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portfolio(for work)

Page 1

陳 關

彥 於

綸 建 2008 | 2013






老 城 則 貌 樣

子 市 。 , 態

的 是 以 繁 ,

宇 一 人 衍 就

宙 種 為 的 稱

觀 集 初 過 為

探 合 始 程 「

討 所 , 中 形

的 是 宇 宙 從 「 無 」 到 「 有 」 的 生 成 過 程 。 產 生 的 狀 態 , 在 城 市 形 成 之 初 , 是 呈 現 混 一 的 沒 有 形 體 也 就 是 沒 有 規 萬 物 各 自 繁 衍 輾 轉 成 意 識 而 生 成 ; 在 一 座 城 市 尚 未 成 形 以 前 有 百 種 樣 那 些 稍 微 滯 留 或 是 緩 速 變 化 的 部 分 便 生 成 為 物 , 而 萬 物 生 成 具 有 各 別 」 。

因 城 城 繹 神

此 市 市 複 所

, 的 具 本 在

「 樣 體 的 。

形 貌 的 循

」 保 形 環

是 有 態 我

「 精 會 稱

無 」 到 「 有 」 發 展 階 段 歷 程 中 的 最 後 落 實 。 神 , 而 這 樣 的 精 神 經 再 造 與 演 變 返 於 完 好 的 狀 態 。 經 由 萬 物 的 循 環 , 再 漸 次 變 化 , 回 到 初 始 狀 態 , 呈 現 自 然 的 循 環 規 則 。 這 個 不 斷 創 造 演 之 為 「 消 融 」 , 最 後 每 個 形 體 都 化 為 城 市 的 一 部 分 , 始 自 於 最 初 的 精


關 於 一 座 城 市


一 座 城 市


笛 卡 兒 說 , 只 有 一 件 事 是 我 們 無 法 懷 疑 的 , 那 就 是 : 我 們 正 在 「 懷 疑 」 這 件 事 的 「 懷 疑 本 身 」 。 換 句 話 說 , 我 們 不 能 懷 疑 「 我 們 的 懷 疑 」 , 因 為 只 有 這 樣 才 能 肯 定 我 們 的 「 懷 疑 」 。 由 此 , 笛 卡 兒 找 到 了 一 個 立 足 點 , 使 他 可 以 說 出 那 句 名 言 : 我 思 故 我 在 。 建 築 是 我 思 考 城 市 所 找 尋 堅 定 立 足 點 的 媒 介 。 我 間 屬 亞 從

和 更 於 洲 語

城 迭 這 城 言

市 。 座 市 、

的 台 城 , 文

交 北 市 它 化

集 的 眾 複 到

始 擁 多 雜 空

於 我 遊 牧 式 搬 遷 的 童 年 記 憶 , 從 中 和 、 天 擠 、 台 北 的 快 與 慢 、 台 北 的 味 道 , 我 在 這 的 複 本 之 一 , 而 我 就 是 城 市 本 身 。 台 北 是 的 殖 民 背 景 擁 有 世 界 數 一 數 二 的 大 樓 也 同 間 , 它 是 一 個 多 元 而 且 容 易 迷 失 的 城 市 。

母 個 一 時

、 城 個 擁

大 市 極 有

同 長 其 許

到 成 複 多

蘆 , 雜 舊

洲 被 而 時

在 它 值 代

家 塑 得 的

與 造 研 產

家 。 究 物

之 我 的 ,


目 錄

建 築 如 同 一 種 失 憶 症 。 作 品 完 成 後 , 籌 備 過 程 中 的 許 多 想 法 與 研 究 資 料 通 常 被 移 除 , 精 簡 成 幾 個 基 本 元 素 , 基 本 上 只 會 剩 下 一 些 完 成 作 品 照 , 或 許 還 有 一 張 草 圖 吧 。 J e a n n e

G a n g


人 /07 /28

非人 /31 /46

非人與人 /49 /80

畢業設計 / 實習 /01 /02 個人簡歷 /01 /02 展覽 /01 /02

攝影 /01 /02

繪畫 /01 /02



教 育

經 歷

私 立 銘 傳 大 學 建 築 學 系 台 北 市 立 中 正 高 級 中 學

形 構 設 計 / 新 北 市 市 立 美 術 館 競 圖

軟 體 AutoCAD SketchUp Rhinoceros Artlantis A、I

ID)

i a t b o t w @ h o t m a i l . c o m T u m b l、 r I S S U U

0 9 7 6 3 0 9 3 5 9

A d o b e ( P、 S

電 話 /

基 隆 海 港 大 樓

電 郵 /

聯 絡

屏 東 演 藝 廳 公 共 藝 術 徵 選

三 創 園 區 1 2 F 形 藝 空 間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新 建 大 樓 公 共 藝 術 徵 選

