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ive taskforce Agenda for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培訓工作坊會議手冊
視覺溝通的生活應用
111-112年教育部
目錄
1
院長的話 工作坊講者介紹
3
人類的資訊視覺化系譜
孫祖玉 教授
4
互動資訊圖像設計
蔡頌德 教授
5
互動資訊圖像設計 Thinglink 線上軟體
林維俞 副教授
教案展示介紹 7
紙玩色彩與構成
蔡孟恬 教師
9
走花路吧 !
陳鈺婷 教師
11
結構椅
陳潔婷 教師
13
字裡行間中的比例關係
郭芝菁 教師
15
三十公分的可能性
黃懷萱 教師
17
魔影花窗格
吳儲宇 教師
19
得之色漾而寓之東山
林武成 教師
21
網美無極限—質感打卡牆
邱士良 教師
23
從結合到重構
鄭怡婷 教師
25
質感聯絡簿
張銘修 教師
27
構成窗外的風景—鐵窗花
郭育君 教師
29
共感.微美桌上風景
駱巧梅 教師
31
接的構好
曾惠華 教師
美感進行式: 視覺溝通與生活應用 美感能夠提升自我素養、美感可以傳達情感、美感可用以傳播文化、美感能夠增進生活品質、美感可 以創造美學經濟、美感可以增加國家競爭力,成為形塑文化的推手,美感教育更要落實於日常生活運
用。因此,為提升臺灣學生的美感素養,教育部乃推動美感教育政策,從各教育階段加以導入與落實, 由師生共同思考美的本質,共同體驗美的形式,讓學生瞭解美的感知,進而實踐於創作及生活之中, 讓「生活充滿美感,美感融入生活」,即是本計畫的主題。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承接 105 年度所推行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自 108 年度至 111 年度以來,已推廣至第二期計畫,並於每學期匯集北、中、南、東區美感教師,辦理百人以上之全臺
美感教師培訓工作坊,提供教師對美感六大構面教學的增能學習。110-2 學期工作坊由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 ( 南區基地 ) 主辦,以「視覺溝通的生活應用」為題,主要對應 108 課綱教育理念,以跨域學習、 生活運用之設計問題解決精神,擬定視覺溝通的生活應用內容。
本次工作坊邀請到本校美術學系孫祖玉教授,首先以「人類的資訊視覺化系譜」導入視覺溝通的
概念,並邀請視覺設計學系蔡頌德教授以設計思考的角度談「互動資訊圖像設計」 (information design),再由林維俞副教授介紹本次工作坊工具 ThingLink 線上軟體操作,藉由線上軟體結合美 感教學,希望能讓疫情下的學習有更多元的選擇,讓美感教學進行不輟;透過導覽性的互動媒體、一
致性的圖文排版功能,讓教師能整合教學資訊、聚焦視覺敘事,亦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組織與篩選資 訊的能力,運用軟體內建的色彩搭配、版面構成,進一步將敘事風格化。
1
培訓工作坊除了教學增能之外,亦是推廣美感課程與教學交流的機會。本計畫自 105 年度始執行美 感教育實驗課程,美感教師設計 6-18 週美感教學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透過課程的規畫與實施,引
導學生覺察感知生活之美,以體驗了解美感的存在。本次因疫情影響,取消辦理實體工作坊,南區基 地仍以線上展覽方式,在閱讀 105 至 109 學年度的教案後,以六大構面的課程分類,邀請南區教師
提供教學成果與學生回饋,再製成展品並進棚拍攝,以 ThingLink 串聯 13 件教案,輔以圖文解說、 網站連結等,讓與會教師也能線上觀展、進行課程交流,讓視覺溝通實際應用於生活之中。
手冊亦收錄教案展覽圖文作為本次工作坊紀錄,不論是以軟體或書籍做為載體,不同的視覺傳達模
式均須與美感素養融合,才能符合所需。美感教育與教案展呈現了老師們在教程上的研發與學生們
在生活上的觸發,本工作坊希望能以線上軟體的教學與操作,帶給美感教師新的體驗,讓美感教育 能有更多可能性。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南區基地主持人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2
110-2 學期教師培訓工作坊
人類的資訊視覺化系譜 講題大綱
