

第四部分 主耶穌傳道與教訓 第十章

117

第十一章

133

第十二章

144

第十三章

156

38

52

103

117


目錄

第十四章

168

第十五章

173

第十六章

180

第十七章

186

第十八章

191

第十九章

198

第二十章

203

第五部分 主耶穌進入聖城 第二十章

208

第廿一章

209

第廿二章

217

第廿三章

225

第廿四章

234

第廿五章

245

208

第六部分 主被捉拿審判受難 第廿六章

253

第廿七章

268

253

第七部分 主耶穌復活 最大的使命託付 第廿八章

研究書目 282 主題索引 284

278

278


馬太福音釋義 ⅵ

出版序 感謝主,一本造就性極高的釋經好書已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讓我 們極為欣慰的事。 真神選召了祂的子民,讓他們成為教會,就是神的家,這個屬靈 的團體,乃是為高舉真理,傳揚真道而存在,這項基督教最嚴肅, 最敬虔的信仰共識,由救主耶穌基督身上開啟,也藉著聖經為祂作 見證,要把一切永生的奧祕彰顯出來 ( 提前三 15-16,約五 39)。 四福音,詳盡地記載主的行誼佳範,從不同面向,引導吾人認識 這位道成肉身而來的基督,不只是榮耀尊貴的天上王,也是一位殷 勤的播種者,盡職的實踐者,權能的拯救者,而第一卷福音書―馬 太福音,用甚多的篇幅引述舊約預言對彌賽亞的期待,次數為四福 音書之冠,談論天國,也比其他經卷更明確,更深入,旨在闡揚祂就 是那位大有能力的,要把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拯救出來,帶領進入 天國的救贖主。祂不但是大衛王的後裔,更是掌管生命、賞賜生命 的君王;祂不但是聖經的中心,更是人類、歷史、救贖的中心,唯有 祂能成就這件大功,馬太福音為我們闡揚這項真理,是深奧而淺明 的。


出版序

蔡梅曦執事,在文學領域的精研廣博,治學精神的嚴謹細膩,素 為士林稱許,而對聖經研究所下的功夫,亦卓然有成,在其數冊宗 教著述的大作中,我們看到了他從原文字義作詳盡的分析,按真理 角度作正確的分解,讓人更深刻領受這些天上寶貴的訓誨。在今天 聖經釋義的參考書籍雖然汗牛充棟,我們仍然在期待見到背景資 料完整、原文字義明晰、闡述正意確定、靈修勉勵平實的好書,這 本蔡執事最新的力作,將使信徒受益良多,願一切榮耀歸給天上至 高的父神,悅納這些在文字工作獻上至好的心志,阿們。

2014 年 2 月


馬太福音釋義 ⅷ

作者序 馬太福音是良多信主或喜愛研讀宗教經典的人,首先會讀到新約的 一卷經文。書中不僅描寫耶穌基督的人性與神性,而且提供道德涵 修雋語,於繁多善書叢列中誠屬不可多得之作。正如諺語所云:人 望幸福樹望春,人類追求永恆價值,生命意義,抑或尋求個人得救 問題,殊途上下,目標同一。人生歧路中又有歧者之渺茫中,攀插雲 天的新約福音書可以引人歸正,獲取永恆價值的道路,真理,生命。 有感於此,筆者於讀書工作之餘,就福音書的研經心得,尤其是馬 太福音書涉及的猶太教與初代基督教的信仰歷史,文學特徵,與新 約神學基督論與救贖論等方面,採取與筆著數年前《以西結書神啟 異象研究》(臺北,宗博出版社,2008)學術專論不同的面向,寫成 解經釋義的普及著作,以便與廣大聖經查考及新約神學同好者達 到相互砌磋,求真明道之功效。 本釋義針對馬太全書每一章節的字義、句解、 上下文、歷史社會背景, 以及新舊約相關的神學道理,儘量按著正意作注、解、疏、譯、釋、 義,用的工作。福音書緒論介紹,章節內容大綱,新約歷史大事記文


作者序

字敘述以外,本釋義附上注腳,書目及主題索引,俾便讀者使用。 釋義文中,略去繁瑣外文研究書刊文篇,以及原文字眼。書中援引 的經節如是馬太福音,則逕以章(漢字)節(數字),其他書卷則以 經卷縮寫表示於括弧內。希伯來或希臘文(詞性語態讀者請自行斟 酌)等非英文字眼一律以斜體,英文則正寫。 萬事互相效力,盡心盡力愛神的人必會厚實地蒙受主恩人愛。眾神 國文士當為生命與敬虔大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努力靈修事奉, 提升信仰人生的境界與內涵,以榮神益人。

梅曦 謹序 2012 年冬 福建福清 起筆 2013 年 10 月加州克來蒙特市脫稿輯定


馬太福音釋義 2

緒 論 馬太福音歷來被列為四福音排序之首,而稱為「第一福音」,與馬可 福音、路加福音並稱為「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 早期譯為 不太達意的「符類福音」)。初代教父不少人提到這部福音書,安 提阿的伊格納丟斯(Ignatius of Antioch 35/50-98/115 殉道)最 先於《致示每拿教會書》(To the Smyrnaeans)第五章說馬太「這 部福音」與摩西律法先知書為真道的根據,而小亞細亞希爾拉波 里(Hierapolis)地區主教帕俾亞斯(Papias)於公元 130-150 年間 寫作活動中,認為馬太福音作者收集了希伯來語所寫主耶穌的論述 教訓(Logia),由不同的人們轉譯成為他們個別的語言(《教會歷 史》第三部卅九章 16 節)。除此,亞力山太港主教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215 年歿)提到第一福音書的耶穌基督的家譜,里 昂主教愛任紐(Iranaeus of Lyons 130-202)說彼得與保羅於羅馬 宣道、建立教會時,馬太使用了希伯來語(案:亞蘭方言)寫作福音 書。俄利根(Origen Adamantius 184/5-253/4)評論馬太福音時, 不確定作者是基督門徒的那位稅吏,卻肯定讀者是由猶太教歸入 基督的信徒。耶柔米(Jerome Sophronius Hieronymus 347-420) 說稅吏利未於猶太地針對受割禮而入信的人們,寫了一部有關基 督的福音,他的希伯來文以後被翻譯成了希臘文。同理,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肯定了馬太用亞蘭語書寫,而其他


