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oo's Theat re Work s
Baboo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主修導演。現任職PA R表演藝術雜誌企畫編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駐團導演。擅長以文學入戲,探究劇場書寫的另一種可能。1997年投入劇場創作,至今發表17個導演作品。近年 導演作品:2003年《致波赫士》;2004年《疾病備忘》、《K》〈2004誠品戲劇節〉,2005年《世界末日前一定會出 來》、《夢十夜》〈第十一屆皇冠藝術節〉;2006年《百年孤寂》。2008年《給普拉斯》(以美國女詩人希薇亞•普 拉斯為靈感),入圍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獎」,20 09年赴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Av ig nonOff Festival)演出,亞維儂藝術節的前主席伯Bernard Faivre d'A rcier)高度肯定該作為「在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無可取 代」,並獲策展人青睞,至今仍持續巡演法國各城市。2009年《最美的時刻》,入圍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 表演藝術獎」。2010年《海納穆勒四重奏》。2012年《羞昂App》、「一桌二椅X4」之《檢場》。M V導演作品,魏如 萱(Waa)《一刀兩刃》。另參與多部製作的平面美術視覺統籌工作。莎妹書《Be Wild:不良》編輯統籌與執行。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主修導演。現任職PA R表演藝術雜誌企畫編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駐 團導演。擅長以文學入戲,探究劇場書寫的另一種可能。1997年投入劇場創作,至今發表17個導演作品。近年導 演作品:20 03年《致波赫士》;20 04年《疾病備忘》、《K》〈20 04誠品戲劇節〉,20 05年《世界末日前一定會出 來》、《夢十夜》〈第十一屆皇冠藝術節〉;2006年《百年孤寂》。2008年《給普拉斯》(以美國女詩人希薇亞•普 拉斯為靈感),入圍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獎」,20 09年赴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Av ig nonOff Festival)演出,亞維儂藝術節的前主席伯Bernard Faivre d'A rcier)高度肯定該作為「在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無可取 代」,並獲策展人青睞,至今仍持續巡演法國各城市。2009年《最美的時刻》,入圍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 表演藝術獎」。2010年《海納穆勒四重奏》。2012年《羞昂App》、「一桌二椅X4」之《檢場》。M V導演作品,魏如 萱(Waa)《一刀兩刃》。另參與多部製作的平面美術視覺統籌工作。莎妹書《Be Wild:不良》編輯統籌與執行。
E-mail Cell phone
baboo926@gmail.com +886-922501735
1978年生於高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主修導演。
現任職PAR表演藝術雜誌企畫編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駐團導演。1997年發表首部導演作品至今,15 年來共累積創作了17部導演作品,兩度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亦常受邀於國際交流與演出, 為台灣30世代創作者中,作品能見度高,質與量均穩定成長,備受各界關注的年輕導演。
五專時期主修英文、副修德文,大量的西方經典文學閱讀,成為日後作品取材的豐厚養分。或解構小說敘 事,或拼貼詩行片段,將書裡的詞語化為劇場的物質,變成舞台上的光和影,空氣中的聲音和靜默,演員 的舞蹈和手勢、吶喊和耳語。閱讀與創作都是非常孤寂之事,極其孤寂又美好,透過劇場,「閱讀者和導 演」、「文字和語言」、「想像和意象」將無止盡的交流與互換,私密的閱讀成為一種集體的溝通和創作 行為,成為公眾分享的體驗。
創作自述
1997年,在學校戲劇社用一首詩,自行編導一齣影射宋七力,關於宗教與情慾的作品《想你 是件不道德的 事》,那雙倍於年齡的創作才華當場驚艷於資深戲劇工作者卓明,而引薦至南風劇團正式發表;1997年底 在南風劇團首屆實驗劇展中推出《關於報紙上的雨傘拍賣事件》,諷喻政治體制運作的乖張荒誕,評論人 傅裕惠認為「其作品氣質與田啟元那種『專制的莽撞』相當雷同」。(表演藝術雜誌,1997年10月)
北上唸書後,看到更多光怪陸離的現象,回到劇場挑了一個反求諸己的「家庭」命題,1999年以夏宇詩作編導《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文學 入戲的意象劇場風格在不斷摸索試驗中逐漸成形。劇場工作者方靜琦表示:「創作組合在處理該劇結構與意念時所展現的新意與沉穩,以及演員在該劇中極少語 言之下詮釋肢體對話的專注與精緻。」(表演藝術雜誌,2000年1月)
2000年發表《甜美生活―在你身邊唱歌》,取材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絮叨戀人的譫妄與哀傷。北藝大講師于善祿評為:「本戲著重身體與空間的實驗,在平 衡、優雅、秩序的場面調度下,精準地運用象徵性的肢體語彙來建構意象與情境,擷取戀人紛至沓來、雜亂無序、稍縱即逝的意識流。」(外劇場電子報)
從2001年的《時間之書一九○五》開始,文學和劇場這兩個媒介逐漸走在一起,該作品改編自《愛因斯坦的夢》,並旁徵博引,將汪洋宏肆文字置於舞台空間 上,彼此撞擊激盪,劇場工作者楊婉怡認為:「不說故事也沒有角色關係,光憑乾淨的場面調度以及節奏感的掌握,對愛因斯坦的時間之夢做了詩意迷人的呈 現,是一次企圖宏大而整齊的製作。」(表演藝術雜誌,2001年12月)
