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Chinese Heritage Project | Chinese Lives in Birmingham

Page 1

British Chinese Heritage Project

Chinese lives in Birmingham

2014年5月 伯 明 翰

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 - BIRMINGHAM


Designed & printed by 16printing ltd. @2014. tel: 0121 236 8980


前言 “英國華人文化遺產項目|伯明翰華 人生活剪影”的目標是記錄伯明翰華 人社區的鮮為人知的歷史。 這個歷史項目在聆聽華人移民和英國 本土華人的個人故事的同時,也著眼 於英國華人社區群體的整體發展,因 為我們認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 它是伯明翰市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此項目於2013年4月獲文化遺產彩票 基金( HLF )撥款資助三萬五千六百 英鎊,預計在2014年6月完成。 欲了解更多項目信息,請參閱項目博客: http://chineselivesinbirmingham.com

嚴珊

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行政總裁

如果您的機構有興趣展覽此項目,請致電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 0121 685 8510 或者請 發郵件至 chinatownmemories@ccc-b.org.uk 聲明:請注意此書冊包含的信息累積了研究, 個人回憶和意見。雖然已盡力確保其內 容的事實性和準確性,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不承擔對任何該內容及其關聯信息的使用 責任。版權所有©2014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保留所有權利。 除非另有聲明,書冊上的所有材料歸由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 利。書冊上的任何部份,無論文字或圖像僅限於個人用途,不可作其他用途。因此, 除個人使用外,未經事先書面許可,嚴禁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包括電子,機械或其它方 式,進行複製,修改,在檢索系統中存儲或轉發。 1


概要 此項目的構想來自於參加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午餐會的長者們一次普 通的回憶過去分享活動。受到他們個人故事和久藏在心底的回憶的啓 發,我們發現除了Terry Lo 的1993年攝影項目“從中國到泊雪兒街” (From Cathay to Pershore Street)外,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沒有任何 其他關於伯明翰華人社區的重要研究。顯示了對有關最初兩代伯明翰華 人的資料和理解存在空白。更重要的是,對主流伯明翰社會和後世人認 識這段歷史亦存在缺口。 根據市政府報告,對華人群體往往依據出生國和種族來劃分,這雖然是 很有意思的資料,但卻不能反映他們的需求。 “從中國到泊雪兒街”(From Cathay to Pershore Street)項目主要 側重于介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伯明翰初建華人社團的先驅,即成功 開創餐館和外賣店生意的講粵語和客家話的華人。但是在過去的十五年 裏,伯明翰湧入大量來自中國大陸說普通話的華人。 1971年至1991年1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伯明翰香港出生的華人人口差不 多以三比一的數量遠超大陸出生的華人。到2001年,兩者數量幾乎相 等。而到2011年不僅大陸人的數量成倍增長,而且他們的人口數量逆轉 2 成為香港華人的三倍 。隨著國際化教育的流行,很多大陸移民曾經是來 英短期居留的學生。 由於華人社區的面貌面臨如此複雜的變化,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決定展 開這個項目來捕捉個別移民的故事,並且推進對華人世代之間更好的了 解。更進一步,此項目還強調了華人社群在經濟和文化上為這座城市作 出的貢獻。 此研究希望記錄中國人移民的原因,在異國建立新生活的經歷,是否有 達成他們的目標,和新移民來伯明翰開始新生活前該如何做好準備。它 也試圖探討在英國出生的華人在伯明翰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們對自己的 文化特性認同和歸屬感的看法。這也自然而然地關係到被華人群體視為 重要的價值觀和行為,以及如何將其傳承給下一代。 這本書冊將隨展覽和博客一起展出本項目成果。 2

1 國家統計局,1911-2001人口普查 2 國家統計局,2011人口普查


伯明翰的華人社群: 移民的動機 據1911年人口普查顯示,儘管數量不多,但是華人早在1911年已經在 3 伯明翰開始生活。有資料證明華人洗衣鋪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開始在 伯明翰營業,但隨著家庭式洗衣機的廣泛應用,後來逐漸被淘汰。到二 十世紀六十年代為止,在伯明翰定居的華人尚不顯著。1961年的人口普 查顯示該人口少於一千人4。但隨著人數增加,不禁試問:華人來自哪個 國家,又為何而來呢?我們研究中的受訪者有來自前英國殖民地,比如 香港和馬來西亞的,以及其他東亞國家:中國,越南和台灣。那麼是什 麼讓人們決定離開這些國家而選擇在一個遙遠的異國他鄉定居呢?