社 群 /

高 雄 鳳 山 法 院 公 共 藝 術 徵 選


人 非人 非人與人

「 形 」 即 萬 物 生 成 之 後 所 呈 現 的 各 種 形 態 城 度 現 意 「 種

市 大 於 義 人 屬

的 至 另 僅 」 於

形 建 構 在 「 人 」 、 「 非 人 」 與 「 非 人 與 人 」 三 者 的 四 維 介 面 之 間 思 想 小 至 毫 毛 , 彼 此 互 文 且 不 斷 發 生 交 感 甚 至 任 意 串 聯 , 不 同 相 一 個 不 同 的 形 之 內 , 而 每 一 個 形 可 能 依 另 一 個 形 而 存 在 。 這 一 個 是 這 一 連 串 建 構 城 市 的 連 鎖 反 應 中 所 「 區 分 相 異 」 和 「 時 間 」 、 「 非 人 」 與 「 非 人 與 人 」 三 者 代 表 的 是 這 座 城 市 形 態 的 最 後 落 用 來 解 讀 城 市 的 語 言 與 方 法 之 一 。

。 異 追 所 實

這 的 尋 出 的

樣 形 蹤 現 關

的 都 跡 的 鍵

空 可 歷 狀 ,

間 能 程 況 是

廣 出 的 。 一


人 之一

工作站 _ 單 元 的 模 擬 變 形 與 縮 放

之二

山宅 _ 街屋裡的三代同堂

之三

印記 _ 具象的情緒與在現

之一

自然 _ 解構的破壞與再造

之二

洄瀾驛站 _ 美崙溪畔將軍府時間的凝結、死亡與前進

之一

高層建築 _ 形式與機能

之二

新置與延續 _ 書市文化的在現與都市景觀

之三

都市縫合 _ 高架鐵路的機會與串連

非人

非人與人


人 . 之 07 一 工 作 站 _ 單 元 模 擬 的 轉 化 與 空 間 知 覺 之 15 二 山 宅 _ 街 屋 裡 的 三 代 同 堂 之 23 三 印 記 _ 具 象 的 情 緒 與 在 現


這 是 一 連 串 對 於 建 築 「 純 粹 」 的 辯 證 與 思 量 從 家 具 到 個 人 空 間 從 個 人 到 家 庭 從 傳 統 形 式 的 解 放 回 到 個 人 的 空 間 創 造


0 7 | 0 8


工作室。 單元模擬的轉化與空間知覺 從圖桌、書櫃到模型展示架 繁衍成一棟佇立在湖畔的工作室 空間的尺度隨這設計的類型擴增 柱子、牆、樓板、窗、露臺 託開、串連、分裂、集合 彼此交結成形

人 之 一 _ 2 0 0 9 1 1 2 7

湖 泊

循 序

家 具

工 作 室


0 9 | 1 0


空間知覺 從自身人體尺度開始進行個人工作家具的設計,探討的是基能與使用者的關 係,進而與收納的行為模式(被包覆、被封裝)為概念來進行家具設計的語彙操 作,從圖桌、收納圖面的移動式櫃子以及放置模型的空間試著去以使用者的角度 進行使用配置,再以相同的的模式放大尺度進行個人工作站的設計,將語彙套用 後置入家具與動線的規劃,後期建築語彙的變形利用牆面與柱列脫開形塑建物的 表情與深度。 這個漸變的過程來自人的個體需求再逐一放大檢視,最後再將建物置入環 境,自選一個基地來想像怎麼進入這個空間的入口 ? 而你又會怎麼從工作桌的位 置輾轉看到湖面的景色 ? 這是ㄧ連串關於人關於物件關於建築體驗的訓練過程。

人 之 一 _ 2 0 0 9 1 1 2 7

手 繪

平 立 剖


1 1 | 1 2


人 之 一 _ 2 0 0 9 1 1 2 7

負 片

佇 立 的 位 置


1 3 | 1 4


人 之 一 _ 2 0 0 9 1 1 2 7

託 開

交 集

風 景


1 5 | 1 6


山宅。 街屋裡的三代同堂 祖父 : 個性好客喜歡熱鬧,常邀朋友至家中作客特愛唱歌。 祖母 : 待人和氣,喜與孫子女相處,廚藝更是一等一,尤其是傳統的北部粽。 兒子 : 泡茶是平日的嗜好,不論是品茗還是蒐藏都是專家。 媳婦 : 與外公一樣個性開朗,熱愛旅遊,喜與朋友交流。 孫子 : 就讀於建築系大學二年級,在美學方面有興趣。 孫女 : 就讀高中一年級,個性外向是家中搞笑鬼。

