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Page 1

T-workshop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人才工作坊

!

王劉長 庚 明英大 學 旭 傑 工 業 設 講 助 師 理 教 授

計 系

高 齡 玩 具

×

林長 庚 燕大 學 慧物 理 治 副療 系 教 授

身 心 健 康



目錄 前言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2 整體報導

玩出健康好元氣 4 學生成果

創意大車拼 9 教師訪談

教師甘苦談 14 助教訪談

跳脫框架,學習超驚艷! 19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2

前言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撰文/陳淑英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T型人才工作坊將為長輩生活注入歡樂、活力的

元素!工作坊從探索高齡族群手眼協調與保健的需求開始,延伸人際溝通 與社群互動的需求,設計出好玩、讓人想玩、可以跟大家⼀一起玩的健康玩 具。 這次工作坊,由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劉英傑、王明旭兩位設計領域的專家 與物理治療系的林燕慧副教授領軍,帶領學員從了解需求、到討論與製 作,並運用簡單易操作的3D繪圖軟體與3D列印製作產品模型,讓概念能 具體成型,學習更有成就感!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3

課程表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2/07 9:00 $ $ 10:00$ $ $ 11:00 $ $ 12:00 $ $ 13:00 $ $ $ 14:00$ $ $ $ 16:00$ $ $ 17:00$ $ 17:30$

!

12/14 $

$

$

$

$ $

$

$

9:00 $ $ 10:00$ $ $ $ $ $ 12:00$ $ 13:00$ $ $ $ $ 15:00$ $ $ $ 16:30$ $ $ 17:30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4

整體報導

玩出健康好元氣 授課/長庚大學物理治療系 林燕慧 副教授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劉英傑 助理教授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王明旭講師 撰文/林語彤

有趣 的活動與玩樂的事物可幫助長者維持身 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質。本次T型人才工作坊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旨在以「玩」為發想 泉源,設計適合高齡者的玩具,滿足「想要 玩」、「可以玩」、「⼀一起玩」、「健康玩」 等四大玩樂需求。再者,學員們還必須善用工 作坊提供的3D繪圖軟體、3D列印與大型的保 麗龍切割機,先將想像中的玩具繪製成產品模 型圖,再透過硬體設施,轉換為具體模型。

想要玩×可以玩×一起玩×健康玩 在課程初始,長庚大學物理治療系林燕慧副教授,邀請學員們⼀一同想像 「老年生活」的情景。當邁入高齡階段,人的感官、行動、與認知能力難 免會有「每下愈況」的情形,尤其當退休的高齡者與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 型態產生隔離,互動會急劇減少,高齡者就愈加缺乏與他人互動的生活刺 激。林燕慧說,目前臺灣社區有許多高齡者有生活真空的狀態,也就是白 天孫子、兒女們都在外工作、讀書,他們因為身體狀況的侷限不願意出 門,只好待在家裡「聽」著電視,昏昏睡去。這樣的高齡者缺乏各式感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5

官,甚至是人際活動的刺激,除了會影響身心發展,也是罹患失智症的高 危險群,日後極有可能成為家庭的龐大負擔。 因此,林燕慧邀請學員們集思廣益,試想,是不是有可能透過輕鬆、愉 快,甚至玩樂的方式,拉近高齡者與其生活周遭成員的距離,提升他們對 生活刺激的反饋?玩樂、玩耍對每個年齡層來說, 都極具誘惑,就連高齡者也不例外;然困難在 於,學員們要如何在挑起高齡者的興趣的同 時,鼓勵他們付諸行動,動身加入遊戲?林燕 慧提醒學員們「高齡玩具」可行的關鍵就在於 「可以玩」,也就是說,學員們在著手設計 時,必須時刻貼近使用者的心情,仔細思索高 齡者的需求,巧妙地避開高齡者的不便,即能 讓玩具從單純「想要玩」,進階為「可以 玩」的層次,甚至可以與家人、朋友「⼀一起 玩」活絡社交圈,最後達到「健康玩」的效 果,強化高齡者的身心狀況。

