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移民人口與政策變遷

Page 1

國立臺灣大學 101-1 學期

澳門移入人口與社會變遷 (1981-2011) 人口學課程期末報告

指導老師:孫得雄教授 社會四 郭懿柔

B98305046

1/14/2013


目錄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文獻回顧........................................................................................................................ 2 研究分析........................................................................................................................ 4 歷年移入概況........................................................................................................ 4 移入人口特性........................................................................................................ 7 外地僱員........................................................................................................ 7 內地移民與僱員............................................................................................ 9 香港移民與僱員.......................................................................................... 10 菲律賓移民與僱員...................................................................................... 10 泰國移民與僱員.......................................................................................... 12 移民就業情況...................................................................................................... 13 結論.............................................................................................................................. 16 研究限制...................................................................................................................... 16 參考資料...................................................................................................................... 17 附錄.............................................................................................................................. 18 附錄一:歷年按出生地人口比例...................................................................... 18 附錄二:2011 年前取地及來澳原因統計的外地出生陸上人口 .................... 20 附錄三:歷年按出生地、年齡非本地人口...................................................... 21

1


研究動機及目的 澳門這座小城自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租借、再殖民統治開始,人口的 組成便不是只有華人居住的城巿。筆者是澳門土生土長的華人,自幼便對生活環 境中有澳門人、葡萄牙人、土生葡人、中葡混血兒、 「菲傭」 、 「賓賓」1等各種臉 孔共存的社會習以為常了。然而,在親身經歷過政權轉移、回歸中國,然後對外 簽訂多項協定,並逐漸開放內地居民移入以後,筆者有感社會中來自內地的人口 暴增,而外地勞工數目的增長亦造成本地居民的不滿及抗議。尤其最近幾年筆者 離澳到外地求學,每次放假返澳總覺得本地人的比例怎麼又少了一些,而菲裔人 口好像增加了不少;在公車上幾乎聽不到本地人講廣東話的聲音,反而都是三五 成群的菲藉人士和從內地來澳升學的大學生們。 基於以上所述個人對澳門人口變遷之主觀感受,以及社會民眾對外地傭工數 量上升之反對聲音,便啟發了筆者對澳門移民研究之興趣;於是針對澳門從 1981 年至 2011 年這三十年間的移入人口,其遷入目的及相關政策進行分析研究,企 圖描繪出這段時期澳門的移入遷移概況,其中的人口特性,以及這些移入人口的 職業和行業分佈,他們會帶來什麼影響,而在政策上該如何在維護本地居民福利 與流入外地人口之間取得平衡。

文獻回顧 眾多的遷移理論當中,本文採結構因素移民理論,尤其著重在「雙勞動巿場」 double labor markets(Stalker 2002)之分析。這項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 展不會只單純地產生技術層次從低到高,適合每位國民不同需求的就業機會。事 實上,它產生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一種是有保障、可做到退休、技術層次 高、待遇又好的工作;另一種則是臨時性、很辛苦、大家都不喜歡,而且待遇很 低的雜役。(Stalker)

1

菲律賓藉的外藉傭工俗稱「菲傭」或「賓賓」 。 2


另外,在進行澳門人口的統計資料時發現關於移民之數據蒐集相當困難。官 方公佈缺乏完整的移出人口統計;移入人口方面在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統計資料 中之用詞及定義都稍有不同。固本文以相對完整的出生地統計來進行本研究之分 析,將出生地為澳門的人口定義為本地人口,非澳門出生者為不同年期移入人口。 本研究所分析的人口普查資料所使用的表單包括:1981 年的「按年齡, 出生地及 性別統計之人口」、1991 年的「按出生地、歲組及性別之居住人口」、2001 年的 「按出生地、歲組及性別統計之居住人口數目」和 2011 年的「按性別、歲組及 出生地統計的人口」 、 「按性別、歲組及出生地統計的本地人口」 ;以及 2001 年的 「按歲組及行業統計之就業居住人口數目」 、 「按歲組及行業統計之非澳門出生的 就業居住人口數目」 、 「按歲組及職業統計之就業居住人口數目」 、 「按歲組及職業 統計之非澳門出生的就業居住人口數目」和 2011 年的「按前居地及來澳原因統 計的外地出生陸上人口」以進行移入目的之相關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澳門的輸入外勞計劃正式於 1988 年頒佈批示2允許輪入 非技術和技術勞工,2001 年3開始的普查資料中,不包括在澳門居住的外地僱員 及外地學生的統計資料則被歸類為「常住本地人口/本地人口」4。然而,由於 2001 年前的統計未有細分的資料,固此一貫使用未排除外地傭工和外地學生之資料作 統計分析,而另外從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統計數據庫5蒐集外地傭工的統計資料 作勞動巿場之分析。

