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行動介紹
策展理念 四四
三八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地理位置 十二 四八
樹梅坑溪
行動範圍 關係圖
五四
十四 樹梅坑溪 早餐會
一一
地區剖面
村落的形狀 流動博物館 一四
二四
未來的教室
一四六
文史概況
我校門前 有條溪
一七六
三四
在地綠生活 與植物有染 二
○
○
社區劇場
二九四 呂佩怡 吳慎慎
三二六
陳泓易
大事紀
三三四
不可見 可見 一個社群本位藝術學習社群
附錄
根莖式的聯結
二 ○
專文論述
河道樣貌
二二六 二四二
延伸行動 展覽
二六八 二八二
走溪 工作坊
11
10
13
12
這 條 溪, 原 是 沒 有 名 字 的。 老 竹 圍人暱稱它「大坑溝」,意思是「那 條 大 的( 水 溝 )」。 它 流 經 竹 圍 許 多地方,包括「吳仔厝」、「獵鳶(厲 鷂)坎」、「樹梅坑」、「小八里坌」 等 地, 卻 沒 有 專 屬 自 己 的 名 字。 桂 竹 文 史 工 作 室 的 吳 春 和 老 師 以「 樹 梅 」 為 它 起 名, 期 待 此 地 能 重 現 樹 梅樹與溪水相映之景象;藝術家吳 瑪 悧 則 以「 樹 梅 坑 溪 」 為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之 名, 持 續 召 喚 溪 水 與 生 活 其 周 邊 的 人 們。 有 了 名 字, 就 能 讓 人 指稱;有了名字,就能於口中傳頌, 在 心 底 記 憶。 於 是, 樹 梅 坑 溪 的 追 尋 之 旅 也 於 焉 開 展, 溪 流 的 面 貌 也 愈發顯現……
14 15
地 理 位 置 新北市淡水區竹圍是台北市進入淡水的門戶,也是淡水河和大屯 山系間的一塊沖積扇。早期這裡是一片綠意盎然的稻田,居民靠山 吃山、靠海吃海。由於有鐵道經過,民國四十五年先有奇隆、後有
年代開始,隨著捷運 ○
大同陶磁廠進駐。民國五十五年飛歌電子來竹圍設廠,雇用大量員 工,而吸引許多外地人到此工作。自一九九 通 車 、房 地 產 開 發 ,竹 圍 也 跟 著 都 會 周 邊 區 域 一 樣 進 入 高 速 發 展 期 , 成為﹁臥房城市﹂,地貌迅速發生了變化。這裡不僅街道狹窄、高 樓林立,公共設施、綠地規劃不足,形成防災救難限制,也讓竹圍 成為一個生活環境品質不佳、安全沒有保障的社區。 然而,夾在山海之間,竹圍很幸運的在數公里間,可以看到土地 如何從做為生活及生產的農業地景,轉為小型鐵皮工廠的基地,再 變為住商混合的消費空間之演化歷程。它正是城市發展的小縮影。 而住在不同區段的居民,是不同時間的移民,彼此互不相屬,也鮮 少互動。而貫穿在空間與人之間的樹梅坑溪,雖串聯彼此,卻 不太 讓人意識到它的存在。
臺 ( 北 藝 術 大 學 後 面 ,) 及 福
樹梅坑溪源自大屯山系,有清澈的水源,分由坪頂里的水尾及吳 仔厝流下,與來自民生里楓丹白露山區
德里關渡埔頂等支流,經竹圍市街中心,交會在竹圍里竹圍橋下, 再匯集注入淡水河。樹梅坑溪許多老竹圍人都有美好的親水經驗, 那種在溪邊﹁摸蜆仔兼洗褲﹂的生活記憶,以及溪畔樹梅樹林立的 美景,早已不見蹤影。 如果從竹圍捷運站後方的河口,沿著聚落上溯,尋訪樹梅坑溪的 蹤跡:它有時像一條臭水溝,有時隱於柏油路下,有時被水泥拉皮 繃得緊緊,有時又以被污染了的野溪樣貌浮現。樹梅坑溪被人們在 這塊土地的活動所書寫,成了檢視城市生活最好的象徵和隱喻。尤 其在氣候暖化的挑戰下,在樹梅坑溪展開環境藝術行動,也是為了 透過溪水來反思如何讓竹圍地區再次轉化,對於人們所期待的生態 城市發展轉型,期望建立樹梅坑溪周邊成為一個結合生態與創意的 宜居城市小雛型。 樹梅坑溪綿延十二公里長,此計劃主要的創作範圍為中上游的吳 仔厝、紅瓦古厝區、開心農園區,是河道變化相當豐富的一段。活 動 並 輻 射 外 擴 到 四 週 的 區 域 ,結 合 鄰 近 的 竹 圍 國 中 、國 小 、福 德 宮 、 觀海極品社區以及竹圍工作室等公共聚集的場所。
16 17
一 # ○○
#一 ○ ○
早餐會
村落的形狀
我校門前有條溪
在地綠生活
社區劇場
暖身場 # #一 ○二
↑
九 # ○○
↑ 國華高爾夫球場
N 七 # ○○
二 # ○○
九 # ○○
五 # ○○
2m
三 # ○○ 八 # ○○
50m
↑
六 # ○○
#一 ○一
九 # ○○
100m
→ 2500m → 2000m → 1500m → 1000m → 500m → Start 150m
↑↑
四 # ○○
200m
① ② ③ ④ ⑤
國華高爾夫球場 樹梅溪上游分成兩個分
北 投 區 貴 子 坑 山, 集 水 區
樹梅坑溪發源自台北市
貴子坑
樹梅坑溪主要的集水地
小坪頂 區 為 小 坪 頂 大 埤 塘, 原 是 天山海拔五百至七百公尺
為大屯山系的中正山至面 地 區。 面 積 廣 大, 但 集 水
溉 與 儲 水 埤 塘, 現 已 由 地 水 源 並 不 豐 富, 可 能 因 為
小坪頂地區農田主要的灌 主 變 更 為 養 殖 池, 並 提 供
養豬場/養羊場
樹等,生態系豐富。
有 魚 藤、 觀 音 座 蓮、 筆 筒
現 蛙 類 活 動, 原 生 植 物 則
屬 於 原 始 林, 經 常 可 以 發
因 地 形 陡 峭, 沒 有 開 發,
在 民 國 五 十 年 左 右。 本 區
點 五 公 里, 設 置 年 代 應 該
引 水 灌 溉 溝 渠, 長 度 約 一
有北基農田水利會設置的
水 。小 坪 頂 往 上 至 貴 子 坑 ,
遊 客 休 閒 釣 魚 用。 周 遭 的
當地環境仍保持農田種
簡 易 自 來 水, 旱 季 更 常 缺
華 高 爾 夫 球 場 兩 側 流 下。 植 的 特 色 ,生 態 比 較 豐 富 ,
部分溪水被引用做灌溉及
國華高爾夫球場於民國 以鳥類的數量與種類最
溪溪水污染之隱憂。
五 十 四 年 興 造, 佔 地 三 十 多, 常 見 的 有 小 白 鷺、 黃
餐廳和家庭污水是樹梅坑
萬 坪, 擷 取 樹 梅 坑 溪 水 源 頭 鷺、 八 哥、 喜 鵲、 黃 脊
支, 分 別 從 吳 仔 厝 和 國
至 高 爾 夫 球 場, 應 是 樹 鴒等。
台北市新北市交界
下游的田都休耕了。
故, 稻 子 無 法 順 利 成 長,
水 銳 減。 也 因 為 污 水 的 緣
﹁ 洗 豬 糞 ﹂, 導 致 現 在 溪
於大部分的溪水被拿去
學 除 臭 劑 後 排 入 溪 水。 由
初 步 處 理, 污 水 則 噴 灑 化
目 前 僅 進 行 沉 澱、 掩 埋 等
順 溪 流 而 下。 養 殖 排 泄 物
大部分的排泄物從吳仔厝
養 豬, 將 近 兩、 三 千 隻,
吳仔厝約有四棟的人家
①
梅坑溪水量變少的原因之 一。
房。
厝 建 築, 未 改 建 成 水 泥 洋
其 中 ,二 號 住 戶 仍 舊 維 持 古
人 大 都 在 外 地 求 學 、上 班 。
七 十 至 八 十 歲 的 長 者 ,年 輕
蛋 心 地 瓜 。目 前 聚 落 中 多 為
為 種 菜 ,特 產 是 綠 竹 筍 和 雞
二 十 多 年 前 陸 續 休 耕 後 ,改
為 生 ,在 梯 田 區 種 植 水 稻 ,
厝, 人 口 數 較 多, 以 農 作
小八 為 原 舊 地 名﹁ 樹 梅 坑 ― 里坌﹂。六十年前多為土角
屬 淡 水 區 坪 頂 里 ,但 地 籍 仍
吳仔厝的行政管轄區雖歸
自 福 建 泉 州 遷 居 至 此 ,現 今
吳氏祖先於三百多年前
吳仔厝
→ 2000m
樹梅坑溪古道 古道位於妙覺寺後方往 吳 仔 厝 方 向, 沿 途 有 一 座 小 土 地 公 廟﹁ 龍 鳳 宮 ﹂。 早期竹圍地區竹圍國小尚 未 成 立 時, 住 在 樹 梅 坑 的 小朋友都走此古道到坪頂 國 小 上 學。 沿 土 地 公 廟 旁 的 石 階 向 上, 周 圍 兩 旁 皆 為 竹 林 或 杉 木, 行 約 一 公 里, 走 出 羊 腸 小 徑 後 可 至 吳仔厝。
樹梅坑溪橋
龍鳳宮 位於樹梅坑妙覺寺後方 山 坡, 其 供 奉 的 福 德 正 神 整 尊 皆 為 石 造, 有 道 光 辛 丑︵ 西 元 一 八 四 一 年 ︶ 落 款,為百餘年珍貴古祠。
樹梅樹(妙覺寺旁) 樹 梅, 又 名 楊 梅, 果 核 堅 硬, 汁 多 柔 軟 可 口。 果 等 ; 其 葉 可 製 作 芳 香 油、
實 可 生 食 或 加 工 用、 釀 酒
花, 四、 五 月 間 結 果, 醃
香 精。 樹 梅 於 二、 三 月 開
飲用,止渴又可防中暑。
製 樹 梅 湯 汁, 以 開 水 稀 釋
樹主要分佈在樹梅坑一
距 今 六 十 多 年 前, 樹 梅
水泥河道與自然河道交
今 七、 八 十 歲 竹 圍 仔 的 老
帶, 樹 梅 坑 因 此 得 名。 現
妙覺寺下方橋 界 處, 已 經 可 以 看 見 野 溪
石 頭 刻 著﹁ 山 界 ﹂, 應 是
粒 較 小, 與 現 今 市 場 賣 的
土 種 的 樹 梅 口 感 較 酸, 顆
梅 的 經 驗。 他 們 說 野 生 本
日據時期軍隊探查樹梅坑
顯不同。
楊 梅︵ 改 良 過 的 樹 梅 ︶ 明
居 民, 小 時 候 都 有 採 吃 樹
樹梅坑一帶約有三十餘
溪 時 留 下 的 記 號, 亦 為 水
碰 溪 水, 天 然 大 石 頭 都 還
戶 住 家, 這 裡 就 居 住 二 十
利局劃定樹梅坑溪最高界
良種的樹梅。
里長也在民生路底復育改
自 種 的 原 生 種 樹 梅 。此 外 ,
樹梅坑幾戶人家還有一些
妙 覺 寺 旁 數 株, 吳 仔 厝 和
砍 去 做 柴 火 使 用, 現 僅 剩
少 核 大, 產 值 不 高, 常 被
因 原 生 種 樹 梅 味 酸, 肉
多 戶, 是 居 住 人 口 最 多 的
測當時的盛況。
要 有 相 當 的 財 力, 可 以 推
建 造 如 此 規 模 的 房 屋, 也
到 富 麗 程 度, 但 在 早 期 要
間 大 型 古 厝, 雖 然 建 築 不
大 部 分 已 荒 廢。 這 裡 有 三
引 水 灌 溉 種 植 水 稻, 現 在
有 梯 田 分 佈, 從 樹 梅 坑 溪
線。
躺 在 河 道 上, 其 中 有 一 顆
原 始 風 貌, 也 可 以 下 去 觸
→ 1850m
區 域。 沿 溪 兩 側, 早 期 皆
紅瓦古厝
②
→ 1650m
從台東移居來的黃大
黃大哥的田間小寮
故事從黃大哥送了六隻 板, 在 田 間 搭 起 寮 子。 小
哥, 利 用 撿 來 的 十 三 塊 門
養豬場
十幾年前為了山坡地開 氏 兄 弟 飼 養 的 是 北 部 豬,
山 豬 給 陳 氏 兄 弟 開 始。 陳
民生路底加蓋段
後 加 蓋 約 八 百 公 尺, 作 為 釀 酒 、炒 個 小 菜 樣 樣 都 行 。
小 寮 子 ,設 備 齊 全 ,煲 湯 、
劉 媽 媽 性 格 開 朗, 喜 歡 用
圍 大 部 分 地 主 皆 務 農, 但
塊 塊 的 自 耕 農 地, 早 期 竹
樹梅坑溪中游沿岸有一
成為地下水庫。
地 下 水 源, 使 得 農 田 無 法
更無法留住水資源以涵養
來 臨 時, 洪 水 流 速 加 快,
川 該 有 的 配 件, 導 致 暴 雨
土河道剷除了所有自然河
泥 護 岸 的 不 同 樣 貌。 混 凝
道 交 界 處, 生 態 工 法 與 水
石頭河道與三面光水泥河
一六九工廠外頭可看見
一六九工廠
大哥笑著說。
成 天 然 的 室 內 小 瀑 布, 黃
穩 固, 只 是 颱 風 來 時 會 形
舊 梯 田 的 石 堆 而 建, 非 常
吝 於 伸 出 援 手。 寮 子 依 著
需 要 幫 忙, 黃 大 哥 也 從 不
寮 子 作 客, 附 近 的 小 農 若
這裡的居民總喜歡到他的
吃 飼 料, 飼 養 時 間 為 六 個 月 ; 黑 豬 吃 餿 水, 飼 養 時
也 就 是 俗 稱 的 黑 豬。 白 豬
灌溉大部分的竹圍三角平 重 與 脂 肪 均 高 於 白 豬, 成
間 則 超 過 一 年。 黑 豬 的 體
攔 水 壩 及 水 閘 門, 引 溪 水
已 損 毀, 無 法 得 知 確 切 位
花 和 作 物 來 結 交 朋 友, 附
開心農園區
鳳頭蒼鷹
度。
降低對環境生態的污染程
水 排 入 河 川 、水 道 的 數 量 ,
省 成 本 外, 也 可 以 減 輕 餿
格 比 較 低 廉, 吃 餿 水 除 節
料 原 料 成 本 較 高, 艘 水 價
豬 的 體 重 可 達 三 百 斤。 飼
原 地 區, 現 在 水 利 設 施 早
道 路 使 用。 以 前 這 裡 設 有
發, 樹 梅 坑 溪 被 引 入 涵 管
→ 1400m → 1300m
置。 冬天這裡經常出現的鳥 類 約 有 三 十 幾 種, 例 如 : 脊 鴒、 伯 勞、 麻 雀、 白 頭 翁等;猛禽則有鳳頭蒼鷹、 大卷尾等;鳩科的有紅鳩、 類生態的好地方。
珠 錦 鳩 等, 是 竹 圍 觀 察 鳥
開心園 喜 愛 種 花 的 劉 媽 媽, 在 園子裡玩花蒔草時感覺最 開 心, 所 以 將 種 滿 心 愛 花 朵 的 園 子, 取 名 為﹁ 開 心 園 ﹂。 劉 媽 媽 不 但 種 花, 對於農作物的習性也非常 熟 悉, 還 替 園 內 的 花 與 作 物 製 作 介 紹 牌, 將 它 們 分
近 的 農 友 都 認 識 她。 劉 媽
變, 逐 漸 減 少 耕 作, 或 將
隨著時代變遷產業結構改
別 拍 照 記 錄, 集 結 成 冊。
踏 車 至 開 心 園 ,整 理 作 物 ,
媽每天早晨都從家中騎腳
新 住 民 們。 農 作 物 多 為 自
農地借用或租用給後來的 用, 或 與 鄰 居 分 享, 較 少
再 拔 菜 回 家 煮 中 餐, 這 樣
販售。
看 似 單 純 又 健 康 的 生 活, 就是劉媽媽最幸福的夢
→ 1050m
→ 1250m
想。
→ 11 0 0 m
③
關渡新洋房 樹梅坑溪的汙染部分來
樹梅坑溪就在馬偕醫院 水 道 的 建 設, 家 庭 廢 水 直
到。 竹 圍 目 前 尚 無 污 水 下
馬偕醫院旁紅磚人行道
圍牆外的紅磚人行道下默 市區部分將有污水設施接
接 排 入 樹 梅 坑 溪 中。 未 來
自 民 生 污 水, 此 處 即 可 見
默 流 著。 當 初 因 安 全、 衛
溪水的負擔。
二 管 計 畫, 預 計 民 國 一 ○ 年 完 工, 希 望 到 時 能 減 輕
生 等 因 素, 將 河 道 加 蓋, 因 此, 通 往 橋 頭 土 地 公 廟 之路就看不見樹梅坑溪了。 走 道 旁 有 幾 株 青 苧 麻, 莖 富 含 纖 維 質, 在 工 業 時 代 之 前, 是 製 作 麻 布 袋 和 麻 繩 的 材 料, 現 在 原 住 民 仍會利用青苧麻編織衣物、
口密集的住宅區與菜市
小八里坌山支流貫穿人
橋頭土地公廟 橋頭土地公廟開始於溪 邊 的 一 顆 石 頭, 後 擴 增 加 蓋 於 樹 梅 坑 溪 之 上, 仔 細 聆 聽, 可 以 聽 見 流 經 土 地 音。 橋 頭 土 地 公 廟 是 許 多
公廟下的樹梅坑溪的聲 老 竹 圍 人 聚 集、 閒 談 的 地 方,中午還時常開伙呢。 此 處 河 道 變 小, 大 雨 來 時, 中 上 游 沖 下 來 的 樹 枝 石 頭 容 易 阻 塞 涵 管, 造 成 嚴 重 淹 水。 此 處 也 是 過 去 樹 梅 坑 溪 最 深 的 地 方, 舊 稱 為﹁ 大 坑 溝 ﹂, 約 有 兩 層樓深,可抓毛蟹。
馬偕醫院滯洪池
禍。
避免雨水大量流出釀成災
部 份 雨 水 暫 時 留 在 池 內,
量, 滯 洪 池 的 作 用 便 是 將
水溝無法承載過大的水
水 溝 排 水 ; 一 旦 下 大 雨,
擋 了 水 的 下 滲, 只 能 透 過
油, 造 成 不 透 水 環 境, 阻
都市裡多鋪設水泥和柏
④
揹袋,頗具有經濟價值。
往來台北與淡水的重要橋 場 ,吸 納 家 庭 廢 水 及 垃 圾 ,
青苧麻
年橋身拓 樑,直到民國七 ○ 寬,竹圍橋重要性仍不減當
嚴重的污染程度更甚樹梅
小八里坌溪
年。橋下可見樹梅坑溪主流
坑 溪 主 流, 並 加 速 了 優 養
竹圍橋
︵直行︶及小八里坌山支流
化 的 現 象。 在 未 降 雨 的 狀 主流還大。
→ 550m
態 下, 這 條 支 流 的 水 量 比
︵右流︶匯集。 這裡也能看到夜鷺的蹤 跡。 夜 鷺 為 夜 行 性 鳥 類, 台語又稱暗光鳥,其棲息環 境原為溪流或池塘,本以魚 類、 蛙 類 和 軟 體 動 物 為 食 物。但隨著人們往溪流隨意 傾倒餿水、垃圾,白天牠們 就會站在溪流裡,等待食物
→ 500m
流經腳邊。污染改變了牠們 的覓食習性。
→ 800m
→ 950m
涵洞 因淡水捷運線橫越樹梅 坑 溪 而 建 此 涵 洞, 連 接 竹 圍 市 區 與 河 岸。 為 了 消 防 車 輛 便 於 通 行, 涵 洞 通 道
竹 圍 淡 水 河 高 灘 地 邊, 原
竹圍工作室位於新北市
竹圍工作室
計 不 良, 一 遇 大 雨 或 河 道 為供飼料工廠試驗用的雞
低 於 水 平 面, 加 上 排 水 設 淤 積 時, 涵 洞 便 成 了 一 攤
究發展的生活空間。
駐, 作 為 創 作、 展 演、 研
灣各地藝術工作者短期進
的 方 式, 開 放 讓 國 際 及 台
人 的 努 力 下, 以 獨 立 自 營
藝 家 陳 正 勳、 范 姜 明 道 等
室負責人蕭麗虹和兩位陶
寮。 一 九 九 五 年, 在 工 作
小水池。 涵 洞 像 是 個 音 場, 一 個 靜謐自然與吵雜城市的交 界 處。 在 這 個 過 道 上, 還 有藝術家潘羽祐所繪的竹 圍城市:藍色的溪水包住
)
鄭氏古厝
至 今, 已 有 一 百 多 年 的 歷
鄭厝第四代 阿 – 珠 姨︵ 現 年六十多歲︶的太祖定居 史, 古 厝 大 多 維 持 舊 有 樣 貌。 門 上 仍 留 有 堂 號﹁ 鶴 浦 ﹂, 暗 自 說 著 祖 先 的 故
→ 300m → 200m
了 在 睡 夢 中 的 竹 圍 城 市, 一個﹁臥房城市﹂。
竹圍碼頭 入 ( 河口 樹梅坑溪在竹圍碼頭匯 入 淡 水 河, 對 岸 是 八 里 的 觀 音 山, 左 眺 關 渡 大 橋, 漁 人 碼 頭 。河 口 生 態 豐 富 ,
右望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及 為各種植物與鳥類棲息之 地, 埃 及 聖 鹮、 白 鷺 鷥、 夜 鷺 等 都 時 常 見 到。 退 潮 時更是觀察彈塗魚和招潮 蟹的最佳場所。 往河口的步道上有好幾 株 苦 楝 樹, 苦 楝 樹 是 台 灣 原 生 植 物, 春 暖 時 淡 紫 花 事。
⑤ → 100m
開 滿 欉, 煞 是 浪 漫, 渾 然 不覺﹁苦戀﹂滋味。
埃及聖
→ 250m
文 史 概 況
凱達族人沿河而居 三百年前,因為資源不足和外族侵略,大批凱達格蘭族的居民自八里坌︵今新 北市八里區︶離開,搬往他處。他們經過龍形地區,從河流最窄的地方,冒險橫 越過淡水河,抵達現在的象鼻頭,然後,分成兩個路線遷徙,一支向東往夏嘮別 ︵今台北市北投區︶,另一支則移居到小八里坌︵今新北市淡水區竹圍︶。找到 水 源 後 ,族 人 們 或 在 樹 梅 坑 溪 口 住 下 ,或 沿 著 溪 流 往 大 屯 山 走 ,到 達 小 坪 頂 一 帶 , 從此過著漁牧、狩獵、農耕的生活,樹梅坑溪滋養了他們和他們的種作。
漢人引水灌溉田地
年到一七七 ○
年,堂號﹁濟陽﹂ ○
凱達格蘭族在這裡種植桂竹,作為防風的村牆,﹁竹圍﹂因此得名,他們度過 了半個世紀以上的平靜生活,直到西元一七五 的蔡姓家族以十三世祖蔡吉祖為首,陸續由中國渡海來台,定居於竹圍仔、關渡 埔頂、竹仔林、樹梅坑一帶,當時的土地幾乎沒有開發,蔡姓家族於是向平埔族 人購買土地,耕田為業,為了引水灌溉,購得的土地大部分都在樹梅坑溪畔,沒
年 前, 高 姓 家 族 也 從 金 山 遷 ○○
有水源的地區就以旱地種植為主 ,此外,沿淡水河岸補魚,也是當時重要的經濟 活動之一。
西元一八 到 小 八 里 坌 地 區, 住 在 紅 瓦 古 厝 內、 樹 梅 坑 和 小 八 勢 里 一 帶, 開 始 在 樹 梅 坑 溪 流 域 開 挖 梯 田 以 種 稻。 幾 年 後, 堂 號﹁ 鶴 浦 ﹂ 的 鄭 姓 家 族 也 搬 進 來 了, 落 腳 於 現 在 的 民 權 一 街 沿 河地區和紅瓦古厝內;現在大同路路口後方 約 五 十 公 尺 處, 有 一 座 前 清 古 墓, 碑 文 老 舊 無 法 辨 識, 但 堂 號 正 是﹁ 鶴 浦 ﹂, 且 有﹁ 皇 清 ﹂, 推 測 應 該 是 清 朝 的 官 吏, 此 時, 樹 梅 坑溪畔的水田已有小型的灌溉系統。
日本時期 建設渠道供水系統 樹梅坑溪的主要發源集水區為大屯山系面 天 山 到 中 正 山 一 帶, 集 水 區 並 不 大, 到 日 治 時 期 西 元 一 八 八 五 到 一 九 四 五 年 間, 集 水 的 水 量 已 經 不 足 以 供 應 農 田 所 需, 所 以 樹 梅 坑 溪 的 農 田 供 水 系 統 開 始 分 成 兩 大 體 系, 除 了 樹 梅 坑 溪 的 渠 道 供 水 系 統 外, 更 在 各 個 地 區 建 設 埤 塘, 約 三 十 多 座, 成 為 旱 季 農 田 的 水 源和部分居民的飲水。
30 31
當 時 樹 梅 坑 溪 的 渠 道 供 水 系 統, 可 以 分 為 幾 個 地 區 : 一 是 小 坪 頂 供 水 系 統, 目 前 還 有 少 部 分 的 渠 道 ; 二 是 吳 仔 厝 灌 溉 渠 道, 供 應 當 地 的 梯 田 ; 三 為樹梅坑溪沿溪的引流系統,現已大部分荒廢;四是竹圍地區的渠道灌溉系 統,由現在民生路底到鄭氏古厝到許厝,約一百多公頃的三角平原農田,是 當 時 主 要 的 農 耕 地, 人 們 由 樹 梅 坑 溪 的 中 下 游 建 設 灌 溉 渠 道, 長 度 達 十 公 里,且利用埤塘蓄水、調節水源,還設置灌溉管理的體系,讓每個農田有可 以引水灌溉。可以想見溪水分流的景象,樹梅坑溪日復一日柔韌著人們的生 活與田土。
左→↘ 影像提拱:郭傳
國民政府時期 佃農靠水種作 一九四五年後的二十年間,人口漸漸增加,但沿河土地有限,大部分的可 耕地為少數地主或家族所有,一般居民多為佃農,必須繳納高額租金,經常 因為氣候的關係和水源不足,而沒有很好的收成,往往種了一整年的稻子, 卻 所 剩 不 多, 有 些 人 會 在 淡 水 河 畔 捕 魚 或 養 些 雞 鴨 來 增 加 收 入, 但 即 使 如 此,日子還是清苦,直到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後,變成自耕農, 生活才慢慢好轉。
32 33
←↙ 影像提拱:郭傳
廠房林立的竹圍
台灣飛歌公司
五零年代的竹圍
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就業人口
工業起飛 溪流是重要飲用水 民國五十年代,因為台北地區的經濟建設需要,竹圍地區開始發展起初級 建設工業,如磚塊、磁磚、瓷器等工業,其中以奇隆磁磚工業︵現為幸福社 區︶、大同瓷器公司︵現為裕隆汽車展示館︶規模最大。工廠不斷設立,竹 圍的年輕人大量投入生產線上,收入的增加,大幅度的改變的生活型態。 十年後,加工電子業蓬勃,竹圍地區以飛歌電子公司最具代表性,在民國 六十年代已有六百多元的月薪,算是相當高的收入,因而吸引大批外地青年 來 此 工 作 ,員 工 最 多 時 高 達 三 四 千 人 。民 國 七 十 年 代 ,東 菱 電 子 、中 興 紡 織 、 勝宏實業、蘋果牌等大型公司都來此設廠,工廠所提供的就業人口超過一萬 人,竹圍成為工業之城。外地員工的住宿連帶造就建築業的興起,不少員工 在竹圍地區落地生根,現今觀海極品社區即為當時飛歌電子工廠所在地。 大部分的農田也就從此靜靜衰退、慢慢荒蕪。但因為彼時的竹圍地區沒有 自來水,大部份的居民在用水上仍需要汲取溪水或是掘井,這二十年間,樹 梅坑溪在人 們的飲用水源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34 35
人為破壞 樹梅坑溪奄奄一息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部份的工廠遷移或關閉,不過,民國七十二年關渡 大橋完工,同年供應自來水,十四年後的冬天,捷運淡水線全線通車,從淡 水到台北車站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許多人開始移往竹圍,大樓紛紛建立。 五十年代時竹圍地區的人口不到一千人,民國一百年後已近三萬五千人,增 加三十五倍,是淡水區人口成長最多的地區。 然而,竹圍竟沒有下水道系統,下游的民生廢水,只經過簡單過濾便排進 樹梅坑溪中;小坪頂的大埤塘是樹梅坑溪主要的集水區,後由地主變更為養 殖池,養殖魚類,提供釣客休閒,魚池附近有許多餐廳,汙水就直接排入溝 渠內;大型養豬戶在河流的中上游養豬,合計上千隻,養殖的排泄物目前僅 進行沉澱、掩埋等初步處理,汙水則是噴灑化學除臭劑後,連同家庭、工業 汙水全部匯流進樹梅坑溪中,不只汙染河川,也使下游的稻田無法生長。 一六九工廠外是石頭河道和三面光水泥河道的交界處,混凝土河道鏟除了 所有自然河道該有的功能,無法留住水資 源,讓農田無法成為地下水庫,每 逢 暴 雨 來 臨, 洪 水 流 速 加 快。 加 上 民 國 五 十 四 年 開 始 興 建 的 國 華 高 爾 夫 球 場,截取上游源頭來澆灌三十萬坪的草地,溪水急遽減少,因此,整個流域 從吳仔厝以下都呈現高度汙染的情況,越到下游越是嚴重。 十 幾 年 前, 宏 國 建 設 為 了 開 發 山 坡 地, 於 民 生 路 底 將 樹 梅 坑 溪 引 入 涵 管 後,加蓋約八百公尺,作為道路使用,致使河道縮小,中上游的樹枝石頭堆
積、阻塞涵管,常造成橋頭土地公廟附近淹水嚴重。事實上,加蓋也就等於 宣告了河流的死亡,因為在黑暗的溝渠中,汙染物不斷堆積,清淤不易,孳 生病菌,生物無法生長。 此 外, 樹 梅 坑 溪 的 支 流 小 八 里 坌 山 支 流, 貫 穿 人 口 密 集 的 住 宅 區 與 菜 市 場,吸納家庭廢水及垃圾,污染程度顏重,更甚樹梅坑溪主流,並加速優養 化現象。在未降雨的狀態下,這條支流的水量竟比主流還大。且因淡水捷運 線橫越樹梅坑溪,所以又建造涵洞連接竹圍市區與河岸,為了方便消防車輛 通 行 ,通 道 的 設 計 低 於 水 平 面 ,但 如 此 一 來 排 水 不 良 ,一 遇 大 雨 或 河 道 淤 積 , 這裡成為頭號淹水的地方。 至 此, 樹 梅 坑 溪 只 能 拖 著 黑 黑 瘦 瘦 的 身 子, 奄 奄 一 息 ; 難 以 想 像, 不 到 一百年前,它曾經是生態豐富、滋養萬物、在人們身邊潺潺流過的清泉。
36 37
台鐵淡水線行經竹圍
→↘ 影像提供:基督書院
竹圍
淡水河口
八里
基督書院遠眺淡水河
﹁文史概況﹂資料主要參考竹圍國小陳建興老師﹁小溪 的眼淚|樹梅坑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和吳春和老師編 寫的︽桂竹山水︾,並匯集團隊歷年工作坊和田野調查 的成果。
38 39
b
a
捷運 忠義站
捷運 關渡站
捷運 竹圍站
樹梅坑溪
國華 高爾夫球場
臺北 藝術大學
關渡大橋
40 41
b a
43
42
策 展 理 念
吳 瑪 悧
水能載舟,也可以覆舟。這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我 們生活在台灣,大家共有的切身經驗。受暖化影響, 氣候的極端化使得我們每遇大雨,就開始擔心不知住 在哪裡的人又將面臨無家可歸的困境,以及更根本的 糧食問題。對於這塊島嶼的未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如
卻是藝術觀照的所在,因此 ( vision)
何安居?願景與想像是甚麼?好像沒有細細討論過。 然而願景與想像
我們思索著:面對我們熟悉的生活地方,藝術可以如 何創造改變的契機? 樹梅坑溪是一條流經淡水竹圍的小溪,源自大屯山 系,有清澈的水源,經竹圍市街匯入淡水河,總長約 十二多公里。由於農業及家庭廢水排放,造成河川汙 染。另一方面,竹圍自從有了捷運後,由於交通便捷 帶動地方發展,十多年間,原來的農田或工廠快速變 成一棟棟數百人居住的大樓;原本可以讓水停留的土 地水泥化後,水無處竄流,而屢屢造成淹水災情。在 地方要求下,近年的溪流整治,都是局部、片面的, 而 不 是 系 統 性 地 面 對 水 的 問 題, 於 是 水 患 沒 有 根 本
44 45
解決,河川走了樣,人與水的親密關係也被改變。這 個聚落與溪流因此就如一張羊皮紙般,快速被擦掉重 寫,然而它到底變成了什麼? 帶著一連串的提問,我們開始尋求與不同的專業者 對話:文史工作者、都市規劃師、水資源環境專家、 植物及昆蟲生態、有機耕種、養豬行家等。一步一步 的,從下游到上游,我們透過溪流、透過水,透過在 地人的生活經驗,把破碎的土地和專業而區隔化的知 識,一片片重新拼組出土地的樣貌。於是我們想到, 樹梅坑溪既被人們在這塊土地的活動所書寫,也將成 為檢視城市生活最好的象徵和隱喻,如何透過溪水來 反思,便是它未來的機會所在。於是我們結合在地大 學︵淡江、北藝大︶和竹圍國中、國小,邀請藝術家 進駐,與居民、不同專業者透過創意對話,希望讓人 開始重新認識和想像地方。 一條溪流健不健康,直接影響生活在它周邊的人生 活得好不好。到底如何透過美學的實驗介入生活,尤 其當土地商品化,河川也面目全非,我們如何在跨領
域 社 群 的 共 同 合作 下, 介 入 到 空 間 政 治, 推 動 生 態 城 市的理想?而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轉型,藝術往
︶,然而藝術在此扮 Miwon Kwon
往成為失落的地方創造節慶的媒介,藝術家﹁一個地 方又一個地方﹂去︵
公共
︶ 的環境藝術想法, integrative
︶ 帶著這些反省性的質 Patricia Philips
演的角色為何?﹁藝術有否可能成為形塑公眾 的 媒 介?﹂︵ 問和對於具統合性 ︵
我們與這些長期在地耕耘的藝術家及專業者們,透過 一年半的時間,去尋找邁向實踐的可能。
46 47
行 動 介 紹
新北市竹圍地區有個地名叫﹁樹梅坑﹂,據說過去這裡 種了許多樹梅因此為名。樹梅坑溪忽隱忽現地以不同的面 貌流經這片土地:
山邊石頭縫中的田野渠道 村落裡水泥化的大排水溝 高樓底下的污水下水道 再從捷運旁涵洞下,流入淡水河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希望藉著追溯樹梅坑溪,認 識住在這裡的人們,並邀請新舊居民一起來對話,重新認 識這塊土地,共同討論溪流的問題。同時也希望去反思, 在快速的空間發展歷程中,土地破碎化、人與環境切割的 生活,要把大家帶到哪裡去?尤其在氣候暖化的效應下, 竹圍的未來有沒有可能變成都市生態聚落的典範?
50 51
公眾的概念,以環境為課題,透過跨領域的合作實驗,探討地
受到文化行動及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啟發,︽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秉持透過 藝術形塑公共
藍圖。這個
方因為不當發展而逐漸失去特色,環境及生活品質逐漸下降時,如何透過藝術 學習和行動實踐,轉換思考,一起重新勾勒一個理想的生活系統 生活系統是符合土地倫理的,是與我們日常生活連結的,也是做為未來推動、 改造我們生活地景的﹁新型態地景藝術﹂的藍圖。這個﹁新型態地景藝術﹂是 修復性生態藝術的實踐,有別於過往環境藝術僅做為反思、觀想的操作,︽樹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希望在環境美學上,與專業者、與居民共同建立一種創 意合作,引發對於周遭生活環境更多的關注,並因此對於台灣更多在失落的地 方生活的人們,以及藝術工作者有所啟發。
每 月 最 後 一 個 週 末, 依 著 節 氣 選 擇
【樹梅坑溪早餐會】
行竹圍在地綠生活的行動研究與實
與 竹 圍 國 中 合 作, 透 過 植 物 和 水 進
【在地綠生活
主 要 行 動 方 案
當 地 栽 種 的 時 令 蔬 果, 沿 著 樹 梅 坑
踐,將在地知識轉化為課堂內容。
與植物有染】 ─
溪 流 域 的 不 同 地 點 舉 辦 早 餐 聚 會, 串連上中下游居民。
【社區劇場】
劇的方式認識生活所在的樹梅坑
邀 請 新 舊 居 民、 大 人 與 小 孩, 以 戲
從﹁ 臥 房 城 市 ﹂ 到﹁ 都 市 村 落 ﹂,
溪, 並 延 伸 至 公 共 議 題 的 討 論, 進
【村落的形狀
藉 著 流 動 博 物 館 的 裝 置 設 計, 探 索
而形塑社區文化生活。
流動博物館】 —
和回應都市的﹁村落感﹂。
【我校門前有條溪】 邀 請 視 覺 藝 術、 舞 蹈、 音 樂 等 不 同 專 長 的 藝 術 家 進 入 竹 圍 國 小, 與 竹 圍 國 小 師 生 合 作, 以﹁ 五 感 ﹂ 來 重 新認識我們居住的樹梅坑溪周邊環 境。
52 53
57
56
59
58
樹 梅 坑 溪 早 餐 會
吳瑪悧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團隊 社區居民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定期於每個 月 的 最 後 一 個 週 末, 由 參 與 居 民 提 供 場 所, 在樹梅坑溪流域選擇不特定地點舉辦早餐聚 會。
—親 自 用 竹 圍 地 區 當 地 栽 種 的 時 令 蔬
從輕鬆、不拘形式的對話,透過「親身體 驗」 果, 來 探 討 人 與 環 境 的 關 係。 它 既 宣 示 著 一 種 回 歸 土 地, 與 自 然 共 生 的 新 生 活, 同 時 也 是與人與人、人與環境建立關係的起始。 除了當月的食材,每次早餐會都針對不同 主題,譬如雨水回收、食物安全、水質檢測、 酵 素 製 作、 自 然 農 法、 有 機 堆 肥、 循 環 生 態 養 豬、 滯 洪 等, 邀 請 專 業 人 士 前 來 一 同 分 享 交 流, 並 與 在 地 居 民 交 換 實 際 做 法 經 驗, 結 合 與 自 然 共 生 的 新 生 活, 並 且 一 同 思 索、 創 造在地的新契機。
60 61
早餐會 〇〇〇
暖身場 立春
民國一〇〇 年一 月二十二 時間 九 時 至十一 時三十分 開心園(劉家花園)
地點
菜園鮮採生菜沙拉、冠軍 桂圓麵包/吐司(奶油、 果醬、青醬)、薄荷/鮮 蔥烘蛋、油飯、韭菜薄餅 荷香草茶.現煮咖啡 菜園鮮採蔬菜湯、超Q豬 肚湯
現場菜單 ◇ 食 飲 湯
經 場、 穿 越 人 車 爭 道 的 窄 身 巷
過夾身於巷弄間的傳統市
道,微微上坡,一路往東北方前進, 十 三 分 鐘 後, 建 築 物 們 像 是 集 體 稍 息,一齊退位給整片田野、山稜和大 冠鷲翱翔的天空。 住在前方竹圍聚落的人們,每天早 上或騎車、或散步到竹圍後方種菜, 採摘當日熟成的大陸妹、小黃瓜和龍 鬚菜,旋即登上中午的餐桌,過著食 物里程不超過一公里的生活。從這裡 開始,我們認識了隨著四季更迭,種 著她心愛的各式花朵的劉太太,和她 來的黃大哥,利用十幾個門板在田間
悉心照料的﹁開心園﹂;從台東移居
害黑豆酒;曾為上海菜總鋪師的阿財
搭起寮子,吆喝著朋友來喝自釀的厲 大哥,也在此自耕自食,利用白蘿蔔 切絲燜炒的爛糊肉絲,簡單食材卻有 豐富口感,是深藏不露的功夫菜,而 ﹁樹梅坑溪早餐會﹂就在﹁開心園和 朋友們﹂中上菜了
62 63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0
早餐會 〇〇一
二月。胡蘿蔔 雨水
民國一〇〇 年二 月二十七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紅瓦古厝區 樹梅坑十二號對面涼亭
地點
樹梅坑溪邊的生活經驗 ◇ 主講 在地居民等人 吳春和先生 桂竹文史工作室
竹圍文史 ◇ 主講
現場菜單 ◇ 食 新鮮胡蘿蔔沙拉 飲 七葉蘭茶,現煮咖啡
樹梅坑溪邊的生活經驗 數 代 居 住 在 樹 梅 坑 的 在 地 居 民, 經 歷 樹 地 的 轉 變, 究 竟 人 們 是 過 著 愈 來 愈 好 的 日
梅 坑 溪 曾 經 有 蝦 有 魚 的 時 期, 看 著 這 塊 土 子?還是愈來愈能容忍的日子?
竹圍文史 樹 梅 坑 曾 經 充 滿 樹 梅? 現 在 還 有 嗎? 這 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小記 像 是 參 加 樹 梅 坑 溪 秘 密 結 社 般, 跟 著 飛 揚 的 鯉 魚 旗, 一 路 走 到 樹 梅 坑。 這 一 帶 很 忙 清 洗 菜 葉, 將 從 阿 財 大 哥 菜 園 中 採 摘 的
神 奇 地 保 留 著 幾 幢 紅 瓦 古 厝, 早 到 的 人 幫 胡 蘿 蔔 變 成 胡 蘿 蔔 沙 拉。 第 一 場 樹 梅 坑 溪 桂竹文史工作室的吳春和老師
早餐會就在充滿前人生活痕跡的紅瓦古厝 在 紅 瓦 厝 前 講 古, 黑 白 照 片 裡 凝 結 著 竹 圍
前展開 的 古 早 風 貌。 樹 梅 坑 溪 像 是 一 個 共 通 的 暗 一 群 人 共 食、 談 天, 看 似 尋
號, 剛 好 經 過 的 附 近 住 民 指 點 著 該 找 哪 些 常 又 透 著 些 許 新 鮮 的 生 活 場 景, 溝 通、 交
人聊在地事
對樹梅坑溪的回憶。
流 著 大 家 對 土 地 的 理 解 和 情 感, 勾 起 人 們
64 65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1
早餐會 〇〇二
三月。厝角草 春分
民國一〇〇 年三 月二十六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地點 菜園區.養豬人家附近
都市農園與雨水收集 ◇ 黃先生、阿財大哥 與談 鄭小姐等人 菜園主人們 張聖琳老師 台大城鄉所
現場菜單 ◇ 食 厝角粿 飲 香茅薄荷茶,現煮咖啡
都市農園與雨水收集 地 震、 火 災、 海 嘯 災 難 過 後, 乾 淨的水及充裕的糧食是安定人心 。
的 首 要, 它 們 更 維 繫 著 人 類 的 存 亡
雨水收集裝置 Q&A 二、水壓問題?
一、水撲滿方便做? 三、蚊蚋怎麼辦? 四、怎樣更具美感?
