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54期

Page 1

慈〡悲 〡 与 〡智 〡 慧 〡的〡 生 〡 活〡 杂 〡 志 信佛的果报 21 布施的四种福报 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 人因为有了信仰  才有努力奋斗的动力  布施是指以慈悲心施舍财物  智慧等福利给他人  求得累积功德  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 12 最有效的忏悔法门 所造罪业无穷无边际  决知当须猛利求忏悔  今说四力法门欲利生  普愿有情除罪还清净  28 免费赠阅 成就一方净土,广结万众善缘。 54 9月至12月 2022 寺院是我们修学佛法,安住身心的道场,因此,虔信三宝,即是庄严道场。

卷首语 MCI(P) 070/12/2021 1 将我们的挫折转化为力量 ◎ 释广声 意解 人生 菩提 清韵 法海 拾贝 磐陀 钟磬 栏目 《普觉》杂志由光明山普觉禅寺所拥有、刊登及 出版,每四个月发行一次。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所有刊登在《普觉》杂志的内容均受版权法保护。 未获得正式书面同意前,请勿通过任何形式,包括 电子媒体或搜索系统,自行翻印。有意翻印者,请 事先联系普觉出版社征求同意。 电话:(65) 6849 5342 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以环保理念出版 由经过认证的 可持续林业工厂 提供的 环保纸张印刷 免责声明: 所有在《普觉》 杂志发表的意见和言论纯粹 属于个别作者或贡献者的观 点,未必代表光明山普觉禅 寺的立场。因此,纵然我方 尽全力确保杂志内容的真实 性和客观性,但因杂志内所 表达的意见或讯息而引起的 任何事故,我方,包括所有 的编辑、职员和受委托者, 一概不承担责任。 2 活到中年 ◎ 三页 3 放过自己 ◎ 晓雪 4 落花有语 ◎ 笨女人 5 从背黑锅谈起 ◎ 晓雪 6 倾听的力量 ◎ 蓝郁 7 助人为快乐之本 ◎ 叶建勇 8 扬善勿扬恶 ◎ 心憩 9 对抗海怪、恶人与蟒蛇 ◎ 净璇 10 生死无我 ◎ 汪来昇 11 不轻初学 ◎ 远尘 12 信佛的果报 ◎ 陈国江 13 一切唯心造 ◎ 远尘 15 从幼年培养慈悲心 ◎ 摘自《五福临门》 16 浅释三种福业 ◎ 张瑞 17 为道日损 ◎ 袁泽 18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 ◎ 体恒 21 最有效的忏悔法门 ◎ 宗东 22 从《坛经》看功德与福德 ◎ 本然 23 略释教观总持 ◎ 月悟 25 八福田浅解 ◎ 常静 26 去妄心 存真心 ◎ 宣化上人 27 《佛说信佛功德经》思想要义 ◎ 通德 28 布施的四种福报 ◎ 陈浦燕 30 在逆境中修行 ◎ 安小悦 ——妙叶禅师“十不求行“解析 32 明教契嵩禅师《尊僧》的思想理念 ◎ 一钵云水 34 本寺活动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广声大和尚 普觉执行主编 传雄法师 普觉义务编辑 释道宏 沈玉兰 特约撰稿 蓝郁 笨女人 叶建勇 心憩 净璇 汪来昇 美术设计 周利珍 编辑协调 周利珍 封面摄影 Alex Goh 印刷 Chung Printing Pte Ltd 63 Ubi Ave 1 #03-01 Singapore 408937 Tel: (65) 6748 8844 出版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电话 : 6849 5342 传真 : 6452 8332 电邮 : publication@kmspks.org 光明山普觉禅寺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电话 : 6849 5300 ISSN: 1793-298X 竹林 夜话 kmspks kmspks_monastery

将我们的挫折转化为力量 我们的心就能够无穷无尽地海纳一切   事后,她开始思索:“我要怎么做?我一无 所有,也无亲无靠。我怎么能帮助他人呢?”当时 她坐在树荫下,见到一根被人用斧头粗暴地砍了的 树枝。那根树枝仅依着一线纤维而支撑着,却给了 她母女俩荫凉。喜度泰受到启发:“这就是我的答 案。无论我怎么被欺压,我还是可以为别人做些事 的。”从此,她收留无家可归或无依无靠的孩童、 被抛弃的孤儿,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抚养他们。而 且她竟然学会了唱歌,并以她美妙的歌声乞讨生 计,来养育及保护着这些孩子们。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见证了她为这么多孩童所 付出的贡献,便为她建立了一所孤儿院。她领养了 约1500个孩子,超过1000个孙子,给他们的生命留 下了不可磨灭的恩惠。虽然她自己没有上过学,但 她的所有孩童们都受过教育,其中不乏医生、律师 和农夫。她的善行让她赢得了无数国内和国外的奖 项。可是,她却认为她一生中所做过最有意义和满 足感的事,是原谅了那个十余年前曾企图狠毒谋杀 她的前夫。她的前夫衰老穷途末路时,抱着病痛和 饥饿,蓬头垢面来到她的孤儿院乞求协助,而她就 像母亲一样施予他饮食住宿。当访客来参观孤儿院 时,她总是向他们介绍她的前夫是她有时很捣蛋的 大儿子。而那个在水牛监督下出生的女婴,如今已 是一名合格的医生,负责其中的一所孤儿院。喜度 泰说:“我认为我生命里所有的悲剧都是推动我去 造福人群的礼物。” 喜度泰的人生事迹带给我们的巨大觉醒是:体 现大慈悲心和不屈不挠精神所散发的无限正能量, 这种伟大的愿力不分宗教。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能力 微不足道,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喜度泰的成就反 驳了这种错误的观点。 当我们誓愿为大众减轻痛苦的意念远远超过 对自己本身痛苦的关注时,我们的心就能够无穷无 尽地海纳一切。无论我们所面对的人生困境多么艰 难,涉及个人的情绪管理失控,如焦虑或忧郁,乃 至全球性的问题,如食品供应、气候变化、生态失 衡等,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起利益众生的宏 愿,那么我们就能滴水成河,聚集力量来齐心协力 克服和超越所有的挑战。 希望喜度泰的生平能启发我们,无论我们富 贵、贫贱、学历职业等不同,但总有机遇可以让我 们发光发亮利益众生,共创更美好的世界。 �� �� 释广声 我 听过很多为克服苦难而感人的真人真事, 但广泛被网传有关喜度泰(Sindhutai) 的人生事迹,确实震撼人心。 喜度泰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贫困区,她想上学 但却被迫要求照顾家里的水牛。九岁时,她遭家 人强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岁的男子,到十九岁时, 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她得罪了总是在当地 胡作非为、欺压村民的流氓,他们为了报复便向 她的先生说了很多关于对她不实的指控。于是, 她的先生愤怒地对身怀六甲的她拳打脚踢,然后 把她晕厥的身躯丢弃在牛棚里,以为牛群会把她 踩踏致死。没想到,喜度泰醒来时却发现有一头 水牛跨着她的身体站立,一直守护着她,并防止 其他的牛踩到她。当她的姻亲过来确定她已断气 时,这头水牛用它的牛角把他们赶走,然后继续 守护着她。不久后,喜度泰在水牛的坚守下,产 下了女婴。她醒来时,才用石头把胎带割断,而 那头水牛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们母女俩。待喜度 泰稍微恢复体力后,她抱着那头水牛发誓:“就 像你在我最需要时保护我,我也要去保护那些有 迫切需要的人。” 喜度泰无法再回娘家,因为他们都排斥她。 在他们的习俗里,嫁出去了的女儿是不可以回来 的。为了避免被剥削,喜度泰只好带着她的宝宝 睡在焚尸场。她收集哀悼者撒在尸体旁的小麦, 放入水中,然后在燃烧尸体的火焰上煮来饱腹。 这样潦倒的日子让她想带着小女儿轻生,因为她 不想女儿和她这样的过日子。于是,她抱着宝宝 躺在火车轨道上,等待火车把她们碾压致死。这 时,她却听到了一位残疾老人乞求饮食的凄惨哀 叫声,她心生怜悯便起身去帮老人乞求一些食物 回来。喜度泰觉得那阵儿哀叫声是来自上天的声 音,让她知道她的生命有比自杀更崇高的意义。

意 解 人 生 3 放过 自己 那么我们还会如此执着和纠葛吗  最终没有一样可以带走  唯有业随身  如果知道世间一切自己 ﹁ ﹂ 的东西  最 近学习水墨画,上课氛围十分轻松写 意。学员中有人年轻时爱收藏珠宝黄 金首饰、水晶琉璃玛瑙、名牌包包,价值不 菲;有人收藏邮票、钱币,甚至有人收集洋 娃娃、卡通人物模型、贝壳、书签和很多贴 纸等。每到一处,尤其是从国外旅游回来, 几个行李箱都装不够。这些东西有些摆放在 橱柜里,有些暂搁床底下,甚至还有些原封 不动地放在家中的小角落, 从未见过天日。日 久未必长智慧,但东西放久长了厚厚的尘埃 却是必定的,甚至有一天,这个以前爱到要 死的东西突然“再次”出现眼前时,竟然似 曾相识,忘了曾几何时买的?哪里买的?为 何要买? 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一天发现这些曾经 拥有的“珍品”竟然成了负担,东西越积越 多,连从厨房摸索到房间都像是要翻山越岭 般才可抵达,好几次还被家中的杂物绊倒。 偶尔要找样东西,明知道有买过,但就是找 不到。这个美好的爱好终究演变成一个大负 担,变成心头的一个大烦恼。 除了物质积累的负担外,心灵的污垢和毒素日 积月累,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及时清除和 揩抹,来个心灵深处大扫除,可想这些毒素会造成 多大的危害。小则危害个人,大至危害家庭、国家 与社会。看看疫情阻断措施期间,人们被逼居家办 公学习,暴力事件增加,社会也频发数起凶杀案。 当然事发的原因很多,但说穿了,还是因为生活压 力大,心中的垃圾积累太多、体内的毒素飙升。更 有一些人追求洋房汽车,吃要山珍海味,用非名牌 不买,但日夜背负着经济重担导致身心疲惫不堪。 是不是欲望少一些,生活会轻松一些?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佛说八大人觉 经》的第二觉知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 欲起。”又“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 说:“心無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所以我 们是否应当学习菩薩的精神,“常念知足,安贫 守道,唯慧是业”呢?随着年岁增长,我们的生命 在一天天地倒数着,今日不知明日事。若还在苦苦 执着于名利、权势、金钱、地位,还在与家人、亲 眷、朋友或自己过不去,是不是愚痴呢? 如果知道 世间一切自己‘拥有’的东西最终没有一样可以带 走,唯有业随身,那么我们还会如此执着和纠葛 吗? 常听说要“放下”,但是说易行难,知易行更 难,一般人说得轻巧,当事人却怎么也放不下。唯 有事到临头,方知“放下”竟是千斤万两重,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又豈是当下想放就放呢? 所以我想,不如先“放过自己”。别再把多余 的东西,无关痛痒的人,过度的感情,过剩的事物 揽在自己身上,我们非万能,万事皆因缘,放过自 己吧!我们少给自己负担,少制造垃圾,少给世界 添麻烦。每日诚心拜佛念经回向,衷心祈愿世界和 平,佛光普照。 ���� 文·晓雪

活到中年 人生无常  是明天先到  还是无常先到 ? 我们无法掌握  傍 晚时分,看着夕阳西下,粉色的云朵让天空显得格外 温柔;微风轻轻抚过脸颊,仿佛安抚着我的心,愿我安 详、平静。卸下繁忙的工作,回到柔佛家乡休息,趁这段时间去 新加坡拜访多年不见的朋友,也让我带回了一个个人生的故事。 在家乡遇到中学同学,20多年没见,眼前的他由于中风, 在家乡休养。经调养后能行走、自理,左手还能抬起,就是使 不上力。他心态积极地说:“现在我也不多想,就是先调养好身 体。” 中学毕业后,他在柔佛新山工作,晚上泡夜店、吃摇头丸, 姐姐不想他这样沉沦下去,就让他跟姐夫去印尼巴淡岛工作。 他从学徒做起,慢慢升任经理,管理600位员工,工作勤奋,一 般只有农历新年才会回到马来西亚。他在当地买了房子,娶了太 太、膝下无儿,生活算是越来越好。 可是一天下班开车回家途中,他竟然一度睡去,幸好车鸣声 把他惊醒,避免意外发生。回到家终于出事了,赶紧送医,但已 过了治疗的黄金期,他中风了。 之后,我去新加坡拜访另一位中学好友。工作繁忙的她, 家业事业两头烧,年迈的母亲生命犹如风中残烛。疫情让她一年 多无法回到柔佛家乡,对母亲的思念只能藏在心底。家中有十名 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一位,兄弟姐妹意见不合,没有人愿意承 担起协调照顾母亲的角色。母亲的医疗照护、聘请看护、购置病 床、营养品等等,她扛起这份责任,只因为一份爱。为了给母亲 最好的照护,这份坚持所带来的纷纷扰扰,她无法圆满每个不同 的意见,只能坚定心念,排除一切杂音。 此时此刻,躺在病床上的妈妈,生命仿 佛是一种煎熬。朋友在照护妈妈的过程中受到 重重的非议、磨难,她坚忍不拔,生命的淬炼 也让她也看淡了生死。她说虽然孩子还小,但 已跟他们交代,如果自己面临生死一线时,不 需要急救,火化了身体就以植葬来处理。她 说,“别看孩子小,他们是懂的。” 2 听到这一则则的人 生故事,脑海中浮现的 就是“无常”二字。无 常,《佛光大词典》解 说为“常住”之对称。 即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 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 皆由因缘而生,依生、 住、异、灭四相,于刹 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 有、今有后无,故总称 无常。简单来说,万事 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 永恒固定不变的。 人生无常,是明天 先到,还是无常先到? 我们无法掌握。很多时 候,我们以为我们还有 时间,迈入中年,父母 也渐渐老去,能陪伴父 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但 是生活的重担却压着我 们不放。是我们想要 的太多,或是我们还没 有看清生命的本质?活 到中年,什么才是重要 的?扪心自问,这个答 案没有别人可以提供, 唯有自己去慢慢去领 悟。 ���� 文·三页