2

12/GM/88 號批示和 49/GM/88 批示 1991 年的普查資料中未見是否包括外地傭工和外地學生之註記。 4 2001 年之表 67:按性別、歲組及堂區統計的常住本地人口;2011 年之表 33:按性別、歲組及 出生地統計的本地人口 5 http://www.dsec.gov.mo/TimeSeriesDatabase.aspx 3 3


研究分析 歷年移入概況 根據 1981、1991、2001 及 2011 年澳門人口普查資料,澳門的總人口持續 增長,其中來自移入人口的機械增加佔了一半以上(見圖一)。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非本地出生

200000

本地出生

100000 0 1981

1991

2001

2011

圖一:澳門人口增長示意圖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其中,非本地出生的人口又以來自中國內地(廣東省和福建省)6為大宗(見 圖二,附錄一)。 300000

其他 其他亞洲國家

250000

泰國 菲律賓

200000

前葡屬殖民地 葡萄牙

150000

台灣 香港

100000

其他省 50000

福建 廣東

0 1981

1991

2001

2011

中國

圖二:非本地出生人口比重示意圖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6

2001 年, 「中國內地」分為廣東、福建和其他省三個子項;2011 年,分為廣東和福建兩個子項。 4


另外,從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庫中蒐集到澳門歷年來自中 國內地移民及外地僱員人數7。從上述資料可見澳門人口中來自中國內地移民佔 了很大部分,然而早期兩地之間的來往及入境居留並沒有嚴謹的管轄,因而也沒 有詳細的統計資料實際合法移民的數量。後來因外交政策的關係,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才開始有持“單程證” 來澳的中國大陸合法移民統計資料(見圖三)8。 從圖中可見,1983 年為合法中國移民之第一個高峰點,然後便急速下降, 而從 1985-1995 年間,入境移民數相對穩定在 1500 上下;然而,1995 年開始 緩慢增長,而在 1999 年澳門政權回歸中國以後,內地新移民數字反復波動。早 期的移民高峰和近期的不穩定的數字產生之相關原因在下文「移入人口特性-內 地移民」的章節作詳細討論。

圖三:持“單程證”的中國大陸移民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外地勞工(簡稱外勞)在澳門整體勞動力中佔有很重的比例。1995 年是在 澳外地勞工的高峰期,共有 35286 人(見圖四) ,佔約 20 萬總受僱人口的 16.4%。 這個數字在 2003 年第三季減至 23221 人9,也就是全部勞動人口的 11.5%。其中 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2002 年,為 77%),緊隨其後的是菲律賓和泰國(2002

7

從 1988 年開始才有外地僱員統計資料,參見 12/GM/88 號批示和 49/GM/88 批示。 1982-1984 年資料參考黃漢強等(2005), 《新來澳定居之內地移民論析》之表 1-7,pp. 35。 9 在這 23221 名外地勞工中,總共有 5113 名被列為技術性外地勞工,佔總數的 22%。但是澳門 對技術性勞工的定義含糊的。舉例來說,家務助理這個通常被認為是非技術性的職位,在澳門也 被界定為技術性地勞工並且是技術性外地勞工中最大的組別(2414 人,佔總技術性外地勞工的 47%)。如果減去這批家務助理,技術性勞工佔整體外地勞工的百分比將下降至 11.6%。 (蔡幸強 2004, 2009) 5 8


