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Page 1

T-workshop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王長 庚 明大 學 旭 工 業 設 講 師

人才工作坊

!

計 學 系

嘴 上 工 夫

×

邱臺 北 佳醫 學 慧大 學 通 助識 教 理育 教中 心 授

飲 食 歷 史



目錄 前言

腦筋轉個彎,吃得更香! 2 整體報導

我的飲食歷史,有資格成為設計 的靈感與養分嗎? 4 設計思考方法

找到正確的設計思考方向了嗎? 10 教師訪談

超乎想像的新挑戰 12 助教訪談

學習他人,精進自己 15 芬蘭學生訪談

臺上臺下打成一片的學習初體驗 17 特別篇

口譯人員甘苦談 19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2

前言

腦筋轉個彎,吃得更香!

撰文/林語彤

吃 飯 皇帝大,食物供給人類日常所需的能量,更經常帶來幸福的滿足 感,但你可曾留意過飲食習慣的個別差異,是來自什麼樣的形塑歷程?當 個人生命歷程養成特定的飲食習慣,又會對高齡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本 次工作坊以「飲食歷史×嘴上功夫」為名,引導組員透過味覺歷史逐頁的 探索與分析,進而守護入口飲食的健康概念,目標不只是未來高齡者的飲 食可能性,更要將關鍵放在「如何從長者分享的飲食史中,思考他們的需 求」!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3

課程表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3/15 9:00 $ $ 10:00$ $ $ 11:00 $ $ 12:00 $ $ 13:00 $ $ $ $ 15:00$ $ $ 16:00$ $ $ 17:00$ $ 17:30$

!

03/22 $ $

03/23 $

$

$ $

$

$

$

$

9:00 $ $ 11:00$ $ $ 12:00$ $ 9:00 $ $ 10:30$ $ $ 12:00$ $ 13:00$ $ $ 14:00$ $ $ 15:00$

$

15:30$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4

整體報導

我的飲食歷史,有資格成為設 計的靈感與養分嗎? 授課/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邱佳慧助理教授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王明旭講師 撰文/孫于蘋

本次工作坊結合歷史專業的邱佳慧,以及設計專業的王明 旭組成教學團隊,兩位大顯功力,帶領學員從「觀察訓練」、「口頭訪 談」找出高齡者飲食的需求與問題,再憑藉「設計思考」找出最佳可行 解,產出極富創意的新時代高齡飲食!

大風吹,吹什麼?——萬用的暖身活動 「大風吹!吹什麼?吹,穿牛仔褲的人!」在課程⼀一開始,邱佳慧即利用 大夥兒再熟悉不過的暖身活動,活絡現場氣氛,把週六⼀一早惱人的瞌睡蟲 消滅殆盡!當課堂氛圍越炒越嗨,邱佳慧宣布遊戲即刻升級為進階版本 ——「黑暗大風吹」,顧名思義,幾位雀屏中選的學員必須在短時間內記 憶自己身上的穿著,以及周遭的座位擺設,然後矇上眼睛重新加入戰局。 當遊戲重新開始,現場陷入⼀一片慌亂與躁動,原因是「矇眼的學員」少了 視覺的優勢,難以迅速地找到空椅子坐下,必須要緩慢小心地「摸出」四 周的擺設,難免會不小心摸上「明眼的學員」的身體,惹得現場是⼀一陣陣 驚呼與害燥啊! 緊接著大風吹之後,邱佳慧又神秘兮兮地站在教室中央,手捧著⼀一粒鮮紅 的蘋果,要求學員說出自己對蘋果的觀察。⼀一開始,學員僅被動地坐著觀 察,對外觀做淺顯的描述,像是「蘋果是紅色的!」「可能有洗過?」。 經過五分鐘後,開始有學員嘗試接近蘋果,並且運用眼睛以外的感官觀察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5

蘋果,甚至有年紀較長的學員,以自己的經驗直接判斷蘋果的品種。然 而,直到⼀一位學員走到邱佳慧後方,大家才驚覺正面看似完美無瑕的蘋 果,背面其實被咬了⼀一大口,而這紮實的⼀一口正是觀察體驗暗藏的玄機 啊! 藉由大風吹與蘋果糾察兩個活動,邱佳慧鼓勵學員更主動、更深入地觀 察,要避免從片面直觀的印象,推估任⼀一事件的全貌。反之,透過積極觀 察去發現問題,再設法解決問題,才是學習設計思考的有效途徑。