香港

在伯明翰安居的華人社群主要是講廣東話和客家 話的香港人。儘管來伯明翰定居前,這些人都曾 居住於英國其他城市,但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開 始來到伯明翰並在這裡安身落戶。 香港是由中國南端一角和一群小島組成,位於中 國南部沿海,臨近珠江三角洲和中國南海。說廣東話的香港人大多數源 於鄰近的的廣東省,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和工業因素導致 社會劇變。由於大量中國人從大陸越過邊境湧入香港,造成大量的人無 家可歸,無工可開,忍受貧窮和饑餓。爲了尋找工作和為家人追求更好 的未來,人們離開香港前往英國。由於香港當時仍屬英國海外屬地,有 意移民者可以拿到在英國求職的工作簽證,所以英國當時是個熱門的移 民國。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由於香港即將在九七年回歸中國,結束九十九年的 英殖民統治,一部分香港人開始對未來感到害怕,因此掀起了新的移民 潮,移民到英國及其他國家。 在五、六十年代期間,大部分移民到伯明翰的香港人往往很難找到和本 身工作背景相關的工作,因此選擇經營餐館生意以謀生。 3 Kelly’s 商務目錄 1908 – 1945 4 國家統計局,1911-2001人口普查

3


一些家庭由於行業競爭只好遷出市中心,去到郊區或更偏遠的地區經營 外賣店。在那裡他們直接住在店鋪樓上,這樣既節省了成本也守護了物 業的安全。因為僱用的多為家庭內部的免費勞動力,經營外賣店比經營 餐館節省了幾乎三分之二5 的成本。外賣店行業使得華人居住地廣泛地 分佈于伯明翰市和它周邊的郊區。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半島陸地接壤泰國,臨海與新加 坡,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為鄰。東馬來西亞和 菲律賓以海為邊界,與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則 共享陸地和海上邊界。 像香港一樣,馬來西亞與英國有著殖民地的 聯繫。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仍然被廣泛地奉行,對於許多馬來西亞華 人,英語卻是他們的第一語言。華人民族在馬來西亞佔據著中產階層, 而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是許多十八歲青年通常的途徑。這項研究中,馬 來西亞華人受訪者遵循了這一慣常的途徑;大部分為合資格的專業人 仕,經營著自己的企業。

越南

該國家的北部和中國接壤,西北部與老撾為鄰, 而西南部接壤柬埔寨,東部則面臨中國南海。雖 然越南在1950至1970年間經歷了二十多年內戰, 參與此項研究的受訪者卻都是源於後來1979年戰 事衝突的難民。當時越南入侵柬埔寨,引發與中 國的邊境戰爭6。 華人即使出生於越南並與其他國家無任何關係,當時也被迫離開越南。 許多人駛小船逃往香港,因此標記為“船民-投奔怒海”。雖然一些受 訪者可能從香港直接來到英國,但是香港對他們而言,只是到其他永久 定居地方的一個中轉站。 大部分越南華僑受訪者,來到英國時已經年長,並達到了退休的年齡。 一個特別的例外是一個當年只有六歲的孩子,也被迫與家人一起逃難。 雖然伯明翰有來自中國內地的尋求避難者和難民,此項目所採訪到的難 民都是越南華人。 4

5 由伯明翰市政府種族關系與機會平等部門資助的研究項目1986年 6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網站,越南概況2013


中國

中國是全球陸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 海岸線是沿太平洋,由渤海,黃海,東海 和南中國海為界。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國家,擁有超過十三億五千萬人口。 中國在1978年,採取開放性政策,以配合 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現代化(四個現 代化) 7的計劃。中國從一個在長達幾個世紀裡都極度封閉的國家突然 給予了國人有限的外出旅行的新自由。 人們已經注意到,越來越多前來英國學習及研究的人仕,隨後決定留下 來定居。加上前來與已經在這裡工作的配偶會合的人仕,定居人數則進 一步提升。在來自中國的受訪者中,大部份都是學者和管理人員。

