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ve Vandalism_ Taipei Land Art Museum Park
建設性破壞模式 _ 臺北地景藝術園區
東海建築 羅晨綺 指導教授 黃明威
“ ... In her fiftieth year the ivy was grown so vigorous and had so far extended itself that it grew inside all the closets and made much of the floor slippery and unsafe to walk upon. Birds sang as much within the house as without. In her hundredth year the house and woman were ruinous together - though neither was at all extinguished. She continued another forty-nine years, before dying one summer morning in her bed with the leaf shadows of a great ash-tree and the broken sunlight falling all around her...” -- « Jonathan Strange & Mr. Norrell » by Susanna Clarke
CONCEPT Atlas of Decaying Things
一直以來,建築對於外在環境的態度,都是以抵抗自然力之進入為目標,但事實上,自然 收復失土的速度,比我們想的要快的多,500 年足夠讓一座城市回到叢林的狀態。 毀損,其實是建築被環境「同化」的一個過程,是時間和空間,自然與人工辯證的產物。
RESEARCH Deconstructing Database
“ If you want to destroy a barn, cut an eighteen inch square hole in the roof. Then stand back.” -- Chris Riddle an architect in Massachusetts
RESEARCH Deconstructing Time Line
1989, 台灣堡圖 1900
1910
1920
Main River Paddy Field
1922, 台北街區改正
Watercourse 0
1
2km
1929, 日治時期南門下水幹線 1930 1933, 日治時期修整部份 霧裡薜圳支線為堀川 (特一大排水溝)
1940
1939, 瑠公圳行水範圍圖
1950 “台北,眾人皆知,是一個盆地。而這盆子,不是個乾盆子,是一個還 盛了點水的盆子。這幾十年來台北的成長工作,其實是把這盆子裡還剩 的一泓淺水給倒倒乾淨…” -- « 水城臺北 » 舒國治
Main River Irrigation Ditch Watercourse
RESEARCH Taipei Water History
1960 0
1
2km
1963, 基隆河士林段截彎取直
1960 1963, 基隆河士林段截彎取直
1970, 內湖垃圾掩埋場啓用 1972, 堀川成為地下化箱函 加蓋至新生南北路之下
1980 1983, 新生高架橋通車
1990 Main River Landfill River Cut-off Old Watercourse 0
1
1994, 基隆河大直內湖段截彎取直 1996, 淡水河流域達到200年防洪標準
2km
2000 2001, 經建會版台北地形圖 2003, 員山子分洪道首次啓用
2007, 基隆河流域達到200年防洪標準 2008, 台北市防洪設施圖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以都市的尺度而言,「抗洪」就是台北面臨的最大挑戰,在確保人們身家 安全的同時,卻切斷了與河川環境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台北發展的過程, 就是把城市抽乾的過程。
Main River Pumping Sation Levee Drainage
RESEARCH Taipei Water History
0
1
2km
圓山藝文特區x新生/建國抽水站 臺北雖然是個被河流環繞的城市,但在其中生活的我們卻幾乎感受不到河流的存在,水與都市的關係幾乎都在管線中進行。 台北市的兩大都市排水系統出水口,位於基隆河圓山區段河凹處,環繞花博園區、北美館、圓山遺址和未來的城市博物館等文化設施。2011年,在 慶典式的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之後,台北市政府計畫將目前中山足球場與花博流行館所在地,拆除重新興建「臺北城市博物館」與「北美館二館」。 未來的「圓山藝文特區」結合既有北美館和花博展館,應展示何種城市與環境的關係?甚至,是否可成為水利建設的一部份,改變既有都市水岸?
RESEARCH Taipei Water System
RESEARCH Natural Force_Water
RESEARCH Natural Force_Deposition & Plantation
地景藝術園區x都市滯洪系統 在這個人工和自然衝突最劇烈的地方,利用都市中原本為了阻擋水的侵入的基礎設施,重新排列組合,在模糊堤 防的這條界限的同時,提供都市排水淨化、滯洪以及水岸綠帶空間。地景藝術強調作品與環境的互動和對話,以 滯洪池、河岸沙洲沉積、榕樹生長,三大自然力消長系統,構成提供藝術家創作,和市民休閒活動的「場域」。
STRATEGY 3 Natural Systems x Objects in the Field
WATER LEVEL _ +0M PLAN _ +1M
SCALE: 1/1200
WATER LEVEL _ +2M PLAN _ +6M
SCALE: 1/1200
WATER LEVEL _ +3M PLAN _ +10M
SCALE: 1/1200
SCENARIO _ Installation room of shoal SECTION A-A’_1 SCALE: 1/500
SCENARIO _ Plaza of Flood SECTION A-A’_2 SCALE: 1/500
SCENARIO _ Gallery of banyan SECTION A-A’_3 SCALE: 1/500
藉由水,沙,樹三種自然力的破壞系統,將原本城市中環境與人工對抗的最前線 - 抽水站,轉變為地景 自然消長的環境藝術園區。作為滯洪池的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隨時間變化的展品,漸漸被沙洲與 植物掩蓋,隨著時間經過,逐漸消溶於環境之中,同時也會影響內部實際展品的展示方式。地景園區串 聯河岸綠地和周圍的展覽場,改變原本由抽水站和堤防構成的都市硬體設施。
SCENARIO _ Avenue of floating island
MODE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