人 之 二 _ 2 0 1 0 0 3 3 1

中 山 大 同

住 宅

住 商 混 合

三 代 同 堂


1 7 | 1 8


街屋的解放與交流 如何面對傳統狹長的街屋形式 ? 如何處理三代同堂的世代隔閡與交流 ? 在 面 對 台 北 傳 統 的 街 屋 形 式 與 新 興 產 業 的 結合課題時,勢必要處理舊有住商混合街屋的擁 擠以及昏暗的問題。利用機能與空間獨立來簡化 過於擁擠的街屋形式在以模矩化的單元來解決 傳統街屋的因狹長而昏暗的關係。 兩 個 概 念 的 結 合 試 圖 創 造 孔 隙 將 過 去 的 黑 色盒子注入更多角度的視野與光線。 另一方面,開放而且串連的屋頂平台釋放出 更多的空間也同時提供一個三代同堂的交流平 台同時也是符合機能生活的需求,提供年長者更 多在家曬太陽的機會,甚至是屋頂農園或是家中 自製加工蔬菜的場地。對於幼兒來說有更大的戶 外空間可以嬉戲。 一 個 家 的 私 密 與 開 放 建 構 在 狹 長 的 街 屋 形 式以及有效地利用「山坡遞減」的模組變化創造 更大的視野增加三代同堂更多交流的可能性。

人 之 二 _ 2 0 1 0 0 3 3 1

等 角

機 何 排 列


書房

玄關 DW

DW

UP

往住宅

往店鋪 UP

UP

騎樓空間

廚房

a

1 9 | 2 0

屋頂平台活動空間

b

c


祭祀空間

公共空間

屋頂平台活動空間

DW

DW

DW

屋頂平台活動空間 UP

DW

UP

UP

DW

e

d

f

d

g 人 之 二 _ 2 0 1 0 0 3 3 1

a _ 1 F 商 業 空 間

b c d e f _ 2 ~ 6 F 居 住 空 間

g _ 正 立 面


2 1 | 2 2


印記 印記記憶情緒 線 的 背 後 是 情 緒 的 節 自於生活之必要 來 來自於感受之必要 來自於自己之必要 在看與被看之間 在轉與停滯之間 在靜與抖動之間 自我消融 消融自我

撞 轉

????? ? ? ? ? ? ? ? 尋找的 是關於「自己」 關於「出口」

人 之 三 _ 2 0 1 2 0 5 3 0

桃 園

創 作

自 我 定 位


2 3 | 2 4


記錄 以過往記憶中的事件 與情緒,嘗試以此作 為創作的題材。將記 憶中情緒五感的變化 利用身體顫抖轉換情 緒的技法將情緒驅動 並將其都動的軌跡記 錄下來及結成冊。共 14 冊,各六面。

人 之 三 _ 2 0 1 2 0 5 3 0

情 緒 。 印 記


2 5 | 2 6


結 將記憶中情緒五感的 抖動軌跡以情緒的開 頭與強度篩選適度集 結 成 串, 在 以[ 再 現 」 情 緒 為 概 念 上 色。 共 14 結, 各 兩 串。

人 之 三 _ 2 0 1 2 0 5 3 0

情 緒 的 結 。 印 記 在 現


非人 . 之 31 一 自 然 _ 解 構 主 義 的 臨 摹 與 再 造 之 37 二 洄 瀾 驛 站 _ 美 崙 溪 畔 將 軍 府 的 凝 結 、 死 亡 與 前 進


這 是 關 於 第 三 人 稱 的「 微 觀 」與「 觸 摸 」 從 紋 理 脈 絡 裡 追 尋 從 時 間 的 形 式 為 本 以 五 感 廳 嗅 看 觸 嘗


2 9 | 3 0


自然 解構主義的臨摹與再造 根據德希達的說法,當處理經典敘述結構時, 最好進行文本解讀。解構 (deconstruction) 的條件是依附某類原型建構 (construction) 的存在,近而彼此互文而產生蹤跡。這是ㄧ連 串關於保留、解構與再現的空間製造。