66 67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2
早餐會 〇〇三
四月。樹梅 穀雨
民國一〇〇 年四 月二十四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地點 觀海極品大樓廣場
在世界地球日尋找樹梅坑溪和在 地的樹梅樹 樹梅坑溪流經了城市之後,到哪裡去 了?本地還有在地樹梅樹嗎?早餐會邀 現況地圖,期望能與擁有樹梅坑記憶的
請淡江大學建築系師生提出竹圍目前的 新舊居民們一同討論或修正。
小記 在 觀 海 極 品 的 開 放 空 間, 黃 瑞 茂 老 師帶領大家針對竹圍地區進行現場問卷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觀海極品外部空間 憩場地,竹圍地區人口有持續移入的趨
的開放性讓它成為大竹圍地區重要的休 勢。也發現住民的工作步調,會影響開 全聯和竹圍市場為主,但對竹圍市場的
伙、採買的次數,居民採買的地點多以
方面卻也因為市場缺乏規劃而以髒亂形
觀感非常矛盾,一方面覺得方便,另一 容它。至於都市農耕,大部分的人是疏
坑溪和在地的樹梅樹 農耕,必須考量活動的參與時間能不能
離、陌生和不感興趣的,若要推廣都市
在世界地球日尋找樹梅 ◇ 更多人一同來參與。
和現代人的工作生活融合,才有辦法讓
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主講 黃瑞茂 梅子飲、甘蔗飲
現場菜單 ◇
飲
68 69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3
觀海極品開放空間 五 年 的 也 不 在 少 數, 而 這 可 能 代 表
居 住 十 年 以 上, 但 不 到 一 年 與 一 至
對 於 開 伙、 採 買 的 次 數 與 位 置。 因
自營還是給人聘僱︶可能會影響他
現住民的工作的步調︵位置、內容、
以 生 活 的 角 度 來 看, 我 們 可 以 發
多以全聯為主。
選 擇 全 聯 福 利 中 心 與 竹 圍 市 場, 但
買 一 到 兩 次 為 主, 而 採 買 的 地 方 多
買部分大多民眾多選擇一個禮拜採
者 開 伙 的 次 數 是 較 為 頻 繁 的。 而 採
伙, 但 另 外 可 以 發 現, 若 為 自 營 商
休者或年紀較長者則多選擇自行開
一 週 開 伙 可 能 是 約 莫 一 兩 次, 而 退
一 些 的 住 民, 多 選 擇 外 食 為 主,
地 區 生 活 的 重 要 場 域, 大 部 分 年 輕
下 方 的 全 聯 福 利 中 心, 已 成 為 竹 圍
顯 而 易 見 的, 民 族 路 與 觀 海 極 品
關於生活與採買
增加中。
著竹圍地區的新移入人口有持續的
問卷題目暨調查分析
資料整理歸納:邱克豪
關於活動人口 觀海極品開放空間上的活動人口, 並不僅只限於觀海極品住戶,而多是 來自其他社區的民眾,來源廣布整個 大 竹 圍 地 區, 諸 如 關 渡 大 國, 南 加 州與周邊鄰近舊公寓住戶,但以量來 說, 仍 以 觀 海 極 品 住 戶 為 大 宗。 這 代表可能除了因觀海極品社區地緣與 居住人口數量上本就會造成這樣的結 果,但是仍有為數不少的其他社區民 眾前來使用,顯示觀海極品外部的開 放空間的開放性是足夠讓人無隔離的 進行使用,久之可能已經成為大竹圍 地區重要的休憩場地。 此 可 以 見 得, 工 作 的 屬 性 影 響 一 個
能 就 會 面 臨 這 般 矛 盾 的 心 理 狀 態。
以居住時間來看,大多的民眾多皆
人對於生活的方法佔有相當重要的地 不 過 這 裡 可 以 提 醒 的 是, 全 聯 福 利
的 生 態 可 以 有 一 對 照, 是 否 會 影 響
位。
市 場 的 規 模 或 者 營 運 狀 態, 是 可 以
一 ○ 年末重新改裝加入 中心在二 ○ 了﹁ 生 鮮 ﹂ 的 產 品, 對 於 整 個 市 場
觀海極品周邊最爭議的地域環境便
去檢視與研究的。
關於竹圍市場的觀感
是竹圍市場,而在地居民對其產生了
的環境,大多皆是非正式的、未經規
方便的獲取生活所需的資源,惟這類
西方如此緊湊,也就因此我們可以很
密集的集居混和城市,使用分區不偌
象與感受。因為台灣是屬於一個高度
觀感,應該是台灣都市相當普遍的現
種情形,也有所抱怨。會造成這般的
形容:髒、亂、沒有規劃、散,的這
方面,卻對它所呈現出的環境狀態,
如北投市場那般的大型市場。但另一
至有所抱怨決的市場過小,可逛性不
人 工 作 生 活 不 衝 突, 或 許 才 能 更 讓
整個活動的參與時間是否能與現代
此 關 於 推 廣 都 市 農 耕, 可 能 要 考 量
退 休 或 家 管 者, 則 相 當 有 興 趣。 因
經 佔 用 了 相 當 多 的 時 間, 但 有 些 已
大, 有 可 能 是 因 為 工 作 的 關 係, 已
般民眾其實對都市農耕的興趣不
樹 梅 坑 溪 ︶ 有 進 行 農 作 的 事 務。 一
民 可 指 涉 出 捷 運 線 後 方 與 山 上︵ 指
植 任 何 綠 色 植 物。 但 是 仍 有 一 些 住
當 的 陌 生, 更 甚 家 中 其 實 都 沒 有 種
大部分的人對於都市農耕依舊相
關於都市農耕的看法
極高矛盾的心情。一來是竹圍市場帶 給 住 民 相 當 多 的 方 便, 有 些 住 民 的
劃 , 而 是 由 生 活 ︵ 古 時 聚 落、 市 集 ︶
許多人一同來參與。
食衣住行皆在該市場內完全滿足,甚
所生產出的空間型態,而在面對新的 住居形式︵如臨邊的觀海極品︶,可
70 71
73
72
早餐會 〇〇四
五月。艾草 小滿
民國一〇〇 年五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地點 竹圍工作室 月 二十八 三十 時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 ◇ 蕭麗虹 主講 陳建志 王文賓
現場菜單 ◇ 食 艾草馬芬+樹梅果醬 飲 芳香萬壽菊+薄荷茶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 竹 圍 這 一 小 小 的 聚 落, 據 說 就 有 二 十 多 家 早 餐 店, 賣 的 東 西 大 同小異,和許多地方一樣。 然而樹梅坑溪周邊長著各種野 草 野 果, 可 以 讓 早 餐 變 得 更 豐 盛 多 樣。 早 餐 會 將 以 低 碳 流 域 新 生 活 的 想 像, 從 周 邊 尋 找 食 材, 改 變我們早餐的慣習。
74 75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4
厝角粿
桂竹筍餐包
芳香萬壽菊茶
樹梅
各 種 俏 皮 形 狀 的 絲 瓜 粿 ,以 芭 蕉 葉 襯 著 進 蒸 籠 ,就 不 會 黏鍋底囉
76 77
早餐會 〇〇五
六月。綠竹筍 夏至
民國一〇〇 年六 月二十六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福德里辦公室 新北市淡水區自強路 八十八號
地點
餐桌的力量 ◇
食物劇場計畫介紹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容淑華 助 理教授 主講 食物的化學殘留問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呂美鸞 秘 書長
現場菜單 ◇ 食 綠竹筍 飲 香茅薄荷茶
餐桌的力量
食物劇場計畫介紹 食物的化學殘留問題 在 塑 化 劑 風 暴 後, 許 多 人 開 始 警 覺, 要 少 吃 加 工 過 的 東 西。 少 吃肉多吃蔬食也成為抗暖化的綠 色時尚。 然 令 人 擔 心 的 是, 部 分 蔬 果 因 施 肥 或 用 藥 不 當, 導 致 硝 酸 鹽 含 量 過 高, 以 及 農 藥 殘 留 的 環 境 與 健 康 問 題, 是 我 們 藉 此 應 一 併 來 認識和謀求改善的。
78 79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5
81
80
早餐會 〇〇六
七月。南瓜 大暑
民國一〇〇 年七 月三十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竹圍民生里橋頭福德宮 地點 馬偕醫院旁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委員,本月頭家
守護溪流與土地的 ◇
主講 張榮井
土地公 現場菜單 ◇ 食 在地南瓜料理 飲 檸檬冬瓜飲
守護溪流與土地的土地公 傳說帝堯時代,一位專門教導人 們耕種方法的農官,後代人為了感 謝祂的恩德,就把祂奉為土地神。 土地公的信仰源於古代對土地的崇 拜,屬於自然神祇之一,然隨著時 代變遷,由於祂能使農人致富,而 轉化為﹁財神﹂。變為財神的土地 公也漸漸讓人忘了祂與土地的關 係。
82 83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6
僅容一車勉強通過的巷道中,隱藏了 這座小小土地公廟。從橋邊的一顆石頭 公, 慢 慢 長 成 橫 跨 溪 水 的 橋 頭 土 地 公 廟。土地公穩穩立於人造土地上,溪水 默默流於其下。繞過一排街屋,轉個彎 往 回 走, 就 能 遇 見 重 現 天 日 的 樹 梅 坑 溪,見到土地公廟和旁邊民生里活動廣 場立於溪水之上的模樣。
84 85
早餐會 〇〇七
八月。絲瓜 處暑
民國一〇〇 年八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地點 吳仔厝土地 公 廟
探尋樹梅坑溪的 ◇ 源頭聚落
月 二七 三十 時
主持 許惠卿 吳仔厝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談 吳仔厝耆老
現場菜單 ◇ 食 絲瓜粿 飲 絲瓜水
探尋樹梅坑溪的源頭聚落 吳 仔 厝 是 樹 梅 坑 溪 上 游 的 古 早 聚 落, 先 有 百 年 歷 史, 內 部 保 存 良 好。 聚 落 裡 的 長
民 來 自 福 建 晉 江 的 延 陵。 僅 存 古 厝 據 說 已 輩 至 今 依 舊 過 著 日 出 而 做, 日 落 則 息 的 生 水 ,現 在 他 們 會 說 ,污 染 後 的 水 已 不 能 用 ,
活。 早 年 他 們 耕 種 和 飲 水 都 倚 賴 樹 梅 坑 溪 也 看 不 見 蝦 蟹 。他 們 見 證 了 一 條 溪 的 興 衰 。 這裡也是聽阿公阿嬤講古最好的地方。
小記 通 往 吳 仔 厝 的 古 道 上 長 滿 樹 梅、 川 七、 鬼 針 草、 姑 婆 芋、 牛 膝, 這 些 植 物 有 著 其 不 輸 西 藥 的 效 能。 例 如 樹 梅 樹 枝 泡 米 酒 喝 和 薑 一 起 炒 伴 些 許 酒、 枸 杞 顧 胃, 加 麻 油
清 血 管 、泡 醋 可 釀 樹 梅 醋 ; 川 七 口 感 滑 嫩 ,
諾 大 的 魚 塘, 一 旁 為 藤 蔓 纏 繞 的 絲 瓜 棚,
炒 更 是 佳 餚。 吳 仔 厝 蓄 儲 山 泉 的 水 池 旁 是
經 過 妙 覺 寺 後, 登 山 林 道 間 總 有 一 絲 擾 人
接 續 著 一 株 株 香 蕉、 龍 眼、 柿 子、 秋 葵。 的 氣 味 ,最 後 在 竹 林 中 發 現 一 大 潭 豬 糞 池 , 法 流 動 , 變 成 惡 臭 的 黑 龍 江。 ︵ 文 : 肯 森 ︶
推 測 應 是 養 豬 廠 的 廢 水, 被 引 至 此 地, 無
86 87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7
89
88
早餐會 〇〇八
九月。芋頭 秋分
民國一〇〇 年九 月二四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觀海極品社區廣場 民族路三十一號
地點
樹梅坑溪早餐會與 ◇
觀 海 極 品 社 區 管 理 委 員 會、 淡 水 社 大 志 工 社、淡水社區工作室、中山社大魅力河川社、 殼牌倉庫無痕園區導覽社、主婦聯盟環保基 金會、氧化鐵工作室、台大水工所
合辦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世界河川日之相遇 協辦
現場菜單 ◇ 食 芋頭一口酥 飲 椰奶芋圓
樹梅坑溪早餐會與 世界河川日之相遇 維持乾淨的水,也是維持我們的 生存權。 乾淨的空氣和水,是人類生存所 必須;水資源缺乏,也會影響糧食 作物的生長。由於人口增長,經濟 發展需求,以及氣候暖化等因素, 搶水大戰隨時隨地在發生。如何保 持乾淨水源、節約用水、讓水就地 處理,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生活週邊有一條溪,然而我 們用了許多化學品,洗碗、洗車、 洗澡的水悄悄流進溪流中,污染了 河川。藉著世界河川日,一些達人 朋友來到樹梅坑溪,教我們如何做 不一樣的選擇,讓溪流更健康,也 讓生活更美好。
90 91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8
﹁大河願 ○
淡
一公升的酵素可以淨化 一仟公升的河水
繪製竹圍時間地圖
三 ○
水社區工作室
二 景 ﹂ 以 雙 溪、 湳 仔 溝、 瓦 磘 溝、 樹 梅
新北市
坑溪作為整合整治 示範河川 水利局
以簡易工具檢測水 質、 溶 氧 量、 酸 鹼 值、濁度 台大水工所
無痕旅遊 淡水社大志工社
家用天然清潔劑
黑糖 三個月
菜渣果皮
比列:一比三比十
神奇的環保酵素
水,浸泡
提高果菜鮮美、減少蟲害 活化乾枯植物、肥沃土地 帶動空氣流通、除臭活氧 天然無毒清潔、除菌驅蟲 淨化河流海洋、避免淹水
\氧 化 鐵 工 作 室
自 製﹁ 鐵 哥 3. 0﹂︵ 創 意 雨 水回收︶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92 93
早餐會 〇〇九
十月。筊白筍 霜降
民國一〇〇 年十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集合 竹圍碼頭 地點 樹梅坑溪沿岸
樹梅坑溪水體檢 ◇
月 二九 三十 時
主講 李峑毅 WWMD世界水質監測日專案計畫 台大水工試驗所 協辦 吳仔厝文化發展協會
現場菜單 ◇ 食 烤茭白筍披薩 飲 筊白筍魚丸湯
樹梅坑溪水體檢 走 訪 樹 梅 坑 溪, 老 居 民 的 回 憶 總 是 說, 以 前 口 渴 時, 用 手 取 溪 水 就 可 止 渴, 水 中 也 有 蝦 蟹, 還 可 到 溪 裡 游 泳。 然 而 我 們 現 在 所 看 到 的 樹 梅 坑 溪, 卻 是 五 味 雜 陳。 世 界 氣 象 組 織 說, 缺 水 是 未 來 全 世 界 城 市 面 對 的 首 要 問 題, 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如 何 保 有 乾 淨 的 水, 已 是 維 繫 生 存 所 必 須。 這 一 次, 讓 我 們 以 簡 易 方 法, 來 探 問 一 下 身 邊 的 溪 水是否安好。
檢 測 內 容 : 水 溫、 酸 鹼 度、 溶 氧量、濁度。
94 95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9
水溫 22℃ 溶氧 4mg/L 酸鹼值 pH8
水溫 22℃ 溶氧 4-8mg/L 酸鹼值 pH7
水溫 24℃ 溶氧 4-8mg/L 酸鹼值 pH7-8
水溫 24℃ 溶氧 8mg/L 酸鹼值 pH8
水溫 24℃ 溶氧 7mg/L 酸鹼值 pH6-7
水溫 24℃ 溶氧 8mg/L 酸鹼值 pH7-8
水溫 24℃ 溶氧 5mg/L 酸鹼值 pH7
96 97
N
早餐會 〇〇十
十一月。木瓜 小雪
民國一〇〇 年十一 月二六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民生路底樹梅坑溪畔 地點 貨櫃屋旁
◇ 半農半X 主講 樹梅坑溪邊小農
誰在那裡種菜? 現場菜單 ◇ 食 木瓜糕 飲 木瓜排骨湯
半農半X 誰在那裡種菜? ﹁ 半 農 半 X ﹂ 是 一 種﹁ 半 自 給 自 足 的 農 業,和理想工作齊頭並進的生活方式﹂。 竹 圍 捷 運 站 週 邊, 除 了 川 流 不 息 的 車 輛 坑 溪 畔 默 默 過 著﹁ 半 農 半 X ﹂ 的 生 活。 和
和 不 停 竄 出 的 大 廈, 也 有 一 群 人, 在 樹 梅
開啟更多都市人,找到半農半X的可能?
土 地 緊 密 聯 繫 的 這 些 人 的 故 事, 或 許 可 以
小記 住 在 中 游 的 張 女 士, 半 農 半 工, 十 幾 年 前 因 人 介 紹 而 從 新 莊 搬 來 樹 梅 坑, 作 塑 膠 好 找, 機 器 和 工 廠 都 移 往 泰 國, 她 開 始 在
射 出, 近 年 因 台 灣 訂 單 銳 減, 加 上 工 人 不
物 種 在 塑 膠 盒 裡, 接 溪 水 灌 溉 ; 廠 房 後 的
工 廠 周 邊 耕 種, 為 了 方 便 照 顧, 將 香 草 植
這裡土地貧瘠,無法單靠務農過生活。
園 子 則 有 香 蕉、 柚 子 等 果 樹。 張 女 士 說, 開心園的劉媽媽則在路上巧遇竹圍小的 大 家 到 他 哥 哥 的 果 園 裡 摘 椪 柑。 鹽 見 直 紀
陳 建 興 老 師, 陳 建 興 老 師 熱 情 大 方 的 邀 請
踐 天 賦, 簡 樸 生 活, 充 實 使 命, 建 立以 興
﹁ 半 農 半 X ﹂ 的 理 念 代 表 : 順 從 自 然, 實
並不全然接近鹽見直紀半農半X的理想願
趣 維 生 的 社 會。 雖 然 溪 畔 居 民 的 生 活 方 式
能夠想像在城市耕種的可能。
景, 卻 拓 展 了 人 們 對 於 竹 圍 的 認 識, 開 始
98 99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10
早餐會 〇十一
十二月。山藥 冬至
民國一〇〇 年十二 月二四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地點 市 場 邊 的 土 地 公 廟 土地公廟和市場附近的商 家、居民
◇ 樹梅坑溪生活地圖 主講
現場菜單 ◇ 食 山藥起士蛋糕 飲 雙色山藥湯圓
樹梅坑溪生活地圖 都 市 邊 緣, 有 碼 頭、 有 捷 運 ; 有 山 景、 有 菜 園、 有 大 石 和 河 川 溪 流 ; 雞 鴨 魚 豬 也 有 棲 息 地。 既 可 找 到 清 朝 墓 園, 也 有 紅 瓦 古厝,伴著許許多多不ㄧ樣的場所記憶。 曾 經 有 個 地 方 可 賞 鷹、 觀 察 貓 頭 鷹、 抓 螃 蟹, 有 個 地 方 可 結 伴 游 泳 戲 水。 樹 梅 坑 溪 守 護 著 大 地, 悄 悄 記 錄 著 我 們 生 活 的 痕 跡。 這 次 早 餐 會, 我 們 就 一 起 來 畫 樹 梅 坑 溪的地圖。
小記 位 於 竹 圍 市 場 中 的 竹 圍 土 地 公 廟, 是 當 地 老 人 平 日 下 棋、 聊 天 的 聚 集 場 所, 主 神 為 田 頭 土 地 公, 最 初 是 一 間 路 旁 小 廟, 民 國七十九年在政府補助和地方人士集資下, 重 建 於 今 址。 因 為 市 場 的 關 係, 這 裡 人 來 人 往, 所 以 也 是 認 識 在 地 生 活 的 好 地 方。 一位在福德宮前賣棉被二十多年的簡美鳳 女 士 說, 以 前 福 德 宮 週 遭 都 是 賣 衣 服 和 五 金的;雅加達早餐店老板阿忠提供社區的 ﹁ 垃 圾 ﹂ 地 圖, 一 個 是 捷 運 涵 洞 下, 常 可 看 到 漂 浮 的 垃 圾 及 覓 食 的 夜 鷺, 另 一 地 點 是民生路上方養豬場附近;原本坐著與人 抽煙聊天的民權里里長郭添印也來表達看 法, 認 為 市 場 在 土 地 公 廟 和 觀 海 極 品 之 間 的 狹 窄 通 廊, 使 週 遭 看 起 來 很 混 亂, 希 望 政 府 可 以 出 資, 把 觀 海 的 戶 外 公 共 空 間 變 成有屋頂的市集;住在觀海大樓的陳先生 看 到 社 區 地 圖, 則 是 停 下 來 跟 我 們 分 享 他 的散步路徑。
100 101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11
N
2
5
1
16 14 12 15 13
8 7
6
11
19
18 17
20
1 轉個彎烘焙坊 2 樹男咖啡館 3 修鞋達人 4 碳烤甘蔗汁 5 永和豆漿 6 手工厝角粿 7 手工長笛 8 豆花 9 剉冰花生湯 10 雜糧行 11 雅加達早餐 12 花生湯 13 炒麵飯 14 弘爺早餐 15 魔力屋 16 寮國咖啡 17 金瑞珍 18 藍屋 19 無名蒸餃 20 環保回收站
3
4
10 9
105
104
早餐會 〇十二
一月。白蘿蔔 立春
民國一〇一 年二 月十九 時間 九 時三十 至十一 時三十 地點 市場邊的土地公廟 劉伯伯生日祝壽 走唱歌者阿人即興演唱
◇ 樹梅坑溪開心走春 活動
現場菜單 ◇ 食 蘿蔔絲餅 飲 春酒
樹梅坑溪開心走春 舉 行 了 一 年 的 早 餐 會 後, 我 們 聚 集 在 樹 梅坑溪邊最具人氣的景點 — 開心園,一起喝 春酒、聊一年所看到的溪水與土地的點滴, 水大地承諾的刻記。
並且以種植原生的樹梅樹,作為共同對於溪
小記 最 終 回 了, 我 們 捧 著 立 春 時 節 最 甘 甜 的 白蘿蔔,聚集在劉爸爸與劉媽媽一手打理的 開 心 園 ―― 同時也是暖身場的所在,要為一 年 多 來 的 早 餐 會, 畫 下 句 點。 桌 上 滿 滿 佳 餚, 是 各 方 好 手 精 心 準 備, 陸 續 湧 入 的 人 溪的關懷。於吟遊詩人阿人的即興演出中,
潮讓開心園裡溢滿熱情,彼此交換對樹梅坑
生在眾人的祝福裡,回以羞怯但深情的吻。
劉太太拿出預藏的蛋糕替劉先生慶生,劉先 最後,準備好兩棵樹梅樹原生種,由劉先生 劉太太選定地點,挖了個坑,將苗種埋入。 柴燒,如同樹梅坑溪一樣長期被忽視,我們
過往依傍著溪流生長的樹梅樹被大量砍伐當 就此種下一個最謙卑也最偉大的願望:那些 ︵文:徐微欣︶
你我珍惜的,從此刻起,沒有 人應該猶豫。
106 107
* *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12
阿人和皓偉即興演唱
開心園的劉媽媽請大家 一起幫劉伯伯慶生
劉伯伯在開心園種下原生樹梅 樹,是為對樹梅坑溪的承諾。
108 109
早餐會, 食譜。
110 111
村 落 的 形 狀
黃瑞茂 蕭又齊 高鳳鎂 吳文銓 陳正庸 許鈞翔 淡江大學建築系 淡水社區工作室 Studio407
以「編織低碳都市村落的形狀」 為 發 想, 團 隊 觀 察 在 地 特 點, 發 現 這 個 都 會 化 的 生 活 圈 裡, 仍 隱 藏 著 農 業 生 活 形 態。「 都 市 村 落 」 將 是 讓竹圍新住民建立在地認同的方 式, 因 而 發 展「 手 工 市 集 」 行 動。 藉 著 一 個 臨 時 性 裝 置, 邀 請 竹 圍 聚 落 的 修 鞋 匠、 電 器 修 理 師 傅 和 拯 救 植 物 達 人, 藉 由「 回 收 再 利 用 」 的 實踐行動,把手工勞動帶回生活中, 重新思考擁擠都市中開放空間如何 被 使 用。 重 構 人 與 都 市 的 關 聯, 以 及不同生活方式的想像。
116 117
編織低碳都市村落的形狀 穿梭在田野、廢棄、手工 與交換之間
— 黃瑞茂
將樹梅坑溪的恢復所提示的﹁低碳流域﹂作為都市新的維生基盤的思 考起點,是為﹁經﹂,密集發展的竹圍轉變成為﹁都市村落﹂所浮現 的新的低碳消費生活地景模式是為﹁緯﹂。提供諸多實驗性的低碳行 動的展開,編織生活地景!
快速成形的竹圍天空線 早期竹圍是台北都會區周邊的主要工作區之一,在加工出口的年代 中竹圍地區設置有多處工業區,包括輝瑞藥廠等等,竹圍工作室的前 身即為雞隻的飼料研究工廠。﹁福樂冰淇淋﹂除了在士林開店之外, 也有在竹圍地區設有分店,可見當時的熱鬧景象。
118 119
在八零年代台北都會區快速擴張的過程中,竹圍的工廠逐漸外移,這些留下 來的土地雖然仍是工業區的土地使用,但是在政商關係的操作下,紛紛改建為 ﹁工業區住宅﹂。因為容積率的獎勵,許多沿著台二線與竹圍市街內的大片工 業區改建為上千戶的新大樓社區,但是公共設施並沒有相對增加。 這一條天空線支持了竹圍捷運站區高密度發展邏輯的視覺表現。
關於淡水河口高灘地的歷史 在台北都會區發展過程中,新北市政府所推動的﹁河岸高灘地﹂改造運動, 很直接滿足了市民假日的休閒去處。竹圍到淡水之間的高灘地也是最早設置自 行車道的地方,並於幾年後串連了起來。 我 們 卻 發 現 這 一 片 高 灘 地 是 經 過 幾 次 的 垃 圾 與 廢棄 物所 填 築 而 成。也就 是 說,悠閒的綠色灘地的下方接受了都會區廢棄物的汙染。因此,我們需要去面 對產業轉型的真實經驗:過去我們是如何以犧牲土地與環境資源來成就產業與 都市發展。 因此,面對此一處境與歷史,我們需要面對都會區新的生活需要、去滿足都 會休閒的設施需要,同時更要發展﹁療癒系﹂的環境改造策略,去面對歷史。
「療癒系」城市過程的展開 竹 圍 屬 於 淡 水 區 ,是 一 塊 長 期 被 忽 略 的 生 活
年反對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的運動中, ○
區 域 ,迄 今 尚 無 一 塊 都 市 計 劃 公 園 ,甚 至 在 二 一 ○ 被 劃 歸 為﹁ 反 對 者 ﹂的 標 籤 ; 但 是 認 同 的 故 事 也 就 同 時 開 始 。因 為 反 對 淡 水 河 北 側 快 速 道 路 而 逐 漸 集 結 的 社 區 行 動 ,如 何 轉 變 這 樣 的 地 域 認同力量成為經營竹圍地區生活空間的力量, 將 是 新 的 議 程 。所 以 竹 圍 不 只 是 一 塊 被 都 市 計 畫 所 框 限 的﹁ 基 地 ﹂, 山 水 間 連 成 一 氣, 山 野間的產業如何連結市街空間中的生活方式, 水邊如何擴大生活的視野與想像! 氣 候 異 變, 都 市 防 災, 火 災 地 震 與 日 常 性 的 都 市 排 水 ,在 都 市 發 展 過 程 中 一 直 被 忽 略 。 保 水 與 綠 化、 民 生 園 藝、 都 市 農 園 與 園 藝 治 療等等讓都市生活者可以參與到這個大的行 動 中。 在 以﹁ 第 四 自 然 ﹂ 做 為 核 心 的 永 續 生 活 的 思 考, 第 四 自 然 的 關 係 建 構, 因 為 淡 水 的 平 原 特 性, 既 有 都 市 計 畫 所 劃 定 的 區 域 分
120 121
隔了城市與自然成為不同的區域,農田是過渡的地帶,由區域計畫所主管,但 事實上是放任。區域計畫中的工業區的劃設,自然是以農田為對象,坡邊的土 地當然也是對象。 都市發展所累積 的災 難 已不 只 是 生 活世界 中的意外,而成為他身世的一部 份,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的城市空間。面對災難的是都市空間中危機的身體, 危機是預料中的事,歷經工業化的都市發展,種種生活地景呈現的是都市發展 的軌跡。謬誤的都市計畫與毀滅性的建設,高密度居住下公共設施欠缺,欠缺 管理的都市空間形成防災救難的限制,生活環境品質不佳。
年代,台北都會區周邊的快速發展腳程下,竹圍社區已經成為都會 ○
從「臥房城市」到「都市村落」 一九九 區中的﹁臥房城市﹂,除了睡覺之外,無他;於是一棟大樓接著一棟的興建, 只有獎勵,而沒有真實的回饋。目前的機制讓竹圍社區發展成為一個沒有生活 設施的城市社區。 新近進駐的居民從已成為竹圍地區有關於住居討論的議題,因為捷運站與馬 偕 醫 院 的 鄰 近 , 所 謂 生 活 機 能 齊 備 的 認 知 下。 ﹁ 都 市 村 落 ﹂ 不 只 是 一 種 方 便 的 都市規劃策略,對於竹圍社區而言,都市﹁村落﹂感受與生活經驗的建構是一 個地域認同的開始。
經濟成長下所浮現城市新中產階級,開始不滿於因為快速發展所破壞的生活 環境,同時開始追求文化休閒消費,在內容上已經溢出既有都市計畫的集體消 費,挑戰在於各級政府則必須積極地回應這些新的市民需求。﹁竹圍站﹂的都 市﹁村落﹂在捷運系統的主導下,﹁交通導向﹂的規畫成為一種想像到落實的 可能模式,將啟動﹁都市村落﹂的都市空間設計。但是就規劃真實而言,﹁都 市村落﹂的挑戰在於複雜度,非單一的規畫議題所能掌握。也就說一個好的生 活社區正要開始!
「竹圍」是否會是最後一座「工業城市」? 竹圍算是都市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塊模糊的地區,保留著一些工業化之前 的農村景象,卻又要供應都市人休息睡眠的空間。原本的工業區也改建成為住 宅大樓。捷運通車之後,竹圍的居住氣氛改變了,老街區更加的活絡以供給龐
。
大 的進 駐人口 的生 活需 要,都市 空間 如街道不 再只 是交 通動線,而是 生活 所 在,憩坐休閒、喝咖啡聊天、親子活動
於是村落感的營造已經成為一種轉變竹圍生活空間的想像與行動。行動同時 也必須面對這個工業城市所累積於土地中的種種汙染與遺棄。再來看看這些曾 經存在,殘存於生活空間中與指向未來的種種。
122 123
都市擴張壓縮了竹
都市邊緣地帶隨著
營造的臨時搭建,進行簡單的加工
生活需要的延伸所
工業區的設置吸收了村莊大部分 或是物件堆放,違章與鐵皮屋是主
廢棄
勞 動 力。 於 是 分 佈 在 樹 梅 坑 溪 中 要的形式,因為需要將坡地改造,
圍 地 區 的 農 耕 地,
游 以 上 的 農 莊 開 始 荒 廢, 開 發 過 但是也荒廢多時,成為景觀改造的
田野 程 中, 樹 梅 坑 溪 也 成 為 三 面 光 的 起點。
竹圍的市場蔓延在 新 舊 街 廓 空 間 中,
的需要與接近。
竹圍地區而言,這個市場提供多元
同風貌,對於沒有公共設施空間的
擇。早上、中午、傍晚到晚上的不
構下,豐富而多樣的日用品可供選
邊的推車上的蔬果,一種共存的架
述這樣的市場。店面前的攤位與路
研 究 者 喜 歡 用﹁ 身 體 芭 蕾 ﹂ 來 描
交換
﹁ 排 水 溝 ﹂。 荒 廢 的 雜 林 出 現 生 態, 逐 漸 的 有 一 些 農 地 的 邊 側 開 始 出 現 零 星 的 菜 園, 或 許 自 己 食 用、 分 享 給 鄰 居, 或 許 拿 去 販 賣
也是一種生活空
一種生活方式,
打發時間與貼補家用。
手工 間, 鄰 街 道 的 居 家 空 間 進 行 著 家 戶 中 的 家 務 勞 動, 挑 菜, 醃 菜, 曬 菜 ; 洗 衣 曬 衣 ; 後 院 與 陽 台 的 花 盆 與 花 園, 或 是 占 用 停 車 位 的 物 件。 巷 弄 中 零 星 的 店家仍舊進行著修理的謀生方 式 等, 關 於 物 質 的 循 環 再 利 用 的美德。
124 125
這些來自批發或是現採現賣的蔬果小攤,下班回來帶走的餐飲與麵包店…便
討論有關於﹁食物履歷﹂,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想像, 7 - 11
利而豐富的生活被這個小小街區所滿足,提供實踐村落生活的想像。新崛起的
M o、 s 吃得安心。
雖是描述竹圍,實際上是描述都會區生活的轉變,面對全球化的力量對於生 活 世 界 的 作 用, 從 個 人 使 用 變 成 為 一 種 地 景, 不 是 物 件, 是 一 種 背 景 式 的 存 在。竹圍,一個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模糊地帶,藉由捷運通車後,居住氣氛改變 了,人的生活融入都市空間。老街區變得更加擁擠,街道除了是交通動線,也 是許多居民生活的所在;擁擠快速的交通動線,與步調較慢的生活空間,兩者 之間無法互相平衡。在這個失衡的竹圍,仍舊可以看到許多的年代風貌。 從﹁臥房城市﹂到﹁都市村落﹂的提出,所謂村落的形狀,或是質感。
手工城市 回顧消費社會的物質觀念,大量生產與消費,工業生產最後透過商品進到每 一個人的生活中,無知無覺的就接受了,所以是要討論一種生活方式;從回顧 中指出議題。 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現代社會主義,大量模具化的工業生產、機器取代人力、 統一的生產線。雖然帶來許多的方便以及大量的利潤,商品變得隨手可得、統
126 127
一 化 的 樣 式 以 及 便 宜 的 價 格, 使 得 人 們 的 生 活 逐 漸 傾 向 於 :﹁ 喜 歡 就 買 ﹂、﹁ 壞 了 就 丟 ﹂、﹁ 用 過 即 丟 ﹂ 的 情 況。 消 費 成 為 了 我 們 的 生 活 模 式, 壞 了、 不 流 行、 樣 式 改 變、 無 法 與 上 一 代 的 相 容, 促 使 我 們 再 度 購 買 新 的 東 西。 即 使 我 們 認 為 是 我 們 在 選 擇 所 想 買 的 物 品, 但 沒 有 人 想 到 我 們 的 選擇是被那些工業化大量化的生產或是社 會 價 值 觀 所 規 範 出 來 的 產 品, 我 們 是 被 用 的消費力量所支配。
等, 既 便 宜 又 方 便
﹁ 一 次 性 ﹂ 的 消 耗 品 推 出, 竹 筷、 免 洗 碗、 寶 特 瓶、 鐵 鋁 罐 的 被 使 用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我 們 也 不 知 不 覺 地 就 習 慣 了 這 樣 的 事 情。 便 利 商 店 的 普 及 也使得消費更為全面的入侵了人們的生活。 購 買 與 物 品 使 用 成 為 了 生 活 習 慣, 出 門 除 了 錢 以 外 其 他 的 都 可 以 不 用 帶 了︵ 現 在 甚 至 只 需 要 帶 卡 片 ︶, 便 宜 又 方 便, 到 處 都 買 的 到, 用 完 丟 了 又 是 空 空 的 兩 隻 手, 非 常 的 輕 鬆。 即 使 是 已 經 有 的 東 西, 現 在 手 邊 沒 有 反 正 便 宜 ,買 一 個 新 的 不 是 也 很 好 。
那舊的如何處理? 反觀在過去的年代,沒有機器的快速生產以及人力成本的關係,物品是藉由 手 工 慢 慢 的 一 個 一 個 步 驟 生 產 出 來 。相 對 的 每 一 件 商 品 都 有 些 微 不 一 樣 的 地 方 , 價格也不像現在的東西這樣便宜,也就因此顯得每件物品都格外珍貴。出門帶 這個帶那個就是為了不要到了外面還缺,東西的使用次數與年限與現在相比多 了非常多。也因此生活的記憶也都存在這些的物品裡面。 我們重視的是當時的生活型態。一個對於每件事物都很珍惜的時代,手工修 理使每個物件的使用年限以及其價值發揮到最大。 竹圍,一個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模糊地帶,藉由捷運通車後,居住氣氛 改 變 了, 人 的 生 活 融 入 都 市 空 間。 老 街 區 變 得 更 加 擁 擠, 街 道 除 了 是 交通動線,也是許多居民生活的所在;擁擠快速的交通動線,與步調 較慢的生活空間,兩者之間無法互相平衡。 商 品 以 各 種 姿 態 佈 滿 了 整 個 街 道 空 間, 不 斷 告 訴 我 們, 最近 流
等想法。另一邊,街道上不時可
行這個,舊的已經可以丟了;這個比較便宜,不管你需不需要, 就買吧!和大家不能不一樣
以看到廢棄的舊家具,往往用的材料都比外頭賣的那些傢俱, 還要來得耐用。以木頭為例:現在外面賣的很多都是木心板 或 木 屑 板 膠 合 製 成 ,很 輕 很 好 搬 運 ,也 很 便 宜 ,但 很 容 易 壞 ; 那些老舊的家具,或許重了點,漆也掉了但是重新整理過往往 可以用的比新買的還要久。
128 129
市 村 落 ﹂ 的 提 出, 所 謂 村 落 的 形 狀,
多 的 年 代 風 貌 。從﹁ 臥 房 城 市 ﹂到﹁ 都
在 這 個 失 衡 的 竹 圍, 仍 舊 可 以 看 到 許
的 立 在 路 邊 ; 補 衣 服、 修 鞋 子
等。
們仍舊可以看到一些維修的招牌默默
在 這 四 處 可 見 新 東 西 的 街 道 上, 我
的 小 吊 飾, 社 區 活 動 中 心 開 的 動 手 做
的 汽 車 霸 占。 主 婦 在 家 沒 事 動 動 手 做
美 化 自 家 門 口, 又 可 免 於 被 無 處 可 停
者 是 拿 來 當 占 用 停 車 位 的 物 件, 除 了
物, 譬 如 說 九 層 塔 或 像 草 之 類 的。 或
可以試一些日常生活會用到的食用植
盆 栽 與 陽 台 的 綠 化, 除 了 是 興 趣 外 也
營 的 修 鞋 店、 修 補 衣 服 的 婦 人、 販 賣
或自給自足的謀生方式|夫婦共同經
巷弄中零星的店家仍舊進行著修理
小朋友做了可以遊戲的串珠玩偶。
課 程, 除 了 培 養 自 己 的 興 趣 外, 也 幫
或是質感。
手 工 是 一 種 生 方 式, 也 界 定 出 不 同的生活空間 緊鄰街道的居家空間進行著家家戶
電 箱 也 是 曬 棉 被 的 好 地 方。 相 對 於 烘
生活必需的的曬衣空間;路旁乾淨的
好 時 機 ; 狹 小 鐵 窗 架 起 的 竹 竿, 即 是
曬 菜, 也 是 家 庭 主 婦 閒 聊 鄰 里 八 卦 的
到 最 後 的 整 理 的 理 髮 店 。在 小 巷 弄 中 ,
師 一 人 完 成 所 有 步 驟 洗 髮 、吹 、剪 髮 ,
於 分 工 詳 細 的 現 代 美 髮 沙 龍, 由 理 髮
最 新 鮮 的 蔬 菜 到 前 面 的 市 場 賣。 相 較
的 務 農 人, 每 日 不 辭 辛 勞 的 到 後 山 摘
等;到後山去種田
乾, 一 樣 是 使 衣 服 乾 燥, 人 們 仍 舊 嚮 阿 婆 所 經 營 的 手 工 麵 包 店, 每 個 麵 包
兼修理的鐘錶店
往 陽 光 的 溫 暖 以 及 殺 菌 效 果, 以 及 曬 皆 是 由 每 次 麵 團 所 留 下 的 老 麵 製 成,
騎 – 樓 下 的 挑 菜 、醃 菜 、
過太陽後所留下暖暖的味道;後院的
手 工 的 事 情 再 次 帶 回 生 活 中。 去 復 甦
戶的家務勞動
賣 麵 包 外 也 是 老 人 們 聊 天 的 去 處。 每 竹圍的生活樂趣!緊接著加上:
始。
環 中﹁ 人 ﹂ 的 行 為 所 要 的 支 應 作 為 開
除 了 都 會 區 生 活 的 重 構, 是 從 一 個 循
存的使用行為模式所拼貼的生活方式,
圍生活型態的可能性是以回應四種既
對 都 會 區 生 活 世 界 的 轉 變 下, 新 的 竹
置 的 機 制 作 用 在 於 拼 貼 與 溝 通, 將 針
於 每 一 天 的 日 常 生 活 場 域 中。 這 個 裝
因 此, 我 們 需 要 有 一 種 裝 置, 存 在
展開。
來, 竹 圍 市 街 空 間 將 提 供 社 區 生 活 的
識 上 的, 當 人 們 從 陌 生 單 調 的 都 市 回
動 經 驗 的 再 體 驗, 是 身 體 的 而 不 是 智
村落感的重構主要在於生活中的勞
只是美化,而是城市轉型!﹂
空 間, 更 在 意 竹 圍 改 變 了 甚 麼?﹁ 不
將 要 展 開 的 行 動, 不 只 是 裝 扮 河 廊
天在家裡熬煮的涼梅汁以及現場切的 新 鮮 番 茄 打 成 果 汁, 是 老 闆 自 我 研 發 的解渴秘方。 每 件 事 情 都 是 由 居 民 的 手, 一 步 一 步 慢 慢 的 去 完 成。 關 於﹁ 手 工 ﹂ 的 描 述, 可 以 分 成 幾 種 作 用, 用 一 些 描 述
︵要
的 語 言 ,修 理 、再 製 、回 收 、體 驗︵ 流 汗 ︶、 創 造、 回 應 使 用、 喜 好 去 描 述 未 來 生 活 的 語 言 ︶。 描 述 生 活 方 式 的 拼 貼 策 略 ,拼 貼 是 一 個 動 態 的 , 內容是一些行動,而不是無病呻吟。 近 年 來, 越 來 越 多 人 重 新 回 去 看 現 代 社 會 造 成 的 統 一 化 問 題, 獨 特 性 逐 漸 被 人 們 重 視, 商 品 的 便 宜 便 利 已 經 不是 人 們 心 中 的 首 選, 擁 有 一 個 自 己 做的東西反而成為大家較希望的事 情。 因 此, 我 們 希 望 藉 由 一 些 行 動, 把
130 131
【設計與設計敘述】
選 擇 竹 圍 觀 海 極 品 後 側 廣 場 作 為﹁ 手 工 市 集 ﹂ 的 操 作 場 地, 主 要 是 這 個 廣 場 位 在 舊 街 區 夜 市 旁, 廟 宇 的 廟 埕 雖 然 已 經 掩 蓋 在 棚 架 下, 但 是 空 間 可 以 是 串 連 起 來。 所 以 如 果 將 這 些 廣 場 上 的 阻 隔 拿 掉 ,這 塊﹁ 開 放 空 間 ﹂、 夜 市 所 佔 的 道 路 與 廟 埕 是 緊 密 靠在一起的。 在 權 屬 上 這 塊 廣 場 是 屬 於﹁ 觀 海 極 品 大 樓 社 區 ﹂所 有 ,需 要 透 過 社 區 管 委 會 去 借 用 。 在 與 社 區 管 委 會 多 次 商 議, 他 們 對 於 去 調 整 開 放 空 間 的 邊 界 已 經 有 一 定 的 共 識, 因 此本次裝置演出的成果是可以進一步成為 溝通的媒介。
這是怎樣的「廣場」? 這 一 塊 基 地 是﹁ 開 放 空 間 獎 勵 辦 法 ﹂ 所 留 設 出 來 的 都 市 空 間。 就 像 台 灣 的 普 遍 經 驗 一 樣, 這 種 透 過 法 令 所 獎 勵 留 設﹁ 開 放 空 間 ﹂ 的 大 樓 社 區, 往 往在居民進駐使用之後就將之封閉起 來 ,特 別 是﹁ 中 庭 式 ﹂或 是﹁ 穿 廊 式 ﹂ 的﹁ 開 放 空 間 ﹂。 而 像 竹 圍 觀 海 極 品 這 塊 留 設 在 側 邊 的﹁ 開 放 空 間 ﹂, 也 常 常 設 置 許 多 大 的 線 性 花 台, 阻 隔 與 周 邊 環 境 的 關 聯 性, 同 時 讓 民 眾 只 能 快快穿越而過。 ﹁ 如 何 在 廣 場 上 停 下 來?﹂ 是 本 行 動 的 第 一 個 意 圖, 裝 置 箱 的 介 入 鬆 動 了﹁ 開 放 空 間 ﹂ 有 關 於 公 私 意 義 的 爭 奪。
132 133
「設計介入」作為空間使用的討論 ﹁設計介入﹂的關鍵在於所引發相應與空 間 的 諸 種 關 係 的 改 變, 因 此 設 計 介 入 的 物 件
behavior
可 以 是 一 種﹁ 臨 時 性 的 裝 置 ﹂, 所 引 動 的 是 一 個 具 有 時 間 向 度 的﹁ 行 為 場 域︵
s e t t i n︶ g ﹂。 當我們劃一個大剖面就可以觀察到這種變動
mix-
h y b r i﹂ d 空間將水平與
空 間 經 驗 已 經 逐 漸 在 發 生,﹁ 混 合 使 用
u s e﹂ d 疊 加 了﹁ 混 血 垂 直 空 間 聯 結 起 來。 不 同 於 既 有 習 慣 使 用﹁ 公 共 性 ﹂與﹁ 私 密 性 ﹂之 間 二 元 對 立 的 空 間 屬 性 , 在竹圍的空間觀察中,我們看到了論述展開的 可 能 性。 計 畫 道 路 上 的 白 線﹁ 標 註 ﹂ 了 一 個 可 以 擺 攤 的 空 間 ,道 路 從 早 市 到 夜 市 的 多 種 使 用 , 大樓地下室的購物中心,開放空間上從店家延 伸 出 來 的 咖 啡 雅 座 。公 與 私 之 間 多 了 許 多 層 次 。 這些建築物之外的空間從早到晚上演不同的 劇 碼, 但 是 每 一 天 都 一 樣。﹁ 臨 時 性 的 裝 置 ﹂ 改 變 了, 因 為 只 有 這 一 天 不 一 樣。 所 以 有 機 會 來看看民眾是怎樣的在使用這個廣場。
134 135
「一個學生搬家所丟掉的東西!」 物件的設計構想 ﹁在資訊以及技術生產發達的時代,工業產 品往往壞了就用完即丟買新的,加上維修費用 可能高於買新的產品,所以資源的浪費已經達 至極限。為了強調提倡環保的回收再利用,低 碳生活以及自己動手做的概念,在設計操作上
回收場撿了 HICITY
為了傳達回收再利用以及手工的質感這理念。 在淡江大學周邊學宿舍 很 多 被 丟 棄 的 家 具, 我 們 運 用 巧 思 與 雙 手, 重新賦予這些物件新的使命,新的功能。曬衣 架轉變而成掛植物盆栽的好幫手,桌板成了牆 面,木格柵架子變成吊掛擺放工具的架子,以 及擺置盆栽的架子,壞掉的抽屜轉而成為放置 盆栽架子,麻繩成了爬藤植物重要的倚靠。而 最後被遺棄的門與窗成了最結實的牆面,當這 些準備進垃圾場的物件被重新組構重建賦予新 的使命後,靠著雙手與血汗,製作出一個富有
間 發 現 許 多 被 丟 棄 的 組 合 式 衣 架。 最
回 收 機 制, 最 後 在 學 生 宿 舍 的 公 共 空
﹁回收﹂開始於去調查淡水地區的
參與。
圍 繞 著 攤 位。 從 視 覺 的 參 與 到 行 動 的
民從騎樓中的憩座逐漸移動到廣場中
去 回 應 廣 場 周 邊 的 騎 樓 空 間。 想 像 居
粗曠質感的新產品。﹂
後 選 擇﹁ 一 個 學 生 搬 家 所 丟 掉 的 東
框 的 意 象, 成 為 陽 台 植 物 整 理 的 空 間
裝 置 箱 的 回 收 牆, 一 部 份 透 過 舊 窗
在構思裝置與生活世界的關聯性思
氣 氛, 一 部 份 以 從 事 維 修 的﹁ 手 工 工
西!﹂作為裝置的出發點。
考 時 ,從﹁ 回 收 再 利 用 ﹂的 生 活 實 踐 ,
具板﹂作為維修達人的工作背墻。
辦?﹂
活 動, 顧 客 問 說﹁ 什 麼 時 候 還 會 再
向著顧客解說這二天發生在廣場上的
店 ﹂ 成 為 一 個 資 訊 交 換 的 據 點, 老 闆
用 經 驗卻 仍 在 發 酵。 廣 場 邊 的﹁ 雜 糧
黃 昏, 廣 場 回 復 到 平 常 的 狀 態, 使
活動之後
眾朝向走唱者。
人 的 外 籍 勞 工 群 聚 在 騎 樓 下, 成 為 聽
民 眾 逐 漸 參 與 廣 場 上 的 活 動, 推 著 老
透 過 走 唱 者 的 音 樂, 隔 鄰 廟 宇 口 的
逐 漸 延 伸 一 些 地 點 塑 造 的 構 想, 除 了 在 竹 圍 調 查 中 所 找 到 的﹁ 修 鞋 ﹂ 達 人 之 外, 我 們 也 邀 請 了﹁ 植 栽 整 理 ﹂ 與 ﹁ 小 家 電 與 傢 俱 整 理 ﹂ 的﹁ 達 人 ﹂, 一 同 進 駐 到 廣 場 來 ,他 們 的 進 駐 將﹁ 裝 置 ﹂ 轉 變 成 為﹁ 道 具 ﹂, 界 定 了 廣 場 新的使用可能性,從流動到定著!
