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Page 1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新知 講堂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康仕仲、王秀槐、邱佳慧 編輯群:陳淑英、林怡廷、王柔蘋 !



目錄 創新教育實驗室

改變傳統教育的樣貌 2 前言

T型人才工作坊怎麼「玩」? 3 教學模擬一

課程設計與帶領技巧 4 教學模擬二

課程助理怎麼協助 11 教學研討一

跨領域教師怎麼合作 14 教學研討二

跨領域課程怎麼互動 32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2

教育創新實驗室

改變傳統教育的樣貌 口述/劉佩玲主任 臺大智活中心 撰文/林怡廷

「我們正在築⼀一個偉大的夢。」工作坊 ⼀一開始,智齡聯盟計畫主持人劉佩玲主任 對著來自各領域的教師們這麼說。「臺灣 現行的教育制度以培育專才為目標;智齡 聯盟則欲突破傳統框架,從培育跨領域人 才做起,改變既有教育的樣貌。」 「不過,我們常提醒學生要跨領域學習、合作,自己卻還沒跨領域。只停 留在有想法、有理念的階段,沒能實際操練,就難將跨領域理念傳達給學 生。」劉佩玲緊接著說。 為此,特別舉辦「教師傳習工作坊」,讓聯盟各領域老師聚集在⼀一塊兒, 透過經驗分享與「傳」承,讓彼此能「習」得各種跨領域教學方法,甚至 能凝聚共識,找尋聯盟的模組化程序,讓想法更為擴散。 「跨領域中,沒有任何人是主角,而是需要大夥群體合作。」不論是教師 傳習工作坊,或是未來的合作,都是基於這個理念。的確,在築夢路上, 需要聯盟成員的努力才能達成。 最後,劉佩玲說,「曾有人表示人才培育計畫就像⼀一座樣品屋,外表美輪 美奐,但宣傳期結束就拆掉,難留下東西。不過我認為,智齡聯盟人才培 育計畫反倒像個種子,現在種下了,它會向下紮根、向上生長,對未來社 會,甚至是教育有很大的影響。每位參與聯盟的教師們,是散播種子的角 色,雖然只有幾十位,但各個來自不同校系,有機會將跨領域經驗、想法 帶回去,又能在地紮根、茁壯。」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3

前言

T型人才工作坊怎麼「玩」? 撰文/陳淑英

在 進 入正題之前,先介紹「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模式。簡單 說,這套創新的教學模式喜歡來「雙」的! 上課時間:雙週末。 授課老師:兩個不同領域教師。 上課內容:「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概念。 訓練能力:培養「觀察體驗」和「設計思考」的跨領域合作能力。 上課學員:各校、各系。 執行方式:從⼀一個實際待解決的高齡社會議題出發,先了解基本現況(建 立基礎知識),再進行小組討論、訪談目標族群、發現需要;接著學習⼀一 種實用的專業技能,再共同發想產品或服務模式、合作設計成品,最後實 作出成果。 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跨領域合作的能力。 這樣全新的課程模式,究竟能帶出怎樣的教學成果?智齡聯盟經過⼀一年的 嘗試與努力,安排這個可以更深入交流、分享經驗的機會,讓每個跨領域 教學經驗中發生的機會與挑戰,都可以在這平台上暢所欲言。這次跨領域 教學傳習工作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擬雙教師跨領域課程的 模式;第二階段,以座談方式討論「跨域教師如何共同設計課程」;第三 階段,談的是操作面「如何帶領跨領域討論」。 跨領域課程會依主題與課程規模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課程模式,每位老 師盡情發表個人的獨門經驗,並從其他老師身上也獲得不同的授課技巧。 這場傳習工作坊,不是理論的推演,而是真槍實彈的教學實況,可作為想 投入跨領域課程教師們的參考!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4

教學模擬一

課程設計與帶領技巧 口述/邱佳慧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撰文/林怡廷

T 型 人才工作坊主題如何誕 生、課程流程該如何規劃?雙教師之間該如何搭配?教師傳習工作坊,就 像舞台的幕後情景,揭開T型人才工作坊展演的佈局。究竟這樣兩兩⼀一組 的跨領域教學模式是怎麼展開的?新的組合又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跨領 域教師傳習工作坊將⼀一⼀一體驗設計跨領域教學課程的精髓!

教以遊戲帶入觀察力訓練 T型人才工作方最主要要培養學生觀察體驗和設計思考的能力。「觀察體 驗」怎麼訓練?這個單元由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邱佳慧助理教授示 範她怎麼以遊戲帶入觀察力的訓練。⼀一開始,她先拿出奇異果,請老師們 觀察十秒後再傳給下⼀一位。短短十秒鐘,聽聽大家看到什麼?每位老師觀 察奇異果的方式很不⼀一樣,有人摸果皮,有人則是聞味,還有人先看標籤 辨別它從哪裡來,常買水果的老師甚至能從果皮辨別奇異果果肉顏色。 邱佳慧說,「由此可見,人們受過去經驗、背景影響之下,觀察世界的角 度也不盡相同。這就是分工合作能帶來的效益,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強調 跨領域合作與學習的原因。」接著,邱佳慧再拿出⼀一顆蘋果站在講台上, 同樣請大家觀察十秒,並描述對這顆蘋果的感覺。有人說,從我的距離來 看,它不那麼光鮮亮麗,應該放了十天了吧! 有人則說,這顆蘋果的大 小適合邊開車、邊咬著吃。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5

邱佳慧再稍往前站。有人發現:「這顆蘋果缺了⼀一角。」原來,這是邱佳 慧的巧妙設計,她說,「我在T型人才工作坊上帶這個活動時,沒有任何 學員站起來或走向台前觀察,這反映了台灣教育環境的問題,在長期單向 學習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限制,智齡聯盟便是要挑戰這點。因此, 期待老師們能鼓勵學生主動、有意識地觀察,將激發更多對課程、對生命 的體會。」 這不能淪為口號,邱佳慧鼓勵老師們可以從課程中實踐,像是設計活動、 給予生活刺激,提醒他們睜開眼睛、打開耳朵,用心體會與感受,將得到 意想不到的收穫。

讓工作坊成為陶塑品,而非拼貼品 那麼如何規劃⼀一場精彩的T型人才工作坊?邱佳慧說,「跨領域雙教師 制、多元教學方式並用」,是重要關鍵。 「雙教師制」是T型人才工作坊最大特點。由兩位跨領域教師合作,⼀一位 帶領學員作觀察體驗,從生活中找出長者的需求或困境;另⼀一位則從設計 思考方法切入,引導學員們針對長者需求,設計出適合的產品或服務。邱 佳慧提醒,「當課程主題不同,課前的準備工作也會有差異。」 除此之外,「多元化教學方式」,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一大特色。邱佳慧 說,「這能讓課程有趣、學生投入、老師也能成長。」⼀一般來說,工作坊 至少會使用四種教學方法:單向授課、觀察體驗、分組討論與從做中學。 1、單向授課 ⼀一人講,多人聽的「單向授課」形式,是臺灣學生最常接觸的教育模式。 邱佳慧建議,「工作坊在規劃上,盡量減少單向授課的比例;若有,可以 融入活動設計,增加講台上、下的交流機會。」 2、觀察體驗 觀察體驗,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讓學員們試著從高齡者的角度看世界。 例如,有⼀一場工作坊安排老化體驗活動,當學員們穿戴特殊老化配備後,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6

才發現看報紙、穿針線等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在身體老化後竟變得困難 重重。另⼀一場工作坊則請學員們實地觀察、訪問家中長輩在飲食上的需求 跟困境,⼀一旦認真觀察後,才發現長輩生活世界與我們竟如此不同。 邱佳慧補充,「老師必須依課程目標,設計適合的觀察體驗活動;時間安 排上,可分為課前預習、課程體會或是週間練習作業。重要的是,不只學 生要觀察體會,老師更要;眼睛必須睜得更大、耳朵撐得更開,才能從旁 給予協助或建議。」 3、合作學習 工作坊學員們多來自各校、各領域。透過小組討論,能從多人的眼睛看世 界,激盪出各種繽紛的創意。更重要的是,還能學習如何跟其他領域的人 溝通、合作,是傳統課程忽略但卻重要的事。 4、做中學 做中學,可為服務學習,或是行動導向的活動,是學員反應最熱烈的課程 設計。像在「銀髮好幫手×工程新感受」工作坊中,學員依著高齡者的需 求,構思友善家具;不只如此,還繪製設計圖、切割並組裝,逐步將腦中 構想轉變為⼀一比⼀一的家具模型。當看到成品擺在眼前的剎那,學員開心地 說:「從沒想過有⼀一天可以看到、摸到腦中的想法,真的好有成就感!」 邱佳慧說,「從T型人才的意義,到工作坊規劃的說明與舉例,都是期望 能凝聚聯盟成員的共識,進而能規劃出內外結合的T型人才 工作坊,讓它成為美麗的陶塑品, 而不是拼貼出來的東西。」

雙教師的初識到共事 這次的教師傳習工作坊,先按老師 們的專業倆倆編為⼀一組,有幾對是未 來將要合作的夥伴,即將展開他們的 跨領域合作之旅;也有剛加入,想瞭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7