意 解 人 生 从背 黑锅 谈起  而是要建立在智慧之上  约 朋友喝茶聊天,朋友对我谈起她当年辞掉教师一职的原因。事隔多年,这些事 仿佛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因为她替人背了黑锅。 事缘当年,主任叫她帮忙输入各级学生的分数。有位老师也许大意,并没把考 卷交给朋友输入分数。而直接把考卷交给一代课老师,而代课老师在不知情下把考 卷发回给学生 (学校规定不发回考卷给学生) ,结果该名老师发现自己失误,但为 时已晚,竟然想出‘妙’计,先发制人。她对着朋友大吼道:“你怎么没帮忙输入 分数就叫代课老师把考卷发回给学生?”朋友是个凡事隐忍,处处谦让的人,被骂后 虽感到无比委屈,但还是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默默忍受下来。现在回想起 来,知道是自己替别人背了黑锅,那人至今依然‘安好’,有时半夜醒来无法再入 眠。 后来朋友万念俱灰,决定辞职。辞职当天,校长脸上露出鄙夷的眼神, 说:“你辞职是不是为了‘奖杯’那件事?”朋友一头霧水,后来才发现自己又替 人背了一回黑锅。原本负责采购奖杯的是一位能言善道的老师,由于当天朋友负责 的是点算学生人数,但当她看见有位学生不慎把一座水晶奖杯摔碎了,便好心通知 了那位负责老师。那位老师居然跑到校长室告状,说朋友看见学生打碎了奖杯也没 打电话告知家长,结果害家长到学校来投诉。但实际上,她才是总负责的老师啊! 朋友一次又一次背黑锅,一次又一次隐忍下来,因为她始终相信:忍一时风平 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还有另一位学佛班的同学。一天家里门铃响了,开门一看,一名老年男子在兜 售纸巾。朋友并不想买纸巾,但出于一番好意,便给他两元钱。接下来每天的不同 时段,男子都会站在她家门外,苦按门铃等待善意施舍。本来是一时的慈悲心软, 却引来一个“无时无刻的担心受怕”。 所以说人的善良是要有限度的。如果你的善良被人利用与践踏,处处隐忍换来 的是得寸进尺,这时是否应当让对方知道,人行得正便不怕影子歪,无论如何都不 让自己含冤莫白啊!我们应当好好 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利益,不害人, 但也不能孤息养奸。善良和慈悲并 非叫人默默隐忍,而是要建立在智 慧之上。我们如果一味无知地善 良,一味姑息地慈悲,其实也帮不 了自己什么,还让别人踩在足下任 意蹂躏。唯有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善 良、谦让、忍辱、布施才是真正的 大慈悲。 ���� 文·晓雪 5

另一个则在童话的水晶堡垒中翩翩起舞的自己  一个是披着铠甲威风凛凛无惧风霜的自己  我 曾是个旅人,走过荒芜也走进花海,沙漠与绿洲 在心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也塑造两个自 己。一个是披着铠甲威风凛凛无惧风霜的自己,另一个则 在童话的水晶堡垒中翩翩起舞的自己。 哪个自己,我都喜欢,只是这种喜欢很贪婪。亦盼 靴底留着沙尘的痕迹又渴望背囊顺走熏香作为手办礼。 不知不觉,心里混进一只名为贪的兽,它咀嚼着回 忆,吞噬了过往,依旧不饱。天天想着下一站去哪儿饱 腹,可是,它只能想,始终逃不出养病的牢笼。 待我病好了,疫情来袭,轮到地球病了。所谓的大 千世界,竟在短短数月里,锁住一个国、困了一个州、 关进一条街、躲入一个屋檐下…… 渐渐地,掏空了心也喂不饱那只兽。它对我龇牙咧 嘴,好似在警告我说:“喂不饱,谁都别想逃。”一人 一兽就在一地一岗对峙。 三月,天气闷热,已经分不清是哪儿都去不了,还 是哪儿都不想去。我想,我是被兽挟持了,所有的憧憬 都被绑架了。 直到月末,经过庙前见徐徐花落,才想起 三月落的花是故人流的泪,三月的风吹过故人 的梦。 在花树下,刚好一朵凋零的花栖在我头 顶再掉入我手心。我低头轻闻,并没有嗅到香 气。是花香不够清新,还是,并不是每朵花能 飘香? 我开始想着它的来历,想着它的相遇…… 它是刚好落下,还是,它想在我身上写下一页 故事? 它在我手里死去,却在我脑里活了过来。 遍地落花,有枯黄也有粉白,它们曾在高 处相视,也在落地时遥望。不同时间的凋落让 它们看起来都变得不同了。 良久,不敢动弹,站在原地不晓得如何抬 脚离开,好似脚底每朵落花在听我说着它们的 故事,一不小心就会被我踩疼。 过去,在朝气勃勃的花海里游走,只觉得 时光如梭,而今沉浸在一片花殇,反而觉得岁 月静好。 此刻,我不是骑士也不是公主,而是,亲 吻了花瓣又飞走的蝴蝶。 旁人说,这是新马的樱花。它明明有好听 的名字,叫风铃木花。 一僧归晚日,群鹭宿寒潮。遥听风铃语, 兴亡话六朝。下次见面,要更早一些,更早一 点,在你仍灿烂,我未暮年。 花开,我再来,那是重逢也是重新的认 识。 ���� 文·笨女人 4 落花有语

意 解 人 生 7 有 一次外出办活动,和几位学生在熟食 中心用餐。有位脸色疲惫的妇女走过 来讨要30元,声称自己想要搭车回乡,却苦 于盘缠不足。 我随手抽了数张钞票递了给她。 学生们的脸上写着疑惑,对我那么轻易 就相信陌生人的说法感到不可置信。 其实,多年前的我也和学生一样,对这 些讨钱的说法嗤之以鼻,毕竟大部分都是骗 人的。后来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老师, 他对这件事却抱持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掏钱给对方,那是 因为当下我们动了恻隐之心,我们给钱是对 自己的良心负责;至于给钱后对方如何使用 那笔钱,是不是存心欺诈,这是对方及其良 心的范畴,已经和我们无关了。 当时我对这样的诠释感到震撼。 对呀,我们会做所谓的好事,不就是 因为我们看到了某件可怜或值得同情的事, 让我们不忍心置之不顾,所以才作出的反 应吗?这本来就是我们和自己良心的一番对 话,与他人无关。 记得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位禅师 走夜路,碰见一名瞎子提灯笼,好奇之下就 上前询问。瞎子回答说,因为他知道每到夜 晚漆黑无光,所有人都会变成和自己一样的 瞎子。  而在我们的心上  这回答感动了禅师,因为瞎子是为了其他走 夜路的人才提灯笼。然而瞎子接下来的话又让禅 师迷惑了。 瞎子说他是为了自己才提的灯笼。 为什么呢?瞎子又看不到。 原来,瞎子是为了避免其他人看不到而撞上 自己,因此就提了灯笼,照亮了自身四周,也照 亮了其他人的前路。 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我们从小就听过, 但一直不明白当中的道理。帮助别人为什么会快 乐呢?原来,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我 们自己。 晚清名商胡雪岩年轻时常带伞赶路。同一条 路上常有没带伞的人,每逢雨天他就会帮人打伞 遮雨。 久而久之,路上的人都认识了他,并感念他 的义举。后来每当胡雪岩忘了带伞时,其他人都 会争着来为他打伞遮雨。 我们无法否定人性中带有自利性。所谓“助 人为快乐之本”,若说助人之后自己什么好处也 没得到,那或许就构不成这个“乐”字了。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先伸出援手 帮助他人,后来需要时就得到他人的帮助,那不 就是这个“乐”字吗? 同样地,当我们掏钱给对方的当下,我们抚 平了心中的不忍,那不也等于得到了快乐吗? 因此我告诉学生们,帮助别人的关键从来不 在他人身上,而在我们的心上。 ���� 文·叶建勇

6 身 为一名问卷调查员,很多时候会不经意 成了受访者的倾述对象。这是因为在一 问一答的当儿,不少受访者都会将一些生活事 迹拿出来分享,我便乐于倾听。 前阵子所负责的一项问卷调查触及的课题 包括成长背景、健康、婚姻及生育等问题。 起初还担心这样的课题对一些人来说会过于敏 感,所幸大部分的受访者都善解人意,愿意分 享个人的观点,甚至谈的更深入。 决定更爱自己 其中有两位大姐就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她们为人大方,虽然已入花甲之年,心境依 然年经。两位大姐各自经历过一段崎岖的婚 姻,造成不小的心灵创伤,多少影响了她们 的人生观。 第一位大姐目前独居,婚后有个美满的家 庭,她也尽量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没想 到有一天赫然发现丈夫背叛她,伤透了心。她 消沉了好长的一段时间后,决定振作起来,自 力更生,把女儿抚养成人。她洒脱的说:“当 我发现老公不爱我时,我决定要更爱自己。” 那年她才不过30岁。 这位大姐性格直率,谈话的当儿从钱包掏 出年轻时的照片来与我分享。那是一位貌美 如花,很时髦的女子,想必当时不乏追求者。 说起这段往事时,语气中仍有一丝感伤;时过 境迁,她早已释怀,积极过好每一天。我对她 说,你很坚强,这一路走来肯定不容易,一定 要继续为生活加油。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自 信满满的。 勇敢走出感情阴霾 第二位大姐也有类似的遭遇,年轻时原本 婚姻美满,不幸前夫感情出轨,导致婚姻破 裂,让她一度活在痛苦边缘。 倾听的力量 涵盖耐心与包容  一种尊重  倾听是一种关怀  她坦言当警察的前夫当初是个尽责的好好先生,不料升 职后便开始变心。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前夫瞒着她把第 三者带回家,后来被她发现。她果断提出离婚,前夫原本不 肯,纠缠了一些时日,两人最终签字离婚。 这位大姐语气平和的向我叙述她的遭遇,方能感受到她 当年所承受的悲痛。所幸她勇敢地走出感情的阴霾,多年后 找到人生的第二春,与伴侣共谱黄昏恋,相互照料,如今过 着幸福的生活。 做完家访,她对我说:“很感谢你今天听了我的故事, 像是把心中的一些闷事说出来,心情舒畅多了。” 用同理心倾听 没想到我的默默倾听能为这位大姐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让我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关怀,一种尊重,涵 盖耐心与包容。除了用耳朵去聆听,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对 方所要表达的,换句话说,要有同理心(而非同情心)。 很多时候,对方只想借助一双可靠的耳朵把闷在心里的 事说出来,听者无需给予太多意见或评语。静静倾听也是无 声的力量,安抚人心,有疗愈的效用。对我而言,听对方倾 诉犹如听故事般,每则都有可取之处,能够洞悉各种人性, 并且当作借鉴,好与不好皆有其因果。 所谓聆听众生所求,接纳不同的声音,菩萨以慈悲为 怀,用怜悯之心倾听世人的纷纷扰扰,一视同仁。那是一种 高境界,以及高尚品德,我还在认真学习呢。 ���� 文·蓝郁