在廣場上展開的裝置與活動 順著地面上的磚面軌跡所展開的裝 置 箱, 是 希 望 藉 由﹁ 順 應 ﹂ 周 邊 空 間 形 式 而 低 調 地 融 入 廣 場 中。 原 本 預 計 的四位達人環著裝置箱所界定的空間
136 137
小 結
因著海報而來的居民大多時間一 到,就拿著東西在廣場邊的騎樓下 等候了。而路過的居民在經過裝置 箱上張貼的解說之後,對於﹁回收 再利用﹂的理念接受度極高,部分 居民就回家將需要維修的器物拿下 來整理。這些修理的事物過去是在 個人的商號店舖中進行,這一次是 在廣場上進行,除了功能性的修理 損壞部分之外,也進行著社會交往 活動,修理者樂於將器物設計原理 與使用的經驗講述一番,解說著損 壞的原因,說明如何判斷要如何修 理。我們看到了﹁社會空間﹂。
空間裝置的擾動已經開始,廣場上的市集活動不一定是吃 吃喝喝,強調回收再利用的﹁手工市集﹂普遍獲得回響。 一方面在廣的層面來說,是對於生活方式的想像,當竹圍 社區生活改變的同時,藉由這些介入的行動,將理念與生活 方式聯結起來。 另一屬於真實使用層面,則是希望透過操作去探索廣場的 可 能 性 。這 些 活 動 記 錄 與 資 訊 ,將 提 出 有 關 於﹁ 周 邊 型 ﹂﹁ 開 放空間﹂設置的審議準則的訂定,以收﹁開放空間﹂公眾使 用的成效,重構人與都市的關聯性。
138 139
偕探病者與病人活動場域,除了飲食店
捷運站前 夜市空間。再晚,只剩下夜歸者匆匆回
所有的大街小巷共同構成一個可以逛的
竹 圍 的 時 間 軸 之外,午後騎樓下的商業聚集。黃昏時
台 二 線 是 淡 水 聯 外 的 主 要 道 路, 平 時 即 家!
街道開始熱鬧,與二個街區聯結起來,
繁 忙 不 已 。上 下 班 時 間 的 捷 運 站 前 地 區 , 不 管 是 天 橋 或 是 平 面 道 路, 人 車 爭 道, 匆匆回家的行人順便帶回晚餐或是家庭 的需要,支持了站前多樣的商店類型。
福德宮 加 了 棚 架 的 廟 前 廣 場, 除 了 節 慶 祭 祀 之 外, 也 是 街 區 主 要 的 休 閒 空 間。 配 合 著 街 道 的 經 營 韻 律 ,開 展 不 同 的 使 用 形 態 。 睡 完 午 覺 之 後, 店 家 將 生 意 讓 給 了 攤 販 擺 設 夜 市 ; 開 始 聚 集 廣 場, 打 開 收 在 周 邊 的 桌 子 下 棋 或 是 聊 天 發 呆, 這 裡 也 是 社區小孩主要的活動空間。
民生路五十二巷 連結了民生與民族二條主要的生活街
有﹂的領域
區, 以 生 活 用 品 為 主。 靠 民 生 路 側 為 馬
空間層級的解釋 既 有 的﹁ 公 共 ﹂ 與﹁ 私 密 劃 分 已 經 無 法 分 辨 既 有 的 生 活 空 間。 一 系 列 的 空 間 領 域 的 層 級, 如 果 從 河 岸 順 著捷運站作為起點往山邊畫出一道長的
早市
夜 市 ﹂、
﹁ 剖 面 ﹂, 細 數 著﹁ 捷 運 設 施 ﹂、﹁ 台 二 線 大 馬 路 ﹂ 、﹁ 市 集 ﹁ 店 門 口 的 小 攤 ﹂、﹁ 紅 線 管 制︵ 攤 販 管 制 線 ︶ ﹂ 、﹁ 作 為 廣 場 的 開 放 空 間 ﹂ 、 ﹁ 大 樓 社 區 底 層 的 商 店 ﹂、﹁ 僅 供 社 區 使 用 的 開 放 空 間 ﹂、﹁ 社 區 共 有 的 活 動 設 施 ﹂ 與﹁ 住 戶 內 私 有 空 間 ﹂ 等 等 的。 所 以 我 們 可 以 討 論﹁ 使 用 領 域 ﹂ 相 對 於 ﹁ 擁 有 ﹂,﹁ 法 律 規 定 ﹂ 相 對 於﹁ 約 定 俗 成 ﹂,﹁ 執 法 ﹂ 相 對 於﹁ 睜 一 隻 眼, 閉 一 隻 眼 ﹂。 有 時 候 一 個 空 間 可 以 因 為 一天的晨午昏而有不同的景象與生活意 義, 這 樣 的 空 間 領 域 交 錯 了 一 個 日 常 性
社區活動
夜市︶
的 生 活 世 界, 天 天 上 演 著 一 個 緊 湊 而 豐 富 的 空 間 轉 變︵ 早 市 的身體芭蕾所在。
140 141
流 動 博 物 館
我們關注於永續城市中的﹁ 低碳﹂ 生活 的實踐, 強調資源循環的概念, 希望推 廣在生活中關於回收與再利用的可能性。
竹 圍 的 豐 富 生 活 軌 跡, 滿 足 我 們 上 下 班 的 路 徑 經 驗。 這 幾 年 人 口 增 加 了, 對 於 一 個 好 的 社 區 生 活 環 境 的 追 求, 正 在 你 我 的 心 中 浮 現。 竹 圍 在 改 變! 邀 請 你 來 參與這一場展覽。
配 合 展 覽 我 們 邀 請 竹 圍 周 邊 的﹁ 手 工 達 人﹂ , 請各位一起重溫動手做的經驗。 請你帶著需要修理的鞋子、奄奄一息的盆 栽、不動的小家電、想要丟掉的小傢具, 來跟這些達人﹁ 交陪﹂ 一下, 相信會有 不同的體會。
142 143
145
144
未 來 的 教 室 蕭 麗 虹
我們生活在一個兩極世界,全球的技術革新已有很大的 進步,然而,每個人都面臨著永續家園的問題。 我們亟需創新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不只是經濟和就 業 問 題, 也 包 括 社 會、 文 化 和 環 境 問 題。 下 一 代 的 年 輕 孩 子 將 是 這 些 創 新 解 決 方 案 的 提 供 者。 他 們 生 在 科 技 普 及 的 現代,擁有資源無限的「雲端書」,可以隨時隨地汲取知識、 輕易的擴充連結,我們已不能再用舊式的教科書教導他們。 然而,這些孩子也不能只用虛擬的方式來面對事情,我 們 要 引 領 他 們 回 歸 基 本, 透 過 個 人 的 觀 察、 直 接 參 與, 從 實 踐 中 學 習, 並 且 通 過 嘗 試 和 實 驗 找 尋 各 種 解 決 方 法 的 可 能性。我們需要一個「未來的教室」。
146 147
下一代的孩子 需要通過直接的觀察 來了解這些
我住在哪裡?我的家、我的學校、我的遊戲場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我如何在社區、城市、國家和全世界的範疇中看待我的家鄉?
我住在這裡感覺是甚麼?
在歷史、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層面,我的家鄉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們如何來保護在地的特質?
我們的家鄉是否面臨一些問題是我可以理解、參與和共同行動的?
面對棘手的問題,我該如何利用想像力和創造力找出解決方法?
人們在追求經濟已付出相當多的代價,如今,我們也明白,尋求 更高的幸福指數才是真正的目標。未來的教室不只是透過教學來傳 遞知識和技巧,更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年輕人直接去觀察現場、 體驗自然,為更好的社會效益和永續發展的環境創造新的想法。 如果我們能鼓勵孩子們自發學習,實地觀察和動手親身體驗,經 過九年國教,讓他們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架構和系統,主動 積極、團結合作;我們未來的生活環境將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竹圍國小和自強分校的六年級畢業生、竹圍國中的社團同學利用 十八個月參與樹梅坑溪計畫,透過八種不同類型的藝術表現,以創 造性的方法表達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我們的孩子是發明家、是創意人!他們必須找尋自己的途徑、嘗 試自己的發想、實踐全新的夢想!
148 149
• • • • • • •
我 校 門 前 有 條 溪
蕭麗虹 楊智富 彭筱茵 張偉來 吳忠良 洪維倫 丁美芳 陳建興 王淑玲 竹圍國小
「 我 校 門 前 有 條 溪 」 計 畫 共 邀 請 三 位 藝 術 家 進 入 校 園, 配 合 學 校老師的課程,帶領六年級學生針對樹梅坑溪的議題進行創作,共 分為四組計畫:美術組「樹梅坑溪上河圖」、公共藝術組「溪的眼 淚 」、 音 樂 舞 蹈 組「 與 水 共 舞 」、 戲 劇 組「 四 季 」。 在 課 程 中, 藝術家和學校老師帶領學童前往樹梅坑溪上游、中游和下游 段 , 引導孩子用自己的五官來親身「感受」溪水的變化, 回到學校後自由發想和創作,啟動孩子對溪流的想像 力與領悟力。
此一計畫獲得竹圍國小胡峻豪校長、六年級全體師
生的支
持,除了藝術計畫之外,還有文學詩歌創作、製作「竹圍之英」廣播 電台專輯、樹梅坑溪文史調查、四格漫畫、兒童繪本創作等,延伸出 不同類型的創作活動。透過此一計畫,學校老師積極參與,也鼓動學 生家長的投入,更影響社區對樹梅坑溪的關切。竹圍國小在一零一年 五月十九日前進社區,進行成果發表會,邀請家長、鄰居一起前來參 與活動,認識樹梅坑溪、關心樹梅坑溪,進而愛上樹梅坑溪。
152 153
體 驗
在細雨紛飛中,竹圍國小的學童們從 位於樹梅坑溪中上游的吳仔厝出發,從 這個有三百年歷史的聚落開始認識這條 溪。吳仔厝文化協會許惠卿理事長跟大 家介紹她心目中的竹圍八景:淡水夕 照 、土 地 公 廟 、竹 圍 古 道 和 樹 梅 坑 溪 等 。
﹁只要是竹圍人,一定認識樹梅坑 溪,不過,我從來沒想過,原本乾淨 又生態豐富的樹梅坑溪竟然會變成充
李暐婷︵六年六 ――
滿髒老鼠的臭水溝,它受到了嚴重的 破壞及汙染。﹂ 班︶
﹁我們訪問了很多當地的耆老,他
連珈 ――
們的熱心,讓我非常的感動,下學期 一定要把鄉土語言學好。﹂ 賢︵六年六班︶
154 155
發 想
音樂舞蹈 惡水?清泉?樹梅坑溪!
彭筱茵 張偉來 吳忠良 黃靜芳 呂美玲 六年一班 六年二班
記得第一次跟著老師前往樹梅坑溪探查時,從下游往上游行走,看到短 短 的 溪 流 有 著 如 此 大 的 變 化 ,我 相 當 震 撼 ,也 引 發 了 我 對 溪 水 生 態 的 關 注 ! 在帶領孩子們創作時,剛開始發現孩子對這條溪流認識不深,我們試著做 一些水流的動作、也試著玩弄布塊,配上現代舞和街舞的動作,逐漸讓他 們產生興趣。在音樂擊鼓的配合下,孩子們利用不同樂器,時而吹奏出慢 板平靜的小河流水,時而敲打著強而有力的大河怒吼,時而搖散出清脆優 雅的下雨聲,變化豐富,架式十足。﹁惡水?清泉? 樹梅坑溪!﹂是我們 提出的一個批判性問題,而這個答案有待於大家共同來思考,找到人類與 生態平衡共處的方法,讓我們的家園越來越美好。||彭筱茵︵藝術家︶
156 157
學 生 處 於 年 齡 上 的 尷 尬 期, 部 分 學 生 會 覺 得 活 動 幼 稚, 部 分 學 生 卻 又 跟 不 上 進 度, 那 我 們 該 怎 麼 作, 才 能 引 導 他 們
張偉來︵藝術家︶ ――
主 動 投 入, 而 不 是 被 逼 著 參 與, 這 是 挑 戰。
公共藝術 溪流的眼淚
楊智富 丁美芳 黃國慶 六年四班 這是一首跨世代的兒歌,傳頌歌詞也許有 些差異,動人的旋律卻從未改變:
我家門前有條河,後面有山坡。 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 戲弄綠波,鵝兒歡樂,仰頭唱清歌。 因為是兒歌,所以歌詞非常淺顯易懂。也 就 因 為 淺 顯 易 懂 ,而 且 歌 詞﹁ 畫 面 性 ﹂十 足 , 幾乎每位小朋友對﹁家﹂的書寫或描繪都可 以從這裡取得正面題材和元素。
158 159
然 而, 也 正因 如 此, 這 首 兒歌 所描 寫 的
家門前的小河會不會暴漲 ――
﹁ 景 象 ﹂, 從 今 天 的 角 度 解 讀, 卻 出 現 了不同感受 淹了家園?家門後的山坡會不會發生土石 流?而山坡上早已沒有野花!小河裡早已 沒有鵝鴨!就因為水不再清澈,也就不可 以出現綠波!也就沒有什麼生物在唱歌! 就因為這首歌如此單純,單純到幾乎成 為絕美的一幅﹁永恆﹂的畫面,反而成為 一面鏡子,可以用來照出不美的事物來? 以 致 於 很 有 可 能, 當 我 們 再 次 唱 起 這 首 歌,則多了某種緬懷或感傷、多了對那種 單純美景的追求的心思。 在﹁ 我 家 門前 有條 溪 ﹂ 主 題底 下, 藝 術 家進入校園、帶著六年四班的小朋友走進 樹梅坑溪現場,發現並體會溪流現況,進 而提出環境裝置藝術作品提案。經過一學 年的歷程,完成這次﹁溪流的眼淚﹂集體 創作作品五件,和大家分享對樹梅坑溪的 關心。
讓 小 朋 友 知 道 ,每 一 種 負 面 的 聲 音 , 都必須提出來,被重視、解決,這樣才 能 轉 變 成 正 面 的 力 量, 包 括 樹 梅 坑 溪 以 後 的 光 景。 我 擔 心 的 反 而 是 孩 子 完 全 不 知 道﹁ 漂 亮 的 河 流 ﹂是 甚 麼 樣 子 。 楊智富︵藝術家︶ ――
160 161
美術創作 樹梅坑溪的過去與現在
丁美芳 高健綺 邱玉彤 六年三班 六年七班同學
合 作 畫 是 一 種 團 隊 工 作 ,學 生 從 構 圖 、打 稿 、上 色 、描 邊 、修 飾 等 , 在這張圖面上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分工進行、共同完成。今年度正好搭 配學校樹梅坑溪的主題,讓學生在畫布上自由展現,把他們在野外所 看到的、所體會到的呈現在畫面上。合作畫的表現不限技法,學生們 的畫風也呈現出各種樣貌,有的拙樸踏實、有的奔放狂野,反映出多 變化的田園風光。透過藝術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家居住的環境生態,再 經過自我內化、相互討論後,與好友們共同創作留下作品,我相信這 對今年的畢業生來說,將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162
戲劇創作 樹梅憶往
洪維倫 丁美芳 白忠正 洪雅雯 六年五班 六年六班
去年學期剛開始,我帶著畢業班的學生到樹梅坑溪探查,沿途中孩子們吱 吱喳喳、興奮不已,轉眼間他們已經完成一齣短劇、近二十片的布景,還有 可愛的道具。說實話,製作戲劇的複雜度高,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倍感艱辛, 孩子們從害羞、怯場,到能站在舞台上唸詞、演出,他們的努力和進步是有 目共睹的。感謝美芳老師協同教學,幫助道具組的孩子種出樹梅樹、蓋出新 房子和舊工廠。﹁樹梅憶往﹂是今年畢業班的共同回憶,也許十年後他們在 開同學會時,還能舊戲新演呢!
樹梅坑溪文史資料探查
陳建興 洪雅雯 六年六班同學 我們今年以樹梅坑溪作為研究主題,參加 ﹁台灣學校網頁博覽會﹂競賽。雖然沒有網 頁設計的專長,但是我們更努力去研究專題 的內容。在洪雅雯老師的協助下,六年五班 十位優秀的同學在課餘時間,到樹梅坑溪各 地去踏查,並且訪問耆老、進行水質檢測, 回家後還要寫訪談心得和踏查報告,過程雖 然艱辛,但是學生的確體驗到各科能力的結 合與運用,包括鄉土語文能力、閱讀和寫作 能力、使用數位產品,並思考溪流污染和環 境變遷的問題。藉由網頁的製作,完成後所 有參與者都得到極大的鼓勵和成就感,而這 種成功的學習經驗,也將有助於他們往後的
樹梅坑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獨立學習,並能增進學習興趣。
資料網站:小溪的眼淚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2/ c28093245/index.htm 165
Love Our Plum Tree Creek I see a river in Zhuwei, a river in Zhuwei.
now only in our dream.
It was a pretty river,
Where is the fish,
王淑玲 丁美芳 我 一 直 熱 愛 英 文 ,在 學 校 裡 除 了 教 學 、 帶 領 孩 子 製 作﹁ 竹 圍 之 英 ﹂ 廣 播 節 目, 也尋找各種機會把英文學習和我們的日 常 生 活 結 合 在 一 起。 今 年 畢 業 班 以 樹 梅 坑 溪 作 為 創 作 主 題, 我 也 搭 了 順 風 車, 請 美 芳 老 師 協 助 製 作, 參 與 兩 項 英 語 比 賽。 在 過 程 中, 孩 子 從 被 動 的 參 與、 不 耐 的 配 合, 到 後 來 真 正 能 體 會 出 這 個 活 動 所 要 傳 達 的 意 義, 我 看 在 眼 裡, 樂 在 心 裡, 尤 其 是 孩 子 們 能 自 動 自 發, 從 家 人 和 親 戚 的 身 上, 挖 掘 出 更 多 有 關 樹 梅 坑 溪 的 故 事。 這 裡 是 孩 子 居 住、 成 長 的 地方,也是他們未來能發揮貢獻的所在, 讓 孩 子 從 家 的 周 圍 出 發, 打 開 他 們 的 胸 襟, 開 拓 他 們 視 野。 如 果 有 一 天, 竹 圍 的 孩 子 要 跟 別 人 介 紹 他 的 家 鄉, 他 一 定 不會忘記這一段與樹梅坑溪共度的日
Love our Plum Tree Creek.
王淑玲︵教務主任︶ ——
Love our Zhuwei.
子。
Love our homeland.
166 167
英語繪本與英語四格漫畫
where is the Plum Tree Creek? where is the tree,
過 程
在學習,怎麼藉由表演,讓學生找
他非常樂於演奏樂器。所以老師也
傾向。但透過藝術,老師們發現,
中。有些學生比較特別,有過動的
作出來的舞蹈動作,融入最後成品
聲音。老師則不斷嘗試著將學生創
在 紙 管 裡 的 碰 撞 聲, 產 生 類 似 的
器, 例 如 祈 雨 棒, 就 是 利 用 綠 豆
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自製樂
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方法,但至少﹁樹梅坑溪﹂這四個字,
孩子不一定能深入思考捍衛樹梅坑溪的
思。最後認定,這個計畫結束後,就算
了 我 們 很 多 正 面 的 想 法, 讓 我 重 新 省
有經驗的老師及竹圍工作室的曉雯,給
因為連自己的內心都在抗拒。後來學校
友開始不耐,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溪的關聯性,加上表演耗費體力,小朋
過程中,孩子質疑大型公演和樹梅坑
音樂舞蹈
到 自 信 和 樂 趣, 也 讓 其 他 同 學 發 術家︶
彭筱茵︵藝 ――
現,他有不同的面向跟優點。
公共藝術 學 生 們 以﹁ 溪 的 眼 淚 ﹂為 主 題 進 行 發 想 , 讓作品能表達各組對樹梅坑溪的看法。學 生以廢樹枝搭建河神的營火,將廢紙盒變 成能吃下垃圾、分解廢棄物的怪蟲。在人 行步道上懸掛用紙板製作的魚蝦和水底生 物,則是為了提醒路人,馬路下方原來是 樹梅坑溪的河流水道。
完 成 作 品 後, 我 希 望 小 朋 友 能 夠 到 現 場 參 與 裝 置, 卻 沒 有 執 行, 因 為 校 方 顧 慮 到 五 組 學 生 一 但 分 散 出 去 後, 在 安 全 上 的 隱 憂。 我 覺 得 這 個 部 份 是 值 得 思 考 的:大人期待孩子未來能夠負起照顧環
楊 智 富︵ 藝 ――
境 的 責 任, 但 過 多 的 擔 心, 往 往 阻 礙 了 小 朋 友 和 環 境 的 接 觸。 術家︶
168 169
美術創作 老 師 用 播 放 投 影 片 的 方 法, 喚 起 學 生 們 對 樹 梅 坑 溪 的 記 憶, 並 以 清 明 上 河 圖 為 例, 引 導 學 生 想 像 岸 邊 人 家 的 生 活, 不 只 要 注 意 大 環 境, 也 要 留 心 小 細 節。 每 一 張 小 圖 都 是 由 一 位 學 生 所 完 成, 但 放 在 一 起 後 的﹁合作畫﹂就顯得非常壯麗。
戲劇創作 學 生 們 一 遍 一 遍 地 順 台 詞, 練 習 對 話、 走 位 和 聲 音 表 情。 負 責 場 景 的學生也分組製作工廠區、住宅區、 森 林 區 和 其 他 道 具。 但 不 論 在 教 室 裡 演 練 過 多 少 遍, 站 在 布 景 前、 使 用 道 具 彩 排, 舞 台 上 的 空 間 感 還 是 不一樣。
170 171
成 果
音樂舞蹈
張 偉 來 : 計 畫 結 束 後, 或 是 課 程 以 外, 有 多 少 孩子真的會跟樹枚坑溪產生連結,這個部分,我 們覺得還可以作得更好。因為這條溪流對住在竹 圍的人來說,仍無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彭 筱 茵 : 本 來 預 期 孩 子 的 表 演 態 度 會 很 鬆 散, 沒想到,成果展當天,他們竟然振作起來。孩子 的呈現和我用藝術陪伴他們的過程,在最後一刻 才爆發開來,讓我覺得,當大人持續用正面的力 量來對待,而非藝術的好壞來評斷時,小朋友會 感覺得到。
172 173
公共藝術
第一組:溪流的眼淚 第二組:夢幻園地 第三組:悠游清澈水世界 第四組:河神的晚宴 第五組:再生能源的奇想
﹁樹梅坑溪對孩子來 說 是 陌 生 甚 至 無 感 的, 所 以 他 們 的 提 案, 使 用 很 多 制 式 的 手 法, 跟 河 流當下的實際情況並沒 有 直 接 連 結。 我 們 在 進 行跟人這麼相關的題 目, 應 該 要 想 不 同 的 方 式, 讓 小 朋 友 有 更 多 機 會 接 觸 河 流。 我 對 自 己 的 檢 討 是, 我 只 帶 孩 子 進 來 樹 梅 坑 溪 一 次, 後 來 覺 得, 如 果 能 讓 學 生 多 走 溪 幾 趟, 也 許 比 讓 他們去提出一件作品還 要直接有力。﹂ 楊 智 富︵ 藝 術 家 ︶ ――
174 175
美術創作
177
176
戲劇創作
王 淑 玲 : 小 朋 友 為 河 流 發 聲 的 過 程, 我 作為一個旁觀者,內心是澎湃的,甚至不 經意講出:﹁我愛上了這條溪!﹂我們大 手牽小手,一起為環境作一些努力,孩子 會長大,他們會知道這條溪的生態與人們 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計畫有它的意義存 在:回歸到生活,才是教育真正的意涵。
178 179
181
180
在 地 綠 生 活 與 槙 物 有 染
張惠莉 辛佩津 竹圍國中
水和植物是反映一地生態的重要指 標, 張 惠 莉 和 辛 佩 津 老 師 與 竹 圍 國 中 學生合作,透過水、植物與自然材質, 與 樹 梅 坑 溪 持 續 對 話。 從 水 質 檢 測、 認 識 植 物 開 始, 以 樹 梅 坑 溪 畔 可 見 植 物 作 染 料, 創 作 生 活 用 品 為 媒 介, 讓 「在地綠生活」從想像變為真實。「創 造 事 件 」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想 法, 事 件 是 令 人 驚 喜 的、 刺 激 而 戲 劇 化 的、 突 然 的、 短 暫 的、 令 人 印 象 深 刻 的, 餘 波 盪 漾 可 以 延 續 討 論 的, 但 是 它 在 課 程 設 計 中 必 須 被 恰 當 地 隱 藏。 這 是 透 過 植 物、 水 來 進 行 竹 圍 樹 梅 坑 溪 在 地 綠 生 活 的 行 動 研 究 與 實 踐, 也 是 透 過 「色」來刺激感官,創造事件。
182 183
【 五 感 學 習 ︼
張惠莉 竹圍國中植物有染社 綠創藝烘焙社同學
竹圍在地河川樹梅坑溪的水,孕育了動、植物與人, ﹁時間、空間、人間﹂,因水的流動帶來生存與進步,
教師研習
進入學校學生社群
以社團方式
. .相 . 關,
竹圍在都市發展的因素下,漸成臥房城市,河川下游被城市覆蓋。 找尋失去的河川,找尋失去的在地綠生活, 找回人的五感,找回自然的五色,學習遵循天地的五行, 永續在地綠生活就在其間。 使人的五感輕鬆地打開,學習體驗生活,在天與水間。 聽花開的聲音, 聞空氣的氣息, 看水的顏色, 感覺風的流動, 嚐嚐植物的味道。
在樹梅坑溪發現新的學習方式, 找到未來教室與五感學習的可能,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在地綠生活社團追尋植物與大自然的對話,
與食、衣、住、行、行、育、樂 ―
以植物的五色刺激五感來感受, 並融入人在地生活需求 卻又能和自然循環相生的生活環境藝術行動。
創作項目
及社區里民活動
取得社團成員居住、工作或生活空間的水資源做水質測試。
以竹圍國中生態池水及學生提供社區用水來製作植物染水源。
利用樹梅坑溪流域及竹圍國中校內在地植物。
與在地植物與在地水資源的食、衣、住、行、育、樂、美有關的環境藝術行動。
184 185
• • • •
【 依 存 . 反 思 】
藉由創作表達綠生活的想法和概念, 讓藝術存在於生活中。
辛佩津 竹圍國中藝起綠生活社團 創藝生活社團同學
因此我們用的資源可以是環境中的自然材質, 或是被大家遺忘甚至要丟棄的物品、 以及生活中的大小事物。
透過一連串的藝術創作, 讓學生了解自然與環境的關係, 藉由學生的自身創意, 引導學生製作出反應自身概念想法的作品,
咖啡渣染布杯墊
進而讓學生藉由作品去反思大自然和自身的依存關係。
創作項目
植物壓花書籤 敲染布 ﹁一條溪的印象﹂手工繪本 手抄紙
186 187
•
•
•
•
•
植 物 分 類 老 師 引 領 著 學 生, 以 西 方 植 物 分 類 學 和 中 國 古 代 草 本 智 慧, 在 竹 圍 國 中 內尋 找 綠寶 藏。 全球 暖 化, 各 地 水 災 地震 頻 仍,救 災知 識 已 經 是 國 際 在 教 育 上 必 備 的 內 容 ,如 何 在 災 後 得 到 短 期 的 糧 源 ? 其 實 ,
也
中國明代就編列了四百多種植物為救荒糧食。學生們於校園內找到 各 種 植 物 分 類, 如 心 狀 葉、 鋸 齒 葉、 葉 單 生、 葉 叢 生、 平 行 脈 進而了解到,它們不是野花野草,它們是地球的守護者。
落 葉 也 是 一 種 寶
﹂由此出
有 過 在 寒 風 中 掃 除 滿 地 落 葉 的 經 驗 嗎? 萬 物 看 似 寂 寥 的 冬 天, 校 園 裡 卻 還是 隱 藏著 勃 勃 生 機。﹁ 想 要 利 用 落 葉做 點 甚 麼
發, 經 過 採 集、 清 洗、 晾 乾、 切 細、 熬 煮、 過 濾 等 步 驟, 學 生 們 嘗 試 用 枯 葉、 剪 枝、 落 果 來 萃 取 在 地 植 物 染 料。 即 使 不 是 最 新 鮮 的 樹 葉, 也 能 發 揮 出 它 們 的 生 命 價 值。 進 而 發 現同 一 種 植 物 的 染劑, 在 加 入 不 同 水 質 的 水 後 ,竟 然 會 因 為 酸 鹼 值 的 變 化 ,而 出 現 許 多 顏 色 , 老 師 補 充 道,﹁ 所 以, 植 物 染 可 以 測 出 水 的 酸 鹼 值, 了 解 水 的 乾 淨 程度。﹂
張
辛 張
188 189
只 取 一 瓢 水 質 測 試
樹 梅 坑 溪 是 淡 水 河 的 支 流, 老 師 首 先 藉 由 地 圖 介 紹 北 台 灣 的 水 源, 帶 領 學 生 看 見 樹 梅 坑 溪 水 資 源 和 生 態 鏈 的 關 係, 引 領 學 生發揮想像;繼而使用寶特瓶收集各種生 活 周 邊 的 水, 可 以 測 試 的 水 源 不 只 河 水、 雨 水 、自 來 水 ,更 包 括 地 下 水 、水 溝 的 水 。 然 後, 學 生 透 過 對 水 中 生 存 的 動 植 物 的 觀 察 和 紀 錄, 去 分 析 水 質 的 狀 況、 水 源 的 受 汙 染 的 程 度, 發 現 水 的 酸 鹼 值、 濁 度、 溶 氧 量, 這 些 數 據 都 代 表 著 人 們 對 環 境 做 的 事。
辛 佩 津 : 過程中將近一年多,執行上是 有困難點的。國中生升學壓力大,尤其我帶 的 是 八 年 級 生 ,他 們 有 時 候 無 法 感 受 到 老 師 要引領他們體會的事情,比如說,我在做作 品 時, 為 什 麼 要 用 水? 為 什 麼 要 去 校 園 撿 植 物? 都 必 須 先 強 調﹁ 為 什 麼 我 們 要 這 樣 做﹂,樹梅坑溪計畫非常長,將近一年半, 學 生 會 有 厭 倦 期 ,一 開 始 他 們 不 知 道 樹 梅 坑 溪,新鮮感只維持兩三周,就會開始想老師 你 可 不 可 以 再 變 出 一 些 把 戲 ,老 師 要 想 盡 辦 法 讓 他 們 接 觸 ,所 以 我 在 課 程 設 計 上 就 會 豐 富 一 點, 讓 他 們 體 會 到 水 是 跟 生 活 息 息 相 關。 我覺得還有一點是,計畫跟他們自身經驗 的結合有點困難,國中生下課,不會去看溪 看河,就是到街上晃晃就回家了,在家也不 會 關 心 這 類 議 題 ,我 們 用 的 方 法 是 走 訪 樹 梅 坑溪兩三次,讓他們跟大自然相處,讓他們 知道溪就在家旁邊,這樣下來,雖然學生們 知道溪的位置,但要讓他們多一些感受,又 得花很多時間,這些都是執行上的困難。
踏 尋 樹 梅 坑 溪 學生們踏尋的沿途不斷經過菜 園 ,許 多 農 民 引 用 樹 梅 坑 溪 的 水 源 , 灌 溉 農 田, 甚 至 還 有 休 耕 的 梯 田。 老師邀請到家長會陳倉耀會長協助 解 說, 陳 會 長 是 竹 圍 在 地 人, 從 小 在 樹 梅 坑 溪 畔 玩 耍。 他 說, 早 期 其 實 都 有 人 種 作, 只 是 隨 著 耆 老 的 凋 零 及 都 市 化, 而 漸 漸 荒 蕪。 最 後 踏 查 的 終 點, 樹 梅 坑 溪 的 樣 貌 非 常 自 然 原 初, 和 流 經 社 區 的 它 很 不 同, 溪 流 間 是 一 顆 顆 大 石、 豐 富 的 綠 色 植物和乾淨的空氣。
辛
190 191
上乾淨的水讓學生親手製作一張手
收, 培 養 資 源 再 利 用 的 觀 念, 再 加
這單元是帶領學生將牛奶紙盒回
都得到不錯的學生反應。
要、 以 及 不 要 過 度 消 耗 自 然 資 源 等,
生 討 論 水 的 重 要 性、 資 源 回 收 物 的 必
辛佩津: 在活動進行前,直接跟學
手 抄 紙 製 作
工 紙, 而 水 資 源 利 用、 廢 棄 牛 奶 紙 盒 的 再 利 用, 不 就 是 為 了 讓 我 們 環 境 更 美 好 嗎? 減 少 污 染、 減 少 人 類 的 消 耗 品, 這 也 就 是 我 們 為 何 重 視 樹 梅 坑 溪 的 核 心 問 題 啊! 學 生 努 力 的 去 做 一 張 手 工 紙, 由 製 作 過 程 中 去 體 會 水 的 比 例、 水 的 乾 淨、 水 的 重 要。 藉 由 和 水 的 互 動, 了 解 乾 淨 清澈的水在環境中扮演不可或缺的 一環。一條溪最重要的是乾淨的水, 製作手工紙最需要的也是乾淨的水, 而 牛 奶 紙 盒 回 收 再 製 的 手 抄 紙, 更 是反映綠生活的概念。
手抄紙
材料: 牛 奶 紙 盒 、操 紙 框︵ 或 絹 框 ︶、水 盆 、毛 巾 、 美工刀、剪刀、果汁機
作法: 一、 沿 著 牛 奶 紙 盒 周 邊 劃 幾 刀 後, 泡 水 三 天。︵註:劃刀是為了加速牛奶紙盒軟 化以及便於脫去表面塗裝膜︶ 二、將牛奶紙盒表皮的光亮塗裝薄膜撕去, 只留下紙的部份。 三、將牛奶紙盒加水放進果汁機裡攪碎,製 成直徑約五公分的紙漿球。 四、 一 顆 紙 漿 球 配 一 千 C C 的 水, 製 成 紙 漿水;如想加入花瓣,可將花瓣弄碎放 入。 五、用操紙框瀝紙。 六、將紙晾乾、燙平整即完成。
辛
192 193
溪 的 映 像 繪 本 製 作
因 為 學 生 們 都 走 訪 過 樹 梅 坑 溪 ,課 程 的 一 開 始 , 老師希望大家回想樹梅坑溪的景像,心目中的美 麗小溪又是甚麼樣的風貌?跟樹梅坑溪有相似的
﹂,
地 方 嗎? 要 如 何 替 樹 梅 坑 溪 發 聲?﹁ 如 果 自 己 就 是一條溪,會想說甚麼話?﹂ 黑 板 上 出 現 了﹁ 希 望 這 條 溪, 是 美 好 的 由左至又有了長長的箭頭:﹁慢慢變好。﹂ 為 了 配 合 溪 流 長 長 的 樣 子, 決 定 製 作 拉 頁 書, 打 開 來 就 是 長 長溪 流,﹁ 如 果要 為這 條 小 溪 畫 上 故 事 或 是 顏 色, 同 學 會 如 何 表 現 呢?﹂ 不 同 組 別 的學生有不同的發想,其中一組的小溪原本有漂 亮的上游,下游後越來越多人為汙染;另一組的 溪旁種植著植物和農田,這跟樹梅坑溪旁的農家 引水灌溉是同樣的想法;也有學生在溪旁畫了發 臭的垃圾袋。
一 個 禮 拜 後, 經 過 沉 澱, 學 生 開 始 思 考 自 己 的 繪 本 有 甚 麼 故 事, 封 面該 寫 下甚 麼 標 題?又 該 如 何 設 計? 有 一 組 學 生的 繪 本內 容 為 上 流到 下游, 所以決定封面標題為﹁小溪的歷史﹂;另一組學
﹂ ~
生 的 封 面 標 題 是﹁ 三 隻豬 豬 在河 邊 ﹂,背 面 畫 了 豬 的 半 張 臉 及俏 皮 的 標 語 :﹁ 來 一 隻 豬 太 郎
因 為 ,他 們 的 繪 本 在 討 論 河 邊 養 豬 對 水 源 的 影 響 , 反映出學生對樹梅坑溪的細膩觀察。
辛 張
194 195
綠 烘 焙 老師在烘培課程裡加入了跟在地植物有關的成 份,製作艾草餅、茉莉茶、槴子花果凍、五色 五行飯糰、蔬菜披薩,讓學生把植物和生活連 結在一起,然後切入到樹梅坑溪的環境議題。 因為食品有屬於它的味覺、嗅覺和觸覺,所以 實際操作時,就會自然運用到五感。
學 生 呂 姿 雅 : 我 們 學 校 附 近 有 車 前 草、 大 花 咸 豐 草。 之 前 老 師 有 帶 一 些 植 物 來 泡 茶, 例 如 梔 子 花、 車 前 草、 酢 醬 草 等, 還 有 梔 子 花的種子來做植物染,染出來的顏色類似深 黃 色, 我 們 還 做 果 凍, 把 檸 檬 原 汁 加 進 果 凍 中會有不同的顏色。今天老師有帶樹梅的果 醬 來 給 我 們 吃, 酸 酸 甜 甜 的 感 覺, 全 身 都 放 鬆了。
老師上課有提到樹梅坑溪,我原本以為那是 水 溝, 結 果 是 溪, 回 家 跟 爸 爸 媽 媽 分 享, 他 們說樹梅坑溪是從後山留下來的,經過很多 地方。
拉頁繪本
材料:
小溪映像 ─
雲彩紙或白玉紙、厚紙板、壁報紙或有 裝飾的紙張、蠟筆、彩色筆、白膠、美 工刀、剪刀
作法: 一、 將 雲 彩 紙 或 白 玉 紙 摺 成 二 十 乘 以 二十公分的內頁,依故事內容準備 六到八頁。 二、在內頁畫圖。 三、裁切成兩張二十乘以二十公分的厚 紙板,做封面。 四、將厚紙板黏上一層壁報紙,設計封 面。 五、在拉頁的兩側黏上封面即完成。
張
196 197
張 惠 莉 : 孩 子 很 難 從 一 般 的 課 程 裡 去 了 解 感 官 的 議 題, 唯 有 親 自 體 驗,用五種的感覺去體會,讓文字變弱,身體的感覺變強。其實環境的 保護是一種體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減少化學飲料的攝取。 親自動手做,親自去體驗風、味覺、觸覺或是心裡的感受,也才能感受 到什麼是真正的自然。
198 199
敲 染 布 學生利用校園裡的綠葉及花草進行敲染, 依 照 自 己 想 要 的 圖 案 位 置, 把 植 物 放 在 大 型 棉 布 上, 覆 蓋 一 兩 層 餐 巾 紙, 取 石 頭 敲 敲 打 打, 天 然 的 顏 色 和 輪 廓 就 成 為 棉 布 的 一 部 分 。有 的 同 學 將 花 草 佈 滿 在 棉 布 周 邊 , 造成邊框的效果;有的同學作出細小秀氣 的 感 覺 ; 有 的 同 學 採 取 對 稱 構 圖, 像 是 萬 花 筒 的 視 覺。 採 取 生 活 周 遭 隨 手 可 得 的 植 物, 取 材 自 然 材 料 - 石 頭, 用 敲 敲 打 打 的 方 式 讓 植 物 顏 色 和 輪 廓 留 在 布 上。 這 個 活 動, 石 頭 和 植 物 是 主 角, 同 學 們 利 用 大 自 然的材料,就可以做出美麗的作品。
敲染布
材料: 新鮮植物、石頭、棉布︵可做成頭巾、餐巾、 杯墊等形狀︶
作法: 一、在桌上鋪舊報紙或舊布。 二、將要敲染的棉布放在報紙上。 三、依照自己的構圖,將要敲染的花草放在棉 布上。 四、再鋪一層餐巾紙或布在植物上。 五、用石頭敲出植物的形狀和顏色即完成。
辛
200 201
咖 啡 渣 染 布 杯 墊 學生收集咖啡渣及校園裡遍地的咸豐 草來染布。先將染料裝進濾袋中,放入 大 鍋 煮 沸, 開 水 沸 騰 後 再 續 煮 二 十 分 鐘。趁著烹煮的空檔,將棉胚布弄濕, 開 始 綁 形 狀, 老 師 同 時 示 範 雲 染、 夾 染、線形等數種綁法。二十分鐘過去, 學生們把綁好的布一一放進染料中燃 煮,並在一旁的臉盆內預備媒染液。染 布從鍋中取出後,浸泡在媒染液內十五 分鐘,最後用請水洗淨,把夾子或橡皮 筋解開,晾乾、用熨斗稍微整平,就是 美麗的杯墊了。 透過水質與咖啡渣的互動,創作出最 純真的繽紛顏色,亦可創作出生活中常 見的日用品。親自用從嗅覺、觸覺、視 覺去體驗此活動、去感覺水的變化、去 了解水文及週遭資源的重要性,最後創 作出屬於自己特別的杯墊。
咖啡渣染布杯墊
材料: 咖啡渣、十二乘以十二公分的棉胚布、 橡皮筋、冰棒棍、明礬粉或鐵媒染、泡 茶濾袋
作法: 一、製作染液:以一千CC水一百五十 公克咖啡渣為比例,將咖啡渣裝進 濾袋,放入沸水二十分鐘。 二、 棉 胚 布 弄 溼 後 以 橡 皮 筋 或 冰 棒 棍 綁形狀,放進染液鍋十五到二十分 鐘。 三、製作媒染液:將布重百分之五倍的 明礬或鐵媒染放進布重二十倍的清 水中。 四、將染液中的棉胚布撈出,放進媒染 劑二十分鐘;撈出後,再放回染液 中燃煮二十分鐘。 五、將染好的布放入清水中,解開橡皮 筋或冰棒棍。 六、曬乾和熨燙即完成。
辛
202 203
辛佩津: 原來用周遭的事物或是即將回收的材料就可以完 成這樣的作品。而在操作的過程中,同學去接觸水在各個步驟 的變化,用眼睛觀看、用手去碰觸、用鼻子去聞味道。 在操作上,可以再加強開始的引導,讓學生思考水、周遭資 源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之後再進行染布,會更有效果。
植 物 書 籤 佩 津 老 師 帶 領 同 學 在 校 園 裡 尋 找 適 合 做 書 籤 的 花 草, 先 壓 在 書 本 裡 一 個 星 期,讓植物的水份蒸發,並引領同學先製作小小的設計圖。然後裁切書籤小
一、尋找植物,以扁平、可以乾燥的花草為佳。 二、將植物壓在書本裡一個星期,讓水份蒸散, 體積扁平。 三、裁切小卡和薄紙,將小卡上黏貼薄紙,增加 書籤的層次感。 四、將植物黏在小卡上,可以用牙籤沾白膠黏, 會比較美觀。 五、等白膠乾了,護貝。 六、打洞,綁上緞帶即完成。
作法:
雲彩紙、漂亮薄紙、植物︵花草︶、白膠、牙籤
材料:
植物壓花書籤
卡, 於 小 卡 上 黏 上 一 層 薄 紙, 同 學 們 可 以 依 照 自 己 的 構 圖 將 植 物 黏 在 小 卡 表 面, 等 白 膠 乾 了, 將 書 籤 護 貝 打洞,綁上緞帶即完成。
辛佩津: 植物壓花書 籤既可以讓學生去尋找校 園植物,之後又可以讓他 們直接動手做書籤,做完 後放在自己的書本中或是 送人,藉由學生感興趣的 態度,老師就能夠在此時 多給學生們綠生活的概 念。
辛
204 205
社 區 劇 場 容淑華 陳依秀 謝佳玲 北藝大藝教所 福德里社區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社區劇場」以居民為主體是此計畫的主軸,藉由劇場方法的導入, 社區民眾成為藝術的參與者、創作者,不但獲得個人成長及團體意識 的凝聚,還可延伸至公共議題的討論,進而形塑社區文化生活。第一 階段以水為發想(「水」的著閩南語諧音為「美」之意),希望藉由 多元的藝文活動帶給居民內在美、環境美等「水」的概念,最後以踩
像,透過再次演出自身經
對周遭環境的認知及想
享自身的生活經驗,乃至
開始,每位居民分
及肢體上的再開發
從對老照片的敘述
體戲劇活動為主,
第二階段以肢
如 何 運 用 這 些 東 西 來 表 演 呢? 讓
物、 回 收 物 等 素 材 來 製 作, 他 們
呢? 展 演 中 的 偶 具 都 是 採 用 廢 棄
什 麼 溪 流 不 見 了? 該 怎 麼 做 才 好
了一段關於樹梅坑溪的故事:為
的 地 理 環 境 有 概 念 後, 他 們 發 想
戲 展 演。 在 小 朋 友 們 對 樹 梅 坑 溪
國小自強分校和社區居民們的偶
第三階段是福德里內的竹圍
街遊行、居民才藝表演以及一家一道菜作為熱鬧的收尾!
