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 期 發 行 人:呂寶靜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 社 長:簡慧娟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 副 社 長:陳素春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 本期輪值主編:古委員允文、林委員昭吟、莫委員藜藜、曾委員華源 編 輯 委 員: (依姓筆劃為序) 古允文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江亮演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吳明儒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宋麗玉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官有垣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林昭吟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林勝義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顧問 林萬億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邱滿艷 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孫健忠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莫藜藜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許立民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許雅惠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郭靜晃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彭淑華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曾敏傑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曾華源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楊孝濚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詹宜璋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劉淑惠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劉邦富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魏希聖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顧美俐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執 行 編 輯:林婉如 助 理 編 輯:蔣麗音 中華民國 66 年 4 月創刊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出版
第 155 期
衛生福利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出版
社會福利標誌
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標誌
志願服務標誌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標誌
身心障礙標誌
中華民國立案老人福利機構標誌
社區發展標誌
婦女人身安全年標誌
刊
名:社區發展(季刊)
印 刷 廠:帝宏文具印刷有限公司
刊
期:第 155 期
地
址:高雄市鳳山區鳳仁路100之76號
發行機關: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電
話: (07)7106253
發 行 人:呂寶靜
展 售 處:五南書局/臺中市中山路 6 號
編
者:衛生福利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社
址: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 6 段 488 號 12 樓
網
址:http://www.sfaa.gov.tw
(04)2226033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 209 號 1 樓 (02)25180207
電子信箱:sfaa0206@sfaa.gov.tw
國家網路書店:
電
話: (02)26531953
http://www.govbooks.com.tw
傳
真: (02)26531773
(本社不對外販售季刊,欲購買者請向展售 處洽詢,如右列)
GPN:2006600047 ISSN:1028-9496 著作權管理資訊:著作財產權人保留對本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書依法所享有之所有著作權利。欲重製、
創刊年月:中華民國 66 年 4 月
改作、編輯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先
刊期頻率:每年 3、6、9、12 月
徵得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之同意或授權。
版
次:第一版
〔請洽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定
價:新臺幣 150 元
電話:(02)2653-1953〕
目 錄 社
第 155 期
論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 ............................................................... 本社 ........ 1
專題論述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 曾華源 ........ 3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 球化的糾結 ....................................................................................... 古允文 ...... 17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 調查來檢視 ....................................................................................... 彭懷真 ...... 33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 張英陣 ...... 51 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 劉明浩 ...... 62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 王篤強 ...... 73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 彭淑華 ...... 86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 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 顧美俐 ...... 99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 林勝義 .... 113 個案多樣化與社會多元化下的社工教育該何去何 從 ....................................................................................................... 陳政智 .... 133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 學應用 ............................................................................................... 黃聖桂 .... 140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 黃源協.莊俐昕 .... 154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 陳怡伃 .... 164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 卓春英 .... 172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 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 簡宏哲.林家緯 蕭至邦 .... 191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 黃松林.楊秋燕 .... 205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 李明政 .... 215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 郭登聰 .... 225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 士班為例 ........................................................................................... 莫藜藜 .... 242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 習制度之反思 ................................................................................... 白倩如 .... 256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 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 林珮琪.林秉賢 周大堯 .... 268
一般論著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法人台灣 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為 例 ....................................................................................... 李羿佩.藍元杉 .... 285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 ............... 侯建州.王心怡 徐
薇.簡三程 .... 294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 石
泱 .... 303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 需協助 ............................................................................................... 吳家慧 .... 319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 李惠娟.何祐寧 .... 333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 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 鄧之恒 .... 351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 柯名姿.吳曉君 黃雅羚.黃如芳 莊淑惠 .... 364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
社 論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 這一期《社區發展季刊》專題論述聚焦在社會工作教育,相當程度上是對現今紛擾 的社會工作專業現況的省思與回應!經過多年的發展,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本土化的實踐 性學門,在國內社工教育與實務界應已有高度共識,因此,社工專業教育不能像其他通 識性質的社會科學一般,只重課堂教室內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必須與日後任職需求與實 務領域密切結合。這樣發展的結果,很自然地走向專業執照的制度,構成社工專業的核 心。 但近幾年來,過度強調執照考試的社工教育也受到強烈批判,一方面是青年社工學 生對考試教育的疏離,另一方面則是實務界抱怨社工教育難以養成其所需的人才。而社 工薪資勞動條件不佳更讓社工專業制度的存在受到質疑,於是一些社工教師在演講時的 玩笑話, 「社工是一群無奈的人幫助無助的人」 、 「社工是一群貧窮的人幫助赤貧的人」… ,即使是對現實環境的嘲諷,卻也逐漸成為青年學生拒絕走向社工生涯的真實理由。而 2015 年底教育部一則積極研擬大學退場機制的新聞,將根據「就業率、畢業薪資」來決 定系所招生額度,五大低薪科系,設計學門平均月薪 29,000 元,餐飲、旅宿 31,000 元, 還有人文、社工起薪只有 30,000 元出頭都被點名,更讓社工無顏自稱為一個專業。在這 樣的社會氛圍之下,社會工作教育確實來到一個轉折點,我們究竟是要這樣繼續沈淪下 去?抑或是應該開始認真思考社工教育與專業發展的新方向?無疑地我們是堅持後者的 立場,但我們也知道整體專業社群的走向不是一兩位人講了算,而需要大家共同來發想 、討論、甚至辯論,這一期專刊即是此一努力的初步成果。 在《社區發展季刊》的篇幅限制下,為了能夠儘量涵蓋社工教育的多元現象,輪值 主編討論出一個架構,據此對外邀請與徵求稿件。這個架構涵蓋四個面向: 1.社工的基本理念 自 2000 年以來, 「國際社會工作人員聯盟」 (IFSW)一直致力於一個新時代的社工 定義,這是社工專業存在的根本,即使面臨自由化與新管理主義的影響,依然支撐著國 際間社工的認同。因此在變化的年代,我們仍必須詢問臺灣的社工界,什麼價值與理念 是我們仍然必須堅持的立場。 2.社工教育的內涵 教育不僅是價值塑造的過程,也在養成專業社工所必須具有的知識與技能,這牽涉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社論
到教育目標的設定、課程架構的安排、核心能力的建構、與後續專業繼續教育制度的設 計等,在這一部分除了臺灣社工教育的評析之外,我們也相當歡迎東亞其他國家制度的 介紹,作為我們比較的基礎。 3.新興社工方法 隨著環境的改變,過去傳統的社工方法(個案、團體、社區、評估、行政、研究) 在不同社會有了相異的偏重,而在實踐經驗引導下也產生新的方法與模式,進一步激發 出教學上的新嘗試,或許較傳統的課堂講授與演練,更能吸引新世代社工學生的學習興 趣。 4.社工實習制度的改革 實習是受到青年學生批判最力的部分之一,但幾乎全世界的社工教育都將實習列入 重要課程,而且在時數與要求上都日益重視。因此臺灣的實習制度如何改革以符合國際 要求與學生期待,將是社工教育成敗的關鍵。 在上述的架構下,我們最終匯集了來自臺灣社工各界不同世代共 21 篇稿件。首先, 在社工的基本理念部分,包含國際社工發展趨勢的歸納,並以此來思考臺灣社工教育的 回應與走向;愛與正義作為社工核心價值的再強調與檢視;新世代社工學生價值觀的實 證分析等。其次,社工教育內涵部分則從參與典範來省思社工教育內涵開始,接續對大 陸、臺灣、與英美社工教育制度的評析,一方面補充臺灣社工教育起源地英美的介紹, 另一方面也對最大的、高速成長中的華語社會工作市場(大陸)完整敘述,這兩方將是 影響臺灣未來社工教育發展的主要力量;此外,我們特別商請擔任社工系所評鑑經驗豐 富的林勝義老師,將其在系所評鑑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整理出來,相當程度上可以管窺臺 灣目前社工系所的實況。接著,新興社工方法的論文則是數量最多的部分,包含個案(個 案多樣化與問題導向學習)與社區(社區工作發展、社區實踐經驗、社區人才養成與社 區育成等)兩大傳統方法領域,此外也納入一些新興的社工方法模式(如發展性社會工 作、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等) 。最後,在社工實習部分則先從探討學士班 社工實習制度開始,接著談如何促進學生在實習時的自我學習,以及實習機構的教育設 計缺口,希望協助學校、學生、與機構三者之間的對話。 從這一期的專題論述中,我們可以觀察出臺灣社工教育的成長與轉變,而臺灣社工 教育的未來走向也絕對不是執照考試的存廢單一命題所能涵蓋。誠如本期主編之一的曾 華源老師所強調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人才之培育上,要能培養符合國際專業知能發展 趨勢,又要能在所處環境下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執行服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育上必須 兼顧本土化、國際化和趨勢化…」 ,這是個沈重的教育使命,但卻是無可推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 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曾華源
貳、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發展之趨 勢
壹、前言 如果說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大 有一些爭議。不過,不管如何,社會工作
一、後現代的認識論對病理治療觀點 的挑戰
希望培育專業人才,自然要能夠勝任達成
雖然社會工作強調預防性、復健性與
任務。因此,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和
治療性的功能,但早期真正實踐較多的是
就職後的繼續教育所培育之人才,就必須
治療性或復健性的功能,而且集中針對處
符合職場環境效能之期待;亦即社工專業
理個人或家庭問題現象為主。如
教育不能與日後任職需求分割,只重課堂
Friedlander(1962)定義「社會工作是一
教室內的專業知識傳授。因此,社會工作
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係以解決人類社
專業教育人才之培育上,要能培養符合國
會的、情緒的適應問題。以獲得較大的生
際專業知能發展趨勢,又要能在所處環境
活滿足和個人獨立自主」;Baker(1987:
下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執行服務,亦即社會
154)社會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個人、
工作專業人才培育上必須兼顧本土化、國
團體或社區增強或恢復社會功能和產生有
際化和趨勢化。本文之重點將只放在檢視
利於社會情境的能力。」這是傳統社會工
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知能的發展趨勢和角
作將社會問題「個人化」 (individualized),
色,不涉及微視直接服務人口群的發展;
把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化為個人問題,且傾
如兒少保護工作、老人照護等,並提出臺
向於「懲罰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 ,
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可能的回應。
使案主要為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問題負責
概沒人反對,至於是否是一門專業,當然
(McIntyre, 1984),這是一種病理觀點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處置模式,也是強調專業化而宰制服務對
上,除了與社工價值倫理吻合之外;告知
象,視服務對象是無能、無知和罪有應得。
同意,還需要考慮案主文化中的要素,將
此種解釋觀點強化並遵從資本主義壓迫性
案主的拒絕視為對專業服務妥適性的反思
的社會秩序,忽略了社會環境因素對人類
(Roony, 2009)。不再把案主的拒絕服務
行為的影響,阻絕案主群分享共同經驗及
視之為抗拒,強調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使
結合他人解決問題的機會。其實尋求解決
用者的理解,是要去理解非自願案主拒絕
問題應關注改變制度的不公平。
合作的原因。必須讓案主參與及其自行選
近幾十年來,自由主義與全球化發展
定處置問題,才能增強案主動機,也是真
更彰顯資本主義對弱勢者的剝削與侵略性
正的尊重(Chui & Ho, 2006) 。這是對慈善
,拉大貧富不均,更使人注意到制度對人
父權(paternalisn)或專家主義觀點的省
類生活適應之影響。基變思想的社會批判
思,以避免強迫接受不當之服務和顯現出
對社會工作創造了一個理論環境,發展出
對服務使用者的消權。就連法院強制接受
得充權 (empowerment) 、倡導(advocacy
服務的案主,也必須重視與討論他們的需
)和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raising)等
求,以做為服務起點。
社會工作的形式。基變社會工作是批判以
整體說來,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除了後
心理學解釋社會問題的「傳統」 (心理動力
現代認識論觀點使多元文化、性別意識、
)社會工作,以及視既存社會秩序為理所
社會行動越來越受重視之外,生態論、優
當然的功能學派。加之,社會科學知識多
勢與充權、證據為本實務和管理主義之興
元取向,社會工作後現代觀點興起。其中
起與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重視效果,
社會建構與女性主義反實證主義的論點,
且介入焦點轉移和擴大致制度環境與社會
強調社會事實是社會建構和性別權力關係
結構。
影響(Payne, 2005) 。因此,檢視社會工作
二、環境生態論的服務視角
專業屬性,對服務過程的反思與反身成為 必要,尤其是批判傳統專業關係侵害服務
生態系統強調個人與環境的交流互
使用者權益,使社會工作專業關係界線的
動,當個人與環境達到平衡,則個人能獲
再次檢視與定位(Beckett, 2006;洪敏婉譯
得需求滿足,而有最佳的適應。生態論使
,2013)。
我們從人在情境(person in situation)的觀 點,擴及人在環境(person in environment)
由於社會工作領域內越來越受重視多 元文化、性別意識、社會行動,社工人員
的觀點。目前受人類與環境架構的影響,
不是全能的專家,而被服務者也非病態、
強調整體性觀點,尊重人類差異,要求在
無能,反倒是他自己最清楚自己的能力和
個人行為脈絡中檢視適應的需求;尤其需
需要,故被視之為使用服務參與者。因此,
要瞭解行為如何回應外界壓力,以及如何
社會工作價值倫理中,特別強調干預決策
受個人所在環境的影響。在評估案主的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活適應必須考量人與環境相互的影響,而
福(EPAS, 2008) 。其目的為「透過追求社
非針對個人問題的評估。評估個人環境系
會性及經濟性的平等,預防那些限制人類
統有個人次系統、關係系統、組織機構社
權利的條件、消除貧窮、提升所有人類的
區系統與物理環境系統等等。在處置上,
生活品質」 (EPAS, 2008) 。因此,追求社
案主系統(client system)分為四種,並要
會、經濟正義是社會工作目標的核心。為
決定與問題相關的系統是哪一個,以便確
達成社會工作的目標--提升人類與社區的
認標的系統(target system)(努力改變的
幸福,必須從了解人類與環境的結構互動
焦 點 系 統 ) 和 應 有 的 行 動 系 統 ( action
狀況,並且從全球性觀點看待問題並且尊
system) (達成目標時所需要合作的正式與
重人類的差異性,運用科學檢驗的知識解
非 正 式 資 源 與 個 人 )( Hepworth, et al.,
決問題(EPAS, 2008) 。綜觀這些對於社會
2010)。
工作任務的定義,都將焦點擺在充權社會
由於生態論視角使社會工作意識到理
邊緣者,另外還強調對於全球化及文化的
解個人行為要從社會脈絡著手,社會工作
敏 感 度 ( Bidgood, Holosko, & Taylor,
服務處遇焦點從個人焦點轉移至環境,服
2003)。
務處遇從環境因素介入取向再次被重視。
三、充權與復原力的運用
從個人病理觀點轉向針對個人或整體系統 的優勢和正向因素,進入提升復原力、優
強調充權與優勢觀點(Strength Per-
勢、復原力、充權和靈性因素(宋麗玉、
pectives)評估案主並提出處置方法,而非
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2007) 。因此,
從病理角度,或個人的自我角度處理個人
社會工作之定義也開始不同於以往。更多
問題,將問題個人化歸因。在干預的執行
人認為社會工作作為專業,要承諾協助貧
上,要先進行案主適應的評估。在評估的
窮、弱勢族群、被壓迫者獲得社會正義
重點上,除了收集個人與家庭的系統結構
(Marsh, 2005; Finn & Jacobson, 2003) 。社
資料外,更重視環境中的結構要素對個人
會工作國際聯盟(IFSW/IASSW, 2014)定
適應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而非將問
義社會工作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職業,是促
題歸因個人。在干預的執行上,要先進行
進社會改變和發展、提高社會凝聚力、賦
案主適應的評估。評估並非重視案主問題
權並解放人類的一門學科。社會工作的核
的來源,也要包括評估案主所處環境中個
心準則是追求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
人的優勢、復原力及社會支持系統與資源
和尊重多樣性。基於社會工作、社會學、
運用能力等方面。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案
人類學和本土化知識的理論基礎,社會工
主環境系統中,限制個人適應的結構因
作使人們致力於解決生活的挑戰,提升生
素,使個人陷入發展的困境,而必須加以
活的幸福感。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指
調整,才能實踐社會正義。
出社會工作的專業是提升人類及社區的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社工人員充權還應著重在個人意識的 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覺醒,以及積極針對各層次系統結構的改
度、文化、規章與風俗習慣。因此,強調
變。充權是鼓勵案主積極的參與處遇決
社工人員的文化勝任能力。
策,是一種建構性的影響,也是問題解決
五、新管理主義的興起與影響
取向中告知同意(informed conseat)的最 佳方式(Payne, 2006) 。因此,強調案主的
政府科層體制的無效率,使政府面臨
敘說與參與是問題處置階段中重要的原
失靈的處境,政府的介入並不會達到社會
則,尤其要注意文化偏好與不同的世界觀
的最適狀態。因此,引進企業的管理方法
點。充權也是自我引導,與自我效能的提
與市場的競爭機制,來提升政府效率、避
升相近,透過參與可以獲得對自我處境的
免浪費資源,成為改善的重要策略
控制感。案主的能力可能受貧窮與社會政
(Butaher, 1995) 。所以新管理主義鼓勵服
治因素影響,而受到約制。所以在充權取
務應更具「市場」功能,要能引進企業精
向下,社工人員不再是全能的治療個人問
神、強調競爭、擴大選擇,並增進效率(Gray
題專家,而是要有能力與服務對象共同面
& Jenkins, 1995) 。顯然,新管理主義具有
對需求的工作夥伴,一起對抗環境結構的
消費主義的新價值體系,強調傾聽顧客的
宰制。
需求和對社會公眾負責,必須追求效率、 高品質的服務福利輸送。新管理主義重視
四、多元文化的視角:本土化的社會 脈絡實踐
消費者之照顧,重視經濟、效率和效能
由於環境文化脈絡對人類行為與適應
控管必要手段,數字化、表格化、標準化
(Cutler & Waine, 1997) ,對服務評鑑成為 以呈現效率和成果導向
的影響,以及後現代對知識建構取向之觀 點,社會工作專業重視強調要從多元文化
新管理主義的目標在於確保專業受到
的角度,提供專業服務、建立專業關係和
管理者有效的監督,這是建立在確保專業
提供專業處置。社會工作所面對的服務對
工作者服務的品質,服務導向績效化,如
象常處於社會的弱勢者,包括種族、移民、
何以其它服務輸送的替代方式,增強或改
同性戀或其他社會地位較邊緣化的群體,
善政府與科層結合所衍生出的問題,在社
其能力不僅各有不同,且有其獨特的社會
會福利服務也開始引起廣泛的討論(黃源
文化脈絡、生活價值與習慣等。尤其是東
協,1999) 。對專業服務來說,同時重視服
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在自決、保密、問題
務方法之效率和效能,使社會工作長期服
處理方面,更會有差異性(曾華源等人,
務理論(如心理暨社會派)被短期服務方
2001) 。此外,在干預決策上,會受家庭、
法取代,其中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
親戚、社區領袖,甚至宗教的影響。在某
與任務中心(task-centered)服務方法的期
些文化中,尤其未成年人監護人的同意是
限和預期成果明確,成為社會工作專業服
相當關鍵的。由於各社會均有其自己的制
務重要理論(Hepworth et al., 2010)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2000)。
六、證據為本的處置 社會工作不僅在知識體系上有更多的
社工人員應對實務工作有批判性的思
實證研究,而且整體社會工作的處遇觀
考、考驗假設與檢視替代方式。以開放的
點,也有相當大的轉移與改變。在責信議
檢視替代方法,來避免早期社會工作應用
題與維護案主權益至上的倫理原則考量
理論時,超過了資料所呈現的事實(Briggs
下,社會工作的處遇必須取得案主同意,
& Rzepnicki, 2004; Gambrill, 2004) 。Paul
依據社工人員所提出的處遇方向,必須讓
與 Elder(2010)特別提到,缺乏批判性思
案主瞭解及預期可能的後果,證據就成為
考將導致不正確的結論和行動,因為「他
有利的依據(Hepworth、Rooney、Rooney、
們本身就是這樣」的思考是偏誤、曲解、
Strom-Gottfried 與 Larsen, 2010) 。證據為
部分資訊不充足,以及有錯誤偏見的。
本(evidence-based)的實務工作更是強調 服務輸送系統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透過說
參、社工人員的多元角色
明可提升案主動機,並且能積極參與或配 人類與環境結構互動指的是社工人員
合。 以證據為本的實務工作指以科學證據
必須從整體的脈絡了解個人行為,因為個
為基礎的實務模式(Barker, 2003)。這樣
人行為與環境結構是互相影響的。社會工
的模式裡,問題與結果是可以測量的,資
作處遇目標與焦點已經轉移與擴大至整體
料的收集是用來監督處遇與評估成效的。
生態系統,社工人員之角色定位更具體,
「證據為基礎的實務」被視為比「實證為
角色內涵也多樣化(如圖 1)。Hepworth
基礎的實務」更廣,因為外部研究的發現
等人(2010)指出社會工作不只是直接服
被視為是配合某一特殊狀況,反過來而
務者而已,社工人員需扮演連結案主和社
言, 「實證為基礎的實務」之研究結果,是
會資源的角色,提供服務給案主個人和團
在案主知後同意與案主的價值與期待的脈
體,尤其是機構並未提供案主所需要的資
絡裡(Gambrill, 2004; Petr & Walter, 2005,
源,或案主缺乏相關的知識或能力,使用
p.252) 。Berlin 與 Marsh(1993)認為影響
社會中已存在的相關資源時。再者,社工
實務決策的因素很多,包括社工人員具清
人員有系統的維護和促進之職責。在一般
晰的概念架構、價值與承諾、直覺、本能
的社會福利機構中,須負責評估組織結
的反應、同理的了解與實證的資料。社工
構、機構政策,以及其他機構建立關係,
人員在考慮多樣的處遇時需是敏銳的。社
以察覺機構服務輸送過程的障礙。甚至如
工人員應避免假設對某人口群的處遇是有
果社工人員發現未被滿足的案主需要、服
效的,也能適用在其他族群。因此,社工
務輸送過程的斷層和有預防性服務的需要
人員應特別敏銳地重視案主自己認為甚麼
時,要扮演社會系統的發展者的角色,以
對他們最合適(Allen-Meares & Garvin,
促進或擴展機構的服務內容和功能。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其實社工人員都有責任為案主選擇適
用研究的角色。總之,社工人員需要擁有
當的處遇,預估處遇的效果,並且監督案
知識、工作技巧和各種能力,這要比過去
主的進步狀況。因此,社工人員需要有能
來得更加多樣化和專精化。因此,社工人
力利用相關的研究,並實際從事相關的研
員的專業教育培育人才上,必須更具體和
究,以完成這些專業的責任。這是社會工
有績效。
作在證據為本的思維下,扮演研究者和使
直接服務提供者 ‧協助解決個人問題 ‧婚姻或家庭治療 ‧團體工作 ‧相關資訊的教育者和提供者
系統的連結者 ‧社會服務經紀人 ‧個案管理者和協調者 ‧調解者和仲裁者
社工人員
系統的發展者 ‧方案發展者 ‧計畫者 ‧政策和行政的發展者 ‧支持者
研究者和 研究的使用者
系統的維護和促進 ‧組織分析者 ‧促進和監督 ‧團隊成員 ‧顧問和商議者
資料來源:Hepworth 等人(2010)
團體之間的社會功能,其服務是對當前各 種複雜的實務情況有一更整體之理解。目
肆、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回 應
前各校社會工作教育課程結構,大致以 30 多年前教育部認可的社會工作教育為主
上述發展趨勢早有多人討論與介紹。
軸;即是培育個人化處置能力為主。除了
但是社會工作教育方案是否回應這一趨
基本社會科學知識大致上只中社會學、心
勢?Greene(1999)指出社會工作的目標
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忽視教授法律、政
在改善社會環境,以及增加個人、家庭和
治和經濟學的知識。這如何培育社工學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整體性的視角,以及理解社會環境中,制
業教育方案只是將專業倫理獨立唯一門課
度法規帶給弱勢者的壓制與剝削問題。
程教授而已,在各個專業領域課程中,大
許多學校重視教導學生「自我探索」 ,
多簡略帶過,甚至提都不提,不被視之為
課程重點大多放在個人情緒和和自我覺
和知識與技巧同等重要。最近研究顯示學
察,這是在回應以個人治療為基礎的課
生對專業發展度與專業形象的認知,以及
程。在方法的教授上,以個案工作方法為
個人自我認識度等因素的影響力很低(曾
主軸,搭配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方法,分
華源、白倩如、李仰慈,2010),周月清
別開出學分比重大的課程。這是無法協助
(2002)的研究則指出在課程設計與內涵
學生學習整合運用基礎的人際溝通方法和
不符合實務期待、思辨反省不足,促使教
進階處置方法。例如,家庭與個人成長和
育出來的學生能力不足,也不願投入實務
社會適應需求滿足有最為直接之關係,因
工作。張菁芬(2003)對於社會工作價值
而家庭評估與處置是與個人服務無法分開
的教育特別提到,我國目前的社會工作專
的。但是家庭動力與評估方面的知識卻不
業教育除了傳達社會工作基本價值觀,還
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獨立課程,而是分散
必須考量與東方文化之價值觀是否衝突。
在一些課程中,反而開了許多「家族治療」
再者,缺乏本土與實務性的教學內容與教
的課程。再者,團體工作課程過於偏重治
材。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無論是在理論
療性團體工作,忽略任務性團體工作與社
的本土化、建立社工倫理、養成教育提供
區工作、督導、行政管理會議息息相關。
實務社工人力各方面,都被認為因為實務
除此之外,實習生過多,實習機構無法依
介與教育界缺乏互動存有落差,以致發展
照學生興趣與志願進行分配;對實習機構
遲緩(曾華源,2002;林萬億,2001;周
教學品質缺乏品質控制機制,不能完善提
月清,2001) 。因此,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
供社會工作臨床專業之訓練;實習機構與
育有需要做出變革。
學校間未有完善的溝通與協調;實習教育
一、研訂專業教育政策準則,明確區 分大學各級專業教育應培育之能 力
安置機構的水準,實習時數少於國際標 準,學校教師聯絡者(liason)角色功能不 彰(劉可屏、王永慈,2002;曾華源,1996; 曾華源,2007)。
社工人員在實務工作場域中,需扮演
最後,Beckett(2006)社工人員提供
多元角色。學校教育方案應就培育哪些角
服務時,服務所攜帶的工具箱內要有知
色能力,明確列出哪些課程對應之課程地
識、技巧和倫理價值三種利器;就像是知
圖。雖然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評鑑時,均
道車子的構造和性能,並且也會操作,但
已列出各級班別的教育方案欲培育何種核
是要不要遵守交通規則和尊重行人安全,
心能力和對應之課程。然而各校核心能力
則是個人態度與道德的議題。目前許多專
差異大且課程各有特色。是否需要有一較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為通盤性的專業課程規劃政策與原則,實
中,如充權、優勢和社會倡導,以及在重
為當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急需面對之
視多元文化和新管理主義發展趨勢下,如
課題。
何培育社工人員在本土脈絡和組織脈絡中 提供直接服務,相當重要。然而,社會工
二、加重實習教育結構度,培養社工 實務智慧潛能
作專業教育重視直接服務能力和鉅視層次
實習經驗應回應與連結社會發展需
教育必須重視管理知能和多元文化能力的
要,讓學習者能有批判性分析思考的能
培養。由於新管理主義思維的發展,機構
力,以培養和培育學生職業勝任能力。必
管理的過程包括政策形成與將政策轉化為
須重視實習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在實務經
機構的操作、方案設計與執行、爭取經費
驗中,反思、批判與整合課堂上的知識、
和資源分配、人員指導與督導、監督、評
實務經驗和個人感受,以培育學生理解專
估與機構改善生產力的創新,這些管理面
業服務之知識和技巧運用之原則,養能實
向實際作為所展現對效率與效能的追求,
務智慧(practice wistom) (Klein & Bloom,
均影響社會工作服務輸送效能。這是社會
1995) 。不論是教師或實習督導,必須要重
工作服務中介能力的養成,常受到忽視
視這種能力的養成,才能夠使社會工作的
(EPAS, 2008) 。
社會福利政策的教育。其實社會工作專業
新手能具有發展性的潛能,必須在整體教
再者,不只是年齡、階級、膚色、文
育過程中,脫離只有灌輸式的講授,而必
化、障礙、民族、性別、性別認同、移民
須要有更多的案例討論。研究顯示學生對
身分、政治意識、種族、宗教、性與性別
實習經驗評價不高(白倩如、丁慈柔、李
傾向,尤其是因此而對於需求與受助方式
仰慈,2010) 。因此,尤其特別重要的是實
的接受,更應特別注意。社會工作的服務
習制度改變有必要增加時數之外,如何區
不能脫離社會脈絡中所隱含之制度法規、
分學校教師與機構之實習職責、訂定實習
風俗民情與社會規範(Milner, 2006) 。華
教育政策原則與內容、建構合格的社會工
人社會重視人情關係的交往法則,而且解
作教學實習機構條件,認證機構實習督導
決問題和「官」與「民」權責各有不同認
者的資格條件,實為當務之急。
知(胡慧嫈,2013) 。故社工人員在實務上 需要覺察多元與文化差異,要能「會做
三、改變重視直接與政策教育的課程 結構,加重培育中介系統能力
人」 ,以取得服務對象信任和團隊工作者的
從生態論之角度來看,社會工作必須
整體課程結構不能過份重視技術性操
培育學生各層次之專業勝任能力,除了重
作的教育,必須將專業知識和操作融合在
視國際專業發展趨勢之外,在落實在專業
實務情境中。除了相關專業知識與文化課
教育上,新發展的知識要含括在各課程
程對知識的傳授外,其中案例教學法可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合作。
1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協助學習者加深覺知、理解概念操作和實
習者認識後現代社會工作思潮已成為重要
踐之關係,以有效培育學習者文化勝任能
的取向,社工人員不再是治療專家的角
力。
色,專業關係不再是界線上下分明,而是 與服務對象共同完成任務的夥伴關係。社
四、加重專業價值與倫理的教育,落 實後現代社會工作視角的服務
工人員必須能夠確實落實案主自決、充權
專業化不等於是效能化,更要注意的
決策中的參與。根據這些價值,社工人員
是專業化與制度化,會不會變成官僚化和
在服務過程中,必須提供案主必要之資
無人性化。其實缺乏服務品質就成為專業
訊,以便讓案主擁有做決策之能力。
與採取優勢的觀點提供服務,增加案主在
霸權。由於建構專業制度的目的之一,常 術,轉變成另一種稀有資源--即社會和經
五、落實證據為本的專業處遇能力, 加強專業人才運用研究能力
濟報酬(余雲處,2005) 。如果加上新管理
社會工作要成為專業,其服務不是感
主義,顯然專業服務的制式化、表格化、
覺反應或任意的選擇。選擇的處遇或服務
證照化、去人性化,使社會工作官僚化與
應該是可預期效果和有科學證據支持,而
非人性化色彩越來越濃。因此,對專業化
且成效是有系統的測量與評估的(
的反思與反身更加重要。加之,案主權益
Cournoyer, 2004; Petr & Walter, 2005) 。所
保障和風險管理意識,會使社會工作防衛
以社工人員應該要能評估問題的層面與適
性服務興起(Banks, 2006)。
當層面的處遇(Allen-Meares & Garvin,
常是企圖把某種稀有資源--獨特知識和技
其實在新管理主義影響下,重視評鑑
2000) 。此外,社工人員需要運用批判性思
結果比服務品質更重要,尤其是機構管理
考來使人瞭解與進行專業判斷的溝通,而
與生存為藉口剝削社工專業服務,以及市
執行這項能力時,社工人員需要具備邏輯
場化不足,購買服務成為形式化,淪為人
原則、科學探究與辨別的知識。評估(
情與政治利益分配,導致新管理主義變
assessment)指收集、組織與解釋案主資料
質,消權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然而,不重
所需要的知識與技巧,而非任意行為。在
視服務對象反應和忽視服務對象需求,成
此脈絡裡,社工人員必須具有掌握案主系
為傳統社會工作專業的死胡同。因此,保
統的優勢與限制的技巧。這些能力包括為
障服務對象權益,落實社會工作價值倫理
增進案主能力而設計的預防策略;協助案
教育,以實踐社會工作使命是當前社會工
主解決問題;協議、調解與為案主系統倡
作專業重要課題。
導;促進轉變與結束。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應不斷反思能否培
社工人員要以生態系統的觀點來進行
養出認清全球化變遷,以及社會正義實踐
評估時,要思考案主的狀況和處境、社區
能力的學生。此外,專業教育課程要讓學
與機構,從中要批判性評估和理解案主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求,並且社工人員應注意何時與如何在社
八、社會工作教育要培育學生在華人 社會中的社交關係能力
會工作實務中介入。故增加實務研究和運 用研究能力是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課題。
社會工作的發展趨勢是社會工作者的
六、去除病理觀,培育學生的生態觀 和改變環境干預之能力
角色多元,不僅要直接提供服務,更要連
生態論(ecological perspective)重視
關係不是直接服務專業關係,而是在社會
生態的棲息地、利基點、環境交流的勝任、
文化脈絡下的人際互動。因此,社會工作
適應(adaption)及環境中存在的障礙等因
者要懂得華人社會人際交往的社會規範與
素。因此,減除壓力或消除障礙的目標,
習俗;諸如人情、面子、報和尊重之意涵
應放在鼓勵案主參與獲得需求滿足的行
與行為方式,與他人交往時,要「會做人」 。
動,協助個人取得與運用資源的意願與能
這在「任務性團體工作」 、 「社區工作」 、 「社
力,或增強其因應環境的力量與方法。社
會工作管理」與「社會行政」等課程中,
會工作專業教育在此一目標下,社工人員
溝通、協調與團隊建立等主題中,應有更
應有激發服務對象改變態度和意識覺醒能
多著墨。
結、維繫和發展社會系統資源網絡。網絡
力,以及環境改變之策略和方法。這些能
九、增加法律與社會行政課程比重
力需要在團體工作、社區工作課程中被教 導和培育。
近二十餘年來,國內相關社會福利法 規不斷增修,除保持過去的社會救助色彩
七、重視社會工作教學方法
外,同時也不斷增加法定強制服務對象。
過去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大部分
社工人員要能夠兼顧法律規範、專業評
是在傳輸知識,以及學生能力都是停留在
估、專業倫理與行政權責歸屬之間的專業
課堂上、教科書上所提供的東西而已。批
裁量議題也越來越多。在這些不斷增加的
判性思考與這種傳統教育取向相互連結,
法規、行政要求與服務輸送體系之間,應
就能直接導向能力。批判性思考要開放的
如何適當運用行政權力以維持專業使命,
面對資訊,以及接納有可能個人的信念與
殊為不易。此外,服務處遇在上述相關行
證據是相反的。能力本位的教育是受批判
政法規範定下,也從過去的臨床治療模式
性思考所提供的方法來主導,以發展學生
(clinical treatment model) ,逐漸移向法規
有能力尋求必要的資訊與研究,以便能夠
矯治模式(Taylor & Bogo, 2014; Taylor,
有完整資訊的決定。重視案例教學,並培
Sharland, & Whiting, 2008) 。社工人員在專
育學生操作任務中心方法。
業角色上,常被服務對象認定是「執法者」 的控制角色比重更高。社工人員增加對法 律的認識(如何善用法規為服務對象維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和避免侵權) 、增加對服務輸送系統的行政
的表格化、數字化、瑣碎化和評鑑委員資
協調與整合能力的訓練與對法規的倡議能
格缺乏專業化,使新管理主義變質。周虹
力,均是重要的環境脈絡運作和改變能力。
君(2003)許多社工實務工作者經常抱怨 大學社工師資缺少實務經驗,只會做研 究,而研究也大多非社工實務取向。
伍、結語
任何制度移植一定要有實驗階段,學 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快速。學校提供專
校教師要反省自己是否為了學校評鑑需
業教育時,不能將自己隔絕在社會變遷與
求,而過度配合成為政府新管理主義的各
專業知識發展之外,只教授自認為重要或
種評鑑、方案採購、審查與研究。如果承
不添加新發展的東西。臺灣雖然已經有專
認社會工作是一門提供服務的專業,而非
業證照考試,但對於擁證者服務表現之效
學術性研究的學門,那麼社會工作的人才
度,備受質疑。其實除了考試科目是否適
不應僅止於「有看法和想法」就夠,更重
當之外,考試本身只能考出知識和技巧運
要的是要「有辦法和作法」 。因此,專業教
用之可能,但是對於專業服務最重要的態
育者就不能忽視整體專業人才培育的發展
度是無法在考試中被檢驗出來的。臺灣社
趨勢,以及任職環境對專業勝任能力之期
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瓶頸仍然存在學校專業
待。教師專業團體、實務界的專業人員協
教育仍然偏重西化的知識灌輸、缺乏制度
會是否要研擬重要議題分享研討,以獲取
化的繼續教育與督導制度、專業倫理的忽
共識,而非由考試院召集決定社會工作考
視、非營利組織管理階層缺乏社會工作知
試核心課程來決定學校專業教育重點。從
能,把專業服務搞成慈善化和宗教化,偏
專業發展趨勢來看,學校專業教育課程主
重募款績效化,使社工專業服務逐漸表象
要架構、課程內涵和教材與教法均很需再
化和空洞化。至於中央公部門回應社會發
做檢視。希望這不是「狗吠火車」。
展需求偏向移植西方現行制度、法規、政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策,甚至各種評估量表工具,欠缺整體性
關鍵詞:社工專業教育、教育政策、社工 人員多元角色
規劃,法規制度先行與基層現實環境落差 頗大。其中受新管理主義影響,評鑑制度
參考文獻 白倩如、丁慈柔、李仰慈(2010)。社會工作系學生專業社會化、專業認知與專業承諾 相關性之研究。「CHANGE-變遷社會下的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社工教育學會與文化大學社福系合辦。 余雲處(2005) 。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夢魘-一個社會學的剖析。載於何芝君、麥萍施,本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質與典範-社會工作的反思,頁 67-89。臺北:八方文化。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2007)。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二 版)。臺北:洪葉文化。 周月清(200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工教育與實務的省思。社區
發展季刊,99,95-125。 周虹君(2003)。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 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2000)。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學刊,6,123-161。 洪敏琬譯(2013) 。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整合運用取向。臺北:洪葉文化. 胡慧嫈(2013)。清官能斷家務事?-兒少保護社會工作者個案處遇角色作為之省思。
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1),61-97。 張菁芬(2003)。當前社會工作學校養成教育改善之方向。社會變遷中社會工作者角色
定位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 郭偉和、徐明心(2013)。從抗逆力到抵抗:重建西方社会工作實務中的優勢視角。思
想戰線,5,105-110。 曾華源(1996)。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曾華源(2007)。建構服務品質為導向的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07, 106-114。 曾華源、白倩如、李仰慈(2010)。社會工作人力質量需求與專業人力資源養成制度之 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9,83‐87。 曾華源、胡慧嫈、郭世豐、李仰慈(2011)。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二版)。 臺北:洪葉文化。 黃源協(1999)。新管理主義、社區照顧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85,200-213。 劉可屏、王永慈(2002)。我國社會工作實習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社區發展季刊,99, 51-72。 Allen-Meares, P. & Garvin, C. (Eds.). (2000). The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Direct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Banks, S. (2012). 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4th ed).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
millan. Barker, R. (1999).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4th ed). Washington, D. C.: NASW Press. Beckett, C. (2006).
Essential Theory for Social Work. London, UK: SAGE.
Berlin, S. B. & Marsh, J. C. (1993). Informing Practice Decisions. New York, NY: Macmillan.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曾華源
Bidgood, B., Holosko, M., & Taylor, L. (2003).
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與臺灣專業教育的對應
A new working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A turtle’s view.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3(3), 400-408. Briggs, H. & Rzepnicki, T. (Eds.) (2004).
Using Evid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Chica-
go: Lyceum. Butcher, T. (2000).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l of Welfare Delivery, In. C. Davies, L. Finaly & A. Bullman (eds). Changing Practice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p.17-29, London: SAGE. Chui, W. H. & Ho, K. M. (2006). Working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outreach social worker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
205-222. Cournoyer, B. (2004).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Skills Book. New York: Al-
lyn-Bac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EPAS)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cswe.org/Accreditation/2008EPASDescription.aspx Finn, J. L. & Jacobson, M. (2003). Just practice: A social justice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eosta, IA: Eddie Bowers. Gambrill, E. (2004). Contribu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 the fulfillment of the ethical obligation of professions. In H. Briggs, and T. Rzepnicki (Eds.), Using Evid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pp.3-19. Chicago: Lyceum. Gray, A., & Jenkins, B. (1995). From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public management reassessing a revolu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3(1), 75-99. Hepworth, D. H., Rooney, R. H., Rooney, G. D., Strom-Gottfried, K. & Larsen, J. A. (2010).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 (8th ed.).
Canada: Thomson
Brooks/Cole. Klein, W. C. & Bloom, M. (1995). Marsh, J. (2005).
Practice Wisdom. Social Work, 40(6), 799-807.
Social justice: social work’s organizing value. Social Work, 50, 293-294.
McIntyre, D. (1984). Domestic violence: A case of the disappearing victim.
Australi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5(4), 249-58. Milner, V. (2006). Uncommonly sensible social work practice: Using depths of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spirituality to match what we know with what we sense. Social Work Review, 18(3), 61-68. Paul, R. & Elder, L. (2010). The Miniature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Concepts and Tools. Dillon Beach: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Payne, 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asingstoke, NY: Palgrave Macmillan. Petr, C. & Walter, U. (2005). framework.
Best practices inquiry: A multidimensional, value-critic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1(2), 251–267.
Roberta Rubin Greene, R. R. (1999).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ooney, R. H. (2009).
Strategies for Work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I. & Bogo, M. (2014).
Perfect opportunity~perfect storm? Raising the standard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England.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4, 1402-1418. Taylor, I., Sharland, E., & Whiting, R. (2008). Building capacity for the children’s workforce: Findings from the knowledge review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ponse. Learning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7(4), 184-197.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 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古允文
「社會工作正以許多不同的方向改變
「最近接到社工專協傳來的一封電子
中,由於社會工作是其所存在的福利
郵件,有位社工同仁得知其他助人專
體制的產物,因此不同國家的社會工
業已經逐漸形成其群體的標準與共
作會有差異…社會工作者與社會工作
識,引發了他關心我們自身的專業發
教育者最近已經致力於強化其全球連
展,在社會工作師法與執照考試執行
結與共同合作,重新建立一個新的、
了這麼久之後,社工是否已形成足夠
大家都同意的國際定義,並且探討提
壯大與自信的專業社群,建立起其無
供社會工作教育國際標準的可能性。
可取代的地位?他最後語重心長地表
然而,不同大陸的社會工作處境依然
示自己是『漂流社工』的定期讀者,
有很大的歧異。」(Adams, Dominelli
但絕不希望社工一直在漂流!…社工
and Payne, 2005: xix)
專業、教育,與實務也是不易截然區 分的,因為專業的認同與職能是來自 於教育模塑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訓
壹、前言
練出來的學生投入實務界之後,會直 這是一個尋求改變的時代,二十一世
接面對來自案主群與社會環境變化的
紀的劇烈環境變遷,挑戰著上個世紀所建
壓力,而社會工作專業存在的價值與
立起來的理念、信仰、價值、乃至制度,
社會工作教育的有效與否,在實務過
作為一個二十世紀末才在臺灣成形的專
程中受到嚴格的檢證,進而反過頭來
業,社會工作也無法置身其外。翻開自己
影響社工教育的變與不變,甚至更進
的檔案,2003 年 1 月 7 日曾有一篇寫了一
一步影響下一代社工學生的專業
半的文章〈專業的重構:對臺灣社會工作
性…。」
教育的思考〉 ,是這麼開頭的:
但時至今日,臺灣社會工作教育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走向的問題已較當時更為複雜,糾結著至
離專業執照考試的桎梏,有更寬廣的多元
少三道不同路線的爭辯:一是自臺灣開始
包容,以及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尊重;5 月
有社會工作起即不斷爭取的「專業化」 ,這
16 日接受了聯盟同學收集到的意見,提到
是二十世紀時每位社工師生心中的大夢,
6 月 6 日的理監事會討論,心中有相當多
終於成形於 1997 年通過的「社會工作師
的感觸。
法」 ;二是隨著社工師法通過而來的社工師
由於參與 50 道音影活動的青年學生
執照考試制度,錄取率不穩定所造成的考
遍布臺灣北中南東的一般大學與科技大
試挫折與考試引導教學引發的反彈,伴隨
學,經驗了不同學校的教育環境,因此所
著社工勞動市場階層化與工作條件不佳等
呈現的訴求相當多元,大致上可以區分幾
問題,終於在青年社工學生之間發酵,而
個方面:
有了「多元化」與回歸學生學習主體的訴 海外擴張的趨勢也已開始,尤其在新加坡
一、要求學生能夠參與社工教育與學 會,例如:
大舉至臺灣召募醫療社工人才的刺激下,
「聘任新老師流程公開化並開放讓學
許多具碩士學位、擁有社工師執照與專科
生參與選用」
證照、完成職場養成教育訓練的青年社工
「一個管理『資格』 ,也被『資格』限
選擇赴海外發展,這不僅是人才外流的議
制的職業…社工體制的僵化」
題而已,更引發臺灣社工教育是否能與海
「社工教育學習不該被太多必修限
外接軌的重要討論。
制,相信老師曾經有國外求學經驗,
求;但幾乎在同時,全球化下社工職場往
這篇文章嘗試從這三道路線爭議切
是否把必修課程降低和選修課程提
入,釐清臺灣社會工作教育面臨的複雜挑
高?」
戰,並試著以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事
二、社工教育過度強調證照考試,例 如:
長的身分,綜合理監事會議與社工系所主 管會議中的討論,提出一些看法供社工界 參考。
「社工教育的形式不只有上課,還有 許多有趣的做法」
貳、青年學生的反思:社工教育 的 50 道音影
「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的助人藝術…
我 2015 年 3 月 28 日接下臺灣社會工
的填鴨式教學一般…我沒有更多元化
作教育學會理事長的角色,收到「翻轉社
的選擇能讓我對社會工作的價值有更
工學生聯盟」的來信,聯盟發起「社工教
深一層的體認」
育的 50 道音影」活動,希望社工教育能脫
「…好好唸書,明年畢業要去考社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我卻絲毫感受不到所謂藝術的氣息」 「點開系上的課程總表…如同國高中
1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師…」
「未來當社工的幾乎無實務經驗…我
「社工師考試辦法,從先前 20 學分到
認為應該給予應屆畢業生一個機會」
現在 45 學分門檻提高…造成有些實
「在未來…實務場域…真的會令人恐
務工作前輩在方案申請、督導資格等
懼害怕,尤其身邊朋友分享的例子大
受到影響,而專科證照機制真的是好
多是過勞、壓力大、薪資低…」
的嗎?多元還是窄化?」
五、實習權益未受保障,例如:
「我不希望社工教育被社工師制度綁 架」
「對社工勞動權益的不了解」
「我們被送入社工教育的加工廠,只
「今年二月進入機構實習之後…我認
願出廠的不只是一張張的社工師證照
為大部分做的都是瑣事。心理學、
書、一個個訓練有素的機器人…」
SPSS、方案設計與評估等專業課程,
「被綁架的社工系…不僅僅是學生,
究竟用在哪裡?」
老師也是被綁架的一群人…只因為要
「機構接收實習生的心態是什麼?是
符合考試…」
一種上對下的關係?…實習生申請機 構到底有沒有保障?…有些機構收的
三、學術與實務的斷裂,例如:
實習費非常高,尤其是醫療體系…」
「學術…無法了解實務工作在個案服
「400 小時的實習又是社工師證照考
務上的複雜性與無力感」
試的必備條件,是否該思考如何維護
「認識社會議題與參與社會運動的缺
學生的學習品質及權益保障,進而營
乏」
造『學生-學校-實習機構』三者的優
「不論是倡議或社區,在社會工作的
質合作關係」
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中都不被重視與
六、多元開放與學生主體,例如:
展現…」 「學校社工教育課程是助人者重要的
「藉由學生的自我探索,逐漸跳脫傳
養成基礎,但不該是社工資格的唯一
統社會工作的框架和思維,並且擴大
判準」
了對助人工作的想像,才能創造更多 的機會和可能性…」
四、社工教育的階層化,例如:
「充權與倡議等詞彙正夯於這個世代
「有一群人不得不離開社工界,也有
之中,卻很少聽說有學校為此特別開
一群人(學分班)卻拼了命想進入社
設一門課程或是實習領域」
工界」
「我理想中的社工教育,是有更多的
「有些半途讀相關學分就可以與我們
思想啟發、更多地認識自己、更多的
讀專業四年的人競爭社工師…」
反思課程,以及尊重差異的胸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我是社工學生,也是一位為了擁有
場之外的憂心,專業執照的本質就是如此
自立生活而需要爭取資源的障礙者,
,它在保障考取執照者的就業權同時,卻
更是一位走入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的公
也排除了其他沒有或尚未考取執照的人。
民」
而「翻轉社工學生聯盟」的訴求,將我們
「因此在社會工作正軌體制始終僵化
拉回到十年前,讓我們面對當時未完全解
的狀況下,我選擇帶著我的社工靈魂
決的議題,不啻是個再次省思的機會。 在 6 月 6 日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
逃走,我要帶著我的社工靈魂到社工 體制外奉獻」
監事會的討論中,大家都相當認同多元包
「社工教育…是一個用華麗糖衣包裝
容與學生主體的訴求,雖然也發現這麼多
的桎梧…社工師法、社工師考試制度
議題並非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所能單獨
結合,硬性規定我們應該要修那些課
處理的,尤其是專業證照考試的問題。改
程…成為一個感覺堅而不摧的鐵律,
革很難一蹴可幾,但總要先有個開始,因
通過國家考試…」
此在 6 月 15 日我以理事長身份回應學生的
「我是人、不是工具」
訴求,啟動下列行動:
從上述的意見反應中可以發現,青年
1.有關學生入會的訴求,已在本會章
學生的不滿多源自於 2007 社工師修法後
程明訂(參見附件) ,學生會員入會申請依
考試制度的改變。當時社工師修法在四大
本會章程第七條及第三十三條辦理,歡迎
社工團體(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學生的入會申請。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中華民國社
2.學生訴求焦點涵括範圍廣泛,涉及
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臺灣心理衛
實習制度、教學及課程規劃及社工師考試
生社會工作學會)的倡議下,開始醞釀而
制度等議題,建議聯合當時社工師修法的
終至 2007 年修正通過(黃培潔,2014) 。 「
主要倡議團體,共同討論及處理回應學生
社工教育的 50 道音影」所批判的諸多必修
訴求。
學分與考試領導教學問題都起始於此,當
3.有關學術與實務的斷裂、社工教育
時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並未參與其中,
的階層化、實習權益未受保障、以及多元
但因社工師考試規則已經清楚規範了課程
包容與學生主體等訴求,將先轉發「社工
、學分與實習要求,教育體系若不隨專業
教育的 50 道音影」給各社工系所及主任詳
執照考試而有所調整的話,將影響同學參
閱,並作為 10 月份「2015 年全國社工系
加執照考試的權益。十年的光陰過去了,
(所)系所主管高峰會議」的主題,瞭解
2007 年社工師的修法也將自明年(2017)
各校的意見,讓改革先從教育體系開始做
一體適用,因此在藉實習督導之便與機構
起。 接著在 10 月 2 日的全國社工系(所)
的年輕社工交換意見過程中,我也發現抱
系所主管高峰會議,我們將學生訴求列為
持著不同想法的社工有了被排除在社工職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一個討論案,同時邀請到臺灣社會工作專
業化運動,往往就從爭取社工納入正式編
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
制開始,例如 1989 年「臺灣社會工作專業
國聯合會、與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
人員協會」成立時的第一件政策倡議,就
等前來分享對社工教育發展的看法。其實
是舉辦「省市社工員納編方案討論會」邀
這個會議並未達成任何具體可行的結論,
請臺灣省各縣市社工督導共同討論納編方
一方面因為社工專業化制度自 1997 年以
案,決議要求政府早日規劃並建立社工人
來,已經形成一種牽一髮動全身的體制,
員任用制度及社工證照制度。進而在 1991
也牽涉到相當多人的權益;另一方面,即
年完成社工師法草案第一版之研擬,除了
使大家知道這個制度有其缺陷,但對改革
進行立法的公聽會之外,並在 1995 年首次
方向尚未有清楚的圖像,因此也很難決定
走上街頭,發起「1026 社工師法請願遊
是否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為什麼考試制
行」 ,在各界社福機構、社政單位社工人員
度會成為社工專業化的核心、但卻也是爭
及大專院校社工系所師生的大力支持下順
議要素?甚至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多
利完成,當天並獲得內政部及行政院的承
元包容」的可行性?底下我們不妨先對此
諾,及多位立委的支持,終於 1997 年臺灣
加以釐清。
第一部「社會工作師法」公佈實施。 簡單回顧這段過程,可以瞭解對當時 依然年輕的我們而言,追求「專業化」一
參、考試引導下的社工專業化
直是心中的夢想,也幾乎是社工社群的集 翻開臺灣的社會工作發展歷史,簡單
體目標。但不可否認的,隨著證照考試制
來說即是採用合法性與壟斷性的證照策
度而來的衝突卻讓社工社群陷入分裂之
略,透過國家力量介入產生專業制度,且
中。黃培潔與古允文(2014)整理當時的
相信透過證照制度的建立、持續的改善證
相關文獻,發現大家的批評焦點包括:證
照規定及法案補充,就可確定專業的地位
照制度實施,似乎扮演的只是一個篩選器
(黃培潔、古允文,2014) 。對二十世紀時
的功能,篩出經過認證且得到合格證明及
進入社會工作教育的青年學生(包含我自
未經認證的不合格工作者兩種人;也可能
己)而言,第一天上大一社工概論時,我
出現社工專業的階級化,形成有證照者與
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社會工作是一門專
無證照者的二元對立與分化;這套機制造
業」 ,但當時我們所面臨的矛盾與衝突並不
成社工人的分裂,諸如考取證照與未考
下於今天的翻轉社工學生,因為當時社工
取、正統科班訓練及非正統科班出身、投
在社會上與政府的體制中並不被認可為一
考或抗考、有資格報考或沒資格報考;也
門專業,多數的社工只是政府的約聘僱人
有學者認為社工師的通過不僅未帶來社工
員,不是正式的編制,地位與薪資都不如
轉機機會、督導制度改善、對臺灣社會工
公務人員與其他專業人員,因此社工的專
作專業發展的正面影響,卻因此導致社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員忙於應付考試、轉任公職、對社工使命
中,很少將社會學與社會工作擺在一起的
承諾只退未進;更有可能淪為考試的附
了。社會工作追求自主性的努力在社會工
庸。爭議過程也帶出了學術界與實務界的
作師法通過後達到高峰,徹底地與社會學
對立,由於社工師考試是國家考試,具有
分道揚鑣了!社會學的學生除非修過社會
出題權力的是被國家體制所認定的學術工
工作所要求的核心課程,否則被完全摒除
作者,導致實務工作者必須通過由學術工
在社工師的應考資格之外,隨之而來也就
作者出題閱卷的考試才能取得證照,原本
難以進入社會工作的就業市場。然而,相
就存在的社工實務與學術的疏離與斷裂的
對鬆散的社工師考試規則也讓一些新興系
矛盾,透過國家考試,浮上檯面。除此之
所有維持自身特色的機會,指標之一是中
外,更出現了考試主導學術進而主導實務
正大學於 1989 年成立社會福利學系,先設
的現象:學術集團在專業領域中本來就擁
立碩士班,更在 1992 年擴大成立學士班與
有學分、學程與學位的合法性知識產品,
博士班。相對其他傳統的社會工作強調的
透過學位、學分與證照不斷地增生「權
直接服務,中正大學則傾向於政策分析與
力」,加速地將助人專業「產品化」 。並且
研究的典範,伴隨 1990 年代臺灣福利體系
更進一步地透過專業團體的經營,將其知
的快速發展,益加突顯出社會福利取向的
識商品推廣到實務界,利用「在職進修」、
重要性與能見度。結果「社會工作」不再
「繼續教育」等名義以實務工作者為消費
是新設系所的唯一選擇,以「社會福利」
族群。
為系名,在中正大學之後還有文化大學與
雖然有這麼多問題,但事實上當時的
玄奘大學。在這兩大系統之下,則是其他
社工師考試規則的報考資格相對寬鬆很
「長」字輩的校系(因為求通吃,所以系
多,只規範了 20 學分加一次實習,負面影
名特「長」),如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
響是導致社工學分班的盛行,不過對當時
會工作學系」、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
的社工系所而言,卻能夠自行規劃自身的
所」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
特色課程與發展重點,學生學習受到的衝
作學系」,以及當時尚未更名的靜宜大學
擊並不大,這一點可以從 1990 年代左右成
「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古允文、許展
立的社工相關系所名稱中可以看出。
耀,2008) 。
基本上臺灣社會工作追求自我主體性
不過,這樣彈性發展特色的時代在
的分離運動在 1970 年代末發端,東海大學
2007 年社工師法與考試規則修改之後就
社會工作系在 1979 年正式獨立設系,更分
尬然而止了。新的考試規則規定自民國
別在 1984 年與 1994 年設立碩士班與博士
102 年 1 月 1 日起,考生必須修習至少兩
班;隨後輔仁大學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
次社工實習、累計 400 小時以上,並具備
也相繼走上獨立之路,形成社會工作教育
下列資格始得應考: 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或經
的主流趨勢,影響所及,之後的新增系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專科以上學校社會工作
2.社會統計。
相當科、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曾
對社工教育界的衝擊就此展開,各個
修習社會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
社工系所為了讓自己的學生具備報考社工
領有畢業證書。所稱社會工作相當科、系、
師的資格,不得不調整所有的課程結構,
組、所、學位學程係指開設之必修課程包
翻轉學生所抱怨的「考試引導教學」等等
括下列五領域各課程,每一學科至多採計
的現象,即是在此脈絡下產生。而且不止
三學分,合計十五學科四十五學分以上,
學生受影響,接續而來的高等教育系所評
且經考選部審議通過並公告:
鑑,在「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門」也往
(一)社會工作概論領域課程二學科:
往依據社工師考試的課程與學生考取社工 師證照的情形,當成是重要的評斷標準,
包括 1.社會工作概論。
老師也就被要求應該先優先開設這些必修
2.社會福利概論或社會工作倫理。
課程,形成許多新的高教亂象(詳見下一
(二)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領域課程
節)。流風所及,1990 年代成立的社會工 作相關系所也紛紛改名,除中正大學社會
三學科:包括 1.社會個案工作。
福利學系尚能堅守創系的理念與特色之
2.社會團體工作。
外,其他多想盡辦法在系名中加上「社會
3.社區工作或社區組織與(社區)發
工作」四個字,並搭配社工師考試進行課 程調整,原來的多元特色就慢慢流失了。
展。
例如我們(Chang, Ku and Hsu, 2010)分析
(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領域課程四
臺灣社工系所 1990 至 2008 年共 2089 本碩
學科:包括 1.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博士論文,即發現碩博士論文的研究取向
2.社會學。
發展呈現趨同的現象,推測與社工師考試
3.心理學。
制度之後所成立或改制的系所,其系、組、
4.社會心理學。
所名多以「社會工作」為依歸,有相當程
(四)社會政策立法與行政管理領域課
度的關連存在。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即使大家提出
程四學科:包括 1.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這麼多問題,為什麼這個制度會很難變
2.社會福利行政。
動?這牽涉到三個因素:考上社工師執照
3.方案設計與評估。
的人數日益增加、與其他專業之間的競
4.社會工作管理或非營利組織管理。
逐、與未來改革方向的不確定性。底下我
( 五)社會工作研究法領域課程二學
們將進一步討論。
科:包括
一、考上社工師執照的人數日益增加
1.社會工作研究法或社會研究法。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自從有社工師執照考試制度以來,考
後,幾乎所有的醫事人員(包括醫師、中
上執照的社工人數已有 9,404 人,大家可
醫師、牙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
能不易感受這個數字的意義,但對照全臺
師、助產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社工相關系所一年招收大學部新生的人數
呼吸治療師、醫事放射師、營養師、物理
大約 2,714 人、碩班人數 446 人,考上社
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
工師執照人數大約是全臺社工系所耗時 3
師、牙體技術師)都有專業執照,而且重
年的培育量,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之
要的醫療院所與福利機構的評鑑中,也都
中,因此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影響到這群人
要求人員必須具備專業執照,在這樣的脈
的權益,而且對擔負社工教育的系所而
絡下,若社工不具備專業執照的話,不僅
言,也難以在短期間內修改課程與教育內
難以與其他專業平起平坐,甚至可能被排
容,培育出足夠的社工人力。另一方面,
除在這些工作場域之外、或是只能扮演非
在考上執照之後,真正領有執照並執業的
核心的輔助人力角色。
社工師大約 5,107 人,其中 40 歲以上的比
三、未來改革方向的不確定性
例最高(32%) ,若以 30 歲為切點,30 歲 以上比例高達 80%,這群人多已位居督導
在前述這兩個結構性因素之下,任何
以上的職位,也是願意久任社工的中堅,
一種社工專業制度的變革都會牽涉到相當
在去年(2015)社工教育學會舉辦的全國
多人的權益與職場生涯的發展,除非我們
社工系(所)系所主管高峰會議中,我們
有具體的未來圖像、而且能夠說服大家這
也確實感受到資深社工與青年社工對專業
樣的變革是值得的,不然恐怕很難推得
發展方向存在歧異。社工教育界一直很為
動。因為未來社工專業制度的改變絕不是
難地被夾在兩者之間,青年學生要求多元
要不要執照考試這麼簡單的問題而已,而
改變、但實務界的資深社工也常質疑學校
是若不要由政府來扮演專業執照考試把關
無法教育出可用的社工人力。
的角色的話,那些我們是要仰賴學校教育 來認證嗎?還是專業團體自律?那一個專
二、與其他專業之間的競逐
業團體有這個地位與公信力?要不要有認
在 1990 年代之後,除了社工師成功地
證的標準?而這個認證標準會不會又導致
爭取到專業執照考試之外,其他專業也紛
「標準引導教學」的問題?結果會不會只
紛爭取到類似的地位。例如專門職業及技
是「換湯不換藥」 、而且治絲益棼? 一般而言,專門職業之證照制度可分
術人員高等考試技師考試即有土木工程技
為三種方式:
師、水利工程技師、結構工程技師、大地 工程技師…32 類科之多;而專門職業及技
(一)授證方式(certification)
術人員考試法的考試種類中,社工師也只 是 41 類科中之一,而在衛生與福利合併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是由檢定單位,或是由專業公會,或 2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是由政府機構,對於從事某種專業者檢定 其專業知能與專業技能,若合格再給予授
肆、多元化與高教亂象之間的拉 扯
證及准予使用「專業頭銜」(title); (二)執照方式
臺灣高等教育在 1996 年提出《行政院
執照之申請及頒發係為政府機關的權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之
力,領取有專業執照者才可以從事法定的
後,即呈現高度成長的趨勢,加上 1997
專業服務,未領取執照者就不能從事專業
年通過社工師法、確保了社工系所畢業學
之業務活動,否則政府部門將可依法取締;
生的就業市場,致使社工系所的設立宛如 裝置上雙引擎一般快速成長,這個趨勢甚
(三)登錄方式(registration)
至一直延續到現在,即使高等教育已經因
專業工作者只要符合某些基本資格即
為少子女化導致生存危機,一些面臨嚴峻
可向特定的機關登錄,通常有志願登錄及
招生不足考驗的系所,紛紛搶進轉型為社
強制登錄兩種方式。
工系或開設社工學分班制,企圖藉此舒緩
在三種取得專門職業證照方式之中,
生存壓力。結果社工系所或學分班制不僅
以執照方式最為嚴格,其次是授證方式,
未減少、反而逆勢成長,連帶也產生教育
最弱的是登錄方式。然而從各國社會工作
品質堪慮的問題。這幾年在考選部的「社
師的認證制度來看,不同國家對於社會工
會工作師考試審議委員會」中,我看到的
作師資格的取得有其不同的規定,例如美
高教亂象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國、加拿大、日本、臺灣、大陸是採取考 錄制度。考試制度在不同的國家也不盡相
一、師資與課程名不符實的「社會工 作學系」
同,例如美國是由專業組織負責社會工作
許多新成立的所謂「社會工作學系」
師的考試資格認定和考試執行、而職業執
合格的師資與課程極度缺乏,往往一個系
照則由國家發證;日本、臺灣、與大陸則
只有 7、8 位師資,低於一般至少應有 10、
都是由國家負責考試和發照(黃培潔、古
11 位師資的標準;而這 7、8 位師資之中,
允文,2014)。
具社會工作教育學位的師資甚至只有點綴
試授證制度,而英國、香港則採取註冊登
從這些專業制度來看,註冊登錄制度
性 1、2 位,其他都是其他領域轉來的師
似乎最能避免翻轉學生團體「考試引導教
資、甚至完全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在課程
學」的質疑,同時也回歸多元化與學生學
方面,這些系可以完全一字不差照抄社工
習為主體的期待,但這樣理想的可能性卻
師考試要求的科目,至於上課內容是否相
在臺灣高等教育亂象下受到侷限。
符就看個別老師的良心了,因此我也曾看 過一位學歷是體育學士(一般大學講師應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具備碩士學歷)的兼任老師開授「社會團
學分班的行列,當中甚至包括國立大學。
體工作」 ,只能以讓人瞠目結舌來形容了。
審議委員會曾退回類似要求認可報考資格 的申請案,該國立大學很不服氣地列出該
二、浮濫的短期社工學分班
校超過 40 位以上博士專任師資名冊要求
1997 年社工師考試以較寬鬆的 20 學
申覆,但依然被打回票,原因很簡單,這
分加一次實習來界定可以報名社工師考試
超過 40 位以上的博士沒有 1 位是社工背
的最低標準,原是希望給非正規社工系畢
景。即使如此,這類的學分班仍然廣開招
業、但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一個取得社
生之門,最可憐的是付錢上課的學生,抱
工師資格的機會,但卻也為部分學校開了
持著進入社工職場的期待修滿該修的課
一個巧門,營利趨向的驅動下,各種短期
程,卻又在考試的過程中充滿挫折…。
的社工學分班如雨後春筍般不可勝數,這
四、同一學校有兩個社工學位學程
也是導致 2007 年社工師修法緊縮報考資 格為 15 科、45 學分、與 2 次至少 400 小
也是為了招生,一些原本沒有社工
時實習的原因之一。這至少導致兩個影
系、但有相近科系(如社會學、老人福祉…)
響:首先,當學校發現社工師考試資格可
的學校,也紛紛在相近科系底下增設「社
以如此速成,只要聘任一些碩士學位的兼
會工作組」 ,甚至導致一個學校有兩個不同
任老師就可以開班招生賺錢,為什麼還需
系的「社會工作組」 ,產生內部爭奪學生與
要大費周章成立社工系、聘請近 10 位具社
開課主導權的紛爭,但其實細究這兩個「社
工博士學歷的專任老師、購買圖書設備、
會工作組」的實質,也往往只是各自點綴
規劃教室空間、進行冗長的 4 年社工專業
1、2 位社工師資,與其分兩組、倒不如合
養成教育?其次,由於學分班的教育品質
併兩組社工師資直接成立社工系還比較實
難以掌握,無法用教育來把關的結果,也
在。
導致仰賴社工執照考試來把關的後果,結 理師考試對照更加明顯!心理師考試需具
五、同一學校併存正式的社工系與不 同系的社工組
相關碩士以上學歷者才有考試資格,由於
有趣的是,即使在一些已經設有正式
前端已有「相關碩士以上學歷」的教育把
社工系的學校,校內其他系在校方的放任
關,因此率取率就能放心提升到 90%以上。
與鼓勵(因為有利於招生)下還增設「社
果錄取率就無法大幅提升,這個現象與心
會工作組」或社會工作進修學程,同時還
三、沒有社工系的學校開設社工學分 班
要求審議委員會認可其學生也具備考試資
在前述短期學分班的營利驅使下,有
般,我們都知道學生是無辜的、相信該校
些本身沒有設立社工系的學校也加入廣開
(系)的宣傳,也花了錢繳學費、更費了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格。這樣的感覺就像自己的孩子被綁架一
2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多年時間修課學習,不同意學生的報考資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過程中,大家最
格等於斷喪了其發展的機會,但同意其報
關心的議題莫非是人類生活可能面臨那些
考資格也幾乎可以預料在如此短薄的學習
重大的改變。隨著全球性金融風暴的蔓
下,考試不利的挫折將成為其心中的陰
延,即使是在各國央行金融寬鬆政策的大
影。成本是由學生與社工社群一起承擔,
力挹注之下,信心危機與對未來的不確定
但始作俑者的學校卻置身事外,而且還度
性,幾乎已成為當代的基調。我們發現,
過招生危機。
全球人類正以一種前所未見的速度更加緊 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趨勢為人類開啟
六、社工學位學程刻意迴避高教社工 學門的評鑑
了更多的機會、但也更加激化了空前的競
近十年來為確保高教品質,已經建立
如何看待這樣的發展呢?雖然我們早已認
起來定期的學校與系所評鑑制度, 「社會福
知到全球化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就像古允
利與社會工作學門」也在其中。上述的這
文早在 1997 年就指出的:「或許會有一
些系組與學分學程若依照「社會福利與社
天,當臺灣的社會工作者在協助貧窮案主
會工作學門」的標準而言,恐怕都無法通
時,問他貧窮的原因,答案可能會超乎傳
過評鑑,他們也心知肚明這種情形,因此
統的老、弱、病、殘、學歷或能力不足等,
刻意迴避「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門」的
而是『老闆把工廠移到大陸』、『我的薪資
評鑑,挑選其他較具通識性質的學門(如
比菲律賓工人還高』 、或是『公司倒閉了,
「社會及相關學門」 、 「人文學門」…)來
因產品價格競爭不過泰國』之類的理由。
評鑑,導致高教系所評鑑難以有效促進這
而這麼一天,不會太慢來到!」(1997) 。
些學位學程教育品質的提昇,問題也就一
如同本文之初所引述 Dominelli 等學
爭。那麼,站在臺灣的立場上,我們究竟
者的描述,社會工作在國際上呈現蓬勃發
直存在。 在這些高教亂象之下,社工教育變成
展的趨勢,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讓
一個有利可圖的領域,背離了社工教育的
不同地區與國家的社會工作者必須共同合
社會正義與弱勢充權的本質,並強化了考
作,社會工作者也難以再以「本土」自居,
試制度為教育品質把關的必要性,及格率
而需具備處理跨境問題的能力。第 148 期
無法放鬆,不僅青年學生翻轉社工回歸多
的《社區發展季刊》即以「全球化的社會
元化與學習主體的理想難以落實,在日益
福利衝擊」為主題,徵求各界的稿件,希
全球化的今日,也阻礙了臺灣社工國際化
望進一步釐清不同領域學者與機構代表的
的可能性。
觀察與解讀,提供作為社會各界討論的基 礎。為了讓焦點更貼近臺灣社會實況,這 一期除了兩篇提供全球化理論與他國(澳
伍、全球化下的社會工作教育挑 戰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洲)經驗做為參考之外,其他文章多聚焦 2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海外的工作機會。
在全球化對臺灣勞動(包括勞工保險、外 籍人士福利、貧窮、與政策創新) 、家庭(包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如同 Dominelli
括家庭政策、跨國親權爭議、新移民子女
等學者所提到的,社會工作者與社會工作
與家庭支持) 、機構發展、全球照顧鍊、以
教育者最近已經致力於強化其全球連結與
及社工專業與教育的影響等層面。從這些
共同合作,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大家都同
文章之中,我們大致可以有幾點重要發現:
意的國際定義,並且探討提供社會工作教
1.全球化不是只有臺灣面對的議題,
育國際標準的可能性。這在東亞尤其明
其他國家也必須因應此一趨勢調整相關的
顯,大學學歷已經成為社工專業的基本要
制度與政策;
求。例如,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向來處在
2.全球化對臺灣勞動制度的衝擊相當
前端地位的香港與新加坡,一個社會工作
明顯,不但引發臺灣社會內部的貧窮與經
的大學學位或文憑是擔任註冊社工的基本
濟安全保障問題,外籍人士在臺的福利議
門檻,而後續的碩士與博士學位更提供了
題也開始浮現,顯示勞動力已是雙向的流
社工專業學習與進修的管道;尤其值得注
動,這些都意味政府必須儘快思考與規劃
意的是中國大陸社會工作的興起,2010 年
全球化的勞動政策與保障機制,甚至未來
可以稱得上是大陸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
應該列入政府間的協定談判議程中;
教育發展元年,大陸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
3.在家庭方面,除了過去臺灣社會常
要提出在十年內建成 300 萬社會工作人才
見的新移民家庭之外,因為工作關係分隔
隊伍的目標。千萬不要懷疑自己看錯了,
兩地的情形也日益普遍,帶動了子女教育
確確實實是「十年內 300 萬社會工作人
與家庭支持的需求,而隨著婚姻關係轉變
才」!對比前述臺灣社會工作學生在學人
導致的跨境子女親權爭奪,不僅改變了社
數,可以看出大陸社會工作發展的驚人程
福機構的服務範圍,也迫使家庭社工必須
度。也就是在這樣的社工人力培養目標之
增強處理跨國事務的知能;
下,大陸於 2010 年第一批獲國務院學位委
4.可喜的是,不畏於全球化的挑戰,
員會授權的 33 所大學中,有 31 所大學完
我們的許多卓有成效的機構已經勇敢踏出
成首次招生工作,共錄取一千多名學生攻
國門,將臺灣經驗推廣到世界其他角落,
讀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換言之,其第
見證了我們機構的活力與實力;
一年招收的社會工作碩士學生就超過臺灣
5.在前述發展下,社工專業也無法自
的社工碩士研究生總量,而次年(2011 年)
外於全球化的趨勢,境外實習的推廣提供
除了前述 33 所大學之外,還增加 25 所大
社工學生在不同文化環境服務的機會,進
學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批社會工作
而強化跨文化的專業知能,也讓臺灣的社
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授權,總計授權招生與
工從傳統的服務本地案主,邁向國際社工
頒授社工碩士學位的大學達 58 所。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能夠歸納出社
的發展道路,未來更可能開拓出更多社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項社會工作師考試的其中一項:
會工作在臺灣與亞洲地區正處在蓬勃發展 的戰國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
(1)社會工作師高等考試;
社會工作知識教導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
(2)社會工作師特種考試(最後一次於 2003 年舉辦);及
能在這個大趨勢中找到立足的根基。過去
(3)社會工作師檢覈(最後一次於 2005
出國就業好像只發生在高科技人才身上,
年舉辦)。
如今也開始擴展到社工。隨著社會議題的 湧現,社工人力的供給卻逐漸面臨吃緊的
而且,申請者在遞交註冊申請表格的
狀況,於是出現新加坡大舉向臺灣徵求人
同時,須附帶符合上述兩項標準的相關證
群服務專業人力的情形,我自己的學生中
明文件,其中包括所有證書、成績單、以
目前就有在新加坡就業者。專業化程度
及修讀時該課程的詳情、各科目的內容、
高、國際連結強、完整的升遷管道、以及
教師和實習導師的履歷、師生比例等等。
誘人的薪資條件(同等級社工港星薪資約
註冊申請將會交由資格評核及註冊委員會
是臺灣的 2-3 倍) ,是香港與新加坡能夠跨
進行初步評審,惟已達到上述兩項標準的
國徵求專業人才的優越競爭條件。而臺灣
人士的申請才會被考慮。
則是面臨到人才外流的問題,打破了臺灣
至於香港各大學社工學歷的評核標
原本社工勞動市場的封閉情形,結果社會
準,類似臺灣的社工師考試規定,也一樣
工作者自身再也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趨勢
要求欲註冊社工者需修過下列的課程:
變化,成為國際移動人力資源的一部份。
一、社工核心課程,又分為下面兩類
若以香港為例,社工必須向「社會工 作者註冊局」登記,臺灣社工學歷也可以
(一)社會工作實務
至香港註冊社工,但註冊局會依據下列標 準及程序,個別審議持有由臺灣教育部認
包含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內容需涵
可的當地院校所頒授的社會工作學位或文
蓋個案、團體、家庭、組織與社區的理論
憑的人士的註冊申請:
與實務、整合性社工實務、社工技巧訓練、
1.註冊局於收到註冊申請時,申請者
實務相關選修科目)與社工價值和倫理(內
持有的社工學歷,其相關課程的內容、社
容需涵蓋個人與專業發展、社工價值與倫
工實習、教師學歷及師生比例須符合註冊
理、倫理守則)等兩門課。
局制訂及已生效的社工學歷評核準則 (二)其他
(Principles, Criteria & Standards for Recognizing Qualifications in Social Work for
包含社會福利體系與社會政策(內容
Registration of Registered Social Workers)
需涵蓋社會福利理論觀點與概念、香港、
的最新版本;及
大陸與各國福利體系、社會政策與社會服
2.申請者須通過臺灣考選部設立的三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務、香港社工註冊體系) 、人類行為與社會 2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環境(內容需涵蓋生命歷程發展、人類行
程、與實習)沒有規範,香港社工課程設
為與多樣性、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與社
計與臺灣現行課程要求,除了課程名稱略
會行政與管理(內容需涵蓋社會規劃與發
有不同之外,幾乎是完全相同;而且對臺
展、機構管理模式與過程、方案規劃、管
灣社工學歷的採認,要求其相關課程的內
理與評估)等三門課。
容、社工實習、教師學歷及師生比例須符
上述這兩類核心課程不一定都要單獨
合註冊局制訂及已生效的社工學歷評核準
成為一門獨立課程,但其內容都應該包含
則,幾乎就等同於臺灣高教「社會福利與
在社工的學位學程課程之中。
社會工作學門」的系所評鑑;同時香港應 該也知悉臺灣的高教亂象,除了臺灣社工
二、非社工核心課程
系畢業還不算,要在香港註冊社工還必須
1.社會科學與通識知識:包含社會
先通過臺灣考選部設立的三項社會工作師
學、心理學,以及其他諸如經濟學、政治
考試的其中一項,用通過社工師考試與否
學、哲學、歷史…等。
做品質把關。
2.研究方法與社會調查:包含研究與
在社會工作已經成為國際間認可的一
社會調查的基本知識與技巧、研究成果的
門專業時,雖然有些差異,但各國社會工
應用。
作的教育與認證標準確實已經逐步建立起 來,東亞各國也不例外(Aspalter, 2014;
3.法律知識:與社會工作相關的基本
Huang and Ku, 2014)。今年(2016)5 月
法律知識。
11 日即將接任日本社會福祉教育學校聯盟
4.溝通技巧:自我瞭解與人際溝通、
(約等同於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會長
社工實務所需的語言能力。
的白澤政和教授前來訪問,他正進行東亞
三、社工實習
地區(特別是日、韓、臺、大陸、與港澳)
1.社工文憑(專科或副學士學歷) :至
社會工作教育與認證制度的比較研究,其
少 700 小時實習加上 100 小時的實習指引
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希望為未來社工人力跨
與準備。
國移動與認證預作準備。由此可知,在全
2.社工學士與碩士學位:至少 800 小
球化的大潮流下,臺灣社工教育的內容與
時實習加上 100 小時的實習指引與準備。
標準也無法置身其外,必須將臺灣青年社
3.上述實習期間每週至少需接受 1.5
工未來往海外發展的可能性納入考量,否
小時的督導,若全日整週實習督導時間則
則可能讓臺灣社工日益孤立於國際社工的
不可低於每週 2 小時。
大社群之外。
從對香港註冊社工制度的簡單說明,
也就是這樣的考慮下,同時也觀察到
可以看出即使不採用臺灣的考試制度,但
臺灣與香港社工認證標準中最大的歧異是
不意味香港對擔任社工的資格(學歷、課
實習時數的懸殊(臺灣 400 小時對上香港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古允文
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
800 小時) ,我任教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
這兩年在社工教育學會的理監事會議
系雖然符合臺灣社工師的考試規範,但若
中,我們開始討論從「圍堵」轉成「培力」
要能夠減少臺大社工系畢業同學未來海外
的可能性。一方面師資與課程不甚合格的
就業的障礙,必須適度增加實習時數,因
社工系所與學位學程在生存壓力與教育部
此將試行增加選修的實習三,希望將實習
鬆綁之下仍不斷出現,少數點綴的社工背
總時數拉高到 900 小時,給有意往海外(包
景老師並無力改變系院與學校的經營考
含歐美)發展的同學有補足實習時數的機
量,若不將之接納進入社工社群、讓經營
會。與之而來的挑戰即是實習制度的大變
者瞭解社工、從而產生實質的改變,最終
革,當中包含實習機構的分類認證(適合
的受害者將是不明所以的青年學生;另一
大學部或碩士班實習) ,以及實習機會的擴
方面,近幾年國內外社工博士班的發展,
增等。而翻轉社工青年學生所關心的實習
也已經培養出相當數量合格的社工博士人
權益保障議題,更需要學校與機構之間的
才,因此社工系所與學位學程不能再以找
協商與互信。
不到社工師資來搪塞,既然要成立社工 系、就應該力求名符其實的師資與課程。 因此,我們雖依然堅持回歸大學四年養成
陸、代結論:從圍堵到培力
教育的本質(需通過高教社會福利與社會 從過去臺灣社會工作證照考試制度所
工作學門的定期評鑑) ,但願意邀請新設社
引發的紛爭來看,許多都是來自於當時所
工系與學位學程以觀察員身份加入社工教
採取的「圍堵」策略的失靈,不論是為因
育學會的活動(以瞭解社工社群的期待與
應眾多短期學分班學生報考的壓力而採行
標準) ,同時致力於引入相關資源到教育學
「報考從寬、考試從嚴」 (用考試來把關造
會正式團體會員中,以有效回應翻轉社工
成低錄取率的反彈) ;或是修法將報考資格
學生的訴求。
從 20 學分提高到 45 學分(不僅未能減少
臺灣的社工教育正站在一個轉折點
學分班,反而創造出更多的商機讓學分班
上,在年輕學生一代代地進入教育體系的
可以開更多的學分來收費) ;結果在教育部
過程中,我們如何激勵青年學生對社工的
鬆綁之下,導致社工系與學位學程的逆勢
熱情?在專業化的理想日益窄化為執照考
成長,形成前述的高教亂象。也是在這樣
試之下,我們如何維持社工教育的多元開
的圍堵策略底下,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
放?在高教因為招生危機廣開社工考試學
對團體會員的入會審查也較嚴格,基本上
程的亂象下,我們如何堅守社工教育的人
要符合三個條件:大學四年社工養成教
本核心?在全球化下社工於東亞華人社會
育、符合社工師考試規範、與通過高教「社
的蓬勃發展,我們如何確保臺灣社工的教
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門」評鑑。即使如此
育品質與國際接軌? 挑戰是艱鉅的,卻不容逃避!以此共
卻依然無法減少問題的出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勉。
系教授;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事長)
(本文作者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
關鍵詞: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全球化
參考文獻 古允文(1997)。〈從福利國家發展談民營化下國家角色的挑戰〉,《社區發展季刊》,80, 頁 70-78。 古允文、許展耀(2008) 。 〈社會工作的變與不變:兼論教育與考試的辯證關係〉,《國家 菁英季刊》 ,4(4),頁 103-125。 黃培潔(2014) ,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黃培潔與古允文(2014) 。 〈再思考臺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 ,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 第 27 期,頁 129-154。 Adams, R., L. Dominelli, and M. Payne (eds.) (2005).
Social Work Futures: Crossing
Boundaries, Transforming Practic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Aspalter, Christian (ed.) (2014). Social Work in East Asia. Surrey: Ashgate. Chang, Y.F., Y.W. Ku and C.Y. Hsu (2010). ‘Social Policy Study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 Degree Theses, 1990-2008’,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Vol. 20, No. 1, pp. 95-110. Huang, P.J. and Y.W. Ku (2014). ‘Social Work in Taiwan’, in Christian Aspalter (ed.), Social Work in East Asia, pp. 53-74. Surrey: Ashgate.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 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彭懷真
系主任在臉書發文〈一個令哲學系最不堪
壹、引言--為何探討
的日子〉 ,他說:這些轉系的學生在申請入 首先從三個事件,分析為何有此文章。
學面試時,都展示對哲學的愛好,如今看
先看二十年前發生的一段往事。在葉
來就像詐騙集團一般的伎倆。個個在申請
金鳳女士擔任內政部長(86 年 5 月到 87
入學面試時,努力在老師面前以如簧之
年 2 月)時,她邀集十幾位社工系的老師
舌,展示對哲學的愛好,描繪將來四年學
商討如何推動社會福利,每一位都振振有
習的讀書計畫。這已經不是少數個案,而
詞。輪到我說,一向愛做烏鴉的我提醒: 「
是家長與學生共謀騙取進入該系資格的方
大家都言之成理,但這麼多的事要由誰來
程式。此事件引發廣泛的討論,有很多面
做呢?我們不可能寄望每一位社工都長期
向值得省思。 我想到自己多年來的面試考生或閱讀
加班,持續犧牲奉獻。」 「事在人為」這句成語有兩方面的意
高中生申請大學所撰寫的服務學習心得或
思,一是只要人有信心,事終究可以完成。
施予社會學科性向測驗等經驗,學生總是
社會工作此種職業的理想性高,的確已經
強調自己多麼有愛心,多麼樂於助人,對
有許多事就靠著此種信心有了很好的進
於社會正義公平的實現多麼重視。但沒多
展,幫助了無數人。但「事在人為」的另
久,上了大學,進了社工系,卻不像昔日
一個意思說明基本的限制,要靠有意願又
所寫所說的。 輔大哲學系主任氣憤許多學生把該系
有能力的人來做事,事才可能做得成。 再看 2016 年發生的另一件新聞。5 月
當作跳板,並不是真正愛哲學。其實,社
底,輔仁大學哲學系今年申請轉出的人數
工系的老師也心知肚明,今日坐在眼前的
高達 57 名,相當於一個班級,為歷年之
學子,畢業後會做社工的,並不多。會持
最,轉走的學生多以「學非所願」為理由。
續從事社工專業的,少之又少。原因之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是:只看社工的助人、愛心,當然都好,
作專業教育與發展至今超過八年,有必要
問題是還有好多值得努力的價值,助人與
多思考專業教育裡的根本問題。 本文聚焦於價值,並非社會工作做為
愛心,絕非最優先的! 數以萬計的人走在社工學習及服務的
一種專業的價值,而是社會工作的新鮮人
道路上,但試問學習者的表現如何呢?實
的價值觀,說明社工教育實施對象的價值
際從事社工的表現又如何呢?你我必須承
觀。透過長期的問卷施測結果來分析社工
認:問題多多!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工作者
系年輕學子的價值觀,進而探討社工教育
的服務精神常令身邊的人失望。學生懶散
及社工實務所面對的考驗。本文以長期進
學習、一心想轉系卻不一定轉得成、隨便
行的「價值量表」的結果,試著說明社工
做實習......,畢業後只有少數人投身社工領
新鮮人原本的價值觀未必就認同社工的基
域。即使做了社工,表現未達期望,因而
本價值,也可能因此在社工教育、社工實
流動率高。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眾多,但
務、社工專業歷程之中,態度不夠積極、
不可忽視的是社工自身是否激勵自己,是
持續付出的意願不夠強烈。依序說明為何
否有強烈的價值去實踐社工?
探討、探討什麼、如何探討、主要發現、
第三,從本刊的歷史來看,本刊從 66
討論與尾聲。
年創刊,至今出版 155 期,以「倫理」為
貳、探討什麼
中心議題的有第 20 期探討社區倫理,36 期探討家庭倫理,86 期專門探討社會工作
一、相關概念
倫理。但從未有一期的中心議題是「社工 的價值」 ,價值顯然被忽略了。另一方面,
價值此關鍵詞,有一些相關的概念,
「事在人為」 ,各種社會工作都需要由社會
如驅力、激勵、態度等,先加以簡要說明,
工作者來推動,社工的人力必須正視。本
然後聚焦,進行研究。
刊在 27 期探討社區發展人才的培育,38 (一)驅力與激勵
期探討社工員的角色與功能,51 期討論人 的因素與社區發展,76 期探討社工如何成
一個人努力學習或工作主要是被他們
為福利服務的尖兵,129 期專門討論社工
所看重目標的實現慾望而驅動。激勵
人力。因此我試著針對價值有所反思,透
(motivation)處理「心」的問題,工作者
過我個人的多重角色去檢視。
不只要用「力」 ,用「腦」 ,關鍵在用「心」。
我主要的角色是社工系的老師,也曾
認真工作的關鍵在於「用心」 ,以更強的動
擔任社工教育學會的兩任秘書長,非常關
機(motive)解決問題,能夠有效地「動
心教育方面的情況。檢視本刊,第 61 期討
(move)起來」,激勵強化了動機(彭懷
論社工教育的新趨勢,99 期的中心議題是
真,民 101A) 。
社會工作教育與訓練,120 期分析社會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是什麼因素激勵專任社工追求從事社 3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會工作?影響他們決定選擇一個專業實務
由後天學習所產生的反應。態度針對特定
工作者?鍾美智(民 85)曾對此議題撰寫
的人、事物與情境。價值觀(value)則指
碩士論文。她發現關鍵因素是:對社工專
一個人偏好的行為模式,提供了是非對錯
業的認同且肯定其價值、個人特質適合、
的來源。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漸漸形成
組織環境及工作內容符合其期待、機構主
了價值觀。
管同事間的互相支持與回饋等。換言之,
價值觀與態度大致相符但有時則不一
肯定社工專業的價值是第一個被提到的因
定。一個人的價值觀比較穩定,而態度則
素。投入專業工作後又離職的原因則有:
較容易會隨著環境和情境而改變。態度與
組織環境及工作內容不符期待、專業服務
價值觀對行為的影響不同,價值觀影響較
遇到瓶頸、社福機構體制不健全、對社工
為廣泛,態度的變化性較高(彭懷真,民
專業失去信心與希望等。
104)。
驅力(drives)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
傅佩榮(民 85)在《沈思價值觀》裡
是人人都有的本能。工作,是求生存的必
如此形容:價值是一個「聽起來熟悉、想
要手段,更是求生存的實際目的。與工作
起來模糊、用起來方便」的名詞,人們到
最有關的驅力,依照《生涯定位》 (First Find
處看到它的蹤影,但是未必明白它的意
Your Hilltop)一書的分析,主要有產品、
思。人的首要特性是自由,自由的表現在
人際、處理、權力、計畫、定位、目的等
於選擇,選擇時需要評估,其結果就是一
七大類(黃孝如譯,民 88)。
種價值判斷。」Fransesco Alberoni 在《價
激勵是處理意願的問題,重點是人們
值》裡分析: 「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都會
如何能夠有堅強的動機去完成目標。一個
在不經意之間,感到巨大的空虛與欠缺。
人努力學習或工作主要是被他們所看重價
畢竟,沒有付出的生命,是無法結出意義
值的實現所驅動。激勵是個人與情境互動
的果實。」 (林巾力譯,民 89)
的結果。在滿足個人需求的情況下,為達
價值,主導了生活的目的、手段及狀
成組織目標而加倍努力的意願。激勵也是
況,通常伴隨強烈的感情(Reamer, 1995) 。
需求滿足的過程,是目標導引下所堅持付
Rokeach(1973)提出關於價值的經典界
出的努力,但此一努力需要滿足某種需
定: 「是對生命存在狀態的持續信念,因而
求。激勵至少包含幾個概念:努力、堅持、
有了明確的偏好。」 有人嘗試將價值化約為經驗,有人認
導引、目標。
為價值就等於使人快樂的事情,有人認為 (二)態度與價值觀
價值等同於所欲求的事物,有人以為價值
態度(attitude)是一個人對於某個人、
是我們興趣所在的對象。這些看法,是把
事、物的一般性評價,包括正面或負面。
價值視為一種事物,稱之為價值對象
也是對某一特定事物的喜好或厭惡,是經
(value objects)。其實價值不為本身而存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在,需依附在某種東西之上,亦即需要一
專章介紹。例如許雅惠審閱(民 100)的
個攜帶者,價值純粹是這些價值攜帶者所
第 5 章說明「社會工作的價值與倫理」 ;謝
有的性質。另有些人認為價值屬於本質與
秀芬主編(民 103)的第 3 章,由卓春英
理念,是比較抽象的。最重要的,價值具
撰寫「社會工作的價值與倫理」 ;古允文總
有完形的性質(gestalt quality) ,不只是各
校閱(民 104)的第 19 章,由張麗玉撰寫
構成部分的集合,而獨特呈現出的嶄新性
「社會工作的專業特質與價值體系」 。又如
質。價值具有「非實在的性質」 ,能增加事
李增祿(民 101)的第 2 章、黃源協(民
物的意義,卻不是增加實在(黃藿譯,民
104)的第 1 章。此外,有專書說明社會工
73)。
作的價值,例如包承恩、王永慈(民 98)
戚樹誠(民 99)解釋:價值觀須考慮
將 Frederic G. Reamer(1995)原著社會工
內涵(content)及強度(intensity),內涵
作價值與倫理翻譯。曾華源、胡慧嫈、李
指當事人認為某種行為的表現方式或事物
仰慈、郭世豐(民 100)詳細說明社會工
的狀態是重要的,強度則是當事人認為此
作專業價值與倫理。
種狀態有多麼重要。價值觀若按照強度來
由於社工的應用需考慮到案主與外界
排列,就形成了「價值體系」(value sys-
環境複雜的關係,社工的價值並非單一,
tem),是處理事情裡的判斷對錯、提供選
而是一組的(set of values) 。Timms(1983)
擇時取捨的標準,又是深藏於內心的準
分析:討論工價值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
繩,在面臨抉擇時的依據。價值觀指引一
是廣泛瞭解社會工作專業的使命,第二是
個人去從事某些行為,例如: 「誠信」的價
批判反省社工的某些價值,第三是基於對
值觀,會讓人坦承面對的困境及對别人說
社工的實證研究加以論述。關於價值的論
明事情的真相,提昇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述常與倫理關聯在一起,其實兩者有很大
度。又如「紀律」的價值觀,會讓人依規
的差異,但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定行事,產生執行力。至於「關懷」的價
社會工作的基本架構是一套價值觀所
值觀,會讓人關心他人,瞭解他人的困境,
組成,價值觀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基石。
有同理心(林巾力譯,民 89) 。
NASW 強調重視每個人;保密性;改變社 會以滿足社會需要;專業關係需不涉及私
二、社工的價值與核心價值
人情感與需要;願將知識與技巧提供給他
為什麼要研究職業價值?是什麼吸引
人;尊重個人、團體的差異性;協助案主
學生選擇社工系,年輕學子為何在眾多系
發展自助能力;即使感到挫折也堅持案主
所中,以社工為優先的考慮?關於價值的
的利益;堅持社會正義,為各種社會成員
論述,社會工作領域充滿「應然」 ,各種書
的經濟、物質與心理福祉努力;堅持個人
籍與論述常列出好多點,各《社會工作概
行為與專業行為應符合高規範標準
論》都強調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有些有
(Edwards edi, 1995)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Reamer, 1995)。
在價值觀的內涵方面,可以將核心價 值區分四類別:社會價值、組織與制度價
Gordon(1965)建構社工實務基礎的
值、專業價值、人群服務實務價值。
價值包括:關注每一個人;每個人互相依
Pumphrey(1959)將價值觀分成三類:1.
存;每個人對他人負有社會責任;每個人
專業與所處文化環境:社會正義、社會改
都有相同需要,但各有獨特處;社會每人
革、滿足人類共同需求(主要是檢視社會
的潛能都能發揮,積極參與盡社會責任;
普遍價值觀與社工價值衝突) ;2.專業人員
社會有責任幫助每成員克服與預防各障
間的關係(強調在執行專業時須符合倫理
礙,促成自我實現(包承恩、王永慈譯,
原則) ;3.社工與案主間的關係:尊重個人
民 98)。美國社會工作協會(NASW)列
改變的潛能、自我決定權、賦權。價值須
舉社會工作六項核心價值:服務、社會正
處理三大議題:1.社工對人偏好的觀念:
義、個人的尊嚴與價值、人際關係的重要
相信個人、需要有歸屬感、獨特性;2.社
性、廉潔正直、專業能力,每一項都緊接
工期望可達到的境界:社會有責提供個人
著說明相關的倫理原則。我根據 NASW 所
成長與發展的機會、提供資源滿足基本需
說明的及 Rokeach 列出的價值類型整理如
要、提供參與社會的公平機會;3.對於人
表 1。
有所期待:相信人應受尊重(轉引自
表1
美國社會工作協會(NASW)所舉社會工作六項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
服務
倫理原則
相對應的終極價值 工具價值
基本目標在於協助有需要的人們,
樂於助人
對於社會問題予以關注及採取行
具有愛心
動。 社會正義
社會工作者要挑戰社會不公正的現 公正平等 象。
個人的尊嚴與價值 社會工作者尊重個人與生俱來的尊 普渡眾生 嚴與價值。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社會工作者應認知到人際關係的重 真正友誼 要性。 廉潔正直
社會工作者的行為應是值得信賴
誠實正直
的。 專業能力
社會工作者應在自己專業能力範圍
獨立自主
內,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 NASW 的架構及 Rokeach 所提價值類型加以補充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人們在選擇時,先浮現在心中的是
參、如何探討
『哪一樣比較好?』這個問題有兩個含 Gouveia(2011)提出六大基本價值觀
意,一是『我喜歡什麼?』二是『怎樣做
:刺激(excitement)、升遷(promotion)
才對?』」 (傅佩榮,民 85) ,前者可說是
、互動(interactive) 、規範(normative) 、
探討「目的價值」 ,後者接近「工具價值」。
存在(existence) 、超越個人(supra-personal
1.終極價值(或稱「目的價值」 ,terminal values)
) 。這六項又分成十八種次價值觀(性愛、 成功、社會支持、知識、冒險、權力、情
表示理想化終極狀態和結果,是一個
感、信仰、健康、快樂、名望、服從、個
人希望長期努力以求實現的目標。又可在
人穩定、歸屬感、美麗、傳統、生存和成
分為「個人價值」 (personal values)和「社
熟) ,透過量表加以檢測。劉仙婌(民 104
會價值」 (social values) 。其中,和平的世
)就以此量表對大學生加以施測,以多變
界、美好的世界、公正平等、國家安全、
量變異數分析與 Scheffe 事後多重比較法
普渡眾生等五項屬於社會價值,其他十三
,探討性別、系別、成長背景和社經地位
項偏向個人價值。
的不同,各組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差異情形
2.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
。結果發現有許多差異,如男性相對女性
表示達到理想化終極狀態所採用的行 為方式或手段。包括「能力價值」
而言更重視性愛、快樂和名望等價值觀。 羅克奇價值觀調查表是廣泛使用的價
(competence values)與「道德價值」 (moral
值觀問卷。由米爾頓.羅克奇(Milton
values) 。前者包括:雄心勃勃、氣度恢弘、
Rokeach)於 1973 年編製。羅克奇認為,
才幹過人、富有想像力、獨立自主、聰慧
各種價值觀按一定的邏輯意義聯結在一
過人、合乎邏輯、自我約束等八項,其他
起,按一定的結構層次存在。目的和手段
八項屬於道德價值。
須一起考慮,如同馬基維利所說: 「目的總 是為手段辯護。」
表2
Rokeach 的價值類型 目的(終極)價值觀
舒適的生活(富裕的生活)
工具價值觀 雄心勃勃(刻苦耐勞、抱負非凡)
令人興奮的生活(充滿刺激、活力的生活) 氣度恢宏(心胸開闊) 成就感(持久的貢獻)
才幹過人(能力強、有效率)
和平的世界(沒有戰爭與衝突)
無憂無慮(沒有煩惱)
美好的世界(自然與藝術人文之美)
乾淨整齊(乾淨、一絲不苟)
公正平等(互敬互愛、機會均等)
勇敢、有擔當(為自己的理念挺身而出)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家庭安全(照顧所愛的人)
寬恕他人(願意原諒他人)
自由(獨立、自由選擇)
樂於助人(為他人的利益賣力)
快樂(滿足)
誠實正直(誠心、值得信任)
內心和諧(沒有內在的衝突)
富有想像力(勇於創造)
成熟之愛(性及精神上的親密性)
獨立自主(自給自足)
國家安全(免受外力侵襲)
聰慧過人(聰明且深思熟慮)
愉快(閒適、享受的人生)
合乎邏輯(穩定、理性)
普渡眾生(使他人都享有好的生命)
具有愛心(慈愛溫柔)
自我尊重(自尊)
忠順服從(忠於職守、尊敬他人)
社會認同(尊敬、仰慕)
謙恭有禮(有禮貌、舉止適度)
真正的友誼(親密的友誼)
負責可靠(可讓人信賴)
智慧(瞭解生命)
自我約束(自我規範)
資料來源:Rokeach, 1973;彭懷真,民 101B
Rokeach 本人持續對此架構進行研
肆、主要發現與比較
究,例如關於工具價值,1971 年的前三位 是:誠實正直、負責可靠、雄心勃勃,對
一、終極價值的結果
中國社會的研究前三位是:無憂無慮、謙 恭有禮、獨立自主(Wang etc, 1994) 。有
我從 93 學年度起,多次對社工系大一
些研究者以 Rokeach 價值觀為基礎進行探
或大二的同學施測,我請同學閱讀基本的
究,例如汪孟哲(民 98)以工作投入及組
說明之後,在終極價值與工具價值各選擇
織公民行為為中介變項,探討價值對離職
自己最在乎的三項。為了尊重學生,他/
傾向之影響。透過問卷調查,樣本以 T 公
她們可以選擇繳回或不繳回,所以各學年
司員工為對象。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將價
的人數有些差距。另外我原本統計時,有
值觀分為自我價值、利他價值、成就價值、
分男女,因為男性人數遠少於女性,限於
人際價值和能力價值等五類,以結構方程
篇幅,沒有單獨呈現。在終極價值方面,
模式分析對離職傾向之影響。結果發現成
得到的整體結果如下:
就價值對離職傾向有顯著性影響,自我價 值與利他價值均顯著影響工作投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表3
歷年來社工系一二年級同學對終極價值選擇的情況 93 年
94 年
95 年
96 年
99 年
102 年
104 年
小計
N=88
N=86
N=93
N=77
N=102
N=69
N=64
N=600
舒適的生活
20
30
37
27
23
12
16
155(D)
興奮的生活
10
12
11
10
8
10
7
74
成就感
15
10
8
16
14
11
6
86
和平世界
5
7
4
10
8
7
10
54(戊)
美的世界
0
2
3
5
1
3
4
19(丙)
公正平等
12
3
2
7
11
7
11
55(己)
家庭安全
40
35
35
30
54
38
24
277(A)
自由
20
23
24
10
25
21
22
134(F)
快樂
35
36
37
34
39
27
16
237(B)
內心和諧
9
12
12
7
15
7
10
77
成熟之愛
9
2
14
8
10
9
10
66
國家安全
1
0
2
0
0
0
3
6(乙)
愉快
43
34
35
21
41
27
10
223(C)
普渡眾生
0
1
0
0
0
0
0
1(甲)
自我尊重
12
7
6
7
15
4
7
58
社會認同
7
7
3
10
7
4
1
42(丁)
真正友誼
12
23
26
17
26
15
20
143(E)
智慧
14
14
20
12
12
7
15
101
終極價值觀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說明 1:各年度指的是學年。
「社會價值」中的五項,在歷年來的
示,第四位的以 D 表示,第五位的以 E 表
票選中,沒有任何一項獲得前五名。如果
示,第六位的以 F 表示。第二級的居中,
用倒數的,則幾乎都是。歷年來選擇這五
第三級選的同學少,排名最後的以甲表
項的總人次是 125,遠不及選擇個人價值
示,倒數第二的以乙表示,倒數第三的以
的十分之一。
丙表示,倒數第四的以丁表示,倒數第五
選取的結果可按照 18 題分為三級,第
的以戊表示,倒數第六的以己表示。由表
一級選的同學特別多,第一位的以 A 表
可知,和平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公正平
示,第二位的以 B 表示,第三位的以 C 表
等、國家安全、普渡眾生等社會價值,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能快樂、愉快、自由,擁有舒適的生活。
部都是第三級的。 名列前茅的是那些價值?家庭安全、
二、工具價值的結果
快樂、愉快、舒適的生活、真正的友誼、 自由。顯示受試者除了在乎親情(家庭安
在工具價值方面的結果如下:
全)及友情(真正的友誼) ,就是重視自己
表4
歷年來社工系一二年級同學對工具價值選擇的情況 93 年
94 年
95 年
96 年
99 年
102 年
104 年
小計
N=88
N=86
N=93
N=77
N=102
N=69
N=64
N=600
雄心勃勃
0
0
2
7
9
0
2
22(丙)
氣度恢弘
8
11
18
13
17
8
5
87
才幹過人
26
21
31
20
23
15
11
157(F)
無憂無慮
30
29
51
24
32
18
16
210(B)
乾淨整齊
0
1
1
5
3
2
3
15(甲)
勇敢有擔當
32
24
21
18
19
10
24
159(E)
寬恕他人
13
6
12
8
14
9
10
76
樂於助人
8
5
6
13
17
19
8
76
誠實正直
21
26
16
24
29
27
22
180(C)
富有想像力
18
26
21
13
10
14
7
25(丁)
獨立自主
26
26
33
19
19
21
17
163(D)
聰慧過人
19
16
19
15
13
8
9
106
合乎邏輯
12
11
3
3
10
8
7
57(己)
具有愛心
10
2
4
9
11
13
15
70
忠順服從
0
2
2
2
4
5
2
17(乙)
謙恭有禮
2
6
1
6
12
1
4
34(戊)
負責可靠
33
32
29
25
51
26
20
226 (A)
自我約束
6
14
9
7
16
3
10
69
工具價值觀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工具價值選取的結果呈現如同終極價
以 F 表示。排名最後的以甲表示,倒數第
值的表格,第一位的以 A 表示,第二位的
二的以乙表示,倒數第三的以丙表示,倒
以 B 表示,第三位的以 C 表示,第四位的
數第四的以丁表示,倒數第五的以戊表
以 D 表示,第五位的以 E 表示,第六位的
示,倒數第六的以己表示。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考慮。
比較有趣的是社會工作被視為「助人 的專業」 ,但樂於助人、具有愛心等價值都
由表 4 可知,在各種工具價值的選擇
未名列前茅。樂於助人、具有愛心顯然與
中,社工系的同學選擇道德價值者居多,
社工非常接近,甚至可以當作是社工的定
依序是負責可靠、無憂無慮、誠實正直、
義,但學生選擇的情況不多。
勇敢有擔當,在能力價值方面,只有排名 第四的獨立自主與第六的才幹過人。
當然,我們不能如此斷定社工系的學 生不在乎樂於助人或具有愛心等工具價值
三、比較
,只是這些放在一連串都很可貴的價值之 中,要學生很快就挑出來作為最優先的三
不同背景的人,價值觀當然不同,在
項之一,就可能被忽略了。在真實的世界
表 5 中呈現 Robbins(2007)所研究三種背
裡,社工都面對許多值得追尋的終極價值
景者的價值差異。
或工具價值,助人與愛心也可能不是優先
表5
不同背景的價值差異 主管階層
終極價值觀
工具價值觀
工會成員 終極價值觀
社區工作者
工具價值觀
終極價值觀
工具價值觀
自我尊重
誠實正直
家庭安全
負責可靠
公正平等
誠實可靠
家庭安全
負責可靠
自由
誠實正直
世界和平
樂於助人
自由
才幹過人
快樂
勇敢有擔當
家庭安全
勇敢有擔當
成就感
雄心勃勃
自我尊重
獨立自主
自我尊重
負責可靠
快樂
獨立自主
成熟的愛
才幹過人
自由
才幹過人
資料來源:Robbins, 2007
社區工作者的價值偏好與其他兩種背
管階層、工會成員和社區工作者有不同的
景呈現很大的差異,最看重的終極價值前
興趣與關注點,可能從各自偏愛差異的個
兩位是公正平等、世界和平,最看重的工
人價值觀出發。
具價值以樂於助人排第二位,而主管階層
我根據表 3 及表 4,參考表 5 的順序
和工會成員卻分別將這種價值排在第 14
呈現,整理出社工系學生選擇的前五位如
位和第 13 位。這些差異很有意思,因為主
表 6: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表6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歷年來選出前五位價值的情況 96 學年
93 學年
99 學年
104 學年
終極價值觀 工具價值觀 終極價值觀 工作價值觀 終極價值觀 工具價值觀 終極價值觀 工具價值觀 愉快
勇敢有擔當 快樂
無憂無慮
家庭安全
無憂無慮
家庭安全
勇敢有擔當
家庭安全
無憂無慮
家庭安全
誠實正直
愉快
誠實正直
自由
誠實正直
快樂
才幹過人
愉快
才幹過人
快樂
才幹過人
真正友誼
獨立自主
自由
獨立自主
舒適的生活 獨立自主
真正友誼
勇敢有擔當 舒適的生活 無憂無慮
成就感
誠實正直
真正友誼
勇敢有擔當 自由
獨立自主
快樂
才幹過人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庭、群體的社會心理功能,提供心理健康
伍、討論--價值,一定要高於價格
等服務(Bradley etc, 2012) 。當然社會工作 價值在實務推動時,必然會產生衝突,社
一、價值的差異與衝突在所難免
會工作者應秉持服務人群的宗旨與目標,
人生觀總有悲觀或樂觀的不同角度,
尊重人的生活權、獨特性與社會責任,盡
對社工系新鮮人所呈現如此忽視「社會價
量從中尋找出同時兼顧社會正義與人權維
值」層面的現象。從悲觀來看,的確是缺
護的解決之道。
少了大批對社工基本價值強烈認同的學
社會工作各價值之間就有衝突:麥克
子,因而為日後的社工人力擔憂。畢竟,
理德與梅耶(Mcleod & Meyer, 1967)提出
事在人為,如果少了高度認同社工價值的
十項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之衝突:
新血,無數服務案主、推動社會正義的事 (一)個人價值與體系目標之間的衝突
情,就很難落實。但從樂觀的角度看,身 為老師的有更多機會成為「改變的媒介」,
社會工作重視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可
改變年輕人的觀念,強化他/她們對社工價
能偏向某些需要特殊需要人口群的問題;
值的認同,社會工作開宗明義豈不是就強
但社會上其他人口群的福祉,整個社會體
調「成為改變者」嗎?當許多社工系的老
系的目標也不能忽視,有時兩者無法兼顧。
師對學生失望時,當許多社會福利機構的 (二)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之間的衝突
主管對年輕社工失望時,我還是很樂觀, 我相信更多社工學子會樂於加入改變者的
社會工作者重視案主自決,尊重個人
行列。
的自由;另一方面,為了社會整體的運作,
社會工作的使命在於:增進人類福
社會有各種控制機制,難免會限制個人的
祉,促進社會正義,增強和維護個人、家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自由。 4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比較能幫助人成長,還是應用同質性來增 (三)團體須承擔責任與個人須承擔責任之
進人們的福利,也造成價值上的衝突。
間的衝突 社會工作強調各種團體對個人的福祉
(八)文化決定論與個人本能論之間的衝突
有職責,其實每一個人也須貢獻其心力於
文化決定論者認為人們的行為受社會
社會,雙方職責有時也會衝突。例如貧民
環的影響較大,但個人本能論者強調人類
救濟體系是社會團體的責任,應救助貧困
生理的本能。例如影響某人有多大成就,
者;但從工作福利(workfare)的角度,
到底是先天的遺傳因素重要,還是後天的
每一個人都要刻苦奮鬥,多工作,避免成
環境因素重要?