2003年展開「文學劇場三部曲」計畫,首部曲《致波赫士》取材阿根廷作家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小說,呈現時間與存在的不確定性,評論人蔡依雲說:「尤 其在結構、演員、以詩入戲這三個部分有凸出的表現。」(表演藝術網路雜誌,2003年6月)
二部曲進入葡萄亞詩人佩索亞(Fernando
Pessoa)的《疾病備忘》,傾聽詩人幽微內在。舞台上六個演員都是作家的化身,透過文字隱藏自己也顯露自己,一層又
一層的解剖自已,呈現自我與他我存在的關聯性,語言和身體或切割或對位的角力,把存在的價值及疑問作了最徹底的辯詰。
2006年,將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搬上舞台,評論人郭亮廷形容:「開放的戶外空間化為 一座史詩劇場,在山林裡呼喚文學的集體記憶。小說人物自己的角度重新拆解作者的全知觀點,讓這些人物不再 只是故事裡的角色,同時也是說故事的人,動輒以大段獨白剖析自身的過去和未來、追問馬康多的歷史和命 運。」(莎妹書《Be Wild:不良》,2012年)
2008年,莎妹劇團應美國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邀請,由赴紐約長島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與 導演王嘉明共同為年度募款晚會創作的裝置演出,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十大晚會演出之一,獲評「有如超現實 畫作」;期間發表環境劇場作品《Plastic Holes》,羅伯•威爾森讚譽該作品為「充滿幽默、詩意、驚喜和感動,獨 特的聆賞經驗,有趣地運用建築空間,最重要的是『好玩』!」(It was lots of humor, poetic, surprising, touching .special way of listening., interesting way using the architecture ,most importantly FU N)。
擺脫風格與形式的迷障,從2008年起的一系列「獨角戲」創作,反覆操演導演跟演員的對話關係,創作進入另一 階段。獨角戲,就是為演員設戲,量身打造― ―從演員出發。演員的特質,幾乎決定了整齣戲的想像,也決定了 題材和形式。08年 4月與編劇周曼農攜手合作,以普拉斯的詩作與生平為靈感創作的徐堰鈴獨角戲《給普拉 斯》,入選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評審林于竝認為:「導演以語言、身體與空間建構岀一個詩的 象徵體系。這個作品除了創造出令人屏息凝視的美學形式之外,同時也實驗了劇作家、導演以及演員之間創作關 係新的可能。」(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理由)
創作自述
《給普拉斯》2009年至法國亞維儂外圍藝術節演出,前主席費弗爾.達榭(Bernard Faivre d'A rcier)盛讚:「如此 充滿熱情與活力,這個來自台灣的表演在今年亞維儂戲劇節中無可取代」。法國第二電視台記者以「詩意猶如火 焰噴發」、「就像是一把火,她不斷地燃燒自己直到忘我」肯定徐堰鈴的演出;法國劇評家戴安•范德莫莉曾更給 予高度評價:「赤裸而危險的呈現,真實引人的演出來自她內在的力度,有如燃燒自我,毫無保留」。Vaucluse報稱
導演手法「嚴謹地凸顯出悲劇題材恐慌焦慮的情境。」之後,本劇於2011年獲邀至法國東部香檳。阿登地區(Champagne-Ardenne)三公立劇院邀請,路易。裘維劇 院(Espace Louis Jouvet)、馬德蓮劇院(Theatre de la Madeleine) 、新放輕鬆劇院(Le nouveau Relax)演出四場以及2012年至法國南部土魯斯(Toulouse)舉辦的「亞洲製 造」(Made in Asia)亞洲文化藝術節中,於Theatre Garonne演出兩場。
2009年,與劇場演員魏雋展合作的獨角戲《最美的時刻》,亦獲得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的肯定。台新藝術獎評審耿一偉認為:「《最美的時刻》以快 速粗野的前衛偶戲,在形式上貼近小說中代筆作家對資本主義世界的諷刺。現場演出的娛樂效果並沒有掩蓋演出所欲凸顯的荒謬性,而無獨有偶劇團透過各種誇 張戲偶與物件劇場的巧思設計,讓這齣戲為國內的成人偶戲走出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理由)
2010年,搬演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的《四重奏》(Quartett),作者施舜翔表示:「這是一個既危險又自由的嘉年華式表演。危險在於它僭越了 社會固有的二元規範,自由在於它終於將我們自重重規範中解放而出。」(摘自「後女性的魔鏡夢遊」網站)評論人傅裕惠則認為:「若從行為藝術的角度來看 這個製作,《四重奏》就如近來的歐洲劇場製作,忠實於觀眾的真實性,拋棄寫實性的戲劇傳統,為台灣劇場表演建立了一個新的樣板。」(PAR表演藝術雜誌, 2010年11月)
2012年,與劇作家簡莉穎共同合作,以超人氣作家宅女小紅(羞昂)戲謔,自嘲,言不及義的都會生活觀察雜文為素材,為劇場演員謝盈萱量身編寫的獨角戲 《羞昂App》,甫啟售即造成搶票熱潮,創下台灣小劇場首演四個月前即完售,票房三天秒殺,加演五場更在一天內清空的紀錄,成為當年度的話題之作。
同年12月,在莎妹劇團歲末聯演「一桌二椅X4」中發表《檢場》,找來台灣中生代京劇武生戴立吾演出,回歸戲曲場上,以傳統回應傳統,拆解戲曲形式,探討 藝術興衰。評論人紀慧玲表示:「京劇、武生戲、戲曲在現代文明裡消翳衰亡的意象也疊映而生。」
綜觀15年來的17部作品,從經典文學改編到部落格雜文取材,從前衛劇場的美學風格到傳統戲曲的當代解構,正展示著一個年輕導演多元的創作活力,與令人期 待的無限可能。
work _
想你 是件不道德的事 首演日期:1997年3月 首演地點:南風文化底層表演廳
Missing you is immoral 這是一齣有關現代文明和宗教,慾望和原罪,倫理和道德的超級大悲劇。
本劇藉由喧騰一時的宋七刀事件,企圖揭示現代文明的框化及絕對性。文明人生活的模式化及無力感在節 有本質性的信仰宗教行為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及愉悅,卻在文明的道德倫理教條下被禁錮,難道「慾望」 真等於「原罪」嗎?
