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G 03

Page 1

03 2011/09/13



插圖/李舲


編者的話

『又是 Freshmen 進來的日子,感覺又年輕了許多,呵呵! 96 級的這一年,我們很幸運的發行了三期,必須感謝所有投稿和支持 的朋友。老實說,藉由 A-MAG,我們學了很多。事情往往是參與了, 且投入其中才發現隨著過程就像是奇妙旅程,充滿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當中包括對事情的體認,與人的接觸,以及經驗的累積。再多的言 詞都很難去形容這樣有趣的經歷,我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 A-mag 前三期的脈絡之下已經把注意力由學生文化上逐漸縮小並 轉移到設計學習上(至少編者們如此期待),希望能以此讓願意投搞 的同學反思自己在經歷設計過程中的各種細節並分享收穫。可隨之而 來的,卻是稿件量下降。我以為,這當然不只是因為主題性質而影響 投搞意願(主題的目的只是給定方向),原因之中還聽說有截稿時間, 暑假計畫,家庭旅遊,工讀,不知道要寫甚麼……種種種種。個人難 處狀況雖然不盡相同,但投稿系刊貴在分享。 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不管是負責同學在刊物操作上,或是投稿 者在書寫過程的自我對話中。而這種收穫以刊物的方式凝結,並持續 不斷的啟發他人,已經漸漸為大家所接受,並願意投入時間。我們很 期待系刊接下來的改變,並且樂意提供意見,交流互長。 97 級的朋友,很高興你們也即將展開這段冒險。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希望接下來的負責同學,享受自己的工作。也 希望新生們多多投稿。祝福你們儘管在泥沼中也能享受真正踩在泥 土上的那種踏實。累了,還有我們在一旁默默的支持你們。加油! Cheers!』 96 級系刊編輯


『雖然明白多年前系上就曾經有一群學生辦過動物園這本系刊,也傳 承了數屆,但看著學長姐從無到有的把系刊再辦起來,且創辦原因也 與動物園不同,還是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新穎的事物,也希望能將這樣 的一個交流平台保留下來。 在下一本系刊中,我們將試著建立起一種系刊的型式 , 內容將從目前 一本一到兩個主題的討論方式轉為一本中同時存在多種類型的單元, 也就是更貼近一般雜誌的型式,讓系刊與系刊組的延續更順利,同時 讓系刊在作為交流平台外,也能宣傳與記錄更多系上的活動。 雖然在我們即將要經手的系刊中可能不具有動物園那麼強烈的立場 , 也可能不再像前三刊 A-mag 那麼仔細討論議題 , 但我們會把力氣花 在如何讓系刊能順利延續下去及系刊如何更積極地配合系上的活動這 兩個部分。所以也希望各位讀者及寫者們能繼續給予轉型中的 A-mag 支持及建議 !』 97 級系刊編輯

吳富文/陳東煒/陳昱超/江德邦 黃昱棋/林羿希/傅偉哲/黃奎元


編者的話

特別企劃 05 1. 給學生的一些話/洪育成 06 2. 追憶重裝源起 - 二十七年前的一張剖面圖/白 梯 樓 左 衛 門 16 3. 多元創新文化下的建築教育危機與契機/邱浩修 21

AI / Architecture Illustration 25

設計心得分享 35 1. 蘇利文你的心事重重/阿法`鳥 36 2. 無題/風涼人 41 3. 阿嬌的設計心得/年輕時的阿嬌 43 4. 心得/流浪漢 45 5.Join us!_ 閒聊 fscrew 的近況/ dondon 47

建築(生活)甘苦 51 1. 關於槍手/ Bowen 52 2. 國道一/電線桿 55


特別 企劃 03 2011 09 13

05


特別企劃

給學生的一些話

洪育成 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 1986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1982

量身訂製的設計 設計「量身訂製」的住宅一直是我們多年來未曾間斷的,來找我們的 客戶都是對居住抱有夢想,但在現有的房屋市場卻找不到他們想要的 產品。 設計這種住宅,與客戶會有長時間且深入的互動,要了解客戶說「我 的家」時,所指的不只是一個房子,或是一些美美的空間,或是豪華 的設備。「一個家」裡面最重要的,是組成這個家的「人」。家人的 組成、互動關係、價值觀、審美觀,都會影響我們對這個住宅設計的 構思與發展。 我們在設計討論的過程,會與客戶聊旅行、聊生活、聊教育、聊以前 住過的空間、聊種花栽樹等等……天南地北,有時看似與建築無關, 卻在在地影響整個設計的調性。

06

03 2011 09 13


Studio 的氣氛

官田生態屋建案 01 /官田生態屋建案 02 考工記辦公室

我們工作的地方就像是 Studio。我喜歡 Studio 的氣氛,我喜歡工作時有音樂、有咖啡的香味,櫃子裡也要有一些零 食可吃;但我也很要求環境的優雅與乾淨,因為這代表設計者的品味。 以前最不能忍受的是到學校帶設計課時,系館的 Studio 都好髒好亂, 在髒亂的環境中要創造出優雅有品味的創作是頗矛盾的! 我期待在考工記工作的人要不停的學習,所以我們不鼓勵加班。我希 望所有的人下班後都有時間閱讀、聽音樂、看表演、或是與家人在一 起。在考工記,英文是一直被重視的,因為有太多的知識必須藉由英 文來學習,能流利地運用英文,等於是開啟了一個可以無止盡學習的 世界。 我下班後喜歡與家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是美好甜蜜的,一 03 2011 09 13

07


特別企劃 桂離宮

個禮拜若有太多天不能回家吃晚餐, 會讓我覺得很空虛。 我跟我太太都很喜歡閱讀。讀小說、 讀建築、讀雜書、以及有關信仰的 書,還有聖經。閱讀聖經,對每個 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幫助, 有時得安慰、有時得智慧、有時得 教訓,更會認識自己的渺小、上帝 的無限。 全球化與地域特性 在全球化之下,我們很難把自己與 世界隔離出來,若把自己限制在台 灣或亞洲的思考模式,會使自己喪失競爭力。全球的競爭是不分區域 與國界的,就好比我們選擇使用的產品――我們會使用美國發明的 IPhone、德國製造的廚具、北歐的家具、NIKE 的球鞋,只要是好產品, 是不分國籍地被接受的。我們也期待我們的作品是不分國籍地受到歡 迎。 但在全球化的同時,反應出地域性的特質卻也是作品具有生命力的關 鍵。有時我們只在雜誌上認識建築,使得建築空間常受限於「視覺」 的感受,容易忽略建築的空間在其他感官的體驗。 「真實建築」所處的環境是會颳風、會下雨的,走在裡面會聞到味道 的―不只是混凝土的味道。在一個空間用餐、聊天、看書是有不同的 音響 (Acoustic) 需求的。然而台灣大部分的空間在 Acoustic 的層面 的考慮是相當不足的,導致很多空間都吵得令人難受。 太過重視「皮層」的視覺效果,也導致設計者急於在造型上作文章以 獲得媒體評論的重視。但一個作品是否具有「深度」,讓人能細細 品味之後仍能回味無窮,Tactile 向度的探索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你 曾經有機會遊走過京都的「桂離宮」應可體會我所說的。像是走在 不同材質的地板,身體的感受、回聲的感覺、身體的觸覺……等,