為社會的負擔。 (九)相互依賴與個人自治之間的衝突 (四)「安全滿足」與「奮鬥刻苦」之間的
社會工作相信人是群居的,應互助互
衝突
賴,但也尊重個人的獨立性及自主性。於
社會工作強調國家社會要提供個人各
是在某些情境要注重集體行為的責任,某
種安全保障,滿足其基本需求,但刻苦、
些時候要多考慮個人自主的權利,這是社
掙扎、奮鬥,也是促使人們自立自強的途
工員要慎重的。
徑。 (十)個別化與刻板化之間的衝突 (五)「相對論-實用論」與「絕對論-神
社會工作尊重人的獨特性、人的尊嚴
聖論」之間的衝突
與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有其異於別人的個
真理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社會工作
別性。但難免把人的加以類別化,加以分 類,難免對人有刻板印象。
求真、求善等,屬於真理,但許多事物是
仔細分析這十項,會發現許多都涉及
相對的,有個別差異,各社會工作有不同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衝突。單
的方法與技巧。
以社工本身的角色來看,如果認為體系目 (六)改革變遷與傳統主義之間的衝突
標比個人價值為重、社會控制比個人自由
為了增進人類的幸福,到底不斷改變
為重、個人須承擔多一些責任、社工應奮
革新比較好,還是維護傳統,在安定中求
鬥刻苦等,就是偏向社會集體的思維,然
進步比較好?很難有定論。
而,這些想法未必能被社工所充分接受。 「為了社會,放下自我」或「犧牲小我、
(七)異質化與同質化之間的衝突
成全大我」等想法也不容易獲得新世代社 工的高度認同。
社會工作強調個別差異,但是人口群 及文化的同質性也不能忽視。強調差異性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社會工作者應該協助服務對象實現的目
二、社工還是應該優先考慮社會價值
標。社會工作者盡心盡力,長時間從事辛
我檢視這樣的差異,發現也許與「社
苦的工作,目的是幫助更多人得以愉快、
會工作」此學科的定義有關,很少有學科
自由,更多家庭得以安全。社會工作在乎
的名稱直接冠上「社會」兩個字,加上社
更強烈的利人,而不僅僅利己。
會,或許表明此學科是為了實現各種社會
三、社會正義是社會價值的核心
價值。也就是說,其他的學科如果不以實 踐社會價值為主要目的,還說得過去。社
社會價值一詞還有些廣泛,更進一步
會工作若不實現社會價值,似乎違反了此
對焦,主要是「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 ,
學科的基本定義。
Austin(2014)稱之為社工專業的核心價
以《社會工作師法》來看,強調的是
值。以 Rokeach 的價值量表來看,最接近
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價值,該法第二條如此
的是「公正平等」 ,內涵是互敬互愛、機會
規定: 「本法所稱社會工作師,指依社會工
均等。社會正義與公正平等信念,在社工
作專業知識與技術,協助個人、家庭、團
的教育裡,如果能持續強調,會對學生有
體、社區,促進、發展或恢復其社會功能,
很大的幫助。
謀求其福利的專業工作者。社會工作師以
社會正義有三種主要形式,第一,分
促進人民及社會福祉,協助人民滿足其基
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 :主要是各種
本人性需求,關注弱勢族群,實踐社會正
社會制度裡如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
義為使命。」
宗教等的分配。第二,實質正義(substantive
關於社會學的最簡單定義,我喜歡用
justice) :主要是一般的與特殊的需要,強
「社會的科學」這五個字,社會代表此學
調分享。第三,互相的正義(commutative
門研究的對象,科學表示此學門的主要方
justice):包括平等與自由等內涵。另外,
法。關於社會工作最簡單的定義,以往我
形式正義(formal justice)與法律正義(legal
喜歡用「助人的專業」 ,助人代表社會工作
justice ) 也 須 留 意 ( Sowers & Dulmus,
存在的目的,專業表示此學門的屬性。但
2008)。
是此定義有些問題,首先是還有好些學門
社會正義又稱社會公義,指在社會之
也可稱為助人的專業,例如醫學、護理學、
中分擔責任、安排社會地位及分配資源須
諮商、老人照顧;其次是許多助人的行動
符合正義的原則,包含社會評價及社會道
未必都符合專業的行動。經過上述對價值
德性,探討「社會生活最有價值的為何」
的省思,或許可以用「實踐社會價值的助
及「社會合作怎麼樣才是公平的」 。正當的
人專業」來進一步說明社會工作的屬性。
分配(just distribution)指根據政治或其他
社會工作系的學生所在乎的終極價
審議過程所立下的規範性價值順序來進行 (Reamer, 1995) 。
值,如家庭安全、愉快、自由等,其實是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Reed & Lehning(2014)把社會正義
育的珍貴價值。這些年我在一年級講授的
的理念轉換成社會工作教育的內容,詳細
課程包括: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社會
說明該課程的主要議題、講授單元、說明
心理學等必修課,在選修課方面,如自我
的階段、知識發展的重點,對各單元的目
探索與成長、關懷服務學習、社會問題與
標及配合的活動,都仔細論述。五個階段、
社會工作、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跨文化
每階段均有多達兩年甚至三年的主題,如
志願服務等。
此,社會正義可以落實到對社工系學生的
在入門課程中,心理學、自我探索與
教育內容之中。這樣豐富的架構在臺灣各
成長等偏向個人價值,其他課程偏向社會
大學的社工系,難以落實。單單社會正義
價值,在講授社會工作概論等課程時,應
就如此詳述,確實有困難。但應該把更多
加強社會價值,尤其是社會正義的訴求。
的社會價值,透過不同課程,適度放進教
例如公正平等是思考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
學單元之中。
課程必須有的價值,普渡眾生可以與志願
關於價值的論述或許抽象了些,年輕
服務課程結合。在說明社會心理學時,探
學子不易理解。二十歲上下的大學生比較
討偏見、歧視、攻擊等單元,提醒和平的
能想到的是具體的事物,而非抽象的價
世界此價值多麼珍貴,跨文化志願服務課
值。有些價值是她/他們經驗世界較容易理
程裡也可適時說明。社會工作概論裡各單
解的,如家庭安全、快樂、愉快、自由。
元,也可以配合不同的價值來補充,如此
有些價值離大學生較為遙遠,如國家安
社工入門課會更有生命情懷,也使學生在
全、和平的世界等。也可以如此解釋,大
剛開始走社工之路時,就有清楚的價值信
學生還很難瞭解超越自身經驗深刻去體認
念。 在實際做法方面,我講授「跨文化志
社會價值,多數時候僅能以自己有限的經
願服務與專案志工管理」課程時,都先講
驗做判斷,優先考慮了個人價值。
解實例,每個案例至少說明十分鐘。此種
四、各種課程都可加入社會價值
經驗學生反應很好,在作業及評量時都肯
我在東海社工系專任滿 25 年,很幸運
定此種作法。日後我可以利用「社會工作
的,每一年都教新生,也都擔任大一的導
概論」的課程,每一週講解幾個價值,並
師。我常思考應該如何扮演這個年復一年
採用實例來說明。仿效《一生應該知道的
面對社工新鮮人的角色,我從不同課程裡
倫理學故事》 (黎瑞山,民 100) 、 《社工員
試驗該如何幫助年輕學子。不論課程的名
的故事--傾聽助人工作者的心聲》(李晏
稱為何,我希望以言教及身教鼓舞學生喜
甄、林立譯,民 102)及林萬億(民 103)
歡社工,能夠與我一樣,長期從事社工。
的《社會工作名人傳》等書的案例,深入
每一學期都教很多門課,學生眾多,但我
介紹,使學生容易理解,進而內化在心中。
始終快樂教學,因為我從心底認同社工教
許多考試常以價值與倫理為主題,測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試考生是否能背誦。但這些價值真的是社
只佔一周時間的四分之一,其他屬於自己
會工作者在實踐社工專業時牢記在心的
的時間,可以盡情追求自己的工具價值,
嗎?又真的是社工系的師生所在乎並身體
追求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力行的嗎?當然不是!各種價值如果是外
六、社工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價值」
界強加的,效果必然有限。唯有效法榜樣, 從內心認同,確實內化,才可能有好的結
在上研究所「社會工作專業生涯專題」
果。
時,研究生多次以社工的薪資不高開玩 笑,說社工是「近貧」去服務「貧窮者」 ,
五、外在激勵與內在認同都重要
而且還少了貧民可以擁有的福利。我聽在
我在機構主持求才面試時,申請工作
耳裡,覺得有些不舒服。但也不能不面對
者總是說自己能犧牲奉獻,樂於助人。但
社工普遍有把社工所得到的薪資當作是主
真正聘用了,卻與所說相距甚遠。我思考
要的價值,忽略了社工崇高的價值。此種
這些現象,發現一個線索,各種社工所強
議題,不僅是臺灣的社工所經歷,美國的
調的價值都很好,考生或求職者都同意,
社工也有類似的考驗(Blosser etc, 2010)。
但如果這些價值與其他也可貴的價值放在
這當然不能歸咎於年輕的一代,整個
一起時,往往就不是優先考慮的。尤其是
時代都有將「價格」與「價值」混淆的問
與自己原本發諸內心就喜歡的價值相比,
題。如果薪資、福利、升遷是優先的考慮,
助人、愛心、公平正義等,就靠邊站。
只要有多些薪水、福利比較好、升遷機會
過去探討社工員的流動,偏重「外在
多的工作,社工員就可能換跑道了,造成
激勵」的因素,經常被提到的是:人力不
機構對案主的服務無法持續,使機構的專
足、待遇偏低、工作時間長、升遷機會少
案被迫脫節甚至中斷。
等等。這些因素依然存在,但的確有所改
「價」是「值」的標記,而「值」本
善。比起十年前,社工人力增加了不少,
身被「價」所代表。 「價」與「值」常常不
待遇與福利多半有所改善,補假輪休成為
平衡,彼此不相等,也常有距離。無數人
制度,升遷管道也多元化了。當然,應該
以「價錢」 、 「價格」來決定「價值」 ,導致
在制度上繼續改進。可是,社工員本身的
許多問題。應該把「價」是「值」看成平
自我激勵與對社工價值的認同,也非常重
等,是連在一起的(唐崇榮,民 82) 。
要(彭懷真,民 103) 。
在教育學生與管理社工的過程中,老
許多年輕人優先選擇的終極價值,其
師和主管如何使學生及同仁對社會價值有
實偏向工具價值,屬於手段而不該是目
更多認識、更強烈的感受呢?在臺灣,近
的。社工服務身障、老人、家暴等業務,
年人們愈來愈在乎「小確幸」 ,年輕人的生
基本上很難愉快又自由,但是可以在生活
活重心愈來愈偏向「小我」 ,因此最重視的
中另外安排。畢竟上班工作四十幾小時,
價值是自己過得好。如此偏向「利己」 ,對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於「利人」與「利社會」 ,比較忽略。因此,
社會工作的各種事,經由社工員,才可能
建議多些與社會價值有關的課程內容,多
有效落實。日後,透過對終極價值認同又
些強調「利人」與「利社會」 ,說明這兩者
對工具價值強化來實踐,會更為精準。 我深深體會:外在的激勵固然重要,
正是實踐社工專業的基石。
內在的價值更關鍵。社工員的能力得靠訓 練來強化,社工員的意願須持續激勵,激
陸、尾聲
勵的原理包括「外在激勵」及「自我激勵 這兩個月撰寫此論文,持續對自己及
」 。自我激勵之中最大、最持續、最堅強動
社工的大環境都有所反思。本刊創刊至今
能來自「價值」 ,如果認同某種價值,凡是
將滿四十年,我考進臺大社會系社工組已
與該價值有關的行動,人們就會持續從事
經滿四十年,年紀接近六十。按照孔子的
。無數社工在困難的情況中持續助人、為
說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
案主服務、落實專業,都因為認同社工的
命、六十耳順。四十不惑,對於所投入的
價值。
社工,我應該不惑,尤其對社工的價值,
(本文作者為東海社工系副教授,中華民
更應堅持。
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在所有的職業中,我最佩服也最喜歡
關鍵詞:社會價值(social value) 、終極價
社會工作,正是因為社會工作的理想性。
值(terminal value)、工具價值
但對於此種職業的現實面,我也特別注
(instrumental value) 、社會正義
意。在實務推動的基本理念是「靠人力資
(social justice)
源管理的手段,完成社會工作的目標。」
參考文獻 包承恩、王永慈譯(民 98)。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Frederic G. Reamer 原著。臺北:洪 葉。 古允文總校閱(民 104) 。社會工作概論。臺中:華格納。 李晏甄、林立譯(民 102) 。社工員的故事--傾聽助人工作者的心聲。Craig Winston LeCroy 原著。臺北:群學。 汪孟哲(民 98) 。Rokeach 價值觀對離職傾向之影響。臺北:大同大經營資訊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巾力譯(民 99)。價值。Fransesco Alberoni 原著。臺北:經典傳訊。 林萬億(民 103) 。社會工作名人傳。臺北:五南。 唐崇榮(民 81) 。價值觀的探索。臺北:校園。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懷真
認同社會價值嗎?透過對社工系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來檢視
許雅惠審閱、張英陣等譯(民 90) 。社會工作概論。Dubios, B., Miley, K. K.原著。臺北: 雙葉。 戚樹誠(民 99) 。組織行為:臺灣經驗與全球視野。臺北:雙葉。 彭懷真(民 101A)。社工管理學。臺北:雙葉。 彭懷真(民 101B) 。工作與組織行為。臺北:巨流。 彭懷真(民 103) 。非營利組織:12 理。臺北:洪葉。 彭懷真(民 104) 。社會心理學。臺北:巨流。 傅佩榮(民 85) 。沈思價值觀。臺北:業強。 黃藿譯(民 73) 。價值是什麼?Risieri Frondizi 原著。臺北:聯經。 黃孝如譯(民 88)。生涯定位。Roy Calvert Euengio Grandi 原著。臺北:天下。 黃源協主編(民 104)。社會工作概論。臺北:雙葉。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民 100)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臺北:洪 葉。 黎瑞山(民 100) 。一生應該知道的倫理學故事。臺北:知青頻道。 鍾美智(民 85)。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業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劉仙婌(民 104) 。以價值功能理論探討臺灣大學生之價值觀。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謝秀芬主編(民 103) 。社會工作概論。臺北:雙葉。 Austin, Michael J. (2014).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Work--Rediscovering a core value of the profession. SAGE. Blosser, Jennifer, Debbie Cadet & Lemmie Downs Jr. (201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eten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er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34:2, 168-177. Bradley, Caroiyn etc (2012).
Faithful but different: Clinical social workers speak out about
career mo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48, No. 3, 459-477. Burns, Kenneth (2011). ‘Career Preference’, ‘Transients’ and ‘Converts’: A Study of social workers’ retention in child protection and welfar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1, 520–538. Edwards, R(edi) (1995).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NASW Press. Gouveia, V. V., Albuquerque, F. J. B., Clemente, M., & Espinosa, P. (2002). Human values and social identities: A study in two collectivist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 333-342.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4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Kirst-Ashman, Karen (2010).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 Social Welfare: critical thinking perspectives. Belmont, Thomas Brooks/Cole. Lewellyn, A., Agu, L. and Mercer, D. (2015). McLeod, D. L., & Meyer, H. J. (1967).
Sociology for Social Work. Polity.
A study of the values of social workers. In E. J.
Thomas (Ed.), Behavioral science for social workers, 401-416.
Free Press. Neugeboren,
Bernard G(1990) Career development in 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Vol. 14(1)47-63. Reamer, Frederic G. (1995). of Social Work.
Ethics and Values. In Richard L. Edwards (edi) Encyclopedia
NASW Press. 893-902.
Reed, B. G., & Lehning, A. J. (2014). Educating social work students about social justice practice. in Austin, M J. (2014)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Work--Rediscovering a core value of the profession. SAGE.339-356. Robbins, S.P.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arson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The Free Press. Schwartz, S. H. (2012). An Overview of the Schwartz Theory of Basic Values.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2/2012 Reisch, M(2014)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 Schwartz, S.H. (2014).
Functional theories of human values: Comment on Gouveia, Milfont
and Guerr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8, 247-249. Sowers, K M. & Dulmus, C. N (2008).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John Wiley & Sons, Inc. Timms, N. (1983). Social Work Values--An enqui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Wang,Zhengyuan etc(1994).
A Comparison of the Rokeach Value Survey (Rv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ia Pacific Advances, Consumer Research Vol1, 185-190. Wermeling,Linda (2013). Why social workers leave the profession: Understanding the profession and workforce,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37:4, 329-339. Zastrow, Charles (2009).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Empowering People. Cengage Learning.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張英陣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 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張英陣
名教育工作者,我還是堅信教育是促成典
壹、社會工作是倫理學
範轉移這最重要的方式。當我們的學生生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意味著新自由
存在一個與社會工作理念矛盾的自由主義
主義戰勝社會主義而成為全球的主流意識
環境裡,社會工作教育者應該扮演改變的
形態,也因此快速促進經濟全球化。新自
觸媒者角色。
由主義對全球化的影響不只是在商業的經
社會工作概論教科書的前幾章都會寫
濟領域,更滲透至政治、社會、文化與教
到,「社會工作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
育各個領域,甚至各國的高等教育也逐漸
術」 ,這句話許多社會工作者都耳熟能詳,
商業化。現在進入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只可惜教科書與教師大都缺少對大一新生
的學生幾乎已經是 1990 年以後才出生,這
詳細說明,多數學生也不知其真正的意
一輩子的年輕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呼吸新自
義。個人並不反對這句話,但卻要強調,
由主義的空氣,從幼兒園到進入大學,他
社會工作不只是科學與藝術,社會工作更
們身邊的長輩、老師、有意義的他人或大
是一種倫理學。在社會工作的專業化歷程
眾傳播媒體可能都是充滿新自由主義的想
中,一直努力邁向科學化乃是為了確保其
法。在耳濡目染的社會化之下,這些大學
專業地位。可是社會工作的本質不僅是掌
生可能抱持著個人主義的觀念,甚至責備
握「實然面」的社會實體,更重要的是促
那些接受政府與社會協助的人為福利依賴
進「應然面」的社會改革。而應然面的本
者。可是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與社會工作的
質,讓社會工作更貼近倫理學遠勝於科
傳統價值有許多衝突之處,會讓許多資深
學。多數人都同意社會工作的專業特色是
的社會工作者感嘆,現在的社會工作已不
「人在環境中」(person in environment,
再是她們當初熱情投入的社會工作,真有
PIE),而且關係(relationship)是社會工
讓人不知為何而戰的失落。不過,身為一
作實務的核心議題。社會工作關心服務對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象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和
會中許多風險難以預測與控制,由於血腥
生活環境的關係。從關係的角度來看,社
媒體的推波助瀾與組織領導者缺乏承擔,
會工作是一種倫理學,社會工作不僅是科
第一線社會工作者往往淪為「指責文化」
學想要探究人與社會的真相,更重要的是
(blame culture)的受害者。一旦保護性個
去追求亞里斯多德的道德哲學中那種繁榮
案發生意外時,嗜血的媒體、莽撞的民代
興盛之幸福社會(eudaimonia) 。亞里斯多
與膽怯的長官就經常指責社工,像是「冷
德所謂的幸福並不是追求個人愉悅的「小
血社工」或「社工是死人」等字眼。從「很
確幸」 ,更是須兼顧家人、朋友、乃至全國
有愛心」到「冷血社工」是很大的態度轉
同胞的福祉(高思謙譯,2006) 。而關注「全
變,當然我不承認多數的社工是「冷血社
國同胞的福祉」則是社會工作的傳統所堅
工」 ,但也不否認有不少社工將社會工作當
持「社會」面向的改革,不僅是治療式的
成只是一份工作,而缺乏社會工作的使命
個人與家庭問題解決。
與價值。當社會工作失去「愛心」這個靈 魂,社會工作也不過淪為職業工匠。
社會工作教育學生要啟發學生甚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社會工作是甚
社會工作教育絕對不是在塑造一群技
麼?」(What is social work?)國際間的社
工,而是培養一批具有實踐智慧德行的行
會工作界大約每隔十年就會依據時代環境
動者。本文嘗試探討新自由主義對社會工
的變化賦予社會工作新的定義。可惜的是
作教育產生哪些衝擊,以及在這樣的衝擊
國內社會工作圈似乎不太熱衷思考這個問
下,社會工作教育該如何從德行論的觀點
題,將甚麼是社會工作視為理所當然。根
堅持愛與正義的價值。
據國際社會工作聯盟最新的全球社會工作 定義(Glob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指
貳、新自由主義下的社會工作教 育
出, 「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與尊重多 元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原則。」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14)過去幾
就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教育、
次對於社會工作定義的修正中,唯一不變
訓練與發展是三個不同層面的學習。以社
的就是社會正義的原則,這也是傳統社會
會工作而言,社會工作教育是針對未來想
工作所堅持的價值。
成為社會工作者,提供學習使其擁有未來
在早些年,只要聽到有人是做社會工
從事社會工作所需的知能;社會工作訓練
作的,一般民眾最直接的反應是那個人一
則是提供給目前擔任社會工作者一些學習
定「很有愛心」 。可是社會工作圈內的人對
的機會,幫助社會工作者提升目前工作崗
民眾的反應並不是很滿意,總是要再三強
位上的服務技能;發展則是針對社會工作
調自己具有專業能力,而不是只有愛心。
者或學生,不論其未來要從事甚麼工作,
可是現在的情況似乎有點改變,在風險社
提供其學習的機會以激發個人的潛能。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張英陣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然我們經常將「教育訓練」混在一起使用,
力。在課堂上,許多學生只會乖乖聽課,
但教育與訓練還是有其差異。高等教育中
但不懂得問好問題,缺乏反思與發問的能
的社會工作教育應以教育為核心,訓練與
力將不足以面對複雜的環境。更嚴重的
發展為輔;社會工作機構的學習則應以訓
是,容許學生在課堂上滑手機與溜覽電
練為主,教育與發展為輔。特別是社會工
腦,連社會工作對人尊重的基本價值都缺
作實務本身具有相當高的複雜性,社會工
乏,如此的教育頂多是培養一個技術優良
作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社會工作相關知
的社工,但很難是一個好社工。
識的系統性理解,更重要的是社會工作價
甚麼是一個好人?這是一個道德哲學
值的內化。很遺憾的是,目前社會工作界
的基本問題。如果要問甚麼是一個好社
與整體高等教育對社會工作教育的期待著
工?如何培養一個好社工?恐怕都得回歸
重於能力(competence)的培養,意即將
道德哲學的探討,可是現在的社會工作太
社會工作教育的目標著重於訓練,而不是
過重視技術能力,而忽略了社工員的德性
教育。如此偏離教育的目標,將使得社會
議題,道德哲學反而是現今社會工作所欠
工作學系畢業生無法應付多變且複雜的社
缺的。其實這不僅是臺灣的問題,而是全
會工作實務環境,不僅社會工作者本身挫
球社會工作的共通問題。自從 1990 年代以
折,再加上社會工作組織的訓練資源與督
後的經濟全球化,新主由主義成為時代的
導制度的欠缺,只好怪罪社會工作「教育」
主流意識形態,自由競爭、追求效率與利
沒有用。
潤、運用市場機制等理念不僅廣泛流傳於
雖然社會工作「教育」被指責沒有用,
商業界,更滲透到政府與非營利部門,即
但是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的社會工作(學)
使是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都難以逃脫新自
系學生仍源源不斷,社會工作教育似乎沒
由主義的鐵牢籠。
有要堅持「教育」的理念,反而是盡力順
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新自由主義
應社會工作「市場」的需要。整個社會工
對社會工作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不僅是可
作教育基本上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在高
見於臺灣,在其他國家亦有類似的情形。
等教育評鑑的推波助瀾之下,每一個社會
以下僅針對市場化、個人化與原則化幾個
工作(學)系都要建立其社會工作的核心
面向加以說明。
能力,更要求教師的每門課程都要對應某
一、社會工作教育市場化
些核心能力。這種訓練取向的社會工作教 育,容易造成課程的知識承載度不足,許
在此所謂的教育市場化是強調教育的
多課程採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包括影片欣
目標是以培養就業市場所需的人力為目
賞、媒材運用、參訪、實務經驗分享,課
標,這樣的觀點在 1990 年之後是非常普遍
程看起來多采多姿且能讓學生輕鬆體驗,
的看法,相信也有許多人認為這種想法也
可是缺乏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批判思考的能
沒有甚麼不妥。教育學家 Henry A. Giroux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2011)認為,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
作(張英陣,2014) 。社會工作教育為了順
高等教育的目標已轉向創造具競爭力、自
應市場需求就更加強調以技術能力為本,
利的個人以追求物質上的報酬。因此,高
而忽略了社會工作的歷史精神以及倫理價
等教育就是在幫市場製造一批適合就業的
值,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或許能「做」
年輕人,所以就業市場好的科系學子趨之
( doing ) 社 會 工 作 , 但 缺 乏 「 思 考 」
若鶩,甚至為了應付市場的需要大學都可
(thinking)社會工作的素養。
以設立博弈學系、電腦遊戲設計學系等。
社會工作教育固然是一種專業教育,
在教育體系淪為經濟市場的附庸之後,高
但置身於高等教育體系中則不僅是要培養
等教育關心私人利益超越社會需求,追求
技術專家,同時也要栽培知識分子。尤其
經濟成長比促進社會正義更加重要。我們
是當今大學校園中深深受到新管理主義
看到歐洲國家的高等教育已逐漸走向建立
(new public managerialism)的影響,工具
學生的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為目標,
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與現實物質
這股風潮也一樣吹襲臺灣的高等教育,最
主義(philistinism)瀰漫,難怪有人質疑
明顯的是在高等教育評鑑中將學生就業能
「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 (Where have
力列為各系所的核心指標。臺灣的高等教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 (Fruedi, 2004) ,
育長期以來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
甚至認為在大學的教育過程中因為「扼殺
以科技發展具優勢,比較缺乏人文的關懷
思考」 (killing thinking) ,所以宣稱「大學
與素養。這幾年來,受資本主義全球化的
已死亡」(The death of the universities)
影響,大學也走向商業化。高等教育本身
(Evans, 2004) 。社會工作做為一種社會改
不再是社會對未來的投資,已逐漸成為在
革的專業,也是追求社會正義的專業,在
市場上的商品,個人必須以高額的價格來
知識分子越來越來少的高等教育體系中,
購買。大學的許多課程、招生、評鑒指標
社會工作教師更應自許是一種知識份子的
都越來越市場導向。高等教育的商業化創
典範,也更應該要企圖培養社會工作系的
造了大學越來越具有攻擊性的競爭力,同
學生成為知識分子。
時也塑造了一批粗暴的管理階層,而且不
二、社會工作教育個人化
少教師成為學術資本家(academic capitalists) 。
前面已經提過,社會工作的專業特色
如果主流的社會工作就業市場能堅持
是強調「人在環境中」 ,社會工作之所以稱
社會工作本質與核心價值,那麼順應市場
之為「社會」工作是因為透過改善社會環
趨勢確實也沒有甚麼不可。問題是主流就
境,讓人在比較好的環境當中生活。所謂
業市場受到新自由主義與風險社會的影
社會工作教育個人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
響,職場上著重效率與規避風險,反而使
將處遇的重點置於個人與家庭的問題解
社會工作去專業化,趨向防衛性的社會工
決,而忽略了社會環境改革。事實上,改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張英陣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變社會環境、社會改革的觀點在早期社會
向。多數社工系的學生認為基礎學科中,
工作先驅的著作中就明白的揭示(Addams,
心理學比社會學重要;社工學生選修心理
1902/2002; 1910/1961) 。雖然社會工作界在
治療、遊戲治療、戲劇治療、諮商輔導等
公開場合中仍不斷宣示追求社會正義與社
課程的意願遠高於選修社會運動、社會倡
會改革的決心,可是近年來全球意識形態
導或社會政策等課程。國內外的社工界有
的改變與保護性工作大量增加,使得社會
一個共通的現象是,法律課程頗受社工學
工作實務越來越走向個人化的治療工作
生與實務工作者歡迎,可是進修法律課程
(Staniforth et al., 2011) 。社會學家紀登斯
的目的大都基於保護案主的個人「權利」,
(Anthony Giddens)是 20 世紀末與 21 世
而不是透過法律追求社會正義(Braye and
紀初,對英國社會政策最具有影響力的
Preston-Shoot, 2006) 。
人,他認為福利不只是一種經濟概念,更
社會工作起源於對貧窮的關注,這麼
是一種心理概念,他強調社會福利制度要
多年來貧窮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貧富
同時關切心理與經濟的福祉,所以諮商比
懸殊成為全球各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特
經濟協助更有用,也因此認知行為治療
別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引導下,讓貧富懸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CBT)成為
殊的問題越加惡化。可是社會工作似乎背
21 世紀初英國福利改革的最佳利器。他們
離了對貧窮議題的關注,國家投入社會救
堅信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改變人的觀念與行
助的經費與社會工作人力也相對較少。更
為就可減少福利給付的申請,同時也可以
令人憂心的是,不少決策者與社會工作者
避免人類的痛苦,所以英國政府不惜耗資
還認為福利依賴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
訓練心理諮商師與社會工作師成為認知行
就是認為致貧的主因是個人認知、動機與
為 治 療 師 ( Ferguson, 2008; Langan,
能力不足,而不是稅制與福利制度不完善
2011) 。
的問題(張英陣,2015) 。因此,許多社會
在社會工作的傳統中,慈善組織會社
救助的實務工作與其他社會工作領域一
比較著重於個人與家庭的改變,而睦鄰運
樣,比較著重於微觀面的議題,甚至將焦
動的傳統則重視社區與政策的改革,但是
點置於案主的道德缺陷問題,宏觀面的實
為了鞏固專業地位在長期追求科學化的過
務則越來越邊緣化,社會正義淪為華麗的
程中,社會工作偏向個人化的治療取向,
詞藻(Reisch, 2013) 。
再加上 1990 年代以後受到新自由主義影
三、社會工作教育原則化
響之證據導向的實務工作(evidence-based practice),使得社會工作偏向個案工作、
新自由主義造成財富與權力的集中,
臨床模式與治療式的實務(Kam, 2014)。
以及以市場為導向的各種制度,它的基本
過去這幾年,我們也感受到臺灣社會工作
價值也改變了社會工作實務的信念,侵蝕
教育與社會工作實務有個人化的治療取
了社會工作倫理的基礎(Reisch, 201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當然並非新自由主義不重視倫理價值,只
當社會工作實務界深受新自由主義影
是新自由主義的倫理價與社會工作的價值
響的時候,社會工作教育不僅不應順應這
有所衝突。新自由主義的倫理價值建立在
個潮流,應該是要更深入的反思與抗拒,
個人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基礎上,所以仰賴
並進一步思考以不同的典範透過社會工作
政府的福利服務就成為動機不足的道德缺
教育改變現狀。現行的社會工作教育與實
陷。而且人既然是理性的,在面對風險時
務偏重技術能力,而所強調倫理也傾向義
人應有足夠的能力建立一套標準化作業流
務論以原則為基礎的倫理,造成許多社工
程來規避風險,社會工作者的處遇最好就
依循規則辦事,這往往讓許多案主相當挫
是遵守工作流程。這樣的邏輯往往形成義
折,難怪有人主張社會工作者有時也應是
務論倫理學中依據原則做事,或是依法行
「流氓」 (rogue)社工(Weinberg & Taylor,
政的作風。
2014),在必要時偏離規則以實踐的智慧
雖然每個社工系都有社會工作倫理的
(practical wisdom, phronesis)為案主提供
課程,但檢視當前臺灣的社會工作倫理教
最佳的服務。也有社會工作學者認為,社
科書,大都還是以原則為基礎(
會工作實務具有不穩定的(unsettled)特
principle-based)討論倫理議題,像是社工
質,既有的知識很難應付這種實務特性,
倫理守則,以及解決倫理兩難的原則等,
所以應效法法國哲學 Emmanuel Levinas 所
義務論的觀點仍是當前社會工作倫理的主
強調的倫理優先於知識,而且倫理也絕對
流(Gray, 2010) 。事實上,面對多變且複
不是一種能力(Rossiter, 2011) 。
雜的實務環境,固然不能忽視義務論的基
德行論是最早的倫理學理論,孔子與
礎,當然也沒有必要拋棄效益論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都可謂是德行論的觀
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德行論的觀點。但德
點,西方的倫理學從古希臘延續到阿奎納
行論的觀點不像慈善組織會社的傳統,著
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都是以德
重檢視案主的道德缺失,進而由工作人員
行論為核心。到了啟蒙主義的年代,義務
從事道德教化的工作。而是由社會工作者
論與效益論才逐漸成為倫理學的主流,德
反思何謂好的社工員?如何成為一個好的
行論則逐漸式微。直到 Gertrude Elizabeth
社工員?社工員應該具備那些德行?可是
Margaret Anscombe(1919-2001)於 1958
現在的社會工作教育著重於技術能力的培
年發表了〈當代的道德 哲學〉(Modern
養,社會工作倫理則偏向關注遵守倫理守
Moral Philosophy)又重新開啟對於德行論
則。除了義務論與效益論的觀點,或許社
的重視。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初期,不論
會工作教育也應多關切被忽視的德行論。
是慈善組織會社或睦鄰運動的傳統也都非 常重視德行論的觀點,但重點是在於案主 的品格(character)問題。而專業趨向成
參、愛與正義
熟的過程中,則受到義務論與效益論的影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張英陣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響較大,著重於專業人員的倫理守則。新
愛是社會工作發展的初衷,但是在追
自由主義的興起,又再度重視案主的道德
求科學化的過程中,因為害怕談到愛會被
問題,福利依賴的議題就是最典型的例
社會大眾認為社會工作不夠專業,所以愛
子。但是近來有些社會工作界人士已經感
這個字眼在社會工作中逐漸淡出。可是在
受到義務論與效益論的倫理學無法應付複
社會工作重視關係的傳統中,在社會工作
雜多變的社會工作實務環境,又重新關注
者與案主的關係之間若缺乏愛,那麼這種
德行論的觀點,但不同新自由主義將焦點
專業關係也失去了靈魂。當然社會工作者
置於案主身上,而是將重點擺在社會工作
與案主之間的愛,不是一種情慾之愛
者本身。
(eros) ,而是一種友誼之愛(philia)或聖
因此,甚麼樣算是好的社會工作者?
愛(agape) 。亞里斯多德認為友誼之愛是
社會工作應該具備那些德行?則是德行論
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觀點所要回應的問題。儒家思想中所主張
應該是對等的禮尚往來。但是社會工作者
的德行有三達德或四維八德,其中智、仁、
與案主的關係也不是休閒娛樂或利益的友
勇、禮是眾所公認的儒家之核心主張,其
誼,而是德性的友誼,雙方都是有德性的
中又以「仁」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西方倫
人,例如社會工作具有真正關懷的德行,
理學的重要德行有信、望、愛三種超越的
而案主也具有感恩的德性,那麼社工與案
德性(supernatural virtues) ,也稱神學的德
主之間便能建立友誼之愛。其實,社會工
性(theological virtues) ;另有四樞德(four
作者的愛主要還是展現在聖愛的德行,聖
cardinal virtues) ,包含智慧(prudence) 、
愛的付出不在要求相等的回報,而是建立
正義(justice) 、謙遜(temperance) 、勇氣
在一種禮物(gift)的觀念上。聖愛的對象
(courage),這兩類型的德性合稱七美
不只是家屬、朋友或同胞,更是一種對陌
德。從基督宗教的傳統來看,信、望、愛
生人的愛,聖愛就像禮物一樣,並不期待
三種神學的德行中,以愛為最大;而就社
任 何 有 形 或 無 形 的 回 報 ( Boltanski,
會工作的傳統中,在四樞德中的正義之德
2012)。
是社會工作一貫所強調的。儒家的智、仁、
德行論與義務論和效益論有一個很大
勇、禮,其中智的德性相當西方的智慧、
的差別在於,義務論與效益論著重在行動
仁則與愛最貼近、勇則相當於勇氣、義的
(act)的探討,這非常符合當今重視標準
意義最接近謙遜節制。儒家所主張的德性
化作業流程與結果績效的要求,但是德行
與西方的七美德都是社會工作者所該具備
論則強調行動主體(agent)。當前的社會
的德行,但從儒家的核心精神及神學德性
工作需要突破謹守規則與程序,避免僅是
的最大者,再加上四樞德與社會工作最重
防衛性與缺乏反思的社會工作(Houston,
視的核心價值來看,愛與正義應該是當前
2003) 。所以,強化德行論的社會工作教育
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德性。
則須培養學生以聖愛為出發點,在複雜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實務情境中具有實踐智慧的德性,並在新
practice)比較容易讓社會工作者獲得成就
自由主義的環境具有關懷弱勢族群的勇
感,而宏觀面的實務(macro practice)工
氣。以當前的理論觀點中,與德行論最接
作容易讓人挫折,也比較不容易看到績
近 的 觀 點 當 屬 關 懷 倫 理 學 ( ethics of
效。但放棄對宏觀面的實務之後的社會工
care) ,但此一觀點在當前臺灣的社會工作
作就不叫「社會」工作了,或許可直接稱
理論與社會工作倫理教科書中還甚少被納
諮商輔導或個別化的治療。為了維繫社會
入討論。就倫理學的觀點而言,臺灣的社
工作的本質,此時的社會工作教育應更強
會工作教育若要重新重視愛的德行,除了
調宏觀的社會工作,這是一種集體性與統
可從宗教倫理學切入之外,更可納入關懷
合性的社會工作,以追求有目的性的社會
倫理學於教學與實習之中。此外,德行的
變遷。雖然宏觀實務是社會工作中相當邊
培養有賴於習慣的建立,古希臘與儒家的
緣化的一項領域,在迫切需要結構性變遷
哲學家都非常重視透過典範培養德行。就
的時代,而且社會工作若仍想堅持其追求
此觀點,社會工作教育者應該是學生學習
社會正義的目標,宏觀實務則更凸顯其重
聖愛的典範,教師若偏重個人的學術研
要性(Reisch, 2016) 。
究,像是一個學術資本家一樣開設知識工
社會工作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正義之
廠(knowledge factory)生產許多論文,卻
德,應可在課程中加強宏觀面實務。協助
忽略了對學生與弱勢族群的愛,那麼縱使
學生在理解當今的社會問題時,能真的從
讓學生閱讀再多的宗教倫理學與關懷倫理
社會診斷角度出發,就社會、政治、經濟
學之書籍,恐怕也無助於學生養成聖愛的
與文化宏觀的視野分析問題,並與結構性
德行。
與制度性因素連結;並具有歷史意識,相 信集體行動促成變遷。甘炳光(Kam, 2012)
正義是社會工作最常強調的一種德 行,它同時是一種個人的德行(personal
提出 6S 的架構應可供追求正義的社會工
virtue)也是一種社會的德行(social vir-
作教育參考。第一是社會關懷與意識
tue)。個人德性的正義需要具備追求良善
(social concern and consciousness) ,不僅
的性格,社會德性的正義展現在個人與他
培養學生提供個人與家庭服務的能力,也
人的互動,以及追求良善的社會制度與社
能了解社區與社會所發生的事,具有社會
群(Donaldson and Mayer, 2015) 。正義向
意識關注社區與社會的變遷。其次是優先
來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但是受到個人
關心社會上的弱勢、受壓迫與被歧視的族
主義的影響,或是受到治療化處遇的影
群。第三是社會脈絡,在了解個人的問題
響,追求社會正義的聲音逐漸式微
時應檢視環境脈絡的問題,也就是兼顧人
(O’Brien, 2010)。當社會工作逐漸失去
與環境的雙元關懷。第四是社會建構,許
「社會」面相的關懷時,則會越來越遠離
多個人的問題是社會性的建構,案主的問
社會正義。雖然從事微觀面的實務(micro
題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所以無需責備受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張英陣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害者或福利依賴。第五是社會變遷,既然
多的仇恨與紛亂,實在是缺乏以愛做基
從社會建構的角度理解問題,社會工作的
礎。這也是社會工作在追求社會正義時更
處遇則不應限於個人、家庭與團體,而應
不應忘記講求愛的初衷。
擴及社區與社會等結構性因素。最後是社 會公平,社會工作無法容忍社會不公平、
肆、結語
社會排除與侵犯人權,應以追求社會公平 為終極目標。
環境確實會影響人的認知與行為,但
此外,社會工作教育培養正義的德行
我們也相信人是行動的主體,透過人類的
也可兼顧微觀、中距與宏觀面的實務。過
集體行動可以改變環境,也可以創造繁榮
去總認為實踐社會正義都只是在結構性的
興盛的福祉社會。教育工作更是一件百年
變遷,其實社會工作實務實踐正義也可以
樹人的事業,無法以短期可測量的核心績
是相當個別化的社會正義,例如從實踐微
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
觀面的正義可以是為個別案主維護與倡導
來評量教育的成效。雖然教育工作要了解
其權益。在中距面可從批判的觀點建構符
時代的潮流趨勢,但教育並不是要完全順
合正義的組織,意即改變那些導致不正義
應趨勢,有時甚至要起而抗拒時代趨勢。
的組織政策、程序與實務;宏觀面則是追
當前的社會工作教育就已經站在是否抗拒
求正義的社會政策,採取政治行動促成政
新自由主義的十字路口,我們是選擇順應
府的政策符合社會正義(O’Brien, 2010) 。
新自由主義的道路,而面對貧富懸殊不知
雖然愛與正義都是社會工作者重要的
所措,甚至一起指責需要福利而生存的人
德行,但這兩種德行仍是有次第的差別。
嗎?還是要選擇實踐社會正義的道路,一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 2015 年 4 月發布慈悲
起抗拒新自由主義的價值理念呢?我們是
特殊禧年詔書《慈悲面容》中提到: 「經驗
否也要啟發新一代的社會工作學子在新自
指出,只求伸張正義會導致正義淪亡。故
由主義的氛圍中作典範的轉移?
此,天主以祂的慈悲和寬恕,來超越正義。
愛是社會工作的初衷,正義是社會工
但這並不表示正義被貶抑或不必要了。…
作的核心價值。在講究競爭、效率、市場
使我們經驗到愛才是正義的基礎。」不僅
導向的環境裡,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逐漸
是宗教領袖認為愛優先於正義,社會學家
淡忘愛與正義這兩種重要的德行,這正是
也認為正義只是讓爭議免於暴力,但無法
當前社會工作教育最大的挑戰,也是社會
創造真正的和平;正義是對過去的事斤斤
工作重新重視道德哲學的時候。在社會工
計較,聖愛則是關心此時此刻(Boltanski,
作教育中,我們應以目前的義務論與效益
2012) 。轉型正義是當前大家關心的議題,
論為基礎,加強重視德行論的教學與實
南非的轉型正義之所以成功在於以寬恕為
踐。身為社會工作教育者應不斷反思如何
基礎的愛,而臺灣的轉型正義反而製造更
成為一個好的社會工作教育者?社會工作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5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教育者應具備那些德行?如何成為學生的
作,使學生具有智慧與勇氣的德行去實踐
典範?同時也期許在教育工作崗位上,不
社會工作愛與正義的理念。
僅要培養學生成為社會工作專家,更要培
(本文作者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
養學生成為有德性的人,也成為一個關懷
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社會的知識份子。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可加
關鍵詞: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德行 論、新自由主義
強關懷倫理學的觀點與宏觀面的實務工
參考文獻 高思謙譯,Aristotle 著(2006) 。尼各馬科倫理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英陣(2014) 。 「後」現代李爾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 18 卷第 1 期,頁 45-88。 張英陣(2015) 。貧窮、儲蓄互助社與社會工作:平民銀行計畫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 第 151 期,頁 62-72。 教宗方濟各(2015)。慈悲面容。臺北:臺灣天主教主教團。 Addams, J. (1902/2002). Democracy and social ethic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ddams, J. (1910/1961). Twenty years at Hull-House.
New York: Signet Classic.
Ancombe, (1958).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33(124), 1-16. Boltanski, L. (2012). Love and justice as compet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raye, S. and M. Preston-Shoot (2006). Broadening the vision: Law teaching, social work and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9(3), 376-389.
Donaldson, L. P. and L. M. Mayer (2015). Justice as a core virtu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 A. Wolfer and C. Brandsen (Eds.), Virtue and character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pp. 99-123. Boston: North American of Christians in Social Work. Evans, M. (2004). Killing thinking: The death of the universities. New York: Continuum. Reclaiming social work: Challenging neo-liberalism and promoting so-
Ferguson, I. (2008).
cial justice. London: Sage. Furedi, F. (2004). ism.
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 Confronting 21st century philistin-
New York: Continuum.
Giroux, H. A. (2011).
On critical pedagogy. New York: Continuum.
Gray, M. (2010). Moral sources and emergent ethical theories in social work.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0, 1794-1811. Houston, S. (2003). Establishing virtue in social work: A Response to McBeath and Webb.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張英陣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3, 819-824.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14). Glob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Retrieved from http://ifsw.org/get-involved/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 20160602. Kam, P. K. (2014). Back to the ‘social’ of social work: Review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7(6), 723-740. Langan, M. (2011). Rediscovering radicalism and humanity in social work, in M. Lavalette (Ed.), Radical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at the crossroads, pp. 153-163.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O’Brien, M. (2010).
Social justice: Alive and well (partly)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erna-
tional Social Work, 54(2), 174-190, Reisch, M. (2013).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The US response to increasing global inequality. Social Work Education, 32(6), 715-733. Reisch, M. (2013). What is the future of social work? Critical and Radical Social Work, 1(1), 67-85. Reisch, M. (2016). Why macro practice matters.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Leadership & Governance, DOI: 10.1080/23303131.2016.1179537. Rossiter, A. (2011).
Unsettled social work: The challenge of Levinas’s ethic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1, 980-995. Staniforth, B., C. Fouché and M. O’Brien (2011). Still doing what we do: Defining social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1(2), 191-208.
6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從參與典範反思 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劉明浩
份,具有相當強烈的應用色彩。教育過程
壹、當代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挑 戰
著重於訓練學生觀察社會結構裡的個人適 應,透過社會科學、心理科學、管理科學
臺灣社會工作的高等教育目標之一是
等知識作為分析與歸納的工具,用以解決
培育出兼備專業能力(competence)與服
人類社會的真實生活問題。社會工作是重
務熱情(passion)的預備人才。臺灣各個
視實務的學科。社會工作者展現助人專
大學的社會工作科系向來都是國內重要的
業,在實境中面對種種生活議題進行評估
社會工作人才孵育所。1963 年,中國文化
和處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通常顯現
學院(今文化大學)設置了夜間部的社會
於其與工作情境的互動,在處理實務時所
工作系,是臺灣第一個以社會工作為系名
運用的知識有一部份屬於默會知識(tacit
的專業科系。1973 年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分
knowledge);這些實務知識有其獨特性,
為社會學組和社會工作組;同年,實踐家
未必能和具有結構的理論一樣,可透過閱
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設置社會工作
讀擷取知識來源,而與個人經驗或個人特
科。1979 年,東海大學成立社會工作學
質有關。
系,是全臺灣第一個正式大學開設的日間
大學所培育社會工作人才的企圖是德
部社會工作學系。到了 2016 年,共有 26
國 社 會 學 家 Marx Weber 所 稱 的 志 業
間的大學、學院設置社會工作相關的專門
(vocation)。大學提供的是自由的、創造
科系或研究所。
性的環境,以及紮實的知識、解決問題的 多種方法,讓學生知曉各種選擇的意義和
一、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內涵與培育 人才的期待
擇,對群眾負起責任感(responsibility)。
社會工作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一部
因此,社會工作的高等教育不僅要介紹理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結果;學習如何保持清明(clarity)做出選
6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劉明浩
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論知識給學生,訓練學生透過抽象思考,
更前瞻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更好的學習成
抽離特定脈絡而運用理論進行跨時空、跨
效,是相當關鍵的檢討重點。
領域的推論和演繹;還必須透過多樣化的
二、值得教學工作者省思的議題
訓練方式,培養學生們問題解決的實作能 力。整個社會工作學科領域的知識發展重
基於上述對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期
點,不該側重於描述型理論(descriptive
待,社會工作高等教育應保持多元的教學
theory) ,而應兼顧處方型理論(prescriptive
策略,至少無法單靠由老師講授、學生記
theory);也就是透過知識建構與實作反
誦式的教學方式。有三項教學議題值得大
省,得以在複雜實境,發展出各種社會工
學裡的教學工作者省思。其一、當今的社
作的解題策略與技巧方法。這些發展出的
會工作教育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能讓大
策略或技巧,奠基於某一特定的時空環境
學生的學習經驗更貼近真實社會的現況;
與社會脈絡,具備在地性(local)與累積
其二、社會工作教育如何誘發大學生的自
性(cumulative) ,需要反覆且細緻地檢驗、
主學習,建構出認識和選擇知識的能力。
傳遞、和修正。
其三、臺灣當代的社會工作教育如何脫離
理想上,大學所培育出的社會工作專
學術後殖民情境,創造出本土的知識主體
才,應將所學的理論和技術,反饋到實務
性,進而與國際互動。
界,甚至是為實務界培育出具社會創新觀 (一)學習經驗是否貼近真實社會
念的實踐人才。現實中,當前社會工作高 等教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生活有所隔閡,
面對第一個議題,要檢討社會工作的
而無法真正將理論或技術落實。學生待在
高等教育在大學評鑑教學品保的要求下已
缺乏問題意識的教室裡,自然無法理解社
成為套裝知識、以及證照考試引導教學的
會的現實與多變。張英陣(2006)曾提醒
結構性問題。例如,當社會工作的學生們
社會工作學術研究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
在分析人口老化、少子化議題及隨之而來
(mind the gap)的問題。更細緻地檢驗,
的服務需求,面對的是鉅觀理論下社會變
學術研究的知識創造者多半是大學裡的教
遷和問題歸因,卻看不見臺灣真實社會城
育工作者,進行學術研究和教學的是同一
鄉需求的多元差異和社會工作實務的真實
群人。試想,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大學教師
窘態;自然也無法體會到偏鄉的區域文化
在教學上最重要的產出;學生能在社會工
紋理和根本問題所在。現況是複雜的;問
作實務場域發光發熱,發揮社會影響力,
題意識的建立,無法只用幾種特定方法去
提出具有正面意義的做法,這才是大學教
詮釋、歸因、和分析。
學工作者所樂見的。大學教學工作者責無 (二)如何誘發緊扣地方脈絡的自主學習經
旁貸要提昇教學品質。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驗
的課程是否能夠不同以往,提出更超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面對第二個議題,要檢討大學生在修
學自傲,事實上只是英語化或英美化;大
業歷程中的學習是否夠紮實,教師所開授
學追逐世界百大的排名,對於臺灣社會的
的科目是否能誘發或促進其對社會工作的
重大議題視若無睹。困在自以為矮人一截
興趣與投入。一門好的課程能啟發學生的
的牢籠,而不敢談本土的社會工作該發展
視野,一位好老師能影響眾多學生。學生
出什麼樣的知識。學術界的「國際化」 ,一
對於社會工作的課程科目的喜好,除了知
方面遠離臺灣社會,另一方面只看到歐美
識學習的成就感之外,也與授課教師的上
列強,卻無視其他國家的「國際」 。
課方式、教學態度、乃至於老師的人格特 的學習熱情,也要能為其連結更寬廣的學
三、有待實驗課程突破現實的教學困 境
習機會,觸動他們對於學習的探索和渴
上述三項議題,與當前的社會工作高
望。例如:同樣都是婦女福利服務的選修
等教育的知識傳遞、人才培育、學用合一
課程,位於都會區域的大學和位於鄉鎮區
都有關。更重要的,則要回頭審視每間大
域的大學,除了基礎學理之外,課堂所延
學的社會工作相關科系招收的學生特質差
伸的命題能否連結到鄰近的社會資源場域
異。不可諱言,各所大學所收進的學生素
和實務現場,而形成不同的教學特色。學
質存在落差,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
生在修課的過程中即能感受到地方場域的
環境,國內各個社會工作科系要如何設計
魅力和特殊性,進而深化學習經驗,逐步
出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
摸索出自己對於議題的敏感度和選擇,甚
並非易事。再加上高中職以下的教育,仍
至產生社會行動並浸潤於其中。
深受升學主義的影響,學生們普遍和真實
質有關。社會工作的課程要能激起大學生
社會、社區環境脫節,更增添了教育設計 (三)如何改變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結構性
上的難度。還有,當今大學競逐產學合一、
困境
畢業即就業,漫天飛舞的空洞口號並未真
面對第三個議題,要檢討臺灣社會工
心誠意地厚植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實力。
作高等教育的結構性困境。大學裡的社會
更甚者,社會工作科系已經淪陷為職業訓
工作教學,一直以美國、英國為宗,其結
練所,課程學分設計清一色都是證照考試
果是無差別地將國外的研究議題、研究設
引導教學。從以上的現況中反省,要發動
計、理論成果套用在臺灣;或者無意識地
和累積創新的教學經驗,必須要高教資源
將國外教材搬到國內大學裡。缺乏知識主
優先和持續挹注資源,鼓勵社會工作高等
體性的學術界,就會教導出缺乏知識主體
教育的老師們進行實驗性質的課程改革。
性的大學生,從而繼續缺乏知識主體性的 代工式社會工作。多所大學對教師的評鑑
貳、參與典範的介紹
或升等門檻是以刊登 SSCI 或以全英文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劉明浩
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基於對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期盼,以
判準。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則指的
往的教學方式須被檢視。教學並不是一項
是一種社會集體、制度與思想體系(
價值中立的事情,人們對於教學課程的理
mindset)與行為的變遷。若把社會工作高
解或者教學取向的選擇,不單是反映出對
等教育的教學模式類比為典範的概念處理
教學整體的立場,同時也反映人們對於世
,一種生動的想像就會浮現出來:在教學
界的設定和其選擇的特定價值觀。對於教
上可依循不同於先前的典範,進行實驗性
學的世界觀,也就是「典範(paradigm)」。
的改革,達成知識傳遞的目的。
典範一詞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佔據了重
從美國和日本近幾年大學教育的轉
要的位置。1962 年 Kuhn 發表《科學革命
向,可視為教學上的典範轉移。高等教育
的結構》一書,裡頭提出典範的概念,後
越加注重人在經驗中的學習歷程,而非學
人開始注意到這個詞彙的定義,並加以衍
習成績。例如:日本的文部科學省為因應
繹。典範一詞成為被研究和大量論述的議
少子化危機自 2013 年起推動「大學作為地
題。Kuhn(1962)對於「典範」的解釋在
方 知 識 計 畫 ( center of community,
書中並不統一,主要指的是一群科學家或
C.O.C.)」,透過進入社會場域實作的教學
研究人員的共同信念、共同規範、公認價
設計,以區域需求為前提進行全校性教
值、共享的科學語言和符號系統以及定
育、科研和社會貢獻三個面向的大學改
律、理論、應用、儀器設備等在內的範例。
造。其中有名的例子像是熊本大學、弘前
Kuhn(1970)為科學革命的結構撰寫的《後
大學、四國大學等,深化師生在經驗中的
記》和《對批評的反省》二篇文章中,將
學習、強化和地域之間的連結合作與資源
典範重新解釋為「訓練要素(disciplinary
互通,大幅調整大學內部知識教導的方
matrix)」和「範例(exemplar) 」的組合。
式 。 再 例 : 美 國 史 丹 佛 大 學 ( Stanford
「訓練要素」包含了:符號通式、模型和
University)提出未來教育願景的「Stanford
共同的形上觀念、共享價值、範例。其中,
2025」報告中,提出開放大學(Open Loop
「範例」指的是在訓練科學家的過程中,
University) 、自主安排(Paced Education) 、
用來幫助他理解所研究學科的「例題」 ,就
翻轉軸線(Axis Flip) 、目的學習(Purpose
像是教科書上的樣版,提供學生在進行解
Learning)等四項教育理念,反思大學生
謎時的指示、參考、學習的例題。
的學習階段和生命歷程,朝向「校準、高 程、激活」三階段學習的規劃。學生在學
一、教學的典範轉移
期間廣泛接觸多元資源而拓廣視野,提早
典範可被視為基本信念系統,用來處
進入社會場域解決實際問題。改變如何教
理最基本的問題。它代表人對世界的本質
育大學生,基本上就是改變原本的課堂教
觀點,包括如何界定世界的本質、如何認
學典範。試想,當代高等教育面臨教學上
識世界、如何使用理論與方法探究問題的
的挑戰,大學裡的社會工作教育,又有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於人類社會和歷史的鬥爭競逐之上;也異
麼樣的可能? Guba 和 Lincoln 等人從 1981 年開始,
於建構主義將真理放在社會集體在語言和
即注意到了社會科學裡存在著不同的典
概念上的共識,而忽略了個人主體當下所
範,並且試著整理其差異。最為人所熟知
遭遇到的真體經驗與詮釋。
的一篇文章,是在 Guba 和 Lincoln(1994)
參與典範的認識論將如何認識世界區
提出四個不同的典範:實證、後實證、批
分為幾種主要方式。其一、經驗的認識
判理論、建構論,並比較其差異。到了 2011
(experiential knowing):透過直接的身體
年,Lynham、Lincoln 和 Guba 增列了 Heorn
經驗,面對面的接觸、真實的五感體會。
和 Reason ( 1997 ) 所 提 出 的 參 與 典 範
其二、表達的認識(presentational know-
(participatory paradigm),將其與四個主
ing):以文字、符號、聲音、藝術等形式
要典範相互比較。很可惜地,臺灣的人文
來表現或傳遞其所知。其三、概念命題的
社會科學似乎對於該典範興趣缺缺,既有
認識(propositional knowing) :以抽象的認
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對於參與典範的介紹幾
知概念來傳達其所感受、所知道、所體悟;
近於零。
其四、實際行動的認識(practical know-
我試著從參與典範的介紹,一方面反
ing):透過實際的行動來表現所感受到的
思當代臺灣社會工作高等教育所遭遇的挑
一切。這四種方式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
戰,另一方面在其中找到更多社會工作多
第四種方式是參與典範的認識論中最重要
元教學的契機。
的一環。換句話說,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 有感受、有感動、有心動、有思考、有活
二、何謂「參與典範」
動、有行動,這些親身經驗都是參與世界
Heorn 和 Reason 認為,參與典範的本
的過程。人們會對於經驗進行體悟與反
體論主張「主體即客體(subjective - ob-
思,將之提升為更具價值的知識和引導後
jective)」 ,其註解相當精闢:To experience
續各種更多的行動。透過經驗的擴展,在
anything is to participate in it, and to partic-
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創造和累積知識。
ipate is both to mould and to encounter,
參與典範的方法論非常重視群體參與
hence experiential reality is always subjec-
的合作行動。合作既是個人投入於群體的
tive-objective. 人們真實地(tangible)體會
經驗過程,也在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與理解客觀世界的存在,是透過人際互
行動則能強化各種認識方式的深刻體悟與
動、實際地觀察、接觸與感動、共同參與
實用判準。因此,參與典範的方法論強調
合作建構(co-create)而來。參與典範對
公民參與的集體行動、實用至上、在經驗
於真理的本體論,不同於實證主義或後實
共享的脈絡下使用彼此心領神會的語言或
證主義,認為真理的存在獨立於人們的主
詞彙。
觀思考;也不同於批判主義,將真理置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從參與典範出發,對於社會工作高等 6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劉明浩
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教育的想像,就能很容易地與教育學家
必須要能一同置放在學習經驗上檢視和比
Dewey 提出「進步教育(progressive edu-
較,淬取出對生活世界的認識和回應。大
cation)」 、 「教育即生活」 、 「經驗教育」 、 「教
學生的學習的內容要能跟真實社會貼近,
育無目的」的哲學主張進行結合。他認為
就必須透過行動參與。參與並不是到達現
真正的教育是在協助人不斷地更新、改
場的觀察而已,而是一種投入、事關己身
造,以至於成為一個有創造力、有生命力
的態度,也是一種公民行動。
的個體。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過程要能讓
上述種種教學理念在現實如何成為可
學生透過親身的經驗反思學習,教師所扮
能,我認為「社會參與式課程」是參與典
演的角色不只是傳遞知識、技能,也要能
範下的教學實例。社會參與式課程起因於
因材施教,為學生們營造具體生動、有連
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2011 年起至
貫性質的實際體驗。學生們因為大學教育
2014 年)的分項計畫。當時國內共有十餘
而有所成長,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意圖,與
間的大學共同參與。過程中,有些學校把
周遭人際和環境保持互動,付諸行動回
它當成是服務學習、公益服務課程,有些
應,並學會如何為自己進行判斷和選擇。
學校把它當成是問題本位學習(PBL)課 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則是賦予這項分項 計畫更寬廣的可能性,其一是透過課程面
參、教室之外:社會參與式學習
(社會參與式課程) ,其二是透過學生學習 從上述對參與典範的描述,對於社會
面(建構學習據點+公共微型獎勵+學生
工作高等教育的教學指引出不同以往的蹊
自主行動) 。期待它能培養學生對真實社會
徑。課程的安排可以是走出教室(
結構的問題意識,透過行動實踐進行改
out-of-classroom)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實
變。我因負責執行該項計畫,故對此類課
社會的問題意識和觀察能力。也不見得是
程的目的相當清楚。
一個學期 18 周每固定時數的教學,可以透
一、參與典範的教學實例
過密集式工作坊、共時授課等方式進行學 習。課程重點在於設計以學生為本位的規
該計畫結束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仍
劃架構,讓學生在過程中獲得好的學習經
舊補助校內教師開授社會參與式課程,每
驗,由學生建構出屬於自己和社會產生聯
學期維持 8 到 10 課的規模,其中包含通識
繫的知識框架和方法;再以集體的公共行
課程與系所專業課程。以我最近的課程為
動進行實作,解決實際的問題,深化學習
例。我在 2015 年曾以社會參與式的教學方
的效果。好的學習經驗,是形成概念、態
法開授「社區工作」課程。期中考前教導
度、判斷的關鍵,能引發學生學習的驅力
相關的學理和主要的社區工作模式、介紹
。社會工作教科書上的標準知識、俗民生
國內社區活化的案例和社區開辦各種福利
活的生活知識、特殊領域中的習慣與文化
方案實例。從近幾年國內知名的社區活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的案例討論和分析中,我和學生的共同發
參加相關的議題沙龍、社會行動、工作坊
現是:社區工作雖然是社會工作的三大方
學習相關新知。社區工作課堂成為聚會討
法之一,但在社區的場合裡,社會工作者
論的平臺,由我和社區業師們負責主持。
經常是缺席的。社福機構所推展的社區宣
課堂聚會主要由同學們分享訪調心得、分
導,經常是專家式、片斷式的政令宣導,
析所見的社區現象、進行公共探討、集體
那並不能稱為社區工作。若要學生真正體
反思、並且構思下一步的公民行動。過程
會和感受到社區工作的魅力、熟悉社區的
中,我們也把實際在社區走動的經驗和課
場域和人文,乃至於在社區建立起工作的
本知識做映照,指出經驗和理論類似和差
方法,那麼,實際地走入生活場域就顯得
異之處。 學生面對更加開放真實的環境和對
相當重要。 期中考後,我邀請埔里在地業師陳新
象,在各種學習場合練習和社區人士一同
豪、林佳穎等人協同教學,以埔里鎮為整
分享學習收穫,在真實社會環境中累積自
個社區實作場域,讓學生們針對埔里鎮在
己創新、計畫、執行、控制與評估的社區
地三個主要議題,包括:農水利用、空氣
工作能力。更貼切地形容,同學們是「透
污染、騎樓佔用等議題分組進入場域調查
過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有所學習」 。社區工作
實作。過程中,不斷地強化學生對當地社
這門課成為協助學生建立起問題意識、以
區的生活感和對環境的觀察,以觀察法、
真實社會做為實驗室、建立和社區共學共
訪談法、實地踏查、專家演講等方式,建
工的管道。學生們也因為實地參與,衍生
立學生對社區議題的觀察敏銳度。學生透
出更多好的學習議題,像是: 「埔里有一群
過老師們的穿針引線,重新發現和認識地
人共同努力,那我居住的家鄉有沒有可能
方的本質,思考什麼是社區(生活場域) 。
改變」、「實際跟不同人接觸,才發現要完
學生在進入場域後,摸索社區的主體性和
整介紹空污問題、進行宣導是那麼困難」、
建立問題意識;思考如何從社會工作者的
「社區工作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有趣,書本
角色,運用社會資源進行公共行動且保證
上寫得太簡略」。 接近學期末,同學們以共同的實作行
該公共行動能有效地與社區互動。 班上的同學們直接感受到學習方式的
動協助規劃和辦理埔里鎮的生態城鎮園遊
不同以往。相較於單純的課堂的知識講
會,進行柔性的社會倡議行動,以生動有
授,以社會參與式做為主要教學方法的社
趣的闖關遊戲向居民介紹農水利用、空氣
區工作課程帶有濃厚「做中學」的精神。
污染、騎樓佔用等三項公共議題。學期末,
剛開始由我和社區業師帶領同學們進入到
由學生們進行課程成果的介紹與討論,回
社區場域,安排隔周的作業;同學們利用
顧學習的軌跡和學習經驗。我所帶領的學
課餘時間分工進入社區,進行系統性的訪
生組別,也在學期末蒐集個別的調查資
調和紀錄。引發學習興趣後,同學們主動
料,集結成一本對埔里鎮道路問題考察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6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劉明浩
攝影集,在學校和埔里鎮進行下一波的社
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從上述兩個課程經驗,我有信心,社
會倡議。
會參與式課程的教學方法,不僅可用於通
這些教學過程,我因大量投入時間和
識課程,更可適用於專業課程。摸索幾學
心力,對細節如數家珍。我和學生們的關
期的教學經驗,社會參與式課程大概有幾
係不止是師生,還是共同參與實作的行動
項原則:
者。我所做的,是把學生們帶回到有機的 (一)社會現場就是教室
實境生活。以身教告訴學生,社區工作者 所具備服務人群的熱忱、有條理的工作方
上課的地點不在教室,而是親身來到
法、進入地方文化脈絡的理解、參與社區
社會現場,有可能是社區、部落、市區、
的韌性身段;以言教告訴學生,學理很重
產業。離開教室的用意是要返回到最真實
要,但更重要的是經驗與書本的對照,以
的生活。從生活裡找尋出問題意識。我們
及如何在各自所未及之處,社會工作者能
不可能只談社區特色,卻無視地方裡錯綜
再往前走得遠一些。
層疊的政治和人際關係。不到現場,看不
除了社會工作系的社區工作專業課程
到真實;到了現場,也不一定能看到真實;
之外,我連續兩個學期開授通識教育「社
重點在於花時間下功夫觀看,為自己建立
區環境與自然保育」課程,利用翻轉教室
格物致知的本領。大學學習的過程像是為
的教學方法,前階段指定作業,讓學生預
學生撐起保護傘,但別忘了,學生總有一
習並做準備,把心得帶到課堂討論。後階
天會畢業。躲在傘裡頭就先試著練習淋雨
段運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計畫經費,連
的方法。有一天,傘不見了,學生了然於
結學生們和埔里鎮成功社區的關係,促成
胸。
其共同為成功社區保育事務進行合作。成 (二)教學本身就是社會實踐
功社區是一人口高度老化的客家聚落,位 處淺山環境,因交通不便而保有相當天然
一位熱情的老師能教出熱情的學生。
的環境。大學將目光移向地方議題,並不
一位不用心的老師就會教壞學生。學生們
全然是完全在地化的過程,有時是「去在
很清楚,教育他們的老師是怎麼樣的一個
地化」 ,將好的經驗、好的知識技術帶入到
人。之於學生,老師在社會參與式的課程
地方。實作的過程中,我也邀請雪霸國家
必須同時扮演人師與經師的角色,言行要
公園、特有生物中心的第一線保育實務工
一致、理論和實務要能結合。老師不能光
作者進入課程共同教導學生和社區居民。
說不練,從起手到收手的示範,都要優美
透過與成功社區共學與共工,學生們對於
到讓學生眼睛睜大,學得津津有味。之於
社區保育事務有更貼近的觀察與感觸。
社會,大學教師是交通橋樑和公共知識份 子,要慎選合作對象,確認每個過程都要
二、社會參與式課程規劃原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創造出正面的合作經驗。老師要能與學生 6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同行,不光只把學生帶離教室,而是教學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 ,對教與學
生們如何進入場域、如何保持清明、如何
的理念、哲學、過程、方法進行探究。大
觸發內省。
學應要鼓勵大學教師,不但針對自身學科 領域進行探究,也能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研
(三)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都重要
究和評估。
過程和成果要保持一致性,最好的方 (五)不是大學每一門課都要變為社會參與
式就是集體實作。實作是知識應用,沒有 知識和倫理做為依恃的社會實驗可能是危
式
險的。學生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和倫理的來
大學的可貴,是在於它是社會進步的
源可能來自於課本、老師、場域、自我猜
發動機;社會要能進步,必須要有很多不
測,這些知識要放在一塊受到檢驗和挑
同的知識類型共同合作。社會參與式只是
選,透過思辨而形成有用的內化知識。實
其中一種選擇。有些課適合社會參與式的
作是溝通協作,沒有共識討論、參與熱情、
教學方法,尤其像是能切入社會議題的實
檢討學習,就會淪於滿足某種儀式,失去
作課程;真的不行或是沒有準備好的,那
實際的學習效果。過程和成果都要有跡可
就別硬拗、強求。它寧可保持小眾、大學
循,而且能透過教師教學社群的集體討論
一定要投資這類型的教育資源。它能培養
和彼此檢驗,導引出更好的教學方法與概
出務實且具問題意識的學生。千萬不要一
念。
窩蜂地把課程全換了個包裝,仍依舊故我 用相同的方式上課。
(四)開課計畫、教學過程、學習成果都要 受到檢驗
肆、對社會工作知識本土化的想 像
社會參與式課程並非盲目地投入實作 ,而是有系統、有步驟地把學生置放於社 會實境之中,培養問題意識,謀定而後動
社會工作是務實的學科,它的學術價
。課程的架構、教學方法、知識承載度、
值在於協助人們追求共善。在此一命題
教學時遭遇的困難等議題都需要被提出於
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學術知識該如何建
教師社群的共同審視和討論。教師社群要
構,一方面要能說明自身的「臺灣經驗」 ,
能定期聚會、給予內部扶持、能平等地與
另一方面則與國際學術平等對話。參與典
大學行政單位對話。有機互動的教師社群
範對上述的命題提供了回答。大學所創造
既有必要也相當重要。社會參與式課程必
的社會工作學術價值,重點在於協助人們
須進行課程評估,只是這類課程的評估,
追求符合社會正義、有尊嚴、幸福的生活
有別於傳統課程的問卷或是學習成效評量
品質。因此,社會工作學術的價值在於面
,而應採取教與學的學術研究(Scholarship
對種種社會議題或者是生命困境的時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劉明浩
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
能以社會工作意識提出令人省思的超越性
教學、研究、行政、服務、社會責任,
問題,或是提出具有社會工作意識的主張
這些應該是令大學教師雀躍、充滿活力、
和作法。社會工作意識必須要奠基於地方
心神嚮往、積極進取的課題。坦誠而言,
的生活感和經驗之上,透過觀察、討論、
當代大學卻存在著僵化到令人畏懼的文化
參與、行動而來。
結構。透過參與典範,或能促使大學摒除
「地方」一詞指的是在地域內複雜構
僵化體制,擔負公共責任,讓大學教師有
築、大小不一的組織集群統稱。與地方共
感於當前教學、研究、服務的真實困境,
同學習的過程中,大學教師肩負著「大學
帶著學術專業,以身作則,走進真實社會
學術與地方知識的轉譯平臺」的角色,誠
場域,與各種行動者們共同行動(get hands
摯了解真實社會,讓大學學術接地氣,與
dirty) ,具體地實踐社會創新,讓「說、寫、
地方平等對話,發展共同行動。社會工作
做」一致。
學術的價值不在於生產束之高閣的 I 級論
如果社會工作系的教學工作者對於當
文,而是在於其研究或是教學成果能創作
代大學的學術結構沒有問題意識,依舊甘
出實質改變、具社會感染力的公共行動。
於接受慣習學術文化的宰制,那真的是相 當危險的一件事。
我們必須要反省過去的高等教育出現 了什麼樣的問題。培養出的社會工作新血
(本文作者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
是否能因應當今的社會變動。如果不行或
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候選人)
者是不足以因應的話,教育的方法、知識
關鍵詞:參與典範、社會參與式課程、社 會工作知識本土化
的生產、人才的培育是否出現了困境。
參考文獻 張英陣(民 95) 。 〈Mind the Gap:研究與實務的整合〉 。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第 10 卷第 2 期,頁 87-116。 Kuhn, T.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05-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Lincoln, Y.S., Lynham, S.A. and Guba, E.G. (2011). Paradigmatic controversies, contradictions, and emerging confluences, revisited’, in N.K. Denzin and Y.S. Lincoln (eds.),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urth edition, pp. 97-128. Thousand Oaks, CA: Sage. Heron, J., & Reason, P. (1997). A Participatory Inquiry Paradigm. Qualitative Inquiry, 3(3), p. 274-294.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 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王篤強
所見具體都市景觀、建築乃至地貌的改
壹、前言:管窺之見
變,也發生在社會上各式各樣組織、制度 大陸社會工作高教教育在這些年間,
與措施在不同脈絡下不斷快速的堆疊與翻
快速擴張。截至 2014 年 4 月底,計有 298
新。而綜合這些,使得我們無論在實地走
個社會工作學士班,61 個社會工作碩士班
訪、觀察、體會、乃至對比、閱讀大陸社
(王思斌等,2014)。相較於 2000 年前後
會工作高等教育發展相關文獻時,常常有
的 30 所上下,增長幾近 10 倍。面對這個
感於大陸各種現象相當複雜,即便名義數
現象,我們越是深入越是發現,要描述中
量上的變化都不是那麼好掌握,更遑論各
國大陸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發展概況,並
地相同名義下具體脈絡和實質內涵的瞭
不容易。這些不容易,除了兩岸用語不同
解。
之外,有部份來自治學方法對本體的理
自然,以上一對多、量對質、普同與
解;有部份源自大陸本身變化實在太快。
殊異、固定與變化、名目與內涵等問題,
前者與中國大陸到底指涉什麼那個部
不單單只是大陸研究所獨有,它對我們自
份有關。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在發
身乃至其他地方或一般事物的理解上,理
展上有些地區、組織、或制度早已進入現
應都對此保持警醒。而這些警醒,對審慎
代並向後現代移動的同時,還有部份地
瞭解大陸,避免流於皮相,我們以為尤其
區、組織、或制度正朝向現代努力。她不
重要。然而,本文既囿於篇幅,又囿於想
是鐵板一塊,而是前現代、現代、後現代
速寫勾勒大陸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發展的意
彼此之間犬牙交錯,充滿異質、流動和多
圖,如果要深入梳理前述內中曲折,絕非
元性的。不管是現象的實質、或是數量,
一蹴可及,只能暫且留於日後。因此,為
我們很難武斷一刀切地泛論。後者則是對
了提供當前發展的鳥瞰,在時間軸上,請
大陸快速變遷的感受;它不單發生在旅行
暫時容許以 1980 年代之後的恢復重建時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期作為主要的內容;在所指涉對象上,則
口、農用土地被徵收後所形成的失地農
參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在 2012 年會員調
民、進城農民工等各種弱勢人口家庭及其
查資料(王思斌等,2014)為範圍,分就
子女生活照顧與權益保障等問題。他們在
當前大陸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發
規模上趨近 2 億人口、在嚴重度上日益加
展現況、發展特色、與未來機會與隱憂等
深(李迎生等,2011) ,而這些需求和問題
項,提出個人參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共同構成了催促政府部門發展社會工作教
與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
育的社會背景和基礎(王思斌等,2014) 。
研究中心主編《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至於,針對恢復重建時期的細部分期
(王思斌等,2014)之後的整理和觀察。
上,王思斌(2004) 、史柏年(2004)、乃
當然,這些觀察是筆者管窺之見。不夠周
至李迎生等(2010)各有三階段(如王、
延、不夠充分之處,還請方家補正。
史二位的恢復重建、初步發展、快速發展 )或二階段(恢復重建、快速發展)的不 同說法,而後來史柏年(2014,轉引自王
貳、當前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 教育的發展過程
思斌等,2014)又在王思斌三階段說上加 入四階段(在恢復重建之前,加上論證酝
大陸社會工作高等教育源自
釀) 。綜觀這些分期,主要區別在年代劃分
1920-1950 年代的民國時期,在 1950 年代
的差異(如王、史二位) 、和恢復重建與初
高教院校調整時期隨著社會學、人口學等
步發展不易區分而統一歸併成前者(如李
學科被取消而中斷。在 1980 年代以後,則
的觀點)兩個重點。在這個部份,依據本
為因應大陸改革開放,在社會學學科重建
文的關心,如果從確立專業學科地位(1987
的基礎上展開社會工作的恢復重建(王思
年民政部社會工作發展論證會,即通稱的
斌等,2014)。
「馬甸會議」) 、成立教育專業組織(1994
所謂恢復重建,在用語上,王思斌
年成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 、和當
(2014,轉引自王思斌等,2014)曾經特
前得以快速擴張的依據(1999 年《面向 21
意指出,就社會工作來說主要不是恢復,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及 2006 年《建設
而是偏重於「重建」 。他強調社會工作高等
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文件)等三個
教育不是在過去(筆者按,即民國時期燕
面向作為關鍵事件來觀察,近 30 年來大陸
京及其他教會大學)舊基礎上按照以往的
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區分成下列三
式樣重建,而是要依據新的社會需要和可
個階段。而這項分法,大致上近似史柏年
能,重新建設新的學科專業。在這裡所稱
(2004)早期的分法。這些階段是:
新的社會需要,指的是大陸伴隨市場化改
一、恢復重建階段(1987-1993)
革與社會轉型所帶來,包含下崗職工、失
在 1987 年馬甸會議確認社會工作專
業者、兒童、老人、身障者、城市貧窮人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業地位之前,費孝通(1999,轉引自王思
在會議中由 32 個(後經組織整併為 20 個)
斌,2014)在 1985 年底「社會學專業教改
團體會員正式成立這個專業教育組織,負
研討會(即廣州會議) 」中,便曾發言要培
擔起規範大陸社會工作教育內涵的職能。
養被西方稱作「社會工作」的「社會管理
此外,到了 1996 年底,大陸教育部教育委
人才」 。而在馬甸會議結束後的同年(1987)
員會成立「高等學校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
底,大陸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普通高等
委員會」 ,制定包含了社會工作概論、社會
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其中便以
學概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
「社會工作與管理」名義,成為高等教育
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即團體工作) 、社區
系統中的學科;而之所以這麼稱呼,王思
工作、社會行政(社會政策) 、社會保障、
斌(2014,轉引自王思斌,2014)認為它
社會福利思想等 10 門社會工作專業的主
表明了學者們對於新學科發展的多元期盼
要課程。在日後,這些課程成為大陸社會
及其綜合。對此,筆者以為這項源自費孝
工作專業重要的課程框架(王思斌等,
通理解下的命名,很有「社會需求行政管
2014) 。而在這個階段(1998 年) ,大陸開
理」 (張世雄,1996)的英式風格,並摻有
設社會工作專業或課程的院校,大致增加
大陸培養民政管理人才的要求。在 1988
到 30 多所(史柏年,2004) 。
年大陸教育委員會批准北京、中國人民、
三、快速擴張階段(1999-至今)
與吉林 3 所大學開始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 本科專業之後的 1989 年,吉大開始延聘外
這個階段分別由 2 個標誌文件,構成
國專家講授社會工作課程,而北大則在同
前後 2 個時期。首先是 1999 年大陸教育部
年秋季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與以此為方向
發布《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
的碩士生(王思斌,2004) 。至此,大陸社
這項計畫提供了大陸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
會工作高等教育算是正式恢復了。到了
模的依據(王思斌等,2014) 。在這項計畫
1994 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設立社會工作
之下,史柏年(2004)描述,大陸原本以
與管理系,則是大陸第一個設立的系級專
文科或綜合類高校為了想保持招生優勢、
業教育的機構。在這段期間,大陸社會工
或者是原本冷門專業院系想求生存發展或
作教育從無到有,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或課
理工醫農院校想朝向綜合大學發展,都將
程的院校不到 10 所,在學學生規模約有幾
目光投向新興的社會工作專業。這使得在
百人,是其起步的階段(史柏年,2004) 。
這個階段中,大陸社工專業每年平均以增 加 20-30 所院校的速度,快速擴展。對此,
二、初步發展階段(1994-1998)
王思斌(2004)綜合整理出社會經濟變遷、
1994 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與亞
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為疏解就業壓
太地區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共同舉辦第二屆
力及提高國民教育水準的教育產業化等三
「華人社區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研討會」 ,並
項理由,作為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快速擴張主要動力來源的解釋。到了 2006
資 料 中 , 開 辦 學 士 班 的 有 210 所 , 占
年大陸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建設宏
86.4%。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及社會工作方向
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文件發表之後,
碩士教育次之。具體說,大陸國務院學位
更使這股趨勢獲得重要的動能。隨後 2008
委員會自 2009 年授權,2010 年正式招收
年汶川地震後,社會工作者大力投入災後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生開始,截自 2014
相關工作,也起了提高能見度的作用。結
年止,計分 4 批,共授權 61 所大學開辦社
果在這個階段中期(2007 年底時),大陸
工專業碩士。其中,社工方向碩士資料不
社會工作本科的高校有 211 所,每年招收
清。不過,在調查中,有 57 所大學開辦專
和畢業的學生在 1 萬名左右;到了 2014
業社工專業碩士班(占 23.5%) ;38 所開辦
年時,社會工作專業再向上攀升至 298 個
社工方向碩士(占 15.6%) 。至於,開辦大
學士班,61 個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總量
專(含高等職業、高等專科)學位的單位
超過 1 萬 5 千人。
計有 51 所,占 21%。 以上,學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陸東 部地區,數量計有 129 所(占 52.9%) ,中
參、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 的發展現況
部次之(74 所,30.3%) 、西部又次之(41 所,16.8%) 。若依行政區而言,由高至低
依據大陸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2012 年
排列,前 10 名依次是北京、江蘇、廣東分
開始至 2014 年間,對其團體會員,即開辦
別各有 20 所(8.2%) 、山東、河南分別各
社會工作專業並入會之大專、本科(學士
有 18 所(占 7.4%) 、湖北 14 所(5.7%)、
班) 、社會工作方向碩士(學術型學位,以
上海 13 所(5.3%) 、黑龍江、四川分別各
社會工作為方向的哲學碩士,M.Phil,如
有 10 所(4.1%) 、浙江 9 所(3.7%) 。後 5
社會學社會工作方向碩士) 、與社會工作專
名是,海南、新疆分別各有 1 所(0.4%)、
業碩士(專業性學位,偏實務取向的社會
青海、山西、天津各 2 所(0.8) 。他們的
工作碩士,MSW)所做的調查(發出 296
比例大致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關。
份、回收 246 份、有效問卷 244 份,回收
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學校類型與時間
率 99.2%) ,以下對王思斌等人(2014)的
上,在恢復重建與初步發展階段,大致以
報告,扼要摘記如下:
985、211 學校為主(約有 22.6%) ;到了快 速擴張前期(1999-2005)擴張主力轉向地 方重點高校(有 85.4%的這類型學校在這
一、基本趨勢與分布
個階段開辦社工);至於在快速擴張後期 (一)基本趨勢
(2006 至今)則由師範升格成普通高校的
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中以本科(學
地方一般高校(約 46%) 、與 985 和 211
士)教育為主體,在受調查的 244 個大學
學校(約 30%)投入開辦社工專業的行列。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會工作專業碩士、合作培養相關管理和實
二、招生狀況
務人才的有香港大學與復旦大學、香港理
從 1988 年開始至 2012 年間,大陸社
工與華東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中國青年 政治學院等(王思斌等,2014)。
工專業高校的招生總量在恢復重建期,介 於 117-174 人之間。在初步發展期,介於
至於,臺灣許多學校的老師或私人或
323-582 人之間。但到了快速擴張前期
正式訪問,提供大陸社會工作教育同行師
(1999-2006)開始突破 1000 人,隨後逐
資、乃至課程、教材的意見。目前亦有少
年以 1561、2951、4588、6523、7673、8602
數任教於大陸高校。其中,在 2001 年前
人的總量快速擴張。自 2006 年進入快速擴
後,由亞洲基督教聯合董事會暨東海大學
張後期之後,則從 8381、9561、10302、
與南京師範大學、愛德基金會合作辦理社
10631、12049、13268,到 2012 年達到 15398
會工作師資培訓班(王思斌等,2014;東
人的規模(王思斌等,2014) 。
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自我評鑑報告,
以上從增加幅度的比例上來看,的確
2009),影響至今。晚近,自 2011 年起,
增幅很快;但從總量觀察,則距離為落實
臺灣開始招收來自大陸攻讀社會工作博士
2006 年《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學位的大陸學生,其人數依筆者 2015 年非
而來,無論是 2010 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
正式統計,依各校設立博班時間順序說明
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所提「到 2015
如右:東海大學 7 人、暨南大學 3 人、臺
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 200 萬,2020 年
灣大學 1 人、政治大學 3 人,以及中正大
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 300 萬」的發展目
學社會福利博士班 1 人。這些博生們在未
標;或 2012 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
來都將會是可觀的社會工作專業師資儲
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 年)》「到 2015
備。
年,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將增加到
目前大陸社工教師依據前述調查,總
50 萬人,到 2020 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數約在 3590 人,專任 2443 人(占 68.1%) 、
總量將增加到 145 萬人」的期待而言,即
兼任 1147 人(占 31.9%) 。各系教師成員
使不排除被納入其中、幾近半數的心理諮
數,在 10 以下者最多,占 51.2%(以地方
商人員,都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一般高校為主,約占七成) 、在 10-14 人者 次之,占 34.4%(以 985 與 211 高校較多,
三、師資狀況
大致在四成多) 、而 15 人以上者最少,占
大陸社會工作教師培養,除不斷向外
14.3%(其中 985 與 211 高校占二成,這些
訪學、晚近留學返陸師資外,大致向香港
學校又集中於大陸西部) 。他們在年齡上相
與臺灣同行借鑑較多。前者直接培育相關
對年輕,以 36-50 歲之間最多(1195 人,
博士的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大
占 47.5%) 、35 歲以下者次之(1106 人、
陸高校合作的有香港理工與北京大學的社
43.9%) 、50 歲以上者較少(217 人,8.6%)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在職級上依序是講師(1140 人,44.6%) 、
餘,也要立足國情和現實社會需要。而這
副教授(809 人,31.7%) 、教授(406 人,
些大致反應在 1997 年所公告的 10 門主幹
15.9%) 、助教(1109 人,7.8%)。必須一
課程(見前揭內容) ,到了 2011 年這些課
提的是,大陸高校延用過去舊制,沒有助
程名稱與順序小幅調整如下: 「社會工作概
理教授一級,新取得博士學位者以講師任
論」、「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個
職。
案社會工作」 、 「小組(即團體)社會工作」 、
這些老師的學位,以具有碩士者最多
「社區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行政」、「社
(1292 人,48.7%) 、博士次之(1109 人,
會政策概論」 、 「社會保障概論」 ,其中「人
41.8%) 、學士最少(234 人,8.8%) 。至於
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取代原來的「社會福
學位種類上,依據目前資料,有 1696 人
利思想」。
(65.5%)擁有社會工作、社會學、心理學
目前約有 82.4%的大陸高校可以在前
等相關背景;其他有 424 人(16.4%)來自
述 10 門主幹課程之外還多開設屬於自身
管理、經濟與政治學領域,出身文史哲者
特色的專業課程;有 15.5%的學校則可以
則有 348 人(13.4%)。但嚴格講,真正屬
滿足大陸教育部規定的專業課程。但具體
於社會工作背景出身者,數量甚少。即便
課程內容及水準可能參差不齊(王思斌
退而求其次,以具有社會工作相關背景教
等,2014) 。此外,在硬體上,則有 84.1%
師占所有教師的比例計算,在大陸目前調
的學校擁有社會工作教學實驗室,其面積
查的 244 所高校中,有 60%左右的學校不
大小的中位數在 140 平方公尺(約近 42.35
到一半;有將近 25%的學校,不到四分之
坪) 。
一。這些具有相關背景的教師大致集中在
至於,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研究能量
985 與 211 重點高校和地方重點高校中;
上,985 與 211 類大陸重點高校,在取得
前者,相關背景占總教師比超過一半以上
計畫數量、論文發表數量、與核心刊物論
者有 42.6%,超過四分之三者有 16.7%;
文數量要高於地方重點高校與地方一般高
後者,超過一半則在 45.6%。
校;他們在論文發表、核心期刊發表量上, 近五年平均值分別為 68.7 篇(年約 14
四、教學與研究
篇) 、38.3 篇(年約 8 篇) ;至於地方重點
當代大陸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初期,受
高校一般論文 52.36 篇(年約 10.4 篇) 、核
到民政系統希望培育專業化民政工作人才
心期刊論文 20.7 篇(年約 4 篇) ;最後在
期待所推促,因此對比借鑑香港所帶來的
地方一般高校部份,一般論文 28.1 篇(年
國際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形成另種以培養
約 5.6 篇) 、核心期刊論文 8 篇(年約 1.6
具有中國特色社會工作人才的思路。對
篇) 。以上統計是以校為單位計算而來的,
此,王思斌(1990,轉引自王思斌,2013)
如果一個學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以 10 人
主張大陸在參酌國際社會工作教育經驗之
計,則社會工作教師發表論文數量並不多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王思斌等,2014)。
六、學生就業 五、實習教育
在整體上,學生畢業後有 31.5%進入
實習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
企業、有 18.2%在非政府組織及社會團體
。依據該調查,在實習形式上,採用短到
工作、有 12.1%升學讀研究所、有 9.4%進
2-3 個月,長到 6 個月的「集中實習」的學
入事業單位(這是大陸特有設計,指國家
校占 15.8%;採用學期中以每週 1 到 2 天
為社會公益,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
進行「同步實習」的學校占 3%;而兼採二
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從事教育、科技、
者的學校最多,占 78.6%。在實習時數上
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17.6%
,符合國際社會工作專業最低 800 小時(
其他、8.0%進入政府部門。
及以上)要求的學校超過一半,有 52.7%
若依區域來說,東部地區學生更傾向
;其他低於 400 小時的學校則有 13.6%、
前往企業工作(占 37.1%) ,這從地區經濟
介 於 400-599 小 時 之 間 的 14.4% 、 在
發達企業薪資較具誘因可以解釋。而西部
600-799 小時之間的占 19.3%。在督導老師
地區學生則前往政府部門服務為多,比例
安排上,雖然從調查資料中不清楚督導資
接近 14.0%,這是東部、中部學生的 2 倍,
格要件,在形式上,92.6%有學校督導、
這個現象與大陸開發大西部,鼓勵並吸引
85.3%有機構督導。
留住人才政策有關。至於,留在社會團體
至於,最重要的實習基地(即實習機
和非政府組織工作學生,東、中、西部比
構、社區、方案計畫等)部份,接受調查
例為 17.7%、16.4%、和 14.7%,大致反應
學校實習機構的平均數 11.48,最大值 56、
各地區社會服務機構擴張的態勢。
最小值 1。若依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劃
而從學校類型來分,大陸 985 與 211
分,他們平均實習機構分別是 13.8、8.9、
高校,考研、進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工作
9.2 個。其中,985 與 211 類學校平均都有
的學生比例要高於其他 2 類學校。地方一
13 個實習。地方重點高校次之(12 個),
般高校進入在非政府組織與社會團體服務
地方一般高校則不到 10 個。
比例最高,接近 20.8%,相對的他們進入 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服務,和繼續考研究
學生選擇實習單位的類型,依序是社
所的比例最低。
會福利或服務機構、社區居民委員會、政 府部門、社會團體、學校醫院新聞媒體、
最後,學用合一與否是我們的關心,
草根組織、企業、基金會。特別值得一提
在大陸稱就業對口。在這份調查中,學用
的是,受調查學校有 100 所(42.9%)自辦
情況不是由畢業學生提供,而是由教師依
社會服務機構,他們主要集中在地方重點
完全對口、基本對口、基本不對口三項填
高校(47.7%)、985 與 211 類學校次之
寫比例。結果,它們的平均值分別是
(40.8%) 。
24.6%、29.2%、與 49.5%。如果依學校類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7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型細看,基本對口比例平均值從高到低依
的論點,論稱大陸社工專業教育無論在規
序是 985 與 211 高校(38.3%)、地方重點
模、數量、基本框架、培養體系、師資隊
高校(29.3%)、地方一般高校(24.1%)
伍、教材體系、內容建設、實習基地、學
排列。如果改由學校所在核心城市、省級
生能力體系、高校自我特色等項目,都在
副省級城市、一般城市區分的話,基本對
內涵發展未臻完備的情形下高速擴張。據
口比例也與前述排列一致。
此,我們用『多元非均衡發展』、『經濟發 展結果』 、和『外延式擴張』來總括大陸社 工專業高等教育發生學的特色。
肆、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 的發展特色
二、社工專業教育體系描述的特色
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的發展特
前述發生學式的特色,主要說明大陸
色,歸納當前大陸學者們的關心方向,大
社工專業高等教育到底怎麼來的問題。而
致上可以區分成發生學的、教育體系描述
接下來,對於社工專業作為高等教育、或
的、以及學生職業致用的三大說法,我們
作為學科的特色,還有很大一批學者從反
圖示並扼要說明如下:
思的角度提出他們的觀察。在這個部份之 中,史柏年(2004)傳神的用「後生快發、
一、社工專業教育發生學的特色
教育先行、師資滯後、拿來即用」16 個字,
主要關心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
提出他對於社工專業教育整體描述性的看
如何被政治、經濟、社會、乃至境內外多
法。事實上,較早期的袁方(1997,轉引
種力量所共同催促產生。持此論者,大致
自王思斌等,2014)就曾經從社工專業師
站在前文曾經言及王思斌(2004)三大動
資少、素質不高、教材缺乏等項,提出學
因的基礎上展開立論。更仔細的說,王思
科體系尚未形成的觀點。後進者們針對這
斌指出大陸社工專業教育是經濟增長與社
個部分,也不斷的自我省察,以圖改善。
會公平、教育與教育產業發展、政府主導
例如,在知識體系上就有張洪英(2007,
與非營利組織孱弱、專業與非專業取向的
轉引自王思斌等,2014)提出社會工作本
「非均衡作用」的結果。而他的學生熊躍
土化關係模式的訴求,而周利敏(2010)
根(2005,轉引自王思斌等,2014)則從
更從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論點試
非均衡作用的「區域化」展開分析,並進
圖提出既兼融在地又借鑑西方完善社工知
一步提出經濟發展與社會工作專教育發展
識體系的觀點。中華女子學院的劉夢
關係緊密的結論。在他們師生之後,李迎
(2001,轉引自王思斌等,2014)則從重
生、韓文瑞、黃建忠(2011)等人則綜合
教育輕實務、重思考輕研究、缺乏基本概
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迅猛、注重借鑑西方
念討論等項指出社工教育研究不足、她與
港臺經驗等特色後,提出「外延式擴張」
她的同事王穎與矯揚則更進一步從性別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角度提出專業教育重男輕女的觀察。此
用,街道社區工作者渴望成為社會工作
外,王正中、楊柳、姜振華……等多位則
者,但社工專業畢業生流失率高的情形之
從專業化與職業化(指社會工作職業行為
後,提出「社工崗位不明確、社會工作者
標準化、規範化、與制度化等)論析工作
在崗位上難以發揮作用、社會工作機構資
職位缺乏、實習場域不足、有效督導職培
金運作困難難以獨立、社會工作者待遇
訓不夠等項(王思斌等,2014) 。對此,我
低、社會工作者缺乏合理職稱評定考核體
們用『整體現象描述』下的『學科體系稚
系和發展方向、社會工作者工作強度大升
嫩』來說明大陸社工專業教育體系概況。
遷空間交流培訓機會小、社工專業畢業生 職業素養與用人機關係有衝突或待調適」
三、社工專業教育職業致用的特色
等就業的問是和現象,來學用落差、教育
社會工作有別於其他學科,有很大程
與就業分離的情形。另外,陳清丹、史柏
度上在於他的致用精神。在這個部份涉及
年、慈勤英等人則從專業認同的側面,來
了致用除了考量供給面(專業教育)之外,
說明大陸社會工作專教育中『職業環境滯
還包括需求面(實際的就業機會) 。在這個
後』下『專業認同低』的特色(王思斌等,
部份,潘屹(2013,轉引自王思斌等,2014)
2014)。
說明當前大陸社會專業社會工作者很有
圖: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特色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以上三種大陸學者們的討論方向及內
編(1982)的《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中
容,大致可以統攝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
國化》 ) ;至於社會工作界,筆者陋見,目
教育在當代發展過程中的特色。而來自香
前大抵出自個別文章,完整而系統性的專
港的加拿大學者曾家達與許認(2013)則
書論著,還未見到。當然,本土化、國際
從中西比較的角度,在〈中國社會工作的
化的提問,既是反思的也是反身的。但在
回顧與展望〉一文中提出「政府推動高校
本質上,更是話語權的爭奪,強調本地特
配合、引介知識和經驗但本土理論滯後、
色的深層正是面對操控的抵抗。而
實務與實務系統開發薄弱」等說法。境內
Ferguson(2005,轉引自辛偉泉,2013)
外觀點大致相去不遠。
稱「本土化不是線性引進和適應的過程, 它是帶有強烈政治性的、代表內生與外來 行動者們在場域裡爭奪話語權並取得利益
伍、代結論:大陸社會工作專業 高等教育的隱憂與機會
的過程」 ,則很可以作為大陸社會工作界應 對香港所代表的國際社會工作的註腳。當
在前文中,我們從恢復重建、初步發
然,發展自主特色無可厚非;但在運用上
展、與快速擴張三個階段,描述了當前大
,必須慎防一旦過度強調,被政治菁英用
陸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大致勾
來推拖掩飾政府責任甚或普世價值(
勒了國家力量在相闗進程中的作用。然
universal value)的弊病(辛偉泉,2013)
後,透過學校、學生、師資數量、教師研
。
究與教學、實習教育、和學生就業等項,
對此,筆者以為與其陷入本土化(土
說明當前急速擴張的現況,指出大陸社會
法煉鋼) 、國際化(唯洋是尚)各執一端,
工作專業深深依賴國家力量、但學科體系
不如採取「不『迷信』 ,但也不『迷不信』」
相對發展稚嫩、和致用環境無法匹配形成
實事求是運用實踐智慧(practical wisdom)
學用落差的特殊性。面對以上,是隱憂抑
的立場,善用後發優勢面對各種社會現象
或是機會,就在一念之間。
與社會問題,能解決問題才是正辦。至於
例如,以「社會工作是什麼」所引發
完善社會工作學科理論及實踐體系的部
的本土化爭論來說,在 80 年代後期大陸同
份,析辯指明社會工作性質與規範的「社
行密集接觸港臺甚或世界各地社會工作,
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of social work)」與
歷經從無到有的新奇、乃至香港後現代社
採借各方所形成「為社會工作所用的理論
會工作洗禮後,逐步開啟了省思社會工作
(theory for social work) 」二者區別(王篤
本土化的議題。這種反思,就社會工作乃
強,1997) ,逐步嘗試自本體論、知識論、
至社會科學的致用本質而言,一點都不令
方法論、乃至行動論上,清理、思索、建
人意外。臺灣社會科學界在 1980 年代前後
構華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體系,長遠來
也有類似的反省(詳見楊國樞、文崇一主
看將會是在各種新興乃至舊有專業社群彼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此職能切割和爭奪生存領域過程中,要能
或社會工作倫理上都有許多可以深究的地
立足和發展所無法避免的。而這些必須有
方。不可否認的,這恐怕是大陸現有社工
意識地以相關研究累積作為基礎外,也正
生態條件下不得不的安排。或許教師投身
是發展和完善自身社會工作特色的重要契
實務場域可以因此獲得各種增進社會工作
機。
實務能力(如個案、團體、社區、督導管
此外,再就「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
理、組織經營、政策規劃、乃至研究創
所置身的大陸生態而言,當今高等教育體
新……等)的機會,長年累積之後,它的
系被鑲嵌在生產體系之中,與國家政府部
效果不容各方小覷;但是上述這些可能性
門所構成的產、官、學,鼎足而三。他們
往往是有代價的,它們必須與教師一旦下
在發展速度上,彼此相互依恃。然而,在
海、市場邏輯涉入各造,無法適度抽離自
大陸我們看到前述三者不均衡的發展。這
身利益,對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所可能帶來
種由國家投入大量資源並主導的社會工作
的傷害相權衡。二者得失,目前似乎並不
專業教育,除了在供給端引出專業教師、
明朗,如果不加規範,悲觀地說很有可能
教材缺乏、教師不具實務經驗等現象外,
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最後,在「社會工作服務品質和效果」
也引出需求端與服務使用者密切相關的社 會服務機構缺乏,學生學用落差大、專業
議題上,目前大陸有「職業化」與「專業
承諾不足的憂慮。針對這個現象,目前大
化」的討論。前者「職業化」涉及社會工
陸大學社工教師在政府各種誘因和激勵之
作作為正式職業,在相關資格認定、證照
下投身或成立社會服務機構之中,一方面
取得、職位設置、職務升遷、薪資待遇、
提供學生從事實習教育機會,再方面也於
績效考核、乃至教育訓練的正式規範。而
在地形成輸送社會服務的單位。
後者「專業化」指的是社會工作者必須受
往好處看,這是一舉數得的設計。例
過相當的養成教育,擁有特定的知識、價
如國家在其中得以貫徹和諧社會及維持穩
值、與技巧;他們有別於目前沒有受過社
定的意志,服務使用者可以得到滿足社會
工專業訓練,但已經在政府部門或事業單
需求的機會,學生得到完整社工教育和日
位從事困難人口和職工救助的、帶有行政
後就業的可能性,教師與大學從中獲得各
意味的「實際社會工作人員」 。為此,除了
式包含教學、研究、服務在內的有形無形
在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專業社會工作人員之
利益的場域等等。然而往壞處講,其中各
外,還要對占了很大一部份的「實際社會
造關係多重、利益複雜,不消說國家之於
工作人員」提供專業教育與訓練。事實上,
大學精神所帶來的可能傷害;即便學生之
在當前大陸社會工作的發展,職業化須要
於老師之間所形成的既是師/生又是主/雇
專業化,才能體現社會工作的精神;而專
的雙(多)重關係,乃至與服務使用者間
業化更須要職業化,才能形成穩定的職業
的問責或權益保障種種,無論在教育倫理
保障。不過,職業化與專業化同樣的也只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是發展過程之一,不能依不同領域不同機
家庭、留守兒童、打工子弟、上訪請願、……
構進行務實的安排,過度執迷於皮相,忽
等等服務對象具體實務處遇方法、督導、
略社會工作倫理、提升服務品質與效果,
以及介入效果的研究相對偏少;而倡議或
最後的發展將恰恰走向職業與專業的異
論述性質的論文居多。這些現象會是大陸
化。
高等教育社工同行,未雨綢繆的地方。
為了要確保前述,質也好量也罷抑或
綜合以上現有報告的摘述與筆者自身
是其他,不管運用那一種研究典範,透過
參與的有限觀察,儘管還不完備,但隱憂
證據為本(evidence-based)的社會工作,
和機會很適合用來作為大陸社會工作專業
善用實務研究,強調責信(accountability)
高等教育發展概況不算結語的結語。而透
將會是馬上遇到的挑戰。目前大陸社會工
過這些內容的梳理,以人為鏡、以史為鑑,
作專業在納入社會治理手段後受到高度重
並用來反思臺灣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發
視而高速發展,它的方法、功能、品質與
展,或許時空不同、所面臨的議題有別,
效果,不管透過「三社聯動(社區、社會
但仔細深思,意味深長。值得我們日後更
組織、社會工作者) 」甚或「四社聯動(前
進一步比較研究和觀察。
述之外再加上社區志願服務者)」在月暈效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
用(hallo-effect)底下受到放大。綜覽「中
授)
國期刊論文數據庫」的印象,雖然學校、
關鍵詞:大陸社會工作專業、大陸社會工
災害、矯正、醫務、民族、農村等領域論
作高等教育、大陸社會工作教育
文較多;但相應於大陸特有的,如農民工
發展
參考文獻 王思斌、阮曾媛琪、與史柏年主編(2014)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王思斌(2004) 。非協調轉型背景下中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1) ,24-29。 王思斌(2013) 。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篤強(1997) 。社會工作「規範理論」芻議:一項以分配性公正概念為核心的建構。海 峽兩岸及香港地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本土化:理念與實踐研討會論文。臺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學社、與亞太社會工作協會。1997 年 4 月 23-25 日。 史柏年(2004) 。新世紀:中國社會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 (1) ,30-35。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王篤強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史柏年(2006) 。體制因素與專業認同:兼談社會工作職業化策略。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 (4) ,6-11。 辛偉泉(2013) 。中國性的重塑:國際論述中的中國社會工作。在曾家達、妙仲、高鑒國、 與辛偉泉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加拿大華人學者的回顧》 。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49-67。 李迎生、韓文瑞、與黃建忠(2011)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社會科學, (5) ,82-90。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09)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自我評鑑報告。臺中:東海大學。 周利敏(2010) 。全球地域化視域中中國內地與西方社會工作教育互動關係研究。內蒙古 社會科學,(6),110-114。 曾家達、許認(2013) 。中國社會工作的回顧與展望,在曾家達、妙仲、高鑒國、與辛偉 泉主編(2013)《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加拿大華人學者的回顧》。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3-19。 張世雄(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唐山。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1982) 。序言。在楊國樞與文崇一主編《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中 國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i-vii。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彭淑華
地區由於社會經濟環境變動產生新的社會
壹、前言
議題,社會工作專業人力的需求日見升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從 1951 年開始發
高,加以接受美國、英國社會工作教育的
展,最早為臺灣省立行政專校的社會行政
學者陸續返國進入社會學或社會工作學系
科。其後,社會工作課程附屬在各校社會
任教,社會工作教育逐漸自早期培育社會
學系之下。1960 年代期間,各大專社會學
行政人才為主,走到今日以訓練專業社會
系科逐漸增設社會工作方面的課程,1973
工作者為目的,社會工作教育也漸漸發展
年,臺大社會系開始分社會學及社會工作
成熟,成為獨立且專業的學門領域。
二組教學;1979 年,東海大學成立「社會
社會工作教育及專業實務的發展,促
工作學系」 ,此乃社工組自社會學系獨立出
成專業團體的產生。1983 年「醫務社會服
來的第一所學校。其後,社工系所持續穩
務協會」(1988 年更名為醫務社會工作協
健成長,截至 104 學年度止,根據教育部
會) 、1989 年「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104 學年度大學院校一覽表資料顯示,共
1992 年「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等民間團體
計 28 所公私立校院設置社會工作相關學
紛紛設立,政府、民間組織與學術界有更
系、所或學程。另依據臺灣社會工作教育
多對話的管道,對於建立社會工作專業證
學會定期的統計資料加計未在正式統計或
照制度的共識愈趨一致,在民間團體與學
官方資料中的數據,臺灣地區已有超過 30
術界共同努力下,1997 年促成「社會工作
個社會工作系所,每年招收的大學部學生
師法」的通過,社會工作者經由國家考試
已達 3,000 位,碩士生超過 400 位,博士
取得專業證照,加以 1990 年代後的大學教
生 24 位(莫藜藜,2007;詹火生,2007;
育鬆綁,大學院校掀起一股設置社會工作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2016;教育部,
學系所的風潮。2010 年起,大學招生壓力
2016) 。
加上少子化的威脅,一些大學科系轉型成 為社工系。社工系如雨後春筍在更多校院
在這超過一甲子的發展過程中,臺灣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淑華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設立,社工系所由獨立且專業的學門領域
照制度帶動科技大學成立相關系所,加以
成為少子化浪潮下轉型的萬靈丹。
大學教育鬆綁,臺灣在此期間成立了 13
社工系所成長代表的是社工專業教育
個社會工作/社會福利大學部,招收學生約
獲得肯定與重視?抑或專業教育商品化?