- 人類心智圖像考 - 個體符號至群體符號 - 美術中感性邏輯的見形思神與設計中理性圖像的化繁為簡 - 近代文明圖像—以 Tube Map 為例
美感觀點:
將美感實踐於生活,使生活更美好。
講者
孫祖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教授
繪畫創作、影錄像評論與創作、當代跨領域藝術、形態學、傳統與流行文化、 符號學、藝術圖像學、3D 繪圖、互動科技、插畫
創作展演
孫祖玉個展《盛夏芙蘿拉》
發表與出版
日治時期之台灣近代設計發展 台灣民間建築於日治時期之裝飾藝術風格表現 日治時期台灣海報設計的裝飾藝術風格 日本統治時期に於ける台湾民間建築にみられるアール・デコ様式 2012 The Enlightenment of Taiwan Modern Desig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設計文化的西風東漸─包浩斯時期的台灣現代設計啟蒙 社區公園與當地居民互動關係之非參與式觀察分析 電影藝術中的東方修辭視覺化研究-以電影《李小龍傳》為例 電影藝術體現的中國視覺文化研究-以電影《大地》為例 電腦科技在特效類電影海報的設計表現 3
110-2 學期教師培訓工作坊
互動資訊圖像設計 講題大綱
面對資訊的爆炸與氾濫,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資訊,繁雜而無系統。如何將龐大的資訊加以整理與簡化, 以滿足使用者對訊息精確性、系統性、理解性、效率性的需求,是數位時代裡必需處理的課題。 資訊圖像是資訊設計(information design)的一環,以靜態、動態和互動式作為表現形式。隨著數位載 體的技術發展,透過互動式介面使資訊更容易被閱讀與吸收,帶給受眾新的使用體驗,已成為時代的趨 勢走向。 本講題從如何回歸資訊圖像的本質、資訊設計的發展、資訊圖文的格式切入,導入資訊圖像的結構與層 次設計原則,最後聚焦在互動資訊圖像設計,介紹相關案例使用順暢的動畫轉移效果來呈現資料的改 變,透過互動性設計,幫助使用者以不同角度來探索資料。
美感觀點:
藝術與設計都以美感為依歸,但本質不同、目的也不同。 美感教育著重培養知覺的意識與能力,先於認識美的形式與內容。
講者
蔡頌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 教授
資訊圖文設計、設計行銷與策略、電腦繪圖、編輯設計
經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 系主任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 七夕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負責人 英特發 TVBS 周刊 美術總監 新台灣新聞周刊 設計總監 時報周刊 美術編輯 台北縣樹林國中 專任美術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設計創作組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4
110-2 學期教師培訓工作坊
互動資訊圖像設計 Thinglink 線上軟體 講題大綱
美感實踐需要基礎技術掌握與表現技巧,也是作為創作者將作品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根本,在養成期間 應自我精進外,同時還要挑戰不限於以既定技術來展現成果;透過 ThingLink 平台將網路上的任何圖 片、影音或 360/VR 圖片加上互動功能,並可以把成果分享在網頁、社群平台以及簡報連結進行呈現互 動展示效果;新興媒材整合平台打破既有媒材的侷限性,可以藉由協作或獨立工作方式,融合混用新媒 體提升傳遞訊息與知識的整備能力;擁有改變空間和時間新視角的掌握,數位化操作歷程是建構知識 系統的第一步。
美感觀點: 對於美感教育最著重的應該是體驗,體驗的關鍵則在於觀察、感受 以及實踐三個階段的投入;觀察與感受是對於事事抱有好奇心與熱 情,生活觀察與感受要試著留有記錄,並試著從各方面的媒體與媒介 進行探索,有不同立場或觀點的資訊蒐集,藉以深掘並培養屬於自己 的創見思維,作為可能進行創意實踐的養分。
講者
林維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 副教授
虛擬科技應用、美學教育、影音媒體動畫製作、公共藝術、多元媒材創作
