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十 四 屆 中 大 學 生 會 中 大 學 生 報 出 版 委 員 會 候 選 內 閣
呵 欠
呵欠是一種本能,在極度疲憊時,我們會不自覺張嘴,索求 更多的氧氣。呵欠是個信號,警示身體已經疲累至極。一個 呵欠過後,人依然疲勞,但總算不致沉睡,有機會清醒過 來。 我們只是一群打了呵欠的人,談不上有改變世界的滿腔熱 血,不過,面對昏沉無理的現況,終於打了個呵欠,發覺已 經難以忍受﹣﹣呵欠逼使我們認清現實,我們亦不甘就此沉 睡,希望有所作為,表達我們對現實的不滿,拒絕麻木,努 力掙脫困局。
理念
中大一詞總是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在社運場合,
所謂弱勢,就是權力關係中處於劣勢的一方,其議價能
不難看見中大學生的身影;沈校長的演講,總是一再重
力有限,即便受到污名化,也缺乏發聲渠道。不過,「
複中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中大,彷佛總是我城功利的
弱勢」之中其實亦有層次之分,我們致力關注社會上最
反面,是社會道德價值的橋頭堡——然而,中大真的有
無力的弱勢,即基層、族群和性別相關的弱勢。
人文精神嗎? 基層,社會裡最為貧困的一群,往往連生活所需亦無力 每逢七一,我們走上街道,爭取普選,爭取親手選出代
處理,遑論為自身發聲,爭取應有的權益;族群、性別
表香港的特首;然而在校內,我們卻無權過問校長的人
的議題,雖然未必如基層議題般迫在眉睫,但亦確實影
選,而我們也不打算主動爭取。面對校方的無情外判,
響了每個人的基本生活──身分證上總是大刺刺地印
我們無動於衷,眼前愈趨功利的課程設計,我們只懂埋
著「香港人」,「男/女」──,如何理解自身,如何
頭苦讀。我們當然無需否定那個正義凜然的中大,但亦
理解他人,未必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但卻是所有人活著
不應忽視這個壓迫處處,不公不義的中大。
必須回答的問題。再者,性別、族群的問題,其實經常 與基層議題相關,我們希望,除了能獨立分析以上各議
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中大?一人一票選校長?沒有外判
題,亦能有效組織各個議題的問題或影響,拼湊出一個
的校園?若要向理想的校園走近,理應知道校園不理想
更為整全的社會分析,幫助讀者理解我城現今的面貌。
的地方。我們深信,唯有認知、反思,方能創建一個更 為美好的中大。因此,學生報希望能透過報導校園的大
弱勢的窘況沒有被好好了解,媒體責無旁貸。媒體理應
小事,一探究竟,加深同學對校內人和事的了解,例如
透過報導不公的事情,起監察政府和社會的作用,並遏
讓同學知道深圳分校、食堂加價是怎麼一回事,校園內
止它們繼續發生。可是在閱讀耐性日見低落的情況和市
每個群體受著怎樣的壓迫等。
場機制之下,大部分傳統媒體為增加銷量,只放大事 情的肢體衝突和情緒面向,以煽情、娛樂化和嘩眾取寵
知道校園的不足後,我們希望能為理想的校園提供參考
的報導取代詳細深入的析述。近年湧現的新媒體,也需
方向,擴闊同學對校園的想像。透過批評現行制度,如
考慮收入來源。它們得在選擇多得眼花繚亂的互聯網上
宿舍、食堂、授課語文,點出其弊病,並思考此外的可
與眾多資訊競爭,難免娛樂化以吸引讀者眼球,順理成
能性。像現有的宿舍制度,其實對有需要的同學造成壓
章,也鮮少聚焦弱勢。
