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Page 1

T-workshop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專 案 經 理

型人才工作坊

! 指導單位

雙 吳睿 林 和 柏 維科 立 醫 院 技 翰 峰 復 健 醫

主辦單位

技學 術部 長

協辦單位

宣 導 照 護

×

侯臺 北 文醫 學 萱大 學 高 齡 助 理 教 授

健 康 管 理 學 系

樂 齡 生 活



目錄 引言

好設計,中風也能輕鬆行 2 課程企劃

T-Workshop怎麼佈局 3 認識疾病

一夕風暴~腦中風 6 觀察體驗

設計,從感同身受開始 11 設計思考

具效益與效率的「創意」 14 動手實作

3D列印,創意成型 17 跨域合作

學員,彼此為師 20 教學心得

從教學,學教學 23 成果發表

打造生活幫手~中風輔具 27 學生投稿

驚喜不斷的學習 32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2

引言

好設計,中風也能輕鬆行

撰文/林怡廷

人腦中風,讓病人及其家屬的身心及生活於⼀一夕間產生巨變,但若有適 當輔具的協助,將讓他們能更輕鬆自在地享受生活。因此,「樂齡生活× 宣導照護」T型人才工作坊特別以中風病人的需求為核心,設計適合的輔 具。由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侯文萱帶領學員們認識腦 中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技術長林立峯則設計失能體驗,讓學員貼近病 人需求;睿柏科技專案經理吳維翰則從業界帶來OCOSA設計方法,激發創 造輔具的各式想法,更特別的是,透過3D列印技術讓創意具體成形。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3

課程企劃

T-Workshop 怎麼佈局 撰文/陳淑英

要 在 有限時間內 規劃T型人才工作 坊2天課程,過程 需要經過相當縝密的討論與課程設計,教師和課程企劃之間,都扮演相當 重要的角色。教師在前方打仗、課程企劃則像後援部隊,提供資源與行政 上的協助,讓教師可以專心設計教學內容。在課程正式上場之前,教師們 已先經過⼀一連串緊湊的跨領域教學腦力激盪,最後將由T型人才工作坊課 程來驗收成果!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T型人才工作坊這次由三位教師共同合作。臺北醫 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侯文萱助理教授帶進中風病人的需求、而雙和醫 院復健醫學部林立峯技術長帶進施能體驗與認識輔具、最後睿柏科技吳維 翰專案經理則介紹商場使用的OCOSA設計方法來做創意發想與實作。整個 流程,都經過⼀一番精心推敲與討論才定案!

發酵流程 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對許多教師而言,都是他們教學生涯的初體驗。從認 識T型人才的定義、目標、模式,到建立⼀一套豐富、扎實的課程,中間需 有智齡聯盟課程企劃提供相關經驗的協助。但每場工作坊,各有其生命, 它會長成什麼樣子,端賴授課教師們敞開心彼此認識、充分溝通、保持彈 性,讓每個領域能交融合作,而不是切成⼀一段段階段性任務而已,為了達 成跨領域教學目標,這場工作坊的課程設計經過三番腦力激盪!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4

第一次課程會議 l

彼此認識: 認識彼此專長,從個人領域中切出要在工作坊分工合作的範圍

l

確定主題(待解決問題): 原則:有廣泛需求,但T型人才工作坊還未談過的主題該主題,要讓 每個領域老師的專長都能平均發揮

l

安排課程: 課程目標是要為半側中風病人設計生活輔具,並以3D列印做出模型。 從目標反推課程需求、決定體驗內容與教程流程。 課程比例,專業講述佔1/4 、分組討論發想2/4、實作成果佔1/4時間。

第二次課程會議 l

精煉內容: 三位老師將所要講授的內容講過⼀一輪 之後,再依重要程度做篩減,讓每個 領域各1小時課程能提供合適、讓跨 領域學員較能理解的方式傳授。

l

輔助教材內容調配: 哪個階段需有教材補充?時間長短怎 麼拿捏?如何掐頭去尾講重點?輔助 教材在討論過程中不斷作調整。

第三次課程會議 l

課程教材與範圍做最後確認

l

課前準備與模擬: 討論課程進行細節、模擬發展過程, 再逐⼀一按需求做調整。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5

課程規劃 Day1 認識解決問題所需的觀念與技能 課 程 重 點 :建立「觀察體驗」與 「設計思考」須具備的知識與應 用工具、分組討論 課 程 安 排 :專業課程講授(中風 病症與需求、輔具應用與實務、3 D塑形與應用)、失能裝備體 驗、設計發想(⼀一) Day2 深度觀察、構想建議與修正 課 程 重 點 :加強對中風病人行動 與需求認知,分組討論設計最合 適輔具 課 程 安 排 :訪談作業報告、影片 教材欣賞、設計發想(二)、教 師建議、進入3D實作 Day3 各組分工、實作成品 課程重點:實作作品、成果報告 課 程 安 排 :各組分工實作、教師 到各組指導、成果報告預備。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6

認識疾病

一夕風暴~腦中風 口述/侯文萱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撰文/馮天昱、林怡廷

當手 、腳⼀一夕間無法如往常般自在 活動,或順暢與人溝通,會是什麼感 受?其實,臺灣每年約有三萬多人新 發上述症狀,它就是老年人的隱形殺手「腦中風」。究竟什麼是腦中風? 會產生哪些影響?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侯文萱從其專 業及實務經驗帶我們走進腦中風病人的生活。

腦部,身體機能的總管 要了解腦中風,得先認識腦部構造。侯文萱說,「腦可區分為不同部位, 彼此各司其職,控管各種功能。」光是大腦,就可分為四塊腦葉,負責不 同機能: 「額葉」損傷會影響推理、計畫、組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情緒管 理也可能不同於以往。 「頂葉」則與觸覺、溫度及疼痛有關。 「枕葉」受損則會影響視力。 「顳葉」則與記憶、視覺及知覺有關。 小腦則和平衡感有關;腦幹稱為生命中樞,掌管呼吸、心跳及意識。 因此,侯文萱強調,「不同腦部損傷的中風患者,會產生不同症狀,對生 活也會產生不同影響。」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7