08

03 2011 09 13


Corporeal 層次的體驗與所傳達的隱喻是空間不可或缺的。 木板、石材、泥土、石灰都各有不同的味道,會讓人在心理上有不同 的回應。這些都是在深處讓我們對某些空間有不同的感受與記憶,然 而這些細微的特質在媒體雜誌上是難以傳達的,也是一般人在走馬看 花的心態下難以體會的。或許一般人會很在意建築形式的「操作」, 但作品的深度是我們一直在尋求的。 實務經驗與理念 我 的 實 務 經 驗 是 在 美 國 開 始 的, 從 在 念 書 時, 在 學 校 的 營 繕 組 (Engineering Service) 打 工 當 繪 圖 員, 當 時 被 分 配 到 空 調 部 門 (Mechanical Department)。一開始有點失望――因我原想在建 築部門打工。但上帝有祂美好的旨意,在空調部門打工,讓我對空調 系統的各種 Piping、Duct……及設備都不陌生,後來在工作上碰到要 處理 Clean Room 或是大型建築裏有各種不同的空調系統時,我可以 很快地進入狀況,與空調技師討論出恰當的系統。 CARTOON SET /官田生態屋建案


STICK SET /官田生態屋建案



DETAIL /官田生態屋建案



特別企劃 美國人是一個很重視系統作戰的民族,美式足球如此,軍事作戰如 此, 事 務 所 的 運 作 也 是 如 此。 事 務 所 不 論 是 project team 的組織 運作、檔案的整理(Filing System)、施工圖的繪製―由 Cartoon Set 到 Stick Set, 由 Red mark 到 Yellow out, 還 有 CSI 系 統 的 運 用在施工規範及廠商目錄的編排,都是非常有效且有力(Efficient & Powerful)的執行方式。 這些系統的運用,使我們可以很扎實地把設計貫徹到施工圖,雖然台 灣業界在實際執行上,並不要求完整的施工圖與正確的 Details,但我 們在畫圖時,始終是以《American Graphic Standards》這本工具 書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考工記從 1996 年成立到 2006 年的十年間,是在執行「基本動作」。 因為台灣業界不像美國成熟,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從零做起,包括 Filing System 的 建 立、 整 套 施 工 圖 的 編 排,Details 圖 庫 的 建 立,Time Sheet(工時報表)與 Project Budget Sheet(專案成本管控)的建 立與聯結……等等。 十年的時間,當這些基本動作建構完整後,從 2006 年開始,我開始 嘗試在設計上得到更多的自由與釋放,也試圖把設計推到一個未知、 未曾嘗試過的境界,不再滿足於過去所熟悉的方式,這也是設計有趣 的地方。 建築教育 對於學校的建築教育,我的觀察是, 台灣目前學校教育與實務界嚴重的 脫軌。還有一個令我驚訝的是發現近 年來學校裏有一種想法,認為「教育 建築師」不是一個高尚的建築教育目 標。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醫學院若宣 佈其教育不是要以教出「醫生」為目 標時,醫學院是否仍能成為第一志 願?

14

03 2011 09 13


在美國排名在前面的建築系,其目標仍是以「教育建築師」為主要目 標,從這些學校所頒發的學位來看,所有的建築學位不論是 B Arch(5 年制)或 M Arch(4+2 或 4+3)都必須由 NAAB 所認證的學校才有 資格頒發這種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而主導 NAAB 的, 其實是 AIA(美國建築師公會),而且幾乎所有名校的系主任本身都 是知名建築師,也就是說他們以 NAAB 訂定的規範來教育「建築師」, 而且是以教育出頂尖建築師為榮。 當然,學校的建築教育不必以教學生實務技能為目標,但學校教育 有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任 務 是 給 出「 明 確 」 的 教 育 目 標, 讓 學 生 對 未 來 的 方 向 有 所 選 擇, 也 必 須 讓 學 生 對「 建 築 師 」 這 個 行 業 有 更 全 貌 (Whole Picture)的認知。而且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如何學習(How to Learn),因為學校能教的太有限了,很多專業必須在畢業後不斷 學習。「自我學習」及「尋找資料」,一直是台灣建築系畢業的學生 普遍較弱的一環。 這些年來,我接觸到的東海建築系的學生,印象中大都是很認真的想 把事情作好,對設計也很有熱忱,這都是學校教育很正面的教導。所 以我是很喜歡東海的學生。若有需要加強的,是對各領域「整合」的 能力與認知,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裏,建築不只是操作造型而已,結構 系統、構造、水電、空調、生態,是設計者不可迴避的部分。 對於人文的素養應該還是要加強。有時我們在談論文學作品或是藝術 史及建築史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常是一臉茫然,建議除了當下流 行的建築專書以外,多讀一些經典的文學創作吧! 還有就是東海的學生資質不錯,也很認真,但好像很容易過份自我承 擔,壓力頗重的。不知是否在學校被罵得太兇了?建築裏是很需要有 歡樂的成分,設計者的心情是會反應在作品,而作品的氣氛是會感染 使用者的。 建築的學習及實踐的過程是頗漫長的,讓大家都歡樂的學習與創作不 是一件美事嗎?

03 2011 09 13

15


特別企劃

追憶重裝源起 - 二十七年前的一張剖面圖 郭文亮 as 白 梯 樓 左 衛 門 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柏克萊大學建築碩士 逢甲大學建築學士

似乎是拜阿尾所賜,我莫名其妙的變成了「重裝建築」的代言人。對 這樣的定位,我其實有點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在價值上並不喜歡絕對 的答案、永恆的價值,反而比較傾向「anything goes」;對那些實 驗性的設計,應該還算有包容性;看看三年前《建築植人》的那篇〈輕 與重〉,大家就可以明白。可是,許多早已形諸文字的證據,又的確 已經足夠指証我 — 偏好「重裝」,甚於「輕食」;所以,我好像必須 負責的給大家一些交待;於是我開始想呀想 … 事情是怎麼開始的呢 ? 畫面開始模糊,漩渦出現 … 電影裡那種天旋地轉的迷離幻境開始浮 現,我墜入暈眩。 當我清醒過來的時候,我站在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房間裡,我回到倫 敦 Bedford Square 34-36 號的門廳,回到二十七年前九月初的那一 個下午。我跟櫃檯小姐講,我是新來的外籍學生,要辦報到;那個頭 髮乾乾一大蓬的英國阿桑,瞄了我一眼,從桌旁文件夾裡,抽出一張 表格,要我簽名;然後指著櫃檯邊兩疊像是雜誌的出版品,說我可以 拿一份。一本是第七期的 AA Files,另一本則是 1983-1984 年的 AA Project Review。