以拼貼的後現代手法呈現,結合舞台裝置、音樂、詩歌等藝術形式,九七年於高雄南風文化底層首演時, 引起高雄小劇場界一陣騷動,觀眾迴響相當熱烈,導演Baboo更被喻為高雄小劇場界最被期待的創作者。
《想你 是件不道德的事》在呈現片斷表演上的剪裁已經讓我們窺見Baboo豐富的想像力與暗藏的豐沛能 量,不論在演員表現或導演功力上,我向他未來都將是高雄劇場界最值得期待,年輕且閃亮的一顆新星。 劇場工作者 潘弘輝
work _
02
關於報紙上的雨傘拍賣事件 首演日期:1997年10月 首演地點:南風文化底層表演廳
The Umbrella Sale on the Courant 創作的原始構想來自於現代人對體制的又愛又恨。報紙是寫實的,雨傘拍賣是比喻的;在戲 中,若每把雨傘都是一體制,有的人拼命地往傘裡鑽,有的人卻不屑地往傘外逃。愛的是依 附傘下的安全,恨的是傘的禁錮。在每支傘下都會發展出獨特的信仰語言,但當這套模式開 始制式化後,人們開始反思,對整個環境質疑,於是一場夢魘掀起人潛藏內心的集體倦怠 感,繼而自虐、施虐、互相傷害後負傷分離。最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一把傘,都說自己 的傘最美麗。
演員的服裝是華麗的,充滿慾望的。表演近乎遊戲的、戲謔的、潔癖的、誇張的、節奏化 的,呈現一則虛構卻又如此真實的現代政治寓言。
《關於報紙上的雨傘拍賣事件》相當精緻地只用四個人,卻包含了人性情慾、權慾、私慾、忌妒、掠奪、對 立、掙扎、黑白、落差、疏離等複雜的嘲諷,格局與視野不可為不大…創意之處,著墨纖細,十分難得。 劇場工作者 吳奔
在形式上,導演成功地以肢體語言塑造出整齣戲的冰冷氣氛,配合空洞的語調、無表情的面孔,構成一個 冷漠隔閡,有距離的世界,近似於羅蘭巴特主張的非神話的政治潛力。…十九歲的導演所了解的世界或許簡 約,但能如此冷靜沉穩地描繪它所知識的世界,令人訝異。 饒紫娟,表演藝術雜誌1997年12月
南風劇團十九歲的團員Baboo(廖俊逞),其作品氣質與田啓元那種「專制的莽撞」相當雷同,雖然廖俊逞年 輕,但卻沒有青少年青澀無知的活力,反而它的作品《關於報紙上的雨傘拍賣事件》中,以簡單的性別符 號,深沉地表達政治團體間的權勢運作。 傅裕惠,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
03 work _
希臘悲劇 首演日期:1997年12月 首演地點:文藻語專化雨堂
M EDEA 以希臘三大劇作家之一的尤里匹狄思所作文本為演出主軸,並為其注入現代的精神。劇中特 別著墨於米蒂亞的女性精神,其是相當具有現代女性主義色彩的人物,不為男性社會的魔咒 所牽制,並試圖引領女性前往一個獨立的方向。
在歌隊的表現上,以壓抑的女性的幽靈般,出現於舞台上,時而伴演劇中米蒂亞鄰居婦女的 腳色,溶入劇情中,時而跳脫劇情,獨立發聲,創造另一種的意象,或者批判,或者與米蒂 亞的情感相互輝映。
本劇為導演於文藻語專時的畢業呈現作品,有別於以往畢業公演的寫實話劇演出,導演Baboo 以創新的劇本語彙,鮮明的意象傳達,為經典文本注入新的色彩,令人印象深刻。演出後引 起全校師生熱烈討論,成為校園網路上的一大熱門話題,甚至被喻為文藻創校以來最有看頭 的畢業公演。
04
首演地點:南風文化底層表演廳
首演日期:1999年3月5日
有一家四口的毛巾 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
On a Billet four-member-familiy towers hanging are
work _
李翠蓉,中國時報1999年2月
潘弘輝,表演藝術雜誌1993年3月
方靜琦,表演藝術2000年1月
念結合時所展現的新意與沉穩,以及演員在該劇即少語言下詮釋對話的專注與精緻。
南風劇團《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發表時,創作組合在處理該劇結構與意
質,是他異於南部其他創作者的特處之處。
導演Baboo擅長運用象徵性的意象與肢體語彙來建構戲的內容,並在戲中散發著強烈的喜感特
現在腦海中。
演拉斯馮提爾在歐洲三部曲中度瘟疫及身不由己的感受的描述畫面,看過的人很自然地會浮
《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劇本語言完全訴諸肢體及表情的那種精準,歐洲導
淨、冷調風味,用此來烘托,讓觀眾享受拼裝視覺及聽覺組合而成的戲劇風貌。
音效設計,音效選擇巴哈音樂為主軸貫穿全劇,深具巴洛克時期風格的巴哈音樂,充滿乾
本劇延續Baboo的簡約美學,耽溺身體的病態美,從頹廢迷離提煉出理智的反省。配合上本劇
口中所說的甜蜜家庭…。
推銷員進入他們的生活,帶來一份家庭的憧憬和想像。於是他們打算離家出走,潛入推銷員
庭冷感、生氣,所以讓彼此知道自己生活的挫敗感。他們對幻想是空白,直到「甜蜜家庭」
在嘗試著適應社會的腳步。電視是他們唯一能瞭解外界的媒介。他們怨恨宿命的安排,對家