非 人 之 一 _ 2 0 0 9 0 4 1 6

桃 園

創 作

萃 取 自 然


微觀 臨摹自然的紋理,研究其原型,從主幹、旁枝、結彼 此串聯的關係,再利用複製、旋轉來重新組構再加以 變形。

3 1 | 3 2


尺度與溫度 原本植物的溫潤對比金屬的冷硬,尺度的放大,從質 地、構成脈絡以及形體之間解構原本圖像的特質,在 重新以三度空間的穿透、包覆以及線性重新詮釋。

非 人 之 一 _ 2 0 0 9 0 4 1 6

臨 摹 三 度 空 間


3 3 | 3 4


洄瀾驛站。 美崙溪畔古蹟建物的凝結、死亡與前進 舊的基地與新的建物 相互交疊、穿插與包覆 創造新舊之間的對話 將日式宿舍做為展示品本身 試著以展示設計的思維導入空間與時間劇本 是ㄧ個一連串虛實空間與時間變化演繹的場域

非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6 0 2 花 蓮 美 崙 溪 畔

歷 史 建 築

社 區 營 造


基地個性 - 由於基地地處寧靜並與美崙溪下游親水河岸相鄰歷經自然與時間的淬煉,四周再由文教機構 與自然環境所環繞,並經由在地民眾的維護與推廣,花蓮縣政府已修復完成將軍府等縣定古 蹟及歷史建築是位於花蓮市易達性高且富含文化歷史與生態資源的一塊基地。 設計願景 - 結合基地個性與在地文化藉由基地來吸引人潮與,同時傳承當地民俗技藝或是提供各類藝術 的推廣、結合地區社大與在地民眾共享。 設計概念 - 利用建物有生死以及歷史會被記錄與持續發生為概念發想,以時間的歷程做為概念。 從凝結 - 建物的保存、衰老-尚未修復的建築在到新生-歷史建築的再利用,是ㄧ連串關於 時間與空間的演繹。

3 5 | 3 6


非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6 0 2 交 織

環 境


3 7 | 3 8


非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6 0 2 交 織

環 境


3 9 | 4 0


非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6 0 2 新 舊 並 存

機 能


非人與人 . 之 49 一 功 學 文 創 _ 形 式 與 機 能 之 57 二 新 制 與 延 續 _ 書 市 文 化 的 在 現 與 都 市 景 觀 之 69 三 都 市 縫 合 _ 高 架 鐵 路 的 機 會 與 串 聯


從 這 裡 開 始 , 人 與 非 人 都 只 是 城 市 的 「 複 本 」 城 市 的 騷 動 來 自 於 人 非 人 的 場 域 是 實 驗 場 彼 此 踏 著 彼 此 的 蹤 跡 然 後 互 文


4 3 | 4 4


功學文創。 形式與機能 城市隱藏的切線串聯起過去與現在 我試圖在這塊基地推敲舊有的紋理 到底是有內而外的形隨機能表現 ? 還是從環境開始由外而內的機能隨形 ?....

非 人 與 人 之 一 _ 2 0 1 0 1 2 1 0 台 北 高 層 建 築

與 都 市 . . .


4 5 | 4 6


建築與都市 一棟以都市環境而生的建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試著從都市環境的線索(包含歷史、位置與視覺) 以基地周遭建物的切線、人流、天際線 ... 等作為此棟文創大樓的原型,進而呼應基地所在環境的關 係。緊鄰建國高架這座充滿台北人記憶的廊道,復興書市與延續閱讀文化的在造成為此次設計的核 心思想。將其舊有紋理轉繹成由內而外且同時因應都市環境由外而內兩者兼具的設計思維試圖創造 位於都市結點的新地標與成就新都市紋理的想像。

樓電梯垂直動線

辦公空間 主要作為文創產業的出租 休憩空間 包含餐飲與戶外花園

商業空間 文窗商品的展示及販售

連絡走廊 此通道貫穿基地與周遭環境 展演空間 產品發表及文創展覽的開放空間

非 人 與 人 之 一 _ 2 0 1 0 1 2 1 0 切 線

鄰 里


4 7 | 4 8


非 人 與 人 之 一 _ 2 0 1 0 1 2 1 0 坐 落

關 係


4 9 | 5 0


新置與延續。 書市文化的在現與都市景觀 承襲功學文創的思考,建國高架與地面 之間與周遭環境歷史的變遷成為此案重 要關鍵,仁愛路的端點個接續了台北兩 個重要地標,地處兼具歷史與城市結點 雙 重 特 性 的 空 間 位 置。 因 此, 怎 麼 新 置?又該如何延續?成為了最重要的命 題與關鍵。

非 人 與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1 0 9 台 北 高 層 建 築

與 都 市 . . .


