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於地平面下-畢業設計

Page 1

宿於地平面下 蘭嶼野銀部落旅宿計畫

史凱 x 黃薰萱



-

-

-

-

-

-

設 計 議 題 探 討

基 地 分 析

地 下 屋 概 敘

設 計 概 念 說 明

設 計 手 法

空 間 細 部

1

3

11

18

21

29


前言 - 來自成長背景的感觸

為設計夥伴的兩人,分別來自花蓮和金門;同樣為觀光熱區的地方出生,家庭背景也都有經營旅館民宿的經驗。 從小在這樣環境生長之下,看盡觀光產業帶給故鄉的繁華和變化。 作為設計夥伴的兩人,分別來自同樣為觀光熱區的花蓮和金門,家庭背景也都有經營旅館民宿的經驗, 從小在這樣環境生長之下,看盡風景名勝之外,更看過來往之間絡繹不絕的遊客以及觀光產業帶給故鄉的繁華。 然而隨著產業愈發興盛,對於居住環境的負面影響也隨之擴大,其中一間間旅館民宿的開設, 以及其造成的相關問題都是我們從小的親身經驗。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除了增加更多對於議題的見解, 也想藉由所學中的空間專業,試圖探究家鄉所面臨的問題。 -1-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 建築與城市景觀的衝突 飯店提供給當地的是就業機會及經濟來源,但對於從事非觀光行業的居民而言, 旅館似乎只是個平行的存在,無論是空間或情感上,都缺少相關聯的互動和交集。 - 旅館之存在與在地人的關聯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輪廓,而當新的建築加入其中,帶來的可能是全新的樣貌,也可能是破壞。 而觀光區域所面臨的,便是與在地樣貌不融洽的大小旅宿 -2-


蘭嶼概況

人口結構 全島約五千餘人,達悟族人約佔81%,近年來人口總成長趨緩

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so no Tao」

聚落分布 分為四個村共六個部落,但各部落不論在傳統祭儀或是群體認同上,均維持著各自的主體性

意思是「人之島」 漢人最早以台語音譯「紅頭嶼」

產業結構 -

1947年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為「蘭嶼」

農業以番薯、芋頭為主,漁業為最主要產業;但趨於式微,觀光業則有競爭力不足問題

島嶼面積約48平方公里

族群特色 -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潮濕

達悟族為台灣唯一以捕魚維生的海上民族,依遺傳學、口述歷史、風俗習慣來看,

為台灣群島唯一熱帶雨林氣候

學界多認為達悟族祖先來自菲律賓巴丹的伊巴亞特島,和台灣原住民各族相比,

每年夏季亦常有多數颱風經過

達悟族不具有釀造酒精技術,也沒有獵頭、紋身文化,是原住民各族中唯一擁有冶金技術的民族。 -3-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延伸議題 「將人從地下趕出來,把核廢料放進去」 當外地人試圖以"文明進度"的角度介入蘭嶼,發生了對該土地不可挽回的創口, 儘管到現在開始了彌補和反思,但是這些歷史事件早已成為島嶼記憶的一部份。 - 1960 年 :初期傳統地下屋建材逐漸改變,由油毛氈或鐵皮逐漸取代茅草屋頂, 結構上則出現水泥 - 1966 年 :政府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由,拆除傳統地下屋,改建現代國宅 - 1994 年 :國宅經鑑定確認為海砂屋,政府補償每戶45萬並自行改建 - 間接導致 :居民徒增蓋新屋的負擔、島上建築容貌改變;漸漸失去原有特色

-4-


氣候環境 & 資源條件 . . . . . . . . . . . . . 自然發展而成

地下屋生活型態 . . . . . . . . . . . . . 外來因素直接改變

傳統文化式微 . . . . . . . . . . . . . 加入 文化推廣 / 空間轉化 / 景觀融合 / 觀光發展

- 設計目標 符合現代及觀光需求的傳統 空間再詮釋 自1966年政府拆除傳統地下屋後,文化底蘊豐富的蘭嶼在生活習慣、景觀輪廓上都發生極大改變本次設 計將從原有生活習慣、舊有建築輪廓出發,呈現可和在地融合的新型態旅宿空間

-5-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基地調查

實地的基地調查於2021/09/14 於台東富岡漁港啟程,在經過兩個半小時船隻的顛簸航程後到達蘭嶼開元港 並居住在朗島部落的民宿,預計在2021/09/17返航,四天三夜的行程之中,我們分別探訪了野銀和朗島的各一地下屋 並在過程之中對主屋進行測繪,以及和當地長輩的訪談,兩次的環島過程裡,從海中的珊瑚礁到山上的氣象台 蘭嶼山海的美景盡收眼底,六個部落所孕育的人文特色,則將成為日後設計的思考源頭

