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亞洲都市的變遷與現代建築發展(第一版)

Page 1

首爾

馬 首尼 爾拉

雅 達 馬加 尼拉

吉隆坡 雅加達

孟買 吉隆坡

傳統與現代 亞洲都市的變遷與現代建築發展 東海建研城鄉規劃組 編輯

傳統與現代 亞洲都市的變遷與現代建築發展 東海建研城鄉規劃組 編輯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he change of Asian cities and their moder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Mumbai/Kuala Lumpur/Jakarta/Manila/Seoul

Compiled by Gradute institute A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hunghai University

傳統與現代 亞洲都市的變遷與現代建築發展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所

109城鄉規劃與研究組 編輯


CONTENTS

目 錄


印尼 雅加達

8

印度 孟買

50

韓國 首爾

94

馬來西亞 吉隆坡

136


城 市 1,780,400人 243km2 7,327人 / km2

馬來西亞•吉隆坡

印度 · 孟買

20,411,000人 603km2 33,849人 / km2

資料來源 2020年城市總人口數-UN-Habitat (2020)。World Cities Report 2020 取自https://unhabitat.org/wcr/?fbclid=IwAR02t2SDXvvfpOGw9T0zT代表1,000人人 / km2


9,963,452人 605km2 16,463人 / km2

南韓•首爾

印尼•雅加達

10,560,000人 661km2 15,964人 / km2


8


印尼 9

雅加達

Jakarta | Indonesia


Ikada Stadium(已拆除 DPR/MPR RI 大樓 Stadion Utama Gelora Bung Karno,1962 ASEAN Secretariat Building,1975

10

Ministry of Agriculture,1

1. Liem Bwan Tjie

2.Frederich Silaban

3.Soejoedi Wirjoatmodjo


除),1951

Istiqlal淸眞寺,1954 Irian Jaya Liberation Monument,1963 Monumen Nasional,1960

Balai Sidang Jakarta Convention Center,1960-1965 Department of Forestry Tower,1977

1956

National Police Headquarters,1960

11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簡介

城市簡介 印尼位於亞洲大陸和澳洲之間,橫跨赤道,東 西長5,160公里,南北長1,600公里,分隔太平 洋及印度洋,北鄰菲律賓,西隔麻六甲海峽, 與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相望。面積191萬9,440平 方公里,由1萬7,000多個島嶼組成。 雅加達是印度尼西亞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爪 哇島的西北海岸。

12

終年高溫多雨,四季如夏,為熱帶季風氣候。 季節只分雨季與旱季,因受赤道影響,11月至 翌年4月為西季侯風,5-10月為東季候風,1 月份降雨最多。 平均溫度趨勢圖 ℃ 平均高溫

40 35 30

20

800.00 600.00

15

400.00

10

200.00

5 0

平均降水量長條圖

1,200.00 1,000.00

平均低溫

25

毫升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簡介

印尼不只是「千島之國」,全國更約有300個族 群。

據2011年11月資料統計,雅加達爪哇人約占 35%為最大宗,巴達維亞人約占28%、巽他人 占15%和少數華人占6%。

印尼憲法有保障人民有信仰自由,國內是以信 仰伊斯蘭教為主,全國約87%人民是穆斯林, 更是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最多人口的國家。

巽他人 (15%)

華人 (6%) 爪哇人 (35%)

13

巴達維亞人 (28%)

據2011年11月資料統計,雅加達信仰伊斯蘭 教約占86%、基督新教約占6%、天主教約占 4%和佛教4%。

佛教(4%)

天主教(4%)

基督新教(6%)

伊斯蘭教(86%)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城市發展的演變

14

雅加達是印尼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現有 人口1056萬人(截至2020年),而包含周圍城 鎭的大雅加達地區居住超過3千萬人,是世界 第二大都市圈。分為五個市,即東、南、西、 北、中雅加達市,其中東雅加達市面積最大, 為178.07㎞²。

雅加達經歷了不同統治者領導,在城市名稱上 也有了四次轉變,分別是Sunda Kelapa (巽他 克拉帕)、Djaja Karta (查雅加達)、Batavia (巴達維亞)、Jakarta(雅加達)。

Sunda Kelapa 巽他克拉帕 397 - 1527年

Djaja Karta 查雅加達

1527 - 1619年

\ Sunda Kelapa 巽他克拉帕

雅加達在歷史記載中可以追溯到公元 400 年左 右,當時它是一個名為 Sunda Pura(聖城)的 印度教港口,是個位在芝利翁河口的小漁村, 隸屬於古代印度化的塔魯馬加拉王國。 到公元 700 年,它已成為印度教巽他王國的 一部分。在12世紀,該地區被稱為Sunda Kelapa(巽他克拉帕),是爪哇亞洲和中東貿易 商的主要港口。 葡萄牙人於 1512 年抵達這個地方,十年後與 巽他王國達成貿易協議,巽他王國提供軍事援 助葡萄牙人對抗伊斯蘭爪哇人(抵禦來自爪哇 中部的德馬克蘇丹國的崛起)。

Batavia 巴達維亞

1619 - 1942年

Jakarta 雅加達

1942年 - 至今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5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 Djaja Karta 查雅加達

1527 年 6 月 22 日,城市被印度教 萬丹王國的穆斯林領袖Fatahillah (法塔希拉)所佔領後,將城市重新命 名為Djaja Karta (查雅加達),意旨 對葡萄牙殖民者和大部分被屠殺的 巽他印度教徒的「光榮勝利」。 16

\ Batavia 巴達維亞

1619 年, VOC(荷蘭東印度貿易公 司)佔領了這座城市,重建並更名為 巴達維亞,成為政治和經濟活動的 中心,成為阿姆斯特丹董事會(有時 稱為“紳士十七”)領導下的“公司城 鎭”。當初 VOC 從未設想過雅加達 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他們只需 要在爪哇島建立一個前哨站,作為 歐洲和印度尼西亞東北部摩鹿加群 島之間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路線的 供應基地,船隻就可得以獲到修理 並補充食物和水。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由於有來自萬丹和中爪哇敵對的威 脅,VOC 在 1630 年代在周圍建造了 石牆,使雅加達成為一座有城牆的 城市,而東北角設有一座城堡。 17

萬丹 中爪哇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在 VOC 下,在 1730 年代達到頂 峰, 有「東方皇后城」之稱。

隨後由於溫暖潮濕的氣候經常會導 致瘧疾等熱帶疾病的爆發、腐敗和 壟斷利潤的喪失而衰落。

18 1780

大部分舊城區的地區由於重要性下 降而被忽視和遺棄,導致城市開始 向南發展,並建立了名為Weltevreden的莊園。 雖然大部分舊城區漸漸消失,但核 心仍然是雅加達著名的Kota Tua區 (老城區)。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808 年荷蘭皇帝路易·拿破崙任命Herman Willem Daendels(赫爾曼·威廉·丹德爾斯)元 帥為總督,受命阻止英國入侵,見到 VOC 城 牆和北部城堡的腐朽狀況決定下令拆除城牆, 作為南端創建的新城市的建築材料。 1811年,英國擊敗法荷聯軍,短暫統治了爪 哇五年。

維也納條約簽訂後,將爪哇歸還荷蘭人,荷蘭 人隨後將 Weltevreden 的南郊變成新歐洲中 心。

19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考慮到歐洲商人和公司員工通勤,從 20 世紀開始,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從 1900 年到 1930 年,巴達維亞的人口增長三倍,導致向南擴張且需要額外的交通需求。

20


1722 年,地主 Justianus Vinck 在 Weltevreden 購買了大片土地,並開設了兩個市 場,即 Pasar Senen 和 Pasar Tanah Abang。 1735 年,通過一條道路將兩者連接 起來,這條道路現在被稱為 Jalan Prapatan 和 Jalan Kebon Sirih(左下圖藍線)。

1808 年Herman Willem Daendels (1808-1811 年)作為總督,受命阻止英國入 侵,見北邊城堡城堡的腐朽狀況,決定將政 府中心轉移到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即 Weltevreden。 1809年,在Paradeplaats的東 側以帝國建築風格建造了一座大宮殿 (Groote Huis)或白宮(het Witte Huis)。適 應熱帶氣候和地理條件結合當地技術和建築 材 料 建 造 富 有 帝 國 風 格 的 建 築 。

巴達維亞老城的佈局模仿荷蘭的城市,以運 河和河流為交通要道。運河相互連接、相 交,並與作為巴達維亞主要交通路線的慈利 翁河相連。Weltevreden 則是以道路的形式 在城市內部交通和交通關係的命脈,使許多 道 路 與 主 要 路 線 相 交 並 連 接 。

21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Groote Huis 1871 年 9 月 16 日,荷屬印度鐵路公司在巴 達維亞開通了第一條鐵路服務。在開通時, 線路從舊的Sunda Kelapa港口附近和南部延 伸到現在的 Gambir 地區。小鐵路車站 (halte Koningsplein)是位於東南邊境 Koningsplein。該站是巴達維亞最南端的一 22 站,直到 1873年,線路延伸至Meester Cornelis和Buitenzorg。

1884 年開設了一個更大的車站,以取代較小 的 Koningsplein 車站。新車站建在現在的 甘比爾車站位置。該車站名為 Station Weltevreden,採用19 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 格設計。該站於 1971 年繼續擴建。

Aerial view of Gambir Station in 1940

從 Weltevreden 到巴達維亞 Tandjong Priok 的第一列電動火車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老城區

Glocok(格洛多克) 荷蘭東印度公司創造了商業機 會,吸引了來自現在印度尼西 亞的許多地區的移民,將格洛 多克指定為華人居住區,大多 數商人和居民都是中國血統。 Weltevreden 門騰 在 1910 年代發展起來的新 城市設計,成為荷蘭人和 高級官員的住宅區。

巴達維亞殖民城市擴建計畫

23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945-1966

Soekarno

蘇卡諾

將雅加達打造成為可以與世界其他現代城市 相抗衡的現代城市的願景。

\ Jakarta 雅加達

1942年3月,荷蘭向日本戰時佔領軍投降, 日本佔領雅加達,並重新命名為雅加達。 24

1945年8月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蘇卡諾和穆罕默德·哈達於8月17日在雅加達 宣布印尼獨立。

之後荷蘭殖民政府回來鎭壓獨立運動,拒絕 承認印度尼西亞獨立,因此首都暫時為日 惹,直到荷蘭人經過四年的戰鬥,於1949年 12月正式移交主權。

荷蘭人的離開導致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雅加 達,雅加達被視為經濟機會的中心。 創始總 統蘇加諾下令建造無數雕像和紀念碑,以及 酒店和其他著名項目。

1960 年代初期,隨著國家經濟瀕臨崩潰,這 座城市的貧民窟蔓延開來。 1966 年蘇加諾被 蘇哈托將軍取代後,雅加達有了一位新的州 長阿里薩迪金,他在 11 年內淸理了這座城市 的大部分地區,推平了貧民窟,禁止三輪

串聯獨立廣場和新城區,作為城市發展的基 礎。

1966-1998

Soeharto

蘇哈托

開啟國家發展的新維度,開始向市場經濟敞 開大門。以經濟增長為主的新秩序政策也帶 動了工業投資。 雅加達城市發展迅速,並向邊緣地區擴展。

1998-至今

改革時期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城市 發展活動明顯減少。 為了使地方政府民主化並將某些權力下放給 地方一級官員。在城市規劃和發展中融合了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


車,並改善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 他部分 資金來自合法賭博⸺這一政策後來被伊斯 蘭政客推翻。

1998 年 5 月,雅加達發生了三天的騷亂,造 成 1000 多人死亡並迫使蘇哈托下台。 這座 城市受到經濟衰退的困擾,但此後隨著大規 模的發展和經濟增長而反彈。 雅加達面臨的 最大挑戰包括交通擁堵、污染和年度洪水。 Soekarno當初承認,通過街道來塑造城市形 象。他創建Tham-in-Soedirman軸,該軸將 獨立廣場(Taman Merdeka)與Kebayoran Baru(新城區)連接起來。沿這一軸將突出的 建築物和地標作為錨點,進一步成為都市發 展的雛形。隨後,在獨立廣場周圍建造了其 他重要建築,例如Istiqlal淸眞寺、印度尼西 亞銀行大樓、獨立廣場正中心的117 m高的 國家雕像,以及獨立廣場本身。