对抗海怪  恶人与蟒蛇 9 意 解 人 生 他必须承受杀九人的地狱果报  他的选择与行动是否会不同  如果《差劲旅行》的男主角知道  尽管救了千人  Netflix 动画影集《爱x死x机器人》《 差劲旅行》,讲述一艘船出海遇到食人巨蟹海 怪的故事。海怪要求将船开到一个千人小岛, 船员们有两个选择,依海怪的要求把船开到该 岛,或将船开到离该岛更远的无人岛,后者可 避免岛民惨遭海怪吞噬的厄运,但他们将需要 更多时间抵达目的地,而在抵达前,没人能肯 定自己是否会成为海怪的下一餐。通过匿名投 标,除了导航师 (男主角) ,船员们都选择开 往千人小岛,于是展开男主对抗其他船员,坚 持开往无人岛的险峻旅程。虽然男主有伟大的 目标,但他也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他并不介 意为了救千人而牺牲船上的其他九人,船还未 抵达目的地,对抗男主的同事们一一被推入船 底仓喂海怪。即将抵达无人小岛时,男主把海 怪也杀了,烧掉大船,划着小船前往无人岛。 乍看之下,人们多半会觉得男主角令人敬 佩,他智勇双全,不畏恐怖的海怪,以寡敌众 救了岛民。但为了救千人,真的就可以不惜牺 牲一些人吗?这其中没有其它选择吗?我们无 法知道男主心中的真实目的,他是为了崇高的 目标而牺牲他人,还是只是为了自保而把牺牲 他人当成正当理由?如果为了救千人也必须牺 牲自己,他的选择是否会不变? 商人与恶人 《差劲旅行》的剧情令我想起了《佛说 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佛陀的其中一个过去 世,有五百商人出海求宝,其中有一商主名 曰善御,他得知船中有一恶人,想杀害五百商 人,夺取财富。此五百商人皆已达不退转位, 若恶人杀了他们,当堕地狱无期。善御七日审 谛思惟,决定起大悲心,甘愿于百千劫中受地 狱报,亲手杀了恶人,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 无量劫苦,也救了其他商人。从表面上,善御夺 取了恶人的性命,但其实是救了恶人,而恶人命 终得生天界。必须强调的是,善御选择杀恶人的 心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并非常人所 能做到的。如果《差劲旅行》的男主角知道,尽 管救了千人,他必须承受杀九人的地狱果报,他 的选择与行动是否会不同?或是因畏惧果报而什 么都不做?真正的勇者并非勇猛杀敌的战士,而 是知道迎来的将会是杀业的地狱报,也要发大慈 悲心救众。 女子与蟒蛇 幸好在安稳的生活中,我们无须面对杀一 人,救更多人的抉择,但偶尔还是可能碰上小考 验。前些时候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有一女子在 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见一只大蟒蛇朝着鸭子背后 前行,她大喊鸭子快逃命无果,便拿起一根树枝 抛向蟒蛇,最后成功驱走蟒蛇。网民议论纷纷, 反应不一,有人说女子不该干涉大自然的运作, 害蟒蛇错失一餐;女子选择救鸭子的同时,也选 择牺牲蛇,虽然从平等心而言,不应抛树枝去伤 害蛇,但蛇少了这一餐未必会丧命,鸭子被蛇吃 了肯定没命。也有人认为既然人可以吃鸭子,凭 什么蛇不可以?想要救较弱小的动物情有可原, 希望人们将这种心态延伸到餐桌上,不要只是偶 尔“见义勇为”,转过身又去吃动物。至于有违 自然生态,鸭子多半是家禽,非野生动物,否则 它的警觉性也不可能如此差,因此出手相救也不 一定会影响自然生态。我们没有佛陀的智慧,看 不到众生之间前生今世的因缘,事先也不能肯定 所做的选择将带来的果报,但能够做的是看清自 己的思维。若遇上相同情形,选择不行动真的是 为了不影响自然规律?还是因害怕激怒蟒蛇,救 了鸭子反遭蟒蛇袭击?唯有当事人清楚。 ���� 文·净璇

8 遇到适当的因缘  就会开花结果  起了一个恶念  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 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  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颗好的种子  扬善勿扬恶这 个世界很奇特,还是越来越奇特。 放眼每一天城中大小事,引起关注的,总是恶事。哪里有暴力事件,哪里发 生谁欺压谁?哪里发生争吵?哪里有犯罪事件?哪里营私舞弊?这些恶,总会吸 引眼球,总会引起热议,总会成为聚焦。而这些沸沸扬扬,反而为了这些恶制造 了舞台;观者不一定用正确的三观在议论事件,反而在评论区开出的一片似是而 非的杂音。 而善事呢?在这个节奏急速的社会,善事宛如清风掠过,善事宛如惊鸿一 瞥。它甚至悄然而至,又悄然而逝;有的人甚至对于这些善事完全视若无睹,或 者早就把它视为理所当然。 疫情这些年,其实很不容易。大家身心生活都备受考验。但人的善心就因此 淹没了吗?或许不! 妹妹任职于学前特需学校。最近不时有人走进学校里,说:我要捐款!有的 人在捐款之际说:我要以我的弟弟,就是特需孩子的爸爸的名义捐款,但是不需 要让他知道。 走过小贩中心的摊位,看到摊主贴字条免费送餐给需要的人。摊主说,是一些 善心人士自愿认捐的,每天都送出20份。有人看见有这样的捐赠,也纷纷跟进。 学校安排毕业班学生有晚自习,老师、校工和保安都必须加班。有家长很热 心地发电邮给校长,说要捐赠晚餐鼓励努力的学生和辛勤的老师们。送出暖暖的 善意。 到曼谷旅行,来到唐人街庙宇,不是一般旅客会来的。但是还是有旅客来 了,而且还施棺。而比邻的华人医院,也有不少当地人和旅客前来捐钱。这样的 善事,不为人见,却是存在的暖流。 读过那么一种说法: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颗好的种 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开花结果。 希望这个世界会扬善,让善念使我们的心更正向,更美好!让我们在逆境的考验 中也能散发清香,开出茂盛的善意。 ���� 文·心憩

11 意 解 人 生 若轻人  即有无量无边罪  欲学无上菩提  不得轻于初学  下下人有上上智  上上人有没意智  初学 一 天,六祖惠能忽然听到神秀禅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听后说自 己也有一偈,请秀才帮书写,秀才认为他不识字也会作偈语,惠能 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 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惠能于是说了出流传千古的 开悟偈语: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六祖惠能以一个文盲身份初学佛法,周围人都瞧不起他。但 他却认为初学佛之人不可轻视,最下等的人往往有最上等的智 慧,最上等的人也往往有意智不达的时候,若轻视初学佛法的 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惠能以自己超凡的悟性,在初学佛 法不久便赢得了大众的赞誉,还从五祖弘忍手中继承了心法和衣 钵。他以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初学不可轻视的道理。 佛陀住世时,曾向波斯匿王宣说了四不可轻之理。一是太子 年岁虽小,然有朝一日成为国王,权柄无限,故不可轻。二是蛇 子之躯体虽小,然所含毒性能杀人,故不可轻。三是小火虽微, 然蔓延扩展,能烧山野,故不可轻。四是沙弥虽小,然随年事增 长而修持,终能得圣道而有神通,为世间最不可轻之力量。在四 不可轻之中,“沙弥虽小不可轻”一直成为佛门中不轻初学的代 表公案。 据传,印度阿育王崇信佛教,见到出家人都至诚恭敬礼拜。 一次,阿育王遇到一位法相庄严的小沙弥,想上前礼拜,但想到 自己作为一国之主在众人面前顶礼沙弥,有失尊严。如果不礼 拜,则又有失作为佛弟子的恭敬。为了不使人看到自己礼拜,又 能表达对出家人的恭敬之心。于是便将沙弥请到无人处礼拜,拜 后叮嘱沙弥:“请不要向人讲说我顶礼你的事。” 这时,小沙弥见路边有一小瓶子,便以神通力将自己变进瓶 子中,又从瓶子中变现出来。沙弥对阿育王说:“请国王也不要 向别人讲说我能进出瓶子之事。” 阿育王见到沙弥有如此神通,当下豁然顿悟:即使是小沙 弥,也的确不容轻视。从此,彻底除去了心中的贡高我慢之心, 对所有的出家人都更加恭敬虔诚。 从上可知,学佛修行都是从初学开始。现在看似愚笨的初 学,不久后有可能成为佛门龙象。因此,我们应当以平等心不轻 初学,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引导初学者的修学,使他们尽快 地福慧双增。 ���� 文·远尘 轻 不

10 生死无我 若有来世  仰仗的是这一世  若无来世  则也没白活这一世  生死的福祸  往往在一念之间  其实越放得下  越能获得善终 前 几日,和好友文慧谈及我 (以 后) 的丧礼时,我说:“若我 早大家一步,希望我的告别式不要哭 哭啼啼,应该大唱卡拉OK,最好好好 庆祝一番。”而身为虔诚佛教徒的她 则回复:“那时,若你有机会回到灵 前,看到大家都在狂欢,而你需要有 人帮你超度时,没人帮你‘加持’, 搞不好你会笑不出来。我宁愿帮你多 诵经。”从宗教的层面来说,我是完 全同意文慧的观点的,毕竟我这样俗 世的人,一生中有意无意积攒的“恶 果”可能也是不少的。 不过,其实我对于“生死”是看 得比较淡的,甚至对于早点拍遗照, 自己选骨灰塔位,要穿什么寿衣等 都不避讳。若能在有生之年,处理好 以后无法处理的一些事情,这也算是 一种“善终”。我更愿意将佛教,作 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来看 待,让人有一种思辨的力量,去分辨 善恶,去养正气与慈悲心,并且能逐 渐放下在世俗中看得很重的“我”。 人,因为有“我”而伟大,却 也因为“我”而堕落——有“自我” 的意识,才能好好定位自己,意识自 己的优缺点、如何与大环境相处等, 但也因为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往往无法意识到天外有天,或感知我 们眼睛看不到的事情。于是,佛家思 想劝人放下自我,以平常心看事情, 有意识地善用“我”这个“臭皮囊” 去累积善缘与修心。《金刚经》亦 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 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通过佛家阐述,人死后会进入一 种称作为“中阴身”的状态 (一般能维持四十九天) ,即阳 寿已尽,但尚未能投胎的状态,这个时候,或许已没有了任 何实体感知等,但此时是否是“真我”?是不是就是人类一 直追求的“肉体”以外的世界?理论上,任何人的这辈子都 没真正“死”过,即便是濒临死亡,也不是“死”。 释尊在世时,一直不鼓励修行时使用神通(即便有) , 也延伸成尽可能不“怪力乱神”,反之应该重视这一世的修 行,善用这一世作为“人”的机会。人生实在无常,我们无 法通晓上辈子,或很多世前我们累积了怎样的业,但能确 定的是,我们有“大限”,身体必将腐败,都得“离开”人 世。若是如此,不如用更豁达、宽广与坦然的心胸去面对, 在有限的能力内做好自己的“死前规划”。 一直很喜欢《庄子·至乐》中,庄子“鼓盆而歌”的典 故:即庄子在吊唁妻子时,不但没有大悲大哭,反而是拿着 瓦盆敲打,还唱起歌来。也正是那位和他辩论“鱼之乐”的 惠子此时指责他,认为他行为乖张,很是糊涂。但庄子却不 以为然,反之认为“现在人死了,只不过是恢复原来的样子 罢了……我妻子不过是安寝于天地之间,我要是还在旁边嚎 啕大哭,那就是太不通达于天命了,所以我不哭啊!”虽说 是道家典故,但能“道法自然”而回归“本真”,这样豁达 的胸怀,和佛家的观点是极其相近的。佛陀仍是王子时,也 曾因见老者、病苦缠身者、死者,而感悟生老病死之无常, 而开展了修行的旅程。 思考了我和文慧的对话,其实,任何祭拜凭吊死者的方 式,都是给“活人”做的,若人活着能积善修福,其实生前 死后,都会有很多正念的回向与善报。我相信生死的福祸, 往往在一念之间,其实越放得下,越能获得善终——若有来 世,仰仗的是这一世,若无来世,则也没白活这一世。随缘 随喜随心,南无阿弥陀佛。 ���� 文·汪来昇

12 好 友杨什么时候开始信佛的我不知道,但我确信 他是一个虔诚的信佛者。 他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不幸夭折,这也许是他信 佛的契机。不久又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为保孩子 平安健康成长,他给孩子到寺里写了名字,点灯保 平安。后来孩子顺利上学,考上大学,又考上国家 公务员,一切如愿。而他自己则弃官从商,生意做 得很顺利,到绍兴开了公司,买了房,买了车。 他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菩萨保佑。所以,家 乡建观音庙时,他捐了绝大部分款。每年同学会、 战友会,亲戚家里有红白之事,他都可能因为生意 忙而不能出席,惟独观音菩萨的出生日,成道日, 出家日,他们夫妇必要回来敬香礼佛。 我问他,果真有菩萨保佑吗?菩萨真的这么灵 验,有求必应?他说是真的。然而我却是怀疑的。 我觉得,人们信佛求菩萨,千百人可能有千百种目 的。如果求菩萨就是为了孩子平安成长,学习好, 考上大学,当上官,当大官,为了生意兴隆,为了 家人身体健康,为了作恶后躲避惩罚,为了钱越挣 越多……,菩萨未必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求菩 萨保佑的人中,一定有很善良的,也一定有很不善 良的,甚至还有作恶多端的。菩萨若是有眼,也不 可能善恶不分的。从落马的一些贪官来看,也有不 少的人是信佛的,但他们求菩萨是不要让他们的罪 行暴露,结果怎样?要么是求菩萨没有用,要么是 菩萨也不答应。他们还是遭到报应。 但好友家心想事成,处处顺利,我又相信是由于他 信佛的结果,是信佛的果报。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 的。人因为有了信仰,才有努力奋斗的动力。因为有了 信仰,才有了持久的恒心。因为有了信仰,才对生活更 有信心。友人信佛,是他因此改变了做人处世的方式, 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结果。 因为信佛,好友学会了坚持。电影《少林寺》里的 方丈在为弟子受五戒时问能持否,就是要求弟子必须 要有坚持的毅力。信佛如此,做什么事都如此,难在坚 持,也贵在坚持。有佛在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每年观音的出生、成道、出家日好友都坚持回来敬香 礼佛、从不敷衍这一点,足以说明他一家都养成了无论 做什么事情都能坚持到底的习惯。坚持往往就是成功的 关键。 因为信佛,他奉行与人为善,诚信经商。无论是做 生意,还是做人,他都能做到真诚待人,诚信为本,因 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许多客户都成了长期合作伙伴, 生意也就越做越好。 佛也好,菩萨也罢,其实都没有帮他做什么,一切 还是靠他自己。但好友坚持认为是菩萨保佑了他,这也 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好友信佛,从而改变了自己,使自 己变得更善良,更真诚,更能坚持,更能刻苦,从根本 上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学佛也好,信佛也好,原本不应当求佛菩萨给予你 什么。信佛之后,自己应当懂得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具有 佛性,使自己拥有一副菩萨心肠。懂得知足,惜福,舍 得,诚信,助人,节欲。当自己美好的品行展现于世人 的时候,便会觉得人生处处莲花盛开。这就是信佛的果 报。���� 文 · 陈国江 信佛 的 果报 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人因为有了信仰, 才有努力奋斗的动力。