破冰遊戲×主動溝通 為了讓學員們在掌握旨趣後,迅速培養團 隊默契,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劉英傑老師, 帶領大家進行兩個破冰遊戲。在第⼀一個遊戲中,每⼀一組的四 位同學分別被指派為A、B、C、D,每位成員都會拿到特定指令,而四個 指令最終會合併為⼀一個謎底。學員彼此不能對談,或者交換指令,只能透 過紙、筆,⼀一次與⼀一位對象溝通,直到整組達到解答的共識。在第二個遊 戲中,學員們必須以組為單位,共同組裝⼀一隻「馬」的模型,他們必須先 討論這隻馬的可能形貌,再從零散的木製配件與金屬零件,拼湊出最後的 作品。 在破冰活動的尾聲,劉英傑告訴學員們,”ABCD”與「小馬」這兩個破冰 遊戲的用意,除了活絡工作坊的氣氛、拉近組員的距離之外,其實也代表 !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6

了第⼀一、第二天工作坊,各自的重點。在”ABCD”的遊戲中,從頭到尾只 有”A”學員才真正知道遊戲的目標是什麼,有趣的是,他不會知道自己正 是遊戲的靈魂人物,也許還會「以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就 是說,當A學員沒有鼓起勇氣,開始與其他B、C、D學員傳紙條溝通,整 組便會形成僵局,無法有所作為。劉英傑說,這個遊戲正好切合第⼀一天工 作坊的目標——「不要假設對方的想法」,在跨領域工作坊裡,要勇敢、 主動,充分地溝通!另外,小馬組裝活動,正是第二天工作坊的重頭戲, 學員們必須善用工作坊提供的3D繪圖軟體、3D列印與大型的保麗龍切割 機,先將想像中的玩具繪製成產品模型圖,再透過硬體設施,轉換為具體 模型,因此,「小馬」還只是小菜⼀一碟,讓學員們搶先體驗實實在在地 「從做中學」!

玩具體驗×點子資料庫 破冰熱身完畢後,各小組的氣氛已慢慢活躍起來,劉英傑即帶領大家進入 高齡玩具設計的前哨。在此階段,學員以組為單位,前往玩具區「自由玩 樂」,再挑選幾樣自己偏好,或者比較有感覺的玩具,作為新玩具發想的 標的物,並依照以下表格,做⼀一個概略、全面且大量的「點子資料庫」, 最後再與工作坊全體人員分享討論成果。 點子資料庫首先要考慮該玩具「有幾個人玩」(Whom),再回答「要怎麼 玩?」(How),最後再補充配合不同玩法,該玩具的細節變化(What),例 如,使用者由⼀一人變為多人,該玩具就必須放大尺寸。另外,工作坊也提 供了許多懷舊玩具的圖庫,可以幫助刺激學員們的 設計靈感。

!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7

劉英傑認為,透過點子資料庫,能夠幫助設計者挖掘並整合潛在的可能 性,他也鼓勵學員在發想討論過程中,要時時刻刻自問自答「我還可以怎 麼跟這個玩具互動?」這就像是⼀一場無止盡的冒險,要肆無忌憚、天馬行 空的想像!

設計的選擇與收斂×Do the RIGHT things 點子資料庫完整後,學員們即將進入 「收斂想法」的設計階段。想法的收斂 是設計思考極為重要的⼀一環,與能否完 善地解決問題,甚至是有沒有解決「對 的問題」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在階段任 務的開始,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 老師與學員分享他所觀察到的高齡者運 動情形,他說大部份的高齡者在安養機構 護理人員的安排下,做的都是⼀一成不變的 傳球活動,這些活動以健康為目的,卻⼀一點 都不好玩,這卻是市場上高齡玩具的窘境。因此,王 明旭重申本次工作坊的目的,是要"Do the RIGHT things"而不是"Do the things RIGHT”,也就是說學員們 要針對高齡玩具的現況,創造出「對症下藥」的新玩具,而 不是從現有玩具中做緩慢的改良。 首先,王明旭提醒學員,在著手設計以前,⼀一定要再三問自己「誰是需求 者?」、「他是怎麼樣的需求者?」。社會大眾往往將高齡者視為⼀一均質 的群體,事實上,高齡群體有非常複雜而多元的面相,不同年齡層、不同 行動能力,甚至是不同心理狀態都會讓該群體的個體間,存有或大或小的 差異,幾乎每位高齡者都有自己獨立的需求,需要被個別照顧。因此,在 確立高齡玩具的設計案前,學員必須對該玩具的使用者有非常周詳的了 解。王明旭鼓勵學員建立高齡玩具的「使用者檔案」,檔案內容必須囊括