這個軸線連接雅加達中部和雅加達南部,是 首都雅加達的主要道路。沿路矗立著一座宏 偉的建築,進而使一個國家進步。

隨後Soekarno也對道路進行拓寬和建設。他 設想一條高速公路,將連接市中心和獨立廣 場周圍地區的政府中心,以及 Senayan 周圍 的體育和文化中心區。 這條路Jalan MH Thamrin是為後殖民時代 印度尼西亞的地標,並在雅加達繼續具有突 出的重要性。曾作為2018年亞運會馬拉松賽 跑項目的賽場。

25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建築發展 \ 傳統印尼建築

26

最早的南島建築為了應對印尼炎熱和潮濕的季 風氣候,建築形式是高床式的公用木材長屋, 例如Batak rumah adat和Torajan Tongkonan。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擁有共同的南島 人祖先,所以印尼的傳統民居與其他南島地區 的房屋有著許多共同特點。建築在設計上除了 能抵抗潮濕,傾斜的屋頂能使雨水快速排走, 也作遮陽抵抗炎熱。據當地人所言,一開始房 屋是掛在樹上的,這樣懸鏈線的屋頂能夠有效 承重,後來荷蘭傳教士的介入,讓房子造在地 面上。

Batak rumah adat(巴塔克建築)

\ 印度教佛教建築

8至14世紀偉大的印度教佛教王國的高峰時 期,許多大型而復雜的宗教建築建於爪哇。巴 厘式建築包含古代印度教佛教建築的許多元 素,大多數是來自Majapahit(滿者伯夷)建築 影響的遺產,Majapahit的建築師使用藤漿和 棕櫚糖漿來控制磚,使當地的神廟具有強烈的 幾何形式,其藝術裝飾精簡且有比例。

婆羅浮屠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 白話淸眞寺建築

十五世紀,伊斯蘭教成為印尼兩個人口最多的 島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的主要宗教。爪哇淸 眞寺在設計上受到印度教、佛教和中國建築影 響,使它有高大的木材、多層次的屋頂,與巴 厘 島 印 度 教 寺 廟 的 寶 塔 類 似 。

Menara Kudus淸眞寺

\ 殖民時期建築

16世紀至17世紀,歐洲列強在印度尼西亞的 大部分建築中都使用了石工。以前木材及其副 產品幾乎全部用於房屋建造,除了一些主要的 宗教和宮殿建築。最早的荷蘭定居點之一是巴 達維亞(後來更名為雅加達),在17世紀和18 世紀是一座加固的磚石城市。18世紀中葉的荷 蘭風格開始納入印尼建築元素並嘗試適應氣候 的殖民地建築。

27

荷蘭總督府


印尼·雅加達 \\ 城市發展的演變

\ 獨立後建築

Sukarno(蘇加諾)

1 9 4 5 . 8 . 1 8 - 1 9 6 7 . 3 . 1 2 28

Sukarno傾向以國際與現代建築建設國

家,使國家能與國際接軌。

右圖為The Wisma Nusantara Building, 建於1964年至1969年,用了現代建築的風 格。

Suharto(蘇哈托)

The Wisma Nusantara Building

1 9 6 7 . 3 . 1 2 - 1 9 9 8 . 5 . 2 1

Suharto 試圖重施荷蘭殖民政府的策略, 以「傳統」印尼建築來代表國家。

右圖為1975年開幕的印尼縮影公園,涵蓋了 印尼26個省區,展現了各個地方獨有的建 築 、 服 裝 、 舞 蹈 和 傳 統 特 色 。

印尼縮影公園 米南佳保族傳統房屋


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室內空間 有些由外國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則以截然不 同的手法運用印尼建築傳統,設計上參考爪哇 的傳統和本土建築物中的斜屋頂和斜面外伸式 結構。

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

29

印尼雅加達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的1、2號航 站建築是由Paul Andreu設計,將當地傳統建 築元素融合入對現代機場的構思。平面開展的 扇形佈局,旅客可經由諸多入口抵達候機廳 中。熱帶植被點綴在機場空間裡,從室內裝潢 則呈現出印尼藝術文化的多樣性。 Paul Rudolph為因應密集都市所設計的 Wisma Dharmala Sakti辦公室總部,其設計 特點是錯落有序的層層交疊,以及大型高層室 外空間,貫穿整座建築物的中庭部分,將當地 氣候和文化的元素綜合在設計中。

Wisma Dharmala Sakti辦公室總部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Liem Bwan Tjie 是第一位在荷屬東印度群島 工作的中國建築師。他出生於三寶壟的一個中 國土生華人家庭,是個富有的紡織品批發商。 家族和其他中國商界與荷蘭的紡織品製造商和 其他工業家有著良好的聯繫,因此成為許多父 母決定將孩子送到荷蘭深造的原因。

1910年,Liem 被送到荷蘭接受中高等教育, 接觸到「建築」而引發興趣,之後進入代爾夫特 的建築專業的工程學院就讀。在實習期間,與 Michiel de Klerk (阿姆斯特丹運動派的創始 人之一) 和Eduard Cuypers等當時的一些頂 尖建築師工作,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給Liem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印 象 。

30

| Liem Bwan Tjie (1891-1966)

1

1929年,Liem計畫要回到荷蘭東印度群島, 由於理念被視為左派,殖民當局不願讓他回到 家園。在國會議員 Loa Sek Hie在內的許多社 區領導人的爭取下,Liem得以歸國卻不能參 與政治活動。在年底被允許返回三寶壟,並在 他的家鄉三寶壟擔任建築師。對於鄉間別墅和 別墅,Liem Bwan Tjie 經常受委託設計整個 室內設計,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情。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在這些房子的建築中,他試圖將現代西方建築 與中國古老的建築和生活哲學結合起來,這給 了他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二戰結束後,Liem和他的家人前往雅加達, 由於他的建築和聲譽,他在印尼政府眼中脫穎 而出,他和其他幾位建築師被要求對各個島嶼 上的遭戰爭破壞的建築進行修復。 這使他的建築形式擴展到包括學校、研究所、 醫院、修道院、寺廟和教堂。他還受委託為兩 個部委建造辦公樓 他的顧客不再主要是中國 人, Liem Bwan Tjie 也嘗試在這些建築中實 現外部和內部的和諧結合。 他最大的客戶之一是位於三寶壟的 Oei Tiong Ham 集團公司。它的總公司在三寶壟,有著 古老的建築風格。 下圖左邊的照片是三寶壟的 Oei Tiong Ham Concern 的舊總部。而右邊的照片是由建築 師 Liem Bwan Tjie 新設計的 Oei Tiong Ham Concern 的辦公室,1930-31。

31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32

Ikada Stadium


在住宅的建築形式上,因應當地熱帶環 境,保留中國裝飾傳統的詞彙,使用了 許多帶有中國民族氣息的家具和裝飾元 素。 1950年代,以公共設施建築為主的年 代,顯示出他對現代建築的深刻理解。 現代建築中使用的建築材料,如混凝 土、鋼材和玻璃,在公共設施的規劃中 越來越重要混凝土和鋼結構的使用,在 獨立前時代仍在某些建築物中使用混凝 土和鋼結構。 獨立後,為解決土地不足、人口增加的 問題,建造大跨度建築系統,也增加建 物高度,這個時期建造的建築成為 1950年代後印度尼西亞現代建築的標 誌。

The Bo Djwan's residence, Malang

33

雅加達農業部辦公室,1960年

雅加達Intraport貿易公司的辦公樓和陳列室,1950年代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1927 年在塔帕努利的 HIS Narumonda、 1931 年在雅加達的 Koningen Wilhelmina 學校 (KWS) 和 1950 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範 布昆斯特學院完成了正規教育後,他隨後在巴 達維亞市政府工作,擔任過西加里曼丹坤甸的 總工程師(1937 年),並在 1965 年之前擔任茂 物市 DPU 的負責人。因於1929年看到巴達維 亞Koningsplein(地名,康寧斯普林) Pasar Gambir(甘比爾博覽會)建築物的設計,受到 了建築領域的啟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建 築和設計領域有了許多的偉大作品而聞名。

34

Friedrich Silaban設計 Istiqlal 淸眞寺建築的 成就而以 Bintang Jasa Utama 的形式獲得了 政 府 頒 發 的 公 務 員 明 星 榮 譽 獎 。

| Frederich Silaban (1912-1984)

2


\ Pasar Gambir

從1921年到1942年每年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 雅加達的Koningsplein舉行,以慶祝荷蘭威 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的生日。日 軍佔領印度後,該博覽會不再舉行。 Pasar Gambir設有數百個售賣工藝品、食品 和其他物品的售貨亭。它還舉辦許多活動,包 括歌唱比賽、舞蹈、電影放映、協會足球比賽 和彩票。大多數遊客是歐洲人和華人,也有富 有的當地人會到此參與。

1925年Pasar Gambir的鳥瞰圖

35

Gambir Market的售貨亭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 Istiqlal淸眞寺競圖

印尼宣布獨立四年後,引發了建造這座淸眞寺 的想法,1950年,由當時擔任印度尼西亞共 和國宗教部長的KH Wahid Hasyim主持會議 討論了建造一座淸眞寺的計劃,將淸眞寺命名 為Istiqlal,有自由和獨立的意思。 36

1955年,舉行全國淸眞寺設計大賽,是印尼 當時規模和聲望最大的競爭,經過評審團審 查,最終選出5位進入最終決選:

荷蘭總督府

1.第一名獲獎者:Friedrich Silaban 2.第二名:R. Oetoyo 3.第三名:Hans Groenewegen 4.第四名獲獎者:五名ITB學生 5.第五名:3名ITB學生

1955年7月5日,陪審團任命Friedrich Silaban為第一名獲勝者。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37

建造前面臨的困難

1.經費不足 從競賽中贏得冠軍的獎金是為建築師費用,但 在經費嚴重不足且很慢才發予獲獎者。 2.資金供應停止 直到1965年12月,由於沒有資金被迫停工, 也因價格和通貨膨脹的波動所致,造成成本估 算的問題,無法預測工作進度和建築成本。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38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以柱去支撐圓頂,為支撐直徑為44米的圓頂, 16個直徑76米的圓柱體分布在主建築角落作 支撐。 書法樣式的使用和歐式柱子和牆壁,是為中東 和歐洲建築風格的建築。

39

圓頂結構使用多面體方法,呈幾何形狀的,框 架使用西德的不銹鋼材料製成,重86噸,並在 外部塗上陶瓷。 減少牆面,讓這座淸眞寺雖然沒有空調系統, 空氣卻還是能夠流通,也使教徒在祈禱時,感 覺上跟神更為接近。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Soejoedi是一名活耀在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 中期的建築師。1964年,蘇加諾總統任命他 擔任雅加達國家建築的總建築師,因此被認為 是現代主義建築師和設計師的後殖民時期的第 一位本土建築師。 40

1928年出生於Surakarta (位在中爪哇的一座 城市)。年輕時,他支持民族主義的理想。在 獨立的革命時期,加入了Surakarta第17旅的 學生戰士,以抵抗1945年至1949年期間荷蘭 的軍事攻勢。當荷蘭人於1949年離開印度尼 西亞的隔年,Soejoedi在萬隆技術學院建築系 學習,而後作品被法國政府提名並獲得獎學 金,1955年去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因 想家的個人原因而未去就讀。 萬隆的教授Rommondt在荷蘭的代爾夫特技 術學院為他安排進一步研究,1957年卻因西 新幾內亞的政治局勢加劇了印度尼西亞和荷蘭 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多數學生被迫離開。最 終在1959年Soejoedi畢業於柏林工業大學。

3 | Soejoedi Wirjoatmodjo (1928-1981)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1960年,Soejoedi從德國回到了印尼,在擔 任講師工作期間為建築培訓奠定了基礎,並著 重於使用和探索用於建築結構和材料(尤其是 混凝土和建築材料)的現代技術鋼材結構。 1964年,蘇加諾總統(Sukarno)任命Soejoedi擔任雅加達國家首席建築師,這令他從研究 所找了一些同事和學生,在雅加達成立自己的 公司。 Soejoedi 相信建築現代性是擺脫殖民主義痕 蹟的工具。他融入印尼本土,而不是模仿傳統 的圖標、形式和風格,並尋找空間原則。他將 爪哇的空間範疇概念融入到他的設計中:外域 (jaba)和內域(njero)的平衡,以及從初級 (purwa)、中級(madya)和內在聖所(utama 或恩達勒姆)。 Soejoedi 的設計以純粹的幾何構圖為特色。 他把重點放在他建築的場地上,確保建築與場 地及其條件相協調。與 Silaban 的宏偉設計 (例如Istiqlal 淸眞寺)不同,Soejoedi 嘗試不

