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Page 1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建置生活實體實驗室

課程 訪談

蔡篤堅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王秀槐、康仕仲 撰文:陳淑英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1

臺灣到2018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 高達19.7%,屆時是否預備好足夠的 照護人力與適合環境,讓老人家不 受老化情況所限,可以更方便、自 在地生活?對老人家來說,最舒適自在的生活空 間,就是原本的生活環境。因此,在當地若能結合健康專業與社區支 持、建立起社區互助支持體系、並向民眾宣導社區意識、建構社區化 長期照護體系,讓社區老人有尊嚴的生活與自在的行動能力,將是最 符合人性需求的做法。但該怎麼達成?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 科蔡篤堅教授帶領⼀一群醫學系學生,實際進入社區生活實體實驗室進 行觀察與研究。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2

這是門什麼樣的課?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建置實體實 驗室」的授課內容究竟是什麼?對 初次接觸老人議題的同學來說,⼀一 時捉摸不清,它到底適合歸類到哪 門醫學專科?或者它是醫學領域裡 另⼀一個研究山頭?廖健仰同學提 到,「⼀一開始對這堂課的概念有點 模糊,因不太瞭解『在地老化』的 涵義是什麼意思?但上過課之後, 已稍能明白其中內涵。」徐千富同 學也說:「這門課是跟著同學來選 的,⼀一開始並沒仔細看課程內容, 對於這堂課的內容不是很瞭解。」 這門課要帶給同學的專業訓練與能 力是什麼?授課老師蔡篤堅教授 說:「這門課,其實是進階課程, 因學生是正式醫學生,而非醫預 科。他們已進入基礎醫學領域,具 備專業基礎醫學邏輯訓練與推理能 力。希望他們藉其推理能力,能夠 留下與社會互動的痕跡,這是第⼀一 個教學目標。

第二個目標是,我們希望這些已經 接受過專業課程訓練的學生,能夠 維持全人的關照,知道自己在專業 分工中,僅能扮演其中⼀一個或部分 角色。 第三個目的是,除了帶動他們對於 專業的反思之外,也能夠看到別人 的生活與能力,作為跨專業領域共 同合作的基礎。」

跨領域T型人才課程的訓練 為了幫助這群將來的醫生們,能了 解不同的專業領域、並學習與其他 領域的人合作,蔡篤堅要學生們報 名參加智齡聯盟設計的T型人才跨 領域工作坊課程。每位同學都可選 擇不同主題參加,再回到課堂上報 告心得並提出檢討。 因T型人才工作坊焦點圍繞在年長 者身上,透過工作坊安排的老化體 驗,讓同學對老化有更深切的體 會。有同學提到,「更有同理心來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3

為長者設想,不只是依靠老化的想 象力。」徐千富以設計東西為例, 說:「最初,原本以為老人家用了 我們構想的產品⼀一定會很滿意,但 事實並非如此,原本的構想並不符 合長者需求,也許我們不夠瞭解長 者。」也有同學分享:「討論過程 中,很容易忽略老人家真正的需 求,只是為了製作而製作,而陷入 迷思。」因此,T型人才工作坊藉 由對老人實際拍攝的影片,幫助同 學作更細緻的觀察。

們雖是跨領域的團隊,卻無人擅長 這次的領域,蠻需要協助。」跨領 域小組在討論過程中,的確會擦出 不⼀一樣的火花,比如,當工程背景 同學向醫學系學生提到,需要注意 「流體力學」讓吹頭椅的熱風平均 分散時,醫學系學生完全傻眼,該 怎麼做?只能仰賴工學院學生來解 套!