驗,形成一段即興式的戲
我們來看小朋友們與社區居民們 梅開演笑! —
劇呈現。
的呈現
208 209
劇 場 在 社 區 中 的 學 習
容淑華
一一的年初瑪悧老師和蕭老師找我參與﹁淡水竹圍樹梅坑溪河流改 ○
起因,想像與現實 二 善以及環境再造的計畫﹂,希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有師生可以共襄盛舉。 正巧,這一階段我個人也正在新北市兩個不同地區進行以劇場及其他類型 的藝術引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並營造社區藝文生活的案子,即新莊中港大 排與中和壽德社區。 淡水竹圍樹梅坑溪鄰近北藝大,於是和同事們去樹梅坑溪踏查一番,小 路 蜿 蜒 景 緻 宜 人, 當 下 心 裏 想 可 以 和 研 究 生 一 起 進 入 樹 梅 坑 溪 附 近 的 社 區,和社區居民們一起打造屬於社區的藝文生活,藉由平日居民彼此的互 動,加上自己的專業:劇場,以及研究生各自不同的藝術領域,和社區居 民一起﹁玩﹂藝術,會產生什麼的結果,其實心裏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當 然此時問題也一再浮現:﹁玩﹂的目的是什麼?對社區和社區居民的意義 是什麼?他們的需要和我的需要可以相輔相成嗎?我的目標是追求巴西戲 劇大師所言﹁這個世界就是劇場,每個人都是演員,身為公民不僅生活在 這 個 社 會,更 要 能 夠 改 變 它 ﹂, 改 變, 只 要 有 一 些 轉 變 都 是 值 得 慶 幸 的。
所以,悠游於劇場的綜合性藝術過程,將社區的生活和居民的生命故事合 融於其中,藉著藝術是否可以讓居民漸漸投入社區的公共性議題和生活, 藝術是否可以連接個人與社群,是否可以轉化觀念與生活態度?這些問題 我也想在實踐的行動中探詢,於是答應兩位老師的邀約。 一旦計畫要付諸行動時,才是真正困難的開始。首先,找哪些里合作? 其 次, 如 何 招 募? 許 多 執 行 細 節 的 問 題 一 一 浮 現。 因 為 竹 圍 地 區 幅 員 廣 大,計畫先以一個里為合作對象,尋求媒合的方式,再慢慢擴延至其他鄰 里。於是,先後拜訪三個里,因為福德里郭清泉里長最熱心,他很願意將 社區的文化多元展現,讓居民接觸不同類型的藝術,所以最後選定福德里 做為藝術在社區發想初期首要的工作夥伴。
媒合,社區與劇場 在社區找尋劇場的位置?劇場可以為社區做什麼?劇場與居民生活有何 關連?這看似專業的藝術與表現的世界如何連接與進行對話呢?一方面陷 入一種混沌的狀態,但又不能停止思考的腳步,因此,另一方面積極規畫 民眾參與的藝文活動內容,一邊和研究生陳依秀討論如何進行。我們與郭 里長溝通過程,他也希望藝文活動可以與居民生活有關。最初的計畫以一 年的時間為期程,設計六大單元的主題活動,主題環繞著生態、環保、水 資源等有機系統概念作為民眾進行藝文活動的內容。計劃先以輕鬆的藝術 體驗活動引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希望在過程中再與社區居民相互討
210 211
論 ,把 相 關 的 工 作 組 織 、執 行 、責 任 等 可 以 漸 漸 地 讓 社 區 來 承 擔 。也 就 是 , 我們希望透過﹁劇場﹂作為一種新的社區溝通互動方式,藉由劇場方法的 導入,社區民眾成為藝術的參與者、創作者,不僅在個人成長及團體意識 的凝聚有所幫助,還可延伸至公共議題的討論,進而形塑社區文化生活, 這是我們期許的計畫目標。
實踐,表達與創意 劇場在社區的實踐是循序漸進地與居民互動以孳生信任感。第一階段活 動課程由七位研究生和里長開會討論,為居民設計九次課程,每一週星期 五下午兩點至四點半在里長辦公室舉行,這些課程也為劇場進入社區與居 民互動作暖身。首先,課程藉由畫社區地圖認識自己的環境;其次,以簡 單的身體開發、律動,帶領學員進行身心靈的抒解;接著,再透過團體互
社群的故事;
動、個人生命故事的引導,讓參與的居民走出個人的私領域,學習自信表 達、互信分享與同理支持,鼓舞大家集體創作出屬於自我 另外,也為居民開設化妝課程,水和健康的關係,以及美術課程大家動手 做做看,希望透過這些課程能讓社區民眾理解環境、生活、健康等議題不 僅與個人有關,也有其公共性,如何透過藝術與劇場的途徑,認識自己、
一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午九點來個社 ○
認 識 自 己 與 其 他 人 和 環 境 的 關 係、 進 行 自 我 與 社 會 議 題 的 藝 術 表 達。 最 後,整合所有課程所學,預計於二 區大遊行,敲開社區藝文大門,讓居民看見藝文的幼苗在滋長。
四月二十九日,第一次上課由邱克豪帶領居民走福德里一趟,進行社區 地圖繪製、討論公共區域所碰到的問題,這些公共問題如何進一步凝聚居 民的意見表達,化整為零去找到解決的策略。因每週都是單一課程,雖然 在 設 計 時 有 課 程 之 間 的 銜 接, 但 參 與 居 民 每 週 的 更 換 率 極 高, 不 固 定 的 成員是一件亟欲被解決的問題,固定成員大約十位,平均年齡層居高,約 六、七十歲之間,凡與生活及居家環境有關的事務,在課程進行時,參與 者都能侃侃而談,他們的生命故事豐富多元,不需多加一筆的人生劇本。 然而,如何從真實世界轉換至藝術的文本則是我們的二階段重要的功課。
轉化,生活與藝術 我相信戲劇與劇場的能量,時機成熟的確可以轉化編輯人生故事。在這
研 究 者 ﹂, 結 合 教 學、 創 作 與 研 究 的 方 向, 這 多 重 角 色 是
個 計 畫 除 了﹁ 子 計 畫 主 持 人 ﹂, 我 的 角 色 該 如 何? 我 是 上 課 的﹁ 老 師 戲劇工作者
否意味著從不同角度省思這項計畫實施的意涵?在計畫課程的教學中,參 與的居民產生哪些變化?我又如何整合不同藝術於課程中?在社群參與過 程是否產出新的作品,並撿起生活的記憶與經驗。上述三種角色的混搭可
U B︶ C 教育學院教授 ︵ A:artist , R:researcher , A/R/Tography
能 型 塑 的 方 法 和 作 品, 一 如 加 拿 大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及其研究社群開展之 Rita L . Irwin
︶研究觀點,不論在引導者的教師或是居民們共同發想創作出來 T:teacher 作品,在過程中透過不同藝術型式刺激所有參與者認識、理解、詮釋、說
212 213
明、表達,這些成品並非單獨存在,而是相互連結,創造出更多意義。以 藝術作為彼此溝通的途徑,作為表達與探索想法的工具,在個人與群體之 間搭起橋樑,創造新的意義,所有參與者都試著在過程中建立﹁知、行、 創作﹂的實踐意義。
一一年九月至二 ○
一二年一月中旬,時間調整 ○
話說回來,第一階段是媒合時期,第二階段則進入劇場藝術的形式,由 我為居民設計課程,從二 至星期三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三十分,在里長辦公室舉行,辦公室是一棟三 層樓的建物,一樓有桌子可以進行座談,或是動手做藝術的學習,三樓空 間則可以進行即興工作坊與排練的場域。 這一次的課程著重於參與居民的生命故事與生活探究,每個人都有一棵 生 命 樹 ,所 有 的 樹 根 、樹 幹 、樹 枝 、樹 葉 都 是 不 同 的 交 錯 複 雜 之 人 生 景 象 。 於是,大家從尋找舊照片開始:小時候、青少年、成年到現在,人生境界 的轉換,一邊說,一邊玩遊戲,一邊即興演出過往的記憶片刻,每個人選 擇故事,選擇角色,扮演角色,交換角色,進而詮釋角色,所有參與者都 是很棒的說故事人。 這期間的活動也具體呈現社區劇場的特質:
K o l所 b 談到體驗學習中的四階
一、互動式:在每位參與者用自己的照片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再由大 夥一起演出過去時光的片刻,十分貼切於 段反應:現場具體經驗、反思觀察、產生新概念、再運用新概念於現場的
新經驗。在課程活動中,參與居民提供故事,扮演某一角色,接著同一情 境角色替換,這過程還牽涉人際互動、合作關係等; 二、參與式:共同參與的團隊工作、溝通、協調等; 三、生活文本:故事全來自於日常生活,題材是自己選的﹁照片﹂,從 個人故事到社區的左鄰右舍,隱約會談到公德心的重要,談每個人應顧慮 整體的和諧關係,也會談到惡鄰居的情況,這種生活的行為差異又牽涉到 教育問題,參與者都透過故事劇場一一表達出來。社區居民在過程中已悄 然地進行創作,由日常生活的故事到社區公共議題,例如,有些人自私缺 乏公德心,隔代教養之教育問題等。 我一直將整個活動過程視為一個﹁在現場﹂的行動。從居民進入排練空 間開始、參與唱遊、觀看、現場的即興、扮演、到團體討論,這一連串時 間的觀察:生活的歷練讓他們很清楚人與世界之間是﹁主、客體﹂平行存 在,例如,他們會談福報,而且很清楚描述不是迷信的行為。外在物質世 界不再只是﹁客觀實體﹂,而是,需要、感覺、關係及行為方式都是主體 和客體世界一起發生作用。在即興扮演的活動中,角色進出之際,他們的 記憶彷彿是一本一本的自傳,交互夾雜著歷史的脈絡,文化的移動,彼此 相互驗證著時代的軌跡,其中摻雜太多人情事故與悲歡離合。我從生活即 興演出的動態視覺著手,故事素材來自於週邊的環境,藉此模糊藝術形式 與 日 常 經 驗 間 的 差 異, 讓 參 與 者 更 容 易 對 照 自 身 經 驗 而 進 入 到 思 辨 的 狀 態。
214 215
第三階段的活動,我們加入了竹圍國小自強分校,透過更明確的教育現
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開 ○
場讓社區的藝術化更進一步深耕與生根。我們為自強分校五、六年級的同 學規劃與樹梅坑溪有關之系列性教學內容,從二
( C r e a t i v e D r a m a的 ) 方式引導同學進行劇場藝術的創
始,固定每週二上午八點四十五至十點十五分上課,兩班一起合上。這門 課以創造性戲劇 作,從故事的討論與即興、角色的即興與模仿、大偶道具的製作等都由謝 佳玲老師帶著同學一起完成。 藉由合作一起學習,這過程學習藝術涵養的必然性,但有趣的是當互動 合作與討論進行時,藝術創作的偶然性俯拾皆是,這個部份增添了教育與
一二年五月份呈現一齣短劇,這時第二階段的社區居民會 ○
藝術雙方更多的可能,一面走向課程美學,一面走向美感教育,齊頭並進 相互支援。 最後,於二 加入,一起完成孩子們自編自創︽梅開演笑︾的親子演出活動。
當我們同在一起,不是社區再造而是創造社區 在這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彼此都學習去瞭解對方的語言,才能達到真正 的 互 動。 其 實, 藝 術 對 一 般 民 眾 而 言, 看 似 親 近 又 彷 彿 遙 遠, 如 何 讓 參 與者感到有趣,可以藉由生活故事的描述開始,戲劇作為中介,一面學習 藝術的形式,另外又能夠以互動方式更進一步地討論不同的生活或生命議
題,例如﹁環保.生活﹂、﹁同理·生命﹂等,進而以劇場的形式,表達個人 及群體對生活環境與空間之訴求,並對議題或其他潛在問題能有多一層思考。 運用劇場為社區營造提供 有 機 的 機 會, 如 果 認 真 思 考,持續行動,我們會有更 美 好 的 生 活, 這 些 機 會 是 : 一、 公 共 辯 論 的 機 會 ; 二、 省 思 與 挑 戰 社 區 問 題 的 機 會 ; 三、 維 繫 社 區情感和溝通的機會; 四、 藝 術 內 化 於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的 機 會 ; 五、 建構社區歷史與文化的機 會。 我 們 還 在 行 動 中, 或 許 還 有 一 些 機 會 未 被 看 見 ,我 們 會 再 努 力 , 以創造更美好的社區。
216 217
第 一 階 段
福 德 里 水 起 來
與 里 長 討 論 後, 決 定 以 水 為 主 題,﹁ 福 德 里 水 起 來 ﹂ 為 社 區 藝文 活 動的 主 題,﹁藝 文 活 動 水 開 跑﹂為副標題。目的讓社區居民思索水不僅是水 的 元 素, 同 時 也 包 含 著 閩 南 語 諧 音﹁ 水 ﹂︵ 意 即 美 之 意︶, 透 過多方角度的﹁水﹂思考到美的多 元概念,希望藉由多種型態的社區藝文活動帶給 居民內在美、環境美等﹁水﹂的思維。
社區地圖繪製 透過每日生活時間表讓居民分享並省視 自己每天的生活什麼事情占了大多數的 時 間? 你 的 每 日 生 活 地 點 在 哪 裡? 社 區 中 有 沒 有 祕 密 基 地 可 以 跟 我 們 分 享? 對 於藝術介入公共空間這個議題有什麼想 法? 這 是 活 動 講 師 邱 克 豪 老 師 想 跟 大 家 分 享 的 社 區 藝 文 活 動 議 題。 在 居 民 分 享 後,我們開始出發探索整個新北市竹圍地 區福德里,透過居民的帶領,發現社區居 民對於環境是非常有﹁意識﹂的。他們知 道哪個路段相當危險,也知道保持社區環 境整潔的重要性。這樣的分享是凝聚社區 共識的一種方式,也是社區的意涵,社區 就是社區居民的﹁共同生活圈﹂。
218 219
幸福咖啡 社 區 中 的 堤 摩 咖 啡 店 的 老 闆, 以 聊 天 輕 鬆 的 方 式 和 居 民 們 分 享﹁ 水 ﹂ 對 於 人 體 的 益 處, 也 準 備 了 許 多 不 同 品 牌 的 瓶 裝水告訴社區居民飲用水內含的礦物質, 用 不 同 的 水 的, 沖 泡 出 的 咖 啡 味 道 也 絕 對 不 一 樣。 居 民 參 加 了 本 週 社 區 藝 文 活 動 加 深 了 水 很 重 要 的 觀 念, 居 民 們 說 : ﹁ 原 來 我 都 不 知 道 水 有 這 麼 重 要 ﹂ 、﹁ 不 錯 捏, 我 們 在 咖 啡 廳 上 課!﹂、﹁ 參 加 這 不 錯 喔 ! 可 以 喝 咖 啡 又 可 以 學 知 識 ﹂、 ﹁下個禮拜是要作什麼?﹂
踩街大遊行 踩街大遊行希望帶給居民參與社區藝 文活動時所造成愉快感和居民在社區中 的集體記憶。在社區中舉行踩街活動無 疑是想要將藝術的氛圍帶進社區中,藉 由著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差異,使社區 居民的生活經驗有了不同的色彩,在最 初藝文活動舉行時,規劃者是主動的姿 態,而後隨著里長的共同支持,我們在 居民為主體的情況下漸漸的變為輔佐 的角色。社區藝文活動建構了空間的氛 圍,有助於轉化生活結構中一成不變的 現象。而參與社區藝文活動的居民的肢 體 也 在 解 放 下, 形 成 與 日 常生 活 不 同 的 張力和地域的多重審美經驗。
220 221
第 二 階 段
體 驗 即 興 戲 劇
讓 居 民 們 體 驗 即 興 戲 劇, 說 明 劇 場 概 念 後, 從 生 活 中的動作開始暖身,包含我是鏡子人,即兩兩一組並 以其中一人為主,模仿對方動作。接著在里辦公室活 動 口 令﹁ 舉 左 手、 舉 右 手、 走、 停 ﹂ 讓 居 民 們 適 應 平 常話語的動作,而後語詞和指令相反,讓大家感受慣 性 動 作 的 改 變 ,指 令﹁ 走 ﹂變 成 動 作﹁ 停 ﹂等 以 此 類 推 。 再來請大家分享生活起居經驗,說明自己一天中最開 心的事情是什麼,最後即興綜合起來成為一齣戲劇。
參 與 者 說 :﹁ 印 象 最 深 刻 的 是 我 們 從 演 戲 的 過 程 中, 發 揮 自 己 的 想 像 力, 化 不 可 能 為 可 能, 像 我 演 一 個 丫 環, 在 現
讓 我 想 到﹃ 團 ﹄ 這 個 字, 是 由 很
實生活上沒有啊!很多人可以一起思考、 溝通
﹂
多 專 業 的 人 聚 集 在 一 起 變 成 一 個 團 隊, 我在想我們福德里是不是也可以這樣
在 社 區 藝 文 活 動 中, 我 們 並 不 想 以 嚴 肅 的 課 題﹁ 上 課 ﹂, 而 期 待 用 輕 鬆 好 玩 的 情 境 創 造, 在 居 民 和 社 區 藝 文 活 動 執 行者皆感到舒適的感覺下進行社區藝文 活 動, 並 融 入 彼 此 的 日 常 生 活 事 務 中。 藝 文 活 動 進 行 至 此, 居 民 們 對 於 生 活 週 遭 的 環 境 意 識 慢 慢 提 高, 這 是 參 與 藝 文 活 動 的 潛 在 影 響 嗎? 他 們 對 於 能 來 參 加 福德里所舉行之藝文活動已經有了一個 固 定 參 與 的 習 慣, 居 民 之 間 和 活 動 執 行 者 也 建 立 了 一 份 朋 友 的 情 誼, 儘 管 樹 梅 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只有一年半。
222 223
225
224
第 三 階 段
加 入 竹 圍 國 小 自 強 分 校
黃嬿華︵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老師︶:活動結束之後其實不會 有大改變,但是開始有些影響。 學校排水系統不好,下雨時教室 會漏水,水也會淹進來。學生在 打掃時就會想到,不能再把落葉 掃到水溝裡,因為落葉會阻塞水 溝,水會溢出來。學生開始在意 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環境,資源回 收也做得很好。
到 了 第 三 階 段, 透 過 不 斷 跟 里 長 討 論, 決 定 進 入 同 樣 在 福 德 里 社 區 內 的 竹 圍 國 小 自 強 分 校, 並 邀 請 原 來 的 阿 公 阿 嬤 們 加 入, 讓 親 子 或 祖 孫攜手演出。
竹 圍 國 小 自 強 分 校 的 戲 劇 創 作 由 五、 六 年 級 共 同 參 與 ,兩 個 年 級 合 作 會 刺 激 彼 此 思 考 , 產 生 正 向 的 影 響 。自 強 分 校 離 竹 圍 較 遠 ,學 生 並 不 知 道 樹 梅 坑 溪 在 哪 裡, 感 受 不 深, 也 不 免 有 疑 問 :﹁ 樹 梅 坑 溪 現 在 沒 有 作 用, 還 會 淹 水, 為 什 麼 我 們 要 保 護 它、 愛 它?﹂ 經 老 師 介 紹 後, 他 們 說 如 果 這 條 溪 很 乾 淨, 他 們 就 會 去 玩 ,因 為 竹 圍 地 區 最 缺 乏 的 就 是 綠 地 、 公 園、 玩 耍 的 地 方。 此 外, 學 生 為 了 完 成 學 習 單 ,也 訪 問 了 當 地 耆 老 、里 長 和 校 內 職 工 。 這 增 加 學 生 和 老 人 家 互 動 的 機 會, 他 們 也 好 像在聽一則以前的故事。
都變成學生做偶的材
不 要 的 紙 箱、 壞 掉 的 舊 雨 傘、 沒 用 的 光 碟 片、 舊 報 紙、 碎 花 布
料, 下 課 他 們 會 窩 在 一 起 縫 東 西, 午 休 時 也 在 做 道 具, 甚 至 主 動 要 求 在 綜 合 課 練 習 戲 劇 舞 蹈, 這 讓 他 們 很 有 成 就 感。 最 後, 學 生 們 與 同 住 福 德 里 的 阿 公 阿 嬤 們 在﹁ 竹 圍 國 小 畢 業 公 演 ﹂ 同 台 演 出︽ 梅 開 演 笑 ︾, 成 為 國 小 生活一個無法忘懷的樹梅坑溪經驗。
226 227
229
228
231
230
延 伸 行 動
水 之 舞 生 態 舞 蹈 系 與 樹 梅 坑 溪 的 邂 逅
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下午五點至六點 竹圍捷運站後站出口 往樹梅坑溪出海口,觀景廣場處
找尋在地的根源,舞蹈生態系創立於淡水區,從去年六月的製作︽蔓流︾
樹梅坑溪,當作台灣國際水舞蹈節發起地緣,透過 ―
開始參與樹梅坑溪藝術行動復育活動,在一連串的機緣下,我們以淡水區竹 圍一帶唯一的淡水溪流
和淡水區單位、竹圍工作室、淡江建築系、在地藝術家和前輩們的合作,連 結在地社區居民、國小及國中,以社群舞蹈引領大家,期待透過民眾參與的 力量,喚起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同時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不同的表演藝術 團隊一起加入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232 233
Section 引 I 流 ~
~
樹梅坑溪 ―
用音樂和舞蹈儀式的力量,群聚大家的 力量,流入在地的水源
Section I流 I 域的故事
―
由舞蹈生態系的舞者們,用舞蹈展現樹 梅坑溪流域的故事,人為如何改變自然
~
這也是全球各地水流面臨同樣的境況,一 樣的故事
Section II水 I 之舞 和全球參與水舞蹈節的夥伴們,一起踩
~
踏著同樣的舞步,一起為純淨和永續的水 源,起身舞蹈!
S e c t i o n I V匯 流 用身體的力量,將對水文的關懷實實在 在地匯流並流動出去,水舞蹈節共通的舞 蹈語彙,更希望參與的所有觀眾們也分享
234 235
。
給更多朋友 。
一一年十一月參 ○
Learning Curves Research Process: Testing Hydrologic Loops in Zhuwei Alessandro Carboni
學習弧線: 「重疊斷裂的邊界」系列|台北,竹圍
卡邦尼 ‧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延伸研究計畫
亞歷山卓
於二 Carboni 與 竹 圍 工 作 室 藝 術 家 駐 村 計 畫, 藉由研究身體在城市空間社會文 化 的 轉 變, 來 思 考 當 代 社 會 的 變 化。 此 延 伸 計 畫 強 調 的 是 可 持 續 和 多 領 域 的 策 略 提 案, 為 樹 梅 坑 溪的污染狀況恢復生氣。
236 237
藝 術 與 社 會 研 究 課 程 與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之 交 會
一二年上半年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 ○
呂佩怡 北藝大藝術與社會課程授課教師 ﹁藝術與社會研究﹂課程是二
年代以來,﹁藝術介入﹂一詞經常被使用,描述藝術展覽或活動在 ○
研 究 所 開 設 的 課 程。 這 個 課 程 的 主 要 提 問 是 : 藝 術 與 社 會 可 以 是 什 麼 樣 的 關 係? 一九九 生 活 空 間 中 發 生 ,但﹁ 介 入 ﹂有 強 行 、迫 使 之 意 ,這 個 詞 彙 也 預 設 了 一 個﹁ 內 ﹂ 與﹁外﹂的關係,外來者的﹁藝術﹂強行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場域。另一 詞彙﹁藝術的社會參與﹂相同地暗示藝術在社會之外,以較溫和態度,在尊重 原場域脈絡之人事物的基礎上,希冀做到互為主體性的﹁參與﹂。然而,不論 是﹁藝術介入﹂或是﹁藝術的社會參與﹂,我們是否可以有其它想像重新去思
-關 - 渡、 竹 圍 為 地
, ) 從自身以及身邊的小議題
以 ( 學校所在地
一學期的課程以在地環境之認識出
考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發 域範圍 出 發, 以 每 個 人 自 己 的 方 式 回 應 與 思 考 藝 術 與 社 會 之 關 係。 課 程 安 排 包 括 首 先 為 閱 讀 與 討 論 當 代 藝 術 理 論, 包
對 立 性 關 係、 對 話 型 藝 術、
括前衛藝術裡的藝術與社會關係;關 係美學 合 作 的 菁 華 等, 觀 看 國 內 外 重 要 藝 術 家 的 相 關 作 品 。其 次 舉 行 兩 次 工 作 坊 , 在 期 中 之 前, 有﹁ 樹 梅 坑 溪 探 勘 工 作 坊 ﹂︵ 三 月 三 十 一 日 ︶, 早 晨 與 同 學 們 從 河 口, 探 尋 樹 梅 坑 溪 源 頭 至 吳 仔 厝, 下 午 由 吳 瑪 悧 老 師 來 談 她 近 年 來 的 相 關 行 動, 以 及︽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之 緣 起 與 概 念。 期 中 之 後, ﹁ 溪 畔 花 園 工 作 坊 ﹂︵ 五 月 二 十 六 日 ︶, 早晨在竹圍地區小農耕種的開心園認
238 239
識植物,並親手採收下午製作麵包所需的食材,下午至轉個彎烘培坊學習 麵包製作,由此串連起竹圍的前後方的生產。最後為重頭戲:期末創作, 由 來 自 美 創 所 、藝 跨 所 與 藝 管 所 的 同 學 們 ,各 自 以 自 己 的 方 式 展 現 其 作 品 , 做為這一學期對學校附近場域之回應,以及對藝術與社會關係的思考:
呂佩怡
農學小行星的農耕實習
當藝術生產碰上 土地生產,自產自食, 能否讓竹圍有機成長為 一顆農學小行星?
勞動:溪畔花園工作坊
許婕瀅帶領
北藝大學生 生產:開心農園 劉媽媽帶領 消費:味蕾實驗室
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開心園(竹圍後方農地)+ 轉個彎烘焙廚房(竹圍前方社區)
240 241
場域/紀錄: 樹梅坑溪的現實面貌透過藝術之眼再現。 陳敬寶的︽樹梅坑溪造象︾,他在樹梅坑溪由竹圍到吳仔厝溪流段 選取的五個地點,各自往上游與下游拍攝黑白照片,串連起樹梅坑溪 的 影 像, 此 影 像 並 非﹁ 照 相 ﹂ 而 是﹁ 造 像 ﹂, 一 個 以 介 入 者 角 度 再 現的影像製造,再製了樹梅坑溪之相。吳建興嘗試將攝影機放置於河 裡,載浮載沉地攝影鏡頭,同時紀錄下樹梅坑溪水面之上與水面之下 的影像,渾濁的影像色澤與不時拍攝到得河中異物,正是被污染的樹 梅坑溪現實。
↑ 陳敬寶︽樹梅坑溪造像︾
242 243
← 吳依凡︽單人探戈︾
→ 陳 景 筠︽ 藝 術 行 政 : 耕 耘 ︾
→ 曾韻潔︽樹梅坑溪的啟示︾
比喻/擬造: 樹梅坑溪做為反思社會 之契機。
文化
自身問題
簡 翊 洪 擬 造 一 個﹁ 樹 梅 農 莊 ﹂ 的 開 發 案,攝影機跟隨著高舉﹁樹梅農莊﹂廣告 舉牌人,影像中再現的是視若無睹、匆忙 走過,或是偶爾探頭一看的路人們的不同 反應。鄭凱文以廣告拍攝手法假造美好樹 梅坑溪的形象。吳依凡將樹梅坑溪比喻為 ︽單人探戈︾,孤單地跳著需要舞伴才完 整的探戈。陳景筠則由自身出發,將藝術 行政之工作比喻為耕種,影片紀錄她自己 在樹梅坑溪畔,由除草、整地、種植、澆 灌等之行動。
行動/參與 樹梅坑溪之議題做為行動實踐的平台。 曾韻潔︽樹梅坑溪的啟示︾找到五位竹 圍地區居民,請他們提供一道菜的菜單, 由此菜單追溯與計算出每一個食材與調味 料的食物哩程。她將這些料理與食物哩程 繪製成餐桌墊,並由採購到現場烹煮這些 竹圍居民所提供的菜單,讓參與者在享用 的同時,一起討論我們自己的食物哩程為 何。林奕維的︽命名橋計劃︾調查目前於 樹梅坑溪上方的建物,除了可以想像的橋 之外,還包括各式各樣的、臨時的、拼搭 成的建物,他將這些建物畫下,邀請參與 者一起進行命名行動。徐微欣的︽竹圍在 地場域踏查計劃︾起緣於對竹圍地區公共 空間的好奇,她先進行公共空間之使用調 查,再以導覽行動將參與者帶到現場,討 論缺乏公共空間的城市生活如何可能。
244 245
→ 曾韻潔︽樹梅坑溪的啟示︾
246 247
不 可 小 覷 十組藝術家
展 覽
對能源和災難的想像策略
低碳流域的行動方案
策展
呂岱如
二零一一年 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 耿畫廊
248 249
*
「 樹 梅 坑 溪 , 」
策展
參展
吳瑪悧
* 竹圍工作室 十二柱空間 ‧
九月九日至十月十五日
二零一一年
蕭麗虹
辛佩津
張惠莉
容淑華
黃瑞茂
* Art as Environment A Cultural Action at the Plum Tree Creek
樹梅坑溪 環境藝術行動 階段展
認識河道面貌破碎不全 的樹梅坑溪,呈現在地居民 與現今溪流間的關係。 藝 術 是 逗 點, 連 結 上 中 下游的人和土地。行動持續 發酵,尚未完結。
流 過 山 林, 流 過 田 野, 流 過 了 養 豬 養 羊 場, 流 過 了 高 樓 和 大 廈。 這 是 一 條 溪 流 樣 貌 改 變 的 故 事, 也 是 居 住 其 周 圍 人
行動
們 和 溪 流 間 關 係 變 遷 的 故 事。 樹 梅 坑 溪 的地景變化,隱喻著城市的變遷。 策展人吳瑪悧邀集五位藝術家
與 植 物 有 染 ﹂、 ―
流 動 博 物 館 ﹂、﹁ 社 ―
者, 一 起 深 入 樹 梅 坑 溪 週 邊 的 社 區, 透 過﹁ 村 落 的 形 狀
區 劇 場 ﹂、﹁ 在 地 綠 生 活
﹁ 我 校 門 前 有 條 溪 ﹂ 等 四 個 子 計 畫, 搭 配每月順應節氣的食材和特定主題的早 餐 會, 從 今 年 三 月 開 始, 計 畫 以 一 整 年 的時間來牽起樹梅坑溪和周遭住民的手。 ﹁ 樹 梅 坑 溪,﹂ 展 不 只 呈 現 這 半 年 的 行 動 歷 程, 展 覽 期 間 的 週 末, 將 有 溯 溪、 以 植 物 染 食 物 入 菜、 找 回 手 感 的 回 收 器 具 大 作 戰、 活 絡 筋 骨 的 肢 體 劇 場 以 及 檢 測 土 壤、 水 質 的 藝 術 行 動, 沿 著 樹 梅 坑 溪流域發生。
250 251
協辦單位: 承辦單位: 2 0 1 0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獎助計劃
主辦單位:
02 8809 3809 台北縣淡水鎮251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ptc@bambooculture.com http://plumtreecreek.bambooculture.com/
藝 術 是 逗 點 , 連 結 上 中 下 游 的 人 與 土 地 , 行 動 持 續 發 酵 , 尚 未 完 結 。
認 識 河 道 面 貌 破 碎 不 全 的 樹 梅 坑 溪 , 呈 現 在 地 居 民 與 現 今 溪 流 間 的 關 係 。
樹 梅 坑 溪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2011.09.09 - 10.15
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策展人|吳瑪悧
參展藝術家|黃瑞茂、容淑華、張惠莉、辛佩津、蕭麗虹
253
252
255
254
竹 圍 大 拜 拜 + 「 樹 梅 坑 溪 , 」 開 幕 茶 會
二零一一年 九月十日
「 去 拜 拜, 來 看 展, 一 起逗鬧熱」 農曆八月十三是淡水清 水祖師爺生日,這一天,竹 圍地區的人們將依循傳統, 遶境竹圍一圈,給土地公熱
展」也於同天開幕,一起為
鬧 慶 生。「 樹 梅 坑 溪 逗 點
十至十四時 樹梅坑溪邊的土地公們慶 生。
竹圍大拜拜遶境 十四至十八時 樹梅坑溪階段展開幕茶會 @竹圍工作室
256 257
秋 意 涼 , 樹 梅 坑 溪 古 道 溯 源 家 門 口 就 有 一 條 溪, 趁 著 秋 意 正 涼, 一 同 循 古 道 去 探 訪 樹 梅 坑 溪。 穿 過 下 游 的 高 樓大廈群,沿途將經過菜園、
帶隊達人
王文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寺 廟、 養 豬 場、 養 羊 場 等 各
後。
茶, 悠 悠 度 過 一 個 靜 謐 的 午
物, 以 慢 活 的 方 式, 品 茶 賞
帶你認識家中可種的草藥植
在 竹 林 圍 繞 的 玻 璃 屋 中,
盎然中。
式 景 觀, 最 後 來 到 一 片 綠 意
顧心怡 ︵竹圍工作室︶
二零一一年十月一日 九至十二時
在 地 慢 活 , 竹 圍 賞 茶 領茶人
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陳正勳 ︵陶藝藝術家、慢活達人︶
落果 ‧
二零一一年十月八日 竹圍工作室開花
258 259
* *
在 二 手 市 集 來 二 手 市 集 挖 寶, 別 人
放、展覽活動資訊、藝工招
遇 見 樹 梅 坑 溪 的舊愛可能是你的新歡。給 物品一個新生命,給自己一 個遇見樹梅坑溪的機會。
樹梅坑溪資訊小站:樹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小紀念
二零一一年
募
品、 樹 梅 坑 溪 特 製 食 譜 發
九月十二日 觀海極品大廈中庭
260 261
感 性 生 產 當 知 識 成 為 態 度
吳瑪悧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團隊
二零一二年 五月十一日至七月八日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室
當 藝 術 學 院 變 成 農 藝 學 院 幾世紀以來,耕種的人知道要把小心培養的種子收藏起來並且分享, 以確保糧食無虞,以維繫生存。但是工業革命後,大部份的人被趕進工 廠,住進城市叢林,與土地失去了聯繫;原本涵養水分的土壤,漸漸被 挖除成為建地,清澈的水,匯聚為臭水。我們的知識,就建立在這一方 方的水泥盒子與一渠渠的污水中。而人類生存最大的挑戰,是乾淨的水 與 糧 食 問 題 , 因 此 作 品 透 過 聯 合 國 的 報 告 :﹁ 重 建 一 公 分 的 土 地, 需 要一百年的時間﹂,來反思藝術如何面對這全球性且是人類存在的根本 課題。當藝術學院變成農藝學院是︽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延伸計 畫,由於北藝大在樹梅坑溪流域周邊,因此也希望藉此邀請師生一起來 參與、思考相關議題。
當 藝 術 學 院 變 成 農 藝 學 院 展 覽 期 間, 邀 請 大 家 參 與 在 地 達 人 導 覽 的 ﹁ 看 不 見 的 溪 流 ﹂,藉 此 瞭 解 樹 梅 坑 溪 的 祕 密 ; 透 過 勞 動 、生 產 、消 費 , 反思從味蕾、手作到生活方式的種種。我們在想,竹圍有否可能因為一 所藝術大學在此,而有不同的命運,可以成為地球上另一顆引人注目的 農學小行星?
262 263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展
策劃
吳瑪悧
二零一二年 五月十九日至七月八日 竹圍社區+樹梅坑溪周邊
半農茶會
經 過 一 年 多 行 動 的 探 詢, 原 來 流 經 樹梅坑的溪流,以前叫做大坑溝。它的 上游包含源自大屯山的水,經過山邊聚 落、 梯 田, 穿 越 農 園、 隱 匿 高 樓 間、 到 河口浮出水面。這條溪流的乾淨水源, 在上游就被攔截,下游則靠收納家戶廢 水,帶著濃稠氣味和顏色,溶進大河中。 不同區段的溪水身世,刻寫著從山區到 水邊,從農村到城市,人與水與土地的 相親方式。重新探問溪流生機、生態聚
...