年,分別為 13%和 2%) 。來自中國內地的外地勞工大部分受僱於非技術性的製茶 和服務性行業,如紡織、服裝、玩具、酒店和飲食業。就工資而言,他們所得的 要比同職位的本地工人少 20%-40%。 (蔡幸強 2004, 2009) 2004 年人數開始上 升,到了 2008 年,才四年時間人數便增加了二倍多(從 27726 人上升至 92161 人) ,可是隨即於 2009 和 2010 年下降一萬八千多人,2011 年再度回升並創新高, 達 94028 人。

圖四:1985-2011年居澳外地僱員人數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外地僱員 (期末結餘)

6


移入人口特性 外地僱員 外地僱員係澳門政府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簽訂協議,使外地居民能在合約期間 來澳從事短期工作。澳門外地僱員數目的增減與本地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 的好壞相當程度能反映在外地僱員統計資料上(見上文圖三)。從中國改革開放 初期到 20 世紀 90 年代末,澳門與珠海的經貿關係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兩地貿易投資關係發展更加迅猛,澳門成為珠海吸 引外資最為重要的來源地之一(綦佳 2011)。因而可能帶動外地來澳就業人數 上升,尤其來自中國內地的僱員。然而,可是到了 90 年代,工業增長放緩,甚至 出現負增長的情況(維基百科),有可能便因而導致原本上升的曲線往下降。直

到 2002 年 4 月,澳門博彩業結束了由一家公司壟斷經營長達 70 年的歷史;2004 年標志澳門博彩業多元競爭格局正式形成的“金沙”賭場開業(人民網)。賭權 開放,吸引外資在澳門開設多間酒店、賭場、旅遊渡假村,博彩業的興旺帶動整 體服務業的擴張及人力需求。加上 2003 年內地開展港澳個人遊方式來澳門、2004 年 1 月 1 日起,澳門與中國大陸的 CEPA 使澳門製造的產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內地、 2005 年 7 月 15 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維基百科),多方 因素使澳門的旅遊業及經濟活動持續增張,間接帶動建造業及服務業的人力需 求。 這些人力需求大多為非技術性勞動工作,當澳門社會的經濟變得越來越好時, 這些非技術性的勞職位對變得富裕的本地居民便顯得缺乏吸引力,加上建造大型 基建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在本地相關人才不足的情況下,更增加僱主向外吸納 外地僱員以滿足勞動巿場空缺的意願,同時亦反映在數據資料上,外地僱員自 2002 年始節節上升的現象。然而,2008 年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時勞動巿場對 人力需求變少,外地僱員人數急速下降。到了 2011 年經濟復甦,加上龍年效應, 結婚及出生人數增加(見表一),對於家務助理等非技術性勞工需求增加,因此 外地僱員的人數再次上升並創新高。 7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結婚

2047

2778

3035

3103

3545

活嬰

4537

4717

4764

5114

5852

-

男性

2342

2475

2484

2657

3061

-

女性

2195

2442

2280

2457

2791

表一:每年人口統計 (資料來源:澳門年鑑 2012)

根據 2011 年全澳人口普查統計結果中「按性別、歲組及出生地統計的人口」 和「按性別、歲組及出生地統計的本地人口」的資料比較,可計算出按出生地、 性別的外地僱員人數及其比例(見表一)。從表中可發現整體而言,來自中國內 地的僱員佔最大比例(50%),其中又約三成來自廣東;其次為其他亞洲國家和 菲律賓(分別為 22%和 18%)。以性別來分析,總體而言沒有太大分別,但是按 出生地會發現來自菲律賓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女性僱員數遠高於男性僱員數;來自 香港的僱員當中男女比卻是男比女多,約 3.7 : 1。本研究中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 來解釋這些地區僱員不平衡的性別比例,但是根據筆者的瞭解,由於來自菲律賓 或其他亞洲國家的僱員可能大多從事家務助理或酒店清潔服務的工作,這些職業 大多由女性執業;少數從事保安、其他服務業等普遍以男性為中的勞動工作。而 香港僱員男性較多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近年澳門各處大興土木,需要大量工程技 術人員,而這些職業別一般性別比例便男多女少,因此呈現出男性香港僱員較多 的結果。 男女 人數(人)