家庭冷感症的侵蝕,因為被禁錮在一間類似精神病院的房間裡,他們無法和外界溝通,永遠
《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刻畫世紀末台灣一座大城市中,有一家四口受到
05 _ La Dolce Vita
work _
05
甜美生活−在你身邊唱歌 首演日期:2000年12月 首演地點:南風劇團表演廳
La Dolce Vita 《甜美生活-在你身邊唱歌》以季節的鋪陳來敘述一段愛情的萌發、熱烈追求、失落挫敗到 死亡,並擷取羅蘭 ˙ 巴特「戀人絮語」中解構戀人的意象拼貼而成其中的血肉。若說春天的戀 人是微微期盼一段愛情的降臨;夏天則是戀人如同馬戲團表演般,病態的取悅與激情的奉獻 追求;秋天的戀人在愛情追逐浮濫後產生倦怠和失落;冬天是戀人愛情的死亡,以及與愛情 漸行漸遠的人會說談愛情太奢侈。在四季更替間,夾雜一位懷有香港夢的旅人,叨絮著香港 繁華與美好,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去到香港,充分暗喻創作者根本沒有擁有過愛情的自嘲。
在導演手法上,《甜美生活-在你身邊唱歌》延續導演對意象劇場長期以來的探索,簡約的 美學形式,並耽溺身體蒼白的病態美。本戲中更加重身體與空間的實驗,在平衡、優雅、秩 序的場面調度下,精準地運用象徵性的肢體語彙來建構意象與情境,務必擷取戀人紛至沓 來、雜亂無序、稍縱即逝的一種產生、發展、流動、停滯的意識流。此外,導演個人強烈的 喜感特質也將不時出現在作品中,打破單一的情境,營造一種突兀的自嘲與幽默。
我清楚地知道Baboo絕對是一個以空間和圖像思考的導演,有好幾個場景,都可以讓人隨意停 格,並令人看到佈局與景深的處理,…《甜美生活-在你身邊唱歌》可說是相當成熟的小劇 場作品,我覺得同屬意象劇場風格的導演,Baboo多了幾許挖掘不盡的精神內涵。 于善祿,聯合電子報外劇場報 《甜》劇的格局具有野心,即使畫面拼拼貼貼,字句也斷斷裂裂,創作者顯然試想把玩符號 對照與聯想的技巧,與效擬魏瑛娟式的劇場肢體風格,讓一個看似耽溺的愛情小品,擴充為 萬花筒般的意象格局。 傅裕惠,民生報劇評
06 _ Book of Timer 1905
06 work _
時間之書1905 首演日期:2001年10月 首演地點:高雄中山大學逸仙館
Book of Timer 1905
《時間之書1905》擷取《愛因斯坦的夢》書中愛氏兩個多月所作的三十個迥異的時間之夢, 並由此歸結出人類時間意識中,「生命/不朽」、「宇宙秩序」與「記憶/歷史」的三個面 向,並由「時間的現在式以及叛離」、「百年孤寂」、「時間的歧路」、「騷動之春」、 「末日章」、「愛麗絲夢遊仙境」等六個交織的主題意向交織而成這龐大的時間命運。
《時間之書1905》延續導演Baboo長久以來對意象劇場的探索,著重在開發劇場空間與演員身 體融合的場面調度,畫面有時如永恆的塑像停滯不前,有時如緩慢流動的細水,有時又像一 曲悠揚的樂章,順暢的跳躍飛揚,可說是利用象徵性的意象與肢體語彙建構一場類舞蹈風格 化身體的戲劇演出。
不說故事也沒有角色關係,光憑乾淨的場面調度以及節奏感的掌握,對愛因斯坦的時間之夢做 了詩意迷人的呈現…就舞台設計、燈光設計、肢體表現和視覺創意而言,這是一次企圖宏大而 整齊的製作,導演Baboo雖然年輕卻顯熟練的調度技巧、演員們的投入專注仍令人刮目讚賞。 楊婉怡,表演藝術雜誌2001年12月
work _
07
致波赫士 首演日期:2003年5月 首演地點:南風劇團表演廳
For Jorge Luis Borges 從夏宇的詩作《致波赫士》出發,拼貼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的魔幻色彩書,擷取其小說中恆常出現的符號和 意象,在劇場中建構重組赫士文學的奇幻世界,包括持續擴張而令人迷亂的時間網絡中,虛實之間人與自 我或人與人之間的認同與互動;鏡子、想像和書籍、宮廷殿堂等影射時間的延伸與廣闊無垠;迷宮、夢 境、城市、廢墟和命運等探索生命和時空的關係。
《致波赫士》從波赫士的三篇小說獲得啟發、裡面有波赫士與老年波赫士的對話,有關失眠 與記憶的探索,這些作品有著波赫士作品裡一貫的主題,那就是在分歧的時空中一種時間來 去的不定與無常,與似永恆又捉摸不定。 李玉玲,聯合報2003年5月 近來彙整(拼貼)大師作品的戲劇時有所見,較之其他作品,《致波赫士》的導演絲毫不顯 生澀,尤其在結構、演員、以詩入戲這三個部分有凸出的表現。…通常我們像文學藝術大師 致敬,都是因其作品偉大,很少人會向他們哀頹、敏感、內縮的致意。難得的是,不管是傳 譯詮釋或是逆向思考,導演總是清楚地傳達了他的傑作,也打動了觀眾。」 蔡依雲,表演藝術網路雜誌2003年6月
07 _ For Jorge Luis Borges
首演地點:高雄中山大學逸仙館
首演日期:2004年6月
疾病備忘
欲書寫的是詩人騷動不安的內在奇觀,亦是一個感情和理智對立,肉體與精神斷裂的現代疾病般存在寓言。