落發展可能,交織起一連串的環境藝術 行動
@竹圍民生里土地公廟
264 265
*
流動博物館 @竹圍觀海極品大廈廣場
未來的教室 @民生里活動廣場
266 267
村落的形狀 @竹圍工作室
special event
早餐會報告 + @轉個彎烘焙廚房
268 269
271
270
273
272
走 溪
275
274
秋 意 涼 , 樹 梅 坑 溪 古 道 溯 源
家門口就有一條溪,趁著秋意正涼,一同循古道去探訪樹梅
樹梅坑溪與 淡水河匯流口
竹圍碼頭
竹圍捷運 二號出口
坑溪。穿過下游的高樓大廈群,沿途將經過菜園、寺廟、養豬
30
in s
m
15
ns
mi
上游段養豬業及其特有的廢水處理 漫走小城欣賞周邊農業及山景 享用在地農產品
20
m in
s
場、養羊場等各式景觀,最後來到一片綠意盎然中。
走訪吳仔厝
竹圍
15mins
漫步樹梅 坑溪古道
妙覺寺
開心農園區
橋頭 土地公廟
ns mi 10
觀看樹梅
經民生路一一三巷三弄 ↓竹林路 ↓關渡新洋房 ↓加蓋段
經大同路↓ 馬偕醫院↓ 紅磚人行道
竹圍橋 樹梅坑溪與 支流匯流處
ins
276 277
15m
ns mi 15
s in m 30
ins 20m
二月十日
二零一二
新北市水利局長訪查
十月十三、二十日
樹梅坑溪走讀
二零一一 十 月 一 日
樹梅坑溪古道溯源 林淑英 民間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召集人 新北市樹梅坑溪治理諮詢委員
陳建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王文賓 竹圍在地達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竹圍工作室
顧心怡
278 279
六月二日
看不見的溪流: 溪流與聚落
五月二十六日
看不見的溪流: 溪流與生物
二零一 二 三 月 十 八 日
淡水社大課程
竹圍國小自然科教師
陳建興
台灣昆蟲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林柏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陳建志
台灣昆蟲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林柏昌
280 281
七月八日
樹梅坑溪 畢業旅行
二零一二 六 月 九 日
看不見的溪流: 溪流與環境
青境景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李大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陳建志 王文賓 竹圍在地達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水從哪裡來:探索溪流的足跡 跟隨從天而降的雨滴, 從台北稜線大屯山頂順水而下, 探訪樹梅坑溪的源頭, 一路行到樹梅坑溪入河口。
282 283
追 溯 的 是 樹 梅 坑 溪 的 情 感 。
文/徐微欣
十月一日起了個早,恣意讓臉頰迎著風、讓雙手撫摸花草,一邊傾聽溪 流似無語卻又吶喊的聲音,透過往上溯源的形式,喚起人們與歷史、人們 與自然的集體記憶。 王文賓大哥踏著一雙雨鞋,和著濕氣帶著我們出發,意外地,先抵達之 處是樹梅坑溪河口,望著銜接淡水河的小小交界處,不禁產生自我對樹梅 坑 溪 的 更 多 想 像 與 期 待 ,停 泊 著 一 條 小 船 的 溪 流 ,因 為 雨 天 顯 得 混 濁 不 清 , 請問招潮蟹與彈塗魚們,這樣的生存之處,你們還滿意嗎? 順 著 民 生 路 往 上 走, 沿 途 的 竹 圍 橋、 馬 偕 醫 院、 福德 宮 等,訝 異在這 些 設 施 底 下 竟 藏 有 樹 梅 坑 溪 的 蹤 影 ,加 蓋 過 後 的 地 面 使 人 無 法 確 定 它 的 面 貌 , 人類此舉顯得矛盾,也真正可惜樹梅坑溪了。繼續朝著開心園、妙覺寺的 方向,突然一個轉彎,風景開朗起來,溢滿濃濃泥土味的田地上,種起一 排一排的蔬果,小雞、鴨子此起彼落地哼著,老鷹也瀟灑地盤旋,顯示這 塊區域的潔淨,然後一個踱步,樹梅坑溪殘忍地露出一截幾乎呈現死亡狀 態的痛苦神情。
那 裡 滲 著 家 用 清 潔 劑 的 泡 沫 、菸 蒂 、空 罐 頭 ,以 及 幾 條 為 此 犧 牲 的 小 魚 , 目睹此景,在場的大夥們隱忍情緒,想望卻又不敢望的哀悼著。的確從沒 意識過,人類平時的一舉一動,竟會帶給溪流莫大的傷痕,如何去奢望這 些垃圾與汙染即刻消失?竹圍居民依賴著樹梅坑溪,然而在進行開墾與便 利生活的同時,紮紮實實忘了它。 隨著雙腳踏上樹梅坑古道時,眼底的視野開闊許多,古道地面一塊塊佈 滿青苔的石頭,是先人搬運上山,在攀高的旅途中成就後人行腳,那些以 前被視為寶貝的事物,現在同樣應珍惜,於此在漫步同時,懷著敬意與尊 敬去對待這條小徑。 抵達吳仔厝之前,一尊百年土地公身戴官帽迎接我們,好似說著:﹁歡 迎回家!﹂。吳仔厝依傍著迷你梯田環繞,起伏的道路上是人們的熱情與 問候,品嘗著南瓜羊奶、冬瓜茶與雞蛋心地瓜,彷彿懷抱著土地的心臟撒 嬌。在一處如同家鄉般溫暖的地方,大夥們開懷大笑,聆聽著惠卿姊姊的 導覽,發覺在台北市與新北市交界處,一回頭有如此美景,包容 著大自然 迷人面貌。 最後咬著吳仔厝的阿嬤親手摘下的火龍果,走向歸處,然而自己的心, 始終有那麼一角留在當天的回憶與震撼,對於一條溪流的溯源之旅,展現 於眼前的是人類情感與文化內涵,以及對於自然事物的尊敬疼惜。點滴溪 水成就廣大海洋,樹梅坑溪呀,別消失呀,你是那麼地憨厚與可愛。
284 285
走讀樹梅坑溪 ─
林佩君︵時報周刊︶
竹圍故事 文 大 家 沿 樹 梅 坑 溪 上 溯, 探 看 樹 梅 坑 溪 流 域 走 向, 以 及 尋 找 竹 圍 在 地 生 產 的 作 物 ,從 生 活 、生 產 和 生 態 等 角 度 , 認 識 竹 圍 土 地, 深 入 走 讀 樹 梅 坑 溪 生 命 紋 路, 反 省 人 與 自 然 之 間 的 關 係。 第 一 站, 竹 圍 碼 頭, 退 潮 之 際, 河 岸 邊紅樹林錯落盤據的泥灘地逐漸裸露, 大、 小 白 鷺 鷥 振 翅 徘 徊, 找 到 目 標, 輕 巧 降 落, 低 頭 覓 食 泥 灘 地 上 滿 滿 的 招 潮 蟹, 正 忙 碌 地 吃 東 西。 其 間 還 有 幾隻年幼的彈塗魚散步般地跳走移動。
簡靜惠︵簡靜惠讀遊園︶
為社區注入活水 文 以 步 行 方 式 認 識 流 域︵ 淡 水 河 及 樹 梅 溪 ︶ 產 業︵ 含 農 業 等 三 集 產 業 與 溪
坑 溪 的 特 色、 美 麗 與 困 境, 並 探 討 後 續 如 何 關 懷 行 動! 台 灣 各 地 都 在 土 地 開 發, 興 建 大 樓, 新 的 造 鎮 行 動, 許 多 人 離 鄉 遷 居 ,感 情 也 跟 著 牽 動 拔 起 , 雖 不 致 如 同 失 根 蘭 花 般 的 漂 泊, 卻 也 是 記 憶 的 失 落。 對 於 住 居 的 適 應, 不 僅 是 房 舍 的 調 整, 對 於 周 邊 的 土 地 民 俗 風 情, 如 有 機 會 多 認 識, 也 可 重 新 建 立 感 情, 為 自 己 也 為 下 一 代 創 造 新
雨中踏查 ─
的鄉土情懷。
林芳鈴
樹梅坑溪 文 一路上我們隨著竹圍在地有機達人 綠 盟 王 文 賓 大 哥 的 腳 步, 從 樹 梅 坑 溪 河 口, 望 著 銜 接 淡 水 河 的 小 小 交 界 處 開 始。 他 的 開 場 白 是﹁ 藝 術 永 遠 脫 離 不 了 土 地 與 生 活。﹂ 因 此 我 們 看 見 了 彈 塗 魚、 招 潮 蟹、 白 鷺、 水 筆 仔 姿 態
來去竹圍 訪樹梅坑溪
流 的 關 係 ︶、 環 境 與 地 景、 了 解 樹 梅
萬 千, 但 相 映 著 是 污 染 的 水 質。 我 閒 文
化 與 原 始 溪 貌 的 交 界。 也 許, 樹 梅 坑
步 道 入 口 處, 可 一 探 樹 梅 坑 溪 被 人 工
有 著 一 股 令 人 沉 痛 之 感。 在 綠 蔭 生 態
是 一 身 污 濁。 接 連 幾 個 彎, 隱 隱 的,
溪! 她 早 已 不 見 天 日、 穿 流 其 身 的 更
被 現 代 水 泥 建 築 藏 著 的, 竟 是 樹 梅 坑
路 九 一 旁 的 巷 弄 往 上 走, 這 路 徑 底 下
接著繞過竹圍捷運站來到對面民權
方 開 始 登 山, 步 道 旁 有 一 株 大 榕 樹,
到 舒 暢 極 了。 走 過 妙 覺 寺 後, 從 左 後
起 水 泥 護 岸 的 僵 直, 此 處 已 經 讓 人 感
數 的 短 腹 幽 蟌, 溪 裡 水 量 不 大, 但 比
拔 森 林 的 樣 貌, 有 很 多 白 痣 痂 蟌 和 少
覺 寺 附 近, 終 於 看 到 天 然 河 道 和 低 海
入, 水 質 很 差。 一 直 到 接 近 上 游 的 妙
河 床 中 長 滿 水 草, 而 且 有 養 豬 廢 水 注
離 開 土 地 公 廟 持 續 走 往 山 區, 中 游
林淑英
走其中,不禁嘆息。
溪 在 歲 月 流 逝 與 文 明 進 化 的 腳 步 裡,
一 樹 成 林, 頗 為 壯 觀 ; 當 地 的 石 塊 鋪
溪目前主要的汙染源。
之 為﹁ 黑 龍 江 ﹂, 看 來, 這 是 樹 梅 坑
幾 公 尺 寬, 黑 色 黏 稠, 聽 說 當 地 人 稱
池 旁, 豬 糞 池 粗 估 一 百 多 公 尺 長、 十
循著味道穿過竹林走道一大潭的豬糞
道 隨 著 越 來 越 近 的 竹 林 而 越 來 越 濃,
林 間, 總 有 一 絲 奇 特 的 味 道 ; 這 個 味
成 的 走 道, 十 分 古 樸 自 然。 只 是 走 在
已飽受摧殘且不識自己。 最 後 來 到 了 吳 仔 厝, 迎 接 我 們 的 是 一位容貌優雅且充分展現熱情的吳仔 厝 文 化 發 展 協 會 理 事 長 許 惠 卿 女 士。
同時吳仔厝門前居然
這 裡 有 古 宅、 果 園、 香 甜 的 地 瓜、 靦 腆可愛的阿嬤
能 延 攬 自 觀 音 山 到 日 落 的 全 景, 實 在 是塊絕佳的秘密基地。
286 287
工 作 坊
村 落 的 形 狀 工 作 坊
從早餐會開始, 一步步建構竹圍在地村落感
早餐會經驗討論、分享, 以竹圍地區模型建構生活模式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 早上九點至中午十二點 竹圍工作室,交流中心
引導人
黃瑞茂 ︵淡江建築系教授︶
沿 著 樹 梅 坑 溪, 早 餐 會 發 生 在 菜 園、 紅 瓦 古 厝、 養 豬 場、 土 地 公 廟 到 社 區 大 廈 等 地 景 之 中, 隨 著 不 同 的 地 方 特 性, 認 識 常 在 該 地 方 出 沒 的不同社群。 以 當 令、 當 地 的 食 材, 一 群 人 一 起製作,一起享用。 圍 繞 著﹁ 吃 ﹂ 這 件 最 生 活 的 事, 開 始 看 看 我 們 周 遭 的 環 境, 如 何 讓 我們的生活和環境有更好的結合?
河域治理的模式?
這 件 事, 是 不 是 能 發 展 成 某 種 討 論公共事務
288 289
*
延 伸 出 對 不 同 生 活 方 式 的 想 像, 藉 以
關 係 ; 而 對 於 當 地 、當 令 食 材 的 重 視 ,
在 地 的 結 合, 以 及 重 新 建 立 和 土 地 的
欲 連 結 的 是 在 地 社 區 的 網 絡、 學 校 與
從 樹 梅 坑 溪 早 餐 會 的 經 驗 開 始, 所
間 等 面 向, 可 逐 步 發 展 樹 梅 坑 溪 流 域
則提到流域產業化和作為環境教育空
結 樹 梅 坑 溪 和 居 民 的 關 係, 綠 盟 建 志
國中家長會長陳倉耀也提到以故事連
好 去 處, 是 可 能 的 方 向。 此 外, 竹 圍
梅坑溪成為竹圍及大台北地區散步的
會。
的活動增加居民對於樹梅坑溪認識機
像 是 竹 圍 的 母 親 之 河, 可 經 由 慶 典 式
工作者吳春和老師則強調樹梅坑溪就
學 習 聯 盟。 長 期 關 心 在 地 事 務 的 文 史
形成新的生活體系。
潛力﹂和
阿 茂 老 師 以 便 利 貼 的 方 式, 邀 請 參 與 者 就﹁ 問 題 ﹂、﹁ 契 機 ﹁ 建 議 ﹂ 等 面 向, 回 想 他 們 的 樹 梅 坑 溪 經 驗, 其 中 包 括 從 小 和 樹 梅 坑 溪 一 起 長 大 的 居 民, 也 有 因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術行動才開始認識這條溪的新住 民。 大 家 普 遍 談 到 了 水 質、 河 道 水 泥 化、 居 民 對 溪 的 共 識 不 同, 以 及 如 何 提 昇 民 眾 對 環 境 的 自 覺 等 問 題。 但 有 問 題 也 才 有 轉 機, 有 人 認 為﹁ 在 地 居 民 對 環 境 有 感 情, 是 改 造 的 支 點 ﹂, 也 有 人 提 到﹁ 新 住 民 雖 不 認 識 樹 梅 坑 溪 ,但 有 想 要 親 近 生 態 環 境 的 潛 力 ﹂, 或 許 發 展 親 子 共 學、 戶 外 體 驗, 讓 樹
290 291
樹 梅 坑 溪 與 香 港 啟 德 河 之 相 遇 環 境 、 藝 術 、 教 育 交 流 對 談
二零一二年 四月五日至 四月七日 竹圍工作室 竹圍國中 竹圍國小 淡水國小
生態環境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從二
七年開始,香港啟德河保 ○○
育運動使此條被工業及家居污水嚴重污染幾十年的水道,開始經歷 水質淨化工程,漸回復到昔日的生機勃勃,這個轉變僅歷經了幾年 的時間。台北竹圍地區也有一條名為﹁樹梅坑溪﹂的小河流,流經 農地、住宅區、馬路要道、捷運站,再注入淡水河。這條溪是過去 竹圍地區居民灌溉、飲用的重要水源,河川生態豐富,然而自從竹 圍有了捷運後,便利的交通帶動地方發展,原本的農田或工廠快速 成為高樓大廈,原本可以讓水停留的土地開始水泥化、地下化,樹 梅坑溪就若隱若現地以不同面貌流經這片土地。 ﹁香港啟德河計畫﹂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皆與河川流經 區域的國中小學合作,透過藝術介入環境的行動,引起地區居民的 環境意識,讓環境與生態成為藝術創作的動力與泉源。淡水國小則 以﹁空間、季節、生活、教學﹂為主軸進行環境教育,透過具體實 物和不同的空間學習,拓展學生們的生活經驗。此次﹁樹梅坑溪與 香港啟德河之相遇﹂針對環境、藝術、教育三方面,就觀念、操作 手法和遭遇的問題彼此交流,並從城市與河川的關係來重新審視我 們的河域治理。
292 293
香港啟德河計畫團隊四月六日抵達台北,不巧遇上了竹圍的雨天,原本安 排的樹梅坑溪第一次親密接觸只能改成室內簡報,從牆上照片和投影中,辨 認樹梅坑溪的身影。 隔日一早,除了香港啟德河團隊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的老師們, 樹梅坑溪的相關人員,包含官方的水利局、樹梅坑溪諮詢委員和民間的議員 代表、家長會長等齊聚一堂,就整治樹梅坑溪該如何凝聚共識,更加深化民 眾參與等議題交換意見。啟德河前身為﹁啟德明渠﹂,在推動前期,計畫主 持 人 鄭 炳 鴻 首 先 為 其 正 名 為﹁ 啟 德 河 ﹂, 藉 以 改 變 大 家 對 它 的 想 像。 接 著 舉辦一系列研討會,邀請文化界等不同人士討論,思索如何讓啟德河的發展
一 ○
年以﹁綠 ○
結合周圍沿岸的不同元素,包含文化、宗教、建築、在地居民、電影等。二 九年將這些經驗集結成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支持;二 ○○
一二年則是社區和學校環境教育計畫。啟德河 ○
A l e s s a n d r o C a r b o n將 i 收音器浸入水中,讓民眾
色藝術﹂為主軸,邀請國外藝術家和當地藝術家配對,在啟德河沿岸發展創 作,包括義大利藝術家 近距離聽到水流的聲音。二 計畫主持人鄭炳鴻提出:﹁沿岸有二十家左右的中小學,我們要做的是連結 學校和啟德河的關係。我們問自己兩個問題:如何和環境對話?如何從新的 角度看世界?我們提倡三個元素:永續性的美學、和河的生活對話以及當代 的文化和藝術觀點。﹂ 相對於啟德河的水質已大幅改善、改善工程於今年三月開始動工,樹梅坑
三 ○
大河願景﹂主要欲整治的四條溪流之一,並成 ○
溪也在民間的推動下,從一條不存在的溪流︵官方記錄中沒有相關資料︶, 成為新北市水利局﹁二 立各條溪流的專屬諮詢委員會,聚集跨領域人才,為整合治水奠下更紮實的 民意基礎。然而,如何與社區溝通,如何重新連結河和居民的關係,讓社區 居民認識、關注、稱讚這條河,進而覺得這條河是屬於他們的,仍是雙方最 棘手、也最核心的任務。 四月七日下午則從城市和河川的主題拉回﹁藝術如何融入學校教育-第一 線教育現場遭遇的課題﹂,分享﹁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中﹁我校門 前有條溪﹂與﹁社區劇場﹂其操作策略及遭遇困難,真實地反映了藝術家駐 校所面臨的困境,包含上課時數有限、學生合作程度不一、以及需要更長時 間 的 持 續 進 駐 才 能 發 揮 功 效 等 等。 此 外, 竹 圍 國 小 的 陳 建 興 老 師 也 和 我 們 分享了他帶小朋友研究竹圍一帶的文史調查結果,以他土生土長竹圍人的身 分,將在地的故事傳承下去。 四月八日則將教育現場拉到淡水國小,由資深的淡水國小美術老師和新進 的一、二年級導師分享其教學經驗,如何透過認識社區和自然環境、肢體開 發、繪畫創作等方式,訓練小朋友的感受力,讓教育的成果可以真正反饋到 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他們內化的能力。最後則在老淡水阿茂老師的導 覽下,帶香港來的朋友們一覽觀音山美景,認識淡水,試圖從改變甚多的淡 水現貌,遙想曾經。
294 295
299
298
專 文 論 述
不 可 見 / 可 見
呂 佩 怡
探 討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之 力 量
300 301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從二
○○
九 年 啟 動, 先 由 命 名 開 始, 以 行 動 重
一 ○
年此行動獲國 ○
新 恢 復 樹 梅 坑 溪 之 名, 開 啟 人 們 對 於 一 條 溪 流 的 想 像。 二 藝 會 視 覺 策 展 專 案 獎 助, 密 切 地 進 行 一 整 年 的 教 育 與 社 區 行 動 方 案, 五 個 子 計 劃 包 括 :﹁ 樹 梅 坑 溪 早 餐 會 ﹂︵ 社 區 居 民 ︶、﹁ 低 碳 都 市 村 落 : 流 動 博 物 館 計 畫 ﹂︵ 淡 江 大 學 建 築 系 ︶、﹁ 在 地 綠 生 活 : 與 植 物 有 染 ﹂︵ 竹 圍 國 中 ︶、﹁ 我 校 門 前 有 條 溪 ﹂︵ 竹 圍 國 小 ︶、﹁ 社 區 劇 場 ﹂︵ 社 區 居 民 與 竹 圍 國 小 自 強 分 校 ︶。 此 一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不 僅 是 時 間 軸 上 的 縱 向 延 長, 更 是 地 理 範 圍 上 的 橫 向 擴 大, 以 及 參 與 者 的 多 樣 化, 在 強 調 過 程 甚 於 結 果 的 特 質 之 下, 這 個 環 境 藝 術
1
以何
行動帶給評論人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去 談一個你未曾全程參與的行動? 種 角 度 來 評 價 它 才 不 會 有 失 公 允? 更 重 要的是此類藝術行動又與其他社會行動 有 何 不 同? 藝 術 力 量 何 在? 附 近 居 民 們 是 否 認 同 此 行 動, 他 們 對 於 自 己 的 環 境 願意做些什麼?
開 心 園 是 樹 梅 坑 溪 旁 的 一 處 花 園, 是 居 民 劉 媽 媽 實 現 都 市 農 夫 夢 的 所 在。 從 竹圍捷運站步行十到十五分鐘的路程可 以 抵 達 開 心 園, 短 短 路 程, 地 景 已 從 極 度 擁 擠 的 都 市 大 樓, 變 成 視 野 寬 擴、 一 整 片 連 到 山 邊 的 小 農 耕 種 區。 最 後 一 次 的早餐會以立春時節的白蘿蔔為主要在 地 食 材, 劉 媽 媽 與 團 隊 同 仁 準 備 整 桌 佳 餚, 有 蔬 菜 沙 拉、 蘿 蔔 絲 餅、 蘿 蔔 絲 麵 包、 蘿 蔔 湯 等, 還 有 劉 媽 媽 熬 煮 的 洛 神 花 茶, 不 論 是 熟 識 的 或 初 識 的 朋 友 們 喝 春 酒 ,拜 晚 年 ,聊 聊 曾 參 加 過 的 早 餐 會 , 以及這一年來關於樹梅坑溪的點點滴 滴, 還 有 現 場 的 朋 友 即 興 表 演 起 自 己 作 詞 作 曲 的 歌 曲。 這 天 除 了 享 用 美 酒 佳 餚 之 外, 另 一 個 重 頭 戲 是 在 開 心 園 裡 種 下 原 生 的 樹 梅 樹。 樹 梅 坑 溪 之 名 即 是 因 為 早 年 溪 畔 長 滿 原 生 種 的 樹 梅 樹, 但 當 樹 梅 樹 大 量 被 砍 伐 作 為 柴 燒, 樹 梅 樹 的 消 失也標示著樹梅坑溪在附近居民視野裡 消 失, 失 去 名 字 的 樹 梅 坑 溪 成 為 一 條 不 知 名 的 排 水 溝, 長 期 被 忽 視。 此 一 種 植
樹梅坑溪與早餐會 樹 梅 坑 溪 是 一 流 經 竹 圍 地 區 的 小 溪, 源 自 大 屯 山 系, 全 長 約 十 公 里, 流 經 小 坪 頂、 竹 圍 市 區, 在 捷 運 竹 圍 站 北 側 注 入 淡 水 河。 大 部 份 位 於 竹 圍 市 區 的 下 游 河 道 幾 乎 看 不 見 的, 馬 偕 醫 院 門 口 僅 剩 ﹁ 橋 ﹂ 的 遺 跡, 正 是 樹 梅 坑 溪 被 埋 在 馬 路 之 下 的 證 據。 在 市 區 時 而 露 出 的 河 道 兩 側, 常 可 見 數 十 隻 排 水 管, 將 家 庭 廢 水 直 接 排 向 溪 中。 樹 梅 坑 溪 中 游 段 為 防 洪 排 水, 河 道 被 整 治 為 三 面 光 的 水 泥 溝 渠 ,河 道 裡 總 可 見 到 不 應 該 出 現 的 垃 圾 、 泡 泡、 廢 電 纜、 水 管 等, 不 時 會 有 異 味 與 惡 臭 撲 面 ,這 不 僅 因 為 上 游 有 養 豬 戶 , 還有附近的養豬與養鵝戶直接將排泄物 排 入 溪 中。 溪 的 兩 旁 是 附 近 居 民 的 自 耕 蔬 菜 區, 居 民 不 引 旁 邊 溪 水 灌 溉, 而 是 另 外 想 辦 法, 每 一 小 塊 地 以 自 己 的 方 式 照 料 著, 生 產 的 蔬 菜 或 自 用, 或 出 現 於 竹 圍 市 場 販 賣。 第 一 次 與 最 後 一 次 的 樹 梅坑溪早餐會即在附近的開心園舉辦。
Alice
行動標示樹梅坑溪恢復自然生態的未來 可能性。
正/惡關係之關係美學 當天參與早餐會的法國策展人
認為開心園的早餐會可以 Schÿler Mallet 用﹁ 關 係 美 學 ﹂ 論 述 來 看 待。 對 於 不 斷 開 展 的 當 代 藝 術, 此 線 索 提 供 一 個 觀 看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之方法。
( Relational 年代法國藝評與策展 ○
所 談 的﹁ 關 係 美 學 ﹂ Alice
Aesthetics)是 九
1 筆者曾參與的﹁早餐會﹂、﹁樹梅坑溪溯源﹂、 ﹁竹圍國小畢業公演﹂、﹁樹梅坑溪與啟德河 之 相 遇 :環 境、 藝 術、 教育 交 流 對 談﹂、﹁樹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畢業典禮﹂。另外,這個 學期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開課 ﹁藝術與社會研究﹂,課程安排以北藝大附近 場 域 為 對 象, 透 過 相 關 理 論 之 閱 讀、 兩 次 的 工 作 坊︵ 三 月 三 十 一 日 樹 梅 坑 溪 探 勘 ; 五 月 二十六日溪畔花園工作坊︶,以及同學們以自 己的方式去回應樹梅坑溪的期末創作。
302 303
為 一 種 特 殊 藝 術 類 別 ,以﹁ 共 同 饗 宴 ﹂,
所 提 出, 他 將 與 觀 眾 建 立 關 係 的 作 品 做
實。 例 如 藝 術 家
突與對立是每個多元民主社會存在的現
必 須 被 視 為 是 一 種 關 係 的 建 構, 因 為 衝
她認為那些由不安與不適感產生的關係
﹁ 大 家 一 起 來 ﹂ 之 氛 圍, 鼓 勵﹁ 藝 術 是 三 年 威 尼 斯 雙 年 展 西 班 牙 館 的 作 品, 只
人 尼 可 拉· 布 里 歐
為 大 家 的, 大 家 都 是 藝 術 家, 藝 術 在 日 允 許 持 有 西 班 牙 護 照 者 進 入 參 觀, 而 拒
( Nicolas Bourriaud)
常 生 活 裡 ﹂, 他 將 藝 術 視 為 創 造 社 會 的 絕 其 他 參 觀 者, 這 件 作 品 將 人 與 人 之 間
○○
縫 隙 的 可 能, 強 調﹁ 人 ﹂ 的 參 與 使 一 般 ﹁ 關 係 ﹂ 問 題 化, 以 藝 術 展 現 出 社 會 排
二 Santiago Sierra
社 會 行 為 閃 爍 出 藝 術 的 光 輝, 例 如 泰 國 的 論 述 拓 寬 以﹁ 關 係 ﹂ Bishop
之 建 立 做 為 藝 術 的 一 種 認 知, 也 讓﹁ 關
除之現實。
他 在 紐 約 的 公 寓, 邀 請 觀 眾 來 到 此 地 享 係 ﹂、﹁ 參 與 ﹂、﹁ 對 話 ﹂ 等 與 社 會 相
藝術家
用 免 費 咖 哩 飯, 以 派 對 為 人 與 人 之 關 係 結合之藝術實踐
將畫廊轉換成 Rirkrit Tiravanija
建 立 的 平 台, 這 是﹁ 關 係 美 學 ﹂ 裡 著 名 持續至今。 若 以 此 來 看, 在︽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 Socially Engaged Art)
的案例。 所 提 出 的﹁ 關 係 Bourriaud
然 而, 行 動 ︾ 中, 開 心 園 早 餐 會 偏 向 於 前 者,
A l i c所 e 謂 美 好 關 係 建 構 的﹁ 關 係
梅 坑 溪 溯 源 ﹂ 活 動, 透 過 實 地 踏 查, 讓
如﹁ 溪 水 體 檢 ﹂、﹁ 半 農 半 X ﹂等 ,與﹁ 樹
新 契 機。 然 而, 其 它 場 次 的 早 餐 會, 例
係, 並 交 換 意 見, 成 為 改 善 在 地 環 境 的
所 強 調﹃ 社 區
同 在 一 起 ﹄ 之 歸 屬 感,
批 判﹁ 關 係 ﹂ 不 應 只 是﹁ 關 係 美 學 ﹂ 裡
, ( Antagonism and Relational Aesthetics)
刊 發 表 一 篇 文 章﹁ 對 抗 與 關 係 美 學 ﹂
建 立 關 係︵ 正 關 係 ︶, 且 讓 更 多 的 人 都
同時又透過聚會方式在參與者對話之間
係 ︶, 讓 不 可 見 或 看 不 見 的 問 題 可 見,
在 於 既 掀 開 與 指 向 環 境 惡 劣 之 處︵ 惡 關
視,︽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之 力 量
人 與 樹 梅 坑 溪 之 關 係, 人 與 大 自 然 之 關
地 食 物 之 際, 建 立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關 係,
綠 竹 筍、 艾 草、 山 藥 等, 在 現 場 分 享 在
地 所 摘 種 的 時 令 蔬 果 為 食 材 ,如 厝 角 草 、
美 學 ﹂, 透 過 聚 會 形 式, 每 月 以 竹 圍 當
正是
美 學 ﹂ 僅 強 調 過 於 樂 觀 的﹁ 關 係 ﹂ 而 遭 受 批 評。 二
四年英國藝評與學 ○○
河 川 在 上 中 下 游 所 面 臨 的 問 題 被 看 見,
由 在 場 身 體 的 ﹁ 看 見 ﹂ 、﹁ 聆 聽 ﹂ 、﹁ 感
者
樹 梅 坑 溪 不 再 是 自 然 的 清 溪, 它 成 為 由
知 ﹂, 產 生 意 識 的﹁ 理 解 ﹂, 進 而 鬆 動
( October) 期
水 泥 構 成 的 溝 渠、 是 家 庭 及 工 廠 廢 水 排
個 體 既 有 想 法 或 成 見, 再 由 個 體 意 見 到
在 十 月 Claire Bishop
放 之 地 、隱 於 柏 油 馬 路 之 下 的 臭 水 溝 等 。
眾人共識,產生﹁變革﹂之可能。
秉持透過藝術形塑公共
公眾的概
的 啟 發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受到文化行動及新類型公共藝術
法與作法:
的論述之中可以看見這個行動的主要想
術 行 動 ︾? 從︽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什 麼 樣 的 角 度 來 理 解︽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回 到 台 灣 的 當 代 藝 術 脈 絡, 我 們 可 從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提問
走 一 趟 樹 梅 坑 溪, 與 中 下 游 被 污 染 的、 水 泥 化 的 樹 梅 坑 溪 相 遇, 一 種 人 與 自 然 之 間 不 適、 不 合 與 不 堪 之 關 係, 透 過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被 看 見 與 被 指 認 ,在 此 同 時 , 正 如︽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主 策 展 人 吳 瑪 悧 所 說 :﹁ 所 有 環 境 問 題 背 後 其 實 是 文 化 問 題 ﹂, 短 短 十 公 里 的 樹 梅 坑 溪正是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之下人們 對 待 自 然 的 縮 影。 這 種 將 樹 梅 坑 溪 問 題
Bishop 對立情緒的關係美
化, 使 議 題 敏 感 之 作 法, 正 是 所欲拓展的對抗 學。
我 認 為 若 以﹁ 關 係 美 學 ﹂ 之 角 度 來 檢
304 305
藍圖。這
行動實踐,轉換思考,一起重新勾
逐漸下降時,如何透過藝術學習和
而逐漸失去特色,環境及生活品質
合作實驗,探討地方因為不當發展
並檢視在此近兩年的︽樹梅坑溪環境藝
動實踐與跨領域合作。以下分別說明,
想生活藍圖;方法有三:藝術教育、行
塑公共
問題為問題意識;目標在於透過藝術形
及新類型公共藝術;以樹梅坑溪流域之
勒一個理想的生活系統 術行動︾之中已經造成,或可能會有什
念,以環境為課題,透過跨領域的
個生活系統是符合土地倫理的,是 麼樣的質變。
年之後透過 ○○○
年代反越戰時期,認為藝 ○
( artivist)為 ﹁ 藝
, 將 藝 術 家﹁ 帶 進 ﹂ 寶 藏 ( GAPP)
三 年﹁ 全 球 藝 術 行 動 者 參 與 計 ○○
劃﹂
二
術﹂與﹁行動者﹂兩個英文之結合,在
革。﹁ 藝 術 行 動 者 ﹂
術可改變世界,主張付諸行動以產生變
來自一九六
類藝術實踐的可能性。文化行動之概念
論述、翻譯、實踐,建構出一套認知此
共藝術,在台灣於二
主要來自美國的文化行動與新類型公
公眾,轉換思考,重新勾勒理
與我們日常生活連結的,也是做為 未 來 推 動、 改 造 我 們 生 活 地 景 的 ﹁新型態地景藝術﹂的藍圖。這個 ﹁新型態地景藝術﹂是修復性生態 藝術的實踐,有別於過往環境藝術 僅做為反思、觀想的操作,︽樹梅 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希望在環境美 學上,與專業者、與居民共同建立 一種創意合作,引發對於周遭生活 環境更多的關注,並因此對於台灣 更多在失落的地方生活的人們,以
眾認同、改造環境意義與社會認同之工
環境藝術行動︾的理論基礎為文化行動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得知:︽樹梅坑溪
藝術行動︾結合文化行動與新類型公共
在。由策展論述可知,︽樹梅坑溪環境
力,對藝術創作、環境、民眾參與、公
將﹁ 藝 術 行 動 者 ﹂ 定 義 為﹁ 具 有 行 動
巖社區,將藝術作為公共服務之可能,
具 , 有 清 楚 的 認 識 與 高 度 的 實 踐 力 3﹂ 。
藝術二者之論述,積極的以樹梅坑溪流
2
另 外,﹁ 新 類 型 公 共 藝 術 ﹂ 主 要 是 吳
域之問題做為公共議題,以藝術行動創
及藝術工作者有所啟發。
瑪悧透過書籍翻譯出版與在地展覽實踐
造對話的平台,以帶動重新思考現狀與
年代中期於美國 ○
淡水 —
八 年︽ 台 北 明 天 還 是 一 個 ○○
中 華 民 國 專 業 者 都 市 改 革 組 織 ,︿ 共 生 藝 棧 : 寶藏巖歷史聚落設置藝術村計劃委託規劃 服 務 建 議 書 ﹀ , 未 出 版 , 台 北 , 2003.05
3
2012.07.28)
2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策 展 論 述, 請 見 一 ○ 年視覺藝術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二 ○ 策 展 專 案 獎 助 計 劃 ︵ http://www.ncafroc.org. tw/curator/2010/project01/concept.html瀏 覽 日 期
在。 二
體感知重新認識河流以及我們生活的所
河溯河行動︾,把人帶近河川,透過身
六年吳瑪悧策劃︽人在江湖 ○○
是她近五年來的思考與提問的回應。二
出發,︽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可說
若再進一步從吳瑪悧自己的實踐經驗
變革之可能。
四年出版的 ○○
“Mapping
新 類 型 公 共 藝 術 ︾, 翻 —
進一步的推廣介紹。二 ︽量繪形貌 譯自一九九五年的英文版本
年代至九 ○
,書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中介紹七 的特殊類型公共藝術:以社群參與為基 礎,公共議題為導向,例如青少年、社 會邊緣人、族群、老化社會等問題等,
六 ○○
將 藝 術 作 為 介 入 社 會、 改 造 現 狀 的 手 段。另一本理論基礎的書籍為二
的︽ 對 Grant H. Kester
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 —
年底翻譯出版 話性創作
( Community +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 此 書 作 者 視 藝 術 具 溝 通 本 質, 以 Art) 聆聽、對話做為藝術核心,藝術家在此 類藝術之中做為一個脈絡的提供者,而 非內容的創造者,並將藝術作品視為一 個過程:一個論述的交流與協商之所
306 307
六與二 ○○
七 ○○
湖︾則思考都市發展如何因應未來氣候 變 遷 所 帶 來 挑 戰。 二 年 的︽ 北 回 歸 線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則 透 過 藝 術 進 駐 計 畫 ,將 節 慶 轉 化 為 公 共 服 務 , 以﹁ 藝 術 家 變 居 民, 居 民 變 藝 術 家 ﹂ 這 種 互 為 主 體 性 的 概 念 為 主 軸, 奠 定 藝 術 家 進 入 社 區 的 方 法 與 態 度, 提 出﹁ 藝 術 扮 演 的 不 是 美 化 的 角 色, 而 是 引 發、 連 結 、 思 考 的 媒 介 4﹂ , 這 個 行 動 也 因 為 與 地 方 政 府 合 作, 創 造 了 介 入 政 策、 改 善 現 實 的 可 能 。前 兩 者 促 使 吳 瑪 悧 思 考﹁ 面 對 巨 大 的 河 川 問 題, 如 何 紮 實 的 回 到 日 常 個 人 生 活 的 實 踐, 而 不 是 打 高 空、 炮
偏鄉
口 對 著 他 人 ? 5﹂ , 而 後 兩 者 讓 她 看 到 ﹁ 藝 術 進 駐 雖 帶 來 活 潑 的 能 量, 面 對 的 更 大 問 題 其 實 是 經 濟, 藝 術 如 何 從 作 為 反 思 和 觀 想 的 媒 介, 成 為 可 以 改 變 生 活 實 質 的 工 具 ? 6﹂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術行動︾做為回應這些由實際經驗中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策略 及其困境 由 以 上 論 述 與 經 驗 兩 個 面 向 為 基 礎,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透過三個策 略 行 動 實 踐 、藝 術 教 育 、與 跨 領 域 合 作 , 以 創 造 對 話 空 間, 以 鬆 動 與 改 變 既 有 的 生 活 模 式 與 思 維 結 構。 策 略 一 是 以 人 人 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感受的環境議題為 主 軸, 以 吳 瑪 悧 自 己 居 住 地 附 近 的 樹 梅 坑 溪 流 域 為 具 體 的 行 動 對 象, 用 日 常 生 活 平 凡 家 常 的 事 物 做 為 拉 進 開 端, 進 而 在行動實踐之中悄悄引燃思考現狀與產 生 質 變 之 可 能。 例 如﹁ 早 餐 會 ﹂ 的 在 地 食 材 分 享 與 在 地 議 題 之 討 論 ;﹁ 流 動 博 物 館 計 畫 ﹂ 的 手 工 修 理, 反 思﹁ 一 次 性 消 耗 ﹂的 消 費 型 生 活 模 式 ;﹁ 社 區 劇 場 ﹂ 以 社 區 居 民 生 命 經 驗 分 享 等 ;﹁ 我 校 門 前有條溪﹂將樹梅坑溪變成學習基地; ﹁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則以溪水
問 題, 重 新 思 考 藝 術 與 社 會 之 關 係。 另
與 在 地 植 物 為 媒 材 來 創 作 等。 這 些 行 動
樹梅坑溪就 ― 外, 用 來 串 連 各 個 子 計 劃 的 早 餐 會, 則
積累的問題。
在 生 活 週 遭, 對 此 問 題 的 不 滿 與 批 判 可
以竹圍在地社區居民與其它關心此議題
議 題 明 確, 且 回 應 的 對 象
轉化為在日常生活中從己身做起的小改
的 參 與 者 為 對 象, 每 一 次 的 早 餐 會 都 是
同上
6
同上
5
吳 瑪 悧 , ︿ 以 水 連 結 破 碎 的 土 地 -樹 - 梅坑溪 社 群 藝 術 網 站,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創 意 ABC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ncafroc.org.tw/ 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319 瀏 覽 日 期 2012.07.28)
4
此行動之中。
讓﹁ 社 區 參 與 ﹂ 可 以 有 更 實 質 的 意 義 在
來 區 分 ,並 採 用 適 合 他 們 的 方 式 來 進 行 ,
而是更明確的可以用不同年齡層與社群
籠 統 、隨 機 取 樣 ,或 被 視 為 同 質 之 概 念 ,
軸 的 策 略 裡,﹁ 社 區 ﹂ 一 詞 不 再 是 模 糊
一 堂 不 同 課 程 之 學 習。 在 此 以 教 育 為 主
變與小回應。 策略二是透過教育系統直接於社區中 行 動。 竹 圍 國 小 有 三 位 藝 術 家 進 駐, 配 合 學 校 課 程, 帶 領 小 朋 友 用 五 官 感 受 周 遭 環 境, 最 後 發 展 成 六 年 級 的 畢 業 公 演 ; 竹 圍 國 中 則 由 兩 位 老 師 為 主 力, 透 過 水 與 植 物 進 行 在 地 綠 生 活 的 行 動。 透 過 結 合 與 介 入 國 中 與 國 小 課 程, 希 望 由 小 朋 友 連 結 到 家 長 們, 讓 樹 梅 坑 溪 的 議 題 成 為 家 庭 的 共 同 活 動。 另 外, 淡 江 大 學建築系同學以建築與都市設計之角度 來討論竹圍是否有可能從臥房城市轉變 為 都 市 村 落、 手 工 城 市 ; 附 近 的 臺 北 藝 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課程有同學加入 溪流河域調查與居民訪談;人文與藝術 教育研究所同學協助社區劇場之進行; 美術創作與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同學從個 人 感 知 經 驗 出 發, 以 藝 術 創 作 回 應 流 域
308 309
然 而, 聚 焦 於 教 育 系 統 會 有 兩 方 面 的 問 題。 一 是 透 過 教 育 系 統 之 行 動 常 常 受 限 於 學 校 既 有 的 課 程 進 度 與 壓 力, 要 在 現有機制之中加入環境藝術行動端賴主 政 者 的 熱 心、 老 師 的 配 合, 以 及 家 長 的 理 解。 因 此, 當 行 動 結 束 之 後, 學 校 部 份 是 否 將 此 環 境 議 題 納 入 教 學, 或 產 生 自 發 性 活 動 ,這 些 後 續 發 展 仍 有 待 觀 察 。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聚合社區居民的意 識, 使 之 成 為 行 動 力 量。 但 這 部 份 僅 有 ﹁ 早 餐 會 ﹂ 來 擔 當 重 任, 由 於 時 間 是 每 月 一 次, 每 次 因 主 題 不 同 來 參 與 者 也 相 異, 加 上 竹 圍 地 區 為 都 市 型 的 社 區, 居 民 本 身 生 活 形 態 很 繁 忙, 鄰 里 之 間 的 來 往 也 較 疏 離。 因 此, 整 體 而 言, 即 使 透
也 就 是 缺 乏 大 量 社 區 居 民 持 續 的 參 與, 行動的可能性與 後續發展成為隱憂。 策略之三是以藝術為平台尋求與不同 的 專 業 者 對 話。 不 管 是 文 史 工 作 者、 都 市 規 劃 師、 景 觀 設 計 師、 水 資 源 環 境 專 家、 植 物 及 昆 蟲 生 態、 有 機 耕 種、 養 豬 行 家 等, 或 是 有 其 專 精 的 居 民, 如 手 工 修 理、 小 農 耕 作 者、 手 作 麵 包 師、 熟 悉 樹 梅 坑 溪 生 態 者、 家 長 會 會 長 等, 他 們 都 是︽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的 伙 伴 , 透 過 以﹁ 早 餐 會 ﹂ 為 主 軸 發 散 出 去 的 座 談、 流 域 生 態 導 覽、 溯 溪、 工 作 坊 等 活 動 做 為 平 台, 聚 合 不 同 領 域 專 長 者, 針 對樹梅坑溪不同面向之問題進行對話與
在行動的中後期,新北市政府將樹梅坑
行動為一大挑戰,也是挫折來源。雖然
政治之中,其中的錯綜複雜對環境藝術
︶仍存於地方 patron-clientelism
經歷史發展下傳統地方﹁恩庇|侍從主
的動員上較為困難,尤其在台灣特殊政
政協調工作之下,整合與促成地方事務
為主辦者,在缺乏有力的公部門擔任行
在地方上是以竹圍工作室此一藝文單位
費的補助,︽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經
下﹂,以政策輔助之倒向發展。使用國
法是試圖扭轉新類型公共藝術﹁由上而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之 中 並 未 出 現,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做 努 力 。這 樣 的 期 待 在︽ 樹
巡 守 隊、 居 民 自 治 會 之 類, 願 意 持 續 為
本 期 待 的 社 區 自 發 性 小 團 體, 像 是 河 川
也 都 遇 到 相 異 的 人, 在 此 情 況 之 下, 原
參 與 者 之 間 僅 有 幾 小 時 的 相 聚, 每 一 次
體 以 要 求 改 變 為 出 發 點, 以 激 烈 話 語 與
河道以改善樹梅坑溪生態現狀;社運團
之 生 態, 也 可 以 疾 呼 必 須 透 過 恢 復 自 然
環保專家可以是紀錄觀察樹梅坑溪流域
生活支持與休憩空間營造之可能;生態
單;都市計劃者思考如何以水域為城市
清 除 水 中 垃 圾, 並 對 污 染 者 取 締 與 開 罰
不 會 有 淹 水 之 疑 慮 ; 環 保 局 注 重 水 質,
局 關 心 的 是 水 量, 確 保 河 道 排 水 順 暢,
他 社 會 活 動? 同 樣 關 注 樹 梅 坑 溪, 水 利
關 係 ﹂, 那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如 何 不 同 於 其
課 題 是﹁ 創 造 對 話, 並 鬆 動 或 改 變 既 有
是, 若︽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主 要
為 什 麼 是 由﹁ 藝 術 ﹂ 來 做 此 事? 也 就
術 行 動 ︾ 源 起 於 自 發 性 行 動, 其 原 初 想
辦 與 擔 任 行 政 協 調,︽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線環境藝術行動︾是由嘉義縣文化局主
都 是 重 要 行 動 關 鍵 人。 不 同 於︽ 北 回 歸
平 台 裡, 政 府 部 門 從 里 長、 區 長 到 市 長
在︽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扮 演 的
討論,並提出未來可行性之建議。
溪放入﹁大河願景﹂計劃,組成諮詢小
明 顯 調 動 情 緒 的 抗 議 方 式 問 題 化 現 狀,
過﹁ 早 餐 會 ﹂ 這 樣 的 輕 鬆 聚 會, 零 星 的
組來推動,但未來是否可透過政府政策
以 爭 取 權 益。 然 而, 這 些 人 們 以 科 學 化
義 ﹂︵