佔總僱員(%)

人數(人)

佔總僱員(%)

人數(人)

佔總僱員(%)

總數

67248

100%

35587

53%

31661

47%

中國

33594

50%

14115

21%

19479

29%

-

廣東

11041

16%

5251

8%

5790

9%

-

福建

2112

3%

974

1%

1138

2%

香港

3717

6%

790

1%

2927

4%

台灣

751

1%

439

1%

312

0%

葡萄牙

354

1%

171

0%

183

0%

菲律賓

11844

18%

8147

12%

3697

5%

其他亞洲國家

15089

22%

11260

17%

3829

6%

1899

3%

665

1%

1234

2%

其他

表二:2011 年居澳外地僱員人數及其比例(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自行整理)

8


內地移民與僱員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澳門經濟發展起飛,形成吸引移入的誘因;加上中 國實行改革開放,逐步放寬內地人士來往港澳探親和定居(黄漢強 2005) ,形成 向外移民的推力。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內地居民長期以來與港澳親人隔離以 及對港澳的響往,大批居民申請來澳,未受澳方限制,平均每年 5000 人以上, 1983 年更達到 6620 人(見前文圖四) 。澳門面對愈來愈大的人口壓力,故於 1984 年興中國達成協議,中國每年批准內地移民來澳定居人數每月平均 120 名,一年 1440 名,於是從 1985 年開始至 1997 年,內地移民大幅回落,保持在大約每年 1500 人的水平。到了 1998 年 3 月,回應澳門即將回歸,兩地親人盼望早日團聚 的願望,乃將名額增至每月 280 人,一年 3360 人,所以 1999 年實際到澳移民達 4984 人。從 2000 年 5 月起,因《澳門基本法》有關規定,又將名額提高至 420 名,一年 5040 名,因此 2001 年內地移民人數恢復上升(黄漢強 2005) 。而最近 十年反覆波動的人數有可能是由於政府反覆不定的投資移民政策所導致。 至於他們的移民動機,根據黄漢強(2005)的調查結果,約九成的內地移民 為“依親”移民目的來澳。而根據 2011 年人口普查資料亦顯示約七成來自內地 的在澳人口10來澳目的是為了要定居,僅四分之一是以找工作、從商為由來澳(見 附錄二)。然而,由於出生地為中國內地的人口實在龐大,雖然僅 13%內地出生 的居住人口為外地僱員的身分(見表三) ,該分類卻佔 2011 年全部外地僱員一半 的人口(見前文表二)。 2011 年

2011 年

(含外僱) (不含外僱) 中國

255186

221592

2011 年

該出生地之

外僱人數

外僱比(%)

33594

13%

表三:2011 年出生地為中國之外地僱員人數和外僱比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自行整理)

10

包括流動人口 9


香港移民與僱員 按照鄭天祥等人(1994)的論述,一般而言香港的經濟狀況比澳門要好,工 資比澳門高,澳門對香港人沒有多大吸引力。不過,澳門因為缺乏專業人士,往 往用高薪聘用香港的專業人士。澳門成立東亞大學(現名澳門大學)以後,香港 因學位嚴重不足,許港學生到澳門東亞大學上學,東亞大學四千餘名學生大部分 來自香港。1985 年統計在澳門工作的香港人有 5792 人。 不過學術名額的誘引吸納的是外地學生,應屬流動人口的一部分,但由於過 去的人口統計資料對於非本地人口、外地學生的身分區別並沒有詳細的定義;因 此,本研究將 1981 年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人口普查資料中,出生地在香港的非 本地人口認為已包括上述的學生及工作人口。然而,根據從 1981 年開始的非本 地人口資料顯示(見附錄三) ,於 1981 年,香港出生之移民年齡集中在嬰幼年, 0-14 歲人口共 6875 人,而這個人口高峰亦跟隨著年月推移,顯示這是一群在七 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來澳定居的嬰孩。可惜本研究沒有蒐集到資料來支持這些 小孩是上述來澳升學和工作人士之第二代的說法,沒有辦法作更詳細的分析。 菲律賓移民與僱員 根據 2011 年的人口普查資料(見附錄二) ,幾乎全部在澳的菲律賓出生人口 是以找工作、從商為由來澳。然而,該表單並未顯示當中多少為外地僱員、多少 為移民人口。此外,本研究亦缺乏早期菲律賓移入目的統計資料。 因此,筆者嘗試從其年齡分佈推論菲律賓移入人口之遷移動機。按出生地、 性別、年齡居澳人口的統計方面(見附錄三),筆者發現,來自菲律賓的人口主 要集中在青壯年:從 1991 年集中在 25-34 歲,到 2001、2011 年集中在 30-39 歲, 而且人口規模有曲線上升的趨勢;大大增加了澳門的勞動人口數,在短期內減低 澳門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除此以外,從表四可以看到來自菲律賓的人口在近二 十年迅速上升的人口數字;其中,經計算可得知於 2011 年來澳的菲律賓人當中 八成為外地僱員。加上前項的年齡特徵,可以說來自菲律賓的移民和僱員有助提 10