13 一切唯心造 做到在顺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 在逆境中也不要失去生活的希望  一切唯心造  万法由心生  佛 教认为,每个人心中所产生的 或快乐或悲观的心理都是我们 内心之所造作。当心境愉快时,看到周 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令你心情舒畅;当 悲观失望时,即使面对最美丽的景色, 也会无动于衷。经云:“若人欲了知, 最后是达摩禅师曾说过,我 只求心,不求佛。世上有那么多的 佛,你到底求哪一尊好呢?求人不 如求己,其实佛就在你心里。古人 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做。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三界 唯心,说的是住在三界之内,是因 为我们凡夫心显现的结果,如果能 悟道成佛,就能跳出三界,脱离轮 回,所以,在佛的眼中,三界空无 物。 一切唯心造,万法由心生。我 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遭遇 不同的顺逆之境。不论在何种处境 中,都应当明白“一切唯心造”的 道理。做到在顺境中保持乐观的心 态,在逆境中也不要失去生活的希 望。这样就会平静地度过人生的各 种境况。 ���� 文·远尘 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件事情是 好是坏,取决于你的态度。你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就 决定了你看待事物的观点的悲喜变化。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我们都能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看待所遭受的各种境 遇,就一定没有忧愁和烦恼。 佛法注重修心,正所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惠 能大师说: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第一句是说我们若想求心时,这个心早已把持了你 自己。心很灵敏,求心时还不能被心知道,虽然心是自 己的心,但因堕于红尘,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不能够起 心动念去求,一起心动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 行都是无心悟道,若有心,道不会现在眼前,所谓“无 心合道。” 第二句是若想成佛只能求心,佛是心造,不是佛 作。佛就在心中,想要修道成佛必须明心见性,从心灵 深处寻找答案,正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第三句说佛性不在别处,就在心里,所谓水清月 现,心清佛现。凡心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已经 现在眼前,所以学佛的人要小心,凡心一生便是罪生, 起心即差,动念即乖。起心动念都是罪,有罪自然就见 不到佛性,还会受到果报。

菩 提 清 韵 15 都应本着慈悲和智慧  尽心尽力加以方便救护   飞蛾赴灯  小虫被捕  鸟雀受伤  蝼蚁被踏  鱼虾被网  走兽被逐……  看到所有的动物遇到困境  慈 悲心是各种善行的根本。慈悲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第一种是救济贫苦,第二种 是戒杀放生。第一种是对人,第二种是对动物。 救济贫苦的善举较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可是“戒杀放生”就难了,这主要 是一般人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而我们又很少加以阐扬。 一个人如果要长寿,不但要救济贫困的人,而且要慈心爱护所有的动物。譬如 说:看见小孩于无知地捕投蜻蜓、蝴蝶、蜜蜂、蚂蚁、蚊蝇、金龟子、毛毛虫、小 鸟……等小动物,或者用线绑住小动物在虐待玩弄时,应加以劝告或禁止。因为这 种行为不但损伤生命,而且会增长杀的习气,长大以后,容易成为一个没有仁爱心 的人。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描述这种玩弄动物的儿戏,并且感叹地说: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不但这样,我们教育子女要从小就培养他的仁爱心,看到所有的动物遇到困 境,例如:飞蛾赴灯、小虫被捕、鸟雀受伤、蝼蚁被踏、鱼虾被网、走兽被逐…… 都应本着慈悲和智慧,尽心尽力加以方便救护。 除此之外,还不可随便把热水浇在地上,因为地上和地里都住着无数的小昆 虫。这么做,不但会伤害到他们的性命,同时也会使我们遭到短命的恶报。 同理可知:沸汤、肥皂水、石灰水、浓盐水、消毒水、水泥、化学药物都不可 随便乱扔或倒在有虫的地方,以免减损我们的福寿。 佛陀致诫我们:空瓶子、空罐子、空缸、空的塑胶盒或桶子……都应该倒置在 地面上而不可仰着放。因为仰着放,下过雨后就会积水,水积久了就会生小虫 (如 孑孓) 。我们要用罐子时,一不小心把水倒掉,小虫就会干死,也是杀害生命!挖 盖房子、挖筑水沟时,不应使水泥地和水沟下雨后积水才好。因为积水那部份,积 了一两天,就会有蚊虫在水中生卵,长出小的幼虫。到了晴天,就会把虫晒死。

14 同样的道理,也不可用沟内 (有虫) 的泥水,浇花或浇菜。 科学上有ddt等杀虫剂导致肝癌的 实验报告,所以我们在家里边千 万不要使用杀虫剂。假如可能的 话,甚至连“蚊香”也不要点, 据说蚊香对孩子的脑神经也有不 良的影响。为了防范蚊子和蟑 螂,我们宜从安装沙窗和环境的 洁净下手,才是根本的办法。因 为杀害其他动物,最后必然会害 到自己。佛经上说:杀生会遭到 多病和短命的果报。科学上也证 明了使用杀虫剂,会污染我们自 己的水源、空气和环境,破坏生 态,损害健康。 要把仁爱心充分发挥,就必 须要“放生”和“施食”。“放 生”就是上菜市场时看见有鱼、 鸟或其他动物被关、被绑或要被 杀时,尽力解救它,使它恢复自 由。“施食”有两种,第一种施 食是喂小鸟、小鱼或其他野生动 物,例如每天洒一些小米在院子 或房子外面,让小鸟吃!以免小 鸟肚子饿去觅食小虫,无形中又 减少了杀生的机会,这也是在积 阴德啊! 第二种施食是施饿鬼或孤魂野鬼。这种施食需要念咒语,才能 产生好的效果。因为有些饿鬼的喉咙像针孔那么小,食物咽不下 去,咒语可以使他的喉咙张开、胃口变好,也可以使食物变得很 多很多,或使食物变得美味。《禅门日诵》、《佛门日诵》或一般 早晚课诵本都记载这些咒语。例如“破地狱真言”、“普召请真 言”、“解冤结真言”、“灭定业真言”、“灭障业真言”、“开咽 喉真言”、“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等。 《优婆塞戒经》上告诉我们:每餐用饭前,应先供养十方三世诸 佛菩萨。(跟圣贤结缘,来生则容易亲近他们,接受他们的教化)供 养完毕应以专用的小汤匙盛七粒米饭或一寸的面,拿到外面去供养鬼 神。并且诵念下列的咒语: ➊ “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诃”(三遍或七遍) ➋ “大鹏全翅鸟,旷野鬼神聚,罗刹1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唵·穆帝莎诃”(三遍或七遍,并弹指三下。) ➌ “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供。” “唵·穆力陵莎诃”(三遍或七遍,并弹指三下。)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诸君欲进一步了解施食的咒语和典故,请参阅《大般涅槃经 》 等经典。 ���� 文·摘自《五福临门》

 真修行即是 ﹁ 勤扫粪 开 始习禅,不得要领,把禅的经典、禅语、禅话、禅诗、禅公案……都收集起来, 案头堆满禅籍。几年后,习禅的笔记数十本,建立卡片数千张,自以为有了这 些“财富”,就可以学到禅了。 起初,当尘世思潮涌来时,就翻翻这些笔记或卡片,对照对照,对暂时停止思绪 乱涌起到过一些作用。但时间久了老是玩这一套,就不显灵了。翻的笔记、卡片越 多,心力越不集中,这个话头这么说,那个话头那么说,久而久之反而心力分散。 后来又逐渐筛选,由数千张卡减少到数百张,乃至数十张。直到去年七月,从我外 甥参加高考作文题中,深受启发:“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到了一 个渡口,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 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许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 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些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到这个年轻人哪一个都 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把诚信抛进了 水里。”我问外甥你抛弃的会是什么?“当然其它几个背囊皆可抛,惟有诚信不可抛 啊”。我一时茅塞顿开,啊!这不仅是年轻人跋涉漫长人生道路的问题,也是习禅者 跋涉途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百喻经》里“愚人食盐”的故事指出:盐是百味之源,放得适量,美味爽口。 愚人认为味美是放盐的缘故,就抓一把放在嘴里,结果苦涩不堪。若将三藏典籍当作 学问研究、知识探计,贪语言文字而不求实用,哪能品尝到禅味呢? “禅非语文能阐扬,离执离妄可品尝”。禅宗不立文字,是指打破繁琐的经论义 解,破除文字障。千经万论,相近相似。佛经上说“一句了然超百亿”,都是强调一 个体悟、自知。禅师们说:“举得一百个话,不如拣得一个话;拣得一百个话,不如 道取一个话;道取一百个话,不如行取一个话。”我还立那么多的卡片,岂不是“空 拳指上生实解”。于是我抛弃了那些“账富”,专注于“说取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 取一尺不如行取一寸”的“行”字上的功夫。如果把宗门那些寻章摘句的卡片视为“ 珍宝”,舍不得抛;正是“从门而入,不是家珍”,犯了“死在句下”的大忌。 真修行即是“勤扫粪”。参禅的着眼处在于降伏其心。一个真正的禅者,从世间 法的名利得失、人我是非、爱恨缠绵的种种冲突中,逐渐从心灵上打扫干净,的确是 一条很艰辛的漫长道路。当我拥有那么多背囊,一个也舍不得丢时,实在是参禅者的 大病。 为道日损。损什么?天天要甩掉一些脏东西。把某些概念甩掉,某个执著甩掉, 自以为是的观念甩掉,心灵净化了,生死苦乐完全操纵在自己手里,不要别人 (文 字) 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心不停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财富”上,才能把清净心 (真 我) 挖掘出来。这时心明眼亮、空空朗朗,对禅也就不陌生了。 ���� 文·袁泽 菩 提 清 韵 17

16 浅释三种福业 修行者常以智慧观察  了知出世间之法要  远离世间尘缘杂想  在 《增一阿含经》中,讲述了佛在舍 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弟 子,应当修学布施、平等、思惟三种福业。 第一种福业是施福业。 指修行者若遇 到贫穷人前来乞讨时,需要饮食就供给饮 食,需要衣服就供给衣服,乃至医药卧具 等物品,随其所欲,尽皆施与。这种由于 布施所获得的福业,称为施福业。 经中说如果有人能够以欢喜心,以 衣被、饮食、汤药、卧具、香花、房舍等 物,布施给沙门、婆罗门、贫穷者、孤独 者、无所趋向之人,满足这些人不同方 面的需求。布施者对自己的布施之物,当 毫不怜惜,作无相布施。除了物质的布施 外,还可作身口意三业布施。这样的布施 才有福报,因而称为施福之业。 第二种福业是平等福业。 指修行人能 够严持戒律,心头从来不生恶念,精进修 清净行,语言和雅,令人欢喜,并且能以 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护念一切有情众生, 令得安隐快乐。修行者以这种平等慈悲心 对待他人,就能获得福报,因而称为平等 福业。 经中说修学平等福业的人,首先应 当严格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在持守五戒的基 础上,还能广行布施,言谈悦人心,以 谦恭真诚之语待人。在持戒的同时, 修行者还能以慈悲心平等普覆十方一切 有情,令都得到安隐快乐。还能以慈悲 心、欢喜心、护持心充满十方世界,这 种修学就是平等福业。 第三种福业是思惟福业。 指修行者 常以智慧观察,了知出世间之法要,远 离世间尘缘杂想。这种思惟出世善福之 业,称为思惟福业。 经中说修行者若能做到念起即觉, 意起即修三昧,依无欲、无观、灭尽、 出要等,修诸种觉意,从而对出世间的 各种法要有清晰的了解,还要远离世间 各种尘缘妄想。修道者能经常用智慧观 察,如理思惟修学法要,以这种方式思 惟出世善福之业,称为思惟福业。 修道之人若能精进修学布施、平 等、思惟三种福业,不仅自己的德行会 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还会得到有智慧 之人的亲近。将来还会因为修学三种福 业的功德,往生善道。 ���� 文·张瑞

