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2013年7月,美国建筑基金会下属的城市与设计中心联 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及奥的斯 公司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美城市规划论坛。与会的各国 城市设计专家齐聚中国珠海,就中美两国城市化的未来 走向进行双边对话。作为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举办的 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的一个分论坛,中美城市规 划论坛在两天时间里,共吸引了包括中国各市市长、政 府官员及城市设计专家在内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组委会成员 仇保兴,中国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 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李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 会秘书长 腾逸博,奥的斯电梯(中 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Ron Bogle,美国建筑基 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Randy Bumps,联合技术 公司,社区事务总监 Mark de Groh,美国建 筑基金会,知识管理与创 新总监 丁雯,联合技术国际公司 中国区公共关系总监 Thomas Downie,奥的斯 全球公共关系总监 高志长,联合技术环境、 控制与安防大中华区分 销机构及售后服务副总裁 欧华榕,联合技术国际 公司中国区中国政府事 务总监 肖绍成,联合技术国际公 司中国区总裁
论坛成员、 发言人、主持人
本•西格斯,上海同济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 程师
Ron Bogle,美国建筑基 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孙大明,中国建筑科学研 究院上海分院总工程师
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兼博 士生导师
孙江宁,中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规划师
杨富强,国际自然资源保 护协会高级顾问
John Syvertsen,美国 建筑基金会评议委员会 副主席,Cannon Design 高级主管
翟超勤,EMSI环境咨询 管理有限公司亚洲区技 术总监
戴尚德,美国建筑基金会 评议委员会主席,SD环球 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兼 首席执行官 董艳芳,中国建筑设计集 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Roger E. Frechette III, 界面工程公司总裁 李爱民,中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中心项目负责人 李丛笑,中国城市科学 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 心主任 Steve Ma,HOK亚太区高 级合伙人兼市场和业务 发展总监 Bill McGee,Jacobs 建筑师事务所兼 KlingStubbins建筑设计 集团首席设计师
Sylvester Wong, Gensler国际建筑设计事 务所资深城市设计师、城 市设计与综合规划顾问 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
Chris Twinn,奥雅纳公 司合伙人、董事 王冰,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生院副教授 王磐岩,中国城市建设研 究院副院长 汪涛,中央财经大学管理 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王仙民,世界屋顶绿化协 会秘书长 Benjamin Ward,Gensler 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区 域设计总监 Monte Wilson,Jacobs 建筑师事务所高级规划 部总监 黄维杰,奥雅纳(中国) 公司副总监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3
在美国, 目前 9 CITIES 人口超过百 IN THE U.S. CURRENTLY HAVE 万的城市有 A POPULATION OF OVER 9个。 ONE
MILLION 在中国, 目前 170 CITIES 人口超过百 IN CHINA CURRENTLY HAVE 万的城市有 A POPULATION OF 170个。 ONE OVER
MILLION 到2030年,
中国人口过百 BY 2030 THIS NUMBER 万的城市将 WILL EXCEED
突破220个。 220 CITIES
图表 1
4
Spoolia Design设计信息图表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图片1:Ron Bogle,美国建筑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图片来源:联合技术公司。图片 2: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 保兴,在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共生”的理念。图片来源:联合技术公司。 图片3: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腾逸博在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 部举办的第八届城市规划大会开幕式上向与会的1000多名中国代表做关于城市发展与规划的主旨演讲,他的演讲也拉开了首届中美城市规划论坛的帷 幕。图片来源:联合技术公司。