台灣 台灣西面為中國大陸,東部和東北部 面向日本,而南部則面向菲律賓。 從六十年代開始,台灣和英國建立了 協議,以促進雙方教育和文化的交 往。在最近幾年,亦進行了科學和對 外經濟技術交流 8。 這項研究中唯一一位由台灣來的受訪者,曾經在台灣軍隊服軍役四年 半,後到英國攻讀社會工作碩士學位。 離開祖國只是踏上移民旅程的第一步;到達目的地國家以及安頓下來, 還將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從1911年開始至今的英國移民法案的改變, 包括對工作許可證制度和移民法的各項改變,在不同的時間,對入境有 著不同影響,有時使入境更便利,有時則使入境受阻。 華人最初定居在Sparkbrook,該區是眾多移民社群入駐伯明翰的門戶 區域,1986年地方政府的研究 9 發現多間房屋有多達五個中國家庭共 同居住在其中。許多這些住宅都是在Braithwaite路,因此得到"中國 街-唐人街"諢名。這種情形成促進了華人社區中心得到撥款,使其能 7 沒有毛澤東的中國,Immanuel C-Y Hsu 1983 8 台灣-英國關係2013 9 Spartbrook/Sparkhill內部區域研究1985/86

5


夠提供諮詢和支援服務,以幫助這些不懂英語的新移民,協助他們申請 房屋及其他公共機構的援助。 最早期記載的華資商業機構10 是洗衣店: • 1908年 • • 1910年 • 1921年 • 1930年 • 1935年 • 1940年

Lee Joe , 189 Mary Street, Balsall Heath Sing Hing Lee , 5 Stoney Lane, Sparkbrook Lee Wing, 505 Stratford Road, Sparkhill Lee Sing , 307 Wheeler Street, Lozells Lee Sing , 307 Wheeler Street Lee Wing , 56 Showell Green Lane, Sparkhil Wing Harry , 244 Sherlock Street, Highgate Lee Sing ,307 Wheeler Street Lee Wing , 56 Showell Green Lane Lung A , 50 Showell Green Lane

這些華人洗衣店都設於近郊,離市中心不遠處。自1945年以後便再沒有 華人經營洗衣店的記錄,直至五十年代開始有華人餐館出現。跟洗衣店 不同的是,早期的華人餐館都在市中心,特別是在屬於現在郵政編碼B5 的地區。 餐館和貿易供應商在Digbeth和Deritend11地區激增(首先在1276年提及 的Rea河的交會點)意味著中國城自然地在這個地區形成。 1983年,一個華人商業合作計劃,提出重建Ladywell Walk周邊地區, 更促進唐人街在該地區的發展。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儘管唐人街不是住宅地區,各類商店和商業興 起,目標以華人社群為主。 此外,電影俱樂部,賭場,博彩店和中國教會展開經營,以迎合社群的 社交需求。 雖然在Quinton,Ladywood,Edgbaston,Selly Oak,Handsworth 和Lozells 12 華人密度較為顯著,但是伯明翰居住的華人遍佈在整個城 市,華人社群在周邊的郡,例如Shroposhire,Staffordshire, Herefordshire,Worcesteshire及Warwickshire也會來伯明翰唐人街。 6

10 Kelly’s商務目錄 1908 – 1940 11 Rea河的一個交匯點,1276首次記載 12 伯明翰市政府:地方區域概況


訪談題目 此研究共有三十六位受訪者,代表以下幾個群體: • • • •

在1990年之前遷移的,來自香港及中國的定居移民。 在1990年以後遷移的,來自香港及中國的定居移民。 從東南亞其他國家遷移來並定居的華裔人仕。 英國出生的華裔人仕(BBCs)