認識中風,腦部的「水災」與「旱災」 那究竟什麼是腦中風?侯文萱說,「腦中風 是⼀一種急症,由腦部血流受阻所致。」正常 狀況下,血液會攜帶氧氣與養分輸送至不同 腦部組織;不過,當腦部血流受阻或爆裂, 腦細胞無法獲得養分而死亡,以致影響腦部 功能。 依腦部血流受阻的原因,又可將腦中風分為 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及「梗塞性腦中風」。為了讓來自各領域的學 員更容易了解醫學知識,侯文萱以腦部的「旱災」與「水災」解釋。

1. 腦部的旱災:梗塞性腦中風 梗塞性腦中風,又稱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因血管阻塞造成。她說, 「當腦血管阻塞時,血液無法流通,導致腦細胞死亡,進而影響腦部功 能。這就如同水管阻塞,沒有水供應農田,而產生旱災。」

2. 腦部的水災:出血性腦中風 出血性腦中風則因血管破裂而造成。她說,「當腦血管破裂時,血液侵 入腦部形成血塊,進而壓迫腦組織,腦細胞因而受損甚至死亡。這就如 同水管破裂,漫漫大水淹沒稻田,造成水災。」⼀一般來說,出血性腦中 風的血管破裂多由高血壓引起,「就像⼀一條彈性不好的水管,當水壓高 時(高血壓),水管便容易爆裂開。」她解釋。

中風後遺症大不同 接著,侯文萱對學員拋出⼀一個問題,「中風後,如果認真復健,還可能回 到原有的身體狀態嗎?」其實,這也是⼀一般人對中風癒後的常見疑問。她 緊接著說,「不論是老年中風者或青壯年中風者,幾乎無法回到原先100 分的水平了。」尤其對老年中風病患而言,他們的體力、器官功能大不如 前,老年中風不僅造成生理負擔,若生活無法及時獲得調適,更可能產生 無法平復的心理創傷。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8

正因為如此,中風後的復健及生活調適顯得特別重要。不過,侯文萱提 醒,「不是每位中風患者的情況都⼀一樣!」不同中風病人的腦部受損狀況 不⼀一,使其失能狀況及程度也大不相同,必須依此決定復健目標或調適目 標,才能協助病人解決問題。為了讓學員更能貼近中風病人的需求,侯文 萱介紹十⼀一種常見的中風後遺症,及其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1. 肢體癱瘓、動作障礙 肢體癱瘓、動作障礙為中風最常見的症狀,依腦部受損部位不同,症 狀各有差異:若是大腦左側中風,右半側肢便會癱瘓,反之亦然;小 腦中風,可能出現肢體不協調、手抖等症狀;腦幹中風則會造成四肢 癱瘓。 2. 感覺異常 中風後還可能出現感覺異常,像是對觸、壓、冷、熱、痛覺的敏感度 降低;少數病人則會感到異常麻痛或搔癢,如同螞蟻爬滿全身。 3.語言障礙 中風病人在交談、書寫、或閱讀時也可能產生 障礙,可分為兩種狀況: ●麻痺性構音問題:因發音器官麻痺而出現口 齒不清的症狀。 ●失語症:表達或理解語言上出現障礙,又可 分為兩種症狀,⼀一為表達性失語症,指的是能 聽懂他人談話,也知道該怎麼回應,卻無法明 確表達或甚至無法表達。另⼀一則為接受性失語 症,無法理解他人談話,而自顧自地回應。 4.吞嚥障礙 中風病人因支配吞嚥的器官麻痺,而容易流口 水,無法順利吞下食物;用餐時也容易噎食引 起咳嗽,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09

5. 視覺障礙 視覺障礙是指視覺或眼球動作受損, 中風常見的視覺障礙主要分為三種: ●視力缺損:部分病患會出現單眼或雙 眼視力喪失的症狀,或雙眼半側偏 盲,只能看到⼀一半的東西。 ●複視:病患視覺上會出現兩個重疊影 像,也無法辨別遠近,因此移動時會 頭暈,也容易跌倒。 ●眼球運動障礙:病患的眼球無法正常 轉動或眼歪斜。 6. 顏面神經障礙 顏面神經障礙症狀指的是臉下半部麻 痺、嘴易歪斜而流口水,常發生於腦 幹中風患者。 7. 認知缺損 中風患者因局部大腦細胞死亡,使其大腦機能退化,而出現注意力、 記憶力、思考及計算能力減退的現象,平時做事易分心,也時常忘東 忘西或重複語句,與失智症狀況相似。 8. 知覺障礙 中風患者無法接收正確訊息或做出適當回應,常見的知覺障礙有: ● 半側忽略:常發生於右腦中風患者,容易忽略左邊的事物。 ● 失認症:病人無法正確辨認出熟悉的事物,像是物品、或家人等。 ●失用症:病人無法知道事物的功能,也無法依照順序執行基本動作, 像是無法完成揮手說再見的動作。 9. 情緒障礙 中風病患無法控制情緒,時而悲傷、時而快樂;或出現人格上的轉 變,可能從個性溫和者變得極具攻擊性。

!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0

10.意識障礙 較常發生於腦幹中風或較大面積腦部損傷的中風患者,依損傷程度不 同,意識障礙嚴重程度也不⼀一。中度及輕度腦損傷患者可能出現人、 時、地混淆的現象,無法做有效的溝通及表達;嚴重者則會喪失意識 且對任何外界刺激皆無反應。 11.頭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 常發生於小腦或腦幹中風的患者,常會出現突發、嚴重的暈眩、噁心 嘔吐與步態不穩,甚至無法站立。 最後,侯文萱說,「老化是生活機能逐漸退化的過程,然而對中風病人來 說,生活機能卻是在⼀一夕間被剝奪,對身心靈皆是極大的負擔。」因此, 依病患的失能狀況的差異來設計適合輔具,以協助適應中風後的生活,是 學員甚至是整體社會需努力的方向。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1