16

03 2011 09 13


當晚,回到暫時借住的友人家裡,我坐在床邊,隨手拿起那本 Project Review,開始翻閱。起先,就像在書店裡翻雜誌那樣,我唰唰唰的快 速翻過,但漸漸的,速度緩慢下來;最後,我的視線停止在一張八公 分見方的剖面圖上。剎那之間,腦袋裡的某些機關開始啟動,我的視 線開始在圖中的柱子、牆、 樑、頂端的扇形構件、於弧 而斜的帷幕皮層之間,來回 掃描;各類建築知識與資訊 開始輸入,解讀開始進行。 我不記得自己盯著那張圖看 了多久,只知道回神過來的 時候,已經將近午夜;全身 沉浸在一種亢奮之後的虛脫 感覺之中,好像剛剛經歷一 場穿越時空幻境的旅行一 樣。 在此之前,我對 AA 的認知,大概就是個很前衛的學校,常在一些比 較概念性的國際競圖裡拿到不錯的名次;那裡的學生常會想出一些奇 怪的點子,做一些東倒西歪、很爆的設計;可能有點像有些同學看台 北的實踐那樣。在 ( 當時 ) 二十來歲,血氣方剛又自認會做設計的我 的理解之中,那些又怪又爆的設計,是在進行「開發建築可能」的實驗; 所以,這類設計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啟發性;如何在物質層面落實, 不必苛求太多。但是那本 Project Review 讓我發現,我其實搞錯了; 那一張張細膩程度已經差不多可以當施工圖的平面、剖面、透視,很 清楚也很驕傲的在對我說 — 不要以為我們只會耍爆、只會「開發可 能」,我們的設計是真的可以蓋的哦,是真的建築,不是「紙上建築」。 讓我進入第二層時空幻境 ( 現在被叫做「全面啟動」) 的那張剖面圖, 其實並不是那本 Project Review 裡面最厲害或最精彩的圖;二十七 年前的我,之所以停下來,讀那麼久,反而是因為它比較簡單、比較 清楚、比較容易懂。圖中傾斜的雙柱,由下往上,越來越細,反映了 自下而上遞減的載重狀況,是圖裡最明顯易讀的部份;但是為什麼要 雙柱?一根柱子不可以嗎?問題才剛浮出頭,我的腦袋裡馬上就冒出

03 2011 09 13

17


特別企劃 一個聲音 — 不行 ! 不過當然不 是在結構力學上不行,而是在視 覺美感上,一根粗粗的柱子跟整 個剖面的輕巧調性搭不起來,所 以不行。看來,事情沒有那麼簡 單,眼前這個傢伙是練過的,必 須仔細一點,先搞清楚它的結構 系統再說。由於圖面資料並不完 整,我先假設有落下來接到基礎 的,就是荷重的結構,然後開始 解 讀 — 最 左 邊 的, 似 乎 是 一 道獨立的承重牆;跟其它部份, 可以確定的連接,是頂端和弧形 屋頂的鉸接點。( 有大樣圖為憑 ) 主體的載重結構,似乎是中間三 層高的房間所形成的盒子,加上 前面提到的雙柱;兩者之間以三 道橫樑連接,水平的向右出挑。 雙柱的頂端,同樣的以鉸接的方 式,放射狀的搭接了四根鋼性的 構件,撐起圓弧形的屋頂。整個 結構系統,除了柱子以外,也用 了盒子來承受壓力。左側獨立牆 的重量,和頂端扇狀排列的構件,則由右向左,自下而上的拉著也被 三道橫樑頂著的張力皮層。力的傳遞方向,被傾斜的盒子和雙柱,畫 龍點睛的表現出來;傳遞過程中力道的遞減,也反映在橫樑斷面的逐 漸變小上面。如果用上個世紀七○年代風行過一陣的「人體建築論」, 或者十九世紀的「神入論 (empathy)」,對照身體知覺來解讀圖中的 力學運作,我們可以戳以下的解讀 — 傾斜的盒子和雙柱,就像釣魚的 人要把上鉤的魚拉上來時的身體姿勢,向後 ( 左 ) 傾斜,產生出向上、 向左的拉力;而橫樑與扇形構件所頂著的帷幕,也由右下而左上、由 直轉弧,形狀跟那個拉起動作的軌跡相互應對;流暢的勁道,躍然圖 上。於是,透過這麼一張簡單的剖面圖,我們對力學的理性分析與感 性解讀,合而為一,達到一種建築特有的高潮。

18

03 2011 09 13


再讀下去,發現遠端立面 panel 的分割,跟結構系統原有的幾種幾何 系統,都對不上,又斜了另一個角度。這又是在搞什麼玄虛 ? 我有 點不服氣的開始在腦海裡模擬對齊雙柱或者水平橫樑的不同分割方式 ( 那時候還沒有 photoshop、autocad,連 PC 都還是學校電腦室裡 才有的高級設備,所只能「想像」),結果都不對;因為不管採用那一 種,都會過度強化某個既有幾何系統,因而讓畫面變得沉重、黏稠起 來,跟之前提到調性不搭,不夠輕。我開始有點不爽,心裡想你 AA 真的有那麼厲害,設計一出手就改不了的嗎?於是開始找碴,東找西 找,甚至連屋頂收尾的天溝都拿來想,有沒有更好的,或至少可以平 手的不同做法。 窗外車燈閃過,我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已經鑽進牛角尖,再想下去, 也只是意氣用事,沒什麼意義。於是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打開窗戶, 讓夜裡的涼風,幫我冷靜下來。沉默了一會兒之後,我回過頭來,對 著那張剖面說— 你很厲害喔,不過還好我看得懂,讀得出你在做什麼、 怎麼做,所以也知道自己還差在那裡,可以回去好好磨練 … 後會有期 ! 用眼神說完這些話之後,我心裡反而踏實起來,因為我清楚的知道在 設計上自己還可以鍛練些什麼,也具體的知道這樣鍛練下去,將可以 得到怎樣的成果 … 對 ! 我想起來了,就是那個篤定的感覺,一直延續 至今,塑造了我 — 對設計該怎麼做 — 的價值與認知。畫面再度模糊, 我回到了現在。 咦?我對「重裝」的偏好就是這樣開始的嗎 ? 想一想,好像的確如此。 雖然後來的我,因緣際會的走向史論,還一度觸及社運,兜了一大圈; 但是最後,我還是回到建築,走進學校,選擇扮演教師的角色。由教 師的位置來看,二十七年前的體驗,對我的確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 讓我看見某種西式專業訓練可以達到的水平,也看到做建築可以達到 的境界。它讓我明白,不用東拉西扯的拿建築之外的哲學、藝術或者 社會課題來墊腳,純粹的建築,純粹的設計,就可以達到的高度,以 及伴隨而來的滿足。 一直到今天,二十七年前的那張圖和它所代表的設計水平,依然站在

03 2011 09 13

19


特別企劃 我的眼前,斜著眼,挑釁的對我說 — 練得怎麼樣了?要比劃一下嗎 ?感慨的是,我發現我們還沒準備好。台灣的建築從來沒有達到這樣 的高度,光爭辯結構不必是矩陣排隊的柱子,就難比登天;那些有很 多斜柱、斜牆的設計,形式美學上的模仿,往往多過深刻細膩的思考。 如此的落差,當然是許多文化以及社會條件的差異所致;我並不覺得 我們應該直接照抄外國的方法,而是該在參考學習的同時,也努力發 展適合自己的模式;苦惱的是,我們好像總是在差不多的範圍之內, 繞來繞去,繞不出去。 對我來講,問題一直很簡單 — 建築設計是一種複雜而且有境界可求的 武功;可能是我們的文化傳統跟它不熟,常以為花拳繡腿的學個樣子, 就可以算數;但是真正見識過高手練功的人,都會明白專業的標準和 門檻何在。知道標準和門檻之後,有企圖心的,自然就會照著持續鍛 練;鍛練累積到一個程度,出手也就自然而然的變「重」,衍生出一 種形象上的「重裝」。但我必須強調 —「重裝」的核心並不是表象上 的「重」;圖畫的細膩、模型做的精工,都還只是境界的皮相。「重 裝」的真正核心價值,其實是那種理性與感性,思維與物質合一的境 界。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種修練上的自我要求,要練不練,隨人而定; 但我們不可忘記它也正是頂級建築專業的門檻;如果想要跨過這樣的 門檻,達到那樣的境界,「重裝訓練」( ≠ 重裝作戰 ) 應該會是一個 必然的歷程。 附註 : 二十七年之後重讀同一張圖,已經沒有當年的興奮,反而發現一些圖裡交待不清楚,或 者設計上可被質疑的處理。看來可以安慰自己,雖然沒有做 design practice,還算有 那麼一點點的長進。至於當年那張圖的作者,名字叫做 Shahab Kasmai-Tehran,是 當時 diploma school ( 相當於此地大學部四五年級 ) 剛畢業的學生。