背景资料 在美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有九个。在中国,人口 突破百万的城市有170个,而且在未来20年内将突破 220个(图表1)。与此同时,将有超过3.5亿人从中国农 村迁移到城市。亚洲正作为一个整体,经历着一场史 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人口规模及配套的市政 基础设施数量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翻倍。在未来40年 内,中国需要建设的城市空间将超越其在过去4000年 中所建造的总和。 为此,中国的城市设计师们在寻求新型的城市设计解 决方案,以应对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挑战,同时充分利用 这一挑战所带来的机遇。追求城市解决方案的过程也 是重塑城市典范的过程。美国的城市设计师们已经意 识到美国二十世纪的主流城市形式与体系已无法满足 新世纪的需求,因此也在相似的背景下作出同样的努 力。中美两国各自的努力在“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上找 到了交集,并成为本届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的主题。 城市理论家Richard Register在其1987年出版的《 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 中,首次提出 “生态城市”的概念。此后,人们对这一 概念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定义。其中最严格的定义,由
Register和他的同事于2010年在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 和国际生态城市纲要标准活动上提出: 生态城市是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具有 自我维持弹性结构和功能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 可为居民提供充足的良性供给,而不会消耗超出 其能源制造能力的(可再生)资源,也不会产生超 过其消化能力的垃圾,更不会危害城市本身或周 边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居民生态影响体现了 以地球为本的生活方式,其社会秩序则反映了公 平、公正、平等合理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运动的支持者们认为,上述理念是保持社 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活力的指导思想;而中美城市规 划论坛的与会设计专家们针对这一理念提出了令人信 服的充足理由。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图片2)首先发 表了主旨讲话。在大会开幕式上,他鼓励与会者发挥 想象,在城市形态中实现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共生。他 所提出的这一构想,远超中美两国或其他任何地区的 生态城市项目建设目标。事实上,他的提议为生态城市 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共生城市,这将是 新一代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方式。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5
新型典范:共生城市 共生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据仇副部长介绍,共生 城市是一个密集的人文尺度的城市。城市拥有一套自 我再生系统(能源、水、废弃物等),城市环境仿自然 界建造,且与自然界完全和谐共存。自然环境与人造 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了不可分割的融合,在功能上模糊 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城市的各个组成单元相互依存、 实现了智能化和相互平衡,并朝着更高的效率不断进 化,并促进人们的互动和协作,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简 言之,在共生城市中,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以一种平衡 的、完全可持续且互相促进的方式实现共存。 通过提倡共生城市,仇副部长和他的中国同事们事实 上是在追求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目前,中美双方 在这一点上有很多需要相互学习的地方。虽然中美两国 拥有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国情,这无疑将影 响两国城市所表现出的具体模式,但是双方作出的努 力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将为全球所有城市带来更为 严格的新标准。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迫在眉睫的人 口问题,已从各个层面减少了双方的分歧,并促使了城 市规划界统一战线的形成。面对当前的形势,双方必 须携手共进。