!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8

該使用者的姓名、年齡、過去生活歷程與工作經驗、目前的日常生活安 排、目前身心狀況「可以做的」以及「無法做的」,每個項目都隱藏了⼀一 些待解決的需求點,是讓玩具設計更臻美好的關鍵。 對特定使用者有完整的定義後,王明旭引導學員針對預設的使用者需求, 思考「我們該怎麼做?」。研究顯示,人通常在0~6歲接觸玩具,而這些 「玩具回憶」會帶來終生的影響,王明旭提到自己的奶奶也是位失智高齡 者,卻對自己童年的玩具有深刻的印象,可以準確地說出自己玩耍的回 憶。因此,要如何善用高齡者對懷舊玩具的情感,妥善連結他們現實的需 求,便是學員需要仔細思考的關鍵! 最後,王明旭提醒學員必須不斷檢視作品是否符合通用設計的四要點:想 要玩、可以玩、⼀一起玩、健康玩,讓玩具符合高齡者需求之餘,也兼具 「多人使用」與促進健康的功能,活絡高齡者與孫子、同儕之間的互動, 全面提升身心生活的品質!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09

學生成果

創意大車拼 撰文/孫于蘋

經歷⼀一番腦力激盪的思考過程,各組從高齡使用者的背景去發現需求, ⼀一步步發想與討論,最終找出設計標的,各自發展出創新架構的創意高齡 玩具。這次的成果發表,邀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謝佳容助理教授、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助理教授、大暘整合創制有限公司邱維揚設計 總監、長庚醫院復健物理治療師陳貞吟等人⼀一同講 評,期待從其他專業角度會進來的意見,讓創意 想法再有新的看見!

釣魚故事遊戲 創意成果 這組虛擬⼀一位72歲長者,以他為對象做設計。設 計概念是,簡化桌遊的遊戲方式,共有「釣魚選 卡片」、「抽棒子決定卡片」來組織情節兩種玩 法。藉由遊戲促進祖孫的互動,年輕人可學習長 輩的智慧,高齡者也可透過故事來分享生命。 評審講評 「透過遊戲增進祖孫情是好的創意發想,若能與 科技結合,會讓創意更多元。」謝佳容從護理角 度提出看法;而工業設計系的楊朝陽則提醒製作 細節與引發續玩的動機都還要留意;邱維揚總監從 業界角度認為:「缺少從觀察到發想間的轉化連結,應更注重從觀察得出 的生理心靈需求,在設計上力求操作簡便。」陳貞吟也表示贊同,她認為 「遊戲中精細動作對年長者較困難,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挫折感」。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0

SWEETCH(Sweet+ Switch) 創意成果 這組的創意顛覆了⼀一般對遊戲的想像,以交換禮 物為主要概念,採用禮物球形式作為分享平台。 ⼀一開始製作禮物球的過程即為遊戲的⼀一部分,在 禮物球裡可加入高齡者的圖畫、創意文字,將禮 物球傳下去,彼此分享,藉此認識更多朋友,跨 越地理限制、是銀髮族社交的平台。 評審講評 楊朝陽建議從觀察到遊戲設計的轉換過程應再仔細思量,像,長者對禮物 球創作不見得感興趣。而謝佳容針對傳遞溫暖的概念提出互動性建議: 「比起單面向的訊息傳遞,輔以錄音功能可達到雙向交流的效果。」邱維 揚認為可利用既有的技術平台做創新,比如,放高齡者才藝影片供朋友欣 賞增加使用動機。陳貞吟覺得即使立意良好,但操作面太科技化可能會造 成長者使用的恐慌,面對面實際互動會比起透過螢幕交流更吸引人。