經歷 新媒體藝術講座活動 2019-2022 今約六十餘場,具教學與創作資歷。
5
110-2 學期教師培訓工作坊
教案展示介紹 南區基地以線上展覽方式,以六大構面的課程分類,邀請南區教師提供教學成果與學生回饋,再製成展品並 進棚拍攝,收錄教案展覽圖文作為本次工作坊紀錄。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6
色彩、構成| COLORS、COMPOSITION
到校講習
紙玩色彩與構成
高雄市立前鎮高級中學 蔡孟恬教師
美感教師為進行到校講習活動,設計符合聽講對象的工作 坊課程,以美感教育相關議題為主軸,融入構面概念。
教學步驟 • 以色相環學習色彩基本知識及搭配原 理。 • 選擇三種顏色,以不同大小圓形色紙為 元素,完成主題性的色彩抽象創作。 • 調整元素位置、大小、數量等,色彩與 造型組合搭配其版面構成,並簡述畫面 構思。 #幾何造型 #色調 #抽象創作
7
孟恬老師課程設計以色彩、構成為主題,用時事、MV 作為 舉例,讓聽講師生短時間內更能理解色彩的組合及變化, 在視覺效果上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個性風格,引導學生從色 相環找出相對應的搭配色,學習類似色、補色、銳三角等的 色彩搭配原理。 由學生自訂主題,選擇三種色相為創作顏色,剪裁不同大 小、數量的圓形色紙,加上自行設計等幾何造型,黏貼於格 線紙上,完成主題性的色彩抽象創作。過程中學生展現巧 思,發想單位形與排列方式,並能運用色彩、造型、構成的 組合安排,表達顏色與主題的對應關係。 此課程延伸至 108-1「美感色彩個人秀」進階教案施作,讓 學生練習選擇代表自己個性及特質的顏色,運用美感元素, 完成個人名片設計。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8
色彩| COLORS
109-1 |
走花路吧 !
高雄市立民族國民中學 陳鈺婷教師
教學步驟 • 學習分析食品包裝配色與色感間的關聯。 • 運用心理測驗導入色彩心理學概念,思考色彩 意象與個性關係,建立色彩品味。 • 使用 Pantone 色卡找出相似色與對比色,使 用紙膠帶進行創作。 #代表色 #配色適宜性 #色彩意象 教師先以零食包裝為課程開端,讓學生觀察食品包裝色彩與口味種類間的關聯性,藉此講解色彩概念及食品包 裝色彩的應用原則。 鈺婷老師透過測驗遊戲引起學生興趣,分析自己的代表顏色與個性花語,並以 Pantone 色卡找出與自己代表 色相對應的相似色與對比色。課堂運用各種顏色、花樣的紙膠帶,黏貼在畫好的花朵線稿裡,再剪裁修整形狀, 過程中學生要留意主體與背景畫面整體的顏色搭配,挑選合宜的紙膠帶進行配色創作,拼貼出獨一無二且富有 色彩層次變化的作品。 學生藉由美感課程,思考色彩意象與自己的個性關係,色彩搭配出合宜的效果後,也會更具有配色概念,透過 色彩傳達意象、感染情緒,勇於展現自我,走出一段充滿繽紛色彩的花路。 9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0
結構| STRUCTURE
108-1 |
結構椅
臺南市立永仁高級中學 陳潔婷教師
教學步驟 • 協同數學、物理科目,帶領學生認識十 字榫與瓦楞紙可承重的力學原理。 • 小組合作以摺、疊、卡、接等接合方式, 運用幾何形、對稱概念,設計椅子造型, 以呈現力學平衡與結構美感。 • 美感結構椅進行挑戰承載重物測試,針 對椅子的支撐弱處進行結構補強。 #卡榫結構 #形隨機能 # 設計思考
11
課程設計從美感觀察推進到生活實踐,學生觀察校園中不 同椅子及其結構,認識生活中椅子受力的結構概念,運用 瓦楞紙設計出具承載力的美感結構椅,不能使用任何黏貼 方式,僅能運用卡榫、接層、摺疊或穿插等卡接技巧,讓學 生思考如何從平面轉變為立體造型,如何應用力學結構特 點設計出最堅固的模型,畫出設計圖稿並製作椅子的小型 草稿。 潔婷老師在結構美感課中跨域合作數學、物理老師,帶領 學生認識十字榫與瓦楞紙可承重的力學平衡。從設計思考 出發,以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察覺其結構的穩 固力與美感造型的關聯性,當造型簡化,要能提升結構上 的強度,從中發現椅面、椅背是需要不同的接合結構,學生 也能從腦力激盪與動手嘗試的過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為出發的設計考量,同時運用幾何形、對稱概念的結 構配置,完成等比放大的結構椅,最終進行真人承重的測 試階段,如果結構體不穩,再針對椅子的支撐弱處進行穩 固補強加厚,藉由實作活動體驗整體物件承載重量的關鍵 因素,提升學生對於結構構面的美感經驗。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2