解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模式的老師。邱佳慧說,「旅伴若要能走得長遠, 最重要的是了解與尊重。」因此,邱佳慧設計了⼀一個小活動,⼀一張白紙、 幾枝畫筆,請老師們畫出自我、寫下個人特質,還有最不能忍受的事。 不到⼀一會兒光景,鮮豔色彩佈滿白紙。接著,邱佳慧請彼此互換位置,從 彩筆下的人物、文字認識夥伴。並將想要進⼀一步瞭解、詢問的問題寫下, 彼此充分交換經驗。接著,進入教師傳習工作坊的重頭戲,配對彼此的專 業領域,討論出新的工作坊主題。先前的熱身活動,讓他們打開話匣子, 從教學活動到實務經驗,由生活事件至心情點滴,都成為構思高齡工作坊 的題材。最後,邱佳慧請各組夥伴分享他們的新構思。 1、行動生活×幸福設計 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陳玲鈴教授 × 雙和醫院附件醫學部林立峯技術長 首先是工業設計與復健醫學的組合。陳 玲鈴說,「我們常將輪椅與不幸福或不 快樂劃上等號;可是為什麼輪椅不能像 是球鞋,有著不⼀一樣的色彩、樣式,而 且還能跟幸福快樂劃上等號呢?」 在這樣的想法下,設計背景出身的陳玲玲及復健實務專業的林立峯構思出 「行動生活×幸福設計」,期望透過貼近長者身心需求的設計,讓輔具更 人性化,甚至能除去人們對輔具的刻板印 象,便利高齡者的行動生活。 2、Aging in place ×APP source =A2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賴宏誌助理教 授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謝佳蓉助理教授 年輕世代,幾乎人手⼀一支智慧裝置,對他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8

們來說,操作各式APP更是易如反掌。只是,我們少將APP與高齡者聯想 在⼀一塊兒,是他們不喜歡使用科技產品嗎?熟悉服務設計規劃的賴宏誌 說,「他們不是不喜歡用,是不會用。既有市場少有吻合高齡者需求的科 技產品。」 為 了 讓 高 齡 者 也 能 擁 抱 科 技 產 品 , 賴 宏 誌 與 謝 佳 蓉 共 創 「 A g i n g i n place×APP source =A2」,期望帶領學員們從老友、老伴、老本、老身、老 居這五大老化議題中發掘需求,設計出能提供服務的APP。 3、老人社會參與×IT創意軟體設計 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梅興副教授 × 日本佐賀高齡者大學莊家怡助理講師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步入老年階段, 更需要社會參與的支持。不過,專研 高齡者社區參與的莊家怡說,「在台 灣,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比例極低。」 這個既有困境,成為火苗,照亮了這組的討論方向。 輔仁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梅興表示,「我們想,過去談社會參與,多聚焦在 實體場域上。那麼如果延伸到虛擬場域,會不會激發不⼀一樣的結果?」因 此,兩人結合專業,規劃「老人社會參與×創意軟體設計」,期望透過軟 體設計,讓社會參與具虛實整合的可能性,以提升老 人社會參與的比例,甚至能彙整各式資訊,增加志工 的交流機會。 4、通訊科技×溫情連線 海洋大學電機系林進豐助理教授 × 弘光科技大學服務 學習中心張簡琳玲助理教授 這組,則從實務經驗啟發靈感。弘光科技大學服務學 習中心的張簡琳玲說:「這學期,正好帶領學生到老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09

人安養機構實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裏頭的長者常向我們說:『我很想 念家人』,或是『我不是被拋棄的』,顯見家或家人對他們的重要性。」 這樣的實務經驗,成為發展工作坊主題的切入點,結合林進豐的電機資訊 專業,構思出「通訊科技×溫情連線」,期望能依照不同老化程度,發展 適合的通訊設備,方便機構中的長者能與家人展開溫情連線。 5、樂齡行動的性別平等×參與性觀察 與互動 台灣大學歷史系林維紅副教授 × 邱曉婷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家中廚房總在較 陰暗的角落,而又為什麼書房多是男主 人的特權?」長期致力於女性主義研 究、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維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她緊接著說, 「其實這隱含了傳統性別權力議題,而且不僅展現在空間配置上,還會延 伸到家務分工或財務分配等,牽涉層面極廣。」 在性別意識的立基下,結合邱曉婷的活動管理專業,構思出工作坊主題 「參與性觀察互動×樂齡行動的性別平等」。邱曉婷說,透過參與式觀察 與互動,讓學員們從熟悉的家庭空間配置中,發掘出過去不自覺的性別意 識,接著做出無性別障礙的空間或照護規劃,期望讓長者在平衡的性別權 力中,享受老年生活。 6、穿戴式資訊科技飾品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陳國珍副教授 × 弘光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童建樺副教授 「我們是設計與科技的碰撞,是感性與理 性的結合。」童建樺表示,「沒有賣不好 的商品,只有設計不好的產品。資訊科技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0

產品更是如此,如何讓人會用、想用,是⼀一大重點。」從這個角度出發, 他們發現「服飾」是個不錯的切入點,「⼀一早起來,我們總會穿戴好衣 物、飾品,走到哪它們都會跟著你,儼然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如果 能將資訊科技融入其中,似乎能更貼近生活。」陳國珍說。 因此,「穿戴式資訊科技飾品」是這組的工作坊主題,期待學員們從觀察 長者的生活需求及穿戴習慣開始,進 而結合資訊科技與美感設計,提升長 者對資訊產品的接受度,以改善生活 品質。 最後,邱佳慧說,期待這場教師傳習 工作坊,能觸發你們的靈感,同時讓 夥伴間找到共通點,並能繼續接下來 的合作之旅;智齡聯盟也期待,在跨 領域合作、激盪下,又能走出更廣闊 的未來目標。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1

教學模擬二

課程助理怎麼協助 口述/彭靖文 (智齡聯盟前課程企劃) 撰文/王柔蘋、陳淑英

每梯次T型人才工作坊雙教師運用不同的專業,結合多面向設計思考和 觀察體驗,帶給學員們耳目⼀一新的學習經驗,而學員們能夠獲得豐富學習 成效的背後,助教更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這次教師傳習工作坊,除了提供聯盟教師分享跨領域教學經驗之外,也為 課程助教規劃訓練課程,將助教角色如何在T型人才工作坊中發揮協助、 帶討論功能傳授給聯盟學校的助理和學生們。有受過訓練的助教,已讓課 程成功⼀一大半!

助教角色該做哪些事? T型人才工作坊助教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了解問題、創意發想、聚焦思 考、促成組員們團隊合作!但是要如何在短時間內打破組員的心防,讓他 們能自在地打開話匣子激盪創意?以及話題斷掉時,如何引導組員走出討 論的泥淖,順利完成每次的課題呢? 小組破冰 如何打破組員心防?整學期的課程,可以有各種作法,但如果是兩天的T 型人才,⼀一定要設計破冰遊戲/活動,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炒熱整組氣氛。 例如: ●STEP 1、自我介紹 介紹我是某某某,就讀什麼學校,為什麼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官方說法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2

及真實想法),我的未來志向。大家輪流 介紹自己,加深大家對你的印象。 ●STEP 2、描述夥伴 閉上眼睛,還記得隔壁夥伴的長相嗎?請 描述他髮型長短、有沒有穿戴眼鏡、手 錶?今天穿著什麼衣服?有什麼特點?短 短兩分鐘的回想過程,學員們能夠深刻感 受到觀察的重要性,有助於理解接下來要 解決的種種課題。 ●STEP 3、夥伴素描 學員在各自的圖畫紙上用色筆隨意點出20 個點,再將手上的圖畫紙傳給下⼀一位,再 繼續點20個色點,輪流傳個八、九次,圖 畫紙將佈滿許多顏色的點點。再仔細端詳你的伙伴,將點與點連接成夥伴 的輪廓,最後,將這張獨特的畫像送給彼此作紀念。

引導創意發想 順利炒熱氣氛之後,助教下個考驗,便是引導學員了解問題、進行創意發 想。講師丟出「為什麼早上會遲到」這個很生活化的問題作討論。訓練助 教們運用4D設計流程:Discover(發現)、Define(定義)、Develop(發 展)、Deliver(傳),進行設計思考的創意發想練習。 過程中,需鎖定三個準則,可行性(Feasibility)、存續性(Viability)及 需求性(Desirability)來進行設計思考。 ●可行性(Feasibility):產品的功能在應用的可行性。 ●存續性(Viability):產品有可能成為永續商業模式中的⼀一部分。 ●需求性(Desirability):對使用者有價值,抓得住消費者的心。 比如:早上會遲到,怎麼辦?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13

Discover:探索為什麼早上會遲到。用各種使用者調查方法挖掘出遲到背 後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動機。 Define:定義問題。定義出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遲到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是否能解決它而順利讓使用者不遲到? Develop:由問題出發。發展解決的方向,仔細把定義下來的問題,前後 左右的背景探索⼀一遍,並虛擬⼀一個「使用者」角色,為他設計解決方法。 Deliver:發展出具體解法。可以是⼀一個物件、產品、線上平台、服務或者 結合以上,並以虛擬使用者的角度,用說故事的方式敘述使用者如何運用 這個產品。

腦力激盪 當透過4D設計流程分析、歸納出結果 時 , 小 組 可 以 進 行 腦 力 激 盪 (Brainstorming),用「5Whys」方式進 ⼀一步⼀一層層深入提問,藉由這樣不斷 的反思、審視問題,會因為成員的背 景與使用經驗不同,輪流激盪⼀一圈之 後,每次都會有新的創意與結果;往往也會凝聚出更貼近使用者需求或更 創新的產品出來。