迫,鼓勵同學爭取性別友善宿舍或為一出路。 相較之下,學生報免於政治和商業因素的壓力,有足夠 透過監察、報導及討論,讓同學在你爭我奪的人群中卻
篇幅對弱勢議題作分析、報導。譬如,我們可仔細分析
步,注意到那些默默受壓迫的人們,思考中大現有制度
個別政策的細節,詳述和疏理壓迫弱勢的複雜制度因素
和風氣中的不公和缺漏,它們如何壓迫我們、並找到現
和立體呈現他們的生活面貌。我們希望,透過替弱勢群
有制度以外的可能。從而,鼓勵同學主動爭取應有的權
體發聲,甚或給他們直接的發聲機會,令讀者理解造成
利和改變壓迫我們的政策和制度,達成真正的「以人為
不平等的根源、弱勢的憂慮及其生活的不同面向,以消
本」,這是學生報希望做到的。
除對他們的偏見和誤解;在相關的議題上,也得到更多 資源作判斷和行動。
校園外的社會,對弱勢的壓迫更是無處不在。
社會版 我們眼中的社會是怎樣? 加入民生議題作目標,藉改善基層生活壓力,長遠提高民 現時社會存在極多不公義,例如地產霸權導致普羅大眾難
眾參與?這場運動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所以我們應該
以置業、基層權利一直被社會其他階層忽視、港人得不到
重新審視「佔中」運動。
應有的政治權利等等。這些問題其實對我們都有相當切身 的影響,為了保障我們的利益,我們有需要關心社會。
主流媒體在處理佔中議題時多有鮮明而迥異的立場,支持 佔中的會為之報導宣傳,反之就會將佔中定性為動亂,然
我們會做甚麼?
而他們鮮有理性地分析和批判佔中運動。面對這些議題, 我們認為需要反思佔中運動的原則、關注佔中的實際運
除了以上議題以外,學生報今年會特別探討「中港矛盾」
作,嘗試為這場運動加入更多思考方向。
及「政改」議題。
社會版處理議題的手法 中港矛盾近年來不斷加劇,新移民在不少討論中都成為輿 論的箭靶,比如主流傾向指責他們好吃懶做。但我們查
面對社會上的不公義,我們當然不應坐視不理。況且我們
查數據便會發現,新移民的勞動參與其實與本地人相差不
作為一個學生媒體,在政治與經濟上比傳統媒體受較少壓
遠。可見以上指控是失實的,而這對新移民造成莫大壓
力,我們應該正視並深入分析社會不公義,讓同學聽到被
力。因為這問題將來甚有可能不斷升溫,我們將本持關懷
社會忽略的聲音。我們會明確顯示立場,從而抗衡壓迫弱
弱勢的理念,重點處理新移民這群弱勢。主流媒體多數只
勢的論述。然而,學生報不應是忽視同學聲音的一言堂,
報導新移民對社會的影響,卻很少探討問題成因,因此學
而不少議題都有大量討論空間,因此在展示立場的同時,
生報會嘗試從不同角度出發,例如分析制度問題,來思考
我們會盡力開展一個理性討論和溝通的平台,讓不同觀點
新移民問題的形成。我們認為只有整理清楚事情的來龍去
互相碰撞,促進良好討論風氣。
脈,才可以確切理解新移民議題。 我們將會採取評論、訪問的手法,以分析社會現況及一些 議題的成因,揭示問題根本,讓同學從中反思社會狀況。 另外,我們亦會關注佔中議題。今年將是香港民主化關鍵
而對於突發的事件,例如示威遊行、工會運動等,我們會
的一年,佔領中環將會成為民主化的新契機。佔領中環
採取報道的手法處理,好讓同學可以容易理解這些議題的
其實是一場公民抗命,挾民意直接與北京角力,挑戰北京
來龍去脈。必要時,我們更會直接以行動援助受壓迫的一
心目中的普選議程,爭奪談判議程的制訂權。我們固然認
群,如參與遊行、靜坐等,希望藉此引起同學的注意與深
為民主化對香港十分重要,但是,我們也認為需要反省對
思。