觀察體驗

設計,從感同身受開始 口述/林立峯技術長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 撰文/馮天昱、林怡廷

光 從 文字、圖片瞭解中風病人還不夠!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技術長林立峯特別設 計「失能體驗」,讓學員更能貼近中風病人,瞭解其生活困難及感受。不 僅如此,他還帶領學員體會輔具的神奇效果-原來藉著適當輔具,能讓中 風病人重回生活正軌,促發了學員構思中風輔具的各種想法。

失能體驗,從貼近使用者開始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技術長林立峯為這次課程安排了失能體驗,讓學員體 會中風病人半側手腳癱瘓、視覺偏盲後,生活上可能遇到的種種狀況。因 此,特別設計四道關卡:筷子挾豆、湯匙撈食、穿脫褲子及站起坐立。這 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動作,在學員們換上失能裝備後,顯得困難重重。 除了體驗外,林立峯特別提醒,「⼀一旁的學員得觀察、記錄失能體驗者遇 到的困難,並試著想想可能的解決方案。」讓學員們從觀察中引發討論, 也激盪出更多創意,促使學員們思考輔具設計的各種可能。 舉例來說,體驗穿脫衣物時,⼀一旁的學員提到,「或許能將鈕扣、拉鍊替 換為魔鬼氈,讓手、腳不便的中風患者能以黏貼方式穿脫衣物」。另外, 進食體驗時,在旁的組員認為,「長型湯匙或許能讓患者獨立完成進 食」,不過也有組員表示,「湯匙挖勺食物需要施點力,不便單手癱瘓的 中風病人獨立取食,因此用叉子抓取食物應更可行。」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2

輔具,協助再造生活 接著,林立峯拿出幾項輔具請失能體驗者使 用。令人驚奇的是,原本需耗氣力挾起的豆 子,竟能在輔具筷的協助下輕鬆完成;放置在 斜口碗內的物品,能毫不費力地撈起;而加個 長柄、具彎度的湯匙則讓食物能輕鬆入口。他 接著說,「這就是輔具的功能,替代喪失的機 能、增加方便性與安全性,幫助使用者回到正 常生活。」 從心理層面來看,輔具對重建病人信心也很重 要。長者罹病後,常會有放棄生活的想法 ──「我就是老了,沒用了……」,這將對自信心 造成極大傷害,甚至還會影響後續復健活動及 生活品質。因此,「透過輔具,讓病患或長者 能獨力完成⼀一件事,不僅幫助他們回到生活正 軌,還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林立峯說。

怎麼才算「好」輔具? 最後,林立峯拋出⼀一個問題:「輔具該是針對 中風病人的好手、好腳設計?還是該針對癱瘓 的手、腳設計?」其實,設計輔具,沒有絕對 的公式可言,只要遵照幾個基本原則,不論是 給好手腳或是癱瘓手腳使用,都是好設計: l

考量使用者的特性與需求

l

釐清輔具的使用目的

l

考慮輔具的情境或環境

l

留意使用輔具的潛在危險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3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考量使用者的特性與需 求。例如,某些使用者不見得愛用新產品,因 此,若要設計行動輔具,與其做出⼀一整根枴 杖,不如思考如何在既有拐杖上加裝配備,維 持使用習慣之餘,還能兼顧安全性。 除此之外,輔具的軟、硬體搭配,也是設計者 該考量的關鍵。林立峯解釋,「輔具包括兩種 形式,⼀一是『器具』本身,偏向硬體,另⼀一則 是器具背後的『服務』,如:評估適用性、輔 具教學,偏向軟體。設計時,可試著結合輔具 的硬體與服務,為使用者提供更有價值的設 計。」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4

設計思考

具效益與效率的「創意」 口述/吳維翰專案經理 睿柏科技 撰文/林智偉

如 何 在短短三天內,依中風病人的需求設 計適合的產品?睿柏科技吳維翰經理帶來業 界的OCOSA設計方法,以目標為導向的思考 模式,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效能,吳維翰半 開玩笑說,「說句實話,這是老美逼業務完 成季目標時常用的方法。」

拋開成見,讓創意奔馳 「我們對事情的想像,往往受限於既有成見。可是不妨想想,有沒有超乎 預料外的可能性?」吳維翰這番話,點出了大眾的思考盲點。他舉例說, 我們會試圖找出讓中風病患屁股能對準椅子安全坐下的方法。不過,怎麼 不反過來想,如何讓椅子對準屁股呢?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方法不可行, 但實際上現有科技已能辦到。 他接著展示荷蘭恩柯芬設計學院「活動椅子」的構思。這項設計是針對圖 書館使用者,只要刷感應卡,就可以讓椅子緊跟在後,隨時能坐下。「這 看似不可能的事,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把既定的成見往窗外丟吧!」在 此同時,吳維翰做了個把東西拋往窗外的動作,以此力道告訴工作坊學 員:思考時不要受既有思維拘束。

腦力激盪!OCOSA模式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一大堆,但最好的方法只有⼀一個。」吳維翰說。因 此,要透過披沙揀金的方式帶出「最好的」方法。吳維翰從業界帶來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5

OCOSA設計思考方法,讓學員以目標為導向,並依據自身經驗、使用者訪 談及失能體驗中擬出各種想法並加以修正,找到最適切的產品構思。這套 方法,提供了邏輯的程序,並能呈現完整的思考脈絡,便於學員將龐雜、 多元的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構思。 ● Objecctive(目標):設立目標,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關鍵要素):為了達成目標,哪些條件必須成立? ● Obstacle(障礙):每個關鍵要素,有什麼對應的障礙? ● Strategy(策略):用哪些策略可以解決這些障礙? ● Action(行動):總結上述四個步驟,讓整個構思有個雛形。