達成實際河川整治與生態恢復也有待持
與 系 統 化 之 方 式, 專 注 於 某 一 個 分 工 領
縫隙無人理會,也無法處理。
的 行 動 力, 產 生 許 多 領 域 與 領 域 之 間 的
題, 但 由 於 缺 乏 整 體 思 考 以 及 橫 向 連 結
域, 雖 然 可 處 理 樹 梅 坑 溪 其 一 面 向 之 問
續關注。
環境藝術行動如何不同於其他社會 活動? 在上述的行動策略、現實與困境裡,
310 311
間 的 對 話 成 為 可 能 ,進 而 鬆 動 既 有 結 構 ,
政 府 單 位 等 皆 為 合 作 伙 伴, 也 使 彼 此 之
所 區 隔 的 人 或 是 社 區 居 民、 教 育 體 系 或
的 自 由、 自 然 與 開 放 的 氛 圍, 讓 領 域 有
藝 術 作 為 想 像 力 的 發 電 器, 以 其 所 開 拓
對 應 眼 前 的 環 境 議 題 ,形 成 一 公 共 領 域 。
來自各領域者可以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
益 地 聯 結 不 同 領 域 者, 並 激 發 想 像, 讓
角 色 是 以 藝 術 做 為 一 開 放 的 平 台, 去 利
悧 ,其 藝 術 家 角 色 在 行 動 中 退 居 於 幕 後 ,
藝 術 作 品。 即 使 原 為 藝 術 家 身 份 的 吳 瑪
地 製 作 方 式, 創 作 樹 梅 坑 溪 的 環 境 裝 置
楊智富的角色是帶領六年四班同學以現
﹁ 我 校 門 前 有 條 溪 ﹂ 子 題 之 中, 藝 術 家
是 擔 任 引 導 者 或 教 師 之 角 色, 例 如, 在
佩 津、 蕭 麗 虹, 在 子 題 中 參 與 的 藝 術 家
主 持 人 : 黃 瑞 茂、 容 淑 華、 張 惠 莉、 辛
動 中, 吳 瑪 悧 為 總 策 展 人, 各 子 題 有 一
被 感 知, 或 被 呈 現? 在 整 體 環 境 藝 術 行
時 一 刻 都 參 與,﹁ 藝 術 ﹂ 如 何 被 看 見、
帶 來 改 變 的 契 機。 此 一 特 質 是︽ 樹 梅 坑 比 較 像 是 一 個 製 作 人 角 色, 在 整 個 行 動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所扮演的
溪環境藝術行動︾不同於其他社會活動 裡 先 設 定 好 可 運 行 的 結 構, 找 到 合 適 的
分 享 經 驗 產 生 感 性 關 連。 例 如 藝 術 家 教
活 裡﹁ 指 出 ﹂ 可 能 的 美 感, 參 與 者 由 此
行 者 所 做 的 細 節 裡, 在 日 常 平 凡 無 奇 生
巨 星 的 姿 態 出 現, 而 以 鋪 陳 在 於 每 個 執
作。 藝 術 在 此 行 動 之 中 不 是 以 鎂 光 燈 下
人所做的正是一種宏觀視野與統合性工
找 到 其 它 的 協 力 者, 讓 事 情 發 生, 製 作
人 放 置 於 合 適 的 位 子, 然 後 由 這 些 人 再
之處,也是藝術的力量之所在。
環境藝術行動的「藝術」何在? 然 而, 下 一 個 問 題 是 : 在 這 個 既 不 標 榜 藝 術 家 身 份, 也 沒 有 明 確 的 藝 術 作 品
不可見之姿發生於過程
之 生 產, 重 視 過 程 甚 於 結 果 的 行 動 裡, 藝術性以可見
裡 ,傳 達 生 活
藝 術 之 概 念 。由 此 ,︽ 樹
食具到現場佈置展現一種藝術在生活
在 早 餐 會 的 每 週 聚 會 裡 ,從 食 材 、食 物 、
﹁ 逗 點 展 ﹂, 以 一 個 文 件 展 形 式 出 現 於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中期階段的
於 過 程, 展 示 的 意 義 為 何?﹂, 她 認 為
﹁如果新類型公共藝術作品的重點是在
師們將美感經驗與藝術概念帶給孩子;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藝術性在過程
藝 文 展 演 空 間 的 竹 圍 工 作 室, 一 方 面 是
之 中, 即 使 連 參 與 者 都 不 可 能 全 程 每 一
裡, 整 體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即 是 一 件 進 行 中
因 應 國 藝 會 補 助 機 制 以﹁ 展 覽 ﹂ 做 為 驗
而 今 年 六 月 間︽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的過程,有某種積極意義。
件 的 視 覺 項 目, 也 就 是﹁ 識 覺 到 視 覺 ﹂
本 身 ﹂, 將 不 可 見 的 過 程 轉 化 為 一 個 文
為 了 展 示, 而 作 為 一 種 宣 傳 以 促 進 計 劃
得 不 做 ﹂ ; 但 另 一 方 面﹁ 展 示 本 身 並 不
收 成 果 與 行 政 核 銷 的 方 式 ,是 依 行 政﹁ 不
藝 術 作 品, 是 由 參 與 者 們 共 同
的生活 創作的。 若︽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的 作 品 概 念 與 一 般 有 具 體 的、 看 得 見 的、 物 件 式 的 作 品 不 同, 那 面 對 補 助 機 制 之 中 的 展 演 需 求 要 如 何 處 理? 在 一 般 的 藝 術
公開展示最後完整作品與成果的揭露時
動 ︾ 期 末 的 行 動 展 裡, 雖 然 仍 使 用﹁ 展
形 式 裡,﹁ 展 覽 ﹂ 是 一 個 藝 術 機 制 之 中
刻, 此 時 刻 觀 眾、 贊 助 者、 補 助 單 位、
覽 ﹂ 之 名 稱, 但 實 際 是 一 竹 圍 社 區 之 中
鄭惠文,﹁從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談新類型 公共藝術的展示與評論問題:一個旁觀者角 度﹂,發表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2012 年美術史研討會, 2012.04.14
7
政府行政單位等可以檢視其成果與檢驗 其 效 益。 然 而, 對 於 像︽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這 類 型 的 藝 術 實 踐 ,﹁ 展 覽 ﹂ 這 一 個 機 制 形 式 成 為 一 個 困 境。 鄭 惠 文 在﹁ 從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談 新 類 型 公共藝術的展示與評論問題:一個旁觀 者 角 度 ﹂ 7一 文 中 提 到 這 個 矛 盾 之 處 :
312 313
果展使用的場域包括民生里土地公廟及
使 用 藝 文 展 演 空 間 的 竹 圍 工 作 室 8, 此 成
連 續 性 事 件 的 總 合。 不 同 於﹁ 逗 點 展 ﹂
生 活 之 中, 可 以 有﹁ 識 覺 到 視 覺, 再 到
層 次 裡, 而 有 可 能 在 現 在 與 未 來 實 踐 於
表 演 之 展 現, 以 及 一 而 再 的 內 化 到 意 識
,再到以某種作品與 ( do-it-yourself)
手作
其 空 地、 觀 海 極 品 大 樓 的 開 放 空 間、 轉 識覺﹂之意味。
以 及﹁ 流 動 博 物 館 與 未 來 教 室 ﹂ 等, 這
會 ﹂、﹁ 行 動 影 展 ﹂、﹁ 早 餐 會 報 告 ﹂
關 係 ﹂ 被 看 見, 繼 而 透 過 不 同 個 體 間 的
民 身 體 參 與 的 親 身 感 知, 讓﹁ 人 與 河 川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先透過居
而且還要你跟我一起引吭高歌…
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歌唱
…我並不是為解決問題而來的
環境藝術行動︾力量之所在。
魯 達 的 詩 來 做 為 我 所 認 為 的︽ 樹 梅 坑 溪
文 章 最 後, 引 一 段 南 美 洲 革 命 詩 人 聶
結語
個 彎 烘 培 坊, 以 及 樹 梅 坑 溪 沿 岸 等。 這 樣 的 作 法 拉 進 行 動 自 身 與 社 區 的 關 係, 也將過往一年半時間所曾經活動的地點 回 溫 一 次, 再 次 聚 焦, 而 且 這 場 展 演 的 主角是參與行動的竹圍國中與國小學 生, 以 及 曾 經 參 與 的 居 民 們, 他 們 是 這 場 展 演 的﹁ 藝 術 家 ﹂, 也 是︽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的 主 力。 若 期 中 的﹁ 逗 點 展 ﹂ 的 文 件 展 示 有﹁ 識 覺 到 視 覺 ﹂ 過 程 之 意 義, 那 期 末 的﹁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行動展﹂則可說是將不可見的過程使
是 一 個 集 體 的、 共 同 經 驗 的 過 程 總 結 與 對 話 與 跨 領 域 合 作, 讓﹁ 河 川 問 題 ﹂ 現
之 成 為 可 見 的﹁ 畢 業 公 演 ﹂、﹁ 半 農 茶
再 現, 由 初 次 與 樹 梅 坑 溪 相 遇 的 感 受、 形, 再 來 基 於﹁ 環 境 的 背 後 其 實 是 文 化
8
形 成 想 法 概 念、 以 自 己 角 度 去 回 應 的 動
問 題 ﹂ 展 現﹁ 樹 梅 坑 溪 正 是 台 灣 社 會 的 縮 影 ﹂, 讓﹁ 台 灣 社 會 文 化 裡 的 問 題 ﹂ 被 看 見。︽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的 到 來, 是 為 了 讓 大 家 都﹁ 看 見 ﹂ 那 些 看 不 見 的, 或 有 看 沒 有 見 的, 並 讓 更 多 的 人 看 見 問 題 ,以 歌 聲︵ 藝 術 ︶做 為 平 台 , 在 與 大 家 引 吭 高 歌 的 同 時, 便 是 一 起 合 作, 動 手 改 變 現 狀 的 開 端。 因 此,︽ 樹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正是以水連結破 碎 的 土 地, 以 行 動 建 立 起 與 樹 梅 坑 溪 的 關 係, 並 以 藝 術 之 開 放 性 聯 結 起 各 專 業 人 員 以 及 在 地 的 人 們, 嘗 試 讓 環 境 藝 術 行動成為改變的力量。
一 二 年 六 月 號 ︶, 本 文 ○
初 版 刊 載 於︽ 典 藏. 今 藝 術 ︾ 第 二 三 七 期︵ 二 後經擴充增修。
竹圍工作室雖然也位於竹圍地區,但它與竹圍 市 區 被 大 馬 路 與 捷 運 所 隔 離, 其 邊 緣 地 點 是 竹圍人比較少到達的活動空間。因此,以竹圍 工作室為工作據地是合適的,但做為以社區為 基地的環境藝術行動展演則欠缺在地觀眾之參 與。此次﹁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展﹂使用社 區是一件意外的結果,但實際在社區裡再度聯 結與聚合力量之效果是比在遙遠的竹圍工作室 更為恰當。
314 315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一 個 社 群 本 位 藝 術 學 習 社 群
吳 慎 慎
約 莫 二 十 年 前 ,開 始 定 居 竹 圍 附 近 ,從 埔 頂 眺 望 淡 水 河 ,觀 音 山 、出 海 口 , 一覽無遺,景緻秀麗,寬闊無比。在那個還沒有捷運的時代,偶而逛到竹圍 市場,農民現採蔬果總讓久居城市的我們,充滿驚喜。然而,滄海桑田,竹 圍在短短幾十年間,已是高樓林立,繁忙擁擠之所在。從住家往前看,只有
,. 後
房屋。早年的風景:關渡大橋、河流、遠山,出海口已不復見,竹圍再也不 是心嚮往的地方。 有一天,瑪悧老師說,竹圍後面有一條樹梅坑溪,要帶大家去溯溪
來,一張以湯匙為意象的海報進入眼裡,邀請大家自備餐具,參加樹梅坑溪 早餐會。那一學期開始的﹁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課程,師生獲得了珍貴的真 實情境學習機會。從早餐會為起點,再參與了其他子計畫,得以近身在地觀 察。
community-based art
從 當 代 藝 術 學 習 典 範 的 角 度 來 看,︽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體 現 後 現 代 藝 術 教 育 意 涵, 也 是 一 種 社 群 本 位 藝 術 教 育︵
︶的實踐。藝術家透過環境藝術行動計畫創造開放的表演性空間 , education 邀請社區居民與社會大眾參與,形構實踐社群,共同學習。實踐社群是一種 社會學習理論,描繪學習者從社群關係的建立,透過合作與實踐、共同學習 解決問題,並衍生意義與認同的歷程。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作為一個表演 性的實踐和學習社群的塑造,究竟如何擾動了個人、社區與社會?探究這個 問題或許需要更系統化的研究,本文僅就個人有限度的參與觀察與對話學習 所得,初粗討論這個環境藝術行動的學習意涵。
316 317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儀 式 的 表 演 性 實 踐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透過固定在每 個月最後一個週末的早餐會,邀集藝術
溪生活地圖等等的討論與活動。早餐會 在看似休閒、嬉玩中,不斷發酵我們對 於水、土地、人,以及環境與日常生活 的思考。
開心園、妙覺寺、土地公廟、市場邊、
坑溪畔、紅瓦厝、菜園區、養豬人家、
點,足以說明竹圍景觀的豐富性;樹梅
一年多以來,每一回早餐會的多樣化地
分享生活經驗,連結彼此的生命記憶。
一 起 參 與 ,在 早 餐﹁ 食 事 ﹂中 相 互 交 流 ,
面對我們這些參與者雖然多了一些客氣
間是相識的,他們用自然的語言交談,
邊聊天,談著樹梅坑溪的過去。居民之
用他們用自已菜園收成烹煮的美味,一
的景緻。與附近居民初次相見,一邊享
紅瓦厝,才發現原來北藝大後門有這樣
第一次早餐會,學生沿著鯉魚旗找到
參與早餐會
里辦公室、竹圍工作室、大樓廣場、竹 和含蓄,還是流露真情,溫暖無比。學
家、居民、學生與關心環境與社區的人
圍碼頭。在這些不同的場域氛圍中,藝 生﹁享受早餐,貪心地聽著故事﹂。
菜園夏天缺水問題的討論︵參與者多是
遊走在瑪悧老師與參與者討論如何解決
在菜園區和養豬人家的早餐會,學生
術家和參與者展開主題對話,從關於早 餐食材到這個地區、這條溪流、耕耘的 作物、信仰,再到食物哩程碳足跡、生 物多樣性、溪水體檢、溪流與土地、都
藝術進入社區,需要講究的操作手法以
男生︶,和另一群人︵女性為主︶在灶
腳邊分享之間, 反思﹁男人的政治﹂與 及更強的溝通能力。
市農園、雨水收集、半農半X、樹梅坑
小敘事的對話美學,也帶出不同的議題
就
加的早餐會當天,餐桌上出現的艾草馬
中的身價馬上翻漲好幾倍﹂。在風雨交
物,經過惠莉老師的介紹之後,在我心
驚 嘆﹁ 這 些 平 常 路 邊 不 起 眼 的 綠 色 植
老師在竹圍工作室的周邊學習嚐百草,
早餐會,學生跟隨自然植物達人張惠莉
為了參與在竹圍工作室舉行的五月份
人的空間。最後,進行在開心園種下一
年輕的參與者用自己創作的歌聲充滿怡
的參與者,將整個田園空間幾乎塞滿,
人氣旺盛,許多透過人際網絡牽引而來
圍在地商店獨具特色的烘焙麵包。現場
拿手美食,各種豐富的食物還包括了竹
的蘿蔔絲餅,農場主人劉先生劉太太的
園﹂走春。餐桌上除了以當月食材製作
最 終 回 早 餐 會 在 樹 梅 坑 溪 畔﹁ 開 心
芬,芳香萬壽菊滷蛋,薄荷花草茶
株原生種的樹梅樹儀式,透過儀典作為
和體會。
是這些平時不懂如何煮食的學生,利用
大家對於溪流與大地共同的承諾。回程
早餐會的連結與發展
添了不少。
的路上,對於這個地域的情感似乎又增
有限的器材所做出來的。 觀海極品大樓廣場舉行的早餐會當 天,現場附近是熙來攘往,人聲鼎沸的 竹圍市集。參與的學生手拿著問卷訪問 居民,與路過的居民交流。﹁這個星期
早餐會作為環境藝術行動的表演性實
﹂,面對不
相熟識的路人,從互動和對話當中體認
踐空間,重視連結的概念,以水連結破
天的早上,我一直在聊天
差異可能產生的焦慮與不安,進而反思
318 319
源、農作物、季節食材、到餐桌上的美 坑溯源的行動,將探勘的範圍延展至大
家,透過跨域的砌磋與對話,促成樹梅
會的參與者常包括河川、昆蟲、景觀專
食,透過早餐會在地現場所營造的對話 屯山。參與者從大屯山上俯看樹梅坑溪
碎的土地,將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水資
交流表演性空間,讓每個參與者從自己
由於早餐會的持續與動態發展,環境
連結的基調中,延展意義。
子,說明環境藝術行動的實踐,在滾動
增加了脈絡性的理解。這兩個略舉的例
對於自己每日汲汲營營的生活場域,更
,
與竹圍社區,乃至於淡水北投八里
performance
的心中串起經驗的連結與反思。 早 餐 會 的 表 演 性 藝 術︵ ︶,以建構、珍惜日常生活作為有意 art 義的連結形式。藝術家與參與者,無論
都是珍貴的,彰顯了社群再現的知識與 藝術行動美學在無可預期中開展。從這
是領域專家、在地居民或學生的發聲,
權力,也使得環境藝術行動在共構的知 個藝術行動的海報觀之,以湯匙作為視
9:30 (竹圍捷運站,2 號出口) 接駁時間:9:15,
(日) 9: 30∼ 11: 30
02 27 2011. 時間:
地點:紅瓦古厝區.(樹梅坑1 2 號對面涼亭)
樹梅坑溪早餐會 BL OG|h t t p ://p l u m t re e st re a m p roj e ct .b l ogsp ot .com
主辦單位:竹圍工作室 ( 0 2 ) 8 8 0 9 3 8 0 9 |策劃主持:吳瑪悧
2010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獎助計劃
自 第 一 次︵ 張 ︶早 餐 會 的 海 報︵ 如 圖 ︶, 到一年之後成果展﹁以水連結破碎的土 地﹂︵如圖︶,隨著早餐會址的移動與 樹梅坑溪流域探勘行動,溪流的面貌與 竹圍在地生活逐漸被描繪成型。
踐履性空
︶裏進行溝通與 performative space
平 等、 互 為 主 體 的 表 演 性 間︵
對話,從彼此所關注的社會文化議題出 發,在同理的互動交流中發展屬於他們 的論述;藝術家扮演協商者、傾聽者的 角色,與共同參與的社群共同建構屬於 在地的、公共的知識與美學,反應社群 的 聲 音 、生 活 以 及 真 實 的 社 會 面 貌 。︽ 樹
踐履空間,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以新類型公共藝 術行動實踐,創造的表演
邀請參與而建構一個實踐社群,提供合 法的周邊參與,讓藝術家與參與者共同 投入環境藝術行動的社群學習。
社群參與環境藝術行動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以吳瑪 悧、蕭麗虹和黃瑞茂三位理念相同,長 期一起工作的夥伴為核心,再從各自的
的 Kester
論 述, 以 社 群 的 參 與 和 投 入 作 為 基
人際網絡邀請更多的藝術家加入,以早
與 Lacy
礎, 參 與 者 在 藝 術 家 所 創 造 的 開 放、
當代公共藝術依
覺意象,表徵竹圍地區樹梅坑溪流域,
識生產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猶記第一次紅瓦厝早餐會,聚集談論 中, 一 位 騎 著 摩 托 車 趕 著 去 工 作 的 女 士, 停 下 來 接 受 訪 問。 臨 走 前 她 說, 這 附 近 的 事 要 問 她 的 小 叔 比 較 清 楚。 原來,小叔是竹圍國小自然科陳建興老 師,半農半教的在地人,對竹圍地區樹 梅 坑 流 域 有 深 入 的 鑽 研。 陳 老 師 後 來 也成為環境藝術行動子計畫﹁我校門前
Art as Environment - A Cultural Action at the Plum Tree Creek
有條溪﹂執行團隊的一員。另外,早餐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藝 術 家 與 參 與 者 的 實 踐 社 群
Breakfast at Plum Tree Creek #001
320 321
樹梅坑溪早餐會.ΟΟ一
他人合作,引領參與者從藝術的對話, 學習在地的人口、地理、歷史,思考樹
餐會和各個子計畫進入社區,與在地的 大 、中 、小 學 成 為 夥 伴 ,也 與 在 地 居 民 、 梅 坑 溪 為 何 從 一 條 溪 變 成 臭 水 溝, 其 中
城市﹂到﹁我的家園﹂的意義轉化。
大樓管委會、鄰里辦公室以及商家建立
小學的師生、校長
的生態意涵與美學反思,以及從﹁臥房
中學
關 係 。參 與 的 人 除 了 藝 術 家 、社 區 居 民 、 商家、大學 與家長會,還有社區大學、綠色公民行
藝術家與在地學校合作,建立夥伴
動 環 保 人 士、 文 史 工 作 者、 景 觀 建 築 師、河川專家、水利官員與民代等等。
關係,提供真實情境的學習
家的進入,學習行動內涵豐富而多元。
子計畫的分享中,我們看到因為藝術
課題。
的思維與創意,提問理念與實務之間的
教師從不同的立場,呈現各種藝術行動
中認識環境,體驗學習。藝術家與學校
作把學生帶出教室,在豐富的真實場域
營課程,帶領學生創作,同時,透過創
的藝術家進入學校,與學校教師共同經
與在地小學及國中的合作,讓不同領域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子計畫
參與者的背景位置與所關照的重點容有 不同,卻都在行動的召喚下,合法的周 邊 參 與 ,成 為 實 踐 社 群 的 一 份 子 。同 時 , 在地的樹梅坑環境藝術行動計畫與遠在 香港的啟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畫因理念 相同而連結。四月間啟德河計畫團隊來 訪,與樹梅坑溪團隊交流分享行動實踐 經驗,相互學習。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逐漸形成 的 實 踐 社 群, 在 多 元 背 景 人 士 的 參 與 下 ,納 入 多 元 的 藝 術 形 式 ,劇 場 、舞 蹈 、 視 覺 的 跨 域 創 作 ,透 過 包 括 儀 典 、表 演 、
驗在地綠生活。不只是藝術課程,自然
樹梅坑溪流域探查並蒐集創作材料,體
的理解。同時,近身在地的真實學習,
群本位的藝術行動與教育,獲得更深化
間,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體驗,對於社
學生有機會在不同藝術家的帶領下,自
與社會課程也將學生帶出教室之外,進
讓修課學生的知能發展、合作與溝通能
以及與
行生態踏查,並邀請同時也是在地居民
力等,都在充滿增能培力的參與機會中
網誌、詩、教學、策展、演講
的家長們,一起參加。也因為藝術行動 得以成長。
相信公共藝術行動進入學校,有利於擴
如 何, 尚 待 更 多 的 資 料 證 成。 但 我 們
環境藝術行動對中小學生的學習擾動
進入校園,教師的教學發展趨向動態的 跨域整合,例如竹圍國中的英語課結合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主題,以在地廣播、 以樹梅坑溪為題的四格漫畫、繪本、歌
個學年兩次的課程中,更是躬逢其盛。
教所﹁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課程,在兩
的場域以不同形式學習實踐。北藝大藝
學校、學校教師、大中小學生,在共同
小學生的環境藝術行動。藝術家、在地
在子計畫主持老師的帶領下,也參與中
而 鄰 近 的淡 江 大 學 和 北 藝 大 的 學 生 ,
真義,需要加以重視。藝術家進入學校
肅而具有價值的議題,也是社群學習的
支持而創造更有意義的學習則是一個嚴
係,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獲得相互的
家 與 學 校 、 教 師 之 間 、 如何 建 立 夥 伴 關
貴的學習資源,殆無疑義。至於,藝術
發展。藝術家和他的藝術創作行動是珍
不同的視野,得以滋養學校教師的教學
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讓藝術家
這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提供師生從書
社區,除了更關照與學校、學校教師,
曲創作等透過藝術的學習,進行教學。
理論到實務,從田野到書本
實務到理論的辯證空間。參與︽樹梅
化,還需要更細緻的操作、更多的策略
學 生 之 間 的 相 互 主 體 性, 瞭 解 學 校 文
本到田野
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所創造的表演性空
322 323
性思考,更多的時間溝通,建立更堅實 的社群關係,以及有力的支持系統。
大的地方 ﹂,E小
﹂,因此,當某一個﹁悠閒
的午後,媽媽難得到竹圍來 姐帶著母親﹁從觀海極品出發,穿越大
從85度C到開心園,我們從最熱鬧的
馬路、過了涵洞,來到竹圍碼頭。
居民「因為參與…才開始真正認識 街區
媽媽從來不知道竹圍也能有這樣
感。雖然,E小姐的故事並不能代表每
的身份逐漸轉變,產生在地居民的認同
術行動的參與,讓她從一個外來居住者
可以在樓下的菜市場遇到
﹂。因為藝
越深入認識,越覺得自己住在好
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才開始真正認識竹
我 卻 是 在 最 近 一 年, 因 為 參 與︽ 樹 梅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竹圍住了六年。
但
一直到大學畢業、工作、研究所畢業,
關懷倫理的開展。藝術家與背景多元的
行動過程中,理念的溝通與建構,以及
代之的是關係與對話的開啟,關照的是
知的主導者進行創作或提供學習,取而
境藝術行動的實踐,藝術家並不是以全
餐會認識的阿財大哥、養豬的陳先生都
樣貌,比較有真實感。比方說,因為早
境藝術行動讓我看到更多竹圍生活圈的
店, 只 是 暫 時 住 在 那 裏。 樹 梅 坑 溪 環
﹁ 竹 圍 過 去 對 我 來 說, 比 較 像 是 旅
﹃適合﹄居住的地方﹂。
來。因為她是由房屋仲介而找到這個最
的生活,她也從不知道我怎會遛躂到這
方式
瓜、南瓜︶、棚架的搭建方法、灌溉的
始 聊 著 菜 園 裡 蔬 菜 的 種 類︵ 絲 瓜、 胡
與捷運站附近的步調完全不同。我們開
了,再進一步走入開心園附近的農地,
色。 媽 媽 發 現 一 路 上 的 房 子 開 始 不 同
的景象,相當像中壢的家附近農田的景
來到竹圍的農耕區。開心園附近
竹圍」 竹圍住民也是北藝大學生的E小姐, 在這次的環境藝術行動中積極參與了早 餐會及溪流溯源的行動,也時時關心藝 術行動計畫網誌上的訊息。回顧這一年 多 以 來 參 與 行 動 的 個 人 轉 化 ,她 說 ,﹁ 因 為參加這樣的活動,讓我覺得我﹃住﹄ 在這裡﹂。回想﹁大一生涯進入尾聲, 媽媽打了通電話給我,要我到捷運竹圍 站 與 她 會 合 。那 是 我 第 一 次﹃ 到 竹 圍 ﹄,
一個參與藝術行動的竹圍居民,但可以
參與者,在表演性的實踐空間裡相互學
儘管已經在山頭念了將近一年的書。
說明的是,透過環境藝術行動的參與實
習,共同發現知識、建構知識、生產知
圍。
踐,意義的轉化學習是有可能的。同時 識。
中、一方面是個引領行動的藝術家,另
藝術家在︽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也啟發我們,透過藝術行動,鼓勵居民 積極充分參與社區,產生的能動性將十 分可觀。
一方面也是在行動中不斷反思實踐、進 行探究的研究者,同時是領導者也是學
視覺性的成品或者某種短暫浮誇的作秀
一個行動的過程,我們期待的不是一個
是一種觀念,一種態度,某種理想以及
與表演之外的整個過程的藝術價值。它
境藝術行動所要突顯的即是這一個展示
陳 泓 易 在﹁ 社 區 裡 的 藝 術 家 ﹂說 ,﹁ 環
像能力。在環境藝術行動中,我們看到
區 行 動, 一 邊 又 維 持 清 晰 的 視 野 和 想
場探究,也使得藝術家得以一邊投入社
織、 交 錯 而 演 化。 藝 術 家 在實 踐 中 的 現
連 結, 產 生 新 的 節 點, 持 續 延 展、 編
程 的 演 化 像 地 下 莖 一 樣, 因 為 不 斷 地
移動而有不同的視野與可能性,使得歷
習者。因為藝術家在歷程中位置的不斷
性表演,我們所再現的藝術是行動過程
藝術家的創作計畫,從早餐會到連結學
動態滾動的社群學習
中所涵攝的理念及其關懷。﹂依此,環
324 325
因為位置、投入的程度不同,所獲得的
在藝術家所建構的表演性空間,每個人
實踐社群的參與學習也是動態發展的。
整 . 個 過 程 是 動 態 滾 動 的, 因 此,
來愈多元的參與者,以及探勘場域的擴
理念的,藝術終於再次是有目的性的,
藝術經過上個世紀的發展, 不再只是純
建構學習者。當代藝術依
連結,社區文化環境的整體關懷,重新
社區與社群文化脈絡,透過社群脈絡的
授,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每日生活經驗、
只 是 藝 術 知 識 傳 遞, 藝 術 創 作 技 法 教
意義與觀點也有所不同,但是,參與和 藝術活動需要跟社會機制有更深度的互
校與社區的子計畫,增生的新議題、愈
對話歷程的學習體驗是鮮活而真實的, 動。 因 此,
展
將會持續發酵,成為可能改變社區、改 術
Olivia Gude Taylor
重視藝術與真實生命情境連結,藝術的
教育學習之所在。 因此,藝術教育必須
認,工作室與教室之外才是藝術創作與
則主張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體
藝 術 教 育 才 是 最 好 的 藝 術 教 育。
認為,可以回應當代藝術與美學變遷的
思維脈絡下,藝術教育學者
考﹂尋找意義的媒介與工具。在這樣的
的 角 色 , 而 是 ﹁ 引 發 ﹂ 、﹁ 連 結 ﹂ 、﹁ 思
換言之,藝術要扮演的不再是﹁美化﹂
美學形式,敢於回應世界的呼喚的﹂。
藝術教育,必須是能夠超越疏離的
認 為﹁ 當 前 需 要 的 藝 Geertz
之說, Geertz
變社會之無可預期的種苗。
公 共 藝 術 的 實 踐 即 是 社 群 本 位 藝 術 教 育 人類學者
在﹁ 地 方 知 識 ﹂ ( local Geertz
中 說, 藝 術 是 社 會 文 化, 每 knowledge) 日生活場域,常民經驗的再現,教育所 要關照的藝術學習價值,人文素養、人 文關懷、多元文化、美學認知等,都植
勵學習者積極參與社群本位的環境藝術
方能創造對於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鼓
作者
實踐,使得藝術家不再只是一個藝術創
作的藝術家,其縝密的創作計畫與社群
學習不可忽視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脈絡,
行動,透過實踐社群的合作學習,在真
開放、平等、對話、同理、互為主體的
基於每日生活中。因此,藝術教育不能
實的生命情境中建構自我知識,是重要
溝通行動,因此,藝術家必然也是田野 ︶、對話互動中的 inquirer ,所關照的是 ( learner) ︶ becoming
教導者
藝 術 創 作 行 動 的 生 成 流 變︵
b e i n g。)
術創作行動,以能夠增進有關在地藝術
代溝通
,因此常以合作的、參與的藝
治、弱勢,老化,衝突,社區發展,親
正如
演性的實踐空間,邀請大眾近身參與,
習,我們更確信,環境藝術行動創造表
從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參與學
變的契機。
教育,擾動個人、社區、社會,帶來改
動可以期待成為有價值的社群本位藝術
這樣細緻連結的的當代公共藝術創作行
而不僅止於﹁作品﹂的存在︵
學習者
中的研究者︵
。創作歷程需要維持 ( be an artist)
的課題。
認為當前社群本位 Ulbricht
公共藝術的實踐即是一種社群本位的 藝 術 教 育。 藝 術 教 育 日 漸 受 重 視, 原 因 有 二 : 其 一,讓學生參與﹁真實世界﹂的生命情 境,是教師需要關照的課題,其二,教 育人員和藝術家透過藝術的行動因應所 面臨重要的社會議題。當代藝術家關心
與文化的脈絡化學習計畫,激發社會互
是建立社群,也讓藝術得以回應社會。
公共生活議題如環境,健康,科技,政
動。這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回應世界的
期待這個行動的精神與實踐持續發酵發
力量,為學習者增能。
展,讓透過藝術的學習能夠發揮更大的
所 說, 讓 每 一 個 人 發 聲 即 Gablik
呼 喚 ﹂,成 為 大 眾 的 社 群 本 位 藝 術 教 育 。 公共藝術的實踐即是一種社群本位的 藝術教育。進行當代新類型公共藝術創
326 327
根 莖 式 的 聯 結
陳 泓 易
根 莖 式 的 聯 結 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家盧卡奇
(Georg Lukacs於 ) 一九一五發
表代表性著作︽小說理論︾,書中提到,西方當時的現代性社會發展, 造成人們對於整個生活文本的認識論態度與文化生產消費型式,從某種 彷 彿 古 希 臘 的﹁ 史 詩 時 代 ﹂的 世 界 觀 ,轉 往 現 代 性 的﹁ 小 說 時 代 ﹂傾 斜 。 盧卡奇認為,史詩藝術的時代是一種生活如何變成本質,人們存在於一 個精神性與現實性合一的﹁創作即是生活﹂的世界;而小說藝術的時代
(Immanence被 ) 資本主義的力量所放
是一種藝術創造的最終基礎無所歸屬的時代,因為自我與世界分離。小 說藝術面對的是生活的內在性
( To t a l i t y 的 ) 凌駕,或者思
逐的一個載浮載沉、流動的,並且是悲劇的世界。而如此的世界的改變
( S u b j e c t對 ) 於整體
(cogito變 ) 成這一個現代世界的認識論核心,於是思維主體的
另一個理由則是主體 維主體
主流地位邊緣化了整體的文本觀。 西 方 現 代 理 性 思 維 主 體 的 本 位 主 義, 將 所 有 的 認 知 對 象 客 體 化 為 他 者,主體與他者切割,以維持認識論的理性與客觀。這一個他者化的對 象包含了主體所處的文本世界,當然也包括了作為生活世界的大自然。 被 他 者 化 的 世 界 是 主 體 的 競 爭 或 者 鬥 爭 對 象, 它 者 化 的 自 然 則 變 成 了
328 329
心 的 反 而 是, 萬 一 如 此 無 政 府 主 義 者 真
常 流 於 某 種 自 我 耽 溺。 事 實 上 更 值 得 擔
歐洲內部創造了一個資本主義階級鬥爭 的 推 翻 了 體 制 時, 其 本 位 主 義 將 會 產 生
開 發 的 對 象, 於 是 工 業 革 命 與 現 代 性 在
的 世 界, 對 外 則 由 資 本 主 義 進 階 到 帝 國 什麼樣的災難。
保 護 形 式。 這 樣 的 自 然 事 實 上 是 一 種 英
之前或者讓人類的存在痕跡完全退場的
策 略 ,彷 彿 可 以 讓 環 境 完 全 回 到 工 業 革 命
某 種﹁ 將 環 境 封 鎖 於 密 封 罐 內 ﹂ 的 保 護
略經常是瀕臨滅絕的明星物種保護或者
在同樣的邏輯之下造成生態保育的策
主 義 對 其 他 文 化︵ 他 者 ︶, 以 及 地 球 的 自 然 資 源︵ 他 者 ︶, 進 行 掠 奪 與 殖 民。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現代性之 名 開 發 了 整 個 地 球, 結 果 卻 讓 這 個 世 界 生 態 環 境 趨 向 毀 滅, 不 適 合 人 類 存 活。 許多生態學者終於體認到任何一個地區 的 環 境 破 壞 ,都 將 導 致 其 他 地 區 的 災 難 ,
這是理性思維主體中心主義的反噬與偏
意識仍舊持續主導意識型態與操作策略,
然而西方現代性以來的理性思維主體
而 封 閉 式 的 保 護 由 於 缺 乏 橫 向 連 結, 經
現代化世界根本已經不存在自然的自然。
許 正 如 景 觀 學 所 言 ,在 認 識 論 的 文 本 中 ,
允 許 之 下 的 自 然, 並 非 真 正 的 自 然。 或
式 園 林 式 的 自 然, 它 只 是 在 人 為 的 控 制
執, 也 是 從 馬 克 思 到 前 衛 運 動 的 偏 執 與 常 形 成 某 種 孤 島 效 應, 必 須 藉 由 大 量 的
整個地球從來就是一個整體。
立 場。 理 性 思 維 主 體 中 心 主 義 正 當 化 了 人為介入才得以使保護持續。
評 歐 洲 現 代 性 或 者 資 本 主 義 的﹁ 文 化 意
會 學 成 為 一 門 建 設 性 的 科 學。 韋 伯 批
變 成 一 個 中 心 主 題, 如 此 一 來 才 能 使 社
行動者﹂
韋 伯 的 行 動 理 論 中 的 行 動 者 是﹁ 獨 立 的
不 足。 而 兩 者 之 間 最 大 的 差 別 則 在 於,
並 且 以﹁ 溝 通 行 動 ﹂ 來 彌 補 工 具 理 性 的
究﹁ 社 會 行 動 ﹂, 而 是 將﹁ 社 會 行 動 ﹂
概 念。 韋 伯 認 為 社 會 學 不 僅 僅 是 企 圖 研
( M a x We b e r 曾 ) 經提出﹁社會行動﹂的
古典社會學主要思想家之ㄧ的韋伯
藝 術 自 主 性 的 命 題, 企 圖 以 反 對 體 制、 瓦解資本主義的後設論述作為社會運動 與 藝 術 行 動 的 主 導 方 針。 而 如 此 的 思 維 主體中心主義過度到藝術家的本位主義, 除了成就藝術家個人創作與實踐的真理,
義 ﹂, 在 於 以 目 的 理 性 或 者 工 具 理 性 徹
伯 瑪 斯 溝 通 行 動 理 論 中 的 行 動 者 是﹁ 彼
卻 未 曾 真 正 推 翻 整 個 社 會 體 制, 甚 至 經
底 取 代 傳 統 經 濟 行 動, 並 進 而 形 成 相 配 此關聯的行動者﹂
化 成 某 種 不 自 覺 的 本 位 主 義 與 偏 執 的﹁ 社
的 理 性 之 中, 部 分 前 衛 藝 術 甚 至 因 而 異
藝術的正當性附著於同樣是現代性的目
爭 與 批 判 具 有 了 正 當 性, 卻 同 時 讓 前 衛
下 的 藝 術 真 理, 讓 當 時 的 前 衛 藝 術 的 抗
殘局
留下來與現實生活的政治失敗結果
然 後 帶 著 正 義 感 的 滿 足 揚 長 而 去, 而 是
實 踐 結 果 ,她 不 是 本 位 主 義 的 控 訴 批 判 ,
對錯誤的政策與公權力官僚主義失敗的
景觀
藝 術 家 以 連 結 作 為 藝 術 技 術 ,創 造 一 種
動︾中的實驗與實踐。
吳 瑪 悧 所 策 劃 的︽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哈伯瑪斯的辨證讓我們聯想到藝術家
( A c t o r - r e l a t i v e。)
(Actor-independen, t) 而 哈
合 的 社 會 組 織 與 制 度, 比 如 官 僚 體 系 制 度 等。 而 此 一 體 制 是 如 此 的 龐 大 並 且 其 宰 制 機 制 是 如 此 的 透 徹, 於 是 任 何 對 此 體 制 不 滿 與 反 制 只 能 在 體 制 外 發 起。 阿 多諾
( T. A d o r n o )所 強 調 的 藝 術 ﹁ 自 主
會 行 動 ﹂。 哈 伯 瑪 斯 認 為, 這 是 西 方 傳
進 行 一 種 創 造 性 的 修 補。 如 此 的 操 作 在
性﹂某種程度變成這一個現代主義概念
統 主 體 哲 學 的 框 架 與 困 境。 西 方 的 主 體
跳 脫 政 治 的 工 具 理 性 之 後, 許 多 可 能 性
一 股 不 容 忽 視 的 藝 術 創 作 形 式 與 運 動,
如果說環境藝術行動是台灣這幾年來
共 ) 存,並且以政治想像之外的策略
或 ( 者
( m e t a p h o r。) 面
容 易 落 入 一 種 理 性 思 維 主 體 的 認 知 ,﹁ 僅
就紛紛出現了。
( v i s i o n與 ) 隱喻
從 單 一 的 、個 別 的 主 體 來 推 想 理 性 的 目 的 和 意 義, 而 未 看 見 互 為 主 體 間 溝 通 理 性 的 存 在。﹂ 於 是 哈 伯 瑪 斯 提 出 以﹁ 溝 通 理性﹂取代韋伯所批判的﹁工具理性﹂,
330 331
術被認知與操作實踐於空間領域與活動
向 條 件 下 變 成 一 個 重 要 議 題。 而 公 共 藝
共藝術於是在集體共識與法令出爐的正
公 共 空 間 乃 至 公 共 領 域 的 意 識 覺 醒, 公
社會運動的時代氛圍以及社會集體對於
性 人 物 之 ㄧ。 從 九 零 年 代 台 灣 對 於 群 眾
地 下 音 樂、 小 劇 場、 電 影 以 及 許 多 新 的
讓 台 灣 的 文 化 與 藝 術 生 產 欣 欣 向 榮。 從
突 然 增 多 的 大 量 藝 術 創 作 與 消 費 人 口,
同時成立了大量的文化與視覺藝術科系,
九 零 年 代 也 新 設 了 許 多 高 等 教 育 機 構,
們幾乎對於所有的公共領域都亟思改革。
對 社 會、 對 文 化、 對 藝 術、 對 教 育, 人
展 了 許 多 充 滿 創 意 的 新 類 型 藝 術 形 式。
形 式 上, 九 零 年 代 公 共 藝 術 的 實 驗 與 冒 另 類 空 間 與 另 類 藝 術 語 彙, 形 式 幾 乎 是
吳瑪悧無疑是這個運動的關鍵性與代表
險 中 留 下 了 非 常 可 觀 的 紀 錄。 以 藝 術 為 令人感到目不暇給。
家 找 案 例 與 經 驗。 她 積 極 並 且 有 效 的 審
創 作 與 教 育。 吳 瑪 悧 首 先 還 是 從 西 方 國
成在我們文本中可以接受的形式來進行
藝 術 創 作 風 格 以 及 語 言, 直 接 將 其 轉 譯
模 式。 台 灣 的 學 院 教 育 習 慣 模 仿 西 方 的
動直接介入環境卻是一個未曾操作過的
大 量 的 在 藝 術 領 域 出 現。 然 而 將 藝 術 行
以生態關懷為創作動機的藝術語彙開始
生態焦慮變成社會更為積極的關懷重點。
慢 慢 過 度 到 或 者 轉 向 務 實 甚 至 現 實 。環 境
震 ,狂 歡 派 對 式 的 改 革 狂 潮 從 熱 情 與 理 想
九零年代的結束恰好遭逢九二一大地
載 體 的 社 會 運 動 包 括 美 濃 反 水 庫 運 動、 一 九 九 六 年 的 嘉 義︹ 台 灣 裝 置 藝 術 展 ︺ 以 及 一 九 九 九 年 鹿 港︹ 歷 史 之 心 ︺ 的 藝 術 行 動。 事 實 上 以 藝 術 行 動 直 接 進 行 對 於政治的批判與對社會事件的積極參與, 讓我們隱約察覺出這些藝術行動與當時 社 會 運 動 的 對 話 甚 至 實 質 交 集。 在 民 間
( A c t i o n C u l t u r e l l e )式 的 策
的 活 力 鼓 舞 之 下, 文 建 會 也 以 一 種﹁ 文 化行動﹂ 略 推 出︹ 社 區 總 體 營 造 ︺ 運 動。 在 學 運 與地下社會運動加上公部門的公共藝術 政 策 與 社 區 營 造 運 動, 使 得 九 零 年 代 台 灣 社 會 出 現 一 種 難 得 的 活 力 釋 放, 也 發
與 批 判 模 式, 也 異 於 當 代 藝 術 創 作 服 膺
團隊開始異於九零年代社會運動的抗爭
動 終 於 得 到 初 步 的 成 果。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七ㄧ系列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 ○○
嘉 義 縣 吳 瑪 悧 於 是 開 始 了 她 的 實 驗, 到
五年在 ○○
其 間 的 交 集。 面 對 我 們 自 己 的 環 境 我 們
實踐時與上述案例之間的差異遠遠凌駕
環 境 與 文 化 文 本 的 差 異, 讓 藝 術 行 動 在
中 找 出 可 以 參 照 的 基 礎, 卻 發 現 台 灣 的
r 介紹 S u s a n n e L a c y, G r a n t K e s t e 的
熄 滅, 而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這 一 套 操 作 策 略
動 與 啟 發, 經 常 在 藝 術 家 退 場 之 後 逐 漸
肇因;藝術介入社區對社區所產生的觸
操作策略的成功卻吊詭的成為新困境的
侷 限 中 未 嘗 思 索 的 許 多 可 能。 然 而 此 一
解放了許多工具理性思維或者政治視野
有 效 性、 理 性 思 考 邏 輯, 反 而 釋 放 或 者
以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為 基 礎 逆 向 出 發, 跳 脫
功 能 性 或 甚 至 是 裝 飾 性 的 材 料。 吳 瑪 悧
的 某 些 操 作 策 略 中, 文 化 與 藝 術 經 常 是
中 產 生 工 具 理 性 的 結 構 化 問 題。 在 社 造
以 業 績 作 為 政 治 行 動 的 價 值 目 標, 無 形
不 以 推 廣 模 式, 企 圖 使 價 值 最 大 化 或 者
於 ﹁ 自主 性 ﹂ 真理 的 封閉 式 本 位 主義。
強 調 無 固 定 模 式, 它 的 成 功 卻 又 吸 引 許
Christo, Nicolas Bourriaud,
然而這些操作經驗讓吳瑪悧進一步覺察
多 公 部 門 或 者 社 區 的 引 用 與 仿 效, 如 此
視了從
到 更 多 的 問 題 ; 藝 術 命 題 的 問 題、 藝 術
一來更是加速消解了此一工作模式的潛
二
必 須 找 尋 出 自 己 的 方 法。 二
介 入 策 略 的 問 題, 以 及 行 動 的﹁ 意 義 ﹂
力 與 動 能, 讓 它 走 向 另 一 個 僵 化 固 定 的
解 決 危 機 的 方 法 不 再 是﹁ 將 環 境 封 鎖 於
系 統 連 結 的 斷 裂 ,造 成 物 種 多 樣 性 滅 絕 ,