緒論

3

福音書用的是希臘文的事實。 對觀福音書以叙事形式記載耶穌基督的傳道生涯,間接地反映第 一世紀古代近東的歷史文化背景之餘,闡揚基督教信仰奧祕(提 前三 16),彰顯舊約以來以色列宗教傳統救 贖歷史(Salvation history)的主題思想與社會現實。福音書作者們突出了舊約的揀選、 契約、神權神國建立,神公義審判與慈愛救治的屬性與作為,不遺 餘力地就當時流傳的口頭及文字,刻劃拿撒勒人耶穌如何道成肉 身,來到人間從事傳道,展現人性與神性,證實祂是神的兒子、基督、 救主與審判主,為世人提供「道路、真理與生命」的屬靈終極目標。 文學與社會意義而言,對觀福音書中主耶穌師尊教誨,格諺譬喻雋 永的形象語言,不僅充滿生活氣息,也有難能可貴的敘述修辭技巧, 對於現實社會與個人的倫理道德要求,更開啟了積極的敦化淬礪作 用,不啻是歷代傳道、授業、解惑的生命教育範本。 馬太福音內容具有濃厚的猶太宗教社會色彩,耶穌基督的語言教 訓與神蹟奇事的記述,除了對日常生活境界的認知以外,為人們指 出超驗,屬靈天上境界,讓世人揣摩參透。福音書叙述平易近人, 對於掌握真道原則或以色列律法與先知傳統,尤其深入人生哲理 的省思,有莫大的幫助。本福音書篇章結構嚴謹,敘述情節明確,刻 劃語言洗煉,的確體現出一部富有文學特徵的神學著作。


馬太福音釋義 4

I. 馬太福音作者 1. 馬太福音的作者,希伯來文發音馬提亞戶(Mattiyahu 意謂「神 的恩賜」),希臘文音馬太俄斯(Mattaios),是耶穌最初呼召 十二門徒之一,經常與多馬(Thomas)並提。馬太九章 9 節,十 章 3 節提到他原是加利利地迦百農城的人,馬可二章 14 節,路 加五章 27 節稱他的名字為稅吏利未(Levi),他有猶太血統與宗 教信仰,公元前 20 年至公元 39 年於分封王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統治加利利與約但河東庇利亞(Perea)地的時期,擔 任徵收賦稅的公職。馬可三章 18 節,路加六章 15 節,使徒行傳 一章 13 節稱他為十二門徒 / 使徒之一,但未指出其生平背景。 2. 聖經中有如但以理書七至十二章,根據已發生的史實發出講道或 先知說話的預言形式(terminus ex eventum)。馬太福音有三 處提到「直到今日」:(1) 從施洗約翰的日子到耶穌傳福音的如今 (十一 12);(2) 猶大自縊的血錢與葬地(廿七 8);(3) 公會指使 耶穌復活後的空墳編造謊言(廿八 15)。因此,這三重點提示了 主耶穌與施洗約翰活動的日子,到馬太成書間隔有一段時間。 公元 70 年前後,基督徒仍遵守摩西律法,聖殿被毀後,撒都該 人勢力陵夷,法利賽門徒成為主流,然而他們沒有奮銳黨反抗羅 馬勢力的熱情,卻於占尼亞(Jamnia)與約帕(Joppa)成立學術 研究的學院,對抗基督教新興力量,基督徒被猶太人趕出會堂(廿


緒論

5

二 7;帖前二 14、15),也受逼迫。主耶穌的預言或暗喻指出耶 路撒冷城將被毀滅(廿二 7,廿三 38,廿四 2),佐證羅馬於公元 70 年以「火」焚燒,「軍隊」來毀滅聖城。再者,馬太福音書反映 假基督,假先知輩出的時代背景,較接近初代教父著作所提示的, 此福音書以亞蘭語寫於彼得與保羅傳道,羅馬教會成立的時期, 約於公元 70 以後寫作。

II. 馬太福音成書的可能地點 1. 初代教會的教父傳統因馬太作者:(1) 使用希伯來人的語言(當 時的亞蘭方言);(2) 亞蘭語的名詞與概念未加注解說明;(3) 福 音書的對象是猶太人;(4) 內容有猶太人所熟諳的法利賽教門教 訓與宗教行為,所以認為猶太教中心地的巴勒斯坦是書寫地點。 2. 基督徒受猶太教徒逼迫而四散,地中海僑居地安提阿的信徒將 福音傳至叙利亞,聖工活潑,神的能力與恩惠受人注目,安提阿 地方的人們因而稱呼信者為「基督徒」(徒十一 26)。如此,安提 阿可能為馬太福音的書寫地點。 然而,外邦宣道或正統猶太教士的保守表現, 並不僅見於安提阿。 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著作認為,馬太福音沒有明顯受猶太教影 響的痕跡。再者,保羅與其他使徒同工活躍於安提阿,馬太並沒 有與他同時期的保羅結識,也不熟悉保羅傳道事蹟。


馬太福音釋義 6

3. 第三個著作地點是以主耶穌與門徒的腳踪所到達的腓尼基地 (Phoenicia)。 然而,馬太十五章「迦南」婦人活動地點,馬可形容為希臘化文化 下的「叙利亞腓尼基」人 (Syro-Phoenician 可七26) 。馬太的「迦南」 婦人,不是馬可福音七章推羅或西頓外邦希臘化的地點,而是巴 勒斯坦猶太文化生活的村莊。馬太很不可能將希臘化文化的城市 港都地點,換成講亞蘭語的巴勒斯坦鄉村,如此錯置會招致外 邦城市基督徒的非議。 4. 馬太福音成書的第四個地點是約但河東(Trans-Jordan 或 CisJordan)。馬太十九章 1 節記耶穌進入猶太地境界,約但河外。 約翰十章 40-42 節記載耶穌於約但河外傳福音,醫治病人。因而 約但河東十個城市所分佈的地方可能是馬太福音寫作的地方。 以上四個福音寫作的地點,可供參考,但無法明確。

III. 馬太福音的收受者 馬太福音有良多的內在證據,說明此會眾前宣讀的福音書,以猶太 教傳統下入教的基督徒為書信收受者,並包括了若干的猶太教字彙 或禮俗,例如 :


緒論

7

1. 反映猶太人生活禮俗的亞蘭語詞彙: 「以馬內利」 (一 23) ; 「拉加」 與「公會」(五 22);「瑪門」(六 24);「血債」與「庫」(廿七 6)。 2. 反映猶太教教規:「古人(應作長老)的遺傳」(十五 2);「粉 飾的墳墓」(廿三 27);逃難奔命時不要遇上「安息日」(廿四 20)。 3. 猶太教律法思想與生活規範:與舊約歷史期許相關的耶穌族譜(一 2-16) ;亞伯拉罕與大衛、甚或耶穌是「大衛的子孫」 ,或神的兒子(一 17,十七 5);「天門」(三 16),「義」(五 20,六 33)等;生在律 法下的耶穌,尊重、堅固與成全律法(五 17-19;加四 4;羅三 3、 31);主耶穌與門徒照律法規定,守安息日,進聖殿守節期。 4. 聖「城」(耶路撒冷),出現於馬太福音書有 26 處,而不用馬可福 音頻頻出現的「村莊」,提示了馬太福音的信眾,是城市生活中的 人們。 5. 馬太福音中的銀貨或錢財有不同的稱呼,而且最昂貴的是「黃金」 (十 9「金銀銅錢」:原文列舉了金、銀、銅三種金屬)。