裂,一次次地把自己逼向極端絕境,不斷地以靈魂實踐自我粉碎和重建的可能。本劇透過佩索亞的隨筆,亟
取材自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日記體雜記《惶然錄》(The Book of Disquiet),作者以自我主體的分
The Book of Disquiet
08
work _
陳宛茜,聯合報2004年5月
田國平,PAR表演藝術雜誌
彼此撞擊,相互辯詰,使得光是把他文字念出來,就有一股撞擊心靈般的張力。
《疾病備忘》大量節錄《惶然錄》原著文字,佩索亞的文字充滿了各種複雜的思緒和聲音,
傾聽內心的聲音。
字,猶如六個分裂的自我不斷角力、辯證。『佩索亞幫我們溫習了孤單,戲劇則讓我們得以
各種疼痛、暈眩的感覺透過演員劇烈的肢體動作呈現。演員一邊演戲、一邊口誦佩索亞的文
紀慧玲,民生報2004年5月
的剖陳與詰問,觀眾/讀者看見的是作者心靈複雜的面況,也是看見人生與自己。
顫抖、跌落、扭曲;而六個演員代表的是佩索亞六個化身,或說六個精神狀態,一次又一次
神帶來的肉體感覺,包括疼痛、暈眩。為了如實表達,舞台呈傾斜,演員在其上劇烈衝撞、
廖俊逞用六個演員的聲音、身體,呈現分裂與格端偏執人格特質,演員的表演也同時呈現精
鄭尹真,破報第312號
拳擊場;鮮明紅、白色劍道服與同色系拳擊頭盔,渲染佩索亞筆下暴烈絕境
文學轉化為戲劇意象。……《疾病備忘》的視覺實在出色奪目,象徵佩索亞內在精神世界的
美感,放眼台灣六年級後段班距場人才,少有能及者。綜觀歷年創作,不難發現他頗好於將
十九歲開始做戲,《疾病備忘》已是Baboo(廖俊逞)的第八號作品,其豐沛創作能量與獨出
08 _ The Book of Disquiet
08 _ The Book of Disquiet
work _
09
K 首演日期:2004年6月 首演地點:高雄中山大學逸仙館
《K》以卡夫卡《給父親的信》和《審判》為經緯,企圖交織出一個將卡夫卡永遠長不大的靈 魂困住的黑色迷宮。Baboo將卡夫卡筆下的角色精煉轉譯,每一個角色都承載著卡夫卡部分憂 鬱怯懦的自我,是卡夫卡在父親嚴厲管教之下,漸漸被摧折的靈魂。
在本作品中,揚棄過往從文學作品改編慣有的文藝腔,試圖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處理卡夫卡作 品中的不合邏輯、非理性和荒誕。劇中有三個插科打諢的丑角、有無所不在的女鬼,他們在 劇中玩盡後設手法,活起來嘲笑劇作家、嘲笑小說家,表現對被支配的反抗,也和那個在黑 色偽童話中長不大的卡夫卡互相唱和著。
引用卡夫卡自剖的話語「我的靈魂,永遠跨越不過成年」,判定卡夫卡擺盪於「很童話」和 「非常不童話」間,虛構一位作家走入並迷失在卡夫卡的《審判》一書中,完成偽童話劇場 作品《K》。 賴廷恆,中國時報2004年8月 《K》聚焦於卡夫卡對父親的畏懼心理,也凸顯父親對卡夫卡的宰制力量,企圖刻畫一個跨越 不過成年的靈魂,如世界與社會對個人,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支配。 徐開塵,民生報2004年10月
work _
世界末日前一定會出來 首演日期:2005年3月4日 首演地點:關渡自強284
Definite Advent till Doomsday Baboo和七年級新銳作家陳玠安、跨界藝術家蘇匯宇合作。透過劇場為平台,將陳玠安狂瀉的 文字和蘇匯宇具顛覆性的影像做一青春狂野、但又各自分歧、無法統一調性的結合。
《世界末日前一定會出來》號稱「劇場映畫」,Baboo從陳玠安的文本中,摘取出一個青春孤 寂的棄學少年和失戀女子的生命情境,雖然蟄居同一公寓,但卻是兩條平行永不交會的旋 律。而透過蘇匯宇的錄像,將預錄影像和現場錄影投影在不同的房間,演員和影像交替上 演,他們三人創造出一個真實虛構交織的場景,有點煽情,但也象徵著青春想像虛幻和真實 的曖昧。
關渡山腰一個十坪大多無人居住的荒廢公寓改裝成的展場,三月即將上演《世界末日前一定 會出來》的空間,就像是充滿冒險色彩的地下組織活動,每場只限五十個觀眾,觀眾得要是 熟客才知道門路。 王凌莉,自由時報2005年2月
09 _ K
10 _ Definite Advent till Doomsday
work _
極致的喜鬧劇,但又散溢著一種讓人神傷的夢幻陷落感。
述脈絡不再線性,則是讓情節的旁支隨性延展離題,它是一場把離題和廢拍的低級趣味發揮
也因為夢境的緣故,故事的時間和空間被恣意切割。空間成塊、時間則經緯理不出頭緒。敘
感。世人寓言式地昏睡,在長時間的嗜睡狀態中,一個個華麗淫靡、荒誕詭譎的夢境流動著。
《夢十夜》借用夏目漱石的書名,實則攪弄起駱以軍小說帶給讀者一種荒迷、流亂的閱讀快
Ten Nights of Dreams
(第十一屆皇冠藝術節)
首演地點:皇冠小劇場
首演日期:2005年5月
夢十夜
work _
紀慧玲,民生報2006年1月