20

03 2011 09 13


邱浩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設計博士 2006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1996

多元創新文化下的建築教育危機與契機 近年常聽到建築界的一個流行說法――這是一個沒有建築大師,只有 建築明星的時代。從繽紛多元的設計作品與論述中,指出一個眾人都 信服而願意跟隨的思考方向,在個人主義橫行的當代有點變成不可能 的任務,有人搞走資派右傾的「實用烏托邦」的新機能主義建築(像 是酷哥 Bjarke Ingles、MVRDV);有人傾全力開發科技潛力把玩「參 數式設計」(Zaha Hadid 小姐、伊東豐雄桑); 也有人回歸到樸實 的地域主義專注於材料與構築(早期的 Herzog & de Mureon 犀利二 人組、隈研吾);或走極端極簡美學的抽象空間遊戲(妹島和世阿姨), 又或是追隨主流大談綠建築新方法論(新秀 Enric Ruiz Geli)。若後 現代與解構主義是在嚴肅地顛覆和嘲弄現代主義的論述威權,當代爭 先恐後百家爭鳴的建築現象,比較像是一場大戰後各方言和而盛大舉 辦的全球建築化妝舞會,沒有主要敵人,只有努力各自表述的創意呈 現,頗有民主價值下應有的君子之風,和而不同,各有各的舞台。除 去濃妝艷抹的矯情建築形式和無腦的相互抄襲,我認為多元思想的呈 現是相當健康而理想的現象,因為文化原本多元,應該相互補足欣賞。 然而在這樣的趨勢下值得注意的是:如同 Michael Speaks 幾年前來 東海演講時提到的當代主流建築價值,建築師們已經不再問「建築是 什 麼?」(What is architecture?), 而 是 問「 建 築 能 做 什 麼?」 (What can architecture do?),比較在乎形式的能力問題而非空 間的本質問題,注重概念的有效性而非意念的價值性。概念設計這種 驅動建築創作的方法,本質上強調的是一種想法上的差異性和溝通性,

03 2011 09 13

21


特別企劃 不是普遍性或適切性。這種創造差異的風氣瀰漫,雖然出現不少有趣 的建築, 但出現更多肉麻當有趣的建築。過去數年我們可以看到全世 界,特別是想要出頭的中國,中東與亞洲各城市,因著城市與企業間 的激烈競爭壓力,舉辦數量龐大的建築設計競圖,製造舞台和機會讓 有獨特觀點的建築師們「表述」他們對建築的看法與特殊技能,滿足 宣傳的媒體效應。若非金融風暴後讓這個製造建築業績的動力稍歇, 恐怕有更多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設計案要出現。台灣建築界這兩年也沒 歇著,跟上這股風潮,許多國際競圖讓人眼花撩亂,地方性競圖案也 可說是「層出不窮」。雖然很多很清楚的是政治煙霧彈,甚至講明只 是「概念」競圖,仍不乏國內外優秀建築師們,明知有詐仍趨之若鶩 地熱情參與,不景氣下就算不蓋也勉為其難的拿拿獎金,順道蹲馬步 練兵。不只台灣這樣,已經不景氣許久的先進歐美日國家的事務所更 是如此。在全球政經勢力板塊與人才挪移的競爭壓力下,這些著重外 部效應而非建築內涵的競圖趨勢,已經攪亂建築界,也包含建築教育 界的一池春水,傾向鼓勵表現多元想法、跨領域創新、重視區域合作 以及運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的靈活能力。 在這樣全球化運作、多元、鼓勵創新的建築價值下,建築教育存在一 個清楚而容易被忽視的危機,以及同時存在著的另一層發展契機,危 機是在建築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建築呈現(presentation)已經凌駕 于建築自身之上。 獨特的概念論述加上看似有邏輯的設計方法, 再附 上絕美的圖像版面,呈現的說服力成為另一種建築教育裡頭不自覺追 求的目標。僧多粥少的建築執業環境中,有故事性的設計總是受到目 光關注,甚至資源的挹注。(這個現象)若是同學甚至建築師只看到 表面的形式意義與可能,沒有更全面深刻研究思考與建築紮實的訓練 來回應日漸複雜的人文與環境的新問題,就容易陷入停滯不前的形式 美學或假議題虛耗中。 這個現象雖然是全球化的,但依我的經驗,在 台灣的建築教育中,特別是表現在每年的畢業設計,危險特別清晰可 見。同學們容易一窩蜂的套招,輕易地抓取流行或政治正確的議題(綠 建築?少子化?舊建築再利用?),或半生不熟地抄襲曾經出現的設 計方法和概念,過度簡化設計前期應該對問題對象的深入研究,並極 度欠缺一連串探索性的空間分析與操作演繹過程,層層逼近設計問題 的答案,從頭到尾失去自我辯證的嘗試過程。因此模糊搖擺的立場(沒 研究)、騷不到癢處的概念(沒議題)加上貧乏的空間操作(沒過程),

22

03 2011 09 13


最後總是在評圖場上引發同聲的嘆息,卻已回天乏術,只剩下版面上 的些微差異而已,僅能用圖量和美學掩蓋設計空虛的事實。未來要做 畢業設計的同學們要極力避免這類眼高手低,談多做少的設計,誠心 地思考面對真實的建築問題與紮實設計發展過程,切勿受媒體表象所 蒙蔽,認為設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加上一個扣人心絃的形式策 略就大功告成了,這是對建築專業的一種誤解和污辱。 另一方面,我卻也看到創意時代在推進所帶來的諸多機會與挑戰。確 實,建築的確該扮演創新的角色,不應僅僅是消極成為社會或文化, 甚至消費下的空間產物,而是介入社會改變現狀的環境觸媒。今天很 多世代的問題不一樣了,生活與商業模式不一樣了,使用的工作、學 習和溝通表達工具不一樣了,面對環境的挑戰不一樣了。我個人認為 當代最關鍵的建築教育方向,應該是針對這些改變來進行重新想像 (Re-programming),儘管建築有它的核心部分不那麼容易就改變, 甚至有不會變的部分, 仍然應該嘗試建立創新的方法學、空間系統和 建築語言。我始終相信建築應該屬於它該有的時代,有些專業領域已 經清楚看到了改變,那樣的建築卻還沒有真正出現。有些當代建築師 有這樣的企圖,東海向來走在前端也必須有這樣的企圖。不會容易做 到,老師們得要以身作則,也應該要尋覓更多有此企圖的老師。 縱然東海建築系核心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也在現行現代主義的舊有操 作系統下,已經開始積極地尋求調整。幾年前開始發展亞洲/數位/ 永續的教育內容進入到必選修課程與教學活動當中,並積極鼓勵參與 競圖與海外實習,也算是因應趨勢往前邁進,同學們應該多少也有感 受到這個轉變。但東海同學們應該有所自覺,今日先生們能教的愈來 愈少,你們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識愈來愈多,自我的學習趨力和隨時找 到學習方法,才是能靈活面對世界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的解答,套句創 新教父 Steve Jobs 的名言(似乎套招了):「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Stay foolish,Stay hungry)。