危 機 的 所 謂﹁ 熱 點 ﹂, 經 常 是 由 於 生 態
同 當 今 生 態 危 機 的 困 境 一 樣, 許 多 生 態
困 境, 並 且 做 出 回 應, 修 正 策 略。 正 如
政 治 操 作 模 式。 吳 瑪 悧 迅 速 體 悟 到 這 個
︵倘若不是有效性︶的問題。 某 種 程 度 而 言 ,北 回 歸 線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巧 妙 的 迂 迴 了、 或 者 逃 逸 了 社 區 營 造 十 多 年 下 來 累 積 的 許 多 困 境, 消 弭 了 原 先 難 以 解 決 的 許 多 問 題 意 識, 因 為 社 區 營 造 一 直 以 來 在 政 治 的 結 構 侷 限 中, 不 得
332 333
可 能。 吳 瑪 悧 以 長 時 間、 聚 焦 於 單 一 定
創 造 其 他 不 同 以 往 的、 新 的 生 存 模 式 與
先封閉的生態系以聯結擴張其生存空間,
密 封 罐 內 ﹂ 的 保 護 策 略, 而 是 將 這 些 原
的 管 理 技 術 概 念, 將 原 來 水 利 局 工 程 思
終於扭轉或者至少改變行政官僚水利局
維,以藝術創作作為一種﹁工程策略﹂,
系 統 思 考 與 介 入 ,以 藝 術 思 維 替 代 工 程 思
t h e t e r r a i n,) 而 是 將 藝 術 發 展 成 一 種
者 是 串 聯。 它 不 同 於 以 藝 術 自 主 性 為 真
之 ㄧ, 在 可 見 與 不 可 見 之 間 進 行 轉 化 或
初 意 義, 也 是 西 方 現 象 學 的 最 基 本 命 題
視 域 的 聯 結。 一 種 影 像 藝 術 創 作 的 最 原
川 外, 其 行 動 更 是 一 個 可 見 與 不 可 見 的
而藝術家聯結的除了是這一條可見的河
開 發 而 招 致 破 壞、 碎 裂 的 樹 梅 坑 溪。 然
她企圖以藝術行動重新聯結這一條由於
策 展 論 述︽ 以 水 連 結 破 碎 的 土 地 ︾ 中,
是 ,主 體 本 位 的 獨 立 行 動 者 造 成 行 政 組 織
概 念 與 過 程 中 消 失, 其 中 一 個 重 要 理 由
發過程中樹梅坑溪之所以在行政管理的
一 條 溪 流 的 命 運 可 以 不 一 樣。 過 去 在 開
應。 藝 術 團 隊 相 信, 在 行 動 的 介 入 之 下
一種以學校為基地的在地學習來擴散效
積 極 連 結 了 溪 流 周 邊 的 學 校 機 構, 創 造
生 積 極 作 用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論 、工 作 被 認 知 ﹂的 效 用 可 以 延 續 並 且 發
然而這只是第一步,為了﹁讓議題被討
可思維。
因 藝 術 的 作 用 而 變 得 可 見, 進 一 步 變 得
概 念 與 政 治 概 念 中 不 存 在 的 一 條 溪 流,
新 北 市 的 一 條 示 範 整 治 河 川, 讓 在 工 程
維 概 念 中 視 而 不 見 的 樹 梅 坑 溪, 反 轉 成
點,開啟她新的環境藝術行動計畫。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藝 術 介 入 模 式, 藝 術 家 以 聯 結 作 為︽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的 主 軸 。吳 瑪 悧 認 為 ,以 藝 術 作 為 聯 結 , 所聯結的不僅僅是那一條破碎的樹梅坑
理的藝術家的本位主義與作品形式的完 的 分 工 與 官 僚 ,最 終 河 川 變 得 無 法 管 理 。
溪, 同 時 也 是 一 個 想 像 圖 像 的 創 造。 在
整 預 設, 也 跨 越 了 地 景 藝 術 與 新 類 型 公 行 動 團 隊 認 為, 河 川 的 治 理 不 可 以 只 有
題 的 背 後 其 實 是 文 化 問 題 ﹂。 本 位 主 義
(mapping
一 種 方 式! 以 當 地 各 級 學 校 為 平 台 與 着 的藝術創作與文化行動並無助於改善當
共藝術所企圖的﹁量繪形貌﹂
力 點 ,創 造 了 一 個 有 效 卻 是 連 結 式 的﹁ 公
(Rhizome般 ) 擴散連結。此種
重新獲得某種整體歸屬的隱喻。
疏 導 與 銜 接, 與 世 界 整 體 分 離 的 自 我,
甚 至 一 條 生 命 泉 源 的 河 川, 重 新 獲 得 了
括被開發的土地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性 的 工 程 式 建 設 而 碎 裂 的 環 境 文 本, 包
的 網 絡。 在 此 過 程 中, 原 來 因 為 工 具 理
結後續增生繁衍出另一種預期之外的新
如 創 作 般 的 探 索 發 現, 並 且 在 每 一 個 聯
啟 發 進 一 步 似 乎 偶 然 性 的 外 廓 連 結。 一
而是在時間性過程中任由偶然性的遭逢,
連結並非理性主體的計畫性預設與操作,
步如根莖
結 式 ﹂ 實 踐。 團 隊 在 溝 通 行 動 之 外 進 一
踐 的 卻 是 更 深 刻 而 且 更 為 細 膩 的 一 種﹁ 連
策 略。 然 而 行 動 團 隊 在 操 作 中 修 正 與 實
份 呼 應 了︽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的
持 續 發 展 的 修 正 性 策 略, 某 種 程 度 上 部
行 動 作 為 現 代 主 義 此 一﹁ 未 完 成 計 畫 ﹂
哈伯瑪斯在現代性的概念下提出溝通
今面對的環境具體問題。
)
共 領 域 ﹂, 讓 溝 通 行 動 與 連 結 網 絡 有 一 個 基 礎。 吳 瑪 悧 提 到 :﹁︽ 樹 梅 坑 溪 環
小 學、 中 學 —
境 藝 術 行 動 ︾ 希 望 透 過 跨 領 域 合 作, 進 行 紮 根 的 工 作, 邀 請 周 邊 與 大 學 共 同 參 與。 尤 其 台 北 藝 術 大 學 在 旁 邊 ,我 們 更 期 待 藉 著 不 同 的 藝 術 提 案 , 以 新 類 型 、公 共 性 藝 術 、對 話 性 藝 術 的 操 作, 邀 請 居 民 一 起 來 勾 勒 地 方 願 景, 並 引 進 公 部 門 力 量。﹂ 行 動 團 隊 並 不 企 圖 將河川乃至生態問題歸罪於過去的任何
( D i s c l o s u r e︺)
政 策 與 機 構 ,以 揭 露 罪 行 比 ( 如政策錯誤 等 同 某 種︹ 真 理 的 開 顯
當 作 是 藝 術 作 品 的 完 成, 而 是 進 一 步 提 高 視 野, 以 聯 結 與 合 作 代 替 批 判 與 無 效 革 命 :﹁ 尤 其 在 發 展 取 向 的 政 策 前 導 下 , 空 間 快 速 的 變 遷, 土 地 破 碎 化、 人 與 環 境 切 割, 如 何 面 對 氣 候 暖 化 的 挑 戰?﹂ 再 者 ,﹁ 這 個 行 動 因 為 與 地 方 政 府 合 作 , 因 此 得 以 既 深 入 社 區 又 和 政 府 對 話, 因 此 創 造 了 介 入 政 策 ,改 善 現 實 的 可 能 。﹂ 藝 術 家 語 重 深 長 的 指 出 :﹁ 所 有 環 境 問
334 335
藝術﹂的本位主義框架。此外,藝術家
讓藝術自主性跳脫了某種以﹁為藝術而
時間意義便有了新的轉化。首先藝術家
術家將藝術視為一種行動時,其創作的
再是創作者關照的重要主題。然而當藝
延續價值,因為永恆與普遍價值已經不
下,而不奢望康德式的永恆與時間性的
向;藝術創作比較在乎此時此刻的當
棄 之 後 經 常 有 一 種 朝 向﹁ 扁 平 ﹂ 的 傾
當代藝術在對現代主義後設論述的放
者策略,而此一聯結包含了主體的橫向
連結使我們有了新的
真理或者理性思維主體的重要性,然而
式的聯結。我們並非質疑藝術自主性的
護區,而是讓物種的生存環境進行擴張
態系所需要的不是一個孤島式的封閉保
採取的策略卻是﹁連結﹂,正如恢復生
粹手段;︽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所
為持續的拒絕與抗爭是保持自主的最純
共產主義可以進行改革;前衛藝術家認
馬克斯認為社會的異化只有階級鬥爭與
時 間 的 連 結
並非為某一政治對象或意識型態服務, 聯結與時間的縱向聯結。
從作為反思和觀想的媒介,成為可以改
面對的更大問題其實是經濟,藝術如何
我們突然發現,藉由藝術行動,我們啟
而有了對於樹梅坑溪未來的一個圖像。
同 時 也 是 想 像 思 維 主 體 的 個 人, 因 此
長期的陪伴,讓體質可以改善,而偏鄉
術進駐雖帶來活潑的能量,但社區需要
人?而在嘉義的互動過程讓我看到,藝
的 實 踐, 而 不 是 打 高 空、 炮 口 對 著 他
川問題,如何紮實的回到日常個人生活
﹁然而前者讓我反思,面對巨大的河
Vi s i o、 n 方案或
而是以藝術的技術隱喻實踐,將被分割 凌亂的個體轉接,連結到一個疏導、壯 大的整體。在資本主義收編了藝術的發 達資本主義時期,前衛藝術家或者社會 主義者企圖以打倒資本主義為解決與救 贖的方案;在生態學上物種多樣性滅絕 的危機之中,許多生態運動者企圖還原
變生活實質的工具,卻是另一個很大的
動了、也連結了想像的潛能。行動團隊
工業革命以前的自然作為保育的策略;
課題。而就藝術家來說,也需要時間去 除了給我們一個願景
的語言。
( p i c t u r e。 ) 或者當我們一起與
中,交換了日常生活中隱微卻豐饒的詩
昆蟲、蝴蝶與植物花卉的重新梳理辨識
個月一次與居民聚會的共餐情境裡,在
樹梅坑溪在隱喻與換喻的話語中,在每
的圖像
我們創造了每個人心中那一個想像滿盈
( v i s i o n,) 更 讓
深 化 , 以 發 展 自 己 的言 說 。 因此短期性的藝術行動如何與長期性 的社區營造工作聯結,並且藝術家如何 一邊投入社區行動,一邊又維持清晰的 視野和想像,是仍待努力的。﹂ 當在我們眼前的污臭排水溝經由這個 行動讓我們回想到過去的溪流模樣,或 者藉由溯溪活動連結出上游與下游的整 體 圖 像, 又 或 者 經 由 這 樣 的 行 動 讓 我 們每個人,作為理性思維主體的個人,
文中有關吳瑪悧的引言,請參閱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吳 瑪 悧 ( 2 0 1 2,) 以 水 連 結 破 碎 的 土 地 — 網站 國藝會創意 ABC 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319
336 337
坪頂國小成立
台鐵淡水線開始營運
大 事 紀
1901 1942 1956 奇隆、大同瓷器廠進駐竹圍 1952 坪頂國小竹圍分校︵今竹圍國小︶成立 1966 美商台灣飛歌電子公司在竹圍設立分廠 1963 竹圍國小設立自強分校
竹圍工作室成立 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 竹圍活動中心啟用
1973 凱普電子公司成立於竹圍 1970 馬偕醫院增設淡水分院
1988 台鐵淡水線結束營運 1983 關渡大橋完工 1995 1997
城市與河流的交 會 竹圍環境藝術節
竹圍工作室與法國獨立策展人 共同策劃,藝術 Catherine Grout 家在淡水不同地區駐地創作 藝教於樂Ⅱ
山水之間的藝術遊廊 獲 國 藝 會 與 雄 獅 鉛 筆 廠 獎 助, 扮 演藝教平台
五月十五至十六
水上人家
社區劇場
潮轉,水飛舞
在地綠生活 荷 蘭 藝 術 家 Ruud Matthes 駐地創 作,結合在地河岸生態及全球環境 議題,呈現出藝術家在觀察到沿淡 水河兩岸而築的高樓地景
由 淡 江 建 築 系、 北 藝 大 藝 管 所、 竹 圍 工 作 室、 桂 竹 文 史 研 究 室 與社區居民共同檢視竹圍的發展歷程、建構竹圍的生活地圖
竹圍創意聚落工 作 坊
我校門前有條溪
英國藝術家 David Haley 與不 同的在地社群針對全球暖化與 氣候變遷的議題進行對話,然 後將這些對話轉為詩文
村落的形狀
加拿大華裔藝術家傅美貴駐地創作,以倒置的銀杏盆栽為基礎造 型加入在地元素, 以淡水、竹圍及其周邊人文自然元素為觀照對 像,透過聲音和影像,邀請民眾在預備的葉形照片上留下為個人 生活的祝福。 所有的民眾參與將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流動的盆景
早餐會
2008 馬偕醫院新大樓啟用 2009 竹圍公園啟用
樹梅坑溪 環境藝術行動
池田一 日 ( 本藝術家 ) 台 北 縣 立 文 化 中 心 主 辦, 竹 圍 工 作室協助執行展覽
河流 台北對話 新亞洲藝術 —
活動
338 339
‘97 ‘02 ‘07 ‘09 ‘10
‘11
六月二十六至 七月十一 尋找樹梅坑溪
策展人吳瑪悧+北藝大學生 藉由集體創作,沿著竹圍一帶聚 落尋訪樹梅坑溪的蹤影,企圖找 出都市發展中失落的河道
十一月
樹梅坑溪探查暨 環 境 營 造 工 作 坊
六日 邀請日本河川營造專家針對水環 境問題與一同討論未來營造重點
早
社
四月
校
二十九
樹
二月
加深居民對所在環境的了解
與河共舞國際研 討 會
十三
活
一月
二十七 # ○○ 一 樹梅坑溪邊的生活經驗
二十一 暖身場 # 使用竹圍地區當地栽 種 的 有 機 蔬 果, 藉 由 食物來探討人與環境 的關係
二月
食材:胡蘿蔔
三月
五月
造型大車拼二
踩街大遊行,分享私房好料理
二十四
二十四
以環保的素材動手做有趣的服飾 或造型。
造型大車拼一
十七
親子共遊故事園二
十日
以﹁水﹂為發想,透過說、畫、演 的方式讓親子增進情感
親子共遊故事園一
三日
六月
與社區讚美操共同合作
肢體暖身運動二
二十七
藉 由 肢 體 開 展, 感 受 身 心 舒 暢 及 自我覺察
肢體暖身運動一
二十
母親節扮妝遊 時尚彩妝課程
十三
幸福咖啡
六日
社區地圖繪製
樹梅坑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獲得國藝 會 視 覺 藝 術 策 展專案補 助
七月二日 水之舞 從健康的角度談論﹁水﹂
四月
二十六 # ○○ 二 都市農園與雨水收集
九月十日
食材:厝角草
樹梅坑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階段展
食材:樹梅
二十四 # ○○ 三 尋找樹梅坑溪和在地的 樹梅樹
展現各子計畫上半年 的成果
四 二十八 # ○○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
五月
食材:艾草
十月
樹梅坑溪 古 道 溯 源
我校門前有條溪
一日
八日 竹圍賞茶
音樂舞蹈
六月 樹梅坑溪 走 讀
十三 陳建志
六月
打 擊 樂、 國 際 水 舞蹈節介紹
二十 樹梅坑溪 走 讀
陳建志
餐桌的力量
二十六 # ○○ 五 食材:綠竹筍
340 341
七月 三十 # ○○ 六 守護溪流 與 土 地 的 土地公 食材:南瓜 八月 二十六 絲瓜之夜
早
村
八月二十七至 二十八 手工城市之手工達人
邀 請 竹 圍 周 邊 的﹁ 手 工 達 人 ﹂, 請 各 位 來 一 起 重 溫 一下動手作的經驗
九月
二十七 # ○○ 七 探尋樹梅 坑 溪 的 源 頭聚落 食材:絲瓜
九月 三日至四日 村落的形狀:流動博物館 計畫手工城市之手工達人
二十三 芋頭之夜 二十四 # ○○ 八 樹梅坑溪 早 餐 會 與 世界河川 日 之 相 遇 邀 請 竹 圍 周 邊 的﹁ 手 工 達 人 ﹂, 重 溫 一 下 動 手 做 的 經驗
十日
食材:芋頭
十月 「村落的形狀 ─ 手工城市」 展覽
筊白筍之 夜
校
九月 十九
綠
與植物有染 踏查校園植物
與植物有染
二十六 落葉植物認識與用途 介紹
十月
與植物有染
三日 收集、觀察落葉落果
二十四 創意綠生活 手抄紙製作
三十一
十一月
社
十一月
生命樹 食物與健康
九日
創意綠生活 走訪樹梅坑溪
七日
四格戲劇生活練習
三十
二十五 演出呈現
二十一 排練
十四 演出排練
七日 肢體故事即興
榮井、保惜菜園一日遊
六日
十二月
肢體歌唱練習
三十
肢體故事即興
二十三
生命樹 健康與環境
十六
創意綠生活 手工書製作 與植物有染
水與植物速寫 環保教育 魔法植物染
十四 與植物有染 校園植物巡禮
二十一
與植物有染 生態池水測
二十八 與植物有染 認識野外植物
十二月 五日 與植物有染 野外植物披薩製作
與植物有染 尋訪樹梅坑溪
十二 十四 公共藝術 提案修訂
音樂舞蹈 肢體律動練習
九日
公共藝術 創作主題擬定
七日
十二月
音樂舞蹈 擊樂練習
二十九
音樂舞蹈 擊樂練習
二十五
公共藝術 主題探討
二十三
十七 竹圍國小尋溪溪
十六 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概念分享
十四 竹圍國小尋溪
十一 音樂舞蹈 肢體律動練習
九日 竹圍國小尋溪
十一月
二十八
二十九 # ○○ 九 樹梅坑溪 水 體 檢 食材:筊白筍
十一月
Learning Curves Research Process 義大利藝術家 以 Alessandro Carboni 影片呈現他眼中的竹圍
淡水文化圈展覽
二十六
樹
十一月 二十五 木瓜之夜 二十六 # ○○ 十 半農半x - 誰 在 那 裡種菜? 食材:木瓜
十二月 二十三 山藥之夜 二十四 # ○ 十一 樹梅坑溪 生 活 地 圖 食材:山藥
十九 與植物有染 綠地圖製作
十六 音樂舞蹈 生態舞蹈演出示範
公共藝術 模型製作
二十一
342 343
六月 二日
活
陳建興老師 導覽
九日 陳建志+ 王文賓導覽
二月
早
十八 白蘿蔔之夜 十九 # ○ 十二 樹梅坑溪 開 心 走 春 食材:白蘿蔔
三月三一 北藝大工作坊
四月五日至七日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 教 育 工作坊
@竹圍工作室
「村落的 形 狀 」 展 覽
六月九日
從 早 餐 會 開 始, 一 步步建構竹圍在地 村落感
村落的形 狀 工 作 坊
四月一日
村
樹
香 港 啟 德 河 計 畫 與﹁ 我 校門前有條溪﹂創作計 畫 互 相 交 流, 並 討 論 藝 術融入學校教育時所遭 遇 的 課 題, 以 及 淡 水 國 小分享環境教育經驗
五月 十九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 行 動 成果
展 現 與 在 地 學 校、 社 區 及居民為期十七個月的 合作成果
二 六 溪畔花園 工 作 坊 林柏昌老師導覽
六月 十 日 流動博物 館 @觀海極品大廈社 區廣場 二 十 四 流動博 物 館 @觀海極品大廈社 區廣場 三十 赴港參與香港啟德河綠 色藝術節「活 ‧ 論壇」
七月八日 樹梅坑溪畢業旅行 +反思對話
校
音樂舞蹈 節奏與律動
一月十日
二月
樹梅坑溪探勘
十五 公共藝術 二一 音樂舞蹈 樂器分享與擊樂演出示範
二九 公共藝術 最後提案修訂
三月
舞蹈基礎動作訓練
六日 音樂舞蹈
十三 音樂舞蹈 舞蹈基礎動作訓練
十四 公共藝術 作品製作 二七 音樂舞蹈 音樂與舞蹈統整練習
二八 公共藝術 作品製作 四月
公共藝術 作品製作
三日 音樂舞蹈 製作祈雨棒 十一
十七 音樂舞蹈 音樂與舞蹈統整練習
音樂與舞蹈統整練習
二四 音樂舞蹈
二五 公共藝術 作品製作
五月
音樂與舞蹈統整練習
一日 音樂舞蹈 八日 音樂舞蹈 音樂與舞蹈統整練習 九日 公共藝術 作品製作 十五 音樂舞蹈 音樂與舞蹈統整練習 十六 公共藝術 現場裝置 十九 「我校門前有條溪」正式公演
六月
special event
九日 「早餐會報告」展覽 @轉個彎烘焙廚房 十六 早餐會
綠
二月
社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十四
二月
竹圍國中教師研習營
戲劇遊戲開發身體 感知
十三 防蚊液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二一
十五
福德里舉行的母親節 健康講座配合開幕表 演
十二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故事整排
八日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故事整排
一日
五月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故事排練
二四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故事排練
十七
服裝道具創意製作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三日
四月
服裝道具創意製作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二七
故事文本再創作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二十
以﹁ 樹 梅 坑 溪 生 + 態﹂發展故事文本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十三
樹梅坑溪與我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六日
三月
福德里社區劇場結業
二二
開發肢體聲音表情 的創造力
竹圍國中教師研習營
與植物有染
二十 植物染
三月
水測、認識野花野草
三日
與植物有染
認識在地食材和時令
五日
創意綠生活
創意綠生活 製作敲染棉布
十二
十九
樹梅坑溪踏訪
與植物有染
創意綠生活 植物敲染
二六
四月
二日
與植物有染
認識昆蟲的食物
染色植物烘焙運用
九日
與植物有染
與植物有染
校園香草植物
十六
原生植物餐點擺盤
二三
與植物有染
原生植物食譜綠地圖
與植物有染
三十
五月 七日
原生植物創意食譜 與植物有染 花草飲品
十四
植物染彩色寒天
二一 與植物有染 與植物有染 野果果醬
二八
六月 四日 與植物有染 野果披薩 與植物有染 設計烘焙菜單
十一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內 成果展演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外 成果展演
十九
十八 與植物有染 創意烘焙大賽 與植物有染 成果展排練
二五
與植物有染 動態社團成果展
二九
344 345
‘12
附 錄
黃瑞茂、吳瑪悧、張惠莉、辛佩津 容淑華、陳倉耀、吳春和、汪精良 陳建志、劉欣蓉、李曉雯、陳萱白 顧心怡、王若璇、陳景筠、徐微欣 陳正庸、吳文詮、陳孟利、劉家保
村 落 的 形 狀 工 作 坊 記 錄
與會
陳景筠
記錄
二零一二年 四月一日 竹圍工作室
黃瑞茂 :計畫發展至今,我們開始接近樹梅坑溪的問題以及發展的可能性。接 著,我們不希望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只是行動,希望後續真的有改變。目前, 新北市政府成立治理委員會,我們希望能提供治理委員會比較清楚、完整的資料。 除了治理委員會之外,市政府也會找一個水利顧問公司做研究案,可能會回到技 術上的操作。今天整理大家這段時間的經驗,做一些延伸,要求市政府未來的團 隊,一定要跟在地有所互動。
吳瑪悧 :我們透過溪流作為一個隱喻,來重新思考環境問題,藉著藝術這個熟 悉的媒介,來引發大家討論在地的問題。這個環境藝術行動跟一般的展覽很不一 樣,一般展覽是在做藝術家的作品或表現,而我們的作法則是把藝術變成一個媒 介,用來引發大家對於溪流的關注,從溪流再擴大到整個社區整個生活的場域。
346 347
這是一個大目標,所以我們整個工作方式,是先跟學校接觸。因為學校本身就是很重 要的組織團體,我們透過學校就可以跟居民家長們接觸。整個行動主要有幾個計劃, 例如:蕭麗虹老師跟竹圍小學的合作、張惠莉老師跟竹圍國中合作、容淑華老師跟福 德里社區合作,現在跟竹圍國小自強分校合作。阿茂老師主要帶著學生針對整個竹圍 區域的都市發展做研究,流動在整個竹圍區域。我這邊則是﹁早餐會﹂活動,以比較 輕鬆的方式去跟大家結緣,認識不同位置的居民。這個大概就是我們環境藝術行動一 年多來所做的事情。我們的行動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說不同的行動會有不同的交流, 彼此給予彼此力量去進行。現在我們的行動也差不多進行到收尾的階段,我們不是為 了展覽而去做這件事,而是只是把展覽變成一個媒介,怎麼吸引更多居民的關注,真 正讓改變可以發生。所以像新北市政府的﹁大河願景﹂計畫,有機會把樹梅坑溪納進 一 個 未 來 整 治 的 示 範 的 案 例 , 未 來 樹 梅 坑 溪 就 會 有 後 續 的 事 情發 生 。 我 們 希 望 把 大 家 的想法再凝聚起來,作為未來規劃團隊的參照,讓他們去理解在地的想法,讓大家的 想像慢慢實踐。
黃瑞茂 : 吳老師剛剛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是:改變如何發生?我給各位四張便條紙, 灰色是﹁經驗﹂:住在這邊的人或之前有參加過樹梅坑溪活動的人都有一些經驗,請 大 家 去 想 想 。再 來 是﹁ 問 題 ﹂: 我 們 會 看 到 很 多 問 題 ,跟 問 題 相 對 的 我 們 稱 為﹁ 潛 力 ﹂,
很 大, 發 現 水 的 聲 音、 顏 色、 味 道 都 不
上 游 到 下 游 走 了 好 多 趟, 上 中 下 游 變 化
另外是﹁建議﹂。我想這個討論並不在引導大家生產出什麼東西,而是將這些討論變 成一種方式。
經 驗 一 樣。 我 們 帶 竹 圍 國 小 的 小 朋 友, 用 感 官 去 體 驗 這 條 溪 的 變 化。 這 是 很 實 在 的
過場面比較大的一次。加上開心園是一
會,也就是最後一次早餐會,是我參加
的 來 源 是 哪 裡。 二 月 春 酒 那 一 次 早 餐
感受到,透過這種方式,會去想說食物
材的原味。這個部分在其他的早餐很難
作,會有特別純樸的感覺,可以吃到食
的食物,透過節氣的食材加上手工的製
徐微欣 :早餐會時吃到一些手工式
所以我們知道到的與感受到的是不一樣
官 去 體 驗 時, 就 變 成 有 感 受 的 一 件 事,
常 識 是 我 們 學 來 的 知 識, 可 是 當 你 用 感
到 創 作 上, 孩 子 們 看 到 什 麼 就 畫 出 來。
狀 況 也 不 同。 我 們 讓 孩 子 們 把 體 驗 轉 換
上 游 都 是 民 宅, 下 游 有 很 多 大 樓, 交 通
驗, 包 括 人 的 生 活、 房 子 的 長 相 不 同 ;
來 等, 那 感 覺 落 差 很 大。 這 是 很 強 的 經
況 比 較 好, 天 氣 晴 時 水 量 少、 河 床 露 出
樣 貌, 下 雨 天 時 水 比 較 多、 流 速 快、 狀
個植物豐富的環境,自然、人、食物三
的。 從 孩 子 們 的 創 作 可 以 看 到 他 們 的 感
手工式、在地、當季的食物
方面結合,可以說是最多元的一次。在
受和一些變化。
走 到 菜 園 只 要 十 五 分 鐘 就 走 到 了。 這 對
地 的 距 離 是 好 遠, 實 際 上 從 竹 圍 捷 運 站
李曉雯 :一般來講我們想像城市和農
城市跟農地好近
多元當中也可以去進行整理,包括自己 對於早餐會的意義是什麼,我自己整理 出來的脈絡是什麼。
走溪的感官體驗 李曉雯 :我跟竹圍國小的小朋友從
348 349
是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城市是城市,鄉 是 把 它 轉 過 來, 都 市 跟 農 村 不 該 是 兩 個
它 變 更 成 建 地。 談 生 態 城 市 很 重 要 的 就
當 作 都 市 發 展 儲 備 的 土 地, 要 變 更 就 把
村是鄉村,要花比較長的旅程才可以到 分 開 的。 我 之 前 也 有 跟 吳 老 師 提 到 生 態
我來說就是體驗、經驗的感覺。因為我
達鄉村。可是竹圍並不是,十五分鐘步 服 務 系 統, 就 是 自 然 有 價, 自 然 不 是 每
的,以前竹圍的人都用這條溪的水,代 跟 土 地 發 生 關 係 的﹁ 勞 動 ﹂, 直 接 跟 土
陳萱白 :我比較深刻經驗的就是真正
勞動
找到自然的價值,世界不是只有都市。
價 格 不 好, 但 這 是 過 去 的 思 維。 現 在 要
們 現 在 覺 得 農 村 好 像 沒 有 價 值, 是 因 為
自 然 當 做 附 屬, 農 地 也 有 它 的 價 值。 我
一 個 價 值, 不 是 價 格 喔! 城 市 不 應 該 把
個 人 都 可 以 去 拿 取, 我 們 如 何 去 給 自 然
行就可以到達具有田園特色的地方。
住在溪邊的經驗 陳倉耀 :我住在樹梅坑溪上游已經 有十幾年,樹梅坑溪現在主要的問題是 汙染。水利局當初整治樹梅坑溪是不恰 當的,並不是讓它恢復到原來的生態。 樹梅坑溪裡原來的石頭是非常大的,但
表這條溪的水很乾淨,現在大概都給豬 地相處而產生的勞動。
石頭都被運到台北港。樹梅坑溪是很美
用了。以前用竹子去接,把溪水引進家 裡,用木炭和稻草去過濾。
人與人的關係 吳瑪悧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 法, 但 透 過 早 餐 會, 不 同 的 人 和 不 同 的
生態城市/生態服務系統 黃瑞茂 :我們現在把農村和保護區
幻想變現實,才體會現在失去的是什麼。
的 根 源 ,但 是 河 川 的 汙 染 不 是 豬 造 成 的 ,
新 給 大 家 一 個 概 念, 大 家 一 直 在 找 污 染
其 實 跟 知 識 無 關, 都 跟 生 活 有 關。 我 重
超 市 就 買 的 到 了。 對 於 水 和 食 材 的 認 識
憶 中 是 沒 有 曬 蘿 蔔 這 件 事, 因 為 他 們 去
不 會 拿, 叫 他 如 何 做 早 餐。 在 他 們 的 記
早 餐 會 的 早 餐, 我 就 發 現 他 們 連 刀 子 都
沒 有 概 念 的, 像 在 場 的 幾 位 有 來 幫 忙 做
張惠莉 :現在的孩子對河川和水溝是
讓小孩重新體驗溪水的經驗
這條溪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多故事的。
在 那 裡 洗 澡 ,待 在 那 條 溪 大 家 都 很 開 心 。
媽 媽 都 會 在 旁 邊 洗 衣 服, 夏 天 我 們 都 會
狗 綁 在 樹 上 殺 狗 ,然 後 我 們 會 在 旁 邊 看 。
的 石 頭, 是 在 溪 邊 的 大 石 頭, 大 人 會 把
很 多﹁ 鮕 呆 ﹂, 現 在 已 經 沒 有 了。 殺 狗
到 大 石 頭 上 去 曬 蘿 蔔。 樹 梅 坑 溪 以 前 有
叫 我 們 拿 蘿 蔔 去 曬 才 可 以 去 玩 ,我 們 就 會
陳 倉 耀 : 以 前 我 們 小 的 時 候, 母 親 會
想法產生撞擊。我們本來以為自己的想 法是對的、唯一的,但其實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角度,這是從早餐會得到很大的 經驗。我覺得改變的是人與人的關係。 我 本 來 也 住 在 這 邊, 但 我 只 認 識 幾 個 人,透過早餐會,我開始知道當地幾個 重 要 的 家 族 ,像 陳 、郭 氏 幾 個 家 族 系 統 。 本來是單一的個人,就可以串起許多族 群、血親的關連。人與人之間關係是很 緊密的,有時候張力會很大,不同的想 法衝突也會變的很劇烈。
真實接觸溪水的經驗:從過去和現 在的對比,體會之間的改變 辛 佩 津 : 自從參與這個計畫以來,其 實 很 多 是 我 們 自 己 想 像 出 來 的, 我 們 想 像 這 條 溪 應 該 是 怎 樣。 當 我 真 的 跟 會 長 和 學 生 走 進 去, 才 知 道 真 的 好 多 梯 田, 這 是 經 驗 扭 轉, 竹 圍 居 然 會 有 這 樣 的 地 方?!我才理解以前在地人士如何生活, 例 如 殺 狗 的 石 頭、 曬 蘿 蔔 的 石 頭 等。 從
350 351
而是人造成的。真正的環境變化是人造 成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我們教小朋友 檢測水質、找出根源,並告訴他們這不 是豬的責任,也不是工業廢水的責任, 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問 題 與 潛 力
樹梅坑溪:母親之河,要有實際行動 吳 春 和 : 這 麼 多 人 關 心 樹 梅 坑 溪, 我 認 為 還 是 要 回 到 水 的 重 要 性 ,每 個 禮 拜 我
樣的意識該如何建立?
不可能每天在等環養豬戶排放廢水,這
有去檢舉,然後有來清淤,但是環保局
水,水的汙染非常嚴重,當然最後我們
們去檢測的那天剛好是養豬戶排放廢
深刻,就是養豬戶排放廢水的問題。我
何改善?另外,水體檢那次我印象非常
那農藥就會汙染水源,這樣的問題該如
疑問就是,其實有些小農有使用農藥,
性,也知道樹梅坑溪。但是我常常有個
水 而 耕 種, 都 知 道 水 對 於 耕 種 的 重 要
跟小農有關。小農都是依著樹梅坑溪的
陳景筠 :我參加早餐會的經驗都是
享給其他流域和孩子可以認識自己的家
們 在 做 的 事 仍 舊 沒 有 感 受 到, 因 為 像 溪
到 底 有 什 麼 可 以 留 下, 在 地 居 民 對 於 我
認 識 樹 梅 坑 溪 ,因 為 現 在 是 畢 業 生 走 了 ,
進 行 很 多 活 動 了, 我 們 還 是 必 須 讓 學 生
的 狀 況 是 非 常 失 望。 現 在 在 學 校 已 經 有
場, 當 然 這 是 長 期 作 法, 因 為 我 對 現 在
做, 用 一 點 錢 去 跟 他 合 作, 成 立 生 態 農
我 們 與 其 一 直 討 論, 倒 不 如 實 際 一 點 去
土 地 ,想 知 道 他 有 沒 有 申 請 廢 耕 、休 耕 ,
失 望, 越 整 治 越 爛, 妙 覺 寺 往 上 那 一 片
會 關 心。 目 前 樹 梅 坑 溪 整 治, 讓 人 非 常
母 親 跟 我 們 的 關 係 的 層 次, 這 樣 大 家 才
河 ﹂, 這 個 溪 跟 我 們 的 關 係, 應 該 拉 到
都 最 少 都 要 去 樹 梅 坑 溪 兩 次,﹁ 母 親 之
畔的地主都已不再那耕種都租給別人, 鄉。 樹 梅 坑 溪 的 問 題, 比 較 老 的 在 地 人
溪水的汙染:農藥和養豬廢水
跟溪的關聯與密切性都已脫節。
跟 它 有 密 切 關 係, 在 快 速 移 入 的 居 民 對
可分享給其他流域和孩子;如何
重新建立和河流的情感,實踐過程
親 水 空 間 能 不 能 重 新 恢 復 ,這 方 面 必 須 有
整 裡 讓 它 重 新 再 現 ,如 果 水 質 能 夠 改 善 ,
係? 以 前 那 些 美 好 的 河 流 記 憶, 該 如 何
於 樹 梅 坑 溪 是 沒 有 記 憶 的, 如 何 建 立 關
讓養豬戶認同自己也是流域的一份
賴 跟 公 部 門 溝 通, 未 來 公 部 門 有 規 畫 整
豬, 他 的 養 豬 法 是 乾 式 養 豬 法, 幾 乎 零
我 在 接 觸 過 程 有 一 位 環 保 先 進 ,現 在 在 養
萬 頭 豬 隻 ,全 台 灣 第 二 大 ,河 川 都 很 臭 ,
川 最 大 的 問 題 也 是 養 豬 廢 水, 大 概 一 百
盡 環 境 責 任。 我 自 己 的 家 鄉 在 雲 林, 河
讓 養 豬 戶 也 認 同 自 己 是 流 域 一 份 子, 善
住 在 這 裡 ,我 們 該 怎 麼 去 跟 養 豬 戶 溝 通 ,
過 五 個 人, 如 果 有 八 百 頭 大 約 有 四 千 人
七 百 頭, 據 說 一 頭 豬 排 放 量 大 概 可 以 抵
家, 開 心 園 兩 家, 豬 隻 加 一 加 大 概 六、
養 豬 廢 水 還 是 非 常 大 的 問 題, 吳 仔 厝 兩
會 整 治 成 怎 麼 樣 。樹 梅 坑 溪 的 水 質 問 題 ,
會 做 民 眾 意 見 溝 通, 類 似 你 希 望 這 條 溪
路 會 做 到 明 年 八 月 左 右, 一 些 基 礎 調 查
治, 我 之 前 有 問 過 水 利 局, 這 個 標 案 一
子;河流的慶典 陳 建 志 :我是住淡水,這幾年又回歸 關心河川的水環境議題,樹梅坑溪的地 景變化真的是很豐富,這麼短短幾公里 範圍,就有河口濕地、都市水環境再到 農地、原始森林,就流域豐富度來講是 非常精彩的,大概也透露過去的教育是 疏離土地的,昨天帶學生就開玩笑說, 以前只知道長江黃河,後來有本土教育 之後才知道有淡水河,離你家最近的那 條河卻不知道名稱。台灣大大小小有名 字的河川共有四百多條,類似樹梅坑溪 尺度的有非常多,所以我們現在陪伴樹 梅坑溪找回它的風貌,重新建立跟河流 情感的實踐過程,嘗試之後可以作為分
352 353
排放,是用真空幫浦把糞尿吸到儲存槽 去做厭氧發酵,基本上不會有傳統養豬 戶的廢水,厭氧發酵之後變成液態肥,
慶典的過程幫助大家來聚焦關注樹梅坑 溪的狀態,提出未來努力的方向
讓樹梅坑的人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
用混泥車抽了去灌溉玉米田,聽說種出 來的白玉米煮湯甜的像加了糖水,有機
有共識後再去推廣
不 知 道 有 人 在 維 護 這 條 溪, 或 者 你 們 辦
住 在 樹 梅 坑 六 號, 住 在 樹 梅 坑 在 地 人 都
陳 倉 耀 : 我 可 以 提 問 一 下 嗎? 我 本 身
栽種效果很好,看看該如何跟養豬戶溝 通,水質就可以改善很多,另外,生活 汙水部分,兩年內下水道就會建起,水 質這塊就可以比較進步,往親水環境去
會覺得如果能慢慢形成一個慶典或從流
幾個部分民眾如何去形成共識,最後我
會帶狗狗散步,卻遺留狗糞的問題,這
問題,還有大家慢慢發現樹梅坑溪的美
植,再來,剛剛會長有提到違章佔地的
有提到如何可以用比較友善的方式去種
織的串連,農業的活動還是很強,剛剛
互動的活動或慶典,在過程中如何做組
其他,我們可能還要發展可以跟河流
維 護 這 條 溪 有 什 麼 意 義, 只 是 推 廣 變 成
當 地 現 況, 樹 梅 坑 的 人 不 知 道, 那 我 們
地 來 賺 點 錢, 要 推 廣 活 動 必 須 去 連 結 到
是 利 用 閒 暇 時 間 來 種 點 菜, 看 能 不 能 賣
覺 寺 後 面 那 塊 地, 這 些 人 都 住 竹 圍, 只
在 做 這 件 事。 還 有, 剛 剛 吳 老 師 提 的 妙
只 是 空 談, 必 須 讓 樹 梅 坑 的 人 知 道 我 們
是 教 育 題 材, 剛 剛 提 到 的 都 無 法 實 踐 都
知 道, 這 條 溪 該 如 何 維 護 下 去, 變 成 只
一 里 長 知 道, 如 果 住 在 溪 旁 邊 的 人 都 不
的 活 動, 你 剛 剛 說 里 長 知 道, 也 只 有 唯
域四季變化裡面有一些成果分享,像民 大 家 去 上 面 玩, 影 響 我 們 的 生 活, 我 希
營造,這是問題也是契機。
生里里長是希望有樹梅季,用一種類似
我 們 這 塊 小 地 方 必 須 由 在 地 人 去 做, 而
的 經 驗 ,在 竹 圍 來 講 ,不 再 是 朝 九 晚 五 ,
叫 做﹁ 定 居 ﹂, 大 家 住 在 城 市 這 是 個 新
能 提 出 議 題 就 滿 重 要。 我 想, 理 論 上 這
上 面, 短 短 一 年 不 太 有 具 體 的 操 作, 但
只 是 教 育 題 材 ﹂, 應 該 回 到 生 活 這 件 事
程。 剛 剛 會 長 講 這 句 話 滿 重 要 的,﹁ 不
東 西 要 回 到 生 活, 但 活 動 是 個 推 動 的 過
黃 瑞 茂 : 我 想 這 個 討 論 很 重 要, 很 多
不只是教育題材,而要回到生活層面
讓大家動起來。
嗎?所以我們這些家長等於是全面教育,
觸, 但 十 年 之 後, 他 可 以 改 變 政 府 政 策
趟 河 川, 對 小 朋 友 沒 有 作 用, 也 許 有 感
是 我 們 做 這 個 活 動 的 意 義, 而 不 是 走 一
與 自 然 的 環 境, 人 與 河 川 的 價 值, 這 才
這 也 許 發 酵 比 較 慢, 我 們 要 重 新 思 考 人
影 響 家 長、 阿 公 阿 嬤 來 一 起 做 這 件 事,
護 自 己 的 家 園, 從 學 校 做 起 由 小 朋 友 去
不 是 辦 個 活 動 去 做, 找 出 真 正 的 根 源 保
望這方面大家有共識再去推廣會更好。
陳 建 志 :那我們馬上回應會長,也許 我們未來可以發展一個樹梅坑溪刊物, 流域的社區報,讓居民看到訊息,並且 多一個表達意見的管道。
整體思考人與自然環境的價值 張 惠 莉 : 我 要 提 一 個, 下 水 道 要 建 好,我們過去會做加蓋河川,就是不想 聞到臭味,這就是鴕鳥心態,那下水道 作什麼處理?流到哪裡?那可以處理的 量夠嗎?我親自有去勘查,我有計算它 的量,光是淡水新市鎮蓋好房屋之後都 不足處理新市鎮的廢水流量,如何竹圍 的廢水何以再流過去做處理?這都是沒 有深入研究。我相信這次會長他知道我 們在做這件事,我要引起在地人愛這塊 土地,生活環境是有價值的,居民有這 樣的共識就會式一個生態村,像丹麥有 一 個 小 島 可 以 自 給 自 足 、產 電 、零 汙 染 ,
354 355
像淡水踩街活動,慶典都與在地政治結
我想建志剛剛講那個慶典是滿重要的,
是藝術行動計畫,一些人開始有改變。
個人,未來有沒有可能變成運動?不再
都 被 大 的 體 系 給 控 制, 在 過 去 可 能 是
在竹圍比較久的居民來講,像買個東西
地方,所以我想未來的課題是很大的。
可 以 很 美 觀, 像 我 們 學 藝 術 的 就 可 以 來
休 後 耕 種 是 很 好 的, 但 我 是 覺 得 菜 園 也
我 覺 得 是 可 以 做 的。 另 外, 我 是 覺 得 退
你可以到菜園散步到看菜是如何生長的,
人 在 菜 市 場 買 菜 ,菜 可 能 就 在 附 近 耕 種 ,
讓 社 區 的 人 或 沒 有 田 地 的 人 參 與, 很 多
想 怎 麼 樣 是 有 機 的 耕 種, 這 件 事 該 怎 麼
覺 得 菜 就 有 可 能 就 農 藥 很 多 等 等, 我 在
亂,真的種來賣的,就很整齊,但你就會
合,但也許是一個推動方式,慶典是一 用 廢 材 做 一 些 臨 時 的 棚 架, 讓 菜 園 變 美
早上又到台北去,竹圍是個便利生活的
個過程,如何跟生活脈絡結合,好像也 觀。
黃 瑞 茂 : 這 方 面 大 家 有 什 麼 延 伸? 在
跟 過 去 傳 統 經 驗 不 同。 回 到 時 間 很 重 要,我們談土地都是談空間,之後我們
較大的地,會用比較多農藥,其他那種
多人在種菜,一種是種來賣,他會租比
吳 瑪 悧 : 我 看 到 一 個 狀 態, 其 實 很
但 是 走 到 街 上 卻 是 另 一 個 樣 子。 這 其 實
建 築, 看 雜 誌 和 國 外 蓋 的 房 子 多 漂 亮,
們 平 常 的 世 界 就 像 地 震 過 後, 你 看 我 學
就 是 地 震 後 的 埔 里 怎 麼 是 這 樣? 因 為 我
九 二 一 那 時, 我 有 去 埔 里, 最 大 的 感 受
退休的人,種菜面積不是很大,過著比 滿 重 要 的, 因 為 最 後 也 表 現 在 我 們 怎 麼
可以延伸再來談看看。
較環保的生活,他們會撿很多東西用來 看這個土地。
產業就會碰到問題,而產業跟生活在竹
生活很混亂,這其實就在談整個農村和
手動成形機等雜物放在裡面,就會造成
轉移之後,以前家裡就會搭個棚子,把
即工廠﹂,把生活空間變成工廠,產業
要丟。另外,台灣有段時間推行﹁家庭
生活面臨到困境,買一堆東西到底要不
可 以 把 我 們 看 到 的 問 題, 跟 這 些 團 體 溝
我 們 如 果 可 以 知 道 這 些 團 體 或 群 體, 就
體的部分又可以分成在地的或新搬來的,
間 的、 人 的, 例 如 說 人 的 部 分, 這 些 團
出 來 就 可 以 來 看, 潛 力 有 關 空 間 的、 時
行 動 到 哪 個 階 段, 但 我 們 如 果 把 潛 力 指
覺 得 潛 力 很 重 要, 我 不 是 那 麼 深 入 了 解
劉 欣 蓉 : 我 其 實 是 要 問 問 題, 因 為 我
行動要有對象
是這麼容易改變的事情。
術 行 動 這 麼 多 人 參 與, 表 示 背 後 有 件 不
事 都 是 連 結 在 一 起 的。 接 著, 做 一 個 藝
態 體 系, 以 這 樣 的 架 構 來 看, 世 界 很 多
交 換 產 生 很 多 病 原, 這 就 是 影 響 整 個 生
搭棚子,或者來用趕鳥的一些小裝置, 他的菜園裡面就會丟很多東西,瓶瓶罐 罐,這種很自然卻整個菜園景觀也很凌
從早期的惜物概念看現在的生產體系 剛剛瑪悧老師提到,如何透過動手創 造,這就是藝術的開始。我本來想談的 這跟大量生產有關,我買一個東西就有 很多附加的,東西該怎麼丟,台灣人老 一輩從農村走到城市,有一種﹁惜物﹂ 的觀念,例如牛奶瓶,家裡可能有一百
圍這個狹小地方就會碰在一起,像吃這
通 就 可 以 達 成 比 較 多 共 識, 我 覺 得 要 行
個,這不是講變成城市人是好的,而是
件事就進入一個體系,不再是我們想的
動要有對象,才能對事情有不同影響。
乎 還 沒 碰 觸 到 這 些 人, 其 實 住 戶 也 有 很
們 可 能 很 關 心 很 期 待, 但 我 們 的 行 動 似
黃 瑞 茂 : 一 些 人 住 在 樹 梅 坑 很 久, 他
那樣單純。這次美牛事件,為了要大量 生產要去取得牛的食物,這會不會回到 把產業當作一個生態系統,跟自然有個 交換過程?還是說那是沒有自然的?牛 的飼料就是來自死掉的動物屍體,自體
356 357
多想法,公寓大廈可能也是一種群體,
辛 佩 津 :我是去年才搬到這裡,還沒 跟瑪悧老師一起做這個計畫,對這塊地 區是陌生的,我平常白天在這裡教書, 晚上也會去台北市處理一些事再回來,
張惠莉 :這些新住民的團體其實還 是有區分的,我讓學生去指出他們居住 地,有在淡水、坪頂,大概百分之八十 的人,都是住在下游的城市裡,他們不 認識樹梅坑溪是正常的,下課就回家,
土地有連結,可是住在大樓裡面的人,
有很多方法可以關心這塊土地,對這塊
因為我帶學生這樣去參與,發覺其實是
要用額外的時間去關心環境是有限的,
任務在哪?因為時間有限,我們來討論
式,未來委員會可以去討論到底我們的
主要是要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操作模
故事給擴大。剛剛劉老師提的那一點,
黃 瑞 茂 :故事與自然的關係,我們把
假日父母也是帶他們去外地玩
他的水龍頭打開水是乾淨的,他並不知 外 食 這 件 事。 外 食 變 成 普 遍 的 生 活 型
我還滿能體會竹圍新住民的生活型態,
道那條水溝就是溪,飲食習慣大多就是 態,大家對於外食的看法如何?