最後建議:親自當學員 助教角色對跨領域課程來說,其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授課教師,他們是帶領 創意發想與討論過程極重要的諮詢角色;但只能從旁引導、不宜介入主 導,涉入程度該怎麼拿捏,都需要有經驗值作基礎。 訓練課程只是強化助教功能的集訓,如果助教要帶得好,最好能先成為T 型人才工作坊的學員,親自走過學習過程,比較能感受學員的限制與需 求,並觀察不同助教的引導方式,將來若親自擔任助教,帶起團隊會更得 心應手!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4

教學研討一

跨領域教師怎麼合作 撰文/陳淑英

智齡聯盟所開發的跨領域教學模式,對同學而言,是新鮮、緊湊、豐富 的上課體驗;但對老師而言,卻是場「震撼經驗」!傳統教學裡,學富五 車、能言善道、群眾魅力那幾套,在T型人才工作坊裡全用不著。尤其, 要跟其他領域的陌生老師合作開課,夫子這廂關係還沒熱絡、就得打點學 員那廂的默契要能契合。會發生的狀況無法事先預知、需要設想的細節又 極煩絮,所需要花的 精神比⼀一學期的課還 費力!但種苦差事, 忙到後來,每個人臉 上都漾出滿足的笑 容,甚至願意咬緊牙 關再接再厲,這種跨 領域教學模式的魅力 究竟何在?

T-Instruction 跨域教師合作,如何共同設計課程? 主持人:王秀槐/國立台灣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教授 與談者:葉在庭/輔仁大學 臨床心理學系所 副教授 梅 興/輔仁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毛慧芬/國立台灣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助理教授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5

引言 在同⼀一門課程裡,進行跨領域共同教學要比讓學生單獨修兩門不同領域的 課程,更能學到將不同領域專業整合、了解他領域語言、以促進有效溝通 與合作的技巧。但雙領域課程比重、深淺難易 度該怎麼拿捏?課程內容該怎麼設計才豐富有 趣?雙教師之間該怎麼配合,才能跨過磨合 期、培養出默契,讓彼此功能相輔相成?

跨領域教學好處多 主 持 人 : 在討論如何共同設計跨領域課程之 前,先請老師們談談為什麼當初會想要參與跨 領域課程? 毛慧芬:我在健康照護領域方面曾開過「輔具服務」這門課,那時有工學 院學生來選修,在課程中,我看到不同科系學生共學過程,交織出來的火 花。有他們加入,我才了解原來工學院學生會聽不懂我們的語言,不清楚 我們想表達什麼?而他們也會提出工程領域實際的考量是什麼?健康照護 領域可以看到被照顧者和照顧者的需求,但後端卻不知可以做什麼。工程 領域學生就提出,有沒有什麼需求是工程這邊可以做的?我們有需要,但 不會做;他們有技術,但常不知需要是什麼。這兩端截然不同領域,透過 課程的交流,能把事情的前端跟後端⼀一起納進考量,讓學習更完整。所 以,智齡聯盟⼀一開辦T型人才工作坊時,我滿樂意投入,因過去經驗,讓 我覺得不同領域之間有太多不認識、不清楚,我也想試試看,與不同領域 者對話,學習成果會不會更好? 葉在庭:我很早就從事跨領域課程。剛念完博士班時,就有神經內科醫生 來找我合作開發記憶遊戲軟體,讓老人家在醫院候診室無聊時,可以在觸 控面板上點點玩玩,從遊戲的分數可以顯示記憶狀況。經過這⼀一兩年的合 作,我覺得很有趣。後來,我也將軟體拿到課堂使用,同學反應很好,因 它是認知活動的軟體,跟臨心系研究的大腦開發領域有很大關係。所以當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6

臺大智活中心來找我們時,彼此想法滿⼀一致的,也合作開發⼀一些軟體。在 合作過程中,我發現傳統專業的授課方式已有所不足。我們知道有軟體輔 助很不錯,但對軟體卻沒有基本概念!「心理」是很講究理論的領域,⼀一 旦到實務界,才發現所知的理論還是很不足。因此,很想跟不同領域的人 對話。所以當T型人才出現時,我很高興發現,我們做的就是這塊啊!我 們在學校跟資工系合作,不是為了做研究,是為了讓學生也建立雲端與老 人睡眠的概念,並讓學生彼此有腦力激盪的機會,我發現學生的創意比我 在課堂舉的例子更多、更棒! 梅 興 :這對我而言,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 我是臺大造船系第二屆學生,那時老師告訴 我們,「念這科系很好啊,因為土木、電 機、機械各科系的必修科目大部分都得 修。」我那時就已開始跨領域學習了!⼀一開 始本來很開心,但後來發現,造船已是夕陽 工業,這行在歷史上,只有戰爭時期熱門⼀一 點,其他時間都很冷門。而且,這種跨領域 方式沒那麼容易,土木、電機、機械通通學 很困難,基本上都學不好,所以畢業後才往 資訊領域走。而且每個領域都需要資訊領 域,所以我在輔大有很多機會可以跟不同學 院做跨領域計畫,我個人確實是不得不。 在開課過程中,越有跨領域的合作,越發現自己有所不足,也發現自己⼀一 直成長,變得更豐富,這是我對跨領域從「不得不」到「非常喜愛」的過 程。 主持人:非常謝謝三位老師的分享,聽起來,不管在求學或任教過程中, 就有跨領域合作的體會。而跨領域合作的動機,有的是想跟不同領域者對 話、或想借重別的專業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因專業領域碰到實際環境而顯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7

不足,進而觸發跨領域合作的需求。我相信在座老師們也有經驗,有沒有 什麼不同面向可以做補充? 童建樺(弘光科技大學副教授):我跟梅老師 很像,原本是應用力學領域後來轉資工,剛開 始時,會擔心力學的人到資工生活會不會有問 題?後來,我在學校開始提倡跨領域教學,路 就變得越來越廣。因我們學校是護理背景起 家,那時我是系主任,就邀請幾位資工老師⼀一 起去找護理系老師聊聊,聊過之後才發現資工 領域可以應用的機會實在很多。我們也跟護理 系老師去參觀安養中心,每經過⼀一個地方,就 冒出點子來,這是坐在研究室裡想不到的事 情。參觀完⼀一圈之後,4-­‐5個創意就出來了,而 且都是可行性高的,為什麼?因為它從需求開 始!不是自己在研究室亂想。也因著與護理系 合作的關係,讓我們有機會做臨床測試,才能進⼀一步發現實際使用上還欠 缺哪些考量。護理人員也會提醒我們,感測器的設計也要考量放在床上會 不會產生褥瘡,原來連床單沒鋪好都可能有褥瘡,因此設計這些裝置更要 小心。我們也跟老人福利系聊,他們提出質疑,為何要在老人家身上放那 麼多感應器?要是你的話,會想被放這麼多儀器嗎?後來碰到應用美術系 的陳國珍老師,他建議,「何不把這些變成飾品?」當我接觸領域越多, 越覺得好玩,可以學得更多,因此積極投入!我覺得應該把這種模式擴展 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嘗試跟不同領域學生合作、找出需求。智齡聯盟每次 有活動,我都從台中衝上來,每次都滿滿的回去!

跨領域教學挑戰大 主 持 人 :童老師真的是有很強的動機!很自然地就帶我們進入下⼀一個問 題。跨領域教學這條路不管是不得不、還是很樂意,都已經要開始。剛剛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8

聽下來,都是滿正面的,接下來要開始回想,經歷過跨領域合作之後,與 起初的想像有無不同?雙領域教師合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比如是時間有 限、基礎知識的安排(你講啥?我講啥?)、溝通討論、人格特質差異等 等,還是會不會有溝沒通? 梅興:我針對人格特質差異來說,溝通真的很重要。我跟葉在庭老師⼀一同 開課,我發現理工學院同學經常宅在家裡、甚至宅在電腦前,人際互動、 溝通不足。而心理系同學的溝通能力是很強的,因他將來要輔導別人,所 以湊在⼀一起,問題就出現了。有個現象滿明顯的,就是理工、資訊系同學 碰到問題時,最常犯的毛病是躲起來(這是資工系跟很多科系跨領域時, 都會發生的問題),甚至連老師也會躲學生。資訊系的特質真的是躲得滿 厲害的!我就很佩服葉老師,他很忙,卻沒有溝通不足的問題,而且執行 效率非常高,高到我都會有壓力!(哈哈)所以下學期開課時,會針對溝 通這部分再加強改進! 葉在庭:我們這門「睡眠健康與老人 心理之雲端科技整合」課共收60位學 生,資工和臨心系的各⼀一半。每6個 人分⼀一組,科系也是各⼀一半。課程前 六週,會給他們題目來討論,每個人 都要發言。臨心系的⼀一定要講話,不 講話怎麼謀生?但資工系的同學沒被 訓練非要講話不可,因此兩組學生碰 在⼀一塊,真的很有趣!我在學期末的 回餽報告就看到,學生們有發現大家的思考很不⼀一樣。資工系的很欣賞臨 心系的反應能力,臨心系同學也欣賞資工的沈著穩重,⼀一定要經過思考才 說出話,而臨心系的,通常是邊思考邊說話。後來,我們請臨心系同學提 供⼀一些想法讓資工系設計,但資工系同學若想不出設計方向就躲起來,像 梅老師講的,資工系⼀一躲、臨心系同學就開始追。性別不同、專業不同, 就會有激盪!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19