比例| PROPORTIONS
106-2 |
字裡行間中的比例關係 嘉義市立民生國民中學 郭芝菁教師
13
教學步驟
#比例原則 #拆解文字 # 重組
•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藉以發現美感中的比例關係。 • 在比例試驗中,分別改變版面空間以及不同寬度的黑色線條排列文字,並拆解文字筆劃 重組排列。 • 在空間或線條限制下,學習文字適宜的比例原則。
學生從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文宣廣告等多樣文字類型,留意「字」裡的筆劃大小及位置間的比例關聯。課程設 計讓學生動手做比例試驗,以文字作為操作主題,運用方格紙與黑色直條、積木塊,反覆調整排列文字於空間 中的長寬比例,將其觀察心得記錄於學習單。 嘗試將文字拆解組合來學習,從中發現構成依形態不同所展現出的改變。首先以不同比例版面空間中,使用固 定寬度的線條排列文字 ; 而後,在固定限制的畫面空間中使用不同寬度線條排列文字 ; 最後,將文字結構拆解 並量測文字間的長寬尺度,做不同比例重組排列等試驗。 從版面空間筆劃粗細的調整開始,實驗黑色線條粗細與視覺比例的關係,搭配不同規格的紙張與大小字體,學 生將試驗作品並列觀看討論在空間及線條限制或改變之下,重組文字且調整局部,各部首筆劃依不同比例變化 會產生什麼樣的視覺效果。芝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發現文字本身的結構中具有適當的長寬比例,通過實際操作 發覺比例通則以及字距間的空間關係。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4
比例| PROPORTIONS
106-2 |
三十公分的可能性
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 黃懷萱教師
15
教學步驟
#線段比例 #概念發想 #美感差異
• 從「線」切入比例構面,進而延伸出「面」與「量體」的思考。 • 引導學生測量教室周遭器物,觀察並思考各種不同的長度比例給予人的感受。 • 以長度 30cm 的紙張,運用比例原則概念發想出家具模型並完成設計作品。
一張限定長度的紙條,可以產生多少變化? 懷萱老師的美感課程以「比例」為教學概念,先從最簡單的「線段」切入,除去色彩、面積、體積等其他因素, 僅以「長度」來聚焦主題,最後引伸出「面」與「量體」的操作練習:「30 公分的可能性」。 教師提醒學生比例是經過比較觀察後而產生的相對關係,藉由舉例家具及實際測量教室周遭器物尺寸數據, 對照同種功能性的器具物件,如何因為不同長寬高的外觀比例而產生不一樣的美感差異,從察覺、比較中歸 納出數個反覆出現的「美的比例」。 由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美 / 最適當的線段比例,嘗試運用扭轉、彎折、黏貼等各種方式改造或重新創作於限 定 30 公分長度之象牙卡紙,調整改變線段上的比例變化,設計發想具有功能性的家具模型,學會思考表達並 畫出概念圖,抽象幾何造型的作品,要能兼顧外型的比例關係及和諧的美感,也發揮更多想像空間與創意用途。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6
構成| COMPOSITION
109-1 |
魔影花窗格
臺南市立玉井國民中學 吳儲宇教師
教學步驟 • 學生觀察老屋的鐵花窗,並記錄於學習 單,了解「構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簡化生活物件的形狀作為單位形,將其 排列組合製作花窗格。 • 運用樹狀圖聯想字詞,放置窗邊感受作 品與光影間的變化關係及虛實結合的 美感。 #單位形 #韻律構成 #虛實結合