民主的追求,是否只要有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得出一 位由全民選舉產生的特首,就能解決房屋、民生等社會問 題?當然不是。其實不少基層在嚴重的經濟壓迫之下,根 本沒有心力參與政治討論,現時政制框架亦大大限制基層 表達意見的機會。佔領中環雖為追求民主,但是否也需要
校園版
中大校園有著不同的群體,有著豐富多樣的生活面貌,
校長的背景、聘任過程都知之甚少。校政之封閉可見一
如不同學系的上堂風氣、各個宿舍的多元性等等。然而,
斑。
群體之間卻鮮有交流,它們之間缺乏串連,導致各個群 體之間的疏離感,甚至充斥著利益衝突:如校工受薪於
再者,校長本身就是從高層之中選出,是個封閉的小圈
校方,薪金、工作條件、自主性均受高層所控。故此,
子選舉。不論校長想做甚麼,都改變不了整個管理層,
學生報希望擴闊學生對校園的生活想像,進而提出一種
真正決策的仍然是校董會。所以,儘管中大國際化計劃
群體間互相溝通、尊重的校園制度。
橫跨幾位校長任期,且各校長才性各異,國際化計劃依 舊照推不誤。而這些事情,從來就和中大學生息息相關,
呈現校園面貌
學生一舉一動都受校政影響。學生明明最切實了解校政
我們希望對大學生身份作出反思,大學五件事--「讀
情況,最受校政影響,但決策權卻落入安坐冷氣房的高
書、上莊、住 hall、part-time、拍拖」似乎已經成為
層手中。校政如此封閉,影響極大,且損害學生應有權
大學生活的刻板想像。我們理應保有自主權,思考各種
利,是校園中的不公義。因此,學生報將提倡員生共治,
校 園 文 化 對 我 們 的 意 義。 如 訪 問 中 大 農 業 發 展 組 的 同
引發同學反思。
學,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價值觀,嘗試提供大學生活的另 類面向。
校園版的立場 不論評論校政,或是描繪生活面貌,學生報都將堅持理
校園版會將訪問校園內少有發聲機會的團體,了解其生
念。追求自主是校園每人都應有的權利:我們應有權決
活面貌,擴闊校園想像。例如女工放工後的生活、校工
定校園內設備的去留,校工亦應於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待
一天工作情況。作為中大的一分子,基層員工在校員內
遇。但在追求權利的同時,亦不能漠視自己對身邊人的
的身分容易被簡化為「收左錢提供服務」的人,他們的
影響。學生報在評論議題時,會嘗試展現出哪些群體處
生活卻鮮有提及。故此,學生報希望能增加大家對他們
於劣勢,從而讓同學留意並關心受壓迫的人。
的了解,避免忽視。 另外,面對影響甚廣且迫切的校政,校園版將評論和分 析校政,指出校政與學生生活的關係,從而推動同學參 與校政。 校園民主--從校長遴選談起 中大校長遴選在即,而校長或多或少都是代表中大,亦 有權力決策校政,從開設穆斯林餐廳一事中可見一二。 惟選舉過程極其封閉,校長由校董會聘任而成。同學在 此過程,除無決策權力外,就連校長遴選的條件、候任
網上版
近年,網絡平台廣為普及,網上媒體的地位亦日益
鼓勵同學參與其中,並讓同學了解策劃的組織,擴
提高,大眾的閱讀習慣隨之改變,讀者現多從電子
闊對校園的想像,啟發同學發掘校園生活的可能性。
媒體閱讀新聞報導及評論來獲取資訊。這種閱讀習
突發事件亦會納入校園動態,如工傷事故、手足口
慣的轉變,直接影響中大學生報的媒體定位。
病等疾病威脅及學校醜聞。這些事件或即時波及同 學,或隱含校園問題,乃同學關心的焦點。
網絡平台的冒起,使印刷版的不足愈見明顯。網絡 資訊即時流通,令媒體能緊貼讀者,但現時學生報
校園記者
接觸同學的方式只限於每月一期的印刷品,除了定