23

03 2011 09 13

03 2011 09 13

23


插圖/李舲


03 2011 09 13

25


Architecture Illustration

26

03 2011 09 13


What's F /大一

03 2011 09 13

27


Architecture Illustration

What's F /大二

28

03 2011 09 13

What's F /大三


建築系的形容詞 /大一

03 2011 09 13

29


Architecture Illustration

建築系的形容詞 /大三

30

03 2011 09 13


換換腦袋問問題/大一

03 2011 09 13

31


Architecture Illustration

換換腦袋問問題/大一

32

03 2011 09 13


換換腦袋問問題/大三/大二

03 2011 09 13

33


插圖/李舲


設計分享: 『 對 這 樣 一 個 從 diagram 到 sketch model 到設計看似都有關係的結果,我卻 畫不出一張分析圖來再詮釋他們,也無法 說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因為那些還沒被 參透的內在邏輯亦或是他們之間其實沒有 關聯,我還不知道……』97 級風涼人 設計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在概念的操 作和實際層面的考量上掙紮並且妥協。這 是設計過程中學習判斷與決策的必經訓 練。當我們畫下一筆一劃,或在模型上修 修改改的時候,我們思考了些甚麼?選擇 自 己 任 何 一 次 的 設 計, 輔 以 Diagram / Drawings /模型照等,介紹自己的設計, 並分享自己在這次設計中所思考的事情。 請為自己的設計做一些吸收評圖建議之後 的延伸討論。

03 2011 09 13

35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阿法`鳥

蘇利文你的心事重重 鬆垮的版本 一個好的設計至少要具備調理邏輯,可理解, 可閱讀的,無論是感性或是理性。當事情有了 可描述的模式或方法後,主觀想法則接續產生 進行下一步的後續 study。 以一次設計練習為例:要在逢甲夜市裡設計一間教堂。「鬧區」與「教 堂」,消費慾望叢生的鬧區對比於直接透過禱告來接近主,在本質上 是一種衝突,甚至風馬牛不相干。對於沒有天生信仰的台灣人來說, 教堂的空間使用並不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也幾乎不會主動親近。在 學區(逢甲大學)與夜市鬧區中的教堂,除了擁有信仰空間所擁有神 聖特質,還需更親切。 基地調查的過程中,當我觀察後描述「夜市人群很多,會漫延到馬路 上」,還只是提出一個客觀的事實。老師則建議我們去調查夜市的人 潮數量作為一個基地人潮「量化」的依據,試圖由其中整理出些想法, 透過去歸納而產生衍義。後來我們做出一份數量的統計表,卻也沒使 用到這個數據,因為單就人數的資訊卻無法再繪基地的特性,只能證 明逛夜市的人很多。 開始總是混亂的,一方面對教會活動開始進行分析, 另 一方面則繼續 歸納出基地的特質。

36

03 2011 09 13


將教會的 program 以空間需求分類以及性質分區,教會活動經常具 有分享性質或表現性,如詩班唱詩歌禮讚,耶誕頌讚,感恩分享會等。 同時,我也配合動手做模型去嘗試不同空間量體安排。 一開始做的模 型,其實也只是利用空間量的量體去拼湊出一些基地上的想像。第一 顆模型使基本要求的空間量在其內製造出一條筆直的路徑,但一根腸 子通道底的空間安排只會讓路人一眼 望盡,而不會想要進去看看裡面有什 麼活動正在進行,也不會引導人的進 入,這樣筆直的道路標的出一種目的, 只想逛街的人,並沒有要特別去逛教 堂的意思。 基地被包含在逢甲夜市圈裡。白天的 騎樓,幾乎都擺滿了夜晚攤販生財的 工 具, 行 走 經 驗 是 不 連 續 的 , 商 業 行為僅集中在較多飲食店的街道上。 天氣炎熱時,極不利於行人走動。而 到了晚上吃飯時間,此區塊已經充滿 了 人 群, 夜 市 人 潮 的 活 動 多 半 是 以 「買」、「賣」、「逛」為主,沒有 足夠的公共空間讓行人停下來休息, 逛街的人也把視線集中在商品上,或 是跟身旁的朋友邊吃邊走邊聊天,漫 不經心的晃過眼前的商品或人潮,沒 什麼視覺的焦點。於此,教堂到了晚 上則有了可以提供開放空間的機會。

量體模/量體進階版

運用教堂所需的空間特性,創造出一個與夜市裡零落錯置熱鬧的小攤 小販強烈對比的寬敞、較有寧靜氛圍的空間。此時,教堂空間使用的 定義在白天晚上發生了改變,成為一個可彈性容納人潮的空間。白天 是信仰活動圍繞的中心,晚上則是開放給一般民眾的半公共空間,產 生夜市人潮自然接觸教會活動的機會。 整個過程主要透過手做模型去引導思考,以可達成想要空間效果的空 間安排做出抉擇,如何讓行人持續以「逛」的方式,同樣的節奏連續

03 2011 09 13

37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到基地本身,但又不能破壞到「逛」的過程,而漫不經心進入基地? 在模型與想法互相配合之下,決定採用較迂迴的路徑設計,配合基地 邊界與人潮動線夾出的角度,延續其形成的方向性,偏移鏡射成 Z 字 型的走道,一方面延續了逛街經驗,一方面也利用動線分割機能層級 的劃分,而逐漸發展成此設計空間的主要形式。 整理這些想法可能看起來很順利或簡單,但以往在做設計的過程卻常 碰壁。最常發生的情形是「我以為是如此這般,但其實沒有」的空談, 再者就是設計目的不明,如「我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樣的狀況。前者 或許可以透過一次次上課,或與同學互相檢視討論出可行之道;後者 卻納悶地「不知道要做什麼」。對於基地或 program 的想法也常常 只是很大略的觀察或通識看法,而遲遲沒有去嘗試作模型或畫圖去釐 清概念,而不肯動手,只會空想要基地作串連或想要引導人來基地活 動。實際上,卻不是說有塊「空地」,人潮就會來,有太多時候都是「理 所當然」的固執,而限制了設計的發展,而無法具體的去解決問題。 然而,這當然也是起因於自己對人的活動方式與如何產生活動,並沒 有很深刻的體認。缺乏較深入的觀察,而讓設計總是像疊蛋糕一樣,

概念發展的最後決定

38

03 2011 09 13


把平面畫出來的機能泡泡圖立體化,變成量體而已。了不起再斜一下、 弧一下,好似有模有樣有的長出一些空間,進一步看空間內容卻是非 常空洞、不細膩。如果把設計只是當作對外型的處理,就會淪落成總 把形式看成太表面的美感。建築外形的美感儘管是賞心悅目的一種方 法,但內外和諧的設計是需要經過許多磨練及更深入的思考的。