1,590 人:碩士班有 14 所,招收學生約 207
值此轉型時刻,如何重新為臺灣社會工作
人;博士班有 2 所,招收學生約 8 人。總
專業教育在學術社群定位十分重要。本文
計截至 2010 年,臺灣已有 26 個社會工作/
試圖從系所、課程、師資三個面向,探討
社會福利學系(組) 、23 個碩士班、4 個博
臺灣地區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並試提社
士班,總計每年培養約 2,650 位大學部與
會工作教育之發展建議。
347 位碩士級的社會工作/社會福利工作 者,以及 19 名左右的社會工作/社會福利
貳、社會工作系所成長
博士(林萬億,2010) 。 此階段為社會工作系所蓬勃發展的階
一、1996 年之前
段,社會需求加上社工師證照制度的助力
若以 1997 年臺灣通過「社會工作師
下,社會工作系所成長速度超過過去 45
法」為分界點來看,至 1996 年止,臺灣大
年累積的數量,科技大學亦開始搶搭社會
學設有社會工作/社會福利大學部的共有
工作師的熱潮,私立大學的數量增加,各
14 個,招收學生約 1,100 人;碩士班有 10
校招生數亦較前增加,各種學制如二年制
所,招收學生約 140 人;博士班有 2 所,
在職專班、進修部、碩士在職專班等紛紛
招收學生約 11 人(林萬億,2010) 。
設立,然而,在快速成長的背後,社工專 業師資趕不及系所成長速度,也為社會工
此階段主要為確立「社會工作」學術
作專業教育的品質帶來隱憂。
位置的階段,如前述,1960 年代期間,各 大專社會學系科逐漸增設社會工作方面的
三、2010 年-2013 年
課程,1973 年,臺大社會系開始分社會學 及社會工作二組教學;1979 年,東海大學
根據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2013)
成立「社會工作學系」 ,此乃社工組自社會
的統計,若加入新設立學校,臺灣地區已
學系獨立出來的第一所學校。1984 年,第
有超過 30 個社會工作系所,2013 年招收
一個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成立;1994 年,
的大學部學生已達 3,000 位,碩士生超過
第一個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班成立。社會工
400 位,博士生 27 位。由於少子化威脅及
作系所在此期間逐步邁向專業且獨立的學
部份科系招生員額不足影響下,具有社工
門。
師證照制度的社會工作系所成為招生的利 器,加以設立門檻低,社會工作系所成為
二、1997 年-2010 年
轉型系所或新設系所的另一個選擇。一些 學校,如南華大學社會學系於 100 學年度
1997 年「社會工作師法」通過後,證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上。
正式分二組,其中一組為「社會工作」 ;育 達科技大學在 100 學年度設立「健康照顧
2013 年迄今,少子化持續是各校直接
社會工作系」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於 100
面對的威脅,加以社會需求、專業證照、
學年度設立「老人福祉與社會工作系」等
就業市場、開設成本等因素考量,成立條
即是。同樣的,社會工作相關系所的成長
件相對簡單之社會工作系所持續成為科系
反映的是大學校院因應社會變遷及招生壓
轉型的選擇之一,如金門大學於 102 學年
力下之因應,卻不是社工專業師資的到
度設立「社會工作學系」 ;東華大學於 103
位,此點其實一直是社會工作專業潛藏的
學年度另設「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
危機之一。
程」 ;大同技術學院於 102 學年度將原「社 會福祉與服務管理系」更名為「社會工作
四、2013 年-迄今
與服務管理系」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於 102
以 103 學年度畢業學生人數來看,臺
學年度設立「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 ;樹德
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2016)統計 28 所社
科技大學於 104 學年度設立「社會工作學
會工作相關系所的現況資料顯示,學士班
士學位學程」等即是,也使得社會工作學
有 2246 位畢業生,234 位碩士畢業生、7
系在少子化威脅下,仍能異軍突起,持續
位博士畢業生。若加計未列入上述 28 所學
擴展。
校,並參酌教育部(2016)104 學年度大
在此階段,社會工作系所為具獨立且
學院校一覽表中,有關社會工作系所資料
專業的學科逐漸面臨挑戰,當社會工作系
顯示(如表 1) ,社會工作相關系組之畢業
所成為轉型的救生符或萬靈丹,然而師資
生,總數應在 3000 位或以上。另以 104
結構卻是原有轉型科系之專長,如幼教或
學年度核定招收學生人數來看,臺灣社會
幼保、社會學等,專業養成教育在這一波
工作教育學會(2016)的統計得出學士班
為求生存下而妥協、鬆動之際,社會工作
有 2714 位,碩士有 446 位、博士有 24 位。
教育面對的是教學現場與實務的脫節。社
若加計未列入 28 所學校,但有社會工作相
會工作專業的精神與實踐如何在社工教育
關系組之學生,總數亦應在 3000 位或以
中被展現,是很嚴肅必須面對的。
表1
教育部 104 學年度大學院校一覽表(社會工作系所)
學校名稱
學院名稱
系所名稱
學制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班、博士班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
國立臺灣師範大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碩士班
學
院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科學院
社會福利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
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進修學士班、碩士班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淑華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國立暨南國際大 人文學院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
學
學系
國立金門大學
健康護理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國立屏東科技大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系
學士班、進修學士班 四技(日間) 、四技(進修) 、碩士班
學 東海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
輔仁大學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東吳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中國文化大學
社會科學院
社會福利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靜宜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 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 福利學系
實踐大學
民生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高雄醫學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
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 學士班、碩士班
學士班、進修學士班、碩士班
作學系 慈濟學校財團法 人文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人慈濟大學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院
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 學士班、碩士班 學系
長榮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碩士班
玄奘大學
社會科學院
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 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 學系
亞洲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班、進修學士班、碩士班
朝陽科技大學
人文暨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系
四技(日間) 、四技(進修)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廣亞學校財團法 人文社會學院
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 四技(日間) 、二技(進修) 、四技(進
人育達科技大學 大仁科技大學
修) 人文暨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四技(日間) 、二技(進修) 、四技(進 修)
嘉藥學校財團法 人文暨資訊應用學 社會工作系
四技(日間) 、四技(進修) 、四技(進
人嘉南藥理大學 院
修)
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社會學院
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 四技(日間) 程
臺北海洋技術學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 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 四技(日間)、二技(進修) 院 美和學校財團法 民生學院
社會工作系
人美和科技大學 大同技術學院
四技(日間) 、二技(進修) 、二技(進 修) 、四技(進修) 、碩士班
商學群
社會工作與服務管理 四技(日間) 、二技(進修) 、四技(進 系
修)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6)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8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1997 年「社會工作師法」通過之後,
參、課程設計
列入社會工作師專技高考之專業考試科目 包括社會工作、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
一、1996 年之前
會工作直接服務、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社
回顧社會工作教育課程之建置,由於
會工作管理、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等 6
早期自美國接受社會工作教育返臺者居
科。上述這些科目大致與大學部必修課的
多,因此,當臺灣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於
規劃相似,然並非每一學校皆開設所有課
1970 年代開始走向專業化之際,在規劃社
程。加以應考資格採「報考從寬、錄取從
會工作核心必修課程時,主要參採美國
嚴」原則,除廣納相關系所外,對於非社
1969 年 「 社會 工 作 教育 委 員 會 」(The
會工作系(組、所)的畢業生,但又曾修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簡稱
習部分社會工作課程,有志成為社會工作
CSWE)所頒訂的課程標準。於 1971 年內
者,也有機會報考社會工作師,遂有 20
政部與教育部聯合舉辦之第三次全國性社
學分的最低門檻規定,提供了一些學校開
會工作教育會議通過社會工作系(組)必
設社會工作 20 學分班的重要法源基礎(林
修專業科目,計包括社會工作概論、社會
萬億,2010) ,甚且獲得認可進入社會工作
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社區組織與社
實務界,擔任助人專業的社會工作。
區發展、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福利
20 學分班雖然開啟大門讓有志從事
行政、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社會統計、
社會工作者取得認可身份,然而短期、密
社會(工作)研究法、社會工作實習等 10
集的授課方式擾亂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
科。後來,教育部依此訂出「社會工作學
發展,且讓非社會工作科系者藉此進入專
系(組)課程標準」據以實施(莫藜藜,
業體系,對於社會工作教育與專業形象皆
2007;林萬億,2010;彭淑華,2011) 。
是一大折傷。一直到現在,修過 20 學分班
1990 年代,大學教育鬆綁、大學自主
等同具備考試院的社會工作師應考資格,
下,部頒必修課程改授權各校自訂,大部
也成為具備社工專業人員任用資格的門
分學校仍然以 1970 年代課程基準為依
檻。但 20 學分的速成教育如何等同經過大
據,然而部分學校在學分數或科目仍略有
學 4 年洗禮的大學正規社會工作教育?而
調整,至於新設社會工作學系在核心課程
各大學相關系所名稱不一、正名或更名著
訂定上呈現分歧、不一致,專業社會工作
實不容易,為了彌補社會工作師應考資格
者的養成教育引發討論,來自實務界對於
的缺失,並導正社會工作應具備之基礎核
社工教育品質的質疑以及社工師考試的舉
心課程,修正相關應考資格的議題於焉產
才制度面臨挑戰。
生。
二、1997 年-2012 年
三、2013 年-迄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淑華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2013 年起, 「社會工作師法」實施新
自由,違反先前教育部的教育鬆綁、大學
的應考資格規定,其中最大的調整是以修
自主的既定政策,但為了學生得以應考,
習學科及學分數,而非學系作為應考資格
卻又不得不跟著時勢走。
的標準。修習課程必須包括 5 領域各課
在這一波的考試改革制度中,固然重
程,每一學科至多採計 3 學分,合計 15
新讓臺灣各大學社工系所的必修課趨於一
學科、45 學分以上,且經考選部審議通過
致,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也因應核心課
並公告者,具體課程如下所列:
程之確定,有更多立基點與各大學社會工
1.社會工作概論領域課程 2 學科,包
作學系所訂定核心課程的課綱,然而,綁
括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福利概論或社會工
課程及學分數,卻不論是否源自社工系所
作倫理。
的專業教育造成了另一波社工教育的危
2.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領域課程 3
機。 由於社工證照制度及就業市場需求,
學科,包括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
非社工相關領域的學門也紛紛開設社工課
社區工作或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領域課程 4 學
程,或專設社會工作學分班,授課師資及
科,包括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學、
實習制度未有嚴謹把關,且無須經過高等
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教育或技職體系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門
4.社會政策立法與行政管理領域課程
的評鑑。在符合考試院綁學科及學分數的
4 學科,包括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社會
機制下,社會工作教育正面臨被解構、由
福利行政、方案設計與評估、社會工作管
學門專業培育轉而為市場證照考試培育取
理或非營利組織管理。
向,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精神與核心價值
5.社會工作研究法領域課程 2 學科,
信念正一點一滴流失。
包括社會工作研究法或社會研究法、社會
肆、師資結構
統計。 舊的規定則實施至 2016 年 12 月 31
一、1998 年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 系師資專長分布
日止。 在考試院新規定的衝擊下,雖然可杜 絕 20 學分班過於寬鬆的弊病,且讓應考資
截至 1998 年止,臺灣的 21 個社會工
格所具備專業標準更趨一致,然「考試領
作與社會福利相當系所教師共計 158 人,
導教學」的聲浪再度充斥。各系為了避免
其中有 65%具博士學位,34%為碩士。專
學生畢業不符應試資格,即使不願被牽著
長屬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或社會政策本科
鼻子走,卻也不得不迅速調整課程,甚至
者僅占 51%,餘為社會學(15%) 、教育學
大部分系所乾脆將這 15 門課訂為必修
(12%)、心理與輔導學(10%)、家庭研
課。必修課規定越多必然影響學生選課的
究(4%)等。上述資料顯示,社會工作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所之師資學歷有待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發
中山學術或國家發展(4.9%)等。若與
展所需之教師數需要增加(林萬億,
1998、2010 年相比較,社會工作系所之師
2000)。
資學歷已有明顯提升,此可能與國內社會 工作博士班畢業生陸續進入各系所有關,
二、2010 年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 系師資專長分布
然而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所需之教師數增加 幅度仍有限。
1997 年「社會工作師法」通過後,師
四、2016 年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 系師資專長分布
資結構是否因社會工作專業化進展而改 善?從林萬億(2010)的歸納資料顯示, 專長屬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或社會政策本
根據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於 2016
科者也僅維持在 50%。而社會學專長者占
年針對團體會員進行的調查資料顯示,截
14%,教育學背景者下滑到 6%,心理與輔
至 2014 年 7 月底止,臺灣的 27 個社會工
導學專長者比率占 9%,專長屬三民主義、
作與社會福利相當系所教師共計 317 人。
國家發展,或人文社會科學者從 2%上升到
作者另根據網站資料,加計教育部(2016)
7%,人數從 3 人增加到 21 人,其餘各專
104 學年度大學院校一覽表資料有關社會
長者變動不大。亦即,從 1998 年至 2010
工作系所顯示,現有社工相關系所師資人
年來,社會工作系所快速增加產生對社會
數共計 359 位,扣除 4 位資料不詳外,其
工作師資需求的增加,社工師資增加了
中有 319 位(約占 88.9%)具博士學位,
150 人,但本科專長者增加了 71 人,非本
有 36 位(約占 10.0%)具碩士學位:如以
科者亦同步增加。
最高學歷的國籍來看,其中外國學位畢業 有 160 位(約占 44.6%) ,本國學位畢業者
三、2013 年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 系師資專長分布
約占 54.3%。就專長屬社會工作、社會福 利或社會政策本科者,有 174 位(約占
根據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於 2013
48.5% ), 餘 為 社 會 學 有 50 位 ( 約 占
年針對團體會員進行的調查資料顯示,截
13.9%) 、教育學背景含成人教育有 36 位
至 2013 年 7 月底止,臺灣的 26 個社會工
(約占 10.0%) 、心理與輔導學背景有 28
作與社會福利相當系所教師共計 306 人,
位(約占 7.8%) 、其餘則分散在各領域,
其中有 87.9%具博士學位,12.1%為碩士:
包括醫學、公共行政、家庭研究、幼兒教
如以最高學歷的國籍來看,其中外國籍畢
育、犯罪、統計、生死學、營養、數學、
業占 51.6%,本國籍畢業者占 48.4%。就
體育、資訊、管理、兒童文學等。
專長屬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或社會政策本
若與 1998、2010、2013 年相比較,社
科者僅占 56.9%,餘為社會學(12.4%) 、
會工作系所之師資學歷已有明顯提升,此
教育學(5.9%) 、心理與輔導學(9.2%)、
可能與國內社會工作博士班畢業生陸續進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淑華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入各系所有關,然而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所
下,一方面讓更多面臨招生壓力、少子化
需之教師數增加幅度仍有限。尤其是加計
威脅的系所,在原有師資條件不變情形下
近些年增加之社會工作相關系所明顯可看
轉型成為社工系所或開設 45 學分,以廣收
出,具備社會工作學歷之專業師資比例是
學生,其專業認同、師資結構、與教育品
下降的。影響所及,專業科目及實習之帶
質堪憂。甚至出現一個學校分別有二個獨
領有可能是由非具社會工作學歷或實務背
立系所,各自成立社工組招生;又或者是
景教師所帶領及引導。
原本有社會工作學系,卻又預計在不同學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崩解,一方面固
院開設社會工作學分學程;又或者是完全
然是社會工作專業師資培育趕不及系所成
無社會工作學系或師資,卻能在完全不相
長速度,但各大學在師資準備不及仍致力
干之學系長出考試院社工師應考必具之
擴充社會工作系所下,只著眼於招生,而
15 學科、45 學分,而要求社會工作相當學
忽略社工專業養成教育與助人專業實務的
門之認可等亂象。當社會工作系所成為轉
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加入招生行列的社會
型科系或招生的萬靈丹時,社會工作專業
工作學系,在成立之初很多為校內非社工
學術的發展與助人專業的理念與精神能否
背景師資轉任,或因不瞭解社會工作專業
繼續維持,是未來很嚴峻的考驗。
需求或基於人情,聘用非社會工作本科的 情形屢見不鮮,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
伍、收放之間--社會工作專業教 育的下一步
展是一大阻礙。由非社會工作專長師資來 教導社會工作學生,尤其是直接服務與實 習課程,其專業認同、實務技巧與能力、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發展 60 餘年,社會
專業倫理等如何與實務銜接?社會工作價
工作教育專業團體成立亦已 24 年,在過去
值與信念如何透過專業養成教育去傳遞與
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
內化?如何提升社會工作的學術地位與社
門逐漸獨立成為一門專業的學門領域,社
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引發很多的討論。
工系的數量、畢業學生數成長中,社工證
正式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系所雖
照制度的優勢使得社工師考試成為每年報
然在師資結構仍有待努力空間,然而在社
考國家高等專技人員考試中,最為亮眼的
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門的評鑑下,在師資
考試之一。然而,快速膨脹與教育鬆綁的
延攬、課程目標與內涵與對社會工作實務
結果下,一些既存問題衝擊社會工作教育
的連結,仍能積極回應社會工作教育與實
在學術社群的定位,包括(彭淑華,2014a、
務發展的需求,同時在臺灣社會工作教育
2014b) :
學會的平臺建置下,仍有一些可繼續努力
一、師資多元但專業度不足,系所 走向易被牽制
的空間。然而,社會工作師法考試變革帶 動的只認 15 學科、45 學分即可應試情況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社工系所快速擴充,然社工專業教育
爭壓力,社工系所以不同學制出現,包括
人才培育緩慢,使得其他系所師資人力往
「進修部」、「在職專班」、「學分班」、「學
社會工作靠攏,加以一些學校社工系是由
位學程」等,雖能滿足社會各階層有意願
原轉型科系之師資留任,課程規劃與內涵
就讀社會工作者,可有再進修或拿到第二
常需配合師資結構而調整,而非基於專業
專長的可能性,然廣開學制、來者不拒、
教育的屬性與專業的發展,影響社會工作
把關不嚴、徒然造成專業形象下滑。
課程規劃與專業培育。
六、學校/社工系所生存保衛戰下的 負面效應
二、專業核心課程內涵共識不足 師資背景多元,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
為評量設校辦學成果,且因應少子化
培育固然可帶進多元觀點,然專業核心課
下的招生吃緊現況,建立補助或退場機
程仍有其基本概念與架構。大學教師自主
制,各式各樣的評鑑制度出爐,有的學校
性高、共識形成不易,對於核心課程的教
著重教師的研究表現,有的學校著重學生
授亦有差異。
招生、報到率、收益。教師淪為學術的代 工或學校生財工具、降低專業投入與熱忱。
三、學術與實務差距大
上述存在的問題需要對於現有社會工
在師資多元、核心課程定位各異情況
作專業教育的專業品質好好把關,然而現
下,養成教育與實務現場脫節,專業課程
有體制常面臨「誰來把關?」的無奈,包
的師資與實習未必由具備社會工作專業者
括各個社會工作學系設立的核准、社會福
帶領,學生的專業學習有落差,而在雙方
利與社會工作學門評鑑等,究竟適宜的把
對話或互動有限下,又加深學術與實務間
關者為何?應有何種建設性的機制?而攸
的差距。
關社工師考試的舉才制度,公平、客觀、 公正的制度如何被延續?有哪些待興待
四、新世代、滑世代學生的學習能力 與專業認同降低
革?這些都是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者或者專
社會工作系所除面對生存壓力,師
未來,如何促進社會工作教育品質、
資、課程規劃等需積極面對議題外,新世
帶動實務領域的發展,仍有一些工作待努
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與對社會工
力,包括下列各項(彭淑華,2014) :
業團體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與角色。
作專業認同降低,使得養成教育之培育不
一、充權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教 育者之社會責任與角色
如預期,影響實務投入。
五、廣開各種學制、來者不拒
雖然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界面臨較前 更為嚴峻的環境,師資多元且複雜、各大
高等教育開放後,為滿足學校生存競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淑華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臺。
學對於教師的期待或制約增加、配合學校
2.持續建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核心知
政策而有各種班制、學生學習心態不一、
能,凝聚共識。
考試凌駕教學等現實壓力,然社會工作教
3.與相關專業團體共同合作,促成專
育者仍有其應承擔之社會責任與使命,具
業發展。
體持續努力方向包括:
4.為專業能力與證照制度把關。
1.回歸社會工作專業養成教育的本
5.建制社會工作專業育成與資源網。
質,建立社工生基本專業素養。
6.建立專屬社會工作學門的評鑑制
2.適時掌握社會脈動,開設適合社會
度,完備大學社會工作系所之入場與退場
需求之多元課程。 3.貼近實務,與實務工作者協同合
機制。 7.掌握社會需求與專業教育之改變,
作、厚植專業發展。 4.引領社工師考試,讓考試制度更趨
倡議社會工作招生、課程、及師資結構的 調整。
合理、客觀、公正,更能符合社會工作專 業之實質需求,讓專業證照具備專業價值。
三、充權專業證照--讓專業證照真正 成為專業品質的保證
5.為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品質把關。
二、充權專業團體--「社會工作教育 學會」的社會責任與角色
面對社會工作師考試對於社會工作專業養
「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是由各大學社
成教育的衝擊,無法完全置身事外。也因
會工作系所及教育者共同組成的非營利團
此,如何充權社工教育與專業證照之連
體,目前其團體會員共有 27 個,個人會員
結,就如醫師、會計師、律師等專業養成
約 105 位,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社會工作
教育與職涯所需專業證照之必然性,我們
教育團體。過去這些年,學會在社會工作
也必然要為未來投入社會工作職場之社工
系所的對話與溝通多所著墨,每年定期舉
子弟兵發聲,讓專業證照真正成為專業品
辦社工系所主管高峰會議、辦理社工教育
質的保證。
做為一位社會工作教育者,我們必須
課程核心知能之檢視;另外,教師的薪火
在考試院新規定的衝擊下,雖然可杜
相傳,教師的學術研討會或優良博碩士生
絕 20 學分班過於寬鬆的弊病,且讓應考資
的成果發表每年定期舉辦;學會並參與重
格所具備專業標準更趨一致,然「考試領
要會議的決策,包括考試院、衛生福利部
導教學」的聲浪再度充斥。各系為了避免
等,很多的承擔,但是責無旁貸。未來,
學生畢業不符應試資格,即使不願被牽著
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仍應繼續其社會責任與
鼻子走,卻也不得不迅速調整課程,甚至
使命,具體努力方向包括:
大部分系所乾脆將這 15 門課訂為必修
1.持續建立社工系所對話與溝通平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課。必修課規定越多必然影響學生選課的 9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自由,違反之前教育部的鬆綁、大學自主
稿,並於年會中廣納學術界、實務界的意
的既定政策,但為了學生得以應考,卻又
見,進而修訂確認。100 年度起,繼續委
不得不跟著時勢走。
任五位學者協助進行六門專業課程核心知
然而,社會工作教育者在這一波變動
能建構(包括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福利概
中真的無力乏天嗎?15 學科、45 學分的定
論、社會工作倫理、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案事實上涵括了多位學者的參與,社會工
社會工作研究法及社會統計) 。建構社會工
作師各科命題大綱亦是各校提供,主責社
作專業教育核心知能是專業教育的第一
會工作師命題、閱卷工作的也主要是社會
步,後續仍須持續推動,定期修訂。
工作教育者,事實上,一直在引導考試制 (二)改進考試題庫建置、命題及閱卷方
度與方向的不乏社工教育者。但,或許最 大的問題在政策或制度的形成是在少數參
式
與、多數冷漠;少數積極共識,多數無緣
社會工作師考試應定調在社工基本核
置喙而上路,那麼,在被動承受現狀之餘,
心能力的檢測。如前述,社會工作教育學
做為一名社會工作教育者,我們還能做什
會希望透過各科核心知能建構,確立各科
麼?對於社會工作教育與考試制度有何規
基本核心知能標準,一方面作為專業社會
劃?以下即針對幾點規劃與發展方向探討
工作人員養成教育的基礎,另一方面,期
如下(彭淑華,2011):
待經由凝聚社工學界力量,能將此核心知 能延伸至考試院之命題大綱,讓教學真正
(一)建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核心知能
領導考試,也讓考試基準更標準化。其中
首先,就社會工作教育界來看,學界
最主要展現在題庫的建置與命題的方向,
有關「考試領導教學」 、「評鑑超越專業」
避免命題方向過廣、過偏;閱卷委員標準
的聲音不斷出現在各個相關會議中,於
過嚴、過鬆等,而使得考生無所遵循。
是,為擴大參與面,凝聚學界共識,臺灣
至於命題的原則,由於社工的屬性,
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特別於民國 98 年規
如何命出適當的測驗題型往往是出題老師
劃、民國 99 年正式委任八位學者協助進行
的夢魘,也使得測驗題型不是偏向有標準
九門專業課程核心知能建構(包括社會個
答案之記憶題目,要不就是題目過細,直
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社區工作、社會
接自書本引用,鑑別度引起爭議。在考試
工作實習、社會福利行政、社會政策與立
院召開之改進推動會議中,測驗試題方
法、方案設計及評估、社會工作管理及非
面,期待未來盡量避免記憶背誦式內容;
營利組織管理) ,其中共計辦理 24 場焦點
避免自教科書或參考書直接引述;也希望
團體,邀請該科教師提供意見,參與人次
若採混合式題型之科目,其測驗題數可減
共 201 人;各科召集人在彙整焦點團體之
少至 25 題。在申論試題方面,同樣期待避
意見後,於 100 年 3 月份的年會中發表初
免自教科書或參考書直接引述;採混合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彭淑華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題型之科目其申論題數以命擬 2 題為原則
何等,似乎經歷一段時間的討論後又無疾
等。
而終,未來仍須更多共識。
閱卷原則與社工師考試錄取標準有密 (四)研議考試之方式
切關係,尤其目前每年報考社工師考試人 數屢創新高,在閱卷委員人力及時間有限
現行社會工作師考試係採一階段、兼
下,閱卷方式並非能做到不同題目由不同
採選擇及申論二種考試題型方式進行,究
委員閱卷,有時甚至相同題目由多位委員
竟延續目前方式,或者採二階段考試,亦
閱卷,閱卷標準之一致性是一個挑戰。在
即第一階段為測驗題型,一定比例錄取後
考試院召開之會議中,為強調客觀、公平
進入第二階段,採申論式題型,且命題兼
性,申論式試題建議採分題閱卷且一題到
顧理論與實務方向,此部分仍在討論中。
底方式,同時同一科目閱卷委員以不同區
惟為因應社工實務界用人之需要,社會工
域的公私立學校教授為原則。事實上,閱
作師考試仍採一次式考試制度。
卷委員給分標準攸關錄取分數,此部分在
不容諱言,有關社工師證照是否等同
考試院召開之會議中曾有平行兩閱的構
於專業服務品質的爭議不斷,而若社工師
想,亦即同一題由二個委員分別閱卷,以
錄取率偏低,社會工作系所及命題、閱卷
彰顯客觀性,然因增加閱卷人力、時間及
委員,往往出自學界,常常成為眾矢之的。
成本,是否可行仍在討論中。
現行考試採紙筆測驗難以測出專業承諾、 熱誠、倫理、會談技巧及關係建立等實務
(三)檢討現行考試錄取標準
界必具之要素,然在現行沒有更好、更適
現行社工師考試錄取標準採及格制,
宜的舉才用人制度之前,紙筆測驗仍是主
故每年通過考試之比例懸殊甚大,及格率
要選項。作為社會工作教育學界的一份
自 2.03%至 40%皆有,也引發社工實務界
子,我們期待從學校教育開始做起,讓每
對於考試決定專業素質的反彈,甚至形成
一位歷經社會工作四年教育的莘莘學子具
學術界與實務界的緊張關係。究竟考試錄
備社會工作之基本專業素養,配合考試制
取標準維持現行之 60 分及格制或採一定
度之檢討修正,讓考試制度更趨合理、客
比例錄取制仍在研議中。而在 60 分及格制
觀,更能符合社會工作專業之實質需求。
中,是否採用分科及格保留三年的方式亦
我們期待,讓社會工作教育引領考試
是一個選項。以目前實施現狀來看,102
趨勢,讓教育界與實務界有更多對話空
年開始實施應考資格新制前應仍維持 60
間,真正走出考試領導教學、考試凌駕專
分及格制,惟提高申論式試題閱卷之信、
業之上的陰影,讓專業證照真正成為專業
效度是努力的方向。至於 102 年新制開
品質的保證。
始,是否繼續維持舊制,或分科及格保留
過去 60 餘年,在社會工作教育界前輩
或改採一定比例錄取,錄取比例的標準為
們的努力耕耘下,社會工作教育成為獨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的專業學門,並對當代臺灣社會工作專業
年「劇變時代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福利
發展貢獻良多。雖然發展至今,社會工作
模式-從傳承到創新」--2014 年兩岸社會
教育的前景依然看好,然而前路是充滿各
福利學術研討會,原文已經修改以符現
種變數與挑戰。秉持過往發展的優勢,未
狀。)
來社會工作教育學者及專業團體仍須積極
(本文作者: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砥礪合作,承擔更多教育傳承的社會責任
兼民生學院院長,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
與角色,持續為助人專業工作作育英才,
前理事長)
讓社會工作的薪火永續相傳。
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教育協
(本篇文章主要內容曾發表於 2014
會、社會工作師
參考文獻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2013、2016) 。臺灣社會工作相關系所現況調查。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 22 期,頁 153-196。 教育部(2016)。104 學年度大學院校一覽表。瀏覽日期:2016 年 7 月 16 日。網址: https://ulist.moe.gov.tw/Query/AjaxQuery/Discipline/7603 莫藜藜(2007) 。臺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第 120 期, 頁 30-47。 詹火生(2007)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 120 期,頁 21-29。 彭淑華(2011) 。社會工作人員教育與考試制度現況及未來規劃。發表於「社福 100 專業 滿載研討會」 。內政部社會司主辦(2011/11/1-2,國家圖書館)。 彭淑華(2014a) 。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發展。發表於「2014 兩岸三地社會工作專業之發 展與挑戰-專題論壇暨學術研討會」。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系主辦 (2014/3/21-22,玄奘大學) 。 彭淑華(2014b)。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臺灣社工教育發展概況。發表於「劇變時代的社 會福利政策「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2014 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 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2014/6/15-19,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會議廳)。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 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顧美俐
的途徑,包括教育目標有一可測量的面向
壹、前言
,聚焦在(透過一個積極學習的環境)獲 目前臺灣高教已完成各校第二週期的
得知識、態度、價值、技巧和行為(Grant
評鑑,評鑑期間在一片強調學生學習成果
et al, 1979) 。一個 CBE 方案,包括了強調
的聲浪中,各校想必都盡力的規劃了學生
在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結果,和多重的評估
學習課程的核心勝任能力。因此,筆者想
測量(Hall & Jones 1976) 。CBE 受重視是
探究這個以美英為源頭的核心能力為基礎
因美國高等教育轉向聚焦在學生的學習結
的模式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及其轉移到臺
果,而不是在課程中教了什麼。政策一直
灣後的衝擊。故本文著重在回顧美英課程
在要求透明化與責信(US Department of
之核心能力的進展,及美國社工教育課程
Education, 2006)。這轉變成一個以能力為
採用以核心能力為基礎模式的理由,還有
中心,以結果為基礎的方式,來評鑑機構
美國社工學界的反應,最後再討論臺灣社
與系所,主要希望創造出一個有技巧、能
工教育課程在核心能力的訂定現況與評估
勝任而且在全球有競爭力的人力市場。這
等問題。
在護理、醫學與法律界均如此。這個轉變 是用來看學生在畢業時能知道在做什麼,
貳、美英課程之核心能力
而不是他們預期學甚麼(Holloway, 2013) 。之前評價的是結構,入學制度、教師、
一、美國
圖書館但現為學生學習結果-在學生掌握 嫺熟的核心能力和評估的程序,而不是學
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教育(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指的是教育
生到底在學甚麼。
方案被設計成確保學生在某一領域或訓練
The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Ac-
活動中,達到勝任能力。CBE 是一個學習
creditation(CHEA)公布了高教評鑑在強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9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調學生的學習成就。The Association of
(Taylor et al , 2016) 。COEP(Commission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on Educational Policy)看到整個專業面臨
(ASPA)也要求評鑑者聚焦在學生知識的
的一些問題,後來調查所有系所的院長、
發展與核心勝任能力(Banta, 2001) 。在與
主任和其他六十五個專業的評鑑方式,及
健康相關科系的評鑑者都要求學生在畢業
世界其他國家評鑑的教育政策與通則而導
時有起碼的勝任能力的表現時,社工教育
向成幾個主軸:(一)要明訂專業的實務領
也轉為看課程發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外
域,看公眾對社工的期待。(二)加強系所
顯的核心勝任能力的培養。包括綜融社工
彈性:之前不太容許課程發展,後轉移要
與專精社工不同程度的能力-看雇主預期
求的內容成實務的核心能力,使系所能發
的是什麼?譬如學生應有溝通與批判思
展課程來培育學生。(三)透過評估的責信
考,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能不斷的建構
:若課程設計彈性那就要明確要求相當的
他們的技巧。教師用直接測量展示學習,
評估標準來測量系所培養人才的核心勝任
也用間接測量反映學習,實習可直接測量
能力。這個轉變從要求課程設計在內容(
勝任能力。CBE 允許課程有彈性,並評估
要教甚麼)到學習成果。不是要求系所提
核心能力與過去的預先指定課程內容和評
供甚麼學術內容,反而提出十個專業社工
估程序相反。CBE 轉移了課程設計的責
實務的核心勝任能力,和一套測量實務行
任,比較不再指定內容。過去的評鑑在於
為的指標。這從課程設計的 input 轉為
預先指定要教什麼和評估什麼,現在只在
outcome。這個核心勝任能力不是專家能力
於學習的掌握和顯示核心能力。
(expertise)而是獲取進入初階實務必須
社會工作會採用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
的知識與技巧。實務行為則是在操作化核
模式的理由是因 CSWE 在 2008 以前採用
心能力,來反映課程發展與評估這十個核
以內容為基礎的觀點(Content perspective
心能力,每一個描述知識、價值、技巧的
) ,主要看課程科目內容是否修改成容許有
實務行為,皆可用來操作化課程與評估方
新的課程來適應新知識的發展。但後來發
法。系所被要求測量每一實務行為,使其
現這些必須的課程內容不能反映真正的社
成為核心能力的指標。綜合實務行為的測
工實務所要的勝任能力與倫理態度。同時
量資料來決定是否達到了水準點(
因為新的知識內容會不斷增加,若只指定
benchmark)。CSWE 評鑑採用指認及分析
課程與內容,系所沒有空間創新設計課程
社工課程的發展,對實習的研究和實務方
來反應在他們當地服務脈絡之下所發生的
法與專精領域,及在社工教育中的教育創
一些狀況與問題,而高等教育又強調結果
新。
的評量,使得 2008 年的 Educational Policy
CSWE 到 2015 年 又 轉 向 holistic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EPAS)轉移
competence,引導討論的問題為:(一)2008
到社工教育的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的 EPAS 使系所能反映當前的教育、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會、經濟與政治環境嗎?(二)社工學生是
個人家庭、團體、機構與社區。(八)處遇
否被準備好能與個人、家庭、團體、機構
個人家庭、團體、機構與社區。(九)評估
與社區有效的工作?(三)顯示出的社工系
個人家庭、團體、機構與社區。(CSWE,
所在評估方面的問題與挑戰為何?(四)目
2015)用 CBE 的挑戰在於不熟悉 CBE 學
前顯現的新的社工領域為何?而我們如何
習與評估方法是最重要的限制。CBE 的模
準備我們的學生去面對它們?(Taylor et al,
式變成要重新結構課程與評估方式,這個
2016)為了準備回答這些問題,舉辦了一
轉變是困難的,另外指引(guidance)很
連串的焦點團體、問卷、研究,與評估 2008
少,需要發展一份目錄(inventory)包含
年的核心能力,看有哪些是需要改進來保
如何成功的評估 holistic competence,即如
證其是清楚與可測量的。但後來大家了解
何從執行、判斷和行為等方面檢驗學生的
有多數的實務行為是無法測量,而僅有的
核心勝任能力。這是社工教育要履行完成
一些實務行為的測量,也失去了本來所描
2015 的教育政策與評鑑標準(Educational
述核心能力的豐富性,也變成從評估單一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 EPAS)的
行為而無從了解其內容與過程所導致的行
功課。
為(Taylor et al, 2016) 。因此在 2015 年教
二、英國
育政策介紹了 holistic competence 的觀 念,其中指出「專業核心能力包括知識、
1989-1991,CCETSW(Central Council
價值、技巧和認知及情緒過程,包含了社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ocial Work)
工員的批判思考,情緒反應和對獨特情況
出版了 PAPER 30。在此出版中預告了以兩
的判斷。專業核心能力是多面向、是發展
年的 Diploma in Social work 取代之前的
性的和動態的,隨著持續的學習而改變。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in Social Work
所以核心能力不是單一行為,所以要用多
並要求所有的訓練機構要以夥伴方式設
面向的評估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計、組織、執行來發出這個新證書。同時
容許系所可有彈性的展示他們要評估的核
目 標 放 在 : Competence-led, compe-
心能力,而不是測量某一特定行為,因此
tence-dominated and competence-seeking,
可評估行為下面的知識價值與認知、情緒
當時遭到許多抵抗但在 1992 仍落實。1995
過程,而不只是在評估行為。CSWE 的九
年 CCETSW 修改 PAPER 30,起源自美國
個核心能力為:(一)展示倫理與專業行
的行為主義與功能分析學派。在 1960 年代
為。(二)在實務中運用多元性與差異性。(三)
的美國是把「行為目標」轉為「指認出最
維護落實人權與社會、經濟、環境正義。(四)
後能夠做什麼」 ,功能分析學派的目標也是
使用實務經驗做研究並用證據取向的研究
如此。英國的就業部門在 1991 沿用了功能
來從事實務。(五)參與政策實務。(六)接觸
分析的理論,而 CCETSW 的主席也承認了
個人家庭、團體、機構與社區。(七)評量
引用了許多功能分析的觀點,不管社工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哪些場域,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指
的態度、評斷的與歧視的行為。所以要加
認出應有的勝任能力並建立工作表現的標
強社工的價值觀。(三)技巧則被定義為能
準。在 CCETSW 的敘述:實務在價值觀的
力、聰慧、專業、了解知識整合的實務知
基礎下,透過知識批判分析與反思,有技
能。在英國對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巧的執行出來,這就是核心勝任能力
的批評為:(一)學生會僅聚焦在可使他們
(O’Hagan, 2001) 。而知識:根據 O’Hagan
產出每一條核心能力的證據,而忽略了整
(2001) ,一般社工運用的知識為:(一)機
個全人的動態與社工的複雜性。(二)一個
構政策與程序通常被用來合理化處遇,而
社工員的工作是技巧、能力、經驗、直覺
根據理論邏輯的處遇決定只占 24%。理論
與知識的互動,而這種部分化指標的過
其實可幫忙預測過程與結果,如心理分
程,實不足以足夠的反映出這種整合。至
析、危機處遇、行為學派、結構家族治療
於英國目前的挑戰則在於獲得知識、技巧
等均可幫忙了解問題,並在問題的多重過
與價值不是問題,主要是在實習時如何符
程中預測結果(如關係會更壞,神經質會
合實務要求,並完成指標證據。亦即不只
更多次發作,汙名化會更嚴重等) ,所以要
是做工作,而是對工作如何想,如何準備、
加強社工以理論為基礎的處遇決定。(二)
如何應用和整合價值與技巧,要展示出
一般價值觀的論述。一般的價值觀指的是
來,累積並展示其證據,這是目前要完成
社工員的個人歷史與特質所形成的價值
的實務要求-如何把六個核心能力的證據
觀,而不是社工的價值觀,社工價值觀是
指標用到實際的個案。英國的六個核心能
由社會、政治思想與多重的對話過程而形
力為如下之架構圖:
成的,若只是一般價值觀很容易導致負面
處遇與提供服務 價值觀 評量與計畫
在機構中工作
提升與使能
發展專業勝任能力 知識
技巧 溝通與接觸
資料來源:取自 O’Hagan(2001)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其實要學生能展示出好的實務,最重
應用跨領域和多領域的知識與技巧並與社
要得是展示出他們已獲得的一些足夠的知
工價值一致。專精社工實務工作者,會從
識,碰到新情況時能應用知識來分辨情況
事與執行研究來更新改進實務、政策與服
中哪些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這些知
務的輸送。社工研究所應提出與專精實務
識則來自於對人類行為在特殊情況下的理
一致的目標,並且要提供一個矩陣說明課
論的了解,並發展出技巧來應對案主,而
程內容如何達成這九個社工的核心能力
不是人們慣常的回應。(O’Hagon 2001)
(CSWE 2015) 。
三、美國 CSWE 定義的外顯的課程結 構
參、2008 年後美國學界的反應
CSWE 提出了九個核心能力二十九的
美國在 2008 年 competency-based ap-
實務行為並規範大學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
proach 之後就規範出須有一系列的實務行
綜融社會工作者。且定義綜融社工是扎根
為顯示出對核心能力的掌握,CSWE 則舉
於人文藝術及人在情境中的架構中。綜融
例讓教師與學生評價學生的思考與行為和
社工是用一系列的預防與處遇方法在與個
這些實務的行為的連結,這些包括基本的
人、家庭、團體、組織與社區的工作當中,
核心能力,臨床進階能力,及社區增權與
根據的是科學探索與最好的實務。綜融社
社區方案發展的進階能力。例如在第一個
工認同社工專業並運用合倫理的原則與批
基本核心能力:認同自己是專業社工人員
判的思考在微視與巨視的實務層面。綜融
並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具體的第一個實務
社工從事多元的實務並倡導人權與社會正
行為-倡導案主有獲得社會工作服務的途
義,他們支持並建構所有人的優勢與韌
徑,就舉例如:指認出服務輸送的問題;
性,他們的實務工作是有研究支持的實
如違反了案主自決、保密的告知同意、歧
務,大學部應提出與綜融實務一致的目
視的實務等。或能運用正確的技巧來倡導
標,並且要提供一個矩陣說明課程內容如
或社會行動來彌補問題以獲得社工的服務
何達成這九個社工的核心能力。
等都可視為符合核心能力的具體實務行
社工碩士班則是在培養專精實務的學
為。而在臨床進階的實務能力-在加強和
生,專精的實務建構於綜融的實務之上,
維持社會心理功能上指認出臨床社工參與
採用並延伸社工實務知能在實務上,對某
的機會。舉例如:可跳脫社工員角色的思
一特殊的人口群、問題領域、處遇方法、
考,而指認出甚麼的情況下社工員應可有
實務的觀點或途徑。專精實務擴展社工知
的影響,或對案主、家庭、社區看出需求,
識、價值與技巧在評量、處遇和評估某一
發展出支持或教育性的服務,對跨領域的
專精領域。專精實務工作者倡導和代表某
團隊貢獻出社工獨特人在情境的觀點,或
一特定專精領域。專精實務工作者綜合和
指認出社會使個人得心理疾病的情況,而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在微視、中視與巨視層面提出處遇。另外
程後的專業發展及學生與通過 LCSW 執照
在社區增權的實務行為-在增權社會系統
能力的關係。同時在第二年畢業時要求學
加強社會功能促進社會正義上,指認出社
生評量自己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測
會工作參與的機會。舉例如:選擇多重途
量可補足第十個核心能力的實務行為資
徑來執行需求評估,找出阻礙服務到達標
料,除了知識、價值、技巧外,並能決定
的的案主或可引發服務輸送改變的障礙,
學生能力水準和獨立執行在某一實務領域
參與機構內的合作來改善對某一標的人口
的專業活動的自信,也提供對特殊領域課
群的服務網絡等都算是符合核心能力。
程改善的回饋。自我效能的評估通常用來
CSWE 也特別發展出專精實務所需的
測量專業人員工作表現的自信,也與是否
專精之知識與實務行為。例如:與創傷個
能因應工作壓力源、專業能動、做決定和
案、家庭、社區工作的知識與行為。在這
解決問題相關。
裏受創傷的個案定義為被虐待、侵害、天
有的學校則用直接評估-由專家評估
災、危及生命的意外與家暴或社區暴力等
學生的產出(考試、報告、方案……等)
個案。這些人可能歸在遊民、藥物濫用、
來決定學生是否把握住了核心能力,間接
失業和慢性病群的領域當中。CSWE 也特
評估則是由調查、焦點團體、訪談來看學
別在 10 個核心能力之下說明專精的創傷
生對技巧、知識與學習經驗的自我報告的
實務工作者應特別了解的知識與行為。例
觀點。所以直接評估由教師直接評估學生
如在第一個核心能力:認同社工專業行
的表現(有系所的參考規範)在各科的內
為,其實務行為就是專精創傷工作者能指
容項目下,評估學生為不足夠、可接受和
認出來並示範甚麼是對案主、機構和自己
極佳等。至於間接評估則對剛入學的學生
是安全的狀況。(CSWE, 2008)
作前測,要畢業的學生作後測。可比較自
美國學校為回應 CSWE 的核心能力的
我認定的核心能力是否經過學習後有顯著 的改變。 (Ott, M. et al, 2014)
規範,有的學校的 MSW 課程則將 10 個核 心能力給每一課程選擇聚焦的核心能力。
另外連國外教科書的撰寫和編排,也
至於第十個核心能力重點在社工實務技
都逐漸與這些核心能力有所連結。例如
巧,所以測量其下的 13 個實務行為可測量
Zastrow(2015)的教科書包括了透過個案
出學生在學中成長的專業發展。測量第十
練習,鼓勵學生發展他們實務行為技巧,
個核心能力時,對象為老師、專題教師、
回答倫理問題及批判思考。並且在課堂內
帶實習的督導和學生。至於學生的每年自
用角色扮演練習,或有課堂外的活動作
我評估可在兩年後看出其專業成長並提供
業。每一練習均以一些特定的核心能力、
課程的回饋,及看哪一年及哪一個實務行
實務行為相連結。筆者舉 Zastrow 在貧窮
為應該加強。對系友測量第十個核心能
與公共福利一章中所設計的一個體驗方案
力,則可提供學校訊息,學生在 MSW 課
為例:方案設計要求學生去體驗一個星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只靠低收入戶補助金的預算來過活,目的
倫理原則的態度和能力。但筆者認為高迪
是要了解窮人是如何生活。方案要求學生
理所提的應是一般能力,而美 CSWE 之核
限制自己食物、娛樂的支出,僅以低收戶
心能力應為專業能力。如何劃分清楚,應
每星期生活預算標準生活。之後問學生覺
可再討論。
得如何及從這個練習學了多少。這個方案
之後臺灣在 2012 開始第二週期的高
的焦點核心能力的實務行為為:1(b)經常
教評鑑。從大學院系所評鑑的概念中,特
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以確保持續不斷的專
別強調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
業成長;2(a)確認並處理自身的個人價值
的重要性,並在評鑑指標中明定應建立校
觀以利於用個人價值觀來引導社會工作;
系定位的核心能力以提升校系課程與教學
8(a)分析、發展、及倡導提升社會福祉之
的品質確保(劉維琪,民 99) 。劉維琪(民
各種相關政策;9(a)社會工作者能持續發
99)進一步指出,以學生為中心之課程設
展、衡量並關注各種地方性、人口、科技
計觀下,不論是學程或個別課程層級都應
發展和社會趨勢等方面的變遷狀況,以提
將焦點由教育目標或教學目標進一步具體
供相關發展適切性服務。 (參見高迪理所翻
化為學生所應具備之核心能力。筆者搜尋
譯之核心能力與實務行為)採用此作業的
網際網路,找到一些臺灣地區各社會工作
老師可由學生作業評量其所達成之焦點實
學系的相關資料,各大學社工系均列有課
務行為。
程要達成的核心能力,但綜觀各校的核心 能力筆者約略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其 核心能力與美訂之十大核心能力部分相
肆、臺灣社工教育課程的核心能 力
同。如東海、實踐、嘉南藥理、慈濟、屏 科大、長榮、玄奘等大學。第二類為其核
高迪理在 2011 年即翻譯出 CSWE 在
心能力接近高迪理所提出的基本共通能
2008 年提出的十個核心能力,他並沒提出
力,例如輔大。第三類為其核心能力綜合
臺灣的大學院校應跟進美國的核心能力,
了部分美國核心能力及部分高迪理之基本
反而建議臺灣在思考核心能力時應以社會
共通能力,例如臺大、臺北大學、師大及
工作的本質,即最基本的概念來探討,他
東吳等大學。 (請見附錄)可見各大學受美
提出他認為的一些基本且共通的社會工作
國之影響仍深。
的八大核心能力:(一)自我覺察的能力。(二)
筆者想討論的是核心能力的訂定。一
邏輯思考的能力。(三)與人對話晤談即與
般批判的是核心能力都為教育者的主導與
人溝通的能力。(四)建立人權及專業關係
認定,大多採用演繹模式,是由上而下的
的能力。(五)與他人合作及協商的能力。(六)
分析結構,在發展指標前先確立目標主
分析了解情境脈絡的能力。(七)發覺並運
題,主要領域的範圍,再到指標項目的選
用資源的能力。(八)了解並遵守社會工作
擇,以階層架構完成指標的體系(郭昭佑,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民 90)。在筆者任教的輔大,即由校訂全
會工作者核心能力之建構,所歸納出的知
校性應具備之基本能力與核心行為,再由
識面向核心能力,實務行為面向核心能力
各系選擇適合之核心能力,再到整體課程
與價值態度面向核心能力,細細檢核,與
規劃,再到每一門課程內容之設計。這種
英國之六項核心能力亦是互相呼應。所以
演繹推理過程,確實容易淪為形式上之教
就目前歸納實務工作者的看法,社工之專
條,系所亦無自訂核心能力之權利。但若
業核心能力似仍回歸到美國的九大核心能
由下而上的歸納模式呢?即由實務工作者
力或英國的六項核心能力。筆者以為社工
在實際提供社會工作服務場域進行有關專
教育核心能力之制定,仍應有發展空間,
業能力和核心能力之研究。筆者檢視了目
我們需要有更多領域的研究(心理衛生、
前可找到的僅有幾篇研究:第一篇為柯智
身心障礙、學校、兒少、婦女及家庭、老
慧(民 93)針對醫學中心醫務社工進行核
人等)及與學界的對話來取得共識。
心能力的研究,發現在醫學中心層級的醫
至於臺灣的社會工作被稱之為舶來
務社工的核心能力為:會談技巧運用、危
品,社工教育者大多接受國外教育,教學
機評估、處遇、支持、諮詢、轉介、個案
使用為國外的教材,被批判欠缺跨越文化
管理、使能、協調資源中介等十項能力,
的轉換(高迪理,民 100) ,但筆者以為從
與英國之六項核心能力頗有相似之處。第
上述的本土研究,仍歸納出實務工作者所
二篇為施睿誼等(民 101)對資深醫務實
以為的社工核心能力與英、美差距不大,
務工作者做深度訪談的研究,他們歸納出
那我們就不要看文化方面的轉換,而是應
醫務社人員的核心能力為:(一)自我覺察
做跨國比較研究,比較臺灣學生或實務工
與省思的能力。(二)直接服務、連結資源、
作者與英美學生或實務工作者在核心能力
方案規劃與執行、紀錄、多元文化、研究、
之高低,及何種核心能力為臺灣學生或實
因應危機的能力。(三)團隊合作的能力。
務工作所長,而何種核心能力為英美學生
與美 CSWE 之核心能力部分相似。另外鄭
與實務工作者所長,或許可看出國情文化
如雅、李易駿(民 100)有關社區工作者
與現實世界在東方與西方之不同。
之核心能力研究,以專業社區工作者為對
最後,學生是否擁有這些核心能力,
象做深度訪談,歸納出社區工作者應有的
亦即「及格」應如何認定,是學校的考試,
核心能力包括:認識社區及與社區建立關
亦或社會工作師的證照考試?筆者以為學
係,對社區情況進行評估、判斷、組織的
校應有前、後測之研究,由學生自評在剛
能力,與社區居民團體協力、資源統合、
入學及畢業時自我認定的核心能力是否在
行政、自省與成長的能力。鄭如雅並在文
經過學習後有顯著的改變。目前各校大多
中整理出這些核心能力高度回應了英國
有雇主對畢業生滿意度之調查及社工督導
CCESTW 所列出社會工作的六項核心能
對學習生就業評估的調查,這個應該不
力。至於劉貞誼(民 103)之早期療育社
夠,應該有前後測的研究,雖然要看因果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關係有許多內在效度的問題,但仍不失為
心、結果為基礎的方式,是為了培養有競
一個檢核結果的方式。
爭力的人才。臺灣的高教評鑑明確訂立應 有校系定位的核心能力,也是為了臺灣能 培養出能勝任且在全球有競爭力的人力市
伍、結論
場。國外的社工教育,也因以前以內容為 臺灣各校課程之核心能力並不相同,
基礎的模式培養不出真正的社工實務所要
各自強調的重點亦不同,但似乎可見核心
的核心能力與倫理態度,而轉向採取以核
能力可分為一般的核心能力及專業的核心
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臺灣的社工教育是
能力兩種。目前由實務界研究出來的核心
否也應深思我們要培育的是甚麼樣的人
能力仍少,雖然結果顯示與美英之核心能
才?是有甚麼能力的人才?以前培養的人
力相似,但仍應鼓勵除了醫務社工之外的
才實務能力為何?我們的優勢在哪?劣勢
各個領域出來做研究,等有更多的研究出
何在?與國際的社工教育比較,我們是在
現,應開啟學界與實務界的對話。至於臺
哪一層次?臺灣社工教育似乎也應該思考
灣社工教育是否應有一個統一的核心能力
系所的核心能力教育是否反映了當前臺灣
標準,或可因各校系之課程特色而制定核
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我們是否準備
心能力,這都是將來對話的焦點。另外筆
好學生能與個人、家庭、團體、機構與社
者認為在訂定課程核心能力時,相信各系
區有効的工作?而評量系所教育成效的測
所仍有校、院的包袱,目前各大學大多先
量與挑戰為何?各大學系所應不是為應付
要根據校、院之目標,再訂系所之目標,
高教評鑑而做些紙上文章,而是要認真的
校院之核心能力再定系所之核心能力。 再
落實在課程教育當中,臺灣社工教育真的
如一些學校如輔大的方式,先訂定全校性
要努力培養出有能力、有特色的社工人
之核心能力再給系所選擇某些核心能力,
才,並且也要能證明他們確實是有實力的。
系所並沒有多少自主權。這種由上而下的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
方式,若系所要爭取自主權,可能因各校
授)
行政體系之不同,仍是層層關卡,也是當
關鍵詞: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英美 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教育、臺灣
務之急。
社工教育課程核心能力
最後,臺灣的社會工作教育,仍要與 國際接軌,國外高教轉向以核心能力為中
參考文獻 高迪理(民 100) 。社會工作須具備的核心能力。100 年學術研討會。衛生福利部衛生福 利人員訓練中心。網路可查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胡倩瑜(民 103) 。系科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某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為例。幼兒 教育研究。6,1-29。 柯智慧(民 93)。醫務社會工作者應具備之醫務社會工作能力初探-以醫學中心為例。 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施睿誼、蔡文玲、溫信學等(民 101)臺灣醫務社會工作核心才能與培訓模式之初探。 邁向優質服務-社會工作專業的討論與省思研討會。 郭昭佑(民 90) 。教育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58。 彭淑華(民 104)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與前瞻。網路可查取。 趙善如(民 100) 。社會工作須具備的核心能力。100 年學術研討會。衛生福利部衛生福 利人員訓練中心。網路可查取。 劉維琪(民 99) 。推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的機制。評鑑雙月刊,26,6-7。 劉貞誼(民 103) 。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建構。第十四屆早療專業論文發表。中 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鄭如雅、李易駿(民 100) 。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之經驗與觀點。 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1-44。 Banta, T.W. (2001). Assessing Competence in Higher Eduction. In C. A. Palomba & T.W. Banta (Eds.) Assessing Student Competence in Accredited Disciplines. (pp1-12) 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 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08).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vailable at internet. 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15).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vailable at internet. Grant, G. et al. (1979). On Competenc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ompetency-Based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ing.
Hall, G. E. & Jones, H.I. (1976).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Holloway, S. (2013). Some Suggestions on Educational Program Assess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for the 2008 EPAS. Available at internet. O’Hagan, K. (2001) (Eds.).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Guo, Y. et al (2014).
Core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Researcher Center.
Human
Research Repor #15. Available at internet.
Ott, M., Baca, E., Cisneros, J. & Bates, E. (2014).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to the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Master’s Degree Prepa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Case Studies in Accreditation and Assessment. V.4, December. Taylor, Bogo, Lefever & Teater (2016)(Eds.).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Routledge, London. Thomas, D. w., Doreen E. & Nazeen M. (1995)(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6). A Test of Leadership: 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vailable at internet. Zastrow, C. (2015). Practice Behaviors Work: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11th ed.) Vicki Voge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Whitewater.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0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附錄 各校所訂之核心能力 臺灣大學 學士班 碩士班 1.助人專業知識與技巧 1.助人專業知識與技巧 2.跨領域與團隊合作 2.跨領域與團隊合作 3.倫理價值 3.價值倫理 4.多元與自我覺察 4.多元與自我覺察 5.國際視野 5.國際視野 6.批判思考與探究 7.政策分析與跨國比較 8.問題分析與獨立研究 師大(社工所)1.知識/認知 (1)具備社會工作倫理的知識 (2)了解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 (3)具備多元文化的知識 2.職能導向 (1)具備社會工作的實務能力 (2)具備社會工作的研究能力 3.個人特質 (1)具備社會工作者的助人特質 (2)具備互助與利他的特質 (3)具備批判與反思的特質 4.倫理/價值 (1)信守專業倫理 (2)促進社會公義 (3)關懷弱勢及尊重多元差異 臺北大學 學士班: 碩士班: 1.專業:執行服務、整合資源 1.專業:進階實務、獨立運作 2.倫理:尊重自省、誠信正直 2.人際:溝通領導、合作成事 3.人際:人際溝通、團隊合作 3.國際觀:多元關懷、跨界宏觀 東吳大學 學士班: 碩士班: 1.具有瞭解、評估人與團體、環境、 1.強化社會工作者的實作涵養與能 制度間互動及影響能力 力 2.發掘與分析社會問題之能力 2.促使自己和協助他人覺察自我、 3.具備能夠覺察自我、尊重多元文 尊重多元文化及具備關懷本土的 化,以及關懷本土的個人涵養 涵養 4.針對一特定主題論述(說與寫) 3.分析社會政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法展個人主張之能力 4.培養社會工作管理知能與機構領 5.具備社會工作策略思考與行動能 導能力 力 5.反映、批判與行動的能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顧美俐
由美英課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模式淺談我國社工教育課程之核心能力
6.團隊合作的能力 1.了解人的能力 2.了解社會環境及現象的能力 3.具備社會行動之能力 4.具備社會工作策略思考的能力 5.瞭解社會福利制度及政策的能力 6.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精神的能力 實踐大學 1.具備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之知識與技巧 2.具備社會工作間接服務之能力 3.具備基礎研究知識及方案設計、執行、評估之能力 4.具備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倫理與多元文化之覺察能力 嘉南藥理大學 1.權益倡導能力 2.社工實務能力 3.方案設計與評估能力 4.資源整合能力 5.文書與資訊能力 6.溝通與協調能力 7.工作倫理與態度 8.熱忱投入與關懷 9.公民社會與法治 慈濟大學 學士班: 碩士班: 1.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熱忱、倫理與 1.倫理與研究能力 責任 2.服務領域精進能力 2.具備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專業知 3.督導與管理能力 識 3.具備個案、團體、社區實務所需 的專業技術能力 4.具備社會問題研究與政策分析的 能力 屏東科技大學 學士班: 碩士班: 1.具備人類行為與環境互動之能力 1.具備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與實務連 2.具備專業助人實務程序和實踐之 結之能力 能力 2.具備行政管理與研究能力 3.具備社會倡導之意識與能力 3.具備社會議題之研究與政策倡導 4.具備專業倫理實踐之能力 之能力 5.具備多元思維與自我專業成長之 4.具備弱勢族群服務規劃與執行之 能力 能力 東海大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6.具備終身學習的意願及能力
長榮大學
學士班: 1.應用人類行為與社會脈絡之基本 知識的能力 2.評估個人、團體、家庭、組織、 社區的能力 3.擬定服務計畫的能力 4.實踐社會工作倫理原則的能力 5.評估服務成效的能力
玄奘大學
學士班: 1.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巧 2.具備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輸送之 知能 3.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之能力 4.具備專業倫理與自我覺察之能力 5.具備社會關懷與多元文化能力 學士班: 1.積極傾聽 2.口語表達 3.人際覺察 4.合作 5.服務導向 6.管理時間資源
輔仁大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2
5.具備多元文化相關議題之能力 6.具備國際觀的社會思維與國際參 與之能力。 碩士班: 1.應用人類行為與社會脈絡之基本 知識的能力 2.評估個人、團體、家庭、組織、 社區的能力 3.擬定及推動服務計畫的能力 4.評估及批判服務成效的能力 5.實踐社會工作倫理原則的能力 6.獨立研究的能力 碩士班: 1.強化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巧 2.分析社會問題及社會政策之能力 3.應用社會工作研究方法之能力 4.具備方案規劃與創新之能力 5.具備專業倫理與價值思辨能力 6.具備社會行動與多元文化能力 碩士班: 1.積極傾聽 2.口語表達 3.人際覺察 4.合作 5.服務導向 6.批判思考 7.主動學習 8.監督 9.教導 10.能解決複雜問題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 改善之重點 林勝義
由高教中心聘請該學門的「專業同儕」擔
壹、前言
任評鑑委員,進行系所自評資料審查及實 地訪評,撰寫「實地訪評報告書」 ,認可「通
一聽到評鑑,有些學校罵聲連連,但 也有正面看待(林子嵐,陳祥麟,民 104) 。
過」 、 「待觀察或有條件通過」或「未通過」
評鑑,宛如健康檢查,既麻煩,又辛
之初步結果,然後送高教中心依其行政程
苦。檢查前,須禁食、準備檢體;檢查時,
序,進行小組及委員會審議,再行報部備
醫師說什麼,就做什麼,做不好,被糾正,
查、宣布評鑑結果,公告實地訪評報告書
也不敢吭聲;檢查後,更焦慮,怕被檢查
(http://www.heeact.org.tw) 。 系所評鑑的實地訪評報告書是公開傳
出什麼東西。然而,定期健康檢查有其必
播的資料,適合採用文件內容分析法
要,發現有問題,可儘快處理。
(documentary of content analysis)進行研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簡稱高教 中心)接受教育部委託,負責大學評鑑工
究,且「循證研究」 (evidance-based study)
作,自 95 年起全面進行系所評鑑,以五年
可降低個人偏見。因此,本文根據大學社
為一週期,至 105 年已完成第二週期評
會工作系所評鑑的「實地訪評報告書」 ,進
鑑。兩個週期的評鑑目的之中,與系所直
行內容分析,歸納社會工作教育改善的重
接相關者:一是促進受評單位建立品質保
點,藉供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了解
證與改善機制,二是協助受評單位改進教
或參考。至於內容分析之進行,有幾個要
學,發展特色(高教中心,民 104) 。顯然,
點必須說明:
教育部企圖透過大學系所評鑑,促使系所
一、資料收集
持續改善其教育品質。 大致上,系所評鑑的過程,係由受評
從高教中心全球資訊網,收集第一週
單位準備自我評鑑報告書及佐證資料,並
期(95-99 年)受評社工系所 19 個單位(內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含 40 個班制) 、第二週期(101-105 年)受
聚焦於「社會工作教育」直接有關的
評社工系所 11 個單位(內含 26 個班制)
評鑑項目,包括:教育目標、課程規劃、
之「實地訪評報告書」 ,計 30 份,作為分
教師教學、社工實習、畢業生表現等項。
析的文本(text) 。
六、定向(locus) 二、資料編碼(coding)
以「社會工作教育的改善」為取向,
按照高教中心實施評鑑的年度及系所
綜合第一週期評鑑的「改善建議」與第二
順序,在文本資料上編定代碼。例如
週期評鑑的「建議事項」 ,據以探討社會工
952b,係指 95 年下半年實地訪評之第一順
作教育改善的重點。
位系所,餘此類推。
七、逐字稿 三、信度
從「實地訪評報告書」找出評鑑委員
系所評鑑的項目及指標,已使用多
對於上述「教育目標」等五個評鑑項目的
次,雖略有修正(簡化) ,但相當穩定。況
「改善建議」 ,再篩選其中的關鍵詞句,作
且,高教中心所聘之評鑑委員,具評鑑學
為逐字稿。
門的專業,亦完成高教中心規定之講習時
八、歸類及解釋
數,並簽署「利益迴避」及保密協議(受 評系所亦得填報迴避委員名單供高教中心
依逐字稿關鍵詞句的意涵,歸納類
參酌) ,而實地訪評按規定流程(SOP)進
目,進行描述性解釋。
行,應該「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 。
然而,本文對於第二週期由學校自辦 系所評鑑的資料、技職大學系所評鑑的資
四、效度
料,因評鑑項目不同,資料取得困難,故
本文用來分析的「實地訪評報告書」
未列入分析範圍。再者,第一週期與第二
,係由實地訪評委員討論並簽名確認,復
週期受評系所並非相同,受評單位的數量
經高教中心品保專員潤飾、訪評小組召集
亦有落差,故不作兩週期系所評鑑之比較。
人修正,再送受評系所閱覽,如有申復, 則由訪評小組回覆或修正。然後,經學門
貳、教育目標之改善
初審小組審議、高教中心認可委員會決議 。這些過程,如同「三角檢定」 (triangnlation
教育目標的設定,在指引系所辦學方
) ,係由評鑑委員、受評系所、學門小組三
向,是大學系所評鑑的首要項目。依據訪
方進行資料校正,其效度檢驗應屬嚴謹。
評報告書揭示,社工系所教育目標的改善 建議,可分四部分:
五、焦點(focus)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一、共同部分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並經由師生充分討論後確定之。 (1021a)
社工系所含有多種班制,其教育目標
‧因應該系更名,宜規劃相關方案,
改善建議之共同處,主要有三方面:
以逐步確立及強化該系在社會工作專 業養成教育的特色。 (991b)
(一)教育目標關鍵概念的明確度 ‧該系雖有教育目標之論述,惟仍有
(三)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的連結情形
些抽象……,宜再研議調整教育目標 之關鍵概念用詞,並強化教育目標、
‧其辦學特色與其他相當系所相較,
研究特色與課程設計或學生學習活動
較不彰顯,且該系調整教育目標以因
安排之關聯性。(981b)
應社會變遷的共識不足,宜及早達成
‧宜清楚定義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中
共識與凝聚全體師生共識,重新討論
有關「產業」之概念及範圍,以明確
辦學特色之形塑及教育目標調整之方
對應其所需之課程。(1022b)
向,並據此規劃設計課程,俾利該系
‧學士班、○○班及○○班之教育目
賡續發展。 (982a)
標為「培育學生具備……社會工作與
‧宜將該系自訂之特色呈現於教育目
專業實踐之知能,能勝任社會工作直
標中,且進一步融入課程規劃與學習
接服務,社會○○等相關工作」 。由此
活動,以確實發揮特色,突顯優勢。
觀之,該系教育目標訂定傾向於特定
(991a)
知能的培養,而非目標的陳述。
據此,社工系所教育目標改善的共同 重點:一是教育目標關鍵概念用詞,宜明
(1022c)
確界定;二教育目標與系所名稱未能相互 (二)教育目標與系所名稱的對應情形
契合者,或系所名稱有所變更時,宜及時
‧該系雖名為「○○與○○學系」 ,然
調整教育目標;三是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
教育目標未能充分反映其特色;……
宜相互銜接。
宜重新檢視該系之教育目標,並根據
二、學士班部分
其教育目標建立該系之辦學特色。
社工系所學士班教育目標的改善建
(1022c)
議,主要有兩方面:
‧於更名案確定前,宜重新檢討設所 教育目標是否需要調整。過程中除經
(一)落實教育目標相關措施的處理情形
所務會議通過之必要程序外,宜徵求 學生意見,減少溝通誤解。(971b)
‧宜強化低年級學生對學士班教育目
‧宜因應該系更名後之發展趨勢,重
標之認知,以利後續之專業學習。
新擬定「○○規劃人才」培育的定位,
(982d)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目標的相互連結與整合。
‧宜釐清學士班的教育目標(係在培 育綜融性社工人員,抑或專精的社工
三、碩博班部分
人員)之後,進而重新考量設置「○ ○」學程的必要性。(982a)
社工系所在研究所層次的班制,一般
‧該系以培養綜融的專業社會工作者
包括碩士班與博士班(進修班制另述) ,其
為學士班教育目標,然而,在訂定學
教育目標的改善建議,主要有兩方面:
生應具備之基本素養或核心能力方 面,有欠缺一致性的狀況。宜……研
(一)碩士班與學士班教育目標的區隔情形
擬相關措施,以有效彰顯該系特色。
‧碩士班學生核心能力之訂定,宜再
(982c)
尋求調整之共識,並與學士班教育目
‧宜分別擬定○○組與○○組之短、
標有區隔。 (982c)
中、長程教育目標。(961a)
‧碩士班現階段的教育目標,主要在 進階訓練學生具有高層次之社會工作
(二)教學分組之教育目標的整合情形
實務能力與研究能力,宜在碩士班「現
‧宜分別擬定○○組與○○組之教育
階段」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兼顧學士
目標,並將二組分開成立課程與教學
班教育目標的延續性、進階性,以明
小組,並整體規劃課程與教學上之連
確區隔碩士班與學士班的教育目標。
接和整合課題。(961a)
(972a)
‧該系強調○○取向之社工教育,則 (二)落實教育目標相關措施的處理情形
欲兼顧兩個領域之間的教學與發 展,……宜隨時審視○○與○○兩領
‧該系碩士班之辦學特色述及針對想
域在該系教育目標的整合與平衡。
從事直接服務者進行基本學術訓
(972b)
練,……宜依據教育目標重新規劃辦
由此可知,社工系所學士班教育目標
學特色,抑或維持辦學特色並調整其
改善的重點,一方面宜形成共識,例如加
教育目標;甚或回應社會變遷趨勢,
強學生對教育目標的認知、釐清教育目標
同時調整辦學特色與教育目標,使二
要培育何種社工人才、研擬增進學生核心
者更加契合。 (1022a)
能力的相關措施、擬定實施教育目標的期
‧該系碩士班雖將「強化實務技巧外,
程,以促進教育目標之落實。另一方面,
期能培育具備督導或管理技能的專業
學士班常實施教學分組,例如:醫學組、
人才」訂為教育目標,但強化實務技
醫社組,或福利模組、管理模組。如有教
巧的作為不夠具體明確。 (981b)
學分組,宜分別訂定分組的教育目標,並
‧強化學生教學、研究能力為博士班
強化分組之間、分組與系所之間,其教育
教育的主要目標。宜增加博士班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生……參與教師的研究,一者可磨練
的情況,未能反映學生之學習需
從事研究的能力;再者可共同發表研
求……宜重新檢視該系之教育目標。
究成果,進而達成教育目標。(982a)
(1022c)
‧為因應博士班教育目標有關教學能 (二)進修班制教育目標定位的妥適性
力養成之需求,對於博士班學生兼任 學士班講師者,宜有更制度化的輔導
‧宜檢視大學○○在職專班與碩士在
機制。(982b)
職專班學生報考資格及甄審辦法,以
準此,碩博班教育目標改善的重點有
充分發揮在職人員回流教育的功能。
三:一是碩士班的教育目標宜延續其學士
(1022c)
班的教育目標,並與之適度區隔,以突顯
‧碩士在職專班招生人數呈現超過碩
進階性。二是落實碩士班教育目標,宜先
士班的趨勢,而碩士班之在職學生數
確定從事社會工作實務所需技巧,據以提
也日益增加,該系上述兩班制之教育
供必要訓練。三是落實博士班教育目標,
重點與定位需再行檢視。 (1022c)
宜先確定從事教學工作與研究工作所需能
要之,進修班制的設立,在於提供在 職學生進修的機會,其教育目標改善的重
力,據以提供必要輔導。
點,一是與一般班制的教育目標,宜有適
四、進修班制部分
度區隔:二是進修班制教育目標的定位, 宜明確回應在職學生的需求,發揮回流教
目前,社工系所進修班制有:進修學
育的功能。
士班、二年制在職專班、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學程,其共同點是學生多屬在職 進修,或有工作經驗。有關進修班制教育
參、課程規劃之改善
目標的改善建議,主要有兩方面: 課程規劃在於落實教育目標,並據以 (一)進修班制與其他班制教育目標的區隔
安排教師教學。依訪評報告書所載,社工
情形
系所課程規劃的改善建議,可分四部分說
‧宜進一步考量進修學士班的教育目
明:
標、核心能力及課程規劃,是否仍維
一、共同部分
持與學士班完全相同。(1031a) ‧該系學士班、進修○○班及○○在
依據社工系所各種班制課程規劃,其
職專班之入學學生特質顯有差異,但
改善建議的共同處,主要有四方面:
在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課程規劃上 (一)課程規劃與教育目標連結情形
的設計差異甚微,實有再思考的必 要;碩士班、○○在職專班亦有相同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由課程規劃與教育目標的關係觀 11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之,該系並未清楚陳述學生核心能力
月○日有關增加課程、變更課程任課
培育的重點與課程設計的關係,整體
教師之決議,尚缺乏統整一致之開課
的課程設計如何達成培育學生的目
規範。宜透過○○暨課程委員會或適
標,不夠明顯。……教師間宜透過對
當機制,研訂課程任課教師安排之開
話或正式會議,……形成一致共識,
課規範。 (1042a)
然後依據教育目標,重新檢討課程規
‧宜於課程委員會審視並討論各學群
劃。(961b)
之課程規劃順序及學程間之課程整
‧宜先參照教育目標,規劃出擬開授
合,使課程規劃更具連貫與整合。
之課程,再參照教師專業興趣和專
(1042b)
長,擬定開課原則,以落實教育目標。
‧宜定期辦理課程規劃發展或檢討會
(972a)
議,使得課程設計能符合專業發展。
‧各課程宜明確呈現教育目標的「綜
(961b)
融性」。 (1031a) (三)理論課程與實務課程的配置情形 (二)課程規劃與排課原則的運作情形
‧不少學生表示該系教學重點著重在
‧宜成立課程規劃委員會,審慎研議
政策及相關理論的介紹與剖析,學生
調整○○課程的歸類,以達成系統性
在理論層面基礎足夠,惟與直接服務
規劃的目的。(962c)
相關課程的開授較為不足。(982d)
‧宜增列系級課程委員會之外部委員
‧畢業生生反應該系對於實務職場、
或業界代表,以充分反映就業市場的
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或專題講座較
人力需求,做為課程規劃改革的參
少,導致學生對於實務職場的瞭解較
考;也宜考量納入不同背景的外部委
為不足。 (982b)
員,以擴大視野。(1021a) ‧宜由系課程委員會徵詢社會福利、
(四)國際化課程與本土化課程的連結情形
社會工作之實務界人士(含系友與非
‧課程規劃及內容能強調國際化趨
系友)意見,發展○○學群畢業生應
勢,……惟本土化方面可更加強,宜
具備能力、核心學科,並據以調整課
酌增本土化相關課程,以強化學生對
程。(962a)
臺灣社會工作之瞭解。 (982d)
‧課程委員會宜先行開會討論學年度
‧宜於課程規劃上突顯「在地連結」
課程之規劃以及排課之原則,再提送
之辦學特色,以利彰顯該系特色。
系務會議議決,以確實發揮課程委員
(991a)
會之功能。(982c)
依此,社工系所課程規劃的改善,有
‧依該系○○暨課程委員於 102 年○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三個共同重點:其一,宜以系所教育目標 11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作為課程規劃或調整的依據。其二,宜透
(1022c)
過課程委員會廣納學生、外部委員、業界、
‧學士班課程設計將「會談技巧」列
畢業系友的意見,有系統地進行課程的規
為「社會個案工作」的前置課程、 「實
劃或調整。其三,在課程結構上,對於理
習導論」於大三授課、 「家庭社會工作」
論課程與實務課程的配置、國際化課程與
於大四下授課,……宜重新檢視……
本土化的課程的開設,宜平衡發展,且相
適當開課年級及順序。 (1042a)
互結合。 (二)因應需求而酌增課程的情形
二、學士班部分
‧行政管理知能之培育也是該系學士 班教育目標之一,宜增設行政管理相
實地訪評報告書對於社工系所學士班
關課程或透過與校內其他系所合開相
課程規劃的改善建議,主要有三方面:
關課程,以滿足學生多元選課需求。 (一)開課設先後順序的合理性
(982b)
‧該系部分基礎必修課程開授時間較
‧○○倫理課程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
晚,如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個案工作、
課程不完全一致,宜增開社會工作倫
社會團體工作……宜根據專業內涵之
理課程。 (961a)
邏輯順序,重新檢討課程開設之先後
‧對於志工隊的運作及輔導,宜有相
順序,以確保學生獲得完整之專業知
關課程相互搭配,以提高服務學習
識。(961b)
(service-learning)效能。 (982c)
‧宜在修習「社會個案工作」課程後,
‧宜酌增選修課程,且避免必選修課
才開授「助人歷程」與「助人技巧」
程排在同一時段,俾更加確保學士班
等課程,使學生具備基礎概念後,才
學生的受教權。 (982d)
進行實地操作,以提升學習成效。
‧宜於課程規劃委員會與系務會議重
(1041a)
新檢視學士班之課程設計,減低學士
‧通常社工系之「團體動力」課程是
班必修學分,以增加選修課程之學分
「社會團體工作」的先修課程,但該
數。 (1042a)
系卻以相反順序排課。宜適度調整課 (三)因應需求而酌減課程的情形
程安排之順序,以利學生能循序漸進 修習課程。(982c)
‧宜重新思考大學部「論文」課程之
‧ 「社會政策與立法」宜安排在大三或
功能與必要性。 (962b)
大四開設,而「心理衛生」課程則排
‧有關該系開設 7 個學期的「團體活
定在「社會工作實習」前開設為宜,
動設計實習」 ,宜配合課程設計重新正
以符合開課之層級系統性原則。
名,且課程內容之規劃可再精緻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1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1021a)
之要求,宜增強社工背景之碩士生○
‧宜適度調整並減少必修課程,以增
○工作相關知識訓練。 (972b)
加學生選修課程的空間,如思考「社
‧學士班和碩士班有相同授課名稱,
會工作理論」及「社會○○理論」同
如社會工作倫理與社會工作研究方
時列為必修課程之必要性。(1041b)
法,……,宜具體呈現出課程內容的
職是,社工系所學士班課程規劃的改
深淺或差異。 (981a)
善重點,一是課程開設宜有邏輯系統,先
‧碩士班開設之社會工作研究法、社
開基礎課程,再循序開設進階課程;二是
會統計、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方案
開設的課程宜配合系所學士班的教育目
設計與評估及社會工作倫理等課程,
標,審視學士班學生的學習需求,該增則
其科目名稱與學士班雷同,易生困
增,該減則減,藉以維護學生學習權益,
擾。……宜重新檢視……課程之科目
也避免浪費師生時間。
名稱,以與學士班同類課程適當區 隔。 (1042a)
三、碩博班部分 (二)碩士班與博士班合開課程的適切性
有關社工系所碩士班與博士班課程規 劃的改善建議,主要有兩方面:
‧大多數科目是碩博合開,對於曾就 讀該系碩士班的博士生,在選課空間
(一)碩士班與學士班在課程上的區隔情形
上相對減少,……宜參酌博士生的課
‧碩士班課程規劃目標係培養學生成
程需求及專業發展趨勢,酌增博士班
為專精、進階的社會工作督導和管理
專屬課程,以強化該系博士班課程設
者,故其課程設計宜有別於學士班欲
計的特色。 (982b)
培養綜融人才之學群課程設計,而進
‧未來宜逐步減少碩、博士班合開課
行更專精之課程設計。(982c)
程之數量,並酌開博士班選修課程,
‧碩士班的課程規劃似乎仍延續大學
以滿足學生多元選課需求。(981b)
部的課程設計,……對於碩士班課程
‧選修課大多為碩、博士班合開課程,
宜提供更專精之規劃,與大學部的通
雖教師對修課的碩士生及博士生有差
才式課程有所區隔。(962b)
別的要求,……宜增加單獨為博士生
‧對於碩士班學生其大學非社工科系
開授選修課程,以強化該系博士班課
畢業者,宜明確規範其必須下修之基
程設計的特色。 (982a)
本課程。(991a)
‧碩、博士班合班授課之課程大綱宜
‧碩士班學生來源如以社工系畢業生
訂定各班制之標準及要求,以達成其
為主,……目前碩士班修業規則亦未
教育目標。 (1041b)
針對此種背景學生加強○○相關課程
一言以蔽之,社工系所碩博班課程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劃的改善重點,就碩士班而言,宜與學士
會進行課程規劃之控管,避免課程有
班課程有所區隔,且有專精設計;就博士
臨時變動之情形,俾使學生能順利安
班而言,宜酌增專屬博班的課程,以突顯
排修課之規劃。 (1022b)
博班課程特色。
就此而言,社工系所進修班制課程規 劃的改善重點,宜考量學生的年齡、工作
四、進修班制部分
經驗、特定需求等情況,規劃適當的課程, 且避免臨時調課;安排適當的節次,且避
進修班制課程規劃的改善建議,主要
免連上數節。
有兩方面: (一)課程規劃與學生特質的關聯情形
肆、教師教學之改善
‧該系學士班與進修學士班在學生年 齡(18 歲/28.9 歲)及對社工有興趣之
教師教學在於落實課程規劃,引導學
比例上(72.6%/86.5%)仍有差異,且
生有效學習,以達成系所培育人才的教育
進修學士班學生有工作者占 67.6%,
目標。茲分四部分說明教師教學的改善建
故 2 班制的……課程規劃是否維持完
議:
全相同,尚有討論之空間。(1031a)
一、共同部分
‧進修學士班學生多為於○○機構服 務多年的工作者,然其……課程規劃
社工系所的專任教師,通常同時在各
上與學士班之設計並無區隔,且連貫
種班制擔任教學工作。有關教師教學改善
性有待提升。宜因應學生背景及學習
建議的共同處,主要有四方面:
需求,重新檢視進修學士班之……課 (一)教師教學負擔的合理情形
程規劃,並使其與學士班有所區隔。
‧該系現有大學部 8 班的規模,且……
(1021b)
開設碩士班,再加上在職專班……, (二)課程調動與連續排課的妥適性
專任教師的整體工作負荷顯得沈重。
‧配合學生特質及需求,上課時間多
宜降低教師授課時數或科目,以減輕
安排在週六、日,且為隔週上課,導
其教學負擔。 (962a)
致每門課程上課時間長達 4 至 6 小
‧該系專任教師全年平均授課鐘點
時,……宜重新檢視學生上課時間安
數,95 至 97 學年度分別為 28.11 學
排的妥適性,以確保學生學習品質及
分、27.14 學分、23.77 學分,……宜
成效。 (1022c)
增聘專任教師,以減輕專任教師授課
‧部分課程之開設臨時有變動,恐影
與學生之負荷,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響學生修課之規劃,宜透過課程委員
(991b)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該系每名專任教師每學期平均授課
‧該系部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由非社
時數約 8 至 16 小時,然加計推廣教育
會工作相關領域教師授課,……宜確
部之課程,整體負擔偏高。宜檢討專
實依課程之規劃方向,加強專、兼任
任教師教學時數及教學工作之合理
教師教學科目與其學術專長之符合程
性,以確保教學品質。(1022a)
度,以確保學生能習得應具備之專業
‧教師教學每週至少 10-15 小時,尚
知能。 (1022a)
須承接○○系大學部課程,……教師
‧該系教師之專長與研究領域能相契
教學負荷偏重;建議近期再增聘……
合,但與教授課程之相符性仍有待加
以紓解專任教師授課負荷偏重之壓
強。宜充實社會工作領域及實務經驗
力。(952a)
之師資。 (1021b)
‧目前生師比為 28:1,仍屬偏高,
‧專任教師之專長領域與所開授科目
宜增聘專任師資。(961a)
並不完全相符,恐影響教學品質,……
‧社工養成教育課程多採小班教學,
宜考慮課程的規劃,聘任真正具有該
故需較多師資支援,……導致教師工
系課程所需的專精領域教師,……針
作負荷過重,健康出現警訊。宜增加
對目前專長不符教育目標需求之教
教師員額以增聘師資,減輕教師負
師,宜有適當機制,鼓勵進修,以培
擔。(1041b)
養第二專長。 (961b)
‧部分課程修課人數過多,例如 3 個
‧宜正視專任教師授課……專長不甚
基礎課程……學生人數約在 90 人左
符合設系目標之現象,研擬具體改善
右,甚至有 137 人,恐造成教師負荷
措施。 (962b)
過重與影響教學成效,針對修課人數 (三)教師輪流教學的運作情形
超過百人的課程,宜多開設 1 班。 (1041a)
‧宜先參照教育目標規劃出擬開授之
‧該系雖有 13 位專任師資,但社會工
課程,再參照教師專業興趣和專長,
作與社會福利專長背景者偏低。宜正
擬定開課原則,……如有專業興趣上
視專任教師授課負擔過重,……研擬
重疊之部分,可考慮合開或擬定定期
具體改善措施。(962b)
輪流開授之制度。 (972a)
‧宜考量教師教學、研究及行政事務
‧仍有部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因輪調
負擔之合理性,並研擬相關之因應措
之規定,由未具備社會工作專業之教
施,以利教師負擔於合理範圍內。
師授課,對於學生學習較為不利。系
(982b)
課程輪調制度之實施,宜以教師之學 術專長為主要考量,以確保學生學習
(二)教師專長與任教課程的相符情形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品質。 (1022a) 12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該系必修科目設有輪流教學機制,
低。宜擬訂相關機制鼓勵教師運用教
讓所有教師皆有擔任必修課程的教學
學平臺,提高……教學互動之效果。
機會,惟輪教制度實施已久,有鬆動
(1021a)
現象。宜針對輪流教學制度,進行常
由此顯示,有關教師教學改善的共同 重點,一是對於教師教學負荷過重的問
態性評估並具體落實。(982d)
題,宜儘速研擬對策,降至合理範圍:二 (四)任課教師之間溝通協調的運作情形
是對於教師專長與教學不符的現象,宜補
‧課程屬性相似者(如「社會工作研
足具有相關課程教學專長的師資,或鼓勵
究方法」 、「質性研究」 、 「方案計畫與
教師進修第二專長;三是對於必修科目由
評估專題」) ,任課教師間缺乏彼此溝
教師輪流教學的措施,宜以具備該科目專
通……宜建立適宜之機制,以加強教
長的專任教師為優先考量,並建立常態性
師間協調與溝通。(1031a)
的輪流機制;四是對於名稱相同、屬性相
‧針對同一課程名稱但由不同教師授
近、內容相關的課程,宜建立任課教師溝
課之課程,宜定期召開會議,並進行
通協調的平臺。
教材教法及教學內容之討論、協商及
二、學士班部分
改進。(1042b) ‧教師間的溝通亦相當重要,可考量
在社工系所的各種班制之中,對於學
辦理專、兼任教師研討會,彼此溝通
士班教師教學的改善建議,除了前述共同
與討論教學內容與方式。 (1041b)
部分之外,主要是有關教學的適切性方面:
‧各年級課程安排學習均有連接性和 學士班教師教學方式的適切性
順序性,為免相關課程內容重複,除 了教師將課程教學大綱上網公告之
‧宜增加學士班各領域之實務面教
外,建議定期召開專、兼任教師課程
學,加強實務操作之課程,以培養學
研討,以有效整合課程。 (961a)
生實務專業能力。(981b)
‧各學群教師……未正式定期進行教
‧不論畢業系友問卷調查或訪談的意
材教法及教學內容之討論、協商及改
見反應,均表達教師授課偏重理論部
進。宜定期召開正式會議,以協調整
分,尤其是學士班系友建議增加實例
合課程教學內容。 (1042b)
的分析及與實務工作的融合。(982c)
‧各課程之授課教師宜共同討論授課
‧對於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能夠提出
內容,瞭解各課程之異處,並建立各
問題、引領思考、鼓勵論辯、包容異
課程間之差異性及進階性,以增加學
見,學生亦表示在互動氛圍下學習較
生學習收穫。(1022a)
有效果,且期待教師安排更多互動式
‧教學平臺運用討論的互動情形偏
的學習。 (982b)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工作之準備。 (982d)
簡言之,社工系所學士班教師教學的 改善重點,聚焦於教師教學方向之適切
(二)教師教學上對碩博生休退延畢偏多的
性,宜增加課程實務面的教學,並舉例分
協助情形
析,進行互動式學習。
‧101 至 103 學年度碩士班退學人數
三、碩博班部分
共 8 人,博士班退學人數共 4 人,人
在社工系所碩士班或博士班授課的教
數似有偏多之情形。宜設計預警輔導
師,常同時擔任研究生的論文指導教授、
機制,每學期由系主任、學生導師或
導師、社工實習督導教師。這些指導、輔
指導教師適時協助與提醒未完成學業
導、督導的工作,是一種廣義的教學,如
的學生,以降低學生退學率。 (1041b)
同社工督導,除了行政的功能、支持的功
‧學生辦理休學或遭學校退學之人數
能,還有教育的功能。在這種概念下,有
不低,95 至 97 年學士班休學與退學
關碩博班教師教學的改善建議,有兩方面
人數為 17 人,碩士班為 40 人,其中
值得探討:
碩士生又以在職生居多,宜進一步瞭 解學生辦理休學與退學之原因,並透
(一)碩博班教師教學特色的展現情形
過各種機制協助學生克服困難,完成
‧宜有具體機制,使教師參與校外的
學位。 (991a)
諮詢及經驗,能回饋於教學內容與設
‧碩士班每學期平均休學 15 人,歷年
計,藉以提昇學生專業知能。(952a)
碩士 班一般生平 均修業期間 為 3.5
‧該所才成立一年多,學生參與國際
年,在職生為 4.8 年。宜積極關切碩
學習活動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宜增
士生的修業期間與論文指導,並提供
加與國際學術單位的交流管道,……
有效的輔導機制。 (1042b)
並鼓勵學生參與相關國際學習活動。
‧碩士生畢業平均需要 6.8 學期,顯
(971b)
得過長,相較於他校之作為,亦顯得
‧在該所師資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
嚴格,宜考慮修改碩士生之畢業要
下,宜將跨(系)所之教學與研究合
求。 (991b)
作列為目標,並更主動積極的運用該
‧碩三以上學生占五成以上,延畢的
校教學資源,以達成「○○與社會工
學生比例偏高。 (1041a)
作」之教育目標。(1011a)
就廣義的教學而言,碩博班教師教學
‧為因應博士班學生畢業後可能擔任
的改善重點,一方面宜擴大教學的涵蓋
大學教職或社會福利機構領導人才的
面,將教師專業服務的經驗回饋於教學之
需求,……宜提供博士候選人備課和
中、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學習活動、實施跨
教學之經驗,以協助其未來從事教學
系所之教學、提供博士候選人備課及教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之經驗;另一方面,宜擴大教學的服務面,
重要部分,也是系所培育社會工作實務人
針對碩博生休退延畢偏多的情況,在教學
才的必經過程,更是社工系所特別重視的
過程伺機關懷或協助學習有困難、缺課過
兩個評鑑指標之一(另一指標是特殊學生
多、學分不足、論文進度落後的學生趕上
的輔導情形) ,有關社會工作實習的改善建
學習的進度。
議,分四部分說明:
四、進修班制部分
一、共同部分
社工系所進修班制的教學工作,通常
社工系所各個班制,都有社會工作實
一部分由系所教師分擔,另一部分聘兼任
習課程,即使有些系所(例如社會福利相
教師補充。進修班制自行聘請專任教師的
關系所)或班制(例如博士班)社會工作
情況,殊為少見。在訪評報告書中,有關
實習非屬必修,但也會提供學生選修的機
進修班制教師教學的改善建議,主要在教
會。在社會工作實習改善建議的共同部
師的安排方面:
分,主要有三方面:
進修班制教師教學的安排情形
(一)學校實習督導教師配置的妥適性
‧該系社會工作專長的專任師資顯有
‧該系所有師資參與社會工作實習督
不足,且易導致社工專業課程開授的
導的工作,雖然非社工專業教師具有
困難。以借調方式解決師資不足之問
社會服務經驗,能扮演「行政」及「支
題,恐不利該系長遠發展,宜持續增
持」督導角色,惟能否適切扮演「專
聘社會工作專業領域之專任教師,以
業」督導的角色,有待斟酌。……社
符應該系發展及教學需求。(1021b)
工實習學校督導宜由社工相關背景
‧進修學士班學生之背景多元,且授
專、兼任教師擔任之。 (971a)
課教師之學術專業背景差異大,缺乏
‧學校實習督導教師的安排,應視教
適當機制管控課程教學內涵之一致性
師的專業領域而定,社工直接服務的
和連貫性。宜針對進修學士班設置適
實習,最好由社工專精領域的專、兼
當管控機制。(1042b)
任教師擔任學校督導。 (961a)
由此顯示,進修班制對於教師教學的
‧實習課程仍由非相關領域教師擔任
安排,宜有適當調度或管控的機制,以確
實習指導教師之配置,宜考量教師專
保其教學內容能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長,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991b) ‧宜聘請社工專精教師擔任學校實習 督導教師,並視申請學生人數之多
伍、社會工作實習之改善
寡,調整負責學校督導教師的人數, 以合理分配教師之督導負擔。 (1021a)
社會工作實習是社工系所教師教學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碩士生之實習……實習督導與論文
‧為提高社工實習教育課程之效果,
指導教授為同 1 人之比例甚高,惟實
宜加強教師之督導功能。 (981b)
習領域、所需進階知能與指導教授專
‧雖然該系教師皆有評閱學生實習作
長背景恐非一致,實習指導教師之配
業,……但各次實習的學習焦點內容
置宜考量教師專長,以滿足學生學習
宜審慎再做明確規劃,……學校宜增
需求。(991b)
加教師擔任實習督導工作,學校督導
‧可優先考量增聘具實務經驗之社會
教師宜善盡職責,以提升實習教育之
工作專業師資,以強化學生社會工作
成效。 (961b)
實習之個別督導及團體督導。(962a) (三)社工實習辦法及其實施的完備程度 (二)學校督導教師督導功能的發揮情形
‧在實習辦法中未見明確規範督導工
‧與學生訪談中,有學生提及在實習
作及學生實習總報告內容,宜再檢視
期間(六到八週)團督及個督僅各一
機構實習之實習內容規劃是否妥適。
次,能否達成實習督導成效,有待考
(1021a)
量。……宜考慮增加督導次數。 (971a)
‧依據該系實習辦法之規定,碩士班
‧目前團體督導暑期為 1 個月 1 次,
學生之實習項目未能與學士班及進修
該系實習課程亦訂定學校督導於實習
學士班的實習項目有所區隔。……實
期間提供學生至少 3 次個別或團體督
習總時數規定宜符合所屬專業領域普
導。因此,該系在督導的量上略顯不
遍認可之 400 小時之規定。 (1042b)
足,宜增加實習督導次數,以確實輔
‧對於機構實習督導的要求……須具
導學生實務實習。(991b)
備 5 年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為原則,但
‧實習指導教師對於實習學生的指導
於「○○實習實施辦法」僅規定實習
權責為「在每單元實習期間給予個別
督導至少 2 年專業經驗者即可。宜組
督導或團體督導至少 3 次」 ,督導次數
成實習課程委員會,討論並修正「○
下限較低,所能發揮之作用較為有
○實習實施辦法」 。(982b)
限。宜加重碩士班社工實習指導教師
‧該系的功能性委員會宜適度調整,
的責任,以強化實習督導的功能。
並考量實習委員會設置之必要性以
(982a)
及……分級運作之可行性。 (982d)
‧該系訂有社會○○實習辦法,然為
‧關於新實習機構的申請與聯繫,目
提高社會○○實習教育課程之效果,
前係由學生直接與機構聯繫,容易造
宜強化教師督導實習教育課程之功
成申請機構重覆處理和回應之困擾。
能,以促使學生實務能力之提升。
(1042b)
(982b)
‧宜將實習發表會制度化,並提供師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生分享經驗的機會,俾利學生實習經
備課程。 (1022a)
驗之統整。(982d)
‧實習前宜依照實習領域,由有實習
‧宜明確制訂海外實習機構之篩選、
經驗的大四學長姊提供學弟妹建議。
實習內涵、機構督導資格與督導職責
此外,可定期邀請系友回校協助學弟
之規定。(991a)
妹選擇實習機構、認識職場與調適心
‧系訂有海外實習辦法,但僅有少數
態等經驗傳承。 (1041b)
港澳生參與境外實習。宜提供非港澳
‧實習(ㄧ)為助人技巧、實習(二)
生海外實習的機會,以達成拓展本地
志工 50……兩者均為實習之準備課
學生國際視野之目標。(1041b)
程,不適宜計入學生實習總時數。
由上述可知,社會工作實習相當複
(981a)
雜,改善建議亦復不少,其改善的共同重 (二)機構實習後之檢討情形
點有三:一是學校督導教師的安排,宜由 社會工作專業領域的教師擔任;二是學校
‧學士班宜規劃兩次之機構實習,以
督導教師的功能宜再強化,尤其督導次數
增加學生實作機會。 (981a)
宜符合實習辦法規定,對學生的實習問題
‧實習(三)設計為選修課程,雖在
宜有效回應;三是社會工作實習的辦法,
課程委員會議上強烈建議學生選修,
宜定期檢視並補充其內容之不足,並依實
但修習學生仍屬有限。未來社工師考
習辦法確實執行。
試資格對於實習有更嚴格規定,實習 (三)考慮儘早規劃為必修課程。
二、學士班部分
(972a)
有關學士班社會工作實習的改善建
‧期中實習的成效較不理想,宜予以
議,除了前述共同處之外,還有兩方面不
改善,宜檢討實習課程之機構分配、
容忽視:
作業安排、督導情形及期中實習成效 等,並予以改善,進而強化學生實務
(一)機構實習前之準備情形
能力。 (982c)
‧為強化學生社會福利實習之準備,
‧宜重新檢視「社會工作實習三」 (期
除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個案工作、社
中實習)及「社會工作實習四」 (暑期
會團體工作概論等課程外,宜酌予增
實習)課程的目標訂定,以確實落實
加相關實務課程,且由專任教師授
實習之目標。 (1022c)
課。(982b)
簡言之,社工系所學士班社工實習改
‧為使學生於大三實習前對臺灣社會
善的重點,一方面在機構實習前,宜加強
福利與社會工作之現況有所瞭解,宜
實習生的準備工作,例如:酌增實習相關
於大一或大二開設社會工作實習之預
的實務課程、由大四學生或系友經驗傳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承。另一方面在機構實習之後,宜及時評
‧非相關科系大學畢業又無社工相關
估成效,檢視缺失,並予改善。
經驗的學生,在實習前先修課程及實 習次數等請重新考量適當之安排與規
三、碩博班部分
劃。 (1041b)
一般而言,在碩博班,社會工作實習
‧學生非本科系畢業者在第一學年下
似乎不如撰寫學位論文受到重視。無論如
學期即安排高級社會工作實習,……
何,系所評鑑對於碩博班的實習認為仍有
宜在學生實習辦法中增列兩學期實習
改善空間,主要有兩方面:
之相關條件,並協助非本科系畢業之 學生及早補足實習相關條件。(971b)
(一)碩博班社工實習列為選修的適切性
由此可知,碩博班社會工作實習的改
‧ 「社會工作實習」已改為選修課,與
善重點,一是對於社工實習列為選修的適
現有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強調實習之作
當性,宜再評估並合理處置,例如:確認
法相異。宜再檢視碩士班之社會工作
社工實習在專業養成之必要性、考量彈性
實習改為選修之適切性。 (972b)
選修實習之公平性、體察非社工背景學生
‧為培育專精之人才,對於碩士班實
實習對於考社工師之重要性。二是對於非
習制度中的彈性措施,宜再檢討其公
社工背景學生實習的配套措施,宜再檢討
平性和可行性。……進一步討論社工
並補強,例如:補足報考社工師所規定的
實習是否列為必修。(982c)
實習時數、補修社工實習的先修科目。
‧為使非社福相關領域背景之學生未
四、進修班制部分
來有擔任社工師的機會,宜考量社會 福利實習課程之增設。(982b)
進修班制學生的背景,可能有別於一
‧因碩士級的社工專業養成教育,除
般學生,在社工實習方面,可能需要特別
進行進階課程學習外,亦需進行進階
考量。有關進修班制社工實習的改善建
概念的實地實習。……宜將「社會工
議,主要在於社工實習的因應策略方面:
作實習」列為(碩士班)必修課程。 社工實習相關因應策略的實施情形
(1041b)
‧進修學士班雖聘有晚班工讀生,惟 (二)非社工背景碩博生實習配套的實施情
值班人力與時間不固定,學生提出之
形
實習安排等相關問題無法即時回
‧該系規定大學非社工相關系所畢業
應,……宜由專責教師或助理人員統
之碩士班學生,僅需補修 1 次實習,
籌辦理新實習機構之申請及學生實習
對回應未來社工師應考資格中有關課
之相關事宜。 (1042b)
程之規定,略顯不足。(991a)
‧對於已有多年社工實務經驗的在職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生而言,需完成 480 小時實習時數有
惟部分不但批判性高,較不易督導,
其挑戰性與困難度。對資深且有社工
且不能久任社工實務界。 (982d)
實務經驗的在職生,宜彈性調整其實
‧雇主對該系畢業生滿意度最高前三
習時數。(1031a)
名為:高可塑性、資訊能力、團隊合
‧進修學士班實習辦法宜規範機構參
作能力。但表現較弱的方面,前三名
觀及實習指引安排。(1042b)
分別為: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專業
簡言之,社工系所進修班制社工實習
證照。 (982b)
的改善重點,是針對學生的不同背景,在
‧大部分雇主對畢業生的團隊合作、
實習方面宜有適當的因應策略,例如:配
關懷服務、工作效率滿意度較高。惟
合進修班制夜間上課,有專人即時處理學
雇主對資源整合運用與多元思維滿意
生詢問的實習問題;對於有社工實務經驗
度較低。 (981b)
的學生,宜考量酌減其實習時數。同時,
‧雇主對學士班畢業生的表現,團隊
實習前之準備(機構參觀及實習安排) ,宜
合作、認同機構核心價值、積極度、
列入實習辦法之中。。
主動性等表現滿意度高,但對畢業生 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具備專業能力 等表現之滿意度較低。 (991a)
陸、畢業生表現之改善
‧宜強化學生創新力、抗壓力、獨立 畢業生的表現,是評估一個系所辦學
思考與分析能力及具備專業能力等方
績效的重要指標,也是系所改善教育品質
面之培養,以增加畢業生的職場競爭
的參考因素。通常,學生畢業後,分散各
力。 (991a)
地,疏於聯絡,有關就業或升學表現的資 (二)畢業生自我評估的結果
料,難以蒐集。因此,多數系所係由學校 統籌辦理:雇主對畢業生表現的意見調查
‧系友自我評估結果,在溝通協調團
或滿意度調查、畢業生對相關能力的自我
隊合作較佳(3.9),資源整合及管理
評估。茲就共同部分略述之:
較弱(3.4),宜加強社會工作管理資 源整合及相關課程,以強化學生此項
一、共同部分
專業能力。 (971a) ‧在學士班方面,將專業知識應用於
畢業生表現的情形,可分為雇主評價
社會工作實務方面的滿意度偏低。
與畢業生自評兩方面:
(981b) (一)雇主對畢業生的評價結果
‧部分所友在學習成效意見調查中反
‧畢業生在專業知識領域、專業技巧
應,課程之「教育目標助益性」較弱,
及專業精神的表現均受到肯定,……
宜針對「培育家庭與社會工作人才」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2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教育目標之適切性進行檢討或修正,
本文聚焦於直接有關「社會工作教育」
並做出定奪。(1101a)
評鑑項目的改善建議,歸納前述各個項目
‧碩士班畢業生對己身自我工作表現
的分析,其改善的重點為:
與市場競爭力的表現較為滿意,但在 (一)教育目標改善的重點
創新力的部分則略感不足。宜強化學
1.在教育目標的界定上,宜力求明
生創新力之培養,以增加畢業生的職 場競爭力。(991a)
確,且能反映當時或更名後的系所名稱。
綜上以觀,無論雇主評價或畢業生自
2.在各班制教育目標的設定上,宜與
評,他們對於社工系所畢業生的表現,在
其他班制的教育目標適度區隔,各有其著
項目方面,有強、有弱;在滿意度方面,
重點。
有高、有低。其中,表現較弱或滿意度較
3.在教育目標的落實上,各班制宜先
低的項目,可視為改善的重點,並且宜回
釐清其所欲培育的社工人才為何,再據以
饋於在校學生的教學或相關活動上,加
提供相關訓練及輔導措施。
強:社會工作專業能力、創造能力、資源 (二)課程規劃改善的重點
整合運用能力、獨立思考分析能力、國際 視野、抗壓力。前面三項,是雇主評與畢
1.在規劃的原則上,宜根據教育目
業生自評的共同看法,允宜列為優先改善
標,由教師、學生、系友、業界代表組成
的項目。
課程委員會,定期進行課程的規劃或調整。 2.在開課的邏輯上,宜按課程內容的 屬性,先排基礎課程,後排進階課程。
柒、結論與建議
3.在課程的配置上,宜兼顧理論與實
社工系所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培育符
務課程、國際與本土課程的平衡與整合。
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不是為了應付高
4.在班制課程的特質上,學士班宜著
教中心的評鑑工作。然而,系所評鑑委員
重通才課程、碩博班宜著重專精課程、進
所列舉的改善建議,卻可提供相關單位作
修班制宜著重實用課程。 5.在因應學生的需求上,學士班宜視
為改善社會工作教育的重要依據。 本文以「社會工作教育」為焦點,以
實際需要增減部分課程;博士班宜多開專
「改善建議」為取向,以高教中心於 95-105
屬課程,進修班宜考量學生背景,少臨時
年間公布的社工系所評鑑「實地訪評報告
調課,少連續上課。
書」30 份,進行內容分析。根據分析結果, (三)教師教學改善的重點
可形成下列結論與建議:
1.在教師教學負荷過重方面,宜從增
一、結論部分 社區發展季刊
聘專任教師、減少教師授課時數、降低開 155 期
13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勝義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對學生的背景,在實習上提供因應措施。
班人數或增開班次等方式,逐步改善至合 理程度。
(五)畢業生表現改善的重點
2.在教師專長與任教科目不符方面, 宜補足符合任教科目專長的教師、協助教
宜針對畢業生表現較弱的項目,轉而
師進修第二專場,逐步改善至相符程度。
加強在校學生有關:社會工作專業能力、
3.在教師輪流教學與教師溝通協調方
創造能力、資源整合運用能力、獨立思考 分析能力、國際視野、抗壓力等訓練。
面,宜立基於教師教學專長的考量,並建 立常態性的運作機制。
二、建議部分
4.在各班制教師教學改善的焦點方 面,學士班教師宜增加實務、實例、互動
系所評鑑的利害關係人,主要是系
的教學;碩博班教師宜提供學生多元學習
所。另外還有:學生、學校、家長、政府、
機會,協助學生降低延畢或休退學的風
機構、相關團體或人員,他們可能也想了
險;進修班制教師教學的安排較為困難,
解系所評鑑的結果,作為其相關決定之參
宜有適當調度或管控的機制。
考。以下僅就系所的部分,針對如何落實 社會工作教育改善的重點,提出兩點建議:
(四)社會工作實習改善的重點 (一)確定系所優先改善的項目
1.有關學校督導教師的安排,宜依據 學生的實習機構或實習內容,安排具有該
本文結論所提出的改善項目及其重
領域專長或實務經驗的專任教師,擔任實
點,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社會工作相關系
習的督導教師。
所,但是有心持續改善其社會工作教育的
2.有關學校督導教師功能的發揮,宜
系所,不妨由原有的評鑑工作小組或相關
依社工實習實施辦法之規定,克盡督導教
人員,以自我評鑑的改善建議為基礎,再
師的職責。其督導次數,宜視需要酌增,
從上述改善項目及重點之中,觀察、發想,
且須有效回應學生的問題。
甚至「見不賢,而內自省」 ,找出一些本系
3.有關社工實習辦法的內容及實施,
所可以參考或者有待改善的項目清單。然
宜定期檢視、修正、補充。如有海外實習,
後,依清單所列項目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宜予納入或另訂辦法,並讓僑外生與本地
排定改善項目的優先順序,以備運用。
生都有海外實習機會。
通常,教育目標定位明確、課程規劃
4.有關各班制社工實習改善的焦點,
脈絡清楚、教師專長與任教課程契合、社
學士班宜加強機構實習前的準備工作,以
會工作實習制度健全、畢業生表現有特
及機構實習後的檢討改進。碩博班宜將社
色,是社會工作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系
工實習列入必修,並協助非社工背景學生
所評鑑認可要素,不妨將此列入優先考量。
具備社工實習的相關條件。進修班制宜針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會議口頭報告),大學系所第三期評鑑工 (二)訂定系所自我改善計畫並確實執行
作,要繼續辦理。即使下一週期評鑑改由
系所社會工作教育的改善,是一種有
大學自辦系所評鑑,其評鑑項目及指標必
組織、有計畫的工作,而且必須持續進行,
須報高教中心核定,而其他程序也比照第
始能產生效果。通常,系所為準備評鑑資
一、二週期辦理。換言之,自我評鑑結果
料,設有評鑑工作小組或相關小組,也可
須報高教中心認可,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報
能為評鑑工作而定期舉行會議或相關活
告書所列改善建議,亦須於結果公布後一
動,例如系務發展會議、共識營。社工系
年提出自我改善計畫與執行成果,報高教
所不妨先由相關小組依據初步確定的優先
中心備查。因此,社會工作教育必須配合
改善項目,草擬一份「系所自我改善計
或結合系所評鑑的實施,持續改善其教育
畫」 ,內容包括:待改善項目、改善策略、
品質。正如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協會
主責人員、完成日期。並將計畫草案提到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
相關會議或相關活動,交換意見,凝聚共
tion, CHER)在其於高教品質保證七大原
識,再提系務會議討論。定案之後,分工
則(Seven Principles in 2016)之第一原則
執行,並予列管。
所言:確保並達成教育的最佳品質,是高
列管的方式,可由各改善項目的主責
等教育提供者及其成員的基本責任,提供
人員,將執行進度及其成果上傳學校網頁
者的領導人必須定期檢視他們為學生所提
的「評鑑專區」 ,或在定期召開的系務會議
供的相關方案(引自侯永琪,民 105) 。
中,報告執行進度及成果。
(本文作者為臺灣師大社教系、長榮大學 社工系退休教授)
總而言之,社會工作系所評鑑是一種
關鍵詞:大學評鑑、系所評鑑、社會工作
的過程,社會工作教育改善是一種目的。
教育
據高教中心執行長江東亮表示(105.6.15
參考文獻 林子嵐,陳祥麟(民 104) 。 〈面對評鑑正面接招-學校脫胎換骨〉 ,評鑑雙月刊(網路版) , 第 58 期,臺北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侯永琪(民 105)。 〈品質保證國際組織與品質共識之推動:美國高等教育認可機構之七 大原則〉。高教評鑑小論壇,105 年 6 月 21 日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會議廳,引言 報告(未出版)。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民 104) 。104 年度大學院校通識教育暨第二期系所評鑑實施 計畫。民 105.7.1 檢索自 http://www.heeact.org.tw。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政智
個案多樣化與社會多元化下的社工教育該何去何從
個案多樣化與社會多元化下的 社工教育該何去何從 陳政智
激,能夠與全球化教育相互接軌,讓學生
壹、前言
可以有開闊的胸懷,接納和尊重其他文化 社工教育本土化(localization)是相
或專業的優點與特色。所以,本文期待藉
對全球化而來的一種觀點,由於全球化強
由幾種教育方式的引介,讓社工教育者可
調文化、服務、價值觀、理論和行為模式
以思考臺灣社工教育有沒有結合這些跨
都有趨同(convergence)的發展。這是對
國、跨專業的課程規劃或測驗方式的可能
於外來社會科學研究知識體系與理論架構
性,以培養具有寬廣視野和職場即戰力,
的反省與批判,藉以建構具有符合本地的
而且更貼近服務對象的社工人才。
知識體系與理論架構。社工界因此開始呼 籲我們的服務要用當地所習慣的語言或方
貳、社工教育教的是那些特質的 人
式來表達,用我們習慣的思考模式來分析 服務對象的問題,甚至用貼近服務對象的 方式來解決問題。為此,有所謂「以全球
筆者這幾年參與本校學生的職涯發展
為架構思考,以在地為關懷行動」(Think
輔導工作,為了掌握學生的特質,以發展
globally, act locally)的呼聲。
相對應的輔導策略,所以將本系學生從
社工教育本土化就是要在教育發展的
2009 年至 2015 年新生入學填寫的 MAPA
過程中,使教育能夠符合並回應本地的文
複合向度性格測驗(Multiple Aspects Per-
化和社會需求。但是在追求教育本土化的
sonality Assessment)拿來初步分析(聯合
過程中,又不能掉入自我陶醉或畫地自限
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0) ,發現本系
的死結,過度中心主義的思想,認為自己
這些年來招收到的大一新生之 MAPA 主顯
的都是最好的,全盤否定外來的。而是更
性格類型,以 IU 型(Introvert and Unstable
應該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外來文化的刺
Emotion)最多,屬於個性內向、情緒不穩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定的性格,此特質的人會期待人際接觸很
康、上班地點等,做出多方面的考量,以
少且壓力低的工作;其次是「EU」型,屬
求最高的效益和最小的損失。又如 Glasser
於個性外向,情緒不穩定者,此特質的人
(1998)的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
想要與人接觸,但同樣期待壓力較低的工
認為學生的行為被生存、愛與歸屬、權力、
作。個性內外向出現二個極端的族群,但
自由、樂趣的需求所驅動著,學生依據他
情緒不穩定卻是頗為一致,也就是社交性
自身的需求,規劃出理想的生活。因為人
( Social )、 主 導 性 ( Active )、 行 動 力
們在行動前會考量利害得失來做出決定,
(Generalship)、活動性(Relationship)、
但在理性選擇理論中所說的理性,範圍較
思考性(Thinking)等的表現,差異非常
狹隘,指的是每個個體在衡量過成本及收
大;但客觀性(Objective)不足、神經質
益之後,選擇出能夠讓個人效益最大化的
(Nervous) 、自卑感(Inferior) 、情緒轉變
方案,然後才依此進行行動(Browning,
性(Changeable)高,則是我們要面對的
Halcli, & Webster, 1999) 。所以,不論是依
學生之共同特質。社工是一個高壓力的工
據學生的特質來調整教學的方法,或者是
作,但我們收到的學生卻都希望從事壓力
提供學生更多的資訊,讓他們有機會更貼
較低的工作,教師們要如何讓學生在未來
近實務,以便做出理性的決策,就是老師
四年增加現實感,增加對未來職場的認
們責無旁貸的任務。因為只要是自己「選
識,是課程設計與規劃時要思考的。我們
擇」的,就比較不會後悔。
這些從事社工教育的老師,在教學方法、
參、面對學生的需求我們嘗試做 的改變
生師互動、系的核心課程、課程的配套措 施等,其實都要做一些調整。現在學生確 實跟以前不一樣了,這是身為老師都要有
一、系所核心能力與教學方法的盤點
的認知。 但在此我仍要提出一些反思和挑戰。
為了提供合適的教育,我們系的所有
社工的教育,跟臺灣的教育界多年的習慣
老師通力合作,試著分析我們目前的教育
都一樣,我們深受特質論影響,要去發掘
內涵。首先,分析專任教師開設之課程與
每一個學生的特質,找到適合他做的工
各核心能力之關係,以瞭解訂定的核心能
作,我們深信某些職務也一定要某些特質
力是不是與實際教學脫節。結果發現專任
才能勝任。上一段的觀點就是立足這種角
教師於學士班開設之課程所包含的核心能
度來論述的。但生涯或職涯理論有另外不
力,出現最多者是「社會工作專業知能」;
同的一些觀點,例如決定論、決策論、選
最少者是「批判視野與決策能力」。此外,
擇論等,認為人有許多職業選擇的機會,
利用對應分析圖展示變項之間的相對距
每一個機會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所以學生
離,我們理解它們彼此的關係。以下圖所
會參酌待遇、興趣、社會地位、婚姻、健
示,老師們在圖中的分布是四散的,並且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政智
個案多樣化與社會多元化下的社工教育該何去何從
各有其相近的核心能力。意味著老師們設
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因為課程不同;而
計的課程所欲達到的核心能力,有著明顯
課程的分配,則是依據教師的學術專長。
註:Pearson χ2 =108.547* (p<0.05),奇異值=0.377;A--健康照顧知能;B--社會工作專業知能; C--同儕合作與專業倫理的實踐;D--批判視野與決策能力;E--能具備國際觀與跨領域思考社 會議題;F--主動學習。
圖1
專任教師開設之課程與各核心能力之關係
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核心能力,
過類似上圖的分析方法,從相對距離可以
進行教學設計與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之情
得知,協同教學與發表教學較常使用於培
形,我們將教學設計與方法區分為七類,
養「主動學習」這項核心能力;討論與講
包括講述法、討論法、啟發式、練習法、
述教學則是較為從接近核心能力「健康照
發表法、協同教學、個別化。本系專任教
顧知能」與「社會工作專業知能」 ;而啟發
師在本系學士班所使用的各類教學方法的
式教學靠近「能具備國際觀與跨領域思考
相對出現機率,傳統的「講述法」並非一
社會議題」的情形高於其他教學法。所以,
枝獨秀, 「討論法」與之相當,且發表教學、
本系專任教師依據核心能力的不同而運用
協同教學、練習法的相對比率也甚高。本
了不同的教學設計與方法。
系教師在每門課程運用的教學方法是相當
經過這樣的分析,才能確定系所的教
多樣的,顯示本系專任教師的教學態度認
育目標與核心能力之訂定,不是流於形式
真,具體展現在教學方法上,以不同的教
主義或只為了符合某些標準,而是真的能
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
藉由不同教師的不同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 來達成。
至於核心能力與教學方法之關係,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間、教師/課程間雙向回饋作用。
二、借鏡醫學教育的改革,推動 OSCE 來檢核學生的專業能力
所以,社工有沒有可能運用 OSCE 的 方式,或者改良的迷你臨床演練評量
所謂 OSCE,就是「客觀結構式臨床
(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簡稱
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
mini-CEX),將模擬的真實實務情境作為
nation),是一種檢測臨床技能的方式,意
考題,此情境係依據學生未來實務工作時
指教師訓練非病人者扮演具有某種疾病的
將面對的真實情境,藉由客觀的能力評
模擬病人,以「擬真」的臨床情境測驗學
估,訓練或檢測學生的實務推理、決策、
生,檢測其專業知能的分析、應用與整合
專業態度、臨場反應、尊重、同理心,以
能力(McWilliam & Botwinski, 2012) 。
及專業技能運用的熟練、適當與正確程
OSCE 是 4 個英文字的縮寫(李選、
度。學生學習成效之檢測可以分為「知道 (knows)」 、 「知道緣由(knows how) 」 、 「展
胡月娟等,2015) : 1.「客觀的(Objective)」
示緣由(shows how)」 、 「執行(does) 」四
意指評分者以條列式之行為標準檢測
個層級,代表在複雜與現實情境下能展現
表(standardized checklist)或評量表(scale
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
)逐項評估受試者對特定服務行為之達成
教育是要為未來社會的需要做準備,
與否或達成之程度,評估者被要求不能依
社工的服務對象通常問題複雜且多元,我
自己主觀的偏好來評分。
們不僅有主要和次要服務對象,還要面對
2.「結構性(Structured) 」
其他利害相關的人,年齡層也跨越各種年
意指以上測驗有經過標準化之規劃,
齡,此外還有複雜的環境與生態,甚至是
每位受試者將面對相同的問題與情境,且
和自己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的情境,很多人
被要求執行相同的任務。其中有一個非常
認為這些很多無法用 SOP 標準服務流程的
具體的任務是被評估學員依照由模擬個案
規劃來事先掌握。但反過來思考,當我們
依詳細腳本扮演的模擬實務情境獲得每一
掌握了不變的,就有餘力來處理會變的。
步的資訊--包括個案的情緒反應與服務提
可是社工界一直以「人是複雜的」為理由,
供者下一步的可能反應。
抗拒標準化,但「擬真」的教學方式確是
3.「臨床(Clinical) 」
有需要的。至少晤談技巧或實習一的課程
意指測驗腳本均代表真實的臨床情
中可以參考運用,而且社工也已分級分
境,而非杜撰或想像,藉以反映出被評估
科,就以社工的五大分科別來設計標準個
學員在實務處置的能力。
案的腳本或教案。當然這件事不是學校的
4.「測驗(Examination) 」
老師可以單獨完成的,必須借助實務界的
意指可作為考試評量或教學方法,具
協助。社工教育透過 OSCE 評估教學效
有被評估學員/教師間、被評估學員/課程
果,教師們更可以準確地瞭解教學的情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政智
個案多樣化與社會多元化下的社工教育該何去何從
況,調整教學計畫與方法,以教育出具有
以打破個案、團體、社區、方案、研究法
標準水準以上服務能力及職場即戰力的學
的界線,完整地認識社會工作的全貌,學
生。
習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來提供全人化、全面 性、符合所需、整合式的服務,這樣的學
三、運用總結式(性)課程,打通學 生的任督二脈
習才能更貼近實務現況。
大學教育的課程安排,包含為未來的
肆、社工方法與實務領域之外的 新能力:新媒體之運用
學習打好紮實基礎的 Cornerstone course (基礎課程),如共同課程、領域基礎課 程、通識課程等。還有,專業學習最重要
新媒體是一個涵義相當廣泛的辭彙,
的 Keystone course(核心課程) ,就是專業
它具有豐富的文化意涵,而非僅是狹隘的
領域要培養核心能力的核心課程。現在更
指電腦、網路與手機等新科技媒體的出
強調加入總結性課程(capstone courses) ,
現,它意指著某些劇烈的變遷,科技的轉
作為學校教育最後一哩的學習經驗,使學
變、意識型態的改變以及經驗方式的遽變
生能夠統整與深化大學所學,讓學習穩固
(Lister, et. al., 2003)。它可能是科技上的
完成(邱于真、林姿馨、陳仕茹,2012) 。
新穎,也可能泛指文化上的轉變;它既是
大學不應只是提供學分、授予學位,還應
舊媒體的延續,也具有某些舊媒體所沒有
提供學生在畢業前能有總結先前所學的機
的特質。
會,同時為銜接未來就業或升學作好準備。
現在的學生將生活在一個 e 化的環
總結性課程的形式,包含有專題計畫
境,以及面對 e 化的服務對象。理想中的
(project)、學士論文(thesis)、專題討論
e 世代之社工是一個「High Tech, High
(seminar)、實習(clinic-based/internship
Touch, High Care」的高品質服務提供者,
) 、綜合考試(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s
要試著運用高科技的器材與工具、具備高
)、學習歷程檔案(portfolio)等各種形式
度的同理心與關懷心,來提供高效率的服
。但不論形式為何,課程強調的是從知識
務。而實際執行這些服務的優秀社工專業
傳授轉換為能力培養、從評量領域知識轉
人才,也就是 e 世代社工教育的目標與成
換為檢視核心能力、從片段與個別主題學
果。未來,我們必須教導社工的學生具備
習轉換為連繫與統整大學所學、從單向課
符合數位公民的素養,讓學生瞭解網路隱
程規劃轉換為不斷回顧反思、從個別獨立
私、網路安全與線上著作權等議題,掌握
課程轉換為連結學系架構課程(邱于真、
和運用網路的能力將決定他們未來的競爭
林姿馨、陳仕茹,2012) 。所以,總結性課
力。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引導學生
程具有深化學生學習,確保畢業生離校前
善用數位與網路的力量,並且加強對於網
已掌握系的核心能力。尤其社會工作將可
路資訊的判斷與個資保護的知能,這些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決定學生能否在職場面對多元化的環境與
應具備的數位能力,其中還必須包括批判
多樣化的個案。此外,教導學生善用新媒
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新等,強調的是
體,不論是機構行銷、理念行銷、募款、
學生的科技「應用力」而非「操作力」 。但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 、做影像紀錄、
目前學校的社工教育在此部分仍是不足
製作專案影片等。運用新媒體,組織可以
的,例如:社工倫理講述的內容千篇一律,
用較低的成本設置組織的網頁,利用其多
對於網路倫理、新媒體倫理的討論很少,
媒體的功能(例如:音效、動畫等方式) ,
在實務上已有新一代社工在臉書的抱怨文
對外提供最新的活動訊息、服務方案或理
引來個案或家屬不滿的實例發生。
念的宣導。服務對象則可以一改過去被動 的角色,主動去尋找自己所需的訊息。
伍、結語
但事實是社工教育面對各式新穎的科 技軟體與硬體,在缺少系統化培訓的機制
本文介紹了幾種課程規劃和檢核學生
下,大部分的教師只能憑藉過去的教學經
學習狀況的方式,希望能引起社工教育者
驗來使用科技設備進行教學;由於教師對
的關注。面對愈來愈複雜的工作環境,教
於教育科技所能應用的程度尚未了解甚
育的改革是進行式,是一項持續的工程。
深,難以將各種科技設備做整合性的運用
我們正面臨著個案問題日漸多樣化與社會
及發展創新的教學模式,所以教育科技所
多元化的重大議題,教育必須為這些需求
能發揮的功能與效益也都有限。提及教師
負責,讓我們的學生具備因應的能力,也
教育科技能力指標,最常被引用的即是美
能實際與他人和社會良好互動,更能應
國國際科技教育學會 ISTE(The Interna-
用、實踐所學來致力於社會的永續發展。
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尤其面對新媒體的發展,這是全新的學習
發 展 的 教 育 科 技 標 準 NETS ( National
工具和服務工具,這些都是一、二十年前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NETS
無法想像的,但已經在我們眼前發生的改
Project(2008)更新的教師版本,將教師
變,也正一步一步地改變了社工教育未來
的能力指標分為五大面向,分別是:(1)促
的面貌。
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創造力,(2)設
(本文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
計、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與評量,(3)
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塑造數位時代的工作與學習,(4)促進和塑
關鍵詞:社工教育、OSCE、總結式課程、
造數位公民權和責任,(5)投入專業性成長
新媒體
與領導力。其主要強調的就是因應資訊時 代的教學需求,以培養學生未來出社會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政智
個案多樣化與社會多元化下的社工教育該何去何從
參考文獻 李選、胡月娟等(編著) (2015)。OSCE 護理專業能力鑑定指引。臺北:華杏。 高 雄 醫 學 大 學 ( 2014 年 8 月 23 日 )。【 MAPA 性 格 及 就 業 測 評 系 統 , 取 自 http://mapa.kmu.edu.tw/】 邱于真、林姿馨、陳仕茹(2012) 。教與學的合頂石-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 (頁 1-15)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聯合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0) 。MAPA 性格及就業測評系統校園版 V4.0 使用指導
手冊。臺北:聯合國際資訊。 Browning G., Halcli A., & Webster F. (1999).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ories of the Present. SAGE Publications. Glasser, W. (1998).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Lister, M., Dovey, J., Giddings, S., Grant, I., & Kelly, K. (2003). 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McWilliam P.L., & Botwinski C.A. (2012). Identify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in a Nursing Program.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33(1): 35-39. NETS Project (2008).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2nd ed.).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STE.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3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 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黃聖桂
學生)服務知能的逆勢變遷,致使培育(大)
壹、前言
學生實務運用能力的考驗愈來愈嚴峻。 「能力導向」的教育訓練模式,早已
相較於其他助人專業,如醫師、諮商
成為世界各國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方針。
師、護理師,同樣存在學校訓練與實務能
思辯與問題解決能力更是當代人才培育的
力落差的問題(Rhem & Editor, 1998; Wang,
重點。因此,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能否滿
Tsai, Chiang, Lai & Lin, 2008),迫使這些
足社工實務專業要求的檢討也從未停歇
專業不斷研發改良教學策略,企圖拉近學
(Coulshed & Orme, 2012;陳麗欣,2009:
用間的落差。在各項教學改革中,問題導
155);只是這一頭,隨著社會問題日益複
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
雜,民眾權利意識高漲,對服務品質的要
稱 PBL)的教學設計模式,在近幾年翻轉
求愈來愈嚴格(黃源協,1999:66;萬育
教育中,得到各專業領域相當多的推崇運
維譯,1997;曾華源、胡慧嫈,2002:74);
用,並引發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另一頭,少子化下部分新世代青年成長過
PBL 教學法為加拿大 McMaster 醫學
程被約束在住宅公寓、校園中,生活體驗
院 Haward Barrows 醫師所創,他於 1960
相對薄弱,多數的社會問題遠遠超出他們
年代發現院內實習醫師儘管通過各類醫學
的生活經驗、理解的範圍,這樣的現象在
教育的紙筆測驗,背誦許多醫學的專業知
教學現場看得尤其清楚。近幾年,在輔導
識,可是當面對真實病人時,卻顯得慌張
學生案例演練的教學時,愈是發現學生在
不知所措,無能力解決臨床病人真實的症
個案預估的困難。學生難以同理案主的處
狀。他於是主張,醫學教育應該訓練醫學
境、捕捉案主的需求,並容易出現令人瞠
生具備面對問題的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
目結舌的反應。換言之,社工教育正面臨
力,因而開始他的教育改革。他改變傳統
複雜的社會問題端與提供服務端(社工系
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聽課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學習方式,並改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賦 予教學實驗組的學生主動解決臨床病例,
貳、 「個案預估」能力的養成與挑 戰
藉由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得到對該疾病 相關問題的新認知、獲得新意義(Rhem & Editoe, 1998)與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教
「預估(assessment)」是社工實務中
育試驗,他發現這群學生藉由解決真實的
進行推理的行動與結果,它不單指一個事
問題,反而快速縮短理論與實務運用的落
件或技巧,而是貫穿整個社會工作服務,
差,並且獲得良好的成效。後來這種以解
連續不斷的過程(O’Byrne, 2013) ,不論是
決問題為路徑的教學方法,被普遍運用在
因應服務的輸送、法律或是政策的要求,
醫學訓練中。
預估無不扮演著核心的角色(Coulshed &
1960 年以來,PBL 教學法的運用範圍
Orme, 2012) ,也是指引社工員處遇行動的
早已跨越多個學術領域,且已經有一套成
藍圖。
熟的訓練步驟與哲學基礎,它既是一個課 程組體(curriculum organizer) 、教學策略,
一、預估是社工實務的核心
也是一種學習策略(楊坤原、張賴妙理,
預估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扮演核心關鍵
2005;楊坤原,2008:123),在縮短學校
角色。H. Kemshall 便說:預估是一種專業
教學與實務應用的落差也有顯著的成效。
判斷的過程;B. R. Compton 與 B. Galaway
只是,類似的教學法似乎還未被納入國內
描述預估是一種蒐集資料作為分析問題本
社會工作的教學訓練當中。
質同時決定該如何處遇的決策過程(引自
然而,PBL 以「解決」環繞在現實世
O’Byrne, 2013: 20);Cournoyer(萬育維
界盤根錯節的問題為學習的素材,其實與
譯,1997: 174)指出:藉由預估,案主與
社會工作解決社會環境或個人適應議題的
工作者可以了解影響案主問題的個人暨情
專業特徵(Walker & Beckett, 2011)相契
境系統,進而開始界定問題、確定案主系
合,應該值得社工教育的借鏡。於是,本
統的基本組成要素,確認在處遇過程中應
文嘗試將 PBL 教學法引入社會工作教育,
被納入的成員或系統,思索預計改變的目
尤其應用在社會工作「個案預估」研判的
標等。Coulshed 與 Orme(2012: 31)則主
實務教學中。介紹將分成三個主要部分:
張:社會工作預估是貫穿服務輸送的行
一、說明社工實務中「個案預估」能力養
動,預估的作為也與社工員的技術、知識
成與挑戰;二、詮釋 PBL 教學法的哲學基
和價值信念息息相關,更是社工員養成訓
礎與教學設計;三、應用 PBL 教學設計在
練的成果。
「個案預估」教學的初步心得。
此外,溝通、觀察、反思(reflection) 、 評估(evaluation)是社工員完成預估的四 個關鍵技術。在整個服務過程,社工員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過觀察和溝通,蒐集與案主及其環境事實
預估的複雜性,他說:兒保社工進行暴力
相關的資料;同時透過反思,不停的核對
風險評估時,除了需反應暴力事件發生「當
與服務相關的問題作為評估處遇與決策的
下」案主的需求,更需推測暴力「未來」
參考。
可能再發生的機率;不但需要具備風險研
對於預估的定義,眾學者儘管從不同
判的「知」還要表現出風險管理的「能」 。
重點切入,例如:強調取得評估資料的方
以致有的社工員在風險難以判讀的情況
法、反應訓練成果、是問題界定修正處遇
下,為了降低出錯(兒童再度受虐的風險)
的過程。然而,預估最重要的核心關鍵,
寧可提高處遇的等級,提供不符比例的介
即社工員所秉持的信念與推理思辨的歷
入,因而影響案主的權益甚至擴大了對案
程,決定了實務工作的成效。只是,社會
主不必要的傷害。社工員在兒少風險預估
工作面對複雜的人與社會問題 “正確” 的
的困難,甚至驚動監察院主動調查 2010
推理思辨,與醫療決策的困難度旗鼓相
年至 2012 年間三份兒童受虐致死案。調查
當,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報告指出:導致兒少受虐致死的原因,與 兒保社工危險判斷失真,缺乏敏感度有關
二、難以標準化訓練的實務預估
(劉淑瓊、楊佩榮,2013) 。這樣的判決當
2016 年 3 月 28 日臺北市內湖區發生
然對第一線社工打擊很大,儘管社工員執
一宗隨機殺人事件,造成一名 4 歲女童(小
行業務時理當更加謹慎。現實面則是,除
燈炮)死亡(游凱翔,2016)引起社會譁
了影響案主社會心理動力的變數相當複
然。一連串如何管理有吸毒、精神疾病者
雜,加上社工員服務的人口群問題類型又
的意見也鋪天蓋地而來;如何避免傷及無
很多元,不容易提出標準化的訓練模式。
辜、不該輕言廢除死刑等論述,再度成為
其實早在 1979 年 R. Carew 便指出,
輿論的焦點。儘管每個人對殘酷的事實都
社會工作實務預估缺乏理論基礎的現象,
義憤填膺,然而,如何終結不幸的再發生,
他說大多數社工員進行預估時,容易依賴
預先掌控施暴行為,執行起來可沒有那麼
自己或同事的主觀經驗,而非根據理論系
輕鬆。因為在多元且開放的社會中,要找
統化的思辨,缺乏理論為後盾,以致社會
到能兼顧「人權」 ,符合「個別化」又能有
工作專業發展遲緩(引自 Brown, 1996:
效執行「公權力」的評估與處遇方法,都
8)。的確,光憑主觀經驗進行預估,研判
是極具挑戰的事(王行,2005:172) 。E. I.