超乎想像的回憶滋味 除了善用感官能力之外,邱佳慧進⼀一步鼓勵 學員藉由「生活經驗」做更細緻的觀察。 她以陳重仁的〈兒子的菠蘿麵包〉⼀一文為 例,說明作者如何將自己又愛又恨又離不 開的菠蘿麵包,與學生時代節儉度日的回 憶連結,又在為人父後,將對食物的情感 傳承到孩子身上。由此可見,食物除了填 充饑餓外,還作為各式情感的載體,個人 的飲食歷史,其實與其生命歷程緊緊相 扣。 為了幫助學員「啓蒙」自身的飲食回 憶,邱佳慧設計了「恐怖食物袋」,學 員必須將手深入深色的食物袋內摸索, 僅憑內容物的觸感決定自己即將品嘗的 食物。在「試吃大會」的現場,學員必 須說出自己選擇食物的當下,腦中閃過 的念頭,並在咀嚼的同時,分享該食物 帶給自己的感受與回憶,以建立食物與 自身的連結。

!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6

從口述歷史開始了解一個人 歷史是生命記憶與歷練的總和,而「口述歷史」是比口耳相傳更科學、有 效的紀錄。本次工作坊即希望透過對長者的「貼身訪談」,了解其飲食習 慣與個人生命歷史的連結,進而幫助長者提升飲食的品質。 邱佳慧首先說明口述歷史的發展沿革,讓學員們對這門歷史技能有初步了 解;再者,她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提點學員採訪的要點: 一、訪談前置作業: 除了要確認錄音設備的狀況之外,主訪者 應該妥善地設計問題,使問答具體且具有 延展性,能在往來之中抓到更多長者飲食 習慣的細節資訊。另外,問答間也要避免 觸及受訪者的傷痛,如訪問獨居長者時, 應避免提到家人方面的問題。 二、訪談進行中: 主訪者除了隨時關注長者對問答的反應外,也需要適時 地國、台語雙聲道轉換、留意適當的說話音量,以幫助訪談順暢地進行。 另外,長者在訪問中,經常會因為記憶、情緒等因素而出錯,因此,記錄 者除了忠於訪問者提供的「史實」之外,更要時刻敏銳地觀察長者的情緒 變化,同時判別話語邏輯對錯,並向長者再三確認。 三、訪談結束後: 主訪者不應該急著離開現場,最好多跟受訪長者聊聊,增進彼此在工作以 外的交流與默契,對後續的訪談合作會有莫大的助益!此外,主訪者在整 理訪談稿時,應善用完整的逐字稿仔細檢視高齡者的飲食問題,才能在⼀一 次次的訪談中有更大的進步與學習。 最後,邱佳慧強調,⼀一份口述歷史記錄的成功關鍵在於──放下成見、深入 了解被訪問者的背景,以及秉持不為任何私人目的而武斷紀錄的史德,她 鼓勵學員在實作的過程中能夠好好體會個中滋味。

!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7

Do the Right Things!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設計專業的王明旭向學員們重申,本 次工作坊的目標即是從實際訪談的 內容中挖掘出高齡飲食問題,再經 過凝鍊、收斂的過程聚焦問題,最後 再腦力激盪出最佳可行解決方案。時 間緊迫,為求效率,王明旭也⼀一再地 提醒學員,工作坊的宗旨是「Do the Right Things!找到對的方向,做對的 事情!」 討論過程中,邱佳慧與王明旭不斷地穿 梭於各小組間,幫助各組修正訪談問題 與流程、界定使用者需求,最終找出適 合各組的設計方向,以繼續著手對的設 計。例如,在老師的引導下,第⼀一組學 員發現,長輩經常因為「捨不得丟 掉」,而食用過期已久的食物,該如何 在節儉美德與健康安全間取得平衡,即成了該組最大 的難題。另外,當第四組學員苦思如何兼顧養生與美 味的食物,王明旭建議他們參考糖尿病患的療程,可 利用視覺使食物分量變大,以減少胃酸分泌,他強 調,設計應發揮最大的創意,讓沒有飽足感的病人有 「吃飽的錯覺」,而非過度鑽研實際的味道。 經過兩位講師與學員間熱烈的討論,各組開始確認高 齡者飲食的核心問題,並試圖篩選出最適當的解決方 案,這正是設計思考的關鍵步驟:將口述歷史從資料 進階到資訊,最後利用有限的資訊架構出框架之外的 解決妙方!