宗旨1: 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 中美设计专家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尺度等设计原则 时达成了强烈的共识。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设计文化中 关于纪念碑式建筑的传统,并针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 相关建议。美方专家着重介绍了美国各城市的历史肌 理中纪念碑式建筑设计和人文尺度设计之间的动态张 力。为了进一步阐述该动态变化,他们回顾了20世纪中 期罗伯特•摩西和简•雅各布斯在纽约市的竞争。同时, 中国专家也阐述了自己对国内纪念碑式建筑的观察研 究,并强调了人文尺度设计所具备的内在高效性。 在论坛的对话中,无论是在正式会议或是其他场合, 美方专家均以罗伯特•摩西和简•雅各布斯的理论作为 主要标准和引用要点。对于外行来说,这些对话可谓是
6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图片4:简•雅各布斯. 《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记者Phil Stanziola 拍摄。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图片和照片部, 《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 报》存案。LC-USZ-62-137838。
了解美国城市史的最佳入门材料,同时也是洞察美国 设计界思维的宝贵机会。 罗伯特•摩西从区域性的角度出发,推崇以汽车为中心 的、宏大尺度的建设方案,并主持了纽约市近半个世纪 的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工程。在罗伯特•摩西最具影响 力的时期(1946-1953年间),整个纽约市的公共建设 规模达到历史峰值。于是他紧抓机遇,实施了包括联 合国总部大厦、贝尔公园大道、跨布朗克斯高速公路等 在内的多个大型项目。他的作品还包括纪念碑式的娱 乐设施,如皇后区的谢伊体育场、曼哈顿上西区的林肯 表演艺术中心等。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他监督设计 和建造了13座桥梁、416英里的景观道路和超过15万套 公寓单元。在此过程中,他以“更大的利益”为名(包 括喻意和字面意思),不吝清除原有的居民区。 而他的批评者认为他漠视原有居民区和区内居民,因 而对其大加诟病。这首当其冲的便是简•雅各布斯(图 片4)。简•雅各布斯力挺外表混乱的城市生活所散发的 巨大活力,倡导将街道层次的体验作为保持城市活力 的生命线。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961)一书中, 雅各布斯凭借着对社区动态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如何 定义宜居社区提出了四个基本条件:城市密度、多功能 分区、多样化的建筑类型、短小而不间断的街道网络。 她认为:满足上述条件后,社区将化身一台推动人类 互动、协作和创造的发动机;社区内将上演“人行道上 的芭蕾”——一场未经刻意安排的表演;而演出的成 功与否则完全取决于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弹性的生活系 统中扮演各个角色的个人。
图表2:在论坛发言中,专家们支持人文尺度设计的理由之一是其在实现城市密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自Gensler设计师事务所的Benjamin Ward向 与会者阐述了人文尺度建设如何通过鼓励更大的建筑密度来实现城市密度。如上图所示,休斯顿(左下)的建筑密度和垂直度均较低, 每平方千米仅 能容纳1335人;而香港(右上)的建筑密度较高且垂直度极强,每平方千米足可容纳35700人。案例分析中,上海陆家嘴(左上)的情况具有特别的意义, 人们可能会因其巨大的垂直度而期望较高的城市密度。而巴黎(右下)虽然没什么高层建筑,城市密度却赶超陆家嘴,正是因为其人文尺度设计显著实 现了更大的建筑密度。图表来源:Benjamin Ward,Gensler区域设计总监。
可以明确看出,出席论坛的美方设计专家普遍受益于 雅各布斯的思想。他们赞扬她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城 市规划的方向。1893年,美国规划之父丹尼尔•伯纳姆 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其著名作品——“白色 城市” (图片5)。此后,纪念碑式建筑形式和总体规划 一度成为城市设计的准则。然而雅各布斯明确提出了 另一种做法。她提出的“以场所为基础、以社区为重 心”的设计主张,成为美国城市化历史上的一个关键 标志。而从仇副部长和中方规划专家在论坛上的发言 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也在发生同样的转变。 尽管部分中方专家深谙雅各布斯的思想,但他们之所 以提倡人性化设计,主要还是源于自身对纪念碑式建 筑空间相对活力(确切地说是缺乏活力)和人文尺度 设计更高效率的观察(图表2)。在观察过程中,他们 演示了详细的自我批判式分析法。只有在全球范围内 贯彻这一分析法,才能找到可持续的设计方案。
图片5: “白色城市”由丹尼尔•伯纳姆及其团队设计,1893年在芝加哥世 界博览会上展出,是纪念碑式建筑手法的典范。图片来源:史密森学会档 案室 Image 12156。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7