起來就容易有不確定的感受。如果實務社
Megargee(引自王行,2005)便感嘆: 「臨
工都覺得進行案例研判不易,對剛滿 20
床上的任務中,沒有比研判暴力風險更具
歲的大學生,學習歷程感覺充滿挑戰,就
挑戰性的」 ,而類似案例的預估研判卻是保
不足為奇了。 歸納上述,儘管個案預估的訓練或執
護性社工日日交鋒的情境。 王行(2005: 154)便曾指出兒少保護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行都不是單純的事,然而許多社工實務所 14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面對的風險處境、弱勢處境同樣人命關
& Sage 引自楊坤原,2008: 124) 。PBL 教
天、刻不容緩。因此,如何透過系統化教
學法正是秉持杜威的實用哲學,以問題解
學,提高社工員在複雜環境中思辨推理等
決作為獲取知識的來源。
預估診斷的能力,不但是學校教育與各實 (二)認知建構主義
務領域得面對的議題。這也是本文積極將 PBL 訓練模式引入社會工作教學訓練的重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要出發點。
Jean Piaget(1896-1980)被推崇為最 早提出建構理論的學者。他主張:知識的 累積是學習者根據其認知基模(schema)
參、PBL 教學法的哲學基礎與教 學設計
與新的環境不斷地進行同化(assimilation) 與調整(accommodation)主動建構而成
PBL 是一套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增強
(von Glasersfeld, 1989) 。又彷如 Vygotsky
學習者對問題辯證、批判思考能力的教學
(1978)在其認知學習理論中以近側發展
設計。本節將分成兩個重點,先說 PBL 教
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
學法的哲學基礎,再介紹 PBL 教學設計的
ZPD ) 與 教 學 中 的 鷹 架 ( scaffolding of
特點。說明如下:
teaching)作為知識累積的隱喻。 PBL 的教學設計中,同樣令學生處於
一、PBL 教學法的哲學基礎
待解決的問題之學習情境中,學生透過現
杜威的實用主義及認知建構主義是
有的認知基模嘗試解決問題,再藉由老師
PBL 教學法中共同認可的理論核心,分別
的引導,催化學生突破既有的認知框架,
說明:
蒐集更細微的解題資訊,在不斷深化反思 後,形成對該問題的後設認知(
(一)杜威的實用主義(Dewey pragmatism)
metacognition) (徐靜嫻,2013:94;洪淑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是一
君,2009:47) 、擴大對同類問題認識的框
名教育哲學家,實用主義的重要代表人
架(Rhem & Editor, 1998) ,並形成更高層
物。他相信:聽與看的學習是有限的,唯
次思考的技能(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有透過實作才能讓學習變得深刻。他於是
) 。這種認知建構的歷程,養成學習者主動
主張,教育應該提供學生開放探究的學習
辨證問題差異,學習認識問題的框架,正
環境、以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的起點;學校
可作為面對更複雜問題的認知鷹架。
所提供的學習內容,一方面應該與學生生
二、PBL 的教學設計
活經驗產生關聯,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也 應該提供學生透過真實世界的解題,來整
PBL 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法(尤煌
合教與學,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Trop
傑,2007:8;楊坤原,2008),卻依循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個教學設計重點,分別是:結構模糊的待
力。而 PBL 教學設計中,學習者透過解決
解問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強調主動學
「結構模糊的問題」尋找知識證據,啟動
習;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Rhem & Editor,
學習者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同
1998;楊坤原,2008) 。綜合介紹如下:
時監控、批判和指引自己的推理(reasoning )方向(尤煌傑,2007: 7; Wang, ed. al. 2008:
(一)PBL 課程設計的核心就在於問題的設
6)。這種透過有系統的建構問題,擴大解
計
決問題基模的訓練策略,彷彿教導學生如
PBL 的課程設計中,最關鍵的即為提
何釣魚,一方面提升學生臨床問題解決的
出待解決的問題。設計待解決問題時,有
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經由主動搜尋文獻
如下考量:1.當待解決的問題與學生的生
資料,作為解題的基礎,也培養學生採行
活經驗愈相關,愈能引發問題解決的動
「證據為基礎(evidence based) 」的問題解
機。2.是一個結構模糊的問題(ill-structured
決策略,作為實務操作的根據。承上,PBL
problem),即該問題沒有一個正確對應的
教學一方面滿足「證據為導向」的實務工
單一解決策略,這樣的特性反而可以提高
作模式,也在儲備社會工作者面對五花八
解決問題過程的創意思考。3.問題的設計
門服務對象時批判推理的能力。
應搭配學生的能力與課程目標。 (三)合作學習 (二)養成主動學習批判思考的習慣
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模式(
在 PBL 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再扮演傳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是 PBL 教學
統教學中主導教與學的角色,而是退居扮
設計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特色,在一個採
演學生遇到瓶頸時的教練(coach)或促進
用 PBL 教學的班級中,學生被分成 5-6 人
者(facilitator) 、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搭
的問題解決學習小組,準備進行解題(
起學習成長的鷹架。
Rhem & Editor, 1998;楊坤原,2008)。
學生在 PBL 的教學設計中,則被擺在
先說合作學習的哲學基礎。在當今複
最核心的地位,是待解問題的持有者(
雜的社會環境下,不論是醫學或社工專
stakeholder)。學習過程,學生依待解問題
業,跨領域的合作都是常見的工作模式。
的本質和可用的資源,自行確認學習的範
專業間或專業內練習分享知識與智慧,將
圍,與獲得解答所需的訊息和條件。經由
是成就未來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素養。而
解題促使學習者形成自我引導(
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便是建構在培養學
self-directed) 、追求意義,和建構問題解決
生民主社會所需的人際互賴能力與習慣
框架的經驗。
(張杏如,2010) 。
Jonassen(2011)曾指出:醫護與社工
其次,根據 Deuctsh 在 1949 的研究 (引
領域,經常需要運用診斷與解決問題的能
自張杏如,2010) ,在傳統強調競爭的教育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氛圍,一個班級大概只有少數的學生,能
大學部三年級上學期實習一(會談技術演
夠在競爭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成就感,更多
練課程中的 11 週)嘗試運用 PBL 教學模
數的學生是在競爭的氛圍下載浮載沉,保
式,訓練學生個案預估的能力。
持沈默、失去信心。相對的,在合作學習
社工系大三實習課,也在為下一年機
模式中,高成就的學生可以發揮長才;低
構實習做準備。因此在一學期的課程設計
成就的學生可以獲得觀摩學習;中等成就
中,得盡可能滿足學生對不同人口群的好
的學生也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啟蒙。換言
奇與試探。在這樣的課程目標下,PBL 教
之,合作學習相較於傳統強調評比、競爭
學設計經幾度修正,試行經驗分享如後:
的教育模式,能讓更多學生在學習中獲
一、待處遇問題的預估
益。又,為了達到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 習需求,也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PBL 教
(一)PBL 教材案例的來源
學中,採用多元評量的方式,讓不同能力 水平的學生,其個人的績效與團體目標的
PBL 定調於解決真實的問題。在社會
達成都能被看見,同時納入考量(張杏如,
工作服務的範圍中,相關教材唾手可得,
2010;楊巧玲,2000;Johnson, Johnson&
舉凡報紙內的社會事件、碩士論文中的案
Stanne, 2000) 。
例報導都是好的素材。其中已發表的論文
第三,在合作學習中,團體成員對學
所載的案例內容夠真實,也沒有案主隱私
習材料的討論、質疑、辯證往往可以提高
權的考量,資料也較報載新聞事件更完
學習者的內在動力。當然,團體內也會發
整,是首選。
生成員間因衝突的價值觀與認知而威脅團
半學期的訓練中,我會挑選社工實務
體合作的風險。此時,PBL 的教師對衝突
中不同類型的案例,配合學生對服務領域
意見及時性的回饋,將促使成員有機會突
的偏好(為機構實習做準備) ,豐富學生對
破與躍進,獲得更大的學習滿足。
不同人口群探索的觸角,11 週的教學設計 共涵蓋五個主題。包含中途致殘與死亡的
肆、PBL 教學設計在「個案預估」 教學的應用
個人與家庭、銀髮照顧、中輟青年、兒少 安全亂倫與安置等(詳如表 2)。 (二)模糊的議題
學生在個案預估學習的挑戰,也是本 研究者嘗試 PBL 教學法,並企圖提高學生
礙於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僅以一個
問題思辨、對問題反思能力的重要出發
主題「銀髮照顧」作為 PBL 設計鋪陳的示
點。過去三年筆者跟隨翻轉教育的風潮,
範案例。
透過研討會與相關文獻的研讀,在社工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表1
銀髮照顧臨床案例
銀髮照顧問題線索: 社工員據報石岡鄉一名姓石的老婦,似乎受到虐待,經常從屋內發出哀嚎聲,當鄰居 詢問屋主及媳婦時,石先生總冷淡回應,不置可否,鄰居擔心意外仍然通報了 113。 當社工員接獲通報後前往探視,石先生先是拒絕合作,社工員只好動用警察權,依法 行政。 係脈絡議題的理解。以表一銀髮照顧臨床
二、教學步驟
案例為例,在這個階段學生待解的問題如
每個主題分別進行兩週(如表 2) ,一
下:
週進行 PBL 三段式討論;另一週進行會談
(1)你會用哪些關鍵詞彙定義這個案
演練與討論。案例討論到會談演練間隔一
例中問題是甚麼,與影響問題的可能原因。 (2)當個案符合你所定義的關鍵詞彙
到兩週。教學設計涵蓋四個步驟: (一)步驟一:將全班分成以 5 人為單
的問題特徵,可能出現哪些社會心理行為
位的學習小組。在 PBL 討論前一週提供待
表現。 (3)請對本議題該如何介入處遇提出
討論臨床案例(如表 1) ,供學生課前找尋
你的看法。
評估案例之相關文獻。結構鬆散的問題, 就如同社工員在接獲個案轉介資料般,轉
2.第二階段討論:以表一銀髮照顧臨
介單中簡單的描述也是一種結構鬆散資訊
床案例為例,在這個階段學生待解的問題
不齊全的問題。從結構鬆散的問題討論,
如下: (1)本案例中哪些可能是表面問題,哪
最容易反應出學習者原始的偏見、刻板印
些可能是真正的核心問題?
象,也最能幫助學習者專業自我的覺察。
(2)目前能提供服務的相關社服組織
(二)步驟二:學習小組進行三段式討 論,每段討論 50 分鐘包括 5 人小組交換意
有哪些?他們的服務範圍分別是甚麼? 3.第三階段討論:以表 1 銀髮照顧臨
見 30 分鐘;20 鐘各學習小組交流討論結
床案例為例,在這個階段學生待解的問題
果,老師提供必要協助。 1.第一階段討論:根據文獻定義影響
如下:
案例發展的關鍵字,與該關鍵字下個人或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問題相關的
家庭的內在需求與社會心理動力特徵。這
關係人,會如何支持或阻礙社工的工作,
個階段的討論中,最容易突顯學生對人口
他們各自的需求可能為何? (2)在本議題中關係建立的可能挑戰
群或關係的刻板印象。而教師的角色在擴
與鬆動處遇問題的優先順序可能為何?
大學生對問題表徵背後可能存在的家庭關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4.模擬案主與社工約定時間與設定服
(三)步驟三:討論到演練間隔一到二
務單位進行會談與處遇的角色扮演,並錄
週之間(自主學習) : 1.每主題輪流由五人小組中的兩人,
影。社工完成會談逐字稿,與個案記錄撰 寫。
一人模擬案主另一人模擬社工。 2.扮演案主的學生,根據報載相關案
(四)步驟四:這是相同主題第二周會
例與文獻所指,設定該問題人口群的社會
談演練實作學習。在這周每個工作小組(約
心理特徵,設計模擬案例,作為角色扮演
5 組)分享播放預錄的會談錄影、提供會
的素材。案例設計除了問題描述外,學生
談逐字稿與個案記錄,進行實務討論。每
應先設定案主與重要他人的關係,重要他
小組進行 30 分鐘實務演練與討論。討論重
人對案主的可能回應等。這樣的練習在深
點包括: 1.案例設計是否掌握該人口群的社會
化學生對該人口群社會心理動力的理解,
心理動力。
也是「同理心」的鍛鍊。 3.模擬社工:扮演社工者應該預先設
2.社工能否有效蒐集資料釐清問題。
定可能的服務場域,機構功能與服務目
3.案例預估診斷是否以證據為導向。
標;與案例相關的法規等。
表2 周次 3
PBL 十一週課程設計訓練安排 主題 介紹 PBL 教學法
課程目標
備註(課外作業)
認識 SOAP 當中的評估與處遇計 提供【因公(工)致殘(死) 畫;介紹個案概念化
的家庭處遇】案例(一)
PBL 學習小組分組 4
PBL【因公(工) 學習捕捉中途致殘(死)者的社會 致殘(死)的家庭 心理動力,對家庭系統的衝擊。這 處遇】三段式討論 類個案在經濟輔助案,勞政系統經 常看見。
5
案例(一)會談演 【因公(工)致殘(死)的家庭處 提供【高齡照顧的議題與 練與記錄書寫
6
遇】實作演練
處遇】案例(二)
PBL(二) 【高齡照 引導學生體會長輩的需要、銀髮照 提供【虞犯少年的議題與 顧的議題與處遇】 顧的壓力、家庭關係、與家庭歷史 處遇】案例(三) 三段式討論
7
的影響。
PBL(三) 【虞犯少 瞭解偏差行為背後的社會心理動 年的議題與處遇】 力、家庭關係、非自願案主關係建 三段式討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立的挑戰。 14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8
案例(二)會談演 【高齡照顧的議題與處遇】實作演 練與記錄書寫
9
案例(三)會談演 【虞犯少年的議題與處遇】實作演 提供【高風險家庭的議題 練與記錄書寫
10
練 練
與處遇】案例(四)
PBL(四) 【高風險 認識高風險家庭的特徵,家庭成員 提供【家暴、性侵害議題 家 庭 的 議 題 與 處 因應壓力的策略,社工工作安全的 的處遇】案例(五) 遇】三段式討論
11
考量。
PBL(五) 【家暴、 分別認識性侵害行為人與被行為人 性 侵 害 議 題 的 處 的社會心理動力,家庭秘密與家庭 遇】三段式討論
12
案例(四)會談演 【高風險家庭的議題與處遇】實作 練與記錄書寫
13
動力,安置系統的角色等。 演練
案例(五)會談演 【家暴、性侵害議題的處遇】實作 練與記錄書寫
演練
綜合上述,在以提升學生個案預估能
名學生的回饋意見作為代表。至於代表學
力為目標,PBL 教學設計涵蓋幾個設計的
生資料呈現順序與成績無關(註 1) ,四個
考量,1.融合理論與實作,鼓勵學生主動
問題與學生回饋資料記述如下:
學習;2.提供鷹架似的學習架構,實務演 (一)PBL 教學是否擴大你對個案「問題成
練前,對主題有較充分的預備再行動,增 加演練成功的信心,也養成找尋資料謀定
因」的理解
而後動的習慣。
陳同學:是的,過去的案例討論我們 僅能發覺出案例中的表面問題,但對
三、PBL 教學成效
於問題成因往往一問三不知,透過
本段將藉由 2015 年 9 月到 2016 年 1
PBL 的練習方式,除了可以事先進行
月間,學生修課後對課程執行之質化評估
資料的蒐集還可以和組員進行討論分
意見,做為 PBL 教學成效的佐證資料。回
享,提出自己的見解後聽聽別人的說
饋問卷中關於 PBL 教學的內容有四題,將
法,可以促進我們將個案問題概念
搭配學生的回饋於下一段同步呈現。
化,也可以針對問題成因有更完整的
又,在文章篇幅與資料代表性雙重考
解釋。
量下,研究者先依學生學習表現量化評量
楊同學:透過每一次的案例討論,從
進行成績高低排序分成四個(最高、次高、
較廣面向的發想,針對案例的關鍵字
中等、較差)等級,並從每一級距遴選一
詞搜尋相關法令與服務規範,至案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細節的發生原因,我更能夠掌握個案
面講到「哀號=求助?」的這種更深層
問題背後的形成脈絡與原因。
的解析,我覺得我還沒有辦法直接看
劉同學:我覺得透過討論能想像出更
出來,但這個學習過程,讓我有更多
多問題背後的原因,又或者是,沒有
省思,有些東西並不是表面的那麼簡
在自己原有的想像中的原因,能夠小
單。
心地在與案主的會談裡面,去發掘真
黃同學:原本我是很容易帶入自己的
正的原因,且這個原因不在社工原本
主觀思考的,但是透過一些理論或是
的猜測裡面。
分析,便可以用一個客觀的方式或是
黃同學:可以有系統、有方法的解讀
態度來重新審視問題。
一個案例,從關鍵字開始,再一步一
本子題依舊反映出學生解題時容易使
步的抽絲剝繭。
用直觀的態度面對問題,慢慢的,證據導
在本子題中,學生普遍經驗到這是一
向,從主觀到客觀,依據理論解題也在同
個有系統研判案例的學習方法,藉由這樣
學的學習經驗中呈現;此外,學習過程中,
的抽絲剝繭,學生不再因循過往直觀的方
老師扮演教練的角色,還有鷹架作用,也
式認識案主的問題,提高學生個案概念化
在學生的回饋中浮現。
的能力。 (三)是否掌握影響問題發展的「關鍵字(詞 彙)」
(二)是否擴大理解表面問題與潛在問題 陳同學:這個部分一開始是進行猜
陳同學:關鍵字這個部分對我們來說
測,除了猜測之外新聞媒體的報導也
並不難,社工系上到了三年級,對於
是我們的根據,但是在被老師否定之
案例有一定的敏感度,從關鍵字往問
後我們才發覺資料的蒐集並不止於新
題成因的過程也在 PBL 的課程中逐漸
聞媒體,開始會往專業領域知識、法
通順,除了進行全班的討論、了解各
條上進行閱讀,透過閱讀、討論,在
組的關鍵字的不同外,有時也可以找
表面問題及潛在問題的理解上,我們
到連老師都沒有想到的關鍵字呢。
有個更紮實的連結。
楊同學:從學期初至今,算是有小幅
楊同學:經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與老
度的進步,從案例的字眼中,尋得的
師的深度解析,我更能掌握問題背後
關鍵字眼,相對於學期初,期末將關
的問題,對於表層的問題,與背後潛
鍵字作為搜尋字詞,能獲取的相關資
在問題有更深的認知。
訊,更為貼切案例分析需求。
劉同學:我覺得我在解讀問題時,原
劉同學:感覺上關鍵字的掌握就是掌
本就比較能感覺到一些問題背後的原
握案主故事的「轉捩點」的感覺,有
因或者是案主的想法,但是像課堂裏
些與他人不同的關鍵事件,讓案主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4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案主及家庭可能與其他人的問題發展
劉同學:已更知道其他人的想法,雖
不盡相似。
然常常被反駁,但是我也更能發現自
黃同學:從一開始對於關鍵字這個詞
己的錯誤在哪裡,或去探討不同的原
的意義完全不了解,一直從過程的錯
因。
誤中學習,最後才能夠從一篇案例中
黃同學:雖然(到目前為止)大家學
挑出正確對案例理解有幫助的關鍵
的東西都差不多,但似乎每個人面對
字。
同一件案例的觀點還是很不一樣,大
本子題的回應並不如我預期的精彩,
家記得的理論或是問題解決模式還是
但是從學生的回應中也看到學生站在不相
有一些差異,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
同的學習基礎,有些迅速掌握關鍵字的意
聽見不同的聲音還有想法,使我對於
涵,有些則在試誤中摸索,然而這也反映
問題的想法跟看見有許多的拓展。
出合作學習同儕互助的優勢。
本子題充分展現學生從合作學習中的 獲益,辨證、推理、多元觀點無不拓展學
(四)經由「集思廣益」開啟相對封閉的問
生的視野。
題解決能力,我的經驗
經由學生修課後的回饋意見,我發現
陳同學:透過小組的方式進行主動的
「問題導向式的訓練與學習模式」 ,能夠達
學習及批判性的思考對我們的學習有
到如下效果:1.促使學生主動學習;2.運用
了莫大的幫助,集思廣益的學習方式
文獻解決問題;3.擴大問題概念化的推理
除了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外,還可以
能力;4.反思工作中的偏見,增加實務的
聽見不同的聲音、針對自己的立場進
預備程度;5.在同儕互助下提高學習信
行辯白及證明,在資訊的傳達上較為
心。將專業升任能力的相關學習含納進
流通。小組的進行方式較容易使學生
來,是一個相當棒的教學模組。
注意力集中、提高凝聚力,在問題的 思考及課程的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
伍、結論與建議
我喜歡這種的學習方式而非分組報告 PBL 教學法是一種建構在實用主義與
或是單純聽老師上課的模式。 楊同學:與小組同學互相討論的過程
認知建構理論下的學習或教學策略。這個
中,透過不同的觀點切入案例分析,
教學法,藉由令學習者扮演解答生活中真
能夠協助我對於個案建立更充足的認
實的問題,或是臨床案例的過程,養成主
知與發現。相對於自己一個人獨自剖
動學習、重新建構認知框架,並獲得對問
析案例,我發現自己明顯於組內同學
題後設認知的體會。這樣的訓練特徵與社
間的合作、激盪,獲得更豐富的成長
會工作向來就以解決社會問題的本質是一
經驗。
致的。PBL 教學法早已廣範運用在醫學院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學生,都能在課程參與中獲得成長。
與應用科學領域,並得到不錯得成果。只 是,至今尚未取得 PBL 在國內社會工作教
研究顯示:PBL 教學訓練能系統的提 高學生面對駁雜社會議題思辨的能力,這
學運用的相關文獻。 本文借鏡 PBL 教學法,運用在社會工
樣的學習經驗,就像給了學生一根釣竿、
作系大三實習課(訓練會談能力) 「個案預
同時教他如何釣魚一般。這樣的訓練將可
估能力」養成的教育單元。經由學生修課
提升學生臨床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可拉近
後的回饋,發現經由 PBL 有系統的問題解
教育與實務間的鴻溝,值得在社會工作各
決訓練,的確深化學生組織問題與推理問
類課程中試行。
題的能力。其次,訓練過程學生也逐漸擺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
脫以直觀的方式猜測案例問題處遇的現
授)
象,開始透過文獻與會談中看見與聽見的
關鍵詞:問題導向式學習、社會工作實務、 社會工作評估、社會工作教育
「證據」作為研判案例的依據。第三,合 作取向的學習模式,也令不同學業表現的
註
釋
註 1:所有學生回饋意見,均取得學生授權發表
參考文獻 王行(2005) 。兒少保護工作中降低施暴風險的策略初探:以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的執行 為例。臺大社工學刊,12,139-198。 尤煌傑(2007) 。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BL)教學法在「哲學概論」課程的應用。哲 學與文化,34(9),5-34。 洪淑君(2009) 。問題導向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新臺北護理期刊,11(2),47-61。 徐靜嫻(2013) 。PBL 融入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 91-121。 陳麗欣(2009) 。臺灣社工大學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完備性與機構實習成效之研究。復興 崗學報,96,155-186。 張如杏(2007) 。臺灣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危機。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19~145。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下載日期:2016/04)。 游凱翔(2016)。4 歲女童內湖遭割喉死亡 警制伏凶嫌。中央通訊社。取自: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3280132-1.aspx(下載日期:2016/04) 。 曾華源,胡慧嫈(2002) 。強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品質。社區發展季刊,99,73-83。 黃源協(1999)。邁向新世紀的社會工作管理。社區發展季刊,88,197-218。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 215-235。 楊坤原(2008) 。問題導向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以「自然科學概論」為例。於鄭博真 主編(2008) 。大學卓越教學法。新竹: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教學卓越中心。Chapter 6, 121-174。 楊巧玲(2000) 。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 3(3),121-135。 萬育維譯(1998) 。社會工作實務工作手冊(原著 Barry R. Coumyer) 。臺北:洪葉文化 出版社。 劉淑瓊、楊佩榮(2013) 。臺灣兒保安全評估的應然與實然分析。下載自 http://homepage.ntu.edu.tw/~ntusprc/swpcs2013/download/1003/A2_02/A2-4.pdf(下載 日期:2016/04) 。 Brown, H. C. (1996). The knowledge base of social work.
In Antony A. V. Ed. Social work
competence core knowledge, values, skills, 8-35.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Inc. Coulshed, V. & Orme, J. (2012).
Social work practice. NY: Palgrave Macmillan.
Jonassen, D. (2011). Supporting problem solving in PBL.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5(2), 95-119 .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From http://www.clcrc.com/pages/cl-methods.html(2016/04/25). O’Byrne, P. (2013). Assessment.
In Worsley, A.; Mann, T.; Olsen, A. & Mason-Whitehead,
E. (Eds)(2013). Social Work Practice. LA: Sage. Rehm, J. & Editor, E. (1998).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he 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8(1).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
80, 121-140.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S.Y., Tsai J.C., Chiang H.C., Lai C.S. & Lin H.J. (2008). Socrat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A Philosophic Point of View.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4(3), 6-1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聖桂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Walker, S. & Beckett, C. (2011). Social Wor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2ED.). UK: Russell house publishing.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 談社會工作教育 黃源協.莊俐昕
域的組織,以滿足社區的需求(Jones, 1981:
壹、前言
6) ,其涉獵的範疇已逐漸走到社區倡導(
傳統上,社區工作與個案工作、團體
community advocacy )、 社 區 培 力 (
工作並稱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不同於
community empowerment)或社區能力建構
個案工作或團體工作將處遇重心放在個人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等與社區
心理、認知或是行為層次,社區工作關心
營造相關的方法,亦即,Mowbray(2005:
的是外在環境對人們與社區的影響,且更
255)所指稱之欲協助解決市區內的貧困鄰
願意投入改革的行列,以挑戰並改變既有
里及偏遠地區的問題和機會。從社區工作
的社會結構。為此,其所涉及的理念相當
相關理念的發展觀之,儘管傳統的社區發
多元,且各理念之間亦不易區隔,在國內
展和社區組織為主軸的思維是不變的,但
常見的是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
卻也彰顯出社區工作的多元途徑,以及對
ment) 、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
社區扮演更多的角色之期待。
)、社區行動(community action)與社區
晚近,社區營造的聲勢扶搖直上,且
營造(community building),更細的部分
已成為許多政府部門的核心工作,它欲運
尚有福利社區化、社區照顧…等等。晚近
用社區能力以形塑社區自己的未來,它建
,社區治理(community governance)的概
立在人們共享的觀點和共同的目標,以便
念亦在臺灣逐漸浮現。
能夠達成所偏好的社區願景,進而有機會 實現社區的夢想。這些想像與願景,充分
無疑地,社區已被賦予多重的期待, 它不再只是傳統聯合國所界定的「透過社
反應在 2005 年的「臺灣新社區六星計畫」
區積極參與及提案,以創造社區經濟及社
-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
會進步的過程」(UN, 1955: 6) ,抑或只是
教育、環境景觀、以及環保生態,該計畫
早期美國所稱的連結各個投入社會福利領
以「社區主義」 (communitarianism)為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源協.莊俐昕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心價值,包含三項主要價值觀:(1)以社區
區工作者要能為邊緣人口及弱勢者挑戰其
作為政府最基礎之施政單位,強調社區的
所遭遇的歧視與壓迫,謀求較平等的社會
主體性及自主性;(2)培養社區自我詮釋之
資源分配。
意識及解決問題之能力;(3)培育社區營造
3.民主與參與
人才,強調培力過程的重要性。藉由該計
人們享有充分的公民權與自主權,社
畫的推動以期能朝向永續社區的「生態、
區工作者須致力於讓人們有能力與權利參
生活、生產」之「三生」理念。
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定,進而實現民主
儘管「六星計畫」的口號已不如十年
社會的參與精神。
前那麼的響亮,但從前述的發展狀況觀
4.關懷與責任
之,社區工作的內涵已遠遠超越傳統社會
社區居民須彼此互助與關懷,對其所
工作之社區發展的範疇。為因應這股發展
居住的環境負起責任,以建構適宜居住的
趨勢,社會工作教育該如何予以回應?本
社區與美好的社會。
文將從社區工作的價值及前提為基礎,並
5.學習與合作
分析當前社區工作的發展趨勢後,試圖提
人們有意願學習處理社區相關事務的
出社會工作專業中的社區工作教育可能的
知識與技巧,並在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和
因應方式。
貢獻上,共同致力於確認和採取行動。
貳、社區工作的價值與前提
二、社區工作的前提 在社區工作的價值基礎上,當社區工
一、社區工作的價值
作者進入實務的場域時,需要有一些基本
價值(value)是一種信念,可作為許
的認知或態度為前提,始可能讓前述的價
多行動的基礎,綜合學者們對社區工作價
值及理念能夠落實,綜合學者們的看法,
值的論述,可歸納出下列六項價值理念,
社區工作的前提歸納如下(Saleebey, 2002;
包 括 ( Home Office, 2004 ; Vincent II,
Teater & Baldwin, 2012;李易駿,2015) :
2009;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
1.社區居民能發展出處理社區問題的 能力
李易駿,2015): 1.尊嚴和價值
社區工作者相信,社區居民即使在充
人是有尊嚴的,應被尊重,社區工作
滿絕望的社區中,亦能培養出一些態度和
者應在重視個人發展,以及以人為中心的
技能,讓他們能有效的處理社區問題及滿
社區或環境中,進行社區工作。
足社會需求,
2.公平與正義
2.人們希望改變,亦能有所改變
人人皆能夠享有基本人權及需求的滿
社區工作者相信,人們並非僅期待安 於現象,而是希望生活能夠變得更好。
足,並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具有主導權,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3.社區居民有參與社區事務的權利與
價值和資源的寶庫,既有的資源存在於社 區生活的環境脈絡中,是可開發出協同合
義務
作者的「綠洲」。
社區工作者相信,社區居民有權利也 有義務參與自己社區中所發生的事,並藉 由參與行動而獲得成長與滿足。
參、社區工作的新觀點
4.「全方位」能成功解決問題, 「片段 性」則否
社區工作的目標已不再僅著重於問題
社區工作者認為,社區中大多數的問
的解決,如何善用社區既有資源以提升其
題肇因都是多元的,社區工作尋求的方法
生活品質,更是其積極的目標,這種目標
是標、本兼治,並以全方位的方式來處理
的轉移某種程度即是在反映前述之「人們
問題。
希望改變,亦能有所改變」、「全方位能成
5.協助社區民眾進行組織,並學習合
功解決問題」及「社區是潛在資源綠洲」
作參與
等前提,亦是「公平與正義」、「民主與參
社區工作者須組織社區成員,學習如
與」及「學習與合作」之價值的實踐。另
何透過民主參與、尋求共識及共同目標、
外,目標的轉移亦是一種從傳統消極的問
及共同採取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
題/需求路徑(problem/need path) ,走向積
6.社區應為自己的復原負起責任,並
極之能力建構的能力/資產路徑( capacity/asset path)的展現。這種觀點與目
有自發性的改變意願 社區居民應將社區所遭遇的問題視為
標的轉變與傳統社會工作之問題取向轉移
挑戰與機會,願意主動負起改變的責任,
至當代優勢觀點取向是相仿的。問題/需求
並致力於目標的實現。
與資產/能力兩種觀點的主要區別如表 1(
7.社區是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之潛在
Kretzmann & McKnight, 1993; Green & Haines, 2008) 。
資源的綠洲 社區工作者相信社區為一個充滿潛在
表1
問題/需求觀點與資產/能力觀點社區發展模式之比較 需求/問題觀點
資產/能力觀點
發展策略
始於社區缺乏的事物
始於社區現存的事務
主要路徑
由上而下/由外而內
由下而上/由內而外
居民角色
個案、服務接受者
參與者、行動者
關係重心
外部關係導向
內部關係導向
資料來源:整理自 Kretzmann & McKnight, 1993; Green & Haines, 2008。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源協.莊俐昕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就發展策略而言,持問題/需求觀點者
「案主」 ,甚至影響其處事的態度與行為,
對於社區的觀察,往往著重於探討社區的
並陷入依賴服務的陷阱中。資產/能力觀點
問題與需求,如犯罪、失業、貧困、福利
則認為,社區資產的拼圖應始於對社區居
依賴、空屋、廢棄土地、廢棄屋…等,儘
民之才能、技術及能力的盤點,每個人的
管這些負面的現象僅是社區的部分事實,
「天賦才能」應該要能獲得重視,特別是
但卻可能令社區居民或外人以偏概全地誤
社區中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口群(如老人、
認為這是社區的整體現象,並對該社區形
貧民或身障者) ,他們不會被視為是案主或
成一種「問題社區」的圖像,進而採取失
待援助的接受者,而是能夠在社區營造過
調取向的策略(deficiency-oriented strate-
程中參與部分行動的貢獻者。
gies) 。持資產/能力觀點者則認為,社區發
就關係導向而言,問題/需求觀點關注
展的策略是始於社區所擁有的優勢及居
外部專家或組織能夠提供的實質協助,社
民、團體和機構的能力,且社區中存在著
區居民所重視的並非社區內鄰里的相互支
各式各樣的資產,這些存在於社區的個
持,反而強調的是與外部專家、社工員、
人、團體、機構或設施設備,皆為社區重
健康服務提供者及資金贊助者的關係,這
要的資產,社區營造者應該善用這些資
種外部關係重於內部關係的結果,將無益
產,並採取資產/能力為焦點的發展策略。
於社區意識及社區凝聚力的養成。資產/
就主要路徑而言,問題/需求觀點之失
能力觀點將社區內部鄰里、團體或機構彼
調取向的發展策略,在解決問題的活動過
此關係的經營,視為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程中,可能藉由政府部門的規劃,或協助
社區組織者或社區發展者要體認關係建立
社區引進外部專家,來教導人們瞭解問題
的重要性,而且要不斷地建立地方居民、
的本質與程度,甚至提供社區所需要的服
社團和機構之間的互動與網絡關係。
務,一種「由上而下」的科層及「由外而 內」的專家運作模式,成為主導社區發展
肆、社區工作的新趨勢-能力建 構與社區治理
的主要路徑。持資產/能力觀點者認為,發 展必須由社區內部出發, 「由下而上」及「由 內而外」的路徑是別無選擇的,發展的工
社區工作的實務不再只是傳統的問題
作必須奠基在對社區資產、能力及才能之
/需求導向,在社區工作的資產/能力觀點的
拼圖的瞭解。
倡導下,社區工作的趨勢已從只重視邊緣
就居民角色而言,問題/需求觀點的
或弱勢社區的問題,朝向積極性的社區培
「由上而下」及「由外而內」的路徑,其
力(社區能力建構) ,且在社區逐漸被視為
服務提供即在回應政府或專家所界定的問
是 社 會 政 策 的 運 作 焦 點 下 ( Stepney &
題與需求,這不僅將使得居民認為自己是
Popple, 2008),網絡治理觀點亦走進社區
需要外人或專家協助之具有特殊需求的
的領域,而形成一種兼具消極與積極的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區治理模式。Berkes & Ross(2013:5)即
標的和行動;以及(3)發展才能的過程。
強調,要能夠確認和發展社區優勢,並透
Pierson(2008:27)認為,能力能夠使得
過機構和自我組織來建立復原力,特別是
社區認知其共同的問題,並能夠有條不紊
要關注到人-地方的連結、價值與信念、
地配置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和資產。為
知識和學習、社會網絡、協力治理、經濟
此,我們或可將能力建構定義為係指透過
多樣化、基礎結構及領導等。為此,社區
教育、訓練或參與的過程,來提昇個人及
能力建構(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組織的能力。若將它置於社區的脈絡,社
與社區治理已成為當前社區工作必須關注
區能力建構可被視為是一種建立與累積社
的雙重議題。
區能力的過程,且可做為促進創新實務的 策略。
一、社區能力建構
在實務操作上,社區可依其自身的特
社區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無論是為解
性採取不同的能力建構策略,包括(Nye &
決其所遭遇的問題,或是為提升社區生活
Glickman, 2000; Chaskin et al., 2005; Rubin
品質,其所涉獵的面向已逐漸趨於多元且
& Rubin, 2008; Pierson, 2008) :(1)領導發
複雜。若單靠問題/需求觀點的運作,社區
展:著重於社區建構過程中個人的技術、
工作似乎只是補破網的工作,難以驅動社
承諾、職務和效能;(2)組織發展:包括創
區往前邁進;反之,若僅強調資產/能力觀
立新的組織或強化現有組織的功能,以便
點,可能忽視較弱勢或邊緣社區的實質問
他們能夠在既有的工作上有較佳的表現,
題,甚至陷入不切實際之空泛口號而已。
或負起新的職責;(3)社區組織:其標的在
為此,我們必須強調, 「問題/需求」和「優
於社區運作的結合、以及為特定集體的目
勢/資產」觀點的運用並非互斥的,在很多
的而動員個別的利害關係人;(4)組織合
案例裡,它也許意味著始於確認一個社區
作:係指透過組織層次之關係的發展和合
的優勢,之後再評估它的問題,進而再以
作的伙伴關係,以建構社區之組織的底層
社區的優勢來發展或恢復社區的能力。
結構;亦即,強化網絡成員或組織的連結; (5)成功行動:藉由成功行動的經驗來創造
Cnann 與 Rothman(2008)即視能力
社區的能力。
建構為一種社區發展的方法,用於鼓勵鄰 里自助、負責任的領導、以及一種對公民
二、社區治理
參與的承諾;同時,還包括以最少的衝突 促進社會變遷及刺激經濟發展,並以將居
本質上,社區治理即是一種社區的自
民納入決策的共識取向為其過程目標。
我治理或公民治理(Kooiman, 1993: 79) ,
Raeburn 等人(2006)認為,能力建構概
它是一種在地居民為了社區集體利益的行
念的使用往往具有三項共同的特性:(1)能
動,其參與者可能包括公、私和志願部門
力及培力的概念;(2)由下而上、社區決定
的所有行動者(Clarke & Stewart, 1998; 引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源協.莊俐昕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自 O’Toole & Burdess, 2004: 434)。Woods
成為特定的伙伴關係,但卻極度地要求要
等(2001:3)指出,社區治理係指「一種
能夠掌控許多地方社區的決策機制。
超越地方行政區之參與的活動,並涉及社
從社區能力建構與社區治理的內涵觀
區內之公共服務的提供或外部機構之社區
之,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基本上,社區治
利益代表的所有活動」(引自 O’Toole &
理的實踐需要藉助於社區能力的建構,例
Burdess, 2004:434)。顯見,社區治理就
如,前述之組織發展、社區組織、組織合
在於表徵地方主導與公民的自我治理,公
作等,皆是實踐社區治理不可或缺的策
民對自己所生活之社區的事務不僅要能擁
略;另外,藉由社區治理的運作可進一步
有更多的決策權,也願意擔負起實踐公共
強化社區的能力,例如,更多的社會凝聚、
政策的主導權責。英國社區治理(
代表和參與式民主的深化、對公共服務的
neighbourhood governance)之政策目標即
回應、責信和效率等。顯見,社區能力建
包括:(1)發展社會資本和社會凝聚;(2)
構和社區治理是一體的兩面,且彼此具有
處理劣勢和社區更新;(3)深化代表和參與
相互良性的影響,其運作的過程與結果更
式民主;以及(4)改善第一線的服務使用者
是社區工作價值與前提/假設的實踐。
和地方社區對公共服務的回應、責信與效 率。
伍、社區社會工作教育何去何 從?
社區治理的途徑已廣受人們和社區的 重視,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種人民可以參與 及發聲的管道(Das, O’Neill & Pinkerton,
為因應社區工作之能力/資產途徑衍
2015:7),另一方面亦彰顯出公民參與
生出的社區能力建構,以及實務操作層面
(civic participation)為實踐社區治理不可
的社區治理模式之運作,社會工作者在社
或缺的要素。從參與即自主性的角度而
區工作的角色,若還是只偏重於對傳統弱
言 , 社 區 治 理 有 兩 種 觀 點 ( O’Toole &
勢者(社區)或邊緣團體(社區)的服務,
Burdess, 2004: 435) :(1)完全整合的觀點(a
將可能難以因應現實環境的期待。為因應
fully integrated approach) :係指地方團體被
這股發展趨勢,社會工作專業在社區工作
整合進地方政府本身的結構,其目的是在
的教育必須要能有所調整,否則隨著社區
地方政府現有的結構範圍內,改善或提升
工作內涵及範疇的豐富化、多元化及複雜
地方決策之公民參與,其形式如透過各種
化,社會工作專業在社區工作中的角色與
公民會議、公聽會、社區論壇…等方式參
功能,將可能遭遇更嚴峻的挑戰,甚至趨
與;(2)完全自主觀點(a fully independent
於式微。社會工作中的社區工作教育該如
approach) :係指著重於地方組織宣稱代表
何往前邁進呢?
地方居民的利益,並獨立於地方政府的結 構,這些社區組織也許會與地方政府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5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得政府部門、社區和志願性組織的重視與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要能擴展學習 者的視野
關注。實務工作者被鼓勵要能夠透過連結
優勢觀點已是當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
破 工 作 上 的 孤 立 和 零 散 ( Pitchford &
的重要議題之一,且在實務上已逐漸的被
Henderson, 2008: 73) 。在社區發展的脈絡
採納與運用,亦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在
裡,社區工作者不緊要在網絡建構中扮演
社區工作的教育裡,傳統 Rothman(1968)
著「媒介」、「點」或「橋樑」的角色,更
提出的地方發展、社會計畫及社會行動,
應基於反壓迫的觀點,在邁向「後設網絡
仍是最常被教授的三種模式。基本上,
建構」 (meta-networking)中扮演著「支持
Rothman 的三種模式之經典與價值無庸置
者」與「轉換者」的角色。為此,如何將
疑,但隨著「社區」作為社會政策的運作
網絡建構納入社區工作教育的一環,將關
焦點,以及在社區能力建構與社區治理的
係到社區工作中的社會工作者能否在各種
趨勢下,若我們視野還是僅維持在這三種
競逐專業裡獲得肯定與認可。
(links)來改善地方化服務的輸送,以突
模式,將難以因應社區工作理念與實務的 社區能力建構及社區治理的觀點,納入社
三、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要能養成社區 資源之開創與管理者
區工作教育的一環,以擴展學習者的視野
社區工作的服務範圍已逐漸擴展至社
與思維,並避免學習者僅將社區工作範定
區居民生活的各面向,其涉及的工作充滿
在消極層次的問題/需求模式。
著多樣性、豐富性與複雜性。在資源充斥
發展。為此,社區工作的教育要能將諸如
卻又被經常被認為資源不足的年代裡,處
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要能培育網絡 建構者
nowhere)資源脈絡下的社區工作者,經常
社區是社會工作實踐的場域之一,即
面對許多的挫折和困難,甚至在組織中被
便是個案工作或團體工作亦處於離不開社
邊緣化、被誤解。如何突破其工作上的困
區的場域,例如,保護性業務需要網絡、
境,除網絡建構提供其一條新的工作路
社區(長期)照顧需要網絡、社會救助之
徑,好的社區工作員須扮演的不再只是守
脫貧需要網絡….,然而,在社會工作教育
門者,還須關注到資訊和資源跨疆界的連
裡,網絡的經營往往沒有受到該有的重
結與流通,並能夠以能力/資產的途徑,積
視。Gilchrist(2004)認為,網絡建構是一
極開創並妥善運用社區資產。當前的社工
種全面性的過程,除了支持機構夥伴關係
教育對組織或社區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能力
和跨越組織疆界的聯盟外,它是社區發展
的訓練,普遍不受重視且不足,這將影響
一個重要的面向。實務工作者與其它專業
到資源運用的可及性,以及受關注的效率
和機構之間的網絡建構議題,已逐漸地獲
與責信。為此,如何將社區資源的開發、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於「到處皆有、到處皆無」 (everywhere and
16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源協.莊俐昕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管理與運用納為社區工作專業教育的一
五、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必需思考開設 社區工作相關學群
環,對在邁向能力/資產及社區治理路徑實 踐過程中,是影響其理念能否實現不可或 缺的基礎工作。
在社區作為社會政策運作的焦點下, 社區治理所涉及的範疇(領域)及需要的
四、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必須培養跨界 /跨域溝通能力者
工作方法與技巧亦隨之趨於多元、豐富及
在社區治理模式下的社區工作,社區
全自主的觀點,傳統社會工作教育中的少
工作的場域已超越傳統社區或村里之狹隘
數課程已難以因應實務所需。當社會工作
的空間範疇,其關注焦點甚至轉移至「特
專業教育為因應各種議題而出現各種專業
定公共議題」 ,亦即,依據其所關心的議題
學群之際,例如,家庭暴力防治學程、老
已涉獵廣泛,例如,臺灣的社區健康六星
人社工就業學程、弱勢培力與司法保護學
計畫,其含括的工作項目已非傳統狹隘的
程,我們應可思考是否開設社區工作相關
社區社會工作,文化、生態、環境、教育、
學程,以提供對社區工作有興趣的學子有
福祉、安全…等。儘管社會工作無須樣樣
機會認識更多的社區工作,進而能為他們
涉入,但在強調以協力或夥伴關係,以營
日後選擇社區作為執業基地做準備。學群
造社區成為一個較完整的生活場域之社區
的課程可包含諸如基礎課程(如:公民社
治理的模式運作下,必須要能讓各領域的
會、公共治理) 、技術與方法課程(如:創
工作者有共識與願景,始可能往前驅動,
新思考與問題解決、社區營造、社區規劃)
而共識與願景,甚至後續涉及到不同領域
及可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實務場域的社區實
的網絡運作,需要有共同可理解的文化與
作課程,甚至亦可加入與就業相關之新興
語言為基礎,否則難以進行協力合作或夥
的課程(如:社會企業) 。
伴關係。為此,社會工作之社區工作教育
(本文作者:黃源協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要能避免本位主義或自閉式專業的作祟,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兼
在社區工作的教育要能教導學習者認知其
NPO 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執行長;
他相關專業、領域或工作團體/團隊的文
莊俐昕為國立暨南國暨大學原鄉發展跨領
化,以打破並跨越彼此之間有形及無形的
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助理教授。)
藩籬。
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社區治理、社區
複雜,無論是採取完全整合的觀點或是完
工作、社區能力
參考文獻 李易駿(2015) 。 《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四版) 。臺北:雙葉書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 〈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臺灣社區工作的 檢視與省思〉 , 《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第 19 期,頁 87-132。 Berkes, F., & Ross, H. (2013).
Community resilience: towar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o-
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6(1), 5-20. Chaskin,R.J., Brown,P., Venkatesh,S. & Vidal, A. (2001). 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Clarke, M., & Stewart, J. (1998).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leadership and the new local government.
York: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Cnann, R., & Rothman, J. (2008).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planning and policy practice. In J. Rothman, J. Erlich and J. Tropman (Eds.),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7th ed.), 243-262. Peosta, IA: Eddie Bowers. Das, C., O’Neill, M. & Pinkerton, J. (2015).
Re-engaging with community work as a method
of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A view from Northern Ireland. Journal of Social Work, 0(0), 1-20. Gilchrist, A. (2004). The Well-Connected Community–a networking approach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Home Office (2004). Firm Foundations: The Government’s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London: Civil Renewal Unit, Home Office. Kooiman, J. (1993). 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 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 Kooiman (ed.),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pp.33-48. London: Sage. Kretzmann, J. & McKnight, J.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community assets. Evanston, IL: Center for Urban Affairs and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owbray, M. (2005).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or state opportunism?.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0(3), 255-264. Nye, C. & Glickman, N.J. (2000). Working together: Building capacity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Housing Policy Debate, 11(1): 163-198. O’Toole, K. & Burdess, N. (2004).
New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small rural towns: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 433-443. Pierson, J. (2008). Going Local : Working in communities and neighbourhoods, London: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源協.莊俐昕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Routledge. Pitchford, M. and Henderson, P. (2008).
Making Space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Bristol: Policy Press. Raeburn, J., Akerman, M., Chuengsatiansup, K., Mejia, F., & Oladepo, O. (2006).
Commu-
nity capacity building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1(suppl 1), 84-90. Rubin, H. J. & Rubin, I. S. (2008).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aleebey, D. (2002). Introduction: power in the people. In D. Saleebey (ed.),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pp.1-22).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pney, P & Popple, K. (2008). Social Work and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context for practic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Teater, B. & Baldwin, M. (2012). Social Work in the Community–Making a differenc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UN (1955). 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 Vincent II, J. W. (2009).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In.R. Phillips & Pittman, R. H. (eds).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pp.58-73.
London: Routledge.
Woods, M., Edwards, B., Anderson, J. & Fahmy, E. (2001). Participation, power, and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Democracy,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 Manchester University.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 教學現場的觀察 陳怡伃
教育、女權運動、微型經濟及平民銀行貸
壹、什麼是發展性社會工作?
款等作法(Midgely, 1996) 。為了突破只有
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不斷的蛻變演
落後的開發中國家才需要社會發展的迷思
進,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新貧、人口移動、
,晚近 Midgely 與 Amy Conley 合著的專書
社會排除等社會問題,近年來社會工作相
(2010)則是從社會工作的起源談起,主
關國際組織提倡文化多元性、社區經濟、
張發展性社會工作是這個專業傳統的一部
社會企業等取徑,希冀由下而上動員人們
分,蘊涵在慈善會社及睦鄰組織的實踐裡
來提升共同的生活福祉,也在獲取經濟利
(Midgely & Conley, 2010) 。從社會工作的
益的同時,得到個人充權及群體凝聚等好
專業方法來看,有別於個案工作和團體工
處,這股潮流可以統括在發展性社會工作
作以治療和行為改變功能為主,發展性社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的論述當中
會工作經常運用社區工作、倡議、社會政
(羅秀華,2012;郭登聰,2015)。
策、研究、社會行政、社會服務及組織管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聚合大致上有二個
理等方法,而這些鉅視面實務的目的是促
路徑:從介入領域及策略上與社會發展結
成社會發展而保障弱勢者的權益,重視預
合、在工作目標和方法上與治療性(
防和發展的功能(Midgely, 2010: 1-7)。
remedial)社會工作區隔。美國學者 James
發展性社會工作承諾每個人都應該享
Midgely 在推廣發展性社會工作時,早年
有完整的社會生活,所以反對機構式的安
的著作是從社會發展切入,結合國家、市
置和照顧,強調由社區來提供住居、交通、
場與社會推動有計畫的社會變遷,以促進
教育、醫療、遊憩等支持,而這些社會服
經濟成長和人民福祉;為啟發歐美社會積
務本身也提供機會和資源,促使個人在社
極因應新興的社會不均與群體衝突問題,
區裡參與生產性經濟(就業、創業或參與
相關論述常取鏡發展中國家所推動的識字
社區經濟) ,累積個人的物質、社會、文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怡伃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等多種類型資產,社區整體的福祉也會隨
必能作到增強權能的角色(黃明玉、吳惠
之提升。與優勢觀點和充權模式相同,發
如、郭俊巖,2014) 。若欲達成脫離低收入
展性社會工作相信個人具有能力且願意改
戶身份的終極目標,還需要更多元而持續
變,但在目標和方法上更強調社會整合,
的介入,促進參與者在社區裡的支持,提
務使最弱小的個人和群體參與並享有社會
升社會整合。
變遷的正果,這正是社會工作者普遍肯認 的核心價值:社會正義和人權(Barrett,
貳、與社區工作有什麼關係?
2011; Hugman, 2003) 。 具體來說,發展性社會工作的介入行
如前所述,發展性社會工作的起源、
動具有三項特質:(1)社會投資,以社區為
運用的方法、目標與價值都與社區工作習
基礎,結合經濟參與機制,促使個人生活
習相關;在介入特質的部分,更是主張以
與社會整合;(2)運用個人的優勢以及社區
社區為提供者及場域,重視社區及個人的
的資產;(3)充權取向,與參與者保持對話
優勢,這與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
的平等關係,促使其發展因應甚而挑戰社
(Assets-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會結構的能力(Midgely, 2011: 28) 。在臺
ABCD Model)相呼應。ABCD Model 提醒
灣,較熟為人知的作法是資產累積的儲蓄
社區工作者應該先看到「社區有什麼」 ,透
發展帳戶,以等額補助的方式鼓勵參與方
過訪查、培力、組織和網絡合作來推動改
案的低收入戶定期定額儲蓄,並學習理
變,而不是聚焦在「社區少什麼」的缺陷
財、規劃儲蓄使用計畫並執行,輔以自我
裡以治療性專業自處,搞得社區居民習慣
成長、職業訓練或互助團體等作法。
等 待 又 依 賴 外 界 資 源 ( Kretzmann &
以臺北市家庭發展帳戶為例,2000 年
McKnight, 1996) 。學者黃源協(2009)及
至 2003 年間,市政府運用民間團體贊助經
甘炳光(2011)均曾為文介紹,認為這樣
費,以等額補助的方式鼓勵參與方案的低
的由內而外的社區發展更能夠永續,社區
收入戶定期定額儲蓄,並學習理財、規劃
工作者明確定位在助人自助的位子上,支
儲蓄使用計畫並執行,儲蓄用途以教育、
持社區成員去實現共同設定的目標,社區
購屋和創業為限。以前述三項發展性社會
成員隨著生活需求獲得回應且在參與中獲
工作的特質來評估,此方案扣連了存款與
取自信,爾後能夠也願意自助助人。
理財教育等經濟機制,完成目標的參與者
如此優勢且賦權的方式,符合發展性
提升了物質福祉,實現家人的教育或自身
社會工作的介入特質,Midgely(2010: 15)
小額創業等短期目標,然而發展性功能有
在他解釋什麼是發展性目標之時,即以
限。方案並未具體結合就業或創業等經濟
ABCD Model 為例來說明如何實踐對於個
參與機制,缺乏支持參與者平衡工作與照
人及社區的能力的信念。在臺灣,有數則
顧責任的配套措施,公部門的社工員也未
案例指出社區組織運用自身資產來扭轉劣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勢,例如臺南香草社區(邱怡薇,2008) 、
鑲嵌展現在 ABCD Model 裡,在臺灣已有
臺中達觀部落廚房和阿里山達娜伊谷部落
草根實踐,而社會投資策略所強調的經濟
(Tai, 2007) ,雖然實際上這些社區未必採
機制與社會整合,則是屢見於社區產業的
用 ABCD Model,卻在過程中演繹了向內
相關討論。那麼,若欲在臺灣推廣發展性
聚焦和團結合作的精髓。
社會工作,是否可能從社區工作的教育開 始?我以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一課的教學
另一方面,社區產業是當前臺灣社區
經驗,提出個人的觀察與思考。
實務的顯學,不論是為了營運事業以取得 推動其他社區公共事務的自主財源(例如 臺南的仕安社區以白米合作社盈餘來支持
參、社區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老人食堂) ,或是為了創造社區品牌以再造 文化認同(例如邱連枝和官有垣在 2009
我從 2014 到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任
年所分析的苗栗客家文化相關協進會案
職以來,連續兩年教授社區組織與社區發
例),產業經營管理的討論十分熱烈。誠
展這門課,第二年(2015 年)的授課內容
然,社區經濟發展是因應全球化衝擊的地
涵蓋了與發展性社會工作相關的 ABCD
方重要策略,而社區產業是社區經濟的一
Model 與社區產業,因此本文以此教學經
環;臺灣早期的社區發展政策即是整體社
驗作為題材,分析學生作業內容及我所憶
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近來則是欲結合
及的課程討論,從此評議於社區工作推廣
產業、文化與社福醫療等多元面向,促使
發展性社會工作所可能遭遇的挑戰。
社區組織成為提升民眾福祉的最前線(郭
我在該課程採用「以團隊為基礎的學 習 」( Team-Based Learning, TBL )(
登聰,2016;羅秀華,2012)。 社區產業的發展一開始困難重重,常
Michaelsen, Knight, & Fink, 2004)的教學
見社區意識不足、產業內涵未成熟、行銷
模式,將課程內容切分為五個單元,每單
策略失利、社區自主理念模糊等問題,羅
元進行程序大致是個人預習考、小組預習
秀華(2012)藉著發展性社會工作的理念,
考、講授學生有問題或關鍵的概念、以文
指出創造就業機會和建構社會網絡可能是
本或影片進行案例應用討論、運用主要概
出路所在,惟有投資在社區為基地的經濟
念於小組的社區方案裡。小組從第 4 週開
生產,能讓貧窮的個人及家庭參與經濟發
始設計自己的社區方案,每週隨著課程主
展,在改善其物質福祉的同時,重獲生命
題而完成一部分,各組的社區是以臺灣大
意義與人性尊嚴,就有可能滋養出互助共
學生活圈為基礎(功能的社區) 、成員覺得
好的網絡,支持社區的所有成員改善生
熟悉且認同的(關係的、心理的社區)空
活,甚至擴及整個社會。
間範圍,在第 13 週時提出方案初稿,由教
綜上所述,發展性社會工作與社區工
師及助教選出半數組別進行口頭報告,邀
作的關係密切,價值體系和介入方法多處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請業師講評。 16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怡伃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本課共有 54 位學生,主要是本系三年
下。ABCD Model 單獨列為第 6 週主題,
級的大學生共 36 位,14 位外系生(含輔
指定閱讀為英文專書的一章,另有中文期
系、雙修本系或是單純選修)來自 9 個科
刊二篇列為參考閱讀,當週沒有預習考(
系,外校生 3 位,外籍交換學生 1 位。小
所以學生實際閱讀比例較低) ;第 8 週的小
組是在第 2 週由研究生助教依據課程初選
組社區方案進度是社區評估,我要求學生
名單分配,希望打散同系學生及既有人際
先找到社區內的資產,以拍照、錄音或任
關係,每組人數以利於合作討論為原則,
何方式記錄下來,方案目標可以是發揮這
最後共形成 10 組,每組人數在 4 至 6 之
些強項,或是運用它們來解決特定問題。
間。社區方案的計畫書大綱包括緣起或依
社區產業則結合在第 15 週的主題裡,當週
據、目標、相關單位、實施內容(時間、
沒有預習考,指定閱讀的教科書有一同名
地點、對象、內容、公共論述等) 、進度規
專章,當週及前一週各有一篇主題為社區
劃、經費預算、預期效益及評估等六大部
產業的中文期刊為參考閱讀,且前一週的
分,小組方案成果的要素整理於表 1;方
演講是社會企業與社區工作結合的案例分
案評分指標為完整性、可行性和邏輯性,
享;約莫同時間,社區方案已進入預算規
並要求目標及方法具有社區工作的價值。
劃,學生小組除了預估花費,也要設想經 費來源。
與發展性社會工作有關的課程設計如
表1
小組社區方案要素摘要
2
社區 社區 目標/ 範圍 成員 解決問題 臺大 學生 腳踏車維修 校園 局部 腳踏車停放
3
腳踏車停放
4 5
課間小憩空間 夜間討論空間
6
學生跨系網絡
代號 1
7
臺大 學生及 校園整潔 校園 訪客 8 局部 學生受教權、 訪客滿意度 9 臺大 學生 減少用餐尖鋒 擁擠 校園 10 鄰近 學生及 減緩用餐停車 社區 居民 糾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運用社區資產
工作者角色
公共參與 或論述 服務學習
自籌經費方式
閒置空間、既有 規劃、教育 開店、販售 自助維修點 閒置空間、回收 規劃、執行者、 宣傳、宣導、 收費代賣、校 獎勵制度 教育 論壇 務預算 車證制度、既有 規劃、教育、協 服務學習、宣 校務預算 人力 助校方 導 既有空間 規劃、管理 公聽會 租金 既有空間設備 倡議、動員、管 陳情、宣導、 校務預算、補 理 宣傳 助 特色空間、系所 規劃、執行者 宣傳、臉書專 募款 特色 頁 無 規劃、執行者、 徵求設計稿 藝術季 教育 校園景點 規劃、執行 創作、宣導、 不明 臉書專頁 公園、外帶 規劃、執行者 宣傳、臉書專 租金、報名費 頁 商店、學生自治 組織規劃、執行 宣導、表演、 補助、募款 者 座談
16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回顧教學過程,學生很能理解並同意
式。此外,學生所提方案的公共論述重點
ABCD Model 的資產取向,或許是優勢觀
是教育宣導正確的觀念,企圖改變影響他
點及增權概念已融入在社會工作教育當
人的行為模式,學生很擅長使用標語、圖
中,大部分學生在經歷大一和大二的社會
卡、海報、影片等文宣,在計畫書裡即呈
工作課程後,可以將這樣正向的價值延伸
現出很具體的字句和圖像。僅有 4 組納入
到社區工作上,然而在應用時才發現,缺
了公共參與機制,其中一半是使用座談會
陷取向的主流思維很難抵抗。有一半的組
或論壇的型式促成多方溝通,一半則為了
別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有什麼資產,走出教
說服主責單位而欲辦理公聽會或陳情行
室採訪記錄時還是很不確定,因為腦子裡
動,可喜的是出現了組織者的角色,可惜
想的都是社區有什麼不好;也有學生表示
的是規劃停留在初步階段,粗略的執行細
「還沒決定方案要解決什麼問題,怎麼知
節顯示出學生缺乏社會網絡經營和倡議相
道要用什麼資產」 ,抗拒先從正面來了解社
關的知識和經驗。
區,或是深陷於方案設計的診斷邏輯裡無
至於社區產業及社會企業的主題,不
法自拔。果不其然,10 個小組方案全部以
少學生表示有興趣,該次演講的現場討論
問題解決為目標,共有 3 組處理校園腳踏
和期末繳交的心得裡,學生的提問集中
車管理問題,其餘則是改善學生學習所需
在:商業管理會不會與公益目標相抵觸?
空間、學生到鄰近社區外食的問題、訪客
有沒有什麼方式鼓勵社區成員的參與?社
在校園的活動、學生人際網絡等。學生所
區作生意很難賺到錢?財源自籌是可能的
運用的資產主要是環境資產,有 6 組指出
嗎?產業的盈餘怎麼回饋到社區?從社區
閒置或特色空間可以活化利用,其他還有
方案的成果來看,有 4 組提出了自籌經費
人力、文化及制度方面的資產,但未必充
的機制,像是販售物品、租借設備、收取
份扣連在方案內容裡。
報名費等方式,但其中只有一組的計畫可
在 ABCD Model 裡,工作者的角色主
以經濟自主,詳細的盤算了各種設備的購
要是支持、使能和組織;而在本課的社區
買及維修成本,再推算出各項服務的收費
方案裡,學生多數將自身界定在評估、教
或因而增加營業項目;其餘 6 組的方案都
育、規劃、執行等專家角色。多數組別採
以爭取學校預算或是外界補助的方式,有
取網路調查來評估問題,透過學生社群的
一組完全無法提出經費來源,反映了對於
電子布告欄或個人的互聯網邀請臺大學生
財務和經濟機制的不熟悉。或許是不知如
作答,這可能是本系大三學生剛修過研究
何開源,所以從節流下手,有 2 組為了簡
法課程所致,也可能是窄化認定社區範圍
省人事開銷,提出結合服務學習課程的方
為校園、社區成員只有學生的關係,未意
式,訓練學生以志工方式擔任事務性工
識共同生活與分享空間的人有許多異質
作,而不是創造生產性經濟的工讀機會,
性,若實際操作則需要更多元的評估方
更不見訓練或組織社區成員以參與管理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怡伃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個案或團體方法為先,往往難以想像社區
制的發展性社會工作策略。
會是自己工作的場域、倡議或組織會是工 作的方法。
肆、討論與結語
為積極回應這些挑戰,我在課堂上的 從歷史、價值與工作模式來看,社區
作法是透過規劃社區方案和討論問題導向
似乎可以是推展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重要場
的任務,來促使學生運用文本的知識,至
域,社區工作的 ABCD Model 與社區產業
於不容易找到合適教材的特定工作技術,
的內涵,尤其貼近於發展性社會工作而可
則借重實務工作者的經驗分享,此教學方
以作為連結點。針對發展性社會工作的三
法產生了一定的效果(陳怡伃,2015) 。若
項介入特質:社會投資、運用資產、充權
欲培養學生勝任發展性社會工作,未來宜
取向,本人在社區工作的大學教育經驗裡
加強社區產業、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公
發現:(1)學生限於生活經驗及專業課程所
共參與機制等主題,才能突破學生對於社
學,很少選取經濟相關主題,低度運用市
會工作的角色迷思以及自身才能的盲點。
場機制,成本考量模糊;(2)在社區評估及
對此,李易駿(2013)提出更全面性的建
需求介定時很難優勢取向,或許是問題解
議,主張要加強社會工作教育裡的社區工
決的助人慣性使然,或是欠缺預防性介入
作基礎能力,同時朝向社區產業的專精知
的思考;(3)學生對於公共論述的想像以單
識來努力,以裝備社會工作者面對專業整
向宣導為主,需要加強學習公共參與的理
合的時代。羅秀華(2012)則從社區實務
念和機制,以提出具有公共性的社區工作
著手,主張深化社區實務的發展性,動員
目標。雖然是單一課程的教師觀察,欠缺
社區裡的組織、工作者及居民來發展社區
學生端的意見,也受限於我個人的教學才
本身的資產,持續在地方創造生產性就業
能和該次修課學生的特質,無法過度推論
機會,結合社會企業或辦理微型金融等方
到其他大學或全臺灣,卻也反應了由社區
式,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互利的理想
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部分挑戰。
實現。
近年社會工作學門及專業的發展朝向
在社區工作之外,可以注意到另一股
治療性取向,社區工作的地位邊緣化,實
推展方向,是將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教
務上呈現專業整合趨勢且少有具備社會工
育結合。輔仁大學自 2013 年起連續舉辦相
作教育背景者,在教育上往往只有總論課
關主題的研討會,實務及學術工作者相繼
程而無進階選修,而研究論文大多是分析
發表案例分析,闡述發展性社會概念,本
社區的知識而不是改變社區的知識(李易
土化知識體系發展漸有成果;從發表的文
駿,2013:322-325)。本文分析的課程教
章及專題演講的主題來看,焦點逐漸由社
學經驗正是一門社會工作系的必修課程,
區等各領域爭鳴,轉向金融社會工作為
而這些學生在大學前二年的專業教育也以
重,以貧窮與社會救助為主要實施領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6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然而,落實社會投資策略必須要結合社區
育者、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持續投入。
工作,過去資產累積的脫貧方案在臺灣的
1.本文初稿的部分內容發表於
試行經驗提醒我們,對處於社會經濟就業
Symposium on research, practice and
社會不利地位的個人而言,儲蓄或投資性
teaching related to disaster and develop-
消費之前,需要先有機會參與就業或創業
mental social work practice (July 19,
等生產性經濟,同時有社會支持來分擔家
2016), Wollongong, Australia 以及 2016 發
庭照顧重擔,且這些機制最好能在社區就
展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
近提供,甚至由社區合力辦理,那麼個人
2.本研究所分析課程獲臺灣大學「食養城
與家庭的物質福祉提升,也能帶動社區整
市、人文農創」課程計畫補助教學經費
體的生活福祉。
,特此致謝,惟本文內容由作者自負全 責。
整體來說,發展性社會工作在臺灣的 推展極具潛力,社區工作因其本質相近而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易於連結,尤其是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
助理教授)
展,以及運用社會企業的社區產業等主
關鍵詞:發展性社工、社區發展、社區組 織、社會工作教育
題,符合發展性社會工作的介入特質,也 能積極回應當代社會變遷的趨勢,值得教
參考文獻 甘炳光(2011) 。新建城區社區發展的實踐與創新,社區發展季刊,135,399-409。 李易駿(2013) 。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臺北:雙葉書廊。 邱怡薇(2008) 。ABCD 社區工作模型新趨勢:臺南香草社區之運用。靜宜大學青少年兒 童福利系主辦,社區服務事業學術研討會。 邱連枝、官有垣(2009) 。非營利社區文化產業的運作與影響-苗栗縣社區營造組織的兩 個個案研究,國家與社會,7,29-86。 郭登聰(2015) 。發展性社會工作在社區產業運用的探討:兼論對於社會企業的思考。輔 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推動的檢視與再思考」 學術研討會,新莊:輔仁大學。 郭登聰(2016) 。金融社會工作運用在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可行性探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主辦, 「發展性社會工作在臺灣:理論與實務推動的省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新莊:輔仁大學。 陳怡伃(2015)。應用 TBL 提升自主學習:成功與失敗,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 子報,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570。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陳怡伃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黃明玉、吳惠如、郭俊巖(2014)。從臺北市家庭發展帳戶方案探析女性戶長單親戶脫 貧的可能,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1),131-152。 黃源協(2009) 。社區資產與網絡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26,136-150。 羅秀華(2011)。以社會發展觀點分析本土社區產業發展機制,輔仁社會研究,1,135170。 羅秀華(2012)。將社會發展理念融入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38,251-262。 Barrett, J. A. (2011). Multicultural social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Strateg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ocial work and counseling practitioners. Journal for Social Action in Counseling & Psychology, 3(1), 117-123. Hugman, R. (2003).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ethics in social work: Reconsidering Postmodernism?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3, 1025-1041. Kretzmann, J. P., & McKnight, J. L. (1996).
Assets-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Na-
tional Civic Review, 85(4), 23. Michaelsen, L. K., Knight, A. B. & Fink, L. D. (Eds.) (2004). Team-Based Learning: 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 VA, USA: Stylus. Midgley, J. & Conley, A. (2010). Introduction, i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Oxford Scholar Online. Midgley, J. (1996). Involving social work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39, 13-25. Midgley, J. (201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Midgley, J. & Conley, A. (Eds.),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Oxford Scholar Online. Tai, H. (2007). Development through conservation: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indigenous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in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35(7), 1186-120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 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卓春英
區發展工作綱要》 ,明定社區發展協會
壹、前言
為法人,並擴大其服務項目。民國八 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的三大
十四年內政部舉行全國社區發展會
方法之一,與個案工作、團體工作並稱。
議,以“社區發展的再出發”為題,
但是,徐震老師-這位見證臺灣社區工作
重新確立社區的新方向為建立民主的
發展歷史的重要人物-卻指出「社區工作」
與安樂的社區並推展多元的與全面的
在教學與實務運用上,與個案工作、團體
服務。…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民國八
工作相較仍為最弱,惟隨著社區工作發展
十三年提出“社區意識就是生命共同
的演變及幾項新興起的社區實務工作,或
體的意識”,同年,行政院文建會提
者會給「社區工作」帶來一些轉機(徐震,
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目前,內政
2005;莫藜藜,2007) 。事實上,臺灣社區
部在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教育
工作教育的發展與臺灣社區工作的歷史軌
部推動“社區大學”,足見“應用社
跡有極大相關性。徐震(2001)於「臺灣
區工作方式以推行社會建設”之觀
社區工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文中寫
念,已逐漸為社會所接受…。
到:
若以時間序列可將臺灣的社區發展工
…臺灣於民國五十四年由行政院頒布
作分為:前社區發展時期(1945-1969)、
《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 ,將社區
社區發展蓬勃階段(1968-1982)、社區發
發展列為現階段社會福利七大項目之
展組織社團化(1983-2011)、社會福利社
一,是為我國應用社區工作方式,推
區 化 ( 1995-2011 )、 社 區 總 體 營 造
行社會建設之開始。民國五十七年行
(1993-2011)等時期(林萬億,2012)。
政院制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五十
而隨著不同時空背景、社會、政治、經濟
八年實施社區發展計畫,以社區基礎
環境等變化,社區工作的政策也從「社區
建設,生產福利建設,精神倫理建設
發展」 、 「社會福利社區化」 、 「社區照顧」、
為內容。民國八十年內政部修訂《社
演變到今日的「社區總體營造」、「健康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區六星計畫」 ,這些演變也讓我們看到社區
一、摸索期:從了解、試探到改變
工作的發展趨勢: 1.主導方向改變
此時期仍延續臺灣省社區發展十年計
過去由政府主導, 「由上而下」全力動
畫,社區發展的工作項目就是三大類:基
員的社區發展走勢,已朝向為「由下而上」
礎工程建設、生產福利建設、精神倫理建
的地方發展模式;
設。政府強力主導,劃分社區,挹注資源,
2.重視內涵不同
興建社區活動中心、鋪設道路、排水溝;
越重視文化、生活品質的提升,越鼓
為綠美化,種植行道樹;辦理「媽媽教室」 ,
勵人民參與,也越重視社區認同(林萬億,
教導婦女插花、土風舞、烹飪等技藝。縣
2008) ;
政府並指定(選定)數個「加強社區」 ,強
3.社區結構變遷
力動員,接受上級政府每年一度的「社區
過去以「血緣」 、「地緣」定義的社區
評鑑」 。這段時期「社區理事會」的組織亦
已然沒落或解組, 「事緣社區」 、 「虛擬社區」
由政府規定,村里幹事被指定為社區的總
興起(徐震,2001;莫藜藜,2007) 。
幹事,村里長為社區的當然理事,其餘理
4.多種專業參與
事由戶長會議選出,社區「村里化」 ,居民
過去由社工單一專業從事社區工作的
為政府的「社區發展」而「發展」 ,不知為
情形已不復見,現今社區工作已是各部
何發展,亦缺社區意識。 及至 1991 年內政部修正「社區展工作
門、多專業「合作共融」的發展模式。 以上發展趨勢是否如徐震老師所言
綱要」,將原先偏重由政府主導的社區發
“足見應用社區工作方式以推行社會建設
展,改以人民團體運作,將過去主導社區
之觀念,已逐漸為社會所接受”?本文將
發展的「社區理事會」轉型成為「社區發
以筆者在地方政府從事社區工作的實踐經
展協會」 。新的作法雖然擺脫了人民依賴政
驗做反思,或可做為社區工作教育與實踐
府補助經費才會有社會建設的慣例,但是
者的省思參考。
根本的問題仍未獲得改善。當時高雄縣的 情況亦如林萬億(2012)的分析,有如下 的問題:
貳、地方政府社區工作實踐經驗
1.鄉鎮公所仍以村里範圍劃定社區,
1988 年我以第一位社工專業背景人
村里長若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不同一
士進入高雄縣政府,擔任社會科長一職,
人,則相互爭奪資源、衝突拐腳、派系牽
直到 1999 年擔任副縣長至 2001 年離開高
制等情事屢見不鮮。
雄縣政府,以下將這段時期參與社區工作
2.社區畫定太強調地理社區,社區大
的實踐經驗,分成幾個階段(卓春英,
小不一,參差不齊。小者資源不足無法自
2008) :
我維持,大者難以形成社區意識。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3.社區發展協會社團化後,只要 31 人
區,則以安排到國外觀摩做為獎勵。
即可組成,原先以全社區居民為當然會員
對於這些措施,社區幹部從質疑、拒
的社區理事會,轉換成少數人代表、把持
絕到妥協、接受,雖然成效是一點一滴的
的協會,排斥不同派系入會,社區意義盡
累積著,但大多時候仍是在政府的掌控和
失。
引導當中,是典型「由上而下」的模式。
4.社區資源整合難以做到,學校、寺
因此,如何提升社區意識、社區自決的能
廟、企業並不一定配合。村里幹事不一定
力應為往後社區工作的首要之務。而國外
擔綱協會總幹事,行政事務較難達陣。
的社區工作經驗是否有值得借鏡之處?
5.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各大型住宅
二、觀摩期: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香港的社區工作與社區重建經 驗
社區又有各自的管理委員會,與以村里為 單位的社區形成阻隔,兩個世界。 6.社區居民的需求轉變,已非活動中 心、公廁等硬體設施,轉為社區治安、環
1993-1996 年 我 到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進
境綠美化、老人照顧、兒童安全、婦女成
修,比較有機會深刻去體驗英國社會福利
長等新興需求。
制度在華人地區實行的狀況,除綿密的社 會福利網絡、活躍有力的 NGO 外,其中
社區的要素包括:人民、空間、社會 互動,與認同(Hillery,1955) 。高雄縣此
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社區重建經驗。
時期的人民、空間、社區互動大多是經過
華人一向是安土重遷的民族,落葉歸
安排和動員的,而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相
根的觀念深植於人心,因此凡有重大的遷
對是較薄弱的。為改善這種狀況,我們採
徙事件時,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造成社
取的策略是:
會注目的焦點,例如臺北市的四、五號公
1.健全社區組織:承辦人員必列席社
園拆遷案,老舊眷村的改建、重大石化工
區理事會(或社區協會) ,引導社區會務、
業區旁的村落遷移問題、高雄紅毛港遷村
財務、社區(會員)服務等健全運作;
案,以及 921 災後重建地區,都不可避免
2.提供教育訓練課程:讓縣府與鄉鎮
的遭遇到重建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而香港
公所社區承辦人、社區幹部共同學習。
舊社區重建的經驗,當時卻帶給我很大的
3.改變經費補助內涵:以往縣府經費
震撼與反思。
除大多用於社區基礎工程建設補助外,少
香港政府為求加速舊市區的重建,於
部份會補助社區生產福利建設及精神倫理
1987 年底成立一法定機構,即「土地發展
建設,但社區不是用於自強活動、旅遊,
公司」 (L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簡
就是慶生會、做制服等非公益花費,為導
稱 LDC)。根據香港法例第十五章土地發
正此風氣,改以社會福利或社會公益之活
展公司條例,推行及促進市區重建,改善
動才予以補助。另外,對於評鑑績優的社
香港環境。但是,實施之後,發現重建會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面臨很多的問題。重建對居民的影響是相
家庭危機為轉機,此等經驗委實值得我們
當廣泛而多方面的,並非僅止於補償安置
學習。當時我寫下:
的問題而已。重建所引發的問題很多,實
「…筆者由社區重建服務隊人員陪
非外人所能感受,舉凡因重建所帶來的居
同,走在即將改建的舊社區街道上,
民家庭氣氛緊張和心理壓力;被迫終止的
目睹社區居民熱絡的和工作人員寒喧
鄰里關係和支持網絡;對重建計畫一知半
請益,未見他們已往的擔憂害怕,卻
解的患得患失之不安感覺;子女轉學、個
見互信互助的暖流充滿他們的身上。
人轉業及家中年老成員的安排問題;此
期待臺灣未來的重大遷村案及社區重
外,重建區的商家被迫停業,所導致的虧
建方案,主事者除了政策面、環境面
損和職工遣散問題,其職工即便獲得遣散
的考量外,也能多注入一些社會面、
費亦難照顧其餘生,更難奢望工作所帶給
人性面的思慮,如此政府與民眾雙贏
他們的尊嚴。
局面方有可期!」 (卓春英,1999) 。
因此,有感於受重建影響人士,尤其
香港社區工作的觀摩學習經驗,讓我
是低下階層及老弱人士,在面對收購、補
們更思考如何落實高雄縣社區工作實踐。
償及遷置過程中,承受頗多徬徨與困苦, 間的利益亦鮮有一致,所以,香港土地發
三、實踐期之一:「福利社區化,社 區福利化」
展公司和社會服務機構於 1992 年開始成
基本上,高雄縣的幅員廣大,計分為
立舊社區重建社會服務隊,由專責的社工
岡山區、旗山區、鳳山區三區。由於鳳山
人員,妥善地照顧受到舊區重建計畫影響
區是縣府行政中心,因此,大部分的資源
人士的利益;為他們排難解紛,並按需要
和社福機構都在此區,而社工人員也都集
提供實質社會服務給他們;同時將他們的
中於縣府上班。為使各地區民眾都能得到
困難反映給土地發展公司和政府相關部
公平對待與照顧,當時我們喊出的施政方
門,以促進政策改善及化解潛在社會矛
針是「福利社區化,社區福利化」 ,首要之
盾,幾年下來,不僅使舊社區重建過程得
務就是設置分區的社福中心,讓社工人員
以順利進行,亦加強社會發展的穩定性。
更貼近鄉鎮社區,讓民眾更方便取得福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香港舊社區
服務,同時,也爭取讓鄉鎮公所得以聘用
重建服務隊不僅使當事人獲得充份的補償
社工人員,讓專業社工進駐鄉鎮社區。具
和安置,同時讓他們獲得「知」的權利;
體的做法如下:
而各居民所遇問題各異,且業主與住客之
獲得轉達「不滿」的途徑;獲得協助解決 (一)以政策引導社區
因重建而引起的家庭問題;獲得輔導以助 計畫未來。使得當事人的憂慮不安降至最
由縣府規劃社福相關政策與措施,並
低,居民在舊社區解體過程中,化個人及
編列預算,鼓勵社區申請並據以執行,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如,成立長青童子軍、老人日托班、老人
協會承辦。該會主要以外配生活適應、老
營養午餐等。
人日托、兒童課輔及親子活動為服務重 點。然而或許由於社區的認同度不足、週
(二)把服務送到社區
邊支持網絡不足?或是社區想自主的力量 出來了?關懷協會仍在 5 年後退出中崙的
例如,依地區及早療人口數的需求,
社區工作,交由社區委員會自行運作。
成立區域型甚至是鄉鎮型的早療工作站; 舉辦婦女法律巡迴講座、婚姻學校、媬姆
2.五甲國宅社區
訓練、婦女學苑、社區媽媽讀書會等計畫,
不同於中崙是個新社區,五甲國宅社
社區可依其需求,提出申請,縣府就會將
區是高雄縣第一棟國宅社區,由 1985 年開
此免費的服務與訓練送到社區。
始興建,1986 年也曾經是內政部指定的國 宅示範社區,但曾幾何時已淪為犯罪溫
(三)進入社區與社區一起工作
床、髒亂地域、鄰里關係疏離社區。因此,
上述的作法,社工人員都還只是扮演
我們從 1995 年開始就計畫採香港社區重
一個規劃者、資源連結者的角色,其所處
建模式,再造五甲國宅社區。但是,我們
的位置仍是在社區的邊緣。
首先面臨的是國宅主管單位的抗拒,認為
第三階段的作法,社區工作人員則是
社工人員的進駐,侵犯掠奪他們的地盤,
真正進入社區,與他們一起工作。以下是
幸好有縣長的支持,再加上我們的磨功,
具體的實例:
社工才得以進入社區工作,而五甲社福中
1.中崙國宅社區
心終於 1997 年成立,是高雄縣也是全國第
如前所述香港的社區重建工作讓我對
一個社區福利中心,而後於 1998 年更被選
臺灣社區工作有所省思。因此思考如何讓
為內政部的福利社區化實驗社區。很多文
社區工作人員進入社區與居民一起工作,
獻報告指出內政部為推動「福利優先區實
1997 年開始,首先選定的是鳳山的中崙與
施計畫」於 1998 年選定 5 個實驗社區,包
五甲國宅社區。
括:臺北市文山區、宜蘭縣蘇澳鎮、彰化
選定中崙社區主要因它是一個新完成
縣鹿港鎮、臺南市安平區,以及高雄縣鳳
的國宅社區,想像中可能比較容易進入。
山市(林萬億,2012;莫藜藜,2007;陳
我們採取的方式是預留空間,用公辦民營
鈺欣,2007;黃肇新,1999) 。
方式,由民間社福團體或基金會進駐,提
我們派駐 1 名督導與 2 名社工進駐,
供相關社區福利服務。前後由家扶基金會
從管理中心的空間改造開始,有兒童遊戲
高縣家扶中心及臺灣關懷協會進駐,家扶
室、青少年圖書室、老人休閒空間、婦女
中心雖在社區提供圖書室,惟其仍以經濟
成長教室,增進社區居民互動機會,再由
扶助個案為主,與社區的需求及共融度較
社區共同關心的議題切入,召開社區治安
低,承接 2 年後未再續約,轉由臺灣關懷
會議,由社區居民找出社區治安髒亂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角,動員社區熱心人士及公部門的力量,
特色是「社區自治幼兒園委員會」的設置,
將電動玩具店趕出社區;另外,為社區辦
由社區家長、里長、社區意見領袖、幼兒
理外籍配偶生活輔導班、社區保母支持系
園老師共同組成,是幼兒園的最高決策單
統、兒童少年社區照顧支持系統,迭有成
位,舉凡收費標準、弱勢兒童收托比例等
效(趙善如,2002) ;社區社工員也鼓勵社
皆須經委員會通過。自治幼兒園特別收托
區居民籌組「心故鄉社區營造協會」 ,做社
新移民、高風險家庭幼兒,並提供社區家
區的空間營造,開闢多處社區小花園,並
庭幼兒臨托,舉辦社區親子教育、社區家
引進「夢想家基金會」的外籍人士短期進
長座談會、鼓勵社區居民成立愛苗工作
駐社區,協助社區自製環保道具,辦理踩
隊,自治幼兒園也成為社區居民交流的空
街活動,至此,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完全得
間,與社區共融,社區家長更加投入社區
以激發出來,社區居民開始關心並參與公
公共事務。
共事務。由於社區自主力量出來,加上
面對市場機制上的競爭,自治幼兒園
2002 年五甲社福園區的成立,某些社福業
的經營並不容易,但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
務可由園區社福團體提供,於是 2004 年縣
的在地特性及照顧弱勢的經營理念,獲得
府撤出大部份社區工作人力。
社區不錯的認同與支持。內政部(2006)
3.五甲社福園區與社區自治幼兒園
認為自治幼兒園未來可達到的預期效益,
由於先前五甲國宅社區的沒落,導致
包括:提供平等普及之托育服務以建構完
原先的店面空間無法售出,而規劃好的幼
整的社區化學前教保照顧體系;落實公共
兒園,也因租金售價太高無人問津,荒廢
托教體系理念以推動公私融合之社區照護
閒置成為治安死角。在社會科的計畫斡旋
網絡;凝聚社區共識並建立社區認同感以
之下,以較低廉的租金提供社福團體作為
落實地方自治精神。
辦公室,於是 2002 年五甲社福園區成立, 11 個團體進駐。至 2007 年因國宅得以出
四、實踐期之二: 「社區照顧」與「社 區總體營造」
售,11 個團體才遷出,結束社福園區的夢
除了上述的社區工作實踐外,不可否
想。基本上,由於團體與社區共融度不足,
認的被閒置的社區活動中心,以及形同虛
社區居民對團體的認同度也不高,福利園
設的社區發展協會仍不在少數。2004 年因
區並未發揮原有期待的功能。
著內政部「營造福利化社區工作特色」專
共有身心障礙、婦女、老人、社會倡議等
2006 年荒廢閒置的幼兒園,經社會局
案,組成跨單位「社區照顧推動小組」 。社
與國宅處和社區居民溝通、整修之後,由
會局並挑選 16 個社區作為試辦,以專人陪
彭婉如基金會承辦「社區自治幼兒園」 ,縣
伴輔導的方式,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學習
府除補助修繕費用及承租費用外,營運收
一起推動社區照顧,至 2005 年底,高雄縣
支對列,完全由基金會負責。此幼兒園的
共有 23 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社區內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用社區活動中心等場地提供長輩據點的各
參與或提需求來解決問題』 ,但是經過這幾
項服務。
年的社區輔導實戰經驗,個人比較傾向於
另外,2005 年謝長廷先生接任行政院
在社區居民尚未有能力主動參與公共事務
長後積極推動「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時,是非常需要公部門或專業團隊加以教
以實現「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
育、引導的。由於傳統的教育以及之政治
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林萬億,
風氣其實都不太允許人民有太多聲音,因
2012) 。縣府也成立「社區營照推動小組」 ,
此,解嚴之後突然要我們的民眾勇敢的表
由各部門共同推動「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達自己的意見或需要,我想這是需要時間
(蕭淑媛,2004)。輔導社區針對產業發
及教育的。」
展、社區治安、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環 (二)其次,是社區工作推動及執行面的複
保生態、環境景觀六大主軸來發展。
雜度及困難
在高雄縣的社區工作經驗,輔導社區 轉型的過程中公部門社工員扮演舉足輕重
吳麗雪等人(2011)提出高雄縣執行
的角色,專業社工可能是引導者、促成者、
社區工作的困難,包括:中央重大政策的
計畫者,也可能扮演倡導者、諮詢者、專
推動對社區發展進程的干擾、社區發展政
家、鼓勵者、催化者等角色,社工員依據
策搖擺不定令基層無所適從、社區的自主
社區發展階段的需要來轉換扮演的角色,
性及個別特色仍有待開發、行政部門關卡
適時的提供協助(蕭淑媛,2004)。
的層層阻礙耗損社區能量與意願。 但是高雄縣政府社會局仍然一直在地
參、社區工作實踐與社區工作教 育
方基層扮演倡導者、催化者、使能者等的 角色,透過教育訓練、經驗分享、實地參 訪及陪伴輔導等方式,增能及培力社區,
一、高雄縣社區工作實踐經驗反思
來協助社區組織徹底轉型,鼓勵透過社區 居民的自我力量來打造自己想要的家園環
從高雄縣的社區工作實踐上,社區社
境(趙若新,2008;蕭淑媛,2004) 。
工員所要面對的挑戰與問題是:
「…在組織領導者的支持之下,我們 (一)首先問題是:社區工作不是應該「由
自己先跳脫傳統的社區業務工作模
下而上」嗎?為何都是地方政府在規
式,以社區參與、永續發展、公民社
劃主導?
會的建立為終極目標,整合及充分掌
陳秀雯(2006)就以社區社工的實際
握各方的政策及資源,透過申請各部 會的計畫及方案執行為手段,以土法
經驗道出: 「我們常會聽到大多數的專家或學者
煉鋼的方式發展出適合高雄縣的社區
都會說: 『社區營造就是要由下而上的主動
營造工作模式;礙於縣政府的財政,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我們能直接提供給社區組織的補助有
有許多的新增或修訂,碩士班也有明顯的
限,因此,我們辦理計畫書撰寫的培
新增或修訂課程,顯示社區工作教學逐漸
訓、經費申請及核銷的注意事項等培
在加強,而新增與修訂課程也正代表社區
力課程,厚植及提昇社區組織的能
工作教育朝向實務接軌的趨勢(卓春英,
量,同時再加上專業人員的陪伴、輔
2008) ,但也突顯出在教學上未能提供學生
導,不單單是申請經費、方案的執行,
模擬演練的限制(李易駿、鄭如雅,2008) 。
我們更重視的是社造精神及觀念的灌
此外,從相關文獻及研究整理出 2000 年以
輸、社造經驗的累積,同時更期許每
來學生、教師及實務工作者對社區工作教
個方案都能以社區參與模式並且永續
育提出的反思:
經營…」 (陳秀雯,2006) 。 (一)從學生層面反思社區工作教育
賦能階段之後,協助社區居民選擇解 決問題方案並執行,如此過程,周而復始,
包括:在社區工作歷程中對自我及專
社工需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在複雜的地方派
業的反思(陳鈺欣,2007;李蕙君,2010;
系關係中,喚醒居民共識,解決社區問題,
郭政硯,2009;方昱,2005;江函育,2015;
如此的工作環境和挑戰,社工教育界該如
蔡弘睿,2012) ;對社區工作困境及社區賦
何裝備我們的學生呢?
權的實踐(陳家豪,2010;許俊才、顏成 仁、涂志雄,2012) ;社區工作者該具備的
二、社區工作教育反思
核心能力(鄭如雅,2010;鄭如雅、李易 駿,2011) ;社區實作及社區工作教學模式
徐震(2005)指出: 「臺灣社區工作教
探討(盧俊文,2010) 。
育發展,仍然有許多學校沿用民國五十三 年到民國六十一年間聯合國亞經會來臺舉
(二)從教學者層面反思社區工作教育
行「社會工作教育會議」時所建立的標準 以及各校師資的情況作課程編排,就現況
包括:對社區工作教學與實務的討論
來說目前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中社區工作的
與研究(徐震,2005;李易駿,2008) ;對
部分在整體規劃上仍稍嫌不足」(徐震,
社區工作教育走向及課程分析(李易駿,
2005;莫藜藜,2007)。
2012;李易駿、鄭如雅,2008;張世雄,
而自 1997 年來臺灣大專院校社會工
2006,2007) ;921 地震災區重建「漂流社
作系所大量增加(林萬億,2010) ,從附表
工」對社工教育社群的反思(王行,2007;
一、二“大專院校社會工作學系(組) (含
方昱,2009a,2009b;黃盈豪,2008) 。
學程)及碩士班社區工作及相關課程", (三)從社區實務工作者層面反思社區工作
可看出 104 年度比 96 年度大學部新增社工 系及學程共 23 所,研究所部分新增 2 所。
教育
96 年度開始大學部相關系所的社區課程
除教學課程外,如何讓學生到社區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7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習?學校老師可能帶著學生進入社區學習
以實習(社工實習條例規定:實習地點要
嗎?筆者所訪問的社區實務工作者,提出
選擇在有合格社工督導的場域) ,使學生無
一些問題與建議,供教育界省思:
法順利實際進到社區。在就業方面由於臺
1.社工是否有能力在社區主持會議?
灣社區發展協會多半靠向政府申請方案補
2.社工對於社區派系與人際間的關係
助以維持協會活動,本身的人力、物力、
是否可以圓融的處理?(如何察言觀色,
財力等內部資源都較為匱乏,社區多數無
在過程裡拿捏份際跟角色定位,避免涉入
任用專任人員的能力(徐震,2005;莫藜
派系糾紛漩渦)。
藜,2007) 。李易駿(2012)也指出,社區
3.如何將社會工作的業務向社區拓
工作的實務教學及實習困難、社區工作者 的專業服務內涵不明確、以社區工作為主
展? 4.社區工作也是一個團體工作,學生
要服務方法的就業機會稀少,都是臺灣當 前社區工作專業化發展的挑戰。
可以到社區參加社區會議,學習觀察。 5.教導學生如何做社區工作,如何著 手推動?
肆、討論與建議
6.請學生為社區提一個申請案,由申 請到核銷都可以參與的話會更棒!
研究指出在變異的社區工作中,社區
7.學生瞭解社區的會務,以及會務的
工作者應扮演的角色及須具備的核心能
正常對社區的影響是什麼?
力,包括:認識社區與社區建立關係、對
「…學校老師自己本身要多參與社
社區情況進行評估判斷、組織的能力、與
區,…可是說實在的…要跟社區一起
社區居民團體協力、資源統合能力、行政
工作是非常花時間的,大部分的老師
能力、自省能力等(林明禛,2013;鄭如
大概沒有辦法這樣子投入,我覺得可
雅,2010;鄭如雅、李易駿,2011) 。如前
能的話…學校應該有一些實務性的課
所述,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變化,
程或方案,可以想辦法跟社區連結,…
社區工作從「社區發展」、「社會福利社區
把學校的社工的實習跟社區…怎麼讓
化」 、 「社區照顧」 、演變到今日的「社區總
社工系的學生,透過實習的過程對社
體營造」 、 「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這些演變
區工作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趙○
呈現社區工作的發展趨勢:主導方向改
新)
變、重視內涵不同、社區結構變遷、多種 專業參與等,社區工作者須具備多種能
(四)教學與實習及就業欠缺連結
力,而在社工教育上也應有所因應。
臺灣社區工作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教
本文以筆者在地方政府參與社區工作
學、實習、就業彼此無法有效的配合。在
的實踐經驗以及社區工作教育現況做反
學校上完社區工作方法之後,沒有社區可
思,綜合以下討論與建議,希望可做為社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一起作」 (doing with community),進而提
區工作教育與實踐者的省思參考。
供綜合性可近性多元化的社區服務(王卓
一、社區工作該「由上而下」或「由 下而上」?
聖,2004) 。
社區發展所倚重的社區工作專業,常 見應該要「由下而上」 ,而不該「由上而下」
三、社區工作的實踐與推動遇到的困 難?
的否定性批評(林萬億,2006;張世雄,
以社工實習角度言之,依據「專門職
2007) ,以至於社區工作者有所疑慮。但黃
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社
源協(2004)指出,社區需要充權, 「由上
會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
而下」與「由下而上」可互相搭配,當社
對於實習督導的條件為:社會工作師或符
區能力不足之際,常需透過外力(含政府
合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工師考
及專家)協助以提升其能力,因而,必須
試應試資格之社會工作相關人員專業背
秉持「可上可下」的社區工作思維,藉由
景,且至少應有 2 年以上實務工作或教學
這種彈性方式調整介入程度,使能培植居
經驗。從事社區發展工作的社工人數少,
民真正能力。由前述高雄縣的社區工作執
就社工師法的實習規定,能提供社工督導
行經驗亦可驗證「由上而下」與「可上可
的社區相對少數,所以,影響進到社區實
下」 ,再達到「由下而上」的社區工作歷程。
習的社工學生人數,環環相扣下,不易於 社區工作之發展。
二、社區工作者一定要「專業」嗎? 或社區工作不應該只是 「專業」 ? 方昱(2002)以自己的經驗描述「專
四、社區為何無法有長期的專業社 工?
業社會工作者」進入社區工作的擔心與疑
社工較少從事社區工作原因,歸納如
慮,反觀「非專業的社區工作者」卻並沒
下:
有身分認同的焦慮,只是認同自己是「作 (一)社區存在因人設事之影響力
重建的」或是「作社區的」 。事實上,由社 區的角度而言,目前大多數社區希望是什
「社區發展協會」為人民團體,面臨
麼都能做,而且具有社區經驗的「通才」,
理監事每四年改選之影響,再加上村里層
所以人力的需求不一定以社會工作者為
級的社區易受基層選舉影響,理事長或里
主,而且社工教育重視「專業」 ,專精化的
長在社區扮演重要角色,易因人而設事。
學習,相對地覺得專業在社區沒有發展的
社工在社區,面對政治力的影響以及社區
空間,亦使社區不易留住專才。事實上,
多元複雜的特性,需要有生活歷練、經驗,
社工系學生進入社區工作宜拋開「專業」
但在強調「專業」以及受西方文化影響的
的束縛與優越感,才能真正做到「與社區
社工教育中, 「人情世故」的運作為內隱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識,無法言說與教導,更甚者不覺這是專 (一)設計實務導向的課程
業教育內容,社工在社區的邊緣化自是不
社區是實踐生活與公民社會的場域,
難想像。
無非是發現及解決社區問題讓社區居民生 (二)財源途徑不固定
活更好。所以,建議藉由社區參訪、蹲點
社區發展協會主要經費來源仍是以政
社區、實地調查或安排社區實務者(不限
府補助經費為主,僅有 3 成屬於社區自籌
定學歷)講授課程,提升實務且本土化的
經費。此反映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重點仍
社區工作能力。
受到政府補助經費的影響甚鉅,或者是多 (二)社會工作與跨領域的合作
數社區多在協助政府推動各項政策方案 (簡慧娟、王燕琴,2012) 。但政府計畫鮮
社區工作不僅是社會工作的領域,涉
少補助固定人事經費,即使衛福部「旗艦
及政治、文化、農產、行銷、空間營造、
計畫」提供專職(專業)人員人事費用,
文史、勞動、經濟、照顧、環境、觀光等
專業服務費每案限補助一人,其聘任須經
多元議題,所以應與其他專業合作,鬆綁
直轄市、縣(市)政府核備;延續性計畫,
社會工作實習規定以及增加社會工作課程
該員服務費,逐年降低補助額度百分之
的多樣性,規劃設計社區工作的課程地
十,第四年即不予補助。雖然該專職人事
圖,讓學生擁有更多元的學習,增加進到
聘用資格為具社工師考照資格者,為社工
社區工作的理解與參照。
提供保障,但政府補助結束也是宣告「失
總之,社區工作課程在大學階段之入
業」的開始,阻卻了社工進到社區服務的
門教育應該教什麼?哪些是屬於繼續教育
意願。
之課題,以及如何解決社區工作實踐上所 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還有待社區工作教學
五、社區工作教學與實踐如何契合?