訂定目標與關鍵要素 首先,吳維翰請各組依觀察體驗所得,針對中風病人的需求設定三個欲達 成的目標。吳維翰說,「目標是具體、可衡量的指標。」這時回顧自身經 驗設想使用者需求,或是與使用者實際接觸都是啟發創意的好做法。⼀一位 長期照顧病患的學員說,「我照顧罹患腦淋巴癌的先生已近十⼀一年,他的 症狀與中風相似,像走路顛簸、怕摔倒,讓他不敢獨自如廁。」這個經驗 促發該組學員想到設計點子,「我們想設計可以提供安全感的助行器,讓 他能獨自如廁。」接著,則是點出關鍵要素,也就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必須 成立的條件。在這套方法的引導下,學員的討論從發散愈趨聚焦。

跳脫框架,發掘障礙 前兩個步驟幫助大家確立方 向,但⼀一股腦「想」設計總是 會有盲點,因此,必須透過不 斷討論,轉換觀點才能跳脫框 架、發現障礙,進而排除,這 時跨領域組員或教師的建議更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6

顯寶貴。例如,第二組的產品構想 為椅子助行器,「這個概念很好, 但是如何讓使用者在練習步行的同 時兼顧安全性?有沒有什麼配件能 解決?」侯文萱的建議為這組學員 注入了股新能量,讓他們開始思索 未曾想過的障礙。

擬定策略與行動 為了排除障礙,則要擬定適合的解決策略。 學員在腦力激盪下,拋出各種想法,最後, 在可行性、安全性的評估下,選擇最好的方 式——加上扶手,這讓這組的構思更加成 形。 整個實作過程,由各組助教引領學員依方法順序進行討論,當有新點子迸 發,就寫在便條紙上,並在海報紙上劃分五個空間,各步驟的便條紙貼在 相應的區域。系統地整理起來,讓講師、學員更好釐清思路,方便檢視。 短短三天,這群來自理工、設計、教育等不同領域,年齡層更跨足老中青 的學員們,透過OCOSA模式,匯集多面向的學識、經驗並修整出最好的構 思,讓「創意」也能有業界的效率與效益。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7

動手實作

3D列印,創意成型 口述/吳維翰專案經理 睿柏科技 撰文/林智偉

圖 像 往往能吸引人們的關注,也方便 解說者說明產品概念或特色。不過,如果停留在圖像層次,終究免不了想 像成分。這場工作坊特別引入正「夯」的3D繪圖及列印技術,讓學員能將 腦中創意轉換為實體化模型,過程中激發了更多想法與討論,讓這僅有十 二平方公分的小模型發揮了極大效益。

降低「創造」門檻的3D列印 實作前,睿柏科技專案經理吳維翰簡單說明3D列印的原理。他說,「先想 像世界上所有東西都能切片,然後⼀一片片重新組裝起來。」同樣地,將3D 圖檔輸入儀器後,機器會依照圖檔軌跡噴射原料,原料為粉末狀塑膠或金 屬,藉由機器的高溫噴頭能讓黏合材料硬化,進而讓成品成形。 那麼3D列印技術有何特別?吳維翰解釋:「過去,光製作⼀一個塑膠『模 具』,就需要投入百萬成本;3D列印的特別之處在於,能提供相同的精細 度,但價格上更經濟實惠,因此常運用在小規模設計、概念展示或藝術創 作上。」3D列印讓「創造」門檻降低,學員更能輕易地將設計概念轉換為 實體模型,過程中的團體討論與合作,也讓工作坊的跨領域模式更能緊密 結合。

Sketch Up 繪出腦中想法 要能輸出成品,則需要3D繪圖軟體及配套教學法的協助。吳維翰考量學員 的跨領域背景,因此,選擇好上手的Sketch Up軟體,它由Google開發並能 免費下載,有全中文化的介面及操作說明,繪製原理也簡單易懂。「只要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8

能畫出⼀一個平面圖,再使用推、拉工具就能 讓它有體積。」吳維翰邊解說、邊將正方形 平面「拉」成正方體,直覺的使用方式讓各 領域的學員都能輕鬆上手。 而繪製過程中必須考量的,就是觀察具體的 設計跟預想的效果有沒有落差。如:中風病 患會希望產品的外型能帶來什麼樣的感覺? 設計者覺得設計要有時尚感,至於病患怎麼 想呢?產品部件調整過程中,必須考量使用 者的立場與需求。 教學上,各組皆安排⼀一位具Sketch Up繪製經 驗的助教,協助處理進階的技術問題。全體助教在工作坊進行前,先 由較資深的助教進行軟體教學,好讓助教能在工作坊期間支援學員。 的確,Sketch Up繪製的熟練度不是⼀一蹴可及,像是⼀一組設計凹槽式餐 盤,便需要求助於助教的高超繪製技術才有辦法達成。 這也引發助教們的反思,「有時候會想,究竟應該全部幫他們畫?還 是讓他們去嘗試碰壁了再來問問題?兩種方式好像都不錯,但或許未 來能為助教提供更清楚的定位。」參與多次工作坊的助教梁期鈞說。 這次的3D繪圖經驗,助教與學員較像是輔助合作模式;助教較多投入 繪製,而學員則較偏重產品的設計發想,仍是值得參考的經驗。

3D列印讓創意實體化! 完成模型繪製後,就是眾所矚目的實體化時間。吳維翰將學員繪製的 圖檔輸入,列印機「喀、喀、喀」啟動後,學員們好奇的圍成⼀一圈, 看著機器匠心細作般打印成品。 數個小時後,學員的想法轉為實體模型,⼀一個個從3D列印機中產出。 他們興奮地捧著它左看右瞧,還拿出美工刀、剪刀等工具,細心地微 調機器所導致的幾毫米誤差;不時還會與組員討論產品還可以怎麼設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19