蔡篤堅教授要同學參加T型人才工 作坊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同學能 與他校、他系同學作跨領域合作與 學習。學生回應說:「在跨領域合 作中,誰扮演領導者?我們這組有 位學姊很有想法,整組幾乎跟著她 的想法走。但這次主題較專業,我

這堂課是小班制教學,學生從⼀一上 課開始,立即覺得耳目⼀一新,但挑 戰程度,也很驚人!徐千富說: 「老師上課方式很特別,並非填鴨 式教學,他會⼀一直拋出問題,但不 給答案,讓我們自己想辦法解 決。」伃均同學也說:「老師是以

想得多、查很多、學習超多的 一門課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4

課堂討論方式來授課,所以我們 兩、三週就要交⼀一份報告,得靠小 組力量想辦法撐過去。做報告,對 我們非常有幫助,只是常會想,怎 麼這禮拜又要交報告了,哈!」修 這門並不輕鬆,蔡篤堅教授拋問題 而不直接切入結果,等於逼學生學 習獨立思考,修課雖然辛苦,但徐 千富也承認,「透過自己搜尋、整 理、吸收資料,得到的知識比較容 易進入腦袋。」 蔡篤堅教授解釋說:「因為是小班 制,從同學自我介紹⼀一開始,就展 開對話,對話之中拋出問題,從問 題當中再做延伸。這門課是在對話 過程中創造對話,從兩兩對話當中 創造群體對話,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我請同學帶電腦或智慧 型手機來上課,我們把教室變成⼀一 個無遠弗屆的教室,任何議題⼀一提

出,大家立刻上網查詢,從中獲得 知識的累積。 第三部分是議題導向(或『問題導 向』)的學習,也就是,學生以分 組方式在課堂上直接查詢資料、回 答問題,或課後分組收集資料,下 週上課再來發表。 透過主動找答案建立基礎知識之 後,也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與智慧 生活教育做聯結。這門課除了教同 學們『看』之外,也帶動他們『提 問與質疑』的能力。 因為網路上的資訊非常多,方便學 生們以議題導向和群體學習來建立 基本知識,上課時不斷地提問題、 討論,課後則要求學生尋找更多資 訊來回答問題,再回過頭來共同查 資料、分別閱讀資料、共同交流與 彙整。我覺得這相當不錯,以團隊 的方式來掌握學習的知識,是從自 己的感性和敏感度出發,較能掌握 住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夠運用的知 識,而非漫無目的地作邏輯推 理。」

學習的目的要能活用 教與學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能厚植 民生的有用知識,從這門「在地老 化行動研究」課程中,同學究竟學 到了哪類知識?馬維鈞同學說: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5

「『智慧化生 活』,是這堂課 帶給我的全新概 念,以前從未接 觸過,直到上這 門課才知有這樣 的 產 業 在 發 展。」伃均補充 說:「『智慧化 生活』的定義, ⼀一 般 人 也 許 不 太 瞭解,其實,我 們日常生活中就充滿智慧化生活, 譬如,公車亭上方的電子看版、無 線網路...等,都是智慧化生活的運 用,只是我們沒有完整的概念。透 過老師介紹、要我們討論關於『社 區營造發展』、『智慧化生活科 技』和『高齡化智慧生活科技』, 我們才發現原來智慧化生活,就在 你我身邊。」 馬維君同學接著說:「我原先對 『社區營造』定義並不清楚,藉由 老師引領,才稍微明白其涵意,否 則照我原先觀念,以為社區營造只 是大家為社區發展共同進行⼀一些事 的話,可能無法做出報告。但經過 老師講解後,才瞭解社區營造的推 手,不單只是社區成員,也需要其 他專家加入協助,才能完成目標, 這也是跨領域的合作方式。」

⼀一向強調即知即行的蔡篤堅教授絕 不滿足於只讓同學們坐在課堂裡想 像,他很注重把知識導入實際生活 情境裡作檢驗。因此,他讓同學有 機會完成⼀一項自主學習的任務,臺 結果兩組同學分別完成「高雄市智 慧生活的城鄉規劃」和對智慧屋概 念的批評與檢討。 蔡篤堅教授說:「在這過程當中, 他們逐漸了解社區健康營造概念和 實體實驗室的基本知識。以這些概 念作基礎,針對『智慧屋』與『高 雄智慧生活城鄉都市規劃』做批評 練習。接下來,讓同學提出對於原 住民部落在地老化的相關計畫,期 望他們能避免之前檢討過的問 題。」 蔡篤堅教授常年協助宜蘭縣南澳村 的金岳部落推動社區營造,他經常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6