演Baboo以意象手法將複雜的劇中人事翻演為一幕幕琉璃變遷的遠方城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鉅型小說《百年孤寂》,搬上台北藝術大學的荒山劇場,小劇場導
敘說遙遠南美魔幻的鄉野故事,讓觀眾和文學間能搭起一座故事堆砌成的橋。
採去一種抽離但又涉入的言說策略,和傳統民間藝人的敘述藝術相仿,也就是說書人,透過
是說故事的人,動輒以大段獨白剖析自身的過去和未來、追問馬康多的歷史和命運。劇中也
小說人物自己的角度重新拆解作者的全知觀點,讓這些人物不再只是故事裡的角色,同時也
傾軋,彷若疊影。
種敘述線索交織,不僅事件紛陳推演間,相互縫合呼應,不同時空的人物,也都因時間差的
時間空間、劇場和觀眾之間無窮盡的辯證。以虛喚實的劇場書寫,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
下魔幻寫實的愛情、戰爭、文明和衰亡,以孤獨為主旋律,構成一場場迴盪在邦迪亞家族、
改編自文學巨著《百年孤寂》,編劇周曼農將漫長百年拆解成四個片段,分別講述馬奎斯筆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2 首演地點:關渡荒山劇場
首演日期:2006年1月
百年孤寂
12 _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3
work _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給普拉斯 首演日期:2008年4月18日 首演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獲獎記錄: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國際巡演:2009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2011年法國香檳區、2012年法國土魯斯
美國女詩人希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以其獨特的詩作風格和悲劇性的婚姻聞名於世, 美麗、聰慧、才華洋溢的她,一生受憂鬱症的糾纏、對早逝的父親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和 同為名詩人的丈夫泰德•休斯(Ted Hughes)之間充滿競爭和背叛的關係,使她一直陷自己於 精神的折磨之中,於1963年2月11日於倫敦開煤氣自殺身亡,時年30歲。她戲劇性的生平,引 了無數創作者以其為靈感,將她視為「永遠的繆思」。
向來以文學入戲的導演Baboo,與編劇周曼農攜手合作,以普拉斯的詩作與生平為靈感,為劇 場小天后徐堰鈴量身訂作獨角戲《給普拉斯》,劇情設定在普拉斯自殺那個大雪紛飛、煤氣氤 氳的冬夜。讓死之慾望隨著女詩人一生的憂鬱症、和父親與丈夫的微妙情節間不斷被加溫。
導演以語言、身體與空間建構岀一個詩的象徵體系。這個作品除了創造出令人屏息凝視的美 學形式之外,同時也實驗了劇作家、導演以及演員之間創作關係新的可能。 林于竝,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理由 值得一看!來自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女演員徐堰鈴精彩詮釋女詩人普拉斯的最後時刻。 法國 解放報 A découvrir l'actrice taïwanaise Hsu Yen-Ling de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qui joue Remix, les derniers moments de Sylvia Plath, à la Condition des soies. Liberation 如此充滿熱情與活力,這個來自台灣的表演是今年亞維儂戲劇節無可取代的。 亞維儂藝術節前主席Bernard Faivre d'Arcier un spectacle taiwanais, si plein de passion et d'énergie. Cette pièce de Taiwan à Avignon est vraiment indéspensable Bernard Faivre d'Arcier(ancien directeur du festival d'avignon) 徐堰鈴在戲中,她把自己置身於沒有毫不保留的狀態中,完全投入劇烈的現實,她的演技從 身體潛在的能力中完全爆發出來,就像是一把火,她不斷地燃燒自己直到忘我。 