图片6:天安门广场设计建造于1651年。1958年中国政府将广场面积扩大了四倍,达到44万平方米(109英亩)。图片来源:Steve Mohundro。 图片7:撒尿小童是布鲁塞尔的市标,高度仅为60厘米,已被公认为布鲁塞尔城市活力的催化剂。图片来源:Thomas。
纪念碑式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历史在中国也广为人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秉钊教授针对纪念 碑式建筑风格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以往,我们一心只 想建造宏伟的建筑。现在我们必须转向宜居的、人性 化的设计。人类才是城市的主人。如果城市的设计让 城市居民自感渺小,那么这就是个失败的设计。” (陈 教授的发言引起了美方专家的强烈共鸣,或许是因为 美国在追求人性化设计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8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陈教授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天安门广场 (图片6)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天安门广场 设计建造于1651年。1958年,中国政府将广场面积扩 大了四倍,达到44万平方米(109英亩)。他向与会者提 问: “在布鲁塞尔,隐匿在街角的一座60厘米的雕像就 能积聚起巨大的城市活力(图片7)。为什么相比之下, 可谓纪念碑式建筑典范的天安门广场却做不到?区别 在哪里?”回答一目了然:尺度不同。
图片8:新加坡皮克林的宾乐雅酒店。王仙民秘书长在论坛上介绍了一 批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设计师所设计的系列项目。这些项目均以创新的 手法实现了自然与建筑环境的融合,并可带来净化水和空气、能源管 理、催化创造力等大量益处。图片拍摄:Paolo Rosa。图片来源:WOHA Architects Pte Ltd。
陈教授针对纪念碑式建筑缺点所作的定性观察,很 好地补充了仇副部长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论点;这同时 也表明,对城市系统效率的定量分析也是推动中国设 计界支持人文尺度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尺度设 计将都市生活与机动车辆分离,同时推动城市密度向 更高层次发展,这些做法明确彰显了其效率性。在数 据收集分析创新方面,中国始终走在世界前沿。在中 国, “智慧”已经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定义。目前中 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共有90多个。人文尺度的价值 观将随着每个项目的建设不断强化。
宗旨2:与自然和谐共存, 超越绿色目标 中国设计界对人文尺度设计的支持,同时表明了倡导人 与自然合理联系的传统国学观念的回归。仇副部长通 过细胞内微循环的比喻,提出了一个城市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环境(图片8)。这里的共存,并非并行存在,而 是一种从根本上实现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环境 中,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特有界限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某 个不太开化(和不够高效)的时期的遗留产物。这种共 生关系基于可再生资源和多功能的土地规划,并促使 更为紧凑和宜居的城市形态的形成。它实现了自然和 人造环境之间的平衡。在这里,人类与周遭的山水林 木共存并受其保护。这一手法针对长期侵占城市景观 的钢筋混凝土丛林提供了一味解药,同时也预示着一 种新的世界秩序。
图片9:通过有意识地、创造性地模拟大自然的能力,我们将可洞察生命 体38.5亿年来自然形成的设计适应性。图片来源:Kibuyu。 图片10: Veta La Palma养殖场是一个关于生态复合养殖的故事。该水产养殖场 位于多南那国家公园瓜达尔基维尔河的一个小岛上,西班牙南部塞维利 亚省境内。图片来源:Technische Fred/维基共享资源网
在这个环境里,人类将向自然学习——自然将成为人 类的“模范、措施和导师” (引用来自Jacobs(工程公 司)的论坛成员Monte Wilson的发言)。通过有意识 地、创造性地模拟大自然的能力,我们将可洞察生命 体38.5亿年(图片9)来自然形成的设计适应性。事实 上,我们还将找到指引自身前进的设计准则。 人与自然究竟以怎样的形式平衡共存,目前仍未可知。 这将要求我们集结一系列的新行为、技术和政策,共 同朝着实现变革性设计方案的目标努力。但我们所知 道的是,在中国、美国、乃至全球各地,已经有一大批 创新者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进。美国建筑基金会副 主席兼Cannon Design高级总监John Syvertsen以西 班牙的Ceta La Palma农场为例,向与会者展示了从 微观上实现人与自然平衡共存的可能性。 Veta La Palma养殖场(图片10)是一个关于生态复合 养殖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这片沿海湿地已被开发 殆尽,连作为牲畜养殖的牧场都不合格。然而到了20 世纪80年代,新的场主发现了以自然引导经济的可能 性。他们先将湿地恢复到原始状态,随后引进了非常 成功的鱼类养殖业务。这一机构目前已可同时为80多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9