玉井街區的巷弄老屋,仍保留許多花窗,教師設計課程的 初衷,是為了讓學生發現身邊美好事物,留意生活中有哪 些物件運用重複元素規律有秩序地排列,並從花窗的構成 中認識對稱、連續、格線等形式,體現出韻律、節奏之美。 儲宇老師以「構成」為美感構面,引導學生運用構成概念, 以生活物件為題材,簡化外型後轉變為幾何形,利用方格 紙的格線做輔助參考線,創作單一圖案,構成圖形的框架, 運用重複、變形的手法,以幾何形狀構成畫面,將圖案排 列組合描繪至畫布框背面,進行空間配置,將實虛線條表 現圖像的部分保留,雕刻下來製作成花窗格。 學生要思考如何簡化圖像形狀及應用排列組合的形式,嘗 試各種構成的可能性,畫布上雕刻鏤空之後,產生新的花 窗格,幾何的線條、圖紋,在光影變化下勾勒出物體的虛實、 輪廓,展現出別有一番風味的畫面效果與意境。 學習單參考國立新港藝術高中駱巧梅老師共學研習「共感。桌上微美風景」 簡報內容。
17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8
色彩| COLORS
108-2 |
得之色漾而寓之東山 臺南市立官田國民中學 林武成教師
教學步驟 • 以三原色建構色相次序,觀察禽鳥羽毛 的配色及主從關係,學習大自然的配色 比例。 • 結合國文、理化、家政科目,透過閱讀詩 句,描述對色彩的感受差異,並以蝶豆 花進行酸鹼值測試顏色變化。 • 將色彩比例關係轉化應用於具東山特 色的調飲色樣。 #跨科結合 #師法自然 #調飲色樣 課程從現象觀察開始,武成老師先讓學生以三 原色調出彩虹七色,再加入黑白進行明度變化 練習,建構色相次序與其關係。 教師搜集各式禽鳥羽毛照片,學生以透明方格 片置於圖片上,計算禽鳥羽毛各顏色在畫面上 所占的面積比例,探索自然界的配色參考及色 彩特徵。同時搭配國文詩詞文本,引導學生透 過九宮格曼陀羅思考法,進行主色和副色的顏 色聯想及相關語詞,串連關鍵字成為色彩的感 受描述。 將自然界中適切的顏色比例轉換成果汁調飲配 色,運用東山當地水果,就地取材調配出具有 主題故事的課程成品—東山特調飲品。師法大 自然配色,以美感觀察轉化應用,產生不同體 驗感觀的視覺效果。
* 本課程實施於臺南市立東山國民中學。 黃嘴果鳩
© Mathieu Bally eBird S65201507 Macaulay Library ML 206200751 冠藍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ue_jay 粉紅鴝鶲
©https://twitter.com/r2d2c3poacco 19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20
質感| TEXTURE
109-1 |
網美無極限—質感打卡牆 高雄市立國昌國民中學 邱士良教師
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以生活中常見物 品的質感出發,引導學生練習描述觸覺感受及視覺特徵, 並比較其質感意象的差別。 士良老師以校園環境為主,帶領學生觀察各區域的質感紋 理,運用鉛筆拓印,將凹凸不平的物質表面,描繪成質感 記錄,學生在校內進行各種質感探索並實際用手觸摸,比 較各種材質差異,感受質感呈現的不同樣貌與紋理變化, 課堂上累積許多豐富的肌理素材,讓學生發覺所處環境擁 有多樣性的質感。 蒐集生活中的各種材料或回收物,透過不同肌理材質的配 置練習,運用美的形式原理組構物品,可運用不同技法的 處理方式,改變材質的質感,讓學生從中察覺質感間的關 聯與特性,創作個人質感拼盤。課程最後將所有作品並列 黏貼為「質感打卡牆」,將學生創造出的質感表現方式與 豐富視覺效果加以呈現。
21
教學步驟 • 從生活中的質感出發,透過蒐集各種日 常材料,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 • 在校園進行質感拓印,探索材質差異與 肌理的不同樣貌。 • 運用美的形式原理排列組合質感物件, 學習分析各質感特性和紋路。 #材質差異 #拓印 #質感肌理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22
構造| CONSTRUCTION
108-2 |
從結合到重構
國立恆春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鄭怡婷教師
教學步驟 • 以三角紙插做為單位,透過插梢模組的 構造方式,順向或逆向接合會產生延展 或轉折的結構。 • 由小部件組構出大的形體,嘗試以不同 方式嵌合及組構。 • 運用所學摺紙技能及構造概念,設計出 具整體性與美觀造型的功能性物件。 #三角插 #嵌合 #插梢構件
23