設計看起來過於宏偉或自大的東西。

Soejoedi意識到建築不僅僅是一件純粹的藝術 作品,而且還是一項在美學和人類體驗方面的 公共和功利性努力,例如:安全、舒適和健 康。在這方面,Soejoedi總是試圖開啟理性與 直覺之間的對話;對他來說,建築是人類能力 尋找對人類有用和美麗的東西的領域和遊樂 場。

41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42

DPR/MPR RI 大樓


印尼·雅加達 \\ 第一代建築師

Soekarno對「新世界秩序」的看法場地的設計 將視覺概念形象化為1966年8月Conefo會議大 樓。 1964年11月舉行競圖,由Soejoedi Wirjoatmodjo贏得並得到了Sutami的支持。他呈現 出一個獨特的等距穹頂中的建築模型飛機機 翼,成為一項獨特的作品。後做為DPR/MPR RI 大樓使用。 除了設計 DPR/MPR RI 大樓外,Soejoedi 的 另一項著名作品是位於西爪哇萬隆的咖啡餐廳 Braga Permai,名為 Maison Bogerijen。不 僅如此,他還幫助設計了位於雅加達 Jalan MH Thamrin 的法國大使館大樓,並設計了 印度尼西亞多個地區的城市規劃總體規劃。

43

Maison Bogerijen

Jalan MH Thamrin 的法國大使館大樓


印尼·雅加達 \\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北部的舊城作為雅加達的 商業和商業中心倖存下 來,而南部的新城 Weltevreden 將成為歐洲人 擁有寬敞家園和熱帶花園 並讓自己娛樂的地方。 44

因此歐洲人在這是最高 位,接著東方人、阿拉伯 人、印度人、印尼人是中 產階級,土著居民為最低 位且無法接觸任何休閒設 施。 商業區、娛樂區集中在北 邊,住宅區在南邊,城市 的其餘部分是貧困人口或 土著定居點,不規則形式 的 kampungs 在荷蘭東 印度公司(或 VOC)的整 個時代就已經存在,當時 該地區仍然是典型的農村 地區。


印尼·雅加達 \\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中間設計了一個廣場,因為是軍事中 心,致力於服務軍事人口。在這個廣場 上,有一個軍官俱樂部,星期天會有樂 隊在這裡演奏軍樂。 19 世紀中葉,在公眾缺乏積極的娛樂 活動的情況下,上層階級通過華麗的著 裝和行為來展示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像 是乘坐馬車、或騎馬遊行,這種行為是 一種休閒行為,展示自身社會力量和聲 望來影響社會上的其他人。

45


印尼·雅加達 \\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46

下層階級的休閒

中層階級的休閒


印尼·雅加達 \\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旅館外有許多被稱為 delmans 或 satos 的馬車等待載客進入巴達維亞。 Van Hogezand 在 1849 年的原始建築許可證也允許從 Stads Herberg 經營馬車租賃業務。 後來因為歐洲商人需往返南北,為了方便遷移,沿著路線建立了一條有軌電車。早期殖民時期的 運河曾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但現在仍被越來越多的道路所取代。

47

阿姆斯特丹門


印尼·雅加達 \\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期刊論文、書籍

Iwan Hermawan , Octaviadi Abrianto , 2020, Pola Tata Ruang Weltevreden dan Fungsi Ruang Kota, PANALUNGTIK 3(1):1-13

48

M.H. Dewi Susilowati ,URBAN DEVELOPMENT OF JAKARTA INDONESIA,Laboratories of Social-Economic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Tiyok Prasetyoadi、Mohammad Danisworo,2015,Global Cities in a Local Context-The Case of Indonesia‘s Urban Development,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EUIS PUSPITA DEWI, KEMAS RIDWAN KURNIAWAN, EVAWANI ELLISA,TRANSFORMATION OF CANALS IN COLONIAL BATAVIA Evawani Ellisa ,The Recreational Landscape of Weltevreden Since Indonesian Colonization Peter J.M. Nas,2007, Pola Tata Ruang Weltevreden dan Fungsi Ruang Kota

Amy Marku, mohammad widyarta, 2020, SPACE AND POLITICS OF EXHIBITION: SUKARNO'S UTOPIAN VISION IN GEDUNG POLA, JAKARTA, INDONESIA, ACAH2020

Johannes Widodo,2007,Modern Indonesian Architecture: Transplantation, Adaptation, Accommodation, Hybridization Handinoto Handinoto,2004,LIEM BWAN TJIE ARSITEK MODERN GENERASI PERTAMA DI INDONESIA (1891-1966),DIMENSI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32(2)

Bagoes Wiryomartono,2013,SOEJOEDI AND ARCHITECTURE IN MODERN INDONESIA:A Critical Post-Coloni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Volume 7 ,Issue ;177-185


印尼·雅加達 \\ 參考資料

Ojak Pasu P Simamora. Dra. Bedriati Ibrahim, M.Si, Bunari, M.Si,2018,BIOGRAPHY FREDERICH CYCLE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TIQLAL MOSQUE,JOM FKIP VOLUME 5

Yuke Ardhiati,2013,The Idea of “Architecture Stage”: A Non-material Architecture Theory,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SSN 1934-7359, USA,Volume 7, No. 10 (Serial No. 71), pp. 1323-1328 Judy Den Dikken, David Geneste, 2003, Liem Bwan Tjie (1891-1966) : westerse vernieuwing en oosterse traditie Scott Merrillees, 2012, Batavia in Nineteenth Century Photographs 網路資料

印度尼西亞的建築 https://tinyurl.com/yfp5lkac 蘇霍伊迪·維拉多莫喬-人物介紹 https://tinyurl.com/ygtvfsky 藉印尼當代建築再思「傳統」 https://tinyurl.com/yfngcrvg Wisma Dharmala Sakti辦公室總部 https://tinyurl.com/yhj92yry Cerita Seorang Frederich Silaban, Anak Pendeta yang Rancang Masjid Istiqlal https://tinyurl.com/ye7rfhl7 Friedrich Silaban ‘s Istiqlal Mosque-殖民建築的轉變視角https://tinyurl.com/yjtflsgc 雅加達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Jakarta 攝影紀錄

Batavia in Nineteenth Century Photographs https://tinyurl.com/yzewb2tz Greetings from Jakarta: Postcards of a Capital 1900-1950 https://tinyurl.com/yj79tf76

49


50


孟買

印度 Mumbai | India

51


印度·孟買 \\ 城市簡介

城市簡介

52

孟買(Mumbai)為 印度西部沿海城 市,為馬哈拉施特 拉邦首府(Maharashtra),土地面 積為603平方公 里。根據聯合國 2 0 2 0 年 Wo r l d Cities Report報 告顯示,孟買人口 達到20,411,000 人,僅次於首都德 里(Delhi)。人口 密度約33,849人/ 平方公里,位居德 里(Delhi)、加爾 各答(Kolkata)、 邦加羅爾 (Bengaluru)等印度四大 都 會 區 之 首 。 1700s初期,孟買 是位於印度洋上的 7座島嶼,住民從


印度·孟買 \\ 城市簡介

事初級漁業活動。歷經大英帝國殖民時期的政 治、經濟、文化、軍事的干預,開啟了孟買的 現代化歷程,這成就了現今城市輪廓,也奠基 孟買成為印度的工商金融中心、文化大熔爐的 基礎。 1

\從城市名看孟買發展脈絡

1995年以前,孟買(Mumbai)在國際上被稱 之為Bombay。孟買地名的演變脈絡眾說紛 紜,其中與地理環境較為相關說法為印度教濕 婆的妻子Mumbadevi轉世至漁村的神話故事 。當地漁民將Mumbadevi視為七座島嶼的守 護神,當地的「母親(bai)」。Mumbadevi化 身為人類時名為Mumba,因此當地人尊稱它 為Mumba Aai。孟買因它而得名。

到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自蘇丹手上佔領土 地,建立一座小型的貿易與漁業移民聚落。 地名由Mumbai轉變為葡萄牙文BomBahia (良好的港灣)。17世紀,城市由葡萄牙人轉移 英國人控制時,地名由BomBahia改為眾所皆 知的Bombay。 為什麼孟買於1995年由Bombay改為mumbai,再次改名呢?1990年代中期,印度掀起 去殖民化行動,印度教激進派系師婆軍 處除城市內的雕像、機構、道路等公共建設的 英文名稱,改以希瓦及(shivaji)命名,紀念印 的傳統文化。而1995年孟買從Bombay變成 mumbai,擁有揭櫫其文化、語言遺產的名稱 與認同。歷史學家吉楊·普拉喀什(Gyan Prakash)稱「透過改為印度風的街道與建築 名,以及正式將Bombay變成mumbai等作 法,後殖民的今日暗示自己控制了殖民時期的 過去。彷彿殖民昔日能夠從孟買 的歷史存在中漂白,成為一座適 合後殖民年代的大都會。」 (TristramHunt著,馮奕達譯, 2017) 地名的演變成為地方產業、信 仰、文化連結的證據。

53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城市發展的演變 \概述

54

16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前,孟買是一個由7座島 嶼形成的漁村聚落。直到17世紀英國抵達印 度,獲取官方授權的貿易專賣權後進階對印度 進行統治。孟買成為英國遠東貿易航線中的據 點之一。為因應殖民國擴展新市場、貿易路 線,以及大量原物料等需求,英國將會會議民 主制度(parliamentary system)、資本主義與 工業化城市建設(鐵路、工廠等)導入孟買,瓦 解印度固有的政治、經濟結構。對殖民國來 說,這種破壞是為了更好的統治,使印度成為 英國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附庸國[1]。工 業文明使大量人口往城內集中,造成生活環境 品質下降。1865年政府對孟買進行城市基礎 設施的改善(排水、照明等)。由此可發現, 英國殖民主開啟了孟買城市現代化歷程。 1947年印度獨立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總理 (Jawaharlal Nehru)致力於現代工業生產和都 市發展。他曾邀集多位國際級現代主義建築師 主持印度城市建設,以及支持本土建築師出國 留學,在在影響了印度獨立後的城市現代化發 展走向。

孟買城市範圍由南向北逐步擴展。早期漁民定 居於海灣(backbay),1650s-1850s英國東印 度公司統治時期,以bombay castle為中心進 行城內與周邊開發;1860s-1940s英國政府統 治時期,新城鎭隨著運輸系統沿線新生,孟買 城市往北拓展;1950s至今,印度獨立時期, 孟買城市二次向北拓展,形成大都會區。

1650s-1850s

1860s-1880s

1890s-1920s

Reference :Rahul Mehrotra Sharada Dwivedi,1995。 1 9 3 0 s - 迄 今 〈Bombay ; the cities within〉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55


1650s-1850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860s-1920s不列顚帝國統治時期

1686-建造Bombay Castle 1715 -建造城牆.城門 1708-塡海造陸計畫啟動 1833-專賣權終止 1850-美國內戰帶起棉花產業 1860-大英帝國直接統治

1930s-WW1戰後與獨立時期

\漁村聚落轉型為亞洲貿易中心

56

孟 買 原 是 由 7 座 島 構 成 的 漁 村 。 1500s中期,葡萄牙人抵達印度的西岸。蘇丹 聯合葡萄牙人抵抗被莫臥兒帝國併吞,因此葡 萄牙政府取得孟買港口的控制權。葡萄牙植物 學家Garcia da Orta向政府租借土地興建 Manor House,作為他的植物實驗室。1661 年,阿拉伯人摧毀建築,斷壁殘垣。這個時期 的孟買島,在葡萄牙人眼中是一塊價値不高的 土地。同年,英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公主結 婚,孟買成為陪嫁物,自此由英國政府 接管孟買。 1668年,英國政府將孟買以10英鎊/年轉租英 國東印度公司。握有印度貿易專賣權的英國東 印度公司由蘇拉特港(印度首座英國商館)遷移 至孟買,建立bombay castle作為行政中心。 這時期奠定了未來孟買成為亞洲貿易中心的地 位與價値。