我和梅老師合開的課程,有得到輔大的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有提到,資 工領域的雲端科技(這對我而言也非常深奧)和臨心系提供的心理學、認 知、腦神經等領域,是兩們非常不同、而且遙遠的專業,但怎麼讓資工的 懂臨心、臨心的懂資工,這事還有很大困難(所以需要透過小組對話就能 懂)。他們顧慮到學生學會了跨領域、但對彼此的專業都沒辦法深入,兩 邊學生並沒那麼懂彼此的專業,這是最大的挑戰!評審委員建議我們再開 這種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吸收。 毛 慧 芬 :我現在想起剛開始跟土木系卡艾瑋 老師合作T型人才工作坊時,有點像媒妁之 緣(笑),雙方都還沒見過就要成親的感 覺;人,沒見過,他有啥專長、可以提供什 麼?還不是那麼了解。過程中有勞課程企劃 安排我們多次密集接觸,對彼此多瞭解,那 經驗非常有趣!我們必須先瞭解、再來修正 課程內容。⼀一般的授課,都是想辦法講得非 常專、交待非常多東西。但T型人才工作坊 只有兩次課程,所以,我讓專業知識的比例 減少,多留時間給同學去啓發跨領域互動和 交流的機會更重要。同樣的主題,不同的人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另外⼀一個挑戰是,課程內容如何讓另⼀一個領域的人也能消化、吸收,產生 互動。這是這門課最大的挑戰!我試圖簡化內容,多舉實例,讓學生多有 課前觀察和體會的機會,所以得花更多功夫準備課程、設計架構和安排課 前引導,學生若光靠這兩次課程就得完成課程目標,這太震撼了!所以先 讓他們在課程之前,先接觸、訪問長者,鎖定這次的議題觀察他們在傢俱 使用上有哪些不便、會產生什麼問題?那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是第⼀一次經 驗,課程難易度很難拿捏。所以第⼀一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老師就和同學 ⼀一起熬到半夜12點才把成果完成。這樣整合性的課程,主題是很明確、開 放,但不能無止境的發散,它必須有個框架。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0

我第二次和康仕仲老師合作時,課程設計就拿捏得比較好,有明確的主 題,但也有限制,學生只能從所提供的Gadgeteer元件去做設計,他們必 須學習,即使在現實環境裡,也是會有現實考量的限制,所以,不要太天 馬行空,但也不要抹煞他們的創意。我覺得課程設計最大的挑戰,除了課 程設計難易適中之外,也要讓學員可以有充分的創意發揮、學習解決問 題。 主持人:三位老師提到的挑戰,有不同領域人格特質差異的部分,在學習 與表達上,有些人是邊思考邊說話、有些人是思考後才說話,這些差異也 許與生俱來、也許是後天訓練的影響。另⼀一個層次是知識部分,彼此的專 業很可能是在T型很遠的兩端,怎樣讓彼此透過合作,變得越來越中間? 怎麼引導?框架限制要設在哪裡。其中需要的設計思考需要花更多的心力 跟時間。 陳玲鈴(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剛 剛談的幾點,我覺得滿重要的,因為T型人才 工作坊的時間非常短,只有兩天。所以事先的 課程設計,特別是選題非常重要,⼀一定要選讓 兩邊專業都可以很自然作出貢獻的題目,因為 如果⼀一邊特別懂、⼀一邊難有貢獻,跨領域學習 的氣氛很容易冷掉,所以真的要找到兩邊都能 發揮的題目。 我在臺科大教兩個課,⼀一個是研究所的課、⼀一個志願到大⼀一教基本設計。 教基本設計常會碰到的問題是,如何引導⼀一群不懂設計,彼此不認識的高 中生開始去想設計,我的經驗是,訂的題目要有範圍限制、條件限制;過 去我們以為要讓他很自由,才會有創意,事實上不是這樣子,他在限制下 才會有創意。我的經驗是,若沒有限制條件,每個人會想到同樣的解法, 也因沒有限制條件,想到第⼀一個點就停住了,以為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 了,然後興沖沖地交上來,結果發現大家答案都⼀一樣。因大家會想到的第 ⼀一個好點子都差不多,這樣就拿來是不行的。但如果先限制條件、設定範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1

圍,強迫他們不能停在第⼀一個挖到的寶,要 把範圍畫出來,強迫他繼續探索下去。 比如,我以前出⼀一個「雞蛋飛行器」的作業 (禽流感之後,就不再出這題)。要學生設 計⼀一個可以讓雞蛋掉下去但不會破的裝置。 我限制的條件是,雞蛋必須從3樓丟下來;只 能用瓦愣紙,不能用其他材料設計;不能做 成降落傘形式。交作業時,我會帶兩樣東 西,⼀一個是碼錶、⼀一個是磅秤。評分條件 是,從3樓掉下來沒破,且速度越快、材料用 越少的分數越高,讓每個學生都清楚什麼才叫好,他們就會想盡辦法用最 少的素材來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反而會有很多創意,如果告訴他什 麼都可以,很可能想到降落傘就停止了,根本不會想到問題難的地方。所 以⼀一定要有限制,學生才會真正動腦筋,設計東西就得強迫他,非動腦筋 不可。所以,要選個兩邊都能發揮的題目、劃出清楚界限、讓他們⼀一定要 用腦筋。 毛慧芬:我再補充⼀一下。我第二次參與的T型人才工作坊,康老師提供的 Gadgeteer元件非常小,我們都知道給老人的東西要大、要清楚,因我們 是從老人認知主題來發想,要為老人設計促進認知功能的遊戲機,因此需 要設計比較大的操作界面,但偏偏現實提供的都是簡單、小巧的元件,怎 樣去克服?結果,學生完全跨越障礙,做出來的成果非常棒!那次經驗, 讓我們抓住這個原則:創意不是沒有限制、而是在有限制下,怎麼去思 考。這門課的重點已不是教他們要多深入了解專業知識,而是要怎麼激發 出解決問題、互動溝通的過程,我覺得這是跨領域課程最有價值的所在。

跨領域教學收獲大 主持人:這次每位老師都談得非常深入!跨領域課程會遇到的挑戰,除了 人格特質、知識的距離、範圍到底要多大?怎麼引導?剛剛講到挑戰,現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2

在要來談收獲。跨領域教師共同設計課程,最大收獲是什麼?這樣的模式 對傳統教育(分科專才訓練)帶來哪些突破跟創新?跨領域教學模式能夠 成功的關鍵在哪裡? 梅興:不管是被強迫、還是樂意參與,參與跨領域教學最後⼀一定都會有知 識或各層面的收獲,對參與的同學就更不用說!至於能夠成功的關鍵是什 麼?不管是T型人才工作坊還是學校跨領域合作的課程,大多以專題實作 為主,若執行得好,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會特別高,且學到的東西最能成為 他個人的履歷,對他的人生會很有幫助,所以專題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不 過,專題通常都是跨領域合作,授課時間得縮短。即使是學校整學期的課 程,操作上還是很趕。學校開設跨領域教學課程比T型人才工作坊可以多 補充些知識,T型人才工作坊因時間緊迫,課程目的以創新為主,至於專 業部分,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部分。當然,不管專業知識吸收得夠不夠,參 與這樣的課程⼀一定會有收獲,即使只是嘗試性質的課程設計也很好,但淺 嘗則止還是比較難達到跨領域的目標。 我前陣子參加資策會會議,發現他們也很強調專題學習,我從演講和親身 體驗中得到的經驗是,如果能幫助學生在事前先有準備,將專題啓動時間 往前拉,跨領域教學會比較容易成功。至於要不要限制題目,剛剛提到有 限制比較好,但我也聽過另外⼀一種說法,說:發散比較好。但不是純發 散,而是發散之後再收斂,但T型人才工作坊時間短,很難發散再收斂, 學校課程才會比較有機會。跨領域課程要能成功,「專題」是重要的關 鍵! 葉在庭:我覺得跨領域課程得到最大收獲的是學生,如果他們只在這個學 院、這個系活動,外系課也不去修,會很難理解不同科系、不同學院的思 考。學校的跨領域課程18週就結束了,但未來他們就能夠很自然的跟其他 領域的人⼀一起合作。尤其,未來在健康照護的需求下,更需要和不同專業 的人⼀一起合作。我非常贊同教育部現在對教育的思考,這樣跨領域的教育 方式是很大的突破跟創新。像我跟梅老師的模式都已經固定、僵化、前額 葉已經固著了,但學生不⼀一樣,你給他的東西他會保留住,而且會在適當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3