!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8

新高齡飲食文化的誕生 本次工作坊的成果包羅萬象,從科技性軟體、生活化產品應用到主題性環 境設計等,十分多元。評審陣容除了邱佳慧、王明旭兩位主力講師外,也 另邀請了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助理教授楊朝陽⼀一同擔任 評委。各組必須在十分鐘內簡介作品的發想流程、 特色,並搭配戲劇模擬出使用成品的情境。 第⼀一組「MY菜」完整分析了長輩食用「過期食物」 的可能原因,並且提出能追蹤食物產銷履歷的 APP、收納剩菜的伸縮式夾鏈袋碗、手機提醒冰箱 食材的保存期限等多樣化的解決方案。第二組 「Medica7on & Ea7ng」試圖解決長者經常遺忘吃藥 時間的問題,他們設計了有簡單操作介面的個人化 錄音保溫杯,希望藉由吸睛的高科技保溫杯,幫助 長者養成定時吃藥的習慣。第三組「美味回憶的智 慧」考慮到飲食與情感的連結,他們以食安隱憂 為切入點,設計了健康烹飪教學的APP,希望藉由 高科技裝置,幫助長者更有效率地利用天然食 材、養生的烹飪方式,重新擁抱自己回憶中美 食。 第四組「眷戀回憶」及第五組「互助高齡社區」都 是不同於傳統產品設計的整體計畫。前者以主題性 的眷村餐廳搭配刺激味蕾的筷子、腦波帽、復古衣 著等方式,使人宛如身歷過去情境而獲得滿足感。 後者則是將創意延伸到空間與服務的設計,提出了 「高齡者主題生活圈」的概念,讓社區內的獨居長 者和同輩相互照顧,重新找到生活樂趣。第六組 「future food in Finland」,三位芬蘭交換生希望解 決該國高齡者飲食過量的問題。他們利用自身專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09

業,設計了攝取與消耗卡洛里的程式,希望創造健康的高齡飲食。 邱佳慧和楊朝陽認為,因為工作坊有時間壓力,成果必然難以盡善盡美, ⼀一些細節部分若能對口述歷史下更紮實的工夫,就更能掌握高齡飲食的問 題意識,以便對症下藥解決問題。但整體而言學員皆能在掌握創意與設計 的重點,非常值得鼓勵!王明旭也表示,工作坊的關鍵在於參與的過程, 融入其中就能發覺高齡飲食問題的複雜性。希望這次的經驗能化為火種, 讓不同領域的學員秉其專業,繼續為各個議題努力,才能成為將來面對高 齡化社會問題的力量。

跨世代、跨國界的合作 本次工作坊的學員組成十分多元,除了有來自不同領域,包括工業設計、 營養科系、資管、心理系的大學生外,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幾位年紀稍長 的社會人士,以及來自芬蘭拉瑞爾應用科技大學公衛系的三位交換學生, 當工作坊進行到如火如荼的討論階段,學員組成的異質性也隨之顯露出 來。 總而言之,長者對於討論議題的想法比較實際,經常提出帶有個人經歷的 判斷;反之,年輕的臺灣大學生經常迸發出創意的點子,卻可能淪於虛幻 的空想。三位攻讀公衛系的芬蘭學生則傾向憑專業思索解決方案,也比較 著重實用目的,缺乏天馬行空的發想過程。較可惜的是,不同國籍與年齡 間的學員大致上交流無礙,但真正確認設計主題後,卻經常受限於語言, 與世代思維模式而形成討論僵局。王明旭與邱佳慧察覺此情況後,讓芬蘭 學生自成⼀一組以便盡情討論,也安排高齡者成為口述歷史練習的受訪者, 提供個人豐富的歷練,工作坊內容適當的調整,讓學員各能發揮所長,也 更有成就感。 經過兩個週末的工作坊體驗,王明旭有感而發地說,希望接下來的工作坊 成員組成也能如此多樣,讓真正的高齡者與學員⼀一起溝通成長,設計才不 會淪為設計者經驗的虛無幻想。不同國籍、世代的學員也能在跨領域的環 境中互動、交流人生經歷,創造美好的學習回憶!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0