A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57 A.1700s初期,英國 東印度公司於印度的 商館據點 B.孟買塡海造陸的範 圍演變

bombay castle

B

Reference A-學生繪製 B-Gazetteer of India, Maharashtra State,History of Bombay, Modern Period 1987


58

C

D


由1760年孟買計畫圖可發現,1686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以葡萄牙人遺留 下來Manor House為駐紮據點,建 立bombay castle作為行政中心; 1715年,修築防禦城牆,由北至南依 序設置Bazzer Gate、Church Gate、Apollo Gate等3個城門。 由1803年孟買計畫圖可發現, 城內基礎建設以提供行政、軍事、司 法、貿易等服務為主,滿足貿易、統 治務實性需求。法院(Mapla Por)同 時 也 是 孟 買 首 座 市 政廳。 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保護英國商人免 於海盜掠奪,以及與他國的貿易衝 突,極為重視海軍培訓與戰備建造。 這些在孟買計畫圖能以看見。

59

C.1760年孟買地圖 D.1803年孟買地圖 E.由上而下依序為Bazzer Gate、 Church Gate、Apollo Gate

Reference E-Gazetteer of India, Maharashtra State,History of Bombay, Modern Period 1987

E


商業活動集中在城牆內,使城外住民遷移至城 內。由1827年孟買計畫圖可發現,城牆內開 發密度變高。Hornby Vellard塡海造陸計畫 (1708-1838)將開發範圍向城外北側拓展,歐 洲官商與印度商人沿著新闢道路城郊移動,在 Malabar hill興建平房建築形成高級住宅區 域,遠離城內擁擠、髒亂的生活環境。 Bazzar

Gate城外北側增建Fort

George。

城牆內形成活絡的市街為Bazzar Gate St re et,報社、銀行聚集外,又因販售茶、糖、 雞蛋等日常必需品,又被稱為早餐集市。

60

F.1827年孟買計劃圖 G.Bazzar Gate St reet街景 H.Bombay green街景 I.1768 Bombay green 操兵場

Reference : G、H-Rahul Mehrotra Sharada Dwivedi,1995。〈Bombay ; the cities within〉 I-James Forbes 繪製,1812


I H 61 (上)Bombay green位在城牆區位中心 的一片綠地,銜接Bazzer Gate Street、Church Gate Street、Apollo Gate Street。綠地周邊圍繞著重要公共 機構,包含1718年St. Thomas Cathed r a l , 1833 年 新 市 政 廳 。 (右)綠地空間早期被規劃為士兵操練 場,1850s成為城內居民休閒聚集的處 所。Bombay green不僅在地理位置 上是城內核心,也成為居民生活的核 心。 新市政廳位於Bombay castle與 Bombay green之間,採用新古典主義 風格。新市政廳的位置與風格象徵大英 帝國的實力與權威。

I


1650s-1850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

1860s-1920s不列顚帝國統治時期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930s-WW1戰後與獨立時期

\城市現代化改革與擴張

62

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專賣權終 止,再加上工業革命、美國內戰等因素, 加速孟買棉花工業發展。工業化促使經濟急速 成 長 , 城 區 內 人 口 也 急 遽 飆 升 。 孟買原有的街道狹窄,到處都是坑洞、積水、 堆垃圾。1860s,大英帝國從英國東印度公司 拿回統治權後,派任Henry Bartle Frere主導 孟買城市改造,解決環境衛生、居住空間、工 業化需求等問題。藉由展現城市現代化能力來 重申帝國威權。 Henry Bartle Frere認為應該將孟買視為現代 性的商業城市進行規劃,而非精緻、宏偉的古 老城市。他利用城內排水系統、鐵路運輸、綠 地公園等都市規畫改善城市髒亂、擁擠問題。 同時致力郊區土地開發,透過拆除城門與城 牆,將城區核心與周邊新城鎭連接起來,打造 可通勤的城市,緩解城區人口爆炸情形。

1862-鐵路工程啟動 1863-城市現代化改造 1869-蘇伊士運河開通 成為遠東航線重要據點 1885-國大黨成立 1914-WW1


1893年 孟 買 地 圖

1860s起,大英帝 國透過上下水道系 統、交通系統、綠 地公園等都市規畫 手段來解決城市骯 亂、擁擠問題,同 時利用公家機構、 博物館等建設,展 現引領印度走向現 代 化 的 實 力 。

63


城牆拆除後城市發展空間向城外擴張。拆除後的空間運用於Esplanade Marnt Road(經 Church Gate)和Hornby Road(經Bazzer Gate)街道拓寬,成為孟買南北向的重要幹道之 一。擴建區的幹道沿線新建高等法院、大學、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展現城市現 代化改革的實力與成果。

64


65 (右)Backbay沿岸新建Queen Rd.與 鐵。鐵路主要為Marine Drive塡海造 陸工程運送建材。 (上)19世紀Queen's Necklace Marine Drive尙未成形。

Backbay


(下)1865年Henry Bartle Frere拆除城牆、城 門以因應都市過度集中所產生的問題外,也象 徵孟買將成為一個開放、繁榮的商業城市,不 在具備軍事要塞身分。城牆拆除後的空間用於 街道街道拓寬。街道寬度至少30英尺,設置人 行道與電車軌道。

66

(上)鐵路與有軌電車猶如孟買城市裡的微血 管,銜接原料產地、國際輸出港,以及塡海造 陸計畫所該發的新興城鎭,加速孟買的棉花工 業發展。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孟買成為 世界海運航線中的重要據點。維多利亞火車站 (Victoria Terminus)於1888年才完工。 有軌電車沿線的Byculla為印籍無產階級所形 成的城鎭,被稱為黑城鎭。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城牆被拆除後,Bombay green改建為Elphinstone Circle。由它延續城市核心的地位與意 義,且更強化了東西、南北軸線。南北軸線端點分別為維多利亞車站(Victoria Terminus)、印度 門;東西軸線端點分別為市政廳、塡海造陸所形成的Backbay。

67


Dr. Bhau Daji Lad Museum於1871年完工, 是孟買首座博物館,也是座採用鋼鐵建材的建 築。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結束後,孟 買行政長官聯合印度商人興建一座經濟產物博 物館,展示印度西部的原物料及工業生產方 式,並收藏印度與東方殖民國的工業化下的經 濟產物,展現大英帝國在技術、工業的進步。 此外,也藉由與印度商人合作的機會,證明印 度商人對皇室的效忠。

68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市場是城市衛生環境的改革行動之一。Crawford Market於1869年完工

69


1911年為了迎接喬治五世來訪印,興建Gateway of India和Prince of Wales Museum。 當皇室由Gateway of India進入孟買,直接銜 接Esplanade Marnt Rd.、WellingtonRd(城牆拆除且拓寬的街道),沿途現代化建 設展現彰顯大英帝國在殖民地的統治能力。 Gateway of India於1924年完工。為孟買門 戶。是座融合古羅馬與印度文化元素。 Prince of Wales Museum於1922年完工。

70


印度·孟買 \\ 城市發展的演變 《Three Colonia Port Cities in India》研究結果顯示,棉花工業與國際港口地位提升,使孟買城 市的鄉村移入人口數大增。殖民政府種族主義情懷下,孟買空間出現分割、標籤化現象。 1911孟買城市空間產生分隔: ¶舊城區以南為歐人居住帶,人口密度低;以北為印度人居住帶,人口密度高,被稱黑城鎭。 ¶印度權貴階級居鄰山區;中產階級居住於山和碼頭間的Girgaon,而無產階級居住碼頭區。 ¶舊城區內區分為歐洲人社區、印度商人社區。

71


1650s-1850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

1860s-1920s不列顚帝國統治時期

1930s-WW1戰後與獨立時期

\ 非帝國主義的城市現代化

72

1930s孟買的經濟、人口攀升,城內高樓住 宅、辦公大樓與私人平房的建案隨之增加,而 經濟條件較佳的印度商人、菁英則逐步移居城 郊外的Back Bay、Haji Ali Bay、Mahim Bay地區,打造濱海住宅區。這裡的建築不延 續城內維多利亞時代哥德式與印度-撒拉遜式 建築風格,它另尋Art Deco風格,並結合當 地氣候、文化等條件,創造出Bombay Deco。 當代民族主義思潮掀起,這是城市為脫離帝國 主義思維尋求現代化新孟買的方式。身為印度 商業、金融中心的孟買,由印度商人主導現代 化城市開發,出現許多著重裝飾的、華麗的 Art Deco建築,以及電影院、俱樂部等娛樂 性建設。

1939-WW2 1944-鐵路工程啟動 1947-印度獨立 1948-推動國有化.工業化發展 1955-行政區向北擴展 1971-新孟買大都會區


1945年孟買地圖: (左)1880行政範圍; (下)1920新增的行政範 Bombay Deco被運用在 許多建築設計中,包含 住宅、旅館、電影院、 銀行等建築。在富裕階 層、中產階層社區(Bandra、Shivaji Park、)中 能發現Bombay Deco建 築風格。

73


1 8 8 0 Back bay-Marine Drive塡海造 陸計劃起於1919年,建造過程 不順利,直到1930s,Marine Drive才發展起來。Marine Drive周邊許多建築是由印度人 資助建造完成。 Backbay周邊土地開發訂定特 殊規範。(右)建築限高為5層 樓,顏色、構造受到規範。道 路設有停車空間與人行空間。

74

1 9 9 0


75


Bombay Deco特色

¶RC建築 ¶樓高限制為6層樓 ¶建築立面朝Oval Maidan或濱海 ¶流線型、對稱、顏色鮮豔 ¶裝飾板具有幾何紋飾 ¶部分建築採用玻璃、金屬元素

76

Soona Mahal(左)與Shiv Shanti Bhuvan (上)皆是1930年代Bombay Deco公寓。一 樓皆為商店,二樓以上為住宅或商辦。


77

Brabourne Stadium於1937年完工。是印度第一座永久性運動場館。設有3層樓的觀看臺,其設 計帶有圓形山牆面的art deco結構和port-hole 窗戶,並採懸臂式屋頂。觀看臺牆面為鑲有木 板,地板為裝飾性大理石。


(左)STRUCTURE PLAN OF GR. BOMBAY

1955年,自然人口與社會人 口持續增長,為解緩人口壓 力,孟買再次擴張,行政區 延伸到Thane district、 Salsette、Dahisar、 Mulund 、 Mankhurd。 現今孟買行政區已形成。

78


79 1971年,Maharashtra政府提出 新孟買都市計畫。 由Charles Correa建築師主導城 市開發。新孟買由數個衛星城鎭 組成,目的為緩解孟買工商業發 展空間不足、勞動階級住房不 足、貧民窟等問題。孟買大都會 區形成。


印度·孟買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Charles Mark Correa出生於Mumbai, 1949-1955年留學於美國密西西根大學與麻省 理工學院。 ¶1958年返國,於Mumbai成立建築事務所 ¶1970-1975年主持Navi Mumbai城市規畫 ¶1984年創建Urb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1985年擔任國家城市建設部主席。

80

1 | Charles Mark Correa (1930-2015)

他是印度獨立後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他致力於 解決第三國家因城市發展所引發的貧困問題, 以及善於運用現代建築詮釋傳統文化、生活模 式。60年的建築職業生涯中,他在印度建造了 超過100座建築,建築類型涵蓋甘地紀念館、 公共機構、低價公共住宅,以及Navi Mumbai、Delhi城市規劃。晚年他榮獲許多國內外 多項獎項,如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Gold Medal(1984)、Ind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Gold Medal(1987)、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 Gold Medal(1990)、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from the Japan Art Associa tion(1994)


\ Sonmarg Apartments Sonmarg apartments建造於1961-66 年,是Charles Mark Correa首座RC 高樓層建築。 他的設計理念為: ¶因應孟買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 ¶可提供低收者居住空間 ¶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印度經濟價値 ¶高密度住宅也能擁有獨立花園

81

A


82

B Charles Mark Correa為了達到上述理念, 他在主要活動空間設置陽台。此陽台形成一道 防曬、防雨的緩衝防護空間帶,猶如印度傳統 廊道般,以因應孟買多雨、豔陽的氣候。 每一層樓只有2個單元公寓,每個單元有3面牆 設置對外窗,使室內採光佳且空氣流通。 Sonmarg apartments成為孟買其他現代公 寓建造的範本之一。