法 海 拾 19 要  其次我们才考虑是不是能够了生脱死  是不是来生能够往生佛国  要先从眼前的事情解决  而不是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很高  只看远处  不顾脚下  开始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  在漫长的过程中  心灵就会长出  渐渐意志就会消磨  这对学佛来说是很可怕的  ﹁ 以人为本  立足人间 ﹂  在家学佛要以现实人生的 本位为出发点  以佛法在世间的应用为立足点  以现实生命的提升为落  以诸佛菩萨的成就为目标 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落实佛法  提升生 命质量  基本信念是学佛者正确方向的保证  但学佛不是只有信念就能成就 的  还需要一个可供具体落实的人生规划  在家佛弟子的人生规划  大 致可分为三条  1 长期规划 ——终极的理想和愿景 古人说  器大者  声则宏  即器具的体量越大  其声音也就越宏 亮  隐含之意是  人应该有长远的目标和宽广的胸怀  学佛不同于世 间的事业  是出世之大道  应该有一个究极的目标作为奋斗的力量和 精神的支撑  这个目标当是一生甚至多生所要达到的目的  学佛最终 是要脱生死  断烦恼  证取无上涅槃佛果  所以在家弟子一定要时常  愿究竟成佛  还要有出家学佛者的清净心行  有出家大乘行者自利利他的胸怀  只有愿望广大  才能悲行心切  终极的理想和愿景  是学佛者 的信心所在  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所在  到信仰的坚定程度  所以在家弟子在学佛 过程中不能没有一生愿景的长期规划  (文转下页)  莲花净洁神圣  但出自臭秽的污泥  世间虽说是染污的  不净的  正是在这苦空无常的世间  才能够成就清净的解脱之道  苗木离 开了泥土就无法生存  成佛之道不外福慧同修  悲智双运  脱离了  解慧的世间  哪里去寻找体悟佛法真理的场所呢 ? 经中说一切 世间是菩提道场即是此意   学佛不舍弃一切世间的事业  成就出世间的大道  太虚大师开示  仰止唯佛陀  完成在人格  即佛成  是名真现实   以人为本 · 所从所学 就是要以现实生命的收获为主要宗旨 学佛不能消极颓废  坐等生死  也绝不能只是期待来世的安乐  而忽视现实生命的养成  在现实中有很多学佛失误的例子  有些居士学佛多年  诵经拜 佛很用功  供养三宝也十分虔诚  在寺院时非常快乐  但换个环境立 刻愁云密布  与家里亲人关系一团糟  单位同事相处僵硬生冷  朋好友格格不入  老死不相往来  还有些居士没学佛尚比较顾家  学了佛  念佛坐禅第一  工作不要了  家庭不管了  父母妻儿忙得不 可开交  自己闭眼不见  只管自己清静  不问家人劳累   由埋怨到恼恨  日长天久渐渐形成磨擦矛盾  甚至造成家庭失和的 为什么会这样 ? 多数是没有处理好学佛与生活的关系  也没有找 准学佛的位置  佛法与生活不能融为一体  学佛首先要把个人身边的 事情处理好  营造人与人和谐的环境  这不仅是人际的关系  也是学 佛者对非信仰者的风范问题  在家学佛应把修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 用 佛法指导生活  启悟人生  人生要有四大选择  一信仰的选择  果的选择  三良心的选择  四道德的选择  这是作人的四大根本  人 不能没有信仰  信什么 ? 最重要是信世出世间的因果律  学佛的道路上要有一种信念 

家佛弟子通称居士  佛教居士有两种意义  广义指一切  敬重佛 教  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  狭义指已经拜过师  皈 依了三宝的在家信众  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  但 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  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 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  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   以人为本   具体说来  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   以人为本 · 立足人间 就是成佛在人间 我们对所敬仰的诸佛菩萨  不能视为崇拜的偶像或万能的神祇  实际上他们只是我们理想境界的效法对象  佛弟子的一切所作所行  都要以佛菩萨的人格   成就和言教作为自己的规范和准则  ﹁ 以人为本 ﹂  《阿含经》中佛对弟子说  诸佛世尊皆出自人间  并非天上而 得  也不是由地狱   畜生所得  还记载  因为佛是至圣的世 尊  人间所恭敬的对象   于是向佛请 教 ﹁ 慈悲的佛陀  ? ﹂ 佛回答  ﹁  因为我生于人间  长于人间  间得佛  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  一切圣贤道果  无论是须陀洹  斯  阿那含  阿罗汉  还是菩萨佛果  都从人的这个身份证得  在 ﹁ ﹂ 这块福田上  只要认真耕耘劳作  就一定能够收获各种善法 的果实  有这样的教导在前  所以印顺法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 说  佛陀是凭借人身而得正觉解脱的圣者  千万不要把他当作神来看 待  佛不是神  他是人  是觉悟了的人   古代祖师常说  与佛无差别  佛是众生已觉悟  众生是佛在迷中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常人学佛很容易犯两个错误  即鬼神的信仰和 知识的探求  不明理论的人容易流落于鬼神的信仰  把佛菩萨当成神灵 一样的崇拜  信佛只是祈求发财  祷告平安等功利心的表现  另一种是 知识的探求  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 学佛要学可以操作  实用的精神内 涵  提升生命的品质  信佛是信仰圣贤的伟大人格  以此开阔胸怀  拓 展眼界  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  以人为本 · 立足人间 就是学佛在人间  将身心清理干净  才能得善法财宝  入善行大道  学佛要注意的是  学佛在人间  以人为 主  以提高自身生命内涵最为重要  千万不要去追逐神异之类的东西  一旦有所求  就会有挂碍  有挂碍就会有恐怖  继而会有障碍  有障碍 就会出现磨难   心无所求  就能与佛   与圣贤相应  法相应  就能清净     立 足本位   佛告诫弟子   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是 ﹁ 以人为本  立足人间 ﹂  实践佛教的生活  要坚持戒定慧 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 18 在

法 海 拾 贝 21 今说四力法门欲利生  普愿有情除罪还清净  所造罪业无穷无边际  决知当须猛利求忏悔  忏 悔是一种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普贤行愿品》中说:“从无始 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若其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间,不能 容受。是故从于今日,乃至尽未来际,须恒求忏悔。”因从无始来,故易 解了。实际上今生所造罪业,亦是如恒河沙数,非是算数分别之所能知。 《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若不勤求忏悔,应下三涂恶道。 中国历来相传多种由祖师大德们编辑,融事理于一体的忏仪,如“ 三昧水忏”、“大悲忏”、“法华忏”、“药师忏”、“净土忏”等。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忏除罪业,当依四力。”一者破坏现 行力,又名能破力、拔除力、追悔力,谓对现前当下所造恶业,猛利忏 悔,誓不再造,有劫夺罪性之功用。二者现行对治力,对前世今生所造 罪业依六法忏除: ➊ 读诵大部甚深经典,如《大般若经》、《金刚经》 等,但读诵受持一句偈等,忏罪获福不可限量。 ➋ 念诵陀罗尼密咒,如 念大悲咒可忏除“千佛出世不通忏悔之罪”,念往生咒可“拔一切业障 根本得生净土”。 ➌ 观想佛菩萨形像,如观想“金刚萨经”,菩萨放 光加持,罪业排除于毛孔,最后与彼无二无别,通体透明晶莹彻亮罪业 尽除。 ➍ 礼拜、造塔、供养三宝,承不可思议力加持忏罪获福无不如 愿。 ➎ 称念佛菩萨名号,如至心的念一句弥陀名号,当下忏除八十亿劫 生死重罪。 ➏ 真空信解力,以现量证得人法二无我,彼时则“诸法毕竟 空,由因缘假合,罪业亦如是,以无自性故”。三者遮止力,精严慎密 的护持律仪戒,以戒德自然任运能调伏烦恼,使身心清凉,令罪业不起 现行故。四者依止力,如法皈依三宝,承斯力无形摄护,并能断除恶性 之异熟果。如是四力结合而忏悔,则无罪不消,无业不亡也。 忏有理忏、事忏之别。理忏者,即“罪由心起将心忏”、“罪业如 霜露,慧日能消除”以证空性故,罪业了无立足之地。事忏者,即在事 相上种种能见闻觉知之忏法,如诵经、持咒、礼拜等。然在凡夫地,切 不可执理废事,堕恶趣空,当全事即理,证入真空。 普愿有情除罪还清净。今说四力法门欲利生,决知当须猛利求忏悔;所造罪业无穷无边际, ���� 文·宗东

(文接上页) 2 中期规划 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誓言再好再大  不去实践如同镜花水月  惟有落实到现实操作  理想才可能实现  落实需要在终极的理想下 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中 期修学规划  就是准备在一两年内读多少典籍  三五年要跟师父学多 少佛学知识  对佛法要有多深的了解  十年八年内准备在修行上达到 什么样的状态  同时要考虑到工作   事业的规划  中期规划不是铁板钉钉  要有弹性  要根据时间  空间的转变而 作调适  不同的阶段制订不同的任务  一个目标完成  再接着安排下  不同的人有各自差异的修学内容  不能照搬别人的内容  借鉴他人的方法     是长期目标的具体行践   3 短期规划 ——每天的落实与操作 实际就是每周  每天乃至每一分钟的目标计划  很多人理想高标  充 满了人生的激情  善于制定庞大的计划  可是一旦落实到生活中  往往不知  不会珍惜小段时间的光阴  时光一点点消耗于无谓的繁琐事务中或白 白的叹息声中  空有理想  蹉跎岁月  不胜悲伤又无可挽回   在家弟子一定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 每一天到来之 前  都要认真的安排迎接  让自己的身体    智慧每天进步  时时刻刻将心与三宝的教导相应  争取每一秒钟都过得充实自在  人一旦 适应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  就会顺着惯性往前走  习以为常了就会成为一 种规律  长期愿景  中期目标固然重要  相对于前二者  不起眼的短期规 划实际最重要  因为它是最基础的落实  这一关不能实现   远期目 标都会流于无益的戏言   在家弟子特别应该慎重对待每一天  不要浪费生命  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是 ﹁ 以人为本  立足人间 实践佛教的生活  要坚持戒定慧  处理好家庭生活  社会生活  宗教生活之间的关系      同事为践行方法  用以感化社会  摄受他人  在人间生活的基础上来落实佛法  在现实生命中体验佛法  佛陀是这么教  古往今来的祖师大德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 在家学佛的人生规划有   短期三个层面  涵摄人的全部生活  终期生命  相互成就  圆融一体  基本信念是方向性的指导  保证人生规划的正确性  人生规划 是在现实中的操作与落实  确定基本信念的实践落实  这两者犹如车的双 轮  鸟的双冀  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有了学佛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   事业和家庭中  在家弟子们  �� �� 文 · 20

法 海 拾 贝 23 遮诸恶法  不令得起  敢名遮持  亦言总持  持一切善法不漏失也  总持者  即是叹陀罗尼德  此言能持   持诸善法不令漏失  出 国清寺,站在丰干桥上,迎面一座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 (一亭) 大居士题 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的照壁赫然入目。 明末高僧、天台宗第三十一祖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指出:“佛祖之要,教 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观二门,即 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此二门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 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佛教圣典各种说法,自形式而内容 加以分类、整理、推判、科释而令学人掌握教法精髓,深究其义理,称教相门;为体 验其教法而依之实修种种方法,称观心门。天台宗之根本典籍“天台三大部”,《法 华玄义》、《法华文句》二部,主说教相门,傍及观心门;《摩诃止观》则主说观心 门,傍及教相门。教中有观,观中有教,“教观双美”为天台宗之特色,诚系中国佛 教之精华。 总持者,即是叹陀罗尼德,此言能持、能遮,持诸善法不令漏失,遮诸恶法,不令 得起,故名遮持,亦言总持,持一切善法不漏失也。 《妙法莲华经》明三陀罗尼:一、旋陀罗尼者,旋转之义,从假入空,观能旋转, 观假入空,即转破界内外诸见爱,得入空真谛。一心圆破界内外诸见爱,即是圆教陀罗 尼,实证此陀罗尼即圆教“相似即佛”之初信至七信位。若预入此法流,则是圆教“观 行即佛”,能够圆伏一切惑,见佛性,称“初旋陀罗尼”,天台智者大师二十三岁时入 大苏山实修“法华三昧”,便实证此不思议境。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即是从空入 假,旋转分别入界内世谛、界外世谛,旋转破尘沙界内外无知,显恒沙佛法。一心圆破 界内外无知,即是圆教陀罗尼,实证此陀罗尼即圆教“相似即佛”之八信至十信位,能 获六根清净(互用无碍),又称“六根清净位”。 三、法音方便陀罗尼者,即是空、假 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 (观) 。若断无明,次第入中道,犹是别教陀罗尼, 不能圆断无明。一心圆入中道,即圆教陀罗尼,实证此陀罗尼,即圆教“分证即佛” (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圣位也。仅证初住位,便具佛威仪,能分身百界 作佛。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三行已去,别教之人不知名字。即此 便入佛法流,若圆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究竟登涅槃山顶,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究 竟见佛性,成清净法身,则证“圆教究竟即佛” (妙觉) ,即“法音真实陀罗尼”。是 故,略说称“三陀罗尼”,分说则“五陀罗尼”。 ���� 文·月悟