馬賽劇場雜誌 Le spectacle a été conçu spécialement pour faire émerger le talent indéniable de Yenling, actrice et metteur en scène taïwannaise, reconnue en son pays et auréolée de nombreux prix dument mérités. Yenling -qui dans cette pièce se met réellement à nu et en danger- est saisissante de vérité tant son jeu est animé d’un force intérieure, d’un feu consumant son être, jusqu’à l’oubli de soi… Revue marseillaise du theatre Diane Vandermolina 詩意猶如火焰噴發(火與詩的爆炸),令人驚艷地詮釋出Sylvia Plath死前悲劇性的片段。 法國第二電視台 Ne pouvant qu'émettre les éléments surgissant de la fournaise qu'est devenu son corps en rupture avec sa conscience hallucinée, Hsu Yen-Ling est ébourrifante, tigresse meurtrie, tournant une dernière fois tous les éléments de sa vie en une boule incandescente. France 2 Jean-Claude RONGERAS Baboo的導演手法嚴謹地凸顯出悲劇題材恐慌焦慮的情境。 如同王家衛的電影,愈來愈微弱的燈光預告朝死亡逼近,觀眾感同身受台上演員的痛苦和糾 葛的情緒。 法國Vaucluse報 La mise en scène sobre de Baboo ajoute à l'angoisse du drame qui se joue. Tout est monté à Wong Kar-wai, dans cette lumière de plus en plus blafarde qu'on avance vers la mort, on perçoit les ambiances troubles et les tourments vécus. Vaucluse News
13 _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13 _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13 _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work _
Der Schönste Moment
4
獲獎記錄: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首演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首演日期:2009年10月
最美的時刻
于善祿,LuLuSharp個人新聞台
耿一偉,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理由
戲偶與物件劇場的巧思設計,讓這齣戲為國內的成人偶戲走出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刺。現場演出的娛樂效果並沒有掩蓋演出所欲凸顯的荒謬性,而無獨有偶劇團透過各種誇張
《最美的時刻》以快速粗野的前衛偶戲,在形式上貼近小說中代筆作家對資本主義世界的諷
是舞台畫面的構圖與變化,都達到很不錯的效果與水準。
力的場景,也可以很喜劇化地處理,許多觀眾都相當愉悅地投入,…就戲劇表演的張力,或者
人偶同台的藝術選擇是合理又聰明的,除了表現「多重層次,繁複交疊」之外,有些誇張或暴
傅裕惠,PAR表演藝術雜誌
理這麼裸露、或說艱澀的小說題材,整齣戲的劇場呈現效果,應該也成功說服了觀眾。
的象徵。 演員魏雋展的表演能量相當驚人,從頭至尾幾乎都能傳達近似的強度;即使是處
表演厚實的質感、能量的飽滿與俐落的角色切換,所謂的「偶」便也成為能量切換時最貼切
遊戲中。
宮中,把人生一層層撕開,逼視其中的空虛和荒謬,但最後,主角卻也迷失在語言和扮演的
敘述、以扮演來揭露事情發生的經過。如同一場後設的騙局,透過語言和扮演將觀眾困在迷
弔軌的是,演員或代筆作家、都像是職業的騙子,缺乏主體性,我們卻通過這樣的人以語言
多重扮演,去討論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
成為「他人」的過程。導演企圖透過人與偶的並置與變換、操控與被操控,以及「獨角戲」
接的方式,不停地切入別人的生命、檢視自己的生命,並透過「偶」為媒介,展演「變形」
劇場改編上,演員魏雋展一人飾演多角,以「演員」扮演替人執筆「代筆作家」,故事以跳
寫、我該怎麼訴說?