高本地勞動人口的總量,降低扶養比。 1991 年 (含外僱)

2001 年 (含外僱)

2011 年 (含外僱)

2011 年 (不含外僱)

1352

3455

9880

1733

菲律賓

2011 年 該出生地之 外僱人數 外僱比(%) 8147

82%

表四:1991-2011 年出生地為中國之外地僱員人數和外僱比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自行整理)

另一方面,筆者亦整理了出生地為菲律賓的居澳人口分別於 1991、2001 及 2011 年,按性別、年齡的人口金字塔(見圖五-圖七) 。從圖中可見,這二十年 間女性比男性多出許多,這相信與她們從事之職業本身失衡的性別比有關。至於 零星的幼年人口,猜測可能是他們在澳婚配之子女。其猜測是根據筆者居澳期間 曾見過就讀本地學校的菲裔小學生的經驗。 圖五:1991年菲律賓出生居澳人口金字塔 75-79 60-64 45-49 30-34 15-19 0-4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人數 (單位:人)

0-4

5-9 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 ≧85

女 19

20

14

25

193 317 326 213 130

51

25

6

5

5

2

1

0

0

男 11

24

13

14

71

21

17

3

4

1

0

0

0

4

157 134

79

60

圖六:2001年菲律賓出生居澳人口金字塔 75-79 60-64 45-49 30-34 15-19 0-4 600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人數 (單位:人)

0-4

5-9 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 ≧85

女 53

38

39

57

288 489 672 645 530 355 167

68

27

13

4

7

1

2

男 53

52

27

43

153 246 355 360 273 142

40

15

15

8

2

0

2

70

11


圖七:2011年菲律賓出生居澳人口金字塔 60-64 45-49 30-34 15-19 0-4

1500

1000

500

0

500

1000

1500

2000

人數 (單位:人)

0-4

5-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

48

76

151

68

544 1 351 1 809 1 730 1 633 1 054 854

275

171

116

28

30

82

58

328

59

85

59

812

1126

787

519

469

222

泰國移民與僱員 在人口普查資料中,關於來自泰國移民人口只有 1991 和 2001 年才有比較詳 細的統計資料,2011 年只有「其他亞洲國家」之分類,無法辨析泰國佔其中多 少比例,也沒辦法估算出其中來自泰國的外地僱員有多少。然而,單以 1991 和 2001 年的資料進行分析,其按性別、年齡人口金字塔,1991 年呈現非常極端的 性別比,而且年齡集中在 20-30 歲青壯年;2001 年性別比變得稍為接近一些,那 是由於大量女性人口的減少,年齡集中在 25-40 歲青壯年(見圖八-圖九)。 圖八:1991年泰國出生居澳人口金字塔 75-79 60-64 45-49 30-34 15-19 0-4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人數 (單位:人)