-6-


基地範圍匡列 在地下屋的大規模拆除後,蘭嶼僅剩腹地較大的野銀、朗島兩個部落的地下屋有留存下來, 目前地下屋為各自管理,少部分提供觀光客付費參觀, 極少部分仍有耆老居住,多數則處於半閒置狀態。 從我們實地的基地調查之中,發現野銀部落的地下屋聚落腹地較大且更佳完整, 並保留著原有的觀海優勢。縮小調查範圍之後,我們選擇舊有聚落的一隅山坡空地,約900坪 其極佳的觀海視野為一大優勢,更有將聚落延伸發展的空間潛能。 -7-


1

1

1

上圖為對應右圖之視角

2

坡地上目前雜草叢生,並擁有遼闊觀海視野

-8-


在地訪談 透過探訪野銀和朗島的地下屋 我們訪問了兩位曾有居住地下屋經驗的地方長輩 在屋內聊天的同時,他們口中所訴說的兒時記憶隱約浮現在我們眼中 地下屋承載的不只是一個民族的智慧,更是數個世代的各自回憶 以下簡稱S先生及F女士 對於過去政府拆除地下屋的看法? S:對於蘭嶼本土文化是相當不合理的,因自己家中的地下屋能保留下來而感到非常慶幸 F:覺得是不錯的政策,因為能得到補助並整建新房

從前對於地下屋的種種經驗? S:和兒時玩伴在靠背石和涼台遊玩,而飛魚季前的家中最為忙碌,每個長輩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工作 F:沒有燈的地下屋是最適合躲貓貓的地方,但小時候會對陰暗的屋子有恐懼感,總是趕在太陽下山前 F:完成作業,並跟朋友去抓田螺,而工作坊則是老人家吟詩、織布、雕刻的地方

-9-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相對於現代建築,會希望冷氣、排水供電進入地下屋? S:較希望能盡力保持原況(現階段是使用外接延長線和移動電風扇) F:希望,返回地下屋的第一個前提便是有冷氣,但是現代能和傳統保持融合和平衡也很是重要 整體部落生活型態有哪些大的變化? S:人離開地下屋了,可以購買的商品變多,再之後則是遊客的到來 F:冷氣和光電的大量進入改變了小時候的記憶,現在許多人則改以觀光產業維生 承上題,這些變化當中,又有哪些喜歡和哪些反感的? S:喜歡商品的多樣性和便利性,很不喜歡遊客未經同意就拍地下屋,因為那可是別人的家 F:冷氣真的讓很熱的蘭嶼舒服多了,會擔心族內文化受到影響,不喜歡不尊重文化和人的遊客

-10-


- 結合風俗習慣 -

「工作坊」為干欄式建築(地板與地面齊平)

傳統的完整地下屋,包含三個建築:主屋、工作坊、涼台

另外也有完全在地下的較小型工作房,用途為夏季睡眠、手工藝製作、招待客人

「主屋」為半地下室,提供冬季睡眠、主食、儀式等活動

「涼台」為干欄式建築(離地約60-90cm)

主屋的門數多寡是屋主的社會地位、聲望的象徵

用途為人們聊天、休憩、進餐的地方

-11-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地下屋空間概略 - 主屋

寢居(長輩) 或 儲物間

燻飛魚架

或 飛魚季前共宿

私密 灶台

寢居(男女主人)

儲物櫃

女用

男用

或 儲物櫃

開放 灶台 或 儲物櫃

主屋無非是地下屋最重要的空間,

寢居(小孩) 聊天吃飯空間

儲物櫃

門數的多寡代表著一整戶的地位高低, 以木作樑柱為結構,四週環繞石頭堆搭建。 整體格局為三層台階,亦有兩階主屋的存在, 左圖為基地調查時所測繪的四門主屋。

-12-


-13-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就地取材 -

石頭多取自鄰近溪流及海邊礁石 木材樹種擇取自當地生長的賽赤楠、番龍眼、大葉山欖

與 "陽光" 共處

傳統以茅草鋪蓋屋頂,達到防曬降溫的效果 然而現代為求方便,多改回黑色油毛氈

無論建築坐朝方向,都一定面向海岸,主屋屋脊則平行於海岸線

與 "空氣" 共處

工作坊和涼台則垂直於海岸線,形成"海陸軸",並可降低風阻 下窪地形則有效導引空氣進入室內,近一步降溫、排濕

防風 : 風場遮蔽效應Shelter Effect 通風 : 引導前庭地面氣流的下沖現象 Downwash

石堆除堵絕濕氣外,保留的縫隙

與 " 水 " 共處

也可讓水自然流回地下以求水土平衡 階梯狀的石堆結構和則可一定的分流降水 -14-


地下屋空間概略 - 工作坊

相較於主屋的制式,工作坊的格局則較彈性 左圖為參觀的單層小型工作坊,僅有屋頂在地上 也存在著雙層較大型的,之間則無樓梯相連 機能上從吟詩到編織又或是打磨武器皆會發生