這四個群體對象分成兩大類:定居移民和英國土生的華裔人仕 (BBCs)。然而,採訪一旦開始,很明顯,那些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移 居的受訪者 – 佔採訪人數6% - 與英國土生的華裔人仕有更多共同特點; 與難於安頓的成年移民則很不同。 此外,由於主題是關於遷移,所以採訪初期的第一個問題是他們離開“ 祖國”的經歷。很明顯這樣發問會把受訪者生中的一個環節切除掉了, 那就是遷移前的時期,這往往直接關乎遷移的動機。由此我們修訂了訪 談問題,來包含有關在抵達英國之前的生活。這樣令採訪內容更加豐富 而需較長採訪時間。 作為伯明翰大學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to Superdiversity (IRiS) 社區 研究員培訓項目的一部分,這項研究需提交訪談問題指引。這些問題的 設計旨在幫助訪談者集中在研究主題上。 在完成所有訪談後,我們發現同樣的主題横跨 各組移民群體。根據移居原因(而不是出生地 或遷徙期的國家),對受訪者進行了以下的主 題分類: • • • • •

經濟移民 難民 接受教育人仕 配偶/家庭團聚 " 英國出生的華人"

7


調查結果如下: 英國出生華人專題小組 隨著採訪的進行,一些主題開始浮現, 我們決定設立一個(BBC)專題小組。 研究希望找出他們對三個關鍵問題的態 度,這些問題則是由已受訪的華人確認 為對華人影響深遠的問題,亦包括討論 他們對種族和文化認同的個人體驗和觀 點。 這項研究所需的受訪者是在英國出生的 華人,與伯明翰有緊密聯繫或誕生於 此,並在三十歲以下。在七位小組訪談的受訪者之中,兩位是三十歲出 頭,其他的五名年齡介乎十八至三十歲,其中一位在香港出生,年幼時 已移居英國中西部,現在伯明翰工作。 專題小組討論的三個問題包括: • • •

家庭/敬老 教育與職業資格 辛苦工作

小組採訪和單獨採訪一樣,討論的過程也作錄音。

調查結果概要 雖然二十九個人物的故事和七人專題小 組,不能被視為代表整個社群,在把不 同時代華人的觀點放到一起時,還是出 現了一些更有趣的共同主題。

•歷史悠久的非自願移民

多位受訪者透露,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 由於戰爭而離開中國,時間可以追溯到 8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或更早。他們在移居英國之前,曾定居在其他東南亞 國家,可見有許多家庭有著幾十年的被迫遷徙的歷史。

• 離開祖國

受訪者回憶他們要離開自己的國家的感 受時,描述了混雜著憂慮與激動的心 情。個人心情的不同取決於他們是被迫 離開或是自主選擇移居。除了有一個顯 著的例外,沒有其他人表達對於離開自 己的國家感到懊悔,只有另外一位受訪 者強烈表示希望回國。

• 第一印象 受訪者多有提及英國寒冷潮濕的天氣, 與他們“袓國”的天氣形成強烈的對 比。其中一位受訪者特別在香港度身定做冬季服裝,但是當她到英國 時,這些服裝更像滑雪裝朿而不是日常穿著的冬衣。另一個難忘的記憶 是看見白種人(英國人)做體力勞動工作,這是她以前從未見過的景 象。 伯明翰給每個人的最初印象很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它看上去乾淨,嶄 新,現代化和充滿活力; 另外亦有人認為它是骯髒陳舊 – 這可能是由於 他們來到英國的年代不同。有人很高興伯明翰讓他記起香港曾經“有很 多不是那麼高的樓宇”,而另外有人却很失望,因為它好像香港一樣沒 有“漂亮的建築物” 。

•選擇移居伯明翰的原因?

在六位受訪的經濟移民中的五位,伯明 翰並不是他們首選的目的地,而是倫敦 和中西部的其他地方。 受訪者之中僅有一人是來伯明翰就讀 的。另外由於配偶已在伯明翰,出于團 聚原因丈夫或妻子也定居伯明翰生活。 與此類似,83%難民亦沒法真正選擇到哪 些地方定居。 9


當他們確實可以真正選擇他們的定居地時,他們也都最終選擇在伯明翰 定居,說明作為英國的第二大城市的吸引力。伯明翰被描述為是一個充 滿機會,大小適中和物價便宜的地方。伯明翰的中國超市吸引了那些希 望保持中國傳統和文化聯繫的人,他們可以購買地道食品雜貨和產品, 制作正宗的中國菜 –“而不是一般外賣店食物”。