計、怎麼調整,才會更適合中風病人使用,這是光靠嘴巴討論想法, 或只有圖畫方式呈現,無法達成的任務。 除此之外,還可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原本許多學員是受3D列印的噱頭 吸引而參與,但在過程中,漸漸對中風病人、對高齡議題產生興趣, 進而全力投入其中。他們從不知道到瞭解,再到迸發興趣進而實踐, 或許這是引入新穎工程技術帶來的意外效果。模型只是小東西,背後 還有長遠未能立見的助益。

!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0

跨域合作

學員,彼此為師 撰文/林怡廷

沒有人是萬能,只要投入自己所能,就可以整合個別力量,創造團隊不 可能的任務。這場工作坊正實踐了此精神,老、中、青三代學員打破年齡 的藩籬,各自投入學識或生命經驗,成為彼此跨領域教師。中高齡學員的 生活及實務經驗,拓展了年輕學員的生命視野;年輕學員的衝勁及學習 力,則開啟團隊的創意及技術盒子。

向臨床實務學習:設身處地了解需求 第二天工作坊⼀一開始,⼀一位學員自告奮 勇,為這場T型人才工作坊帶來精彩的⼀一 課。她是具十八年營養師實務經驗、目前 任職於護理之家的周秋燕。 「前⼀一天的失能體驗課程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因此,趁著工作坊開始前,帶著相機重返護理之家,捕捉爺爺、奶奶們用 早餐的真實狀況。」周秋燕說。面對熟悉的工作場域,多了份觀察力與同 理心,讓她有了新發現。 「多數住民都自備餐具,機構準備的塑膠湯匙幾乎無人使用。」接著,她 進⼀一步仔細觀察:⼀一位爺爺拿出自備的叉子固定食物位置,以方便拿起; 還有位奶奶的雙手容易不自覺抖動,特別挑了支有重量的湯匙;另⼀一位奶 奶的湯匙匙面又小又圓,適合她張不太開的小口。 深入觀察體驗,讓身為機構人員的她反思,「原來我們真的給錯餐具了! 我們只從機構的角度思考,所以採用耐熱、耐摔又好洗的塑膠湯匙,卻從 沒發現,這又大又深的湯匙,根本不適合高齡者或失能者使用。這個經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1

驗,讓我將過去的無感,轉換成深切的檢討。」 透過⼀一張張照片,她領著學員們走⼀一趟護理之家,看見高齡者實際生活的 樣貌;不僅如此,藉著她反思十幾年的實務經驗,更讓學員們深刻體會設 身處地了解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

從生活學習:將照護經驗帶入討論 另⼀一位學員-張美華,也從實務經驗帶 領學員們認識中風病人。特別的是,她 沒有醫護背景,卻熟知中風症狀;她不 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卻總能貼近病人需 求提出建議。「十⼀一年前,我先生罹患 腦淋巴癌,他的後遺症與中風相似,甚 至無法獨立生活。」張美華說。自此,她既是病患家屬,又是照護者,在 不分晝夜的親身照護中,更能感受病人的種種需求。 「美華姐是我們的軍師,把病人及照護者的實際生活帶入組內,讓我們能 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設計產品,這是過去工作坊從未有過的體驗。」曾多次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陳鴻凱說。 不過,她坦言,「長期照護病人確實帶給家人極大的身心負擔。」她的親 身經歷,讓學員們了解協助病人獨立生活的重要性,這不僅能維持病人尊 嚴,還能讓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跟專業學習:貼近需求才是好設計 這場工作坊還有⼀一位由醫護專業跨入設計領域的學員—于敬海,他的跨領 域經驗,讓他對輔具設計有獨到的見解,藉其分享,深化了學員對設計的 認識。 ⼀一開始,他先介紹通用設計。他說,「做出0到99歲都能輕鬆使用的產 品,就是通用設計的精神。日本為迎接高齡化社會,相當注重通用設計, ⼀一年⼀一度的東京輔具大展更備受矚目。」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2

雖無法實地前往會場,不過,透過「輔具新鮮事」影片,讓學員隨著鏡 頭,打開眼界。有協助抓握物品的繩子、還有幫助起身的彈力椅,或是輔 助行動不便者獨立如廁的行走器等,從衣食到住行,攤位上的產品總讓人 驚喜連連。 于敬海接著說,「其實,設計別無他法。只要貼近使用者需求,就能透過 簡單的設計或轉換,設計出讓高齡者生活更便利的產品。」這段影片、這 番話顛覆了學員們對「設計」的想像;不是外型漂亮,而是要能設身處地 了解需求才是好設計。

向年輕人學習:放下成見、重整向前 對中高齡學員來說,這次跨領域合作的經驗,不只是專業領域的學習,還 是⼀一趟放下既有成見或包袱,重整向前 的旅程。自嘲為中世代學員代表的周 秋燕在學習繪圖軟體後說,「讓根本 不懂3C的我學3D,像登天⼀一樣難。不 過,在助教和其他學員的幫忙及鼓勵 下,開始試著操作軟體,做到了原先 以為不可能的事情。」 同是工作坊學員、現任明新科技大學助 理教授的隗振琪說,「在社會上待久了,容易被既定框架侷限想法或做 法。」不過,和年輕學員的合作經驗讓他有了轉變,「他們為目標而努力 的衝勁還有天馬行空的各式創意,成為催化劑,讓我試著拋開既有包袱, 跟著他們⼀一起想像、⼀一同冒險,終究實踐了看似不可能的創意!」 老、中、青三代學員成為彼此的跨領域教師,讓這場工作坊別具意義。他 們帶入歲月、由經驗刻劃而成的真實生活,打開了其他學員們的眼睛、耳 朵與感受,體現了跨領域的精神,也激盪了有趣且創意的火花,更開拓T 型人才工作坊的新發展方向。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3

教學心得

從教學,學教學 口述/侯文萱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林立峯技術長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 吳維翰專案經理 睿柏科技 工作坊助教群 撰稿/林怡廷

從 中 風醫學、復健實務到3D科 技,這三大領域究竟如何交會?這 場由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復健 醫學部及睿柏科技共同籌備的T型 人才工作坊,以中風病人的需求為 主軸,透過觀察體驗、設計思考與 科技實作,領著學員們逐步將產品 想像轉化為3D實體模型。究竟他們如何規劃本次工作坊課程?從中又有何 觀察與體會?擔任幫手的助教們,有什麼特別的發現?