與實務界共同研議。
社區工作課程應以「組織社區居民與
(本文部分資料曾發表於 2008 靜宜大學
社區組織間協同運作的知識與技術」為主
社區工作教育發展與實踐研討會。感謝社
軸。但是,教學者無法如同個案工作或團
區實務工作者趙若新、甘玲華接受訪問,
體工作般模擬出類似實務的環境、無法藉
提供經驗分享,柯芊邑在資料收集上的協
由角色扮演而提供學生演練的機會,而僅
助)
得提供「接近實務場域的機會」 (李易駿,
(本文作者為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
2008) 。但如果學校課程可以更具彈性地讓
授)
學生進到實務場域「做中學」 ,而非僅於接
關鍵詞:社區、社區工作、社區工作實踐、
近實務的場域,將提供學生不一樣的看見
社區工作教育
與學習。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社區自治幼兒園實施計畫。 方昱(2002)。社會工作不應該只是「專業」。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生活重建中心的過 去,重建工作與社工專業的未來-921 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討會。 方昱(2005) 。清水溝的行動與敘事--我在社區中實踐社會工作的歷程與專業反思。東吳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 方昱(2009a)。社區工作:從「A」到「非 A」一個教學與實踐上的反思觀點。延伸閱 讀清水溝 27。www.lukutea.com.tw/luku2/reading/pdf/29.pdf。 方昱(2009b) 。反思性社會工作: 「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 報,21,83-99。 王行(2007) 。等待社群∕community:置身現代性統治技術下注人工作者的共在追求,發 表於「臺灣社區工作的溯返與薪傳:徐震社區工作論述學術研討會」 ,臺北:臺灣社 會工作教育學會,6 月 14 日。 王卓聖(2004) 。臺灣與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大社工學刊,9,137-182。 江函育(2015) 。社區發展協會社工員角色的敘事研究-以旗艦計畫社工員為例。國立暨 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暨南大學。 李易駿(2008) 。實務取向的「社區工作」課程教學改進研究:行動研究的分析。靜宜人 文社會學報,2(1),1-26。 李易駿(2012)。朝向專業化的社區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8,95-105。 李易駿、鄭如雅(2008) 。當前社區工作課程的核心內容:內容分析的初步探討。社區工 作教育發展與實踐研討會。臺中市:靜宜大學,2008 年 3 月(臺灣)。 李蕙君(2010) 。從社區實務導向反思社區工作的教與學。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位論 文。臺北市:臺北大學。 卓春英(1999)。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談香港社區重建經驗。中國時報。 卓春英(2008) 。臺灣社區工作教育之省思-由高雄縣社區工作實務經驗談起。發表於靜 宜大學社區工作教育發展與實踐研討會。 林萬億(2012) 。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市:五南。 林萬億(2010) 。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 153-196。doi:10.6171/ntuswr2010.22.04 林明禛(2013) 。從當代社區的變異初探社區工作者角色。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3(1),99-126。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徐震(2001)。臺灣社區工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2005 年的觀察)。載於莫藜藜主編 (2007) ,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頁 390-399)。臺北市:松慧文化。 徐震 (2005) 。社區工作教學與實務結合。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1-18。 張世雄(2006) 。論當前社區工作及其教育走向。2008/03/13 取自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 暨社區育成中心網址: http://6star.sw.ccu.edu.tw/index.php?option=com_remository&Itemid=31&func=fileinfo &id=125 張世雄(2007) 。 「瞭解社區」與「服務社區」 :延續社區工作教育傳承的路標、地圖和螢 光。2008/03/13 取自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暨社區育成中心網址: http://6star.sw.ccu.edu.tw/index.php?option=com_remository&Itemid=31&func=fileinfo &id=144 陳鈺欣(2006) 。變與辯-我在社區工作歷程中對專業的反思。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南:長榮大學。 陳秀雯(2006)。另一種社造工作的推動模式~以高雄縣政府社造經驗為例。2006 全國 紀元下之地方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發 展中心 陳家豪(2006) 。社區工作的挑戰與因應:以一個望成社區的行動研究為例。國立暨南大 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暨南大學。 許俊才、顏成仁、涂志雄(2012) 。社區賦權的實踐與反思:以屏東排灣族部落為例。臺 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1),29-64。 郭政硯(2009) 。老師到底有沒有教?社工系畢業生的社區工作之路。長榮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長榮大學。 趙若新(2008) 。蛻變.社區培力-以高雄縣政府的社造與社照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雪、林秀芳、林弘昌、蕭淑媛、陳秀雯、李玫臻、凃筱菁(2011) 。福利社區化-改 制前高雄縣社區活化之具體社區營造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34,367-380。 黃盈豪(2008) 。社區產業與幸雅部落大安鄉部落共同廚房對社區工作教育的反思。社區 工作教育發展與實踐研討會,臺中市:靜宜大學,2008 年 3 月(臺灣)。 黃源協(2004) 。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鄭如雅(2010) 。社區工作者合纖專業能力之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 系碩士班論文。臺中市:靜宜大學。 鄭如雅、李易駿(2011) 。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之經驗與觀點。 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1-44。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蔡弘睿(2012) 。深則厲,淺則揭-一個社區行動者在社區互動歷程中的自我轉化。臺北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臺北大學。 盧俊文(2010) 。國內社區工作教學模式之探討-東吳大學社工系社區實作課群學生之觀 點。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 簡慧娟、王燕琴(2012) 。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現況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38,4-11。 蕭淑媛(2004) 。社區媽媽教室對基層婦女及組織的增能歷程-以高雄縣二個社區媽媽教 室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Hillery, G.(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ety ,20, 111- 125.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附表一
大學院校社工相關科系社區工作相關課程
校系名稱
社區工作相關課程
學年/
社區工作相關課程
學年/
96 年度
學分
104 年度
學分
臺灣大學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三/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三/3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團體動力專題討論
三/2
社會增權與社區工作實務
三/3
暨南國際大學
社區工作
一/3
社區工作
二/3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照顧
三/2
社區照顧
三/2
臺北大學
社區工作
三/3
社區組織與發展
三/3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照顧
三/3
社區資源運用與管理
三/3
屏東科技大學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社會工作系
社區工作機構實習
四/2
社會工作實習(1) :
四/2
社區工作方案實習
四/2
社區工作機構實習
社區健康營造
四/2
社會工作實習(2)
四/2
社區工作方案實習 社區健康營造
四/2
中正大學
社區工作
一/3
社區發展
一/3
社會福利學系
社區地理資訊系統
一/2
社區行動與規劃
一/3
社區地理資訊系統
一/3
社區組織與發展
一/3
公民社會與社區理論
一/3
社區工作
三/3
臺灣師範大學
社區教育
二/2
社區教育
一/2
社會教育學系
社區總體營造
三/2
社區總體營造
三/2
社區文化產業
三/2
社區文化創意產業
三/2
臺北市立大學
-
-
社區規劃與創思
三/3
-
-
社區會議規範與實務
二/3
社區新移民文化
二/3
社區營造與實務
三/3
社區文化與產業
三/3
社區行政與服務
三/3
社區工作方法
三/3
社區閱讀學習
三/3
社區資源與利用
三/3
社區規劃與理論實務
四/3
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臺中教育大學 區域社會發展學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
屏東教育大學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
社會發展學系
社區行銷
四/3
公民社會與社區發展
四/3
老人照護與社區資源
四/3
社區觀光規劃
三/2
社區營造理論與實務
二/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2
資訊科技在社區營造之應
三/2
用 -
-
社區工作
三/3
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
社區工作
三/3
-
-
社區工作
二/3
機構與社區照顧實務
三/2
社區工作
三/3
經濟社會學專題:社會企業
二/3
國防大學 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 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 東海大學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發展實務
三/3
東海大學
-
-
社會學系
與社區發展
輔仁大學
社區工作
三/2
社會工作學系 東吳大學
社區工作
三/2
社區工作
三/2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3
社區工作
三/4
-
-
社區、歷史與文化
一/2
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區
三/2
社會工作學系 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
域研究 高雄醫學大學
社區工作
二/2
社區工作
二/3
-
社區工作
選3
社區工作實務
必3
社區經營與管理
四/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三/3
醫學社會學與 社會工作學系 -
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 利學系
-
逢甲大學
-
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 營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
社區工作
三/3
社會福利學系 實踐大學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一) 三/2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一) 三/2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二) 三/2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一) 三/2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長榮大學
社區工作
二/3
社區工作
三/3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藝術
二/3
社會工作機構實習-社區
四/3
社區工作方法與技術
三/2
與非營利組織組
社區照顧
三/3
社會工作機構實習-家庭
國際社區工作
四/2
與社區組
四/3
社區照顧
三/2
慈濟大學
社區工作(一)
三/2
社區工作(一)
三/2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工作(二)
三/2
社區工作(二)
三/2
玄奘大學
社區工作
三/3
社區工作
三/3
社區組織與發展
三/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社區工作實務
二/2
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 系 -
中山醫學大學
-
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 系 亞洲大學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社會工作學系
-
-
亞洲大學
社區社會工作實習
四/3
家庭與社區健康學程
社區健康照顧導論
二/2
社區營造理論與實務
二/2
社區弱勢家庭關懷工作
二/2
社區弱勢家庭培力工作
二/2
南華大學
社區工作
一/3
社區工作
二/3
應用社會學系
社區研究
一/2
社區風險
二/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一/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三/3
社區實習
一/2
社區照顧
三/3
-
社區組織與發展
三/3
佛光大學 社會學系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社區工作(一)
三/2
社區工作(一)
三/2
社會工作系
社區工作(二)
三/2
社區工作(二)
三2
朝陽科技大學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社區工作
二/3
社會工作系
社區工作實務
三/2
社區工作實務
三/2
大仁科技大學
-
社區工作
三/2
社區工作
三/2
社區發展實務
三/2
社區衛生護理學
二/3
社區照護實務實習
三/3
社區工作
三/3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二/3
-
社會工作系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
-
長期照顧系 樹德科技大學
社區發展季刊
-
155 期
-
18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卓春英
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
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 美和科技大學
社區工作
二/2
社會工作系
社區心理衛生
二/2
社區營造
四/2
社區健康營造
四/2
育達科技大學
社區工作
二/3
-
-
社區工作
二/3
-
-
社區工作
三/3
社區營造
四/3
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 大同技術學院 社會工作與服務管理系 中臺科技大學
-
-
社區老人健康促進
三/2
-
-
社區工作
三/3
-
-
社區工作
二/3
-
-
社區工作
二/3
-
-
社區組織與發展
三/3
-
-
社區工作
三/3
老人照顧系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老人福祉與社會工作學 系 高苑科技大學 銀髮事業暨社會工作學 士學位學程 康寧大學高齡社會健康管理科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 聖約翰科技大學 老人服務事業系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各校網站 2016/07/08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8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附表二
研究所社工相關科系社區工作相關課程
校系名稱
社區工作或相關課程名稱
學年/
96 年度
學分
社區工作相關課程名稱 學年/ 104 年度
學分
臺灣大學
社區資源管理
3
社區資源管理
3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社區團體動力專題討論
3
照護、住居與社區
3
3
社區照顧 臺灣師範大學
社區教育研究
一/2 社區營造與社區教育群:
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
區營造研究
3
社區教育研究
3
社區產業經營與社區行銷
3
研究 社區大學經營研究
3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 社區工作專題
3
社區工作專題
3
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3
社區照顧專題
3
二/3 社區組織與發展專題
3
社區照顧專題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碩 社區照顧專題 士班 東吳大學
進階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一/3 進階社區工作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社區工作與社區照顧
二/3 -
隔年 開 /3
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發展與社區議題
3
高級社區工作
一/3
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
福利產業、社區營造與脫貧策略
3
社區政策專題討論
二/3
社區政策專題討論二
3
社區政策專題討論二
二/3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碩 社會工作間接服務:社區工作專 一/2 社區工作專題 士班
二/2
題 二/2 -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 進階社區工作
-
系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會學與 醫社組 健康、社區與社會
一/3 健康促進與社區實務專題 一/3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社工組 社區實務專題討論
一/3 討論
中山醫學大學
-
-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健康促進與社區實務專題 一/3 討論
碩士班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各校網站 2016/07/08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 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練及接班次序(註 2) 。為什麼社區發展政
壹、前言
策推動五十年,有龐大的政府資源投入及 社區工作的確立,於 1939 年在美國全
社工教育的養成,卻沒有看見應有的成
美社會工作會議,首次討論將社區組織列
效,以及在學術上的社區工作課程與實習
為三大工作方法之一(莫藜藜,2007:
發展困境何在,如何重新發展我國社區工
158-159;林萬億,2013:137)。自 1945
作的專業與價值,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重
年《四大社會政策綱領》開始,至 1965
點。
年《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得見臺灣 社會福利發展具體雛型,其中《民生主義
貳、社區發展工作政策的實務困 境
現階段社會政策》原文共分七大項,33 目,第七項為「社區發展」 ,同時述明: 「雇 用曾受專業訓練之社會工作人員,負責推
社區成為社會工作及社區政策實施的
進各項工作」 ,這是我國社會工作人員得以
重要場域,必然有其服務價值與需要,同
運用社區工作,推動社區發展政策之濫
時在各種集體的社會需求與問題解決上,
觴,亦是社區工作成為臺灣社會工作專業
應能發展出供需相符的就業市場,事實上
發展的實務基礎(註 1) 。社區發展工作推
社會工作者或專業社區工作者,投入社區
動至今已歷半世紀,社會工作者藉由社區
服務比例之低,令人詫異,因此必須重新
政策之推動,按理應該打下深厚的社區工
檢視社區發展工作環境的條件,找出不利
作實務基礎,發展出一套專業訓練的教育
人才投入社區服務的困境,試圖找出改變
方法,惟我國的專業社區工作發展人才至
與調整的可行性(註 3) 。從政策及制度面
今付之闕如,尤其是社會工作教育體制下
來看,自 1991 年頒布《社區發展工作綱
培訓的社區人才,尚未看見有效的專業訓
要》 ,從社區理事會轉型為人民團體性質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社區發展協會,強化由下而上的民眾參
第一線,必須要從政策面與組織執行面來
與,促進民主動員的組織方式。 《社區發展
探討,究竟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主體的社區
工作綱要》第六條明訂: 「鄉(鎮、市、區)
發展工作政策之執行,如何影響或產生社
主管機關應輔導社區居民依法設立社區發
區工作人才培育的困境所在。
展協會,依章程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自此
社區發展協會面臨的各項事務推動阻
社區發展協會成為日後各項社區政策推動
礙,早有諸多研究及整理(詹秀員,2002:
的重要組織。
5-8;賴兩陽,2004:69-74;修杰麟,2005:
為了協助社區順利推動各項工作,如
31-33;曾淑如,2012:57-58;簡宏哲、
綱要第三條: 「主管機關辦理社區發展業務
蕭至邦、陳竹上,2014:9-12;李易駿,
單位,應加強與警政、消防…等相關機關
2015:95、157、411-412) ,統整常見的社
協調聯繫、分工合作及相互配合支援,俾
區問題及本文實務經驗說明如下:
利社區發展業務順利有效執行」 ;第六條:
1.政治方面
「社區發展工作之推動,應循調查、研究、
多數社區及村里有地方派系與政治利 益的紛擾,地方共識不易整合;
諮詢、協調…主管機關對於前項工作應遴 派專業人員指導之」 ;第十條: 「社區發展
2.資源方面
協會…並得聘用社會工作員及其他工作人
社區內部資源通常匱乏,極度依賴政 府經費補助與募款不易;
員若干人,推動社區各項業務」;第十三 條: 「社區發展計畫…各相關單位應予輔導
3.人才方面
支援,並解決其困難」(註 4)。從綱要的
社區以志願服務人力為主體,幹部普 遍老化,吸引人才誘因不足;
各條說明我們可以瞭解,政府不僅推動社 區發展協會的成立,更積極鼓勵人民大力
4.組織方面
投入社區發展工作,強調跨局處、跨業務
理事長有連任限制,若無培養接班團 隊傳承經驗,社區事務極易停擺;
的協調整合,同時要求聘用或提供專業人 員進行社區的指導與輔導。當政府長期以
5.行政方面
來投入大量資源,用以支持社區組織配合
組織幹部對會務、財務及業務項目的
政府政策及提升社區各項品質時,雖然獲
認知及能力不足,難以依照年度計畫辦理
得各項工作要求的改善及提升,但從過往
服務運作;
的內政部至今的衛生福利部,在社區發展
6.社區參與方面
工作人才的深化訓練,尤其是政府資源與
非都市地區人口外流及加速老化,難 有生力軍動員的先天阻礙;
專業社區人員培育的供需兩端,未能看見 銜接與有效的整合產出,這是資源上的遺
7.社區意識方面
失,亦是國家社會整體發展的損失。我們
多數民眾對於社區及社區組織的定義
知道社區發展協會是社區業務推動的基層
與認知不足,缺乏社區意識,影響參與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意願,或因為地方政治與派系紛擾而卻步;
影響力,社區幹部多以老一輩的地方頭人
8.政策計畫方面
或派系領袖擔任,在選舉因素、政治動員
社區發展政策由政府不同部門各自推
及獲取利益的需求下,非我派系難以成為
動所屬目標及願景,各種計畫執行期程及
組織一員;另外社會變遷,政府資源有限,
標準資格不一,產生經費與資源分散,影
以往多靠政治關係輕易得到政府補助的時
響社區整合及申請參與的意願;
代已經過去,在各種政策推陳出新,除了
9.社區共識方面
核銷工作,不僅要比較專案計畫寫得好,
社區問題界定及計畫推動目標不易形
更要有動員社區整合的競爭力,但在舊世
成共識,執行方式與推動能力有待加強。
代或地方派系的把持下,通常有能力的專
綜合以上諸多社區面向的問題確認,
業人才若不是同路人,難以被信任及認
結合本文的社區輔導實務經驗,可以述明
同,獲得服務鄉里的機會幾乎沒有,在位
社區發展主要遭遇的產生脈絡如下:
者不願放棄組織名位,又不願他人插手社
1.社區發展協會是依人民團體規定成
區事務,協會沒有新陳代謝,僅有社區組 織虛名,而無發展功能之實。
立運作,政府以行政命令限制組織章程內 容,並要求社區組織與村里服務範圍重
4.社區發展協會是人民團體並為數眾
疊,多數縣市政府與鄉鎮區市公所亦不願
多,政府部門人手不足且管理不易,加上
改變社區界限,加上每個社區的人口數及
公民意識抬頭,政府對人民團體的治理傾
地域範圍落差極大,亦多見數百人及數千
向高度自治、低度管理,不少社區發展協
人的社區,都是一個社區發展協會在進行
會是名存實亡或是成為政治動員的附屬組
服務,但同樣只要 30 人即可成立一個團
織,若不積極造福地方居民,又無強而有
體,因為政府資源有限,造成僧多粥少或
力的重整機制,是阻礙地方發展的絆腳石。 5.社區發展政策項目多元,資源分散
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產生。 2.社區界限的改變首要考量政治問
難以整合補助,社區缺乏不同面向的專業
題,在政策上除了行政管理的便利外,社
人才,無力撰寫計畫或是對社區狀況與發
區區域劃分的主要權責在鄉鎮區市公所,
展願景、工作步驟不瞭解,以致計畫不切
至於多少人口才能劃出新的社區使其成立
實際或難以執行;加上社區政策補助多是
新的發展協會,並未有明確定義,況且那
指定社區發展協會為計畫申請對象,若協
些區域及里鄰要被劃分,又會影響到資源
會成熟運作則無礙,惟不想運作或無力運
分配及牽扯地方派系的權力結構,地方首
作的社區協會居多,其他社區組織有心想
長在不願得罪派系勢力及動輒得咎的情況
要接手推動,卻因為補助對象不符合,造
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徒增困擾。
成社區發展長期空轉,有必要放寬參與對
3.從社區理事會到社區發展協會的發
象的限制。 6.雖然社區組織與村里辦公處常有派
展過程,政策主導及政治因素佔有重要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系問題,若是整合多能相安無事,而社區
成員的素質或專業要達到一定水平外,社
組織內部亦有幹部、志工或會員等意見不
區意識及為民服務的態度更為重要,由於
合及行事作風的磨合問題,理事長是領導
多數社區居民及幹部,對於社區發展的概
人或是另有其人在主導運作,內部和諧決
念不甚瞭解,在沒有相對應的背景知識或
定組織運作順遂與否。
專業概念,作為個人社區工作能力的發展
7.社區發展需要公共活動空間,多數
基礎下,雖然可以透過政府每年都有各種
社區活動中心因時空背景及法規限制,多
社區培訓及研習課程,或個人努力自修及
數不合法而難以獲得認可及取得修繕補
實務參與建立專屬的社區發展能力外,這
助,或是因為土地所有權歸屬(產權共業
通常侷限在有實際參與社區事務的幹部或
或國有、私有土地交錯)及設施項目不同,
具有某種專長的對象,多數學員或志工,
如一樓是活動中心,二樓是神明廟宇,或
頂多強化社區意識及理解社區發展的意
是一樓是托兒所、幼兒園,但二樓才是活
義,能否成長到有行政管理、計畫撰寫或
動中心,甚至村里辦公處共存一棟活動中
組織領導的能力階段,除了自身的努力,
心,行政管理單位及實際使用單位的競合
更要有外來資源的介入與輔導。
鬥爭不曾少過,造成地方對立與交惡,部
以上分述說明,透過文獻調查與實務
分縣市在「村里」與「社區」活動中心兩
經驗的分析整理,得以瞭解社區組織推動
者的歸屬認定,如民政或社政系統上的權
各項社區事務的困難及挑戰,讓吾人得以
責亦不甚統一,還有多個社區組織因環境
透過社區問題的界定,找尋出對症下藥的
限制,在行政地緣上共用一個活動中心等
有效回應方式,以利解決問題或改變問題
情形,都有可能是社區資源協調及共享上
結構,讓社區發展工作得以順利推動及培
的阻礙。
養相關社區人才。
8.縣市政府及鄉鎮區公所推動社區發
參、學校與社區培育社區工作人 才的處境
展的能力有落差,主要是社會福利業管單 位,如社會局(處)長、鄉鎮區公所首長 或社會課長等,多以酬庸或政治考量任
一、社區工作課程的教學挑戰
命,有專業背景及實務經驗不足者居多, 形成外行領導內行,因政治力介入或干
臺灣各大專院校社工系皆有開設社區
擾,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或是將年度經
領域相關課程,亦列為社會工作實習及畢
費挪用他處,若無外來的專業協助或是主
業門檻的必修科目,但是社區工作相對於
事者有心推動社區工作,將造成有意願的
個案工作及團體工作,未如依附在機構實
社區組織推動各項工作很吃力,就是刻意
施的專業發展蓬勃。相較於機構式服務是
被忽略或打壓。
現今社會福利服務的主流,社區(發展)
9.社區培力工作極度不易,除了參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工作主要以社區發展協會為推動組織,社 19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工人員在社區進行服務,往往必須依附在
但在學術論述與教學上,缺乏有效的實務
社區協會中進行工作,社區組織與福利機
經驗連結,學生對社區只有知識上的概
構相比,就管理層面論之,前者結構較為
念,而無情境上的理解與感受;
鬆散、制度不穩定、權力運作複雜、發展 項目多元(簡宏哲、蕭至邦、陳竹上,2014:
(三)社區實習方面
5-6),加上社區組織缺乏專業社工及符合
不同學校社工系的實習辦法多有不
帶領實習條件的督導,是培養社區工作人
同,除實習內容與條件要符合社工師考試
才的先天阻礙。誠如學者所言,社區工作
資格外,對於學生從實習機構的選擇、實
的專業化仍需努力,雖然社工專業者發展
習計畫書的撰寫、實際指導學生社區實習
出部分的工作原則、工作模型,但實務工
的學校督導等規定均有操作上的差異,不
作技術的累積尚未充足(李易駿,2015:
同的學校督導對於社區實習與社區工作的
83)。
觀念、態度,若沒有正確的認知或理解,
針對社區工作專業課程及教育訓練,
會影響學生在社區實習的效果,以及跟社
有哪些問題或需要調整之處,透過研究資
區組織實習督導的帶領理念或實務上產生
料、社區工作教科書(詹秀員,2002:
衝突;
352-360;莫藜藜(主編) ,2007:158-174; (四)社區參訪方面
李易駿,2012:98-100;蔡宏進,2009、 2012;葉至誠,2010;林勝義,2011、2013;
為了讓學生貼近社區情境,以彌補教
姚瀛志,2011;林萬億,2013)及本文研
學上的經驗落差,課程多會安排社區參訪
究者社區教學經驗的統整說明如下:
及幹部推動社區發展的歷程解說,讓學生 從現場感受社區事務與現實層面的工作概
(一)課程師資方面
念,但是不同地區的社區發展經驗,有其
教授社區工作課程的師資,甚少有社
地域性、政治性、社會文化、生活習慣及
區工作或社區組織實務經驗,多數專家學
居民性格等個別差異,不一定能通則概
者或有社區評鑑及在國內外攻讀進修時,
論,加上各地社區願景與發展條件不同,
有社區服務或社區研究經驗,但不代表擁
現行的社區工作教科書,未分別對不同領
有對等的社區工作實務經驗與推動能力;
域的社區發展或社區營造案例進行分析討 論,仍然需要相關背景知識或概念促進學
(二)社區教材方面
生進行理解。
國內的社區工作教科書,致力於社區
上述的說明主要以社區課程教學層面
工作發展脈絡及名詞釋義之介紹,亦強化
來探討,當然一個學校是否在辦學理念或
社區研究、工作程序與實務方法等指導原
是在公益行動上,投入資源鼓勵學校教師
則,同時提升社區工作專業能力的建立,
及學生進入社區服務,以及各校社工系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能否重視學生在社
闕漢中等,2008;李易駿,鄭如雅,2008;
區能力的專業發展,都是影響學生選擇社
盧俊文,2010;何慧卿、張絮筑,2014) ,
區領域服務的促進因素。
且社工實習偏重於機構模式的發展,在社 區就業環境不足以保障社會工作者的生存
二、社區工作實習的實務挑戰
情況下,以致於從社區工作實務者為經驗
學校有社區工作課程及教學規劃,自
傳承的實習模式尚未被建構,更遑論社區
然要有社區實習單位,提供學生在知識與
工作實務專業的建立,那麼社區發展協會
實務上的理解及應用。但是提供社區實習
擔任社區工作實習的機構,遭遇了哪些問
的場域,仍然要有符合社工教育與實習目
題,本文以研究者的社區實習及教學帶領
標的專業條件。以《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經驗,分別述明如下:
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 (引用 102
1.有經費聘任社會工作人員的社區組
年 11 月 20 日修正版內容)及《專門職業
織少之又少,在社區服務的社工(專業)
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
人員通常是一年一聘,也就是說社區若未
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
申請計畫補助,就沒有專案人事費用應聘
之規定有,(1)實習機構資格條件:實習機
到專業人員,加上計畫每年要審核通過,
構應聘有專職社會工作師或具社工專業背
第二年不一定會獲得補助,社工人員就無
景之專職社會工作相關人員乙名以上,且
法繼續待在社區服務,除非社工人員或社
具備實習制度等各類組織;(2)實習督導資
區組織同時申請其他方案通過,社工才有
格條件:社會工作師或符合專門職業及技
第二年持續留任的機會。況且能夠連續在
術人員高等考試社工師考試應試資格之社
社區服務待滿二年以上的社工有如鳳毛麟
會工作相關人員專業背景,且至少應有 2
角,多數是大學畢業,何況社區組織聘任
年以上實務工作或教學經驗(註 5) 。
研究所以上的社工人員是可遇不可求,通
就社會工作實習所規定的實習機構與
常是為進行社區研究撰寫論文的研究生會
督導資格的條件來看,社區工作實習單位
進入社區服務,一旦完成論文畢業後,也
主要以社區發展協會而論,就算加上其他
就離開社區任憑發展,有能力將社區服務
社區組織,能夠符合上述條件者是少之又
經驗與社工專業知能整合書寫傳承者,同
少,這對多數的社會福利機構而言當然不
樣寥寥無幾。
是什麼問題,而對於想學習社區工作與社
2.社區發展協會的內部權力運作與領
區組織等發展實務之學生而言,卻是可遇
導人的資歷水平,決定社工專業如何被運
而難求的挑戰。由於我國比較缺乏社區實
用及授權與否,社區組織理監事及會務人
習相關研究資料,主要集中在社會工作實
員的素質通常參差不齊,尤其沒有社會福
習課程規劃、師生教學相長的探討(張貴
利工作或社區工作專業等相關背景,外行
傑,2006;黃彥宜,2006;;張世雄,2007;
領導內行時常可見,除非社區是自聘社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使其在工作崗位加速陣亡。
或專業人員辦事,否則社工是依附專案計 畫生存,是申請方案活動主要規劃及執行
5.社工常是社區組織的唯一專業人
者,但社區幹部或資深志工,往往會運用
員,遇有情緒壓力或工作倫理上的困難,
在組織的資歷或權力關係,干擾社工專業
除了社區成員的同理與支持外,面對專業
服務的進行或不當指揮社工聽命行事,因
服務或社區工作,所產生的各種遭遇,尚
人設事的影響服務成效與品質,又社會工
無其他專業同儕能夠協助諮詢或提供工作
作倫理不一定完全適用在社區,常讓社工
上的建議及督導,這也是社工在社區續任
左右為難或不知如何應對。
不久的原因,尚且不論社區組織或幹部人
3.社工在社區執行方案服務,不一定
員違反相關法令規定等情事,尤其是經費
有機會參與理監事會等重要決策的討論,
管理與核銷作業的違例,都是常見的社區
通常是接受指令的被指揮者,而社區志工
問題。
幾乎是在地居民,社工若是外來人士,在 未深入瞭解社區權力運作或地方社會關係
肆、社會工作教育與實習發展困 境的突破
等注意事項,容易觸犯社區的潛規則產生 負面影響,如被歸類為某人的小團體或是 某派系的同路人,多少會影響服務方案的
從社區發展工作政策的實務困境到學
執行。
校與社區培育社區工作人才的處境,我們
4.社工在學校接受教育,主要建立社
發現在研究資料或實務經驗的總結,影響
會福利服務範疇的能力發展,社區工作課
社區工作專業發展的結構上出現問題,至
程只能提供概念及方法,比個案工作及團
少有以下三大層面(註 6) :
體工作的訓練,更難有實務案例或在課堂
一、政策面
演練的機會,必須親自到社區服務,循序 漸進的適應社區情境,發展屬於個人的工
社工要進入社區服務,現行有聯合勸
作經驗與專業技巧。就實務經驗看,社工
募、公益彩券盈餘補助、衛生福利部福利
幾乎是組織唯一的專業人員,社工常被賦
化社區旗艦型計畫或地方縣市政府自行推
予方案以外的工作任務,不尊重社工專業
動的專案補助,讓社區有人事經費聘任社
或是對社工有不當期待,認為社工是有領
工或專業人員進入社區服務,卻都僅止於
薪水的,應該比不支薪的志工更加努力勤
有能力提案的社區組織,這些計畫並非常
奮,往往假日要支援活動,平日雜務亦不
態性的補助,都要透過審查競爭及每年推
少,社工在未熟悉社區環境及協會運作情
出創新服務,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才有
形下,還要主責計畫執行的服務活動、工
機會通過申請,這些計畫為了讓資源能夠
作紀錄及核銷結案等,常讓社工心力耗
有效分配,而採取審核控管是可以理解,
損,加上時有要求回捐、超勤工作等陋習,
主要政策層面並未多加創造社工在社區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就業機會,同時提供社區能夠長期培養社
動經驗,但因為沒有社工相關背景知識,
區人才的補助資源。
在配合社工課程的規劃目標及符合教師對 應的學習內涵,不易提供深化實務與學理
二、教育面
的經驗連結。
學校社工教育的社區學習規劃,除了
3.社工進入社區服務,通常不瞭解社
必修與選修,也才不過 2-3 堂課程,狹窄
區組織的運作規定,因為學校幾乎沒有開
的課程規劃限制學生的發展機會,還有除
設人民團體的學習課程,對於會務、財務
了教科書及社區文獻的運用外,師資受限
及業務的推動與規劃,不僅要重新學習,
於實務經驗的不足,雖能透過服務學習、
亦要尊重理監事會的決議,至於能否列席
參訪觀摩、方案設計及活動參與等方式引
參與會議,發言是否受到尊重,仍是因人
導學生進入社區學習,或藉由社區推動人
而異。況且社工會執行社會福利服務方
員的親身說法,讓同學接近情境學習的效
案,不代表擁有社區工作方法的實務技
果,但多數教師還無法發展出透過實務語
能,所以社工帶領實習生,究竟是自身所
言與社工學理的對話,促使學生可以更加
屬計畫方案的業務實習或是社區工作方法
理解社區工作的義涵。進一步說明,如何
的傳授,兩者如何區分或是同時搭配,有
讓教師的社區知識藉由親身的社區參與經
待界定。另外,實習生亦有社工掛名督導,
驗,轉化成學生可以聽得懂的語言來認識
實際上是社區幹部在帶領,兩者如何分工
社區工作,這是社區工作教學的重要課
合作以利實習目標的達成,仍要加以討論。
題;另外學生的素質及學生進入社區所遭
4.社工倫理不一定能在社區加以運
遇的各種阻礙或挫折,也都會影響師生彼
用,社區是居民緊密生活的場域,更是人
此的信心。
情關係社會互動的社群網絡,社工面對的 是社區居民,居民亦有機會成為案主,如
三、實務面
何同時面對兩種身份皆有的服務對象,西
社區組織各項運作人力,是以志願服
方社工的專業倫理與中華文化差序格局何
務成員為主,而幹部與志工的素質,大大
以共存,社工如何拿捏應對,既不影響社
影響組織發展結果,社區如何提供良好的
區居民情感又能保護案主權益,如何發展
社工實習環境,讓學生學習及成長,受限
社區工作倫理都是對本土社會工作發展的
以下情形:
重要挑戰。
1.有些社區組織運作穩定且發展成
5.不同地區的社區個別差異性極大,
熟,參加各項社區評鑑工作成績優良,惟
雖有共同的問題與挑戰,但不代表同樣一
沒有符合社工實習督導的人選或資格條
套社區發展歷程與工作經驗,可以完全套
件,以致於無法接受學生實習。
用在其他社區來運用(會因人、事、時、
2.幹部或志工可能擁有豐富的社區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地、物及資源的不同有所差異) ,加上社工 19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的專業知識與性格態度亦會影響工作方
區工作專業服務發展的條件,當前政府、
法,加上社區場域不像福利機構有一套遵
學校及社區組織都要共同審視並進行對
循的工作流程與較嚴謹的行政管理,故社
話,看見社區工作的專業與價值之處,能
區工作者通常會隨著社區需求與環境變
夠重新回到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三足鼎
遷,發展出極具個人特色的工作模式,這
立。另外,檢視現今比較重要且關於社工
也是社區工作經驗傳承所要適應的挑戰。
實習與教育的專書(莫藜藜(主編) ,2007;
承上,從政策及教育與實務等三大面
張淑英(校閱) 、陳秋山(譯) ,2008;蔡
向來看,社區工作教育成長及社區工作專
宏進,2009;葉至誠,2010;姚瀛志,2011;
業能力建構的環境,看似仍有很大的阻
林勝義,2011;萬育維(譯) ,2012;蔡宏
礙,但是未來的發展卻是極有潛力的。當
進,2012;林萬億(審定) 、沈詩涵(譯),
臺灣進入六都時代,偏鄉人口老化和青年
2012;陸宛蘋(校閱) 、陳錦棠,2012;林
人口的銳減,社區工作可能必須有新的思
萬億,2013;曾華源、林秉賢、馮浩(主
維和論述。臺灣社區工作人才培養的最大
編),2014;吳國棟等(譯) ,2015;李易
問題,除了共同的社工勞動權益環境不佳
駿,2015) ,可以發現共同特色與問題:
外,在學校推動社區工作教育時程及政府
1.就是尚未針對社區工作實習,建立
社區發展政策上,沒有相對應社區工作人
一套相對應的論述與參考工具,不論是在
才培育與就業市場的支持環境,以至於社
社會工作實習與督導,或是社區工作教科
區事務問題繁多,應有可用且夠用的專業
書,前者已經具體的建立社福機構工作模
社工卻不見人下來。不過,社會變遷也將
式,產生學校課程、實習機構與師生教學
創造發展需求,未來老化社會的長照政策
之間的學習架構與實習方法;後者大多加
之推動,重點在於社區化的配套照顧與資
強在社區工作的基本概念、發展脈絡、工
源整合服務,若能在社會面臨危機而看見
作程序、專業能力及理論模型的說明。
服務市場,學校與機構能夠結合社區工作
2.當中有學者開始致力於社區工作實
方法,整合不同社福領域的專業與資源連
務專業知識的建立,亦有提出可行的對應
結,也許能透過市場需求的提升,反過來
技術及說明,總體來看對於社區工作的實
帶動及創造有利社區工作發展的正向改
習方法與論述基礎,仍未產出具體有力的
變。
著墨,可見臺灣社區工作的實務經驗整 合,尚未累積到能與學術層次進行對話的 豐厚能量,僅見社工學者對社區工作的各
伍、結論與建議
種論述為主要參考架構。 本文從臺灣社區發展工作實務討論至
3.社區工作去政治化問題,社區是地
學校課程與社區環境的說明,主要點出如
方政治與社會關係的競合第一線,專業或
何從各種困境中,思考強化及提升友善社
外來人員進入社區,尚未發揮專業服務便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19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阻礙難行,因為各種人事紛擾、支援不足、
資源與專業人力引入社區,共享資源與相
資源競奪、派系折衝、財務核銷等問題,
互培力。
弄得一身泥淖,諸如第二節所描述的社區
2.鼓勵大專院校社會福利相關科系、
發展工作實務困境,這些問題絕非沒有社
社會企業與民間單位,可與社區組織進行
區工作經驗的師資,能夠在課堂上回應或
研究教學與建教合作案,搭配有興趣參與
告知學生的地方知識,這更是學校課堂以
社區工作或社區發展的研究生、實習團隊
外的社會經驗,只有社會工作者能夠在社
及志願服務人員,藉由計畫服務或活動方
區打滾一段時間,撐得夠久才有辦法從這
案的訓練,共同累積不同專業的實務合作
個社區江湖,結合自身的社工知能,學到
經驗,建立社區工作專業團隊。 3.大學增加社區實務工作者的業師教
一身屬於獨特有效的社區本事。 談論社會工作教育,絕非短短萬言便
學機會,重新規劃並開設各種不同領域的
能概括,尤其在社工專業發展而遭到邊緣
社區專業課程,促進社區多元實務與社工
化的社區工作,尚不足以獲得社工專業當
論述交流見長的管道,同時由學校增聘符
權者的青睞。事實上社會工作的社區工作
合社工實習資格的專業社區工作者,作為
發展方法,是主導臺灣社區發展工作政策
社區組織的外聘督導,以彌補社區組織未
的主心骨,從早期社會福利服務的推動,
達招收實習標準的條件,同時增加學生進
安撫動盪不安的戰後年代,藉以社工專業
入社區實習的選擇單位。
人員深入地方基層,建立濟弱扶傾的社會
4.落實《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四條:
安全網絡,供給國家人民一份溫暖的幸福
「各級主管機關為協調、研究…及民間團
感,實則不該默視社區工作的價值與重要
體代表、社區居民組設社區發展促進委員
貢獻。本文認為,在新的政府與未來社會
會」 ,鼓勵大學結合政府資源分擔經費,聘
福利政策推動下,國家更要應該重視社區
任專業社會工作者進駐服務,運用地方政
領域的專業能力建構,主動提供更有力的
府社會局、鄉鎮市區公所與社區組織等社
資源支持,同時有以下大方向的建議提供
區事務推動人員的力量,共同投入社區發
參考(註 7):
展工作。
1.社區組織不是只有社區發展協會,
5.社工界應當結合學術教師與實務工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當將現今各項社區政策
作者,共同針對社區工作教育的實習方法
的補助對象,開放於有意願投入社區發展
集思廣益,參考機構工作模式的實習辦
或社區服務的機構單位,能夠公平提案與
法,分別瞭解不同形態的社區發展案例及
採取合作,社區協會成員往往只有數十
學生進入社區實習的成果報告分析,還有
人,在各種服務都落在同一批志工人力身
運用各校社區課程的教學反思,爬梳整理
上,難以負荷工作壓力,不如開放外來的
找出屬於本土社區工作實習的實務驗證與
專業團體得以藉由計畫補助,同時將社會
督導模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6.鼓勵社工師投入社區工作,或者思
作方法結合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共同挑 戰。
考從社會工作專業結合社區實務需要,推 動《社區發展工作師》專業社區人才培訓
最後本文的論述及呼籲,期望能夠為
的分級機制,讓社區居民與專業人員都能
本土社會工作盡一份心力,希望政府、學
夠獲得相對應的工作知能,同時獲得榮譽
校及民間單位,都可以共同重視社區工作
感及認同感,加強政府、學術資源整合與
人才的培育,創造良好的就業服務環境及
提供市場供需的刺激條件。
持續友善的勞動權益。能夠訴說的社區事
文末,社會變遷連同社會(社區)工
務及各項問題,至此還無法完全傾訴完
作知識及政府培訓社區人才的發展,趕不
畢,但在不同的社區專業研究,亦有不同
上實務應用的多元性,比如城鄉差異下的
的有志之士與先進持續努力,並提供我們
社區工作方法,面對公寓大樓形式的社區
各種的改進意見與方法,足以作為彼此驗
管理委員會,從眷村改建遷入國宅安居的
證的參考與修正依據,我們等待下一個社
住民服務,不同原住民族群部落(包含原
區發展的五十年,會是社區工作教育與實
鄉部落及都市部落)與客家族群社區及新
務專業發展真正奠基的開始。
住民社群(不同國籍)的專業服務,還有
(本文作者:簡宏哲為亞洲大學社會工作
天災地變大量安置臨時住所與緊急救助等
學系碩士、社區工作者;林家緯為逗陣社
服務,以及居住正義興起的社會住宅的居
會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社會工作師;蕭
民生活需求,面對這些弱勢人民與服務對
至邦為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象的集體需要,如何因時、因地、因人、
關鍵詞:社區工作、社會工作教育、社區 發展政策、社工專業、社工師
因事與資源分配下的彈性應對,是社區工
註
釋
註 1:社區工作與社區組織或社區發展等名稱互見,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相關名詞運用 ,在臺灣的社會工作教育,採用「社區工作」稱之,這些名詞的界定及比較,可 參考林勝義教授《社區工作》一書,2011 年,五南出版,頁 5-11。 註 2:臺灣的社區發展工作人才推動,跟其他社區政策所推動的社區規劃師、社區營造 及農村再生人才的養成有明顯的落差及不同,如地方縣市政府各自辦理的社區人 才培訓,主要以社會福利服務或社區發展相關業務單位(課、處、局)為主,每 年持續推出不同主題或內容的社區訓練,但是社會福利與社區發展層面的重複或 類似主題及議程,也於不同業管單位的社區計畫中出現,沒有完善的整合機制, 加上要拿經費補助就要達到一定的上課時數,讓不少社區志工或幹部付出更多心 力去完成課程。而且跟社區規劃師及農村再生計畫的課程結業相比,受訓完成可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以獲得社區規劃師及農村再生顧問師的頭銜,同時透過這樣的頭銜,能夠提高學 員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而一般社區組織的社區人才培訓拿到的結業證明,感覺 就矮人一截,在課程設計及操作上,只能算是通識的培力,難以激發居民或學員 的榮譽感,因此衛福部與地方縣市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人才培訓課程,有必要再 重新檢討與完整規劃。 註 3:以衛生福利部開始統計自 2001-2015 年,廣義投入社區發展的社會福利工作人員數 ,從 491 位成長至 582 位,這 15 年之間,緩慢增加 91 位工作人員;另依現有統 計資料至 2014 年上半年,全國社區發展協會數量為 6,742 個,依當年度社區發展 人員數為 622 位,平均一個工作人員分配 10 個社區組織服務量。不過,現實情況 是每個縣市政府,投入社區發展的資源與人力分配有極大出入,這個平均值無法 反應個別縣市的差異,這數據亦非單指實際投入社區實務的服務工作者(實際上 更加少數) ,而是包含廣大的公部門社會行政人員,這 15 年之間社區發展行政人 員數為 5,694 位,遠超過其餘為社會工作人員、具公職社工師、專業人員及其他人 員等 2,159 位,行政人員至少佔了一半以上人數;若再放大以所有的社會福利領域 人數來看,如兒童及少年福利、婦女與老人福利、身心障礙福利、社會救助、社 會保險、社會工作、志願服務、保護服務及其他,這 15 年來連同社區發展的社會 福利服務總人員數為 216,332 人,社區發展為 7,853 人,佔全體人數的 0.036%,不 到 4%的比例,可見社區發展工作的人力短缺及服務市場條件之乏振。其餘說明及 本條資料來源,引自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網 http://www.mohw.gov.tw/cht/DOSAASW/DM1.aspx?f_list_no=113&fod_list_no=729。 註 4:本文以民國 103 年 09 月 18 日修正頒布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為引用資料,來 源請參考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7。 註 5:有關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及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 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內容,可參考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R0040058。 註 6: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黃肇新老師,於 105 年 4 月 24 日在個人的臉書 上發表,有關社工與社區工作的困境,說明許多事實與反思,比如: 「以個案與 家庭服務(更精確說是保護)為焦點的社工教育中,社區工作永遠只有導論沒有 方法與技巧的課,在學校裡沒有提供搭配想法的“做法”。社工畢業生沒有社區工 作“專業教育”應該提供的裝備,只能忍耐到底,自然成熟修成正果。而這個正果 回到學校時沒有人認得,已是個異鄉人被請回學校演講的奇葩。 (個案工作及 團 體工作都有進階技術層次的課程,社區工作可能是大家去社區參訪寫個心得就結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簡宏哲.林家緯.蕭至邦 弱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談社區發展政策如何影響社區工作人才的培育
束了) 」 ,更多內容請參考黃肇新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haohsing?fref=ts。 註 7:有關其他社會工作人員及社區發展協會如何協力互助,形成工作夥伴團隊,與社 區居民發展共同情感的合作關係,可參考這篇文章的論述如何與本文相互對照: 簡宏哲、蕭至邦、陳竹上(2014) 。〈社會工作者投身福利社區化的困境與突破- 以社區發展協會實務經驗為例〉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輔仁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社會發展與社區工作」學術研討會》 ,地點:輔仁大學。
參考文獻 何慧卿、張絮筑(2014) 。由學生觀點反思社會工作實習課程制度之規劃~以某校社工系 為例。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67-99。 吳國棟、吳惠貞、梁健強、王文淵(譯)(2015)。學而「實習」之-社會工作實習指南 (原作者:David Royse,Surjit Singh Dhooper,Elizabeth Lewis Rompf) 。臺北:巨流。 李易駿(2012) 。朝向專業化的社區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8,93-105。 李易駿(2015) 。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四版)。臺北:雙葉。 李易駿,鄭如雅(2008) 。 〈當前社區工作課程的核心內容:內容分析的初步探討〉 。靜宜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社區工作教育發展與實踐,地點:靜宜大學。 林勝義(2011) 。社會工作概論(四版)。臺北:五南。 林勝義(2013) 。社會工作概論(五版)。臺北:五南。 林萬億(2013)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萬億(審定) 、沈詩涵(譯) (2012) 。社會工作實習教戰手冊(原作者:Robert Lomax,Karen Jones,Sarah Leigh,Chris Gay) 。臺北:五南。 姚瀛志(2011) 。社區組織理論與實務技巧。臺北:揚智。 修杰麟(2005) 。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探討村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關係。中 國地方自治,58(3),25-35。 張世雄(2007) 。 「瞭解社區」與「服務社區」 :延續社區工作教育傳承的路標、地圖和螢 光。引自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與社區育成學術網絡 http://www1.pu.edu.tw/~TACS/linkpaper/01.pdf。 張淑英(校閱) 、陳秋山(譯) (2008) 。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原作者:Ming-sum Tsui)。臺北:心理。 張貴傑(2006)。「做中學」運用於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策略的行動再思:以「社區工作」 課程為例 。引自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與社區育成學術網絡 http://www1.pu.edu.tw/~TACS/linkpaper/02.pdf。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莫藜藜(主編) (2007) 。徐震教育論社區工作(原作著:徐震)。臺北:松慧。 陸宛蘋(校閱)、陳錦棠(2012) 。社會工作督導:經驗學習導向。臺北:巨流。 曾淑如(2012) 。社區組織的多元發展。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兩周年刊,56-59。 曾華源、林秉賢、馮浩(主編)(2014)。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指南(篤強、何 慧卿、李仰慈、沈黎、施睿誼、張秀玉、 梁美榮、游淑真、劉慧冠、鄭夙芬、白倩 如、鄭期緯等合著)。臺北:洪葉。 黃彥宜(2006) 。教室內與教室外:社區教學經驗分享。引自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與社 區育成學術網絡 http://www1.pu.edu.tw/~TACS/linkpaper/06.pdf。 萬育維(譯) (2012) 。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六版) (原作者:Barry R. Cournoyer) 。臺北: 洪葉。 葉至誠(2010) 。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臺北:秀威。 詹秀員(2002) 。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臺北:洪葉。 蔡宏進(2009) 。社區工作。臺北:五南。 蔡宏進(2012) 。社區工作方法與技巧。新北市:揚智文化。 盧俊文(2010) 。國內社區工作教學模式之探討-東吳大學社工系社區實作課群學生之觀 點。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賴兩陽(2004)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6,68-78。 簡宏哲、蕭至邦、陳竹上(2014)。 〈社會工作者投身福利社區化的困境與突破-以社區 發展協會實務經驗為例〉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社 會發展與社區工作」學術研討會》,地點:輔仁大學。 闕漢中、羅國英、張菁芬、賴兩陽(2008) 。一個社區實作課群的實施經驗。東吳社會工 作學報,19,117-148。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松林.楊秋燕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 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黃松林.楊秋燕
等,以利發展全縣市社區發展組織更多元
壹、前言
之特色。 數十年以來,臺灣大多數的縣市政府
一、問題陳述
都組成跨科局處的單位如社區發展委員會
一般來說,社區發展工作的精神是「由
來推動社區發展,其主責單位乃是以政府
下而上」的社區自主行動。然而長期以來,
本身來進行相關推動工作,以培育輔導各
臺灣由於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因素的影響,
縣市所屬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不過近年
部分社區居民仍習於「配合政府業務辦理」
來,部分縣市政府開始委託民間單位或學
的心態,因此使得部分社區長期依賴政府
術機構承辦相關社區發展育成中心,以提
的政策指令與資源投入。然而,從中央的
供專業輔導與資源連結之服務,此數種執
統計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央政府主管
行方式是否有不同之成效實在值得討論。
機關投入社區發展的經費支援,歷年來已
透過育成中心之專業知能,蒐集及分析縣
呈快速下降的趨勢。部分縣市自民國 100
市社區發展協會現況與問題,似乎發展出
年後,開始推動了縣市社區發展育成中心
縣市社區培力策略,進行陪伴輔導服務,
計畫,這是眾多縣市府提供社區發展輔導
藉以提升社區能力,促成社區的自主自發
服務計畫中較為突出的輔導服務方式。縣
及特色發展;也建構了縣市社區支援輔導
市採用委託大學相關組織的方式,提供全
機制,使公部門、社區育成中心及社區於
縣市社區發展組織相關輔導服務,提供包
各自角色與立場上發揮最大效益,以推動
括專業諮詢、輔導服務與相關的資源與支
其縣市社區發展工作;彙整社區相關資
持。為使該計畫更具有時效性與在地性,
源,提供更多元化之資源轉介服務,促進
有些縣市自近年開始,又行分區,如某區
資源流通及可近性;形成區域性跨專業團
包括山區與屯區,某區則為市區與海區
隊合作機制,凝聚共識,發展具創新及創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意社區服務,逐漸形成縣市社區發展特色。
或是一個與社區共同協力成長與對社區進
一般而言, 「育成中心」的概念是一種
行培力的組織?而政府在此一方向上,發展
教育成長的概念,經常被用來作為構成或
了對社區發展組織輔導創新的概念,是否
創造一個有利新組織的環境。這與一般產
有其一定的效果?均在在值得探討。
業的創新育成有所不同,一般產業的創新
二、探討目的
育成中心有四個部分受到特別關注,包括 提供共享辦公空間,並供給或多或少的有
1.探討一般育成中心的基本概念與模
利條件以培育組織;提供支持服務平臺,
式,了解其應用在社區發展之妥適性與差
以降低管理成本;專業的諮詢商務支持或
異情形。
建議;提供內外部專業網絡平臺。其所謂
2.進一步探討社區發展育成中心定
育成中心主要的模型組合(Hackett and
位,針對該項作法進行探討與檢視,並提
Dilts, 2004b; Peters et al., 2004; Soetanto,
出具體建議。
2004)包括了篩選機制(Selection)亦即
貳、文獻探討
對受服務者的篩選機制;其次是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包括空間、辦公設施及相
一、 「育成中心」概念
關行政服務;再次是專業支持(Business support),即提供受服務者之發展、培育、
一般而言, 「育成中心」的概念經常被
輔導與培訓相關活動;再次是中介
用來作為構成或創造一個有利新組織的環
(Mediation),意即與受服務者彼此連接
境 ( Chan and Lau, 2005, p.12; Lind-
並連結外部世界資源;最後是結案
holm-Dahlstrand and Klofsten, 2002; Lyons
(graduation)是指何種條件下結案。然而
and Li, 2003; VINNOVA, 2004) 。從政府的
今日所謂社區發展的「育成中心」到底是
決策者來看, 「育成中心」是作為促進專業
一個育成器(incubator) ,或是一個培力者
發展、提昇組織創新或更新技術的一種工
(cultivator)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具,是作為滋養、刺激或促成組織改變的
從縣市服務輔導社區發展的「育成中
中心。Allen and McCluskey(1990)首次
心」觀點來看, 「育成中心」可以進行提供
提及育成中心系統的文獻概述,認為「育
新興發展社區之育成,社區會務與財務之
成中心」一詞需要明確化,特別是其發展
輔導,也可進行社區業務輔育,也可進行
與效能部分,他認為育成中心可視為「提
社區產業創新輔導,當然亦可進行社區組
供一個支持的環境、啟動尚未完全發展的
織培力,更可進行社區資源轉介或資源連
組織」 (Peters et al., 2004, p.83) 。綜合來自
結者。整體而言,本文將探討社區發展育
不同領域的學者們的看法(Aernoudt, 2004;
成中心定位,是定位在一個致力提供輔助
Allen and McCluskey, 1990; Bollingtoft and
新興、培育發展或停滯社區的支持組織?
Ulhoi, 2005; Brooks, 1986; Chan and Lau,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松林.楊秋燕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2005; Clarysse et al., 2005; Collinson and
為,育成的概念應是與組織的生存階段最
Gregson, 2003; Colombo and Delmastro,
有關係。亦即,社區育成中心應是承擔組
2002; Hackett and Dilts, 2004a; Hackett and
織的早期階段相關問題,面對不成熟或未
Dilts, 2004b; Hansen et al., 2000; Hsu et al.,
完全開發之組織,協助其發展成為具有生
2003; Lyons and Li, 2003; Mian, 1996a;
存力的組織(Klofsten, 2005) 。此即 Brooks
Nolan, 2003; Peters et al., 2004; Phillips,
(1986)看法,育成中心乃在縮小或消除
2002; Rice, 2002; Rothschild and Darr, 2005;
從「創新組織理念」到付諸「嘗試階段」
Smilor, 1987; von Zedwitz, 2003),他們對所
的差距。因此,育成中心概念在企業服務
謂「育成中心」的組織有四個概念:
管理理念中,可能是科技或技術園區概
1.育成中心提供共享辦公空間,並供
念,也可能是提供創新組織嘗試的中心, 不僅是針對比較成熟的組織所設計的組
給或多或少的有利條件以培育組織; 2.育成中心提供支持服務平臺,以降
織,也是可能是對針對早期組織的生存發 展所設計的服務中心。
低管理成本; 3.育成中心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支持
二、社區發展育成中心
或建議; 4.提供內外部專業網絡平臺。
當前的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明顯不可能
此四個概念,仍有部分值得討論,首
是一個園區,可提供共享辦公空間;也不
先,育成中心是否是一個組織或是一個的
可能只是一個專業網絡平臺,僅僅提供服
創發的環境?以目前的四大部分,其定義
務的資訊。它可能供給或多或少的有利條
幾乎可以涵蓋任何不同的組織,包括可能
件以培育組織;也是可能提供支持服務平
是一個園區或一個中心(Phan et al., 2005,
臺,以提昇服務管理成效;更是可能提供
p. 168)或一個資訊平臺。此外,一般而言,
專業的諮詢服務支持或建議,當然,內外
育成中心參與組織的那一階段發展過程部
部專業網絡平臺亦是不可少的部分。
分並不明確,部分研究者似乎把育成中心
然而,它究竟是否為培力中心(a
當做科技/技術服務園區的代名詞
cultivator)?育成中心有時被稱為耕耘者
(Lindelöf and Löfsten, 2004) ,並依其培育
或培力者,一般而言,輔導社區發展工作
發展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做區別提供服務,
常是培力 cultivate 一個社區的工作,但其
例如從創始、發展,特別是進階成熟等階
任務中也可能是從完全停頓或消失的社區
段的組織提供服務(Bhabra-Remedios and
發展組織下,育成一個舊的新社區發展協
Cornelius, 2003) 。但多數研究者(Aernoudt,
會組織。因此,社區發展育成中心不僅僅
2004; Bhabra-Remedios and Cornelius, 2003;
是 cultivate「培力」中心,也是 incubator「孵
Grimaldi and Grandi, 2005; Hackett and
育」成新的社區發展組織,這是一般培力中
Dilts, 2004a; Lindelöf and Löfsten, 2004)認
心所不做的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綜合來說,本文將社區發展育成中心
二、研究倫理
的概念,定義為一個致力提供新興、發展 或停滯組識的支持組織。而在社區發展組
本研究之研究倫理(research ethics)
織輔導議題中,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是一個
牽涉較少,非以人(human)作為研究的
致力提供新興、發展或停滯社區的專業網
觀察、參與、實驗對象,其所可能牽涉的
絡平臺,供給或多或少的有利條件以培育
公共道德爭議與規範極少,但保密原則仍
社區組織、支持社區組織。整體來看,育
有其必要。且本研究有關部分敘述亦涉及
成中心是特別針對新進的:如建構老人社
合約關係之內容。為瞭解並注重研究倫理
區照顧據點;不成熟或未完全開發的:如
之主要目的,係為保護其他參與者,避免
停滯型、起步型與發展型的社區組織所提
研究計畫執行者因觀點價值而與參與者間
供支持性服務的培育中心。
存有潛在的利益衝突,且研究者、參與者 間之資訊不對稱等錯綜複雜因素下,在獲
參、研究探討方法
得相關單位了解之前,未便說明市級所屬。
一、次級資料分析法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
次級資料分析方法是針對原始資料 (或初級資料)相對來說的一種研究方
本研究依據次級資料相關內容進行分
法。通常在原始研究中,作者會親自進行
析,茲依育成中心的模型組合、政府社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但是次級資料使用
發展育成中心計畫二部分討論分析之:
者則只蒐集符合研究目的的相關現有資料
一、育成中心的模型組合
即可。原始資料在蒐集以後,對於其他研
育成中心主要的模型組合(Hackett
究者來說都是次級資料。本文之次級資料 與分析說明如下:
and Dilts, 2004b; Peters et al., 2004; Soetanto, 2004 ) 包 括 了 篩 選 機 制
(一)企業育成中心概念
(Selection)亦即對受服務者的篩選機 制;其次是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包
針對國內外相關育成中心或相關之育
括空間、辦公設施及相關行政服務;再
成中心之文獻進行探討。
次是專業支持(Business support),即提 (二)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
供受服務者之發展、培育、輔導與培訓
針對國內外相關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或
相關活動;再次是中介(Mediation),
相關之培力育成中心之文獻及台灣社區發
意即與受服務者彼此連接並連結外部世
展育成中心委託文件等進行探討。
界資源。最後是結案(graduation)是指 何種條件下結案(Bollingtoft and Ulhoi,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松林.楊秋燕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2005; Chan and Lau, 2005; Colombo and
Mian, 1996a; Rice, 2002; Rickne, 2000) 。因
Delmastro, 2002; Lalkalka, 2003; Lyons and Li, 2003; Mian, 1996a; Rice, 2002)。
此,外在的制度與政策亦是其重要資訊的 內容。 4.結案(graduation)
茲說明如下: 1.篩選機制(Selection)
一般而言,當個案在受服務後,問題
篩選機制是一個重要的育成中心的管
獲得解決或育成中心完成特定的諮詢,或
理 任 務 ( Colombo and Delmastro, 2002;
持續並主動針對受服務組織提供的諮詢
Lumpkin and Ireland, 1988; Peters et al.,
後,個案已達目標或完全未改變等
2004) ,因為它是基礎,提供有效的資源分
(Bollingtoft and Ulhoi, 2005; Chan and
配,既可以單獨育成組織亦可整體提昇社
Lau, 2005; Colombo and Delmastro, 2002;
區水準。篩選「較弱,但有前景的組織」,
Lalkalka, 2003; Lyons and Li, 2003; Mian,
同時避免浪費時間在無法開創的組織。
1996a; Rice, 2002)均可做為結案的條件。
2.專業支持(Business support)
二、政府社區發展育成中心計畫
通常專業支持服務包括提供開創組織 業務發展的意見及一般業務問題
然而,政府對社區發展育成中心要求
(Bollingtoft and Ulhoi, 2005; Chan and
卻有其差異與特質。就其目的來說,縣市
Lau, 2005; Lalkalka, 2003; Lyons and Li,
設置社區發展育成中心之目的如下:
2003; Mian, 1996; Bollingtoft & Ulhoi,
1.透過社區育成中心之專業知能,蒐
2005)。最重要是有關組織發展和開創培
集及分析縣市社區發展協會現況與問題,
訓,包括輔導和教育相關的業務規劃。Rice
發展出縣市社區培力策略,進行陪伴輔導
(2002)指出有三種方式:(1)回應受服務組
服務,藉以提升社區能力,促成社區的自
織臨時性要求的輔導;(2)主動針對受服務
主自發及特色發展。 2.建構縣市社區支援輔導機制,使公
組織提供特定的諮詢;(3)持續並主動針對 受服務組織提供的諮詢。
部門、社區育成中心及社區於各自角色與
3.中介(Mediation)
立場上發揮最大效益,以推動本市第一區
育成中心主要亦提供受服務者之培育
社區發展工作。
及其外在環境(Merrifield, 1987)之間的
3.彙整社區相關資源,提供更多元化
「橋樑」 ,以達成充分運用開創人才與資源
之資源轉介服務,促進資源流通及可近性。
之目的(Bollingtoft and Ulhoi, 2005; Gri-
4.形成區域性跨專業團隊合作機制,
maldi and Grandi, 2005) 。其中之關鍵資源
凝聚共識,發展具創新及創意社區服務,
包括知識、技術及相關的網絡資源和人力
形成縣市社區發展特色。
資本(Begley et al., 2005; Bollingtoft and
透過縣市之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服務項
Ulhoi, 2005; Hindle and Yencken, 2004;
目來看,我們亦可知其特殊性。縣市委託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0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之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服務項目內容:包括
發展的意見及一般社區問題,也對有關社
1.辦理社區發展工作聯繫會報及計畫
區組織發展、業務規劃和開創培訓提供服 務。包括回應社區組織臨時性要求的輔
說明會; 2.社區發展人才培力活動;
導、也主動針對社區組織提供特定的諮詢
3.分區分級規劃辦理社區輔導,引發
及持續並主動針對社區組織提供的諮詢。
社區自主能量; (三)提供資源媒介服務
4.縣市社區概況調查及建議報告;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亦提供社區組織之
5.辦理縣市福利社區化計畫提案評選
培育及政府之間的「橋樑」 ,以達成充分運
會; 6.規劃創新社區輔導實驗性服務計
用開創人才與資源為目的。其中之關鍵資 源包括專業社區工作知識、技術及相關的
畫; 7.社區各項資源整合及連結之平臺功
網絡資源、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8.納入區公所輔導,加強其區內社區
(四)適時服務結案
能: 培力;
當社區組織在受服務後,問題獲得解
9.其他行政支援業務。
決或育成中心完成特定的諮詢後,社區組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除進行宣導與說明
織或達目標或完全未改變等均予以結案。
外、更有人才培力、分級規劃輔導、社區
伍、結論與建議
概況調查、福利社區化計畫、輔導實驗性 計畫、資源整合及連結平臺與社區培力等 工作。如套用前論之模式可大致說明如下:
一、結論 從前述而言,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是
(一)篩選較弱區組織機制
對社區發展組織具有相當多的責任,包
篩選社區組織機制亦是社區發展育成
括篩選機制、專業支持、中介或媒介資
中心的輔導任務,藉此,可以它為基礎,
源,最後如何離開結案是其重點。政府
提供有效的資源分配,既可以單獨育成社
大致交付了此一任務,促使社區獲得適
區組織亦可整體提昇社區水準。篩選「較
當的開展與拓殖,其成效不言可喻,但
弱,但有前景的社區」 ,同時避免浪費時間
針對面對未來仍有相當多課題。
在無法開創的社區組織。
二、建議 (二)社區工作專業支持 (一)篩選機制的考量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也是提供社區工作
對於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最首要的管理
專業支持服務包括提供開創社區組織業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松林.楊秋燕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三)結合補助與中介功能
任務是篩選機制,如何提供有效的資源分 配,篩選較弱、但有前景的社區,以提供
一般而言,育成中心主要亦提供受服
相關輔導服務,甚至對具有創新業務之社
務者之培育及其外在環境之間的「橋樑」,
區,提供某種補助措施,是未來重要關鍵。
其專業諮詢是重要的功能,以達成充分運
目前育成中心如能以起步型與發展型為服
用開創人才與資源之目的。不過,未來輔
務對象,方向將是正確的。
導的功能如能結合相關補助可能更能達成 相關的效果。
(二)發展多元專業支持功能
(四)連結評鑑與督導功能
通常社區組織專業支持服務包括提供 開創組織業務與會務發展的意見及一般業
當前育成中心之功能以輔導服務社區
務問題。目前大多有組織發展和開創培
為重點,但鄉鎮市區公所可能置身事外,
訓,也能回應受服務組織臨時性要求的輔
未能發揮應有功能,未來如能連結鄉鎮市
導,或主動針對受服務組織提供特定的諮
區公所評鑑與其督導功能,推動對鄉鎮市
詢,也能持續並主動針對受服務組織提供
區公所評鑑工作,將使整體社區工作有更
的諮詢。但社區究竟是多元的,包括社區
深入的開展,值得研議。
產業、社區治安、社區福利、人文建築、
(本文作者:黃松林為亞洲大學社會工作
環境保護與環境生態等多元面向。社區發
學系副教授;楊秋燕為台灣社會發展研究
展育成中心如何能提供此六大類之多元專
學會副秘書長、靜宜大學高齡健康產業組
業支持,仍有極大限制,這都是育成中心
博士生)
未來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育成中心、培力中心。
參考文獻 Aernoudt, R. (2004).
Incubators: Tool for Entrepreneurship?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
23, No: 127-135. Allen, D. N. and McCluskey, R. (1990). business incubator industry.
Structure, policy, servic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Vol: 15, No: 2: 61-77.
Begley, T. M., Tan, W.-L. and Schoch, H. (2005).
Politico-Econom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rests in Starting a Business: A Multi-Country Stud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29, No: 1: 35-55. Bergek, A. and Norrman, C. (2008).
Incubator best practice: A framework, 2008, Technova-
tion, (28), 1-2, 20-28. http://dx.doi.org/10.1016/j.technovation.2007.07.008. Bhabra-Remedios, R. K. and Cornelius, B. (2003). Cracks in the Egg: improving perfor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mance measures in business incubator research. Small Enterprise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16th annual Conference, Ballarat. Bollingtoft, A. and Ulhoi, J. P. (2005).
The networked business incubator--leveraging entre-
preneurial agenc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20, No: 2: 265-290. Brooks, O. J. (1986).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s and the
Incubation Proc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Vol: 4, No: 2: 24.
Chan, K. F. and Lau, T. (2005).
Assessing technology incubator programs in the science park: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echnovation Vol: 25, No: 10: 1215-1228.
Clarysse, B., Wright, M., Lockett, A., Velde, E. V. d. and Vohora, A. (2005). Spinning out new ventures: a typology of incubation strategies from European research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20, No: 2: 183-216. Collinson, S. and Gregson, G. (2003). Knowledge networks for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local 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R&D Management Vol: 33, No: 2: 189-208. Colombo, M. G. and Delmastro, M. (2002). dence from Italy.
How effective are technology incubators?: Evi-
Research Policy Vol: 31, No: 7: 1103-1122.
Grimaldi, R. and Grandi, A. (2005).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new venture creation: an assessment of incubating models.
Technovation Vol: 25, No: 2: 111-121.
Hackett, S. M. and Dilts, D. M. (2004a). tion.
A Real Options-Driven Theory of Business Incuba-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 29, No: 1: 41-54.
Hackett, S. M. and Dilts, D. M. (2004b). searc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 29, No: 1: 55-82.
Hansen, M. T., Chesborough, H. W., Nohira, N. and Sull, D. N. (2000).
Networked Incuba-
tors Hothouses of the New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8, No: 5: 74-84. Hindle, K. and Yencken, J. (2004).
Public research commercialis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 an integrated model.
Technovation Vol: 24, No: 10:
793-803. Hsu, P., Shyu, J. Z., Yu, H., Yuo, C. and Lo, T. (2003).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
cubator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case of the itri incubator in Taiwan. R&D Management Vol: 33, No: 1: 79-90. Klofsten, M. (2005).
New Venture Ideas: An Analysis of their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 17, No: 1: 105-119. Lalkalka, D. (2003). 社區發展季刊
Current Trends in Business Incubation. The Africa Regional Confer-
155 期
21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黃松林.楊秋燕
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概念探討:以某市育成中心為例
ence on Business Incubation, Bagamayo, Tanzania, 2-4 December. Lindelöf, P. and Löfsten, H. (2004). Teori och metoder för val av indikatorer för inkubatorer (Theory and methods for the choice of indicators for incubators).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fo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IT) No: Issue 62 Göteborg, Sweden. Lindholm-Dahlstrand, Å. and Klofsten, M. (2002). Growth and Innovation Support in Swedish Science Parks and Incubators.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at the new millenium.
Ed, EIsevier Science Oxford. 31-46. Lumpkin, J. R. and Ireland, R. D. (1988).
Screening practices of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The evaluation or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Vol: 12,
No: 4: 59-81. Lyons, T. S. and Li, S. (2003).
The State of the Wisconsin Incubation Industry in 2002: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Membership No: Issue. Merrifield, D. B. (1987).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2,
No: 3: 277-284. Mian, S. A. (1996a).
Assessing value-added contributions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s to tenant firms. Mian, S. A. (1996b).
Research Policy Vol: 25, No: 3: 325-335.
The university business incubator: A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new re-
search/technology-based firms.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7, No: 2: 191-208. Merrifield, 1987 Nolan, A. (2003).
Public policy on business incubators: an OEC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3, No: 1/2: 22-30. Peters, L., Rice, M. and Sundararajan, M. (2004). The Role of Incubator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 29, No: 1: 83-91.
Phan, P. H., Siegel, D. S. and Wright, M. (2005). Science parks and incubators: observations,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Phillips, R. G. (2002).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20, No: 2: 165-182.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s: how effective as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Technology in Society Vol: 24, No: 3: 299-316. Rice, M. P. (2002). tory study.
Co-production of business assistance in business incubators: an explora-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17, No: 2: 163-187.
Rickne, A. (2000).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and Industrial Dynamics. Evidence from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Biomaterials in Sweden, Ohio and Massachusetts. partment of Industrial Dynamics.
De-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 Issue Göte-
borg.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Rothschild, L. and Darr, A. (2005). Technological incubator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n Israeli case study. Technovation Vol: 25, No: 1: 59-67. Smilor, R. W. (1987).
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Re-
search Management Vol: 30, No: 5: 36-41. Soetanto, D. P. (2004).
Research of the role of the incubation policy in helping the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 VINNOVA (2004).
Globelics Academy 2004, Lisbon.
Vad är en inkubator?, URL:
http://www.vinnova.se/Main.aspx?ID=650668d5-85bb-4048-bab4-1aa41c5d032e.
(Acc.
2004-07-05) No: Issue von Zedwitz, M. (2003).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cubators: aligning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competitive scoope for new business facilit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 3, No: 1/2: 176-19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明政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李明政
驗,或者只限於其生涯的初期,而在所有
壹、前言
國家相同的現象是,學術教育的工作基本 本文,不在於透過有系統地檢閱原住
上並不需由實務來檢證其有效性。因此,
民族社會工作教育相關文獻,而在於反思
教育工作者往往與社工實務的脈絡存有距
自己教學、研究和相關經驗,就推展原住
離,欲以一種有說服力的方式來從事社會
民族社會工作教育課題來提出一些想法。
工作的教學,若非完全不可能,也變得相
Nel Noddings(侯晶晶譯,2012)認為
當艱難。」筆者正是 Payne 和 Askeland 所
教育是許多有意或無意的相遇經歷,透過
指出的那種狀況,我在從事超過 30 年的教
這些相遇,使學生習得知識、技能,提升
學前,只有大約 4 年的一般社會工作實務
理解力與判斷力,而促進其發展。
經驗,而針對所謂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以 下簡稱原住民社工) ,則純屬理念思考或教
在這裡所謂的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
學經學。
教育,也就是筆者針對原住民族社會工作 領域中,主觀認為值得交流的知識、技能、
為什麼缺乏實務經驗,也可以從事教
理解力與判斷力等相關課題來發表意見,
學?我大致接受這樣的看法:其一,人具
期望有助相互學習。
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特性,乃人在許多時
本文,主要擬回答的問題是:為何在
候,是一種理論性的動物,只有人能先將
「一般社會工作教育」外,還需要推動「原
各種情況在腦子裡想像出來,然後,據以
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原住民族社會
指導其實際行動;其二,一門專業的宣稱,
工作」需要有別於「一般社會工作」運用
大致指其具備理論要件,該理論可指導實
的知識和技術?需要有差別的理解和判
務行動而有效解決問題。康德說過,無法
斷?
指導實務行動的理論是空洞的,而缺乏理 Payne 和 Askeland(2008)指出:「在
論指導的實務只是盲目摸索罷了(徐震、
某些國家,教育工作者並沒有社工實務經
李明政,2004) 。我這樣想,並不是說我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教學過程就沒有存在障礙,只是我認為我
從當前我國「社會工作師法」對
遭遇的障礙,應不是 Payne 和 Askeland 所
社 會 工 作 師 的 說 法 , 和 美國社會工作者
指出的與實務脈絡脫節的那種狀況。
協會出版社(NASW Press)出版的《社會 工作辭典》 (Barker 編著,2003)對社會工 作的解釋,可用來扼要說明我的焦慮,一
貳、社會工作分析和推論的依據
種社會工作內涵的不確定性所引發的焦 慮。
我是我國政府於民國六十年代中開始 公開招募社工員時期的社工,那時在政府
依「 社 會 工 作 師 法 」第 2 條之規定,
機構中從事社工,常有角色模糊的困擾,
社會工作師指依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
社工主要被認為與村里幹事角色重疊。在
術,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促進、
那個時候,社工們有過許多討論,有時也
發展或恢復其社會功能,謀求其福利的專
被友善地形容為扮演如媽祖般救苦救難,
業工作者。社會工作師以促進人民及社會
或如媒婆般媒合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雙方
福祉,協助人民滿足其基本人性需求,關
的角色,但對我而言,社工角色模糊的困
注弱勢族群,實踐社會正義為使命。 至於,Barker 編著的《社會工作辭
擾,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當前,早已不存在社工與村里幹事間
典》 ,針對「社會工作」一辭,收有三個解
角色模糊或重疊的困擾。而從事教學後,
釋,其一,將社會工作界定為: 「以協助人
也沒有特定社工實務職位相關之角色行為
們獲有正常的心理暨社會功能(an effec-
模式的困擾,但是,社會工作或社工角色
tive level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和促
等作為一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抽象概念的意
成能增進全民福祉的社會變遷為目的的一
涵,仍繼續讓我困惑到今天。套 Richard M.
門應用科學。」其二,是美國社會工作者
Titmuss(江紹康譯,1991)說的,只當我
協會(NASW)的定義: 「以協助個人、團
們相信「社會工作」有能力促成某些變化
體或社區,強化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相關的
的時候,它才有意義。反過來說,當我們
能力,以及開創有助達到上述目標之社會
無法確認社會工作具有何種改變的能力
條件為目的的專業活動。」 ,其三,是國際
時,對於其作為一種專業而言,就難免有
社會工作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些迷惘。我想一定是我自己未能先有這種
of Social Workers)的定義:社會工作「是
確認,所以,絕大部分教學的過程中,我
基於人權和社會正義之原則,運用人類行
的學生們大多不會對我存有這方面教學效
為和社會系統之理論,來介入人與其環境
果的期待,而較多反應顯示其相信要參與
的互動,以提升人際關係中的社會變遷和
實務才可能會有真實的收穫。我接受康德
問題解決,增進人們福祉的充權和解放」
的說法,所以,我很少相信欠缺理論指引
的專業。 上述定義中,包括我國社會工作師法
的實務參與的功效。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明政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的規定和 Barker 編著的《社會工作辭典》
普遍客觀的知識之預設上。這樣的知識,
中之第一種和第二種解釋,都將「案主(個
試圖了解人類、人類行為與社會,並提供
人、團體或社區)的社會功能」 ,視為社會
解釋。該普遍客觀的知識能適用於所有人
工作專業介入的關鍵概念。而我國社會工
的身上,不論他/她們處於何種文化或社
作師法的規定和 Barker 編著的《社會工作
會。因此,社會工作在干預任何人時,該
辭典》中之第三種解釋,都將「社會正義」
普遍客觀知識都能提供堅實的證據,來供
視為可彰顯社會工作特性的重要理念,如
研判何者為最佳的行動方式。」
「以實踐社會正義為使命」或「要基於社
依 Midgley(2010)的說法,當代社
會正義之原則來行動」。社會工作中關注
會工作雖有三種不同的歷史根源,其一,
「案主(個人、團體或社區)的社會功能」 ,
是個別化的個案工作取徑,這出現在 19
似乎與視社會工作為一種應用科學相關;
世紀都市慈善團體的濟貧活動中;其二,
而「以實踐社會正義為使命」 ,則似乎與視
是與遷入定住相關的睦鄰組織取徑。其
社會工作為一種規範性專業(a normative
三,因政府社會服務與所得維持方案的擴
profession)相關。然而,就我所知,在臺
展而形成的國家主導的取徑(statist ap-
灣社會工作實務脈絡中,該兩個概念,似
proach) 。然而,到了 20 世紀中葉,社會
乎都不存在重要的指導地位,社工很少根
工作已建構出一套基於共同原則與價值而
據社會功能的概念描述分析和進行強化或
持續發展的知識體系。迄今,在臺灣社工
恢復,社會正義的概念大致也多半說說而
實務場域,似乎仍欠缺方便彼此溝通或有
已和行動不太有關。或者說,它們存在於
效溝通之專業知識、價值或語言體系。視
學校教學或考試情境遠甚於實務脈絡。
社會工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實存在明顯的
我有個從事景觀設計的朋友告訴我,
經驗落差。儘管如此,Midgley(2010)的
當他碰到思考困境時,他就重返基地,重
說法,大致在教學或考試情境中,應仍屬
返造成思考困境的起點,重新從起點思
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論述。
考,往往有助從困境解脫。對於社工角色
晚近,Reamer(包承恩、王永慈等譯,
模糊的困擾,是否也可重返社工誕生時的
2000)視社會工作主要係立基於正義、公
歷史情境,從相關的情境結構特性,去思
平概念之規範性專業,社會工作一直關注
考社工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的核心價值有尊嚴、獨特性、個人價值、
依 Paine(2008)的說法: 「社會工作
自我決定權、自主性、尊重、正義、平等 和個別化等。
是十九世紀末西方國家工業化經濟發展下 之現代主義的產物,認為運用科學知識定
鍾秉正(2013)指出:現代的人權保
能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社會工作信奉科
障乃是以「人性尊嚴」為基礎。有關人性
學,意味著它作為一種專業及作為一種干
尊嚴的理念,首先可以從宗教上來理解。
預人們生活的方式,乃立基於它能發展出
基督教的教義認為,人類乃是上帝依據其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尊嚴都得以維持。
形象而創造的,所以擁有與生俱來的人性 尊嚴,國家的法律必須尊重其價值與地 位。此一理念強調「人的存在本身即是目
參、建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學 的內涵
的」 ,人民不得作為單純的統治客體,人民 本身即是一種價值。因此,人性尊嚴的內 涵主要有兩個層面: 「人具有主體性」 、 「人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於民國 87 學
的自由意志應受尊重」 。現在各國憲法中有
年度開始辦理原住民大學推薦甄試,是國
關人性尊嚴的規範,主要是對於第二次世
內最早透過大學推薦甄試管道招收高中應
界大戰的反省,例如德國基本法第 1 條第
屆畢業之原住民學生,筆者於該學年開始
1 項、日本憲法第 13 條以及第 24 條第 2
嘗試開授原住民社會工作課程。心想既然
項都有類似的規定,避免當年為求戰勝不
我們學系決定招收原住民學生,則規劃與
擇手段的人類慘劇再次發生。相較之下,
原住民議題相關的課程應屬必要。筆者在
我國憲法本文中雖沒有類似的規定,但我
構想原住民社會工作教學之初,大致從重
國憲法理論與實務上都承認人性尊嚴理念
視在地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暨文化脈
對於基本權利的重要性。
絡背景的認知發展,並思考以「文化霸權」
認為社會工作立基於正義之規範性專
的對立面「文化福利權」為基本理念,來
業,大致必也承認人權的價值,因此,社
建構原住民社工教學的內涵。
會工作在我們當前社會上專業分工的定
在原住民族委員會(民國 85 年底成
位,就可視為一維護弱勢者人權的專業。
立,原名稱為「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剛
弱勢者是那些相對欠缺自我保護能力
成立的階段,藉著參與研究的機會,筆者
者,其權利較容易被忽視或被侵犯,若弱
大致參訪了各原住民族主要的原鄉部落,
勢者的權利也得以維護和實現,就意味著
在多個原鄉部落中,筆者都儘可能親自參
其獲有維持起碼人性尊嚴的生活條件,或
與個別訪談或主持焦點座談,來改善筆者
每個人都已經能獲有適切的生活條件,就
的認知和增長見聞。晚近,筆者則較多透
意味著社會正義的實踐,也就意味著社會
過參與各級政府原住民族議題相關的委員
工作使命的達成。
會,來繼續獲取經驗。
相對於視社會工作為一門應用科學,
一開始,筆者單純認為原住民社工有
或立基於一套客觀普遍適用的理論知識體
別於一般社會工作,係基於原漢族群關係
系的專業,我較傾向視社會工作為一規範
中的劣勢處境,造成原住民有別於一般社
性專業,著眼於弱勢者人性尊嚴之維護,
會成員較容易陷入基本需求未獲滿足的困
積極促成社會正義實現之使命。簡言之,
境,一般社會成員主要基於個人或家庭成
社會工作要努力改變的,就是使弱勢者都
員所得、居住、健康、教育、就業條件和
能獲有適切的生活條件,使弱勢者的自我
依賴人口偏多等不利特質而陷入困境。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明政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樣的理解往往疏忽了交互壓迫的特性,而
術的架構,簡明扼要。然而,該架構忽略
將問題過度簡單化。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學
原住民族也樂意參與整體世界或主流社會
者 Dominelli(2002,引自莊 曉 霞 、 劉 弘
的意願,而僅以「充權」做為實務工作方
毅,2011)曾指出遭受種族歧視者,往往
法也不無疑問。以下,針對原住民社工知
同時遭受不同形式交互的壓迫,Dominelli
識技術的內涵,試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點。
的說法應更簡潔地說明了原住民有別於一
Payne 和 Askeland(2008)參照哈伯 瑪斯區分知識的三種類型,包括:
般社會成員所遭受的壓迫或生活困境的特
1.技術性知識,藉由經驗研究而產生;
性。
2.實踐性知識,藉由對於語言及其詮
有時,欲確立原住民社工介入的理由
釋學的解釋而產生;
或立論依據時,欲交代可達成的改變目標
3.解放性知識,藉由批判理論導向的
時,筆者仍常會有焦慮感出現。因為,在
反思而產生。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集體,很少對原漢族群 關係議題表達明確的關注,大多數的社會
一般社會工作的知識技術,大致屬技
工作者儘管強調正義價值,但原漢關係間
術性和實踐性知識,而原住民社工所需的
正義或不正義議題,很顯然是被社工專業
知識,則必須包含解放性知識。
體系忽略的。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教學,基
依 Payne 和 Askeland(2008)的分析,
本上都是單兵作戰,不是大多數社會工作
對於實務的技術性面向(或稱工具性面向)
者或專業團體強力支持下的行動。因此,
的反思,尤其是針對程序、政策決定與問
介入的理論和改變的目標,乃成為教學過
題解決的反思,將有助實務品質的保證。
程要優先自我說服的重點。
批判性思考,作為一個認知的過程,與技
王增勇(2003)參照加拿大原住民社
術性反思似乎涵蓋相同的事物。對於實踐
工學者 Morrissette 等(1993)檢討過去社
性面向(或溝通性面向)的反思,可促進
工理論所意涵的種族盲目觀點,重新詮釋
人們互動的深度理解。解放性知識,是藉
原住民社會工作的內涵,提出以下四項原
由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組織中、社會中,
則:
針對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與壓迫性 1.肯定原住民世界觀的獨特性;
的權力予以反思而產生。只有對於解放性
2.發展原住民本身反殖民主義的意
面向的反思,才能形成解放性知識,這種 類型的反思,才可以稱得上是批判性反
識; 3.運用原住民傳統文化來保存原住民
思。原住民社工教育,須特別重視批判性 反思能力的培養與促進。
認同與集體意識;
依 Payne(馮亞麗、葉鵬飛譯,2013)
4.以充權(empowerment)做為實務工
的分析,充權理論源自欲於經濟自由主義
作方法。
(資本主義)社會中,實行激進實務所要
筆者基本上肯定該原住民社工知識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1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補充說明。
面對的困難。雖然,實務研究顯示意識覺 醒團體(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可
有關族群關係間的「壓迫理論」 ,常以
提高少數族群者的民族意識,改變其對自
弗朗茲.法農(Franz Fanon,1925-1961)
身處境的理解方式,促進其行動上的積極
的論述為代表,他提出用以理解種族壓迫
性。但充權實務著重幫助案主(個體或群
的理論架構,曾激發反殖民解放運動超過
體)克服在現有社會結構中追求自我實現
四十年。他認為種族主義的壓迫絕非偶發
(self-fulfillment)的社會障礙,似乎本質
事件,而是一種宰制的文化體系,若不針
上否定了激進和批判理論追求改造的目
對宰制文化所帶來的壓迫與奴役加以對
標,也否定了女性主義和反歧視理論追求
抗,那麼對於種族主義的抗爭便是徒然,
解放的目標。
因為這種壓迫的觸角廣及社團、政治與文
在視社會工作為基於正義理念(視正
化,甚至也會影響個體的精神狀態。弱勢
義為公民社會的最價值標準)之規範性專
族群者吸取主流文化和受其意識形態支配
業下,筆者逐漸形成以下的原 住 民 社 會
影響下,不知不覺形成病態的人際關係和
工作教學中的基本理論技術架構:
人格特質。 「多元壓制模型」可視為「壓制
1.世界觀(多元文化主義世界觀、原
模型」的擴大運用。在法農的論述中,被 「殖民者」視為「他者」的「被殖民者」,
住民族世界觀) 2.理論(壓迫理論、多元壓迫理論)
所遭遇的命運,似乎也是相對於主流社會
3.技術(充權、反壓迫技術、反歧視
成員之其他非主流者的共同體驗。非主流 者,除了可以種族來形成認同之外,還可
技術和基於文化能力的溝通會談技術) 4.資源體系建構(實踐多元文化主義
以基於國籍、語言、宗教、性別、階級、
的社工組織、融入原住民族世界觀的社會
行業別、年齡和身心狀況等等之不同而形
資源體系)
成差異認同。被主流社會群體歸為非主流
5.多元化的社會工作方法之實作(在
的弱勢的或少數的群體或聚體,也會體驗
社工傳統三大直接服務個案工作、團體工
到刻板印象、偏見、歧視和被壓制的負面
作、社區工作方法外,也要注重發展能融
經驗。(李明政,2011) Dominelli(2002,引自莊 曉 霞 、 劉
入上述理論、技術和文化觀點的部落工作
弘 毅,2011)界定反壓迫實務工作為: 「一
方法) 社工對於世界觀的理解非常重要,原
種社會實務工作,強調工作者與服務使用
住民族世界觀的重建,或許攸關族群關係
者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結構不平等。其目
結構朝平等正義原則發展的重要關鍵,原
標是不論個人的社會地位為何,依據人們
住民社工者應妥善加以理解和尊重。以
的需要提供適合與具敏感度的服務。反壓
下,僅試就壓迫(oppression)、文化能力
迫實務工作包括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哲學,
(Cultural competence)等相關概念做一些
以及一套追求平等的價值系統。這套哲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明政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價值系統是協助人們減少日常生活中,結
所關注之可維繫人們自尊、自主之基本生
構不平等所帶來的惡性影響。此模式聚焦
存與發展的需求,若具體說來,它們大致
於過程與結果,是一個以充權服務使用
包括所得、健康、居住、教育、就業等資
者,減少社會等級制度所產生負面影響的
源或機會的需求,以及免於暴力威脅和免
關係建構的方法。」
於歧視壓迫的生活條件。從這些面向來對
依莊 曉 霞( 2011)的 說 法,儘 管 文
照原住民族和主流族群(漢族) ,就可發現
化能力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議題,然而,
長期以來,原漢在上述基本生活需求滿足
培養多元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大
間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距。 (李明政,2016)
致被認為是最基本的教育訓練。文化能力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實務,主要在社會
內涵養涉及三個基本面向:文化覺察
救助、福利服務、社會保護、社會照顧體
( Cultural awareness )、 知 識 獲 取
系中提供直接服務。其中又與社會救助法
(knowledge acquisition) 、技能發展(skill
和家庭暴力防治法下的制度性業務之執
development) 。
行,最為相關。社會救助法和家庭暴力防
筆者認為,在原住民社會工作理論認
治法下的社工業務,介入的係以家庭或個
知中,由於壓迫係人(個體)或族群(集
人為對象,都屬於問題發生後的介入,其
體)自我抉擇權利或自主性被剝奪或被限
介入的特性在於事後補救。至於,原住民
縮的狀況,在壓迫性的關係結構不可能被
族行政體系的角色,迄今仍只是在全國性
改變的前提下,社會工作者充權或文化能
社會福利或社會工作體系架構下,扮演協
力的培養是無濟於事的。
調者或幕僚性質的角色,就政府主責部門
由於原住民社工知識技能強調批判性
針對原住民服務功能不足處提供有限之彌
反思的重要性,在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大
補。從原住民族與全國的貧窮率(低收入
環境下,原住民社工教育課程在整個教學
人口比率)和家庭暴力事件發生率來看,
體系中的定位,仍處於十分邊緣的位置,
原漢差距明顯呈長期持續存在的狀況來
而有不易開展及不易傳承的障礙。
看,我國社會工作實務所發揮的功能,顯 然與縮小原漢生活差距無關。 依王增勇(2002)的分析,社會救助
肆、推動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的可能性
做為全國性殘補式福利措施的代表,也正 意涵著對原住民結構性問題的忽略,隱蔽
理想上,社會工作專業應基於維護人
地繼續種族同化政策的執行。在社會救助
的獨特尊嚴及自我抉擇的權利(自主權),
統一性的要求下,原住民的觀點不斷的被
積極行動促使人能獲有基本生存與發展所
忽略,堅持社會救助實施的統一性,代表
需的機會與資源,使每個人都能獲有自主
著對於原住民文化與世界觀獨特性的否
及自我實現之可能的生活條件。社會工作
定。只准一套全國性通行的家庭暴力防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制度,同理,亦意涵著不易被揭露之不正
標,那麼,面對原漢生活的差距,怎能無
義的種族同化政策的延續。
動於衷?
如果說,原漢生活差距問題是原漢民
美國女性主義學者 Martha Albertson
族間不正義關係結構的產物,則既有的主
Fineman(李霞譯,2014)說得很好,在批
流的社福和社工體系,正是這種原漢民族
評那些不自立而依賴福利補助者可恥的主
間不正義關係結構的維護者,幫助原漢差
流人士,總是看不到真實世界極其不正義
距的存續,幫助族群歧視的存續。
的社會背景。強調自立、自治、自負責任, 只是當代美國新的政治神話。
或許因為,我國的社工、社福體系的 建立,係始自威權政府時期。社工和社福
筆者認為,在原漢關係發展過程,由
體系,要說服威權統治者容許其在社會上
於不對等的權力關係造成對原住民族的原
運作,只能選擇扮演安定底層社會的功能
初壓迫(語言文化和貨幣壓迫) 、續存壓迫
的角色,或扮演協助社會控制的角色,基
(原初壓迫延展的惡性循環)和新生壓迫
於實踐社會正義的觀點,基於促進案主社
(新的重大政策措施) ,不斷的具體展現在
會功能的正常運作,基於維護案主最佳利
原漢生活差距的現實中。社會工作要做為
益而採取反壓迫反歧視視角的行動模式,
社會上捍衛國民基本生存發展之資源與機
是不可能的。是故,社工只能採個體歸因
會分配正義的代理者,就要從協助建構使
的觀點,社福只能強調錢要用在刀口上和
原住民族能免於歧視免於壓迫的環境著
以家庭為中心的基本原則,這些觀點或原
手,從關注原漢生活差距改善事業著手。
則的背後,都強調社會沒有不正義或不平
欲有效推動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也應該
等,預設著社會上提供給人足夠的教育和
從重視探討關懷補救原初壓迫、續存壓迫
就業機會,每個家庭家戶或個人都應自負
和杜絕新生壓迫的價值實踐開始。
維持基本生存和發展的責任,無法滿足基 本生存或生活需求者,必須是值得同情者
伍、結語
才可以提供協助,所提供的協助也要避免 妨礙工作動機或養成福利依賴。
一個社會如何對待其最弱勢的成
我國社工社福體系表面上宣稱以實踐
員 , 可 顯 示 該 社 會 的 價 值 取 向 。( 霍華
社會正義為使命,而實際作為又預設著社
德.格倫內斯特,2003)社會工作者怎麼
會沒有不正義。就如社會救助法歷經社會
看待和怎麼對待社會上的弱勢者,也應可
轉型,外觀變本質不變一樣。面向未來,
顯示些什麼。我們的社會工作教育過程,
社工和社福體系,實應再確認我們是不是
使學生們獲得了怎樣的理解和判斷?應值
真誠的要協助人民滿足其基本人性需求,
得我們反思。
關注弱勢族群,實踐社會正義為使命。若
依筆者的體驗,在臺灣社工的價值理
確認要以實踐社會正義為社工師最高目
念與專業實際行動模式存在明顯落差。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明政 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學校教學過程或書面正式用語,幾乎很有
而這麼明顯地違反正義價值的現象,迄今
共識地論述:社會工作以正義為核心價
仍很難成為社會工作專業集體關注的焦
值,以實踐社會正義(落實正義價值的公
點。
民社會)為使命。然而,臺灣社會工作專
如果,我們所屬的專業集體真的要落
業實務主流脈絡下,幾乎是在「臺灣社會
實基於正義理念的社會工作,那麼我會建
沒有不正義」的預設下實施社會工作,社
議:應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列為社
會工作教育和實務機構體系對於集體間
會工作專業教育中,由專業集體共同關注
(如階級、性別、族群、區域、世代間)
和推動的重點教育之一。原住民族社會工
分配正義課題很少關注,大多將焦點擺向
作教育,應透過專業集體力量支持建構和
個案關注,很少對抗社會不正義。原漢生
持續運作,原漢間族群關係不正義問題沒
活差距的問題,長期也難以進入大多數社
被克服,就沒停止奮鬥。
會工作教學與實務專業組織的視域。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 授)
族群間生活水平的差距,會帶來的各 種需求(如健康、教育、居住需求等等)
關鍵詞:原住民族社會工作(Aboriginal
相對匱乏之擴張問題,會衍生跨世代的貧
social work )、 社 會 工 作 教 育
窮惡性循環。可造成明顯分類效應的原漢
(Social work education) 、反壓
生活差距,就是原住民族無法免於歧視、
迫(Anti-oppression) 、文化能力
免於壓迫的主因,僅透過矯治個人或家庭
(Cultural competence)
的方式,無助於改善原漢生活差距問題。
參考文獻 王增勇(2002) 。 〈 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 《 中央社會文化 學報》,第十四期,131-166。 王增勇(2003)。《原住民婦女與家庭暴力社工員的相遇:一個弱勢者保護弱勢者的制 度?》,2003 原住民人權國際研討會,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辦,東吳大 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民國 92 年 3 月 5、6 日,臺灣,臺北。 李 明 政( 2016) 。 〈 原住民族社會生活發展與轉型正義〉 , 《臺 灣 原 住 民 族 研 究 學 報 》 , 6:1, 2016.03, 頁 97-121。 李明政( 2011)。〈 多元文化社會工作概述〉,載 於 李 明 政 主 編( 2011),《 多元文化社 會工作》。臺北:松慧。 徐震、李明政(2004) 。 《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 。臺北:松慧。 莊 曉 霞 ( 2011)。〈 社 會 工 作 中 的 文 化 能 力 〉, 載 於 李 明 政 主 編 ( 2011),《 多元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化社會工作》。臺北:松慧。 莊 曉 霞、劉 弘 毅( 2011) 。 〈反壓迫社會工作實務〉 ,載 於 李 明 政 主 編( 2011) , 《多 元文化社會工作》。臺北:松慧。 霍華德.格倫內斯特、馬丁.埃文斯著,苗正民譯(2003) 。 〈貝弗里奇與其假定的世界: 缺陷設計的不相容性〉刊於李秉勤、貢森主編(2003) 。 《英國社會政策論文集》 。北 京:商務印書館。 鍾秉正(2013)。 〈 人權、法制與社會工作〉, 載 於 李 明 政 主 編 ( 2013),《弱勢者教我 們的事》 。臺北:松慧。 Barker, R. L. (2003).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5th Edition)(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Frederic G. Reamer 著,包承恩、王永慈等譯(2000) 。 《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 。臺北:紅 葉。 Malcolm Payne 著,馮亞麗、葉鵬飛譯(2013) 。 《現代社會工作理論》 。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 Martha Albertson Fineman 著,李霞譯(2014) 。 《自治的神話:依賴理論》 。北京:中國法 政大學出版社。 Midgley (201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Midgley, J. and
Conley A. (eds) (2010),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l Noddings 著,侯晶晶譯(2012) 。 《始於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 。北京:教育科學出 版社。 Payne, M. and Askeland, G. A. (2008).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Post-
modern Change and Challenge (Aldershot: Ashgate). Richard M. Titmuss 著,江 紹 康 譯( 1991)。《 社 會 政 策 十 講 》。臺 北:臺 灣 商 務 印 書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金融社會工作: 老問題新手法 郭登聰
利政策綱領,社會救助與津貼的第五項「政
壹、問題緣起
府應積極協助低所得家庭累積資產與開創 人力資本,鼓勵其家庭及早脫貧。」 (行政
一、全球化的影響與對策
院,2012)對於政府的消滅貧窮及減少失
自 1980 年代後,全球化的風潮影響各
業的對策所運用的方法被認為是具有發展
個層面,對於全球化的解釋有著不同層面
性的概念,或被稱為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
的涵義,其一聚焦在資本主義強調全球化
用。 (鄭麗珍,2015)但對於資產累積的推
的經濟性基礎,其二認為全球化乃是政治
動,在我國大致開始以 2000 年臺北市的家
性的產物,第三認為全球化的經濟網絡自
庭發展帳戶為起頭,然其所帶來的成果卻
然擴張之必然結果。對於全球化雖有多數
未如預想中的發生效果。 (杜慈容,2016;
贊成的聲音,但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化也可
王仕圖、林宏陽,2016;郭登聰,2015)
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全球化涵蓋著不同層
提到政府這些脫貧計畫或資產累積,其中
面的變遷,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所欠缺的是從事此項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欠
等各個面向。但最終影響最深的乃在經濟
缺資產累積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尤其是如
全球化所造成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對於福
何協助案主處理其累積的資產或如何做有
利的弱勢者,帶來失業和貧窮的問題。確
效的利用皆有所不足。同時,每個參與資
實對於社會福利及國家的對策產生重大的
產累積的個案,本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經
考驗與影響。 (李明政譯,2012;古允文,
濟問題,如債務或對於金錢的態度,及個
2004;呂建德,2004;林志鴻、呂建德,
人處理經濟等相關問題之能力欠缺,進而
2001)
凸顯出整體金融能力的不足和金融教育的
面對貧窮與失業的問題,我國政府在
欠缺。對於諸多的婦女創業貸款也出現類
2011 年公布了中華民國建國 100 年社會福
似的問題和需要。 (劉一龍、石玉麗,2016;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文的目的,即是從政府的政策之中看到社
陳芬苓、李如軒,2016)
會工作欠缺金融識讀知識或能力,屆時可
二、本文目的
能無法發揮所長,展現服務成果,唯金融
除開政府的相關脫貧的方案或發展性
社會工作在國內尚屬新的領域被討論或檢
的政策內容,個人在 2015 年擔任新北市政
視更是有限,乃是本文所要陳述與說明,
府高風險家庭服務中心的評鑑,發現 13
更進而思考在我國推動的可行性。
個受訪的服務中心所整理出高風險家庭的
貳、金融社會工作的定義與緣起
個案問題,以經濟困難為最,然社工員受 限於時間、能力及各種配合條件無法做積
一、名詞定義
極回應。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5)郭登 聰(2006)提到目前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
什麼是金融社會工作(Financial Social
處遇計畫本身即是一個高風險的計畫,其
Work),Margaret S. Sherraden 等(2016)
根本關鍵在於所針對的服務對象偏重在兒
整理各家的解釋提到,金融社會工作是透
童為主,而不是整個家庭;然兒童的風險
過增加宣揚金融服務、資產累積機會以及
因子卻來自於家庭,因此常常由於家庭因
金融教育及引導來提升個人、家庭以及社
素造成兒童的傷害或死亡。最近報載一家
區的福利。社會工作者透過操作、研究以
五口燒炭自殺,原因乃因父親失業欠繳房
及利用社會科學理論並結合政策,以社會
租令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終於走上絕途。
正義的原則、人權、集體責任跟對多元的
(黃宣翰等,2016)由此可見,社會工作
尊重來接觸金融社會工作。金融社會工作
員受限工作時間匆促、負擔沉重及對於處
幫助社會工作者去實踐對於受壓迫以及個
理經濟問題的能力不足或有限的狀況下,
人苦難,尤其是經濟苦難者發揮道德責
必然會造成如此的結果。另外,依照特殊
任。金融社會工作的實踐關注在經濟困難
境遇家庭扶助條例中對於弱勢對象各項扶
的人群以及社區,包括低收入、少數族群、
助。其中值得注意有關創業貸款,依法令
兒童、少年、老人以及失能者。雖然幾乎
規定可參加微型創業鳳凰貸款,融資金額
所有的社會工作者都要處理一些金融上的
最高可達 100 萬。但試問倘若申請人欠缺
議題,但大多是順著其他的關懷一併進
相關的金融理財或管理的知識,顯然就無
行。關於金融社會工作依據社會工作百科
法發揮預期的效果,儘管政府有提供相關
全書對此有著更精準明確的闡述:在 21
的協助,但似乎未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陳
世紀的美國人,追求金融福祉是個人責
芬苓,2012)總此,可見社會工作在參與
任,但研究指出許多美國人難以達到此種
政府各項脫貧方案或微型貸款等具有發展
程度。社會工作者受過訓練以及教育去幫
性的特質之際,倘若本身欠缺金融相關的
助人們改變行為,他們有著與低收入以及
知識與能力,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成效。本
少屬族群一同工作的歷史,也有著接觸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及充權案主的技巧,使得他們成為最適合
而對於債務的認知和了解,卻因為對內涵
幫助美國人掌控他們的金錢以及生活的專
的不認識、不清楚或誤判而造成做金融決
業。(Reeta Wolfsohn and Dorlee Michaeli,
策時,對於借款、信用卡、利息、規費常
2014)透過對於金融社會工作的定義,初
常會累積各種的債務,而導致其經濟上的
步可以瞭解金融社會工作的基本原意,社
困境和難題。社會工作者對此也常常欠缺
會工作者幫助個人或家庭處理它們的財務
應有的了解與認識,因此也未能提出有效
問題並非新的議題。Mary Richmond 在
的協助,就此社會工作的教育如何提升知
1917 年的著作 Social Diagnosis 即注意到
識和能力是極為重要的。的確對於傳統社
社會環境和財務壓力。Richmond 在書中利
會工作教育,通常會以案主發生問題後的
用一系列的問卷去評估家庭的需要,問卷
狀況來判斷是否應得到相關的補助或救
中包含若干財務的項目,包括就業、工作
濟,但很少去追究和了解造成經濟不安全
所得以及其他來源、每月開銷、信用、債
的問題何在,和金融理財的關鍵問題為
務、儲蓄以及資產。現今社會工作者盡力
何。對此 Martie Gillen & Diane N. Loffler
處理財務問題及需要,包括適合的儲蓄方
(2012)曾提出在面對金融海嘯或長期的
案、為低收入者設計的投資俱樂部以及針
經濟問題所造成的案主在財務金融上的困
對低收入者的財務教育。進一步,許多家
擾,然社會工作在現有的專業知識和教育
庭服務機構包括消費者信用諮詢服務方案
體系上是極為不足和欠缺。簡單說就是傳
部門,提供對於個人或家庭的預算、信用、
統社會工作教育所提供的是偏重在非經濟
破產以及房屋諮詢。對於社會工作者,所
性的助人專業,或是消極性的經濟補助,
面對的金融問題包含著諸多案主欠缺金融
未能針對案主實際上在財務金融問題提供
的知識和技巧,另外有諸多的個案和家庭
經濟性助人專業。同時也讓其補助或救濟
因為失業欠缺健康保險還有工作所得低於
行為無法發揮積極性的作用,因此如何為
生活所需,加上負擔兒童照顧以及擁有房
社會工作系的學生或是實務工作者增加類
屋的有限選擇。整體而論,社會工作者在
似課程或相關的教育是極為重要。而且更
案主的金融問題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上
是一種力量有助於案主能夠充權和提升自
述研究說明了社會工作的學生如何體認到
我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解決。然而對於社
財務知識對於社會工作實踐的重要。
會工作系學生和實務工作者是否對於有關
(Mathieu R. Despard, Gina A. N. Chowa,
經濟問題或金融理財的能力增加會欠缺興
Lauren J. Hart, 2012)
趣或是無意願去學習和參與,事實並非如 此。Mathieu Despard & Gina AN. Chiowa
二、問題背景
(2010)在研究中發現,以社會工作長期
Vernon Loke & Sally Anne Hageman
接觸這些低收入戶和弱勢族群,使其認知
(2013)即提到美國人有諸多背負著債務
到是需要對於傳統的救濟或補助行為有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改變和翻轉,因此對於金融理財知識的認
尤其是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導致諸多的弱
知和了解,及其能力的培植是重要的考
勢族群及中低收入戶陷入經濟上的困境,
量,唯可能因為整體環境尚未發展成熟,
包括房屋貸款、信用卡債務以及各種的分
使這種遺憾出現和存在,由此可見社會工
期付款債務等等影響到案主的生活。這也
作是對此學習的動機是極為高漲和明確。
正是引發社會工作應重新重視金融能力的 培養及相關教育的推動。
三、歷史脈絡 四、發展起源
誠然對於金融社會工作的發展有其歷 史的背景和脈絡,社會工作長期以來關注
一般而言,金融社會工作的出現會被
的就是貧窮的議題。Paul H. Stuart(2013)
認為跟 2008 年金融海嘯的出現有密切關
即明確的提到早期美國重要的社會工作組
係,事實並非如此。長期以來有眾多的美
織包括 COS(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國人生活在經濟壓力的情境之下但並無法
和 Settlement House 其建立都是希望為貧
得到有效的社會支持,在此金融社會工作
窮提供解決,並強調和發展金融能力,幫
的出現,其主要是為了要處理這種問題的
助案主解決其經濟上的問題。並特別強調
存在。金融社會工作的出現是在 1997 年,
勤儉和儲蓄的重要性,更認為這是解決貧
其主要根源於性別經濟的問題,女性群體
窮問題的重要關鍵。COS 為了解決失業的
的工作排除問題導致經濟上的不利地位;
問題建立了一套借貸的制度,提供小額貸
另外的問題則是 1996 年美國柯林頓總統
款和合理利息以協助需要的案主,其作用
推出的 PRWORA(Personal Responsibility
也是在反制當時不合理高利貸對窮人的傷
and Work Opportunity Act 個人責任與工作
害。此後社會工作員更利用家庭預算的制
機會法案) ,對於女性也造成相當程度的衝
度提供一個合適家庭以協助弱勢的案主。
擊和影響。整體而言經濟與財務的問題對
對於社工來說在二十世紀初另外發展的是
於個人是造成相當的影響,的確從美國經
與家庭經濟的專業相互結合,透過教育來
濟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 1930 年代的大蕭
幫助家裡的預算和收支的開銷,漸漸的形
條以及 1960 年代政府提供大量福利的政
成了相當的氣候和助力。然而在 1920 到
策與措施確實對於美國的弱勢族群尤其婦
1940 年代所發展出的重要工作卻在社會
女 有 著 極 大 的 幫 助 。 但 在 1996 年 的
工作慢慢成為專業化後逐漸被忽略和消
PRWORA 更重要是該法案其中提到 TANF
退。加上社會工作又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
(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推展,對於金融能力的建構和教育逐漸的
貧困家庭臨時救助)取代了 1935 年長期以
被忽視。雖然有些社工仍繼續推動此項工
來影響美國低收入戶以及單親媽媽的
作,但不容否認確實對於金融能力的重視
AFDC(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已逐漸淡薄。然而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
Children,撫養未成年兒童家庭援助),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2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TANF 強調 Welfare to Work 的原則,其受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一、內容精要
助人必須透過就業脫離福利,獲取經濟的 獨立。受助人必須參加職業訓練及安排才
Reeta Wolfsohn(2014)在一篇訪問稿
可以獲得兒童照顧和交通、租屋以及過渡
中特別提到她個人在創建 Center for Fi-
期的健康照顧救助補助。(Tyrone Cheng,
nancial Social Work 和 Financial Social
2010)對此 Reeta Wolfsohn(2012)則針
Work 的過程和內在的意涵。坦白說在 1997
對這種政策的變遷對於個人所帶來的影響
年其雖開始從事金融治療,關心金融問題
尤其是對於女性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對此
和問題解決的作法卻並非稱作金融社會工
特別創造了一個字彙「Femonomics」,所
作,但事實而言,其工作就是為弱勢者處
謂金錢的性別。其原意大致是指女性,尤
理他們的金錢問題。另重新認知到案主是
其受到上述政策性轉變的影響所造成的衝
希望將對生活以及金錢的控制拿回手中,
擊。對女性而言,面臨工作就業的考驗和
卻在羞愧、罪惡感、擔憂以及債務的壓力
挑戰,更重要是其收入和經濟的獨立皆可
中掙扎,另貧乏的自我意識、低自信以及
能形成新的問題。因此金融社會工作對於
低自尊也無可避免地與之相伴。她開始瞭
此現象有所關注和討論。對於金融社會工
解到案主需要更多的協助,於是從此發展
作的定義和緣起大致而言可分兩個面向討
金融教育教材以及心理社會的金融活動來
論。一個是由 Reeta Wolfsohn 所成立的
幫助案主,這樣的努力後來奠定了金融社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 所界定和
會工作的開展。如今金融社會工作的課程
確立;來自於學術界則包括 Washington
已經在大學、NASW 以及 Encyclopedia of
University in St. Louis 所設立的 Center for
Social Work 被採用及登載。在她的專業服
Social Development 為主要的推動(CSD,
務中特別注意到多數案主往往與其金錢斷
2016) ,其重點在於強調社會工作應該重視
裂,具體的說即是無法有效處理及掌控其
Financial Literacy and Capability,金融知識
金錢,導致問題叢生。因此在其中心特別
與能力的建構;另外一個學術單位則是
強調要為自己的金錢、生活及未來負責是
University of Maryland 的 School of Social
重要的關鍵。亦提到 1997 年所提倡的
Work 成立之 Financial Social Work Initia-
Femononics 如今已進化到 2.0,關鍵在於
tive(FSWI, 2016),其專注於包含對於個
針對女性下列的問題:賺得少、對於孩童
人及家庭的直接服務、社區的經濟穩定以
在心理上及財務上的責任、有著獨特健康
及政策的倡導,由此共同構成金融社工的
照顧問題與挑戰、為產品及服務付出更多
圖像。
的支出、因金融知識的缺乏而被不當的影 響、餘命較長以及受到其教育過程中形成 的性別障礙。對於金融社會工作而言,強
參、金融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調結合變化的學習以及對於行為模式的轉 22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化,並建議成人學習。金融社會工作是希
去作出知識基礎的選擇和決策;(4)透過清
望案主能夠逐漸得到長期且深入的個人與
楚的改變過程和五個特別的成功階段來支
金融的關係改變。特別是改變永遠是一種
持改變;(5)結合正當、認知、激勵、和自
選擇,但這樣的改變是非常獨特、且富情
我評估過程有助於建立自我認知、自我價
感以及個人化,並且必須基於日常的情況
值與信心;(6)擴展自我覺察、個人成長以
作為基礎。整體而論,金融社會工作的理
及金融知識;(7)改變對於金融判讀能力跟
論是建立在行為以及認知的架構去充權案
金融教育的對話主題;(8)諮詢專業人士是
主,使其能夠掌握金錢以及生活。附帶而
實踐不同方式的思考和案主工作的模式,
言,Reeta Wolfsohn 也創立了 Financial
其重點在於要案主思考下列問題:A.分享
Therapy Network,負責提供臨床取向的專
金錢使用的方法;B.揭露案主對錢的思
業服務,與金融社會工作應是相輔相成。
想、感覺、態度和行為;C.用心傾聽了解 他們對於金錢的問題和議題;D.發覺他們
二、基礎理念
處境和他們生活的成因;E.確認案主所想
無疑的,整個金融社會工作的推動,
要的以及未來的方向 F.發展計畫協助案主
Reeta Wolfsohn 扮演著極為關鍵且重要的
從他們的處境達成想要發展的方向;G.了
角色。上述的說明也奠立了整個金融社會
解承諾和堅持的好處。
工作的內涵及施行的準則。2012 年 Center
三、實踐原則
For Social Work 出版了 Financial Social Work: Basics and Best Practice 內文提到金
整個金融社會工作的核心是在於對於
融社會工作的基礎有四大重要的成分,包
金錢、生活以及未來的掌控,倘能作好此
括心理社會觀點、與金錢的關係、金融行
項工作,必能使個人獲得諸多好處。然而
為以及金融資訊以及知識,有此四項的認
對於金融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實踐有下列幾
知才能夠有效的推動案主長期的改變。金
點:(1)教導和支持案主作出更有知識基礎
融社會工作強調的是資訊的獲得並非問
的決定而非告訴他們作甚麼和怎麼作。(2)
題,投入才是問題。投入是一個非常複雜
避免批評或評價案主的進展或欠缺的部
的過程,因為從金融無望到希望、金融未
分。(3)使所有案主所作在金融行為改變過
充權到充權、金融無知到理解、金融上的
程的各個步驟正當化。(4)保持對於案主在
不具競爭力到具競爭力以及從反射型的金
家或在工作場合的金融問題和開銷以及情
融行為到主動的金融行為等一連串的轉變
感認知的警覺。(5)保持對於案主在金融穩
並非易事。金融社會工作模式是藉由下列
定上的自信、自我價值、自尊、和自我意
行為來促成:(1)激勵人們選擇較好的位
識的警覺。(6)金融問題影響家庭系統和家
置;(2)教導人們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挫折和
庭系統和態度影響金融狀況。(7)幫助案主
失望;(3)提供人們知識和經驗,協助他們
增進金融溝通的技巧,讓他們能夠討論和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表達金融問題更為合理。(8)提供案主希望
趙善如,2010a;簡春安、趙善如,2010b;
和幫助金融行為的改變。(9)對於掌控個人
鄭麗珍,2013)
的金錢和生活是非常個人和情感的選擇。
整體而論上述理論是呼應金融社會工
(10)促進金融情況需要增加案主自我的了
作所提出的各種實施的原則和內容,更深
解。(11)當案主金融穩定時,協助他們預
層的發揮其理論應用上的作用。當然理論
防未來個人和金融的惡化。(12)尊重案主
跟實務或實施原則必然有其間隙和不足,
的差異性,包括種族、性別、宗教和文化
但基本上仍然可以從理論的運作上看到整
等。(13)自我評估是持續給予的才能。(14)
個金融社會工作實務操作上的依據,可作
讓金融元素成為案主生活的一部分。(15)
為後續工作推展上的延伸思考和改進的準
幫助案主了解個人金融界線的關聯性和意
則。
義以及重要性。 (Reeta Wolfsohn, 2012)此
肆、金融社會工作的教育內容
外,Center For Social Work 也提供幾個其 他的學習重點,包括如何改變案主金融行
一、實務內容
為、金融目標的設定以及免除債務的等。
很顯然對於上述有關金融社會工作的
四、理論檢視
基礎和實施原則,大多是從實務工作者的
大致而論,整個金融社會工作的實務
面向和角度出發。當然其主要原因乃在於
操作多半出自於 Center For Social Work,
整個金融社會工作的創建是由資深的實務
尤其是來自於 Reeta Wolfsohn 及其團隊所
工作者 Reeta Wolfsohn 為主要推動者,其
建構。然對學術單位而言,如前述的 FSWI
服務的對象和場域也確實是與當時諸多的
及 CSD 多半偏重學術性的研究課題,包含
弱勢族群,尤其是女性為主要的關照重
金融行為及現象的探討,較少有對於實際
點。但是從社會工作教育跟學術發展而
操作部分的討論。但在此對於金融社會工
論,到底金融社會工作所應該涵蓋的方向
作所強調的理論基礎略作檢視和討論,原
和教育的內容是什麼確實值得探討。大致
則上金融社會工作是一個多重學科的整
而言依照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
合,大致理論的層次有下列幾點:(1)社會
所介紹的教育課程,推動的 20 小時繼續教
心理學派;(2)認知行為理論;(3)行為理
育的課程獲得 NASW 的認證,其主要課程
論;(4)優勢觀點;(5)充權理論。當然理論
包括:(1)Making the Journey to Financial
的提出和實務上的運用存在著諸多的質疑
Well-Being 金融福祉旅程的開啟;(2)Credit
和爭議,但原則上是提供社會工作實務上
and Debt Basics 信 用 及 債 務 基 礎 ;
的運用參考,其細節的檢視或討論依然需
(3)Individual Saving and Spending Plan
要透過實證來落實。(曾華源,2013a;曾
(ISSP)個人儲蓄及開銷計畫;(4)Saving and
華源,2013b;黃源協。2016a;簡春安、
Investing Basics 儲 蓄 及 投 資 基 礎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5)Integrating Financial Social Work into
Laux 以及 Cassandra Kaufman(2007)重
Client and Organization Work 金融社會工
點提到社會工作面對弱勢族群確實需要具
作與個案和組織工作整合。金融社會工作
備著金融的知識,並且能夠連結金融的機
其教育的對象並不侷限社會工作,另外涵
構。但社會工作長期以來卻欠卻這方面的
蓋個案管理者、EAP 諮商者、治療者、家
教育及訓練去幫助案主建立一個穩定跟樂
庭與社區倡導者到個人,簡言之,凡是助
觀的經濟未來。其研究中進一步提到社會
人的專業或個人都適合參與訓練。另
工作學生應該學習金融的管理且運用到欠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 提供的訓
缺資源的多種類型的家庭。其次學生除了
練教材有下列兩個面向 Financial Educa-
學習金融管理的內容外,必須了解其所帶
tion Support Group Training Manual 及
來的衝擊,包括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社會
Client Workbook Program,亦即對於總體組
階級和文化背景。再者愈成熟的學習者其
織以及對案主個人兩端,主要訓練的目標
對於金融管理的展現可能會較學生來的有
即是:(1)幫助案主及團體成員重新思考及
效。學生應該學習如何去評估金融教育的
重新評價對於金錢的信念、思考以及態
內容、手段以及結果。最後,對於社工學
度;(2)接觸準備及期望改變的個體,發展
生來講,去認知到金融教育管理是不夠
健康的金錢管理技巧,透過團體成員改善
的,更重要是人們要能夠改變他們的行為
其與金錢的關係與經驗,並提升自我、自
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效果。
信及自尊。大致而言,上述的課程都是需
三、課程規劃
要付費,且課程也會隨著實際狀況的需要 再 作 調 整 。(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綜此可以了解到對於金融知能的學
Work, 2016)
習,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結果。然而對 於金融社會工作的所謂金融知能的建立應
二、學習動機
該 包 括 何 種 的 內 容 , 事 實 而 言 在 Juli
對於一般的社會工作教育者或學生而
Birkenmaier、Teri Kennedy、James Kunz、
言,又應該如何看待金融社會工作的教育
Rebecca Sander 以及 Shelley Horwitz 於
內容?同時實務者又應該如何接受金融相
2013 提 出 了 一 個 金 融 知 能 的 知 識 和 技
關的知識和能力,其在美國已有諸多的學
巧,大致包括下列各項:非主流的金融機
術研究報告,結論也多半以正向肯定的回
構和產品、資產發展的機會、破產、賺錢
應。 (Mathieu R. Despard、Gina A.N. Chowa,
相關的概念、房產計畫、為低收入戶及弱
2013; Peter A. Kindle, 2010; Peter A. Kindle,
勢群體提供的金融諮商以及金融教育的機
2013)。
會、退休計畫、風險管理、儲蓄和投資、
誠如社會工作接受金融教育的討論早
預算、現金管理、消費保護、金融紀錄、
已存在,Margaret S. Sherraden、Sharon
身份盜竊、政策影響金融的知能跟能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稅與減稅及信用、長期的通貨膨脹、傳統
I 微視的社會工作實務;I1 微視金融能力
金融機構服務及產品、信用、文化語言及
和資產建立;I2 個案研討:金融教練在金
歧視、公共利益、購買耐久財、價值、金
融的臨床上。單元 J 中視跟鉅視的社會工
融目標及決策。但相對於上述課程的複雜
作實務;J1 設計更佳的產品、服務與方案
與 抽 象 Margaret S. Sherraden 、 Juli
計畫;J2 金融能力和資產建立的領導、組
Birkenmaier、Michael Rochelle、Gena G.
織、建立聯盟與研究;單元 K 社會工生涯
McClendon(2015) ,則提出另一個較為精
在金融能力和資產建立;K1 生涯機會在金
簡且完整的課程,主要分為第一部分設定
融能力和資產建立。
階段:財務能力及資產建立在金融弱勢家
四、課程選擇
戶;單元 A 是介紹金融能力與資產建立; A1 甚麼是金融能力和資產建立;A2 一般
相對於前者,有關於金融能力和資產
美國大眾的金融圖像;A3 金融能力和資產
建 立 (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t
建立的歷史脈絡;A4 為甚麼需要社會工
Building, FCAB)所提供的課程,顯然是
作。單元 B 是我們的金融世界:為甚麼這
較為清楚和明確,但是對於社會工作而
些金融弱勢家庭陷入掙扎:B1 金融機構、
言,依然是極為繁複且龐雜,但基本上這
產品和服務;B2 金融能力和資產建立的政
僅是一種課程架構上的參考,事實上每一
策脈絡;B3 關注家戶經濟。第二部分是家
個學校皆可以依據其實際狀況與條件進行
戶金融:為金融能力和資產建立的社會工
不同的規劃,以馬里蘭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作實務建立基礎;單元 C 賺錢跟收入;C1
的 FSWI 所提供的碩士班課程個人、家庭
賺錢跟工作利益;C2 公共利益;C3 稅、
和社區的金融穩定(FSWI, 2016) 。當然另
稅務減免和稅務信用;C4 金融紀錄。單元
外密蘇里大學的社會工作學系的大學課程
D 花費與預算;D1 金融價值、目的與決
設有副修金融社會工作,課程包括:個人
策;D2 預算跟花費計畫;D3 現金管理。
與家庭金融;金融諮商;社區機構與志願
單元 E 儲蓄投資和資產建立,E1 結合賺錢
服務;互動技巧與實務;社會與經濟正義
與金錢時間價值的力量;E2 短期和緊急的
的探索;社會正義與社會政策(UMSSW,
儲蓄;E3 長期儲蓄;E4 投資。單元 F 信
2016)。
用、債務與資產;F1 信用;F2 工具跟耐
顯然對於金融社會工作課程從實務角
用才;F3 房屋擁有權;F4 債務與債務協
度與學術教育的角度是有極大的差異,但
商。單元 G 資產的保護;G1 風險管理與
事實上其應該如何的設計與規劃,完全是
保險;G2 身分盜取;G3 破產。單元 H 資
依造其使用的意圖與教學的目的決定,而
產保護、非累積性資產與遺產;H1 計畫與
每一個學校可以參酌上述的架構並提出規
管理退休資源的花費;H2 不動產規劃。第
劃,事實上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
三部分金融能力和資產建立的實務,單元
(CFSW)曾經針對社會工作要學習何種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財務課程曾提出說明金融社會工作跟傳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社會工作的推動,
的金融教育的差異。金融社會工作的要做
無論是在實務界或是學術界,目前在美國
的是長期的行為改變,與案主的關係是導
已有非常多的單位在推動,除了我們所提
師與同儕的關係,採用的材料是金融資訊
到的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 還有
與金融知識加上心理社會觀點以及與金錢
FSWI 與 CSD,除此之外還有十幾個相關
的關係和金融行為,所使用的方法是充權
單位,在此不再逐一羅列,顯然金融社會
並鼓勵和激勵案主使其有意願進行長期的
工作在美國的發展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而
改變;至於傳統的金融教育強調的是短期
且被肯定的一項社會工作新興專業,值得
且暫時與表層的改變,採行專家對學生的
注意跟學習。
關係,其教學材料是金融資訊與金融知識
伍、金融社會工作在臺灣的推動
以及金錢本位包括預算、儲蓄投資和債務 管理與保險,是透過侵入性與評判和非充
一、現狀與需求
權的手段,因為其否定底層生活信念並認 為只有一種正確的方式。(CFSW, 2016)
國內對於金融社會工作的研究與探
顯然這又是太過於簡易的區別社會工作與
討,目前尚屬於極為罕見與稀有的狀況,
金融教育之間的協調和整合。但整體而
唯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曾針對
論,金融社會工作教育的課程規劃,仍然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t Development:
是依造各教育單位的條件和能力所決定。
Research,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提
當然當金融社會工作出現之際,會有
出書評,其內容大致論及社會工作者經常
人質疑社會工作是否還是傳統的社會工
需與經濟弱勢的個人或家庭一起工作。多
作。基本而言,金融社會工作所秉持的和
數情況下,社工受限於相關的金融能力和
傳承的依然是傳統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和
知識而無法有效處理案主的經濟問題。 (許
原則,而是再加上金融的知識和能力的培
雅娟,2013) 。另外許鳳雅(2014)在其碩
養。J. MICHAEL COLLINS AND JULIE
士論文中也有類似的發現。
BIRKENMAIER(2013)提到金融社會工
儘管如此,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曾
作並不會因為有了金融的知識與能力而變
針對社會工作人員的理財知識與能力舉辦
成不一樣的角色,甚至也不會變成傾向金
過工作坊「104 年社工運用金融財務知能
融專業的發展,而是金融社會工作能夠善
提升服務對象經濟福祉系列課程」同年度
用其金融的知識與能力為弱勢族群提供金
亦有舉辦國際脫貧工作坊邀請堪薩斯大學
融問題的處理和解決,因此其角色包括下
副教授 Deborah Adams 講授相關課題。 (社
列幾種:建議者、教練、諮商者、教育者、
工專協,2015)
導師、計畫者,也就是社會工作可以依造
整體而言,社會工作人員在理財知識
其工作的需要而調整其不同的角色功能。
上的不足是可以理解,其乃因國內長期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來社會工作教育及欠缺相關知識和智能的
相關座談會與工作坊以滿足社工員在此方
教育,而偏重在非經濟性專業助人技巧方
面的認知和教育。 (輔大金融社會工作教育
面。除了婦女創業貸款外,在台北市的推
推廣中心,2016)
動家庭發展帳戶皆面對同樣的問題。 (郭登
中心的運作除了實務上的探討之外,
聰,2013;謝淑琦、吳秀照,2013;王嘉
並且也提供不同的研究主題的經費贊助,
州、王怡雯,2011;黃明玉等,2013)另
目前大概有五件研究案正在進行之中,並
外國內著名仿窮人銀行而設立的中國信託
透過每次座談會進行問卷調查,初步顯示
信扶專案被視為是極為成功的微型創業的
國內社工員對此議題的關心和重視。誠
典範,其原本方案的推動也欠缺著具有相
然,此中心現行的運作架構是參考美國的
關金融知識能力的社會工作員介入,導致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不過仍然
服務成果的受限。但後來情況有了相當的
有屬於本土的思維考量及操作方式。金融
改善與轉變(家扶中心,2011;馴錢師財
社會工作推動迄今,尚未全然引起國內社
商研究中心,2015;陳郁心,2015)
會工作界的重視或討論,不過仍有若干的 議題浮現。譬如有關於名詞的討論、課程
二、推動檢討
的安排以及社工的實質需要和機構的配合 等項質疑。 (王順民,2015;莊文芳,2016)
顯然,對社會工作而言,在從事實務 工作上確實必須面對著金融能力的培養和
陸、金融社會工作的發展與建議
資產發展的具備。目前在國內一般認為比 較有系統推動金融社會工作的單位,除了
一、發展前景
前述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之外,就以輔 仁大學社工系成立的金融社會工作教育推
儘管在我國對於金融社會工作的理
廣中心為最主要的單位。該中心的成立一
論、實務、概念及方法依然存在諸多的遲
部份是來自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正著力
疑和猶豫之際,而金融社會工作在美國卻
於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推動,而發展性社會
有著極為積極蓬勃的發展。以金融社會工
工作所涉及到的資產累積、微型創業、微
作的創建者 Reeta Wolfsohn 在今年(2016)
型貸款等,皆與金融社會工作有著密切的
美國 NASW 的全國大會上發表相關的論
關係。 (郭登聰,2015)另外,前述推動中
文,同時也在其他專業場合與網站不斷宣
國信託信扶專案的馴錢師財商研中心,有
傳金融社工的重要性,也引起各方的重視
意與學術單位結合,以其在中國信託的經
和迴響。(Reeta Wolfsohn, 2016; Maura
驗作為推展金融社會工作的基礎,也因此
Keller, 2011; Dorlee Michaeli, 2012; Cathy
形成一個產學合作的模式,另外輔仁大學
Duchamp, 2009)Reeta Wolfsohn(2013)
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也提供專業的協助。
也曾在 THE NEW SOCIAL WORKER 雜誌
並規劃各項與金融能力與金融知識培養的
上提到社會工作因如何對於金錢的了解和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掌控,包括下列五點(一)個體和金錢的關
度,因此不應排斥或拒絕。同時金融社會
係將主導他/她金融行為,並決定其個人的
工作應是科技整合及跨領域的學習,有其
金融境遇;(二)金錢管理是引導成年的核
學習上的障礙和阻隔,但依然是可以改進
心技術;(三)直到你能掌握你的金錢,你
和調整。更重要是國內學術界應廣泛的參
才能掌握你的人生;(四)持續、長期的金
與此類相關議題的研究,以建立堅實的研
融行為並不會一夜間改變,但會與時俱
究基礎,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進;(五)對於金融的恐懼,導致和金錢的 (二)社會工作實務方面
斷裂而危害到多數美國人的心理和財務的
對社會工作實務者而言,受制於機構
健全,更凸顯整個金融社會工作未來的發
的阻難、個人學習的不足和個人能力的有
展重點。
限,加上工作時間的急促,使得在推動金
二、推動建議
融社會工作方面,可能有其困難。但在國
對於金融社工的推動相對傳統的社會
內有若干的社會工作實務者,已經在其日
工作,似乎存在著間隙和落差,尤其是傳
常的工作中,有處理到金融的相關議題,
統社工偏重在非經濟性的協助,特別是介
而唯一欠缺的乃是深度和廣度,當然這乃
入案主的經濟性問題的處理,可能涉及到
是長期以來欠缺教育訓練所致。不過,這
對於案主倫理或隱私上的衝突。對此當然
意味著實務工作者是可以在此方面著力和
有其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存在。但不容否認
用心。
社工員可能被認為是擔任金融理財的工 (三)助人工作學生方面
作,而非單純的專業助人工作,有此質疑 也顯示一般對於金融社工的誤解和扭曲。
金融社會工作的知識及能力的學習和
(高迪理譯,2010;黃源協,2016b;衛生
培育,不侷限只有社會工作,其對於相關
福利部,2009)
的助人工作,如諮商輔導或從事 EAP 的服
對此,本文擬提出下列的建議,希望
務者皆可以加以學習,最重要是其心態上
有助於國內推動金融社會工作的時候應該
要跨越對於問題看法的局限而有跨領域及
注意的事項
科技整合學習的學習心態和氣度,才能得 到有效的學習成果。
(一)社會工作教育方面 (四)非營利組織方面
金融社會工作乃應用社會工作的基本 理論及方法,另外再配合對於金融知識的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金融社會工作非
了解和培養,尤其是後者一般認為是複雜
只是對於服務的個案提供的服務,其可能
而難懂的。但事實而言,正如前述所謂的
有助於非營利組織如何透過服務而改善或
金融知識與能力是有其一定的範圍和程
調整本身的服務功能,因此非營利組織對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於金融社會工作更不可抱著排斥或拒絕的
題,運用的是金融的新方法,但不代表其
態度,而應善用金融社會工作來調整和改
為特效藥。其意味著一種新社會工作的領
變非營利組織的營運和操作。
域和方法,前者意味著其所處理的是經濟 性及金融性的問題,後者代表著是為了解
(五)社會大眾方面
決此等問題而應學習金融的相關知識和能
金融社會工作方面不只針對社會服務
力的建構和培養,就如同從事保護性社會
的案主,其應廣義的衍生至有所需要的服
工作需要懂法律一般及相關的作業程序,
務對象。雖然現在社會對於理財的觀念慢
因此在面對社會快速變遷而貧窮問題及案
慢的建立,但是如果能透過金融社會工作
主問題叢生複雜的情況下,金融社會工作
的協助,或許更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
應該是可以有一定的功能和效果,值得重
能。因此社會大眾對金融社會工作更應該
視和推展。
打破舊有的視野和看法,而將其當作另一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
項助人的專業。
授兼系主任) 關鍵詞:金融社會工作、金融能力、金融
三、本文結論
知識、資產建立、發展性社會工 作
金融社會工作處理的是貧窮的老問
參考文獻 王仕圖、林宏陽(2016) 。屏東縣政府推動脫貧方案之成效評估與展望,發展性社會工作 與金融社會工作推動的檢視與再思考:延續與創新學術研討會,頁 5.1-5.28,輔仁大 學社工系。 王順民(2015) 。從發展性社會工作到金融社會工作的結構性探究,晴天社會福利協會。 王嘉州、王怡雯(2011) 。微型創業鳳回政策之過程評估:屏東縣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 論,第 18 卷第 2 期,頁 145~178。 古允文(2004) 。巨靈或螳螂:全球化下的臺灣社會福利政策,收錄在社會正義與全球化, 臺北桂冠,頁 37-66。 行政院(2012)。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呂建德(2004) 。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收錄在社會正義與全球化,臺北桂冠,頁 165-214。 李明政譯(2012) 。全球化與國際社會工作:後現代的變遷與挑戰,臺北松慧,頁 29-54 杜慈容(2016) 。臺北市政府推動資產累積方案的回顧與省思,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 會工作推動的檢視與再思考:延續與創新學術研討會,頁 7.1-7.13,輔仁大學社工系。 林志鴻、呂建德(2001) 。全球化與社會福利,收錄在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出路,臺北巨流,頁 193-242。 社工專協(2015) 。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bgid=5&gid=25&nid=322。 財團法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1) 。臺灣第一個由民間發起的創新脫貧模式- 中國信託「信扶專案」上路!,研究報告。 莊文芳(2016) 。金融社會工作:新興萬靈丹?不同領域社會工作人員對金融社會工作的 看法, 「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推動的檢視與再思考:延續與創新」研討會, 頁 13.1-13.14,輔仁大學社工系。 許雅娟(2013) 。分享-金融能力與資產發展:研究、政策及實務,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 會。 許鳳雅(2014) 。社會工作者之金融理財知能及教育需求與其實務工作效能之探討,臺灣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郭登聰(2006) 。從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探討我國家庭政策的問題與對策, 社區發展季刊,114 期,頁 86-102。 郭登聰(2013) 。面對全球化導致經濟性問題衝擊之社會工作教育的思考與調整,全球化 下的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研討會,輔仁大學社工系,頁 11-32。 郭登聰(2015)。金融社會工作運用在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可行性探討,「發展性社會工作 在臺灣:理論與實務推動的省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 60-75,輔仁大學社工系。 陳芬苓(2012) 。歸納我國有關政府協助婦女微型創業之各項政策與成果分析,財團法人 婦女權益促發展基金會。 陳芬苓、李如軒(2016) 。婦女創業協助政策,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推動的檢 視與再思考:延續與創新學術研討會,頁 11.1-11.16,輔仁大學社工系。 陳郁心(2015) 。金融社會工作於發展性社會工作中運用支初衷-以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信扶專案」為例, 「發展性社會工作在臺灣:理論與實務推動的省思與展望」學術 研討會,頁 76-94,輔仁大學社工系。 曾華源(2013a)。理論與社會工作實務。宋麗玉等編。社會工作理論。臺北:洪葉,頁 1-22。 曾華源(2013b) 。社會工作心理暨社會學派。宋麗玉等編。社會工作理論。臺北:洪葉, 頁 159-184。 曾華源、高迪理主編(2010) 。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頁 3-39,三版,臺北洪 葉。 黃明玉等(2013) 。從臺北市家庭發展帳戶方案探悉女性戶長單親戶脫貧的可能,臺灣社 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四卷第一期,頁 131-152。 黃宣翰等(2016) 。1 家 5 口燒炭亡,牆上寫著:下輩子不要當人了,2016/05/25 聯合報。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黃源協(2016a) 。社會工作理論。黃源協主編,社會工作概論,臺北:雙葉,頁 65-96。 黃源協(2016b) 。什麼是社會工作。黃源協主編。社會工作概論,臺北:雙葉,頁 3-36。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5) ,高風險家庭委外服務單位督導暨業務評核行前會會議資料。 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 http://www.moneytrainer.com.tw/,2015。 劉一龍、石玉麗(2016) 。資產累積與金融教育之關係,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 推動的檢視與再思考:延續與創新學術研討會,頁 6.1-6.18,輔仁大學社工系。 衛生福利部(2009) ,社會工作師法。 鄭麗珍(2013)。增強權能與倡導觀點。宋麗玉等編。社會工作理論。臺北:洪葉,頁 427-456。 鄭麗珍(2015)。發展性社會工作:以資產脫貧策略為例,「發展性社會工作在臺灣:理 論與實務推動的省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 1-15,輔仁大學社工系。 謝淑琦、吳秀照(2013) 。單親婦女微型創業的困境與突破~以臺中市基督教青年會創業 脫貧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 期,頁 173~183。 簡春安、趙善如(2010a) 。社會工作理論。臺北:巨流,頁 282-303。 簡春安、趙善如(2010b) 。社會工作理論。臺北:巨流,頁 470-518。 Cathy Duchamp(2009),Putting financial help into social work, http://www.marketplace.org/2009/01/12/your-money/putting-financial-help-social-work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2016) 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 https://www.financialsocialwork.com/financial-education-support-group-kit 2016/7/1. Cent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http://csd.wustl.edu/Pages/default.aspx, 2016/6/30 Dorlee Michaeli (2012).