才會真正想要吃什麼。
麼?因為都已經吃遍了,必須到很餓,
現在面臨到就是我常常不知道該吃些什
沒有廚房,所以我就只能吃外食,那我
現在研究所來到竹圍這裡,我住的地方
陳 景 筠 :我從大學就在台北生活,到
外食,並沒有養成一定要有機食材的概 念,可是為什麼要吸引新住民來認識這 條溪?要讓這群新住民認識這條溪,建 立 概 念, 這 個 行 動 這 樣 才 可 以 進 行 下 去,生活在樹梅坑溪上遊的人,他們從 小到大很理解水與生活的依存關係,所 以我們必須引新住民出來,才會有後面 發想,而我們前面的行動就會卡住了,
有一整棟公寓裡頭的人還不了解。
開始想,這些服務的店家,是否可以提
我一開始搬到竹圍很想搬到有廚房的房
徐微欣 :我覺得外食讓我非常痛苦,
子,可是我就可能必須花一筆很大的錢 供給外食族一些更健康的食物?這整個
我在學校教學生,學生都瞭解了,但還
才 能 去 租 , 很 多 人 不 是 想 要 外食 , 但 會
系統是否可以建立?竹圍地區現在又有
更多民眾參與,下周香港啟德河團隊來
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去努力吸引
吳瑪悧 :我們透過各位協助與討論,
討論。
加,我們把意見彙整給委員會之後再作
討論的,當然我們對在地的認識還要增
價值觀,有些是事件背後也有很多值得
展,今天有些問題都有些層次,有些是
黃瑞茂 :當然還有很多方向可以發
係?
人在種菜,有沒有辦法建立起這樣的關
礙於很多現實因素考量,
容淑華 :可是自己做也不見得健康, 我 在 做 社 區 時, 這 些 阿 嬤 都 很 清 楚 健 康,但做出來的菜卻不見得健康,這有 時候是觀念的問題。
陳 孟 利 : 速 食 容 易 造 成 養 分 流 失, 所以我跟朋友都盡量選擇用蒸的去做食 物,盡量選擇健康又有飽足感的食物去 做。
張 惠 莉 : 不 需 要 有 廚 房, 只 要 有 電 鍋其實就可以解決,必須改變自己的習
單親,以前我先生被我養的很胖,後來
劉 欣 蓉 :我想提一下我的困擾,我是
的事做一個整理,希望未來樹梅坑溪可
展,但不是結束,而是把我們一年來做
一些意見的交換,在五月時也會有成果
台,我們會有交流工作坊,期待可以做
我先生過世,我如果要花很多時間去做
以有更好的發展。
慣。
菜,加上又要工作,就會流失很多跟小 孩相處的時間,所以我現在也幾乎不做 菜,我後來外食也吃到煩了,我後來也
358 359
竹 圍 創 意 聚 落 工 作 坊 源起 吳瑪悧 二
九年十月九日至十二日受日本 ○○ 這個組織 Eco Link
藝 術 家 池 田 一 邀 請, 到 九 州 鹿 兒 島 枕 崎 市, 參 與 他 和
Yu t a k a
R e i k o G o t︵ o後
這幾年共同進行的水環境藝術成果研討 會, 同 受 邀 請 的 還 有
, Ti m C o l l i n及 s
二 一 ○ 年 ○ 五月十五至十六日 竹圍工作室
都 期 待 喚 起 居 民 更 多 的 注 意, 幫 助 改 善。 研討會希望我們提出未來的行動方 案,我因此提議:我們努力改善我們的
。
樹梅坑溪,因為我們的水流到淡水河, 進入海域,也許隨著黑潮流到枕崎 未來希望兩邊社區居民可以互訪,了解
藤 玲 子 ︶
K o b a y a s h︵i 小 林 ︶ 。 水連結彼此的全球觀,並且從致力改善
1 a S p a c一 e 起介入參
十五時
十三時
十時
九時三十
第一天
回家作業
演講:水的治理與共生
樹梅坑溪繪圖與討論
樹梅坑溪踏勘
工作坊說明
關於個人生活方式的預先寫作
羅敏儀︵綠盟︶
吳瑪悧、黃瑞茂、邀請居民參與討論
吳春和、陳信甫︵生態︶
黃瑞茂
反省,從樹梅坑溪的調查看到過去的生活世界與習慣
的規劃。
老師,展開了﹁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
與,於是我們和長期一起合作的黃瑞茂
築師及藝術團隊
加上她所了解的香港啟德河改造, 由建
從日本回來,我與蕭麗虹討論此事,
自己生活場域的在地行動開始。
這個動人的研討會,安排我們看枕崎 市的河川,由水利局人員陪同,了解在 地重要的柴 產業以及黑豬養殖對河川 鱼 的影響。而研討會內容包括水產學校及 小學師生的推廣教育及參與藝術行動的 報告,讓我對於他們的環境藝術行動留 下深刻印象,因為從最基層學校到專科 學校全面參與;尤其相對於我們汙染嚴 重的樹梅坑溪,枕崎河川的小小汙點,
十六時三十
從當下到對於未來的想像
哪裡叫做污染!而水利局官員和藝術家
第二天
黃瑞茂
對話:臥房城市之後,竹圍創意聚落的都市生活想像 主持 吳瑪悧 生活方式的繪圖與討論
邀請居民參與討論
九時三十
依據前一天的寫作分成二組
黃瑞茂、蕭麗虹
蕭麗虹、黃瑞茂
竹圍的生活想像與繪圖
黃瑞茂、吳瑪悧
引言
十三時
後續行動研擬︵分組︶
竹圍網絡的建構與後續操作
十時三十
十五時
樹梅坑溪的行動
鍾基忠
)
交流報告與分享
十六時三十
工作坊策劃小組: 黃瑞茂 淡 ( 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 吳瑪悧 國 ( 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北藝大藝管所兼任教授 蕭麗虹 竹 ( 圍工作室負責人 ) 吳春和 桂 ( 竹文史研究室 ) 鍾基忠 觀 ( 海極品大廈、台北縣淡水鎮金色淡水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 )
360 361
《 尋 找 樹 梅 坑 溪 》
吳瑪悧 北藝大學生
Tracing the Plum Tree Stream 策展
二 一 ○一年 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十一日 竹圍工作室
與 河 共 舞 國 際 研 討 會
二 一 ○一年
一月十三日 十 竹圍工作室
河流是城市的一道風景,一個符號。它就像一條彩帶,讓城市增添不少的色 彩,也可以看到城市在變遷發展中的所受到的創痛及缺口。竹圍工作室在過去 這幾年推動環境藝術的過程中,發現許多藝術家介入河流整治的國際案例,並 驚喜於藝術家可以跨越既有的領域藩籬,跨界與科技、與環保、與教育進行合 作,以創意為基礎,影響既有架構朝更永續的方向推動,為下一代重新塑造與 河共舞,與自然共生的環境。 本論壇因此將藉由日本、香港、美國等國際案例的引介,由這些藝術計畫的 實際推動者現身說法,對照國內進行中的竹圍樹梅坑溪環境改造計畫,希望透 過經驗分享與交流討論,增加國內外與會者對於永續樂活環境的更大想像,共 同尋求與河流︵大自然︶永續共生的具體方案。
362 363
計畫 Manosegawa River
案例分享
日本 池田一
Ichi Ikeda
﹁水之傳說﹂,萬之賴川,一九九九 萬 之 賴 川 流 經 鄉 村 地 區, 全 長 約 二十六公里,表面看來水質不錯,還算 相當清澈,但實際上有多條廢水隨著支 流排進河裡,包括家庭廢水、太白粉工
﹂我是如 ―
廠的汙水、養豬場的動物排泄物等等。 ﹁就算把腳下的水都淨化了 此遊說萬之賴川跟其支流流域內的四個 社區居民,﹁只要又有另一條被汙染的 溪流流進河川當中,你們淨化河川的努
次經驗。流經所有作品的共同關鍵字列 舉如下:﹁水之車站計劃與盆地居民結 盟﹂以及﹁創造未來地球必須之﹃水﹄ 的網絡﹂。河川可比擬作鐵路,四座水 之車站的位置是考量過各地區的不同水 文特性而設立的,每座水之車站都是水 之傳說的起點,觀眾都要思考這樣的問 題﹁你能為地球未來的主人翁創造什麼 樣的水質?﹂
六 活水日:八十公升水箱﹂ ○○
花度川藝術計畫 ﹁二 花度川總長十一點八公里,流經枕崎
人口每天只能獲得五十公升以下的水資
指出由於缺乏水資源,四分之三的世界
一天所需的最低水量。儘管如此,報告
基本人權﹂,這也是地球上每個人度過
出社區界線,與其他社區共同合作的初
獨厚的特質。對居民來說,這是他們跨
造理想,理想裡結合了普世皆然與得天
地居民開始攜手合作了整整兩個月,創
區合作是必要的。﹂從此,藝術家跟盆
大悟,瞭解跟萬之賴川盆地內的所有社
區,並命名為﹁全球之屋﹂。三年的藝
枕崎市外圍的村莊都變成積極活躍的社
心協力的藝術計畫正在進展,要把整個
廣發展合作經驗,一個更積極、需要同
這些連續性的河川藝術計畫一直在推
升的水﹂代表著﹁享受水資源是人類的
的水箱,從上游走到出海口。﹁八十公
帶到未來的活動,內容是背著八十公升
﹁活水日﹂,我與民眾合作,進行把水
花度川舉辦了三天的藝術活動,名稱為
市後注入東海。二
力可能就會功虧一簣,接著你們才恍然
源。﹁八十公升的水箱﹂是永續環保未
術計畫應該是我所有的河川藝術計畫的
六年十月,我在 ○○
來的指標,每個背著水的人想提出的疑
結果,都是朝著我的﹁水之觀點﹂方向
二
1空 a 間及
Art Products
一 ○
年 ○
和多間 FORMLESS 九年至二 ○○
七年正式被命名為﹁啟德河﹂ ○○
紛紛成為此項目的支持機構之一。
中小學等,於二
、表演團體 YMCArt
、 黃 大 仙 區 議 會、 社 區 組 織 Promotion
席、 藝 術 機 構
中 文 大 學 建 築 學 院、 啟 德 發 展 民 間 聯
近, 啟 德 河 保 育 項 目 取 得 初 步 成 功,
稠密的城市發展,早已步入臨界點。最
生態環境是全球關注的議題,而香港
鄭炳鴻、謝燕舞
香港啟德河改造計畫
前進。
問是﹁要比八十公升多還是少?﹂
七活水日的目的是要把不同自 ○○
七活水日: 水中有水﹂ ○○
花度川藝術計畫 ﹁ 二 二 然環境的活動結合起來,以此追求社會 在人類生命及大自然間循環不息的可能 性。 那 不 同 的 自 然 環 境 就 是﹁ 山 ﹂、 ﹁川、﹁海﹂。我們一開始找出廢棄的 竹林,把多餘的竹子砍掉做山林保育, 接著用砍下來的竹子做出長一百公尺的 竹筏。九月二十八號那天,竹筏從花度 川中游朝著東海前進,到了河口後,筏 上的人員就傳達了﹁省水﹂的訊息,希 望能為永續未來有所貢獻。
364 365
的啟德明渠,長約三公里,是東九龍區 內最長的一條水道,它貫穿了香港其中
如 何 成 為 社 區 永 續 發 展 的 楔 子、 如 何
九年下旬至二 ○○
一 ○
年 ○
能引發對人與自然依存關係的深度反 思。 由 二
龍城。這條被工業及家居污水嚴重污染 座、 表 演、 社 區 互 動 項 目、 工 作 坊 及
七月,
黃大仙及九 ―
達幾十年的水道,經過渠務處進行水質 巡 迴 展 覽, 引 起 各 界 對﹁ 啟 德 河 ﹂ 的
兩個歷史最悠久的舊城區
淨 化 工 程, 漸 漸 回 復 到 昔 日 的 生 機 勃 廣泛關注及討論。
1空 a 間舉辦了一系列展覽、講
勃,而這個轉變僅歷經了幾年的時間。 另 一 方 面, 自 二
九年四月至二 ○○
六年開始,經由中文大學建 ○○
自二
展開。幾年來,多個民間團體、社區組
研究計劃及綠色城市保育的建議遂得以
間聯席合力推動,﹁啟德河水道文化﹂
人 文、 藝 術、 環 境 生 態 與 未 來 理 想 城
了 一 個 以 九 龍 地 區 為 整 體, 集 歷 史、
社 會 研 究 ︾ 亦 納 入 啟 德 河, 進 而 勾 劃
大 學 建 築 學 院 承 辦 的︽ 啟 德 區 歷 史 及
年 六 月, 由 發 展 局 委 約, 中 文 ○
織及學校均熱切響應及參與了此項計 市 規 劃 的 願 景 藍 圖。 這 個 構 想, 不 是
一 ○
劃。啟德河讓我們重新認知﹁河﹂與我 如西九龍文化藝術區那般的新社區營
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倡導、啟德發展民
們所愛的城市,以及﹁河﹂與人共生的
態環境為根本。
造, 而 是 以 扎 根 香 港 的 社 群 及 城 市 生
共存關
一體關係。而這正是我們一直忽略了的 大自然與人、人與土地的共生 這 個 更 大 更 廣 闊 的 願 景, 也 正 是 引 導 及 促 使 啟 德 河 與 公 眾 藝 術、 社 區 教
係。 由啟德河開始﹂以歷經兩年 — 育 緊 密 地 走 在 一 起, 並 得 以 持 續 發 展
﹁綠色 的啟德河研究為基礎,來思考何謂人文 的契機。
年 代 末 期 開 始 蓋 大 鋼 鐵 廠, ○○
持 河 流 的 精 神 呢? 精 神 這 個 詞 源 自 拉
有 生 命 和 精 神, 我 們 能 怎 麼 幫 助 或 支
的 事。 我 則 急 於 表 示, 我 相 信 萬 物 都
很多人會避免談論智力上無法釐清
呢?
我們能如何幫助或支持河流的精神
生態破壞造成所有生物的浩劫。
河 中 不 見 魚 群 和 水 禽。 這 樣 的 環 境 和
丘 的 土 壤 。即 使 白 天 ,天 空 也 是 黑 的 ;
樹 在 髒 空 氣 中 無 法 生 存, 凋 萎 化 為 山
市 廢 氣、 廢 水 等 廢 棄 物 所 污 染, 闊 葉
氣、 水 和 土 壤 在 那 個 年 代 被 工 廠 和 城
一 九 二 六 年 鋼 產 量 達 生 產 力 高 峰。 空
一八
︶在 安 德 魯 卡 內 基 ︵ Andrew Carnegie
響。 匹 茲 堡 如 同 第 二 種 自 然 的 代 表。
景觀的建立及如何呈現的問題,如藝術
Reiko Goto
是 文 化 景 觀 的 想 法, 處 處 受 人 類 之 影
後藤玲子
美國匹茲堡三條河第二自然計畫
︶的 合 Monongahela
匹 茲 堡 位 於 阿 勒 格 尼 河 ︵ Allegheny ︶ 和 莫 農 加 希 拉 河︵ 流處,兩河在此匯集成俄亥俄河。該城
柯林斯和我在卡內 ‧
有丘陵和小溪、河流沖積成的山谷。我 的合作夥伴提姆 基美隆大學一起教了三年書,後來才成 為工作室的研究員,從事創新調查。我 們專注於兩個基地的具體研究案子:第 一 個 是 ﹁ 九 哩 溪 綠 化 計 畫 ﹂ ︵ Nine Mile ︶, 是 一 個 城 市 溪 流 流 Run Greenway 經和倒礦渣的行水區,面積六點五平方 英哩。第二個重點是阿勒格尼縣的三條 河,包括五十三個流域,超過七百三十 平方英哩。我們將本案稱為﹁三條河第 二 自 然 ﹂,提 姆 是 主 任 ,我 當 創 意 總 監 。
氣息;在 spirare 英 語 詞 典 中 的 定 義 是﹁ 一 個 充 滿 生 氣
呼吸或 spiritus
就 最 簡 單 的 層 面 來 看, 有 兩 種 關 於
或 生 機 的 信 念, 可 賦 予 物 質 有 機 體 生
丁字
自然的想法:第一種是指曠野或土地
命。﹂
我們另和許多專家和大學生合作。
假設不受人類發展的影響;另一種則
366 367
我 們 從 高 山 和 橋 上 可 欣 賞 河 川 的 勝 景 ,但
長 遠 規 劃, 無 法 一 窺 全 貌。 我 的 意 思 是
從 事 本 案 時, 體 認 到 匹 茲 堡 缺 乏 通 盤 的
們 理 解 為 什 麼 要 問 這 些 問 題。 我 們 開 始
了 解 要 問 些 什 麼 自 然 的 問 題。 公 民 幫 我
對 話 性、 關 聯 性 的 途 徑。 專 家 協 助 我 們
的 主 要 範 疇 。我 們 的 工 作 方 式 採 跨 學 科 、
和溪流的水生和陸生狀況成為我們研究
然 之 價 值, 使 其 從 工 業 回 復 過 來。 河 川
我們花了五年與科學家合作以揭示自
有興趣。
以及與文化、自然和地方有關的實例都
經驗、對話、共同價值和不同的看法,
以便創造性地參與我們的地方。我們對
們 發 言 、去 看 ,並 找 出 新 思 維 和 新 方 法 ,
做簡報;目標是要尋找新的途徑,讓人
和該地之討論,我們請專家和環境組織
們的地區。﹁與河對話﹂包括基地參訪
觀察自然,並且像自然的證人般界定他
他們處境迴異的關係。每一社區都有人
和自然︶都有不同的利益和掙扎,有和
的處境時,轉型就開始了。每一社區︵人
進 程 都 極 其 重 要。 當 人 們 齊 聚 商 討 他 們
社區參與不論過去和現在對我們的發展
議, 其 中 包 括 在 莫 農 加 希 拉 河 河 谷 實 地
們的報告和研究以獲致該區的改變。
一個重要規劃和政策對話。有人採用我
廣泛設計方案:本案結束時我們發起
告,並且加以出版發行。
研究報告:本案衍生出二十三份報
專案成果
卻無法看清究竟有些什麼;我們看到我 們 記 得 的 ,以 為 這 些 河 的 沿 岸 一 無 是 處 。 我們著重於和後工業公共領域相關的議 題, 就 自 然 的 想 法 以 及 舊 有 鋼 鐵 鎮 上 自 然 代 表 的 意 義 來 進 行, 在 經 常 公 開 討 論 河 川 與 可 能 如 何 改 變 河 川 時 獲 得 肯 定。
﹁山坡專案﹂已促使匹茲堡市分區代 視 察 三 天。 這 份 文 件 在﹁ 綠 色 博 物 館 ﹂
我 們 將 這 些 社 區 活 動 稱 為﹁ 與 河 對 話 ﹂。
碼 改 變, 並 據 此 發 展 出 一 個 新 的 城 市 公 ︵
︶ 濱 之 友 ﹂ ︵ Friends of the Riverfront
︶的 文 件 : ﹁ 河 了 ﹁ 水 徑 ﹂ ︵ Watertrail
﹁與河對話﹂:有兩個環境組織運用
際 影 響。 格 蘭 特 另 與 一 個 跨 學 科 的 作 者
和 環 境 的 相 關 性, 在 我 們 看 來 還 具 有 國
社 會 和 環 境 的 議 題 ; 有 地 方 上 的、 社 會
品, 其 中 透 過 藝 術、 規 劃 和 設 計 蘊 含 了
這是從國際概觀角度來看一個藝術作
︶網 站 上 有 介 紹 。 Greenmuseum
園。
和 從 概 念 計 劃 發 展 出 專 案 的﹁ 賓 夕 法
在公共領域所扮演角色的對話。
和 效 果 等 問 題, 並 藉 此 展 開 有 關 藝 術 家
圖 和 對 話, 其 目 的 是 要 提 出 尺 度、 影 響
此進行有關藝術家致力於創造變化的意
覽 呈 現 出 藝 術 家 一 系 列 驚 人 的 作 品, 以
提 供 展 示 該 專 案 的 一 個 知 識 架 構。 該 展
小 組 密 切 配 合, 撰 寫 出 一 系 列 的 論 文,
尼 亞 州 環 境 理 事 會 ﹂ ︵ Pennsylvania ︶。 Environmental Council 我 們 還 舉 辦 藝 術 活 動,﹁ 根 基 工 作 ﹂ ︶展 覽 以 兩 個 事 件 ︵ GROUNDWORKS 為基礎:莫農加希拉第一次和第二次 會 議。 會 議 的 目 標 是 展 開 藝 術 及 其 在 社
三年十 ○○
會 與 環 境 變 化 中 所 扮 演 角 色 的 對 話。 第 一次莫農加希拉會議於二
、 Jackie Brookner
月 舉 行。 我 們 邀 集 了 二 十 四 位 重 要 藝 術 家 如 哈 里 森 夫 婦、
、 Grant Suzi Gablik
等 人 會 談。 我 Malcolm Miles
與理論家如 Platform
Kester和
們主辦了兩個公開講座和兩次社區會
368 369
一起行動的人 竹圍國中
鄧佳盈 劉愷哲 王乙軒 黃于溱 吳佳玟 李思褕 曾宜萱 謝如茵 施蘊庭 陳芷芸 曾郁淇 黃奕溱 汪昱佑 王乙恩 李 優 王宣復 周歆瑀 黃愉珊 潘思辰
八年級學生 藝起綠 生活社
創藝 生活社 林葉亭 陳怡方 翁均豪 傅冠逸 李思褕 李雅萱 張珈綺
二 ○
一 ○
柯宗仁 郭禮賢 陳郁清 陳俞廷 賴韋誠 黃程睿 潘敬一 吳明軒 張詠翔 李佳駿 潘弘易 沈昱成 曾靖翔 王妟伃 高靖婷 鍾坤廷 黃湘淇 林佩瑩 黃意涵 古佳欣 陳冠臻 魏嘉瑩 葉芯貝 鄭安雅
竹圍國小一百級 六
六
陳弘鎧 余圳願 葉子銘 郭以理 鄭仲崴 陳亮宇 高嘉陽 簡瑋暄
三 ○
與植物 有染社
六
施蘊庭 陳芷芸 賴以軒 鄭凱玉 吳峻涵 劉穎臻 謝佳庭 謝婷玉 許芷源 黃奕溱 汪昱佑 李佑彤 李 優 詹于瑩 王辰琿 高裕軒 楊雅雯 蔡欣紓 戴瑜瑭 翁克鑫 賀秋雪 黃孟萱 詹惠愉 江晨翟 陳 彤 王士杰 施暄暄 陳霈芸
蔡宗樺 黃閎緯 陳彥宇 陳凱祥 郭 亭彣 朱婷琪 吳悅慈 王 菲 吳昀錡 胡詠欣 潘怜均 林芮瑄 林詩容 林巧琦 葉沛萱 陳宣瑜 黃柔霏 吳佳欣 林哲筵 何奕佑 晏嘉琦 吳泓陞 李昱賢 黃亭翰 陳永恩 潘昱翔 王友毅 江承澤 郭禮銘 李 晑 臺昱婷 陳思穎
四 ○
七年級
六
劉宸亦 劉維仁 高翊翔 洪瑜婷 王辰琿 李曜任 陳俊良 何佩倢 李采楓 林芷萱 林郁如 楊文欣 楊 淞媖 林沛潔 張岑卉 陳佩琪 陳意淳 楊青珮 李姿雅 李儀亭 李佩芸 胡宇瑄 范媛婷 郭晏妘 陳品妤 蔡巧芸 林姿婷 林聖容 高于茜
盧鈺庭 高名柔 吳佳馨 黃佩稘 黃 舲 張嘉珉 李姵萱 陳昱臻 蕭 琪 曾心怡 陳依萱 王嘉緯 周廷謀 陳允歆 張恩翔 張耀文 陳柏廷 耿崇峻 韓富渝 王韋傑 林榮皇 姬子璿 黎明翰 陳彥明 周力宇 林立嚴 盧姿妮 陳湘云 顏娜妲俐 李怡萱 周品萱 林芳萱
370 371
六
呂佾修 簡冠羽 康倪熏 林靖閎 潘宜澤 邱顯智 陳弘展 鍾張昱 陳坤傑 王建聖 蔡政剛 侯恩瀚 李楷文 黃鈺婷 朱薇臻 謝佳穎 黃 婕 邱名薇 黃琬翎 林芷誼 洪慈均 張 馨 蔡幸諭 黃苡嵐
王怡涵 林芷萱 高渝雯 盧俐妤 陳紫婕 柯韋汝 五 ○
朱柏豪 高靖淳
六
七 ○
吳哲維 高偉誠 陳胤宏 陳佳駿 何祖柏 陳弘晉 陳永強 鍾詠翔 邱義珅 陳彥旭 田恩典 連珈賢 陳昱安 周聖傑 蔡丞威 田世維 陳星妤 陳佳儀 黃湘淩 李暐婷 鄭麗緹 王鈺琳 林沛雯 吳珮慈 廖祐陞 蕭士翔 呂蕭紹光 黃農傑 張天恩 蘇子嘉 鍾霆萬 高信宏 王偉瞬
六
八 ○
蔡鴻維 劉 禧 劉 繼 陳韋坤 江艾紡 王怡人 陳彥樺 邵恩惠 陳佳昇 張郁翎 陳郁甄 蘇乃俞 陳子沂 張恩菱 陳依如 賴俐吟 江其鴻 林 征 周則均 黃冠勳 楊佩羚 張 雯 趙祐萱 張容瑋 林咏諭 范佳欣 曾馨妤 紀雨辰 林靖娟 曾浩丞
福德里
六 ○
自強分校一百級
六
主任 陳東鴻
里 長 郭清泉 辦公室助理 黃依琳 里 民 邵蓮秋 黃秀珍 陳周蜂子 黃胡客 王保惜 許陳美花 廖黃碧霞 林芳美
五年級導師 黃嬿華 學生 王昱皓 耿士翔 劉晨暉 紀瑋倫 林易儒 王家訓 王品添 莊益庭 劉星妤 陳嘉惠 金庭茹 鄧雅雯 陳珮慈 張佳心 六年級導師 邱瓊儀 學生 江其鴻 林 征 周則均 黃冠勳 楊佩羚 張 雯 趙祐萱 張容瑋 林咏諭 范佳欣 曾馨妤 紀雨辰 林靖娟 曾浩丞
372 373
大家的心聲
陳建興 竹圍國小自然科老師 竹圍居民 樹梅坑溪文史生態調查達人
﹁ 我 小 時 候, 樹 梅 坑 溪 的 水 量 很 大, 而 且 水 質 清 澈, 可 以釣鰻抓蝦,後來河川被汙染,現在即使大雨後發生水災,當地人仍然不太 重 視 樹 梅 坑 溪, 因 為 溪 流 對 當 地 人 的 影 響 已 經 很 小。 我 發 現 有 些 不 是 本 地 人的團體卻很關心這個區塊,所以來參加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活 動,想藉由參與,了解活動的內容和主題。我覺得如果行動的內容能夠反應 給里長、區公所,甚至新北市政府,影響力會更大。﹂
保惜姊 社區劇場參與者
﹁我歲數比較大了,在家沒事做會鬱卒,出來參加活動 比較快活、好玩。﹂
張榮井 橋頭土地公廟爐主 六 早餐會主講人 # ○○
﹁ 我 在 樹 梅 坑 溪 中 段 加 蓋 的 地 方 種 菜, 附 近 有 一 間 福 德 宮, 民 國 七 十 幾 年 落 成, 我 從 那 個 時 候 就 開 始 在 福 德 宮 服務,直到現在。竹圍工作室在福德宮辦過一次早餐會,我比較了解土地公 的事,所以也有參加。﹂
郭清泉 福德里里長 社區劇場參與者
﹁本來聽說藝術大學的研究團隊要來帶我們這邊的阿 公 阿 嬤 做 表演, 大 家 都 是 門 外 漢, 很 緊 張, 怕 表 演 得 不 好 。後 來 在 藝 術 團 隊 的 引 導 下 ,發 現 不 管 是 跳 舞 、口 白 還 是 動 作 ,都 很 單 純 , 像是日常生活,最後不負眾望,阿公阿嬤認真演出,很開心。﹂
374 375
許姊 轉個彎烘培坊﹁手工麵包達人﹂ 竹圍新住民
﹁如果沒有認識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我不會知道樹梅 坑 溪 ; 有 趣 的 是, 竟 然 有 人 開 始 問 我 為 什 麼 要 辦 這 個 活 動,我儼然成為活動的陳述者。回答的同時也會思考:為什麼你們要辦這個 活動?樹梅坑溪那麼重要嗎?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形式去辦?加上早餐會的影 片在我店裡播放,像測水質的那一段就拓展了我的視野。但早餐會有一個美 中不足之處,就是大家太專注於食物,忽略掉早餐會的本質。活動應該要是 主角,食物是配角。﹂ ﹁我以前有個夢想:擁有一座菜園,需要什麼食材就直接拔起來料理。雖然 目前還沒辦法實現,但你們總會摘一些新的菜來給我,這提醒了我,我的夢 想。﹂
陳建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樹梅坑溪重要夥伴
﹁關心河川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但是這種比較用更庶民 的、一般民眾聽得懂、固定一個月大家來一起吃個早餐、 順便聊聊河川、或是做點流域學習,這個模式是挺有趣的。或許樹梅坑溪這
一年的操作經驗,可以給全台灣將近四百條類似這樣條件的溪流參考,如果 他們要做初期的民眾培力,這種模式門檻低,比較友善。河川問題,一般人 聽了會說你們專家去處理就好。但像早餐會,一般大眾就可以一起參與。﹂ ﹁樹梅坑溪的議題在於,老一輩的在地人跟它關係密切,但近年移入的居 民對它是沒有記憶的,該如何建立關係?我們可能還需要發展與河流互動的 活動或慶典。﹂
阿賓大哥 竹圍在地達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我相信不論生活、政治還是藝術都脫離不了土地。這一 年來開始主動關心溪流,連結過去對樹梅坑溪的認識,跟 在 地 居 民 和 年輕 人 分 享 走 溪 的 想 法 。 現 在 所 累 積 的 資 料 , 都 可 以 作 為 往 後 發 展 的 基 礎 ,邀 請 更 多 地 方 上 的 長 輩 、壯 年 人 、青 年 人 加 入 ,找 出 延 續 的 可 能 。﹂
376 377
陳倉耀 竹圍國中家長會長 家住樹梅坑
﹁從小我就住在樹梅坑溪上游,小時候母親都會叫我們拿 蘿 蔔 到 溪 裡 的 大 石 頭 上 去 曬, 樹 梅 坑 溪 的 石 頭 原 本 非 常 大,整治後卻都被運到台北港。以前的溪很美,竹圍人都用竹子將溪水引到 家裡,然後以木炭和稻草過濾後使用。這條溪對我們來說,有很多故事。﹂ ﹁不管拿一條溪來做舞台也好,或拿一條溪來說故事,我希望你們真的可以 延 續 下 去 ,那 這 一 條 溪 ,未 來 的 子 孫 會 感 激 你 ,因 為 我 們︵ 居 民 ︶會 跟 著 你 走 , 我們雖然住這邊比較久,但是你們在推動,才會有這股力量繼續延續,這才 有用,不然沒有用,沒有意義。﹂
王淑玲 竹圍國小教務主任
﹁樹梅坑溪對老師來說,其實也有點陌生。我因為這個計 畫,實地去找過它,發現它不是那麼起眼,資訊也不多, 所以老師引導孩子來做時,有一點辛苦,必須事前作足功課。我們帶著孩子 踏查,這變成他們回家跟家長互動的話題,引發社區居民開始注意這條河, 人們在上面加蓋水泥蓋、傾倒垃圾、忽略它的存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 們 的 孩 子 會 長 大 , 有 一 顆 種 子 在 心 裡 萌 芽, 知 道 這 條 溪 與 我 們 的 生 活 息 息 相 關。這就是教育真正的意涵,回歸到生活。﹂
阿財大哥 上海菜總鋪師 竹圍種田達人之一
﹁我住在竹圍三十年,早期溪裡有魚蝦和毛蟹,還可以摸 蚵仔。巡水阿伯專門管理自來水接管,負責維修,按月計 費。後來養豬廢水造成河川髒臭,加上許多人灑農藥後直接在溪裡洗桶子, 溪裡的生物都死掉,溪流上方也開始加蓋為停車場,蓋起來也好,就不會髒 也不會臭了。﹂ ﹁當初是從劉太太那裡知道樹梅坑溪計畫,進而參與,來早餐會活動,自己 覺得蠻開心的,我的人生秉持著隨性,我知道你們在復溪,你們其實也不曾 告 訴 我 到 底 要 幹 嘛 , 大 家 就 是 開 心 而 已 。 ﹂.
黃大哥 竹圍種菜達人之二
﹁我住關渡,在竹圍種菜六年,種菜是上班後的休閒,單 純給自己吃、交朋友,沒有在賣。利用有機肥來種植,夏 天雨水比較少,灌溉困難,就從樹梅坑溪中引水。為了要有地方堆放農具, 我撿來十三塊門板,花兩天的時間將工寮建好,變成一個大家可以來聊天的 場所。﹂
378 379
劉媽媽 開心園主人 竹圍種菜達人之三
﹁我住在竹圍三十三年了,近三年開始在這裡種花種菜, 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運動。剛搬來的時候沒有自來水, 用樹梅坑溪的水來雜用、洗澡,飲用的水就去台北提回來。﹂ ﹁每天早上起床,吃飽飯就來菜園,差不多待三個小時,回去洗個澡、吃午 餐、睡午覺,下午就到復健科復健,晚上看電視睡覺,我的生活就是這麼單 純。這是我的理想、我要的生活。﹂
吳春和 桂竹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學校雖然已經有很多活動,但學生一屆屆畢業後,到底 還 有 甚 麼 可 以 留 下? 每 個 禮 拜 我 都 至 少 要 去 樹 梅 坑 溪 兩 次,這條溪是竹圍的﹃母親之河﹄,這條溪跟居民的關係應該要拉到母親與 我們的層次,回到水的重要性,這樣大家才會關心。﹂
吳盈潔 北藝大學生 竹圍居民 早餐會參與者
﹁我從大學就住在竹圍這邊,但對我來說,這邊只是暫住 的地方,對於周遭環境並無特別了解。但參加這活動後,就發現原來我住的 大樓後面,再遠一些些的地方,有人在種田、有人在養豬,跟前方熱鬧的竹 圍完全不一樣,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樣貌,這讓我出現一種歸屬感。譬如說, 逛市場或溜狗時會遇到一些熟悉的身影,比如在早餐會認識的阿財大哥騎著 摩托車飆過去,我就會跟他打招呼;買豬肉時碰到在養豬場旁那次早餐會認 識的陳大哥。在你居住的地方,遇到認識、熟悉的人,就會漸漸感受到我是 真真實實地住在這邊,不像以前,只覺得是暫住在這裡。﹂ ﹁這個活動連結了北藝大學生、連結了竹圍居民。我自己是北藝大學生,又 是竹圍居民,這多重的身分,讓我對這個地方更了解。也因為參與這樣的活 動,生活樣貌被描繪出來了。﹂ ﹁社群藝術的成果在哪裡?有時是一種無形的關係相互連結。如果真要說可 以留下些什麼?也許就是留種子下來,像我們所有參與的人,比方說竹圍國 小老師,可以繼續把這個議題再帶給她的學生,以我自己來說,我本身也是 一個種子。我有個想法是:我既然住在竹圍觀海極品,我的專業是繪畫、美 術 ,就 可 以 在 社 區 中 開 一 些 免 費 的 課 ,把 大 家 聚 集 起 來 ,去 聊 聊 我 們 的 生 活 , 去做這類的事情,這是樹梅坑溪這樣的活動可以繼續延續、發展的方法。﹂
380 381
383
382
385
384
行動展演團隊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團隊
策畫 吳瑪悧 主辦單位 竹圍創藝國際
村落的形狀 黃瑞茂 陳正庸 吳文銓 蕭又齊 高鳳鎂 許鈞翔 淡江建築系 社區劇場 容淑華 陳依秀 謝佳玲 福德里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
在地綠生活 張惠莉 辛佩津 竹圍國中 我校門前有條溪 蕭麗虹 楊智富 彭筱茵 張偉來 吳忠良 洪維倫 丁美芳 陳建興 王淑玲 竹圍國小 樹梅坑溪早餐會 吳瑪悧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團隊
合作單位 竹圍國小 竹圍國中 淡江大學建築系 淡水社區大學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吳仔厝文化發展協會 桂竹文史工作室 福德里辦公室 舞蹈生態系 觀海極品社區管理委員會 綠色行動公民聯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民生里橋頭土地公廟 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雅加達早餐店 轉個彎烘焙廚房 淡水社大志工社 淡水社區工作室 中山社大魅力河川社 殼牌倉庫無痕園區導覽社 氧化鐵工作室 台大水工所 香港中文大學 1 A S p a c e 青境景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 王若璇 視覺統籌 陳萱白 專輯設計 丁錫卿 田野調查 林芷頡 版畫美術 張婷雅 錄像紀錄 張軼峰 平面攝影 林科呈 林劭璚 文字翻譯 呂岱如 網站設計 李國弘 實習生 陳景筠 李憶菱 行動藝工 姜 寧 吳昀蓉 林鈺惇 林季陽 孫靜恩 陳家福 林洵安 社區劇場行政執行 陳依秀 我校門前有條溪 行政執行 李曉雯 助理 李秉芳 藝工 李音錡 專案前期行政管理 黃金菊
特別感謝 尤麗英 王文賓 王亞婷 王耀德 王鐘銘 民生里陳李明緣里長 民生里辦公室 民權里辦公室 石中興 竹圍里辦公室 竹圍國小校長胡峻豪 竹圍國小教務主任王淑玲 竹圍國小自然科老師陳建興 竹圍國小家長會長郭維志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主任陳東鴻 竹圍國小自強分校老師黃嬿華 竹圍國中校長林美真 竹圍國中學務主任林義舜 竹圍國中高一菁 竹圍國中家長會長陳倉耀 吳春和 吳盈慧 吳盈潔 吳慎慎 呂佩怡 呂美鸞 呂瑞聲 妙覺寺 李峑毅 李政陽 坪頂里辦公室 汪精良 林大元 林芳鈴 林柏昌 林淑英 林楊柳 邱克豪 阿 人 阿財大哥 洪意如 徐微欣 張素秋 張聖琳 張榮井 保惜姊 淡水區公所 許婕瀅 許惠卿 許媽媽 許銘志 郭 傳 郭紘芪 陳泓易 陳建志 陳建興 黃于玻 陳鍊忠︵巧爸︶ 黃月香 黃崑木 新北市水利局 新北市水利局局長張延光 新北市河川計畫科科長黃茂松 福德里郭清泉里長 劉先生夫婦 劉欣蓉 鄭小姐 鄭吉良 鄭炳鴻 鄭虹君 黎子元 盧永輔 蕭清郎 簡振和 簡靜惠 關渡基督書院 ︵依姓氏筆劃排列︶
386 387
影像提供 林劭璚 林科呈 陳萱白 吳瑪悧 王若璇 李憶菱 丁錫卿 李曉雯 陳依秀 黃瑞茂 張惠莉 辛佩津 林洵安 王鼎曄 徐微欣 陳景筠 李秉芳 呂佩怡 陳敬寶 吳依凡 吳盈潔 曾韻潔 郭 傳 吳春和 陳建興 關渡基督書院 Alessandro Carboni
Art as Environment A Cultural Action at the Plum Tree Creek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作 者 吳瑪悧 蕭麗虹 黃瑞茂 容淑華 辛佩津 張惠莉 呂佩怡 吳慎慎 陳泓易 主 編 吳瑪悧 責任編輯 王若璇 李憶菱 文字編輯 林劭璚 美術設計 丁錫卿 剪紙地圖 古國萱
出 版 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地 址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 二段八十八巷三十九號 電 話 02-8809-3809 傳 真 02-8809-3786 劃撥帳號 50092131 戶 名 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初版
9 7 8 - 9 8 6 - 8 4 9 2 5 - 2 - 3
定 價 新台幣伍百元整 出版日期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翻印必究 版權所有 ‧
I S B N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贊助
售書所得,皆作為樹梅坑溪後續推廣之基金, 謝謝所有參與者的付出。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
101024459
樹 : 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 - -新 北 市 : 公 ; 分
, 2 0 1 2 . 1面 1
. -初 - 版
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 吳瑪悧等作 竹圍創藝國際
I S B N 9 7 8 - 9 8 6 - 8 4 9 2 5 - 2 - 3平 ( 裝 一、公共藝術 二、環境藝術 三、新北市淡水區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