課程規劃:轉換過去工作坊經驗 「這次課程規劃,除了依智齡聯盟五大核心目標進行外(觀察體驗、反思 回饋、跨域合作、創新設計與科技應用),還轉換過去工作坊累積的豐厚 經驗,規劃出這場獨⼀一無二的工作坊。」侯文萱說。 舉例來說,「失能體驗」是由老化體驗轉換而來,讓學員體會中風病人半 邊手腳不便的感受。不只體驗,還從旁引導各組學員觀察、記錄失能體驗 者遇到的問題,藉此發想解決方式。林立峯表示,「有此設計是因為失能 體驗者通常只關注在被限制的手腳上,透過第三者的觀察及記錄,才能發 掘更多問題需求,激盪更多想法。」

!

25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4

另外,學員與中風病人的視訊通 話,也是過去工作坊經驗的轉 換。侯文萱說,「過去課程曾安 排學員入場域、訪談長者,這樣 的親身接觸幫助學員們了解長者 需求,並做出適合的設計。因 此,特地安排學員與⼀一位中風病 人進行視訊通話,讓學員提問、 了解他的生活狀況。」 的確,實際訪談經驗深化了學員對使用者的了解。擔任多次工作坊助教的 梁期鈞便觀察到,「訪談後,組內學員發現病人也想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及自尊,便依此改變設計方向。」

科技課程雙關鍵:助教輔助、團隊合作 除了上述的課程準備外,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學員們學會3D繪圖技術,並應 用在產品設計上,是本次工作坊的⼀一大挑戰。因此,在教材上,吳維翰選 擇易上手、又具備豐富3D模型的Sketch Up軟體。除此之外,還特別舉辦 助教培訓,「培訓課程讓我們能做足準備,也更能在工作坊中臨場發 揮。」第⼀一次擔任助教的吳若凡說。 即便如此,對中高齡學員來說,操作繪圖軟體仍是⼀一大挑戰。不過,老師 們發現,透過團隊分工,仍能逐步完成作品;年輕學員操作繪圖軟體,中 高齡學員則從旁給予經驗及建議。侯文萱便說,「每個人不是萬能的,跨 領域合作便是期望促成1+1>2的效果。因此,透過不同專業的彼此合 作、貢獻所能,能將團隊功能發揮得更好。」

教學角色反思 從實際授課及參與觀察,三位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角色有所反思。這不僅讓 他們在參與工作坊的同時能適時調整、改變,也提供未來參與工作坊的教 師們參考: !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5

1. 從觀察體驗,適時調整 過去,工作坊總強調學員的觀察體驗能力,參與工作坊後,侯文萱 說,「其實,老師也須具備觀察體驗能力,了解學員的反應及需求, 適時作出調整。」舉例來說,以往侯文萱多面對醫護背景的學生,在 授課、溝通上毫無困難;不過,面對多元背景的工作坊學員,她意識 到轉譯語言的重要性,「當提及醫學專業名詞時,部分學員出現困惑 的神情,因此,調整教學方法,將醫學語言轉譯為生活語言,像是以 水管比擬血管介紹不同中風病狀,讓人易於理解。」 2.教師也該學習不設限 除了觀察體驗能力外,吳維翰還認為, 「參與工作坊,不只學生學習,老師也該 不設限學習!」他解釋,「工程背景出身 的我,鮮少接觸醫護領域;反倒是部分學 員因工作實務或親身照護經驗,比我熟知 醫護知識或了解病人需求,因此,便從他 們的經驗中不斷地學習、吸收,才能從工 程角度給予較適當的反饋。」 3.練習停止給答案 另外,林立峯說,「停止給答案,是我在 教學上最大的轉變。」他笑說,「有時候 小組討論方向愈走愈遠,總令人為他們捏 把冷汗。不過,他試著『忍住不說』,讓 學員體會找答案的過程。」當成果發表那 ⼀一刻,他發現學員的成品已從發散轉為聚 焦,證明了就算老師不給答案,學生仍會 找到解決方式,改變了對教學的思維。

建議:開創工作坊新可能 最後,侯文萱、吳維翰及林立峯慷慨地給予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6

智齡聯盟在整體工作坊規劃上的建議,期望智齡聯盟能更加成長,開創跨 領域的無限可能。 1. 促成真正的合作 團隊合作是T型人才工作坊的重要精神。不過,從幾場工作坊中可發 現,某些組員極具主觀意識,常主導整組的設計方向,甚至無法納入 他人意見。針對此狀況,林立峯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階級、年 齡或學識上的階級概念。因此,日後分組可根據組員的專長領域賦予 頭銜,如:資訊長、美編等,雖各司其職,但是人人平等,每個人的 意見都必須予以尊重,才能促成真正的合作。」 2. 實務專業帶入小組討論 實務經驗者擔任學員、參與討論,為工作坊帶來豐厚的成果。助教王 奕捷說,「我們幾乎沒有接觸過中風病人的經驗,較難想像他們的生 活狀況。不過,組內正好有位在護理之家擔任營養師的學員,他的臨 床經驗讓我們了解中風病人的吞嚥、飲食狀況,對討論過程有很大的 幫助。」因此,三位教師皆⼀一致建議,「未來工作坊分組時,可安排 ⼀一位實務專業者擔任學員,以擴充其他學員的經驗與視野,設計出更 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7

成果發表

打造生活幫手~中風輔具 整理/林智偉

老中青三代的學員組成,讓各組從發想到完成輔具的過程,能以更多元 的視角體察需求。不只致力發掘中風病人遇到的生活困難,還設身處地了 解其心理狀態,甚至考量家屬、照護者的感受。這樣的用心盡力,只為了 打造適合中風病人的輔具,協助他們再造生活。究竟他們如何發想?有哪 些貼心設計?我們⼀一起來瞧瞧!