万只禽鸟,共计250个不同的物种提供重要的栖息地。 这些禽鸟反过来又有助于维持鱼类种群的健康。就这 样,场主以谨慎敬畏的方式,实现了农场和自然生态系 统的融合。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率的同时,生态系 统本身也在整体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恢复了平衡,并 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生存模式。 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最后一个方面使我们转而思考恢复 性建筑和再生性城市系统的概念。在恢复性建筑或再 生性城市系统中,能源和物质以一种均衡一致的新生 状态存在。系统发生输入就应(至少)产生输出。换句 话说,如果建筑消耗X数量的能源,应该至少产生X数 量的能源;而最佳状态是,系统将产生X + Y数量的能源。 自然生态系统的弹力源于其在现有资源限制下,适应环 境不断变化的能力。它们不断进化以平衡输入和输出。 在某一时刻,可将人类从这一等式中抽取出来;自然已 经一再证明了其使非均衡状态回复均衡的强大能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生活对可用资源的消耗 已经远远超出其可持续水平,从目前的人口趋势来看, 人类将面临快速耗尽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巨大风险。
10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以水资源为例。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有7亿人口面 临缺水的威胁。到2025年,受威胁的人口将达18亿,全 球届时将有2/3的人口感受到水源匮乏的压力。这个问 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设计问题。如若能为全球各大 城市建造和安装再生水系统,将可消除这一重要资源 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虽然设计专家们在论坛上反复强 调:寻找这样的解决方案并非说起来那么容易,但是, 我们别无选择。 能源管理亦是如此。针对这个问题,奥雅纳公司合伙 人兼董事Chris Twinn在论坛上提出了一条发人深思 的统计数据。在建筑行业中,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 LEED和中国的绿色建筑三星评级系统已成倍地提高了 可持续发展的基准。绿色建筑已从需求转为供给。现 在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绿色”建筑足够“绿”?正如 Chris所阐述的(图表3),如果我们只追求中国所有的 建筑都达到LEED白金级标准并止步于此,十年之后回 首再看,我们会发现,曾经认为苛刻的标准距离真正苛 刻还差的很远。我们现在还处在起点位置。要取得成 功,就需要创新的、跨专业的国际协作。实施这些标准 亟需大量新的理念和技术,而我们的时间已然不多。
Do LEED and 3-star set high enough standards? LEED 和三星标准设得足够高吗? If all buildings become LEED “Platinum.”
If all buildings LEED “Platinum” with reduced energy use by 30%. 如果所有建筑都成为LEED“白
金级”,将减少30%建筑能耗。
如果中国走美国的路: •
Comfort standards
提高舒适度标准
150 •
Floor area/person
增加人均居住面积 •
100
Appliances used
增加建筑设施 •
Technology energy
增加技术能源的使用 50
0
USA
美国
China
China’s energy use doubles.
中国耗能翻倍。
If China follows USA with increased:
National total final energy use x10 GJ/yr. 全国最终 总耗能 x10 GJ/年
Final energy use GJ/yr per capital 人均最终 耗能 GJ/年
200
60
如果所有建筑都成为 LEED“白金级”.
50
40
30
20
10
0
中国
USA
美国
China
中国
CO2 levels exceed 6˚C of climate change if LEED “Platinum” applied for 7–9 billion people worldwide. 如果全球范围内使用LEED“白金级”标准,全球70-90亿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使气温升高6摄氏度。 Other
其他
Transport 交通
Service
服务
Households 家庭
Manufacturing
制造
Sources: IEA, 2007c, IEA, 2007d, IEA estimates. 数据来源:IEA, 2007c; IEA, 2007d; IEA 估算(estimates). Note: Other includes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fishing. Also ref USGBC. 注:其他包括工程建造和农业/渔业 以及参照美国绿色建筑评委会(USGBC)有关内容 图表3:如奥雅纳公司的Chris所述,如果我们只追求中国所有的建筑都达到LEED白金级标准并止步于此,十年之后回首再看,我们会发现,曾经认为苛刻 的标准距离真正苛刻还差的很远。图表来源:奥雅纳公司合伙人兼董事Chris Twinn。
反思时刻 论坛期间,参会者们都明确感受到了今后所面临的设计 挑战的紧迫性,同时认识到各方必须共同携手应对这些 挑战,并树立向前迈进的共同愿景。将共生城市作为下一 代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的需求已十分清晰。
