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SCAPE ARCHITECTURE
2 0 2 0 - 2 0 2 2
設計訓練,對於空間設計的想像大大的翻轉了,解決問題似乎才是設 計最主要的目標,而我認為景觀的學問範圍可以說是涵蓋了自然生態 到整個社會的複雜綜合體,要學習的知識是這麼的寬廣,那麼我應該 如何成為那個為世界帶來一點改變的創造者呢? 我們的認知中,現在世界正面臨著各種環境變遷的議題,在學時 我也總是以環境保護作為設計的首要準則,時常因為在設計中加入了 生態的元素而莫名感到自豪。
但...出了社會後因為接觸到了更小尺度的室內空間,讓我重新思 考了現實中什麼樣的空間才是社會所需要的,我認為並非在一個空間 打造出我們認為的生態設計就是好的設計,有時我們可能會被困在一 心想創造出好的生態設計的盲點中而忽略掉了一些事情,反而破壞了 當地原始的生態而不自覺。
在這個後疫情時代,人們有逐漸愛上大自然的趨勢,也許這是讓 大眾意識到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契機,不過想當然地,人使用室內空間 的時間還是佔生活的大部分,都市人口的增長也讓建築物供不應求, 因此我認為要降低環境負擔的首要改善設計也許是生態建築、綠建材 等,當然一個好的環境設計也是勢在必行,而我因此對建築及室內產 業產生了興趣,我想永續並兼具踏實、安全,當然還有美感的空間設 計將會是我目前迫切的學習方向吧!
CONTENTS
本作品集收錄了大三至大 四的作品們,空間尺度由大 而小,時間由近而遠,雖然
都是學生時期不成熟的作 品,但且讓我用這本作品集 記錄下學習的過程,感謝您 的眼球。
PROJECT 1
畢業設計專題
山水行里—三芝八連溪濱溪社區規劃設計
PROJECT 2
參與式社區設計
花和藝・義和花 大溪義和農村花卉俱樂部規劃設計
PROJECT 3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跡再生
油燃而生—SUBURBAN PARK都會郊區公園規劃設計
PROJECT 4
捷運周圍都會型公園設計
舊驛・新意—新北投七星公園規劃設計
PROJECT 1
畢業設計專題 山水行里—三芝八連溪濱溪社區規劃設計
山水亦行,行處成里。
位處於三芝的八連溪,透過豐沛的水源孕育了共榮社區的居民, 在這裡人與自然互相扶持,所譜成的故事即為自然的濱溪文化。
經過在地互動與自然調查,找尋專屬於在地的文化,並依照社區 期望與發展,緊密結合社區未來。
運用社區推行的里山倡議,將社區內部與自然共生的概念進一步 擴張,利用荒廢農地進行改造,在恢復農景的同時也有利於生態 發展,達成自然與人之間相互平衡的發展方法。
報告書連結
再透過記憶與概念具象化,將社區過往至未來所保留的文化以圖 騰抑或是景觀手法呈現,記錄下八連溪與社區所發生的故事。
最後在進行社區文化保存的同時,也將自然元素融合設計,打造 社區人本空間,發展社區產業方向,創造出人與自然山水共同繁 榮的濱溪社區。
研究範圍 規劃範圍
八連溪段資源豐富,中游段
共榮社區易展現奇美,因此 透過多剖面比較,展現其上 下游與其之差異,以展現其 濱溪社區之特色,並能夠將 此里山精神向上下游傳遞。
透過動線圖分析,將濱溪步道進行整合,並根據荒 廢步道可以完成兩側的連接。 社區中心動線是以兩條具有濱溪文化之道路做為提 供環境教育之農村體驗路線,沿路有豐富的農村景 觀並隨著水圳前往社區內部之農村體驗區,以整體 休憩體驗區域做規劃。
社區內許多農地皆已廢耕或是已成林地,對於生物而 言可以將其視為在人為開發空間的緩衝地區,同時這 些緩衝區也作為生物來返河谷兩側的路線,因此這些 緩衝區成為當地生態保育的一大課題。
因農村勞動人口降低,加上人口老化與外移,導致許多田地 荒棄成為林帶或是房屋因無人居住維護而破損,最終導致鄉 村景致消逝。
到外面創業以後賺錢,不要忘記返鄉照顧你的土地,你 的土地都荒廢掉了!