的時機長出很特別、很不⼀一樣的東西。 這種模式給傳統教育帶來最大的突破 是,可以幫助他們未來在專業領域裡也 可以建構合作對話的平台。這是教學上 最棒的⼀一件事。 毛慧芬:我先前也略提到⼀一些成功的關 鍵。如同專題形式,不管成果是成品或 方案,有個最終的目標是很重要的,能 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我 聽上過課的學生回餽說,如果按照T型人才工 作坊的方式來上課,醫學院七年的課程縮減成 三、四年就夠了!因為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 設計讓學習過程變得非常有效率,因必須在期 限內針對問題需求設計出解法。⼀一般工學院學了⼀一年的軟體,若針對特別 需求學習部分功能,⼀一兩個禮拜也可以學會,完成成果設計。當背後有強 大的動力催促時,就容易挑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這課程滿成功的關 鍵。 第二個回餽是,在這課程裡,學生很高興能知道別的領域的人在做 什麼?我們職治系的常會質疑工程領域的,為什麼軟體不能設計成我們想 要的樣子?⼀一旦參與跨領域的學習,才知道工程軟體的限制在哪裡,彼此 就比較能體諒。也因為瞭解之後,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發想出更多創意 來。 另外⼀一個收獲是,當想法被其他領域同學挑戰時,會試著去思考該怎麼回 答,才能讓對方明白?這讓他們有機會回頭審視自己的專業,知道還需充 實哪部分?這樣的課程設計所帶來的成效,是過去傳統只被動地接受知識 所無法達到的,也因為這樣,老師就有很大的成就感。因為只有兩次,我 們必須做很多準備。在學員默契還未建立時,就需要花心思考慮該怎麼把 專業帶進去、以及學員彼此之間要怎麼更靠近,所以也設計能加強他們熟 稔度的活動,總而言之,對老師而言,最大的收獲是看到學生激出來的火 花。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4

主持人:剛剛提到課程能成功的關鍵,還是回歸到課程設計。包括專題實 作方式,就是以實際待解決的問題作主題,以解決問題導向的課程作設 計。如果做得好的話,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本來以為老師會提說自己 的收獲,談下來,比較多是講學生的收獲,從學生獲得再回餽到自己身 上,這樣的課程模式給傳統教育帶來的是突破跟創新,不曉得在座老師或 助教們,特別是帶過T型人才工作坊的老師,可以把經驗提出來分享,這 塊滿值得討論。 楊朝陽(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我自己也帶過T型人才工作坊,我在帶 時,會注重營造⼀一種開放、互動討論的氣氛,鼓勵學生多發表、多交換意 見。如果整個過程的氣氛很對,學習成果會提升。 主 持 人 :這跟毛慧芬老師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提到課程設計需要思 考,怎麼帶同學進入狀況,就是你剛剛講的氣氛! 毛慧芬:要讓他們都很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才是個成功的過程。 楊朝陽:所以我在想,該怎麼引導他們先遠觀、近瞧再細審,遠遠地看, 看到的都是發散性的意見,但漸漸地會聚焦到重點來、挖掘到深度。設計 課程時,要想到有些部分可以挖深,但淺處也要有能發揮之處,深淺都 有,也就是學習的前、中、後段都有的話,同學參與會熱衷些,氣氛才有 辦法炒起來。 主持人:這有點難耶!像剛剛陳玲鈴老師 講的專業設計思考,可以花⼀一學期深入 去帶,但T型人才工作坊是跨領域課 程,它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目的是什 麼?如果是專業知識的深度,可能不 是!有可能淺、中、深?還是廣?有可 能透過專題形式去加深專業的學習嗎? 我拋出這問題,還滿關鍵的。跨域、課 程、學習經驗,到底跨領域教學的目的是 什麼?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5

陳國珍(輔大應用美術系):其實我們在做跨 領域教學時,是延伸了我們思考的觸角,思考 觸角變大之後,就像⼀一個挖掘工具變厲害了, 自然就會活化我們專業的深度,再結合其他人 的專業,我們的深度才會更深! 陳玲鈴:因工作坊時間非常短,找任何題目來 做,很難期待可以從兩天時間得到任何專業的 東西。訂題目,是為了要有具體的目標去討 論,否則兩個不同領域的人見面,都討論形而 上的知識會很難聚焦,所以需要找具體的東西 來,才能讓不同領域的雙方講得出話來,才能 適當秀出我們的專業有哪些是可以配合的,討 論才能聚焦。工作坊最大的目的,是在訓練⼀一種思考模式。 過去我們的訓練太過專業,這造成兩個盲點;第⼀一個盲點是,以為每件事 情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第二件事是,看同⼀一個問題時,都習慣從某⼀一個角 度去看它,並且得到同⼀一個答案!因此兩天之內能夠做到的事情是什麼? 是透過訓練讓學生知道,同⼀一個問題,不同組會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 不錯,他的答案也很不錯!我看到的是這個、他看到的是那個。如此⼀一 來,就會知道聯考有標準答案這件事情是個假象,這世界並不是每個問題 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問題都可以有很多標準答案,我這樣看這個問 題、別人是那樣看同樣的問題。我就可以看見什麼地方是我沒看到的! 如果可以把思考的流動性跟多元性讓學生瞭解,想法就不會停在⼀一處不 動。對我來說,兩天的訓練是要告訴學生說,「不是只有⼀一種思考模式, 還有別的思考模式,每種模式都有它的優點。」我希望同學在未來要解決 事情時,知道不是只有自己想的這樣,應該再去找別人,從另⼀一個觀點來 看事情。所以我覺得T型人才工作坊要給學生的是「思考模式(thinking pa8ern)的改變」。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6

跨領域教學要培養的能力 主持人:thinking pa8ern,確實,我們可以多多思想⼀一下。話題很自然就 帶到第四個問題!這樣的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已經開始有人拋 出想法了!陳玲玲老師講的是thinking pa8ern,透過多元的思考!還有沒 有? 毛慧芬:我非常贊同,剛剛陳國珍老師講得滿傳神的,跨領域模式的教學 會讓學習的武器變得非常強大。我這兩次從學生得到的回餽是,原來他們 過去沒感受到不同背景的人,會有這麼不⼀一樣的想法。所以回應梅老師, 到底是要發散式的好?還是要收斂?我覺得即使只是兩天的課程,也要製 造讓他們可以發散的機會,才能聽到每個人不同的想法。但他們也必須學 習趕快回歸問題,歸納出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是個很棒的過程,讓 學生能透過合作方式,學習傾聽別人!在聽同學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同時 也可以觀察,學生在這領域學到什麼能力? 主持人:這比較是傾聽、理解! 梅興:我覺得葉在庭老師提的激發概念很重要,我們常鼓勵學生要自我學 習,也要跨領域、合作學習,很多系所也以此為宗旨、目標。自從教改之 後,很多學校從小學就開始做專案,像美國孩子⼀一樣。但臺灣的大學生, 在落實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上,還是有待加強,但透過T型人才工作坊, 或學校的跨領域合作,可以強化他這部分的不足;在專業部分,如果只靠 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就想獲得所有資訊,是不太夠的,所以,不管他參加的 是哪種課程,自我學習的能力都應落實;合作也是⼀一樣。我們課程大部份 是專案,若沒有特別叮寧,就會只有分工、沒有合作。在這類經過設計的 專題裡,可以強化學生經歷合作的好處。合作和自我學習這兩個能力若能 獲得激發的話,對他整個未來生涯,會有很大幫助的。 主持人:剛剛談的,不知在座老師有沒有要補充的?可以提出。 陳俊忠(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我提個問題!你們的 課程有兩組不同學生⼀一起上課,所以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是希望別科系的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7

同學對你們的專業能多懂⼀一點?還是只要引發他們的興趣就好?面對兩組 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課程內容要怎麼設計?第二個問題是,在設計專案 議題時,有什麼辦法可以促進他們合作?執行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到。我 在擔心的是,我們臨床的都講些實際面對的問題,萬⼀一給資工系的問題, 是他沒辦法解決的,就躲起來,怕沒辦法合作。該怎麼讓兩邊合作?不只 是各說各話的感覺。因為換我要開這個課了,不知怎麼進行? 葉 在 庭 :我覺得陳老師問的問題滿好的,跨領域課程的教學理念是要整 合,並沒有要資工多學臨心、臨心要多學資工的知識,學生能得到激發是 在小組討論裡獲得的。我們先建立跟老化有關的先備知識,了解老人的需 求是什麼?日常生活會遇到哪些狀況?先把基礎知識做個交待,再設計題 目讓他們討論,討論完之後,會玩⼀一般心理測驗,也讓他們玩touch game(與臺大智活合作開發的認知遊戲軟體),他們⼀一玩、討論的時 候,資工系同學就會有反應,發現這是他們可以設計的東西。而臨心系同 學在聽梅老師上雲端課的時候,了解雲端有它基本的限制在,所以發想 時,也會有個限制。而資工系學生也多了解老人的需求在哪裡?這對大 三、大四學生來說,專業已學到某個程度,正好適合再學另外領域的專 業,滿符合學習的歷程。 陳俊忠:看起來,T型人才的題目都很像,都講老化,結果會不會重複都 講⼀一樣的東西? 毛慧芬:我滿贊成葉在庭老師講的,課程目的並不是希望本科系學生對別 的專業領域再深入了解,那部分藉由跨領域學員間的討論、互動,自然會 將別的領域的觀念吸收進來。像我跟土木系的康仕仲和卡艾瑋老師合作 時,我就說:我的目標是要讓工學院學生能聽得懂我在講什麼?工學院老 師也說,他們教的東西也要讓我們可以明白。 接下來的互動,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過程。比如說,醫學背景的人會想辦法 把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分享出來,讓別人可以理解、做應用,只有這 樣的課程才能激發出這樣的效果,當別的領域的人能理解我們的領域,就 已達到目的!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8