22 从《坛经》看功德 与 福德 福德不是功德  福德外修  而功德则需内证  是内在的境界  佛 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作为 一个外来文化,成为了本土文 化的基本架构。除了佛教自身的魅力, 也少不了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禅”这一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 殊的符号,这正是佛教融入中国化的 产物。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曾 说:佛教的特质在禅。 《坛经》是禅门核心典籍,是中 国历代祖师论述佛法中,唯一一部被称 为“经”的作品。禅门后来所发展的各 种形式,基本都能够从中找到影子或依 据。《坛经》不仅内容丰富、智慧深 广,且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读起来很 朴实。阅读《坛经》的时候,慧能大师 的求法、得法、接引学人的经历,如画 卷般展现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依《 坛经》所指引的智慧,来领略慧能禅师 开示我们的功德与福德。 达摩大师经由海道来到中国,在今 天的广州登陆。据说,达摩一到中土, 当地官员即呈报梁武帝,而后一路从广 州到金陵。最终在金銮之上,梁武帝与 达摩大师相会。两位传奇人物的对话, 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梁武帝问:“ 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 德?”达摩大师答:“实无功德。”二 人话不投机,一个菩萨皇帝,一个得道 高僧,就这样当面错过。 不知你是否对这段问答疑惑,但在 一千三百年前的韶州刺史对这段对话就 有疑惑,于是请问六祖慧能大师说:“ 建寺安僧、度僧、布施设斋,经典说是 大功德,而达摩大师为什么要说梁武帝 没有功德呢?”六祖开示说:“不要怀 疑达摩大师的话,武帝确实没有功德。 武帝有邪见,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 施设斋,这是福德,而非功德,不要将 福德混淆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 于外修福。” 既是如此,什么才是功德呢?六祖告诉韦刺史说:见 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 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 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 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 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 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 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六祖的这一说明,主要是劝说学人修行要从心性是 下功夫,真正证得了修行的法为,去除无明,智慧现 前,自己证得法性,受用法身的时候,自然一切现成。 六祖这一番说辞解了韦刺史的疑惑,不知道是否也解了 你心中的块垒? 《达摩血脉论中》说:“念佛得因果,诵经得智慧。 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可得也!” 五祖弘忍在传法前开示众人说:“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 何可救?” 六祖又有一无相颂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 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 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现在我们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是否也在“修福不修 道”?是否也是“拟将修福欲灭罪”? 祖师们的意思很清楚,福德不是功德。福德外修,而 功德则需内证,是内在的境界。这是否代表说祖师们就认 为不需要修福德了呢?非也!祖师们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要 只盯着福德,因而却忘记了生死 事大,担心我们把福德误认为根 本解脱的追求。在修福德之时, 不要忽略最终目的是功德智慧, 是生死的解脱。 ���� 文·本然

25 八福田   八 福田,是学佛者为自己培植福田的八种方式。佛门中对 八福田有多种不同说法,今以《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所 说的八福田为主题。 ➊ 造旷路美井 指在远离人烟的偏僻道路上开凿水井,为南来北往的饥渴之 人提供饮水。开挖水井方便行人饮水,是行方便布施。这种善行 不仅方便了别人,也为自己培植福田。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云游行脚的僧人,或外出的商 贾,经常会途经人烟稀少之地。如果没有饮用水来维持身体的需 要,将会给出行造成诸多困难。若人能在路上开挖水井,将极大 解决了行人的饮水问题,其福德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中,若人 能在盛夏酷暑时节,免费为路人赠送凉茶或饮品,为饥渴的路人 提供方便,也将有无量福田。 ➋ 建造桥梁 指在行人经常通行的河流上搭建桥梁,方便往来。有了桥 梁,不仅方便普通人过河,而且使患病或行动不便之人免除了奔 波之苦。他们在方便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种福田。 ➌ 平治险路 指将险峻难走的道路加以修理平整,使人行走畅通无阻。对 那些狭窄的道路加以拓宽,以便行人通行。宽阔平坦的道路不仅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每年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很多洪涝、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 往往会造成很多房倒屋塌、道路冲毁等严重损失。每当此时,佛 教界和许多社会爱心人士,都会主动加入到修治道路的公益事业 中。 ➍ 孝养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养长大成人,教会做人处世的道理。 父母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因此当父母年老时,子女应当恭敬 供养父母,以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 在孝养父母时,首先要恭敬父母。父母抚养子女长大成人, 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子女的恭敬供 养。子女应当以感恩心,从感情上关心安慰父母,使其得到精神 安慰。然后给予物质供养,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4 印光法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 分。”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当尽孝养之责。作为佛教徒,子女还应当劝父母皈依三宝,念佛 求生西方,这则是孝养父母大孝之举。 ➎ 供养沙门 三宝是引导众生转迷开悟的良师,能普济群生,令众生超登觉岸,因而应当恭敬供养, 为自己种福田。在末法时代,僧宝是代佛宣法之人,是信众所应皈依和恭敬供养的主要对 象。供养沙门,可以为自己修福,还能得到正确的修学指导,因此我们应当恭敬供养沙门。 ➏ 供养病人 生病的人,不仅有身体的痛苦,心理上也备受折磨,可谓是众苦缠身,令人怜悯。当遇 到病人时,我们首先关心安慰,让他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温暖。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施与 汤药和所需用品,帮助早日四大调和,身心安乐。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 第一福田。”一个人在生病时是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佛弟子如果能够及时探视照顾病人,安 慰病人,一定会使他们在病苦中得到莫大安慰,有助于疾病的消除和好转。同时,也能为自 己种下福田。 ➐ 救济贫穷 贫穷人多为物质生活匮乏之人,他们常受饥寒困扰,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对于 贫穷人我们应当根据他们的需求,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使早日摆脱生活困境,过上富足生 活。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慈悲济世的基本情怀。作为佛弟子,应当以“不为自 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将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以“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悲情怀,及时布施,解救他们生活的困境。对贫穷人行布 施,不仅可以为自己培植福报,还能够令众生脱离苦海。这种自利利他之行,应当不失时机 地去做。 从因果来看,今生的贫穷是因前世的悭吝不舍所致。因此在救济贫穷时,我们还应当劝 化贫穷之人今生多修布施,多为自己培植福报,以免遭致后世的贫穷。还应当让贫穷者学会 依靠自己创造财富的技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摆脱贫穷的困境。 ➑ 设无遮大会 “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 斋会。通过修设普度大会,可令一切孤魂野鬼仰仗三宝的慈力加被,脱离苦趣,往生善道。 设无遮大会不仅超度孤魂往生善道,还能以医药、饮食布施贫病之人,帮其度过难关。最重 要的是,还会为设会者种植福田。 ���� 文·常静

27 所有三世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 都具足清净戒  智慧解脱  神通妙行  《信佛功德经》是一部普劝大众深信 诸佛清净戒行、智慧解脱及神通妙行,并 依教如法修行,证得圆满菩提的经典。 ➊ 佛说本经的因缘 一次,佛在阿拏迦城庵罗园中与大众一 起修学。时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我今 对佛深起信心,因为佛的神通最胜无比,所 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沙门、婆罗门,没有 人能知道佛的神通妙行,更没有人能够超过 佛的神通,众生若不对佛生起信心,就无法 证得无上菩提。” 佛告诉舍利弗:“所有三世诸佛如来 应供正等正觉,都具足清净戒,智慧解脱, 神通妙行。我以神通力都能了知诸佛神通妙 行。其他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也是这样, 也能知道我所有具清净戒、智慧解脱、神通 妙行。”舍利弗对佛说:“世尊,我佛宣说 广大甚深最胜妙法,乃至善不善业,及诸缘 生法,我皆如实一一了知。了一法已复修一 法,修一法已复灭一法,灭一法已复证一 法。是故我今于佛起信,是真正等正觉。” ➋ 诸佛的最胜法 所谓最胜法,指诸佛将要说法时,所 得的善利,佛都能知道。如果有沙门、婆罗 门,住在山野树下、冢间,及在空舍处,入 三摩地,断诸烦恼,修习圆满,增益善法, 正心记念。又如沙门、婆罗门断除恶法,修 诸善法,乃至证得圣果,如是等情形,佛都 能知道,这就是佛最胜法。没有沙门、婆罗 门的神通之力能超过佛,乃至成就佛菩提。 竹 林 夜 话 舍利弗还分别讲说了几种诸佛的最胜法: 一、诸佛只讲说真实语,无有虚妄,也 不说绮语及两舌之语。诸佛所说言辞都是真实 利益众生的最胜之法。佛能在大众中,出微妙 音,讲说甚深法义,如此最上真实之法,只有 佛能真实了知,这就是佛的最胜之法。 二、诸佛以定力观察一切有情有漏身体 为不净可恶。所谓身分上下,发毛爪牙,皮肉 筋骨,如是等种种不净之物,充满其身,这些 情形佛都知道。有情众生的有漏之身是不究竟 的,应当厌离。对于众生的生灭好丑、善趣恶 趣,乃至生于天界,佛皆如实知,是名为佛最 胜法。 三、佛善于分别已作恶令断,未作恶令 止,已作善令增长,未作善令发生的四正勤 法,如是等法于天上人间,广大宣说,而作利 益,此为佛之最胜法。 四、若有沙门、婆罗门在深山中,住等 引心,以自通力,知八十劫增减劫之事。作是 念:所有过去、未来、增减等事。我都能知 道,沙门、婆罗门,对现世所有边际不能知 道,只有佛能一一了知三世边际。佛以清净天 眼见到众生生灭之法,乃至生于天界,是名佛 最胜之法。 五、佛了知有人已具足信根,戒行清净, 智慧具足,真实无妄,无我无懈,无诸幻惑, 没有散乱,也不贪欲,不以邪道引示众生,常 行正念,如是等法,只有佛能了知,是名佛最 胜法。 在讲完诸佛最胜法后,舍利弗对佛说,世 间众生只知道贪求欲乐,不知道求解脱自在。 诸佛为了利益众生,善了心法,住于安乐,无 欲无求,世间众生应当见闻觉知佛之行愿,依 止修行,成就圆满菩提。

26 ➌ 佛与弟子论议正法 法会中有一龙护尊者 对佛说:“世尊,我见到 很多外道深信邪说,对佛 先不生起信心,而对于邪 道则宣说其胜能,因此我 今建立表刹宣示于世,让 外道都知佛的殊胜功德。 只有佛是最尊上,无有等 者。”佛对龙护说:“你 莫作是说,不要向他人宣 说诸佛殊胜功德,我今不 欲如是称扬。” 佛又对舍利弗说:“ 你应当将佛如是正法,广 为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及诸沙门、 婆罗门流布宣说。令诸魔 外道尼干子,及所有邪见 不信佛之人,听闻正法, 深信佛法,归向于佛。对 于佛法,生起正见,了 知正法。”舍利弗承佛威 力,礼佛而退。当时会中 大众,听闻正法,欢喜作 礼,信受奉行。 《信佛功德经》通过 讲说诸佛如来的殊胜神通 妙行,令更多有情众生都 能见佛之殊胜神通妙行, 深信佛之神通及所讲说教 法,然后勇猛精进修行, 最终趣证无上正等正觉。 ���� 文·通德 去妄心 存真心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 应观法界性  一切唯心造 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你行佛心,就是佛。你行菩萨心,就是菩 萨。你行缘觉心,行声闻心,就是缘觉声闻。你行天人心,就 是天人。你行人心,就是人。你行阿修罗心,就是阿修罗。你 行畜生心,就是畜生。你行饿鬼心,就是饿鬼。你行地狱心, 就是地狱。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由此可知,一切的一 切,都是由心所造出来的。 有首关于心的偈颂,就说得很有道理:“三点如星布,弯 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仔细研究之,说得很 恰当。 人在世上,要存正心,不可存邪心。什么是正心?就是菩 提心、平等心、大慈心、大悲心、怜悯心、布施心、惭愧心。 什么是邪心?就是自私心、自利心、嫉妒心、怨恨心、骄傲 心、妄想心。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去妄心存真心,也就是除邪 心生正心。 我们一举一动,要存正念,就是正知正见。不要存邪念, 就是邪知邪见。有邪念的人,或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将黑 作白,将白作黑,颠倒是非,黑白不分。他所作为,自己认为 是对,结果造成罪业,已堕地狱,自己还不知道。因为这样, 所以佛苦口婆心来规劝,不怕麻烦的一次又一次叮咛:“不要 走错路!不要误入歧途!”也就是告诉我们修道人,在道场中 不可造恶业。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时 时要战战兢兢,深省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改善 自己的习气毛病,改善自己的恶劣行为,改善自己的聪明伶俐 虫,要把自己弄清楚,不可糊糊涂涂混日子,以盲引盲,互相 欺骗。搞得世界乌烟瘴气,令世界一天比一天危险,将成为世 界的末日,同归于尽。 有正念的人是能引导世界的人,走向正大光明之路者。人 人有同情心,人人有互助心;你帮助我,我援助你,大家互相 帮忙。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又可以说“为善最乐”。你 要发善心做善事,这种快乐,无言可形容。只有行善者,才能 体会其中意味。我们不妨试试行善事的滋味如何?它有妙不 可言的乐趣。千万不要走黑暗弯曲的路,不但自己会有失足之 忧,也会引人误入歧途。所以心要正大光明,方能照破一切黑 暗。 ���� 文·宣化上人