首届中美城市规划论坛表明:中美两国的设计界在如何 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上达成了共识——如果中 美两国设计界能借此东风,共同努力,就能抓住这一无可 限量的巨大机遇。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11
论坛合作伙伴
12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论坛合作伙伴
美国建筑基金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美国建筑基金会(AAF)成立于 1943年,位于华盛顿特区。AAF的 项目旨在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 进程提供解决方案,促进经济、社 会、文化和环境的繁荣发展。仅在 过去的10年中,AAF就曾和500多位 美国市长和联邦官员有过直接深入 的合作,其中包括美国各大城市的 市长、以及白宫、房屋和城市发展 部、能源部、内政部和环境保护署 的众多联邦领导人。AAF拥有一个 由500多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 其他领域的设计专家组成的强大 网络。这些专家因其专业深度和广 度而享有国际声誉,并致力于向广 大市民和政府领导人提供最佳解 决方案。美国各地的城市设计都体 现出了AAF作品的影响。 www.archfoundation.org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英文名称 为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缩写为CSUS)是由全国 从事城市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实际工作者和城市社会、经济、文 化、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有关部门及科研、教育、开发等单 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公益性、学 术性法人社团,是发展我国城市科 学研究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本会致力于对城市社会、经济、文 化、环境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 重大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繁荣和 发展城市科学理论,促进城市科学 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城市科学研究 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城市 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www.chinasus.org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 节能专业委员会 (简称: 中国绿 色建筑委员会, 英文名称China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缩写 为ChinaGBC) 于2008 年3 月正 式成立,是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绿 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理论与技术 集成系统、协助政府推动我国绿色 建筑发展的学术团体。成员来自科 研、高校、设计、房地产开发、建筑 施工、制造业及行业管理部门等企 事业单位中从事绿色建筑和建筑节 能研究与实践的专家、学者和专业 技术人员。本会的主要业务范围: 从事绿色建筑与节能理论研究; 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组织 专业技术培训, 编辑出版专业书 刊,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绿 色建筑的相关知识, 为政府主管 部门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www.gbmap.org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13
论坛合作伙伴
14
奥的斯电梯公司
联合技术公司
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
奥的斯电梯公司拥有160年的历 史,是全球最大的人员运输产品制 造商和维护商,产品包括电梯、自 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等。奥的斯总 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法明顿 市,拥有6万多名员工,为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维 护着全球180多万部电梯和自动扶 梯。奥的斯的节能方案,配合全面 的服务和现代化方案,广泛应用于 商场、地铁站、摩天大厦等各种场 所,可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在过 去的一个世纪里,拥有“全球最高 建筑”头衔的十大建筑中,有八座 采用奥的斯的产品。 www.otis.com
联合技术公司(UTC)是一家多元化 企业,为全球航空业及商业建筑系 统行业提供各种高技术产品和服 务。我们的商用业务包括奥的斯电 梯和自动扶梯以及联合技术环境、 控制与安防(通过暖通空调和制冷 系统领域的开利品牌,楼宇自控领 域的Automated Logic和Lenel品 牌,以及消防安防领域的凯德和集 宝品牌为客户提供各类解决方案) 。我们的航空业务包括西科斯基直 升机、普惠飞机发动机以及联合技 术航空系统。如需了解更多信息, 敬请访问公司网站。 www.utc.com