我們將招募校園記者,專責採訪校園事件、訪問相
期發行刊物,與同學的校園生活幾近完全割裂。學
關人士及撰寫報導,呈現中大動態,讓同學掌握校
生報被批評過份偏重社經評論,缺乏校園報導,忽
園資訊。校園記者需參與編採會議,並以一對一的
視校園資訊極不流通的問題:校政的最新消息散播
形式與編輯合作,亦可視乎情況加入實體版的工作。
緩慢,校園活動的資訊難以廣傳。另外,礙於印刷 版的篇幅限制,學生聲音往往難以完全反映,產生
討論平台
「一言堂」之感,同學的聲音長期缺席,彷彿只有
網上版將增設專欄,邀請不同立場的同學及組織撰
編輯自說自話。
寫,讓不同立場的觀點碰撞,務求促成討論,共同 探討問題和排解衝突。例如社會議題的討論可包括
有見及此,我們決定利用網上平台即時性和機動性
基層、性別及族群矛盾。而校園討論則讓同學探討
的優點,大幅改革網上版,發展成公共討論平台,
校政及書寫校園生活,呈現不同中大學生的面貌,
回應閱讀趨勢的變化,彌補印刷版的不足。新的網
例如素食、踏單車生活,探索校園全像。我們亦會
上版將反映校園動態及建構網上平台。
擴展投稿版面,稿件只要不涉謾罵及無理的人身攻 擊,則可刊登。
校園動態 校園動態包括每星期兩則的短篇報導、校園活動月
介面轉變
曆及不定期的民意調查。短篇報導主要分校政、校
對於現時網頁的不足,如難以搜尋文章、手機版界
園活動及突發事件三部分。校政的內容涵蓋學校資
面不便操作等問題,我們將以一個全新的網頁設計
源分配、空間規劃、教學政策及校園勞工等面向,
回應。每個版面及其推介文章將在主頁以全景預視
讓同學即時了解切身的校政。而中大裡有不少同學
圖清晰簡約地展示。讀者亦能即時閱讀最新的校園
較少接觸的活動或組織,例如由中大學生組織的團
動態。此外,搜尋器亦將改動成更方便讀者閱讀及
體 ART Like,早前在地鐵車廂裡唸詩,探索藝術及
尋找文章的工具,輔助及強化網頁作為資料庫的角
公共空間的可能性,他們或許只是缺少宣傳以致未
色。
為人所悉。校園活動報導藉著介紹這些特別的活動,
情色版 從小灌輸的「性教育」,旨在植根一套好與壞的性觀
我們不甘再被陳腐的性觀念支配,不欲性言談空間或
念,例如性行為理當是男與女、一對一,將所謂「壞」
談性的身份萎縮,因為性,本來就沒有優劣之劃分。
─不為廣眾接納的性,歸類為淫邪、不道德,形成一
我們希望扭轉人們談性的態度,不光是幽默笑話式和
套性秩序。保守的規範下,一批違規者無辜地遭社會
隱蔽秘密地悄悄談,或是色情消費品。希望抬起主流
鄙視、連環中著道德批判的箭。例如性工作者接客,
性秩序這塊巨石,讓各種多元的情色想像不致被壓死。
牽涉金錢交易,既被貶為非法勾當,又冠上種種淫穢 的污名。
情色版乾脆地用平日的語言描述性,不會誇大性器, 如女性的身材。有關性的現象、方式和產物,我們亦
另外,主流媒體習慣把性抽出來,置於那刻意塑造的
會用嚴肅的腔調加以分析。透過故事、訪問、知識問
狹窄的想像空間,以迎合市場口味。就像風月版總是
答等,就不同性議題與大家論性談性,赤裸裸地講性
以男性視角來描述性愛場面,放大如強姦的凌辱方式,
事在不同場合、對象、方法和文化之中的模樣,搗亂
又把女性的身體當作消費玩物。在如此風氣下,縱是
性秩序的框架。
公開呈現「性」,卻繼續深鎖「壞」的性在固有的允 准領域。
性 / 別版 從父母的身教到學校教育,再到大眾媒體的潛移默化,
性(即跨性別同性戀者)。又如在帶有歧視的公屋政策
我們對性別定型早已習以為常。譬如,女性被定型為溫
當前,一般家庭逼切的住屋需要,已無法跟富貴人家同
柔軟弱,面對性罪行的威脅時,不能硬碰,只能規避,
日而語,更何況是不被受承認的普通「同志」愛侶?