課程設計以主題性模式操作,將手工藝摺紙的手法「三 角插」,用纸張摺成小的三角插件,不同的插接技法將 數個三角插件相連,拚插出更多樣式的大件物品。 由摺紙組件的三角紙插中,以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學 生分組將摺製的三角小型插件從底作開始組合延伸發 展,嘗試拼出具有功能性且具穩固性的構造物件,實際 操作體驗,學習運用不同方式嵌合構件,順向構造接合 即產生延展平鋪的結構,而逆向構造接合則會產生轉折 曲度的結構,透過不同的拼接方向,設計構造應用物件。 怡婷老師引導學生從觀察環境中類似構造的美感現象, 並循序漸進帶領學生從分析、簡單的操作體驗構造概念, 教師也提醒學生應避免以「具象造型」模糊構造主題。 課堂中學生發覺「構造」的規律、統整、重複等特性,其 穩定與牢固取決於構造的接合處,因此學生可以反覆拆 卸三角插構件,試驗重組較具有穩定度的接合模式。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24
質感| TEXTURE
109-1 |
質感聯絡簿
嘉義市立玉山國民中學 張銘修教師 銘修老師的課程分為三階段,分別以「質感採集」、「質 感對話」與「質感轉譯」為主題,藉由觀察與紀錄,引 導學生了解「質感的秘密」。首先說明人體如何感受到 質感紋理,並以超輕土分別拓印自然物與人造物表面 質感,切割成 5 公分見方,加以蒐集成為質感資料庫, 過程中學生比平常更仔細的感受材質變化,從質感的 細微差異累積質感經驗。 第二階段,觀察生活物件的材質運用,小組以生產者角 度討論該物件為何會運用這些質感,是否符合使用者 所需之外,教師也提供特殊質感的書籍,讓學生紀錄 封面質感與內文的關聯,是否符合文章題材,藉由不斷 的對話,探討質感使用的合宜性。 最後學生運用所知的質感經驗加以轉譯,以自我興趣 為題製作剪貼簿封面。教師準備多種白色紙質,學生挑 選契合主題的紙質作為封面,再針對封面材質選擇搭 配紙材,在簡潔的設計要求下,凸顯封面的主要質感, 並在學習單中分析紙質使用與剪貼簿主題的關係,讓 學生對質感應用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25
教學步驟 • 以超輕土採集校園內自然與人工物品 製作成質感資料庫,認識並區分細微的 質感變化,累積質感經驗。 • 運用生活物件引導學生思考質感與使 用目的的關聯,藉由觀察,理解質感選 擇的合宜性。 • 將原先設定的聯絡簿封面質感製作,改 以蒐集個人喜好為主的剪貼簿為試驗 主題,為其封面挑選合宜的紙質,進行 質感轉譯。 #質感經驗 #合宜性 #質感轉譯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26
構成| COMPOSITION
109-1 |
構成窗外的風景—鐵窗花 臺南市立崇明國民中學 郭育君教師
教學步驟 • 先前的美感課程曾帶領學生觀察街道, 老屋的新、舊鐵窗設計引起學生興趣,遂 以鐵窗設計的構成原則為學習動機。 • 教師介紹鐵窗花歷史與照片,聚焦線條 構成的設計,以此讓學生分析其蒐集的 鐵窗花排列方式,並分享美感感受。 • 運用對稱原則,做出四方連續的設計圖, 用白色條狀瓦楞紙依照構圖貼出線條, 完成方形鐵窗花設計。 #鐵窗花 #線條構成 #四方連續
27
育君老師在進行美感課時,發現學生對於新舊交雜的 街景有所感觸,並觀察到老屋同時存在著新、舊鐵窗的 樣式,讓老師決定以線條設計引領學生認識鐵窗花的 構成形式。 由於學生對鐵窗花、甚至對生活周遭的鐵窗設計較為 陌生,教師首先介紹鐵窗花的歷史與製作方式,聚焦在 線條構成的設計元素,以此讓學生分析其蒐集的鐵窗 花圖案,運用何種美的形式原理等關鍵思考,讓學生依 序分享感受。 實際操作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幾何、自然形狀等做出四 方連續的設計,運用對稱原則,完成正方形窗花圖案, 並留意是否符合構成美感,以及鐵窗本身的功能性。接 著將白色瓦楞紙裁成條狀,依照設計圖貼出鐵窗花的 線條。 作品完成後,教師將各式鐵窗花作品集體展示於學校 廊道,在分享創作理念的同時,學生亦選出最符合構成 原理的作品,表達對鐵窗花工藝的美感感受。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28
構成| COMPOSITION
108-2 |
共感.微美桌上風景 國立新港藝術高級中學 駱巧梅教師
教學步驟 • 藉由街道踏查感知地方人文之美,再從 生活周遭採集物件的造型構成,將物件 元素簡化為單位形。 • 引導學生將單位形以連續、對稱的方式 加以組合,運用設計思考轉化成圖花設 計,繪製杯墊設計圖。 • 除了線稿繪製,課程亦採用卡典西德模 板轉印圖稿,以 UV 膠、壓克力顏料及燙 金工具完成圖花杯墊。 #人文感知 #單位形 #設計思考