A.Sonmarg Apartments B.室內防曬、防雨緩衝帶設計 C.臥室的防曬、防雨緩衝帶設計 sourse :A.B.C -Krithika Prakash,2012。


\ Kanchanjunga apartment

Kanchanjunga apartment建造1970 -83年,是一座28層樓的RC高樓層住 宅。Charles Mark Correa為了最大 程度地保留周邊的傳統村落,採高樓 層建築模式。 每一層樓設有6.3m高的懸臂式陽台。大 樓電梯與其他公共設施設置於建築核心 位置,以抵抗橫向載荷的主結構 元件。

83

E A


Charles Mark Correa巧妙地利用錯層手法 規劃出擁有3~6間臥室不等的4種類型的公寓 單元,且利用2層樓高的懸臂式陽台避免陽光 直射室內空間,也透過大尺寸開口增加室內空 間的通透性。另外,利用水平位移規劃模式, 減少太陽和季風雨對高樓層單元的影響。

B

84

C


印度·孟買 \\ 第一代建築師

Kanchanjunga apartment為 因應風系皆為東西朝向,同時 也享有最棒的海景。南北朝向 則為受到豔陽與季風影響。

85

A.Kanchanjunga apartment B.錯層與大尺寸開口設計,增 加室內通透性 C.4種類型的公寓單元 D.風、雨、陽光的路徑 sourse :A.B.C D-rosslabindia,2010。〈Charles Correa-Kanchanjunga Apartments, Cumballa Hill, Mumbai, 1970-1983〉 D


印度·孟買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Achyut Kanvinde出生於Achra,就讀 J. J. School of Art期間在 Patki and Dadarkar建築公司學習。1946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 留學,為現代主義大師-Walter Gropius門下 學生。 ¶1947年返國,加入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政府組織,規劃 New Delh、 Roorkee、Pilani政府機構 ¶1950年於New Delh合資開設事務所

86

| Achyut Kanvinde (1916-2002)

2

他是印度獨立後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建築作品 注重空間機能與社會價値,並強調建材原料與 結構元素,為印度粗獷主義建築發展史上重要 人物。他在印度建造了超過500座建築,建築 類型涵蓋公共機構、工廠廠房以及教育單位。 晚年他榮獲許多國內外多項獎項,如Padma Shri(1976)、IIA ‘s Babu Rao Mhatre Gold Medal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1985)、 Great Master’s Award, JK Industries Ltd (1993)。


\ 1950s-1970s作品 in Mumbai

1947年印度獨立,尼赫魯政府採西方的現代 化、工業化模式發展國家建設與經濟,喚醒民 族認同,讓國民相信政府能引領印度走向現代 化社會。在這背景下,Achyut Kanvinde為 孟買建造公共機構、工廠廠房以及教育單位。

University of Mumbai 1966年完工。Kalina 校區

D

87

The Synthetic and Art Silk Mills' Research Association 1958年完工。人造紡織工業研究機構

Nehru Science Centre 1978完工。印度最大的互動型科學中心

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1956完工。數學和科學研究機構

C

A


88 B

\ Nehru Science Centre Nehru Science Centre於1978完工。原計畫建造印度第一座科技博物館,最終因應全球時代趨勢 的潮流,設立印度最大的互動型科技中心。Nehru Science Centre提供靜態的科技展覽、動態的 科技互動遊戲,也提供科技教育推廣課程。


E

Achyut Kanvinde以不同模組單元錯層模式,使Nehru Science Centre 建築群安穩坐落於不同坡向的地形上。建築主體由六角形 RC建築組合而成,其中心通風軸作為建築結構支架。 建築體積垂直向上堆疊,在視覺上展現逐級而上之感。建築立面充 分展現建材原料與結構元素;利用陽台、廊道和樓梯設計解決通 風、高溫、採光問題。

A.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B.Nehru Science Centre C.The Synthetic and Art Silk Mills' Research Association D.University of Mumbai -Kalina校區 E.Nehru Science Centre室內空間 F.Nehru Science Centre廊道.樓梯設計 G.Nehru Science Centre衛星圖

sourse : A~D-Aζ South Asia website。〈Achyut Kanvinde Chronology of Works 〉 E~F-Sandhya Singh,2018。〈Nehru science centre , mumbai〉

89

F

G


印度·孟買 \\ 第一代建築師

由Charles Mark Correa和Achyut Kanvinde兩位 建築師的學經歷與返國建築作品,發現印度第一代建築師具 有以下特質:

90

¶1947 年印度獨立,在Nehru總理致力於推行現代化、工 業化發展的時空背景下,他們是國內首批前往歐美留學,學 習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理念與技術的建築系學生。 ¶民族主義發展之際,他們能將從小熟悉的傳統文化,與留 學習得的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思維相結合,找尋出一種能因應 現代化、工業化需求,又能同時兼顧印度氣候條件、傳統文 化和生活方式的建築型式。


91


印度·孟買 \\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書籍、雜誌資料

H-Rahul Mehrotra Sharada Dwivedi(1995)。Bombay Bombay:EMINENCE DESIGNS PVT LTD。 92

:

the

cities

within。

Tata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2013)。The City Produced - Urban Development, Violence and Spatial Justice in Mumbai。Bombay:Centre for Urban Policy and Governance-School of Habitat Studies-Tata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Tristram Hunt(2017)。帝國城市: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馮奕達譯。臺北:蔚藍文化 出版社。 汪 永 平 , 張 敏 燕( 2 0 1 7 )。 印 度 現 代 建 築 從 傳 統 向 現 代 的 轉 型 。 南 京 : 東 南 大 學 出 版 社 。 期刊/論文資料

杜英(2003)。試析印度現代化分期與特點。歷史教學問題,2,42-48。

王毅( 1999 )。大師及其後的印度建築 印度現代建築發展評述。世界建築,8,28-33。 戴路等人( 1999 )。印度与西方現代建筑的對話-。世界建築,8,34-39

John Browder, Chair, all(1998)。The Urban Social Pattern of Navi Mumbai, India。 Master's thesis 。


網路資料

Architectuul查詢系統(2021查閱)。Charles tect/charles-correa Architectuul查詢系統(2021查閱)。Achyut tect/achyut Kanvinde

Correa。取自http://architectuul.com/archi Kanvinde。取自http://architectuul.com/archi

B.K., Tanuja, and Sanjay Kanvinde(2016)。Achyut Kanvinde Chronology of Works。 取自 https://architexturez.net/doc/az-cf-182208 Rosslabindia(2009)。Charles Correa-Kanchanjunga Apartments, Cumballa Mumbai,1970-1983。取自https://identityhousing.wordpress.com/2009/12/03/ charles-correa-kanchanjunga-apartments-cumballa-hill-mumbai-1970-1983/amp/

Hill,

Krithika Prakash(2012)。Charles correa。取自https://www.slideshare.net/krithika211/charles-correa-14660729

OldMapsOnline(2021查閱)。Mumbai/Bombay。取自 https://www.oldmapsonline.org 教育部大市集網站(2021查閱)。英國東印度公司。 取自 https://market.cloud.edu.tw/resources/web/1659730 NYTtravel新視線(2021查閱)。孟買,Art Deco瑰寶之城。 取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89028257

Art Deco Mumbai Trust(2017)。The Making of Marine Drive。 取自 https://www.artdecomumbai.com/research/the-making-of-marine-drive/

93


94


南韓

首爾

Seoul | South Korea

95


3

5

7 1112 10

2

9 1

8

8

96

6.高麗大學寶成學院 7.朝鮮日報社 8.明寶劇場 9.Sami大廈 10.法國駐韓大使館 11.聖公會堂 12.奧林匹克紀念塔 4


6

8

97


南韓·首爾 \\ 城市簡介

城市簡介

98 5

韓國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北起黃龍山縱 貫東海岸的太白山脈是韓國最長的山脈,作為 韓半島南部的分水嶺。韓國為單一民主且高密 度的國家,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人口分佈不平均,人口大多數居住在城市


南韓·首爾 \\ 城市簡介

\韓國建築發展

6

99


南韓·首爾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城市發展的演變 \殖民時期

20世紀初,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爭奪對朝鮮 半島的控制權。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於 1905 年佔領了朝鮮半島,並在五年後正式吞 100 併了它。經過35年的殖民統治,韓國成為一個 工業化國家,但其人民卻遭到日本人的殘酷鎭 壓,日本當局試圖抹殺其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特 徵,使韓國人成為日本人。 然而,日本也為韓國帶來了工業發展的開端,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韓國建立了鋼鐵、水 泥和化工廠等現代工業,特別是在煤炭和水力 發電資源豐富的半島北部。到 1945 年 8 月日 本殖民統治結束時,韓國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 亞洲第二大工業化國家。

\分裂的朝鮮

日本在二戰結束時向盟國投降導致朝鮮半島出 現了新的、出乎意料的發展:朝鮮分裂成兩個 獨立的國家,一個在北方(朝鮮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國,朝鮮)和一個在南方(大韓民國、韓 國)。在戰爭的最後幾天,美國和蘇聯同意共 同接受日本在朝鮮的投降,蘇聯佔領北緯 38 度線以北的朝鮮,美國占領南緯。 1948 年 8 月 15 日,一個親美政府在首爾成 立,三週後,一個親蘇政府在平壤成立。兩國 政府在 38 度線之間形成了極度緊張的局勢。 1950年6月25日,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入侵 南方,企圖以武力統一半島。在聯合國的旗幟 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向韓國伸出援助之 手。1953 年 7 月,戰爭結束。 自1948年韓國成立以來,美國在政治、軍 事、經濟上持續與韓國保持密切的聯繫。


\韓國現代性

自 1953 年以來,韓國除了受到美國 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日本的影響。與許 多其他國家一樣,美國流行文化在韓 國也佔有重要地位。對於1910年至 1945年日本殖民時期的朝鮮社會,重 要的是必須理解和認識傳統與現代。 在日本殖民時代,韓國人試圖保持傳 統價値,以恢復其民族身份。

早期殖民首爾(1908-1912)的街景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朝鮮現代過 渡時期,必須特別注意傳統與現代性 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和過程。在韓 國,日本帝國主義擴張期間,迅速引 入了西方建築,卻忽略了韓國的當地 建築和傳統建築方式。

韓國社會自 1960 年以來發生了重大轉變

101


南韓·首爾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900首爾城市空間結構

102

首爾自 1394 年以來一直是韓國的首都, 當時朝鮮王朝(1394 年至 1897 年為朝鮮 王國)的第一位國王李成桂將政府所在地 從開京(今開城)遷至首爾。從那時起,這 座城市一直是韓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 文化中心。日本殖民後,日本帝國更名京 城府,而不是漢城府。 首爾位於一個盆地,四座山脈在基本方向 上環繞著。它是一座傳統的城牆,有四個 主城門和四個連接內城和郊區的小城門。 在首爾的中北部,有兩個主要的宮殿:景 福宮和昌德宮。位於市中心的鐘路街形成 了連接東門和西門的主要東西軸線。由於 地理和風水理論的原因,首爾沒有中央南 北軸線。取而代之的是兩條主要街道:連 接鐘路街和南門的南大門路和連接鐘路街 和景福宮的玉城街(今世宗路)。玉城街是 首爾的政治和行政中心,位於朝鮮王朝的 正宮前。

鐘路街是商業和社交中心,有許多商店。 南大門路通向首爾南郊的龍山,南門有一 個河港。宮殿、神社、官署等主要設施位 於鍾路北側,商業設施則位於鍾路、南大 門、忠溪溪及南門和西門外。 大多數貴族和皇室成員居住在北村(首爾 北部),忠溪溪以北。貧窮的貴族和中產 階級住在南村。北村的環境比南村好得 多,因為該地區排水良好,陽光充足,交 通便利。


南韓·首爾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7世紀以來,首爾人口不斷增加,首爾的 城市化和商業化發展迅速。1876年對外開 放港口後,西方文明開始影響這座城市。 1882年後,外國人獲准在首爾居住。 在 1880 年代,外國使館建築在首爾西部 和南部建造。西方人居住在慶雲宮附近的 貞洞區。中國居民居住在城市南部水平橋 附近,靠近鐘路街(首爾的主要購物街)。 日本人居住在南山北部的神谷區,與貞洞 和水平橋地區不同,這裡沒有任何政治或 經濟優勢。