農村景觀面臨消失危機
八連溪乃社區之命脈,也是貫穿整個社區歷史,身為居民從 小到大的歷史記憶,隨著水利工程和水爭地結果,過去居民 所熟悉的濱水景致消失,只剩下冰冷的堤防。
那些生物回不來,最主要原因是棲息環境已經改變了, 水泥化、三面光。
社區內部有善農作栽培,為了維持社區內部的生物多樣性, 需要維護社區的自然資源條件,以保護社區內部生態系統。
社區內部生態系統豐富,具有發展與保護可能。
社區內部有許多獨特文化,但隨著時光流逝逐漸失去其特色 的蹤跡,如過去之竹編技術、水車文化,漸漸地不間蹤影。
社區文化深具特色,且其地區特色濃厚,可成為社區未 來發展之可能要素。
社區發展許久,有許多的空間受到補助而設置,但其本身區 位不當,導致社區內部許多空間使用度低與居民本身缺乏眞 正能夠聚集使用的空間。
社區缺乏使用者整合空間,因此需盤點與彙整現有空間 並重新進行規劃整理。
社區內部農民都小農經營為主,銷售管道為農夫市集,社區 內部產業結構較單一,以一級產業作為重心,社區內部小農 缺乏自行銷售之管道與能力。
農村的經濟來源就是生產,以前農產品銷售不出去,社 區協會開始發展後,設置一個地產地銷的農夫市集。
與水搶土地的現象讓人
與溪流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們將塑造良好的水
環境,達成生物多樣性 的效益,也重新連結水 與人的關係。
濱溪的農村有著一套獨 特的農耕文化,隨著時 代變遷逐漸式微的文化 ,必須找回其價値並永 續流傳。
整合豐富的自然和文化 資源,並加入休閒元素 ,當地產業能夠透過休 閒的導入而有所提升, 幫助小農創造大經濟。
濱溪環境無生命力 產業單一,銷售管道少
廢水生物淨化
水圳系統整理 生態棲地營造
社區公共空間設置問題
農田周邊環境改善
生態島計畫
共享式農田計畫
社區產業休閒空間塑造
產品多元化提升
閒置土地空間轉譯
品牌強化建立
堤岸生態化
水資源處理再利用 與自然共生 重現濱溪文化特色
濱溪故事保留區規劃
八連溪 濱溪社區
社區永續經營 濱溪環境保育 居民活動空間優化
在地產業發展創新 重現歷史記憶
水車空間再現 歷史建物保存
六級產業發展
社區花園計畫
休憩空間營造
濱溪步道串聯
實質計畫
環境維護策略
生態島計畫 共享式農田計畫
透過植栽計畫,為當地所需 之生物打造生態空間,該生 態空間也同時提供其他生物 之進駐,成為小型生態鏈。
將廢耕地進行整合,提供自願者認養,發 展一套獨特且有制度的土地再生計畫。
環境維護策略落實於社區空間,作為一般 農村中較少見的大型生態空間。
STEP.1
雜木整理,保留生長 良好的植栽並淸除芒 草
STEP.2
進行植栽選種並 種植
於林帶較多之地區,透過將護堤拆除打 造緩衝濕地,且結合旁邊之林帶,於溪 谷之中創造生態復育帶。
社區目標物種-蛙類棲息地營造
將社區內部分水圳回歸砌石使用,以回歸當 地濱溪之景致,並提供生物棲息休憩空間。
STEP.3 待植栽生長茂密,生態多樣 性形成
原生闊葉樹群提供鳥類棲息環境
將農村內所使用之少量的家庭廢水與農業廢水重新以生物 沉積的形式重新排入八連溪,在以生物沉積的同時加入生
較潮濕的區域形成蕨類生長 菌菇類為農田益蟲-瓢蟲喜愛的食物較無遮蔭處適合地被草花 複層灌木叢
農田周邊環境改善
農田間相連空間引入自然植栽,達成自然與農田交界地帶的緩衝,並塑 造自然鄉村感。
3米高的提岸,阻隔災害的同時也阻斷了 人與水的聯繫,透過農地退後並還地於水 的計畫,將土地重新回歸自然,並重新連 結人與土地之間的聯繫。
以降低農田產出的代價來換取整體區域的休閒體驗, 並作為整體計畫前期示範案例。