IV. 馬太與對觀福音的依存關係 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於叙述觀點以及文本情節安排上具有


馬太福音釋義 8

共同特徵。歷代基督徒發現對觀福音書中有傳抄、重覆,甚或不一 致的地方,綜合其先後依存,資料來源等問題而稱之為「對觀問題」 (the synoptic problem)。教會與聖言權威至上的早期歷史上,此 種不調和問題的存在係以信心與靜默接受。十八世紀伊始,人們實 事求是,訴諸自然法則與歷史考據,對聖經文本的傳抄,譯本的異 同,作了正本清源的調查研究,加上詮釋學上出現了語言學、訓詁 學、文學分析與社會科學等方法論,對觀福音與新舊約的研究方興 未艾。 對觀福音書的形式結構與叙述情節有雷同或類似的地方,由口傳到 文載的過程中有先後承襲、更動編纂的可能現象。以下標誌對觀福 音相互依存的不同先後出現的可能性: 1. 出現次序上,馬太福音為第一福音,而馬可與路加先後採用之。 2. 馬太首先出現,路加與馬太自成為外邦人的福音書,最後馬可 採用了馬太與 路加而成書。此 是格理斯巴哈(Johann Jakob Griesbach 1745-1812)學說 1。 1. 格理斯巴哈依循奧古斯汀馬太首卷說,他的 Synopsis Evangellorum Matthaei, arci et Lucae (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的對觀 1776, 1827)與美國學者 William R. Farmer, The Synoptic Problem (1962) 主張馬太不依賴馬可或 Q,而與路加並 行存在,成為「馬太路加兩福音並存」理論(the Two-gospel Hypothesis): 當基督教盛行於耶路撒冷,信徒與猶太教徒衝突時期,馬太首先成書,而 路加針對外邦發展的教會,也寫成福音書。然而,因路加或保羅沒親身跟 隨主耶穌,彼得加進路加福音見證陣容,確立其權威性。後起的馬可轉化 這些使徒見證而成流傳於當代的福音書。


緒論

9

3. 馬可首先成書,以後馬太與路加分別採用之。馬可有百分之九十 (90%)出現於馬太,百分之五十(50%)出現於路加。馬太馬可 路加三者有相同描述的情節時,馬可的百分之五十(50%)重現 於馬太與路加,或者不出現於馬太就是路加。 4. 馬可的句構與字眼排列同樣出現於馬太與路加。馬太或路加單 獨地修飾馬可,而同一描寫事件的描述,馬太路加會使用個別的 不同字眼。 5. 馬可馬太路加三者有相同的情節次序。同時,馬太或路加也個別 對馬可作了修飾。 6. 馬可保留門徒在主耶穌復活前的夫子稱呼,而馬太與路加逕用 「主」。馬可語言隱晦或粗樸時,甚至對主比較粗魯的口氣,馬太 與路加會加以修潤,例如(1)路加省去「以羅依…拉馬撒巴各大尼」 (可十五 34),(2) 馬可四章耶穌船渡被門徒引領,馬太與路加就 成了門徒跟著主耶穌的描述(太八 23;路八 4) ;(3) 馬可十章 1-12 節論離婚的情節與馬太十九章 3 至 12 節可作比較,均看出編纂 修潤的痕跡。主耶穌在拿撒勒被棄絕後,主不願多行神蹟,馬可 說「主不得行甚麼異能」(可六 5),但是馬太正確地說:「因為他 們不信,就不多行異能了」(太十三 58)。 7. 馬太與路加有 235 節相同的經句,但不見於馬可。如此,馬太 與路加必有馬可以外的共同的來源,聖經學者通稱之為 Q(德


馬太福音釋義 10

文 Quelle 或 Redenquelle「來源」),與馬可一同構成馬太與 路加的兩種 材料來 源,此 稱為「兩種 來 源說」(Two-Source Hypothesis),圖表如下: 馬可福音

馬太福音

Q (遺佚的論述來源)

路加福音

8.馬太與路加有耶穌降生及童年記載 (太二;路一,二) ,比喻教訓(太 十三) ,終末論(太廿五) ,路加中間部分的耶穌傳道旅途叙述(路 九 51- 十九 27) ,都不出現於馬可福音,諒必根據其他的材料來源, 聖經學者以牛津大學斯特利特(B. H. Streeter 1874-1937)《四 種來源說理論》 (Four-Source Hypothesis)為代表2,主張《M》 (Proto-Matthew 雛形馬太福音)與《L》(Proto-Luke 雛形路加 福音)兩項獨特經文標示為馬太雛型《M》與雛型路加《L》,就 是這些材料來源。如此合理的說明的可能性,圖表如下:

2. 斯特利特(B. H. Streeter 1874-1937)四種來源說的理論,參閱同作者《四 福 音 》(The Four Gospels ), 倫 敦,1924; 蔡 梅 曦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Gospel of Matthew (《馬太福音簡介》)(London,1992),頁 iii-xii(聯總倫敦英文聖經研究劄記系列).


緒論

11

原始馬太(M)

馬可

馬太福音

Q

原始路加(L)

路加福音

篇幅長短,文章風格,以及神學論述重點三方面,用來比較馬可及 馬太兩福音書的異同,對兩福音成書的先後、粗樸潤飾的程度,是 相當有意義的。 1. 對觀福音的長度而言,馬可最短。三福音書記載的同一事蹟,馬 可反而最冗長。例如:彼得岳母的熱病記載出現於馬太的有兩節 (八 14-15),路加只有兩節(路四 38-39),馬可則有三節(可一 29-31);格拉森附鬼者得醫治(八 28-34;路八 26-39),馬可五 章則有 1-20 節;被鬼折磨的男孩(十七 14-21;路九 37-43),馬 可九章有 14-29 節。如此,馬可刪減馬太與路加的說法不能成立。 2. 文筆風格方面,馬可福音文筆較為粗獷,句法不甚嚴謹,口語措 詞俗俚,稍欠修潤。馬太福音在馬可根基上則作了修飾加工。 例如馬太十九章少年富官求問耶穌有關永生,提到「遵守」誡 命之事,馬可的動詞「遵守」是過去式中間語態(aorist-middle:

ehulaxamen 可 十 20),而 馬 太 正 確 地 用自 動 語 態(active: ephulaxa 十九 20)。


馬太福音釋義 12

V. 馬太福音的敘述內容重點 馬太福音於文學,歷史,神學等層面,組織架構周詳,主題明確而生 動,並有聖經文學查考上須知的字義句解、上下文、修辭分析、形象 語言的應用與修辭意境。全書的叙述單元如下: 1. 第一至第四章以耶穌的出現,與神國福音肇始為主題,叙述主耶 穌言教的權柄(五 - 七章),以悲憫的心腸與彰顯權能,慈愛與能 力的行跡,醫病趕鬼(八 - 九章)。隨後,以眾人對祂教訓的反應, 分出「你們」局內人與「他們」局外人的真假門徒(八 18-22,九 14-17,九 33-34),貫穿了信與不信、真知與蒙蔽的分野對立。此 段叙述脈絡環繞著「耶穌是誰」,以及百姓對祂的位份、使命不 同的反應,刻劃了社會人心與信仰真諦。 2. 十一章至十六章關乎耶穌加利利傳道事蹟叙述,其中接續十章信 與不信,友好與敵對的主題,耶穌對施洗約翰的評荐等,是當時 人們對耶穌與神國福音冷漠或抗拒的注腳。十二章凸顯宗教與 社會領導階層對耶穌的公開敵對(十二 14-24),為以後一連串逼 迫設下伏筆。耶穌肉身家屬與真信主遵行天父旨意的屬靈家庭, 作了對比(十二 46-50),是福音信仰引進泛愛眾而廣親仁義的結 果。 3. 十三章的七個神國的比喻強調「有耳的當聽」,進入天國福音奧 祕必須具備的心態,重覆了五章加利利湖邊慕道求真的虛心、清


緒論

13

心、迫切的「心靈宗教」之教訓,也釐定了親近主、明白主旨意的 局內人與蒙昧頑梗的局外者。 4. 十四章至十五章以希律安提帕(十四 1-12)與群眾對主耶穌的觀 感(十四 13-21、35-36,十五 29-31、32-38),以及門徒看見耶穌 行海面後的反應,確立耶穌的神性與能力的主題。 5. 十六章至廿一章昭然揭開本書前半部「耶穌是誰」主題的答案。 彼得認出耶穌是:(1) 彌賽亞(希伯來文)或基督(希臘文)即神 的受膏者,以及 (2) 神道成肉身,為神所「生」之神的兒子(十六 16;參閱詩二 7;路一 2-35;可一 11,九 7),肯定救主特有位份 與神性,屬靈彌賽亞王國的元首。 6. 馬太福音十六章 21 節與路加福音九章 51 節均指出耶穌移向耶 路撒冷去受死難、三日復活。自此至廿一章耶穌的言語與行跡, 以變貌山一節作為證實祂的神性來源、屬靈真體,以及十字架救 贖任務的必需性。 7. 耶穌凱旋進入聖城印證了舊約以來君王臨現聖城的預言(亞九 9; 詩四八 2;結四三 1-2)。嗣後,祂進行了潔淨聖殿與咒詛不結實 的無花果,象徵性地預指不結實的以色列與僵硬形式化的聖殿, 將被棄絕,替代的是以新的屬靈選民與心靈的殿。 8. 廿一章耶穌確認自己有由天上來的基督權柄。祂以三個比喻批判


馬太福音釋義 14

了既存的宗教勢力與作為(廿一 28-32、33-34,廿二 33-43),說 明神喜愛憐恤,扶助弱勢,恩召世人的恩典。 9. 廿三章接續前面對法利賽人宗教形式主義與虛偽的譴責,以故事 性的比喻提出末日耶穌再臨前的災難與審判主題,強調儆醒與 忠誠的必要性(廿四至廿五)。 10. 廿六至廿七章耶穌受難叙述中,馬太刻劃出主耶穌於最後晚餐 上設立聖餐,客西馬尼園悲壯交託的禱告,被捉拿、先受公會審 判,再提交羅馬巡撫彼拉多,以「猶太人的王」政治叛亂罪的罪名, 被釘十字架的痛苦,描寫得淋漓哀切。 11. 耶穌埋葬、復活的描寫中,主的使者出現向抹大拉的馬利亞與 另一婦女證實主復活的事實;耶穌出現與門徒會合於加利利。本 書以主付託門徒出外萬國傳福音,奉主的名施洗,教導守道,等 候主再來的差遣令結束全書。

VI. 馬太福音的基督位份稱謂 馬太敘述或論述以古代以色列宗教歷史上稱呼上主的多種稱謂, 形容拿撒人耶穌,神兒子與救主等位份。這些包括「基督」, 「人子」, 「神的兒子」與「大衛的子孫」等。


緒論

15

1.「基督 / 彌賽亞 / 受膏者」:希臘文 kristos,出自希伯來文彌賽亞 (messia 受膏者,「救主」賽四五 1),約翰福音使用兩次(約一 41,四 25)。馬太福音起頭即以基督(受膏者)附加於耶穌名字, 展現祂具備以色列選民歷史先知、祭司、君王等三種人物,與聖 殿器皿歸給神分別為聖,發揮「那個先知」、大祭司、神國 / 以色 列人的王,與神僕人的涵義與功用。 東方波斯地附近若干博士來朝拜甫降生的耶穌(二 1-12),即希 律大王所疑懼的王(二 2、4、13、16)。東方外邦人士來伯利恆就 近「晨星」 ,符合主為外邦人的光(賽四二 6,四九 6) , 萬國朝拜主 (亞 十四 17-20)的預言(二 4);約翰被囚禁時,差遣門徒再次確認 耶穌是百姓所盼望的受膏君王(十一 2);耶穌於聖殿內談論眾 人所不明白有奧義的基督如何是大衛的子孫, 又是「大衛的主」 (廿 二 42)。耶穌受公會宗教法庭審判時,回答大祭司說祂是神的兒 子、基督,而且是即將再來審判世界的主(廿六 63),公會眾人以 「基督」之名嘲弄侮辱主(廿六 68)。嗣後,彼拉多巡撫面前主耶 穌被控告是「猶太人的王」(廿七 11、17、22、29、37、42),說明 了基督是具有政治意味受膏的君王。 2.「人子」:耶穌帶著血肉人性,有救病苦扶貧濟弱的悲憫心,但也 會疲乏。以亞蘭語發音的「人子」 (我) 自稱, 人子無枕首之所的句子, 即我沒有安身之所。「人子」具有來自神赦罪與審判的權柄,祂講 道與行神蹟能力的消息,遠傳至加利利地之東北、約但河東之十