成果發表

找到正確的設計思考方向 了嗎? 整理/董則靈

為了讓學員及早進入狀況,王明旭將設 計思考流程分為十大簡易的步驟,分項說 明。再者,他提醒學員要善用口述歷史訪談,鎖定自己飲食設計的「目標 使用者」,並架構起長者的飲食習慣圖像。最後,再依據挖掘到的核心問 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打造新時代的高齡飲食文化。

設計思考十步驟 王明旭⼀一開場就問學員「做對的事」與「把事情做對」哪個更貼近T型人 才工作坊的宗旨?他認為,設計就是在培養「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所 以在開始⼀一項設計之前,就必須先思考「什麼是對的」再全力以赴「做對 的事」!為了讓學員們更快掌握設計思考的要訣,他列舉了十大步驟: ⼀一、挖掘⼀一個議題(Find out a topic) 二、探索⼀一個值得的議題(Explore the topic) 三、提出發現的問題(Problems discovered) 四、思考問題的成因(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五、提出可能的解決方式(Possible solu7ons) 六、篩選最適當的解決方案(Filter the solu7ons for the problem) 七、展開解決方案(Develop the solu7on) 八、定義解決方案細節(Define the details for the solu7on) 九、驗證解決方案(Validate the solu7on) 十、最佳解決方案(Best solu7on for the problem) 王明旭提醒學員,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找到標靶,找到對的設計方向。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1

飲食歷史為我們畫出藏寶圖 ——為「誰」設計? 民以食為天,「吃」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條件, 為了讓學員們對飲食「更有感覺」,王明旭特 地分享了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的片段, 展現中華民族講究而豐富的飲食文化。有趣的 是,同場次也有芬蘭Laurea大學的交換學生, 芬蘭與臺灣儼然是遠在地球兩端的兩個國家, 有極其迥異的文化特色,所以王明旭也即興地邀請芬蘭學生談⼀一談芬蘭特 有的美食與飲食習慣,活絡現場交流的氣氛。 緊接著,王明旭回到高齡飲食設計的正題,他提醒學員,每⼀一位長者進入 高齡階段後的狀況有百百種,有人健康老化,也有人的飲食情況隨著身體 衰弱而惡化。因此,訂定飲食設計的「目標使用者」,劃清議題是非常重 要的,而透過口述歷史訪問,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的。例如「高齡者不能 吃的食物」、「吃藥與飲食習慣的關係」、「高齡者適當的用餐時間」、 「食物的保存」等問答,都能有效地輔助我們更了解特定高齡者的飲食習 慣與背景。王明旭說,口述歷史就像⼀一張藏寶圖,我們可以從中由對的方 向出發,探索出好的議題,再透過設計思考的過程,產出高齡飲食的創新 概念。

打破框架的新高齡飲食文化 確定了目標使用者,並對其飲食習慣有深入了解後,便是要設法鎖定「問 題所在」,並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王明旭提醒同學,高齡飲食的問 題,不⼀一定是食物的優劣與適合食用與否,更多的可能潛藏在長者的習慣 中,例如長者節儉的美德,導致食物早過了保存期限,卻依舊被吃下肚 子;或者是為了配合吃藥時間,經常被打亂的正餐頻率。因此,學員們應 該跳脫對「飲食問題」的既定印象,儘量以最大的視野去挖掘各式各樣的 高齡飲食需求,再設法用跳脫框架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打造新時代的高齡 飲食文化。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2

教師訪談

老師有話說 撰文/孫于蘋

邱 佳 慧與王明旭兩位老師都曾任T型人才工 作坊的講師,有豐富的課程策劃經驗,搭配兩 人的專長,主題很快就定調為口述歷史與設計 思考的結合。兩人發現過去課堂上口述歷史的 教學,甚少提供學員「實戰訪談」的機會,因 此特別規劃了半天時間來做訪談稿的討論檢 視,為後來的設計思考奠定了基礎。兩位老師 又是如何做課前討論與發想的呢?經過兩個週 末的參與,他們感想又如何呢?