What Every Social Worker Needs to Know About Financial
Self-Care, http://www.socialwork.career/2012/09/what-every-social-worker-needs-to-know-about-fi nancial-self-care.html Financial Social Work Initiative, http://www.ssw.umaryland.edu/fsw/about-fsw/, 2016/6/30. http://ssw.missouri.edu/minor_financial.html, 2016/7/1 http://www.ssw.umaryland.edu/fsw/education/, 2016/7/1 https://www.financialsocialwork.com/financial-social-work-certification/financial-socialwork-infographic, 2016/7/1 J.MICHAEL COLLINS AND JULIE BIRKENMAIER (2013). Building the Capacity of Social Workers to Enhance Financial Capabilirty and Asset Development, Margaret S. Sherraden, Julie Birkenmaier, Jami Curely(Eds.)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rt Develop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3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ment, Oxford press, Pp302-322. Juli Birkenmaier, Teri Kennedy, James Kunz, Rebecca Sander, Shelley Horwitz (2013).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Financial Capability. Julie Birkenmaier, Jami Curely(Eds.)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rt Development, Oxford press, Pp278-301. Margaret S. Sherraden, Jodi Jacobson Frey, Julie Birkenmaier (2016). Financial Social Work. In Jing Jian Xiao(Eds.), Handbook of Consumer Finance Research (pp. 115-127) Springer; 2nd ed. 2016 edition. Margaret S. Sherraden, Sharon Laux, Cassandra Kaufman (2007).
Financial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er.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5(3), pp9-37. Margaret S. Sherraden; Juli Birkenmaier; Michael Rochelle; Gena G. McClendon (2015). Financial Capabibility and Asset Building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Big Piece Missing?”, CSD Working Papers No.15-44. Martie Gillen & Diane N. Loffler (2012), Financial Literacy and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is Power, Journal of Financial Therapy Volume 3 Issue 2, 27-38. Mathieu Despard, Gina A.N. Chiowa (2013). Training Social Worker in Personal Fina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Woprk Education, 49, pp689-700. Mathieu Despard, Gina A.N. Chiowa (2010). Social Workers’ Interest in Buliding Individuals’ Financial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Therapy Volume 1 Issue 1, 22-41. Mathieu R. Despard, Gina A. N. Chowa, Lauren J. Hart (2012).
Personal Financial Problems: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8, pp342-350. Maura Keller (2011).
Couples & Money: Financial Social Work to the Rescue, Social Work
Today Vol. 11 No. 3 P.24。 Paul H. Stuart (2013). Social Workers and Financial Capability in the Profession’s First Half Century, Margaret S. Sherraden, Julie Birkenmaier, Jami Curely(Eds.)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rt Development, Oxford press, Pp44-61. Peter A. Kindle (2010). Student Perceptions of Financial Literacy: Relevance to Practice.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6, pp470-481. Peter A. Kindle (2013). The Financial Literacy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9, pp397-407. Reeta Wolfsohn (2012), Financial social work basics and best practices, Center of financial social work, 1-25. Reeta Wolfsohn (2012). Financial social work basics and best practices. Center of finan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郭登聰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cial social work, 1-25。 Reeta Wolfsohn (2013). 5 things every new social worker needs to know about money, THE NEW SOCIAL WORKER, Spring 2013, Vol. 20, No. 2. Reeta Wolfsohn (2014). Practitioner Profile: An Interview with Reeta Wolfsohn, CMSW. Journal of Financial Therapy.
5(1), pp86-91.
Reeta Wolfsohn, Dorlee Michaeli (2014), Financial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online. from http://socialwork.oxfordre.com/view/10.1093/acrefore/9780199975839.001.0001/acrefore -9780199975839-e-923 2016/6/30 Tyrone Cheng (2010). Financial Self-sufficiency or return to Welfare? A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of mother among the working poor.
19,
pp162-172. Vernon Loke & Sally Anne Hageman (2013), Debt Literacy and Soci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ial Therapy Volume4 Issue 1, 62-82.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莫藜藜
足以做到的。另外,也曾有學生抱怨其實
前言
習機構提供不利的學習環境,讓他找不到 社會工作是一個行動取向的服務性專
專業的價值。筆者(莫藜藜,2007)在探
業,其教育目標在培養能實踐和發展專業
討臺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
的人才,而實習課程是各社會工作系所專
需求時,也曾提及社會工作教學的問題和
業教育中的必修課程。目前社會工作學系
困難之一是實習課程的困境,包括:通才
學士班和碩士班都有實習課程,基本上學
化教學與專精領域實習、學分數、時數、
士班的教育應屬綜融性質(generalist) ,碩
基本要件與標準、學校師資與機構督導條
士班的教育應屬特殊性質(specialist) 。陳
件、學生過多、合適機構不足,以及學校
麗欣(2009)的研究發現,臺灣社工系大
與機構之合作等。這些問題,是否可能從
學畢業生在比較實習前後對自己在專業勝
改善現今之實習制度著手?本文擬從大學
任能力之完備度的看法時,發現絕大多數
學士班實習課程的安置方面談起,至探討
項目上之分數略有增加,顯示實習之後專
實地實習的制度設計,以及未來待精進的
業勝任能力確有所提升,但達到顯著性改
一些議題。
變者則不多。
壹、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目標與 特性
社工專業勝任能力是靠專業知識、技 能和倫理三者充分整合,其中特別是技能 需靠實際的練習。然而一直以來,筆者常
一、實習教育在專業教育中的地位
聽聞機構抱怨社工畢業生的專業勝任能力 不足,也常聽聞機構抱怨學校的實習課程
社會工作是一個實踐的專業,實地實
不足以滿足實務的需求,機構期待社工畢
習是學生準備進入這個專業的必修課程。
業生很快能上手,然短短的實習時間是不
在實地實習中,學生整合理論與實務,並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學習新技術。然而整合理論與實務不會自
少年觀護所等處進行小團體實作服務。而
動發生,且實務情境中比在課室中的演練
在各校選修課部份,如:助人技巧、會談
複雜得多,導致學生常認為課室中所學到
技巧、諮商理論與技巧等課程,也往往運
理論可發揮的不多,而課室中的理論在實
用各該校設置之會談與團體演練室。然
際情境中運用似乎也常遇到困難。
而,這樣的課程及教學仍不足以讓學生完
從慈善組織會社(Charity Organization
全體驗實務情境的真實狀況,必須有專門
Society)開始的社會工作服務,強調的是
的實地實習課程,讓每一位社工系學生有
社會關懷,嘗試親訪那些需要幫助的不幸
機會真正接觸要服務的對象。
人士,提供其所需之社會資源。在教導準
總之,實習教育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
備成為社會工作者的學習者時,是以社會
的重要部份,如果學校的課堂上只傳授知
關懷模式讓學習者感受不忍人之心,及提
識和理論,只停留在認知和瞭解層次,無
供實際救助行動。漸漸地,有了以期待專
法提供機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和轉化為服
門的知識和行動技術,展現服務成效的專
務能力,則這樣的養成教育無法訓練出具
業主義模式。而筆者認為所謂專業主義,
備基本服務技巧的助人工作者。
應該是結合過去的社會關懷及人道思想之
二、實地實習課程的目標
哲學理念,並確實實踐才能稱之。Lee 和 Fortune(2013)指出,社工的實習必須包
社會工作實習是教育取向的,學生社
含觀察、參與(實作),與理論結合三個
會工作實習目的有以下幾點(莫藜藜,
元素,亦即今日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必然
1998) : 1.透過實習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得的知
需在實踐的基礎上。 目前社會工作實習教學也可分為在學
識或觀念變成行動。
校課室中有演練課程的部份,和在實地的
2.透過實習來增進其社會工作技巧。
機構實習與方案實習。許多學校主張將學
3.透過實習幫助學習者對自我的再
校課程與實務演練結合,並有因應課堂演
思,進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以促使自我
練之「社工實驗室」 (會談與團體演練室) ,
的成長,使更合乎專業的要求。
特別是著重直接服務實務技巧的演練,例
4.透過實習而發展其創造力。
如在必修課方面有慈濟大學「社會個案工
5.透過實習而能產生更好的服務方式
作」課程,請臨床社工扮演模擬案主與學
或內容。
生進行演練;玄奘大學「社區工作」課程,
目前各校都會明訂社會工作實習課程
學生分組去新竹幾個社區實際參與社區服
的目標,以東吳大學社工系為例,其學士
務。又如,筆者當年在東海大學教授「社
班實地實習目標為: 「本系社會工作實習課
會團體工作」 ,將班上不到 20 位學生分為
程設計的目標在於使學生能從實際工作
四、五組,於學期中搭配課程至中臺醫專、
中,對當前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機構的服務網絡及社會工作專業所扮演的
認為這些能力可被操作化和測量化,並可
角色,透過實習過程以增進瞭解,期能整
具體呈現。
合學校所學,而增強其服務能力。」另如,
到了晚近,更有了所謂「結構化」的
東海大學社工系實地實習其中實習二的目
參與模式,學校教師扮演較重的教導者角
標為:「(1)在督導人員指引下,學生投入
色,要求此時的社工系學生已裝備了一些
實務工作環境,有系統運用社會工作知識
基礎知識,要學生預估自己對不同理論和
與技巧於實務服務中,體驗知識與行動之
原則的偏好,再由教師協助建立個別化的
整合。(2)協助學生在實務工作環境中獲得
學習方法,進行具體的規範和設計。但是,
激發,體會專業倫理之實踐與專業服務態
實務現場往往變化多端,結構化的安排可
度之養成。(3)鼓勵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澄
能會排斥學生另外的學習機會,課程的結
清與確認社會價值觀念,培養和諧人際關
構可能無法充分回應千變萬化的實習體驗
係及敬業精神。(4)發掘個人社會工作專業
和案主情境,也可能阻礙學生主動的理論
領域之興趣與取向,強化領域學習深度,
抽象化的過程。因而又有教師們嘗試以「自
奠定就業或升學基礎。」可知學校多會強
主學習」實習模式,例如東吳社工系的方
調讓學生整合在校所學理論與實習所學的
案實習,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希望學
技能,生涯抉擇的覺察,以及專業態度的
生先有機會體認案主的需求,去設計服務
養成,以增強未來的服務能力。
方案,然後從服務中學習,並結合幾門課 的教師共同教學,配合實際服務的機會。
三、實習教學模式的演變
其實,不論是何種實習模式,只要符合學 習者的需求,應都有其意義和價值。
依筆者觀察,社會工作實習模式從過 去偏重「學徒制」 ,至「以能力為本」的模
東海大學 1979 年設立社會工作學
式,到「結構參與模式」 。早年開始有機構
系,是大學獨立設系的第一所,然後在
實習時,多是以學徒制的方式,讓學生跟
1981 年曾舉辦全國社會工作實習課程研
著有經驗的實務者從「做」中「學」 ,去複
討會,當時產官學界參與踴躍,研討內容
製資深者的實務經驗;若遇到有教學經驗
包括三篇專題報告:實習的專業倫理、機
的實務者可能會加入反思,教導學生將概
構-學生-學校之角色與功能、實習前之
念抽象化,讓學生有所頓悟和自我覺察,
機構參觀及技巧準備;以及分組報告及討
而非一昧要求複製經驗。然而做為一門專
論,分別有:個案工作實習、團體工作實
業,後來強調應展現社工的具體能力,逐
習、社區及行政工作實習。當時對社會工
漸形成「以能力為本」的實習模式,強調
作實習制度的建置雖已有雛形,但從提出
學習的結果而非過程,並開發評估工具,
的諸多問題,仍似百廢待舉。之後,隨著
運用一定的指標去衡量學習成效,即社會
各校陸續設立社會工作學系,規劃專業社
工作者為了實現某種角色需要某種能力,
會工作課程中的實習課程,目前各校都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製了社會工作實習手冊,詳細列出各校學
於實習證明書的格式則由考選部統一規
士班、碩士班的實習辦法與相關細節。實
定,並說明如有不實,出證者皆應負法律
習的課程可分為方案實習和機構實習,基
責任。由此也可知,社工界透過考選部認
本上各校皆一定有機構實習,而部份學校
定的標準,將實地實習分為兩大類,即機
又加上方案實習的方式。
構實習和方案實習。
如今受到社工師證照考試的影響,各 社工系所對實習都一致性地遵循考試院考
貳、社會工作實習課程制度的設 計
選部(2012)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 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 ,應試資格均規定 應修讀實習課程。另外,訂有「專門職業
曾華源(1995)曾提到實習教育的一
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
些爭議問題,主要在(1)實習方案結構方
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
面:機構實習前之準備、機構實習之次數、
對各校實習項目與學習內容、實習時數和
實習之型式、實習之時機、實習之時數與
次數、實習機構資格、機構督導資格、督
學分,以及實習所要學習的方法。(2)實習
導學生人數等有更明確、嚴格的規定。由
教學上的爭議:參與實習教育工作是機構
此可知,臺灣的社會工作實習制度已建置
的權利還是義務、實習教學責任歸屬、實
完成。
習安置過程、實習教學對理論與實務之整
依上述認定標準,社會工作實習項目
合與發展。國內各校社工實習課程發展至
分: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和行
今日都已訂有實習辦法,逐步處理一些爭
政管理四項,並進一步規範各項目的實習
議問題,並且都需符合社工師考照對實習
內容。實習次數與時數,則規定應至少實
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之至少 2 次實習,共
習二次且合計 400 小時以上。實習機構資
計至少 400 小時之規範。
格條件為:實習機構應聘有專職社會工作 師或具社工專業背景之專職社會工作相關
一、各校在實習課程制度之整體概況
人員乙名以上,且具備實習制度之各類相
何慧卿、張絮筑(2014)整理臺灣各
關社工或社福組織。至於實習督導資格條
校在實習課程制度之現況如下:
件為:社會工作師或符合專門職業及技術 (一)系上行政措施
人員高等考試社工師考試應試資格之社會 工作相關人員專業背景,且至少應有 2 年
在系上實習相關行政措施部分,各校
以上實務工作或教學經驗。以及,督導學
多設立有「實習委員會」 ,以及由專任教師
生人數條件為:每位符合資格之機構實習
中選一人擔任實習行政主責老師。在學生
督導,其督導之學生人數以 4 名為限,方
實習志願輔導部分,各校都有辦理實習說
案實習督導之人數以 15 名為限。另外,對
明會、實習安置及機構篩選與推薦等措施。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的課程,各校的學分不一致,但課程內容 (二)對學校實習督導老師之規定
及方式大致有:要求參觀實務機構,撰寫
在學校實習督導老師部分,各校多以
心得報告或於研討會上分享,規定至機構
該系專任教師為主,少數學校考量人力配
擔任志工,選修助人技巧或於課堂上演練
當的狀況下,會聘任具碩士以上資格之兼
助人技巧;或者,規定學生要參加已實習
任教師擔任學校實習督導老師。但有一校
過之大四學長姐舉辦的實習心得發表會,
明文規定,學校實習督導老師亦需具備社
並提出問題討論等。例如東海大學將「實
會工作師考照對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
習一」做為準備實習之行前課程,由多位
準,及對機構實習督導資格之標準。僅有
教師聯合授課,並明訂課程目標,包括:
兩校於實習辦法中明文規定,每位老師督
1.增進學生對人與社會環境的瞭解與
導學生人數不超過 15 人。在學校實習督導
關懷。 2.發展學生專業和實務工作上自我覺
老師的職責部分,則以定期督導為主,且
知能力。
多校有明確規定最低督導次數。另外,還
3.引導學生具備瞭解社會福利機構與
包含機構參訪、評閱學生日誌/週誌或作
社會工作實務的初步能力。
業、評分;少數學校則有實習計畫書之討 論與審查、行前說明會之參與、督導紀錄
4.培養學生基本助人技巧。
之製作等。
5.協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實習機 構,為機構實習作好準備。
(三)對機構實習督導老師之規定
另外,各校皆舉辦的「實習說明會」 ,
在機構實習督導老師部分,在資格與
往往是最重要得一部份,有時安排在實習
督導學生人數比上,均比照社工師考照對
專題課程中,讓學生瞭解實習申請之相關
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僅有一所學校
事項、介紹實習機構及相關實習內容等。
可能考量學生實習地區之機構特質,因此
由實習行政主責老師邀請學校老師、機構
另有針對非社工系所畢業之督導之年資規
督導擔任授課,或已結束實習的學長姊分
定。至於,機構督導老師之職責部分,對
享經驗。
於督導,多僅規定定期督導,但並未對督
在實習專題課程中,有一個概念常需
導頻率或個別、團體等督導形式進一步規
釐清,即:學生需瞭解實習與工讀生、學
定。機構督導老師另被期待及賦予安排學
徒、職員和志工的性質不同,認識實習的
生實習工作、回應學生作業及評分等。
本質才能在進入機構實習後,知道自己的 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李仰慈、曾華源,
二、實習課程在機構安置方面
2014) 。另外,在機構實習前學生的自我準
這是機構實習前的安置準備工作,先
備也非常重要,因為要完成一個成功的實
在大一、二的相關課程中讓學生準備實習
習經驗,要學著對自己負責,學生本身也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是很重要的元素,近年出版了幾本引導學
1.分組並繳交名單。
生進入實習準備的書籍,例如:曾華源等
2.與督導老師共同討論內容與進度,
(2014)主編的《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
並應準時出席團體督導、繳交小組討論紀
我學習指南》 ,沈詩涵(2012)翻譯的《社
錄、繳交方案報告,以及繳交個人實習心
會工作實習教戰手冊》等,都是學生在準
得。 3.學生應參加期中與期末發表。
備實習前會需要的參考書籍。
4.方案實習費用由學生自行負擔。
三、實地實習具體作法
至於,實習督導老師的職責包括: 1.每學期應提供學生至少八次之團體
主要是在大三、四學生的機構實習課
督導,並視學生情況提供個別督導。
程,有間隔式的實習,即學期中每週兩、
2.方案實習開始前應與學生確定實習
三個半天或兩天,以及在大三升大四暑期
要求、並清楚說明成績評量辦法。
的集中式實習,至少六週以上。這也是專
3.應閱讀實習紀錄、團督紀錄、學生
門領域的實習,學生選擇的一個實習機構
報告等,並適時提供回饋。
屬於兒童福利、老人福利、婦女福利或醫 療服務等領域,或是社區場域中實際接觸
4.應參與期中與期末發表會。
某一領域的服務對象。學生在機構實習
另外一例,是東吳大學社工系的方案
時,機構督導角色較重,其擔負了大部分
實習課群,其修習時間是大二和大三包含
的專業教育責任。
四門課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工
另一類是方案實習,也可說是專門項
作研究方法、方案設計與評估、社會工作
目的實習,是由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從瞭
實習),結合成兩年實作課群計 18 學分。
解服務對象的需求與問題開始,設計服務
方案實習由教師構想方案雛形,學生在規
方案並負責執行。此類實習方式,學校指
劃方向內進行方案設計並執行。教師群並
導老師的角色較重,社區及機構加以配
於每學期的教學研討會檢討與調整方案構
合,一起服務案主。東海大學社工系實習
想。學生也可自提方案,但須在規定時限
三的辦法,即屬此類。實習時間是大四上、
之前,提出方案構想並找到一位該系專任
下學期,全部實習時數不得少於 260 小
老師承諾擔任督導,師生共同商定後由該
時。實習內容主要是針對縣市政府、社區、
位督導老師負責提案。實習總時數不得低
工廠、公司、學校,或機構服務對象之需
於 160 小時。至於學習形式分為方案實
求,擬定福利服務方案,實地執行並評估
作、課堂議題研討及小組督導、獨立學習
實施成效。實習方式則是以小組方式進
三大部分,因此學生和教師的職責就規定
行,每組人數以 8-10 人為原則。另外,還
在課群的運作模式中,在方案實作部分是
規範方案實習之責任分工,學生的職責包
由分組督導老師(導師)負責作相關規定。
括:
在課堂部分,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1.課堂議題研討是由全體課群督導老
經驗說明; 「態度層面」如何教導學生,具
師共同規劃課堂議題,藉由提出相關學習
體檢視自身的價值與偏誤; 「技巧層面」則
議題以及分享學習成果,刺激學生反思及
是如何教導學生,具體而為的介入方法與
研討。
服務策略應用; 「研究層面」則是持續不間
2.小組督導部分是由各組督導老師帶
斷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如何轉 化為教學的依據等。因此,筆者認為社會
領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督導。 具體活動包括三大類:
工作的專業知識確實是包含著實務經驗,
(1)完成課堂議題研討所指定之後續
必須透過實作才能呈現,這需從養成教育 中的實習訓練,以及後來在職工作中的繼
討論; (2)完成指定作業之必要討論,含組內
續教育訓練而得以實現。 Ghitiu 和 Mago-Maghiar(2011)認為
學習成果分享;以及 (3)有關該組方案實作之相關督導。
,要瞭解社會工作實習制度有以下要項:
3.獨立學習部分則包括基本知識的獲
實習時數(number of hours required) 、實 習機構安排(preparations for placement) 、
取及完成指定作業。 由於課群教學不再依賴講授,督導老
實習機構的條件(requirements of place-
師雖然會運用課堂或督導時間從旁協助,
ment settings) 、與案主的接觸(contact with
但許多基本知識之獲取,以及完成指定作
service users )、 實 習 督 導 的 條 件 (
業所碰到的困難或問題,都需要學生獨立
qualifications of practice assessors) ,以及學
完成,並學習在必要時主動尋求協助。據
習成效評估方式(assessment of practice
聞此方案實習模式將進行調整,但至少上
learning)。近年來,隨著臺灣的社會工作
述實習方式是近 10 年曾有的方式。
專業化的發展,各校學士班實習制度已有 基礎的建置。但仍有需精進之處,茲以上
此外,目前許多學校為著國際化的發
述要項中,提出五項議題討論。
展,也為著學生體會多元文化中的社工專 業,也安排學生至海外實地實習,已有的 文獻如:楊培珊等人(2013) 、游美貴(2012) 等,都說明社會工作海外實地實習有其意
一、學生的行前準備仍須加強 至此我們知道,一個有效的學生實習
義及成效。
有三個重要因素:一是學生本身已有基本 的知識,至少知道社會工作專業的內容是 什麼及其原理原則。第二是有適合的機
參、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中待精進 的議題
構,讓學生有機會將他所學習與實際情況 加以整合。第三需要有合適的指導者。這
游美貴(2012)發現社工教學過程中
包括機構本身能提供合適的督導,同時學
的難題,在於「知識層面」如何配合實務
校亦應有合適的指導教師予以指導及協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調。這三項因素配合起來,則學生的實習
前會面的安排,許多學校都有辦理。在此
工作能得以完滿。
再提,還是強調其重要性,並應確實辦理。
學校本身對學生基本的知識傳授,所 去實地實習所需的知識、概念和態度。由
二、不是實習時數多少的問題,而是 實習內容要切實執行
於學士班教育屬綜融和通才性質,但實地
各國不論學士班或碩士班都將社會工
實習多是到一特定領域或特殊議題的實
作實習列為必修課程,對實習時數有強制
習,所以在大一入學開始選課時,宜協助
性的嚴格規定,根據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
學生瞭解如何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選
合會(ICSWE)的規定,所有學士學位學
課。
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 800 小時的實習。然
有教師在其課程內容中都宜加入一些準備
然後,針對學生實習目的與期待,明
各國作法仍有不同,以美國為例,各州或
訂對實習機構的期待與學校在實習工作上
各校亦常有不同,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所應負的責任。這些均需讓學生、指導老
(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
師及所要實習的機構瞭解,同時學校亦應
CSWE,2008)要求學士班至少 400 小時,
明白個別機構對學校及實習學生的期待。
碩士班至少 900 小時。而紐澤西州 Rutgers
從溝通過程中,學校代表學生,若雙方(學
大學則要求大四學生每週兩天實習,計
校與機構)看法一致,彼此能接受,則訂
450 小 時 , 碩 士 班 則 至 少 1,125 小 時
立「實習契約」以做為實習指標。同時在
(Edwards,2009)。肯達基州 Louisville
實習過程中雙方(機構與學校)需繼續連
大學 Kent 社工學院,學士班學生需完成
繫,以達到實習目的。
450 小時,30 小時獨立研究(Moore &
依筆者在東吳社工系的經驗,在學生
Collins,2002) 。而我在三十多年前於俄亥
選擇機構時,各領域老師提供個別或團體
俄州 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學的碩士班
諮詢時間,例如筆者是醫務社工領域,開
實習,四個學期,每週三個整天在機構實
放諮詢時間後,由想要去醫院實習的學生
習,成績單上註明我共計實習 1,320 小時。
主動預約,藉由學生的發問,教師提供意
在 羅 馬 尼 亞 , Ghitiu 和 Mago-Maghiar
見、建議或提醒。這樣的方式讓一些焦慮
(2011)提到 Babe-Bolyai 大學規定社工學
不安的學生,減少許多不確定性,增加一
生第一年學期中實習 56 小時,第二、三年
些自信。然後,當確定實習機構,要開始
學期中共計 154 小時,再加上大一升大二
實習之前的「行前叮嚀」 ,也十分重要,讓
暑假兩週的實習(80 小時),總計 290 小
每位將赴某機構實習的學生,對機構性
時。
質、實習生角色、三方互動方式等,有更
因此,現今臺灣學士班實習時數已規
進一步的瞭解和準備。據知,這種由學系
定為 400 小時,符合目前社會所能承擔和
統一辦理,讓每一位學生和其指導老師行
實際需要的狀況。至少「二次」實習之內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4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涵可以二次都是機構實習,也可有一次是
一般課程時間的數倍。因此,部份教師可
機構實習,一次是方案實習,依各校之課
能並不十分樂意擔任此角色。
程與教學特色而定。未來,我們可在考量
實習制度中也規範教師的督導方式,
學生人數、符合條件的機構數、符合條件
例如教師至少訪視實習機構一次,瞭解學
的機構督導數等因素之後,再考慮是否增
生在機構的學習狀況,至少每週或每兩週
加實習時數的問題。
一次的個別督導/團體督導。何慧卿、張
至於實習內容, 「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
絮筑(2014)檢視各校規定,多以規定團
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
體督導或不限形式之督導之最低次數為
中已明訂社會工作實習項目分:個案工
主,僅有長榮大學、嘉南科大、大仁科大
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和行政管理四項,
有另外針對個別督導規定之最低次數。在
並進一步規範各項目的實習內容。在實習
達成度上,並不困難,且督導老師依然有
機構能提供上述實習項目及內容的條件
相當大的彈性與空間,可以自行規劃實習
下,學校才納入為該校學生可去實習之機
督導的進行,應是以學生學習權益與最佳
構。萬一某機構在學生去實習後,才發現
發展為前提,而非以教師教學專業自主為
不符考選部認定標準,無法提出實習證明
優先。若考量以學習者為核心,確實應明
書者,則只能放棄該機構。因為考選部認
確規定督導之最低限度,才不會因為學生
定標準有說明,實習證明書如有不實,出
分配之學校督導老師之各別差異,而影響
證者皆應負法律責任。
學生學習之權益。 有的學校規定督導次數、方式,甚至
三、鼓勵和支持學校指導老師投入與 專業成長
團體督導會議紀錄等,當學校必須做明確
有了實習制度後,如何增進學校實習
性,而非全由各人自由發揮,此點必須請
督導老師的投入與專業成長,是今後要繼
教師們體諒。畢竟是必修課程,一群學生
續努力的部份。目前在各校實習手冊中對
由一群老師指導,需要有共同基本的方式
學校督導之角色職責其實都已有說明,從
原則來遵守,就像我們提出一些規定要學
實習準備課程(實習導論、實習指引,或
生遵守一樣。
的規定時,表示在意實習教師群體的一致
實習一)中,教師負責規劃適當的課程內
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到今天,對於能指
容,安排合宜的機構參訪及行前說明;然
導學生實習的老師,已漸開始規範了一些
後在實習過程,關心與掌握學生的學習狀
條件,例如何慧卿、張絮筑(2014)指出
況,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即時完成作業批
有一校明文規定,學校實習督導老師亦需
閱,並且即時給予回饋;實習結束協助學
具備社會工作師考照對實習或實地工作認
生成果發表,並給予實習分數等。教師所
定標準及對機構實習督導資格之標準,即
獲得的是授課學分數,但所花費時間卻是
具有社會工作背景,或至少應有 2 年以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實務工作或教學經驗者。未來,或可視各 (一)增加和確認符合條件的實習機構
校情況需要,而朝向此類規範,以做為專
實習生到了機構,一開始常會迷失方
業教育的佐證。 一些教師在實習課程中,投入在學生
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不知自己角色為
身上的時間無法清楚計算。而各種更明確
何?是社工抑或是志工?學生可能很多經
的實習規定,為的是使社工學生實習更增
驗都是人生頭一遭,如初次接觸身心障礙
成效,學習的環境更佳,以及學習的內容
者、疾病或死亡,初次接觸多樣專業的人
有一致的標準。總總規定,當然導致學校
齊集在一機構;專業術語充斥、以往未曾
老師負擔更重。對於今天的大學教師來
接觸過的不同文化,以及對於各種問題的
說,除要負擔基本的教學時數,還要準備
評估與處遇過程和其社會心理因素。因為
研究和升等,以及參與社工實務界的各項
學生一開始要面臨這些挑戰,要立即跟上
與專業發展有關的活動,更要應付學校和
腳步學習,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壓力
教育部的各種評鑑,常讓教師疲於奔命。
的確很大。
如今,社工教育又如此重視實習教育,在
一個好的實習機構,最開始應有機構
更為嚴謹的實習制度進展中,有些教師可
簡介,提供學生對機構必要資料,瞭解機
能心生倦怠。因此,各學系對於老師們的
構的功能,應包括:
投入必須持續關心、溝通和鼓勵,老師們
1.地理環境設施介紹:重要地點的介
對專業教育的貢獻必須被看見,也讓他們
紹,如影印室、盥洗室、各單位的位置等。
體會因投入而使其自身在專業上更為成
2.組織架構、組織文化、人事編制、 政策及行政程序等。
長。
3.社工單位作業程序及特色服務。
四、努力增加和確認符合條件的機構 和督導
4.與社區之關係:對社區及居民、社 區資源的瞭解,其問題與優點,並瞭解社 區對少數民族或眾人的反應等。
「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工作(福利) 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中已明訂實習
一個健全的社會工作機構應發展一套
機構,應聘有專職社會工作師或具社工專
完整的實習計畫,這套計畫包括評量學生
業背景之專職社會工作相關人員乙名以
的技巧水準,認定學習目標與設計適當的
上,且機構需具備實習制度。在臺灣,每
學習經驗。實習計畫亦應考慮到學生的情
年有將近 3000 位社工學生要實習,導致有
緒反應,如對職責的焦慮、對督導的疑問、
實習機構不足的現象,而機構督導是否專
接案的恐懼、對機構作業的疑惑等。目前
業素養足夠也仍會是一個問題,因此有以
已經有一些機構每年都會制訂該年的實習
下建議:
計畫,事先讓實習學生瞭解,而願意選擇 該機構實習。因此,期待未來所有社工實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習機構也都制訂每年的實習計畫供學生事
指導工作幾乎全由督導,是一項重責大
先瞭解,並據以為實習過程之參考。
任。但是社工的學生交給學校的學費主要 是學校行政和教師的鐘點費,沒有繳交給
(二)增加和確認符合條件的實習督導
實習機構的學費。後來少數機構則象徵性
在臺灣,依照「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
地要求學生交付數百元或上千元水電和紙
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
張費給機構,但不是交給督導的學費。筆
規定,要求機構督導要有兩年以上年資,
者當年在美國研究所的實習,也未曾聽聞
以及社工師或應考資格的規定。學校實習
需再交任何費用給實習機構。
手冊雖都有載明學校督導老師和機構督導
建議今後應再次確認實習教學的責任
應定期進行督導,但對於督導的方式卻非
歸屬是雙方共有,機構督導的專業素養是
每一學校能明文規定的。常有機構督導認
以實作為主,理論為輔;學校老師的協助
為學校不可以規定機構要怎樣督導,因為
主要在理論,其次探討實作和理論的結
機構有自己的腳步,而且如果每個學校規
合;我們應持續溝通及確定機構在社工專
定都不相同,機構是無法配合的,所以學
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參與實習教
校只能對機構督導提出形式要件。
育工作是機構的權利也是義務,專業發展
其他國家的經驗,如美國肯達基州
的職責是學校與機構互相幫助,分擔社工
Louisville 大學 Kent 社工學院,要求實習
的養成訓練,培養未來社工專業人力,也
機構需具碩士學位的督導,且每週有督導
可提升自身的專業地位;再者,運用實習
會議(Moore & Collins, 2002)。在羅馬尼
生為人力資源也有其可能性。總之,在教
亞,Ghitiu 和 Mago-Maghiar(2011)指出
學相長之下,可以激勵並提高了機構的社
督導需具備社工碩士學位,且有三年具證
會聲望,和督導個人的職業聲望。
照的經驗,完成督導課程,獲得督導證書。
五、實習成效評估方式的精進
每週個別督導 60 分鐘,機構規定有紀錄格 式,每週需兩份過程式紀錄,期末實習總
評估的方式基本上根據各國對社工專
報告。最後,督導給予評分。另外,國外
業要求的標準、社工專業團體的實習守則
已有文章發表(Colvin & Bullock, 2014) ,
,以及社工的核心能力。在實習評估項目
督導的方式可有彈性,尤其出外家訪或外
上,Lee 和 Fortune(2013)建議三大項目
展服務時,運用智慧型手機或 IPad,發揮
,即實習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field) 、
其在督導功能上的效能。
社工技巧自評(Self-rated social work skills
臺灣一直以來,與機構督導有關的一
) 、學習活動(Learning activities) 。在學習
個爭議問題是要求付費與否?社工機構主
活 動 方 面 , 包 括 : 觀 察 ( Observational
要是服務案主,接受實習學生是額外負
activities)、實作(Participatory activities)
擔,尤其是集中式的實習,全期的教導和
、與理論結合(Conceptual linkage activities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 、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 、在實踐中
學校督導老師占 50%(或 40%)。而各校
的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 ,以及綜融
在實習手冊中,明確規定各個書面作業及
經驗的學習活動(Generalization)。
其格式,也是為了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的依
在 Lee 和 Fortune(2013)的實習評估
據。過去曾因有機構督導抱怨評估表格冗
研究中發現,學生實作和整合理論越多,
長,太花時間填寫,目前多數學校使用表
有較佳的專業技巧和較高的滿意度。在實
格多只一頁,為的是可以聚焦,以及不讓
習開始前能夠先見習和觀察,可做較好的
督導花太多時間填寫。未來是否進行改
準備工作,也覺較安全。學生越多觀察和
良,可透過再研究之後,逐漸形成專業社
參與活動,有越高的心得感想,及表現較
群的共識。
好。此外,越有整合能力越有收穫。其實
因此,筆者參閱幾個學校的實習評估
這些狀況,在我們歷年來的實習評估中,
表,希望各校在評估工具上再加以確認,
也都是能見到的結果。
使其達成有效的評估方式。經整理,主要
東海大學 1981 年研討會的附錄中,也
也是在實習態度和適應,以及專業技巧和 成長,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項目:
已列出實習評價表及內容,當年的設計如
1.團隊參與和投入的表現:出席狀
今看來與目前各校使用之評量表大致相
況、學習態度、人際互動。
當。評價表中需先填寫實習內容,包括:
2.自我進步情形:自我認識、自我成
觀察個案數、處理個案數、觀察或參與團
熟度。
體時數、帶領團體時數,也需填寫處理個
3.紀錄與報告:按時繳交、作業內容
案問題性質、參與團體性質。然後,針對 五個項目 23 個問題,勾選「非常好、好、
詳實程度與分析能力。
普通、不好、非常不好」五個尺度。至於
4.專業成長,包括:
五個項目分別為:
(1)瞭解實習機構功能與配合機構實
1.機構實習適應性。
務工作的程度。
2.本身工作計畫與執行。
(2)社工專業知能與實務操作之運用。
3.與個人、團體、社區之專業關係。
(3)瞭解和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
4.社區資源運用。
(4)對專業自我的覺知,以及對專業角
5.附加事項與意見。
色的認知程度。 (5)遵守社工專業倫理。
第一項與實習態度和滿意度有關,其 他各項都在專業技巧和成長。 發展至今日,有些實習機構有其自行
結語
開發的實習評估表,學校都能接受,但往 往需同時填寫學校設計之評估表。實習之
學生實習在許多專業中是一相當重要
評分比例由機構督導占 50%(或 60%) ,
的訓練,學生在實習階段可以作進入專業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前之預備,並可在實地工作中印證自己在
但未來仍有學校督導及機構督導老師之督
課堂所學的知識。在社會工作的課程設計
導品質、輔導學生申請實習機構等議題,
中,需要理論基礎紥實了才有利於學生實
仍須學校與機構共同努力。
踐和知識更新。另外,社工師證照考試中
(本文作者莫藜藜為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
對實習課程認定之規定,為各社工系所在
教授)
實習課程與制度規劃有基本共識之第一
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實習、
步,此已縮小了各校社工實習課程之落
實習教育、社會工作實習生、評
差,並且得以維持各校開課之基本品質;
估
參考文獻 何慧卿、張絮筑(2014) 。由學生觀點反思社會工作實習課程制度之規劃~以某校社工系 為例。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67-99。 李仰慈、曾華源(2014) 。認識社會工作實習。收錄自曾華源等主編,社會工作實習-學 生自我學習指南,第一章。臺北:洪葉。 沈詩涵譯(2012) 。社會工作實習教戰手冊,Lomax, R.等原著。臺北:五南。 陳麗欣(2009) 。臺灣社工大學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之完備性與機構實習成效之研究。復 興崗學報,96:155-186。 莫藜藜(2007) 。臺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20:30-47。 莫藜藜(1998) 。醫院的社會工作行政。收錄自莫藜藜著,醫務社會工作,第七章。臺北: 桂冠。 游美貴(2012)。反思與實踐–連結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0, 97~118。 曾華源、林秉賢、馮浩主編(2014) 。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指南。臺北:洪葉。 曾華源(1995) 。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原理及實務。臺北:施大書苑。 楊培珊、Erlbaum-Zur, P.、王麗容(2013) 。老人領域國際社工實習:臺大社工系與美國 機構之合作案例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8,175-202。 Colvin, A. D. & Bullock, A. N. (2014). Technology Acceptance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Field Practicu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34:496-513. Edwards, R. L. (2009). BASW Field Manual 2009-2011.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The School of Social Work: New Jersey, NJ. Ghitiu, M. E. & Mago-Maghiar , A. (2011).
Field Instructors on Key Issu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Revista de Asistenta Sociala, anul X, nr. 4, 73-84.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莫藜藜
Lee, M. & Fortune , A. E. (2013).
社會工作實習制度的精進--以臺灣各大學社工系學士班為例
Do We Need More “Doing” Activities or “Thinking” Ac-
tivities in the Field Practicum?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9: 646-660. Moore, S. E. & Collins, W. L. (2002).
A Model for Social Work Field Practicum in African
American Church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2(3/4): 171-188.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 -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白倩如
作與反思的實作練習,使學生最終能夠達
壹、前言-自我學習在社會工作 實習的重要性
到知行合一的目標。CSWE(2015)界定 社工實習教育的目標,即是要讓學生能將
社 會 工 作 是 以 實 踐 為 本 ( practice-
學校課堂中所習得的理論與概念,運用在
based)的專業(IFSW, 2014) 。社會工作者
實務領域中。
做為專業人員,不但要能知、能行,還要
然而,社工實習學生要能達成上述學
能在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
習目標並不容易。由於教室課堂與實習場
行動後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Schön,
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環境,不但學習
1987, 1983) 。因此,社會工作專業教育(
情境與角色期望差異極大,所需要的學習
下簡稱社工教育)應要培育出具有實踐力
能力也有不同。在實習場域中,實習學生
(practice)與反思力(reflection)的專業
必須要學習如何從學生角色轉變為專業角
人 員 ( Bogo,
Katz,
色,包括:穿著打扮、思考判斷、價值態
Mylopoulos, & Regehr, 2011) 。其中,實踐
度、語言使用、人際互動行為等方面,都
力是指個人能夠運用程序性操作的能力,
需要逐步調整轉化(transformation)。因
如:專業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家庭評估和
此,實習學習要獲得成效,必須要學習者
處遇等能力;反思力則是指個人能綜合性
有意識和有目標的進行結構性學習。學習
的運用知識、判斷和反思的能力,如:運
者不但要有高度的學習意願和動機,還要
用研究證據發展創新方案、整合各種資訊
能夠自我反思,才能夠做好計畫性的學習
做出專業裁量等能力。社會工作實習教育
安排和行為修正。此等個人能設定自我的
(下簡稱社工實習)即是一個整合課堂教
學習目標、安排學習計畫、落實學習行動
育與實務場域、知識與實踐之間的學習安
與評估學習成果的能力,即為自我學習
排(Cleak & Wilson, 2007) 。透過觀察、操
(self-learning)能力(Skager, 1978)。
社區發展季刊
Regehr,
155 期
Logie,
25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白倩如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 。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學習易被誤解為 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教導學生自我學
對社工學生來說,實習不僅是在學習
習」本身也有矛盾性存在 (Taylor & Burgess,
成為專業人員,同時也在學習如何自我學
1995; Boud, 1988) 。也就是說,有效學習
習;因為自我學習正是專業人員持續學習
常被視為是個人的責任,不需要特別被列
的基礎能力。因此,如何催化社工實習學
為教學重點。然而,根據自我學習理論,
生的自我學習,使其能積極投入實習學習
有效學習是需要有條件的促發的(Taylor,
過程,進而達成實習目標相當重要(Taylor
1993) 。因此,必須關注的是,社工實習學
& Burgess, 1995; Boud, 1988) 。本文旨在探
生的自我學習能否在進入實習場域後自然
討催化社工實習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條件
產生呢?周虹君(2003)的研究即發現,
要素,並說明筆者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雖然社工實習學生認為「是否有跟督導討
諮商學系社區諮商與社會工作組所實施之
論實習規劃」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實習學習
初探性作法。透過此一經驗的整理,對現
成效,但有做到主動討論的學生比例卻偏
行社工實習制度提出反思。
低。
貳、自我學習的意涵與催化要素
事實上,社工學生的實習計畫大多是 在申請實習安置時,基於對實習環境有限
一、自我學習的意涵
的瞭解下寫出來的。然而,實習目標與任 務涉及實習場域的組織制度;觀察(見習
自我學習,又稱自我導向學習(
)和操作(實作)的機會,則是取決於實
self-directed learning )、 自 律 學 習 (
習機構開放的資源機會,這些都不是實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或 自 主 學 習 (
學生在進入實習場域前就能單方面決定的
autonomy learning) ,是指個體不論在有或
(Hodgson & Walford, 2007) 。此外,筆者
無他人的協助下,能夠評估自己的學習需
的實習教學經驗中也發現,實習學生被評
求、決定學習目標、確立學習資源、選擇
為「眼高手低」、 「不懂職場基本禮儀」、「
和執行適當的學習策略,並評估學習結果
學習態度過於被動」與「不會主動發問」
的一系列過程(Knowles, 1975) 。自我學習
等情況不少。這些負面的學習評價大多是
者清楚所要學習的目標,同時能在認知、
來自於實習學生無法有效轉換學習角色,
情意和行為上保持一致性,並設立自我回
或 欠 缺 基 礎 的 社 會 職 業 能 力 (
饋的循環、自我監察學習表現、適當的進
social-occupational ability)而產生的學習阻
行自我修正,並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因
礙(Bogo, 2015) 。因此,實習學生要有效
此,自我學習被視為是一組與學習效能有
學習,就必須要先「學會如何學習」-不
關的能力表現。不過,自我學習有時也被
僅要有實踐力和行動力,還要成為一個讓
視為是學習者的人格特質展現,亦即有學
人樂於傳授所學的學習者(白倩如,2014
習主動性、責任感,並且能為個人所選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的學習目標下定決心、投入行動(Schunk &
能是先天特質,但也可以透過後天刻意訓
Zimmerman, 1994; Boyd & Apps, 1980) 。其
練而習得(Garrsion, 1997) 。在自我學習能
中,個人的主動性與責任感是受到個人的
力中最主要的兩項認知決策,即是要辨識
價值信念引發和維持,可以幫助個人在遭
自己「應該學什麼」與「如何去學」 。經過
遇學習挫折時仍然能夠持續不懈。因此,
上述兩項認知決策後,一切自主的學習活
自我學習既是指個人的學習行為能展現出
動才能展開(陳茂祥,2001) 。也就是說,
自 主 性 ( autonomy )、 自 我 決 定 (
社工實習學生在實習經驗是要能「做中學」
self-determination ) 與 自 我 管 理 (
(learning by doing),而非「錯中學」。因
self-management)等特性,也可以指稱學
此,實習教師要催化社工實習學生的自我
習者在學習環境中的自我控制(self control
學習,首先就必須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究竟
) 、自我指導與追求學習機會(Candy, 1991
「想學什麼?」 、 「應該要學什麼?」 ,以及
) 。
「準備怎麼學?」在實習的各種實作任務 雖然不同學者對自我學習的定義有不
中,實習學生要能思考「我正在做什
同觀點內涵和解釋角度,但都一致性的提
麼?」、「我做得如何?」、「這樣做可以帶
及,自我學習必須是在個人與外在學習環
來什麼影響?」與「為什麼要這麼做?」
境共同配合下,才能有效運作。也就是說,
此外,在學生實習完以後,應該要能問自
自我學習並非是一個人獨自學習,而不需
己「會做什麼以前不會做的事?」 ,以及「對
要他人協助。相反的,正是因為自我學習
某一特定事務的看法和過去有什麼不
者有高度的自我瞭解和目標追求,所以更
同?」 要能催化社工實習學生的自我學習,
要能夠善用學習環境的各種資源來協助自
必須同時考量以下幾項要素:
己達成學習目標。特別是在設定目標和操 作不熟悉的任務時,除了要能自我反思
(一)學習能力
外,還必須要能善用環境中的各種資源協 助自己定向。不過,環境中的各種人事物
首先,教學者必須辨識學習者的基礎
究竟是資源或限制,就必須從學習者的角
能力,如:聽說讀寫、反應力、時間管理
度做思考和決策,而不能由他人代為決
能力,同時掌握所欲進入實習的專業領域
定。因此,從自我學習的理論觀點來說,
所需的先備知識有哪些。其次,教學者要
教師不再是單向傳輸知能的權威者,而必
能評估實習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如:對專
須轉變教學者的角色和師生關係,才能建
業知識的熟悉度、志願服務經驗、對實習
立雙方都認可的學習契約。
機構的瞭解程度,同時也要協助學生能夠 就上述層面進行自我評估。第三,自我學
二、自我學習的催化要素
習不是獨自一人學習,反而需要有更多的 人際互動;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
從前述所討論可以得知,自我學習可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白倩如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 Beddoe, 2009) 。
時,要能夠尋找資源突破困境,就更需要 有思考和溝通的技術和能力(陳茂祥,
(二)學習資源
2001) 。因此,學生進入職場的社會職業能 力,包括:社交性(如:打招呼、基本社
Garrison(1997)指出,自我學習歷程
交禮貌) 、主動性(如:主動協助他人、付
是以學習者的動機(進入及操作)做為啟
出額外時間) 、適應性(如:隨組織文化調
動,同時受個人的自我管理(情緒控制)
節、調節壓力與負面情緒)等能力,均會
與自我監測(認知責任)二個因素交互影
影響學生能否在需要時獲得協助。第四,
響。其中,動機必須是被放置在特定的學
學習者的學習效能,包括:自我信心、計
習場域中思考;個人的感受和需求所建構
畫與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能力、堅持力,
的價值信念,以及個人能力特質和脈絡特
會決定個人能否在面臨多項學習任務時能
性所建立的期待,會影響學習者在特定場
將時間安排得當,或在遭遇學習挫折時能
域中的學習動機強弱。也就是說,自我學
堅持不懈。廖敏軒(2012)的研究即發現,
習受到個體的生活經驗、內在資源、態度、
越是從自我興趣的內在動機出發的學生,
動機、技能之影響,同時也會與外在環境
其學習效能越好。
中的資源、機會、情境等條件因素的交互
最後,也是實習學習最為關鍵的能力
作用(Rogers, 2007)。因此,要催化社工
-學習者的反思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實習學生的自我學習動機,就必須結合學
reflec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由社會工作
習環境脈絡一起思考,掌握實習機構的環
專業本質來看,社會工作者如果沒有反思
境要素是否有利於催化學生的自我學習。
與批判思考的能力,以體察自己對於人與
總的來說,在社工實習過程中,實習
社會的看法,那就既無法提供適當的服務
機構的督導支持度(如:督導關係、問題
,也無法回應變遷的社會(Saleeby, 2015
處理、焦慮接納) 、督導指導度(如:示範、
) 。批判思考涉及個人的認知能力,包括邏
整合、指示、指導次數與時間) ,以及機構
輯能力、區辨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CSWE
開放度(如:學習參與機會質量、是否有
(2015)指出,社會工作者運用批判反思
實習學生的專屬空間) ,均會影響個人的自
能力區辨、評價與整合多重訊息來源,包
我學習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操作學習機
括:運用以研究為基礎的知識與實務智慧
會的質量是否足夠,亦會影響實習學習的
、分析評估模式與創造綜合的意義,了解
深 度 。 Fortune 、 McCarthy 與 Abramson
人與人際關係,並進行專業判斷的溝通。
(2001)的研究顯示,社工實習學生的學
實習教學者在實習教育中運用反思學習(
習活動內容雖然會增加學生的實習滿意
reflective learning)模式教學,以學生經驗
度,但對整體的學習表現卻沒有影響;只
為中心來催化及教導學生,則可以促進學
有到了第二次實習時, 「自身表現反思」和
生能夠掌握自己在實習過程的反思(Davys
「閱讀建議文獻」二項學習活動,才會對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5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障礙,包括機構障礙、情境障礙、意向障
實習學習表現產生影響。
礙與訊息障礙(黃富順,1989) 。 (三)學習權力
然而,曾華源(1994)研究發現,實
當實習學生的自我學習產生後,師生
習機構在實習教學上大多是採取「教師中
就不再是單純的「教導」與「被教導」 (to
心」的教學,而不是以「學生學習需求為
be taught)的關係。在自我學習的師生關
中心」的教學。因此,實習教師在社工實
係中,教師應當是扮演資源提供者與學習
習中,需特別注意學生在實習過程的自我
催化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是有特定學習目
決定度(如:學習目標的訂定、學習計畫
標 的 主 動 學 習 者 ( to learn )( Knowles,
的選擇)、學習操作度(如:督導控制幅
1975) 。學習者不僅是掌握學習主導權,且
度) ,以及督導關係(包含:信任開放的程
要能自我評估學習需求,為自己安排學習
度、能作為角色模範與導師的程度) 。
計劃和學習任務。在自我學習的實習中,
總括來說,自我學習的催化,會受到
教師是導航者(as a pilot) ,協助實習學生
學習能力、學習資源和學習權力三者的影
規 劃 學 習 路 徑 ( routing )、 找 到 定 位
響(如圖 1) 。專業知能的範圍廣泛,社工
(positioning) 、更新調整(updating)學習
實習教育目標,應聚焦在如何讓學生產生
計劃,且能尊重每個學生學習歷程的獨特
社會關懷與認同專業有效性(有學習動
性(each journey is unique) (Tsang, 2015) 。
機) 、知道如何指認問題和找出答案(有學
因此,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就會從單向傳
習能力) ,以及能夠調和職業角色職責與管
輸的教學者,轉變為雙向合作的催化者。
理有限的時間(有學習效能)。
此外,特別要注意協助實習學生移除學習 學習能力
學習資源
.基礎能力 .學習準備 .社會職業能力 .學習效能 .反思與批判思考力
.督導支持度 .督導指導度 .機構開放度 .操作機會質量
學習權力 .自我決定度 .學習操作度 .督導關係
自我學習
圖1
催化社工實習學生自我學習的要素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白倩如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意義的協商」與「學習責任遷移」等教
三、自我學習的階段性與催化
學策略,則是可以催化學生的自我學習能
有關自我學習能力的養成與學習歷程
力(Langer, 1984)。鷹架理論強調,教學
,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Crow(1991)提
者應對學習者的個人背景與先備知識有清
出自我學習的四階段論,主張個人的自我
楚的瞭解和掌握,同時師生之間應該要保
學習能力是可以逐步習得的;其依據個人
持雙向動態的對話,包括:溝通、協商甚
的自我學習能力具體指出學生行為表現特
至辯論,方能提供較準確的支持鷹架(陳
徵與教師角色任務(如表 1) 。Vygotsky 則
茂祥,2001) 。也就是說,自我學習能力並
是在 1978 年提出鷹架理論(scffolding) ,
非一蹴可及,教師應依據學習者的自我學
其主張透過教師提供暫時性的支持架構,
習階段層級,提供個別化的引導,以協助
可以幫助學習者逐步發展學習能力;透過
學習者進展到更高階段的自我導向學習。
表1
自我學習的四個階段
自我學習階段 階段一
學習者的行為特徵
教學者角色 權威者
【依賴的】
低度的自我學習 欠缺自我學習的信心與動機 教導者
.立即回饋的教導、練習 .訊息性的講述 .克服抗拒與不彰的效率
,等待教師給予指令和指導 階段二
教學者的任務焦點
引發動機者 .啟發性的講述
【感興趣的】
適度的自我學習 具 有 自 我 學 習 的 信 心 和 動 指導者
.引導式的討論 .目標設定與學習策略
機,但對於所要學習的知識 領域或技術毫無所知 階段三
促進者
【參與的】
中度的自我學習 在良好引導下能自主探索某
.專題研討
一特定的知識或技能 階段四
.教師平等參與所促進的討論 .團體學習契約
諮商者
【自主的】
高度的自我學習 不論是否有他人協助,均有 授權者 意願與能力去規劃、執行與
.實作練習、專題論文或個別 化的作業 .自我導向的學習團體
評估自己的學習 資料來源:整理自 Grow, G. O.(1991). Teaching learners to be self-directed: A stage approach. Education Quarterly, 41(3), pp.129.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1
Adult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服務對象的接觸大多是極為有限的片面互
參、催化社工實習學生自我學習 的作法
動,更不利從脈絡性、親和平權的角色關 係接觸服務對象。第三,現有的實習內容 欠缺中介層次的任務安排。社會工作者必
一、當前社工實習制度對學生自我學 習的限制
須要能有效介入中介層次,這是與其他助
廣義來說,實習學習即是經驗學習的
實習安排常常只有提供微視面或鉅視面的
過程。實習學生從結構性的實習經驗中,
學習任務,而忽略了中介層次的干預方法
應該是要能做中學,而非錯中學。學生在
(CSWE, 2015)。特別是許多實習學生會
進入實習前,必須要有意識的做好學習規
誤解中介層次的干預不是「專業」活動。
劃,進行有計畫性的學習。其次,實習學
最後,實習督導的品質落差不小。現
生要能在操作經驗中持續反思: 「我正在做
有研究發現,實習督導能否成為實習學生
什麼?」、 「我做的如何?」、 「為何要這樣
的角色模範、能否將實務經驗有系統進行
做?」、「這樣做會有什麼好處和風險?」
引導教學,並且適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
、 「如果下次同樣的事情再做一遍,我會不
況,其實並不容易(何慧卿、張絮筑,2014;
會有不同的作法?」等問題。簡言之,社
陳麗欣,2009) 。對於一個專業的「熟手」
會工作實習教育的目標就是透過制度性安
來說,對現象的感知會集中於現象背後的
排,協助學生「知而後行」、「行而後知」
主要特質或深層結構,但是「新手」只能
,最終能夠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將知覺集中於表面特徵和結構上的特質上
人專業角色最主要的差異。然而,現有的
然而,現行的社工實習制度在催化學
(Egan & Schwartz, 1979;引自馮施鈺珩、
生產生自我學習的關注程度不高,且存在
陳壟譯,2003) 。因此,實習教學者必須瞭
不少限制。首先,學生的知覺行整合,大
解如何使自己的實務智慧,變得可以觀
多只有依靠實習教育一門課程。其他專業
察、可以傳遞、可以討論,才能在這個基
課程的教學,大多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觀
礎上協助學生進行差異指認、推理和反思
察學習與操作練習的機會相對較少。特別
(或反身) 。實習教學者要能夠協助學生將
是學生因為生活經驗的有限,往往缺乏相
實務工作中的現象與操作經驗,與其所學
關的經驗基模來理解抽象的概念符號,使
過的知識系統進行連結;像是問學生: 「在
得課堂習得的抽象知識在進入實習場域後
見習過程中看到的家庭訪問,督導所採用
不易連結。 其次,服務對象的認識是從實
的問題解決程序和推理策略是什麼?」、
習課程才開始。因此,多數學生對於案主
「為了達成處遇目標,所採用的處遇技術
的理解,是停留在主流媒體所傳達的刻板
有哪些?」 、「同理要如何被操作?是只有
印象,或是依照教師與教科書的描述自行
語言層次的同理,才是同理嗎?」 、 「運用
想像。一旦進入實習課程後,實習學生與
某一特定技術的時機?還可以和哪些技術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白倩如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運用?(詳見表 2)
配合運用?」等等。所以,一個好的社會
一般而言,當學生對於上述課程知識
工作專業人員,不一定就是好的實習督導
不夠熟悉或遺忘時,將會使其在實習學習
教學者。
上產生困難。因此,協助學生連結所學知
二、催化社工實習學生自我學習的初 探性作法
識、鼓勵主動複習既有知識,是增進實習
為了能有效催化社工實習學生的自我
課程中,學校教師持續問學生的問題是固
學習能力,並突破前述所論及的限制,筆
定、重複的,以期能協助學生建立批判反
者採取以下初步的實驗作法,期望能整合
思的習慣;相關問題包括:在經驗中注意
課堂學習與實習教育。首先,在大一的必
到什麼?跟你本來想像的一樣嗎?你看到
修課程中,賦予學生自己聯絡參訪機構的
多少處理的方式?如果是你(或你剛剛)
學習任務。其次,由學生自主發起「樂服
是怎麼處理的?你認為怎麼做比較好(或
世界」的深度服務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機
比較有效)?為什麼?下次如果遇到類似
會可以在實習前接觸到服務對象,並且透
的情形,你覺得你會怎麼做? 在此過程
過同儕反思團體討論,催化學生的自我學
中,學校教師必須要對學生有足夠的瞭解
習能力。第三,在實習過程中,交互運用
和掌握;當學生面對新的情境或任務時,
實習日誌等工具,幫助學生將思考歷程提
必須給予學生適當的情緒支持。此外,學
升為外顯、可觀察與可討論的層次。特別
校教師是否熟悉實習環境,以適當協調學
是要讓學生不是只有想「理論與實務」的
生與實習機構之間的潛在衝突亦相當重
落差,還要想「理想與現實」如何選擇和
要。
學生自我學習效能的重要作法。在上述的
平衡?又有哪些曾經學過的知識技術可以
表2
催化社工實習學生自我學習的教/學任務與目標之初探作法
自我學習階段 課堂教學- 社會工作概論課 程
學習任務與目標
教學任務與目標
.共同參訪實務機構-熟悉實 .重點概念講述與解釋-連結實習場域 與課程內容概念
務場域
.小組自行聯繫參訪實務機構 .機構回饋與引導反思修正-增進社會 -促進社會職業能力、熟悉
職業能力 .設定觀察與反思問題-培育基礎反思
實務場域
能力 .鼓勵與支持-減低任務執行的焦慮、 增進學習效能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自主服務學習- .自主選擇服務對象-專業服 .內在動機引發-鼓勵社會關懷動機, 樂服世界
務使命與社會關懷內在動
以及脈絡性的理解社會工作服務對
機發展
象、鼓勵擴大生活經驗
.自行與合作機構洽談協商- .引導反思-引導辨識服務對象需求、 提升社會職業能力與學習
協助連結各課程間相關概念
效能 實習課程- 分段實習與連續 實習
.擬定學習準備-熟悉實務場 .機構訪視-持續修訂與協商實習目 標、引導自主設定學習目標與學習策
域、複習先備知識 .規劃學習目標-設定個人自
略
主學習的專業知能領域之 .實習日誌-每日即時性與持續性的引 導批判思考、引導設定特定的研討知
探索目標與策略
能
.職場社會關係建立
.特定課題的實作練習與反思 .個人操作練習與反思議題的設定 .鼓勵與支持-減低任務執行的焦慮、 增進學習效能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師與學生學習深度可能差異頗大(Taylor,
肆、結論-兼論對實習制度的反 思
2015) 。這對於學生做好實習的學習準備就 會產生挑戰。
現行的實習制度支持教師催化學生自
其次,實習機構的學習資源品質落差
我學習嗎?從前述的自我學習催化的初探
大。實習學生能否達成自我學習催化的目
作法經驗中發現,在現行社工實習制度
標,深受實習場域支持程度的影響。然而,
下,要催化社工實習學生的自我學習會面
目前的實習機構指派的實習督導大多是以
臨以下的限制。
考試院的規範資格為準,有時是指派新人
首先,各必修課程與實習課程間知識
督導實習生,或是因為業務忙碌而放任學
的整合教學相當欠缺。由於現行社工教育
生隨意學習或成為工讀生。因此,學校實
制度設計,是將學習分為在教室進行的認
習教師就必須要有能力、時間和相關資
知教育,以及在實務場域進行的實習教育
源,與實習機構督導、實習學生共同討論
兩個部分。課堂的認知教育是以建立基礎
學習計畫的調整和安排。但是,學校實習
概念與知識為目標,而知覺行的整合則是
教師可能會因為所屬學校組織的制度支持
依賴實習教育。然而,學校相關課程內容
程度不同,而使實習教學品質產生差異,
安排與實務現場不一定有回應性,課程教
如:學分學時數合理性不足、督導學生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白倩如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涉協商」的兩難之中。
量負擔過重。在此情況下,要做到由實習 學生擔負起學習過程中各項決策的責任,
社工實習教學是必須要精心設計、審
為自己的學習表現做評價和行動修正就相
慎安排。自我學習並非唯一的實習教學模
當困難。
式,但培養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可以使個
第三,實習機構與實習學生學校間的
人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因此,實
合作度不一。從前述的初探經驗可以發
習教學者不但要有能力判斷學習者的條件
現,當學校教師與實習機構有越多緊密的
與特質,還要有足夠的資源和制度支持,
合作經驗,且雙方對於催化學生自我學習
方能夠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為目
有越多的共識時,學生的實習學習成效越
標,樂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好。然而,當學校與實習場域之間缺乏合
(本文作者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
作關係與共識時,學校實習教師常會落入
商學系助理教授)
「尊重實習機構安排(要求) 」與「積極交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習、自我學習
參考文獻 白倩如(2014) 。如何在實習機會中做有效學習。曾華源、林秉賢、馮浩主編。社會工作 實習-學生自我學習指南,pp.95-115。臺北:洪葉。 何慧卿、張絮筑(2014) 。由學生觀點反思社會工作實習課程制度之規劃~以某校社工系 為例。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67-99。 周虹君(2003) 。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茂祥(2001)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教育上的啟示。朝陽學報,6,65-89。 陳麗欣(2009) 。臺灣社工大學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完備性與機構實習成效之研究。復興 崗學報,96,155-186。 曾華源(1994) 。社會工作實習教學者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之調查分析。東海學報,35, 173-193。 曾華源(1995)。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原理及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馮施鈺珩、陳壟譯(2003)。學習與知識(Learning and Knowledge),McCormick, R. & Paechter, C.原著。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廖敏軒(2012) 。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系所支持、學習規劃取向與學習自我效能相關性研 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Bogo, M. (2010).
社區發展季刊
Achieving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through field education. Toronto, 155 期
26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ogo, M. (2015).
Best practice for quality field education: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tri-
butions towards a model of field instruction.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um education” Conference, City University Hong Kong, 20-21 May 2015. Bogo, M., Regehr, C., Logie, C., Katz, E., Mylopoulos, M., & Regehr, G. (2011).
Adapting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to assess social work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reflection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7(1), 5-18. Boud, D. (1988). Moving towards autonomy. nd
tonomy in learning (2 ed.).
In D. Boud (Ed.). Developing student au-
London, UK: Kogan Page.
Boyd, R. & Apps, J. (1980). Redefining the discipline of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andy, P. C. (1991). 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Cleak, H. & Wilson, J. (2004).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aking the Most of Field Placement. Southbank, Vic:
Thomson. 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15). ards(EPA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
Alexandria, VA: CSWE.
Davys, A. & Beddoe, L. (2009). Best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supervision: A guide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London, UK: Jessica Kingsley.
Fortune, A. E., McCarthy, M., & Abramson, J. S. (2001). Student learning in field education: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activities to quality of field instruction,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among MSW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7(1), 111-124.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
Garrison, D. R. (1997).
ucation Quarterly, 48(1), 18-33. Grow, G. O. (1991). Teaching learners to be self-directed: A stage approach.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1(3), 125-149. Hodgson, D. & Walford, H. (2007). Planning for learning and learning about planning in social work fieldwork. Journal of Practice Teaching, 7(1), 50-66.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FSW) (2014). Proposed glob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sw.org/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Englewood Cliff, NJ: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Langer, J. A. (1984).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American school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3(1), 107-132.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白倩如
催化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之作法-兼論實習制度之反思
Parton, N. (2008). Changes in the Form of Knowledge in Social Work: From the 'Social' to the ‘Informational’?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8(2), 253-269. Rogers J. (2007).
Adults learning (5th ed). Maidenhead,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aleebey, D. (2015).
Philosophical disputes in social work: Social justice denied.
The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17(2), 29-40.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Schön, D.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ey-Bass Publish-
ers.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Skager, R. (1978). Lifelong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practice. Hamburg: UNESCO. Taylor, I. & Burgess, H. (1995).
Orientation to self-direc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adigm.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 87-98. Taylor, I. (1993).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Issu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13, 13-24. Tsang, N. M. (2015).
Pedagogical philosophy in social work practicum/field education.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um education” Conference, City University Hong Kong, 20-21 May 2015.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 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 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方法(CSWE, 2008) 。
壹、緣起
實習教育是一整合課堂教育及服務場 根據 Miller 的能力金字塔(pyramid of
域中知識與實踐落差的機會(曾華源、林
ability)理論,要達到完整臨床能力的養
秉賢,2014) 。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主要目標
成,必須包括:
是讓學生能夠:明瞭如何將適切知識帶入
1.知識(knowledge, knows);
社會工作實務情境、養成執行實務技巧具
2.知行(performance, know how) ;
備的能力、在專業價值與倫理守則下學習
3.實作(competence, shows) ;以及
實務工作、發展對社會工作的專業承諾、
4. 實 境 ( action, does ) 等 四 個 層 級
培養與個人長處切合的實務風格、建立必
(Miller, 1990)。
要的能力以便在社會工作機構當中執行有
學校教育能提供「知識」、「知行」之傳
效的工作(高迪理、尤幸玲,2003) 。社會
授,卻無法提供「實作」、「實境」,然實習
工作實習是社會工作學生正式進入實務職
教育(field education)恰能補足。在各種
場、接觸服務對象,以及學習運用所學在
專業養成教育中,無論是以「以病人為中
實務工作中的重要開端,而機構則是傳承
心」的醫學臨床訓練,或以「案主最佳利
社會工作專業學習中最後一哩路、培育社
益」為優先考量的社會工作教育,均係以
會工作新鮮人的第一哩路(李仰慈、曾華
「人」為服務對象的專業,故實習教育更
源,2014) 。
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 EPAS 2.3
臺灣早期的社會工作發展受美國影響
的社會工作教育準則中更明確指出,課堂
甚深,1932 年,美國社會工作學校協會
與實務,對於社工專業是等同重要的教育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of social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work)將實習教育正式認定為社會工作教
許,投入社會工作服務。家扶基金會因附
育的一環。1940、1941 年,美國社會工作
屬單位分佈全國,加上服務方案的專業
學校協會附屬的實習委員會提出實習教學
性、多元化,可提供學生較有彈性的選擇,
和課堂教學同等重要,故 1940、50 年代陸
是國內不少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學生實習的
續提出實習教育標準,直至 1952 年美國社
優先選擇機構。每年平均接受兩百二十餘
會工作教育學會(CSWE)成立後,開始
名學生實習(100 年 235 名;101 年 236
針對授予學位的社會工作教育單位制定課
名;102 年 223 名;103 年 212 名;104 年
程規劃標準。1970 年,實習教育被納入為
206 名) ,實習生招收比率明顯高於多數社
對學士班學生的教育學位要求。美國社會
福組織。對社工系學生而言,機構實習是
工作教育學會認為社會工作實習是將學生
社會工作系學生專業社會化的首要場域,
社會化為實務工作者,提供整合理論和實
對生涯統整與抉擇有實際影響(何慧卿,
務的教學方式和指引,是發展專業實務能
2014、胡慧嫈,1993) 。且大多數研究或文
力不可或缺的基礎課程(美國社會工作教
章多肯定實習課程提供學生進入職場前專
育協會,2008)。
業學習經驗統整、確認個人專業生涯定向
反觀臺灣,臺灣在 1950 年代「臺灣省
之重要性(何慧卿、張絮筑,2014) 。由此
立行政專科學校」中的社會行政科,已規
可見,家扶基金會每年將對臺灣兩百餘名
劃社會工作實習課程。1971 年由內政部與
社工系學生的專業社會化、生涯統整與抉
教育部所召開的社會工作教學研討會決議
擇產生影響。然跟據陳麗欣(2004)研究
實習為專業必修課程之一。臺灣各社會工
發現學生在實習課程結束後對於實習有兩
作相關科系實習課程規劃,已將實習課程
極化不同的評價,大部份學生認同實習過
列入大學部必修課程,學分數介於五至九
程能讓自己獲益,並更加了解社會工作的
學分間。從歷史脈絡看來,臺灣社會工作
面貌及內涵;但也有學生反應實習並不是
實習實施已達 60 年,列入必修課程約有
良好經驗,學生在不利的實習環境下,對
40 年(湯雅婷,2012) 。這 40 年間,即使
社會工作實務產生誤解。由可知臺灣各社
學校教育規劃能使社會工作教育更具制度
會工作實務機構所能提供之社會工作實習
與結構化,然社會工作實務場域是否能與
教育良莠不齊,而使學生在實習後有兩極
時俱進、持續提升?提供實習生具有結構
化的學習反應。 從專業的發展責任與人力資本觀點而
化的實習教育情境、教材與指導呢?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論,促使實習教育制度結構化更形重要。
(簡稱家扶基金會)1938 年成立,1950
社會工作實務機構是社會工作教育的一
年開始在臺服務,與臺灣的社會工作發展
環,實務機構不應被動等待或消極應對,
共構。1977 年即規劃社工員聘用限為社會
應主動積極建構一專業完整之社會工作實
工作相關學系畢業者,期以專業組織自
習制度。故本文將以實務機構之立場深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6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實習教育提供之現況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探討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之精進與規劃內 涵,透過整理家扶基金會各分事務所之實
一、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實施現況
習資料呈現實施現況與限制,並採焦點團 體方式,建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制度與提
(一)各自訂有實習申請辦法或作業流程,
升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專業發展。
實習甄審標準與要求不一 臺灣有二十餘所社會工作相關系所,
貳、社會工作實習生實務場域: 實施現況與限制
學生們多會選擇返鄉實習,每年各縣市之 分事務所均有各校學生提出實習申請。全
1950 年,家扶基金會以民間團體的力
國各分事務所與附屬機構各自定有實習申
量推動家庭救助工作,採取「社會工作員」
請辦法或實習作業流程,訂定依據多源自
制度,是全國第一個全面晉用社工專才的
該單位長期以來積累之實習帶領經驗與主
社福組織。每年均有國內、外社會工作相
管、社工對實習之價值與想法,而實習申
關系所學生申請社會工作實習,平均每年
請期限、檢具資料要求、遴選方式均有不
達兩百二十餘位,兼負社會工作實習教育
同,且同一單位亦可能在不同年度由不同
之責任。
人員主責而有變動。根據研究顯示,實習
據 104 年 2 月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家
生的學習態度不佳會影響機構督導產生教
扶基金會每年每單位於暑期實習期間需投
學倦怠感,故實習生對實習的態度與投入
入平均 25.6 小時進行家扶簡介、各方案規
對機構督導教學更形重要(曾華源,
劃與執行介紹等實習講授,且有主任、督
1989) ,故此,多數分事務所均會以面試、
導、社工等各階層員工投入暑期實習教育
筆試作為實習生遴選之方式。透過面試瞭
中。單就「機構與方案介紹」,即需 25.6
解:實習生自我介紹、自我推薦、實習選
小時,尚未包含實習生之個別督導、團體
擇原因與期待、服務與就學經驗、未來規
督導、讀書會、個案研討等投入,足見家
劃,亦有部份分事務所為瞭解實習生之專
扶基金會每年於暑假期間投入高成本人力
業素養、價值與態度等,設有情境面試問
資源於實習教育中。
題:
家扶基金會實習業務之總統籌由社會
「面對這麼多申請的實習生,你認為
工作處負責,長期以來由各分事務所各自
為何我們要選擇你,而不要選擇其他
發展、自主運作,未能精確掌握各分事務
人?」
所對實習教育提供之內容與品質。期能更
「若未錄取,您會怎麼辦?」
精確掌握各地分事務所實習教育提供,故
「實習過程中,若發現社工員的工作
於 104 年 2 月期間蒐集全國各分事務所實
模式或方法,對您而言是錯的,或您
習作法、規範、模式等,並據以整理有關
有所懷疑,您將會如何做?」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實習過程很忙碌,倘若明天是機構 (二)訂定實習教育策略,以提升實習受教
作業的繳交期限,但你知道倘若多三 天會讓你這份作業的品質更好,你會
品質
如何取捨?」
1.訂有實習計畫表與實習目標、主 題,召開實習說明會
另有部分分事務所除面試外,亦安排
多數分事務所均會訂定實習主題與目
筆試,期望透過筆試瞭解實習生對社工專
標並研擬實習計畫表,或於實習前召開「實
業議題之見解: 「實務社會工作者在面對經濟弱勢家
習計畫說明會」 ,針對實習期間之規範與規
庭所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劃進行說明,讓實習生於實習開始前瞭解
「對於社工參加社會運動或是走上街
實習計畫與服務內容,以利實習生即早準
頭為弱勢抗爭的看法?」
備進入實習場域。
「試分析經濟弱勢家庭之兒童需求,
2.編製實習工具書
並且設計一個適合的『兒童夏令營活
家扶基金會於 89 年出版「實習督導工
動計畫』。」
作手冊」 ,亦有部分分事務所以機構督導為
「兒童因為嚴重受虐或家庭發生重大
主體,自行編製實習督導手冊、帶領實習
事件必須離開家被安置到寄養家庭,
生督導注意事項,提供實習帶領之工作輔
兒童可能面臨的問題會有哪些?」
助與指引,循序漸進的方式描述實習指導
各分事務所之甄審標準與方式主要係
工作之步驟與內容,藉此協助擔任實習督 導者瞭解實習指導工作之方法要領。
根據單位常年經月所累積之實務經驗與主 任、督導之帶領風格以及對實習之態度而
部分分事務所會為實習生編製實習手
決定之,有部分事務所會訂定實習錄取標
冊,以介紹機構與服務處概況、家扶、兒
準,針對書面資料、筆試、面談三大面向,
保、寄養等服務方案與各團體工作、志工
分別訂定細項指標與比重,有些則會採各
組織與實習須知提示、作業規定、實習規
校擇優錄取機制,以期實習生遴選能達公
範、倫理守則等,提供實習新生之入門導
正、公平且客觀。部分事務所認為實習是
引與學習。 3.辦理個別督導、團體督導、個案研
學習的歷程,秉持以學習為主體,故透過
討、讀書會等專業訓練
「實習組別志願卡」 ,讓實習生選填實習組 別(家扶組、兒保組、寄養組等)或根據
各分事務所均會定期進行個別督導、
實習生的特質、對實習與督導風格之期待
團體督導,並搭配員工服務品質提升方案
等進行督導配對安排。無論是需求調查、
(註 1) ,辦理個案研討會、讀書會,並辦
實習組別選填志願或配對安排等,均係期
理服務品質提升相關訓練,以協助實習生
給予實習生妥適實習類別、實習督導之安
將理論與實務相互驗證與應用。
排。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雖多數分事務所均訂有個案分派篩選 (三)維護案主最佳利益,訂定個案分派篩
標準,然各分事務所標準不一,全會未將
選標準,以提供實境與實作
選派標準予以統一。
雖機構實習目的之一係為能接觸真實 (四)進行雙向回饋與成效評估,作為修正
個案,然為維護案主最佳利益,指派給實 習生之個案皆訂有篩選標準、個案數,與
改進參考
訪視次數等相關執行規定:
1.實習生不同類型評估 客觀的評量可促進實習生明白實習目
「需已服務 1 年以上之個案。」 「在派案前需由實習督導檢視個案類
標,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與成效,作
型、服務概況,或向原負責社工瞭解
為後續學習調整之參考。部分分事務所訂
相關事宜後,再將個案紀錄予實習同
有實習生自我評量表,實習生可透過評量
學閱讀之後由實習同學與原個案負責
表隨時自我檢核,瞭解所欲達到之目標,
社工約定共同訪視的時間。」
進而產生自我提升改善之作用。實習結束
「第一次訪視由原個案負責社工介紹
時,則進行實習成果的自我檢核與評估。
實習同學予家庭認識並說明之前的服
有分事務所設有「實習生參與活動表
務概況,以利服務銜接。」
現評估表」 (表 1),逐一活動中,活動主
「實習督導需實習的第一個月內陪同
責社工填該表,針對實習生於該活動之投
實習生一起進行訪視,以瞭解實習生
入表現: 「活動設計」 、 「事前工作配合」 、 「活
的訪視、會談,並示範會談等相關訪
動期間帶領」 、 「其他」四面向,進行評估。
視技巧。」
表 1 實習生參與活動表現評估表 活動設計 事前工作配合 活動期間帶領 其他 .活動設計新穎用心.事前工作參與度佳.團體活動帶領表現.不屬於前幾項 ,適合運用在此次 ,能主動協助並提 佳,與孩子溝通清 的其他,例如 評估 營隊設計。 供意見。 楚讓孩子都能理解 :處事態度、 面項 .繳交時間準時,正.道具製作佳。 應變能力… 。 與指標 確度佳。 .其他事前工作配合.能主動關心孩子的 等。 .其他活動設計相關 相關。 狀況並適時處理。 。 .活動期間帶領相關 。 評分 與評估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另亦訂有雙向回饋機制,除針對實習
範訂與建立全會齊一之實習教育制度,亦
生進行評量,亦請實習生擔任評估者,針
無訂定實習教育相關辦法或要點,對各分
對實習安排進行回饋意見調查,以瞭解實
事務所所提供之實習內容架構、品質未有
習生在實習主題課程安排、直接服務安排
精確掌握,甚為可惜。 各分事務所對實習招收人數、申請期
等之意見與回饋,作為未來實習教育調整
限與相關規定皆不同,致各大專院校,須
之參考。 多數分事務所均會於實習結束前進行
逐年調查實習招收人數、申請期限等,造
實習成果驗收,多以實習成果發表會進
成學校與各分事務所增加調查往返之行政
行,除分事務所主任、督導、社工參與外,
作業負擔。
亦會邀請學校實習督導與會。另亦於成果 (二)各地實習教育架構與提供品質歧異
發表會時,以實習生、機構督導為施測對 象,進行實習問卷調查,以達多元回饋。
各分事務所之社會工作實習業務均自
少數分事務所則會佐以歡送餐敘,或由主
主運作,因此各分事務所自行發展一套專
任親自與實習生進行會談,以深入瞭解實
屬之實習教育運作機制,因主管理念、帶
習成效等。
領風格不同而各自有異,致實習教育提供
2.提供者評估:召開「實習督導討論
品質有參差不齊之虞。部份分事務所針對 實習教育提供有一完整且嚴謹之運作機
會」 ,提升實習教育提供品質 部分分事務所於實習生結束實習後,
制,在結構設計中具有繼續性、順序性與
召開「實習督導討論會」 ,針對實習指導過
統整性原則,能有助於實習生得以由淺入
程、內容、方式之探討分享、統整實習生
深地學習,並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整合於實
回饋事項、評估實習生個別表現等,據以
務中,然少數分事務所則無,致全國各分
做為未來實習教育修正之參考,進而提升
事務所未能齊頭並進。且實習教育操作細
實習教育提供品質。
節易受當年度主責督導之領導風格、態度 價值不同而有所異。
二、家扶基金會實習教育實施限制 (三)未有明確、一致之適任實習督導擔任
除發展現況外,茲針對現階段實習教
標準
育提供之限制進行探討與自省:
一些研究顯示實習機構督導的專業 (一)未建立齊一之實習教育制度
度、工作態度與風格、督導方式、督導次
各分事務所獨立自主、各自發展運
數,對實習生的學習投入和專業認同、實
作,實習教育經驗未加以彙整參照,致使
習經驗有重要的影響,甚至遠超過學校督
經驗發散、缺乏組織整體對實習教育立場
導老師(何慧卿、張絮筑,2014、湯雅婷,
與做法;另一方面,行政作業流程則未能
2012)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多數分事務所均訂有擔任實習機構督
育。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實習教育雖已行
導之年資標準,一般標準係於家扶基金會
之有年,然卻仍有持續精進提升之空間,
工作年資達 3 年以上之社工師/員,且須經
故於 104 年 2 月期間蒐集全國各分事務所
主管指派,以期確保並提升實習教育品
實習教育作法、規範、模式等,為更深入
質,然其中未能有精確、客觀之指標。整
了解全國分事務所實習教育提供模式,於
體而言,各分事務所標準不一,且未予以
同年 3〜5 月間召開焦點團體,以焦點團體
統一。
訪談法為資料蒐集工具,除欲建立全國分 事務所實習教育共識外,亦企圖建構一具
(四)實習督導引導與支持系統未臻健全
完整性、一致性、專業性之社會工作實習 教育制度。
研究顯示實習督導必須結構化學生的 實習經驗始得促成有效學習(曾華源,
一、焦點團體訪談
1995) 。學校教育中能教育學生如何當一個 好的實習生,然卻未曾提供如何當一個好
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
的實習機構督導之指導。機構督導的領導
view)是社會科學最廣為使用的質化研究
風格、知識價值對實習生影響甚深,甚至
工具之一,在行銷、企管、教育、心理學、
是實習生的社會工作知識、態度、價值的
醫療等研究上多有應用,最為適合應用於
角色示範,於實習生的社會工作專業社會
探索性或解釋性相關研究,目的在瞭解參
化中扮演要角,雖多數分事務所均會針對
與者的真正觀點。是一種由探討標的個人
擔任機構督導訂有標準,而多以「年資」
集合而成的特殊型態團體,經由挑選的參
為重要指標,然年資並不等同於機構督導
與者針對目前情境有關的主題,在一個被
擔任之適任度、專業度。而今尚未能針對
塑造為非壓力、坦誠且自然的會談環境
將擔任實習機構督導之社工們提供一套具
中,進行非正式且匿名方式表達意見、提
完整性、結構化之引導支持系統,讓將擔
出觀點,並深入探討研究主題,分享想法
任機構督導的社工們能透過訓練、研討、
和觀念以強化結果(陳向明,2002、王梅
工具書等以提升其機構督導適任度與領導
玲,2002) 。
專業度。
期能在短時間內搜集全國各分事務所 對實習教育議題之意見與反應,並透過團 體互動討論激發更為充足之資料,並期能
參、研究方法
在討論過程中達成全會對實習教育之共 社會工作實務機構在社會工作教育中
識,故於 104 年 3〜5 月間分別辦理北、中、
扮演要角,對實習生產生影響甚深,實務
南、東部地區之焦點團體,作為資料蒐集
機構應善盡教育職責,建構社會工作實習
工具。
制度,以提供具完整性、專業性之實習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二、訪談對象選取 以家扶基金會全國各分事務所負責實
一、社會工作機構實習協議書訂定與 公佈實行
習業務統籌之社工督導為受訪對象,於
訂定「社會工作機構實習協議書」 ,內
北、中、南、東四區辦理「家扶基金會實
容包含:1.實習生、機構與督導之責任與
習教育帶領研議焦點團體」 ,每場焦點團體
義務、2.實習時數與內容、3.教育訓練、4.
有 5〜7 名社工督導參加,由研究者擔任主
實習倫理等。
持人(Moderator) ,引導焦點團體進行。
實習生(乙方)於開始實習前,需簽 署協議書,簽立後,即代表充份理解並接
三、訪談大綱形成
受相關安排,並負有遵守之義務,若有違
焦點團體所採用之訪談大綱係依據實
反而情節重大之狀況發生,實習機構(甲
習教育發展現況與各分事務所提供之實習
方)得主動與學校聯絡,實習機構有權終
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後,初擬訪談稿,並召
止實習生之社會工作機構實習。
開訪談大綱內容討論會議,最後加以修 (一)實習生、機構與督導之責任與義務
改,完成焦點團體之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分述如下:
1.機構與督導
1.「社會工作實習作業要點」訂定討
「帶領乙方認識機構員工、環境、組 織政策、功能、行政程序,及乙方須
論。 2.「社會工作實習協議書」 (含實習規
遵循之相關實習規範。」 「定期與學生進行督導會談,督導學
範、倫理守則等)訂定討論。 3.實習生引導與表現評量討論。
生實習工作,參與評估學生實習的進
4.實習生招募與人力資訊系統建置、
展情形,並定期督導乙方檢討實習得 失、給予回饋及建設性的建議。」
整合之看法。
「不得令乙方從事危險、違法之實習
四、訪談資料彙整、分析與詮釋
活動,或從事無關社工專業能力表現 之情事。」
從參與團體成員的觀點出發,以深入 瞭解團體成員對議題的看法與意見,資料
2.實習生
分析方法採摘要式分析、系統登錄式分析。
「參與甲方所提供之教育訓練,並出 席個案研討、讀書會、個別/團體督導 等相關會議。」
肆、研究結果與實習發展現況缺 口之行動回應
「乙方於實習期間進入實習場所,宜 穿著規定的服裝、展現專業儀態,以 表達對案主及其家庭、機構及同事之
焦點團體訪談之結果茲分述如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尊重。」
為利家扶基金會建立社會工作實習制 度,提高實習教育品質等,訂定「財團法
(二)案主與案家隱私保密與權益維護
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會工作實
「乙方應保護案主及其家庭之隱私
習教育作業要點」、「社會工作實習協議
權,非經甲方同意不得公開討論個案
書」 ,並函知全國各分事務所與各大專院校
問題,並不得將個案記錄等資料帶離
之社會工作相關系所。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
機構。不論在實習中或實習結束後,
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作業
對於實習中所服務之個案資料,應負
要點」 ,內容包含:實習申請、公告、審查
保密之責。」
與終止、實習生投保意外險、不收取實習
「不得上傳相關個案照片、活動照
指導費、實習協議、考勤與請假、實習考
片、個案資訊照片至公開平臺(例如:
核與證明開立等,作業要點概念架構如下
blog、facebook 等)。」
圖 1 所示。
「乙方不得曾涉及觸犯兒少相關法 (一)實習申請、審查與公告
令,危及兒童少年福利與權益,經提 起公訴、羈押、通緝或判決有罪。然
「實習生應於該學年度實習前一學期
經不起訴處分、撤銷羈押、撤銷通緝
結束前提出申請(國際實習生除外),
或判決無罪者,不在此限。」
逾期恕不受理。」
(三)過失或不法行為之法律責任
(二)實習收費與保險
「乙方依甲方之指示進行社會工作實
「不針對實習生收取實習指導費等,
習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
然實習生需自行額外投保意外傷害
利者,由甲方負損害賠償責任。但乙
險,並於報到時檢附投保證明。」
方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之甲方 (三)社會工作機構實習協議
對之有求償權。」
「為維護本會、學生與本會之受服務 (四)未來謀職應聘之參考
對象等多方之權益,實習生需與本會
「乙方於實習結束後五年內至甲方應
簽訂『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
徵謀職,乙方之實習成績將作為甲方
基金會社會工作機構實習協議書』 ,未
進行人才招聘徵選之參考。」
簽訂者,本會得拒絕該生之社會工作 實習。」
二、實習教育作業要點訂定與公佈實 行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圖1
實習作業要點組成架構
一之實習制度之需求,因各單位對「實習
三、健全實習招收制度
生」之定位、角色認知有所落差,有些視
(一)因各中心各自招收,期程與規定
為人力,有些給予系統化帶領若統一實習
不一,故全國統一訂於該學年度實習前一
制度,另若能統一亦有利於各校之行政作
學期結束前截止申請。並將實習招收截止
業。
時間明訂於「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 (二)全會統一使用「社會工作實習評
四、社工實務機構對培育實習生專業 發展之承諾與履行
量」 ,本評量與人力資源資訊系統結合,實
身為專業社工組織,家扶基金會應具
習結束後,機構督導至人力資源系統登
備之教育、社會責任,持續不收取實習費
錄,並可列印出。
用。然實習生需額外自行投保意外險,保
助基金會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作業要點」中。
( 三)家扶基金會有教育、教學之責
險額度由實習生自行決定;若未投保者,
任,期待實習業務由總會統一,避免各中
由家扶基金會協助投保,保險費需由實習
心各行其是,造成良莠不齊。故有建立齊
生自行支付。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五、各分事務所實習教育資源分享
(二)反對意見
為使各中心實習規劃,例如:面試考
「各方案操作於各縣市略有不同、落
題、推薦社工書單、實習規劃課程表、自
差,若以影音課程介紹,恐需花費多
創實習管理表單等資源流通分享,由總業
餘時間解說與澄清,造成困擾。」
務承辦單位協助彙整,提供會內分享,供
「由同工輪流向實習生進行業務介
督導下載使用。
紹,過程中亦增加該同工之講授經 驗,亦有助於學生在同工講授過程
六、實習生成果資料流通與備查
中,能認識同工。」
為使會內實習資料與成果流通,請實
贊成與反對製播影音課程者各半,贊
習生提供實習成果報告之紙本、電子檔,
成者認為影音課程能節省部份介紹機構與
中心將該生之成果報告電子檔與成績表掃
方案時間,另也可將此媒材提供給新進員
描檔存查。待來日有實習生至其他中心面
工與來訪單位觀看。而反對者則認為因各
試,中心即可將成果報告與成績表傳送給
方案於各縣市之操作略有不同,一致教材
該中心參考。
恐有未能回應之處,若由員工向實習生進 行業務介紹,亦可達到員工訓練之效。在
七、「社會工作機構實習線上影音/有 聲課程」之規劃
兩者意見之中,旨對於數位教學的近便性 優勢認同,對於教材內涵則需符合共同性 內涵,並配合在地化教學需求。
(一)贊成意見
小結
「影音課程可由會本部統一錄製,錄 製家扶基金會精神、歷史…與各方案
因各場次的焦點團體係任務性取向,
之沿革、精神、意義等。」
故過程中除鼓勵受訪者發言外,亦希望藉
「各中心方案操作雖有不同,然亦是
此蒐集全國各分事務所對實習教育之看法
大同小異,再由各中心自行說明即
意見,期望透過幾場次的討論中,尋求能
可。讓中心可節省較多實習生帶領時
獲得共識,以建立實習教育機制之各種策
間。」
略,並循序漸進依規劃執行落實。
「影音課程不止可提供給實習生外, 亦可提供給新進同工,抑或播放給來
伍、願景與行動:實務機構的社 工實習教育建置
訪單位觀看,是一教學媒材。」 「中心有碩士班研究生,亦可提供該 生自行觀看,實習生閱後,再與督導
基於研究結果,家扶基金會有以下行
深入討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動與發展規劃,茲作為相關實務單位之參 27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考。
三、建構實習引導媒材、能力檢核工 具與成果評量工具
一、建立實務組織之實習教育招募與 甄選規範
(一)編製「社會工作實習導引手冊」
據以訂定「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 扶助基金會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作業要
實習是一種體驗教育,學生在實習場
點」 ,以及「社會工作實習申請名冊」 、 「社
域中,透過實習機構督導安排適當學習機
會工作實習評量」等,以訂定統一之實習
會,讓學生在此情境中能夠完成「做中
相關表單、資料,加強維護社會工作實習
學」 。然而,經驗不一定能帶來預期的學習
生之實習品質與權益,提供社會工作實習
效果。經驗學習是否能夠整理知識的內在
生更具完整性、專業性之社會工作實習教
結構和運用原則,關乎教學者的引導、學
育。
習者的準備與自主性(曾華源等,2014)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
編製「社會工作實習導引手冊」能提供一
會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作業要點」主要以實
致性、完整性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媒材,
習申請、公告、審查與終止、實習生投保
引導實習生於實習前進行自學,以提升其
意外險、不收取實習指導費、實習協議、
自我主導學習能力,以便能順利、快速融
考勤與請假、實習考核與證明開立為構成
入實習場域。
要素。 (二)提供實習督導引導教育訓練,提升機
二、完備實習契約以維護實習生、服 務對象與機構之權益
機構督導對實習生有莫大影響,是實
訂定「社會工作機構實習協議書」 ,進
習生直接的角色示範。雖有針對機構督導
行實習機構與督導、實習生之責任與義務
訂有擔任遴選標準,然工作年資實無法等
規範,主要內容論及實習時數與內容、督
同於機構督導擔任之適任度與專業度,故
導職責,另在實習生部分則有倫理、教育
若能針對將擔任機構督導之社工們提供一
訓練(個案研討、讀書會等) 、實習末期工
具結構化之督導引導訓練,讓社工們明瞭
作交接、對機構建議提供與應承擔之法律
如何透過領導與方法技巧,讓其具備教
責任。要求實習生於開始實習前,需簽署
育、行政、支持功能,使其實習帶領係經
協議書,簽立後,即代表充份理解並接受
過深思熟慮,且是有計畫、有方法、有結
相關安排,並負有遵守之義務,若違反而
構的。透過訓練協助社工成為一適任且專
情節重大之狀況發生,實習機構得將主動
業的機構督導,對實習生社會工作專業社
與學校聯絡,並有權終止其社會工作機構
會化產生助益。
構督導適任度、專業度
實習。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7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任能力量表」(林秉賢,2016),含有:1. (三)統一實習評量標準
處置介入、2.專業價值、3.專業評估、4.
各校均會要求實習機構於實習結束之
同理洞悉、5.溝通表達、6.接納表現、7.
際為實習生進行實習評量,而各校所訂有
報告撰寫、8.權益維護,藉以提昇實習生
之評量指標項目、依據與配分均不一致,
自我反省、自我主導學習能力,以協助實
致實習機構需針對不同學校之實習生使用
習生成為「對的」、「好的」社會工作實習
不同評量指標,缺乏統一標準與參照依
生,得以呈現具體學習成效。
據,有失周全與客觀,故由實習機構自行 (五)建立實習機制,強化實習生督導之教
依據實習目標訂定評量標準,並使全國各 分事務所統一使用,使來自不同學校的實
學品質
習生在同一機構中能有相同的評量標準,
「實習雙向回饋補強機制」 ,源自醫療
而不使用學校所提供之評量表。如此較能
界運用於實習教育之帶領,主要係實習醫
使全國各分事務所的各校實習機構督導有
學生填寫「臨床教師評量表」 ,評量臨床教
統一之依循標準,較能趨近客觀、公平。
師及導師之教學表現,其結果將告之該臨
評量採 Likert 五點尺度計分方式,依
床教師自我改進,並作為評核優良醫師及
照指標給予 1〜5 分,分數愈高代表狀況愈
升等時之參考;另透過「導師面談記錄
佳,計有 16 個題項指標,分別為:方案規
表」 、 「實習意見調查表」 ,可傳達實習醫學
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工作執行狀況、
生的心得與建議,教學醫院藉此檢討改進
實習目標達成狀況、工作協調能力、學習
(許秀玲、許國忠、蔡清華,2012) 。
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情緒、學習成效、
在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中,因應社工相
專業關係之建立、專業倫理之遵循、人際
關系所之實習相關規定,均會請各實習機
關係、實習作業達成狀況、表達能力、儀
構之實習督導針對學生實習表現進行評
表、出席狀況,以上每指標佔 5 分,計有
量,然確少有機構亦將實習生列為「評量
80 分,另 20 分為綜合評量,共計 100 分。
者」 ,藉以評量實習機構與實習督導,故透 過「實習雙向回饋補強機制」之建立,由
(四)建立「社會工作實習生勝任能力自我
實習生評量機構與督導之實習督導、實習
檢核表」
教育提供,將評量結果機構與實習督導檢
客觀的評量標準可促進實習生明白實
討改進參考,並進而提升督導功能以使實 習教育優質化。
習目標,並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與成 效,並作為後續學習調整之參考。故以家
(六)「社會工作機構實習線上影音/有聲課
扶基金會編製發展之「社工專業能力架構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Framework :
程」編製
PCF)」為基礎,採以「「社會工作專業勝
運用「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的概念操作,在實習生閱畢線上影音/有聲
生,對其未來生涯抉擇產生影響,實有責
課程(基礎課程)後,立即給予測驗。再
任持續提升實習教育提供品質,故可透過
由督導進行進階的講授,一來可將督導有
辦理「社會工作臨床實習教育論壇」 ,邀請
限的時間用於進階的討論、互動、練習或
各分事務所之督導與會,共同針對實習教
問題解決等,進行雙向溝通,以提升實習
育制度、實習帶領等實務相關議題進行討
生學習成效。另也將學習的責任回歸到實
論分享,根據實習機構督導擔任標準、個
習生身上,將督導原來主導的角色,轉為
案工作分派篩選標準等進行討論,並建立
提供學習引領及協助的角色。
實習教育制度性規範,以提供學習導向之 實習教育模式,提升實習教育品質。
目前國內尚無社福組織針對實習生編 製實習影音課程,然在醫療界早已形之有
四、建置與整合實習人力資源系統
年,以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為例,該 院於學生見習實習要點規定,學生見習實
開發「人力銀行系統:實習生專區」 ,
習開始前,須完成「臺大醫院實習醫事學
以整合與健全社會工作人力資料庫。將舊
生線上基本課程」 。據 104 年 2 月調查統計
有人力系統加以改版更新,並加入實習生
數據顯示,家扶基金會每年每一單位於暑
管理功能。實習生經錄取後,由各單位於
期實習期間需花費平均 25.6 小時進行實習
人力系統後台發出報到通知與登入驗證號
介紹與講授,然若以 23 個分事務所計算,
碼,實習生根據驗證碼登入系統,登打基
家扶基金會於暑期實習期間總計投入
本資料、上傳自傳、履歷、實習申請計畫
588.8 小時,約 73.6 個工作天,進行社工
書、協議書等、閱讀實習相關公告訊息,
實習相關業務介紹,然多數的介紹內容大
並於實習結束時,上傳實習成果報告。各
同小異。故此,若能有「社會工作實習線
單位可透過該系統進行實習成績評比、印
上影音/有聲課程」 ,則可節省 588.8 小時,
製實習評量表與社會工作實習或實地工作
並有助於提供一致性、完整性之社會工作
證明書。
實習教育內容。
實習生所上傳之資料與相關實習表現 (含實習評量)進入系統連線模式,未來
(七)辦理「社會工作臨床實習教育論壇」,
實習生於家扶基金會應徵,該應徵分事務
建立實習教育制度性規範
所則可透過人力系統查閱其實習評量、實
實習教育是任何教育模式無法取代,
習計畫書與成果報告等,瞭解當年實習表
補足學校教育之不足,身為一學習型、研
現,做為人事應聘評估參考。社工實習人
究型社福組織,每年招收兩百餘名實習
力資源系統建置概念如下圖 2 所示。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圖2
社工實習人力資源系統建置概念圖
生畢業進入職場前的一次體驗與技能練
五、結語
習,要能短時間學習,並具有成效,有賴
社會工作實地實習是社會工作教育最
結構性的教學與步驟化該領域的工作過程
重要的機制,不僅影響學生未來職場之專
與內涵,始得帶領實習生系統性從認識、
業表現,並提早預備及整合學生專業知
觀察、模仿、練習到內化的學習歷程(陳
識、價值、技巧及態度等專業能力,更是
佳妤、林琬瑜、莫藜藜、游靜宜、林秀峰,
將學校課程立體化之必經過程(陳麗欣、
2013) 。
王慧琦,2003;曾華源,2007;陳麗欣,
望透過社工實習教育制度建置之數個
2009) 。實習課程應是學界與實務發展更緊
執行策略,提供社工相關科系學生具結構
密連結的場域,也是學界向實務界貼近、
化之社工實習教育,在實務領域中協助其
學習且能將社工知識轉化的的重要合作管
將理論與實務相印證,培植社工人才,創
道(余漢儀,2013)。Taylor(1979)認為
造實務機構、社工督導、實習生、學校多
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之目的是為全備社會工
贏局面。
作職業能力與素養的必要準備工作,提供
(本文作者:林珮琪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
學生發展實務技巧的機會。實習教育為學
助基金會社會工作處培訓組專員;林秉賢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林珮琪.林秉賢.周大堯 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的教育設計缺口與行動回應-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習、實習教育、實習
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會工作處
機構、實習制度
培訓組主任;周大堯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 助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處長)
註
釋
註 1: 「服務品質提升方案」為家扶基金會針對員工所提之單位自主學習計畫一環,係透 過單位自主規劃學習主題,以回應各單位員工不同服務能力提升之需求,並強化 個單位整體服務品質。
參考文獻 王梅玲(2002) 。 〈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 ,《圖書與資訊學刊》,40,29-46。 李仰慈、曾華源(2014) 。 〈認識社會工作實習〉 ,曾華源、林秉賢、馮浩(編)《社會工 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指南》 ,頁 001-013。臺北:洪葉。 余漢儀(2013) 。 〈社會工作教育之反思:承諾抑或背叛〉 , 《聯合勸募論壇》 ,2(1),1-18。 何慧卿、張絮筑(2014) 。 〈由學生觀點反思社會工作實習課程制度之規劃~以某校社工 系為例〉, 《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67-99。 何慧卿(2014) 。 〈學生實習前的準備〉,曾華源、林秉賢、馮浩(編)《社會工作實習- 學生自我學習指南》 ,頁 015-034。臺北:洪葉。 林秉賢(2016)。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繼續教育之生態與社會工作專業勝任能力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高迪理、尤幸玲(2003) 。《社會工作實習-學生指引手冊》 。臺北:雙葉書廊。 曾華源、林秉賢(2014) 。 〈學生在實習要建立的知識架構〉 ,曾華源、林秉賢、馮浩(編), 《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指南》,頁 015-03。臺北:洪葉 4。 曾華源(1989) 。社會工作實習教學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東海學報》,30,243-266。 曾華源(1995) 。社會工作學生對實習機構教學內容認知之研究。 《東海學報》 ,36,121-150。 曾華源、林秉賢、馮浩(2014) 。 《社會工作實習-學生自我學習指南》。臺北:洪葉。 胡慧嫈(1993) 。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實習三課程教學與學習情形評估研究》 。東海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秀玲、許國忠、蔡清華(2012)。 「台灣醫學教育實習」的成績評量方式應用在「國小 教育實習」之可行性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106,143-178。 陳佳妤、林琬瑜、莫藜藜、游靜宜、林秀峰(2013)。以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專題論述
建構醫務社會工作核心能力評估之初探-以兒童虐待個案為例。《醫療品質雜誌》, 7(3),47-52。 陳向明(2002) 。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陳麗欣(2004 年 6 月) 。 〈台灣社工勝任能力與社工教育課程現況之研究〉 。 「社會工作新 趨勢:社會工作者勝任能力與社工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湯雅婷(2012) 。 《社會工作系學士班學生實習結構、學習投入與專業認同相關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CSWE)(2008).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New York: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Miller, G. E. (1990).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competence/performance. Acad Med. 65, 563-567.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羿佩.藍元杉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為例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 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 涯發展方案為例 李羿佩.藍元杉
及自我決定、以及主張其經濟自主的社會
壹、序論:相契合的身影
權等,均有相近之處。故可以說,家扶基 在過去的 11 年時間裡,財團法人台灣
金會以優勢觀點,著重服務對象充權與資
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稱家扶基金
產累積的家長生涯發展方案,雖無法全面
會)在貧窮家庭的服務工作上,相信即便
性的符合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概念,尤其是
是弱勢條件下的受助家庭乃至於家庭內的
社會發展等鉅視層面,但就個體及其家庭
個體,都有著主動回應環境挑戰,尋求最
協助的微視面,是能與發展性社會工作相
適生活的能動性(agency) ,並非被動的等
呼應的。
待救助。因此,家扶基金會認可發展個體
接續前述,家長生涯發展方案以優勢
優 勢 ( strengths )、 累 積 其 各 方 面 資 產
觀點與充權概念作為貫穿服務方案之實務
(assets)的重要性,並積極推動有關的服
內涵,並且看重貧窮、弱勢服務對象本身
務方案(註 1) 。本文所討論的家長生涯發
的能力(competence) ,以其參與服務方案
展方案即是其中之一。
後的感受經驗、改變情形,以及接續發展
重新檢核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的發展歷
的實際需求作為方案調整的重要依據。此
程與歷史文件,實未曾有過以「發展性社
透過優勢觀點連結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概念
會工作」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為名
,也相近於澳洲學者 Mel Gray(2002)所
的痕跡。但其運作內涵上,對比發展性社
提出的討論。Gray 認為發展性社會工作於
會工作的理論面特徵(註 2) ,包含重視個
實務上應重視貧窮者的社會融合,實務上
體成長與改變、採取優勢為基礎的實務、
應聚焦在服務對象所處生態系統的優勢上
運用社會投資的概念、強調服務對象參與
,並且強調由下而上的決策,以實務對象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為核心,另應與方案各關係人(stakeholders
它不僅帶來家庭經濟立即改善的契機,更
)發展夥伴關係,積極為服務對象在政策
有關照其自我成長的需求,帶來正向希望
上提出倡議(註 3) 。
感受。因此如前述,本會自 2005 年起,結 合資產累積理論,在優勢觀點與充權概念
綜合以上,本文討論由家扶基金會所
下,推展家長生涯發展方案。
發展之家長生涯發展方案,雖未以發展性 社會工作為名,但以其實施精神價值、策
在方案設計的具體概念上,回應
略內涵、實務重點,以及後續成效皆應可
Michael Sherraden 所提:鼓勵及協助貧窮
為發展性社會工作未來實務運用之參考。
者學習保有、累積、甚至開發資產,將有 助於提升貧窮家戶心理、經濟和社會層面
貳、以弱勢貧窮家庭家長為對象 ,資產累積與人力資本為概 念的服務設計
的福利效果,包括自我效能提升、增加社
家扶基金會自民國 39 年在台灣設置
事低薪或間斷性的工作,具有較高的失業
並提供服務起,弱勢貧困且育有兒少的家
風險,也易落入貧窮;因此,需有對於人
庭一直為本會關懷服務的主要對象,根據
力資本的投資。在實施上,包括教育、在
2015 年本會的統計數據,近兩萬八千戶的
職訓練,並累積工作經驗,如此可提高個
扶助家庭中有七成為(中)低收入戶,亦
人能力並強化生產力,增加在勞動市場上
有六成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低於基本工資。
的價值。
會參與和提升勞動技能等。另也從人力資 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來作方案 設計的思考:人力資本偏低的人,只能從
綜合以上資產累積和人力資本理論的
因此,更積極的協助家長維持家庭經濟是
論述,在方案上設計有儲蓄行為建構和技
本會服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雖從本會歷年統計,透過教育協助,
能培育的雙重策略,協助參與方案的家長
投資貧窮家庭的第二代,進而提升其人力
累積個人、心理、社會和經濟資產,也透
資本,於就業市場具有競爭力,是貧窮家
過自身努力,投入就業市場或創業,來獲
庭改善家庭經濟的首要原因(註 4) 。但在
取生活所需資源,創造自己生活價值與尊
貧窮家庭的協助上,全然將資源挹注於第
嚴,累積脫貧的能量。
二代,除了需漫長等待成年外,也忽略正 經驗生命挫折的影響,但仍勉力維持一個
參、發展性社會工作在脫貧方案 上的運用
家的第一代。 故從家庭協助的整體性來看,對於第 一代的積極協助是必須的。而可以預期的
方案於實施上,首先是服務對象的募
是,除了擴散其效益至家中子女之外,主
集。由社工廣泛邀請扶助家庭中有意精進
要是有了以家長本身為主體的服務設計,
自身技能和學習第二專長的家長參與。在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羿佩.藍元杉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為例
這過程中,以家長參與的意願為主,即便
協助參與成員有較清楚的自我認識與志趣
是尚未有確切計畫(不確定是否要轉換工
確認後,才開始技能培養以及後續課程。
作,或者是個人職涯興趣上還不確定方向
另為能落實課程所學,陸續於 2015 年增加
者亦可參與)。
職場實習機制,以及 2016 年的求職準備課
在成員募集上,一個梯次以 8 至 15
程。期盼參與者可以獲得透過有關職場的
人為限,接續則進入課程進行。課程內容
實務經驗,並且自我預備好求職、轉職的
包含了自我探索、職涯規劃、財務管理和
心態與技術。有關課程總時數至少規劃達
技能培育等四大類,在實施的順序上是先
70 小時,詳細內容如表 1。
表1
課程內容
課程類別 自我探索
說
明
1.協助家長從自我經驗回顧、自我成長和潛能開發開始,為未來的生活規 劃預作準備。 2.透過團體建構和運作,協助家長建立互助及支持網絡,強化家長的社會 適應。
職涯規劃
因應家長的志趣和經驗,協助家長進行職涯探索,思考未來職涯的可能發 展,例如:名人講座、職場體驗或產業趨勢博覽會等。
技能培育
1.因著職涯探索的歷程,輔以家長的工作經驗、專長和意願,協助媒合技 能學習機會,以精進自身專長或學習第二專長,學習類別可包含勞動服 務類、資訊類、家事類、觀光餐飲類等。 2.可視成員之個別需求,協助成員參加外部辦理之技能培育課程。 3.可規劃企業參訪的行程,協助成員瞭解實務現場的運作,以期跟職場接 軌。
財務管理
1.為能強化家長財務管理知能,逐步累積經濟資產,透過課程設計,培植 理財和理債的概念。 2.課程可包含現金流遊戲、資產及財務管理、債務管理(認識債務與個人 信用)、記帳練習課程等,其中記帳練習課程為必修課程。
求職準備
1.為能協助家長完備求職前的準備,可透過課程、演練或實際行動, 強化求職準備狀態和提升行動力。 2.課程可包含履歷表撰寫、面試技巧、面試演練等。
職場實習
為能貼近職場實務現況,實踐技能培育所習得的知能,協助連結企業和店 家資源,讓家長得以進入職場實習,累積實務經驗和拓展視野。
其他
可依成員需求規劃,另行設計其他類別課程,例如勞工權益、食品安全衛 生管理等法律課程等。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團體形式的進行,有助於建立參與成
灣各地合計招募了 245 名家長,完整參與
員之間同儕的支持;課程規劃與進行是人
方 案 課 程 者 則 有 198 名 ( 流 失 率 為
力資本上的提升;包含共同參與課程的成
19.2%)。參與家長退出方案的原因多為時
員、課程講師與實際的職場等諸多接觸,
間無法配合課程要求,亦或是在參與方案
也都與社會資本的擴大相關。除此之外,
過程中,已順利找到適合的工作。
另一個資產累積的設計是有條件的現金轉
回顧在方案實施的過程,參與家長在
移制度(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 CCT) ,
社工的引領、催化下,生命歷程有了不同
此相當於 Michael Sherraden 所提的儲蓄帳
的碰撞,得以交流彼此的職涯規劃,另也
戶概念。
開始與自己對話。轉化學習成具體實踐的 行動力,給未來帶來更具希望的願景。
在實施上,融入服務使用者參與的思 維,引導參加成員共同討論參與目標,如 達成最初設定的目標,則可獲得方案中採
一、團體給的支持,一個全然接近自 己的機會
用有條件現金移轉制度之生活補助金。而
「我是誰?很多時候我們都不了解」
在成員所討論的目標中,於方案進行期
(A1)
間,成員必須有儲蓄行為則是必要的目標
「老師帶領我們要放鬆、要放下,然
之一。此目的也在回應前述累積小額資產
後愛自己,凡事都 OK!」(B2)
的概念。
因為生活的困頓與磨練,在隱含著社
出席、完成課後作業等。若成員可以順利
最後,除了相關課程與生活補助金的
會排除的不利氛圍下,家長必須堅強面對
設計外,參與成員如有技能精進的需要,
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而在忙於應付生活
如要考取就業所需的有關證照,則另有配
辛苦之餘,甚少有機會傾聽自己的聲音。
套措施予以協助。如此,方能讓參與者能
但唯有更靠近自己關愛自己,方能有機會
夠穩定工作,對於家庭經濟帶來實質的改
釐清自己期待的生活樣貌和進行更妥善的
善。
職涯規劃。 「在課程中我們不再稱呼彼此為“某 某媽媽/爸爸”,而是稱呼自己的名
肆、方案實施效益,參與成員的 自我敘說
字,我覺得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開 始正視自己的想望及需求,以自己為 出發點。」(A1)
優勢觀點認為服務對象是助人關係的 指導者,有能力去學習、成長與改變。因
「大家在每次課程中,總有新的體
此透過服務對象本身的敘說,可以更加清
悟,從中也可漸漸了解自己的個性與
楚見到他們所經驗的服務效益。於 2015
專長,並理出一條結合理想與實際的
年,家扶基金會在家長生涯發展方案在台
未來方向。」(C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羿佩.藍元杉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為例
在上課之初,伴隨著團體建構的歷
持網絡,並獲得彼此的情感支持和覺察自
程,家長因著彼此相近的生活背景,對話
身的優勢,彼此相互激勵,強化了家長改
的距離接近許多,家長較容易述說自己的
變的動機與行動。團體的支持是家長面對
想法,願意分享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
挑戰的重要力量來源,這也是方案所帶來
承受的壓力。彼此給予的同理和支持,強
的成效之一。
化家長面對自己的勇氣和信心;也因著同 戰和突破,也開始欣賞自己的優點,也讚
三、擁有做夢的能力,並有逐夢踏實 的力量
頌曾有的失敗,感謝過去曾有的經歷,造
「職涯課程與自我探索課程讓我重新
就今天的自己,也期許能有不一樣的未來。
認識自己,原來我並沒有那麼差,讓
儕的鼓勵和社工的示範,家長願意嘗試挑
我有重新燃起追逐夢想的動力。」(A1)
二、成員間建立情感支持與互動,擴 大了人際關係的網絡
「證照的取得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事,
「方案讓我跨出了家門,因著學習加
選擇,相信以後我們的家庭會更上一
上同學的鼓勵與協助,讓我改變許
層樓,進而有能力幫助別人。」(F6)
多,也學習許多。」(D4)
「現在,我不只是家庭主婦,我還有
「也許是大家的家庭背景都很類似,
我的夢想,我希望未來可以靠自己的
也會發揮同理心,互相扶持的精神,
能力開一間早餐店,準備健康又美味
跟同學的互動從生疏到熟稔,建立起
的餐點,讓村裡的人可以吃的安心又
彼此的友情與信任。」(D4)
健康,自己還能朝向脫貧的目標邁
「雖然每次上課,我都要很早很早的
進!」(G7)
去工作,可是我依然不想放棄任何一
工作能力的建構是本方案的重點目標
堂課,不只是學習到新的技能與知
之一,方案試圖透過技術的養成,培力家
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跟大家在一起。」
長重返職場,或擁有選擇工作的自主權;
(E5)
方案社工採跨專業合作的模式,在專業技
為能培育家長做好足夠的準備以回應
術課程部分,邀請業界知名技術講師或有
市場需求,並順利重返職場,每人平均須
自營生意的經營者進行授課,藉由具豐富
接受 130 小時的課程培訓,每個月須上課
實務現場經驗的專家來分享,較能具體呈
1-2 次,在長期且密集的課程安排下,家長
現工作的實際樣貌和職場對技術的要求。
有了許多互動機會。在許多的課程設計
也透過專家的示範,讓家長有明確學習的
中,亦會邀請家長彼此分享交流,對於原
標竿對象。
因著方案的學習,我有更多的方向可
本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的經濟弱勢家庭而
為能驗證課程效益,部分家長藉由擺
言,他們藉著參加方案建立起新的人際支
攤活動,主動向社會大眾介紹自己的服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8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和商品,在這樣的歷程當中,家長除了實
的增加和穩定工作將連帶的影響其他面向
際運用課程所學,亦學習了妥善規劃、事
資產的建構,包括心理資產,家長將變得
前準備以及臨場應變等。更重要的是有面
更有自信和感到成就,社會資產,社會網
對挑戰的勇氣,也因著消費民眾的回饋,
絡和支持關係得以延伸,此皆更強化家長
讓家長得以有所調整,也有助於提升未來
的工作動機,穩定家長的就業行為,互相
面對市場的能力。
影響互為得力。
四、就業得以實現,世界就在眼前 「很開心能參加家扶的課程,很棒!