她們總被勸告別出夜街,不幸出事後,還可能要接受「條 裙太短,引人犯罪」的指控。
議題選擇方面,宏觀制度與微觀的壓迫互相加強,關係 千絲萬縷,不能偏於一極。故此,我們既會處理社會性
更甚者,性別定型裡的所謂「正常」,彷彿不辨出非我
重的議題,如:政策的歧視,像婚姻為何、如何默認一
族類者不可。為穩定「正常」的界線,「異類」如聲線
男一女的婚姻,排拒其他組成方式;亦不會忽略人際關
嬌嗲的男生或同性戀者,得在不同場合承受異樣的對待,
係上相對細緻的定型與壓迫,如從日常相處與言談中的
他們要麼接受一番修整,重回刻板的主流,要麼被邊緣
細節出發,剖析對母親——作為無酬的家務勞動者——
化。身處「正常」光譜的人,或已成幫凶而不自知。
的期望怎樣造成壓迫與暴力。
再者,不同性別身份、以及其與其他身份,亦為流動與
挾著上述分析,我們希望讀者能反省性別中的權力關係
重疊——「男女」和「同志」的簡單劃分,遠不足以概
和壓迫,在日常難以迴避的相處裡,對自己的言行更敏
括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複雜性;而其他身份,如階級、
感,避免造成傷害,並重新理解和調整對他人的期望;
種族,與性別身份疊加起來的壓迫也不容小覷。譬如帶
自身以外,也支持和參與校園或社會裡相關的平權運動。
女性認同的男性,在變性或反串後,其性取向亦可為女
文藝版 我們生活中總是與文藝相遇。文藝不單是少數文化精
讓各種或新鮮、或陌生的經驗統一成「享受」即使
英 的 專 屬 玩 意, 通 俗 如 流 行 曲、 動 畫 等 其 實 都 是 文
我們看到別人的困阨,也和任何一件日常事物沒甚
藝,只是我們不曾察覺,僅視作消費或享受。意覺到
麼分別,頂多也不過是一件,有趣的事。「享受」
某種事物屬於文藝是重要的,那讓我們對作品產生特
的審美觀讓我們變得殘忍或無情,文藝則不。文藝
殊關注,從而引發獨特的思考,換個說法,就是文藝
透過其文藝性撼動常規和習見,促使我們對日常秩
性。譬如《動物農莊》1940 年英國的社會現實置換
序作出反思和批判,嘗試理解他人的處境,那樣我
成一場動物農莊的權力更替故事,透過動物的角度觀
們才能懂得同情、體諒。
察人的問題,結構上的陌生延長了讀者的消化過程, 揭示極權的恐怖與荒誕。
問題是,為甚麼要由我們來談文藝呢?誠然,我們 都不是藝術家,學習文藝的閱讀方式時也覺困難。
將文藝視為消費也能讓更多人看見文藝啊,為何要汲
可是,我們並不願意只提供淺白易明的內容,因為
汲於其文藝性?那是因為把文藝視為「文青」的消費
這讓我們懶於發掘意義,反覆略過陌生而難以消化
戀物,將隱去文藝工作者在香港身處的嚴峻處境。在
的重要部份,其中之一就是同理心。一般文藝的分
香港從事文藝工作總是處處受阻,街頭表演隨時被控
類以形式作為限制,譬如小說、電影,可是人本來
「妨擾罪」,藝術資助計劃一直遭人詬病,問題癥結
就各有差異,自然有自己一套文藝想像及閱讀方式。
在於文化政策沒能好好配合,提供文藝發展所需要物
最終,每個人所能代表的,只有自已。可是呢,相
質條件和文化紛圍。
異的人們之間總會存在,即使只是一點點,和他人 相關、交疊的部分吧。這一點點人和人之間的關連,
另一原因則是,文藝商品化很多時候讓人們忽略作品
就是值得我們發掘的重要部份,也是文藝之所以引
本身,反而聚焦在其商業價值之上。那其實在強調迎
起共鳴的原因——同理心,即理解他人的能力。
合大眾的審美觀,一種「享受」的意識形態 。譬如 說近年越多電影偏重於官能刺激,視覺享受,有的沒
固此,我們希望承繼推廣文藝之志,徵集文藝創作
的都用上 3D 技術。這種「享受」,實際上指向某個
和評論,探討直接影響文藝發展的文化政策。一眾
虛浮、輕易消散的經驗過程,過後並沒有半點得著,
編輯亦承諾和讀者一起,走向文藝之中含糊晦澀的
一切如過眼雲煙,它磨平了所有日常生活的突出物,
地方,嘗試參與創作,推介,書寫,設計創作實驗, 學習理解,好好生活。
特刊 八九民運
迎新
當我們回望廿五年前的天安門廣場時,究竟看見一個什麼樣 的景象?年復年的燭光晚會,形式化的口號和儀式。作為九 十後的我們,缺乏對六四的體驗,難以進入有關想像。六四 對我們來說,除了一年一度的晚會,到底有甚麼意義?