5 1 | 5 2


驛站 近年自行車運動風潮的崛起,從台北市開始廣設的 U-Bike,城市自行車道 也開始納入街道的設計。自行車休息站的設計結合原本做為基地分流的四 個心形綠地,進而將此案與都市紋理的關係更進一步,

非 人 與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1 0 9 高 度 與 想 像


5 3 | 5 4


延續 交通與結構是這個案子必須解決的基礎問題,也是撐起這個案 子的主要概念與操作,利用兩個巨大的結構板撐起整座建物在 連接自行車站、人行道甚至是做為空中走廊連接周遭建物串連 整個商業帶狀。

非 人 與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1 0 9 連 接

與 基 地 關 係


5 5 | 5 6


非 人 與 人 之 二 _ 2 0 1 1 0 1 0 9 與 橋 共 構

自 行 車 結 點


5 7 | 5 8


都市縫合。 高架化鐵路的機會與串聯 從對單體建築的思維模式轉換到都市尺 度的空間思維,是充滿衝突與矛盾的。 思考自外在的空間,從樓高、建物與空 地的疏密、商業帶狀的延續、端點的串 連與輕重到騎樓的風景延續,都市縫合 無疑是沒有終點的規劃,也是ㄧ種必須 不斷變化的設計。

非 人 與 人 之 三 _ 2 0 1 1 1 2 2 6 內 壢 都 市 界 面

車 站 .


5 9 | 6 0


一座以千塘鄉為基底發展的城市 埤塘對於桃園來說是自然的地景也同時屬於產業地景的一部分,隨著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埤塘所扮演 的角色日漸變形?做為一個開發者而言更不應該只是單體建築的思考,桃園在地性的建築該是什麼 樣子的?我相它不應該只是一個將埤塘填平而忽略原本埤塘自然紋理的建築配置與設計,埤塘養殖 的背景已經逐漸消逝,而它應該付予的功能應該還有蓄水灌溉英應逐漸邁入無梅雨季的變化,甚至 我們應該將舊時代以埤塘為生活核心的空間結構做為整座城市的都市計畫,而不應該以傳統的都市 計畫做為考量。

非 人 與 人 之 三 _ 2 0 1 1 1 2 2 6 配 置


6 1 | 6 2


同心圓式的都市想像 舊有的埤塘生活想像,應該是以埤塘為核心而逐漸向外擴張的過程。航空城快速變遷的時代裡新埤 塘生活的想像做為核心思維的開發變成不可逃避的責任,建築做為城市的配角,而埤塘成為這座城 市的核心,道路不在是左右一座城市變化的關鍵,從生活與交通的面相置入非軸線而是同心圓放射 的配置方式在以串連騎樓為商業考量做橫向的連結以串連傳統的都市生活。新埤塘生活取代道路成 為主導城市樣貌的關鍵,生活與自然才是城市的根本。在各個城市都在一邊高喊建造高齡友善城市 一邊高喊永續城市的時代理,桃園擁有更多有利的條件做為都市計畫的參考依據。

非 人 與 人 之 三 _ 2 0 1 1 1 2 2 6 歷 史 界 面 變 遷

光 場

車 站

住 宅


視野空間的形塑 做為以生活為核心的發展概念,居民的生活視野應該 是開闊的以埤塘做為控制城市密度的角色居民的視野 也因此在城市裡被解放,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都市景 觀與想像。

6 3 | 6 4


極限運動 慢跑道

自行車道 自行車驛站

人工

夜市廣場 小型商店圈

鐵道藝廊

鐵道街家具

戶外劇場

記憶廊道

生態教育區

埤塘再生

自然 自然系餐廳

社區農園 蔬果體驗區

小農分享站

樹屋 兒童遊樂場

樹洞 戲水區

新埤塘生活的核心想像 埤塘做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而這個核心是以民生為基 礎的想像,從高齡與幼童做為想像的思考對象到永續 自然環境的發展,這才是真正永續城市的想像。

非 人 與 人 之 三 _ 2 0 1 1 1 2 2 6 活 動

視 野 切 線

都 市 關 係 .


6 5 | 6 6


傳統道路思維的延續 在核心與核心之間商業與交通做為城市的動脈,傳統 商業空間的延續保留騎樓文化做為活化商業區帶的方 針,埤塘生活圈與街道的關係彼此和諧的存在。

非 人 與 人 之 三 _ 2 0 1 1 1 2 2 6

騎 樓 設 定

集 合 住 宅 的 配 置

鄰 街 面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