五、親子間情感更加緊密,對未來有 所盼望
可使身心充滿自信,也以家扶為榮,
「參與完家展方案後,我最大的成就
尤其是考到技職證照對自我有自信,
就是孩子對於我的廚藝感到認同,不
走不出去,事件就是這樣子,走出去
然之前都會嫌我煮的菜難吃,很開心
了,世界就在你眼前。」(H8)
能夠加入這個方案,認識許多好朋
「因為加入了自立媽媽的自主課程,
友,我們會在 Line 的群組裡互相分享
透過自立的樣本,張媽期許自己也要
自己的心情或是教養孩子問題,也算
跟陳媽一樣,透過清潔工作自立,藉
是另一個收獲吧!」(I9)
由幾次的工作下,張媽說:清潔工作
「過去我是個很封閉的人,因著方
時間是自己的,收入也很高,只要努
案,我不僅認識自己,還認識了一群
力用對方法,收入就會源源不斷的進
姊妹,從她們身上真的獲得很多力量
來,透過這樣的標竿引領著她踏入清
與支持,使我感到不孤單;透過方案,
潔工作,也讓她更喜歡清潔的工作。」
讓我有機會跨出去,並增長見聞,同
(徐社工)
時也讓我知道世界的大,還有自己的
因著技術的培育,家長必須全心且不
渺小與不足,但這是促使我持續前進
間斷的密集訓練學習,並轉換知能為行
的動力!」(J10)
動。透過實踐歷程,逐步調整自身技能。
根據本會 2014 至 2015 年,連續兩年
倘若有意更上一層樓的家長,方案亦能安
的統計資料。讓家長於生活上感到困擾的
排接受更進階的培力課程;根據方案統
原因中,子女管教議題連續兩年名列前三
計,在參與的 198 名家長中,有 36 名家長
位。子女的教養是長期累積的歷程,親子
考取與工作直接相關的證照,佔 18%的比
關係的緊密或疏離在這歷程中形成、雕塑
例。在現今邁向職業證照的社會,此將有
和累積。許多弱勢貧窮家庭的家長因多重
助於家長的求職成功率;再者,有 106 名
身分而忙碌著,同時也較欠缺妥適的親職
家長順利就業(包括正職和兼職) ,佔 54%
知能和技巧,導致常有不知如何跟子女溝
的比例,超過方案人數的一半。經濟資產
通的問題,尤其和青少年子女更常存在著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羿佩.藍元杉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為例
需有發展性的環境回應
距離感。在方案裡,為能強化課程所學, 課程常會有家庭作業的設計,也就是在家
綜合前述,透過家長的敘說或者是社
必須練習課程所學習的內容,例如一些烹
工記錄家長的分享內容,可以知道方案對
飪或烘焙的技術,家長會邀請孩子一起品
於服務初期設定的多個目標已有相當程度
嚐作品,並請孩子給予建議。家長在跟孩
的回應。呼應文章開始時所論述的,再以
子分享的過程中,一是建立起家長的自信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內涵為檢視時,包含優
心,另也提升了親子互動的質和量。這也
勢觀點、以服務對象為核心,由成員參與
是方案所期盼達到的效果,家庭的支持亦
服務設計及主張改變的情形、投資服務對
是鼓勵家長前進的動力。
象累積各項資本,並且掌握經濟的支配權 等,均有若干實踐。因此,現階段的成果
六、成員對於改變具有希望感
持續給予家扶基金會推動服務的信心,在
「終於替自己做件自己想做的事,為
結合本會另外同樣針對貧窮弱勢家長所設
自己活而不是為別人活」 ,統整自己擁
計的微型創業服務以及社會企業方案等,
有的知識,讓它變成專業。這一年的
已形成一個完整家長培力方案鍊,用以支
課程中,老師教我如何把自己推銷出
持他們可以更穩健的因應生活。
去,讓客人能夠更願意把錢花在我的
而回到方案本身,特別是在效益檢核
技能上。」(K11)
上的另一個挑戰是,方案雖無特別強調或
「凡事要積極面對,努力工作,希望
也不易明確標示,是否可藉此縮短貧窮家
自己能早日脫離貧困型態的生活模
庭停留在受扶助關係中的時間,但這是未
式。」(L12)
來可從服務成果實證的另一個方向。當
「我要改變我的行為、態度和想法,
然,貧窮家庭面對風險的脆弱性,個別個
雖然無法一次完全改變,但我要脫
案致貧原因的多元與複雜性,以及家庭同
貧,我就必須告訴自己我可以,只要
一時間獲得多重服務的影響性,都增加此
我肯做,沒有什麼做不到的。」(M13)
效益面向檢核的困難度。
重拾希望感(hopeful thinking)將有
最後,除前述外,以本文所提方案的
助於引領家長以主動態度去追求目標,雖
服務對象即貧窮家庭內的家長來說,作為
然累積脫貧能量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家中的經濟與生活支柱,於面對生命挫折
然方案希望透過積極性的作為來協助貧窮
事件帶來的挑戰與影響,並未被一擊倒
家戶能加快脫貧的速度,2015 年有超過半
之,相反的在其仍具脆弱性的個人基礎
數的家長順利就業,對未來也多了期許和
上,已可見回應與改變的動能。但現實社
盼望。
會畢竟殘酷,高度的人際競爭下,未必可 以給予重新再來過的社會適應者,一個相
伍、代結論:發展性的個案,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對友善的環境條件有其必要性。因此,如
或者,更單一、細緻的說,就如前述
前述的討論,這是對於發展性社會工作鉅
參與方案,重新回到的家長,他們經過一
視面的內涵的呼籲。
系列課程、學習而積極提供的勞務或商
有關鉅視面改善的努力,或可想像是
品,可以更容易、便利的進入市場,可以
說社會當中應有一組工作者,如羅秀華
被社區內共同生活的民眾所接觸。且不因
(2012)所提以社區、社會為基地,透過
沒有品牌能見度,或者是工作者本身形象
社會投資,來協助改善弱勢者的社會生活
的相對低微,而被貼上品質不足的標籤。
環境,進而幫助他們重新融合入社會,改
相信就會是一個友善、發展性環境的開端。
變趨於困境的生活。而在這項工作中,在
(本文作者:李羿佩為財團法人台灣兒童
社會上是建立一個互助德行的公民社區;
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工處企劃組資深專
社會投資是公部門、企業部門、非營利部
員;藍元杉為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
門共同參與的,以投資社會發展,改善社
助基金會社工處企劃組主任)
會環境的目標;換言之,目標是可以為貧
關鍵詞:發展性社會工作、服務使用者參 與、家長能力培養
窮弱勢者提供一個具有發展性的環境。
註
釋
註 1: 家扶基金會自 2005 起採用美國學者 Michael Sherraden 所提出的「資產累積」 (Asset Building)的策略,包含針對在學習發展黃金階段的學齡前兒童,最有能力可以帶 領原生家庭脫貧的大專青年,以及家中主要生計者的家長為對象,規劃三項脫貧 方案(家扶基金會,2010) 。 註 2: 發展性社會工作在界定上不易,相關研究學者提出幾個共同的理論面特徵:重視 改變、採取優勢基礎與重視充權、發現社區資產與提升社區能力、強調實質資源 與服務投入的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社會整合與回歸社區生活(social integration and normalization) 、服務對象參與與自決、主張服務對象的社會權、關 心政治政策與社會議題行動等(Midgley and Conley, 2010;王永慈,2011) 。 註 3: Mel Gray(2002)認為在以優勢為實務基礎的發展性社會工作,應著重:關切貧 窮與社會融合議題;聚焦服務對象所處生態系統上的優勢;強調資產概念的社區 發展;實踐公眾事務參與;由下而上形成決策,以服務對象為核心;成為服務對 象諮詢與代言人;關切整個生態環境發展;成為社會企業家,發展、投資服務對 象專長與技能;發展與所有關係人的夥伴關係;以參與式行動研究,增能服務對 象;草根式團體的運用。 註 4: 根據家扶基金會 104 年統計資料,貧窮家庭子女畢業投入工作而結束扶助關係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羿佩.藍元杉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與突破-以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長生涯發展方案為例
比例達 37.4%。因照顧者收入改善者,為 15.9%。
參考文獻 王永慈(2011) 。從發展性社會工作(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觀點談社會救助的政 策擬定。「社福 100 專業滿載」研討會。內政部主辦。台北:國家圖書館。 王明仁等(2010) 。啟動愛的循環:脫貧方案 5 週年特刊。台中: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 庭扶助基金會。 家扶基金會(2016) 。104 年度年報。台中:家扶基金會,未出版。 羅秀華(2012) 。將社會發展理念融入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 138 期,p.251-262。 Mel Gray (2002).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A ‘strengths’ praxi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al Issues, 24(1),4-14. Midgley, J. and A. Conley (2010).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 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 侯建州.王心怡.徐薇.簡三程
壹、前言
貳、文獻探討
隨著社會文明與進步、人權日益增
一、醫務社工
高,在現今健保體系下的醫療團隊,各成 員都承受著不少的壓力,其中最明顯的就
(一)醫務社工的意涵
是由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一般而言,工作
醫務社工起源最初是於 16 世紀初,由
壓力的來源包含組織架構、個人工作態
英國倫敦皇家醫院開始聘請施賑者,以個
度、工作中的角色扮演及工作環境等(湯
案工作的形式進行調查與訪視,並解決病
柏齡、陳永煌、諶立中,2002) 。
人與疾病相關的社會問題;在臺灣乃起源
當前社會環境中,有一種在醫院以病
於民國 38 年,由當時的省立臺北醫院(今
人立場為主體的專業,即為醫務社工。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開始成立社
務社工最常面臨的壓力來源之一就是療團
會服務部,之後各地公私立醫院與教會醫
隊中的角色,在工作上醫務社工常常需要
院才開始陸續成立社會工作(社會服務)
身兼臨床與行政的角色,導致醫務工作出
部(林純霞,1989;溫信學,2014) 。
現失去平衡與重心;再加上長期以來在醫
醫務社工係將社工的知識、技巧、態
療團隊中以醫師為主導的情形,自主性難
度與倫理價值應用在醫療健康領域中,其
免受醫師之影響;此外,除了價值理念上
工作主要針對病人與家屬的身心社會需求
的衝突外,實務工作上亦有許多的挑戰,
提供各項介入服務,協助個案改善與克服
而這些挑戰在無形之中也施予醫務工作者
醫療過程與適應過程之障礙,並解決與病
許多的壓力,因此,醫務社工的壓力值得
人及家屬有關的經濟、社會和情緒上的困
重視,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醫務社工的壓
難(侯建州,2012;溫信學,2014;謝孟
力內涵。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侯建州.王心怡.徐薇.簡三程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
雄,1990) ;醫務社工需在醫療機構與其他 (一)工作壓力的定義
專業如醫師、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醫學 院體系之專業人員合作,使個案在醫療機
工作壓力是從壓力衍生而來,指當個
構中獲得全人照護(金蔚如,1988;侯建
體感覺到工作環境中的要求、期望等超過
州,2015;莫藜藜,2014)。
個體所能因應的範圍,使個體感受到威脅 或產生消極的情緒,必須付出額外的內外
(二)醫務社工之工作環境
在資源以保持身心平衡,即形成了所謂的
醫院是眾多專業人員聚集的場所,醫
工作壓力(房家儀,2008) ;意即,個人能
務社工認為自己的角色比其他醫療專業人
力與工作期待間的差距,所引發心理上的
員更具有諮商協談、社會心理問題處遇、
反應(侯建州,2011;籃采風,2003) 。
情緒與行為問題改善的能力(侯建州,
工作壓力其實是人與環境不斷協調、
2012) ,但醫院又是非常重視專業執業執照
互動之後的個別結果,工作壓力的本質具
的場所,於是醫務社工一邊需顧及好自己
有主觀性、互動性、歷程性和特異性(陸
分內社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來自醫
洛,1997) ,當個體處於有限的機會環境或
療專業人對於醫務社工角色的各種互動下
主管要求經常變化,或於過於動態的環境
的壓力,再者,在某些社工業務被主管機
下,壓力自然存在(Robbins, 2001) 。也就
關要求要有社工師執業執照下的社工員則
是說,工作壓力是指個人在工作中知覺到
備感壓力。
個人能力與環境不能配合,而影響到身心 健康及健康行為的一連串過程(張寶仁,
此外,由於近年來社會急遽變遷,發
1999) 。
生不少複雜的社會問題,如家暴與性侵 害、自殺、愛滋病、醫療專業人員職場暴
(二)工作壓力的類型
力、地震或塵爆等重大災變等,在這些事 件發生時醫務社工均為第一線的工作人
Selye(1983)將壓力分成四種類型模
員,於是被賦予解決問題的角色。因此,
式,包含優壓力、劣壓力、過高壓力與過
醫務社工需要不斷的充實知識與技能,讓
低壓力。過高壓力指情境中對個體的要求
自身的專業能力能夠與時俱進,從傳統病
過度,超過可適應的範圍;過低壓力係指
理的處遇模式,轉向積極主動、有效且個
情境中對個體的要求不足,使其缺乏努力
別化的服務,才能充分展現其協助案主解
及成就的動機(侯建州,2011) ;優壓力為
決問題的專業責信(柯智慧,2003) ,因此
個體與環境在某種壓力下互動時,並體驗
對醫務社工來說也造成了不少壓力。
到愉悅、激勵、興奮與真實感;劣壓力在 某種壓力互動時,可能造成不舒服及傷害
二、工作壓力
身心的情況(Selye, 1983) 。 Cooper, Sloan, & Williams(1988)針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對工作壓力源與工作壓力結果發展出一套
度、組織承諾、組織支持、組織氣氛、主
衡 量 工 具 , 稱 為 「 工 作 壓 力 指 標 」(
管專業、人際關係、專業認同、工作負荷、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OSI) ,其將工
服務個案過程之因素,其會影響壓力的感
作壓力源歸納出六大類,包含工作本身因
知,更會受到個人面向的因素而產生顯著
素、組織中所承擔的角色、與他人的關係
的差異(呂佳蓉、蕭至邦,2016;林宜靜,
需求、生涯發展與成就、組織結構與氣氛
2014;紀博甄,2013;陳麗雲,2011;楊
、家庭與工作的互動。
蓓,1989;謝哲維,2012) 。
三、社工工作壓力相關文獻回顧
(三)家庭面向
相關文獻上,工作壓力議題雖多,但
家庭方面包含工作與家庭中之角色衝
是針對醫務社工的部分相當少,本研究同
突、工作與家庭重心衝突等主要壓力來源
時將其他領域社工壓力之研究加以整理
(紀博甄,2013;陳麗雲,2011;黃順妹,
(詳見表 1) 。本研究整理社工工作壓力來
2000) 。
源主要可分為個人面向、工作面向、家庭 (四)外部面向
面向以及外部面向,以下分別敘述之:
由於社工人員工作上經常需要連結外 (一)個人面向
部的資源來協助個案,但是這些途徑對社
根據彙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人格特
工相對而言,也是壓力的來源(如民意代
質、性別、婚姻狀態、服務年資、是否擔
表關說、主管機關關切等)(紀博甄,
任要職,在面對壓力時都有顯著的差異(陳
2013) 。此外,臺灣對於社工員勞動環境友
麗雲,2011;謝哲維,2012;藍豔柔,2003) 。
善程度不足,使社工員人身安全保障明顯 不足(鄭怡世、鐘文鎂,2014) ,也是社工
(二)工作面向
工作的重要壓力之一。
工作面向內涵有組織屬性、組織制
表1
社工壓力相關文獻整理
作者
年代
楊蓓
1989
黃順妹
2000
社區發展季刊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工作壓力主要來自制度與組織方面,其中以缺乏升遷管 醫務社工 道、專業缺乏社會認同、組織缺乏長程目標者為主要壓力。 機構性質致使社工工作具特殊性,除了傳統認定的角色 身心障礙福 外,尚含「產品製作及行銷人員」、「後勤人員」及「就業 利機構資深 服務者」等角色。繼續留任服務上,主要與個人的獨特性、 自主性、熟悉性以及具有挑戰性、抗壓性強、學習性及熱 社工 情等個人特質有關。 155 期
29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侯建州.王心怡.徐薇.簡三程
作者
年代
藍豔柔
2003
陳麗雲
2011
謝哲維
2012
紀博甄
2013
林宜靜
2014
鄭 怡世 2014 、鐘文鎂
呂 佳蓉 2016 、蕭至邦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與工作壓力有關項目頗多;個人特性中性別、婚姻狀況、 學歷、畢業科系、社工師證照有無、是否具有管理職位其 工作壓力感受並無差異;個人特性之不同的年齡、工作年 資、宗教信仰壓力感受有差異存在。組織特性中醫院層級、 醫務社工 社工部門所屬層級的不同,其醫務社工者工作壓力感受並 無差異;惟組織特性裡的不同的醫院屬性、宗教背景、社 工部門成立時間、主管專業背景、社工員人數壓力感受有 差異存在。 壓力感受依序分別為工作負荷、角色衝突與模糊、組織結 構制度與氣氛、人際關係。在壓力感受上,與人際關係、 身心障礙福 是否兼任、性別有明顯差異;工作負荷與是否結婚有明顯 利機構社工 差異;角色衝突與是否擔任要職、是否有社工師證照有明 顯差異;組織承諾與職位特性有顯著差異。最後,工作壓 力與組織承諾之間達高度負相關。 工作壓力來源,包含個人因素、工作本身因素、工作負荷、 角色因素、機關組織單位因素及外在環境因素等,其中以 公部門社工 工作負荷為最大的壓力來源、工作時間壓力次之,外部機 關關切再次之,而此三壓力來源具有一定程度相關性。 工作壓力來源有個案家庭狀況複雜、個案訴求與法令規範 已婚保護性 相違背、民代關切案件的壓力、工作負荷超載、家庭支持 社工 度低。已婚社工人員更會面臨工作與家庭的角色衝突,加 班時數愈多者,其衝突的情況愈是嚴重。 社工認為與人互動的壓力大於環境造成的壓力;此外,社 新進醫務社 會支持系統對新進醫務社工的重要性以及新進醫務社工留 工 在醫療領域的動力。 社工員處於不友善的勞動處境、不確定的勞動感受;有女 性化、單身化、高流動化的趨向。此外,薪資水準無法適 社福組織社 切地反映其勞動生產的價值、超時工作卻沒有獲得合理的 工 補償。最後,人身安全保障明顯不足、有部份社工員曾被 要求薪資回捐或不實核銷。 工作多元角色扮演,無形中限縮且模糊了急診社工在角色 上的自主性。此外,團隊其他成員的認知與期待,而同時 急診醫務社 面對醫療團隊與病患的期待,多元角色的發揮卻也出現角 工 色衝突的情形。最後,實務工作者身兼龐雜的工作負荷時, 容易出現專業耗竭的現象。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多不同的個案,而常常致使休息時間仍然
參、研究發現-醫務社工之壓力
持續處理工作上的事,導致沒有多餘的時 在現今的健保醫療體系中,隨著人口
間休息,因此,人力不足常常被認為是醫
結構的變遷、疾病型態的變化、病人權益
務社工工作困境的關鍵來源;在現今醫療
的提升、經濟環境的改變,再加上醫療法
環境持續以生存經營、績效營利為主,而
規與評鑑規範,醫務社工更要身兼多元角
機構中工作醫務社工的角色常常被定位為
色且具有回應社會問題之能力。當然,醫
各單位之間的聯繫者,醫務社工常常需要
務社工在工作中除了需要負擔臨床實務角
在專業服務與行政業務之間疲於奔命。
色外,亦需承擔間接服務的工作,如醫院
其實,醫務社工的專業服務方法與工
志工的管理、醫院內外部的教學、實習督
作內容的深入程度與專精性,一直是醫務
導與研究、社區活動等,乃至於醫療相關
社工實施領域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份,其
措施下的管理或實務專案(陳麗雲,2011;
必須擁有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與醫療業務
楊蓓,1989;葉秀芳,2003) 。而醫務社工
的知能,並且與醫療業務環環相扣,在醫
常面臨之棘手問題則如犯罪病人或無家屬
療團隊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員,但當事事
事件、家暴或性侵害及自殺等保護個案、
需要面面俱到時,可想而知有形或無形的
臨終病人與悲傷的家屬、重大傷病的病人
壓力就一直存在於醫務社工的身上,且專
與家屬、需要長期照顧且無依的身心障礙
業被行政庶務「稀釋」的現象並不罕見。
者或老人、意外災變創傷病患、器官捐贈、
二、客訴抱怨及醫療爭議的兩難
醫療糾紛與人身安全等,都考驗著醫務社 工的功能。因此,醫務社工所承擔的工作
隨著病人權利意識的覺醒以及醫學知
壓力甚高,當工作壓力過大而壓力紓解不
識的普及,醫療爭議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佳時,便會出現職業倦怠或工作耗竭,工
然而每當醫院出現醫療爭議事件時皆會希
作也開始落入常規化的結果,不能依情境
望醫院內部的醫務社工能參與案件的處
靈活反應,導致缺乏成就感而士氣低迷,
理,經過與受訪者訪談時發現,在實務工
對工作的熱誠不在(施睿誼、蔡文玲、熊
作中醫務社工的角色是非常兩難的,一方
蕙筠、劉祉延,2014;藍豔柔,2003) 。本
面希望病人的權益獲得保障,另一方面身
研究藉由訪談三位桃園市某教學醫院之醫
為醫療團隊中的一份子,面對著以醫師為
務社工,加以整理後,依其意見提出重要
主導的醫療團隊,而醫療爭議又常常因為
的三個議題與專業社群分享。
醫療過程或結果中,病人、病人家屬與醫 師間的期待落差,進而衍生出衝突、爭執、
一、多重角色與人力不足的困境
糾紛的問題。對醫院而言,醫療的目的是
受訪者表示,醫務社工常常因為面臨
為了改善病人的疾病,但也有醫院的立場
的事務太多,在同一個時間內需要處理許
及背景,因此,面對著專業信念上所認定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侯建州.王心怡.徐薇.簡三程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
的以病人與家屬為中心,另一邊是屬於機
的高,實務上負擔病人比甚至更高。而且
構信念立場的醫療團隊中的醫師或護理同
醫務社工工作過程當中,除了常態的個案
仁之立場,在天秤的兩端,該如何保持平
服務、團體工作、資源連結和社會福利諮
衡或讓傷害降到最低,其中拉拔自然是高
詢外,還需要處理器官捐贈、社區關懷、
度的工作壓力。
臨終關懷、行政作業等,不僅如此,以醫 院立場有些還被賦予客訴工作。在龐大的
三、社工師執業執照取得的壓力
工作負荷和時間緊迫性的情形之下,又有 著不容易處理的工作內涵,當然有頗大的
根據年度全臺醫務社工人力概況表顯
工作壓力。
示,2011 年全臺醫務社工師執業執照持有 率為 43.34%,到了 2012 年度全臺醫務社
在此情況下,值得注意到的是在學校
工持照率為 55.45%,由此可知全臺醫務社
社工專業訓練當中,均著重於專業能力等
工持照率亦有逐年提升的現象(施睿誼、
硬實力的培養,如個案、團體或諮商與活
蔡文玲、熊蕙筠、劉祉延,2014) ,近年來
動技巧,但對於人際關係、人情世故、壓
更超過六成有照,有些醫學中心更是高達
力調適等軟實力的培養闕如。本研究認為
八九成的持照率。於是,受訪者認為,在
即使是在職場中的老手,若無適切壓力因
實務工作中醫務社工逐年面對身旁的同事
應策略或自我調適能力,則恐影響其專業
多有社工師執照,但自己仍尚未考上時,
服務之自我效能,甚至導致人力流失,因
壓力油然而生,其一受訪者表示: 「雖然同
此醫務社工個人如能擁有個人紓解壓力作
事間沒有特別說出誰有社工師誰沒有社工
法,醫務社工部門與醫院當局若能積極改
師,但這個不能說的祕密著實壓得我喘不
善實務上矛盾處,並且有制度性保障,則
過氣,總覺得有矮人一等的感覺,加上同
較可減緩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與崩熬
工不同酬,更加促使我想更加緊腳步考上
(burn out) 。
社工師,甚至壓力大到爆!」 ,由此可知醫
二、服務質與量的拿捏-借力使力顧 及質量
務社工在尚未取得執業執照有著長期壓 力,低錄取率下此種無形的環境壓迫感不 言可喻。
醫院管理階層在企業管理的思維以及 評鑑制度的影響下,使得醫院管理端多著 重在醫務社工的服務次數、服務績效、業
肆、專業反思
績等,較偏向數據化的管理與控制,但是 對社工領域而言,數字並非真正的個案服
一、壓力調適的重要性-預防無形的 殺手
務的精神,在這方面本研究認為這應是許 多醫務社工心中的為難,而且在現實因素
在醫院機構設置規定中,從人力比來
的影響下,許多醫務社工都因此面臨了質
看醫務社工工作負荷量的確比護理人員來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29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到專業不被認同,所需要承擔的壓力是沉
與量權衡的困境之中。
重又無形的。
為了能夠兼顧服務品質與服務次數, 因此選擇折衷方式就是盡可能找出一魚多
目前臺灣的醫療服務隨著全人、全程
吃、借力使力的方式進行,如與醫師、心
與全隊的醫療照顧思維下,以及要因應講
理師、職能治療師共同合作並共享成果,
求以病人為中心思維的新制醫院評鑑,醫
不僅能夠讓跨領域人員各取所需,以有助
務社工除了需要面對醫療組織度其專業角
於跨領域的人員進行跨領域交流與共識建
色之認定外,還有角色重疊與角色模糊、
立,以期透過合作而達到多贏。
在醫療團隊中是否能有專業發展的空間與
綜上,醫務社工的專業社群與研究單
自我專業肯定跟認同的機會,如何在現今
位宜有更多的結合,如專屬於醫務社工的
的醫療體系下協助病人或其家庭不因醫療
全國性服務組織─中華民國醫務社工協
院所重視營利與績效,依舊獲得適切的醫
會,以及以培訓醫務社工為定位的社工系
療服務等,這些都有可能關乎醫務社工的
所─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
工作壓力與自我期待。因此,期待個人、
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組織、制度更加努力,以改善醫務社工工
學系等,可以有更多合作研究與網絡互
作壓力的現象。
動,並與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與社工司等
(本文作者侯建州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
相關單位倡導與協調,以利於減低醫務社
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醫
工的工作壓力,突破醫務社工的制度性因
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中華民國社會工作
素,而提升醫務社工服務品質。
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王心怡為財團法 人桃園市藍迪基金會附設桃園市私立藍迪 兒童之家行政助理;徐薇為桃園縣私立龍
伍、結論
祥精神護理之家護理長,亦為本文通訊作 者;簡三程為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醫務社工處在醫療的情境當中,常常 伴隨者醫療生態及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
班研究生)
工作職責的與日俱增、處理時間的限制及
關鍵詞:醫務社工、工作壓力、社工專業
聯繫醫療團隊期待與落差,若此時人力編 制未能支援、主管層級未能支持,若又遇
參考文獻 呂佳蓉、蕭至邦(2016) 。從急診醫療團隊醫護人員及醫務社工觀點-探討急診醫療團隊 中社會工作者之角色。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7,48-77。 房家儀(2008) 。空服員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航空公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侯建州.王心怡.徐薇.簡三程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醫務社工的工作壓力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靜(2014) 。新進醫務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碩士論文。 林純霞(1989) 。醫務社會工作簡介。慈濟醫學雜誌,1(1),79-80。 金蔚如(1988)。醫務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侯建州(2011)。《壓力管理》授課講義。未出版之課程講義。 侯建州(2012) 。管理主義下的醫務社會工作專業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 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侯建州(2015)。醫務社會工作。於黃源協(編) ,社會工作概論(頁 371-388)。臺北: 雙葉。 施睿誼、蔡文玲、熊蕙筠、劉祉延(2014) 。淬鍊、成長與蛻變:台灣醫務社會工作人力 分析與專業發展趨勢。社區發展季刊,145,251-265。 柯智慧(2003)。醫務社會工作者應具備之醫務社會工作核心能力初探∼以醫學中心為
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紀博甄(2013) 。已婚保護性社會工作人員的壓力及角色衝突-以臺東縣為例。高苑科技 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寶仁(1999) 。勞工之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知覺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相關研究-以某公司
製糖工廠員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2014)。醫務社會工作。臺北:松慧。 陳麗雲(2011)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新北市
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陸洛(1997) 。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湯柏齡、陳永煌、諶立中(2002) 。工作壓力。中華職業醫學雜誌,9(2),145-147。 黃順妹(2000)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資深社會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探析。慈 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楊蓓(1989) 。台灣地區醫療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華
衛誌,9(1),14-28。 溫信學(2014)。醫務社會工作(第三版) 。臺北:洪葉。 葉秀芳(2003) 。台灣地區區域醫院醫務社會人員工作負荷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碩士論文。 鄭怡世、鐘文鎂(2014) 。不友善的勞動處境、不確定的勞動感受: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 織社工員勞動現況之探究。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86-123。 謝孟雄(1990)。社會工作與醫療。臺北:桂冠。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謝哲維(2012) 。公部門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東縣政府為例。國立臺東大 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論文。 藍豔柔(2003) 。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 籃采風(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臺北:幼獅。 Cooper, C. L., Sloan, S. J., &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
Windsor, UK: NFER-Nelson.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J: Prentice Hall.
Selye, H. (1983). The Stress Concept: Past, and Future. In Cooper CL, Ed. Stress Research. (pp.1-20). NY: John Willey & Son.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 以新北市為例 石
泱
工作的推展。為提升志願服務團隊素質,
壹、前言
新北市政府自民國 95 年起實施「志工團隊
近年來投入志願服務已蔚為一種潮
輔導計畫」,邀請專家學者投入輔導的行
流,志願服務的參與率更可視為是公民社
列,對各志工團隊中所常見的問題進行探
會的指標之一,主要即在於人們因關心公
討。民國 98 年,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輔導計
共事物而加入服務行列之中,不計個人酬
畫由臺北縣志願服務暨婦女資源中心主
勞,進而實踐對於社會的責任,尤其在已
辦,至民國 102 年改由新北市志願服務推
開發國家中,志願服務往往是個人做為公
廣中心辦理。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在這
民參與的一種途徑。隨著民間團體蓬勃發
幾年雖歷經轉換承辦單位,但團隊扶植培
展,各類型的民間團隊紛紛投入志願服務
力工作仍然繼續傳承下去,這其中除了有
行列之中,許多新成立的志工團隊在推動
賴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大力支持外,許多
志願服務工作上初始憑著一股服務熱忱,
新備案的志工團隊反映團隊扶植培力確實
由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志工隊,但在團隊的
有助於志工隊快速上軌道、減少不必要的
組織運作、行政管理或資源連結上則經驗
摸索和嘗試,這也是該計畫能繼續推動的
略嫌不足,因而使志工隊未能發揮應有之
主要原因。 筆者有幸在數年前即擔任新北市志工
功能,甚為可惜。 以新北市為例,自民國 100 年升格為
團隊扶植培力計畫外聘督導,看著新北市
直轄市後,志工隊數(包括非社會局所管
志工團隊的成長茁壯,深深體認到團隊扶
轄的志工類別)從 823 隊逐年上升至 104
植的重要性,也更希望藉由本文檢視這幾
年底已有 1,060 隊,平均每年增加 30-40
年的團隊扶植成果,期待能將此志工扶植
隊。面對如此成長快速的志工隊,如何協
成功經驗與其他先進共同分享。
助讓其組織運作順利,將有助於志願服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導(管理)者的選任、志工本身的瞭解、
貳、文獻探討
教育訓練、激勵與考核評鑑、志工團隊的 運作等,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志工團隊的意涵及組成方式
志工團隊要能順利運作首先必須要有
所謂「志工團隊」係指基於奉獻、志
一位領導者或管理者,一個好的管理者是
趣、心願或回饋等動機而參與志願服務的
志工團隊運作成功的關鍵因素(Edwards,
朋友,為了擴大服務層面,恢宏服務效果,
2008) ,Spearman(2011)認為一個有效的
依照政府相關規定,以助人利他、服務人
志工領導者必須要能激勵、招募、留用和
群為目的所結合的組織(陳武雄,2015) 。
培訓志工成員,而且能參與、尊重不同的
對於志工團隊而言,一群人的集結如何從
成員,同時具有連接社區資源、與他人合
「團體」發展到「團隊」 ,實有賴於組織的
作的能力。Lockett & Boyd(2012)也認為
健全運作,其應注意以下幾個重要的程序
志工管理者要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能感
(Willins, 1991;陳金貴,2004;林勝義,
染其他的志工願意為團隊和組織投入服
2004):
務。
1.確定團隊組織的目標。
除此之外,志工本身的工作動機和心
2.選取團隊組織的召集人。
態的調整也很重要,尤其是要讓志工願意
3.召集志工成立團隊。
接受管理與領導,必須要先瞭解志工從事
4.訂定團隊發展的重點。
服務的動機(Taylor, 2010),Cordery、
5.發展團隊成員的共識。
Mueller & Smith(1991)認為若志工能瞭
6.志工團隊的改進或調整。
解組織的使命,且能自主管理,其服務的
整體來說,一個良好的志工團隊應該
態度也會跟著提升。謝振裕、王春展、曾
要讓每一位成員能夠發揮所長,團隊成員
薔霓、盧禹璁(2013)研究發現志工認同
有認同感和凝聚力,團隊組織能正常運
整個團隊組織並願意接受管理與訓練,是
作,共同創造美好的願景,如此才能讓服
形成一個好的志工團隊的關鍵因素。林宜
務的成效更能提升。
楨、牟鍾福、楊瑞蓮(2009)建議要讓志 工在加入團隊之初,就對志願服務的使命
二、志工團隊運作上可能遭遇的問題
與願景有完整的瞭解,如此才可讓志工及 早體認組織的價值和意義
志工團隊既是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所 集結在一起,就必須進行有計畫的管理,
教育訓練是另一個重要因素,Jamison
這套管理制度包括招募、甄選、訓練、任
(2003)也認為教育訓練可以減少志工的
用、督導與管理、績效評估、留任以及獎
工作倦怠感(burnout) ,謝振裕、王春展、
勵或離隊等(龍紀萱、李依臻、施勝烽,
曾薔霓、盧禹璁(2013)研究發現教育訓
2014) ,影響到志工團隊運作的因素包括領
練有助於志工服務績效的提升,龍紀萱、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李依霙、陳琬茹、林佩瑩、林宜璇、施勝
了一個易於掌握志工管理(含個人與團隊)
烽(2010)發現藉由教育訓練可以提升志
的概念架構。 在 PEP 模型中,良好的志工運作與管
工的能力與視野,對志工的服務能力有所
理 應 該 包 含 志 工 個 人 的 準 備 ( personal
幫助。 激勵對於志工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Preparation) 、志工的投入和參與(volunteer
Jamison(2003)研究發現激勵會影響志工
Engagement)、服務方案的延續(program
對於工作不滿意的感受,因而有效的激勵
Perpetuation)三大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應該與工作條件相配合。謝振裕、王春展、 (一)個人的準備(P)
曾薔霓、盧禹璁(2013)也認為激勵有助
包含個人和專業的發展、內部諮詢顧
於提升志工的服務績效。
問、方案規劃,其主要是提升志工個人專
與激勵相關的是志工服務成效的考核 與評估,龍紀萱、李依臻、施勝烽(2014)
業的發展。
認為志工經由評估可強化服務品質、控管 (二)志工的參與(E)
服務表現,而評估項目則可以包括服務精 神、遵守規範、服務成效以及人際關係等。
包含志工的招募、選擇、任用和培訓、 指導和監督。
最後,在志工團隊的組織運作上,定 期的集會或活動也有助於志工成員的凝聚
(三)方案的永續經營(P)
力,林宜楨、牟鍾福、楊瑞蓮(2009)認 為志工團隊可藉由志工大會或平常例會
包含久任志工的繼續認可、服務方案
中,適時表揚績優志工,讓全體志工以加
的評估和延續、方案的影響和責信,也就
入這個團隊為榮,這也是凝聚向心力的一
是組織團隊的正常運作。 Safrit & Schmiesing(2012)認為 PEP
種方式。
模型與過去的理論最大的不同在於增加了
三、評估志工團隊運作良窳的指標
服務方案維持、資源開發和服務方案倡導
志工團隊的運作情形必須透過評鑑考
的觀點,這和過去僅從志工個人的觀點來
核來加以瞭解,但許多志願服務團隊在配
評量志工團隊有更大的不同。其中,服務
合政府進行志願服務評鑑時,往往有不知
方案的維持主要從全人的觀點來看志工的
從何準備的困擾(陳麗欣,魏希聖,王慧
績效,包括督導、績效評估和運用管理;
琦,2007) ,其主要原因即在於無法找到一
資源開發除了預算編列、成本考量外,還
個合宜的評量指標來衡量志工團隊的運作
包含了計畫的執行、人員配置;服務方案
狀況,Safrit, Schmiesing, Gliem & Gliem
倡導則是要有能讓整個組織業務能永續經
(2005)提出了 PEP 模型,是較能完整檢
營下去的能力。 PEP 模型提供我們一個更完整審視志
視志工團隊運作的一個模型,該模型提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工 團 隊 運 作 的 觀 點 , Safrit, Schmiesing,
道,除了要有專人管理外,對於許多文書
Gliem & Gliem(2005)更依據這個模型發
作業的處理(例如志工領冊、保險、時數
展出志工團隊管理者應具備的條件和能
計算、榮譽卡申請) 、團隊及個人的獎勵和
力,而 Schmiesing & Safrit(2007)則認為
激勵、定期的成果核報和組織的運作都必
此一模型確實能反映志工團隊管理的實際
須面面兼顧,因而團隊在成立之初若能有
狀況。
適當的輔導和協助,將有助於志工團隊運 作迅速上軌道。
四、我國志工運用單位之職責 根據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規定,志工運
參、新北市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 畫簡介
用單位應有以下幾項職責: 1.志工隊的申請及備案。 2.依志願服務計畫運用志工,包含招
為協助新備案團隊面對上述之挑戰,
募、訓練、管理、運用、輔導、考核及其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自民國 95 年開始邀請
服務等項目。
志願服務領域資深工作者及專業人員組成
3.辦理志工教育訓練:志願服務運用
「志工團隊扶植小組」 ,藉由訪視支持、協
單位應對志工辦理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
助各運用單位建置志工團隊基礎的運作機
4.指定專人負責志願服務督導工作。
制、發展問題解決策略和資源運用,進而
5.發給志工服務證及為其申請服務紀
升團隊素質,增進服務效能,以下就該計
錄冊。
畫的相關內容說明於後。
6.記錄志工服務時數,並至衛福部志
一、計畫目標
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登打志工服務時數。 7.為所屬志工辦理意外事故保險,必
1.為使各新備案團隊運作順利,期藉
要時得補助交通、誤餐及特殊保險等經費。
由本計畫連結相關資源以輔導新成立之志
8.定期考核志工個人及團隊之服務績
工團隊,檢視其團隊管理機制,逐步協助
效。
團隊步上軌道、穩健發展。
9.申請志願服務榮譽卡。
2.以團隊支援模式,提供輔導訪視及
10.每年一月及七月定期繳交志願服
諮詢服務等,透過輔導員協助團隊建置完
務成果概況表。
善資料並連結相關資源,增加團隊自我行
11.提供志工必要之資訊,同時確保志
銷能力,共同擴展服務範疇,宣揚志願服
工在符合安全及衛生之適當環境下進行服
務之精神。 3.連結新北市民間團體及開拓資源網
務。 12.其他相關行政作業。
絡,開發潛在志願服務團隊,促使新北市
由此觀之,一個志工隊運作要能上軌
志願服務各團隊組成綿密的連繫網絡。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團隊接洽以建立合作與信任關係,小組成
二、計畫執行流程
員並安排於每年 4-5 月進行第一次的實地
1.擬定年度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並
訪視工作,以瞭解新備案志願服務團隊運 作概況及困境,及時提供諮詢和必要的服
組成扶植小組
務,並訂定下次訪視完成目標。
由承辦的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擬定該年 度的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經由社會局
5.扶植小組召開第二次工作協調會
核准後邀請新北市資深的志願服務工作
各組輔導員在初訪完成後填寫訪視評
者、民間單位專業社工員、府方志願服務
估表並繳回,外聘督導(專家學者)並針
業務相關承辦人員數人,組成志工團隊扶
對各組初訪表進行統計分析,在協調會中
植小組,並邀請專家學者擔任本計畫之外
除由各組分享初訪經驗外,外聘督導除針
聘督導,提供扶植成員專業諮詢及相關輔
對第一次訪視統計結果提出後續執行建議
導建議,以利計畫推動。
外,並針對各組在訪視時所遭遇的問題提
2.邀請新備案團隊參與培力計畫
供諮詢協助。 6.第二次實地複訪/電話訪視
寄發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給新備案 的志工團隊,邀請其參與本計畫,若有參
各組輔導員於當年 7-8 月進行複訪工
與意願之團隊則請其填寫推動志願服務概
作,訪視內容主要就初訪所訂定之協助目
況檢視表,以蒐集新備案團隊相關資訊,
標確認團隊達成情形,並擬定後續追蹤及
分析其所遭遇問題和輔導需求,以利後續
協助方針,若有些初訪得分較高之志工團
扶植工作之推動。
隊,則可選擇以電話訪視方式進行複訪工
3.扶植小組召開第一次工作協調會暨
作。 7.扶植小組第三次工作協調會暨檢討
輔導員職前訓練 會
扶植小組成員召開第一次工作協調 會,瞭解該年度新備案志工團隊現況,並
第三次工作協調會除各組輔導員除交
針對各式表單建置及本年度扶植重點進行
換分享複訪的心得外,並就本年度扶植輔
研討與確認,另外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會編
導計畫提出總結建議,外聘督導也會就成
製「志工團隊管理手冊」 ,提供給輔導員攜
員在訪視上所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並
帶,外聘督導也藉由職前訓練提升輔導員
依據初、複訪的訪視紀錄表做統計分析和
訪視技巧及充實志願服務專業知能,促使
報告,以檢視本年度扶植計畫執行成果,
輔導員瞭解該年度計畫目標及輔導重點。
希望藉此提升輔導員專業知能,以作為下
4.初次實地訪視
年度扶植培力推動之參考。 8.彙整成果報告
在輔導員訓練完成後,扶植小組依責 任區域分為不同小組,各自負責扶植 6-8
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彙整兩次新備案團
個新備案志工團隊。各組首先會與新備案
隊扶植的相關資料,並分析製作年度工作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成果報告,以作為來年方案推動改進之參
依據上述計畫內容說明,新北市志工 團隊扶植工作流程如圖 1 所示。
考。 準備期
執行期
邀請新備案團隊/ 開發潛在團隊(促 進團隊備案)
計畫籌備
第一次團隊扶 植協調會/輔 導員職前訓練
執行/評估期
成果檢討
評估/第二次團隊 實地訪視/電話訪 視
第二次團隊扶 植協調會
圖1
初次團隊實地 訪視
訪視結果彙整 與統計/成果 報告製作
第三次協調會 暨檢討會
新北市志工團隊扶植培力作業流程圖
運用與管理應該包含志工個人的準備、志
三、預期效益
工的投入和參與、服務方案的延續三大部
本計畫期能透過扶植團隊輔導與夥伴
分,因而本計畫在推動前即設計一份輔導
扶持模式,協助新備案團隊運作基礎建
成效訪視評估表,評估新備案團隊的實際
置,同時採用經驗交流和分享的方法,使
運作情形及扶植成效。扶植小組在進行兩
新備案志工隊在組織運作、人力管理、資
次的實地輔導訪視時,訪視人員會依據志
源運用、志工培力、教育推廣、督導獎勵
工團隊運作現況填寫訪視評估表,因實地
及服務擴展等各面向上,能有實質的進步
輔導訪視分為初訪和複訪,故每個接受輔
與提升,進而展現高品質之服務效率和效
導的團隊都會有兩份訪視評估表,本文即
能。
依據這兩次的訪視評估表進行執行成效分 析。
肆、新北市志工團隊扶植培力成 效分析
訪視評估表在這三年略有調整,民國 102 年訪視評估表計有組織功能、團隊運 作、教育推廣、行政管理、服務績效、資
一、評估工具說明
源連結共計六大面向 34 個子項目。民國
依據前述 Safrit, Schmiesing, Gliem &
103 年的訪視評估表計有組織功能、人力
Gliem 所提出了 PEP 模型中,良好的志工
管理、資源運用、志工培力、督導獎勵、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服務擴展,共計六大面向 35 個子項目。民
是回答選項上均有所不同,故無法做跨年
國 104 年訪視評估表計有組織運作、人力
度的分析,以下分析僅針對個別年度進行
管理、資源運用、志工培力、督導獎勵、
執行成效比較。而在訪視成果的統計處理
服務擴展,共計六大面向 34 個子項目。評
上,各子項目中「未進行」均給 0 分,其
估面向的調整乃是視當年度輔導重點及團
次依序給 1 至 3 分不等,並依初訪和複訪
隊狀況而定,但仍不跳脫 PEP 模型中的幾
的得分進行比較。
個面向。
二、扶植志工團隊概況
訪視評估表除了在評估面向和指標上 有所調整外,回答的選項也因執行年度有
102 至 104 年扶植的志工隊數如表 1
所不同,102 年回答選項包括未進行、待
所示,102 年共計扶植 44 個團隊、103 年
改善、已完成三種選項,自 103 年開始,
扶植 33 個團隊、104 年扶植 40 個團隊,
回答選項調整為未進行、規劃中、執行中、
大多數的志工團隊為人民團體,其中也有
已完成四個選項。
社區發展協會和公部門的單位,歷年扶植
本文以 102 年至 104 年志工團輔訪視
資料顯示約有八成以上的志工團隊完成初
評估表為原始資料進行執行成效評估,由
訪和複訪,本文以下僅針對完整接受兩次
於這三年的訪視評估表無論在評估面向或
訪視的志工團隊進行成效分析。
表1
102 年至 104 年扶植團隊分析 團隊類型
102 年
103 年
104 年
隊數(%)
隊數(%)
隊數(%)
34 (77.3)
16 (59.3)
24 (60.0)
社區發展協會
8 (18.2)
7 (25.9)
6 (15.0)
公部門
2 (4.5)
4 (14.8)
10 (25.0)
44 (100.0)
33 (100.0)
40 (100.0)
人民團體
總計 完成訪視隊數
43
27
33
完成輔導比率
97.7%
81.8%
82.5%
活水、源頭、磐石及相關成長訓練(0.50)、
三、102 年扶植成效分析
派訓參加內政部整合系統訓練(0.50)、自行
102 年的團隊扶植成果中,初訪與複
辦理志工基礎或特殊訓練(0.43)、派訓志工
訪的各項目得分如表 2 所示。若比較初訪
參加基礎或特殊訓練(0.41)、配合政策推動
與複訪得分的差異,進步幅度較大的項目
參與相關公益活動(0.39)、了解志工服務紀
包括按時繳交半年報(0.55)、派訓志工參加
錄冊之申請流程及管理辦法(0.34)、了解榮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0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譽卡之申請流程及使用管理辦法(0.34)、實
表揚(0.32)、善用資源、申請補助相關計畫
際操作登入內政部整合系統登錄資料
經費(0.32)、運用策略、行銷志願服務團隊
(0.32)、確實於志工服務紀錄冊內登入志工
(0.32)、因應單位需求,定期辦理志工在職
時數(0.32)、參加志願服務祈願,訂定時數
訓練(0.30)等,這些項目在統計檢定上均達
目標(0.32)、推薦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獎勵及
到顯著的差異水準(詳如表 2) 。
表2
新北市 102 年志工團隊扶植成效分析
檢視面向
組織功能
檢視指標
初訪 複訪 複訪-初訪 1.86 1.91
0.05
1.000
0.323
2.訂定志工組織規定或管理辦法
1.36 1.57
0.20
2.285*
0.027
3.定期參加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項會議、會報及活動
1.55 1.59
0.05
0.496
0.623
4.制定志工手冊,以利新進志工熟悉相關服務業務
1.00 1.18
0.18
2.435*
0.019
1.擬定年度工作項目及進度
1.23 1.48
0.25
2.698**
0.010
2.擬定志工招募計畫並進行招募面試篩選
1.11 1.36
0.25
2.698**
0.010
1.45 1.61
0.16
1.736
0.090
4.定期召開全隊志工及幹部會議
1.50 1.57
0.07
1.138
0.262
5.舉辦志工聯誼活動,促進團隊凝聚力
1.57 1.75
0.18
2.233*
0.031
1.派訓志工參加基礎或特殊訓練
1.32 1.73
0.41
3.740***
0.001
2.派訓志工參加活水、源頭、磐石及相關成長訓練
0.66 1.16
0.50
4.535***
0.000
3.派訓參加內政部整合系統訓練
0.66 1.16
0.50
4.350***
0.000
4.自行辦理志工基礎或特殊訓練
0.80 1.23
0.43
3.934***
0.000
5.因應單位需求,定期辦理志工在職訓練
1.25 1.55
0.30
3.102**
0.003
6.紀錄並統計志工參與各項訓練相關資料
1.27 1.41
0.14
1.957
0.057
1.確實建檔志工基本資料及定期更新
1.57 1.66
0.09
1.666
0.103
2.落實志工服務證之使用管理
1.20 1.27
0.07
0.903
0.372
3.了解志工服務紀錄冊之申請流程及管理辦法
1.48 1.82
0.34
3.506***
0.001
4.了解榮譽卡之申請流程及使用管理辦法
1.16 1.50
0.34
3.720***
0.001
1.73 1.82
0.09
1.666
0.103
6.實際操作登入內政部整合系統登錄資料
0.73 1.05
0.32
3.130**
0.003
7.確實於志工服務紀錄冊內登入志工時數
1.23 1.55
0.32
3.510***
0.001
8.按時繳交半年報
1.05 1.59
0.55
4.413***
0.000
9.每年替志工投保
1.25 1.52
0.27
3.325**
0.002
1.能依服務計畫執行並彙整服務成果
1.27 1.50
0.23
2.668*
0.011
2.能依業務推情形定期檢討志工服務與輔導措施
1.20 1.34
0.14
1.957
0.057
行政管理 5.志工服務確實簽到紀錄
服務績效
p-value
1.設置專人督導管理志工隊運作
團隊運作 3.志工隊工作執掌及分工明確
教育推廣
T 檢定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資源連結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3.單位自行辦理志工激勵措施
1.45 1.68
0.23
2.493*
0.017
4.參加志願服務祈願,訂定時數目標
0.45 0.77
0.32
3.304**
0.002
5.推薦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獎勵及表揚
0.52 0.84
0.32
3.760***
0.001
6.發展單位特色、具創意之服務方案
1.30 1.55
0.25
3.107**
0.003
1.加入本市其他服務方案,並確實參與服務
1.20 1.45
0.25
2.881**
0.006
2.善用資源,申請補助相關計畫經費
1.32 1.64
0.32
3.304**
0.002
3.運用策略,行銷志願服務團隊
1.05 1.36
0.32
3.304**
0.002
4.配合政策推動,參與相關公益活動
1.00 1.39
0.39
3.718***
0.001
1.20 1.46
0.26
平均值 *p<.05
**p<.01
**p<.001
表報(0.70)、確實建檔志工基本資料及定期
四、103 年扶植成效分析
更新(0.37)、派訓志工參加活水、源頭、磐
103 年團隊扶植成效如表 3 所示,由
石或相關成長訓練(0.37)、配合市府政策推
表中可以看出,初訪與複訪前後差異達到
展服務方案並確實參與服務(0.37)、訂定志
統計上顯著水準的項目包括按時繳交相關
工隊工作執掌以明確分工(0.30)等。
表3
新北市 103 年志工團隊扶植成效分析 初訪 複訪 複訪-初訪
T 檢定
1.設置專人督導管理
2.59 2.74
0.15
1.280
0.212
2.擬定志工召募流程並進行召募面試
1.19 1.41
0.22
1.803
0.083
3.訂定志工隊組織規定或辦法
0.81 0.93
0.11
1.803
0.083
4.制定志工手冊,以利新進志工熟悉服務
0.52 0.70
0.19
1.991
0.057
5.訂定志工隊工作執掌以明確分工
1.26 1.56
0.30
2.530*
0.018
6.擬定年度工作項目及進度
0.85 1.07
0.22
1.654
0.110
7.定期召開志工相關會議並完成會議紀錄
0.52 0.81
0.30
1.870
0.073
8.依服務計畫執行並彙整服務成果
1.19 1.30
0.11
1.000
0.327
1.確實建檔志工基本資料及定期更新
1.41 1.78
0.37
2.178*
0.039
2.落實志工服務證之使用管理
0.44 0.48
0.04
1.000
0.327
3.瞭解志工服務紀錄冊之申請流程及管理辦法
1.41 1.56
0.15
1.280
0.212
人力管理 4.瞭解榮譽卡之申請流程及使用管理辦法
0.59 0.70
0.11
1.000
0.327
5.志工依排班表確實簽到紀錄
1.56 1.85
0.30
1.870
0.073
6.確實於志工服務紀錄冊內登錄志工時數
0.85 1.07
0.22
1.654
0.110
7.紀錄並統計志工參與各項訓練相關資料
0.78 0.93
0.15
1.162
0.256
檢視面向
組織運作
檢視指標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1
p-value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資源運用
志工培力
督導獎勵
服務擴展
8.按時繳交相關表報
0.67 1.37
0.70
2.890**
0.008
9.每年志工投保人數達八成以上
0.89 0.96
0.07
1.442
0.161
1.連結其他單位資源並辦理相關活動
1.52 1.67
0.15
0.941
0.355
2.按時更新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
0.37 0.44
0.07
1.000
0.327
3.參與志工銀行並建置系統資料
0.15 0.15
0.00
0.000
1.000
4.參與志願服務祈願,訂定時數目標
0.07 0.19
0.11
1.000
0.327
5.申請補助相關計畫經費擴展團隊服務
1.04 1.07
0.04
1.000
0.327
6.參加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項會議、會報及活動
1.48 1.67
0.19
1.095
0.284
1.提供志工在職訓練機會
0.63 0.93
0.30
1.986
0.058
2.派訓志工參加基礎、特殊訓練
0.93 1.19
0.26
1.892
0.070
3.派訓志工參加活水、源頭、磐石或相關成長訓練
0.52 0.89
0.37
2.078*
0.048
4.派訓志工參加衛福部志願服務整合系統訓練
0.48 0.59
0.11
1.363
0.185
1.制定志工獎勵措施並定期辦理
0.67 0.67
0.00
0.000
1.000
2.推薦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獎勵及表揚
0.41 0.44
0.04
1.000
0.327
3.舉辦志工活動以提升團隊向心力
1.63 1.70
0.07
1.000
0.327
4.定期檢視志工服務並適時輔導
0.74 0.67
-0.07
-1.000
0.327
1.自行辦理志工基礎、特殊訓練
0.89 1.00
0.11
1.000
0.327
2.發展單位特色、具創意之服務方案
1.15 1.33
0.19
1.991
0.057
3.參與救災人力系統
0.19 0.15
-0.04
-1.000
0.327
4.配合市府政策推展服務方案並確實參與服務
0.81 1.19
0.37
2.078*
0.048
0.89 1.06
0.17
平均值
*p<.05
**p<.01 **p<.001 依期限陳報主管機關(0.48)、舉辦志工活動
五、104 年扶植成效分析
提升團隊向心力(0.48)、依規定協助所屬志
104 年團隊扶植成效如表 4 所示,比
工申請志願服務紀錄冊(0.45)、提供志工在
較初複訪的前後差異,可以發現進步幅度
職訓練機會(0.45)、制定志工獎勵措施並定
較大的包括設置專人管理志工隊(0.79)、推
期辦理(0.45)、落實志工服務證使用及管理
派志工參加活水、源頭、磐石或相關成長
(0.39)、定期於志願服務紀錄冊登錄志工服
訓練(0.70)、參加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項會
務時數(0.39)、建置志工基本資料表且定期
議、會報或活動(0.64)、編列志願服務相關
更新(0.36)、志工依排班或每次參與服務確
經費預算及核銷紀錄(0.58)、推派志工參加
實簽到並存檔(0.36)等,這些項目亦達到統
基礎、特殊訓練(0.52)、訂定志工管理辦法
計上的顯著差異水準(詳如表 4) 。
或相關規定(0.48)、每半年統計相關表報並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表4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新北市 104 年志工團隊扶植成效分析 初訪
複訪
複訪-初訪
T 檢定
p-value
1.設置專人管理志工隊
2.03
2.82
0.79
5.280***
.000
2.擬定志工召募流程並進行面談篩選
1.79
1.97
0.18
1.530
.136
3.擬訂志工隊年度計畫並執行
1.61
1.91
0.30
1.769
.086
4.編列志願服務相關經費預算及核銷紀錄
1.45
2.03
0.58
3.665***
.001
1.55
2.03
0.48
3.076**
.004
6.制定志工工作手冊以利新進志工熟悉服務
1.06
1.09
0.03
0.177
.861
7.志工隊依服務所需進行任務分工
1.91
1.91
0.00
0.000
1.000
8.定期召開志工會議並完成會議紀錄
1.55
1.79
0.24
1.245
.222
9.依服務計畫執行完成後彙整服務成果
1.52
1.79
0.27
1.427
.163
1.建置志工基本資料表且定期更新
2.00
2.36
0.36
2.540*
.016
2.志工依排班或每次參與服務確實簽到並存檔
2.09
2.45
0.36
2.334*
.026
3.落實志工服務證使用及管理
1.85
2.24
0.39
2.342*
.026
4.定期於志願服務紀錄冊登錄志工服務時數
1.91
2.30
0.39
2.425*
.021
5.按時建置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
1.45
1.67
0.21
1.191
.243
1.52
1.85
0.33
1.727
.094
7.按時辦理志工保險
1.85
2.12
0.27
1.955
.059
8.依規定協助所屬志工申請志願服務紀錄冊
2.09
2.55
0.45
3.288**
.002
9.依規定協助所屬志工申請志願服務榮譽卡
1.36
1.33
-0.03
-0.215
.831
1.82
2.30
0.48
2.617*
.013
1.連結其他單位資源並辦理相關活動
1.33
1.52
0.18
0.882
.385
2.參與志工銀行並建置系統資料
0.88
1.06
0.18
0.902
.374
0.79
1.12
0.33
1.773
.086
1.76
2.39
0.64
4.084***
.000
1.提供志工在職訓練機會
1.48
1.94
0.45
2.174*
.037
2.推派志工參加基礎、特殊訓練
2.03
2.55
0.52
3.400**
.002
1.24
1.52
0.27
1.466
.152
0.97
1.67
0.70
3.001**
.005
檢視面向
檢視指標
組織運作 5.訂定志工管理辦法或相關規定
人力管理 6.記錄並統計志工參與各項訓練相關資料
10.每半年統計相關表報並依期限陳報主管機 關
資源運用 3 申請相關計畫補助經費擴展團隊服務 4.參加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項會議、會報或活 動
志工培力
3.推派志工參加衛福部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 訓練 4.推派志工參加活水、源頭、磐石或相關成長 訓練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1.制定志工獎勵措施並定期辦理
1.33
1.79
0.45
2.330*
.026
2.推薦志工參加志願服務獎勵及表揚
1.39
1.73
0.33
2.345*
.025
1.67
2.15
0.48
2.617*
.013
1.24
1.48
0.24
1.350
.187
1.發展具有單位特色或有創意的服務方案
1.24
1.33
0.09
0.533
.598
2.參加救災志工人力訓練
0.70
0.67
-0.03
-0.255
.801
1.21
1.27
0.06
0.466
.645
1.52
1.84
0.32
督導獎勵 3.舉辦志工活動提升團隊向心力 4.定期檢視志工服務並適時給予輔導(如:志工 考核、志工幹部會議)
服務擴展
3.配合相關政策推展服務方案,並確實參加服 務
平均 *p<.05
**p<.01
**p<.001
102 年的訪視輔導成果上,經過扶植
六、各面向綜合分析
小組輔導後,進步較多的為行政管理面
由於三年的訪視評估表中,因各面向
(2.39)和教育推廣面(2.27),進步較少的為
略有不同,且各子題也有所差異,再加上
組織功能面(0.48)。經由統計檢定發現,六
三年的訪視回答選項也略有不同,故無法
大面向在初複訪後都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差
進行跨年的比較分析,以下僅就各年度的
異水準(詳如表 5) 。
訪視結果進行當年度各面向的前後分析。
表5
102 年各面向分析 初訪
面向
複訪
平均得分 標準化分數 平均得分 標準化分數
複訪-初訪
T值
p-value
組織功能面
5.77
1.44
6.25
1.56
0.48
2.307*
0.026
團隊運作面
6.86
1.37
7.77
1.55
0.91
3.091**
0.003
教育推廣面
5.95
0.99
8.23
1.37
2.27
6.076***
0.000
行政管理面
11.39
1.27
13.77
1.53
2.39
6.694***
0.000
服務績效面
6.20
1.03
7.68
1.28
1.48
3.947***
0.000
資源連結面
4.57
1.14
5.84
1.46
1.27
4.030***
0.000
*p<.05
**p<.01
**p<.001
103 年的各面向比較上,初複訪進步
(0.04)。經由統計檢定顯示,在組織運作、
最多的是人力管理面(2.11),其次是組織運
人力管理、志工培力和服務擴展面向上均
作 面 (1.59) , 進 步 較 少 的 是 督 導 獎 勵 面
達到顯著的差異水準(詳如表 6)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表6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103 年各面向分析 初訪
面向
複訪
平均得分 標準化分數 平均得分 標準化分數
複訪-初訪
T值
p-value
組織運作面
8.93
1.12
10.52
1.32
1.59
3.373**
0.002
人力管理面
8.59
0.95
10.70
1.19
2.11
3.561***
0.001
資源運用面
4.63
0.77
5.19
0.87
0.56
1.890
0.070
志工培力面
2.56
0.64
3.59
0.90
1.04
3.849***
0.001
督導獎勵面
3.44
0.86
3.48
0.87
0.04
1.000
0.327
服務擴展面
3.04
0.76
3.67
0.92
0.63
2.080*
0.047
*p<.05
**p<.01
**p<.001
104 年的訪視中,若以兩次的訪視進
的進步分數(0.12)則較少。經由統計檢定顯
步分數來看,進步分數最多的為人力管理
示,除了服務擴展面外,其餘各面向均達
面(3.24)和組織運作面(2.88),服務擴展面
到顯著的差異水準(詳如表 7) 。
表7
104 年各面向分析 初訪
面向
複訪
平均得分 標準化分數 平均得分 標準化分數
複訪-初訪
T值
p-value
組織運作面
14.45
1.61
17.33
1.93
2.88
3.372**
0.002
人力管理面
17.94
1.79
21.18
2.12
3.24
3.485***
0.001
資源運用面
4.76
1.19
6.09
1.52
1.33
2.448*
0.020
志工培力面
5.73
1.43
7.67
1.92
1.94
3.480***
0.001
督導獎勵面
5.64
1.41
7.15
1.79
1.52
2.685*
0.011
服務擴展面
3.15
1.05
3.27
1.09
0.12
0.421
0.677
*p<.05
**p<.01
**p<.001
運作則甚少提及,但志工隊運作良窳卻影
伍、結論與建議
響著志工個人的表現。然而,志工隊是一 個自主管理的團體,許多的行政管理和業
一、結論
務推展常因人治事,志工隊領導幹部的改
我國志願服務法中僅強調志工個人應
朝換代更可能影響整個組織的興衰,因而
如何執行服務工作,對於志工團隊的組織
在志工隊的運作上經驗傳承就變得十分重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要。
新北市的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已經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備案的志工
執行多年,期間也經歷過多次的修正和調
團隊在行政作業和文書處理上最需要協
整,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志工團隊
助,而扶植小組的成員多是經驗豐富的志
的扶植培力的確對新備案志工隊有所幫
工隊幹部,藉由個人經驗的分享、行政上
助,但過去的經驗中也顯示,在執行培力
的指導,更能讓負責志工隊務的承辦人員
計畫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部分:
能更快速進入狀況,減少不必要的摸索和 (一)宜選擇合適的人員擔任扶植小組的成
錯誤。
員
本文採用 PEP 模型作為評估志工團隊 的概念架構,即希望能兼顧志工個人、組
組成一個有效能的扶植小組是團輔計
織運作與資源連結。研究結果顯示,若從
畫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宜慎選扶植小組的
不同的服務面向來看,在經由團隊扶植
成員,本計畫在一開始時就尋找新北市民
後,進步幅度較大的包括組織運作、人力
間單位有經驗的志工幹部,即是希望藉由
管理和教育推廣等面向,顯示行政文書作
他們的經驗來帶領其他新進的志工團隊,
業和人力資源管理雖然是許多新備案團隊
且由於其是民間單位,更能以過來人的身
一開始較容易完成的工作,但也還有許多
分提供諸多的經驗,而經過了這些年的努
進步的空間,而扶植小組的功能即在於幫
力,扶植小組成員彼此都已經培養出相當
助這些新備案團隊在這些面向上更加完
的默契和革命情感,對於如何輔導新備案
善。此外,三年的資料顯示志工培力與服
的志工隊也更能得心應手,因而使得扶植
務擴展(外部資源連結)上也都有顯著的
培力工作更能順利推動。
進步,證明扶植小組在人員管理或社會資 (二)明確訂定出輔導的重點,並提供必要
源連結上確實能提供必要的協助,這也是 一個剛成立的志工隊最欠缺的地方。尤其
的協助和資源
是扶植小組的成員多半是資深的志工,擅
根據以往扶植經驗,新備案的志工隊
長於連結新北市在地的資源,兩次的團輔
大多在行政文書作業、組織運作管理和資
過程中更能將許多資源與資訊無私的分享
源連結上較為薄弱,因而扶植小組成員清
新備案的志工團隊,加上小組成員過去多
楚新備案志工隊可能遭遇的問題,同時瞭
為志工幹部,深諳志工隊運作中許多人事
解自己的角色和功能,更清知道可以提供
處理的技巧,在扶植過程中藉由經驗的分
哪些的協助,若是屬於志工隊本身的內部
享,對新備案志工隊的人力運作上更可提
問題,則需要志工隊自己去克服和面對。
供莫大的助益。 (三)減少新備案團隊的抗拒和防衛心理
二、建議 社區發展季刊
在實地訪視輔導的過程中,難免會遭 155 期
31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石泱
志工團隊扶植培力執行成效之初探:以新北市為例
遇到新備案志工團隊的抗拒與防衛,這都
動數年,其最初的發想就是希望藉由資深
可視為是正常的現象,因為新備案的志工
的志工隊幹部,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
團隊常誤解或害怕,以為實地訪視是要接
把自己過去寶貴的服務經驗與新備案的志
受評鑑考核,唯有透過不斷的溝通和釋出
工隊一起分享。回顧這幾年的扶植工作,
善意,才能讓新備案志工隊感受到扶植小
我們發現一個新備案的志工團隊,除了要
組的用心。
有人(志工)、有組織(團隊)、有心(服 務熱忱)之外,團隊本身願意去學習、能
(四)扶植計畫中執行和支持兩者角色缺一
接受扶植小組的建議,則是進步的最大動
不可
力。在扶植的過程中,輔導員可能會遭遇
新北市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在近年
到新備案團隊的拒絕或誤解的情況,這些
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推動下去,除了仰賴
都可能讓扶植成員感到挫折,但也顯示團
承辦的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以及之
隊扶植培力是雙方面的工作,單憑扶植小
前的臺北縣志願服務暨婦女資源中心)執
組一廂情願是不夠的。當然,在扶植過程
行此計畫外,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大力支
中也有許多新備案的志工隊視扶植小組為
持亦是重要的關鍵因素。新北市志願服務
重要的資源,看著這些新備案團隊愈來愈
推廣中心在整個計畫中負責行政協調工
成長茁壯,也是扶植小組這幾年最大的收
作,並且編製「志工團隊管理手冊」更是
穫。
輔導員很重要的參考資料。此外,新北市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
政府社會局願意促成此一計畫的延續,讓
助理教授)
許多新備案的志工團隊能得到資深過來人
關鍵詞:志願服務、志工團隊、扶植培力、 PEP 模型
的經驗分享,這更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新北市志工團隊扶植培力計畫已經推
參考文獻 林宜楨、牟鍾福、楊瑞蓮(2009)。以人力資本觀點探討學校運動志工團隊之運作。98 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02-309。 林勝義(2006) 。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個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武雄(2015) 。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 陳金貴(2004) 。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臺北:內政部。 陳麗欣,魏希聖,王慧琦(2007) 。運用德菲法建構臺中市志願服務評鑑指標。朝陽學報, 12,333-350。 龍紀萱、李依臻、施勝烽(2014) 。探討影響醫院推行志工服務績效評估之相關因素: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志工觀點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5,71-92。 龍紀萱、李依霙、陳琬茹、林佩瑩、林宜璇、施勝烽(2010) 。醫院志工服務動機與志工 教育方式適當性之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79-94。 謝振裕、王春展、曾薔霓、盧禹璁(2013)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志願服務人員運用管理 探討:以原臺南縣為例。嘉南學報,39,380-396。 Cordery, J. L., Mueller, W. S., & Smith, L. M. (1991).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utonomous group working: A longitudinal field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2), 464-476. Edwards, H. C. (2008).
Volunteers in leadership roles: Successfully engaging advisory coun-
cil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XXV, 2, 1-16. Jamison, I. B. (2003). Turnover and retention among volunteers in human service agencie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23(2), 114-132. Lockett, L. L., & Boyd, B. (2012). Enhancing Leadership Skills in Volunteers. Journal of Leadership Education, 11(1), 233-244. Safrit, R. D., & Schmiesing, R. (2012). Volunteer models and management. The Volunteer Management Handbook: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Success, Second Edition, 1-30. Safrit, R. D., Schmiesing, R. J., Gliem, J. A., & Gliem, R. R. (2005). Competencies for contemporary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An empirical model bridging theory with professional best practic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23(3), 5-15. Schmiesing, R., & Safrit, R. (2007). 4-H youth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and their current level of competence with selected volunteer management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Extension, 45(3). Spearman, T. J. (2011).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of Effective Extension Ad-
visory Leaders. ProQuest LLC. 789 East Eisenhower Parkway, PO Box 1346, Ann Arbor, MI 48106. Taylor, T. M. (2010).
Analyzing the Motivational Needs of Volunteerism Among Virginia
Adult 4-H Volunte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Wellins, R. S. (1991).
Empowered teams: Creating self-directed work groups that improve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Jossey-Bass Inc.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 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吳家慧
農曆年前,南臺灣發生大地震,災情
的臺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工作及家庭福利
以臺南市維冠大樓最為嚴重,大樓裡許多
科的 8 位社工或社工師(以 A 至 H 作為代
家庭瞬間破碎,有的全家罹難,有的僅剩
稱)所進行的焦點團體資料,來呈現這次
一人獨活,許多人失去家人,境況令人唏
臺南大地震中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困境
噓。
與需求,並給予相關建議。
人命搜救工作在短時間內完成,但由
壹、受災家庭情形
社會局負責的災害救助包括災民收容、慰 助金家電訪、個案服務管理、災後重建資
一、住戶型態
訊與福利諮詢等工作才是一場持久戰。陪 伴案主面臨災後生活中「失去家園的失落
(一)大樓格局
感」和「缺乏支持的孤獨感」所帶來的生 活壓力、協助案主因應不同生存任務與危
維冠大樓坐落臺南市永康區永大路,
機所帶來的挑戰,讓案主早日恢復社會生
是住商混合型社區,屋齡 22 年。倒塌前有
活功能,展開新生活等皆是社會工作者的
A、B、C、D、E、F、G、H、I 9 棟,1 至
角色功能。但災變的突發性、案主個別化
3 樓是燦坤永康店承租門市、眼科及耳鼻
狀況衍生出的需求差異、任務團體成員的
喉科,4 樓以上是住宅,有 1 層地下室,
合作皆是服務提供過程可能出現的阻力或
內部呈「ㄩ」字型。社區內電梯互通,住
困境,需要更多的共識互助支持方可達到
戶平常在社區內就會見面打招呼,彼此有
目標。
熟悉度,災變後也快速形成群組互助。
本文就維冠大樓受災家庭情形與所遭
維冠大樓內的電梯能通各棟,地震發
遇的身心挑戰進行需求形成根源的說明,
生前住戶就都會在公共區域像是電梯
再以第一線面對這些需求並負責提供服務
內相遇打招呼,所以大家都算認識。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1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地震後案主們也很快有自己 Line 的群
庭的罹難情形:
組,遇到難過的事或是有最新訊息都
住在 A 棟 15 樓的大灣高中 16 歲學生
會 po 上去,訊息傳播的很快。有的時
楊○○,一家 4 口確定罹難。
候有人在群組上說心情不好,其他人
大樓 G 棟的魏○○一家 3 口 13 日尋
就會跳出來說晚上陪他喝酒,或是要
獲遺體。
自己的老婆晚上去陪心情不好的女性
就讀長榮女中美容科學生賴○○,一
住戶,總之就是很互助。(A)
家 5 口在 0206 震災中罹難,僅有二姐 因校外實習逃過一劫。
(二)家庭類型
連○○和陳○○的兩個兒子已分別
大樓位處臺南東區、永康交界,具有
15 歲、10 歲,這一場地震奪走了住在
地理位置佳、生活機能好、總價約 300 萬
同一個房間的兩人性命,只有夫妻兩
元上下,房價不高等優勢,吸引許多小家
人逃了出來。
庭入住,使得住戶多是年輕夫妻與年幼子
維冠 G 棟蔡賴兩家親戚相互照應 11
女。經市府統計,大樓內共有 107 戶土地
口僅剩 2 人活下來。
所有權,共住約 90 戶,約 200 人。
林○○懷胎 9 月一家五口 4 屍 5 命僅
婆婆倖存。
二、受災狀況
從大陸嫁到臺灣來 5 年的維冠住戶龔
此次災變發生在小年夜,是闔家團圓
○○,先生剛過世,把房子借給到南
的日子,加上發生時間在凌晨,很多人在
部玩的姊姊一家 3 人暫住,沒想到自
睡夢中逃避不及,傷亡十分嚴重,以下就
己躲過一劫,姊姊全家人卻都罹難。
受災情形加以說明: (三)相關問題 (一)罹難年齡
依聯合新聞網 2016 年 2 月 27 日、3
罹難的 115 人中男性有 61 人、女性
月 6 日、3 月 26 日的報導,舉例受災家庭
54 人。不滿 1 歲 3 人、10 歲以下 16 人、
所遭遇的問題:
20 歲以下 17 人、21 歲至 40 歲的青壯年
自己是外配都還沒有取得身分證,雖
39 人、41 歲以上 40 人,罹難者中兒少青
有長期居留權,但沒有戶籍,補助申
壯年人口佔了罹難總人口的 2/3。 (消防署
請卡關,還有房貸要繳,以後還有可
0206 地震災害應變處置報告第 16 報報告)
能面臨不能繼續留在臺灣等難題。 生還孩童吳○○驚嚇過度,心靈創傷
(二)罹難家庭
很大,無法清楚言語,連問叫什麼名
依聯合新聞網 2016 年 2 月 27 日、3
字,都無法回答,媽媽很擔心日後的
月 6 日、3 月 26 日的報導,擷取出受災家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心理輔導問題。 32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維冠大樓受災戶王○○表示,經濟壓
還這筆債,現在被經濟壓力壓得快喘
力是倖存住戶的共同難題,政府雖然
不過氣。
有兩年的租屋補貼,銀行在 5 年內不
先生及小孩 4 人罹難的劉○○說,雖
會催繳貸款,但只是把時間往後延,
有領到罹難補償金,但不可能拿來當
還款壓力沒有比較小,孩子經常問他
生活費 ,她剛生產完在請產假及喪
什麼時候要回家,他只能回答,一家
假,身上肋骨斷 4 根及腰椎也受傷,
人在哪裏,家就在哪裏。
請留職停薪到明年,目前靠娘家幫
受災戶李○○表示,她全家很幸運都
忙,對未來生活感到茫然。
逃過一劫,但自己受傷無法工作,還 (四)單親失依
要照顧女兒及災前就傷殘無法工作的
18 歲以下住戶在災變前後的單親與
先生,但至今只領到新臺幣 12 萬元的
失依人數增長情形如表 1:
補助款。地震發生前剛收了一筆會錢 放在家裏,一下子全沒了,還得籌錢
表1
維冠大樓 18 歲以下住戶單親或失依人數變化表 18 歲以下住戶 災變前
災變後
單親(人)
3
6
失依(人)
1
6
總計
4
12
資料來源:擷取臺南市政府官網資料,筆者自行整理。
其中因災變而成單親失依之數量為單
要委以信託的質疑(一種要我照顧又不信
親 3 戶 3 人、失依 4 戶 5 人,這些數字的
任我的感受)?就算接受信託,每個月的
變化是主責社工在擬定處遇計畫時很重要
照顧費用數目又是如何決定出來的?面對
的參考依據,也呈現出災變社工所面對的
這些疑問,社會工作者有面對案主給予說
案件都是多重狀況且會隨著時間衍生不同
明的責任,但問題的解答又不是社會工作
需求面向的類型,如單親兒少進入單親家
者能單獨判斷和決定,類似狀況都是社會
庭照顧資源體系協助、失依兒少的照顧費
工作者服務上的難處。
用委以信託方式處理、照顧資源即評估找
像我服務的案主就是。案主的爺爺奶
到適合提供照顧之親友資源。但這樣的服
奶會問賠償金為甚麼不是付給他們用
務資源挹注也面臨「提供照顧方」產生為
來照顧小孩?難道是不信任他們?而
何不把照顧費用給予提供照顧的家屬而需
且信託一個月會付多少錢給孩子?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標準是什麼?3 萬還是幾萬?沒有主
家是人們與環境關係的一種形式,一種人
管的指示和信託單位的決定,我也是
們對住宅主觀的、情感的關係或體驗。 Fogel(1992)指出家讓人獲得獨立、
很難回答。(C)
保有隱私和對住家環境物理特徵之控制。 對某一特定住家環境的熟悉度可讓人們較
貳、需求形成根源
容易安排生活作息,住家座落在熟悉社 善款監督委員李○○表示,市府已行
區,較能擁有朋友和鄰居構成的支持網
文給維冠金龍大樓的所有權人,將在
絡。家也是可招待朋友、家人和從事類似
4 月 10 日召開說明會;除了地上物的
休假的活動之場所。家更是意義的重心,
損失補償之外,受災戶的生活重建也
個人一生中重要和美好回憶的生命事件之
是住戶們訴求的重點。 (105 年 3 月 26
發生場所。 將意涵和空間整合,是人們能將一個
日聯合新聞網) 災害在一瞬間內發生,表面上被震垮
地方認同為「家」的兩大原因,也是依附
的是大樓,實際上摧毀的是案主的安全感
關係發展的過程。家的內部及其周遭環境
和歸屬感。大樓是他們的家,是他們情感
的一切、對人和事件的回憶,符號上、情
依附的所在,家的消失,除了上述有形的
緒上、文化上、政治上和生物上顯著的重
財產損失,更有無形的孤獨失落。以下針
要性都呈現出「家」是維持人的情緒和身
對「家」對人的重要性與孤獨對人的殺傷
體健康所需的重要場域(Swenson, 1998) 。 吳瓊滿等譯(2011)進一步說明整合
力來整理案主需求形成的根源。
成「家」所需要的重要元素,包含轉換新
一、家的重要性
環境會需要觀察新舊環境的差異以及感官
Lewin(2001)認為家是提供安全感、
的刺激因素,以下所述都是災變之後需要 整合的重點:
歸屬感、擁有掌控權可提供庇護的一個實 質空間,也是映照出個人觀點與價值的鏡
(一)文化秩序或以社會中心為過程
子、可傳遞或代表擁有人的人格特質和品 味以及社會地位,發揮影響力和改變力量
我們會需要與同住的人共同發展生活
的場所,是能提供永恆和連續性、家庭關
期待與標準,對於轉換居住方式的人而言
係和友誼交流和活動的中心。
有重新擬定和適應新標準的挑戰。
呂寶靜(2002)指出,社會學分析中, (二)生活歷程或以個人中心為過程
家被視為是一個 place,是「對於一個地方 所給予的符號的依附」 。依附指的是人們與
環境反應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對家中
環境的關係,在關係的發展中,人們的特
特徵的了解,一般人會對當下的環境賦予
性比環境的特徵更具影響力。也就是說,
意義。例如家中牆壁的塗鴉代表著子女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時候的成長、一棵種在院子裡的老樹代表
之父亞里斯多德所提之「目的因」概念更
著家庭的成長、某人曾在此居所中走動的
指出「獨」本身不是重點,重點在造成「
身影和談話聲音的回憶等等,都是特殊事
獨」的原因,裡面要是包含著強迫,其負
件,都有特徵,因此新舊居住方式的成功
向感受會更為加成。對於孤獨會造成的殺
整合,必須注意這部分的協助。
傷力以下加以說明:
(三)身體方面或以身體中心為過程
(一)恐懼感
身體功能以及駕馭環境的能力要能在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
轉換的新環境內持續存在。例如家電開關
物, 「獨」代表「神」或是「野獸」的狀態,
的位置、家具的擺設、氣氛、聲音與以往
他關心人們如何面對社會施加於自身的壓
避免差異太大才能較快適應。
力,而不是人如何面對他自己,總之沒有 什麼比孑然孤獨更悲慘的事。在工業大革
(四)小結
命前的社會,沒有人會想到要獨立在家庭
凝聚共識,團體討論的過程漫長,但
之外或有所謂的私人問題,也沒有獨立人
案主的生活需要持續前進,在家園從新建
格的概念。從古至今,大眾對孤獨的害怕
立起的過程中找尋暫時的生活定位與歸
恐懼依舊,當社會的壓力,同情的注目施
屬,也要面對傷痛記憶的釋懷與對新生活
加在孤獨的人們身上時,外界關心的角度
的適應,在調適的過程中都容易產生孤獨
也就影響了人如何詮釋自己孤獨狀態的方
的負面情緒,以下就這些負面情緒所可能
式。在這次地震災變中,有媒體訪問一家
產生的殺傷力進行說明,也了解案主可能
五口只剩自己獨留的男士為何依舊能面帶
會陷入的低潮狀態。
微笑地替家人辦理後事?男士說明微笑是 要自己堅強幫家人辦好後事。但媒體的詮
二、孤獨的殺傷力
釋依舊是對這位男士反應和表現的不解並
「孤獨」是非常主觀性的感覺,其表
暗指這位男士的表現與「正常」有所出入。
現方式也很多元。英文的「individual」指
諸如這類社會價值觀對災民外在表現評價
的是個人的或個人,此字原意是不可分(
所造成的輿論壓力,在我們的社會中比比
indivisible),可以用來表示已結婚者等的
皆是。
「不可分離」 ; 「isolation」是隔離、孤立、 (二)絕望感
絕緣、離析; 「social isolation」是社交孤立 、社會隔離、社會隔绝;「lonely」是孤獨
「獨」本身或許不一定令人傷感,但
、寂寞; 「loneness」是幽靜孤寂; 「solitude
若不是自願,絕望感會更加被突顯,生存
」是孤獨隱居荒僻的地方;「alone」是獨
意志也容易被削弱,需要正視「傷害可能
自、單獨、孤獨的。經驗科學與科學方法
來自於非自願與強迫感,而不一定是獨本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災變後,孤獨所帶來的殺傷力也與華
身」的狀態。康德認為「人生最可怕的莫 過於一個人的意志在別人的支配之下」 。所
人家庭的利他價值觀有關。Becker(1991)
以如何停止被支配的感覺,讓孤獨在當下
認為家庭有所謂的利他資源,家庭的經濟
開始有自主感受就是社會工作介入協助的
行為和一般市場行為不同,市場行為是自
重要契機點。在災難發生後,人們開始面
利的,但父母身為家長,卻樂於把資源提
臨所謂的措手不及,前一秒後一秒的人生
供給子女,也把子女的幸福快樂視為個人
巨變,生命沒有給人準備和調適的空間,
的「效益」 ,是「利他」的實踐。當這樣的
「無語問蒼天」的絕望感會讓人失去動
價值深根在腦海時,家庭若因災變一夕消
力,此時協助重點放在同理並支持案主的
失,人生的意義也容易一併被帶走,會產
個別化期待,陪伴他們找回自己想要並可
生「自己獨活就看不到生存價值」的狀態。
以有的自主權,這些都有助生活動力的重
例如在這次的災變中,有一位老父親買了
新開啟,像是生活重心的轉移或是找到新
維冠大樓的房子給再婚的女兒當禮物,卻
的使命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辦法。
沒想到遇到天災讓女婿與三個孫子都罹 難,女兒雖獲救但也身心受創,老父親自
(三)自憐感
責不已,不斷將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這
孤獨可分「高孤獨」和「低孤獨」 ,其
種利他卻因而導致子女受創的自責與孤獨
中「低孤獨」的依賴性是根深蒂固的,它
無力感,是很難為外人道的,如果沒有適
會需要去糾纏住另外一個人,才能夠把自
時協助老父親釐清解套,給予轉念,恐會
己從孤獨中解脫出來,久而久之,便會失
產生不良的後續影響。
去獨立性、偏離自我和自由,故孤獨所產 生的殺傷力多在「低孤獨」 。華人社會重視
參、服務工作困境
家庭,重視傳承,依賴此價值數千年,已 經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慣性, 「想家人的需
災變事件的發生是有其進程的,會歷
要」的時間常常多過於「想自己的需要」
經 數 個 階 段 。 根 據 Dodds 和 Nuehring
。Zimmer(2005)認為,在民間與學者觀
( 1996 ) 的 分 類 , 依 序 為 暫 時 穩 定 期
點裡,華人的家庭是無私、是利他的(
( interim or mitigation )、 災 後 準 備 期
altruistic),認為家庭成員有義務對無法工
(immediate or pre-disaster preparation) 、中
作或無法照顧自己的家庭成員提供支持,
期援助期長期重建期(immediate or post-
即便是沒有回報,對有需要的成員也應給
preparation )、 長 期 復 健 期 ( prolonged
予最大支持,因為他們的生存與整個家庭
re-covery or re-building peirod) ,每一個階
的幸福是有密切關聯的。
段經驗的歷程長短不一,為了重建目標, 過程會有任務團體的運作,也因為團體成
(四)小結
社區發展季刊
員是不同專業不同部門的集結,必然會產 155 期
32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成,本段以媒體、案主、社工、社會局長
生較多合作上的挑戰,以下進行說明:
官幾個主要角色進行合作困境的說明:
一、任務團體功能 (一)媒體
「解決問題」和「擬定相關政策」是 不同階段需要不同服務輸送的主因,這兩
從災變開始,媒體已經是任務團體中
點都是「任務團體」可達成的目的,也是
的一分子,社會大眾期待(或也害怕)從
滿足個案、組織和社區的需求的方法(何
這個管道了解災變的進程,也賦予媒體使
金針、謝金枝譯,2007) ,任務團體的成員
命。每一家媒體把獲取吸引觀眾觀看的獨
須是達成目標所需的人力資源。在災變服
家新聞為首要任務,就像是「在團體中追
務的任務團體裡,需媒體、社工、案主、
求個人目標」的行為,但這樣的價值就有
社會局長官等人力資源的共同協助才能一
可能和其他任務團體成員的目標或整個任
起達到目標。此外,因為任務團體的設置
務團體的目標出現分歧並造成服務工作的
是不同團體的組成,也會有所謂的「隱藏
困境。
性的議程」 (hidden agenda)現象,會出現
媒體會在災區一直找社工或是其他專
希望在團體中同時追求個人目標的狀態,
業人員發表意見或看法,有時就會斷
這些都可能變成服務提供過程的阻力或助
章取義扭曲我們的本意甚至干擾到我
力。
們的工作,所以我們社工都不單獨發
災變後的維冠大樓住戶,用成立自救
言,會請他們直接找統一發言的主
會的方式開始他們在任務團體中的角色定
管,但媒體還是難免會想要追著我們
位與功能劃分,朝團體目標也同時追求個
問。(B)
人目標的理想前行。
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案主蠻清楚有哪
受災戶下午在永康區西灣里活動中心
些服務是社工的限制,有時案主不會
開會,會中先決議將原本的自救會正
要求社工,但會自己尋找媒體資源幫
名為臺南市維冠金龍受災戶委員會;
忙。(A)
並將尋求義務律師群的法律協助;另
服務過程比較大的壓力還是來自媒體
外,會中選出李○○、居○○兩人擔
關注對案主造成的干擾。媒體會先設
任善款監督委員,並發放重建意向
好情境然後引導案主去扮演,這讓我
書,開始調查住戶希望原地重建、異
的案主很反感,我也要想辦法去排除
地重建或有其他意見。(擷取自 105
這樣的事。(E)
年 3 月 26 日聯合新聞網)
像案家會看媒體報導,看完後生成的
新意見或新想法後就又會找社工,我
二、成員合作困境
就會站在案主的立場去同理其感受。 有時也只能用承認自己並沒有決定權
災變任務團體中有許多不同角色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也無法早一步得知市府的決定來安撫
了「微輕傷」的補助項目,但問題是
案主。(A)
微輕傷、輕傷、重傷的認定方式又與
我知道媒體亦能載舟也能覆舟,案家
案主認定的方式有落差,加上互相比
其實也明白媒體有他們的功能,案主
較後產生的不滿,都是由社工直接面
會自己透過媒體讓全國人民知道臺南
對和承受。社工雖有說明和解釋的責
市政府已經做得很多做得很好了,也
任,但有 許多事並不在社工的權限
會想藉此管道呼籲建商不要再蓋這種
內,社工也不知道能怎麼回答案主,
房子。(B)
雖說是依要點審查,但案家有疑義, 社工也只能請案家補充資料再協助申
(二)社工
請。我們的角色就是唯一窗口,在無
法全面呼應或滿足案主的時候,難免
當災變發生時,倖存者或家屬的需求 多很急迫。但在提供災民所需資源的過程
就得承受最直接的情緒。(A)
中,公私部門仍須基於公平分配的原則去
社工雖能及時反應案主意見,但無法
建制出所謂的申請程序、資格認定、需求
確定何時能讓案主得到答案,這是工
評估、分配原則等標準,但也因此讓需要
作中較為無奈的地方。(G)
在被滿足的過程中有了延遲、不足、不近
新聞有時報導不實,市府這邊要取信
人情感受等障礙,這些都有賴社會工作者
大眾就需要把補助發放的真實狀況公
協助災民排除以取得所需的救助和服務
布,但這就無法顧慮到案主的個資和
(Myers, 1994) 。但社會工作者在協助災民
隱私啦。當案主看到新聞很生氣跟我
排除障礙的過程中,自己本身也有許多限
抱怨,我雖完全同理,但我是市府的
制與無力,因而造成了服務輸送的困境
員工,我也理解市府的難處,夾在中
工作上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是補助款發
間,左右為難。(A)
放速度上與案主的期待有落差,而社
根據 Yanay 和 Benjamin(2005)的分
工也無法完全得知卡住的原因,所以
析,社會工作具有幾個適用於災難工作的
在面對案主時總是覺得抱歉,無能為
知能,如個案、家庭和團體的工作技巧、
力的感覺油然而生。自己有過不同的
熟悉危機處遇、家庭動力和失落等議題、
救災經驗,此次發現身為公僕真的身
對現有的福利方案及服務了解、能快速資
不由己。(H)
源連結。
案主情緒的爆炸點大多跟補助款有
但社會工作者也是血肉之軀,有時連
關。例如原本的補助標準是用「住
自己都是受災戶,或有著與案主類似的家
院」 、 「開刀」或「入住加護病房」 ,但
庭環境與家庭成員,雙重身分讓社會工作
後來為顧及那些因為擔心家人所以未
者的身心壓力常超出負荷。雖然依社會工
完成療程就離開醫院的民眾,又增加
作者的知能,是能進行適當的調適,但習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慣忽略自己的需要、處遇發生兩難時所產
(2000);Newhill & Sites(2000)認為社
生的壓力常要獨自承擔也是不爭事實。
工角色聚焦於災後受難者與救援者之減壓
當我看著案主,常會想到如果是自己
工作的參與。Rogge(2003)指出社會工
失去孩子會有多麼痛苦,所以一直小
作者需兼顧跨科技的社區潛在災害評估、
心不要提到自己孩子。我總覺得案主
災害緩解策略、政策發展、資源網絡建構
現在連感到傷心都有障礙,一直擔心
與動員,以及專業教育發展等功能。
說了甚麼讓案主更傷心,連近期發生
Galambos(2005)提出研究、行政、社區
的小孩割喉案都會 引起我的許多擔
組織等社會工作參與的整合元素。Bliss &
心,案主看到這新聞還因此哭了一個
Meehan(2008)則是以需求導向為基礎,
晚上,我擔心案主會被別的類似的事
在生態觀點的脈絡下,建構社會工作介入
件所影響而引發更多傷痛。(A)
模式的彈性過程評估架構,定位社會工作
當初在災變現場,案主的家屬還沒有
中心的災難救援策略。 從以上資料可看到社會工作者在災難
完全找到時,還能跟我開玩笑,但等 到家屬全部找到且確定都罹難,頭七
救援工作中的角色從前線(直接面對案主)
那天,我真的害怕了起來,我不知道
到後援(災難救援擬定)都極為重要。社
在這個時候,這種情境下我還能跟案
會工作者在工作參與過程中所留下的紀錄
主說些甚麼或是該有什麼反應?(B)
都很珍貴,但這麼多的角色之間要如何拿
我完全 不敢把負向的情緒帶回辦公
捏得當?社工和案主的關係拿捏是一個關
室,因我知道同事都已經很辛苦,也
鍵。災變是意外,措手不及的狀態更是考
想到自己沒有能力去幫助失去這麼多
驗著社會工作者。
家人的案主,覺得自己真的沒做到甚
現在大家網路使用頻繁,對工作和自
麼,當下真的很無力。(B)
己的生活本來就造成了影響。例如晚
那段在殯儀館值大夜班的時間,那個
上、假日都會接到案主 Line 的訊息,
經驗真的很不一樣。有家屬來認大
如果自己沒有及時回應,又感覺沒有
體,認到了自己的親人時的那種情
盡到責任。(A)
緒,在旁邊的我到底要怎麼協助?真
像這樣突發的災變事件,沒有辦法等
的非常困難啊!(D)
裝備齊全即刻要展開服務,所以就會
社會工作者在災難救援工作中的角色
破例先給案主自己的私人聯繫方式,
經由災難事件的經驗累積,不同世代也提
但現在自己會開始思考這樣的服務方
出角色責任上的增加。Zakour(1996)基
式的恰當性,因為我有被案主用 Line
於資源連結、整合的重要性,社會工作者
詢問是否可以像朋友一樣一起出來吃
在組織連結與動員能力上能有所發揮。
個飯?當下我選擇「已讀不回」冷處
Rehner, Kolbo, Trump, Smith & Reid
理,也尋求同事一起思索回應方式,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事後選擇明白告知案主這樣作法的不 (四)長官
恰當,後來也取得案主的理解。(B)
社會工作者雖擔負第一線面對案主的 (三)案主
工作,但政策的擬定和調整結果還是需要
每個案主的需求與價值觀都會有所差
社會局長官的協助來解釋。突發的災變,
異。災變過後,對於補償金的來源和金額
危機處理過程常常需要適時調整協助模
也會因為個別化而有不同的要求,社會工
式,此時長官能否有明確的指示、給予足
作者協助上也有其困難,需針對認知部分
夠的資源協助以及尊重社會工作者的評估
進行同理或是想法上的鬆動。
將會是工作過程能否順利的關鍵。
部份案主會覺得善款應該拿來重建,
我的案子是需要和案家做很多說明和
罹難賠償應該從市府預算支出。像類
解釋的,過程容易產生誤解,我們局
似這種個別化想法與價值觀與原本的
長和科長就親自陪我到案家協助說
SOP 服務規則有落差時,就會需要安
明。藉由長官的說明使得案家對我們
撫案主,也要想辦法找能溝通的方
社工的工作更為了解,更願意理解和
式。(A)
配合,事後更會對我說抱歉和感謝,
這次服務的案主雖然算理性,但也不
與以往相比減少了許多抱怨。(C)
是一直都是理性的,他們只有對某些
在我的服務經驗中,即使主管有接到
事情理性、某些事情或某些情境就會
媒體端的要求,也會先和主責社工討
悲傷。有些事情,每個人在意的點有
論,最後也會尊重案主的決定再做因
差異,就會生成不同面向的抱怨,所
應,凡事都由主管和媒體統一作解釋
以也還是有情緒化的時候,社工也還
和說明。讓我們這些社工安心不少。
是要運用蠻多專業技巧來面對案主的
其實當初在現場時,媒體就會不時的
不理性。(C)
問很多問題,我都會請他們去請問主
我的案主很堅強,知道自己是家中支
管,讓訊息一致並減少偏誤。(E)
柱所以會克制自己情緒,雖然也會跟 我說他的難過和自責,但也知道需要
肆、服務所需協助
自己消化。我有發現案主會覺得我和
他年齡有差距,所以在服務過程中案
臺南市市長賴清德於 105 年 3 月 21
主還是會有面子問題,就變成每次我
日議會中表示秉持「同理心」 、 「多面向照
在幫他結合資源時,他都會說不用,
顧」、 「專案列管」及「公開透明」四大復
可以自己解決,服務就容易被拒絕。
原重建原則進行災後服務,市府社會局捐
(B)
款專戶收到 43 萬多筆愛心捐款,總金額迄 今已累計超過 38 億元。在完成搜救階段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務後,2 月 14 日市府在永華市政中心一樓
害發生雖無法預期,但災變時聯繫設備應
同步成立「0206 震災聯合服務中心」共有
更為充足,也要有可以調度的數量或庫
社會局等 11 個局處,以及國稅局、臺南監
存,讓社會工作者在工作時可以兼顧與案
理站、永康區公所等 16 個成立單一窗口,
主聯繫的即時性與專業關係界線,避免日
提供 15 個扶助面向、22 項服務內容,至 3
後雙方(或一方)會需要重新調整彼此互
月 18 日總計服務 4,341 人次,由這些數字
動方式來避免情感轉移或反轉移的顧慮。
都可以看見服務的成效與辛苦。
此次團體成員中有人提及第一時間拿到公 務手機的好處,表示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第
此外,副市長曾正旭也表示善款使用 的原則,第一、善款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
一時間接觸時處理好專業界線的問題。
是在協助受災民眾解決基本需求,並不是
我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有公務手機能夠
要填補其財產的損失。第二、就整個臺南
使用,案主會覺得社工會留電話給他
市受災的情況,不同的狀況沒有辦法一視
們是很值得稱讚的事,所以有公務手
同仁,社會給予的愛心也希望根據不同的
機有電話號碼可以留是很幸運的事。
情形處理。基於這兩個原則,在房屋的復
當然案主也曾要求我留 Line 給他,因
建,不管是強化、修復強化,或是拆掉重
為案主會覺得這樣的聯繫是最為快速
建方面,就有不同的作為。但因為原則落
的,但我還是堅持用電話和 mail 的方
實到實際服務後會需要更多具體協助才能
式來取代 Line 的功能,目前為止服務
讓面對案主的社會工作者順利推動服務,
的進行也都沒有問題。(F)
故以下針對所需協助進行說明:
三、案主對分工能理解 一、服務標準明確一致
案主對任務團體中不同成員角色的理
案主的個別化狀態與個別化需求增加
解有助於服務的推動。根據焦點團體內
了服務工作的困難度,但就是因為不同狀
容,成員多次提及案主大多理性,因此能
況沒有辦法一視同仁,所以社會工作者在
理解哪些是社工的權限,又有哪些不是。
工作時非常需要具體可依循標準,也需要
讓社會工作者在工作時可以大幅減少處理
知道在面對不同狀況時的自己的工作權
案主情緒的工作負擔,這對服務推進來說
限。
是極為重要的助力。
我還是覺得需要給社工夥伴更多更積
我的案主對於市政府和社工的責任分
極的支持和工作的守則,讓社工夥伴
工是清楚的,也在被服務過程漸漸了
能夠更有力量去面對這樣的工作。(E)
解社工並不一定會比案主早一步知道 政策的決定,有時公告或報導出來
二、服務資源及時到位
了,還是案主知道來告訴我的。現在 住戶們也已形成團隊支持力量,彼此
臺灣已經有多次災變處理的經驗,災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2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之間會在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群組
索適應或因為不忍心增加同仁負擔而必須
連結力量很大,雖然案主依舊會跟我
獨自承受壓力。
說他現在難過或需要抱抱安慰,但大
自己完全不敢把負向的情緒帶回辦公
多時候案主都會知道每個角色的不同
室,因為我知道大家都已經很辛苦,
功能,然後分別尋求協助。(A)
加上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幫助失去這
自己服務到的案主對公務體系的工作
麼多家人的案主,覺得自己真的沒做
是了解的,所以會體諒社工工作的困
到甚麼,當時真的很無力。部分團體
境和辛苦。(G)
成員也表示認同,一直儘量避免自己
大部分案家都不會為難社工,因為知
的狀況去增加同仁的負擔。(B)
道這不是社工能處理的,就會直接找
六、提供情緒抒發管道
衛生局(D)
不論社會工作者本身是不是受災戶,
四、媒體尊重配合專業
在協助案主的過程中都要保持專業,所以
媒體除擔負民眾「知的權利」的責任,
每天的情緒壓力更需要抒發的管道與資源
對任務團體中其他專業也應有足夠的理解
協助,而不是單靠自己調適或摸索解決辦
和尊重配合,各司其職,互相合作,才能
法,如此才能持續提供案主有品質的服務。
完成團體目標。
我自己在這段忙碌工作過程中真正感
災變案件的結案還會考量到此案是否
到有被撫慰是在某部戲劇中看到女主
為媒體關注案件,因為有些案件情況
角在面臨自己專業無法幫到案主,充
特別吸引媒體關注,即便社工評估案
滿手忙腳亂的無力感時,女主角向男
家已恢復正常生活,案主也同意結
主角尋求答案。男主角告訴女主角「你
案,但還是得先留案,拉長評估觀察
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這個階段如果
期以便確認。(D)
不是因為你手忙腳亂地在協助,那就
服務的過程有一部份壓力是來自媒體
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病人一一死去
對案主造成的干擾,我們就會希望這
了」 。這段對白讓我大哭,因為發現自
種事情可以避免掉。(E)
己這段時間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自 己也是做中學這樣在工作的,也許這
五、災變經驗持續分享
就是災變工作吧,就是會這麼慌亂,
臺灣已有相關災變處理經驗,應該在
但我還是覺得要給社工夥伴更多更積
平時做好足夠的訓練與練習,災變發生時
極的支持和情緒抒發的管道,讓我們
提供資源讓有相關服務經驗之社工或督導
能夠更有力量去面對這樣的工作。(E)
有計畫,有給薪的進駐協助主責社工,以
七、鼓勵適時必要休息
避免主責縣市與單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摸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吳家慧
家的重建之路: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境與所需協助
把社會工作者神化、社會工作奴化,
主、社會工作者、社會局長官、媒體都需
認為社會工作就是一門慈善,應該 24 小不
要被尊重、支持和鼓勵,彼此也要能發揮
休息隨時提供服務等錯誤觀念除了有待大
專業互助,在共同達成團體目標之時也能
家持續努力讓社會大眾正確理解外,更有
兼顧到個人目標,如此, 「家的重建之路」
賴政府主動協助安排足夠專業人力保障社
也就能更有方向也更為順遂了。
會工作者能夠放心適度休息的權利,並鼓
致謝:
勵在工作和休息之間取得平衡的同仁,不
本文特別感謝臺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工
要求責任制的無休投入。此外,在災後重
作及家庭福利科配合與協助。社會局劉局
建工作的任務團隊裡,案主也是重要成
長淑惠、社會工作及家庭福利科郭科長元
員,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維持專業關係,協
媛同意焦點團體之進行。林科員育如全程
助案主理解自己在災後重建工作裡的角色
協助辦理、社會工作及家庭福利科 8 位同
功能也是助人過程中重要的工作。
仁參與此團體。
過年服務期間我會在晚上 10 點之後
(本文作者吳家慧為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
將公務機關機,恢復正常上班後也會
究所博士候選人、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
在晚上 7 點後關機,因為我還是需要
照護系、元智大學社政系兼任講師)
有自己的生活,有休息的時間。(F)
關鍵詞:臺南大地震、災變社工服務、困 境與需求
家的重建之路漫長,任務團體中的案
參考文獻 楊聰財心理衛教中心網 http://www.yang1963.com.tw/media_20160206.php。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 0206 震災專區 http://social.tainan.gov.tw/social/socpage.asp?nsub=C0B400 內政部消防署 0206 地震災害應變處置報告第 16 報報告 http://www.nfa.gov.tw/uploads/1/20160213063210502131800--0206 呂寶靜(2002) 。家對老人的意義。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 版。 何金針、謝金枝譯,Charles H. Zastrow 原著(2007)。社會團體工作(Social Work With Groups: A Comprensive Workbook, 6th edition) 吳瓊滿、陳喬男、陳素惠、戴金英、吳宏蘭、林伯岡、陳蕙玲、劉紋妙、楊其璇譯(2011)。 老人生理變化:概念與應用(原作者:Sue V. Saxon、Mary Jean Etten、Elizabeth A. Perkins)。臺北:華騰。 鄭麗珍(2010) 。社會工作人員在災變中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31,72-8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Becker, Gary S. (1991). A treatise to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iss, D.L., & Meehan, J. (2008).
Blueprint for creating a social work-centered disaster
re-lief initiative.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4(3), 73-85. Dodds, S., & Nuehring, E. (1996).
A primer for social work research on disaster,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2(1/2), 27-56. Fogel, Barry S. (1992).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Staying at Home.” Generations 16(2): 15-19. Galambos, C.M.(2005). Natural disasters: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considerations. Health & social work, 30(2), 83-86. Lewin, Fereshteh Ahmadi (2001).
“The Meaning of Home among Elderly Immigrants: Di-
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Housing Studies 16(3): 353-370. Myers, D. (1994). Pro-fessionals.
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ewhill, C.E., & Sites, E. W. (2000). Identifying human remains following an air disaster:the role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31(4), 85-103. Rehner, T.A., Kolbo, J.R., Trump, R., Smith, C., & Reid, D. (2000). Depression among victims of south Mississippi’s methyl parathion disaster. Health & social work, 25(1), 33-40. Rogge, M. E. (2003). The future is now: social work,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traumatic stres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0(2), 1-6. Yanay, U., & Benjamin, S. (2005). The role of social workers in disaster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8(3), 263-276. Zakour, M.J. (1996). Geographic and social distance during emergencies: A path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s. Social work research, 20(1), 19-30. Zimmer, Z. (2005).
“Healthand Living Arrangement Transitionsamong China’s Oldest-Old.”