第二個講分工合作的問題。T型人才工作坊的合作模式有幾個關鍵,就是 會將不同背景的人分在同⼀一組,彼此之間也自動就分好哪些人該做什麼的 默契。我們也會設計課程,強化分工的重要性。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學習效果要出來,必須有點時間壓力。他們被要求 在⼀一定時間內做完,被逼著趕快把問題作解決。如果讓他們太散的話,反 而沒有這樣的效果。 另外,有助教的協助幫助會很大。你無法期待學員會自動找出磨合的方 式,有經過訓練的助教會幫助他們在腦力激盪過程中作適當地發散和收 練。我們第⼀一次T型人才工作坊沒有助教協助,老師們得跑全場看每組的 進展(軟體繪圖和模型實作的教室,分別在不同三個樓層),真的很累; 但透過助教群的幫助,助教學著激發該組學員,這對他們而言收獲很大, 對學員也提供很多協助、老師也輕鬆,這是三贏的狀況!我滿推薦這樣的 方式! 主持人:我得到⼀一個結論!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形式是跨領域的,每個 人還是帶著自己的專長進來,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學習怎樣對話、怎樣傾 聽?過程中講出來的,對方要能聽得懂!是第⼀一。第二,很自然地分工, 大家最後群策群力做出⼀一個東西、解決⼀一個問題!且在有時間壓力情況 下,也必須合作。 接下來老師們有什麼樣的建議?哪些部分該加 強、調整?對於新參與的老師有何建議? 梅 興 : 毛慧芬老師提到助教的協助,助教真的 很重要!有幫到忙的助教真的讓老師輕鬆很 多;但碰到添麻煩的,老師會更累。會來選修 T型人才工作坊或學校跨領域課程的學生,都 經過篩選、有較主動的學習動機,他們某部分 能力會比⼀一般社會認知的大學生強,在態度和 執行力上滿明顯的不⼀一樣。上這種課,得到同 學和很好助教的幫忙,還滿開心。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29

在創新突破方面,智齡聯盟用臉書方式宣傳是很好的做法,學生也利用臉 書社群互相討論,他們經營的社團都把我排除在外,討論得會更熱烈,老 師參加,他們反而有話不敢講。透過社團的經營,讓他們在課外也可獲得 ⼀一些訊息和幫助! 葉在庭:遇到問題就躲起來,該怎麼分工?當小組有壓力時的確會這樣, 但⼀一般而言,這種情況的解決方式很單純,直接去問他:「你覺得哪裡有 限制?可以再作修改。」這是個溝通歷程。 未來跨領域教學可以怎樣創新?剛剛提到助教,助教帶的特質滿重要的。 我們這門課的助教非常好,都是研究生,他們帶完學校分組討論之後,再 跑來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也覺得非常棒!真的很積極在學習。 我建議想開始做跨領域教學的老師,目標先不要放太大、盡量要有具體的 方向,如果是18週,可以有時間發散再斂聚回來,但2天的工作坊可能要 設定條件,老師們需要共同討論,具體引導他們。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會檢 視學生的想法,再給具體的意見讓他們再做修正;如果發現兩組同質性太 高,會請他們再想其他的方案,不要到了成果報告時,才發現大家做的都 差不多。 毛 慧 芬 : 其實只有2天的T型人才工作坊也是走⼀一樣的過程,要不然的 話,結果會難以收拾。老師的演講越少越好,要留多點時間給同學交流討 論的機會。所以,我們的課程設計是,上午專業部分講完之後,下午學員 們就開始發想,他們盡量提出想法,講完就貼起來,方便之後做整理跟歸 納。但中間,⼀一定要有check點,了解他們初步的創意是什麼?接下來會 怎麼做?我們兩位老師會給意見,讓他們有機會做調整,最後才是成果。 否則,如果⼀一開始方向錯了,最後他們會感到很挫折,我也不希望是這樣 的結果。即便只有2天的課程,歷程也和整學期的課程⼀一樣。 其實老師們也不必覺得害怕,從經驗當中漸漸摸索,就知道怎麼掌握,參 考走過的原則,後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歡迎老師們⼀一起加入!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0

創新教育的思維 主持人:非常感謝三位老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分享、交流,我們國家高 等教育人才培育真的到改弦更張的時候。過去針對大學教育,也⼀一直都在 思考,到底我們要走專才?還是通才?臺灣的大學模式是走歐洲路線的, 尤其受德國模式影響較深。因為歐洲高等教育系統是走學術專才路線,他 們高中時,就把通識教育(博雅教育)訓練得差不多了,所以歐洲中學課 程份量很重。當他們到了大學,已經清楚知道要走什麼路。他們以前沒有 學士、碩士之分,想念哪個專業就⼀一直念上去,最後走到學術領域。所以 我們的學生⼀一進入大學校門就選科系,這模式是從日本沿襲而來、日本又 學德國。 大學制度的濫觴地是歐洲,後來移到美國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擴展學習範 圍變成較偏通才教育的模式!美國高中課程不像歐陸那麼重,所以到了大 學,學生的準備還不夠,需提供他們很多學科共同練習。他們大⼀一、大二 還是不分系的通識教育。但臺灣的大學以專才為主,但又加了幾門通識教 育,所以,我們是個混合體。 幾年前,臺大也在思考是否讓大⼀一、大二不分系;會這麼考量主要有兩個 動機,第⼀一個是因高中畢業生根本還搞不清楚每個領域就選系,所以讓他 們有更多探索機會再決定要主修哪⼀一系,這叫「適性選擇」;另外⼀一個更 大的促發動機是「跨領域學 生做調查,結果發現,很多 學生都勾希望能夠跨領域學 習。但「不分系」這事,茲 事體大,得打破行政、組織 結構,是很難的⼀一件事。所 以,我覺得我們現在做的, 不是去打破體制,像是繞了 點路,讓老師們之間有更多 機會對話、交流,讓教學是 !

習」。學校委託我們設計問券對學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1

流動的,這點很重要。能跟跨域老師交流,就容易激發出創意點子。 這樣經過設計的課程,需要花更多腦筋才能營造出跨領域學習的氛圍。彼 此能夠對話、充分交流、有多元思想,並達成具體、實際的任務。 後續我們該如何做得更好?大家可以來思想。跨領域是目的嗎?應該不是 目的,是手段!那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到底要培養哪種人才?前面提 到,就是「多元的思想」(讓思考模式能有變化)、團隊合作、溝通傾 聽,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加起來,就是所謂的「軟實力」,是真正 人才所需要的!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2

教學研討二

跨領域課程怎麼互動 撰文/陳淑英

跨 領 域課程和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著重的,不單只是專業知識的傳 授,更重要是跨領域的學習與合作。因此,課程設計上,教師們多半會預 留更多時間讓學員彼此之間有充分互動、討論的機會。這時也是腦力激 盪、醞釀成品構想的時刻,組員之間互動的熱絡程度,不僅關係到期末成 果、也攸關學習成效和課程設計的狀況。因此,如何把討論氣氛帶起來, 把互動話題引出來,是功力、也是挑戰!這次特別邀請幾位在帶討論實作 課程上較有經驗的老師們來分享他們的祕訣,藉此交流豐富彼此的經驗!

T-Discussion如何進行有效的跨域分組討論? 主持人:陳玲鈴/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業設計系教授 與談者:賴宏誌/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助理教授 楊朝陽/長庚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陳國珍/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系 副教授 吳明珊/國立臺灣大學 智活中心 資深策略規劃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3

引言 如何將不同領域學生組合成多元、高度互動、主動積極參與的小組?討論 發想過程,如何引導學生聚焦於主題,鼓勵他們提出想法、做發散性思 考?對於過度主控或消極旁觀的學生,如何幫助他們營造融洽的小組氣 氛、凝聚向心力?小組功能要能充分發揮,需有哪些技巧與注意事項? 主 持 人 :這場討論主要目的是,在開始操作 跨領域課程或T型人才工作坊時,如何把 不同領域學生很熱絡地湊在⼀一起?這件事 很重要,因為⼀一上課時,就會發現這堆學 生不是雞同鴨講、要不然就是沈默不 語。這時該怎麼開始?如何透過課程 設計幫助同學有更多互動、討論的機 會?可是我覺得大家會碰到的第⼀一個 問題應該是要怎麼分組?T型人才工 作坊只有兩天,沒太多時間,很快就 要分組,因此,該怎麼破冰,讓大家 ⼀一開始不會太尷尬?