奥雅纳是一家由设计师、规划师、 工程师、顾问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 独立公司,提供多个领域的专业服 务。奥雅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 付的作品再次验证了其在提供创 新和可持续发展设计、重塑建筑环 境方面的良好声誉。奥雅纳吸纳了 来自各行各业的思路开阔的人才, 鼓励他们突破自身专业限制,以更 开放的视角看待问题。奥雅纳的权 属结构,是企业采用这一非常规的 经营方式的原因之一。公司以员工 持股信托的形式实现管理。因而, 公司的作品、以及公司对向客户交 付卓越技术的不懈追求均反映了 强烈的自主精神。 www.arup.com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论坛合作伙伴
Gensler建筑师事务所
HOK建筑师事务所
界面工程公司
Gensler是一家拥有3800名员工的 全球设计公司,在美洲、欧洲、亚 洲和中东地区分布有45个办公机 构。作为建筑师,规划师和顾问咨 询师,Gensler通过20个专业实践 领域,涵盖航空、科技、体育、酒店 度假、零售、专业服务、教育和商 业办公等主要实践领域,为业主 提供创新设计,帮助业主取得成 功。Gensler成立于1965年,如今每 年与业主合作的项目达6000多个。 项目规模可以小到酒瓶的标签设 计,也可以复杂到规划设计一个全 新的城市区域。 www.gensler.com
HOK是一个全球性的设计、建筑、 工程和规划企业,专业为高性能可 持续建筑和社区提供规划和设计 方案。公司拥有一个由全球24个办 事处和1600名员工组成的协同网 络,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卓越的 设计和创新方案。HOK成立于1955 年,是建筑、室内设计、规划和城 市设计、景观建筑、工程、战略性 设施规划、咨询、照明、制图和施 工等各个领域的服务专家。2012 年,HOK连续第三年被美国建筑行 业权威杂志《设计智慧》评为可持 续和高性能设计模范第一名。 www.hok.com
界面工程是一家跨专业的机电工 程公司,主要为新建和既有建筑提 供创新性资源利用、远见性可持续 设计和突破性工程解决方案等。公 司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一体化设计 和创造性协作为客户、社区以及人 类环境做出的杰出贡献。 www.interface engineering.com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15
论坛合作伙伴
Jacobs公司2012年的收益近110亿 美元,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多样 性的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为客户提 供专业、技术和工程服务,涉及领 域包括规划、建筑、工程、施工、运 维、以及专业咨询等。Jacobs成立于 1947年,服务对象为多个领域的公 司和机构,包括各类市场和各个地 区的企业、商业、工业、机构和政府 客户。公司在全球设有200多个办事 处,共有65000多名员工,依托这一 综合网络,公司与客户建立了长期 的合作关系。 www.jacobs.com KlingStubbins是国际知名的设计 公司,有着60多年的设计经验,所从 事项目涵盖各类不同领域。公司共 有500多名员工,在马萨诸塞州的剑 桥、费城、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旧 金山、华盛顿和北京等地分别设有 办事处。KlingStubbins专业提供 建筑、工程、室内设计、规划和景观 建筑等主要专业的专业性服务。其 市场重心和专业领域包括企业/商 业、政府、医疗保健、高等教育、酒 店/娱乐、机构/市政、关键人物、研 发等。 www.klingstubbins.com
16
2013 Sino-U.S. City Design Summit
德理公司 德理公司成立于1915年,是建筑环 境设计的引领者,也是全球最大的 规划、建筑、工程和室内设计公司 之一。自1967年进驻中国市场以来, 公司先后在香港和北京设立了办事 处,并聘请国内人士负责提供项目 管理、规范审查和与国内院协调等 各种服务。德理公司的设计流程包 括:与客户和国内院密切合作,打造 恒久实用的设计方案,提升和丰富 人性化体验等。其地标项目包括香 港长江集团中心、上海海通证券大 厦、深圳卓越世纪中心等。 www.leoadaly.com
图片11:与会人员部分与会人员集体照。 (后排左起)John Syvertsen,AAF评议委员会副主席;Ron Bogle,AAF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 尚德,AAF评议委员会主席;Mark de Groh,AAF知识管理与创新总监;Bill McGee,Jacobs/KlingStubbins首席设计师;Sylvester Wong,Gensler资深城市设计师、城市设计与综合规划顾问;Monte Wilson, Jacobs高级规划部总监;Roger E. Frechette III, 界面工程 公司总裁。 (前排左起)汪涛,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Steve Ma,HOK亚太区高级合伙人兼市场和业务发展总监;李爱民,中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项目负责人; Benjamin Ward,Gensler区域设计总监;Chris Twinn,奥雅纳公司合伙人兼董事; 董艳芳,中国建筑设计集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2013中美城市规划论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