Research on Aging 27(5): 526-555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 與角色分析探討 李惠娟.何祐寧
此三種專業人士在擔任兒少程序監理人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時,各有其熟稔之處,也有原本習慣的工 我國於民國 101 年頒佈並施行家事事
作方式;有鑑於目前各法院聘用之程序監
件法,法條中創設許多新制度,其中針對
理人背景、運作方式皆稍有不同,因此進
保障兒少與弱勢權益影響最大的就是程序
行本研究,期能瞭解不同地區、不同團體
監理人制度。在家事事件法第十五條之立
之程序監理人服務方式,統整目前的服務
法理由中,說明設置程序監理人之目的乃
困境,並作為未來培訓或制度調整的參考
為當事人或關係人進行程序,保護其利
依據。
益,並作為當事人或關係人與法院間溝通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之橋樑,協助法院妥適、迅速處理家事事
1.瞭解現行兒少程序監理人之背景資 料。
件;而兒少程序監理人若要能保障兒少之
2.彙整實務工作中,兒少程序監理人
法律權益,除了具備法律知能、熟悉法庭
之工作內涵與角色任務。
程序外,也須有與兒少會談、評估訪視等
3.瞭解兒少程序監理人與兒少工作之
能力,並具備家庭動力、發展心理學、兒
情形。
虐與家暴…等專業知識,而這些跨專業領 域的能力,並非原先單一專業領域人員能
貳、文獻探討
勝任;且程序監理人乃獨立的訴訟程序主 體,其任務角色與原本之專業角色不同,
一、從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探討程序 監理人之角色任務
仍應有所區分。 根據司法院之統計,目前實務中各法 院選任之程序監理人之專業背景以社工、 心理師、律師為最大宗(司法院,2015) ,
(一)透過程序監理人,實踐兒童表意權以 保障兒少最佳利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已於 2014 年 11
(如:虐待/疏忽、安置、離婚監護、出養…
月 20 日起施行,其中第二條明訂: 「公約
等)時,兒童最佳利益不該只是考量的眾
所揭示保障及促進兒童及少年權利之規
多因素之一,而應是最首要(註 5)的考
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顯示國際間
量。由於兒童權利公約已具有我國法律之
最多國家所簽署之兒童權利公約
效力,再加上程序監理人制度已於法規中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
設置,這不僅只是一項原則,更是兒童的
亦成為臺灣人民所該遵守之法律規範(註
法定「權利」及法定的「程序規定」 ;雖然
1)。
兒童之表意權會依其成熟度與年齡而酌予
在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最佳利益」
考量,但如同林沛君(2014)所言,兒童
乃其四大原則之一,其要旨為-在事關兒
權利的精神不在於賦予未成年人絕對的自
童的一切行動中,不論是公私社福機構、
主性,而是尊重他們即使尚未邁入成年,
法院、立法當局或立法機構執行,均應以
但對於其生活有直接甚至深刻影響之事
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量」(註 2) 。
務,應當也有參與及表達想法的權利,而
其其中要留意的是: 「兒童最佳利益」與「兒
法院對於兒少之想法也應認真看待並回
童表意權」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關
應。在這樣的認知下,兒少程序監理人之
係,若不能達到兒童表意權的要求,就不
工作絕不僅只在於出具縝密的評估報告,
能說正確地保障了兒童最佳利益之權利
更該是兒童在法律程序中的保障者、兒童
(註 3) ;因此,讓兒童有合適的管道可表
權益的代言人,應可運用恰當的法庭程序
達其意見,是實踐「兒童最佳利益」的重
以保障兒童最佳利益,並作為兒童與法院
要方式之一。
的中介、溝通者。
而關於兒童表意權,可參見兒童權利 (二)程序監理人與兒少知情權、兒少表意
公約第十二條: 「一、締約國應確保有形成 其自己意見之能力的兒童有權就影響其本
權
身之所有事物自由表示其意見,其所表示
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針對「兒童
之意見應依其年齡與成熟度予以權衡。
表意權」所提出之第十二號一般性意見書
二、據此,應特別給予兒童在對自己有影
第 25 點指出:「實現兒童發表意見的權利
響之司法和行政程序中,能夠依照國家法
需要讓兒童瞭解各種事實、備選辦法以及
律之程序規則,由其本人直接(註 4)或
負責聽取兒童意見的人及兒童的家長或監
透過代表或適當之組織,表達意見之機
護人可能作出的決定及其後果。兒童還必
會。」家事事件法中所設置之程序監理人
須知道將在怎樣的情況下要求她或他表達
即是其第二款中,在臺灣之司法程序中,
其意見。這一知情權是不可或缺的,因為
可代表兒童表達其意見之法定機制之一。
這是兒童作出明確決定的前提。」另外,
在考量與兒童攸關的生命重大事件
在家事事件法審理細則第 26 條亦提及「程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序監理人應以適當之方法,依受監理人之
只是單向的聽取兒童意見,而應是雙向、
年齡及所能理解之程度,告知受監理人事
可對話、深入交流的過程,兒童應擁有改
件進行之標的、程序及結果」 。因此,程序
變其生活的權利(註 7) 。因此,程序監理
監理人的工作職責應包含充分讓兒童了解
人除了在開庭前將案情以兒童能理解的方
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可能作出的決定、及
式對其說明、了解其想法,並在全面評估
各種決定的後果,才能讓兒童恰當地針對
後出具其認為最符合兒童利益之建議作
此事項形成自己的意見。
法;在法官裁判後,也應讓兒童明白裁判
值得要留意的是,關於幾歲的兒童「能
的結果、結果對他的影響,倘若兒少與程
夠形成自己的意見」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
序監理人認為判決結果不符合其利益,則
會沒有訂定年齡的限制,且在第十二號一
應提起上訴、抗告或為其他聲明不服,讓
般性意見書第 21 點特別強調: 「…不鼓勵
司法程序繼續進行,以維護兒少權益。
締約國在法律或實踐中引入年齡限制。…
二、國內外程序監理人之角色任務
研究表明,兒童從幼年期起就能夠形成意 見,即使她或他可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一)國外經驗
因此,全面執行第 12 條必須承認並且尊重 非語言形式的交流,包括遊戲、身體語言、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於第十二號一般
面部表情和繪畫,幼兒正是通過這些方式
性意見書第 35 點中提及: 「在可能的情況
表達他們的認知、選擇和喜好。」
下,兒童在任何訴訟中都應有機會直接陳
因此,兒童權利公約第 12 條中所指兒
述意見。」然而,由於兒少有其不同階段
童的「意見能力」 ,與民法中所訂 7 歲以上
之身心發展特質,要瞭解兒少真實意見需
之兒童方有「意思能力」之概念絕不相同。
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不一定每位法官皆
就算是牙牙學語之幼兒亦有其意見能力,
能做到,因此,許多國家仍發展出相關的
不該被輕忽或否定;聽取其意見時可依其
法律制度。以美國為例,其主要類型有三
年齡和成熟程度進行評估,但非僅以其年
種:(1)兒童律師(Child Advocates)-需依
齡決定兒童意見之重要性(註 6)。
兒童之意見向法院發聲;(2)兒童最佳利益
另外,在第十二號一般性意見書第 3
代理人(Best Interest Attorneys, Special
點中提及: 「為促進兒童表意權,全球出現
Advocate)或程序監理人(Guardian Ad
一普遍之作法,稱之為「參與」
Litem)-在法庭程序上保障兒少最佳利
(participation) ,包含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兒
益,但不受子女意思之約束;(3)程序監理
童與成人之間的『資訊共享』和『對話』,
人律師(Lawyer-Guardian Ad Litem)-上
由此使兒童瞭解自己和成人的意見如何作
述兩種角色之混合(許翠玲,2014)。
為考慮因素並影響這些過程的結果。」在
當程序監理人之想法與兒少不同時,
這樣的精神下,兒童與成人的溝通並不僅
該如何處理?我們可參考聯合國兒童權利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委員會於 2013 年針對「兒童最佳利益」所
負擔事件,未成年子女雖非當事人,法院
提出第十四號意見書中之第 97 點:「倘若
為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於必要時,亦
決策與兒童的意見相佐,就必須清楚闡明
得依父母、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
其理由。倘若出於例外情況,所選擇的解
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
決方案不符合兒童的最大利益,就必須列
權為未成年子女選任程序監理人。另外,
明這麼做的理由,以證明儘管結果如此,
依家事事件法第 62 條、第 165 條,養子女
但還是把兒童最大利益列為了首要考慮。
與養父母之間的訴訟、受監護宣告之人亦
泛泛地聲稱其它考慮壓倒了兒童最大利益
可選任程序監理人。
是不夠的,必須就處置本案所涉的一切考
參、研究方式
慮都具體的列明,就此具體案情必須解釋 清楚為何原因上述其它考慮具有更重大的
一、量化研究
分量。推論還必須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展 示,說明為何兒童最大利益不足以強大到
第一階段使用量化研究,以問卷調查
壓倒其它諸項考慮。在此類情況下必須認
法了解國內各法院曾經擔任兒少程序監理
識到,兒童最大利益必須被列為最重大的
人者之工作經驗與建議。問卷之調查對象
考慮。」
為各法院曾經擔任兒少程序監理人者。施
因此,倘若程序監理人或法官所提出
測方式包含由兒盟發文至 27 個地方與高
之建議或裁判與兒童之意見相左,則必須
等法院請其協助轉發問卷填寫訊息;並以
提出具體的理由,詳述其對於兒童情況的
電子郵件寄送問卷給各法院曾選任之程序
所有考量因素,並具體呈現為何程序監理
監理人共 138 位(包含司法院少年及家事
人之建議較兒少之想法更為重要、為何特
廳提供之名單及兒盟人員);共計回收 62
定因素佔較高之比重(林沛君,2014)。
份有效問卷。施測時間為 2015 年 7 月 1 日至 2015 年 7 月 30 日。後續彙整問卷之
(二)臺灣程序監理人之現行規範
結果分析,提供第二階段之座談會討論參
依照家事事件法第 15 條,「無程序能
考。
力人(7 歲以下兒童)與其法定代理人有
二、焦點團體
利益衝突之虞」、 「無程序能力人之法定代 理人不能行使代理權,或行使代理權有困
為使各不同專業領域之程序監理人對
難」 、及「為保護有程序能力人(7 歲以上
兒少程序監理人對其工作內涵、角色、困
之人)之利益認有必要」此三種情形下,
境有更深入的討論,第二階段採焦點團體
法院得依利害關係人聲請或依職權選任程
法,以蒐集更豐富的資料。為邀集各不同
序監理人。在家事事件法第 109 條中亦明
縣市之兒少程序監理人共同參與,本階段
訂,就有關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
分別於台北市、台中市舉辦兩場焦點團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體。第一場次,除主持人外,共有 9 位兒
7 位兒少程序監理人參與,此兩場次參與
少程序監理人及 1 位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
者之背景資料分析如下:
法官參與,第二場次,除主持人外,共有 (一)專業背景 心理師/ 心理輔導背景
社工師
律師/法律背景
兼具法律 與社工背景
第一場次
5
3
2
0
第二場次
2
2
2
1
(二)接案地區 第一場次 第二場次
台北地院
新竹地院
宜蘭地院
基隆地院
台中地院
3
3
1
1
1
台中地院
彰化地院
嘉義地院
高雄地院
4
1
1
1
發現,在此六事件中,社工背景之程序監
肆、研究分析
理人最多,佔 53.8%,具備心理諮商師或 臨床心理師身分之程序監理人次之,佔
一、現行兒少程序監理人之背景資料
32.7%,律師背景之程序監理人最少,佔 13.5%。另須留意的是,本統計之單位為案
(一)專業背景
件數(人次) 。
曾經擔任兒少程序監理人的受訪者 (二)接案模式
中,以心理諮商背景最多,所占比例為 42.6%;其次為社會工作背景,占 41%;
在受訪者的接案模式部分, 「個人擔任
再次之為法律背景,占 18%,其他選項占
程序監理人且沒有督導」超過四成五
8.2%,包含教育、管理等背景。
(45.2%) ,比例最高;而「個人擔任並且
另外,依司法院提供之程序監理人統
自尋督導」次之,占 24.2%; 「由機構統一
計(民國 103 年 10 月至 104 年 6 月) ,將
派案且有督導」再次之,占 21%; 「由機構
與未成年人較相關之「離婚事件、親子訴
統一派案但無督導」的接案模式占 4.8%。
訟事件、親子非訟事件、未成年人監護事
將「其他」類型(4.8%)之服務模式納入
件、收養事件、保護安置事件」此六事件
「有督導」者,進行整體之分析,有督導
中之程序監理人進行專業背景分析;結果
者與無督導者分別各占五成(50%) 。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少九小時關於監護權與探視權的課程,三 (三)單一案件之程序監理人人數
小時的實體法及家事法庭程序的訓練;除
八成七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負責的案
課程外,還必須觀察三件爭奪監護權的案
件是由一人擔任程序監理人,一成三表示
件,之後每年須完成六小時關於監護權與
是由兩人以上共同擔任。
探視權的課程;若具律師身分,每年必須 至少有六小時以上的家事法中關於監護權
(四)程序監理人職前教育訓練時數
與探視權部份的學分認證(賴月蜜,
整體來說,27.4%受訪者在擔任兒少程
2013) 。我國程序監理人選任及酬金支給辦
序監理人前,受司法院或其他機構辦理之
法第四條雖明定司法院與各地方法院應定
程序監理人教育訓練時數未達 6 小時,
期舉辦相關訓練,但並未規定職前訓練時
48.4%未達 12 小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數與繼續訓練之相關時數。
11.3%的受訪者在擔任程序監理人之前未
二、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內涵與角 色任務討論
曾接受過任何的教育訓練時數。 (五)程序監理人一年內受教育訓練或督導 時數
(一)關於兒少程序監理人工作內涵有共識 之部分
整體來說,25.8%之受訪者在最近一年 內,受司法院或其他機構辦理之程序監理
從問卷調查結果得知,「訪視調查」、
人教育訓練時數未達 6 小時;48.4%未達
「出具報告」、「出庭」、「提供監護權建
12 小時;而在最近一年內未曾接受任何教
議」、「提供探視計畫建議」是超過半數以
育訓練或督導時數者仍有約高達 11.3%的
上的兒少程序監理人曾被法官指示進行、
比例。與家事調解委員相較,依「法院設
也是幾乎所有兒少程序監理人都認為應該
置家事調解委員辦法」規定,家事調解委
進行的的工作項目。
員受聘任前,應接受司法院所舉辦之專業
「告知受訪者自己的角色」此項目,
訓練課程至少三十小時;任期內,應接受
雖只有四成(39.1%)的法官會進行指示,
司法院或各法院每年定期舉辦之專業講習
但六成三(62.5%)之受訪者認為是應該進
課程至少十二小時,受訪之兒少程序監理
行之工作項目;而在後續之兩場焦點團體
人不論是職前教育或繼續教育之時數比例
中,與談者也都認同此工作項目。而「告
均較少,受訓時數也不若家事調解委員來
知受訪者自己得隨時聯繫之方式」此項
得多。
目,在後續之兩場焦點團體中,與談者表
參考美國新罕布夏州之職訓時數制
示,若拿掉「隨時」兩字後,則可認同此
度,非律師身分者須先完成職前訓練,最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工作項目。
33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表1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兒少程序監理人工作內容調查(1)
工作項目
法官曾指示您進行 下列哪些工作
您認為那些是兒少
除了法官指示的
程序監理人不需/不 工作之外還會做 該做的
哪些事情
訪視調查
91.3%
2.3%
27.1%
出具報告
95.7%
0%
27.1%
出庭
69.6%
0%
27.1%
提供監護權建議
56.5%
0%
31.3%
提供探視計畫建議
54.3%
0%
39.6%
告知受訪者自己的角色
39.1%
0%
62.5%
告知受訪者自己得隨時聯繫
30.4%
9.1%
33.3%
之方式 此外,無法告知的原因包含程序監理人未 (二)法條規範為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內
接獲相關書狀,此困境則有待透過調整法
涵,但實務上執行率偏低之部分
院相關程序(裁判書狀均應寄給程序監理
1.告知受監理人結果對其之影響
人)來解決。 2.裁判後與受監理人會談決定上訴或
此點指的是在裁判前與孩子討論各種
抗告
後續可能結果對他的影響。依照家事事件 法審理細則第 26 條「程序監理人應以適當
依家事事件法第 16 條第二項「程序監
之方法,依受監理人之年齡及所能理解之
理人有為受監理人之利益為一切程序行為
程度,告知受監理人事件進行之標的、程
之權,並得獨立上訴、抗告或為其他聲明
序及結果」 ,此項目乃法條賦予程序監理人
不服。程序監理人之行為與有程序能力人
之職責,也是孩子知的權利;然而,只有
之行為不一致者,以法院認為適當者為
26.1% 受 訪 者中 被法 官指 示 過此 工 作項
準。」法規賦予了程序監理人得獨立上訴、
目,只有四分之一(25.0%)受訪者表示,
抗告之權力;然而,此項目乃所有項目中,
除了法官指示外還會進行此工作,顯示此
程序監理人在法官指示之外還會進行者,
工作項目仍有待加強,以保障兒少之權益。
比例最低者(8.3%)。在後續座談會中發
後續座談會中討論到:只要孩子有理
現,實務上許多程序監理人不知道,應該 加強宣導與教育訓練。
解能力,應與孩子進行討論,除非受監理 人年紀過小或有特殊疾病無法進行告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3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表 2 兒少程序監理人工作內容調查(2)
工作項目
法官曾指示您進 行下列哪些工作
您認為那些是兒
除了法官指示的
少程序監理人不
工作之外還會做
需/不該做的
哪些事情
告知受監理人結果對其之影響
26.1%
2.3%
25.0%
裁判後與受監理人會談決定上
10.9%
9.1%
8.3%
訴或抗告 者,得許可程序監理人與受監理人之特定 (三)關於兒少程序監理人工作內涵有爭議
家屬會談,分析事件進行之利害關係及可
之部分
能影響,並參與調解程序之進行。法院為
1.關於居間協調、諮商輔導、陪同探
前項許可時,應具體指明會談之重點與範
視
圍,並向當事人或關係人說明之。」然而, 由問卷結果得知,「居間協調解決方
此法條應該是規範程序監理人與其他家屬
案」(26.1%)乃最多受訪者被法官指示過
會談應經法官許可,並非指的就是由程序
的工作項目,其次為「陪同探視」 (19.6%) ,
監理人去進行居間協調,故居間協調是否
最後為「提供心理諮商或遊戲輔導」
為程序監理人應為之工作仍有爭議。
(10.9%) 。由於多數程序監理人本身具備
而在後續座談會中,諮商輔導為焦點
調解委員、心理諮商師或社會工作師背
座談與會者皆認為不適合由程序監理人進
景,因此在程序監理人角色功能尚未被清
行,但居間協調與陪同探視內涵仍有極大
楚了解的狀況下,不少程序監理人被期待
爭議,需要更多的釐清與討論。 2.了解裁判結果是否執行並問受監理
同時進行這些工作。然而,超過三分之一 (36.4%)的受訪者認為程序監理人不該同
人意見
時進行諮商輔導,20.5%認為不該進行居間
由問卷結果得知,此工作項目僅 8.7%
協調,11.4%認為不該進行陪同探視。顯然
受訪者被法官指示過,也只有 14.6%受訪
部分法官的認知與兒少程序監理人是有落
者在法官指示外還會進行。在後續座談會
差的。
之討論:此工作是否為程序監理人之必要
首先,關於程序監理人的「居間協調」 工作,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 28 條「法院依
工作尚可討論,並可依案件類型之需求性 進行區分。
事件進行之程度,認為有和諧處理之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表3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兒少程序監理人工作內容調查(3)
工作項目
法官曾指示您進 行下列哪些工作
您認為那些是兒 除了法官指示的 少程序監理人不 工作之外還會做 需/不該做的
哪些事情
居間協調解決方案
26.1%
20.5%
25.0%
提供心理諮商或遊戲輔導
10.9%
36.4%
16.7%
陪同探視
19.6%
11.4%
27.1%
了解裁判結果是否執行並問受監理
8.7%
6.8%
14.6%
人意見 在本次受訪的兒少案件程序監理人
三、兒少程序監理人與兒少工作情形
中,所有的受訪者均表示會透過與兒少對 話的方式瞭解兒少真意,95.2%會觀察兒少
(一)兒少真意與兒少最佳利益
與其他人的互動,90.3%會透過瞭解兒少的
1.瞭解兒少真意之方式
表4
生活作息的方式。
瞭解兒少真意之方式 項目別
人數(n)
百分比(%)
與兒少對話
62
100.0%
透過遊戲或媒材
51
82.3%
透過心理測驗
9
14.5%
觀察兒少與其他人的互動
59
95.2%
觀察兒少在不同場合的身心反應
53
85.5%
了解兒少的生活作息
56
90.3%
其他
5
8.1%
295
475.8%
合計
註:本題為複選題,故合計人數超過回收樣本數,百分比超過 100%。
2.三歲以上兒童單獨訪談情形
單獨訪談;仍有 1 位受訪者表示不會進行
若訪談對象為三歲以上之兒童少年,
單獨訪談。此處強調「單獨」訪談,乃因
六成六的程序監理人表示一定會進行單獨
兒少受訪時若父母也在身邊,則兒少在其
訪談;三成二的程序監理人不一定會進行
壓力下有時難以表露其內心真意,或易受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件法審理細則 27 條雖然僅規範程序監理
父母意見之影響。 此處由於題目設計時之疏漏,未考量
人於必要時可與受監理人會談,且應留意
到當三歲以上兒童有手足時,可能會手足
避免使受監理人過度陳述,因此程序監理
共訪的情形,因此有三成二的受訪者仍表
人應考量受監理人的表意權是否得以實
示「不一定」會訪談;然若兒少有手足,
現,尤其對於已具表達能力之受監理人,
是否適合手足共訪為另一個議題。家事事
否則可能有虧職守。
表5
三歲以上兒童單獨訪談情形 項目別
人數(n)
百分比(%)
不一定
20
32.3%
一定會
41
66.1%
不
會
1
1.6%
合
計
62
100.0%
3.公開兒少內心真意違背兒少最佳利
此做法。 雖然大多數之程序監理人採取將該部
益因應處理情形 若在報告中公開兒少內心真意恐有不
分報告密封之作法,但也發生過想密封的
利兒少最佳利益之情形,有四成八的程序
部分被放入卷宗之狀況發生,因此後續部
監理人會將意見以密件方式呈報予法院;
分程序監理人改將報告改為兩個版本,一
有約一成九的程序監理人會依然將兒少內
個版本放入卷宗,另一個版本提供給法
心真意寫在報告之中;約一成的程序監理
官。然而,也有程序監理人認為此作法於
人會在報告中改以其他說法夾藏兒少的內
法無據,因此會跟法官約時間,當面告知
心真意;另有低於一成會私下告知法官。
自己認為不適合寫在報告上的部份。
在後續座談會中,針對「在報告中公
為避免造成兒少的忠誠議題、及後續
開兒少內心真意恐有不利兒少最佳利益」
面臨父母施與強大壓力之可能性,建議未
此點,由於目前未有法律之明文規定,故
來將「不適於公開之兒少意見可進行密封」
程序監理人有許多不同之作法,法官之處
或「可出具公開與不公開兩個報告版本」
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曾有法官當庭詢問兒
之作法納入法條,讓程序監理人可有明確
少,要不要讓父母看程序監理人的報告,
的法源依據供依循。
反而造成兒少重大壓力,建議往後不要採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表6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公開兒少內心真意違背兒少最佳利益因應處理情形 項目別
人數(n)
百分比(%)
沒處理過
9
14.5%
依然寫在報告上
12
19.4%
將此意見以密件方式呈報給法院
30
48.4%
不寫在報告上但私下跟法官說
2
3.2%
在報告中改以其他說法夾藏兒少內心真意
6
9.7%
其他
3
4.8%
62
100.0%
合
計
4.受監理人意願不符合程序監理人認
但是程序監理人制度乃為兒少表意願的重 要體現,如果未能呈現兒少本身之意願,
定之兒少最佳利益處理情形 當受監理人之意願不符合程序監理人
此作法恐有失職。因此,為尊重兒少表意
所認定的兒少最佳利益時,有約七成四的
權,較合適的方式乃是真實呈現兒少之意
程序監理人會呈現兒少意願,同時也提出
願,但以令人可信服之方式,說明程序監
自己的意見;但也有 6.5%的程序監理人以
理人因何種考量,認為自己的評估較兒少
自己的評估為意見,而未呈現兒少意願,
之意見更為恰當(註 8) 。
表 7 受監理人意願不符合程序監理人認定之兒少最佳利益處理情形 項目別
人數(n)
百分比(%)
沒遇過
12
19.4%
以自己的評估為意見
4
6.5%
呈現兒少意願,但也提出自己的意見
46
74.2%
62
100.0%
合
計
5.判斷兒少最佳利益之困境
法判斷兒少最佳利益會與父母狀態有關
約三成的程序監理人認為在判斷兒少
(譬如父母關係對立衝突、不在乎兒少最
最佳利益時最困難的部分是因為資訊不
佳利益、左右兒少表意、狀態不佳等) ,或
足;而不知道孩子意願是否真實約占二成
者由於現有資源的不足而無法判斷兒少最
三。在其他的選項中,多數受訪者提及無
佳利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表8
判斷兒少最佳利益之困境 項目別
人數(n)
百分比(%)
不知道孩子的意願是否真實
14
23.0%
不知道如何判斷「兒少最佳利益」
2
3.3%
兒少的意願與自己的評估不同
13
21.3%
資訊不足,難以判斷「兒少最佳利益」
18
29.5%
其他
14
23.0%
61
100.0%
合
計
能及早選任程序監理人,讓程序監理人有 (二)與兒少工作之困境
充裕的工作時間以瞭解案件、給予合適建
「時間有限影響關係建立」是最多受
議。此外,在實務上,法官有辦案期限的
訪者(49.2%)認為的工作困境,在後續座
時間壓力,若程序監理人覺得時間太短,
談會中,與會者認為大部份案件的工作時
可跟法官提出,法官可上簽延後辦案期限
間約需三個月,期待法官若認為有需要,
。
表9
與兒少工作之困境 項目別
人數(n)
百分比(%)
難以判斷兒少的意願
17
27.9%
時間有限影響關係建立
30
49.2%
兒少不願意跟您會談
4
6.6%
無法判斷兒少是否受大人指導或影響
21
34.4%
其他
16
26.2%
88
144.3%
合
計
註:本題為複選題,故合計人數超過回收樣本數,百分比超過 100%。
題提出建議。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針對兒少程序監理人之訓練建議
對照本次調查發現及座談會之討論, 以下分別針對兒少程序監理人之教育訓
(一)依程序監理人之專業背景之不同,提
練、工作內涵、法規修訂及後續待討論議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供不同類型之訓練 34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由兒盟調查之受訪者專業背景分析,
案的隱私如名字和識別資訊是容易保密
除一成八具法律背景外,其餘八成二之程
的。一起討論的對象最好跟你有關係並有
序監理人為心理諮商或社會工作專業。另
一定程度的信任。這個人,最好比你有更
外,在本次調查中,不少程序監理人也提
多經驗或有你沒有的經驗,可以帶給你不
出希望可再加強針對訴訟程序(如:如何
同的觀點或對你的評估有加強的效果。」
進行上訴/抗告、如何寫呈報狀),開庭技
(Washington Stat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巧(如:兩造之間的攻防技巧、出庭時如
the Courts, 2008)一舉點出督導的必要性
何面對詰問)之訓練。因此,建議針對非
與重要性。而英國的 Cafcass 亦設計有督
法律背景之程序監理人可再加強相關之法
導制度,督導在服務線管理(line man-
律專業訓練。
agement)中是核心任務。服務線外的管理
此外,目前被選任程序監理人之來源
者也有他們的任務,例如訓練與發展
包含由各公會或機構推薦、或由法官自行
(Cafcass, 2014) 。可見督導乃為健全程序
選任,這些程序監理人雖具有原本之專
監理人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環。
業、或有其對兒少之瞭解,但對於其他程
由於目前部分程序監理人工作性質多
序監理人所需之專業能力與角色任務,仍
為個體戶,難以在其工作場所中找到合適
應有職前訓練,再依據專業背景的不同進
督導者,因此,法院或民間團體是否可協
行進階訓練,社工與心理諮商專業背景之
助其形成網絡與督導機制,可進一步討論。
程序監理人可再加強家事事件法、訴訟程
二、關於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內涵 與角色建議
序…等訓練,而法律專業背景者可加強兒 少身心發展、兒少會談技巧…等訓練。 另外,本次研究中發現受訪者對於法
(一)與兒少權益保障相關之工作項目須加
條規範程序監理人應為事項認知不清,對 於判斷兒少最佳利益有困難、不知如何判
強
斷兒少真意,這些也都應加強專業訓練。
本次調查發現, 「告知受監理人結果對 其之影響」、「裁判後與受監理人會談決定
(二)程序監理人應發展督導機制
上訴或抗告」 ,在實務工作中有確實進行之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不論是個人擔任
比例偏低,然而,依照法條規範,這些應
或由機構統一派案之程序監理人,半數的
是程序監理人的工作內容,除非因受監理
受訪者沒有督導。但誠如華盛頓州程序監
人有特殊狀況無法告知(如:年紀過小或
理人工作指導手冊中指出: 「程序監理人工
有特殊疾病無法進行告知) ,否則只要孩子
作的都是高衝突案件,情緒可能會跟著高
有理解能力,應與孩子進行說明與討論。
漲,也可能因為給出的建議而承受高壓
事實上, 「兒少最佳利益」最重要的精
力,能夠有人一起討論是較好的。關於個
神在於避免傷害兒童作為其權利之「主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體」 ,如同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於第十四
他(她)將所造成的影響,並以合適的法
號一般性意見書所言,其總體宗旨是促進
庭程序提出孩子的想法與建議。在本次調
態度上的真正轉變,形成對兒童作為「權
查中,表示一定會與三歲以上兒少單獨訪
利持有人」的全面尊重。在這樣的認知下,
談的程序監理人僅有六成六,顯示與兒少
程序監理人之工作內涵決不只在於出具訪
會談這項工作,應該更被重視。
視報告、為兒少最佳利益「做判斷」 ,更需
此外,許多兒少程序監理人反應未能
讓兒少充分了解案情、妥善了解兒少意
及時收到相關法院書狀、裁定書,導致無
見、並以法律程序捍衛其權利。
法有效參與司法程序,也可能部份程序監 理人未充分理解自己的角色、或不瞭解如
(二)「告知受訪者自己的角色與聯繫方式」
何參與法庭程序…等,以上這些問題使得
應納入工作內涵
程序監理人的角色剩下出具調查報告書,
倘若孩子不了解程序監理人扮演何種
有待進一步之改善。
角色,則不會理解到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將 (四)兒少程序監理人不適合同時兼任「心
被納入法官對此重大事件之考量,更不會 知道自己若對於裁判不服,可透過程序監
理諮商師」角色
理人向法院提出上訴或抗告。
由於部份程序監理人原本具備心理諮
另關於「告知受訪者自己得隨時聯繫
商背景,因此部份法官期待程序監理人同
之方式」此工作,在後續兩場焦點團體中,
時執行「心理諮商、遊戲輔導」之工作,
與談者皆認同,拿掉「隨時」兩字後,此
然而在後續座談會中,與談者普遍認為若
工作項目應為程序監理人應進行。綜上所
同時身兼兒少之「心理諮商師」、「程序監
述,雖目前法規未規範「告知受訪者自己
理人」兩種角色,則在兒少須保密事項、
的角色與聯繫方式」 ,為程序監理人必要之
及程序監理人之職責間,可能造成混淆,
工作項目,但基於工作職責,應將之納入
且與兒少工作之時間、場地皆不適合進行
程序監理人之工作內涵。
心理諮商,因此不適合同時兼任「心理諮 商師」角色。
(三)程序監理人不應過於重視調查的角色
另外要留意的是,部份案件可能是指
而忽略與孩子會談或參與司法程序
派兒少原本之心理諮商師擔任程序監理
由於現行實務上程序監理人被認為最
人,由於其對兒少之了解,此作法並非不
重要的工作乃是出具報告建議,九成六的
可,但後續建議不再同時進行心理諮商工
受訪者皆曾被指示此項工作,因此部分程
作。另外,若由當事人(父母)之心理諮
序監理人過於重視「調查」的角色,反而
商師擔任程序監理人,或由程序監理人為
忽略了程序監理人被設置的重要目的,乃
父(母)進行心理諮商,則其角色將非具
在於讓兒少了解此案件的發生情形、對於
中立,是更為不適當的作法。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二)建議修法讓兒少內心真意部份納入密
(五)建議司法院發展兒少程序監理人工 作指南,作為實務者的指引
件或不可公開之報告內容
兒少程序監理人的工作內涵與角色職
在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酌
責目前部分有法條依據,而本研究也透過
定、改定案件中,父母雙方大多處於高衝
問卷與焦點團體嘗試彙整出一些較具共識
突狀態,此時兒少容易陷入「選邊」的壓
的工作內容,部分工作項目則尚待進一步
力與責難,其內心更易產生忠誠議題的拉
凝聚共識。美國華盛頓州、英國 Cafcass、
扯與兩難。兒少程序監理人本來就是要維
澳洲等均有正式官方的程序監理人工作指
護訴訟程序中兒少的利益,如果其報告內
南,將工作內涵與相關技能蒐集彙整,故
容反而造成兒少不利益,那明顯違背選任
建議司法院可嘗試著手建立兒少程序監理
程序監理人的用意。為使兒少權益真正受
人工作指南(準則或手冊 guideline) ,作為
到保障,建議修法-讓兒少內心真意部份
實務者的指引。
納入密件或以不公開部分報告內容的形式 提出程序監理人報告,讓兒少權益得到更
三、對於程序監理人工作流程之建議
為妥善之保障。
(一)給兒少程序監理人充裕的可工作時間
四、程序監理人工作中尚待進一步探 討之議題
在本次調查中,四成九受訪者認為時 間有限影響與兒少關係建立不易;而在時 間不足之狀況下,也會影響程序監理人無
(一)關於「了解裁判結果是否執行並問受
法妥善判斷何方式才符合兒少最佳利益,
監理人意見」是否為程序監理人工作
本次調查中亦有約三成的程序監理人認為
內涵
在判斷兒少最佳利益時最困難的部分是因
目前法規中僅針對收養案件有後續追
為資訊不足。為了妥善了解兒少狀況,程
蹤訪視之規定(註 9) ,該類追蹤大多由縣
序監理人無法只靠一、二次與兒少的會談
市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單位進行,針對未成
就能了解全貌;且要瞭解兒少真意,更需
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案件目前沒有相
與其建立關係,這些都不是短期內所能完
關規定。然而,該類案件有其特殊性,法
成的。因此除了程序監理人本身應該能評
院裁判的作成並不代表該事件的結束,因
估所需工作期間,法官在選任時也應就此
此,針對部分具相當爭議或高風險之個
部分與程序監理人有所討論,必要時,程
案,子女依據判決結果所展開的新生活是
序監理人也應循正式程序提出延長工作期
否確實如法官所設想的,是一個最符合子
的要求,並獲得法官同意。
女利益的安排,即有必要藉由適當之後續 追蹤機制來加以確認(林沛君,2014) 。由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於在實務工作中,若要針對所有未成年子
費許多時間溝通討論,時間成本也可能因
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酌定、改定案件進行
此增加;但只有單人被選任之團隊程序監
追蹤,恐非現行之人力可負荷,是否針對
理人,團隊成員是否仍負保密義務?抑或
有高衝突之案件(如:有選任程序監理人
只能基於督導討論需求而獲取個案部分資
之案件)進行追蹤?由程序監理人亦或委
訊,且僅限於無法辨視個案資料的訊息?
由其他社福團體進行?此相關議題值得繼
這部分目前沒有明確之法定規範,未來若
續深入探討。
要搭配督導制度的建立,顯然保密範圍需 要更清楚的界定。
(二)關於「居間協調」、 「陪同探視」工作
根據本次研究之座談會討論,程序監
是否適合列入程序監理人工作內涵
理人不適宜同時擔任心理諮商師角色;然
此兩項工作是否適合由程序監理人進
而,團隊其他成員是否適合擔任該案件之
行之爭議處在於,是否會造成程序監理人
心理諮商師?團隊其他成員是否適合進行
角色不明確、使得當事人混淆之狀況發
調解、陪同會面…等工作?團隊工作中若
生。倘若該地有其他可進行轉介之資源,
包含心理諮商,如何對於案主之隱私進行
最好可轉介其他資源進入協助,但若該地
保密,案主能否有安全感全盤告知?陪同
沒有其他資源可協助,則程序監理人是否
會面與協調工作中所運用之技巧會否讓相
可同時進行,可再討論。另外,在家事事
關當事人認為程序監理人有所偏頗?這些
件審理細則第 28 條(註 10)所指之會談
都是後續須持續討論與明定之處。
是否即為程序監理人居間協調功能之提 (四)程序監理人之選任與訓練議題
示,有待更明確之釐清。
目前有少部分法官並未由各縣市主管 (三)關於團隊程序監理人
機關、各公會推薦至司法院之名單中選任
目前團隊程序監理人之的工作模式有
程序監理人,而是用孩子的親屬、老師,
兩種:(1)單一案件選任兩人以上之程序監
或由當事人自行尋找程序監理人;理由大
理人;(2)單一案件只有一人擔任程序監理
多因其最了解該名兒少,或是因由當事人
人、有統一分案之窗口、有督導之團隊。
自行尋找,則雙方較可信服。然而,兒少
在本次調查之受訪者中,12.9%由二人以上
程序監理人之角色任務,並非單只在於了
擔任單一案件之程序監理人,第二種團隊
解兒少心理而已,也需要能夠明白各種法
工作模式之比例則為 16.1%。
庭程序,以保障兒少權益;而未被訓練過、
兩人以上皆被選任之團隊程序監理
未有督導同儕支持之程序監理人,是否能
人,皆可進行閱卷、會談,在法定程序上
否善盡此任務,值得討論。以美國華盛頓
較無疑義,但人力的高成本可能拉高酬
州之程序監理人制度為例,雖未規定程序
金,導致使用意願更低,且彼此更需要花
監理人的專業背景,但強調一定要接受過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李惠娟.何祐寧
臺灣兒少程序監理人之工作現況與角色分析探討
訓練才可擔任,且在登錄於程序監理人名
視調查社工截然不同,不僅是要「判斷」
冊前,須先經由資深者帶領參與案件一定
兒少最佳利益,更要去與兒少工作,跟他
時間(Washington State Administrative Of-
們站在同一邊;目前家事事件法中所設置
fice of the Courts, 2008) 。後續若要健全我
的新制度,包含程序監理人、家事調查官…
國的程序監理人制度,確保一定服務品
等,尚在發展之中,期待本文能提供實務
質,此方式或可做為借鏡。
工作者一些省思與參考,讓這些角色皆發 揮其最大效果,共同為保障兒少之權益、
兒少程序監理人設置的目的,在於讓 孩子在攸關他們生命的重大事件中,也有
實現法律正義而努力。
著「參與」的機會;雖然最終法院裁判的
(本文作者:李惠娟為財團法人兒童福利
結果不一定如他們想像,但至少在這個過
聯盟文教基金會親子維繫組主任、程序監
程中,他們會發現他們的聲音有人聽見、
理人;何祐寧為財團法人兒童福利聯盟文
他們的權益有人重視,這對於他們的生命
教基金會研究專員)
經驗將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因此,兒少
關鍵詞:程序監理人、兒少司法、兒童人
程序監理人的角色任務與家事調查官、訪
權、兒少最佳利益、兒少表意權
註
釋
註 1:「兒童權利公約」中所稱之兒童為未滿 18 歲之人,即包含了臺灣「兒童及少年福 利與權益保障法」中所稱之兒童與少年。對於未滿 18 歲之人,本文引用兒童權利 公約時以兒童稱之,論及國內實務時以兒少稱之。 註 2:參見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於 2013 年針對「兒童最佳利益」所提出之第十四號一 般性意見書。 註 3:第十四號意見書的第 43 點。 註 4: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所提出第十二號一般性意見書第 35 點中提及,在可能的情 況下,兒童在任何訴訟中都應有機會直接陳述意見。 註 5: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所提出第十四號一般性意見書第 37 點。 註 6: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所提出第十二號一般性意見書第 29 點。 註 7: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所提出第十二號一般性意見書第 18 點。 註 8:參考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所提出第十四號意見書之第 97 點。 註 9: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第二項:法院認可或駁回兒童及少年收 養之聲請時,應以書面通知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應為必要之訪視或其他處置,並作成紀錄。 「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 可及管理辦法」第二條第十二項:收養服務完成後之追蹤輔導,期間至少三年。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4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註 10:法院依事件進行之程度,認為有和諧處理之望者,得許可程序監理人與受監理人 之特定家屬會談,分析事件進行之利害關係及可能影響,並參與調解程序之進行 。法院為前項許可時,應具體指明會談之重點與範圍,並向當事人或關係人說明 之。
參考文獻 司法院(2015)。地方法院選任程序監理人事件。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林沛君(2015) 。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第 14 號一般性意見重新檢視「子女最佳利益」 。 華岡法粹,第 58 期,127-159 頁。 許翠玲(2014) 。家事事件中程序監理人之角色、地位及功能之研究-以介紹美國的相關 制度為主。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研究發展報告,41-43 頁。 賴月蜜(2013) 。 「程序監理人」-兒童司法權保護的天使與尖兵。全國律師月刊,第 17 卷第 5 期,18-28 頁。 Cafcass (2014). Cafcass Operating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fcass.gov.uk/media/212819/cafcass_operating_framework.pdf Washington Stat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Courts (2008). WASHINGTON STATE Title 26 Family Law Guardian Ad Litem Guidebook.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 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鄧之恒
壹、前言-制度轉銜下被忽略之 國保身心障礙被保險人
能事故且經評估為「終身無法從事任何工
在每位國民的生命歷程(life-course)
保年資者)皆可領取失能一次金,領取給
中,可能經歷職業轉銜、短期未就業及離
付後經勞保局逕予退保,倘未滿 65 歲且無
職退保等情況而須在各社會保險間流動,
其他排除納保條件,均應納保國保,嗣於
尤以在國民年金保險(以下簡稱國保)及
參加國保期間發生身心障礙事故時,即產
勞工保險(以下簡稱勞保)間流動最為密
生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
切,當同時符合國民年金法及勞工保險條
合(以下簡稱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之情
例之給付要件時,則產生競合(concurrence
況。
作」及 2009 年以後發生失能事故且經評估 為「終身無工作能力」(具 2009 年以前勞
)現象。追本溯源,勞保自 1950 年開辦起
早期勞保失能一次金,常被詬病係以
,即將殘廢給付納入給付項目,採一次性
「金錢」交換「失能肢體」 ,甚至被比喻為
給付方式發給,嗣後參酌各界意見、我國
稱斤論兩的「人肉市場」 ,而一次領取給付
國情及先進國家年金制度實施經驗推動勞
之誘因,容易有作假或不做復健,以便領
保年金立法,於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失
取更高等級之給付,喪失給付目的(李永
能年金,除修正沿用約 59 年之給付名稱(
凌,2007) 。又考量世界各國多採年金,一
由殘廢改為失能) ,亦保障實施前有勞保年
次金雖非無保障經濟安全之功能,惟易受
資者請領失能一次金之信賴利益;與此同
通貨膨脹、個人理財效率及投資不當之影
時,國保自 2008 年 10 月 1 日開辦,將身
響而削減保障效果,不符合被保險人生活
心障礙保險事故(以下簡稱事故)納入年
保障之實際需求,當給付金額使用殆盡致
金給付項目,並與勞保建立銜接機制。質
生活陷困,又欠缺其他保障方式以濟其
言之,勞保被保險人於 2009 年以前發生失
窮,最終恐需仰賴社會救助制度,由全體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國民共同承擔責任(郝鳳鳴,1997;柯木
(pension) 興,2013) ,爰學理上認為「年金」 比「一次金」 (lump-sum payment)更能符
一、國保延續相關社會保險「老年」 事故之保障責任 按國民年金法之立法目的,係為保障
合長期經濟安全保障之需要。 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以下簡稱勞
未能於相關社會保險(註 1)獲得適足保
保局)統計,2009 年至 2014 年選擇「失
障之國民發生事故後之基本經濟安全。從
能年金」比率從 18.16%增加至 29.04%, 「失
「納保面」觀之,國保將 25 歲至未滿 65
能一次金」 比率則由 81.84%減少至 70.96%
歲且在國內設有戶籍之國民,未參加相關
(魏吉漳、周瑞芝,2016)。惟考量自 1950
社會保險,符合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
年至 2008 年期間僅有「一次金」之設計,
給付者,及國保開辦前或後 15 年內,領取
而自 2009 年之後領取「一次金」者仍占絕
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年資合計未達 15
大多數,且觀察國民年金爭議事項審議(以
年或一次領取總額未達新臺幣(以下同)
下簡稱國保爭審)案件關於「身心障礙年
50 萬元者納為被保險人,並特別規定勞保
金」給付事項之「擇一請領」類型亦以「失
年金制度實施前,勞保老年給付之年資或
能一次金」為主要競合之對象。此外,國
金額不列入計算(註 2) ,亦即認定雖領有
內跨社會保險間給付競合之專題研究如鳳
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但年資及領取總
毛麟角,符合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請領資格
額較少者,亦屬「未能於相關社會保險獲
者,皆屬重度以上身心障礙且經評估無工
得適足保障」而須由國保續予保障之對
作能力,健康、經濟狀況相對弱勢且甚少
象,並對開辦前已領取勞保老年給付(領
能為自身權益發聲。再者,根據作者參與
取總額從數 10 萬至 100 多萬元皆有)之情
國保爭審之實務觀察,類此被保險人障礙
形存而不論。
餘命期間之基本經濟安全,似乎在制度轉
另從「給付面」觀之,舉凡納保國保
銜過程中被忽略與犧牲。為瞭解兩社會保
者,雖已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尚
險給付競合時,身心障礙(失能)者基本
得領取國保 B 式老年年金(註 3) ,倘符合
經濟安全保障之情形,本文以國保為主
「僅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及「已領取公教
體,透過國保爭審實例所反映之制度現況
人員保險(以下簡稱公教保)養老給付、
與衍生之問題,從文獻資料、制度設計及
軍人保險(以下簡稱軍保)退伍給付」經
規範內涵進行歸納、分析及比較,嘗試提
「自年滿 65 歲當月起以 3,000 元按月累計
出改善及解決對策。
達原領取給付總額」者,仍能領取國保 A 式老年年金(註 4,含基本保障金額) 。又 主管機關亦認為「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給付
貳、制度轉銜下之延續保障與給 付類型轉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總額」(折抵期間以 B 式老年年金發給) 方式,係為合理保障已領取公教保養老給 35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付、軍保退伍給付者之老年經濟安全,並
能給付,對於先、後領取「一次金」之情
基於社會保險資源不重複配置原則所設計
形,在「最後失能程度總損失」及「法律
(註 5) 。顯見,國保就前因符合其他社會
明訂給付上限」之原則下,因前次成殘已
保險「老年」事故(年齡少於 65 歲)且領
受法律上之評價(已領取給付) ,就此部分
取一次金者,於納保國保至年滿 65 歲發生
應予扣除而不再重複給付,僅就差額部分
「老年」事故時,仍續予保障類此被保險
提供給付,始符「不再重複給予原則」或
人領取國保老年年金之權益,具有延續相
「禁止不當得利原則」 ,此部分在農民健康
關社會保險「老年」事故保障責任之特色。
保險(以下簡稱農保)殘廢給付之法院判 決亦有相同見解(註 8)。此外,實施勞
二、「一次金轉換成年金」機制之制 度先例
保年金後,失能給付仿效日本採「一次金」 與「年金」並存之設計,針對被保險人身
國保被賦予整併原社會津貼(指敬老
體原已局部失能,並受領失能一次金,再
福利生活津貼等)與延續相關社會保險事
因傷病致身體之同一部位失能程度加重或
故保障之重責大任,各項保險給付除生育
不同部位發生失能後請領失能年金時,按
及喪葬給付外,皆採「年金」發給,對前
月發給失能年金金額 80%,至原已局部失
已領取相關社會保險一次金部分,兼採「存
能程度依失能給付標準所計算之失能一次
而不論」及「一次金轉換成年金」機制。
金給付金額之半數扣減完畢為止(註 9) 。
就老年年金部分,除前述針對國保老年年
顯見,勞保失能給付或農保殘廢給付就前
金之規定外,即便是全額以政府稅收支應
已領取之一次金,皆遵循不重複給付之原
發給且整合納入國民年金法之老年基本保
則,而勞保年金實施後,勞保失能給付更
證年金,亦修法放寬退休軍公教或公營事
採「一次金轉換成年金」機制,作為符合
業人員領取一次退休(職、伍)金且未享
不重複保障原則及給付之公平性之重要設
有政府優惠存款者,自年滿 65 歲當月起,
計。
以 3000 元「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給付總額」
參、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現況-國 保爭審案例之觀察
之轉換機制,使其得以領取年金(註 6) , 並經主管機關函釋闡明,符合社會保險資 源不重複配置及公平正義原則(註 7) 。
一、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之規範內涵
「身心障礙」屬早期老年(premature old-age)(柯木興,2013) ,惟國保之「身
(一)規範概要
心障礙」事故並未如「老年」事故一般, 採「一次金轉換成年金」機制,而係就前
按現行規範而言,勞保被保險人於保
已領取之勞保失能一次金「存而不論」。
險有效期間發生傷病事故,經診斷為永久
值得關注的是,實施已超過 60 年之勞保失
失能,且符合失能給付標準附表所定失能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狀態列有「終身無工作能力」者或失能程
年之後符合「勞保失能給付標準表」中「終
度符合第 1 至 7 等級,並經個別化專業評
身無工作能力」者(指失能第 1 至 3 等級) ,
估工作能力減損 70%以上,且無法返回職
及後來放寬至失能第 1 至 7 等級且工作能
場,於 2009 年 1 月 1 日前有保險年資者,
力減損 70%以上無法返回職場者,皆被認
得選擇請領失能年金或失能一次金,並應
為係「重度以上身心障礙」之範疇。基此,
由保險人逕予退保勞保(註 10) 。嗣退保
兩者對於「重度以上身心障礙」之認定存
勞保後,倘無排除納保之情形則應參加國
在著評估系統及其內涵之本質差異,使得
保,於國保保險有效期間經診斷重度以上
被保險人在勞保及國保間轉銜時增加給付
身心障礙且經評估無工作能力,將因是否
競合之可能性。
適用國民年金法第 33 條第 2 項「如同時符 (以下簡稱特別要件)之規定,影響領取
二、國保爭審案例之觀察-重要變項 比較
國保身心障礙年金之資格,並產生「擇一
為深入瞭解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之實
請領」或「兼領給付」之不同結果(註 11) 。
務狀況及相關問題,由作者採立意取樣
該條文係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
(purposive sampling)就立法目的、社會
則,並避免爭議」之理由制定,最關鍵之
保險法理、原理原則及給付要件等面向檢
給付要件在於「同時符合相關社會保險請
視 3 件具有代表性之國保爭審案例,並透
領規定」之認定,當中牽涉到勞保「失能」
過作者之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
及國保「身心障礙」之評估工具及審查基
tion),分就案情及核心問題說明如下:
合相關社會保險請領規定,僅得擇一請領」
準之差異,係具高度專業且複雜之判斷, (一)案情擇要
實務上爭議案件層出不窮。
1.案例甲 (二)本質差異
申請人斷續加退保勞、國保(2009 年
同樣譯為 Disability 之「失能」及「身
1 月前有勞保年資),於 2011 年診斷永久
心障礙」,係分屬於不同社會保險制度之
失能(國保加保期間且於勞保 1 年餘效
「相關」事故,且立基於不同之診斷或鑑
內;診斷前有國保年資)且終身無工作能
定評估系統及工具。就國保而言,重度以
力後請領勞保失能給付,隔年初核付勞保
上身心障礙(含重度及極重度等 2 等級)
第 3 等級失能一次金。嗣於 2012 年鑑定為
係建立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所規範之
重度身心障礙(失智)後申請國保身心障
「身心障礙鑑定」系統。然而,就勞保而
礙年金,經勞保局核定不予給付。遞經國
言,自 1950 年至 2009 年之前符合「勞保
民年金爭議審議委員會議(以下簡稱爭審
殘廢給付標準表」中「終身不能從事任何
會議),據勞保特約審查醫師綜合判斷,
工作」者(指殘廢第 1 至 3 等級)、2009
2011 年失能診斷及 2012 年身心障礙鑑定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之障礙類別及程度,係屬同一情況,因申
保特約審查醫師綜合判斷,障礙程度仍為
請人已因同一傷病領取勞保失能一次金,
勞保失能標準第 3 等級,障礙程度未加
且障礙程度未加重,依特別要件規定,原
重,經勞保局核定不予給付。申請人申請
核定應予維持,爰審定駁回。
審議後,案經送請原失能診斷及身心障礙
2.案例乙
鑑定之專科醫師(皆同一醫師)審查,認
申請人於 2008 年經鑑定為中度身心
定其 2015 年(身心障礙鑑定)之身心障礙
障礙(顏面損傷) ,嗣診斷永久失能(國保
程度較 2000 年(失能診斷) 「障礙程度加
加保期間且於勞保 1 年餘效內;診斷前無
重」 (依據病歷資料,可套用身心障礙鑑定
國保年資)且終身無工作能力後請領勞保
b765 評估標準判斷失能診斷當時之身心
失能給付,核付勞保第 3 等級(由第 6-2
障礙程度符合 Modified Hoehn-Yahr Stage
項第 4 等級及第 9-2 項第 10 等級合併升等)
第三級) ,遞經爭審會議審定撤銷原核定。
失能一次金。2011 年鑑定為重度多重障礙 (新增中度重要器官(心臟)後合併升等)
(二)重要變項比較
後申請國保身心障礙年金,經勞保局核定
綜觀 3 案例並比較相關變項(如表 1
不予給付。遞經爭審會議據申請人 2008
所示)發現:3 位國保被保險人皆按時繳
年身心障礙鑑定及同年失能診斷(皆為顏
納國保保費,於參加國保期間發生身心障
面損傷中度) ,與 2011 年取得障礙等級重
礙事故;案例甲、丙請領勞保第 3 等級失
度非屬同一情況等原因,爰審定撤銷原核
能一次金(給付 840 日)時年齡約 30 多歲
定。
(案例乙最近 1 次請領為 60 歲) ,給付總
3.案例丙
額多寡僅受個人勞保日投保薪資高低所影
申請人於 2000 年診斷永久失能(診斷
響;又發生勞保失能事故當時,案例甲(尚
前無國保年資)後請領勞保殘廢給付,2001
未鑑定) 、乙(中度)及丙(尚未鑑定)皆
年核付勞保第 3 等級殘廢一次金。嗣於同
非屬法定「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案例
年鑑定為輕度身心障礙(肢體) 、2004 年
甲、乙、丙請領兩項保險給付之時點相差
鑑定為中度身心障礙(肢體) ,2009 年及
1 年、3 年及 13 年;另是否適用特別要件
2012 年亦鑑定維持中度身心障礙,復於
之規定,則與發生失能與身心障礙事故 2
2015 年鑑定為重度身心障礙(神經、肌
時點之障礙程度是否加重有關,實務上,
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障礙;
是項疑義通常送請勞保特約醫師作認定,
b765.3;符合 Modified Hoehn-Yahr Stage
甚至以勞保失能評估工具來評估並判斷障
第五級)後申請國保身心障礙年金,經勞
礙程度變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表1
國保爭審案例重要變項比較一覽表 重要變項
案例甲
案例乙
案例丙
(擇一請領模式)
(兼領給付模式)
(兼領給付模式)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發生國保身心障礙事故前 有國保年資 納保國保期間發生身心障 礙事故
(視為無工作能力) (經評估無工作能力) (視為無工作能力) 31 歲
38 歲(第 6 等級) 、60
39 歲
(第 3 等級)
歲(合併為第 3 等級)
(第 3 等級)
否
是
否
(尚未鑑定)
(中度身心障礙)
(尚未鑑定)
32 歲
63 歲
52 歲
是
否
否
領取勞保失能一次金年齡 發生失能事故時為法定身 心障礙者 請領國保身心障礙年金年 齡 適用國民年金法第 33 條第 2 項規定 障礙程度變化之認定
由勞保特約醫師認定 爭審會議決議(不同部 前由勞保特約醫師認 (綜合相關醫學評估 位障礙致障礙程度加 定(依勞保失能給付標 工具判斷障礙程度未 重)
準表判斷障礙程度未
加重)
加重),再經原失能診 斷及身心障礙鑑定醫 師認定(依身心障礙鑑 定標準判斷障礙程度 加重)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彙整自國民年金爭議審定書及相關案卷資料。
前老化及平均餘命基礎研究》發現:2001
肆、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核心問 題評析
至 2011 年間身心障礙者死亡率有顯著降 低,平均餘命有增加趨勢,且與一般民眾 平均餘命差距隨年齡增加而縮小,惟相較
一、 漏未實踐之立法目的-未能於 勞保獲得適足保障,納保國保後 卻未賡續保障其障礙餘命之基 本經濟安全
一般民眾,仍有提早老化之趨勢。為瞭解 前已領取失能一次金,嗣後符合國保身心 障礙年金請領資格者,因特別要件限制下 無法順利領取國保身心障礙年金,保障其 障礙餘命期間基本經濟安全之情形,經作
根據許志成(2012)《身心障礙者提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者假設相關條件,採「按月累計達原領取
(1 萬 9,978 元與 3,000 元相比)越高,越
給付總額」之方式,估算前已領取之失能
有助於縮短不同勞保日投保薪資者無國保
一次金額度實際可保障之年數,並推估各
身心障礙年金保障之年數差距,反之,則
年齡組發生國保身心障礙事故而無身心障
產生顯著差異。
礙年金保障之年數(如表 2 所示)發現:
綜上,因特別要件而排除領取身心障
領取失能一次金之年齡組越小,其無身心
礙年金者,必須面對障礙情況持續退化而
障礙年金保障之年數越長,如案例甲、丙
不斷增加之各項生活、照顧費用及無年金
之事故年齡分落「30-34 歲」及「35-39 歲」
保障之障礙餘命等雙重危機,導致長期經
組,經以台灣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 1 萬
濟生活匱乏,應符「未能於相關社會保險
9,978 元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給付總額後,將
獲得適足保障」情況,惟卻被現行制度排
分別面臨 32 至 35 餘年及 28 到 31 餘年之
除而漏未保障,發生「保障不足」之情況,
經濟不安全;另按月累計之「一定金額」
有違國保立法目的。
表2
發生國保身心障礙事故而無身心障礙年金保障時間(年)之推估一覽表
按月累計達 各年齡組發生國保身心障礙事故而無身心障礙年金保障時間(年) 勞保失能一次 原領取給付 推估 金給付額 總額時間 (元) 25-29 歲 30-34 歲 35-39 歲 40-44 歲 45-49 歲 50-54 歲 55-59 歲 60-64 歲 (年) 低
560,280
中
890,400
高
1,228,920
a:2.34
39.56
35.26
31.11
27.31
23.61
20.06
16.81
13.91
b:15.56
26.34
22.04
17.89
14.09
10.39
6.84
3.59
0.69
a:3.71
38.19
33.89
29.74
25.94
22.24
18.69
15.44
12.54
b:24.73
17.17
12.87
8.72
4.92
1.22
-2.33
-5.58
-8.48
a:5.13
36.77
32.47
28.32
24.52
20.82
17.27
14.02
11.12
b:34.14
7.76
3.46
-0.69
-4.49
-8.19
-11.74
-14.99
-17.89
資料來源:各年齡組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平均餘命數據係由作者自行彙整自許志成(2012) 。 備註:1.低、中及高推估:分以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最低一級 2 萬 8 元(日投保薪資 667 元) 、近 平均值 3 萬 1,800 元(日投保薪資 1,060 元)及最高一級 4 萬 3,900 元(日投保薪資 1,463 元)為假設。 2.勞保失能一次金給付額:以第 3 等級(給付 840 日)為假設。 3.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給付總額時間(年)之假設 a:以台灣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 1 萬 9,978 元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給付總額之年數;假設 b:以 3,000 元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給付總額之 年數。 4.發生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各年齡組之平均餘命,依序為:「25-29 歲」41.90 年、「30-34 歲」37.60 年、「35-39 歲」33.45 年、「40-44 歲」29.65 年、 「45-49 歲」25.95 年、 「50-54 歲」22.40 年、 「55-59 歲」19.15 年及「60-64 歲」16.25 年。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會保險給付之基礎要件(參加保險期間發
二、限縮保障之給付權益-按時繳納 國保保費、於參加國保期間發生 身心障礙事故,卻無法領取國保 身心障礙年金
生事故)竟受特別要件所拘束, 「身心障礙」 既已因提早「老年」而退出勞動市場,制 度設計卻未保障漫長障礙餘命期間之基本 經濟安全,反倒齊頭式要求類此情況者, 須等待至法定「老年」 (滿 65 歲起)始可
社會法學者普遍認為「基於個人先前 給付」 (指繳納保費)是社會保險給付享有
真正請求年金權利,並未考量「身心障礙」
憲法財產權保障的關鍵要素(孫迺翊,
在人口統計之趨勢及其特殊性,衍生給付
2012) 。主管機關亦以「權利義務對等」之
權益限縮之情況,實已侵害被保險人權益。
社會保險精神,闡述被保險人繳納保費之
三、保險事故之差別對待-相同事故 間之給付不公平及不同事故間之 規範要件寬嚴不一
「貢獻」多寡與將來可領取老年年金計給 方式及金額之關連性(同註 5)。一般而 言,年金權利主要係以「老年」年金給付 為適用主體。又依德國社會法學理,年金 權利係由「個人關連性」與「社會關連性」
(一)相同事故卻受「全有」、「全無」之差
兩項要素組成,前者因被保險人繳納保費
別對待
而取得薪點,屬於財產權保障之核心,立
同樣於保險期間發生身心障礙事故,
法者不得任意刪減;後者,雖未繳納保費
理應皆獲身心障礙年金之保障,且從發生
仍依法計算薪點,內含社會重分配功能,
身心障礙事故之時點向後觀察,健康狀況
立法者有較大形成調整空間(孫迺翊,
會隨著年齡增加或因新增障礙部位而持續
2012) 。
退化,使得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各項費用
因國保身心障礙年金並無「等待期間」
增加,就此部分,不因「認定」障礙程度
(qualifying period)之設計(即無最低投
有無加重而有差別。因特別要件之限制,
保年資限制) ,一般國保被保險人「按時繳
無法領取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者,其雖遭遇
納保費」 ,符合「參加國保期間」且「發生
相同事故,卻被當作「除外責任」而排除
身心障礙事故」等給付請領要件,即具有
在保障範疇之外,且國保既將類此情況者
國保身心障礙年金之請求權,惟已領取勞
納保,又限制合乎一般請領資格者請領身
保失能一次金者,另須受到特別要件之檢
心障礙年金之權利,導致基本生活無以為
驗。綜觀上開案例,皆合乎一般社會保險
繼,尤其對國保開辦前(如案例丙於 2001
給付之請領要件(即繳保費、保險效力期
年)及年紀尚輕(如案例甲於 31 歲)即領
間發生事故) ,惟勞保局對於給付之申請皆
取失能一次金者之影響更鉅,明顯有「保
核定不予給付(嗣後案例乙、丙皆經爭審
障不足」之差別對待。反觀案例乙,雖同
會議審定撤銷原核定) 。弔詭的是,核發社
樣領取勞保失能一次金,惟不須經「轉換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機制」處理,僅憑「認定」障礙程度有加
付,因障礙程度加重,經診斷為重度身心
重,即可直接領取國保身心障礙年金(全
障礙並領有重度身心障礙手冊(或證明),
有) ,似有「保障過度」之情形,產生一種
或於參加國保前因失能事故領取勞保失能
「認定」障礙程度加重即給付(全有) 、未
給付,惟於參加國保後始因障礙程度加重
加重即不予給付(全無)之不公平現象。
符合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請領資格等 2 種情 況,皆無特別要件之適用。亦即障礙程度
(二)「身心障礙」事故相較於「老年」事
「加重」係指先前請領勞保失能一次金當
故被課以更嚴格之法律限制
時(參加國保前或參加國保期間)之身心
就「老年」部分,不論在納保及給付
障礙程度為中度以下(含中、輕度、未列
面之規定皆較為寬厚(前已討論不再贅
等級及尚未鑑定) ,嗣參加國保期間始因障
述) ,前已領取「老年」給付後,納保國保
礙程度增加至發生身心障礙事故(重度以
且發生「老年」事故,皆可領取國保老年
上身心障礙且經評估無工作能力)之情況。
年金(僅因不同情況區分 A 或 B 式計給) 。
又勞保及國保對於「重度以上身心障
反觀「身心障礙」部分,學理上可視為係
礙」之認定標準並不相同,承襲勞保失能
疾病或傷病的延長或早期老年,因嚴重身
評估之既有機制,勞保局(同時身兼勞保
心障礙必將導致完全喪失工作能力而無法
及國保之保險人)通常將領取勞保失能一
再從事工作,提早退出勞動市場(柯木興,
次金(第 3 等級以上)且屬「終身不能從
2013) ,雖同樣合乎一般請領要件,惟現行
事任何工作」或「終身無工作能力」者,
國保制度卻未完整保障發生身心障礙事故
認定為「重度以上身心障礙」 (即便案例乙
之國保被保險人,僅選擇性保障經「認定」
於失能診斷當時僅具中度身心障礙資格,
障礙程度加重者。又實際上, 「障礙期間」
案例甲、丙則尚未經鑑定取得身心障礙手
對於經濟安全之需要並不少於、甚至高於
冊) ,並判斷案件具「同時符合相關社會保
「老年期間」 ,似應參考國保老年年金之規
險請領規定」之「爭議」 ,須進一步審查障
範,依被保險人已領取相關社會保險給付
礙程度。然而,在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國保
或社會福利津貼之情況,而有給付計給方
身心障礙程度認定所依據之身心障礙手冊
式之合理差異,惟絕非簡化為全有、全無
或證明有瑕疵或違誤之處前,即認定適用
之粗糙設計。
上開特別要件而核定不予給付,衍生以「領 取失能給付」推定並凌駕身心障礙手冊或
四、存有爭議之特別要件-對身心障 礙程度認定之預設及事後回溯認 定之疑義
證明之法定效力,恐影響被保險人對國保
按主管機關函釋意旨(同註 11),倘
冊或證明,根本不符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請
制度之信賴;此外,如案例甲、丙於領取 失能一次金當時尚未鑑定取得身心障礙手 領要件,惟仍逕以特約醫師審查並「回溯」
被保險人於國保加保期間請領勞保失能給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5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領取失能一次金當時已符重度以上身心障
心 障 礙 鑑 定 b765 評 估 標 準 Modified
礙程度,並認定適用特別要件。顯見,實
Hoehn-Yahr Stage 判斷失能診斷當時應符
務上對特別要件之認定存有模糊空間與規
合之國保身心障礙程度,認定身心障礙程
範不明確之情況,甚至增加法律所無之限
度(等級)加重。 綜上,勞保局既已瞭解「失能」與「身
制,影響被保險人給付權益。
心障礙」之審核認定標準各異(行政院勞
五、量尺差異之評估工具-以勞保失 能評估工具衡量身心障礙程度之 謬誤
工委員會,2011) ,仍逕以失能等級作為最
勞保以「失能診斷書」及「勞保失能
客觀可信並兼顧被保險人權益,而涉及該
給付標準表」作為審核失能給付請領要
障礙類別、程度之細項評估指標及其量尺
件、認定失能程度及核發給付金額之評估
是否契合且可相互參照對應、是否存有「灰
工具。實務上,倘遇「失能程度」等涉及
色空間」 (評估仍為同一失能等級,惟身心
醫療專業之爭議皆送請特約醫師審查認
障礙程度由輕或中度變成重度)等皆尚有
定,勞保局亦將此機制運用在國保「身心
疑義。顯見,評估工具之選擇對於被保險
障礙程度」等爭議之審查。然而,申請國
人是否符合給付請領資格之影響至鉅。
終衡量障礙程度之基準,在兩項評估工具 衡量尺度之差異下,作成之審查結果是否
保身心障礙年金為何要接受勞保失能給付 之評估工具來審查,而非以「身心障礙鑑
伍、結語: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 之解決對策
定表」所列障礙等級或其他通用性之醫學 評估工具檢視失能診斷當時之「身心障礙 程度」 。檢視案例發現,特約醫師審查身心
為積極落實我國憲法第 155 條及其增
障礙程度,卻採「勞保失能給付標準表」
修條文第 10 條意旨,保障身心障礙者於社
所列之失能等級作為審查之基準,亦即以
會保險之權益,並實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
勞保失能評估工具判斷國保身心障礙程
約施行法促進身心障礙者實質平等
度,惟國保爭審實務發現,採用國保身心
(substantive equality)之目標,依循社會
障礙鑑定標準判斷障礙程度是否加重是可
福利政策綱領揭示政府應建構以社會保險
行的,且有醫學上運用數十載之評估工具
為主,社會津貼為輔,社會救助為最後一
作為「失能」與「身心障礙」評估工具量
道防線的社會安全體系,除依公平正義原
尺轉換之中介,例如:案例丙之勞保特約
則對經濟弱勢者提供保險費補助,並應考
醫師審查意見即以障礙程度仍為勞保失能
量給付適足性,以維持被保險人的經濟安
給付標準第 3 等級,認定障礙程度未加
全之重要內涵,進而達成國民年金法為確
重,惟再送請原失能診斷及身心障礙鑑定
保「未能於相關社會保險獲得適足保障」
之專科醫師審查,則能依病歷資料套用身
之國民,於發生身心障礙事故時之基本經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費且於保險期間發生身心障礙事 故者,應享有年金分配之權利
濟安全之目的。本文提出改善兩社會保險 給付競合之解決對策如下:
制度規範之內涵牽涉立法者對於公共
一、實踐立法目的-舉凡參加國保期 間發生身心障礙事故皆應納入保 障範疇
利益與價值之選擇。社會保險係為保障「社 會」集體風險,以「保險」的財務機制運 作,保障於保險效力期間發生事故之被保
身心障礙(失能)具有普同(
險人才是社會保險制度存在之核心價值。
universalism)之特性,亦即障礙並非少數
按社會法學理,被保險人之年金權利應受
人的不幸遭遇,而係全體國民共同面臨的
到一定程度之保障,並享有參與年金分配
社會風險。又被保險人在兩社會保險間流
之權利(鍾秉正,2010) ,具早期老年性質
動乃屬常態,惟不同制度之政策目的、規
的「身心障礙」既已退出勞動市場,就應
範內涵及認定標準等亦產生給付事項競合
適用年金權利法理而保障其身心障礙年金
爭議,影響人民權利甚鉅。基此,妥善地
之請求權。惟現行制度因特別要件之限
安排體系銜接問題,係國家導入強制保險
制,類此被保險人充其量僅取得一個形式
體制後應盡之義務(蔡維音,2013) ,且制
上之請求權利,實質上卻無法享有分配權
度設計上要設法兼顧每一種社會風險之保
利,此等作法侵害了個人權利,漠視因制
障,並應努力維持「社會給付間之無縫性
度轉銜之被保險人在障礙餘命期間之基本
」(鍾秉正,2015) 。因特別要件無法領取
尊嚴與經濟安全,爰應透過制度設計實踐
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者,係屬「未能於相關
類此被保險人領取國保身心障礙年金之權
社會保險獲得適足保障」之對象,政府應
利,使依法納保、繳保費且於保險期間發
有責任與義務,將其納入保障範疇。國保
生身心障礙事故者,享有合理之年金分配
作為各社會保險中最基礎的一層,須思考
權利。
如何完善社會安全網,各項給付之設計應 即便立法之初無法預見所有情況而有周全
三、保障障礙餘命-發生相同事故應 受合理對待
之設計,惟實施後發現「漏網之魚」 ,亦應
國保身心障礙年金之保障重點,係被
將其納入制度保障範圍。基於財務因素而
保險人發生身心障礙事故時點後,障礙餘
強調不重複保障之論述,對於制度永續及
命期間之基本經濟安全保障,而非絕對計
穩定雖有一定功能,惟易流於形式上、主
較身心障礙事故時點以前之障礙程度是否
觀性的適用序位迷思,實質上卻已侵害身
加重。畢竟,不論障礙程度加重與否,被
心障礙者權益。
保險人皆同樣面對障礙餘命期間各項生活
優先考量那些人是制度所要保障的對象,
照顧之經濟需求。現行制度以障礙程度加
二、重視給付權益-依法納保、繳保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重與否作為國保身心障礙年金「全有」及 36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全無」之依據並不適當,且對於「全有」
用之模糊空間予以補充,並明確訂定一致
者前已領取失能一次金未以「轉換機制」
性之認定標準,避免被保險人權益受到損
作處理,衍生一定期間重複保障之情況。
害。
即便主管機關仍欲維持障礙程度加重之設 別,避免發生相同事故間之給付不公平及
五、選擇中介工具-參採通用之醫學 評估工具判斷身心障礙程度變化
不同事故間之規範要件寬嚴不一之情況。
勞保失能評估工具及國保身心障礙評
另建議可參採「按月累計達原領取總額」
估工具 2 者內涵明顯不同,量尺似難直接
之作法,處理已領取失能一次金部分,既
轉換並對身心障礙程度變化作出適切判
可符合不重複保障原則及給付公平性,亦
斷,勞保局逕以失能評估工具作為障礙程
可兼顧年金權利及事故期間餘命之保障,
度衡量之依據並不適當,為使被保險人在
作為避免保障過度與不足之平衡機制。
重新審查過程中受到客觀公平且合乎國保
計,亦可透過合理之給付計給方式作為區
制度設計之對待,建議除應回歸國保之審
四、修正特別要件-回歸國保為主體 之認定標準與切合實務情況之明 確規範
核認定標準外,亦應採用客觀、科學之醫
兩社會保險給付競合之核心在於特別
三方中介評估工具,避免因評估工具項
要件之認定與適用。按國保對於「身心障
目、內涵及量尺差異所造成的不同結果,
礙」事故之審核,係以身心障礙權益保障
始有助瞭解障礙程度變化之「真實」並解
法所規範之身心障礙鑑定為依據。實務
決爭議。
上,以勞保失能評估工具介入國保身心障
(本文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年金監理會
礙年金之特別要件審查之情況,發生以「領
專員)
取失能給付」推定並凌駕身心障礙手冊或
關鍵詞:社會保險給付競合、國民年金保
證明之法定效力及以專業醫理見解事後認
險身心障礙年金給付、勞工保險
定當時障礙程度之情況。建議應回歸國保
失能給付、國民年金爭議事項審
身心障礙鑑定之審核認定標準,就規範適
議、身心障礙程度
註
學評估工具,作為「失能」與「身心障礙」 評估工具之量尺相互轉換、參照對應之第
釋
註 1:依國民年金法第 6 條規定,相關社會保險指公教人員保險(含原公務人員保險與 原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 、勞工保險、軍人保險及農民健康保險。 註 2:國民年金法第 7 條第 2 款及第 3 款規定。 註 3:依國民年金法第 30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以月投保金額×保險年資×1.3%方式計給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鄧之恒
從國保爭審案例探討國保身心障礙年金與勞保失能一次金競合問題及對策
,簡稱 B 式老年年金。 註 4:依國民年金法第 30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以月投保金額×保險年資×0.65%+3,628 元方式計給,簡稱 A 式老年年金。 註 5:衛生福利部 104 年 5 月 1 日衛部保字第 1040010836 號函釋。 註 6:國民年金法第 3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 註 7:衛生福利部 104 年 4 月 21 日衛部保字第 1040107507 號函釋。 註 8: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7 年 4 月 14 日 96 簡字第 761 號判決。 註 9:勞工保險條例第 55 條第 2 項規定。 註 10: 勞工保險條例第 53 條第 1 項、第 2 項、第 4 項、第 54 條之 1、第 57 條規定及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委託辦理勞工保險失能年金個別化專業評估作業要點。 註 11: 國民年金法第 33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內政部 101 年 8 月 1 日台內社字第 1010256514 號函釋及衛生福利部 105 年 3 月 7 日衛部保字第 1050104689 號函釋。
參考文獻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勞工保險條例逐條釋義。臺北市:勞工委員會,初版。 李永凌(2007) 。勞工保險殘廢給付改採失能判定芻議。臺灣勞工雙月刊,10,96-104。 柯木興(2013)。社會保險。臺北市:三民,第 3 版。 郝鳳鳴(1997) 。我國勞工保險給付年金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26(4),115-159。 孫迺翊(2012) 。社會給付權利之憲法保障與社會政策之形成空間: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 關於年金財產權保障及最低生存權保障之判決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1(2), 445-516。 許志成(2012) 。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及平均餘命基礎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成果 報告。臺北市:衛生署。 蔡維音(2013) 。年金請求機制整合之芻議。發表於 2013 年 11 月 28 日,臺灣大學法律 學院財經法研究中心與公法研究中心、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與台灣法學會主 辦,年金改革學術研討會。 魏吉漳、周瑞芝(2016) 。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勞動部勞工保險 局 104 年度委託辦理精算評估報告書。臺北市:勞動部勞工保險局。 鍾秉正(2010)。社會法與基本權保障。臺北市:元照,初版。 鍾秉正(2015) 。社會保險總論。載於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編)社會法(111-157 頁),臺北市:元照,初版。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 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性別、生理發展階段、認知發展階段、情
壹、前言
緒發展階段等因素考量,以寄養童最佳利 寄養安置服務屬於兒童少年福利服務
益為出發點尋找適當的收養家庭(財團法
中的替代性服務,指將兒童少年有期限及
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扶基金
計畫性的帶離原生家庭,並給予家庭式的
會〕,2014a), 「出養」正是幫助一個無法
照顧服務(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
在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可以穩定、持續
基金會﹝家扶基金會﹞,2014b)。美國兒
接受長期家庭式照顧的資源。雖然寄養父
童福利聯盟於 1959 年給予兒童寄養安置
母皆能理解寄養安置是一種緊急性、暫時
服務一個定義: 「是一種兒童福利服務,當
性及替代性的照顧服務,但當面臨寄養童
兒童原生家庭無法提供暫時或長期的照
分離情境時,仍不免會感到許多不捨及擔
顧,且不被期待或不可能收養時,提供給
心。
兒童一個有計畫的、且期限性的替代性家
「這孩子和我們一起生活三年多,那
庭照顧(Kadushin, 1980) 。」在國內,當
麼長的一段時間,孩子在我們身邊一天天
兒童的原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父母因
長大,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個細節、
嚴重疏忽、虐待等因素暫時不適任親職,
每次對話、每天的畫面,都是那麼的真實,
致兒童得不到適當保護與照顧,寄養服務
他信任我們,他愛我們,我們也非常愛他,
即是讓兒童暫時離開原生家庭,由寄養父
他把我們當作親生父母,可是我們卻傷害
母給予妥善的照顧,因此寄養安置是一種
了他,最後分開之後還不能有任何的聯
暫時性的替代性照顧。而部分寄養童因原
繫,不能再抱他,不能碰他,連他的聲音
生家庭確定無法重建,經法院判定無法返
也聽不到,你知道那心有多痛嗎?我沒有
回原生家庭時,需考量安排其他永久替代
辦法形容,這種感覺應該只有經歷過才能
性的家外安置,並依寄養童特性,如年齡、
體會吧!」這是一段寄養父母面對自己與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寄養童分離後的真情告白,真切得透露出
研究者 Buehler 與 Orme 和 Rhodes(2001)
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後所感受到的
等人收集 338 位寄養父母(包含持續提
無助、愧疚及失落感。寄養社工常常需要
供、欲終止,以及已終止寄養服務者)終
陪伴因過度思念寄養童而含著許多遺憾眼
止寄養服務原因的意見調查,發現難以忍
淚的寄養父母,並發現這些眼淚、遺憾及
受寄養童離開後的失落、傷感情緒是寄養
思念並未因時間流逝而消失。寄養父母與
父母終止寄養服務的原因之一。在分離過
寄養童情感關係不只是照顧,更是人生中
程中,因寄養父母與寄養童的關係是彼此
一個階段的父母,因此更容易產生焦慮、
依附連結,關係中斷會同時衝擊到寄養父
痛苦、捨不得、擔憂、遺憾等與寄養童分
母與寄養童的分離情緒。
離的情緒,當無法獲得適當表達及被理解
目前我國立案合法可進行收出養業務
時,則會成為寄養父母的一種分離失落經
的兒少福利機構共有九家,大部分都有提
驗。
供收出養諮詢服務、收養前的調查評估、
本文目的在探討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
收養人準備教育、媒合服務與追蹤輔導(葉
出養過程之分離經驗、情緒調適及出養準
郁菁,2012) 。收養後的追蹤輔導,是國內
備協助內涵,並尋求收出養網絡人員(註
合法立案機構的標準工作流程,但國內協
1)降低寄養父母與寄養童出養分離情緒之
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仍以輔導陪伴原生父
因應方法。
母為主,包含資源連結與轉介、會談技巧 及跨專業工作知能等(董琬瑜,2010;林 慧萍,2004) 。近年來,我國等待出養兒童
貳、文獻回顧
由寄養父母協助出養比例逐年增加,葉郁 寄養服務的家庭式照顧型態,使得寄
菁(2011)在《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準
養父母必須開放部分家庭系統,並且全心
則》將收養服務流程分為準備階段、試養
投入寄養童身心照顧,這種心理深層來往
階段、收養階段及後續追蹤輔導等四個階
互動模式,日積月累形成了寄養父母與寄
段,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即為準
養童彼此的情感連結,當寄養父母投入大
備階段之陪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量心力並付出許多關愛後,一旦須與寄養
收出養媒合服務概況資料統計,西元 2013
童分離,對寄養父母而言就是代表一份依
年共有 266 名兒童及少年成功媒合出養,
附關係的消失(周大堯,2012) 。因此寄養
其中有 100 名為國內收養、166 名為國外
父母在終止與寄養童的關係後,會產生擔
收養,而又為「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或
憂寄養童的持續照顧能否受到保障、缺乏
「棄嬰」類型出養者共有 76 名。而在家扶
心理準備、助人的角色期待落空、依附情
基金會(2014a)服務資料統計,結束寄養
感中斷後的痛苦及擔心對寄養童的心理造
安置的兒童及少年共有 911 名,其中有 78
成負面影響等情緒(楊素雲,2004) 。國外
名的結案原因為「被收養」 。然現行收出養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福利政策期待趨勢。
相關法規或工作流程,僅針對原生父母提 供寄養童收養後追蹤輔導訊息回饋,且在
參、研究方法
出養服務或出養經驗相關研究文獻中,也 多只針對提供予原生父母之協助,並無關
一、研究參與者
注到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的角 色、需求及影響(Forrest, 2003;董婉瑜, 2010;林慧萍,2004)。
探討「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 驗」 ,可說仍是相當少見的研究議題,可參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於 104 年 5
考的文獻資料相當有限,因此分別進行一
月 26 日召開收出養個案處理機制暨收出
場次收出養網絡人員焦點團體及兩場次寄
養媒合服務會議,督促各地方政府應落實
養父母焦點團體,訪談曾協助過寄養父母
辦理「寄養家庭有意收養寄養兒童之處理
出養寄養童經驗的收出養社工、寄養社
原則」 ,明定地方政府經評估寄養童有出養
工、心理師(表 1) ,及曾協助寄養童出養
必要後,應告知寄養團體及寄養家庭出養
經驗的寄養父母(表 2) ,期待透過不同協
決定,並向寄養家庭充分說明收出養媒合
助寄養童出養過程的陪伴角色及出養準備
服務規定及流程後,請其簽署知悉書。因
經驗的理解,增加寄養父母與收出養網絡
此,在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尊重寄養
人員的合作夥伴關係。
家庭意願及參與角色也是目前兒童及少年
表1
收出養網絡人員焦點團體成員基本資料表
受訪者
服務單位與工作職稱
學歷
與收出養相關 工作年資
工作內容
SW01
**基金會/社工員
大學
2 年 5 個月
寄養社工
SW02
**基金會/社工員
大學
2 年 5 個月
出養社工
SW03
**基金會/社工員
大學
2 年 5 個月
收養社工
SW04
**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博士
15 年
心理師
SW05
**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碩士
3年
心理師
SW06
**基金會/社工員
大學
4年
收出養社工
SW07
**基金會/副主任
碩士
6年
收出養社工
SW08
**基金會/資深社工師
大學
11 年
寄養社工
SW09
**基金會/社工師
博士班進修
6年
寄養社工
SW10
**基金會/社工員
大學
2年
寄養社工
SW11
**基金會/資深社工師
大學
6 年 5 個月
寄養社工
SW12
**基金會/資深社工師
大學
13 年
寄養社工
SW13
**基金會/資深社工師
大學
2年
寄養社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表2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寄養父母焦點團體成員基本資料表
受訪者
性別
F01 F02 F03 F04 F05 F06 F07 F08 F09 F10 F11 F12 F13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寄養家庭年資
曾安置寄童數
8年 15 年 4年 13 年 9年 6年 3年 2年 2年 9年 16 年 3年 6年
協助出養童數
15 童 15 童 5童 16 童 11 童 11 童 5童 2童 2童 15 童 11 童 6童 7童
國外 1 名 國外 2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3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1 名 國外 2 名 國內 1 名 國內 1 名
先徵詢受訪者同意,全程以錄影、錄音方
二、資料整理與分析
式紀錄,並就訪談錄影帶內容整理形成文
依據研究主題及相關實務經驗,分別
本,使用質性研究法中的「開放性編碼」
針對兩組不同研究參與對象撰寫訪談大綱
及「主軸編碼」的資料處理步驟,反覆閱
(表 3 及表 4) ,藉此瞭解寄養父母協助寄
讀所有文本內容,將每份文本與研究主題
養童出養時的分離經驗、自我調適及出養
相關的描述加以畫記、斷句及編碼,再將
準備內涵,並比較收出養網絡人員協助寄
重要句整理成有意義的單元及命名,形成
養童出養過程之角色任務與工作內涵,以
概念化,藉以重新組織與群聚相關的個別
不同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的角色及出養準
主題,以產生共同主題,最後將所分析統
備內涵,思考如何降低寄養父母與寄養童
整的概念主題進行整理與書寫,形成初步
出養分離情緒之因應方法。訪談過程則事
結果以回應研究提問。
表3
收出養網絡人員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訪談項目
1. 自我介紹:工作單位、職稱、執掌、出收養議題的相關經驗。 2. 自身工作中,協助寄養家庭中兒童出養的工作內涵?(角色、內涵、任務) 3. 自身工作中,協助寄養家庭中兒童出養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能? 4. 自身工作中,協助寄養家庭中兒童出養的困境?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5. 你認為協助寄養家庭中兒童出養的因應困境的解決方法? 6. 你的工作經驗中,你認為『順利協助寄養家庭中兒童出養』 ,彼此網絡分別對於寄養 家庭及兒童可以有的協助有哪些?(註 2) 7. 你認為『順利協助寄養家庭中兒童出養』 ,彼此網絡該有的合作流程、機制有哪些? 8. 你認為網絡人員,還需要充實哪些知能?
表4
寄養父母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訪談項目
1. 依你的經驗中,當你知道寄養兒童要出養之後,一直到媒合之前,你的看法?正負向 感受?對出收養機構、家扶中心的期待有哪些? 2. 依你的經驗中,當你知道寄養兒童媒合好家庭之後,在漸進式互動過程中,你的看法? 正負向感受?對出收養機構、家扶中心的期待有哪些? 3. 依你的經驗中,當寄養兒童被試養及追蹤階段,你的看法?正負向感受?對出收養機 構、家扶中心的期待有哪些?(註 3) 4. 依你的經驗中,當寄養兒童被出養之後,你的情緒反應為何?正負向感受?對出收養 機構、家扶中心的期待有哪些? 5. 當寄養兒童被出養之後,你如何進行自我調適?有無影響你繼續當寄養家庭的意願? 你認為在調適歷程中,你需要的協助有哪些? 惶恐啊,你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什麼都不
肆、研究結果
知道任人擺佈,就跟那個寄養童一樣,什 麼都不知道他也會很恐怖(F08-004-03)。
一、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時的分 離經驗
當寄養童媒合到收養父母後,寄養父母被
寄養父母在得知寄養童即將出養的資
係的任務,又同時承受分離情緒之矛盾衝
訊後,在面對未知的收出養流程與相關資
擊,情感拉扯讓寄養父母感到難以調適。
訊時,會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特別擔心寄
一位寄養父母即表示,那時候我們就會措
養童面對陌生環境的情緒反應。如一位寄
手不及你知道嗎,一個月我們要去整理我
養父母表示,你一個寄養家庭要把小孩子
們自己的心情沒有辦法去整理,我們怎麼
出養的時候,你把他送去…我沒有去過不
跟孩子講說他即將…剩下一個月,一個月
知道,那聽人家講說是市府的社工還有出
是多長的時間,我們怎麼跟孩子做建設他
養的機構,其實我們寄家去到那邊也都很
的心靈的那一塊,其實很難做,我們大人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賦予需協助寄養童與收養父母建立良好關
36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都沒有辦法平復何況是孩子(F05-002-07
開的時候,真的有影響到我,我甚至連跟
) 。在面臨分離的矛盾情緒拉扯下,寄養父
他差不多大的孩子,或是幼小一點的孩子
母仍需要不斷壓抑自我情緒,並努力讓寄
,我都沒辦法正視去看他們,當我發現我
養童感受到出養過程是被祝福而非被遺棄
沒辦法看他們的時候,我就警覺到,糟糕
。一位寄養父母回憶自己與寄養童正式分
我沒辦法再當寄養家庭,因為我一直沒辦
離前的互動經驗,等他要出國的前三天,
法去正視看別人的孩子,我怎麼去帶人家
他就每天晚上就把行李…要上飛機的行李
的孩子(F02-009-01)。
箱拆開說這是誰送我的、這是誰送我的, (一)影響寄養父母分離經驗之因素
這我要怎樣怎樣,其實那個時候你的心裡 是很痛苦的、很想哭,可是你嘴巴還是要
1.對寄養童的照顧投入程度
笑說,對對這誰都有給你祝福(F03-012-02
當寄養父母對寄養童照顧投入的程度
) 。寄養父母因曾陪伴過寄養童初安置在寄
高,其面對出養分離時所引發的失落情緒
養家庭的磨合經驗,理解寄養童出養後,
也相對提高,尤其是與年齡較小的孩童分
須重新適應新照顧者及陌生環境的調適歷
離時,更易引發寄養父母不捨情緒。一位
程,尤其是面對語言、文化及環境差異的
寄養父母表示,我一路上也是照顧小小
改變,因此對於寄養童生活適應及照顧狀
孩,所以我也跟我社工說我不要再照顧小
況有較高的擔憂感受。如一位寄養父母分
小孩了,因為照顧小小孩就真的好像自己
享,孩子人際關係也不好,不太會跟你建
生出來這樣捏捏捏捏大的,然後分開不管
立關係,我就會擔心她到另一個國家去,
是出養還是說結案,真的都還是很難割捨
語言也不通,即使在這邊跟我們溝通已經
啦(F01-020-01)。 2.寄養父母分離感受被重視與理解程
很困難了(F12-001-06) 。自我覺察度高的 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則
度
能夠更進一步敏感到自己的童年分離經驗
當寄養父母面對寄養童出養時的分離
,影響著目前與寄養童的分離情緒。一位
感受與需求未被理解及聽見時,較易引發
寄養父母分享,我第一個寄養童他要被送
寄養父母的失落感受與負向情緒。一位寄
走的時候是最痛的,後來我不知道為什麼
養父母有感而發的表示,因為投入越深,
那個小孩要被送走的時候為什麼會這麼難
所以情緒反應越大,其實你要去理解說這
過,後來我終於知道是因為我小時候被忽
個父母為什麼情緒這麼大,從另外一個角
略,嚴重的忽略(F05-007-01) 。寄養父母
度去看,其實他可能對這個小孩子真的很
的分離感受需要被好好重視,若面對寄養
用心(F08-007-03)。 3.寄養父母對收出養資訊與流程的掌
童出養的失落情緒未被妥善處理,則可能
握度
會降低寄養父母繼續擔任寄養家庭的意願
寄養父母對收養資訊的瞭解程度越
。一位寄養父母即表示,我第一個孩子離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6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低,越容易對出養過程產生憂慮,如一位
然後他在我家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從那段
寄養父母表示,我覺得很多是因為我們不
時間到有人出養,然後到第二封信,他差
熟悉的那個我們該怎麼去處理該怎麼去
不多三個月了,他突然就一段時間很長,
做,我們一點都不熟悉(F10-001-08) 。在
完全沒有那邊爸爸媽媽的消息,突然有消
協助寄養童出養的過程中,因為寄養父母
息的時候就知道說剩一個半月的時間小孩
不是孩子的原生父母,對於收出養資訊以
要走,那時候就瞬間整個就崩潰了
及流程的掌握度較低,經常處於臨時被告
(F03-008-01) 。
知的狀態,因此面對未知的狀況容易產生
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 是最主要也最熟悉寄養童的照顧者,替代
焦慮與不安的情緒。 4.收出養機構的處理分離態度
性父母的責任角色,使得寄養父母必須配
收出養機構在正式出養階段,對寄養
合收出養流程,但卻又無法掌握相關訊息
父母與寄養童情感切斷的處理方式,會讓
與獲得相對的理解尊重,與寄養童的依附
寄養父母感覺不被尊重,並且因擔心寄養
關係無法延續,讓寄養父母對於出養分離
童分離調適問題,而更增加焦慮情緒,如
感到焦慮及失落。
一位寄養父母強烈表示,不要用那種強制 那一種,這種處理的手段真的覺得真的蠻
二、寄養父母面對出養經驗的心理調 適
粗暴的,不尊重我們(F07-009-04) 。另一
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
位寄養父母則建議,我是覺得說機構應該
其情緒狀態常感矛盾,除了須持續陪伴寄
給我們更大的空間不是馬上…馬上就是孩
養童與收養父母建立良好關係外,因自身
子送出去以後馬上阻斷我們跟他所有的連
與寄養童的情感依附深厚,故當面對寄養
絡。那個…那個是一種很強烈的那一種切
童準備出養時,也會開始產生失落、難受、
斷,那…你越切斷這種情感我們會越掙
擔憂,甚至是擔心被責怪遺棄等負向感
扎…我們會越掙扎,我們越想要知道是不
受,然隨著出養時間的漸近,寄養父母也
是…(F05-001-06) 。
開始透過以下方式調適自我情緒:
把小孩帶走啦或者是連抱都不讓我們抱的
5.預告離開時間過於匆促 (一)情感壓抑及關係調整
出養期程不夠明確,或收出養機構預 告離開時間過於匆促,皆會讓寄養父母措
部分寄養父母在面臨與寄養童分離
手不及,寄養父母因為沒有充分時間準備
時,會選擇以逃避的態度來面對,如強調
與寄養童道別及調適分離情緒,因此引發
寄養童非親生,不要投注過多情感等自我
遺憾感受,如一位寄養父母分享陪伴寄養
說服方式,以減少對寄養童的情感付出及
童出養的過程,從一年半以後就開始接受
失落情緒,並將寄養童視為人生中的過
出養中心媒合,確定媒合時間是兩年後,
客,避免因過度在乎而感到痛苦。一位寄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0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養父母分享面對寄養童分離時的自我調適
寄養童出養後,寄養父母會主動覺察
方式,我一直灌輸自己,寄養童不是我的
自己的角色定位應調整改變,如寄養父母
孩子,他是寄養童而已,我一直灌輸一直
表示,小孩子出養…就已經被收養之後,
催眠自己是這樣子的(F02-009-02) 。
我知道我不能去介入他的家庭,我不能再 給他有選擇或說我會給他希望,所以我不
(二)支持團體協助
應該出現(F03-003-02) 。並且轉化自己面
寄養父母面對寄養童出養的失落悲傷
對寄養童出養後的心情,那我覺得那個調
情緒需要被理解及同理,透過參與支持團
適的話,我還有使用就是書寫,我會在…
體,讓有共同經驗的寄養父母有機會分享
我有部落格,我會那個記錄我的心情,然
及同理彼此心情,有助於調適寄養父母的
後這也是一種抒發(F01-021-01)。
失落情緒。曾參與支持團體的一位寄養父 (五)以照顧新寄養童轉移關注焦點
母表示,我們的支持夥伴的那個團體,就 是我們的寄養爸爸媽媽很重要,夥伴的認
部分寄養父母會選擇以照顧新寄養童
同跟支持,你很快就可以走出來
的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分散生活重
(F05-010-03) 。
心,藉此淡忘因過度思念而產生的失落情 緒,如一位寄養父母表示,我們就是想辦
(三)舉辦歡送會或分離儀式
法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繼續投入我們的工 作,照顧其他的小孩子,盡量避免去想那
確認出養日期後,寄養社工與寄養父 母會共同為寄養童舉辦歡送會或分離儀
個被出養的小孩子(F07-009-01)。
式,包含寄養父母給予祝福、為寄養童整 (六)寄養童生活資訊的定期回饋
理回憶相簿等,讓寄養父母與寄養童皆能 夠有機會表達面對分離而產生的不捨情
在寄養童出養後,若能夠定期獲得訊
緒,並讓寄養童感覺自己被祝福,減少雙
息回饋,對寄養父母而言是最大的安慰與
方遺憾感受。一位寄養父母分享曾參與籌
心情調適方式。如一位寄養父母表示,他
辦寄養童歡送會的經驗,社工老師在讓我
們(收養父母)會想要知道孩子的訊息,
們處理小孩子要離開時,我覺得我的社工
我們(寄養父母)也會想要知道孩子的訊
老師給我很大的空間,他讓我設計整個怎
息,然後這樣子漸進慢慢安撫,讓我們情
麼讓小孩子離開我們,讓收養爸爸媽媽帶
緒可以緩和我覺得這樣可以(F01-016-02
走,他是讓我自己去設計整個行程。然後
) 。
他只給我講大概是怎麼樣,讓我充分參與
寄養父母與寄養童分離過程,如同將
了,讓我覺得我沒有遺憾(F03-008-12)。
自己親生子女出養,會產生失落、焦慮、 遺憾及擔心被責怪等負面感受,透過自我
(四)角色定位調整與情感轉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情緒轉化、同儕支持、舉辦歡送會或分離 371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儀式等,可以降低寄養父母面對出養分離
door,就所有的孩子都講這樣子,我們家
經驗的影響,但寄養童出養後的訊息回
的孩子也講這樣子,就讓他習慣聽那個東
饋,才最能夠讓寄養父母真正感到安心。
西(F05-001-03)。
三、寄養父母之出養準備內涵
(三)陪伴漸進式互動
寄養父母除了需面對寄養童出養的心
當寄養童確定媒合到收養父母後,會
理衝擊與自我調適之外,同時亦需要協助
由寄養父母協助陪同進行漸進式互動過
寄養童進行出養分離準備。寄養父母是寄
程,如視訊會面、出遊等,因寄養父母是
養童最為信任的依附對象,也是出養過程
寄養童與收養父母建立關係時重要的橋
中很重要的陪伴與協助角色:
樑,寄養父母的陪伴也能降低寄養童的焦 慮及不安感受。一位寄養父母分享陪伴漸
(一)協助寄養童理解出養相關訊息
進式互動經驗,我們第一天相見歡是由我
寄養父母在得知寄養童即將出養後,
們帶去,然後他要求就是說我們兩個,因
會開始思考如何讓寄養童理解出養概念,
為是姐妹同時收養,所以我們兩個都要出
並依寄養童的年齡及認知程度循序漸進告
席,我們都要在那邊幫忙安撫孩子,然後
知,減少寄養童因轉換照顧者及生活環境
我們要幫忙陪伴孩子去接觸收養父母,我
而產生焦慮感受。如有一位寄養父母曾試
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好(F01-012-01) 。
圖協助出養至澳洲的寄養童理解出養的概 (四)協助寄養童與收養父母關係建立
念,那是第一個小朋友,這一段過程他還 是有時候還是會悶悶不樂,我就說媽媽不
寄養父母會陪伴寄養童觀看收養父母
是不喜歡你,你如果說你長大你還是想到
寄來的家庭相簿及禮物等,增加寄養童對
媽媽,你還是可以回來給我…慢慢他就是
收養父母的認識及互動意願。一位寄養父
剛開始也是似懂非懂(F04-001-03) 。
母則建議可提供收養家庭影片,讓孩子多 了解對方,他們那邊的生活狀況,然後家
(二)協助寄養童環境適應準備
人的介紹,讓我們有影片可以播放出來讓
寄養父母為了讓寄養童能夠順利出養
孩子看,我們可以跟他多互動,以後要生
及適應新環境,會漸進式依收養父母的國
活的家人(F13-002-01)。
籍蒐集相關文化或語言資訊、籌備歡送會 (五)處理寄養童的分離情緒
等。如一位寄養父母分享,當他媒合成功 了以後,我們知道確定他是去美國,然後
寄養父母期待寄養童能夠感受到自己
我們就會把就是把我們家的那個生活的那
是在祝福之下離開,減少出養過程可能產
個型態改變就變成...那個情境式教學,譬
生的被遺棄感受,其實在小孩子要離開前
如說那個門就叫 door,我們就跟孩子講
我就知道我要讓小孩子…因為我是要讓他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2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知道我是很快樂的祝福他走,所以我都在
化為寄養童可以理解及接受的概念,並可
幫他整理行李幹嘛的時候,我都帶著笑容
事先討論須預告分離的準備時間,增加寄
跟他講這是誰要給他的(F03-012-01)。
養童面對出養的心理準備與調適。如寄養
寄養父母是寄養童出養過程中,最為
社工分享,當然我們不一定要把知道的這
信任及熟悉的依附對象,因此擔負著協助
個訊息就這樣就直接告訴孩子,但是我們
寄養童理解出養準備及與收養父母建立關
可以轉化為孩子可以理解或是說可以接受
係的重要橋樑角色,並透過陪伴漸進式互
的方法,或是正向的一個角度,去解釋這
動過程傳遞對寄養童祝福,增加寄養童面
樣的一個部分,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對照顧轉換的心理調適與信任感。
(SW01-12-5) 。另外,我們會讓寄養父母 把收養父母的照片給孩子看,讓他對這個
四、收出養網絡人員之出養準備內涵
收養父母開始有一些連結,比如說睡覺之 前啦或者是平常生活的時候,有一些…讓
(一)提供收養父母的完整資訊給寄養父母
他跟這個陌生的父母親開始慢慢有一些關
及寄養童
係上的建立(SW12-02-8) 。在此過程中,
寄養社工與收出養社工在寄養童確定
寄養社工及收出養社工須具備評估兒童身
媒合收養家庭時,需要進行溝通協調,傳
心發展的知能,辨別寄養童面對出養時之
遞收出養訊息,且須瞭解出養相關程序與
情緒、行為及心理狀態的敏感度。
工作流程,使寄養父母及寄養童得以透過 (三)提供寄養童充分的生活資訊給收養父
資訊傳遞,更清楚收養家庭的背景資料、 家庭環境、空間設備及文化特質等,收出
母
養社工亦可將收養父母的照顧計劃提供給
寄養社工與收出養社工需要具備良好
寄養父母,以協助寄養童作出養前的生活
的溝通協調知能,寄養社工須協助寄養父
適應準備。如一位寄養社工表示,讓寄養
母提供較完整的生活照顧資訊,以利收養
家庭知道說他到下一個家庭,他會…他接
父母順利銜接照顧角色,而收出養社工則
受的收養的父母的情況,然後還有家裡的
會提供明確完整的照顧資訊給收養父母,
環境還有他包括他居家的這個空間的設
讓收養父母事先清楚寄養童的特殊身心發
備,我覺得這個東西讓寄養家庭跟孩子他
展狀態,以降低寄養童被正式收養後又中
更清楚,其實也可以協助他做一個適應上
斷收養的可能性。如有一位寄養社工表
面的準備(SW11-02-4) 。
示,如果可以讓收養家庭更清楚這個孩子 的一個狀況,其實對於他們怎麼看待這個
(二)協助寄養童參與出養準備
孩子跟怎麼看待孩子的一些行為跟情緒, 是對於他們未來照顧這個孩子是有很大的
針對出養年紀較大的寄養童,可透過
幫助的(SW01-12-10)。
繪本導讀或說故事的方式,將出養資訊轉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3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的角色,更是寄養童生命中的階段父母, (四)轉化寄養童與寄養父母的依附關係
對寄養童付出許多愛與時間,讓寄養童從
在確認媒合到收養父母後,收出養網
中獲得關愛及建立依附關係。寄養父母對
絡人員需協助寄養童面對收養後的心理調
寄養童的照顧投入程度高,當要面對分離
適及建立新依附關係,並且依寄養童身心
時,自然會產生失落情緒,而這份分離感
發展程度安排與寄養父母漸進式分離準
受被重視與理解的程度,是影響寄養父母
備,如改變稱呼、安排短暫分離、增加對
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分離經驗的重要因
不同文化及語言適應等。一位收出養社工
素。寄養父母若能在協助出養過程中確實
分享,因為有時候孩子他其實在寄養家庭
掌握收出養資訊與流程、清楚瞭解收養父
的時候,他是叫寄養爸爸媽媽已經是爸爸
母資訊及感受到收出養網絡人員是以開放
媽媽了,那所以對於收養人的部分,有時
性的態度來處理寄養父母與寄養童依附關
候他們會加一個稱謂,比如說陳爸爸、陳
係,則能夠讓寄養父母感到較為放心。此
媽媽,然後他慢慢的就讓孩子在角色上不
外,在寄養童正式出養後是否能定期獲得
會太混淆,對…那到整個到那個試養的過
訊息回饋及支持性協助,是影響寄養父母
程裡面,孩子可能就會習慣這是爸爸媽媽
失落情緒調適的關鍵因素。因此,除了協
(SW07-07-1)。
助寄養童與收養父母建立良好關係與生活
收出養網絡人員須具備較高的敏感
適應,也應「理解」寄養父母的失落情緒,
度,理解及同理寄養父母與寄養童分離的
並陪伴支持寄養父母「走出」分離帶來的
依附情感,透過漸進式分離準備過程,協
衝擊影響。研究者彙整寄養父母協助寄養
助彼此關係轉化與心理調適,在協助寄養
童出養過程,依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分離經
童出養過程中,充分參與及資訊提供對寄
驗及調適方式,分為準備出養期、媒合出
養父母、收養父母及寄養童都是非常重要
養期及正式出養期三階段:
的。 (一)準備出養期 寄養父母還不清楚收出養流程,且出
伍、研究討論與建議
養期程及相關訊息皆仍模糊未知,協助角 色處於被動狀態而容易產生焦慮及不安感
一、從「理解」寄養父母的失落,到 「走出」分離
受,僅能暫時用逃避的態度面對或參加支 持團體等方式自我調適。 (如圖 1)
寄養父母不僅僅只是暫時照顧寄養童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4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階段
圖1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調適方式
分離經驗
本研究整理之寄養父母出養分離經驗與失落情緒調適-準備出養期 被寄養童責怪遺棄等感受。寄養父母在漸
(二)媒合出養期
進式互動過程慢慢調整角色定位及稱呼,
寄養父母須協助寄養童與收養父母關
並透過為寄養童舉辦歡送會或分離儀式,
係建立,角色上的情感矛盾開始產生分離
表達對寄養童出養的祝福,減少遺憾感受
焦慮情緒,而有失落、難受、擔憂、擔心
。 (如圖 2)
階段
圖2
分離經驗
調適方式
本研究整理之寄養父母出養分離經驗與失落情緒調適-媒合出養期 新寄養童的方式來分散生活重心與注意
(三)正式出養期
力,減少思念情感的影響。但大部分的寄
寄養父母需要處理失落情緒及轉化與
養父母面對失落情緒仍需要被理解及同
寄養童的依附關係,因此會有壓抑情緒的
理,若能夠定期收到寄養童出養後的生活
狀態,較具自我覺察的寄養父母會運用書
照片或相關資訊,是最能夠安撫寄養父母
寫或回顧照片的方式調適情緒;或以照顧
失落及焦慮情緒的調適方式。(如圖 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5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圖3
本研究整理之寄養父母出養分離經驗與失落情緒調適-正式出養期 養期需要預告較明確的出養期程,讓寄養
二、寄養童與寄養父母的關係「分離」 及與收養父母的關係「建立」
父母與寄養童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道 別,減少因關係中斷所產生的遺憾感受。
寄養父母分別在不同階段協助寄養童
出養過程對寄養父母及寄養童都是一種失
理解出養訊息、環境適應準備、陪伴漸進
落經驗,因此支持性服務和訊息提供在任
式互動、與收養父母關係建立及處理分離
何階段都是重要的。(如圖 4)
情緒與關係調整;而收出養網絡人員也透
三、正視寄養父母的參與角色,納入 收出養工作流程重要合作夥伴
過漸進式互動建立彼此關係(包含收出養 社工、寄養社工、寄養父母、收養父母、 寄養童) 、將收養父母的資訊提供給寄養父
(一)理解寄養父母與寄養童的分離感受,
母、讓寄養童參與收養說明準備、提供充 分的生活資訊給收養父母、轉化寄養童與
精緻化漸進式互動
寄養父母的依附關係。
寄養童出養協助過程,會透過漸進式
在寄養童出養過程,任何階段的「訊
互動安排,幫助寄養父母與寄養童認識並
息回饋」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準備出養期
熟悉收養父母,但在規劃漸進式互動前,
需要瞭解寄養童的生活發展,蒐集較完整
若能事先瞭解寄養父母與寄養童對「分離」
的資訊以利媒合收養家庭,並且讓寄養童
的感受與期待,並且針對不同年齡發展兒
理解出養資訊及心理準備;在媒合出養期
童可有不同的漸進式互動內容,則更能增
透過漸進式互動,讓寄養童參與收養說明
加寄養父母與寄養童面對分離準備過程的
準備及持續提供充分的生活資訊給收養父
參與感及減少遺憾。
母,建立彼此熟悉、信任關係;在正式出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6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圖4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本研究整理之出養準備協助內涵 377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一般論述
(二)關注寄養父母面對失落後引發的個人
(四)以開放性收養態度,將定期回饋機制
創傷議題
列入收出養工作流程
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
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
可能因再度經驗分離而引發自身的失落創
與收出養網絡人員的合作關係密切且重
傷議題,收出養網絡人員須具備足夠的專
要,但因角色定位不明確且分離失落情緒
業敏感度及轉介適當資源,並能夠理解及
難以被理解及重視,因此在網絡關係及定
允許寄養父母好好表達失落悲傷感受,適
期回饋機制上常被排除在外,此狀況也讓
時給予同理及正向回饋。
寄養父母感覺受傷。收出養網絡人員應以 『開放性收養』態度,面對寄養父母與寄
(三)增加專業人員處理失落悲傷情緒之教
養童的依附關係,並將定期回饋機制列入
育訓練
收出養工作流程,讓寄養父母在明確的定
在收出養網絡人員教育訓練方面,可
期回饋機制中感受到被尊重且安心。
提昇處理失落悲傷情緒之專業輔導知能,
(本文作者:柯名姿為北台南家扶中心資
增加面對及陪伴寄養父母與寄養童因出養
深社工師;吳曉君為北台南家扶中心社工
過程所產生的分離情緒與失落感受之敏感
員;黃雅羚為元品心理諮商所所長;黃如
度。而在寄養父母教育訓練方面,因照顧
芳為北台南家扶中心社工督導;莊淑惠為
寄養童過程中,常須面臨分離情境,如返
北台南家扶中心主任)
回原生家庭、轉機構安置及出養等,寄養
關鍵詞:寄養童、出養準備、寄養父母、
單位可增加安排面對分離準備技巧之相關
分離經驗
課程,減少寄養父母面對與寄養童分離時 可能產生的失落衝擊及不確定感受。
註
釋
註 1:協助寄養童出養過程中需要寄養社工、收出養社工、公部門社工、心理師及法官 等專業人員依出養流程及工作角色任務給予協助,因本研究參與對象邀請以協助 寄養童出養過程中,有直接接觸寄養父母及寄養童之專業人員為主,故稱為收出 養網絡人員。 註 2:因進行收出養網絡人員焦點團體訪談時,受訪者反應提問 6 與提問 7 相關,因此 合併訪談。 註 3:因在收出養網絡人員焦點團體訪談後,發現提問 3 是寄養父母在協助寄養童出養 過程較無接觸的範圍,因此正式進行寄養父母焦點團體訪談時,取消提問 3。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8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柯名姿.吳曉君.黃雅羚.黃如芳.莊淑惠
讓愛飛翔:寄養父母協助寄養童出養經驗初探
參考文獻 林慧萍(2004) 。 《未婚青少女出養子女的經驗歷程》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學系碩士論文。 周大堯(2012) 。 〈家庭式寄養服務中的依附議題〉 ,《社區發展季刊》,137,117-126。 家扶基金會(2014a)。 《102 年度兒童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成果報告》。 家扶基金會(2014b)。《兒童少年寄養安置服務工作手冊》。 葉郁菁(2011)。 《 「研發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準則」成果報告》。內政部兒童局一百年 度委託研發案。 葉郁菁(2012) 。 〈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準則之研發歷程及重要議題探析〉。《社區發展 季刊》 ,139,67-78。 董琬瑜(2010) 。 《我國機構出養服務之初探-以社工員觀點為例》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雲(2004) 。 《寄養家庭困擾因應之研究-提前終止後並持續寄養服務之角色調適》 。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4)。 〈102 年收出養媒合服務概況〉。取自: 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421&pid=2667。 Forrest, V. (2003).
How post-adoption support can make adoption a success (pp. 132-138). In:
A. Douglas, & T. Philpot. (Eds.), Adoption: Changing Families, Changing Times.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Kadushin, M. (1980).
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 Macmillan.
Rhodes, K. W., Orme, J. G. & Buehler, C. (2001). A comparison of family foster parents who quit, consider quitting, and plan to continue fostering.
Social Service Review, 75,
84-115. Illinois, United States.
社區發展季刊
155 期
379
中華民國 105 年 9 月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Quarterly) CONTENTS NO.155 September 2016
Editorial: Loc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Special Issues: Taiwanâ&#x20AC;&#x2122;s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Social work trends. ........................................................ Tseng Hua-Yuan Transform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Taiwan: Professionalization, Diversity and Globalization .................................. Yeun-Wen Ku Identified social value? A survey of freshman and sophomore social work students. ...................................................... Peng, Huai-Chen Love and Justice: Challenge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 Ying-Chen Chang Participatory Paradigm: A Critiqu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ocial Work .................................................................... Ming-Hao, Liu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Wang,Duu-chiang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Taiwan: Background,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 Pong, Su-Hwa The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Forma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Taiwan: Utilizing the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Developed in USA and UK ............................................................................................. Mary May-lee Ku
The Study of the Improvement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from Departmantal (Institute) Evaluation........................... Lin, Sheng Yee In response to cases and social diversity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 Chen, Cheng-Chi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edagog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n case work assessment training .............................. Shenkuei Hua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under New Trends of Community Work .................................................. Yuan-shie Hwang; Li-hsin Chuang Promoting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community practice- Observation from teaching an undergraduate course ................................................................................. Yi-Yi Chen Reflections of Community Work Education by the Community Work Practice ................................................................... Cho Chun Ying A weakened social work education: how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affect the training of competent community workers ............................. Hong-Che Chien; Chia-Wei Lin Chih-Bang Hsiao Concep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ubation Center: A Case in A Metropolitan City. ................ Huang, Song-Lin; Yang, Chiu-Yen Thinking about Education for Aboriginal Social Work ......................... Ming-Cheng Lee Financial Social Work: The New Approach to Old Problems ............................................................................................ Kuo Teng-Tsung The Improvements of Social Work Field Practicum: An example from BSW program in Taiwan .................................................. Li-Li Mo Facilitating Social Work Studentsâ&#x20AC;&#x2122; Self-learning Ability in Practicum Curriculum-And the Reflection of Internship Institution .......................................................... Pai Chien Ju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Design Defects and Action Response from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 Lin Pei-chi; Lin, Ping-hsien Chou, Ta-yao
Articles: Uti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The Case of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 Li, IPei; Lan, YuanShan The Work Pressur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Chien-Chou Hou; Shin-Yi Wang Wei Hsu; San-Chi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mpowerment program’s effects toward the voluntary teams in New Taipei City.............................................................................................................. Shih, Yang The Road to Home Rebuild:Service Needs of Tainan Earthquake Victims and Social Work Dilemmas ................................. Wu, Chia-Huei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Working Situation and Role of a Guardian ad Litem in Taiwan .......................................................................... Lee, Hui-Chuan; Ho, Yu-Ning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oncurrence between National Pension Insurance Disability Pension Payments and Labor Insurance Disability Lump-Sum Payments-The Case Studies of National Pension Dispute Review ................................................................... Teng, Chih-Heng Make the Love Fly: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foster parents’ experience of helping foster children to go through adoption process ............................................Ko, Ming-Tz; Wu, Hsiao-Chun Huang, Ya-Ling; Huang, Ju-Fang Chuang, Shu-Huei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Quarterly) No.155
September 2016
PUBLISHER .............................................................. PAU-CHING LU PRESIDENT ..........................................................CHIEN, HUI-JIUAN EXECUTIVE EDITOR .................................................... LIN, WAN JU
EDITORIAL
BOARD
CHAN, YI-CHANG
MO, LI LI
CHAO-YIN LIN
PANG-FU LIU
CHIEN-CHUNG SUN
SHENG-YEE, LIN
CHIU, MAN-YEN
SU-HWA PONG
HSU LI-MIN
TSENG MIN-CHIEH
KU, MAY -LEE
TSENG, HUA YUAN
KUAN YU-YUANG
WAN-I LIN
KUO, JING-HOUNG
WEI, HIS-SHENG
LIANG-YEN CHIANG
YANG, SHOU-JUNG
LIU SHU-HUI
YEA-HUEY SHEU
LI-YU SONG
YEUN-WEN KU
MING-JU WU
「社區發展季刊」1~100 期合訂本 限量供應
欲購從速
‧ 「社區發展」季刊自民國 66 年創刊以來,已歷三十 多個年頭,出版了一百多期,這段期間,投稿作者 九百多名,刊登文章二千七百多篇,不但曾入圍優 良政府出版品,且屢屢進入政府出版品暢銷排行 榜。 ‧為慶祝「社區發展」季刊發行 100 期,特將第 1 期 至第 100 期雜誌重新翻印,分卷裝訂。因經費所限, 目前各卷僅提供 150 本供讀者價購。欲購書者,請 洽詢各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部。 ‧本套書可分卷選購,其各卷期數及中心議題如下: ※第 1 卷(第 1 期至第 5 期) ,定價 500 元,其中 心 議 題為 - 為何 及如 何建立 社 會工 作員 制 度;為何及如何發掘並運用社區資源推動社區 工作;大專院校與社區座談會;中華民國社 會工作教育研討會;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與改 進。 ※第 2 卷(第 6 期至第 10 期) ,定價 500 元,其中 心議題為-我國兒童福利工作;如何建立社 會工作人員專業制度;如何改善社會風氣; 文化建設與社區中心;家庭、學校與社區工作 專業化。 ※第 3 卷(第 11 期至第 15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社會個案工作;談社會救助立 法之實施;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討會;殘障 福利專輯;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探討。 ※第 4 卷(第 16 期至第 20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殘障福利的回顧與展望;迎接 老人福利年;現階段社會福利措施之檢討; 社區發展與基層建設;社區倫理與行為規範。 ※第 5 卷(第 21 期至第 25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老人與社區;社會福利評估; 社會行政體系;積極推展社會工作員制度; 鄉村社區發展與農業推廣。 ※第 6 卷(第 26 期至第 30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社區發展工作的新導向;社區 發展人才之培育;社區發展與家庭教育;福 利經濟與福利社會;鄉村社區發展的新方向。 ※第 7 卷(第 31 期至第 35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青少年福利與發展;我國社會 福利資源之開發與運用;社區發展與生活素質 之提升;溝通民間社團,建立社區共識;親 職教育。 ※第 8 卷(第 36 期至第 40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家庭倫理的時代性;婦女專題 研究特輯;社區發展工作整合專輯;變遷社 會中社工員的角色、功能;國際社區發展新貌。 ※第 9 卷(第 41 期至第 45 期),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兒童福利專號;鼓勵民間參 與,開創福利新境;社區居民健康維護;社 會福利與法律;社會福利行政新境界。 ※第 10 卷(第 46 期至第 49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婦女福利;社會教育;殘障 福利;發揮社會工作整合功能-個案管理。 ※第 11 卷(第 50 期至第 54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托兒所;從人的因素談社區發 展;專業督導;社區發展工作;科際組合 與福利網絡。 ※第 12 卷(第 55 期至第 58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老人福利;社區與環保;示 範(實驗)社區之推動與規畫;社會福利政策。 ※第 13 卷(第 59 期至第 63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醫務社工在臺灣;社區保健與 醫療服務;社會工作教育的新趨勢;社會服 務與社會資源;加強社會福利體系。 ※第 14 卷(第 64 期至第 67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面對高齡社會,維護老人權益; 推行志願服務,強化社區發展;社區發展的 前瞻;「全國社會福利會議」專刊。 ※第 15 卷(第 68 期至第 71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國際家庭年」專刊;凝聚社 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會福利政策;社 區發展與婦女領導。 ※第 16 卷(第 72 期至第 75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兒童暨青少年問題之防治;學 校社會工作;高齡化社會問題及其對策;社 政工作之檢討與前瞻。 ※第 17 卷(第 76 期至第 79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福利服務的尖兵-社會工作人 員;福利社區化;弘揚志願服務,建立祥和 社會;婦女保護服務。 ※第 18 卷(第 80 期至第 82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社會福利事業民營化;兒童福 利新局面;加強守望相助,有效預防犯罪。 ※第 19 卷(第 83 期至第 85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關懷老者專輯;變遷社會中的 家庭問題及其對策;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基 金會。 ※第 20 卷(第 86 期至第 88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社會工作倫理;社區工作新思 維;迎接千禧年之社會福利願景。 ※第 21 卷(第 89 期至第 91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社會福利資源之開拓與整合; 九二一震災的社會重建;國民年金制度。 ※第 22 卷(第 92 期至第 93 期) ,定價 3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長期照護體系之建構;國際志 願服務年專刊。 ※第 23 卷(第 94 期至第 95 期) ,定價 3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家庭暴力防治;社會救助政 策。 ※第 24 卷(第 96 期至第 98 期) ,定價 500 元,其 中心議題為-臨終關懷與殯葬服務;身心障 礙者福利;社會福利體系再造。 ※第 25 卷(第 99 期至第 100 期) ,定價 300 元, 其中心議題為-社會工作教育與訓練;社區 發展:新策略與新活力。
「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 限量供應 欲購從速 .本社編印之「社會工作辭典」是一深度、精度兼
本刊撰稿示例 本刊為統一格式,請投稿者參照下列「撰稿示 例」撰寫;來稿若經錄用,其格式不合者,得洽請
有的工具書,首版成書於民國 66 年,73 年、79
作者自行加以更正。
年分別推出修訂版、增修版,發行以來,已成社
一、印製格式:稿件請以中文撰寫,文字編排採橫
政同仁、院校師生案頭重要參考書。惟學術發展
書格式;章節子目層次為「壹、一、(一)、、
日新月異,為期與時俱進,本辭典乃有再度增補
(1)、」 。
之舉。
二、分段與引文: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
.本次編撰,歷時 2 年,參與撰述審閱者遍及海內
直引原文時,如所引原文較短,可外加引
外,或為博碩之士,或為斯界專家,多達二百餘
號,逕抄入正文;如所引原文較長,可另行抄
人,譽為網羅名家,涵融智慧,洵不為過。
錄,但每行之第一字應空三格。
.本版辭典為 18 開精裝本,內容多達百萬字,全
三、圖與表:來稿如有圖表,請以白底黑字繪
書逾千頁,計收名詞 1,667 則,其選採兼顧中外,
製,並應能清楚辨識,以利製版。請以各章
旁及古今,期能致知、實用兼備;並收錄「社會
為單位編號,表之編號與標題列於表上方;圖
工作有關統計資料簡介」暨「社會工作專著目
之編號與標題列於圖下方;圖表資料來源應置
錄」;另編列「筆畫索引」、「分類索引」、「英文
於圖、表之下方。
索引」,俾方便檢索。 .本書問世,對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素質,推促福利 國家之建造,必有裨益,為此,本社不惜耗費巨
四、各篇論著之註釋應附於內文之後,參考文獻之 前,請依序註明作者、書名(或篇名) 、頁碼。 五、參考文獻之標註:
資,重新編印,並奉准公開發售,以嘉惠學界。
文中簡註格式:引用論文時,例如:根據
.本辭典每本定價新臺幣 600 元,掛號郵資每本 75
林強(民 80) 、Davis(1980a)的研究……據以
元。欲購書者,請洽詢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部。
往學者(林強,民 80) 、(Davis, 1980)的研
電話及傳真 劃撥帳號及戶名
究。引用專書時,例如:林強(民 80)、
五南文化 臺中市中山路 (04)22260330 22255688 五楠圖
Davis(1980)曾指出……有的學者(林強,民
書局名稱
地
址
(04)22258234 書用品股份有限 公司
80)、 (Davis, 1980)認為……。若同一作
註: 「社區發展雜誌」 、「全國社會福利會議特刊」 、
於年代後,以 a、b 等符號標明,例如:(林
廣場
6號
「社區發展季刊索引」另加收掛號費 60 元, 請洽上列書局價購。
者在同年度有兩本書或兩篇文章出版時,請 強,民 80a) 、(Davis, 1980a)。 文末列註格式:為免占用過多篇幅,參考 文獻請以本文曾引用者為限。中文資料在 前,以著者姓氏筆畫為序;外文資料在後, 按著者姓氏之字母先後為序。所列中外文 資料請簡單化,並依下列各項,依序書寫: 作者,出版年度,書名、篇名或專題 全名,期刊名稱及卷、期數,頁碼。
五南文化廣場總經銷 24 小時傳真專線 04-22258234 服務專線:04-22260330 分機 811 或 812 信用卡訂閱 請填妥所附信用卡訂閱單後,傳真至(04)22258234 即可 郵政劃撥訂閱 戶名: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帳號:22255688 五南文化廣場門市訂閱 展售門市
地
址
電
話
傳
真
海大書坊
基隆市北寧路 2 號(海洋大學內)
02-24636590
02-24636591
臺大店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 160 號
02-23683380
02-23683380
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 6 號
04-22260330
04-22258234
嶺東書坊
臺中市南屯區嶺東路 1 號(嶺東科技大學內)
04-23853672
04-23853719
高雄店
高雄市中山一路 290 號
07-2351960
07-2351963
屏東店
屏東市中山路 46-2 號
08-7324020
08-7327357
e-mail 訂閱 請填好訂購數量,並回覆至 wunan34@wunan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信用卡專用訂閱單 訂購刊名
價格(不含運費)
訂閱期間
備
年
月
日~ □半年份
年
月
日止 □二年份
註 □一年份
訂戶基本資料 訂購人姓名
生
身分證字號
聯 絡 電 話
住
日 e-mail
址
選擇您的付款方式 □信用卡付款
信 用 卡 簽 名
卡
別 □聯合
□VISA
□MASTER
□JCB
卡
號 □□□□-□□□□-□□□□-□□□□ 信
卡
期
限
金
額
購
日
期
發
票 □個人
抬
頭
(必需與信用卡背後簽名一致)
訂 □公司統編:
授 商
權 店
碼 代
碼
收貨人資料 □同訂購人
電 話 ( 手 機 )
收貨人姓名
收 貨 人 電 話
收貨人地址
運費價格表 地區
國內(不含離島)
國外(航空)
包裹
歐美非
亞太
港、澳
新臺幣 80 元
美金 3 元 5 角
美金 3 元
美金 2 元 5 角
■ 訂購服務
1. 國家網路書店訂購 網址:http://www.govbooks.com.tw 2. 展售門市 展售門市
地
址
交通路線
國家書店 104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捷運蘆洲線 捷運行天宮站 2 號出口(救國團大樓旁)
3. E-mail訂購 國家網路書店客服信箱E-mail: webservice@govbooks.com.tw 訂購項目
社區發展季刊第
期
冊
收 件 人 聯絡電話 收件地址 □ 一般收銀機統一發票 發票資訊
□ 二聯式發票抬頭: □ 三聯式發票抬頭: 統一編號:
-----------------------------------------------------------------------------------------------●公車
【營業時間】 週一~週六 AM10:00~PM19:00
【交通資訊】 如右
長春松江路口: 109、203、214、222、226、279、 280、26 民生松江路口: 109、203、214、214(直達車)、 49、72、222、226、279、280、290 救國團: 226、277、518、612、638 ●捷運
行天宮站
本刊發行宗旨與編輯準則 一、發行宗旨: 為配合國家政策,推動社區發展及宣介國內外有關社會發展、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知識與 經驗,以促進學術交流並落實社區發展工作,特發行本刊物。 二、主要內容: (一)社論-針對當期中心議題,特約請專家學者撰文評論。 (二)專題論述-各期訂定中心議題,針對專題範圍深入論述或評介。 (三)論著、譯著-有關社區發展、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理論與經驗及新知之宣介。 (四)社政報導-社政法規及社政動態報導。 三、發行對象: (一)行政院所屬各部會。 (二)直轄市、縣(市)、鄉(鎮、區)各級社政單位。 (三)全國各公私立圖書館。 (四)各大學社會、社工等相關系、所。 (五)公私立社會福利機構。 四、各類文稿審核程序: (一)中心議題-執行編輯初審→該期季刊輪值主編複審→社(副社)長核定。 (二)學術論著-執行編輯初審→另聘專家學者複審→社(副社)長核定。 (三)一般論著-執行編輯初審→該期季刊輪值主編複審→社(副社)長核定。 (四)譯著-執行編輯初審→該期季刊輪值主編複審→社(副社)長核定。 (五)社政報導-執行編輯初審→社(副社)長核定。 五、各類文稿所占比例: (一)中心議題專論占 40%~50%。 (二)學術論著占 10%~20%。 (三)一般論著、譯著占 20%~30%。 (四)社政報導占 10%~20%。
社區發展季刊徵稿簡則 一、 本刊每年 3、6、9、12 月定期初版,刊載有關社區發展、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之論著,兼 報導國內外相關措施、會議訊息,歡迎踴躍來稿並提供與文稿有關之圖片或照片。 二、 本刊每期均定有中心議題,請就中心議題及有關社區發展、社會福利及社會工作之範圍撰稿 論述或評介。 三、 來稿可用書寫或打字,書寫者請以有格稿紙撰寫,字體工整端正,打字稿行間距離勿過小, 以利編排。 四、 來稿文字以精簡為原則,其中如係學術論著,文長每篇以 1 萬字為原則;譯著須附寄原文影 本、原作者之授權書影本或個人之聲明書,文長亦以每篇 5000 字為限;但特約稿不限制字 數。 五、 投稿者不得將已在其他刊物或研討會實錄中刊載之論文或研究報告再投本刊。 六、 投稿者請註明文稿之英文題目譯名,並附中英文姓名、身分證字號、中文服務單位、通訊 及戶籍地址與聯絡電話。為統一本刊文章格式,來稿請參考本刊提供之「撰稿示例」。 七、 來稿請勿抄襲、改作或侵犯他人著作權;其言論內容均係作者一己之學術見解,文責自負。 八、 來稿均交本刊「編輯委員會」委員或另聘專家學者進行審查;根據審查結果,本刊有權要求 修改或退稿。 九、 來稿一經刊登,即致稿酬,並寄贈該期刊物 2 冊。 十、 賜稿請傳至 sfaa0206@sfaa.gov.tw 聯絡電話:(02)26531953;傳真電話:(02)26531773
⊙第 157 期中心議題為「國際公約與臺灣社會福利發展」定 105 年 12 月 30 日截稿,歡 迎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