•開展新的生活

雖然受訪者都期待在新的國家開展新的 生活-儘管有時會惶恐不安-似乎許多 人並沒有預期到缺乏英文能力,會在某 種程度上制約他們安身落戶的種種努 力。一半的受訪者完全不懂英文或者水 平有限,就業機會受到嚴重限制。 大多數受訪者都曾受僱于或經營餐館, 僱主常常需要幫助僱員解決社會福利和 生活需要,或轉介至華人社區團體,提 供協助。很多受訪者提及餐館僱主通常 會為員工提供住宿,這仍然是現今常見的做法,並被視作由僱主提供的 員工福利。然而,一些受訪者描述此情況為他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 和與同事消遣,限制了他們與主流社會融合和學習英語的機會。 一些受訪者來到伯明翰定居是因為他們有家人在這裡或在中西部有密切 的聯繫。人際網絡對於他們的 生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建立 自己事業的時候。他們接受外 部支持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大 多數受訪者會向家人借貸。有 兩位受訪者得到外界的幫助, 一位獲得了銀行貸款,但却沒 有商業支持,相反另外一位受 到本地商務局幫助,卻沒有得 到商業貸款。

•安身落戶的感受

能夠令受訪者們感覺有穩定生 活的因素:有工作,有屋住 , 10


並有孩子在英國出生。一位受訪者認為他覺得真正安身落戶的時刻是當 他可以應付不是每天都吃米飯的日子......那時他已在英國居住了十年! 一位很簡單地說:“我心與我同在,我家就在我心”。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很多受訪者形容英國是和平的,並感謝英國政府提 供的庇護和支持。

•行為和價值觀 33%受訪者,透露最希望英國的華人孩子,可以保留敬老的價值觀。緊 隨其後的是紀律和職業道德。 努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意思是長時間工作。一位受訪者為了有更多 時間陪伴年幼的孩子而賣掉了他的餐館 ; 當孩子長大了,他又買了外賣 店,回到了餐飲業工作。另一位則有意識地決定不生孩子,因為他作為 餐館老闆的兒子的經驗,表明了他長時間的工作並不適宜有家庭生活。 另一位受訪者說,外賣店的生活意味著他在學校沒有深交的朋友,並且 作為一個年輕人沒有良好社交能力。雖然辛勤工作被視為一種正面的價 值,但是工時過長却被認為是 負面的,特別是對為人父母者 來說。 18%受訪者透露不論老幼都認 為學習中文非常重要。其中一 位曾經拒絕學習中文現在感到 後悔。家長每逢週末都帶子女 到中文學校上課,不管他們是 否願意學習,因為他們相信學 懂中文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中國 文化和傳統,以及能夠與長輩 溝通。 教育問題在一對一的訪談中祇 約畧地提及,在英國出生華人 訪談小組內亦曾經討論。儘管許多家長都有外賣店和餐館的背景,大部 分在英國出生的受訪者都有高等教育程度,擁有大學學歷。(83%) 11


一些受訪者提到他們的成年子女或孫子女都有高學歷和良好的工作或事 業。幾位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英國受教育,因為他們不 會像在中國那樣受到很大的壓力和競爭。儘管有些受訪者透露他們在大 學選科時受到父母很大的壓力,其他人則被許可自由選擇科目。有一 些選讀了藝術和人文學科,他們 說作為華人學生這是不尋常的選 擇,因為華人父母都喜歡「有用 的」專業資格。 百分之14%受訪者當被問及不喜 歡什麼樣的價值觀和行為時,他 們都提及賭博。一位與會者談到 過去婦女地位在華人社會被貶 低。她提到一位年長女性親戚衹 因為她是女性而被剝奪了受教育 的機會 ; 幾位年長的女性受訪者 亦有同樣的經驗,她們都沒有超 過小學教育水平。 在對另一名女性受訪者的訪問 中,則顯示出她因為不懂讀書 寫字感到十分沮喪 - 她當時的生活非常困難,她無法找到工作,不能自 立。20%受訪的不同年齡的女性提到了孤獨,焦慮和抑鬱的感受,其原 因多為不懂英語並遭遇家庭分離而造成孤立。 一些受訪者間接提到他們的父親在下班後便會不知所踪 ; 暗示他們在工 餘時間則去賭博。其中最年長的受訪者 之一說他有空就一定到賭場去,因為在 賭場他可以與同說中文的人社交。另一 位受訪者的父親則因嗜賭幾乎輸掉了家 族業務。