磐 陀 钟 磬 29 布施的四种福报 布施是指以慈悲心施舍财物  智慧等福利给他人  求得累积功德  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  施多得福多经云  ﹁ 若有贤者  觉世无常  好心出财  起立塔寺精舍园果  供养三 尊  衣被履屣床榻厨膳  斯福如五大河流  入于大海  福流如是世世不断  是为施多其报 如有贤德之人  觉悟世事无常之理  发心散舍家财  造立塔寺   修造园林  种植果树  供养三宝  除了向三宝提供道场之外  这些贤德之人还以四事等供养三宝  成 就出家人的安心办道  所得的福德就像五大河水  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一样  他们的福报 之流也会也会恩泽后世  永不断绝  在末法时代  弘扬正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很多披着佛教 外衣的人  借佛敛财  或是破坏正法  对于广大虔诚布施者来说  我们要从布施所得的不同福报中得到启示  时时擦亮眼睛  将自己 的善财真正供养给弘扬正法的修道之人  �� �� 文 · 陈浦燕

28 施是指以慈悲心施舍财物  智慧等福利给他人  求得累积功德  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 施通常分财施  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 以钱财   食品等物质供养三宝或贫穷之人  称为财施  向人宣说正法  令得功德  称为法施  帮助他人离开种种恐怖险境  称为无畏施  三种布施中  法施的功德最大  法施有两种  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  称为世间法施  劝人成佛之教法  称为出世法施  布施若以远离贪心  预期开悟为目的  则称为清净施  反之则称不清净施  除此外  根据所布施之物的不同  又分多种布施  常说的有笔施    说法施等  布施不仅有不同种类的区分  根据布施的情形不同  所得的福报也有四种差别   施多得福少《法句譬喻经》云  ﹁ 施多得福少者  如愚痴之人祭祠  饮酒  歌舞损费钱宝  无有福慧  是为施多得福少 行此布施的人  经常以饮酒  歌舞等事布施于人  则费用极多而所得福报很少  或者根本没有福报  依照布施得福的原则  布施多 应当得福多  为何经文却说布施多得福少呢 ? 佛教五戒 ﹁ 不饮酒戒 ﹂ 告诉我们  佛弟子应当持守不饮酒戒  若佛子无故饮酒  犯不饮酒戒  饮酒原本并不犯戒  但由于在饮酒后  常会意识不清  做出杀盗淫妄等恶业  因而佛在制戒时  特将不饮酒作为五戒  要求弟子严格持守  若人以酒来布施于人  就等于帮助他人饮酒造作恶业   贪图饮酒  天长日久就会上瘾   以 酒布施于人  虽然多费钱财  但所得福德却很少  佛教之所以禁止弟子歌舞倡伎  是因为唱歌  跳舞等娱乐活动  容易使人沉溺世情  染污清净心  妨害修道  对于以追求出世 解脱者来说  我们应当主动舍离世间一切娱乐  ﹁  ﹂ 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 那些出钱请修道者观看歌舞的人  虽 然出自好意  耗费钱财  但由于此举与戒规和修道的本怀相违背  因而布施虽多但得福却很少   施少得福多经云  ﹁ 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  众僧食已精进学诵  施此虽少其福弥大  是为施少得福多 如果一个人能以慈  以衣服    卧具等四事供养出家人  出家人在受用四事供养后  能够更加精进修学  努力地向信众弘扬佛法  这 种布施有时虽然很少  但由于成就了僧人的修道  所得到的福德就很多   还能令正法久住世间    虽然布施供养很少  却能得到很大的福报   施少得福少经云  ﹁ 施少得福少者   是故施少得福亦少 一些人以悭贪恶意之心  钱物给邪见外道   不仅会发展邪见信徒    他们布施的很少  所得的福报也少   邪见外道修学正道     遭受苦报  布

磐 陀 钟 磬 31  立行不求无魔 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 愿不坚必未证谓 证  究魔无根魔何能扰  以群魔为法侣  日常修行不要总希望太平无事  无魔干扰  所谓魔是指 阻挠我们修行的魔境或魔事  修行魔境现前时也是对心性的一 种考验  魔事是愿心的磨刀石  如果没有魔事的考验  我们就 会逐步退失精进愿心  愿力不坚固  就会误以自己没证悟却已 经证悟了  如果能了达魔事的虚妄  探究邪魔没有根本  能恼乱道心  正是有魔难来锻炼道心  所以魔也就成为了我们 修行的法侣   谋事不求易成  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 志轻慢必称我有 能  成事随业事不由能  以事难为安乐  做事情谋求发展不要一心只求容易成功  要知做事太容 易成功时  人就会产生轻慢态度  从而变得狂妄自大  认为能 力很强  其实做事成败的关键是由因果规律而定的  并不在于 个人能耐大小  如果做事尽心尽力了  即使不成功  遇到很多  但却可以明白因果之由 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  借此因缘破我相  精进用功  或能随缘随份  何尝不会使心境 处于一种安乐的状态呢 ?  交情不求益我  情益我则亏失道义  亏道义必见人之 非  察情有因情乃依缘  以弊交为资粮  与朋友交往时不应当太注重利益得失  不要总希望能从 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  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贪欲  缺失道 义  有损朋友之间的情谊  道义上的缺失必然使人只去盯着别 人的不足和过失   不能强 求  面对交友的不顺或是恶缘逆交  反而可以令自己反思世事  一切虚幻  以此作为求道精进的资粮   于人不求顺适  人顺适则内必自矜  内自矜必 执我之是  悟人处世人但酬报  以逆人为园林  不要总要求别人顺从自己  如果都事事顺从于己  则心中必然产生矜持和傲慢  会以为很了不起  做什么 都是正确的  在为人处世中体悟到人之所以以何种态度 顺应或反对他人  不过是因缘果报的关系  并不代表自 己什么都是对的  每当遇到不如己意不随己心的人时  不要执著计较  而是能去除人我相  这样违逆我意的人 反会成为帮助我广树德业的园林   施德不求望报  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 意有图必 华名欲扬  明德无性德亦非实  以市德为弃屣  当我们帮助了别人  心中不要总期望别人的回报  布施中以无相布施为高  即没有能布施的我  受布施的 人  及所布施的物  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  这种三 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 因此在施德之后  如果意有所图必然使人追求美名远播  那就着了相  会受到拖累  如果能明了德行本是无常  就能把名利之心 当作草鞋一样丢掉   见利不求沾分  利沾分则痴心必动  痴心动必 恶利毁己  世利本空利莫妄求  以疏利为富贵  见到别人得到利益时  并不盼望自己也能从中得到 些好处   这 种心念一旦生起  就会被所贪图的利益伤害  并由此而 毁掉德行   妄 图追求只能给自己增添烦恼  少欲知足  远离利益就是 一种富贵  (文转下页)

30 虽然逆境为人人所不喜  顺境为人人所期盼  但在佛法看来  烦恼即菩提  在逆境中修行 明 ——妙叶禅师 ﹁ 十不求行 ﹂ 解析  处世不求无难 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 骄奢起必 欺压一切  体难本妄难亦奚伤  以患难为解脱  当我们在处世接物时  不要期望没有磨难  一帆风 顺  须知如果没有经历过磨难的洗礼  必然会养成骄纵 的习性  而这种贡高我慢的习气必然造成自高自大  目 空一切的言行举止  势必会由此而去欺压他人  藐视一 切  因此我们如果能体察到磨难的境遇本身是虚幻的  就不会被磨难所伤  既然磨难可以使我们不起骄奢心  且能让我们了解到苦的根由  生离苦心  端正行径  即 可出离解脱   究心不求无障  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 学躐等必 未得谓得  解障无根障既自寂  以障碍为逍遥  在参究心性上不要贪求没有障碍  事事顺心  没有障碍  必然会起超越之心  如此就会产生急躁求进贪 多求快的思想  次   而事实却欲速则不 达  结果会事与愿违     逍遥自在  代高僧妙叶禅师提出 ﹁ 十大碍行 ﹂ 指佛弟子在修 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十种障碍  许多初学者往往会被这 些障碍障住道心  甚至退失道心  禅师希望学佛者能够清楚的 认识到这些障碍并以此检点自己的心念与言行  然后不断修正 规范不符合于修行的错误言行  如能这样可以居碍反通   之所以名 ﹁ 十不求行 指当障碍现前身处逆境时应当 不求无逆境  而是要以此逆境为修行动力  精进道业   念身不求无病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贪欲生必破戒退 道  知病性空病不能恼  以病苦为良药  顾念我们的身体时  不要总盼望没有病苦  要知当一个 人身体如果没有经历过病苦  就会容易产生贪欲的念头  一旦生起  就会破戒而退失无上道心 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认识 到病苦本来是空的  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  病苦是业障的果 报  就不会心生苦恼   正是因有了病苦  才会令我们有 悔悟的心  一心向善   可以说病苦是用 

磐 陀 钟 磬 33 由于僧人持戒  就能断除见思  尘沙和无明等三惑  使自己的身心长久清净无 染  僧人由于思虑清净  常怀正念  因而常处禅定之境  神明自在终日不乱  僧人崇 尚德行  能以智慧明辨迷惑与是非  对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见解  其次  僧人有慈悲誓惠之行持  禅师说僧人以慈悲为怀  发誓愿惠及一切有情众 生  僧人的大慈  是发愿安定万物  僧人的大悲  则常思拯救众生之苦  令离苦得乐  僧人的大誓  是誓愿证入真谛  僧人的大惠  则是常以正法惠及群生  僧人有了慈悲誓 惠这四种德行与宏愿  就会在修行的同时更加积极地投身利益众生的事业中  从而度化 更多苦海中的有情众生   僧人说法护法  能忍能行  禅师认为  僧人承担着代佛宣法  以法度人的重 任  他们在向信众演说妙法的时候  常能做到深入妙理  辩才无碍  而不是停滞于细枝  历代僧人都是护法的典范  他们为了护持正法  不仅与异端邪说作有力的论战  还与破坏佛教的不法分子做坚决的斗争  有时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 僧人更是修忍辱 的典范  他们在学佛过程中都修了像佛陀一样的忍辱之行  在遇到各种常人难以忍受的侮  经常难忍能忍  僧人能解行并重  而尤其重于行持  他们常能修学常人难以忍受的  从而最终圆满实现自己的修行目的  在日常修学与处世中  僧人常以乞食为生  他 们以正命自活而行乞食  并不以乞食为耻辱  僧人清心寡欲  身穿粪扫衣  执持钵盂而行  乞食生活虽然辛苦  但他们却能 ﹁ 一箪食  一瓢饮 常以禅悦为食  自得其乐  僧人虽与世无争  在遭受他人凌辱时能够忍辱  但却不可轻视其人格  在遭受不公平待遇 时  他们虽然无怨  但却不能伤害他们  他们以实相待物  以慈心修己  以本来面目待 人  由于具足了多种德行  因而他们能与人和睦相处  使人普皆恭敬  第三  僧人诚信威仪  福世导俗  禅师说不妄语戒是五戒之一  受持不妄语戒  就会受到他人的信任  僧人因为不妄语  诚实守信  因而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 僧 人常以无我之心对人  对人礼让诚实  僧人注重对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修学  常威仪  法相庄严  普遍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效仿  僧人修行并不是为了自了  而是为了 利益更多的众生   利益大众以至达到忘我程度  僧人精进用功  读诵经典  寒暑不辍  常为修学者的典范  为了向广大信众弘扬佛法 游走四方   第四  僧人淡泊名利  唯道是依  禅师指 出僧人多淡泊名利  视名如空谷作响  视利益 如浮尘  视物色如阳焰  对贫病  低贱之人都 能平等相待  并不轻视他们  他们生活俭朴  虽住在深山之中  以草木等自然之物为衣食  却能苦中作乐  怡然自得  他们不会为利诱而 失去原则  也不会被权势所屈服  在他们眼中 众生都是平等的  即便是天子  诸侯一样的地 位  也不以为高  僧人生活独立  以道自胜  过着形影相吊的独居生活而不感到孤独  在群 居修道时  他们常以法为眷属  虽然深入三藏 十二部教典  但他们也了解并通达百家外道之 书  对于他方异俗之言都通达无碍  修行论说 有文有章  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  专注于 道  离念清净  纯真一如  没有妄见分别  禅师在文末总结说  僧人能至诚待人  宽 容待人  德才兼备  为道甚大  他们为贤能之 事  是世间所谓的贤者无法比较的  他们为圣  僧 人是出世殊胜的贤圣  因而他们应当受到大众 的尊敬和爱戴  �� �� 文 · 一钵云水