讀者一同打開自己的內裡窺探,自問: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如果要我對自己進行描
的人生」的虛擬告白。明夏小說充滿各種天馬行空卻貼切不已的比喻,以一種挑釁的姿態讓
驗取材,以代筆作家為書中主角,所創作的一部由謊言杜撰而成的「偽自傳」,一場「借來
《最美的時刻》是德國作家明夏.柯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的第一本小說。從他個人經
14 _ Der Schรถnste Moment
14 _ Der Schรถnste Moment
5
work _
海納穆勒 .四重奏 首演日期:2010年10月 首演地點: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Quartett von Heiner Müller 海納穆勒的《四重奏》藉由大量描述色情、交媾和性愛等沾染了「魔鬼元素」的行徑,有意 識地把主流價值中被認為「傷風敗俗」的行為,大膽挑釁成為一種快感的體驗,肆無忌憚地 逾越道德的界線,顛覆文明的秩序。
《四重奏》如一把解剖刀,赤裸揭露愛情中精神與肉體的競技角力,理性與本能的撕裂拉 扯,展示一個由激情的慾望所沾染的病態特徵,以及引發潛藏的精神疾病;全劇透過兩名演 員扮演四個角色,藉由性別互換所呈現的多組關係,彷彿就如同在舞台上實踐男女交媾的多 種姿勢體位,不停地擺蕩在高潮快感與性交後憂鬱的相互折磨之間。舞台上的兩人,是共 犯、是情人、是對手,是成雙成對的自我中心主義,也是戀人之間空間壓縮的孤島美感。
演員的扮演與遊戲,卻又後設性地,冷眼旁觀地透露,如尼采提醒我們隱藏在激情背後的現 實:「看看不同的機制和社會禮俗如何讓片刻的熾烈變成了永恆的忠實,憤怒的慾望變成永 恆的報復,絕望變成永恆的悲傷,把一時的話語變成永恆的責任,每一次的偽裝都為世界帶 來更多的欺騙和虛偽。」最終,兩人的死亡,可說是化短暫的性高潮為永恆瞬間,永遠不可 得的救贖。
這是一個既危險又自由的嘉年華式表演。危險在於它僭越了社會固有的二元規範,自由在於 它終於將我們自重重規範中解放而出。」 施舜翔,「後女性的魔鏡夢遊」網站 若從行為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個製作,《四重奏》就如近來的歐洲劇場製作,忠實於觀眾的真 實性,拋棄寫實性的戲劇傳統,為台灣劇場表演建立了一個新的樣板。 傅裕惠,PAR表演藝術雜誌,2010年11月
15 _ Quartett von Heiner M端ller
6
work _
羞昂APP 首演日期:2012年10月 首演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Show On
《羞昂App》是導演Baboo與劇作家簡莉穎共同合作,以超人氣作家宅女小紅(羞昂)戲謔, 自嘲,言不及義的都會生活觀察雜文為素材,為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劇場女神謝盈萱量身編寫 的戲。
App是當代的產物,應用程式。《羞昂App》意指由我們所捕捉到的「羞昂觀點」,改編上不 會從書中取材情節故事,而是透過羞昂的介面,觀察世界,看待從身體到世界的大小事物。 全劇意圖展現的是羞昂以「自身」為戰場的細密鬥爭與自我逗樂,穿透資本社會的邏輯,並 揭露生命的實相:世界不過是由買與賣交織的網,人生就是不斷的消費,消費自我,消費他 人,消費立場,消費議題,消費理想,買家與賣家身分流動,人人都是彼此的顧客,從此構 成了關係。
《羞昂App》是一則以「新女性主義的日常生活觀察報告」為題的單人全民開講,謝盈萱扮演 的不只是宅女小紅,更是一般上班族OL的集體樣貌,從身體推衍到身體與周遭的關係—職 場、人際、情事、房事,乃至國家大事,藉雞毛蒜皮生活小事引申社會大事,再從國家政治 反推狗屁倒灶日常瑣事,以小見大,由大看小,嬉笑怒罵,葷素不拘,對生活中一切事物打 屁嘲弄、斤斤計較,也就是在對抗「生存」的隱隱威脅。
不得不令人佩服獨撐全局、一路逗哏到底的女演員謝盈萱,她那種歇斯底里帶著神經質的演 法,居然成功掌控了全場情緒。總之,在表演形式方面,精準的語言跳接與精確的浮誇動 作,很讓觀眾享受了十足的娛樂效果。 吳奕均,表演藝術評論台
16 _ Show On
16 _ Show On
16 _ Show On
16 _ Show On
work _
7
「一桌二椅X4」之《檢場》 首演日期:2012年12月 首演地點:台北藝術大學演藝廳
A Table Two Chairs 「一桌二椅」之於中國傳統戲曲,是舞台的佈景配置,簡單的桌椅,透過高度抽象和寫意的 手段,化繁為簡,衍變出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界定表演的空間與環境,激發觀眾無盡想像。 「一桌二椅」之於現代劇場,是探究表演藝術自身種種可能的路徑,是當代性的提問,亦是 東西方劇場美學的辨識與整理。因此,「一桌二椅」不僅是傳統戲曲的符號標幟,更是現代 華人劇場的美學命題。
2012年12月,莎妹劇團歲末聯演以「一桌二椅」為遊戲規則,集合團內四位編導,剝除繁複 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導 演Baboo的《檢場》此次取材傳統,向傳統學習,找來台灣中生代京劇武生戴立吾演出,回 歸戲曲場上,以傳統回應傳統,拆解戲曲形式,探討藝術興衰。在手法上,運用解構的概 念,將傳統放諸當代,將內在思維具象化於外在形體,不是為了展示戲曲的表象,而是試圖 從中再次理解傳統。
戴立吾武生應工,搬演長靠武生最吃工的《挑滑車》。導演讓戴立吾反裝冑甲(內繪迷彩圖 案),背景聲響時不時有現代雜音,初亮相將《挑滑車》一開始的起霸轉為習藝練功狀態, 叼唸著師父誡訓,然後鑼鼓上場加入,劇中人高寵現身,口中唱唸數段,隨著鑼鼓愈急展現 劇情進入廝殺,該有的跳叉、搬腿、槍花都有,但刪節不少;高寵最後氣竭而亡,京劇、武 生戲、戲曲在現代文明裡消翳衰亡的意象也疊映而生。 紀慧玲,表演藝術評論台
17 _ A Table Two Chairs
17 _ A Table Two Ch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