第一組:手護天使/屎鐘都在你身邊 問題需求 觀察體驗中,發現中風病人兩大問題需求: 「手護天使」:家中有中風長者的家屬,最 大煩惱就是無法時刻陪伴他們。萬⼀一長者有 緊急危險,因身體狀況很難向外求救或自 助,如果不幸錯過黃金救援時間,可能又是⼀一件憾事。 「屎鐘都在你身邊」:從椅子起身上廁所,拉下馬桶蓋並坐上去,對我們 來說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不過,對身體虛弱的長者或中風病人而言,卻 是個困難且充滿危險的過程;若是由他人協助照護,長者總會覺得沒有自 尊與隱私。 設計內容 「手護天使」設有⼀一套機制,能衡量使用者的健康指標,如:血壓、心 跳、血氧濃度、平衡狀態,並隨時將數據上傳到雲端。⼀一旦數值異常,會 自動發出訊號聯絡機構或家屬。「手護天使」的外型,是平常配戴的手 環:環帶平行交錯、採用磁鐵貼合,不會造成束縛感也顯得時尚。有此構 思,是因為長者覺得使用輔具不自在,而透過外形設計的巧思,希望提升 接受度。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8

「屎鐘都在你身邊」的設計理念,是基於如廁的安全、隱私與自尊。如果 長者能夠獨立如廁,不只解決問題,也減輕照護者負擔。觀察市面上既有 的固定式馬桶扶手與如廁用居家輪椅後,結合兩者功能,並在輪上安裝馬 達,解決動力問題。未來還希望能加入免治馬桶、音樂播放等功能。 評審講評 「手護天使」的外觀設計讓人著迷,許多老年人不希望自己看起來 「老」,這個具質感的手環能成功地達此效果。功能上,則較市面上的產 品多了更多功能,是個令人期待的設計。不過,功能的開發需要龐大的技 術支援,成本上應該相當可觀。 「屎鐘都在你身邊」的產品構思不錯。或許可將兩項產品的功能結合:在 「手護天使」上新增呼叫系統,需要時「屎鐘都在你身邊」便過來,相當 方便。不過,這就必須考量定位技術及障礙物迴避功能,在開發成本上會 相當可觀。

第二組:老是靠得住 問題需求 這組從組內學員丈夫罹病後的行走狀況發 想。罹病後,他身體虛弱,行走不穩容易跌 倒,心理上,則擔心發生危險,因此,行走 時毫無安全感,總是彎著腰、低頭,行動相 當緩慢,需要他人協助攙扶,正因為如此, 更不想運動,使得體力又大不如前。 設計內容 「老是靠得住」從提供安全感的角度出發,設計能提供支撐的部件,讓長 者或中風病人能安心行走。產品前方設有類似拐杖的裝置讓使用者攙扶; 後方則安置⼀一個可收納的椅板,需要時可折成椅子,供使用者休息。除此 之外,還考量老人視覺退化問題,調整產品外型及顏色,像是:樹枝外形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29

的握把、黃色椅板、大而顯眼的按鈕等;還設音樂播放、芳香等功能。未 來,還可依照使用者需求調整,朝客製化設計邁進。 評審講評 產品發想點很好,功能也相當多。不過,椅板的曲折角度會直接影響安全 性,建議能測試椅板角度,否則可能在使用者坐下時連同椅板⼀一起倒下。 握把的音樂及芳香功能是不錯的想法,但也要思考該如何實行,同時得針 對老人退化的感官有相應的調整。

第三組:三條/六筒 問題需求 從觀察體驗中,發現中風病人兩大問題需 求: 「三條」:家中的插座往往安置在牆壁下 方,若需要用電,總得蹲低身子插插頭。不過,對不便蹲低身子或彎腰的 長者或病患來說,這樣的用電環境相對不友善。 「六筒」:中風病人因肌肉無力而吞嚥困難,所以必須仰賴「增稠劑」減 低食物流動性,避免嗆食。不過,⼀一般照護者難拿捏增稠劑的調配比例, 往往⼀一次大量沖泡,病患吃不完而浪費,也難以依定量小口吃,避免調製 好的食物水化。 設計內容 「三條」為直立的滑軌式插座,讓不方便蹲低的使用者站立即可將插頭插 入插座。不過,產品需請水電工安裝至牆壁,做好防漏電、過載的開關裝 置。價格約傳統插座的四倍。 「六筒」則是專為中風病人設計的餐盤。不同於既有餐盤,多了幾個凹槽 設計,更體貼照護者與病患。凹槽的平面形狀為水滴型,增添趣味性;凹 槽底部較深,方便使用者挖取食物。凹槽內還設有刻度,並用顏色做區 分,能藉此為使用者量身調整需要的營養量,也方便照護者調理食品。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30

評審講評 「三條」的設計,不只符合病患、年長者的需求,其實⼀一般人使用電器插 座的問題也能透過該產品解決。而在介紹配套的水電工改裝與成本時足見 思慮之深,構思的完整性高,也具實用性。 「六筒」的構思簡單卻富巧思,從凹槽的貼心設計、使用教學到說明,足 見設計思考時設身處地的用心;還發展出因應不同餐食的容量調整,以及 針對不同種類的營養設計不同顏色的餐盤,讓照護者、病患能愉快地享用 餐點,已具有提供機構照護便利性的實用 程度!