1880年代之前,首爾只有一層的韓國傳統 建築。隨著外國人開始在這個城市居住, 他們在自己的住宅區引入了外國風格的建 築。首爾開始出現了紅磚建築。這樣的建 築雖然為數不多,但洋房的建設卻改變了 城市面貌。 此外,不斷增長的人口和不斷增加的人口 密度使城市環境惡化,外國人和韓國政府 於 19 世紀後期開始進行現代城市基礎設 施和城市規劃。

103


南韓·首爾 \\ 城市發展的演變

\日裔聚居地

在日本佔領之前,首爾是按照中國傳統城市建 設原則建造的城牆。其城門都面向北、南、 東、西。政府設施位於兩個城市的北部。首爾 原市民中心在城牆內。1910 年,在日本殖民 104 者首次入侵首爾南部 28 年後,首爾終於成為 日本的殖民城市,首爾從日本殖民者的入侵開 始轉變為殖民現代城市,逐漸擴展為傳統的市 民中心。 日本人從 1882 年開始在首爾居住,但當時日 本居民只有 40 人。中日戰爭後,日本人口從 1895年的848人增加到1896年的1839人。日俄 戰爭後,隨著日本居民數量的增加,日本人定 居區也擴大到了首爾南部地區和首爾城牆外的 龍山地區。 日俄戰爭後,龍山成為首爾的第二個日本定居 點。1904年,日軍在龍山大量徵地用於軍用 和修建鐵路。他們在鐵路周圍修建了許多設 施,包括火車站、醫院、學校和官邸。1904 年以後,龍山的日本居民人口迅速增加。

龍山的發展改變了首爾的空間結構。龍山與外 舊首爾相連,位於首爾的西南側。當現代化和 殖民進程開始時,龍山成為鐵路運輸中心和首 爾的第二個日本人定居點,透過改善龍山和首 爾南門之間的道路和拆除首爾南門周圍的部分 城牆來改善交通條件。 1912年的城市改善計劃包括通往龍山的道 路;1914 年,大首爾正式將龍山地區包括在 內 。因此,首爾以城市結構為特徵,其中一 個新城從傳統的城牆中突出。


\混合居住區

在首爾,日本人在首爾市中心的南村和龍山地 區占主導地位。此外,前西門、光化門街和慶 城大學周圍的村莊構成了一個混合住宅區。 日本殖民城市的獨特之處在於擁有來自不同社 會和經濟階層的大量殖民者。

105


\1895-1901城市改善計劃

1895年,首爾政府開始改善城市道路並 修建新道路,1895年拆除南大門路和鍾路街 的違章建築。1896年,修復了南大門和鍾路 街,慶雲宮周圍的道路1897年後成為大韓帝 國的主要宮殿。

由於 1895 年至 1897 年間實施了城市改善項 目,慶雲宮周圍的道路系統已建成,並準備在 1899 年引入新的交通設施,例如有軌電車。 但 1901 年之後,由於經濟困難政府的城市改 善項目不得不停止。

\1912城市改善計劃

106

1910年後,漢城正式名稱由漢城府改為京城 府。1912 年,京城土木事務所頒布了京城城 市改善計劃,著手拉直和拓寬 29 條線路。 1919 年進行了修改,增加了 15 條線路。最初 的京城城市改善計劃有兩個主要特徵:呈南北 向5條街道、東西向4條街道的網格體系,以5 個中心為中心的放射狀道路體系。

東西走向的道路,除了第 6 路 之外,旨在連 接嫦娥宮和宗廟,自朝鮮時代以來一直是主要 的城市道路。相較之下,除了南大門路外,南 北走向的道路都是新的。與圍繞東西向道路組 織的漢城府道路系統形成對比,京城城市改善 計劃通過建設新的南北主幹道。


項 在 。 改

\1936 年之前的首爾城市規劃轉型過程

在 1910 年代,京城城市改善計劃的重點是改 善連接村莊與南部(許多日本人居住的地方) 與北部傳統中心首爾的街道。

1919 年最初的計劃修改後,其主要重點是改 善鐘路街以北的街道。由於政府設施,包括 JGGK 和 Keijofu 辦公室,從南山山搬遷到首 爾市中心。因此,首爾的市民中心從殖民初 期 JGGK 辦事處所在的南村遷至北村。1919 年的修訂計劃還包括通往首爾郊區的出境道 路,如麻浦和龍山。

下面的地圖可以發現首爾城市規劃,擴大到 包括西南地區。京城城市改善計劃一直作為 首爾的基本城市規劃圖發揮作用,直到 1936 年大京城計劃公佈。 在日俄戰爭之後,殖民項目眞正開始之前, 許多日本商人在首爾定居並建造了社區。日 本政府設施於1910年臨時設在日本人定居點 附近。

107


\首爾的光化門林蔭大道

Taihei Boulevard 建於 1912 年,當時在首爾 實施了京城城市改善計劃。太平大道與光化門 大道北端相連。這條新街通過一條簡單的林蔭 大道將景福宮與南門連接起來。

Taihei Boulevard 是首爾第一條綠樹成蔭和 現代化設施的街道,。1913年至1918年間, 隨著太黑大道的建設,光華門廣場(位於鍾路 街交叉口)擴建。1924年,首爾市政府從南大 108 門街遷至太黑街。

1926 年,JGGK 辦公大樓經過七年的建設(始 於 1919 年)終於開放。於是光化門大道的改 善工程開始了。景福宮正門光化門移至宮東 側,林蔭大道加寬到 62 m,為電車線路騰出 空間並沿兩側種植行道樹。

(a)JGGK大樓建設前的光化門大道(來源:首爾歷史博物館[ 38 ]),(b)光化門拆除後的光化門大道


在 1920 年代後期,光化門和太平大道成為現代市民中心,街道兩旁是西式辦公樓。

109


\1936年慶城的擴張

110


111

\1942

\1946


\韓國現代主義之獨特性

在韓國,日本帝國主義擴張期間,迅速引入 了西方建築,而忽略了韓國的當地建築和傳 統建築方式。韓國現代主義的獨特之處在於 其建築與東亞鄰國互動。

1876年的《日韓條約》在影響韓國現代建築方 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韓國向外國開放港口 後,並以景福宮擴建(1865)為終點,西方風格 的建築開始認眞流入韓國。 112

在1910年至1945年期間,韓國被日本殖民了 36年。日本在19世紀中葉採用了西方文化, 並比韓國更早開始了現代化。因此,韓國不 僅透過西方文化還透過日本的“西方”文化實現 了現代化。

1876 日韓條約

黃金時代

影響韓國現代建築

1910

殖民時期

日本佔領朝鮮半島

受西方+日本文化的影響

1945 日本戰敗

戰後時期

刺激本土建築


\1960年韓國社會的轉變

韓國社會自 1960 年以來發生了重大轉變。經 濟奇蹟、人口轉變、城市化、家庭生活的變化 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構成了轉變的主要特徵。 1960年李承晚政權因學生力量垮台,一年後 朴正熙領導的軍事政權成立。1962 年,軍政 府大力推動經濟增長和人口控制。

在經濟擺脫傳統停滯之前,韓國是世界上最貧 窮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匱乏,人口壓力迅速 增長。1960 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値約為 80 美 元,大約 100,000 平方公里(62,000 平方英 里)的土地上居住著 2500 萬人。

此外,韓國在 1945 年從日本 35 年的殖民統治 中解放出來後,被分為兩個政治實體, 1950-53 年的內戰(朝鮮戰爭)更加確定了分 裂。 傳統上,大多數韓國人從事農業。但殖民政權 的剝削性農業政策導致在整個殖民時期,貧窮 的佃戶和農場工人流向日本、滿洲和朝鮮半島 的城市。城市人口從 1915 年佔總人口的 2.8% 增加到 1944 年的 13.2%。

113


\戰後韓國建築的現代化

自 1960 年代世界建築發生轉變以來,韓國建 築的現代運動與西化有關。 由於戰後建築材料有限、施工方法簡陋和修復 技術有限,韓國建築的特點更多是混凝土的表 114 現,而不是概念和哲學表達。

雖然在這個複雜的殖民環境中,韓國現代建築 師的活動非常有限,但還是有少數韓國現代建 築師在韓國朝鮮積極實踐他們的設計。

20世紀初,在首爾建造西式現代建築時,由於 經濟增長刺激了新的文化消費的興起,因此建 造了許多文化建築,如劇院,咖啡店和其他類 型的現代娛樂場所。

在日本殖民時期,大部分現代建築都是由日本 和西方建築師設計的。Gil-ryong Park 和 Dong-jin Park 是第一代接受現代主義在韓國 教育,他們積極設計具有西方現代主義思想的 韓國現代建築。

當一些韓國建築師從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學習 歸來時,西方在實踐和教育方面對韓國建築發 展的加速影響開始變得更加淸楚。 儘管建築現代主義的確起源於西方,但韓國建 築現代主義的本土特色不可忽視。

此外,他們試圖在西方建築和日本化的西方建 築的背景下體現韓國現代建築。這些努力形成 了韓國在地現代建築的特點,並以韓國本土現 代建築師⸺衶Gil-ryong Park(朴吉龍)、 Dong-jin Park(朴東進)為代表,他們試圖以 韓國傳統建築為基礎,將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 融入韓國建築中。


南韓·首爾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Gil-ryong Park 是在韓國接受現代教育的第 一代人,他積極設計韓國現代建築與西方現代 主義,也是韓國現代社會在現代主義與傳統之 間工作的代表性建築師之一。 1919年,樸吉龍畢業於1916年創辦的慶城工 業專科學校。1922年,這所學校更名為慶城 工業專科學校。樸吉龍是這所學校的第二位畢 業生,也是建築系的第一位畢業生。 畢業後,1921 年 1 月至 1932 年 7 月,他在 朝鮮總督府(朝鮮總督府)擔任工程師。1932 年,他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 Park Gil-Ryong Architectural 1932 年在鐘路 종로(首爾中心區)設計,這是第一個由韓國本 土人管理的韓國建築事務所,也是第一個由韓 國本土人管理的韓國建築事務所。

|

Gil-ryong Park(1898-1943)

1

在慶城(1910 年至 1945 年的首爾舊名)實習 期間,他不僅積極參與建築領域的各種組織, 還積極參與了科學藝術協會等建築以外的領 域。從1933年6月10日起,1942年朴吉龍在梨 花女子專科學校任講師。1943年4月27日病 逝,終年46歲。

115


他在首爾進行了各種項目,包括百貨公司、學 校、辦公室、商店、房屋和重要建築。此外, 他對韓國建築的一些特殊領域很感興趣:近代 朝鮮暖炕(韓國地暖系統)的改進和朝鮮住房改 革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以發表關於這些問題的 出版物而聞名。

116

朝鮮人壽總部大樓

他在慶城設計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建築。 1929 年以城北洞的紅磚“西式”建築為起點,1930年 代主要設計四、五層的公共建築、銀行辦公室 和商業建築。 代表建築: 1930年朝鮮人壽總部大樓 慶城帝國理工學院 1931年鍾路百貨 第一銀行南大門分行 1935年華信百貨 1937年慶城女子商業學校(首爾女子商學院) 1937 | 1938年朴魯秀故居

慶城帝國理工學院

代表刊物: 《論傳統住宅的住宅改革》 《論住宅改革》

慶城女子商業學校


華信百貨

朴吉龍使用現代材料,如鋼筋混凝土和磚,體 現了現代建築理念,並開始使用模塊化系統, 當時在韓國傳統房屋中並不常見。 他在 1930 年代每月出版幾本公共雜誌,特別 是 朝鮮建築(Joseon Architecture)。此外, 他還出版了公司自己的建築雜誌《論傳統住宅 的住宅改革》,1933 年第 1 號和《論住宅改 革》,1937 年第 2 號傳統住宅,旨在教育公眾 了解現代建築。

透過他的出版物,朴吉龍試圖保留朝鮮的審美 或朝鮮文化的特徵。在韓國,朴吉龍的建築被 認為是“現代”和“傳統”建築, 他的建築反映了 結合“現代主義”和“功能主義”。他也是第一位 仔細審視傳統韓式房屋的韓國建築師。 第一銀行南大門分行

朴魯秀故居

117


\華信百貨(1935)