睡前重讀的版本 學習的問題,其實每個人多少有過。我後來學會溫馴的認清那些沒有 達成的事情,再想辦法達成。 比如說基地模的實踐性,設計評圖的模型基本至少有一顆 1/300 到 1/400 的基地模,就是為了訓練出對基地的敏感度。儘管每次設計內 容不同,但我常常是最後才把模型擺上去,而不會一開始就仔細觀察 基地。就像幫忙畢業設計時,才發現會基地模上設計主位常常是空著 一般。可以說設計有很多種程序與主題,可以先從基地下手,可以從 議題出發,但開始著手空間設計,至少有個現實中的依據可以參考吧。 但很多時候的圖面或模型卻是靠「最後一刻」才衝出來的。 為什麼是最後一刻?是為了評圖現場?還是有種最終的時間限制,逼 得自己非得把所有要求都做到,才肯真的動手去實現腦海的想法?到 了最後一刻才更發現所做的與所想的差距甚大? 設計課真正要提醒我們的,正是一步一步做出選擇,在每個條件之下 思索,是否有機會可以達成設計的意義。建立過程之後,最後只是一 個過程的呈現,也在這個設計過程中練習用空間設計去探索建築。如 果只是為了正評衝圖衝模衝表現法,配上評圖現場,老師只看見最後 一步(假設也學會只呈現最後黃金一步),容易導致太結果論的狀況。 儘管,最後關頭的表達能力一定是重要的,但學習「如何學習」、「如 何建立紮實的過程」等課題卻是最需要被不斷磨練的功課。也是設計 課的意義,在設計課的時間可以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需要不斷呈現 自己的想法。思考與以圖面或模型再現思考的過程是反覆交替的,並 且有理可循。

03 2011 09 13

39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以前總是認為自己想的不夠清楚而遲遲不敢跨出第一步,或認為畫出 來的圖面不夠完整而放棄實踐的機會。快到正評前,硬畫了不是這麼 肯定的圖面,也沒時間改進而直接畫正圖了。那時候總是對自己做的 事情沒有把握會是對的。但,真的有什麼需要是正確的嗎?設計或許 是沒有正確答案的。設計的結果並不像以前考卷的答案如此清晰絕對 或唯一。而我們在追求理想的設計,無非是想讓設計更周到,更有意 義罷了。 來到此地,已過了一段時日。走走停停,追追趕趕,忙亂卻更多時候 鬆弛的學習過程中,總有種不踏實的感覺,時常不清楚自己要學什麼, 該怎麼學,沒有即刻的成就感使得學習態度變得很倦怠,對於髒亂的 系館某種程度的惡性競爭感到疲憊。有時候知道自己有地方想不清楚, 打結打得慘了,上課面對老師也無法解題,於此實在是深刻的明白, 來此處並非想央求別人給一個答案,或是尋找偉大的夢想,而是相信 自己的獨立狀態可以幫助自己釐清想法,包括為何而來,想追求什麼, 以及,認清可行的現實。

Final

40

03 2011 09 13


無題 風涼人

常覺得日常生活中少了一種氣,一股衝動,一些抱負,一個夢想,一 種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足而決定為誰拼命的傻勁,是不是在大環境發展 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面對挑戰,唯有冷靜的分析,推演,才是文明的 表徵。失敗為成功之母是野蠻,一蹴可幾才能堪稱優雅。 曾經有過這麼一個 studio,老師的開場白是我們都對你們太好,而後 展開一場自由參加的特別訓練,老師會依照每位學生不同的屬性挑選 適合他們的設計工具,並要求一個最基本的工作量,在上課時也要求 每位同學對他人的設計提出看法,最初有參加的人只能達到指定工作 量的一半,過了一小段的適應期後,一定的工作量,加上對的工具, 加上密集的討論,開始相互影響,每次的下課前,就算你還不確定下 一步怎麼走,也都會有一個肯定的答案,然後就用 48 小時很有效率的 將他們用對的工具生產出來,而沒有參加的人也參照這樣的方式找到 適合自己的設計步調。

03 2011 09 13

41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不確定是什麼原因讓這群學生能生產出那麼多的設計量,也不確定這 種有點類似失敗法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正確,但這樣手比腦快的練習方 式,增加了很多對設計想法再詮釋的機會。畢竟,設計是我們對世界 的再現,而設計想法在腦中的推演,在一種沒有深層閱讀的情況之下, 也終將淪為型式操作。

42

03 2011 09 13


大四是第一次由我們自主選擇 的設計課。在號稱公平的抽籤機制下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不巧我被 分到了這一學期有「六學分」的組別。11 人中有 10 人被迫加入該組。 雖說如此,既然都走過來了,不免要向系上/學弟妹們分享一些心得, 也算是對學弟學妹個交代,希望未來不要再重蹈覆轍。 首先我們這組的題目非常先進,都是當下最 fashion,最令人注目的 issue,即便我們還 HOLD 不住題目的內涵,但慶幸我們的目標很明確, 就是「辦論壇」。 讀了大學四年,大大小小的評圖都看過,辦論壇大家都是第一次呢! 我相信論壇是個正式的學術聖殿,因此有預算可以印海報宣傳;可以 請外面有名的先生們來討論,這絕對是個難得的經驗跟機會。不過也 許是我們還太稚嫩,內容太無聊:而評圖先生們有許多重要的會議要 憂心,我第一次看到多位評圖老師在簡報時閉目養神甚至中途離席。 只是時間還沒過半,心已涼到谷底。 郭中端老師說了這樣的重話:『如果後面兩組是這樣,我看我可以先 走不用評了。』、『建築應該做建築該做的事情,而你們完全沒做你 們該做的事情』、『沒有建築空間的想像。』…… 百口莫辯……我們真的沒有做什麼跟建築有關的事情,更不要說是! 什麼地域性涵構了。而其他老師則是笑笑的說:『哎呀!你們建築系 不要搶我們的飯碗啦!這些事情我們幫你們做就好了』。 正當我羞愧之時,突然有股氣勢從外面的 lobby 延伸進來,原來是都 發局長在百忙之中趕回母校看論壇,此時此刻我還沒回神,只是納悶 先生們剛才的擔憂怎麼突然不藥而癒了? 以上短短的實況分享看似好笑,卻暗藏了我們這學期的心酸。因此誠 心的向系上提出兩點建議。 1. 為了必免老師以分數要脅學生的事件再次發生,因此提議:

03 2011 09 13

43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大四學生設計若有不過之虞,應在期限內給予該學生公開聲明異議之 權益。期限之內,大四老師共同討論該生過或不過,並公開會議記錄 以示公平正義。

2. 若有老師都沒有人選,那是系上的問題,不是學生的問題。不應丟給 讓學生自行解決,因此提議: 若大四學生設計課再協調後依然沒有自己喜愛的組別,不要用強制的 方式來分配學生。應該由該學生提出自己的設計課程規劃後,再與大 四老師協調後調整實施。 最後給準大四的學弟妹們: 希望你們不要對眼前的事情感到擔憂,不要誤以為都市計劃只是做做 腳踏車步道,用一些生態工法做堤防,畫畫色塊就結束了。這個領域 裡面不乏的是自詡懂法律規章的磚業學者,但別忘了專業的技能與知 識是用來實踐人類偉大夢想的途徑,而不是結果!台灣都市計劃走到 如今這步田地,絕對不是大夥們不專業,而是早已忘了那種天真浪漫 的性格。 年輕時的阿嬌 筆

44

03 2011 09 13


心得 流浪漢

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 不要太真實

第一個問題對我而言,還過於龐大,但是我可以透過我在大學這幾年, 幾位影響我設計思考很深的老師,他們課堂上跟我分享的某些片段, 透過我本身組織起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03 2011 09 13