爺奶的大地遊戲 創意成果 這組觀察到高齡者害怕寂寞、缺少運動肌力,也不 喜歡外出。因此選擇以大富翁遊戲為基礎,改良缺 乏肢體互動、玩法固定等缺點,再結合骰子、賭場 轉盤等設計,讓高齡者可以活動筋骨;遊戲也考量 能吸引小朋友、增加動機而達到彼此互動的目的。 評審講評 陳貞吟首先認為,「這組在課前作業如長者視力不 良、反應慢等觀察得很仔細,遊戲也好玩。但美中不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1

足之處在於遊戲缺乏啟動高齡者參與的動 機,或許可藉由增加聲響、搭配動作來增 添遊戲趣味性。」邱維揚則認為,「遊 戲地墊的設計具機動性,建議也可以在 遊戲中增加如跳格子的創意。」謝佳容 也提議,「除了祖孫間的遊戲互動外, 若能讓高齡者自己⼀一人也能享受遊戲, 會讓整個作品更吸引人。」

套進你我的心 創新成果 本組從祖孫角色開始發想,針對兩者體能及需 求的差異,仿造套圈圈遊戲,設計類似蹺蹺板 的基座,讓祖孫在同⼀一玩具內各司其職:⼀一人 負責踩踏拋圈圈、另⼀一人依指定部位來接圈 圈,在不同玩法間獲得不同的樂趣。 評審講評 楊朝陽肯定以情境劇呈現作品,利用簡單遊戲 概念便能達成不同的互動模式,便是好設計。謝 佳容建議,「在遊戲之前,若先搭配柔軟肢體關節的暖身運 動,讓高齡者先有預備,可讓玩具既好玩又安全。」邱維揚 則強調,有「玩趣」的重點不在於功能多,而是設計簡單、 有靈動性、可依個人需求而變化效果會更好。最後陳貞吟提 醒,「材質上可加裝磁力以減緩下墜速度、增加高齡者反應 時間,也可在踩踏處增加阻力,藉此達到訓練肌力的功 能。」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2

房子積木 創新成果 這組以組員父親為設計對象,他曾從事 裝修工作,內心很期待能與國外孫子互 動、但學英文常受挫。因此設計的玩具 類似房屋與鐵道模型的積木遊戲,藉由 組裝不同字母代碼元件的益智性來訓練退 休長者的認知能力與活動力,也可透過祖孫教學間的互動重建自信。 評審講評 謝佳容和楊朝陽認為玩具可能太複雜,對於邏輯與建構能力不佳者,會有 操作上的困難,應簡化遊戲玩法,每當完成⼀一個組件時,可利用網路社群 「按讚」的功能,建立長者自信心。邱維揚認為,「設計假設的對象,只 能作為玩具發展的概念基礎,而非所有需求的參考,不用侷限於現有技 術,像堆積木遊戲也可靠電腦技術完成,藉此可訓練高齡者手眼協調能 力。」陳貞吟則認為,字母拼接的益智性很有意思,可進⼀一步設計成遠端 益智、手腦並用的玩具。

阿公的古早厝 創新成果 這組以「傳承」為主題,結合古早的 自然科學,製作了扮家家酒形式的故 事屋。故事屋內容包括磚造房屋、小 型農作物、水車等基礎材料讓祖孫自 行組裝。過程中,長者可以說故事方式 敘述過去的經驗智慧,既可滿足長輩的被需求感, 也可引導孩童對知識探索的興趣,從遊戲、互動間 增進祖孫情。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3