29
美感教育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觀察、感知美的存在,並加 以學習。巧梅老師帶領學生進行街道尋美踏查,讓學生感 知地方風土人文之美,藉由攝影紀錄具有構成美感的物 件,作為本課程美感觀察的素材。 巧梅老師引導學生分析素材其整體與組成元素的關係, 在學生對構成的美感有所概念後,訓練學生設計思考,運 用點線面的練習,將具象的素材簡化成抽象的幾何單位 形,藉由對稱與連續的方式,將單位形轉化為杯墊的圖花 設計。 教師準備多種媒材用具,學生可以將所設計的圖花,以各 式媒材創作表現,除了直接手繪線稿,亦可運用卡典西德 轉印圖稿模板,以燙金、光固化 UV 膠及壓克力顏料等設 計方式,讓學生思考版面構成與色彩搭配,將生活物件的 圖紋再現於木質杯墊上。 除了上傳社群平台展示作品,亦可為圖花杯墊設計合適的 包裝,以禮物餽贈讓對方共同感受這份美好,以美感妝點 桌上風景。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30
構造| CONSTRUCTION
109-1 |
接的構好
高雄市立正興國民中學 曾惠華教師
教學步驟 • 引導學生觀察構造構面,以牙籤、棉花糖 練習接合成穩固的正方體,再嘗試其他 媒材。 • 認識軟性材質與能產生動態的接合方 式,使用竹筷、手縫線及立方體組裝風 力可動造型。 • 結合穩固性及動態平衡,製作瓦楞紙動 力機械小玩具,模擬生活物件中互相連 動的接合技巧。 #穩固性 #動態平衡 #構造接合
31
惠華老師的美感課以構造為主軸,規劃為三階段的試驗, 分別為穩定—動態—連動的操作歷程。課堂開始先讓學生 了解構造概念,以棉花糖和牙籤練習接合成正方體,再嘗 試不同接合材質,如輕黏土、保麗龍球、橡皮擦。接著,認 識軟材質與能產生動態的接合方式,使用竹筷、手縫線連 接立方體作品,組裝風力可動造型,思考如何才能完成平 衡之美的立體懸掛吊飾造形設計。最後,運用瓦楞紙版, 製作具備穩定且富有動態效果的連動機械小玩具。 教學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材料的選擇與連結的對應關係, 經由構造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理解構造與構造間如何 支撐整體、乘載力量,並發現各種構造的組成方式及各式 材料屬性。 利用多元的材質及不同的組裝技巧,從接合立方體到製作 動態機械小玩具等簡易到複雜的整合練習,學生學習接點 設計與合適的組合形式,觀察各物件是如何組構、並能產 生連動,創造平衡與穩定的物件構造,成為讓人印象深刻 的一段課程設計。
111-112 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32
110-2 學期教師培訓工作坊
美感進行式—視覺溝通的生活應用 會議手冊
發行單位
教育部
出版機關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南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學校
總編輯
姚村雄、吳連賞
執行編輯
劉恩均、林怡伶
編輯協力
林孟儒
封面設計暨內頁排版
陳吉偉
展品美術設計 展品製作 攝影
劉恩均、林怡伶 劉恩均、林怡伶、林孟儒、吳紫均、趙鈺綺、蘇婉儀、林子瑜 吳紫均 特別感謝 提供展品與教案成果之美感教師
南區基地 Facebook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南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學校 電話:07-7172930#3004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 116 號 發行日期:2022 年 7 月
指導單位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協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主辦單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合辦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