如何分組 賴宏誌:這部分有點像班級經營。學管理的,都會學到組織行為,它很重 要的工作是建立團隊,因為管理的定義是指必須由兩個人以上共同合作, 去完成⼀一件事情。我先前開的課,是開在臺大創業創意學程⼀一學期18週的 課,但不管是2週、還是18週,都是⼀一樣的操作過程,就像連續劇,不管 長片、短片,都可以是很有趣的片子。 跨領域課程就像在打⼀一場球,那場球不⼀一定要贏、但是要好玩、新奇又有 趣。老師要把自己定位為領隊、教練,並協助學生去分不同的隊伍。我通 常有兩個做法;⼀一個是,學生若彼此熟識,那就設計遊戲讓他們自由配; 如果不熟,就依他們的背景和差異性做調整。我會讓他們抽籤、或畫路徑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4

圖,沿著線走到哪裡就分到哪⼀一組,像是種命運跟緣分。分組本身就是遊 戲,它能讓原本熟或不熟的同儕團體先有個暖身,就會營造出很好的團隊 氣氛,這對未來課程投入程度至關要緊。 分組之後,要趕快熱身,所以第⼀一堂課,馬上交付⼀一個任務:素人(未受 教之前)出「有圖、有真相」的任務。因課程目標是要訓練他們「觀察體 驗」跟「設計思考」能力、並與其他領域的人分享他們的「專業素養」。 設計思考,比較抽象、是方法論。觀察體驗,是種習慣和思考模式,其實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觀察能力,只是沒被開發、不會使用,⼀一旦有生存壓 力時,自然而然就會察言觀色。 所以這門課進行的方式,是先讓他們去體驗,從玩開始!我挑幾個天下遠 見評鑑為金牌服務大賞的產業,讓學生從中挑選去觀察、體驗。事先我會 告訴他們要看什麼?有範圍限制,否則他們會像逛大街⼀一樣漫無目的。我 設計這活動時,會把後來計畫要教的方法,讓他們先去嘗試,之後,當他 們回來上課時,就會與先前的觀察經驗作聯結;若先教方法,但他們沒有 經驗作比對,理解會有限。所以第⼀一個熱身任務是多功能的,可以培養團 隊、讓他們知道什麼叫服務業?什麼是服務設計、服務創新、方法是什 麼?團隊建立後第二週開始就可以觀察到組裡誰比較愛講話?誰不愛講 話?會大致知道他們的分工情形。 但如果是兩天的工作坊,可以來個小型的課堂遊戲,週間給他們任務去作 實務觀察。回來後,每組報告會做評比,讓他們有競賽壓力,就容易產生 凝聚力和成就感,贏的組別會有獎 金 , 但 錢 是 要 拿 去 慶 功 ( ⼀一 兩 千 元),不能分掉,這是為了感情的經 營;但我鼓勵沒分到錢的也去吃⼀一 頓,互相取暖! 吳明珊:去年,我有兩次帶T型人才 工作坊的機會,因學生來自不同學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5

校、系所,所以我事前會跟課程企劃討論:這次有多少人參加?來自哪些 學校科系?因我帶的課程是要訓練學生的觀察體驗跟設計思考能力,所以 分組原則是人數平均,男女比平均、經驗值平均(會把相同學校、科系同 學全部打散)。也有同學非常喜歡參加T型人才課程,這些比較有經驗的 同學也會把他們拆散,他們到各組裡可以成為這組的種子。 私下幫他們分組之後,再去買六種動物貼紙貼在名牌後面。課程⼀一開始, 大家隨意坐定後,請他們用15分鐘時間,模仿自己名牌後面動物貼的叫聲 去找到同組組員;接著,請他們兩兩⼀一組,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讓他們 盡快認識彼此、了解個人的背景,並請他們用⼀一兩分鐘A介紹B、B介紹 A給全組同學認識,練習用很短時間來描述⼀一個故事、很快觀察⼀一位同 學;最後⼀一招,給他們幾秒互相觀察之後,閉着眼睛說:「我隔壁的X同 學是哪個科系、外形特徵是?….」用描繪方式訓練他們的記憶力。運用這 些破冰技巧,可以在很短時間就把團隊建立起來。 楊朝陽:不管用什麼方法,我覺得只要氣氛好就好!這種課程若要講專業 介入程度、或成果成熟能讓市場接受,這比較難!同學之間,如果自己能 人和,當然是最好;但若能安插設計成熟度高的助教當樁腳,他們就能發 揮很重要的功能;成熟度高的助教對自己較有自信,能將整體氣氛掌握得 很好。好的助教真的會帶你上天堂,所以助教選擇很重要! 至於破冰部分,方法很多。運用這技巧有點像⼀一直還沒有機會牽手的情 侶,但在很急的剎那間,像過馬路,很快的就牽在⼀一起。破冰有點像這種 感覺,⼀一定要在迅速活動過程中就促成。就像陳玲鈴老師講的,把蛋從三 樓丟下去而不破的創意就很好,會讓人躍躍欲試,創造⼀一些高潮。我用助 教、快節奏的遊戲讓大家很快進入融洽的氣氛。 陳國珍:在設計領域,我們常會運用「心智圖表」。各科系同學來修課, 第⼀一堂課當然要自我介紹。在大海報上,可以把所有資訊用畫的、用寫的 填上。我觀察到,非設計科系同學會有繪畫上的恐懼,但我會盡量鼓勵他 們;在互相認識之後,會比較方便分組。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6

我很感謝智齡聯盟,讓我有參與機會,進入這聯盟,才知要做跨領域教 育。以前,我也是習慣在自己專業上非常努力,但專注的只有單⼀一面向; 我常比喻傳統專業教育就像⼀一直在練習耍關公的大刀,那把刀又大又利; 但我們更應該學習做瑞士小刀,它的功能非常多,且都是生活必備的,這 計畫讓我更加瞭解別的領域的想法、看法,也讓我看到自己的盲點。 至於小組討論過程中如何激發他們?我會讓學生⼀一直有活動的機會,除了 動腦、動手畫、傾聽、訪談長者、觀察等,讓他們把五感都打開,自然就 不會放空,容易積極投入。 主持人:我總結⼀一下。碰到分組問題,有幾個方法。誠如賴老師所言,學 生如果彼此都熟,就讓他們自己分組;以免幫他們分好組,結果互相看不 順眼,課程會很難推展。當然,老師可以從旁鼓勵讓他們的專長稍微分 散,但不宜太強制。另外⼀一種情形是,依專長、背景的不同把他們打散到 各組,這種情形,就需要遊戲配合,才能幫助他們迅速熱絡起來。明珊講 的也很有趣,先幫他們分好組,但讓他們在遊戲中找到彼此。破冰階段最 重要的是,讓他們⼀一定要笑得出來,如果氣氛太嚴肅,就很難帶起來。像 用模仿動物叫聲的方式,大家叫的⼀一定不太像,會很有笑果!要運用⼀一些 方法讓他們被湊在⼀一堆時,會有有趣的感覺,這樣就能達到破冰的效果。 我帶基本設計時,如果時間短,就設計遊戲;時間若夠長,可以有別的做 法。比如,我第⼀一週會出作業,請他們用紙張做⼀一個能表現出他們是什麼 樣的人的東西。因為,如果要學生站起來做自我介紹,他會很尷尬什麼都 講不出來,但如果讓他們拿個東西講述為什麼這個能代表我的時候,會變 得滔滔不絕!接下來,各組開始互動、討論,如果討論卡住、氣氛有點 僵,老師可以做些什麼事呢?

如何滾動話題 楊朝陽:我主要做法是,當學生陷在某種格局裡,老師⼀一定要站在外層, 才能看到突破點,不然無法打破僵局,最困難的地方也在這裡。也可以試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37

著深呼吸,腦袋含氧量會比較夠,思考也會 稍微活躍⼀一點。另外,我也會讓他們看⼀一些 別人已經在做的事情,作為參考。時間短的 話,老師的觀察力要比學生更敏銳⼀一點,平 常必須比學生多收集線索。 陳 國 珍 : 其實,我個人也很害怕小組討論 時,遇到問題突然卡住,呈現放空狀態。學 生放空的話,老師也很緊張。但我盡量不批 評,鼓勵他們上網找資料、翻雜誌,找更多 東西來刺激想法。這時候,我會跟他們聊更 多東西,比如:平常生活中,喜歡的是什麼?它可不可以帶進設計裡。有 時候,聊太深入時,也可能觸及到他內心易感的部分。我會幫助學生從經 驗裡找線索、再把線索引進來,因為設計講求的,就是找到問題。這個問 題可能是讓他不方便、或不舒適的狀況,因此找問題的過程,讓他的生活 經驗更真實呈現出來,感覺有點像心理諮商。 吳明珊:如何讓話題繼續滾動?前提上,要先看老師在這階段給學生什麼 樣的題目?在兩天的工作坊裡,要訓練學生有觀察體驗技巧的關鍵是,要 培養同理心,這是最重要的。學生都很年輕,但我們的議題是要為老人家 做設計,所以,我請學生回家時,要去找他們的阿公、阿媽,給他們觀察 範圍,去觀察老人家飲食上的行為。 至於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用什麼方法引導?有個方法是,讓他們的設計 想法聚焦在固定的問題上,我會使用⼀一個叫“personal“的工具,就是,大 家從討論中共同創造⼀一個人物,比如,張金春阿嬤,今年幾歲、她戴著假 牙、有哪些問題、他喜歡去哪裡逛街、裝扮如何?把假想人物描繪出來之 後,大家的討論會比較聚焦在這位阿媽身上。 但是要同學⼀一直發言,話題總會有乾掉的時候。所以,可以用另外⼀一種方 式,「故事接龍」來進行。這時候,每組學生都圍⼀一圈,第⼀一個說,我是 誰、我目前在哪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每個同學輪流講兩三句話,但⼀一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8