將現有田埂50CM擴增至1.5M以方便人的通行,主要以加入農地體驗之 農田作為主要改善對象。
中游地段自然保留較豐富,因此計畫將此區域打造成 為破堤濕地,作為水流匯集點,並可以有效的為人與 自然間達成協調,達到棲地再生的效果。
社區藝文空間
將閒置空屋改造,可做為社區公共教室進行學習,平時作為社區公共休 息空間,提供居民一個聚會的場所,打造一個專屬的社區灶腳。
運用社區特色植栽,打造充滿四季變化和朝氣蓬勃之社區花園,居 民亦可藉由共同種植花卉來凝聚彼此之間情感。
將濱溪生活文化元素整合保存,並規劃以 此文化為主題的園區,提供社區保存其傳 統特色,亦可配合遊憩計畫作為文化推廣 、展示及教育之場域。
濱溪故事館 稻米、茶葉局部復耕
在地信仰空間
空間交流時的舒適度。
串聯社區中未連接的步道,並可 連接到上游及下游,營造舒適的 步行空間及觀賞濱溪風貌的優良 環境。
將既有的產業空間改善 ,並導入多元的休閒活 動空間,以精緻化社區 體驗活動。
藉由外部力量到創生的過程
針對外地人對社區的參與,對社區提 出一套遊客策略,利用社區之優勢來 發展計畫,以達到社區創生及環境維 護之正向發展願景。
碰巧知道
產生興趣
▪農產品銷售 ▪優良的空間
▪水車意象 ▪濱溪回憶
▪遊憩活動導入
▪優秀農村文化 ▪里山精神
社區正向發展循環
水車是做為濱溪文化中的一個象徵性 的標準,以現有水車空間之改善,加 強水車與當地地方之聯繫,並結合區 域之特色進行功能特化。
互動化 景觀化
本計畫目的是讓社區內的廢耕地重新回歸農 地使用,社區提供小坪數的農地租賃,而參 與者可在優良的農田環境中體驗當自耕農的 樂趣,並能幫助社區達成守護自然環境、人 口迴流的目標。
參與方式
參與者須以社區會員制度加入並贊助社區進 行環境自然化,並作為社區推動里山環境之 基金,會費採月費制,以下提供兩種方案供 會員選擇:
此處作為ROS中可及性最高之區域,選擇將社區特色 與核心概念於此處進行呈現,結合自然設計以提供所 有參訪者對於社區生態化的印象,同時提供居民休憩 與濱溪之景致保留。
作為進入社區之入口,於第 一眼便傳達社區之核心里山 概念,並以自然之景結合社 區入口意象空間,達成入口 空間設計。
入口空間 a
此亭主要為保存水車活動並以體驗形式重現,以傳 達過去濱溪文化中水車之重要性,並透過體驗活動
站立式筒車 打水體驗
BB’剖面圖 0124(M)
水車劇場
坐式踩水車 車水亭 A’ B B’ CC’ 平面配置圖
c b 081624(M)
以挑高之梯座建造,因其鄰近社區廚房與農夫 市集等地,將其作為相鄰之活動空間,且可搭 配當地活動里山嘉年華舉辦。
梯座眺望台
a
車水亭 A
水車劇場 c
以不規則木構應對下方橫跨之八連溪 ,圓拱結構則是應對後方大屯山之山 巒,主要以提供兩岸步行通過。
將水車構造解構轉換為象徵性地 景,做為複合式空間,具有座位 與看台可做表演性質活動。
若從臨水步道通過,可以看 到最良好之自然橋景,其水 中倒影相襯,並以後方大屯 山為端景,相輔相成。
整體空間將水車旋轉之意 象解構,並透過遠近手法 將此處打造為天然的水車 劇場,打造天然景觀空間 。
於道路旁擴增木平台,作為自行車 停靠空間,並作為水車園區之入口 平台。
濱溪故事館內一景
此區域原先為農地使用與些許雜林帶,其位於體驗區和農作區間的緩衝地帶 ,因此選擇將其設計為濱溪故事保留區,希望能夠保留過去的美好並結合現 代元素,將社區故事保留流傳。
1F為水車水碓所在,其結合社區故事元素,
結合歷史物品於此展覽。
a 戲竹林
整體配合周邊竹林元素並倚仗其地勢開闊性成為良好 農景之所在。
2F為草仔粿製作空間,整體採挑高開闊空間。
濱溪故事館 b