-15-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地下屋空間概略 - 涼台

涼台的長寬高各有所異 相較於主屋在地下的因素 涼台更是通風、景觀上也能看到海 是有如客廳般的定位

-16-


地下屋空間概略 - 細部細節

房屋內部的壁面、武器皆有因家族而異的家紋 房屋結構上除了木榫之外,則使用木釘做連結 懸掛在上方動物骨架則代表該家族的興盛程度

-17-


緒論 > 議題探討 > 基地分析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設計概念與手法

-18-


"每個人都有看海的權利" 利用斜坡地形已達到各空間皆能看海 這是傳統地下屋就已經奉行的原則 此外我們也將試圖結合傳統和觀光 創造能夠兼容並蓄的旅館空間機能

地形優勢

地下空間

階梯式

傳統機能使用

觀光機能使用

簇群式空間 預設各個空間為獨立的單元 延伸結合地下屋既有的地面上下空間 再以網狀動線去連繫上下空間單元互相的關係

單元空間 -19-

地面上下空間關係

網狀動線互聯關係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單元空間-虛中帶實 傳統主屋空間為原有地形下挖而形成的負空間之中 ,再包含一個主屋 而聚落的形成便是這些負空間+ 量體的重複分布, 坡地切割過後所剩的空間,則是動線及涼台位置。

主屋下挖的負空間

負空間+ 量體

重複分布形成的部落

單元空間-領域形成 完整地下屋為原有地形下挖而形成的負空間之中 , 再包含一個主屋量體,而聚落的形成便是這些負空間+ 量體的重複分布 原本的坡地地形在切割過後所剩的空間,則是公共的動線及涼台位置。

單元空間 -20-

地面上下空間關係

網狀動線互聯關係


空間拼貼

空間分層疊圖

以延伸傳統聚落為主要目的,又希望可以保留原有戶與戶之間的密集度,

將拼貼好的地下屋,依照舊空間的樣貌,

所以選擇擷取舊建築,以拼貼的方式放入空曠坡地,去組成一個新的聚落樣貌。

利用分層與堆疊圖面,去分析一層層的關係。

在依照後續空間規畫需求,去調整戶數,以及空間大小與之間的關係。

從中得到每一層圖形成的方式,將此套入空間規畫的需求, 調整單元戶數與量體大小後,得到需要下挖的量體與空間, 下挖後分割單元空間,最後則是動線的形成。

公用動線 住客動線

下挖與領域空間

量體與地坪分割

基地範圍

空間拼貼

-21-

分層疊圖分析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地上 地下

依景觀、地勢區分

依動線方向區分

公領域

動態 靜態

私領域

依機能行為區分

依公私領域、使用者區分

-22-


空間分層疊圖

區域分配圖

建築量體與地坪分割配置

-23-

單元下挖空間範圍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單元地坪下私領域範圍

單元地坪上私領域範圍

-24-

公共和住客專屬動線


空間定性定量 住宿戶數: 1 - 9 公用戶數: a - e

原始房型 - 2戶 雙人房型 - 3戶 四人房型 - 4戶 住宿空間總共 9戶 可容納人數 : 26人

接待空間 - 1戶 用餐空間 - 2戶 休閒空間 - 3戶 體驗空間 -

1戶

公共空間總共5戶 各空間可容納人數 : 28人

區域分配

戶數狀況 -25-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地形調整

原始地形等高線

加入建築量體與整地後的等高線

-26-


動線現代與地下化 原有的動線來自於地形分割,陡峭且狹窄 將動線地下化後更符合現代觀光需求,且不影響景觀

地上空間

地平面層

地上空間

地下動線 地下空間

-27-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a

b

c

d a. 地上建築群 b. 石堆前程及原況坡地 c. 地下空間及通道 d. SPA更衣室及半露天水池 -28-


....延伸自舊有聚落

P

全區空間俯視


E'

-95

F'

D'

-360 -235

A'

+40

+40

A -330

B'

-330

C'

機房

-665

B 機房

C

-330

C'

F

全區平面配置圖

E

+310

+160

D -30-

C

① - 接待大廳 ② - 客房 ③ - 營火廣場 ④ - 餐廳、酒吧 ⑤ - 工作體驗坊 ⑥ - 公共觀景台

⑦ - SPA入口大廳 ⑧ - 多功能展廳 ⑨ - 辦公室、員工休息區 ⑩ - SPA更衣室、半戶外池


A'