華信百貨是一個重要的實證案例,展現了西 方對韓國現代建築的影響。在與朴吉龍現代 建築相關的歷史保護運動方面,朴吉龍設計 的大部分建築都在 1990 年代之前被拆除。就 連吉龍公園的代表建築,被認為是韓國近代 建築標誌性建築的華信百貨,也在1987年被 拆除,儘管當時有強烈的保護運動。

華信百貨是當時日本最大的百貨公司,由韓 國首都和韓國建築師在日本殖民時期艱難的 情況下建造的,長期以來一直是鍾路民城購 物中心的標誌性建築。鐘路 2 街雖然建在一 個角落,但它的設計是每側面向前方,以確 118 保其前面有一個寬闊的廣場,。立面呈現芝 加哥灣窗式,屋頂設置了屋頂花園,6樓還準 備了一個大廳,可以舉辦各種會議。整體雖 然沒有裝飾元素,卻有一種現代主義的氣 息。

1936年大慶城正道三越京城店附近的百貨公司位置

華信百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一層,地 上六層,是北村(鐘路)唯一的百貨公司,此 外配備了有電梯和自動手扶梯為當時是慶城 最高的建築。

和信百貨日本殖民時期的明信片


以功能性為主的平面空間構成

突出的外牆裝飾+水平性

電梯 餐廳

眺望台 商店

119


\朴魯秀故居(1937-1938)

從建築保護可以透過敍事重新呈現記憶的角 度來看,No-soo Park(1927-2013)房屋成為 Gil-ryong Park建築物歷史保護的重要案 例。

120

這座房子建於 1937-38 年,位於首爾鐘路 500 坪(約 1,652 平方米)的場地上。 No-soo Park 於 1973 年購買了這所房子,並在那裡 住了大約 40 年,直到他於 2013 年去世。 No-soo Park被認為是第一代現代韓國繪畫的 先驅,曾獲1953年大韓民國總理獎、1955年 總統獎等多項著名繪畫獎項。 他的畫作的典型主題是自然,包括山、花、 水。這是韓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尋求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和諧,他的繪畫方法 延續並發展了韓國山水畫傳統。 朴吉龍試圖透過現代化的特徵和方法以折衷 主義的風格將韓國房屋設計的文化傳統體現 在這座建築中。朴吉龍在建造這座房子時結 合了韓國傳統建築和西方現代建築,這個作 品於1993被登錄為韓國第一文化遺產。

1976,山(朴魯秀)


特別的是,他非常注重為這所房子創造一個 暖炕(韓國地暖系統)。一樓配有暖炕和丸(木 地板),它們的組合是韓國傳統房屋韓屋中的 獨特系統,二樓設有帶壁爐的木地板房結 構。 No-soo Park 房子的兩層樓外牆由磚塊和韓 國屋頂瓦片製成。尤其是山牆屋頂,三角形 的一端向外露出椽子,再現了韓國傳統民居 的氛圍。雖然磚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西方材 料,但建築師試圖通過一些物理細節,如星 形窗戶、圓木椽子和屋頂瓦片,引入傳統的 韓國氛圍。這些細節表明朴吉龍試圖通過融 入一些傳統符號來使韓國房屋現代化。

朴魯秀故居平面圖 121

西向立面

北向立面


南韓·首爾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朴東鎭是極少數試圖將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融 入基於韓國傳統實踐的韓國建築的韓國建築師 之一。 他也是在韓國接受現代教育的第一代人,並積 極地設計韓國現代建築時考慮到西方現代主 義。更是韓國現代社會在現代主義與傳統之間 工作的代表性建築師。 1917年至1926年在慶城工業專門學校和慶城 工業高等學校學習建築學。1919 年因積極參 加 1919 年爆發的朝鮮抗日獨立運動“三日運 動”而被學校開除。

122

出獄後,他於1924年重新入讀同一所學校慶 城工業高中,並於1926年畢業。畢業後,朴 東鎭在韓國日本政府擔任建築工程師。

1917 年至 1918 年在慶城工業專門學校學習期 間,朴東鎭接受了以現代建築思想為基礎的西 式建築教育。

|

Dong-jin Park (1898-1943)

2


朴東鎭充分消化了西方建築,並試圖在反映時 代精神的基礎上再現韓國現代建築。 朴東鎭從 1930 年代中期開始設計不同類型、 不同風格的建築。 代表建築: 1934年寶成學院建築總體規劃 朝鮮日報社 1936年中央中學主樓 1942年平安工業學校主禮堂

123 朝鮮日報社

寶成學院


\寶成學院(1934)

朴東鎭於1933年9月至1934年9月設計了高麗 大學總部,1935年6月至1937年9月設計了高 麗大學圖書館。他設計的寶城總部學院,是 由大理石和鋼筋混凝土建成的三層樓。

朴東鎭對其主廳和圖書館的設計特別以杜克 大學的圖書館、醫學院大樓和工會大樓為藍 本。此外,寶成學院正廳(1934)和寶成學院 圖書館(1937)的建築表面採用大理石建造, 124 這是基於美國哥特式復興建築的做法。

杜克大學圖書館,1931

和信百貨日本殖民時期的明信片


南韓·首爾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金重業在勒柯布西耶位於巴黎的辦公室工作了 三年,於 1959 年返回韓國。 回到韓國後,金 重業 於 1961 年在法國駐首爾大使館的比賽中 獲得一等獎,這是他直到 1988 年的第一個也 是他一生中最受讚賞的項目。 金重業是第一 個在現代建築中提出韓國性表達的人物。

大使館的精神表達與傳統主題的風格模仿或改 造處於不同的水平,由於設計大使館,金重業 於 1962 年獲得首爾市頒發的年度文化獎,並 125 於 1965 年被法國政府授予騎士稱號。

|

Jung-Up Kim (1922-1988)

3


代表作品: 1956年明寶劇場 1958年西江大學本館 首爾江威洞 1959年戲劇中心 1960年法國駐韓大使館 1962年淸平山莊 1964年濟州大學主樓 1965年瑞山婦科診所 1966年釜山聯合國公墓正門 126 1969年Sami大廈

法國駐韓大使館

1974年韓國外匯銀行總部 聖公會堂 1988年奧林匹克紀念塔

明寶劇場

西江大學本館


瑞山婦產科

127 濟州大學

釜山聯合國公墓正門

三美大廈

奧林匹克紀念塔


\聖公會堂(1974)

明洞大教堂是民主化的聖地,以哥特式風格 建造,建在俯瞰首爾市中心的位置。這座大 教堂基本上是拜占庭羅馬式的風格,不過裡 面加入了很多韓國元素。聖公會雖然在1890 年9月進入朝鮮,但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在首 爾建教堂,而是從江華、陰城等農村地區建 造韓屋教堂開始了他們的使命。由於這一傳 統,首爾聖公會大教堂的建造始於 1922 年, 並於 1926 年“完成”,其中包含韓國元素,例 如使用瓷磚。 128

聖公會直到半個世紀後的 1974 年才開始擴 建,並通過獲得英國伯明翰博物館的基本圖 紙重新規劃,直到 1996 年 5 月才完成擴建。 英國聖公會的傳教工作是由查爾斯·約翰·科爾 夫主教於 1890 年開始的,他於 1890 年來到 韓國。與其他外國宗教一樣,韓屋在宣教初 期被用作教堂。當時,這座教堂被稱為降臨 節教堂。在沒有建造西式教堂的技術和專家 的情況下,宣教初期使用韓屋作為教堂是一 種很平常的事。因此,隨著我們與西方文化 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和深入,韓屋教堂逐漸從 這片土地上消失了。


聖公會堂是一個展示近現代歷史的歷史遺 址。有近代韓國的起點德壽宮和在日本殖民 時期通過殖民統治中心的太平路(現世宗大 路)和廣場酒店。

大多數教堂都是用紅磚建造的。然而,英國 聖公會卻不同。繼1892年第一個韓屋教堂建 成後,1900年在江華島建造的聖公會江華大 教堂是該國建造韓屋教堂的里程碑的建築。 江華天主堂在韓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因為它完美地體現了西方教堂空間結構的傳 統木結構,是為配合教堂的祭祀儀式而誕生 的。

當時的首爾聖公會大教堂於1922年由建築師 亞瑟·狄克遜根據當時擔任主教的馬克·納皮爾 ·特羅洛普主教構思而建造。Joma Ga主教之 所以選擇簡單而純粹的羅馬式建築,是因為 從教堂的發展與教堂建築的聯繫來看,韓國 基督教的宗教深度與西方的羅馬式相對應, 羅馬式而不是哥特式是韓國的文化和傳統。 與此同時,整個首爾大教堂都使用了傳統建 築的元素。在取得了西洋建築風格的建築成 就的同時,屋簷的處理,花崗岩的使用,大 教堂的窗戶設計,韓式屋頂瓦片似乎與八角 形屋頂對話的方形鐘樓。德壽宮與附近的景 觀相協調,使其成為一座巨大的建築。

聖公會大廳最初被設想為會議廳 附近的明洞國立劇場被搬遷 變成了文化空間

圓窗設計改為半圓形 129


南韓·首爾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與現代性

130

韓國的現代主義終於在1980年代開始出現, 20 世紀初期最優秀的建築師樸吉龍試圖通過 現代化的特徵和方法以折衷主義風格 將韓國 住宅設計的文化傳統體現在建築中並結合了韓 國傳統建築和西方現代建築。 以朴東鎭為代表的第一代韓國現代建築師開始 引進西方建築文化在 20 世紀初通過雜誌和報 紙等公共媒體進入韓國社會。透過朴東鎭的努 力,韓國公眾開始意識到西方建築的影響,儘 管它的影響不是很大。

朴吉龍緩和了20世紀初在容納西方建築文化過 程中發生的文化衝擊,同時朴東進採用西方文 化來構建韓國現代建築。 No-soo Park 的藝術作品和 Gil-ryong Park 對 No-soo Park 住宅的設計展示了現代繪畫 和現代建築的交織,作為韓國早期現代性的詮 釋和表現。


現代韓國建築在 20 世紀下半葉通過一個凝聚 和分離的現代化過程出現,幾個世紀以來,一 個封閉的儒家社會,在過去的 100 年裡,韓 國經歷了殖民統治、毀滅性戰爭、逆境貧困、 軍事獨裁、經濟奇蹟、一系列經濟危機、民主 化進程,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競爭激烈的後現 代社會的焦慮。 韓國的現代性過去和現在都與西方不同,其建 築也是如此。與西方的建築相反,韓國當代建 築的一致性來自日常生活的慣例、工業生產系 統和地形條件,而不是任何特定的制度或建築 傳統。

131

1956-63 年首爾弘濟洞, 當時韓國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結語 韓國在建築和景觀方面有著悠久的傳統,已經 延續了兩千年。然而卻在殖民統治下被切斷和 摧毀。儘管現代建築概念是在日本殖民時期 (1910-45 年)傳入,但在此期間很少有韓國人 能夠從事建築師的工作,他們的遺產也很少延 續到後殖民時代。 132

日本的統治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而告 終,但朝鮮戰爭(1950-53 年)進一步推遲了現 代韓國建築的開始,這實際上是美國與國際共 產主義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衝突。在遭受破壞之 後,韓國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由於 大多數工業設施都在朝鮮,韓國沒有任何工業 生產基礎設施,包括任何建築材料和建築構件 的能力。

關於現代韓國建築的討論開始於 1961 年,當 時發生了政變,兩年後朴正熙將軍上台。這個 政權一直保持獨裁統治,直到 1979 年朴槿惠 被暗殺,開始實施激進的工業化和發展政策。 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一個現代工業綜合體 和一批特權企業出現了,不是透過市場機制和 技術創新,而是透過獨裁國家和資本的引導。 從1963年到1995年,韓國人均GDP增長了100 倍,達到1萬美元(2017年達到3.5萬美元)。 在發展國家的早期階段,建築主要是推動國家 經濟發展的官僚和工業引擎中的一種工具,韓 國第一批建築事務所也是在國家的指導下成立 的。


奧林匹克紀念塔

對於韓國來說,1980 年代是擴張時期,私營 部門的發展為大型商業項目提供了機會。

1980 年代擴張最重要方面是首爾都市區的爆 炸性增長。1988 年,隨著房地產價格的飛 漲,韓國政府推動了 200 萬套住房建設計 劃,該計劃將在首爾郊區建造盆唐、一山和坪 村等大型衛星城。首都地區周圍現在構成了首 爾的大都市區,新城鎭的創建不僅標誌著首爾 作為現代特大城市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 代表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誕生:封閉式高 層公寓大樓、遠程交通網絡和超級城市化的都 市主義,也產生對教育和社會地位的激烈競 爭。