定要講到⼀一個重點,他是否有創造出新的活動、使用新的工具?然後再換 下⼀一個人講。而助教、其他同學就可以在白報紙上,把口述的情境和問題 ⼀一⼀一描繪下來,這話題輪三圈下來,可能會有點乾了。不過,只要提供工 具給學生讓他們把故事描繪出來、把問題和解答講清楚,這樣的討論會比 憑空想像來得容易。而助教就要注意,哪些同學害羞、不太講話?或有沒 有學生聽別人講⼀一兩句,就噓他:好爛噢!這 會引發群起效應。所以我們在腦力激盪之 前,會先說:我們不爭議好壞,未來可行 性如何也先不考慮,而是先收集大量點 子。所以要提醒學員學習講「我覺得你這 想法很好,可以請你再多說⼀一點嗎?」如 果有同學不說話,就問他說:「你覺得這 位同學講的點怎樣?」讓他們有對話機 會,就會更專注聆聽彼此的想法,讓工作 坊的節奏運作得比較順暢。 賴 宏 誌 :前面講完組隊跟熱身之後,接下 來就要讓他們練習。打球之前的練習,就 像課堂上互動討論的過程。在我18週的課 程設計裡,第二週觀察任務結束之後,會 有⼀一個月的沈澱來吸收專業知識(不能⼀一 直丟活動給學生,會累),我會介紹案例讓他們練習,他們只要打開眼、 耳、腦袋就好。講完之後,接下來4個禮拜,則進入個案研討,討論過程 會不會很乾?如何提起大家討論的興緻?這當中,很重要的是,該選什麼 樣的個案作討論?我選的都是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是他們體驗過、消 費過的企業,就會比較容易討論。這過程中,老師適時的參與是滿重要 的,因總有人因個人背景的差異、個性和表達方式而有不同落差。 我們討論個案時,會運用三個技巧:第⼀一是,先預習。看過資料、小組討 論完後,要交⼀一份報告,但那通常都很假,因為他們都是分工而不合作。 第二是發言。我會給每個人做⼀一張球員卡,抽到誰,誰就要發言,每個人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39

都有機會被抽到,如果有人沒被抽到,我就會問A,剛剛B講得怎樣?這樣 ⼀一來,都必須專心聆聽。溝通時,最怕收訊不好,但絕大多數同學收訊都 很差,因為他很認真在預備要講的內容,才不管別人講甚麼。但如果事先 讓他們知道等⼀一下會被點到要復誦別人講的,大家的參與度就會高。只要 示範幾次,大家就會慢慢養成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討論過程最難的,是叫大家傾聽,所以老師要比學生更聽得懂每個人在講 甚麼並給他回饋,作為示範。我念博士班上個案討論時,教授最喜歡請A 講B剛剛講的,再請C來評論A跟B之間的差異是什麼?久而久之,每個人 都被訓練成收訊又好、又有評論的能力,這是需要訓練的,討論時,⼀一定 要有某種壓力、又要有回饋,就會像打球⼀一樣,有來有往,會比較有趣⼀一 點。 主持人:在設計領域裡,還有⼀一個經驗,就是要給學生數量上的壓力,否 則他們想出⼀一個好點子,立刻就停住!可是大家能想到的點子都差不多, 而創意就在於,比別人往前想得更深入⼀一點!所以我們會有競賽,有競賽 就有壓力。另外,也得規定⼀一個數量,比如,每個團隊都要想盡辦法找10 個點子來!這在訓練他們不要太早結束,還要繼續往下思考。老師也要從 旁維持積極討論的氣氛,特別在東方這樣的社會環境。在西方,學生通常 急著想講,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都要講話;但東方人要有把握、有正 確答案才敢開口,因此,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共鳴,都能營造積極的氣 氛,讓討論更熱烈。 這部分在場老師如果有問題,可以趁這時候提問。

Q&A 謝佳蓉:在帶領學生做分組討論時,老師如何評量哪些學生表現較熱衷? 因有些學生擅長表達,但有些學生透過刺激回饋會去省思,他們最後的反 思力量很大,因此團隊合作過程,如何去評量他們的學習成效? 陳國珍:我帶的設計思考課程是從觀察到找出問題、訪談、討論跟實作, 整個過程非常多層面,有的人動手實作、有人負責表達,有些較安靜的人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40

則協助實作部分。我覺得要看整體團隊所表現的,比較不會去評個別分 數。 賴宏誌:在我的經驗中,團隊確實會有「a free rider」的情況。我除了給 團隊分數,也會給個人分數,因為18週的評量會有不同面向(只有2週就 不可能)。我們沒有期中考,但會帶他們看設計展、參觀實物經驗,再請 他們做個人的期中報告,形式不拘。團體分數,則是在期末競賽時,邀請 各領域老師來評比並給予回饋;而週間活動、討論,則交給TA來評分。 但比較著重的,還是團體的分數。 陳國珍:我們評分過程也有專家參與和講評,但我又增加⼀一個評審對象, 就是「使用者」。我們會將實作的成品拿給設定的使用者看,請他們給些 意見。在年輕人的想法裡,產品功能越多越好,所以他們設計⼀一款可以放 鑰匙、計步器、量血壓,多功能用途的手錶。但把這東西拿給長者看時, 他們說:量血壓的功能最好,可隨時知道身體狀況。但他們時間最多,覺 得不需要被提醒。所以,使用者是滿好的評分對象。 楊朝陽:我們18週的課程,會請組長做總量的分配,因為如果只是單純給 每個人評分的話,礙於人情,每個人分數會差不多。但如果是總量分配的 話,組員就容易計較,因為在小組裡不做事、少參與的,他們都會看得 到。另外,老師也要經常觀察學生狀況,讓合作過程可以在比較公平的氣 氛裡進行。 吳明珊:只有兩週的工作坊,並不容易評估個別學生的投入有多少,但只 要到小組裡看他們互動、聽他們對話,就可知道他們投入程度有多少。所 以週間,我會給他們回家作業,用訪談方式去收集阿公、阿媽的資料。我 請他們使用「便利貼」的方式收集,每個人要寫30張,並給他們看⼀一個範 本,要把收集的資料做這樣的呈現;不管是拍影片、或用照片組合成影 片,要像電影⼀一樣,最後要寫出導演、場記、….等工作分配,所以每個人 不可能只做旁觀者。

!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41

另外⼀一個方式是,讓同學之間互評,但不是呈現量化的,而是寫出對方的 優點,像請學生寫⼀一份「課程反思記錄」,有交過來才能拿到證書,所以 可以透過那個過程了解學生投入狀況。 賴宏誌:我補充⼀一個我在實踐用過、但臺大沒用過的,因臺大學生參與創 創學程的動機性都很強。這方法叫做「分組工作計較表」,我會分⼀一張表 給組長填組員分工,給他們10分的自評分數、自評完後要簽名,這在內部 會形成討論跟共識。但我會尊重、接受他們互評的結果,即使小組裡有人 不做事,大家仍然願意罩他,我也沒意見,也許大家知道這同學最近遇到 特殊情形,讓他們有自主管理的學習。 陳國珍:我們討論很多有關評分的方式,但在我們設計領域,團隊非常重 要,在設計思考過程中,最重要是希望能激勵每個人使用設計思考方法、 培養創新的思考模式,將來可以延伸應用到職場或各領域上,所以我個人 覺得評分在這部分不是那麼重要。 主持人:團隊學習在競爭和合作之間,該怎樣取得平衡?如果組員之間彼 此的分數打得太精,恐怕會影響合作氣氛,但都不處理,又怕不公平,到 底該怎麼做才恰當?我想沒有標準答案,無法說哪個方法比較好。但大致 原則應以團隊成果為主,再考量個別同學的貢獻度。教學的目標其實是激 勵他們要從正向來做,因此對設計系來講,團隊⼀一定要有公開發表的機 會,才會有榮譽感,⼀一旦他們有榮譽感,才比較願意進步,因為輸人不輸 陣!不要讓團員之間變成競爭對手,而是設法讓整個團隊變得更好!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 42

用⼀一句來形容跨領域教學 賴宏誌:來打⼀一場好球吧! 吳明珊:每個人都是翻譯,大家創造新的語言。 楊朝陽:老師要成為氣氛上的調音師,這樣才能完成較完美的演奏。 陳國珍:能延伸同學們的觸角,精良武器練就好之後,自然會回餽到他們 的專業。

結論 主持人:跨領域教學模式沒有標準答案,全世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本 書寫到跨領域教學該如何進行、該怎樣從第⼀一步開始、然後第二步……, 因為沒有,所以才需要辦工作坊,很多經驗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累積 出來的經驗。 我在課堂上,⼀一開始會先聲明⼀一件事:「我是不知道標準答案的」。因為 當學生以為有標準答案的時候會很緊張,會擔心這步到底做對了沒?破冰 執行的成效如何?如果事先能瞭解大家都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學習,參 考過去撞牆壁的結果,然後我們繼續來想辦法嘗試看看。在這個嘗試錯誤 與修正的過程中,會慢慢熟練。因為這真的是個嘗試的教育體驗,專業部 分要放多少量,我們都是臨場面對了,才有⼀一點感覺。如果大家能有「我 們都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的體認,面對跨領域教育,大家會比較放心⼀一 點,就是盡力把它做好,做不好的地方記下來,下次做調整就可以。 賴宏誌:我最後補充⼀一件事:跨領域的學習、討論,座位很重要。今天使 用兩間教室,但隔壁教室容易討論、這裡不容易,因為排排坐、椅背高, 把大家都擋着。教室場地最好是沒有遮蔽、可以看到對方,座位安排成ㄇ 字型或馬蹄形會比較理想。因為人的行為也會受空間影響,把空間和座位 的安排也納入考量,對執行會有幫助!


NOTE

!


NOTE

!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教授 (臺大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執行長 康仕仲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學評量 王秀槐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 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專案助理 葉湘如、劉佳林、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