A

A - A' 剖透圖

地下通道記憶點-1

地下通道記憶點-2 -31-

地下通道記憶點-3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B'

B

B - B' 剖透圖

SPA夜晚池子

SPA接待空間 -32-

四人客房空間


C'

C

C - C' 剖透圖

接待大廳

多功能廊道空間 -33-

用餐座位空間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D'

D

D - D' 剖透圖

客房剖透大樣 -34-


E'

E

E - E' 剖透圖

地下通道剖透大樣 -35-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F'

F

F - F' 剖透圖

觀景台剖透大樣 -36-


地下走道 地下走道可以連結到各個客房, 讓各個客房在地面上更為私密, 也藉由各種通道保留了彼此交流的可能性。

-37-


客房 -38-


客房結構特色 1. 拉高建築高度、動線寬度,以便現代機能使用 2.維持原有木造梁柱支撐、圍繞石堆的結構組合 3.部分保留及改善三層門板、多門特色 4.外掛衛浴空間,並利用山坡地形隱藏

擷取羊角、飛魚翅膀及燻魚等當地元素,轉化成家具設計。

-39-


結構還原

動線調整

尺度改善

-40-

機能增設


四人客房

羊角壁燈

飛魚翅座椅

燻魚牆

-41-


二人客房

壁雕圖騰

編織圖紋布

傳統服飾

-42-


接待大廳


D C B

B

A

E

B

A. 櫃台

置入傳統服飾元素作為空間中的牆面設計,還有使用

B. 等待/休息區

了達悟族的色彩,分別為紅色、白色、黑色或藏青,

C. 書籍導覽區

意思象徵熱情、海浪、尊貴,也有大海意象。

D. 電梯 E. 禮賓部

-44-


用餐空間


F A

B

E

C

A. 廚房

D

B. 餐廳吧檯

蘭嶼人以海為生,用餐空間以出海捕魚的意象, 結合獨木舟船身做為座椅的設計。再擷取飛魚翅

C. 自助吧

E. 廁所

D. 用餐區

F. 送貨坡道

膀結構做立面屏風設計。 -46-43-


多功能展廳 -47-


緒論 > 議題探討 > 議題探討 > 設計概念 > 設計手法 > 空間細部

多功能展廳(地下藝文廊道)

A.宴會

B.會議

C.表演

-48-

D.展覽


SPA


SPA接待櫃台 SPA接待區規劃了精油販賣與休息空間, 樓梯往下走就可通往SPA區。 同層還有公共廁所及員工辦公休息區。

A. 辦公區 B. 休息區 C. 更衣區

F

A

D. 備品區 E. SPA接待區

D

F. 公共廁所 C C

B

-50-

E


半露天SPA池 空間內部以不規則的弧形牆面延伸至天花保留、 營造洞窟感 露天部分意象水井口,可使內部與室外空間連結

A. B. C. D. D F

C E

G

E. F. G. H.

鞋櫃 更衣區 梳妝區 躺椅區

A

B

廁所 淋浴間 蒸氣室 SPA池子

C B

G

D F

E

A

G G

H

-52-


半露天SPA意象取自於當地自然水井,將當地傳統洗澡的地下空間與當地冷泉, 轉換成現代的泳池 SPA。內部空間呈現保留原始下挖洞窟形式。

-51-


依 山

未來願景

現有地下屋都為各自擁有家族管理,選擇開放的戶主僅收取100~200元作為參觀費 多數觀光客也僅於走馬看花,而錯失認識達悟特色文化的機會 -53-


傍 海 本次設計預想能透過不一樣的旅宿空間,直接引導遊客認識 並透過經營的示範和地下通道的連結,讓未來增建、改建的地下屋有進入這系統的可能 -54-


資料來源 《臺東縣第五期(108-111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 《雅美族傳統民防風對策之研究/ 林希娟 等 /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75期 / 2011

《蘭嶼人的地方依附:從傳統空間到現代空間?》 / 方維璽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 2017 《蘭嶼傳統屋保存現況暨維修活化運用研究》 / 曾美雀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17 《蘭嶼地下屋環境效能之研究》/ 吳書瑜 / 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系碩士論文 / 2014 《蘭嶼雅美族傳統家屋的延續》/ 王泰斌 / 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 2013 《農場、監獄、管訓隊:1950-1970年代的蘭嶼「建設」祕辛》/ 聯合新聞網報導 / 2021 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5218246 《歷史傷痕不斷推疊 耆老揭"蘭嶼監獄"真相》/ 原視新聞報導 / 2020 http://titv.ipcf.org.tw/news-57859 部分照片來源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unshine_chuang/4559421997 https://travel.lanyu.info/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