馬太福音釋義 16

大城市(Decapolis)、叙利亞(四 24-25)、加利利海東及東南地 區(四 15)。耶穌除了猶太人以外,也醫治包括了外邦人百夫長的 僕人,加大拉(或作格拉森)附鬼者(八 29-34),迦南婦人的女 兒(十五 21-28)等外邦人(八 5-13)。 3.「神的兒子」:此詞指耶穌與天父的密切關係,以及受差遣執行 救世工作時的位份。主耶穌於約但河盡神國的義受洗時,對觀福 音一致記述祂得天父悅納,聖靈對人宣告「這是我的愛子」(三 17;可一 11;路三 22)後,開展了彌賽亞的任務(三 17;可一 11; 路三 22)。以後,「神的兒子」出現於魔鬼試探耶穌時提出的激問 (四3,十六16) ,彼得於該撒利亞指明耶穌為神的兒子、基督(十六 16、20) ,而門徒目睹在加利利「變貌山」上屬靈光輝真像(十七 5; 可九 7;路九 35)時,再次有「這是我所喜悅的愛子」的聲音(三 17)。耶穌於公會受審時,宣告他將以神的兒子,審判主,由天上 大有能力地降臨(廿六 63)。祂被釘十字架時,暴徒譏諷狂呼神 的兒子設法救自己(廿七 40)。祂說了七言斷氣時,天地昏暗,自 然震動,聖殿聖所內的布幔斷裂,外邦百夫長畏懼地供稱這是神 的兒子(廿七 54)。 4.「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使用大衛的後裔一詞,不以拿單先知對 大衛所預言「大衛王位永固」,看似無條件的祝福(撒下七 1117),而以終末的「神國」屬靈觀點,檢驗以色列民族分裂後的王 朝興旺之關鍵,在於是否符合申命記愛神守命為得福的條件。


緒論

17

大衛王臨終的囑咐(王上二 1-5),所羅門的獻殿之祝禱詞(王 上八 23-25),神第二次於基遍向所羅門顯現發言(王上九 1-9) 等三段經典式的論述,宣告了古今宗教信仰之金科玉律。 選民歷史演進過程中,國怍中斷,長期受外敵欺壓,選民期盼大 衛王系彌賽亞君王出現的宗教與政治期盼。先知傳統偏向終末 神國展現,先知們預視神治社會內,受膏的君王以公義治國,神 的帳幕在人間,神與子民良好的關係得堅立,人民享受「平安契 約」 的豐收安泰(結卅四23,卅六24-38,卅七24-28;利廿六 3-13) 。 路加福音中,天使宣告耶穌降生事蹟(路一 27、32)或戶口普查 事上(路二 4、11),關鍵信息是大衛城大衛家出救主。馬太記眾 人求告耶穌(十二 23,廿一 9、15),祈求得醫治的神蹟(九 27, 十五 22、30-31)或求醫治的瞎子口中(廿 29-34), 「大衛的子孫」 是他們呼告的對象。大衛的子孫也是大衛的主(廿二 41-45),祂 的王權成全於聖靈降臨建立的教會。

VII. 馬太福音中的重要神學論題 1. 成全(fulfillment): 成全即應驗,確認先前的預言或預言的宣告者。聖經以神人契約或 先知語言的內容,指出選民應行信仰與道義責任,同時,證實先知


馬太福音釋義 18

的預言或應許於主耶穌生平得到印證與實現。 1.1 耶穌降生(一 22-23):主耶穌為童貞女藉聖靈所生,稱為「以馬 內利」(神與我們 / 信徒 / 世人同在)。以色列宗教歷史上,神同 在的神學主題有現實意義(加四 4)。由遊牧族長三代祖先,出埃 及入迦南的摩西、約書亞世代,列王時代,擄放,回歸重建,第二 聖殿時期, 自主獨立的政治運動, 及至初代教會真理聖靈的運行、 治理、差派等歷史事實,均存在着「主的帳幕擬在人間」或「彌賽 亞期許」盼望。將來主再臨時,得救的人們最終與父神同在於榮 耀天國(十三 43;約十四 1-3;啟廿一 - 廿二),自古至將來的「以 馬內利」的全盤實現。 1.2 耶穌與祂的母親與養父,為逃避希律王的殺害而下埃及,一段 時期後出埃及回以色列地(二 15),應驗神召祂的兒子(案:舊約 指複數的以色列、單數的受膏者君王)出埃及(何十一 1)。 1.3 拉瑪的拉結為兒女哀哭(二 17-18),應驗耶利米書卅一章 15 節所指猶大民被擄放毀滅,作母親的「以色列」(拉結)哀傷地哭 泣,不肯受安慰。同理,希律王屠殺伯利恆嬰兒,母親們哀傷痛哭 的事件,與耶利米哀歌有平行意義。 1.4 耶穌稱為拿撒勒人(Nazarene)雖無明文引證,拿撒勒一詞 的原文恰與主耶穌的彌賽亞位份相關:(1)「那色」(neser)字音 大衛公義苗裔(Branch 賽四 2-6,十一 1-6、10;耶廿三 5,卅三


緒論

19

15),(2)「拿細耳」(nazir),是古代以色列歸神為聖的僕人(民 六 1-4),亦即以賽亞先知書所指之「神的僕人」(ebed /Servant 賽四二 1-9,四九 1-6,五十 4-11,五二 13- 五三 12)。此兩者充 分適用於耶穌基督與其傳道事蹟。 1.5 耶穌少年時期生長地加利利,即拿弗他利(Naphtali)、西布倫 (Zibulun)與約但河附近,毗鄰外邦的交通樞紐,應驗了以賽亞 先知所云的外邦世界將目睹「大光」(賽九 1、2)。 1.6 馬太八章 17 節耶穌在彼得家醫好許多人,引述了以賽亞先知說 祂代替人的軟弱,擔當人們的疾病的話(賽五三 4)。 1.7 馬太十三章七個比喻後作者的評語,正如詩篇「說比喻,說出古 時祖宗曉喻我們的謎語」(詩七八 2-3)。 1.8 耶穌與門徒君臨聖城(廿一 4-5),以十字架死難獲取祂本有的 王尊名分,應驗了受膏者君王要稱王得國先知的預言(亞九 9)。 1.9 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的三十銀幣的代價購置了窰匠的田地,應 驗撒加利亞先知的預言(亞十一 12、13)。 1.10 馬太十三章 14 選民硬心,廿六章 54-56 節主耶穌任憑公會派 人捉拿說的兩段說詞,證實以賽亞先知所云(賽六 9,五三 7-9), 可見古今話語與相關事件的「成全」。