課程規劃 邱佳慧首先分享不同領域合作協調時的重點:「我們會先從彼此曾經有過 的教學經驗做討論,再因應對方的操作模式做調整。工作坊本身充滿著不 確定性,所以很難做到太細節的討論,我們反而付出較多的心力在研究如 何給學生『容易聚焦的題目』,因為太明確的主題會讓成員無法發揮創 意,太過於空泛又可能過於天馬行空而不可行。」 王明旭也補充說明:「本次工作坊恰好有幾位年紀較長的學員,能提供大 家口述歷史採訪的機會,從而由第⼀一手的資料掌握高齡者的飲食狀況,讓 設計不只停留於過去經驗的揣想與發揮。所以就像我說的,口述歷史是藏 寶圖,而設計手法是挖寶,這些學員們的成果就是最大的寶藏。」

國際學生×長者的學員組成 楊朝陽以評審的角度來看待國際學生的參與:「外籍學生最明顯的問題在 於語言隔閡。儘管有口譯人員的幫助,但離原意可能還是會有差距,而情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3

感層面也會因文化不同而難以被成果報告現場的聽眾所理解。但我認為本 次工作坊芬蘭學生的設計成果,其實不受國籍影響,比較著重於他們本身 的公衛專業,反面來說就是表現得像『設計門外漢』,這也許和第二週他 們自成⼀一組、少了其他領域的刺激有關係。」相對於楊朝陽,邱佳慧對於 外籍學員的參與持樂觀的態度,她認為「外國人的參與」對工作坊全體就 是⼀一個刺激,儘管三位芬蘭學生的產出較偏離「設計」,但在整個課程的 調整運作上,至少能讓外國學生有參與感,而且充分地了解臺灣跨領域工 作坊的模式。 針對年長者的全程參與,楊朝陽表示讚賞:「工作坊⼀一直在強調『使用者 中心研究』,但比起單純發想,不如直接跟使用者⼀一起設計才更直接、更 有收穫。」邱佳慧也說:「經過兩週的工作坊,我們能夠發現長者參與與 持續學習的目的,在於關心自己『未來的生活』,這帶給年輕學員很大的 刺激,因為他們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長者『想要過得更好』的強烈動機。 我甚至認為未來可以清楚定位工作坊學員的年齡,例如邀請身障長者⼀一起 討論高齡生活問題,相信對整個智齡聯盟 的發展會是更大的刺激與挑戰!」 總結國際學生、年長學員等本次工作坊 較特殊的組成元素,王明旭認為,重點 在於教學者能觀察到多樣背景學員的需 求,因應不同狀況作應對。工作坊第⼀一 天外籍學生、年長者與臺灣年 輕學員的相處較陌生,顯得格 格不入。第二天經過老師們的 調整後,才找出適合彼此的合 作模式,整個工作坊的氣氛變 得更加融洽熱絡。因此,邱佳 慧與王明旭⼀一致認為,這次的 經驗必須被傳承下去,尤其希

!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4

望智齡聯盟能讓外籍學生與年長者的參與制度化,畢 竟國際合作與高齡者參與都是將來高齡研究的關鍵元 素,透過事先讓特殊參與者了解T型人才工作坊的操 作方式、安排助教特別照顧等方法,這些都是未來可 以努力的目標。