評審講評 從物理治療和設計者角度來看,都肯定扮家家酒 的樂趣,但若能讓組裝物件更有機動性,像房屋 可重複建造,讓製作過程成為遊戲的⼀一部分,會 比單純由高齡者說故事更好。楊朝陽則認為,這組 概念雖簡單但能結合不同族群,讓想像空間擴大, 很好,但若能利用科技使遊戲超脫空間限制效果會 更好。謝佳容認為若能讓孫子也有發揮空間、甚至 利用觸覺產品如沙子使失智症患者也 能參與遊戲,這樣不同世代間的情境 互融會使整個玩具的可塑性更高。

!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4

教師訪談

教師甘苦談 撰文/林語彤

跨 領 域合作的課程,該怎 麼引導、怎麼教?對老師們 而言,都是場考驗!其中的 酸甜苦辣在反思回顧的過程 中,老師們體悟到哪些跨領域教學的訣竅與該加強 的重點?

要培養學員的能力 決定工作坊主題之後,劉英傑、林燕慧、王明旭就 不斷思索,「學員應該要在本次課程中學到什麼樣 的能力?」、「理想的教學成果會是什麼樣子?」 最後,他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對學員不要有 任何期待,不要有任何預設立場」。「設計」和「跨 領域學習」共享的性質,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走到哪裡!於是,三 位老師由始至終只希望學員們能享受其中,放開心胸享受⼀一場未知的冒 險,這對教師與學員都是同等重要的心態。 為了讓學員們有個舒服、放鬆而熱絡的跨領域交流環境,三位老師事前開 了多次教學會議、做足了準備,希望藉由與眾不同的引導方式,潛移默化 地培養學員們三大能力:活絡團隊氣氛、時間掌握、團隊合作。 在工作坊⼀一開始,老師們透過⼀一些小遊戲,拉近學員間的距離,培養彼此 的默契。再者,在過程中,會不斷提醒學員現階段該完成的工作,讓大家 有「什麼時間該做好什麼事」的意識,以拉高做事的效率。最後,也是最 !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5

重要的能力——要怎麼跟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溝通協調?當問題的解決不再 偏好個人抉擇,而是以團隊為出發點,學員們就必須思考「『我們』該怎 麼做?」 王明旭認為,設計能力的培養絕非⼀一兩天可達成,但經過工作坊,學員們 至少可以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另外,透過團隊相處與磨合, 學員們也許會對初次見面看不順眼的對象改觀,覺得「其實他也沒有那麼 討厭啦!」「其實她也有可 愛的地方!」這林林總總對 彼此而言,都是很有趣的收 獲!

學員表現觀察 王明旭認為:「T型人才工 作坊的『T』很像⼀一個人站 著,把臂膀打開,要和旁邊 的夥伴勾肩搭背,學員們的 表現,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大家相互理解、支持,創造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和劉英傑、林燕慧兩位老 師,對學員們的成果從沒有預設立場,所以重點不在於作品的好、壞,對 學員真正有長遠影響的,絕對是參與創作的過程,其中包含了自我專業的 發揮,還有與他人的磨合、溝通。 這次,我⼀一直密切注意某小組的合作情形,因為第⼀一個禮拜他們有很嚴重 的分裂,幾乎形成⼀一對多的僵局,完全無法溝通;但到了成果發表這天, 他們相處十分融洽,作品也很棒。雖說我對學員的表現不帶任何期待,非 常開放,這樣的結果仍讓我很滿意。」 擔任評審的謝佳容也認為:「以成果發表來看,的確看到學員跨領域的合 作與呈現,但七分鐘的報告時間實在太倉促,如果能拉長發表時間,就能 更好地展現兩週來的設計成果,擴大他們在跨領域學習的成就感。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6