馬太福音釋義 20

2. 預表(typification/prefiguration/typology): 「預表」(typos/type)是由影到體,藍圖到建構,預言 / 應許到應 驗 / 成全的進階對比法。舊約重要信仰人物或救贖事件可視為先前 的影(shadow),新約的耶穌或祂生平事蹟是形體(substance), 這一前一後的進階與對比稱為「預表論」。 舊約如以撒或摩西的人物,預表耶穌基督, 出埃及進迦南整個過程, 過紅海、嗎哪、磐石出水等事件,則預表基督徒天路歷程。其他章 篇可參閱希伯來書八至十章的會幕與祭司制度,或林前十 4 基督靈 食與靈磐石。新約觀點而言,耶穌獻上自己為贖罪祭,設立屬靈的 殿等,不僅屬舊約模式的預表 / 預指終極的具體化,而且優於舊約 的人事制度。 馬太福音「預表」性的記述如下: 2.1 耶穌童年險受希律王殺害,避居埃及的遭遇(二 13-18),一如 摩西受逼迫,逃至米甸曠野(出二至四)。 2.2耶穌受試探(四1-11)與神的兒子以色列在曠野受試探(申八2-3) 有平行意義,然而,耶穌勝過了試探。 2.3 耶穌是安息日的主(十二 8),給予的靈性安息優於律法肉身方 面的「歇息」。人們由這種主內的安息(十一 28-29)仰望將來天 國的永遠安息(參閱來四 1-7;約十四 1-3)。


緒論

21

3. 律法(torah /Law): 馬太福音的作者,以舊約律法傳統與其固有的社會生活模式,看待 主耶穌的新約恩典與福音,也反映猶太教人士如何強烈抵制主的 福音教訓,門徒同時應如何認知自處之道。 馬太的「律法」出現於主耶穌的論福以及比喻教訓中。主耶穌用新 酒必得裝於新皮袋的比喻(九 17),說明律法與先知為主體的舊約 至施洗約翰為止,耶穌引進有內在生命力的屬靈律法,是訴諸於內 心動機與心靈的真誠,是人性關懷代替論斷定罪的。再者,主耶穌 與法利賽人於安息日的論爭, 不在乎日子而在乎遵守的心態與方法。 總之,基督內的自由與純正替代了律法潔淨與不潔淨的禮儀規定, 主耶穌宣導神的義不在乎形式而在乎內心,信徒因此要堅固律法的 精神與道德要求。 馬太福音第五章有六對摩西律法要求與耶穌「只是我告訴你」的對 比,闡明了前者注重形式要求,而耶穌訴諸於內心與良善原則,因此 不但將律法提升到屬靈層面,並且成全律法的精神與原則。主耶穌 實踐性要求的倫理道德律,批判了法利賽人文士等形式主義與偽 善作風。馬太廿三章提出人與主耶穌或神國神義的實質關係,比人 致力律法字句要求,要來得合乎神的旨意。畢竟,神的國與義訴諸 人的內心,不以字句損害精義,目的要達到內聖外王。 律法具有神人契約上的倫理,禮儀及社會法治多元層面。神頒佈的


馬太福音釋義 22

律法要求百姓敬畏神,服侍祂,追求聖潔良善,公義與慈愛,以便成 為屬於神的祭司族類。新約的觀點看,亞伯拉罕到西乃山之約(加 三 19、22、25;羅五 20)的終極目的是訓練、督導、引頜百姓來到 新約的主耶穌的救恩(加三 24)。 恩典與真理規模中的新約選民,因主在十字架的死而撤去阻害人的 宗教條例字據,不再受舊約律例的束縛(西二 14-16)。

4. 神的百姓要受審判(divine judgment): 亞伯拉罕與西乃山兩契約釐定了神百姓的特殊位分,與對神對社會 個人的道義責任。歷代先知不斷地斥責百姓在宗教良心與社會道 德上,缺欠了神的榮耀。他們違背干犯神的律法,多行不義,遭受 契約內容中有關刀劍、饑荒、瘟疫、惡獸、亡國流放的咒詛(申廿八 15-68)。 馬太福音嚴厲譴責宗教領袖與百姓群眾的不信與悖逆。他們的行 徑與舊約頑梗的百姓如出一轍,神會因背約犯罪而施行審判。因此, 主耶穌警告威烈的審判即將來臨(廿三 36;參閱三 9-10)時,聖殿 將被毀滅(廿三 38,廿四 2)。 4.1 耶穌教訓選民因不信天國福音而被棄絕,外邦人卻從四面八方 來就近神國(八 11)代替了猶太民(廿一 33-46,廿二 1-10)。 4.2 耶穌進入聖城後先潔淨聖殿(廿一 12-17),隨後咒詛不結實的


緒論

23

無花果(廿一 18-22)。象徵意義而言,陳腐的舊約宗教規模與行 為需要滌除更新,不配的百姓要被丟棄。 4.3 耶穌設兇惡的園戶之比喻(廿一 33-42),說明園戶不但拒絕向 園主交付果子,並連續殺害園主派去收賬的僕人,最後也把園主 的兒子推到葡萄園外加以殺死。園主發怒,派兵處治他們,將園 子租給其他會結果子的人。此比喻中園主喻天父,僕人喻歷代先 知義人,兒子喻主耶穌,而不務生產、不結果、無法交賬的園戶指神 的百姓。將來,很多來自東西南北的人們就近神的恩典,以色列本國 子民卻反諷地被丟棄在外(八 11-12)。 4.4 耶穌基督棄絕彎曲、背謬、不信、邪惡的「這世代」(十二 39, 十六 4,十七 17)。祂以城門廣場處兩組孩童玩耍,卻互不接受 對方邀約的比喻,指出施洗約翰與耶穌屬於這一組,與另一群不 信之人們成了對立(十一 16-19)。人們不信耶穌的位份,不接受 神的先知(廿三 36),將他釘十字架一連串的罪行,將招致聖殿 被毀滅,以色列變成荒場的結局(廿三 36-38)。 4.5 主的神國福音,審判了不信的舊以色列,卻於末後的日子神復興 萬物,使新約選民成為新的以色列。此種以信為本的新約選民國 度,以悔改相信入門,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得赦罪、重生、神兒女 名分(徒二 38;弗一 5-7;加三 26-29)。他們會目睹神蹟大能與 聖靈能力,以愛與合一建立教會根基,並竭盡心力將得救福音傳 揚萬邦。


馬太福音釋義 24

VIII. 馬太福音的修辭技巧 馬太福音於原有的馬可與其他原始資料根基上,加以編纂整理而成 為結構嚴謹,字句造詣精巧的書卷。馬太作者用 3、5、7 等數字,突 出耶穌傳道言語與行跡的權柄能力,同時表達了以色列宗教歷史傳 統的天人、經典等宗教觀念。 1. 耶穌以摩西五經律法書為基礎教訓人: 1.1 加利利海邊對眾人論道(五 3- 七 27); 1.2 門徒受差遣出外傳道的指示(十 5-42); 1.3 七個神國的比喻教訓(十三 1-52); 1.4 教會內牧養輔導與門徒之道(十八); 1.5 世界末期預兆與再臨的終末論(eschatology 廿四 - 廿五) 。 1.6 馬太全書散佈着耶穌良多珍貴的教訓,諸如十一 4-59, 十一 21-24,十一 25-45,十九 1- 廿 16 等。