32 教契嵩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  一生著述宏富  其中《尊僧》一文  从僧人的道 德人品  处世为人  精进修道  弘法利生等不同方面  论述了僧人应当受到世 人尊敬的缘由   僧人入如来家  勤修三学  禅师指出  僧人之所以应当受到尊重  是因僧 人以明心见性为旨归  以如来为家  以佛法为身  以智慧为生命  以禅悦为食  僧人出 家修道  既不依靠俗民   骸   不久住世间    以戒防身     僧人是出世殊胜的贤圣  因而他们应当受到大众的尊敬和爱戴  (文接上页)  被抑不求申明  抑申明则人我未忘  存人我心怨恨滋生  为谦抑我何伤  以受抑为行门 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或受到压抑时  不要急于去伸张和辩解  这样做就证明有人我分别之心  有了分别心  则会滋生怨恨的情绪  因此如果胸怀谦逊  明白因果规律  那么在受到委屈后就能安忍不动 如大地  心灵就不会受到伤害  受抑之后不是怨恨  而是靠忍辱精进 力来度  所以谓之修行的法门  在禅师看来  这些障碍的逆境恶缘其实都能通过修行转变成修道  只是凡夫无法做出取舍  释迦佛在过去世修行中  同样遇到了 种种逆境  但佛陀把逆境都化作了修道的增上缘  因此佛陀尚且会遇 到逆缘  更何况我们凡夫怎会没有障碍 ? 如果现在不先使自己处于障 碍的境界中  那么障碍来时就无法处理  懂得了这十种道理  在障碍 出现时就能在修行上勇猛精进了  虽然逆境为人人所不喜  顺境为人人所期盼  但在佛法看来  烦恼即  修行是不断修正自己一切不符合于善行要求的错误言行   如 果没有逆境的锤炼  一个人很难发大心  纵有一点小成就  一旦遇到烦恼  即会心随境转  除了妙叶禅师所说的教言外  还有很多高僧大德  在逆境面前从不退 缩   反而视逆境为学佛的助缘  随缘随份  无怨无悔  ﹁ 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正是由于这些磨难  磨砺了意志  了心性  真正的菩萨无不在逆境中成就  这十不求行不惟针对学佛者如醍醐灌顶  身处逆境时  在悟解了十不 求行之后  即如服下一味清凉散  可以唤醒我们沉寂的心灵  激发面对生 活逆境时的智慧  如果我们在日常修习生活中  能对照 ﹁ 十大碍行 ﹂ 讨自己的行为  端正品行  则可以当在生活中遇到病缘    甚 至受到抑制   打击之时  亦能处之泰然  直心行道  而此时  就已被我们转为增上善缘了  �� �� 文 · 安小悦 明

赞助表格 诸供养中 法供养为最 —— 佛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的布施 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志。只需影印 并填妥表格,并将划线支票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Awaken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您也能上网至 https://www.kmspks.org/make-a-donation/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 publication@kmspks.org 或致电 6849 5342 款项$ 现金 支票号码: * 本刊,请用银行汇票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新加坡币) 关于光明山普觉禅寺的出版捐款事 项,我们会与您联系。并请上网查 询有关个人资料保护法令的详情。 https://www.kmspks.org/privacy/ 姓名 (中) : (英) : 性别: 年龄: 最高学历: 地址: 职业: 电话 (住家) : (办公室) : 手机: 电邮: 布施回向: 2022年9月至12月 ●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是 否 ●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本寺活动 第54期 I 2022 法会 | 仪式 大悲忏法会-线上供灯 2022年9月22日, 10月24日, 11月20日, 12月20日 星期四,一,日,二 每逢农历二十七日 |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8(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吉祥斋天法会-线上供品与法会赞助 2022年9月18日 上午6时至8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线上念诵修持【药师佛】圣号 请至本寺网站递交您念诵“药师佛圣号”的计数 共修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10月24日 | 星期一 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二十九日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sed@kmspks.org 药师消灾燃灯法会 2022年10月(有待确定) 晚上8时至9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虔礼药师宝忏-线上供灯 2022年10月(有待确定) 上午9时至下午4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8 (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佛教礼仪班 教导基本的佛教礼仪,由法师授教 2022年10月 8日(有待确定) | 星期六 农历九月十三日 | 上午9时至11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三皈五戒预备班(中文) 解析三皈五戒的意义与守持 2022年10月8日(有待确定) | 星期六 农历九月十三日 | 下午1时 至3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三皈五戒典礼(中文) 传授三皈五戒 2022年10月9日(有待确定) | 星期日 中午12时至下午2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免费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法会 2022年10月14日 | 星期五 农历九月十九日 |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讲座 | 课程 | 工作坊 线上念诵修持【阿弥陀佛】圣号 请至本寺网站递交您念诵“阿弥陀佛圣号”的计数 共修日期:2022年11月24日至12月22日 | 星期四 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月二十九日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询问:sed@kmspks.org 梁皇宝忏冥阳两利报恩法会 2022年12月(有待确定) 星期日 | 上午8时30分开始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闻钟声迎祥年-线上与现场供灯与供花 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有待确定) 星期六至星期日 | 晚上7时至凌晨1时30分 农历十二月初九至十二月初十 地点:大雄宝殿与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天天康龄 天天康龄活动旨在延缓痴呆症的发作,减少焦虑和抑 郁,并增加年长者的社交能力。 日期:8月17日至11月2日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费用:免费(12堂课) 询问:community@kmspks.org 6849 5359 | 6849 5317 书法班 | 第三系列 此课程提供一个学习与欣赏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平台, 并通过习写书法陶冶性情及培养专注力。 • 书法➊班 日期:9月3日至11月5日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费用: $110(12堂课) 询问: community@kmspks.org 6849 5524 | 6849 5317 捐血活动 请捐血,拯救生命! 日期:11月13 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3时 现场报名将于下午2时截止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4楼 | 无相殿 报名方式:无须线上报名 注备:请记得携带您的居民证或捐血卡以方便登记 非新加坡公民,则请携带您的护照或工作准证 预知更多详情请上网: http://hsa.gov.sg/donor_criteria http://hsa.gov.sg/travel_criteria 预知更多详情,请联系新加坡红十字会: www.redcross.sg | 6220 0183 禅学入门 舒心正念静坐班 - 双语 (法师授课) 基本静坐,包括身体扫描及放松 新班在2022年8月至10月 ➊ 8月17日 至 10月19日 | 星期三(8堂课) * 9月28日和10月5日暂无课程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➋ 8月19日 至 10月21日 | 星期五(8堂课) * 9月30日 和10月7日暂无课程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➌ 8月21日 至 10月16日 | 星期日(8堂课) * 10月2日暂无课程 | 下午4时至5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 般若禅堂 费用:$30(每个班) 报名:上网 www.kmspks.org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休息: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或了解最新的课程消息: 6849 5346 | meditationhall@kmspks.org

报名: www.kmspks.org/lifestyle/(网上) 普觉坊 | 上午11时30分至傍晚6时 Bras Basah Complex #03-39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休息: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 awarenesshub@kmspks.org 6336 5067 由于当前的疫情情况,课程和日期可能会有更改。 请浏览 www.kmspks.org 以获取最新信息。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 性、通俗的佛学园地,我们真诚 欢迎您的支持与投稿。我们的宗 约稿 【我们将依据政府所列的开放指导原则局部开放营业时间】 旨是弘扬佛教正法,推广平等、慈悲、 无我、无私的精神,启迪众生之智慧, 净化大众之心灵。书法班 “练汉字书法,承传统文化。” 所谓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 本技能。学习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同时也可 以培养专注力、观察力与创造力。汉字的精髓, 从“心”认识书法开始。加入我们的书法班,一 同沉醉墨海、书画人生。 日期:10月6日至12月8日 | 星期四 12月15日至3月2日2023年 暂停1月19日、26日 | 星期四 时间:下午3时至5时 日期:9月1日至11月3日 | 星期四 11月10日至1月12日2023年 | 星期四 时间:晚上7时15分至9时15分 地点:普觉坊 费用:每人$110(10堂课) 材料费:每人$25.50(请交给老师) 线上课程 | 郑振煌教授 | 学佛第一课:三皈三学 学佛就是学习智慧、觉醒的过程。学习的第一课 有内、外两个层面,外要找到对的学习对象,即 佛法僧三宝;内要自己用功戒定慧三学。 佛是觉醒的人,他说的是能令人觉醒的方法,而 实际指导我们觉醒的老师是僧。 觉醒需要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清淨善良。戒 让行为、言语清淨善良,定、慧让思想清淨善 良。因此,学佛第一课:皈依佛法僧三宝,实践 戒定慧三学。 日期:9月30日; 10月7日、14日、21日 | 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线上课程 学费:每人$40(4堂课) 安宁教育一日线上课程:生命的告别 这一日课程将让您了解如何规划善终。 • 让即将离去的病人得到善终 • 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善别 • 让失去亲人的家属得以善生 主题➊ 善终善别善生 - 认识临终关怀 主题➋ 编写善终剧本 - 预立护理计划 主题➌ 当我们生病了 - 探讨家庭互动 日期:10月2日 | 星期日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5时30分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每人$65 代谢综合征(三高)和体重管理线上营养课 这十年来,糖尿病、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患病率 不断上升。肥胖是本地和全球患病率上升的主要 原因,对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有影响。 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和肾功 能衰竭等并发症。体重管理和控制三高的最有效 可持续的方法是通过健康饮食、全食营养和生活 方式的改变。 日期:9月18日 | 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至5时 费用:每人$40 栏Ι目Ι设Ι置 兰 若 轩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 义的佛学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 教感悟,修行心得的散文、诗歌。 竹林夜话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 事,以及近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 美,提倡文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 文。 法海拾贝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 理的精美文章。 磐陀钟磬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 论文,与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琉璃之光 秉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 介绍生活中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 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狮城奋讯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稿Ι件Ι要Ι求 1 本刊欢迎电子邮件投稿。所投稿件以 800至 2000字为宜,采用与否,概不退稿。 2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 上身份证号码、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 码以便联系与邮寄稿酬。 3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4 编辑部对所投稿件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 文或一稿多投者,必须注明。 5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楚,标点分明。 来稿一经发表,文责自负。 6 稿件一经刊登后,我们将按稿件原址寄奉 稿酬,每一千字60元新币,以申谢忱。 7 投稿地址: 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715 6905 身心健康体验 (双语) 生活在这个大流行和高科技世界中,我们受到 氧化应激和精神障碍/压力的影响。来参加这个 半天的静修,学习如何让您的身心恢复平衡, 从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➊ 身心健康(讲座) ➋ 经络放松运动 ➌ 营养蔬果汁 / 冰沙 ➍ 在家DIY排毒(讲座) ➎ 营养坚果奶 日期:10月24日 | 星期一(公共假期)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地点:普觉坊 费用:每人$138 注意:如果您有任何健康状况或服用任何药物, 请在报名前咨询洪老师。 无麸质素食烘焙 (线上烘焙课) 希望在节庆期间制作健康美味的烤制甜点? 欢迎参与我们的线上烘焙课,学习制作无麸质 素食蛋糕和饼干。我们将在课前提供食谱,让 学员在家中准备食材,并于课程当天透过Zoom 跟随洪老师的线上指导进行制作。 ➊ 蝴蝶豆花糙米全素蛋糕 ➋ 杏仁全谷饼干 ➌ 能量极乐球(生食小吃) 日期:11月20日 | 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每人$68 素食年菜烹饪课 (线上互动课程) 准备在农历新年及团圆饭时刻为家人准备一份 自制的健康愉生与盆菜?欢迎您在舒适的家中 参与此线上课程,与家人一起学习如何烹调营 养丰富的素食佳肴。我们将在课前提供食谱, 让学员在家中准备食材,并于课程当天透过 Zoom跟随洪老师的线上指导进行烹调。 ➊ 菠萝蜜海菜愉生 ➋ 小型盆菜 ➌ 桃胶甜点 日期:12月11日 | 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每人$68 《成佛之道》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本课程以印顺导师所著的《成佛之道》为教 材,透过基本佛教理论的论述,呈现佛法的 次第性、完整性及连贯性,以不带任何宗派 色彩的方式为初学者树立学佛的正确观念。 日期: 9月8日至11月17日 | 星期四 时间: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学费: 40元 报名: 上网报名于https://bit.ly/3PGlwb7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普觉坊 | 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6时 讲师: 传雄法师 询问: ded@kmspks.org | 6849 5345 环保 —修福轩 光临我们的寻宝店,寻找价廉物美的物品。 星期一至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下午3时 地点:斋堂外(南翼) 询问:6849 5300 gratitude@kmspks.org 义卖 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2时 日期:9月22日,10月22日,11月20日 12月20日(* 日期可能会调整) 地点:修福轩的斜对面 (电梯前廊) * 由于冠状病毒防疫措施 请查询我们的网站以便了解最新消息 https://www.kmspks.org/ services/gratitude-corner/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许家玮 罗燕玲 林碧云 许馨月 江明仁 洪 欣合家 林秀云合家 敬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