再者,因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要為高齡者設計『玩具』,卻沒有明確地指 出是『哪⼀一種高齡者』。高齡者並不是均質的群體,反而非常複雜,有多 種不同的情況,因此,我建議教師、或者學員們,在著手設計前都要釐清 產品的服務對象,越詳細越好,因為七十歲以上,患有失智症的高齡者, 與同樣七十歲以上的健康長者,顯然存有很大生理、心理需求的差別。做 好產品定位,能幫助設計更加精準,也更有可能商品化。 最後,我認為本次工作坊特別之處在於豐富的硬體設備,像使用立體印表 機,將學員們的成果具體呈現出來,如此⼀一來『設計』就不僅侷限在畫 畫,也可以是很直接的,動手做的過程,這也是我在 T型人才工作坊的初體驗!我建議,既然長庚大學 有這麼豐富的資源,甚至就臨近長庚醫院,也許能 邀請高齡者⼀一同加入高齡玩具的設計,讓學員們 能夠最有效地與他們的目標使用者互動。高齡者 甚至可以是工作坊的顧問、評審,直接告訴我們 他喜歡或者討厭這個設計,原因又是為何。」

對T型人才工作坊的建議 老師們對於這次工作坊有何建議?楊朝陽首先 說:「這次工作坊由身心健康、高齡玩具,兩大 主題結合,但就操作面來說,主導的是設計專 業。我認為這是很值得參考的模式,儘管我們⼀一 直強調跨領域的重要性,實際操作起來,經常很 沒有效率,甚至討論半天沒有結果。因此,如果 T型人才工作坊能夠由⼀一個專業來主導議題,領 導其他領域的人才貢獻其力,或許會更有收獲, 這是我觀察本次工作坊後,得到的靈感。」 邱維揚設計總監則建議:「可以嘗試『過夜』。 設計這專業,沒有標準答案、 沒有標準程序, 特別難讓別的領域的學員“fit in”。只有兩個禮拜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7

六的相處,能夠產出成果,幾乎是 不可能的任務。如果改為兩天⼀一夜 的模式,情況也許會不同,因為學 員們可以⼀一起刷牙、洗臉、吃早 餐,他們可以不間斷地相處、討 論、更了解彼此,這樣的群體感與 革命情感,絕不是兩個禮拜六能夠 培養出來的,同時也會顯著地反映 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上。」 劉英傑也認為工作坊只有兩天時間,在特定主題的操作上其實很有難度, 很容易壓縮到學員們互動、腦力激盪的時間,因此建議,「T型人才工作 坊的教師群,要妥善地掌握教學的效率,也就是要好好琢磨如何在短時間 內,好好地傳授教學內容,讓學員們有更好的溝通、操作時間。另⼀一方 面,也許可拉長工作坊的時間。以設計這領域來說,將好的概念,濃縮成 好的產品,需要不斷地嘗試與失敗,僅僅兩天幾乎不可能有『從失敗中再 繼續往前』的機會,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我建議工作坊結束後能有後續 的發展,將⼀一些不錯的成果,進階為專案導向的操作方式,⼀一來網羅有潛 力的學員,二來持續讓好點子開花結果。」 關於時間上的問題,王明旭也提出看法,「因為長庚大學交通比較不方 便,工作坊第⼀一週,大部份學員都比預定時間晚到⼀一個小時,大大壓縮了 老師們的教學內容,當然還有彼此的討論時間,因此,我建議工作人員要 更確實地通知學員,抵達工作坊的交通路線。另外,兩天要完成⼀一個設計 案非常不容易,關鍵就在於教師與助教要有更充足的準備,更好地琢磨當 學員遇到困難時,要如何適當地伸出援手,保持整體活動的流暢性,這些 都是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T型人才工作坊的教授心得 對於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有何心得與體會?劉英傑首先說:「T型人才工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8