2. 書中的五個叙述單元均有清晰的結束套語:「耶穌講完了這些 話 ...」作該段前頭叙述單元終止點: 七 28 湖邊有福的人之論述 十一 1

傳道差遣令

十三 53 天國的比喻 十九 1 教會紀律與愛心


緒論

25

廿六 1

終末論述

3.「重覆」是再現、加強的修辭格律。馬太習慣運用「這一切的事成就, 是要應驗…」的套語,強調了從前先知預言或應許的「成就」 、 「應 驗」,並證實神的話語於古今歷史上真實有效。 3.1 馬太善用舊約文本作為耶穌傳道行跡對照符應的藍本(解經上 稱為 proof-text)。此種新舊約經文的「成全」重覆達十次之多: 一 22-23,二 15,二 17-18,二 23,四 14-16,八 17,十二 17-21, 十三 35,廿一 4-5,廿七 9-10。 3.2 四 17 綜述主耶穌傳道的核心教訓-「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重覆了施洗約翰與主耶穌本身的人物行跡。施洗約翰斥責守律 法而不行神義的世代為「毒蛇的種類」,他們需要的是結出悔改 的果子的(三 17)。嗣後,主也使用此等嚴苛的斥責語言棄絕法 利賽人的偽善不義(十二 34,廿三 33)。 3.3 施洗約翰對猶太百姓自許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卻多行不義的 指責(三 8-9、12),也重現於耶穌對「亞伯拉罕的子孫」硬心不 信(八 11-12),不結果子要遭報應的信息(七 16-20,十二 33, 廿一 41,43,其中三 10 與七 19 一字一句不改易的重覆)。另外, 施洗約翰的「麥子收入倉房」的喻語(三 12),重覆於耶穌天國 福音的比喻中(十三 30)。


馬太福音釋義 26

4. 主耶穌與門徒的行跡能力,又平行又重覆如下: 4.1 四 17-24// 十 7:耶穌與門徒執行「天國近了,醫治病人,叫死人 復活,長痳瘋症者得潔淨,把鬼趕出去」的傳道使命。 4.2 四 33,九 35// 十 1:耶穌本身充滿權柄能力醫病趕鬼,照樣賜 此等能力予門徒。 4.3 十五 24// 十 6:耶穌與門徒要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群去。

5. 馬太運用數目來歸納雷同的道理: 5.1 數字「3」 :耶穌家譜依時序大事的重要性分為三部分(一 1-17), 主受三重試探(四 1-11),猶太教虔誠的三大內容(六 1-18),八、 九章的十項神蹟以類別分為三組(其中九章 18-20 記載管會堂 女兒與患血漏 12 年的婦人兩樁神蹟)。除此,耶穌進入聖城後 行了三件「象徵動作」(廿一 1-22):凱旋進聖城三樁與法利賽人 文士的論辯(廿一 28- 廿二 14),三個有關末日再臨的比喻,提 出儆醒預備、忠心良善、有見識與愛心的要求(廿五章)。 5.2 數字「5」的運用:五個 論 述單元的章篇集 結(五 - 七,十, 十三,十八,廿四 - 廿五)最為突出。第五章內的五個對比(案:細 分之下有六個主題相同,五 21-48)均以:(1) 摩西五經(或律法或 摩西)的說詞與耶穌「只是我告訴你…」的新命令,(2) 負面禁戒


緒論

27

與內在動機要求作古今表裏對比,其中第五個以牙還牙、以眼還 眼的報復主義,將古時「恨仇敵」轉變為「愛仇敵, 為逼迫你的禱告」 (五 44-47)而延伸為第六個對比。 5.3 數字「7」的用法:7 是聖經中的約數,有隱密、完全的含義,其中 以十三章 7 個比喻與廿三章法利賽人的七禍為最顯著。

6. 馬太福音以「從那時候耶穌就開始 ...」 界定叙述道理主題闡論的起始與終結點。 馬太於耶穌的家譜與出身遭遇,宣揚天國道理行跡,主向門徒指示 天父的旨意要祂在聖城受害, 以及第三日復活的時序與事件叙述中, 以「從那時候耶穌就開始…」為段落指標:一章 1 節至四章 16 節 耶穌的早年叙述,四章 17 節至十六章 20 節加利利傳道活動,以及 十六章 21 節至廿八章 20 節十字架受難旅途叙述的三個叙述單元。


馬太福音釋義 28

內容大綱

第一部分 福音序幕 主耶穌家譜 一 1-17 耶穌降生 一 18-25 東方博士參拜耶穌 二 1-12 埃及去返 二 13-23 施洗約翰傳道事功 三 1-12

第二部分 加利利傳道生涯肇始 耶穌受洗 三 13-17 主耶穌曠野受試探 四 1-11 主耶穌加利利傳道事功 四 12-17 主耶穌呼召四門徒 四 18-22 主耶穌在加利利宣揚神國福音 四 23-25 主耶穌論福:蒙福的心靈與行動 五 1-12


內容大綱

29

世上的鹽與光 五 13-16 律法的成全與門徒的義 五 17-20 五個對比 論仇恨、姦淫、起誓與真誠、報復、愛仇敵 五 21-48 論施捨、祈禱、禁食、真正財寶 六 1-23 勿憂慮衣食,當求神國神義 六 24-34 勿論斷人 七 1-6 謹慎分辨 七 7-12 兩條門路、兩種樹、兩等根基 七 13-29

第三部分 主耶穌行神蹟的權能 痲瘋病人得醫治 八 1-4 百夫長僕人得醫治 八 5-13 彼得岳母熱病,許多人的病得醫治 八 14-17 跟從主的決心 八 18-22 主耶穌平靜風浪 八 23-27 加大拉附鬼者得醫治 八 28-34 癱子得醫治 九 1-8 稅吏馬太被選召 九 9-13


馬太福音釋義 30

新與舊 九 14-17 血漏的婦人與管會堂的女兒得醫治 九 18-26 兩個瞎子得復明,啞巴鬼被趕出 九 27-34 田面莊稼多,工人少 九 35-38

第四部分 主耶穌傳道與教訓 授權柄予十二使徒 十 1-15 囑咐出外傳道注意事項 十 16-42 施洗約翰質疑問主 十一 1-10 主耶穌稱讚施洗約翰,孩童戲耍的比喻 十一 11-19 不肯悔改的城邑有禍了 十一 20-24 負主的軛,必得主內的心靈安息 十一 25-30 門徒安息日掐麥穗,安息日的主 十二 1-8 主在安息日治病 十二 9-21 別西卜的論爭,褻瀆聖靈永不得赦 十二 22-37 求神蹟者受責備,主比約拿、所羅門大 十二 38-45 遵行神旨意者是主一家人 十二 46-50 撒種的比喻,比喻的目的與講解 十三 1-23