關鍵在於過程 談起這次工作坊的成果發表,身為評審的楊朝陽坦 言,雖然並沒有真正獨樹⼀一格的作品,許多產出也僅 是概念性地呈現,在工作坊的時間與素材侷限內,難 以具體地表現。但換個心態來看,也因為這次的主題 與最終發表的彈性很大,才得以發展出那麼多樣性的 成果。另外,他也再次強調,工作坊的核心關鍵是在 過程中的收穫,結果只是陪襯。如何讓不同背景的專 才在跨領域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將 創新的種子帶進不同的領域發芽,才是每次 工作坊的最大目標! 最後,邱佳慧表示同意楊朝陽的說法,並提 到自己先前訪談過去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的 學生時,學生們都認為在工作坊最大的收 獲,就是學習到不⼀一樣的跨領域思維模 式。臺灣的教學者或許都太重視具 象的成果,反而忽略學生的回饋如 何,因此,在往後的工作坊教師群 們更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多洞察 學生的學習需求,絕對會有超乎⼀一般 想像,更有意義的收獲!

!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5

助教訪談

學習他人精進自己 採訪、撰文/董則靈

這 次 工作坊的成果,長庚工業設 計研究所的助教群功不可沒!除了 對口述歷史及飲食設計做足了事前 準備外,助教們更是努力調和不同 領域的學員,耐心地帶領團隊討論 與實作,經過此番累死人不償命的 工作坊洗禮,他們的收獲如何呢?

溝通,是最重要的課題 每個領域都有其特有的思考模式,因此,本次工作坊的助教們⼀一致認為, 在跨領域的合作中,「溝通」是重要關鍵!長庚工設所許維麟說,在小組 如火如荼地討論設計流程時,他曾和⼀一位社工背景的學員產生了意見衝 突。對方認為,既然每組皆有被分派到「實際受訪者」,為何在發想階 段,還要另外想像「目標使用者」,並重新對「目標使用者」做完整的敘 述?雖然⼀一開始雙方溝通不良,難免有些疙瘩與尷尬,但經過不斷地討論 與實際操作,彼此終於達到共識,認同透過建構「目標使用者」的背景, 可以發現最初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流程。

教學同時也是自我挑戰 助教們的準備工作必須要比學員們更加完善,才能妥善地引導工作坊的進 程。長庚工設系高鈞瑩分享,助教們知道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後,便分頭蒐 集參考資料,充實自己的知識。在課堂中,助教們也必須兼顧老師的進 度,與學員們的反應,並適時提供幫助。 除了教學以外,工作坊也考驗助教如何在跨領域的環境中,將平時所學轉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6

換成實戰表現。長庚工設所許維麟說,儘 管在學校已經受過設計思考的訓練,但經 由參與工作坊實際從發想階段,努力到 最後建構起完整的模型,仍是非常難得 的經驗。過程中,除了是對自身專業的 實作考驗,還必須與不同背景的人才溝 通、合作,自己反而更虛心地學習,這 是最大的收獲!

掌握原則當個好助教 經過連續兩個週末的工作坊,助教們也對 「好助教」的定義,有了自己的看法。 長庚工設所許維麟認為,助教除了要瞭解 設計流程,以及保持高EQ與學員溝通外, 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整個議題的方向跟時 程,「如果學員偏離了方向,就要把他們 拉回來」。長庚工設所吳鈺渟接著補充, 助教要有很強的統整能力,很清楚題目到 底在做什麼,不要⼀一直漫無邊際地擴大問 題,而是要找出核心問題,直接對症下藥!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7

芬蘭學生心得

臺上臺下打成一片的 學習初體驗 撰文/孫于蘋

芬蘭 拉瑞爾應用科技大學三位公 衛系學生的加入,為本次工作坊增 加不少新鮮感,這同時也是三位芬蘭學 生的跨領域初體驗!儘管有語言上的隔 閡,過程中可見他們賣力融入與臺灣學 生的交流合作當中,⼀一起來聽聽他們在 東西方跨領域學習中的收獲與心得吧!