0-4

5-9 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 ≧85

8

4

6

17

54

52

25

16

10

11

4

3

0

2

0

0

1

4

3

3

65

594 650 248

77

27

9

8

5

3

2

1

0

2

6

78

12


圖九:2001年泰國出生居澳人口金字塔 75-79 60-64 45-49 30-34 15-19 0-4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人數 (單位:人)

0-4

5-9 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 ≧85

4

12

9

8

16

49

18

15

15

3

10

1

4

0

1

0

4

16

6

12

55

146 146 139 103

55

27

14

11

6

8

-

2

2

32

39

本研究沒有蒐集到為何於九十年代初會出現一批來自泰國女性,而十年後卻 銳減將近一千人,但男性卻只減少不到六十人的情況。筆者猜測來自泰國的女性 當中應該包括一部分為與澳門本地人結婚的外藉配偶,其猜測根據僅以個人有認 識來自泰國的外藉新娘。 而鄭天祥等人(1994)則指稱泰國和菲律律出生的居澳人口之特殊性別、年 齡結構反映了這兩個國家出生的人在澳門從事職業的特殊性。

移民就業情況 根據 2001 年人口普查統計全體居住人口以及針對非本地出生人口之就業業 及職業調查結果,筆者將之整理成四個圖表(圖十-圖十三)方便作比較分析。

圖十一:按歲組及行業統計之非澳門出生的就業居住人口數目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65 55-64 45-54 35-44 25-34 14-24

13


圖十:2001年按歲組及行業統計之就業居住人口數目 50 000 40 000 30 000 20 000 10 000 -

≧65 55-64 45-54 35-44 25-34 14-24

A大類 - 農業、畜牧業、狩獵及林業 B大類 - 捕魚業 C大類 - 採礦工業 D大類 - 製造業 E大類 - 電力、氣體及水的生產及分配 F大類 - 建築 G大類 - 批發及零售業;機動車、摩托車、個 人及家庭物品的維修 H大類 - 住宿、餐廳、酒樓及同類場所

I大類 - 運輸、貯藏及通訊 J大類 - 金融業務 K大類 - 不動產業務、租賃及向企業提供的服務 L大類 - 公共行政、防衛及強制性社會保障 M大類 - 教育 N大類 - 醫療衛生及社會福利 O大類 - 團體、社會及個人的其他服務 P大類 - 僱用傭人的家庭 Q大類 - 國際組織及其他領土以外的機構

圖十二:按歲組及職業統計之就業居住人口數目 45 000 40 000 35 000 30 000 25 000 20 000 15 000 10 000 5 000 -

≧65 55-64 45-54 35-44 25-34 14-24

14


圖十三:按歲組及職業統計之非澳門出生的就業居住 人口數目 35 000 30 000 20 000

≧65 55-64

15 000

45-54

10 000

35-44

25 000

5 000 -

25-34 14-24

第一大類 - 立法機關成員、公共行政高級官員、社團領導人員、企業領導人員及經理 第二大類 - 專業人員 第三大類 - 技術員及輔助專業人員 第四大類 - 文員 第五大類 - 服務、銷售及同類工作人員 第六大類 - 漁農業熟練工作者 第七大類 - 工業工匠及手工藝工人 第八大類 - 機台、機器操作員、司機及裝配員 第九大類 - 非技術工人

從上面兩對圖可見,非澳門出生者的行業及職業狀況與全體的狀況相當,並 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從本研究的資料未能歸納出澳門雙勞動巿場的社會結構。 不過,據蕭錦雄(2001, 2009)的資料整理則能套用雙勞動巿場理論。他指出外 地勞工佔澳門勞動力約15%。而外地勞工在製造業和酒店業分別佔勞動人的41% 和34.1%以上。銀行業中外勞所佔的比例極低。而在職業分佈方面,外地勞工通 常從事低技術的基層工作。他們主要擔任機械工作或製造業的基層工人。在酒店 業,他們大部分當服務員和低級工人。但是在銀行業,情況卻剛好相反,外地輸 入的勞工都擔任較高級的職位。而在工資方面,從事基層工作的外勞領比本地工 人低的工資;在銀行業工作的外勞則領本地工人兩倍高的工資。 由此可見,本地工人集中從事中間階層的行業和職業。企業付出較少量的金 錢來聘用非技術性的外地僱員,卻願意以高薪職請外地技術性僱員。 15