藉由天然濱溪環景與農田景觀於此處建造一幢復古屋, 以此作為據點將整個區域的故事與回憶保存與此。
2F向外看之溪景
DD’剖立面圖
濱水亭
此處最接近水的區域設立的涼亭,可作為於濱溪步道經 過時的主要標的物。
此為竹編技藝使用,以竹構造搭建 小亭,在裡面進行竹編技藝體驗。
將四周梯田重新回歸稻作,以回歸 過往之梯田稻景。
作為最接近八連溪的涼 亭,主要為提供親水空 間且結合竹編技藝捉魚 亭使用。
PROJECT 2
參與式社區設計
位於大溪的義和農村是屬於康莊休閒農業區,當地居民多以休閒 農業為主要產業,不過因農村普遍人口老化問題,產業尚未有較 成熟的發展,社區多閒置空間未被善加利用或管理,若有遊客前 來農村無休憩空間及指標系統的規劃。
透過四天的駐地工作坊,我們走進社區,挖掘地方生態、文化特 色,聆聽居民的聲音,最後二十餘人分成小組,各自選擇一塊閒 置土地,提出不同的方案試圖解決社區的各種議題。
而我們選擇利用在地居民的閒暇時間的興趣—種花,結合募資計 畫設計了一套軟體活動導入位於社區中心的閒置老屋空間,將其 命名為「俱樂部」,提供居民一處較大型的活動場域,外來遊客 亦可前來參觀同樂,並且具有傳統產業以新形式來發展的一個潛 力。
以「花」和「俱樂部」為主體,
透過在地居民共同經營,將
康莊有機聚落的意念,延伸
至花草植物中,在美化社區 環境的同時也將花草運用進 乾燥花、料理中,並透過募
資平台在徵求資源時透過在
透過募資平台上不同價格的贊助等級進行回饋,因為主題為俱 樂部所以將贊助者稱為會員,並統一發放會員卡,作為俱樂部 永遠歡迎的會員。
會員卡:讓所有贊助者作為會員的證明,可和當地農場主合作 提供優惠活動,或是提供免費乾燥花DIY。
第一階段-花園整理 當地居民一起整理荒廢的區域, 並種植可食用或是可製成乾燥花
的植物為主。
第二階段-空間整理
在整理花園的同時將閒置空間做 整理,打造成工作室,並在其中 進行乾燥花的製做亦可作為教學 空間的使用。
第三階段-空間再造
透過一、二階段的行動,募資到 足夠的經費時,即可進行更完善 的空間改造,如:舒適的休息空 間、遊憩空間及老屋修復。
a 乾燥花花園
全區平面配置圖
02612(M)
b 乾燥花製做空間
c 俱樂部
d 休憩空間
e 遊憩空間
當地居民對於花的養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是他們 的喜好,希望能藉由花來聯繫居民情感,而當地的稻 米產業也是乾燥花材之一,在花園中透過不同高度、 顏色的複層植栽配置,帶來美觀的視覺感受。乾燥花 產業亦可作為傳統農業以新的形式發展的示範花園。
AA’剖立面圖 0136(M)
工作坊活動照片紀錄
PROJECT 3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跡再生 油燃而生—SUBURBAN PARK都會郊區公園規劃設計
燃盡的歷史餘暉,以生態之姿重生。
位於新竹的六燃油庫遺跡,現況是充滿了滿滿樹叢的一塊基地, 其區位位在都市邊緣,周邊具代表性的是國道及清華大學。
透過從大範圍至基地內的分析,我們發現了新竹擁有許多綠帶, 而建功油庫正是能串連周邊小綠帶,作為此區域的大型生態網中 心之潛力。
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合油庫歷史及生態教育的元素,並導入基本的 戶外空間休憩及活動場域,將這裡定位為大型的都會郊區公園。
SUBURBAN PARK 都會郊區公園
油燃而生意指燃盡的歷史餘暉,以生態之姿重生。