•華人社區 受訪者對華人社區有不同的看法。唐人 街對那些喜歡到中國超市和餐館買雜貨 的人十分重要 ; 但其他受訪者則很少去 12


唐人街,除非是例如中國農曆新年的特殊日子。有人形容華人社區是年 長的華人聚在一起,相互支持,並慶祝傳統文化節日的地方 ; 對年青一 代(英國出生的華人)來說,這是他們聚會一起享受社交生活和用餐的 地方。 14%受訪者形容華人社區為過於安靜,沒有自己的聲音或過於內斂。有 些人希望看到華人更積極參與公民生活,並更多地與主流社會融合。一 位受訪者評論說,華人專業人仕往往傾向于與非華人本土同事交際,他 覺得他們應該為支持社區發展多做工作。 受訪者還談到在很多內地移民來到英國後,他們感受到社區由此而來的 變化。大家在文化,思維和視野,以及語言的差異 – 而這些差異都可能 會帶來不安的感覺。

•成就 當受訪者被問及他們是否達成 了理想時,一家餐館老闆說: “我沒有甚麽理想:我祇是來 尋求更好的生活”這正好總結 出了某些受訪者的心態,他們 在憶述他們的移民故事時,沒 有用到理想,目標或成就這樣 的詞語。一般都滿足於現狀和 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

•對新移民的勸喻 33%受訪者對新移民主要有兩個勸喻: - 學好英語 - 融入主流社會 13


結論:歷史與傳承 在一對一的訪問中,78%移民印証了伯明翰市政府在1985至1986年進 行的調查研究結果。尤其是在 Sparkbrook / Sparkhill地區調查顯示:“ 語言的障礙,特別是在婦女當中,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另一個主要問題 則在於,和任何其他移民社區一樣,因為 攜帶著自身深刻的文化和傳統而造成與主 流社會之間認同或融入的困難” 33%受訪者顯然意識到這些問題,這從他 們對於未來新移民的勸諭中可以看到。 這些在2013年重複提出的問題與當年 Sparkbrook/Sparkhill的研究已隔30年, 而當年的研究亦是在華人社區成形30年 之後進行調研的,也許這正印證了1985 年的一項調研結果13 “伯明翰華人居民的 特別需求被長期地忽略”- 伯明翰華人與 越南華人, 伯明翰市政府種族關系與機會 平等部門研究項目。 無論社區內或在伯明翰市,都從這些BBC後 代們的學業成績中感受到一種樂觀;包括他 們對其他非飲食行業的職業領域的進入,至少能流利使用兩種語言的能 力,更積極地采取公民行動,傳承華人積極文化價值觀的願望,比如尊 敬長者,并摒棄不良的一面,如賭博。 移民踏上旅程,目標是尋求更美好的生活。從在英國出生華人的成就, 可以看到他們努力的成果。社群和伯明翰市可由以下各點而感到樂觀: • • • • • •

14

英國出生華人的教育成就(83%受過高等教育學歷) 從事餐飲業以外的事業 (83%) 可以流利地說兩種以上語言(92%) 積極參與公民行動 渴望傳承積極的文化價值觀,例如尊重長者 抗拒不良事物,例如賭博

13 伯明翰的華人與越南人:伯明翰市政府種族關系與機會平等部門


38%的年長移民的生活都是完全局限在華人社區的范圍內,而本地出生 的BBC們則跨越了兩個‘陣營’,他們很舒適地找到了屬于他們的空 間。這種歷史傳承應讓主流社會感到驕傲和滿意。

項目的執行 華人社區中心從自己的會員團體和廣泛的社群中物 色受訪人士。根據受訪人最可能回應的方式,我們 采取了電話,電子郵件,信件或會面的方式聯絡受 訪人士。為了推廣項目,我們在唐人街,中文電視 和廣播以及其他社會媒體上刊登或發出了海報,公 告和宣傳卡。 受訪者可以選擇以英文或中文進行采訪: • • • • • •