內容大綱

31

麥種與稗子的比喻 十三 24-30 芥菜種的比喻 十三 31-32 麵酵的比喻 十三 33-35 麥種與稗子的講解 十三 36-43 藏寶與尋珠的比喻 十三 44-46 撒網挑魚的比喻 十三 47-53 拿撒勒鄉人棄絕主 十三 54-58 施洗約翰被斬 十四 1-12 主分五餅兩魚使五千人得飽食 十四 13-21 主耶穌履海 十四 22-33 多人就近主得醫治 十四 34-36 內外在的污穢 十五 1-20 迦南婦人女兒得醫治 十五 21-28 主在加利利山上醫治人 十五 29-31 主以七餅數魚使四千人吃飽 十五 32-39 法利賽人求看神蹟受責備 十六 1-4 主吩咐門徒戒備法利賽人的酵 十六 5-12 彼得供認耶穌的位份 十六 13-20


馬太福音釋義 32

主首次預言祂將受難、復活 十六 21-28 主與門徒在變貌山上 十七 1-13 癲癇病孩子得醫治 十七 14-21 第二次預告受難 十七 22-23 魚口得銀幣繳稅 十七 24-27 天國裡誰最大 十八 1-4 絆倒別人的人有禍了 十八 5-14 教會中的愛心與紀律 十八 15-20 無限次的饒恕弟兄 十八 21-22 刻薄債主的比喻 十八 23-35 論離婚與自制 十九 1-12 主與小孩 十九 13-15 依靠錢財進神國是艱難的 十九 16-30 葡萄園作工的比喻 廿 1-16 主第三次預告祂受難及復活 廿 17-19 門徒爭大的錯誤 廿 20-28


內容大綱

33

第五部分 主耶穌進入聖城 主醫治耶利哥兩個瞎子 廿 29-34 主騎驢駒進聖城 廿一 1-11 第二次潔淨聖殿 廿一 12-17 咒詛無花果 廿一 18-22 辯論耶穌的權柄 廿一 23-27 兩個兒子的比喻 廿一 28-32 葡萄園凶惡租戶的比喻 廿一 33-46 婚宴的比喻 廿二 1-14 納稅的詐問 廿二 15-22 復活後歸屬的謔問 廿二 23-33 最大的誡命 廿二 34-40 大衛的子孫與耶穌 廿二 41-46 主痛斥文士法利賽人的傲慢 廿三 1-12 法利賽人的七禍

廿三 13-36

主為將亡聖城嘆息 廿三 37-39 預告聖城將被滅 廿四 1-2 人子再臨前若干預兆 廿四 3-14


馬太福音釋義 34

末期將近時的毀壞與災難 廿四 15-28 人子降臨時的兆頭 廿四 29-35 當儆醒主來日子不可知 廿四 36-44 僕人好壞比較 廿四 45-51 聰明與愚昧十個伴娘的比喻 廿五 1-13 按才分銀的比喻 廿五 14-30 綿羊山羊的比喻 廿五 31-46

第六部分 主被捉拿 審判 受難 公會用計捉拿主 廿六 1-5 馬利亞香膏抹主的美事 廿六 6-13 猶大議價賣主 廿六 14-16 預備最後晚餐 廿六 17-19 餐上主預告賣主 廿六 20-25 主設立聖餐 廿六 26-30 主預告彼得三次不認主 廿六 31-35 客西馬尼園禱告 廿六 36-46 主被捉拿 廿六 47-56


內容大綱

35

公會審判與凌辱 廿六 57-68 彼得不認主 廿六 69-75 主被遞解到彼拉多巡撫前 廿七 1-2 猶大悲慘結局 廿七 3-10 主在彼拉多面前被定罪 廿七 11-26 羅馬兵丁戲弄主 廿七 27-31 耶穌被釘十架 廿七 32-44 耶穌斷氣時聖殿幔子斷裂的景象 廿七 45-56 主耶穌安放新墓公會人士固守墳墓 廿七 57-66

第七部分 主耶穌復活 最大的使命託付 七日第一日墳墓空無人 廿八 1-7 婦女們遇見復活主 廿八 8-10 公會捏造盜墓謊言 廿八 11-15 主與門徒會晤於加利利 最大差遣令 廿八 16-20


馬太福音釋義 36

新約百年大事誌 公元前 587 年 巴比倫攻陷聖城,聖殿被毀 539 波斯王古列 (Cyrus) 一統天下 538 波斯下詔各國各族回本國 536-516/5 第二聖殿中斷後建成竣工 333-23 馬其頓亞歷山大掃蕩歐洲、中東 167 叙利亞惡王安提阿古斯 • 厄毘法尼斯第四踐踏聖殿 164 馬加比反抗成功,重修聖殿 63 羅馬龐培(Pompey)佔領耶路撒冷,羅馬統治開始 40 羅馬將領馬可安東尼(Mark Anthony)引進羅馬統治下的希律 大王(安提帕二世之子)為「猶太人之王」 37 希律大王擊敗馬加比王朝安提哥奴斯(Antigonus),統有以色 列全地 公元前 4 年 希律大王歿 公元 6 年 希律亞基老(Achelaus 希律大王之子)被黜代之以羅 馬巡撫管轄。亞拿(Annas ben Seth 6-15) 任大祭司 18 該亞法(亞拿女婿)繼任大祭司 19 或 25 年 彼拉多(Pontus Pilatus)繼格拉突斯(Gratus)為猶大


內容大綱

37

地巡撫 30 或 33 年 主耶穌被釘十字架 34 希律腓立比歿 37 彼拉多與該亞法離職。提伯利亞(Tiberius)皇帝 39 加里古拉(Caligula 12-41)罷黜希律安提帕 50-60 馬可福音成書 62 亞努斯(Annus 亞拿之子)為大祭司,同年處死主耶穌肉身弟弟 雅各 62-64 路加使徒行傳成書 66-70 猶太第一次叛亂戰爭,羅馬巡撫弗羅魯斯(Gessius Florus) 被謀殺 / 逃亡 70 提多(羅馬皇帝維斯帕先 Vespasian 之子)攻滅聖城 73 羅馬大將西爾瓦(Silva)攻陷馬薩達(Masada) 85 左右 猶太教驅逐基督徒脫離會堂 90 年代 約翰福音成書 132-135 西門巴科西巴(Simon bar Kosiba)率眾反叛羅馬,第二次 猶太戰爭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