第四組:浴缸轉轉 問題需求 中風病患在平衡感、協調性及肢體力量 上較⼀一般人差,跌倒發生率也相對較 高,尤其在濕滑的浴室中,跨入浴缸的 動作更是危險。雖然請人協助能解決問題,但如果使用者能獨自盥洗,較 能保有隱私與自尊。目前市面上已提供改裝浴缸壁的服務,安置可直接打 開入浴的小門,但裝潢費勢必又是⼀一筆開銷。 設計內容 「浴缸轉轉」將⼀一步「跨入」的動作,拆解為三個階段,讓中風病人能安 全地進入浴缸。概念發想從旋轉椅開始,使用者入浴前可先坐在椅子上, 旋轉到適當角度後,再用手把腿撩起來放進浴缸,最後整個身子便能緩緩 進入浴缸。椅墊設有靠背,而左右兩側各有能拆卸的扶手,可視病患無力 部位調整,供其支撐。除此之外,為因應浴室的濕滑環境,在產品材質與 外型上還有特殊設計:椅墊中央設計為凹面、椅墊與扶手則採用防滑的材 質,讓產品更能在浴室中安全使用。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31

評審講評 產品的構思相當成熟,也具實用性,還能強化產品特點,與市面上產品做 出市場區隔,相當不錯。不過,防滑及穩固裝置的設計可更體貼使用者。 例如,轉位器能設計卡榫,在轉入浴缸後能卡住椅墊,或是思考讓使用者 直接坐在產品上盥洗的可能性。轉位動力上能考量電動裝置,更能適用於 不同體力與癱瘓程度的使用者。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32

學員投稿

驚喜不斷的學習 撰文/潘寬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絕 對 不能用封面去評價⼀一本書,這句 英文諺語在這次活動中,得到非常好的 驗證。光從課程名稱,無法得知它有多精 彩。原本以為是對於高齡社會的健康資訊傳播課程,結果竟大出我意料之 外,是⼀一場關於時下最夯的科技「3D輔具」以及「高齡化社會議題」的 精彩課程。 不同於⼀一般單調講課的課程,在第⼀一天,就進行了有趣的老化體驗。在許 多不同關卡中,大家穿戴護具、輔具,模擬老人家視覺、肢體的不便。在 這些綁手綁腳的過程中,體驗了老人的困難不便。我們只不過體驗⼀一下下 就很不方便了,真難為高齡者要跟這些不便相處如此之久! 接著,課程的安排再度令人耳目⼀一新,竟然要用SKYPE和遠在屏東的朋友 討論關於他中風癒後過程等等,希望能觀察、設計出更具實用性的東西。 對這種嶄新、即時性的方式,⼀一開始有點不知所措,但思考⼀一會兒,我們 經常提要把科技應用到生活中,不就這個意思嗎!巧妙運用科技,的確可 以打破時空限制。這大好機會,怎能輕易放過呢?於是決定第⼀一個發言, 藉由網路,展開⼀一次驚奇的對話。讓我們對中風有更深了解,也佩服這位 中風患者的樂觀和毅力,謝過這位來自屏東的朋友,大家展開了如火如荼 的討論。 有方向真是件重要的事,透過大家腦力激盪,融合多元的觀點,更優的 是,因有較年長學員同組,他們的觀點和想法可以補我們的不足。或許我 們比較創新、有活力,可是他們更注重細節,把大家各自的專業配合起 來,結果更臻完美。所以這個跨年齡、跨領域的討論,大概就是T型人才 工作坊的意義所在吧。 !


樂齡生活×宣導照護 33

緊接著,更令我瞠目結舌,我們竟然要上電腦課!才剛討論完,老師就教 我們用google免費軟體Sketch Up,畫出產品3D立體圖!老實說,這活動讓 電腦技能⼀一直在及格邊緣的我十分擔心,還好有資工系助教協助,不僅十 分專業且總能解決我們每個問題,太謝謝他了。 接著我們就立刻將畫好的3D立體圖案由3D印表機輸出!看著3D印表機在 眼前來回移動,逐層列印出我們設計的產品。由⼀一個虛無的構想開始,到 瞬間在眼前成形,真是件令人感到驚奇的事!這種化想法為實際產品的運 作方式,令我們耳目⼀一新!⼀一般而言,⼀一件作品從設計到成型,是必須經 過鑄模、開模等繁雜程序,而3D列印,進化了這些步驟!只要擁有3D繪 圖技術,大家都可藉由3D印表機產出自己的設計!捧著組員合作設計的產 品,我久久不能自己。原來憑著眾人的合作和努力,從設計到產出,這樣 的成就感,真是有說不出的滿足呀! 這次有幸可以同時跟兩組組員合作,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更安全進入浴缸 的浴缸轉位器、以及另外⼀一組的安全監測手環。在討論過程中,處處充滿 巧思和創意;夥伴們依照自己的專長去發揮,有的負責畫設計圖、有的負 責彙整報告、像我這喜歡表演的傢伙,就編導了成果行動劇。總之,大家 來自不同領域,把每個人的專長結合在⼀一起,更能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 驚喜!這就是T型人才工作坊的深意吧!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只要能結合多種優勢來合作,就可以創造更優質的成果! 真是十分感謝T型人才工作坊的老師、助教們,還有夥伴同學們,讓大家 有了這樣⼀一個難得的體驗。不論是和夥伴們創意發想自己的點子、和遠在 天邊的中風患者透過網路訪談、學習3D繪圖軟體、使用3D印表機去列印 等等,這些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竟能在短短三天中獲得滿意的學習,相 信在往後人生中,這些優美的養分,⼀一定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驚奇!

!


NOTE

!


!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智慧生活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劉佩玲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 執 行 長:康仕仲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育研究:王秀槐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課程規劃:劉佳林課程企劃/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採訪編輯:陳淑英(主編)、林怡廷(執編)、馮天昱、林智偉 版面編排:王柔蘋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