十四位一對一受訪者以英文采訪 十一位受訪者以粵語采訪 二位受訪者以普通話采訪 一位受訪者以客家話采訪,借助于翻譯 一位受訪者在英文受訪中由同伴以粵語頻繁給予提示 七位英國出生華人專題小組以英語訪談。

受訪者可以選擇在中心辦公樓訪談,地點在Bradford Street, Digbeth,或選擇其他地點(比如他們的家或辦公室): • • • • •

二十一位受訪者在中心受訪 二位受訪者在家受訪 一位受訪者在辦公室 五位受訪者在他們的工作場所受訪 七位在英國出生華人參加專題小組在南區商業投資區辦公室訪 談

所有訪談均予以錄音記錄,配以書面記述以簡要反映訪談的主要內容, 兩項紀錄均錄入檔案。展覽會的參觀者可以從提供的MP3播放器上聽到 按主題分組的訪談摘錄。 15


項目成果: 陳列與展示研究結果 按照HLF文化遺產彩票基金會的要求,中心將編輯一 份書冊,一份DVD視訊影碟,並舉辦立體展覽會以 呈現項目的研究成果。

博客

中心通過博客持續向公眾播報項目工作 – 欲了解更多 項目內情,請訪問:http://chineselivesinbirmingham.com/

展覽會

在展覽會前,將與2014年5月15日舉辦項目發布會,地點在伯明翰市中 心The Cube。 主要展覽會設于伯明翰大學校園的巴伯美術協會,位于其學習展區。展 期為5月17日至6月8日,為期三週。

立體展覽會將包括: • • • • • 16

兩幅大型文字及圖像展示版面 – 內容有受訪者的照片,有關伯明 翰華人社區發展歷程的短文,以及在伯明翰依然風行的一些華人 文化傳統。 展示伯明翰華人社區和華人街風貌的幻燈片播放 按主題分組的錄音采訪摘錄 書面記述 兒童手工活動(只在擇定日期)


另外,在展覽會開幕日,將提供有兒童和家庭娛樂活動。 在5月的期中假日期間,還將為兒童提供中國主題的講故事以及手工藝 活動。

DVD視訊影碟

DVD將包括有該項目的背景故事,相關報道,展覽會發布活動以及向公 眾的開放。

項目檔案

按照與文化遺產彩票基金會的協議,此項目將編輯為檔案錄入伯明翰圖 書館歷史文檔部,排期2014年6月。 伯明翰歷史文檔部向項目提供了培訓。該項目所有采訪成果將經由其電 子目錄系統編輯入檔。


參考文獻 • Baxter, Sue. :伯明翰的華人與越南人:由伯明翰市政府種族關系與機會平等部門 資助的研究項目1986年 • 越南戰爭時期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pacific-16568035 2014年4月檢索 • 伯明翰市政府網站 www.birmingham.gov.uk/census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

2011年人口普查:伯明翰人口與移民專題報告 http://www.birmingham.gov.uk/cs/Satellite?blobcol=urldata&blobhead er=application%2Fp_df&blobheadername1=Content-Disposi tion&blobkey=id&blobtable=MungoBlobs&blobwhere=1223542567160&ss binary=true&blobheadervalue1=attachment%3B+file name%3D3186762011_Census_population_and_migration_topic_report.pdf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 伯明翰市政府:地方概況 – 經濟與勞務市場 http://www.birmingham.gov.uk/areaprofiles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 2001年伯明翰人口:人口及人口普查 http://www.birmingham.gov.uk/cs/Satellite?c=Page&childpagename=Plan ning-and-Regeneration%2FPageLayout&cid=1223096353827&pagename =BCC%2FCommon%2FWrapper%2FWrapper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 伯明翰市政府網站:伯明翰人口與人口普查 http://www.birmingham.gov.uk/cs/Satellite?c=Page&childpagename=Plan ning-and-Regeneration%2FPageLayout&cid=1223096353755&pagena me=BCC%2FCommon%2FWrapper%2FWrapper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 社區概要:1995華人社區,伯明翰市政府種族關係委員會 • (d) 1911 人口普查 http://www.1911census.co.uk/ 2014年5月間檢索 • Kelly’s 商務目錄 1908 - 1945 • Lo Terry, 從中國到泊雪兒街1993,銜接歷史 http://www.search.connectinghistories.org.uk/engine/resource/exhibition/ standard/default.asp?txtKeywords=terry+lo&lstContext=&lstResource 18