大學對於甫取得OFFER的新鮮人是片迷「網」。
當我們只看見染在廣場上的血跡時,卻忽略了八九民運的歷 史背景;六四正是中國民主運動的一個轉捩點。六四之前, 內地對言論的限制較寬鬆,人民對中共仍帶期許。但六四之 後,大陸人民的自由急降至冰點,民主運動更成一潭死水。 而當我們回望今天的香港,政治上的打壓亦如同八九年末的 白色恐怖。當我們生活在同樣壓迫的社會之中,我們應該如 何自處?出版八九民運特刊,梳理歷史被忽略的全貌,以大 事表、訪問、文本分析等理解方式,重新審視這一段抗爭的 歷史。也許,我們能從黑暗之中摸索一條出路。
出版計劃
回憶你我作為新鮮人時,一簍目不暇給的花花選擇儼如大浪 滾滾迎面捲來,卻離不開大學_件事這既定的模式,幾多同 學墮入其中而不自知。 本閣希望透過迎新特刊,除報道無形框架內的上莊、學習、 住宿文化外,應回到根本--認識校史,了解今天中文大學 的模樣,從何演變過來。同時,亦深挖校園其他面向,包括 師生關係、學生組織參與,呈現多樣性校園真實的畫像。在 多姿多彩的紗幕背後,我們揭示那些可或不可預見的困難, 如教學語言的轉變、學生資助的門檻,令同學對前路有一定 心理準備。 特刊將圍繞這焦點問題:「進大學的意義?」,希望助新生 反思及釐清大學生身份及其發展路向,過渡跳躍進中大的適 應期。
內閣成員
2014年
2015年
四月常刊 六四特刊 迎新特刊 九月常刊 十月常刊 十一月常刊
一月常刊 二月常刊 三月常刊
投票期
聯合心理一 伍宜孫數學一 聯合中文一 聯合政政一 新亞中文一 聯合中文一 聯合新傳一 逸夫文管一 逸夫中文一 聯合中文二 崇基心理一 敬文工程一
候選總編輯 候選副總編輯 候選副總編輯 候選財政 候選秘書 候選執行編輯 候選執行編輯 候選資料主任 候選資料主任 候選資料主任 候選資料主任 候選資料主任
候任委任編輯
二月十一至十四日 二月十七至二十日
諮詢日期 27/1(一)12:15-14:45 29/1(三)16:00-18:30 6/2 (四)15:30-18:00 7/2 (五)19:30-22:00
吳皚純 彭浩霖 周芷晴 鍾展翹 廖琬珊 胡倩婷 劉子康 鄭詠甄 龔愛婷 謝天燊 周俊熙 魯湛思
烽火台 火車站 火車站 文廣
譚銘龍 陳欣儀 岑煒臻 林少彬 鍾宇杰
聯合政政二 聯合理學一 逸夫文研三 新亞哲學三 逸夫文研四
www.facebook.com/cusp44 cusp1415@gmail.com 聯絡電話︰ 63976028 (Ocean)
印刷日期:27/1/2014 份數: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