將位於都市邊緣的文化遺址重新規劃成一個結合文教、休憩、活動、生態的都會郊區公園,以生態 教育為設計主軸,期望提供民眾寓教於樂之生態文化園區,並串連周邊綠地,形成新竹市區生態綠 網,作為此區域較大型的生態跳島。
空間計劃圖
整地計畫圖
螢火蟲復育計畫
黑翅螢
3-5月/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為台灣族群量最多的螢火蟲種類
黃緣螢
3-10月/低海拔山區或水域/為水生螢火蟲中最常見的種類(靜水)
道路旁人行道
歷史遊憩空間構想 水利計畫圖
大煙囪:居民的共同記憶 屋連屋:回家時必須經過 好幾道門
復育的條件
閣樓:樓梯是孩子們遊戲的空間
山窗螢
9-12月/低海拔山區或潮濕的草叢及溪流/體型最大的螢火蟲
乾淨的水質潮濕陰涼的環境 營造其食物鏈不可與外來種共生 種植可供其棲息 的植栽草叢 不可有人工光源 的衝擊
鳥類觀察設施
煙轉換為噴水遊戲空間
多門的意象轉換為一層 一層的花架休憩空間 樓梯轉換為高高低低的方塊提 供孩童遊戲
捷運周圍都會型公園設計
舊驛・新意—新北投七星公園規劃設計 PROJECT 4
相較於一般捷運周邊的開放空間,新北投七星公園多了一分古色 古香的歷史氣息,以及得天獨厚的天然溫泉資源。
公園除了供鄰里使用外,車站的歷史遺跡抑或是活動舉辦總是吸 引大量遊客前來,周邊也有商家的進駐,使七星公園成為了較綜 合性的開放空間,因此需要關注的議題也更為多元了些。
我將焦點放在當地的日式溫泉及車站歷史資源上,公園定位以觀 光導向為主,居民使用為輔,將兩種使用者的需求都盡可能導入 其中,在保存歷史文化及導入體驗設施之外,也保留了大面積的 綠地,提供眾多在地居民遛狗活動使用,並導入雨水花園滯洪功 能供都市負荷強降雨,也期望能夠留住一點生態。
設計構想
新北投車站為日治時期因溫泉的興起而建設,具有濃厚的歷史意義,因此溫 泉、水的活動為此公園設計的亮點,希望遊客享受溫泉的同時,能與大自然 接觸並藉由日式複層植栽配置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日本風情。
觀光客於此重新感受新北投車站之 氣氛,孩童則偏好於鐵道上玩耍。 月台為提供遮陰之戶外空間,全日 皆有人駐足。
車站前空間平坦,通常用於舉 辦車站相關活動,且於下午時 車站可提供遮蔭。
商店街發展潛力區 車站 車站前 廣場 草皮區
月台鐵道區 近車站 草皮區
人群停留
居民主要行走動線 車行動線 居民次要行走動線 主要觀光動線
現況使用分析 082448(M)
大片草皮提供人或寵物奔跑和運動的場地 ,且活動期間也可搭建舞台於此舉辦活動。
#下午1-4點因無遮蔭故使用者較少
停留點 排水分析 082448(M)
靠近車站側及月台側的硬舖面 作為市集活動空間
排水方向 排水溝
082448(M)
Q1:捷運站地下商店街再生活絡。
A1:將單行道縮減至6公尺,地下街一側人行道拓寬,增設 座椅休息空間,可藉由攤位活動導入,順帶活絡地下街。
Q2:新北投車站文化歷史強化。
A2:保留車站、月台、火車,並將手 湯移置原車站位置加強歷史意義。
Q5:當地居民寵物活動空間保留。
A5:保留大面積草皮並增加一些地形 變化讓寵物活動更有趣豐富。
Q4:現代城市的公園注重生態,且北投一 帶經常下雨,需有良好排水系統。
A4:增設基地內雨水滯留點—雨水花園。
平面配置圖 041020(M)
Q3:溪邊植栽雜亂陰暗,缺乏整理,現況對公園無明顯效益。
A3:利用北投溪流經於此的優勢,將護河改為較自然的草坡, 並開放親水空間,種植濱水植栽來美化環境,並改善水質。
因為...牠們是台灣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