45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台灣的學生都很聰明,甚至贏過歐美一流的學府。但也因為這種聰明, 我們對於那些帥圖、帥模之前的那些「爬」的過程,都自動省略,以 至於我們的頭腦思考所能想像的事情,可以如此的超前,然而,手的 能力(做出來的本事)卻遠遠的跟不上頭腦。我覺得從 diagram、 drawings、concept 一直到最後模型、正圖常常都是一種『可以在 內心中的深處感受到他們的連貫性,以及對這些事情的美好存在內心 的認同』,但是結果往往不如自己想像來的有趣、美,最直接的毛病 就是『手殘』,關於這件事情,我沒有辦法想出特別的技巧來彌補。 現在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美好的方法太過容易,但對於美好如何透過自 己的頭腦、手指操作出來,仍然需要不斷不斷的演練,需要像個嬰兒 爬在地上一般。然而這個過程對於在建築系的我們來說,常常因為『時 間』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而放棄摸索攀爬的過程。幸運的是,我所遇 到的老師,都很鼓勵我在學生時期去試,去失敗與犯錯誤,後果常常 就是我們所說的挫賽。但,只要是值得的挫賽,縱使英雄(屎)淚滿襟, 就不失為一次好的學習經驗。 第二個問題縱然有很多成份跟心態有關係,這其中包含了怕被當、還 有一些理所當然的態度(正評一字型、ㄇ字形、口字形),不過至少 我覺得,每次評圖都要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值得開心的!比如說,覺得 平面畫得很美、模型做得很好。在這麼多的正評規範中,不要為了湊 出符合規定的張數,而喪失了一些可以讓自己在這個設計的過程中得 到成就感的機會。 設計這堂課幾乎不可能有天才。每天只想一小時、做一小時的情況下 就能安全通過,一個投注這麼多時間跟精力的學習過程,不找些可以 讓自己開心的「點」,還真的非常痛苦。

46

03 2011 09 13


dondon FS crew /站長

Join us!_ 閒聊 fscrew 的近況 「就好像大家在新手區,一起練功打怪吸趴。」 這是我最近對社團的心得,也是一開始希望達到的狀態。FS crew 從 開始到現在也不過短短幾個月,目前已經累積了 103 位成員,22 篇 文章,115 則貼文,及無數的回應留言。話說回來,為什麼取名為 FS crew,其實有點無厘頭。FS=found & study,意思就是:希望大家 找到新東西後,可以在這裡和大家一起研究、分享。學習本來就沒有 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或特定傳承。會蹦出 FS crew 也是沒預料的事, 只因為看到 FB 上大家都在秒讚、回應,所以這社團也就順勢利用臉書 的便利,有了現在的雛形。 如果有興趣上網 google 一下,會發現國內外都有很多所謂教學論 壇、blog 分享文。基於分享求進步的理念,這些網站不但造福了很多 想『學』的人,同時也建立了廣大的資源連結。網路四處遍及這類的 blog,我們自行爬文也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找到真正實用的資源。因 此,何不我們自己建立一個社團,包括表現法討論、素材資源分享, 甚至是建築系表現法上的一些小訣竅。一方面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無

03 2011 09 13

47


封面故事 設計心得與分享 意間)找到的資源,一方面可以討論技巧上的心得。 可能大家平常就積忍很久,社團一成立,「友善連結」就不斷的刷上 FS crew 的頁面。很多實用的,多樣的資源都在社團裡有了 data,同 時也反映了另一件事情:大家對這方面的需求和即時的學習吸收。理 想的狀況是這必須變成一種風氣,一種分享然後再進步的風氣。我們 習慣緊握自己會的東西,然後把它變成競爭上的一種比較。殊不知其 實多和別人研討,才有機會進步,同樣地也會驅使自己往新的層面探 索。 FS crew 目前是公開社團,意思就是歡迎有興趣的 各位加入。社團的自由度也很高,任何和建築系 有關的學習都歡迎貼上,平面、排版、影片、作品集更是歡迎。不命 名為 studio,因為它就是一個很單純的,輕鬆的小社團,可以讓大家 無聊就來分享,爬文,多看多學。因此它沒有背負什麼重大的使命, 如果對誰有一點的幫助,那也是這群人所產生的小影響。社團成員的 我到目前為止有一些小小的感想:大家都很熱心投入這樣的事情,甚 至一些學長姐,學弟妹都願意花時間寫教學文。也曾經因為需要某素 材,很快的就能在社團上找到。美中不足的地方是,FB 社團雖然即時 但也不容易整理。很多連結已經不知道被刷到第幾層了,教學文也沒 有清楚的系統。因此現在應該還是 beta 階段吧。不過未來還會繼續 成長下去,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說不定會有模型表現法 (誤)。 若談 FS crew 對學習上的幫助,我想我們已經有很好的即時性和互通 性。剩下的就是各位一起消化新的資訊,然後想辦法用最清楚及最有 效的方式,用圖面幫助我們說話。設計很有趣,表現法也同樣有趣。 我們處於一個視覺爆炸的環境,如 果這社團有達到一點意義的話,至 少我們在「傳達」這部分上面有努 力過,也嘗試接受新的事情。這其 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如果有興 趣的話,會發現背後的世界等著你 不斷的去挖掘。

48

03 2011 09 13


最近看到吸睛的表現法有感到熱血沸騰嗎?如果有,plz join us! 後記:必須再次謝謝所有不論是加入,或提供分享的 fs crew 成員。 也歡迎有興趣的其他人上 facebook 搜尋「FS CREW」加入。任何分 享都歡迎,也希望未來有更多樣的交流!

03 2011 09 13

49


插圖/李舲


建築(生活)甘苦 03 2011 09 13

51


建築(生活)甘苦

關於槍手 Bowen 給各位準老闆們 看 完 林 昌 修 老 師 的 文 章 < 關 於 畢 業 設 計 >( 刊 登 於《A-mag02》 p.40),再回頭看本班狀況,心中是巨大的感歎。林老師所謂共犯結 構的『大多數』幾乎變成『所有』人,因為少部份同學在兵荒馬亂之際, 迅速召集槍手,而中間的大部份同學,因為害怕,所以加入了共犯結 構。也許積非成是,但這已經沒有道德問題,希望你想想設計對你的 意義。 想起我還在聯合大學時,來到東海看評圖,我看到許多畢業生們雖然 緊張,但是他們眼神閃耀著鬥志。在台上看似孤軍奮戰,我卻依然感 受到他那富有理想的巨大身影。 安全的軟墊 槍手,如今早就變相!教學相長只是藉口,實則為保護墊! 現在手邊的設計都未吃完,就急著添飯。你未雨綢繆的是畢業設計的 內涵?還是找不到槍手的不安?你圖的是安全,不是極致。於是你放 下了戒心,失去鬥志……

52

03 2011 09 13


同窗五年如今卻因槍手反目成仇…… 在兵慌馬亂之際,許多人已經悄悄邀約『完』學弟妹們做為槍手。在 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下,大家花招百出,只為找到槍手。你有時間明 爭暗鬥批評你的同學,卻不好好想想你的『畢業設計』……這是東海 建築四年來教你的事情嗎?一個建築師該有的風骨在哪裡? 同學的友情是如此脆弱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在分工合作時高喊著:『大家要公平!要平等!』,而如今大家苦著 找不到槍手,同學們還能不能大聲說出:『要公平!』、『要平等!』 呢?真是好奇,『社會主義』如何轉變為壟斷性市場的? 你依著什麼來找你的槍手? 過去我們談起槍手這非體制的團體,形容他是雙面刃。針對「如何選 擇老闆」,我們則表示:『欣賞/想學該學長姐的能力。』。 如今我們馬上就要成為老闆了,我不禁想問:『你想拿什麼讓你的槍 手學習?』。 畢業設計你追逐的是什麼 想想你高中畢業來面試的時候,系上的老師問你:『為什麼選擇建 築?』。 還記得當時你講出的那些偉大理想嗎?而五年後的今天,這……真的 是你要的嗎?你又做到了什麼? 現在即是未來;『我們』即是『傳統』 我們現在的作為決定未來的學弟妹怎麼看待,你追求的,是體制給你 的評分,還是自我超越?因為他們將會從我們身上認識什麼叫做『東 海建築』。