帶學生進入部落實地體驗部落生 活、透過田野調查、訪談方式,了 解部落的需要,蔡篤堅教授期待透 過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能做出適 合部落的計畫,豐富金岳部落這個 實體實驗室的內容。 蔡篤堅教授期待提出的方案能融入 部落的網絡,配合居民的能力與居 民共同完成這個計畫。蔡篤堅教授 說:「我們這邊有些資源,臺大智 活中心也有⼀一個很完整的資源體 系,我們就是個跨領域的團隊,可 以成立⼀一個特別行動組。」

相信學生的能力 蔡篤堅教授認為只要稍微引導,學 生自己就能找到適合的資料、完成 課堂作業。他說:「我們不需懷疑 同學的能力,只要給予足夠引導, 他們就能從現在十二項愛臺建設智 慧生活中,分析出為何這些資訊科 技無法跟人民的生活真正結合,並 作出具體的提議,我覺得這是非常 難能可貴的地方。」 至於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哪些預備 還不夠?蔡篤堅教授說:「我認為 他們在跨領域的薰陶還不夠,臺大 的T型人才工作坊很好,但設定的 情境脈絡是虛擬的,我覺得需找實 體情境來解決實際面對的問題,這

很難在⼀一堂課中達成,所以系列性 的課程非常重要。學生可以有能力 掌握知識,是在體驗之後達到的, 但若說要創造知識的話,就必須系 列性地引導,我覺得我們應該在這 部分多努力。」 學習必須主動,才能更多得到求知 的果實。蔡篤堅教授建議同學: 「要主動學習,開放心胸,打開科 學與人文的感受力。雖然在課堂中 會培養同學這部分的能力,但還是 希望在課堂之外,他們能參與服務 學習課程,且是到⼀一個不受限的環 境,能夠融入當地生活脈絡。醫學 界現在流行敘事醫學,我們必須學 習聽別人的故事、聽家屬或資深專 業人員的故事,若能培養這能力, 在課程中收獲會相當大。」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7

教育體制,反而限制了學生的能 力。我看出『跨領域』會成為新的 競爭力的機會,期待跨領域人才培 育會成為國家未來的政策主流。」 蔡篤堅教授認為,人才培育計畫做 得成功的國家,既非歐美國家、也 非日本,而是印尼在內強調社區價 值的部分東南亞國家。他說:「臺 灣過去學習很多歐美經驗,但臺灣 還欠缺⼀一個務實的精神,倒是印尼 的大學教育在三年級時,會組織約

對智齡聯盟的期待

三十人跨領域的學生服務學習團 體,到鄰近社區共同解決⼀一個屬於

蔡篤堅教授深切認為臺灣不能再走

該社區面臨的問題,這些經驗會成

傳統教育的路,因面對這知識爆炸

為他們未來國家經濟發展非常核心

的年代,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如何

的價值,他們甚至大力倡導以社區

在中國十三到十五億與東南亞得十

或社群為基礎的『民主經濟

五到十八億人口競爭壓力下脫穎而

(democra3c economy)』概念,

出?蔡篤堅教授認為:「我們不能

這是相當重要的,而非⼀一直在尋找

跟人家比技術,但要培養每個人都

消費與開拓市場,所以我認為這是

能成為跨領域的人才,這樣當中國

我們高教體制應該要學習的。」

與東南亞諸國知識菁英崛起時,或 其他有經濟潛力的國家崛起時,我 們才能跨國際合作,去實現⼀一個新

這是一門什麼樣的課?

的社會正義,而智慧通訊科技能達

若由授課老師自己來定義所教授的

到這種地球村的樣貌,我覺得這是

課程,蔡篤堅教授認為這是⼀一門,

臺灣對亞洲⼀一個非常大的貢獻,我

「信賴學生,讓學生有更大的對於

們智齡聯盟學校都應該培養學生成

自然、科學、人文邏輯的感受能

為這樣的人才,但目前過度僵化的

力,好去實現自己夢想的課。」


Note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 共同主持人 王秀槐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