作坊是我沒有嘗試過的教學模式,與醫學院老師聯手帶領不同專業背景的 學員進行設計思考,更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也是非常冒險的挑戰。因為跨 領域教學有困難度在,為了讓工業設計與高齡專業這兩大領域有良好的互 動與結合,我和物理治療系的林燕慧老師、還有設計本科的王明旭老師, 事前開了多次會議,做了相當程度的 跨領域教師間的協調與溝通。我想, 與不同領域的專才相互體諒、充分而 直接的對話,是這次T型人才工作坊 給我的寶貴經驗。」 林燕慧接著說:「以醫學院老師的身 份,加入本次以設計為主軸的T型人 才工作坊,是我教學生涯的初體驗。 除了劉英傑、王明旭老師和我的專業截然不同,學員們的主修科目更是五 花八門,除了跟職能治療、設計相關科系,還有哲學系、體育系的同學。 看到不同領域的學員們,⼀一起腦力激盪,製作出超乎期待的高齡玩具,真 是相當有趣的過程,也讓我更加肯定,潛能是絕對可以被激發的! 另外,透過這次的經驗,我認為跨領域學習模式,因成員彼此的學習本位 存有差異,老師的『引導功力』就變得特別重要。像在這兩天課程中,王 明旭老師就不斷提醒學員本次設計的四大要素:『想要玩』、『可以 玩』、『⼀一起玩』、『健康玩』,幫助大家凝聚設計的方向,更切合理想 的目標與跨領域學習的成效。」 王明旭補充說:「雖然本次工作坊以設計為主軸,但學員們大多不是設計 背景出身,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但與兩位老師的合作、學員們的 學習成果來看,我確實得到⼀一個新的想法:設計就是解決特定問題的特定 方法,天下問題百百種,於是設計更是五花八門,需要有各種專業知識作 為後盾。每⼀一個個體都有其學習本位,透過跨領域工作坊形式,大家有機 會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展⼀一個未知的議題,對我們老師、學員們而言,都 是非常振奮而有趣的體驗!」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19

助教訪談

跳脫框架,學習超驚艷! 撰文/孫于蘋

T 型 人才工作坊的助教不是課堂上跑龍套的 角色,他們實際參與學生討論與創作的成果, 這個過程,助教們的挑戰與收獲何在?

行前訓練 T型人才工作坊助教角色對整體課程來說,至關重 要!不僅是老師的小幫手,還必須有隨時應變組 員需求、帶領討論氣氛和解決基本技術問題的能 力。因此,行前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與訓練!尤其 這次課程需要操作專業的spaceclaim軟體及3D列印 技術,助教們必須準備教案、擬定標準流程,實 際演練過後,真正上場,才能流暢的發揮助教功 能。

收穫與挑戰 助教主要任務是引導學員彼此討論。因兩週時間短促,除了必須在工作坊 課堂以外時間建立起彼此溝通的機制之外,當學員想法太擴散、難以收斂 時,助教也必須幫助他們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作品。因此,溝通技巧非常重 要,也是助教們覺得最大的收獲:包括,如何讓討論氣氛更輕鬆,使組員 放開心胸討論?如何打破自身領域觀念的界限和學員溝通?遇到爭論時, 該怎麼協助整組討論往下進行?這些溝通過程,對助教而言,是最大的挑 戰與學習。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20

跨領域、跨世代的思考碰撞 學員除了受其專業領域影響之外,個人特質及個性也會影響討論過程,在 跨領域的團隊裡,更能發現彼此的差異而互相學習。身為工業設計學系的 助教們,在設計上已有固定的操作方法,而學員帶來的刺激,也讓他們跳 脫既有的慣性思考,對助教而言也是教學相長的經驗。 本次工作坊學員,來自各不同領域,在年齡上亦有世代差異。有助教表 示:「年長組員的社會歷練豐富,能將想法表達得較明確清楚,容易成為 討論中的主導者,其他學生較少表達個人意 見。」但也有助教發現:「在學學生可能因為 年紀較輕,對高齡者有像是『老人家生活無 趣』等先入為主的想法。反而有社會歷練的組 員比學生更接近設計目標客群的年紀,對高齡 者了解更深刻,考量與建議相對比較具體。」 但年長組員的經驗、配合年輕組員的創意, 也是可以發揮相乘相加的討論結果,這個引 導過程,再再考驗助教的引導功力!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智慧生活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劉佩玲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 執 行 長:康仕仲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育研究:王秀槐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課程規劃:劉佳林課程企劃/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採訪編輯:陳淑英(主編)、林語彤、孫于蘋 版面編排:王柔蘋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