03 2011 09 13

53


建築(生活)甘苦 同學不是敵人是盟友 這篇文章不是跟人結仇的,更不是抱怨的。如今建築業這個戰場,我 們面對的不是過去的腦殘政府/恐龍業主,興起的是建設公司/代銷 公司,加上大陸/歐美的建築師,紛紛跟我們搶飯碗。我們內憂外患, 若坐在你旁邊的是敵人,那你還有多少朋友? 讓學弟妹有個機會 若比喻老闆跟槍手算是『婚姻』。有多少人是透過『買賣』婚姻,而 非自由戀愛? 那離婚也是預料之事。這是自由市場,假若你有足夠的自信心,那便 放開你的心胸,將會有更多學弟妹被你吸引過來。 給學弟妹 不要把幫槍當作是『社交行為』或是『利益交換』,更不要為了找『未 來』的槍手而加入槍團,希望你們停止這種行為。今日被你們抱怨的 老闆們,在他槍手時期何嘗不是這樣? 希望你們秉持教學相長互相學習的態度,真誠的學習。 讓我引用林老師的話:『該是以正面取代負面思考的時候了。』

54

03 2011 09 13


國道一 電線桿

這幾年,「回家」這件事情已經頗為得心應手,只需被整理成一個後 背包即可上路,兩手空空。後背包的重量比上課時的背包重量還輕, 只需裝著換洗衣物和 MP3 即可。如果雙手還跟前往設計課路途一樣需 提著袋子,那這趟返鄉路途的裝備就顯得太過累贅了。 到了客運站,買票,然後就是持續的等待了。就如同許多人習慣在馬 桶旁放著幾本書,坐在馬桶上思考,蹲馬桶這件事所具有的強制性反 而讓人暫時卸下一切,享受這個無法被影響的時間。等車、坐車這件 事情對我來說也是如此,往來於學校與家裡的長途巴士,是我能夠靜 下心思考的片刻。

03 2011 09 13

55


建築(生活)甘苦 曾經聽過一句話說,東海建築系是「一群默默在大度山上做設計的 人」;而每當離開大度山時,心裡面總會浮現一句玩笑話:「又涉入 塵世了」。在離開所謂的作設計生活後,總會浮現出「我又踏入現實 了」的感覺,這不代表學建築設計不切實際,但那的確是脫離某種普 遍價值觀的思考模式。而我離開學校後的返家方向,自然就是回到那 個作設計常會泛指的「庶民社會」,身為一介「平民」,不會認為「都 市是一個怪物」或「都市是貪婪的綜合體」;也不會去批判或解構生 活的環境,僅是簡單的,而這樣的單純是我以前熟知的社會運作模式。 所以我有時會被「貶為庶民」有時又「高高在上」。這當然十分矛盾, 因為我只有一個我,而我幹嘛去批判那個「無知的我」?我慶幸我有 一條長長的公路,和一輛有如超人電話亭的巴士,用來變身成兩邊的 角色。 車上的座位總是狹小,如果位置靠近便所,還會時不時瀰漫一股尿騷 味讓人眉頭稍皺。但在這個時候總有許多時間胡思亂想。筆直的公路 容易將情感拉長、延伸。連續呼嘯而過的黃色路燈,搭上耳機裡的音 樂,如果是爵士,那現在就是演到有些浪漫但惆悵的那一段;如果是 搖滾,那這大概就是典型公路電影的開端。在車上我讓自己放空,我 可以確定現在這個昏暗的空間中,沒有我認識的人,而我的生命暫時 也不是由我掌控,更別說是娛樂節目了,「全面啟動」已經被強迫看 四遍了,第四遍還是無聲版本。但就因為我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 所以我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 這是短暫的空白,最閒情逸致的那一種。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第一次用耳機接音樂聽,當耳機從耳邊傳來那股 不真實的震撼,彷彿歌手就在我附近歌唱的臨場感,那是與一般真實 所脫離的感受,當時我想表達,可是卻找不到能夠敘述的字句。現在 想起來,那時的感受就像是設計所觸碰的「概念」那般,抽象而具體 的表現,在學校如果我試著表達,就能找到朋友跟我討論。而在不是 學校的地方(例如家人晚餐時間),這樣的話題大概不會出現,取而 代之的是更為實際的話題,像是股票或薪水。如果談到了有關建築的 問題,也多半關注在畢業後的出路等事情。有時我會嘗試去敘述我在 學些什麼、看到了什麼,但多半是得來不在乎的回應和一副「你不切

56

03 2011 09 13


實際」的笑容,這樣的互動困擾了我一段時間。我還是會想要跟他們 分享我所學到的,令人無奈的是這樣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 在踏上返家的路途前,我是建築系的學生; 在嗅到熟悉的家鄉氣息後,我只是個少不更事的學生。 踏上巴士前,或離開巴士後,我都適應且喜歡這種不同的角色,但在 這段不屬於哪邊陣營的空白中,我也可以兩個都不喜歡。 不管在哪,我都被某種社會價值所驅動著。奇怪的是,在建築系學習 的這幾年裡,我從不曾對這樣劇烈改變的環境有過懷疑。是的,劇烈 的改變,不是溫差還是地形的變化,是對於社會價值觀所導致的行為 與思想的改變。我曾經被動地接受著兩大套想法,現在我會去察覺, 然後去主動接受,不受搖擺。沒錯,就是自我意識的崛起。 《型男飛行日誌》中喬治克隆尼有一套「背包理論」:「想像你正背著 一個背包,背包帶嵌進肩膀,感覺到了? 跟著我,把你生活的全部放 進去,先從小東西開始,抽屜櫃子裡物品 裝飾 收藏,感覺一下增加的 重量。再放稍微大一點的東西、衣服、電器、檯燈、毛巾、電視機, 背包更沉了吧,讓我們再放更大的東西、沙發、床鋪、餐桌,都放進去, 車也放進去,還有你的房子,不管是公寓還是別墅,我要你全都裝進 你的背包裡……」,後來他要你把背包的東西清空,開始將所有你的 人際關係如家人、伴侶、朋友等都裝進背包,然後要你感受一下這股 沉重,然後說何不試著放下這個背包?我有時會放下這個背包。 然後,巴士離開高速公路,準備從交流道盤旋而下。

03 2011 09 13

57



插圖/李舲

插圖/李舲


A-MAG 03 東海建築系學生刊物 Architecture Magazine TUNGHAI 顧問與指導 邱浩修 林芳怡 主編 吳富文 黃昱棋 團隊 陳東煒 陳昱超 江德邦 林羿希 傅偉哲 黃奎元 特別銘謝 陳秋美 蔡易庭 插畫 李舲 日期 2011/09/13 出版者 東海建築系學會 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 ( 建築系 ) 聯絡資訊 http://a-chat.t35.com/ facebook : A-mag Thu amagthu@yahoo.com



Point Us A Way,Show Us Your Idea.

3 000009 13201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