東西方討論課的差異 三位芬蘭學生說,他們沒有參與過類 似T型人才工作坊的活動,不過拉瑞 爾大學幾乎每個課堂都有團體作業, 也會要求學生上台分享報告,所以對於 以討論為導向的操作模式並不陌生。但他們以往的上課形 式,講師大多站在前方授課,與學生互動討論的頻率不 高;反觀工作坊的兩位老師很能跟學生們打成⼀一片,讓他 們倍感親切,但工作坊要在時限內產出成果,所以壓力也 比較大。

參與過程中的困難 RuuIunen Aino認為,臺灣最大的特色就是人很親切,對來 自芬蘭的朋友感到很好奇外,也會主動提供幫助,特別是 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非常好,所以參與過程中幾乎沒有不可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8

解決的大問題。可惜的是,因為有語言 的障礙,組員間較細節的討論仍需靠翻 譯幫忙,導致意見交流不太順暢,但這 種情況在芬蘭學生自成⼀一組後就改善很 多,對他們三位來說也能比較方便自在 地參與課程。

台灣經驗的收獲與應用 三位芬蘭學生⼀一致認為,透過本次工作 坊,他們的確深入了解了設計思考的內 涵,是⼀一次很不錯的操作經驗。現場唯⼀一 ⼀一位男同學Nousiainen Aaro-­‐Pekka進⼀一步 舉例:「像是利用事先蒐集各種問題,再 思考解決方案的方式,可以在不知如何下 手設計時,為我們帶來很多靈感,也更應 該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19

特別篇

口譯人員甘苦談 撰文/董則靈

本次工作坊有別於以往的特別之處,就是三位 來自芬蘭拉瑞爾應用科技大學公衛系學生的加 入!為了讓三位金髮碧眼的外國朋友,更順利地 融入議題討論,工作坊也特別邀請北醫醫檢生技系的謝耀霆協 助口譯,以下就來聽聽他的感想吧!

Q1:有做什麼事前準備工作嗎?有什麼特別困難的地 方? 謝耀霆:在工作坊開始前幾天,我有先翻譯邱佳慧老師的講課 文稿。其中比較困難的是專有名詞的翻譯,我需要特別去找學 術文章,從中瞭解名詞正確的使用用法,再決定怎麼翻譯。另 外,因為我是醫學背景,對歷史跟設計領域不甚了解,因此額 外下了很大的工夫。

Q2:實戰翻譯時,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謝 耀 霆 : ⼀一開始我是用無線電進行同步口 譯,但因為場地較小,回聲和雜音使得效果 不彰,之後改成將芬蘭朋友湊在⼀一起,我在 他們身後翻譯,但我怕我講的東西他們會 聽不清楚,必須隨時確認他們有聽到我的 聲音,這部分比較困難。反觀口譯速度上 沒有什麼大問題,邱佳慧老師因為講學理 有放慢速度,王明旭老師的部分因為簡報 上都已經有圖像和英文,比較好操作。


飲食歷史×嘴上工夫 20

Q3:這次擔任芬蘭學生的口譯,有什麼收獲? 謝 耀 霆 : 雖然我沒有參加過T型人才工作 坊,但王明旭和邱佳慧老師之前在蘭陽女 中辦過類似的活動,所以我大概知道兩位 老師的合作風格,於是有先想好要怎麼輔 助芬蘭學生。 ⼀一開始他們三位被分散在不同組別,所以 我必須到處遊走,隨時確認他們了解 當下在做什麼,重申主題並鼓勵他們 參與。第二週工作坊做了⼀一些調整, 三位芬蘭學生被合併為獨立的⼀一組進 行討論。原本我很擔心他們沒辦法趕 上進度,但他們超乎預期地有效率, 雖然他們的成果報告沒有辦法像臺灣 學生⼀一樣有趣創新,結果還是挺令人 刮目相看的! 我發現,芬蘭學生們會很迅速地決定主題,直接開始寫細部規 劃,合作方式也和台灣很不⼀一樣。他們偏好特定⼀一個人動手 做,旁邊的人則負責提供大量的意見,「邊想邊做」、「修 改」和「執行」同時進行是他們的特色,如此⼀一來,他們可以 非常專注,做出成品的速度也很快,這部分很值我們學習,但 不是說台灣學生的意見太多太雜,只是需要有⼀一個人先確立主 題或是大家都退讓⼀一步,才更能彰顯合作的效率!


!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智慧生活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劉佩玲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 執 行 長:康仕仲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育研究:王秀槐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課程規劃:張喬惠課程企劃/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採訪編輯:陳淑英(主編)、林語彤、孫于蘋、董則靈 版面編排:王柔蘋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