結論 首先,澳門的移入人口以青壯年為主,能增加全澳人口中的勞動人口數字, 使短期內扶養比維持相對低的水平;然而,再過二、三十年,除非外地僱員人數 源源不絕,否則當這些外來的青壯人口逐漸踏入老年階段,當中的外地僱員亦會 因合約期滿而回返母國。屆時,原來大部分由外地僱員從事的非技術性工作便有 可能需要有本地的勞動人口願意來接任。另一方面,高階的技術工作大量吸納外 地人才,變相減少了本地僱員進修並升遷的機會,長久並不是理想的社會狀況。 由於澳門的土地資源有限、財政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支出亦是有限,不可 能無限制地吸收外來人口。二十世紀末期,便曾因資源問題而限制內地移民數量; 那麼,為什麼 1999 年回歸以後便可以如此寬鬆地對待移民的流入呢?人多,需 求自然增多,相對地整體經濟活動會活躍起來,經濟收益增加,能支持的人口自 然會增多。然而,本文要提出的重點是外地僱員固然是可以滿足大興土木時對非 技術性工人的過渡性需求;可是,對於高技術性僱員的引入應該有所限制。長久 地吸納外地人才以提升城巿的國際競爭力並非長遠之計,根本的做法應是有規劃 地培育本地人才來擔任高技術性的職業,提升本地青年之國際競爭力;畢竟澳門 長期以來的移民史告訴我們:移民與經濟息息相關。一旦經濟不景氣,今天由外 來人口所建立的繁榮將會倒下,人才流失,本地人口卻又沒有能耐去接應他們的 崗位時,社會整體便會陷入不健康的狀態。因此,以防此等悲劇的發生,必須降 低遷移活動與經濟景氣的高度相關性,加強本地培育。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未能廣泛蒐集精確的資料及數據,使某些推論流於筆者個人經驗之推 測。另外,在進行資料蒐集時,亦發覺澳門政府之官方數據分類及定義每年各異, 造成分析的困難。另外,關於投資移民政策之影響討論甚少,是未來繼續研究時 應注意加強的地方。 16


參考資料 Stalker, Peter(2002) ,國際遷徒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 ,譯者:蔡繼光。臺北 巿:書林。 蕭錦雄(2001, 2009),《國內移民及外地勞工》,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 pp.93-10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幸強(2004, 2009) , 《澳門的外地勞工:全球化和勞動力》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文選,pp.197-22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鄭天祥,黃就順,張桂霞,鄧漢增(1994),澳門人口。澳門:澳門基金會。 黃漢強,程惕潔(2005),新來澳定居之內地移民論析。澳門:澳門大學澳門研 究中心。 綦佳(2011),珠澳合作與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關係研究,一國兩制研究,n.7: 158-163。 2012 年澳門年鑑。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電子全文:http://yearbook.gcs.gov.mo/ 李從正(2008) ,即時取締置業投資移民政策。澳門:澳門工會聯會總會資訊網。 電子全文:http://www.faom.org.mo/web/?action-viewnews-itemid-2615

(發佈:

2008 年 4 月 21 日 21:58) 曾 坤(2007) ,回望澳門賭權開放的歷史進程—兼論賭權開放的意義,人民網- 港澳頻道。電子全文:http://hm.people.com.cn/BIG5/42490/6596517.html (發 佈: 2007 年 11 月 30 日 09:17) 維基百科-「澳門經濟史」,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E%B3%E9%96%80%E7%B6%93%E6%BF%9 F%E5%8F%B2#1980.E5.B9.B4.E4.BB.A3.E5.BE.8C(時間:2013 年 1 月 14 日)

17


附錄 附錄一:歷年按出生地人口比例 數據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自行整理)

18


19


附錄二:2011 年前取地及來澳原因統計的外地出生陸上人口 數據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自行整理)

20


附錄三:歷年按出生地、年齡非本地人口 數據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自行整理,含外地僱員和外地學生)

21


2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