Type=&lstExhibitionType=&chkPurchaseVisible=&txtDateFrom=&txtDateTo =&originator=%2Fengine%2Fsearch%2Fdefault%5Fhndlr%2Ea sp&page=&records=&direction=&pointer=48&text=0&resource=144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台灣-英國關係 2013 http://www.roc-taiwan.org/UK/ct.asp?xItem=3848& CtNode=929&mp=132&xp1=132 2014年4月至5月檢索

• •

(a) 2011 人口普查 http://www.ons.gov.uk/ons/guide-method/census/2011/index.html?utm_ source=LCRN%20News%20Service&utm_campaign=2da3bf9763-LCRN_Re source_eNews_Volume_2_Issue_42_10_2011&utm_medium=email 2014年5月間檢索

(c )1911 – 2001 人口普查 http://www.ons.gov.uk/ons/guide-method/census/2011/how-our-cen sus-works/about-censuses/census-history/200-years-of-the-census/ census-1911-2001/index.html 2014年5月間檢索

(e) 1801-1901人口普查 http://www.ons.gov.uk/ons/guide-method/census/2011/censushistory/200-years-of-the-census/1801-1901/index.html 2014年5月間檢索

(b) 1951 – 2011 人口普查 http://www.ons.gov.uk/ons/rel/census/2011-census-analysis/immigrationpatterns-and-characteristics-of-non-uk-born-population-groups-in-en gland-and-wales/non-uk-born-census-populations-1951---2011---full-info graphic.html 2014年5月間檢索

• Price, Marie and Benton-Short, Lisa.,ed.:向大都市的移民:移民入口城市的 興起:Syracuse大學出版社2008年 • 英中了解協會 SACU (Society for Anglo Chinese Understanding) www.sacu.org 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間檢索 • 四個現代化 http://www.sjsu.edu/faculty/watkins/china2.htm 2014年5月檢索

• Spartbrook/Sparkhill內部區域的調研: 1985/86伯明翰市政府

19


鳴謝 文化遺產彩票基金會

感謝文化遺產彩票基金會的資助以及項目執行期間給予的支持。

督導組

感謝項目督導組在項目發展階段所提供的建議,以及在執行過程中作為 項目的‘回音壁’,并為項目提供會議室,培訓和展覽場所。

項目指導

感謝由伯明翰大學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to Superdiversity (IRiS) Practitioner Research Programme提供的定性研究技能培訓。特別感 謝Angus McCabe導師對項目的投入和鼓勵。

義務工作人員

非常感謝參與此項目的所有義務工作者,包括參與研究和寫作的人仕, 協助檢索文獻的人仕,攝影者,以及協助策劃和推廣展覽會的人仕。

協助機構

伯明翰中文學校 華聯社中文學校 泰東房屋協會 英中了解協會 Birmingham Lives Birmingham Hippodrome Digbeth Speaks Julia McKeown Kii Wedding Photography Off the Great Wall 20

Podnosh Volunteer Centre Birmingham Volunteer Centre Sandwell


受訪者 中心十分感謝參與一對一訪談和英國出生華人小組訪談的所有受訪者。 如果不是由于他們願意分享他們的移民和定居的經歷,如何在陌生的異 國建立新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中成長的經歷,對個人成就的反思以及 給予未來新移民的勸諭等等,此項目就不會順利完成。

張月英 胡瑞 葉穩堅 黄麗松教授 (CBE 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李启彬 吴欣妮 徐永裕,字長韻 李森清 陳慧菁 項世國 熊新星 Tina Freeth 曾能建 張東雲 黃展邦 李慧璐 曾綺雯 徐偉信 賈俊英 Winnie Wong 吴欣宜 葉煥榮(OBE 大英帝國官佐勳章) 林建邦 伍亞梅 麥周蘭妹 方耀華博士 鄭蘭飛 范英謝 梁颖恒 陳英 鄧善儀 尚映虹

頼月英 謝漢尹

歐育才 馮潤萍

進行訪談的期間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

21




British Chinese Heritage Project

Chinese lives in Birmingham

伯 明 翰

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 - BIRMINGHA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