133

1988年舉辦首爾奧運會


參考資料 \期刊 論文

Myengsoo Seo(2017) ,Accommodation of Western Modernism in Korean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of Dong-jin Park(1899-1981)134


135


136


吉隆坡

馬來西亞

137

Malaysia丨Kuala Lumpur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簡介

城市簡介

城市面積/行政劃分 根吉隆坡是全馬來西亞人口最多以及最密集的城市,據2012年統計吉隆坡總面積達243平方公里(94 平方英里),[6]廣義的大吉隆坡都會區則包括了巴生谷,是一個有725萬人的大都會區[10]。吉隆坡是 全馬來西亞人口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都會區,也是馬來西亞語言和人口族群最為多元化的城市。 吉隆坡分為11個市轄區,同時也是國會選區,而11個國會選 區下又可分為29個次分區 138


人口/種族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簡介

根據2015年馬來西亞統計局的數據人口普查,吉隆坡人口約1,780.400人(其他土著包含在馬來人 數據里)

吉隆坡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主要傳統聚居地之一,以廣府人、閩南人和客家人為主,到1970年代 時華人仍占吉隆坡人口的多數,現在華人約占該地區總人口的42%,為當地主要族裔之一。在吉 隆坡土生土長的華人普遍地使用粵語作為日常社交和工商語,而標準華語一般則作為和來自非粵 語地區的華人的溝通媒介,此外英語在白領工作領域廣泛地被使用,也是最重要的商業書信語文

139


各種族年齡結構

140

汽車持有率 2020年統計吉隆坡每千人持有373輛汽車

宗教


城市發展的演變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一·1850年代由錫礦聚集起來的以華人為主的聚落

吉隆玻始建於1857年。當時的馬來穆斯林雪蘭莪(Selangor)蘇丹國錫礦豐富,其巴生區( Klang District)的馬來首領征派華工開發巴生河(Klang River)流域的錫礦。礦工們在巴生 河和鵝麥河(Gombak River)沿線的礦場工作,並在兩河交匯的河口建立了駐地,命名為吉 隆玻,意為泥濘的河口

141

吉隆坡之錫礦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875-1876年代雪蘭莪地圖上表示Qualla Lumpur即吉隆坡。 Parliamentary Ppaper C-1512,June 1876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880年吉隆坡由錫礦發展起來的華人聚落照片

142

圖片來源: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884年吉隆坡由錫礦發展起來的華人聚落寬景照片

143


二·1880年代英國政府計畫錫礦運輸鐵路 1870年代英國政府還在還在巴生(Klang),從吉隆坡的錫礦需經陸路再走人力小船運到 吧生,此段旅程需3天時間。當時吉隆坡至巴生的還沒有開發道路,大部分路徑需要穿越 叢林,甚至有十二小時都在沼澤地帶。(1870年代吉隆坡仍然處於雪蘭莪境內的窮鄉僻壤 )英國政府為了錫礦的運輸效率,決定改善吉隆坡至巴生的交通。

144

鐵路計畫者瑞天咸在1883年寄給Max well的吉隆坡至巴生的路線圖。 J,M.Gullick,1955,Kuala Lumpuer 1880-1895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由於重新修繕原本道路需花費更昂貴的價格,於是瑞天咸決定放棄原本道路,計 劃將它改為鐵道路線

145

1887年吉隆坡至巴生鐵路路線圖 J,M.Gullick,1955,op.cit


146

吉隆坡的鐵路施工照片。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沿著巴勒孚路的鐵路以及鐵路倉庫群,現馬來西亞郵政Dayabumi總局位置。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三·1891年,提出土地管理制度【雪蘭莪土地制度法】 /吉隆坡第一張城市地圖(測繪圖)

此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了馬來土邦 的“mukim”界定機制 將吉隆坡市郊土地畫分為四個主 要區域:

147

北邊:Mukim of Batu、 Mukim of Setapak

東邊:Mukim of Ampang 南邊:Mukim of Kuala Lumpur

1889年吉隆坡與其環境地圖。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1889年的吉隆坡配置是典型的英國殖民都市的型態 1.安全與防禦性考量:殖民政府 機關與當地人居住區的位置分別 在巴生河的西岸與東岸 2.開放空間的配置:“大草場”。 給民眾休閒運動以及作為軍隊操 練之用 3.種族分區政策:“分而治之” 148

4.植物園的設置:英國在殖民地 開發興起了本土的博物館學熱潮 ,除了將殖民地的博物收集運回 本土,在19世紀中開始陸續在殖 民地設立博物館,動物園以及植 物園等

1895年吉隆坡殖民都市配置示意圖。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為了安全防禦,英國政府選擇與當時華人聚落相隔一條河的制高點(1)處。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五·應對城市的發展以及機能建築的缺失,英政府下的公工程局進行近代化 工程改革

英國政府在開始參政雪蘭莪之後,一連串的近代化改革工程隨即展開。負責這些近代 化工程的便是公共工程局(PWD)。殖民初期,PWD在吉隆坡設立的建築大部分都是

149

1889年英國殖民機關及設施建築位置圖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50

雪蘭莪俱樂部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巴勒孚山上政府辦公建築、警察局及其附屬建築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51


152

吉隆坡舊中央市場,建於1885年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警察局及附屬建築群。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53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六·1890年代吉隆坡第二波殖民政府發展時期 到了1890年代,錫礦迅速帶動吉隆坡的經 濟發展,大量人口湧入,應對越來越複雜 的社會需求,政府組織也越來越大,早期 機關空間已接近飽和,吉隆坡進入第二波 殖民政府建築發展時期

154

麥斯威爾在擔任雪蘭莪參政司時期,認為 是時候建造一些規模更大,外觀更加華麗 的建築來取代早期建築

“州立工廠”的設立⸺䳌提升建造的效率和品 1895年吉隆坡城市鎭平面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55

新辦公大樓興建時期景觀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新辦公大樓剛完工時樣貌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56


七·1906年吉隆坡衛生委員開始正視市區的管理問題

1.閒置土地問題:將為建築土地地稅提高至已有建築土地相等⸺䳌掀起新建熱潮

157 1895年富都路街屋

1895年Weld Hill

1908年富都路街屋

1908年Weld Hill已被切成小塊土地


2.街屋改建計畫:針對街屋後巷保留的規則,採取土地賠償的方式,將市區中心老舊,同時沒 有後巷空間之街屋拆除重建

158


吉隆坡市中心街屋分割的地圖演變

1895年吉隆坡市中心街廓土地中的街屋仍瑞天咸興建那 些街屋,大部分沒有巷道,建築背後相連,擁擠

1908年,沒有畫出街屋的分割,但從街廓中保留的間隙 可以看出此時街屋改造運動正在進行。

1908年,沒有畫出街屋的分割,但從街廓中保留的間隙 可以看出此時街屋改造運動正在進行。

159


160

1910年代吉隆坡鳥瞰圖,此時街屋已有整齊的後端空間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市區改善前的舊街屋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161


八·以種族為中心的城市規劃⸺䳌馬來保留地

162

1917年殖民政府曾頒佈城鎭完善法案,並 于1921年建立規劃管理部門。但總的來說 ,早期吉隆玻並無正式的城市規劃。英國 殖民政府和馬來族裔長期以來一直擔憂華 人取得城市中的主導地位,因此殖民當局 1900年在吉隆玻以北預留101 hm2土地作 為馬來族專屬聚居地,即甘榜巴魯( Kampung Bahru),1913年和1933年再 次劃撥土地給馬來族專用,形成馬來保留 地。所有馬來保留地都受法律保護,意圖 阻止華人或其他資本在城市中形成經濟控 制權 ⸺䳌馬來西亞的政治基本是種族政治,在 此基礎上,吉隆玻規劃也基本以種族為中 心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城市發展的演變

市中心的甘榜巴魯

163


164

位於寸土寸金的班台孟沙區( Pantai-Bangsar)的班台達 蘭甘榜(Kampung Pantai Dalam) 受法律保護的低密度的馬來 甘榜(城市中心的貧民窟)


馬來西亞·吉隆坡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英政府殖民時期的英籍建築師 19世紀末20世紀初活躍於馬來亞的英國建築 師。吉隆坡在那個時期建造的一些最重要的 殖民時代建築歸功於他,儘管其中許多也涉 及該時期的其他建築師。 AC Norman 出生於 1858 年,在英國長大 。Alfred Norman教他建築學,並在 1874 年至 1878 年期間擔任他的助手。

1881 年 5 月 23 日 23 歲時成為英國皇家建 165 築師學會(ARIBA)的準會員,從而獲得了專 業資格。 1883年,他離開英國前往雪蘭莪公共工程部 擔任土木工程師HF Bellamy的助理監督, 並於1890年成為政府建築師。 他在馬來西亞公共工程部(PWD)的主持下工 作直到 1903 年,在此期間建造了一些殖民 地最傑出的公共建築。 1896 年 7 月 27 日,他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 學會 (FRIBA) 的院士。[

Arthur Charles Alfred Norman AC Norman


166

新政府辦公大樓(new Government Offices) 印度回教樣式 馬來聯邦在1896年成立後,改名為the Fedaral Secretariat 馬來西亞獨立後,改名為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

影響:接下來公共工程局在西岸的機關建築設計,大部分都 採用了印度回教式建築的樣式。這些建築構成了吉隆坡都市 的特殊建築景觀


167

新政府辦公大樓(new Government Offices) 一樓平面圖


未建造時

168

剛興建完後,還未安裝時鐘時


馬來聯邦時期

169

現況


維多利亞學院 Victoria Institution 1893

1890年,英國牧師Haines在 吉隆坡一間基督教堂設立的 第一所英文學校。設立之初 設施簡陋,後來通過民間發 起募捐以及柴切爾政府的補 助,在吧生河岸靠近火車站 的地點重新建立一所英文學 校,取名為維多利亞學院。

170 維多利亞學院1976,現已被拆除


聖瑪麗教堂(St.Mary’s Church)1894

巴勒孚鐵路

英國人在吉隆坡建立的第一座教堂是位於巴勒孚路南端,此教堂為一棟母狗 咋搜建築。1893年,歐洲人在吉隆坡的人口逐漸增加,早期的教堂已不敷使 用,因此教友決定開始籌款以便建立更大的教堂。於是一座新教堂在大草場 北邊建立。聖瑪麗教堂呈現早期英國哥德式風格。

171


AC Norman 是英政府公共工程局(PWD)在吉隆坡河西岸大量興建政府機關建築時期的第一 代建築師,為英籍。其第一棟建築新政府大樓所定下的回教式建築為之後的河西岸的政府機關 建築風格奠定了風格基礎。

AC Norman 在英政府公共工程局(PWD)時期在設計之建築的位置 聖瑪麗教堂

新政府大樓

172

維多利亞學院

火車站


馬來西亞·吉隆坡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馬來西亞獨立初期的華裔建築師 馬來西亞的華人建築師,活躍于吉隆坡20世紀 50年代和60年代。1963年馬來西亞獨立後,他 幫助建立《建築獨立報》(Build Merdeka)。 Y.T.Lee屬於馬來西亞精英上流社會,在國民政 府和華人社區中擔任過很多職位,並與首相 Tuanku Abdul Rahman是密友。他設計了許 多吉隆坡許多地標性建築物。

早期求學期間,Lee分別前往英國,德國,意大 利求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回到馬來西亞 後,創立李氏股份有限公司。

1958年3月21日,他當選為中華聯合會和雪蘭莪 中華大會堂主席。 他是馬來西亞華人協會的會員。他為馬來西亞 的華人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並成為華人的強 烈聲音之一。他還積極促進在中國的中文教育 ,並發展了一所獨立的中文高中。 的回教式建築為之後的河西岸的政府機關建築 風格奠定了風格基礎。

Lee Yoon Thim

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將傳統淸眞寺 建築風格與現代主義的融合

173


Masjid Jamek Kampung Baru 該建築於1957年7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可容納7,000名信徒。它的主要特徵是一個 大型的無柱祈禱大廳。主要入口之一是與朝拜牆成直角。該建築的窗戶採用改良 的伊斯蘭拱門形式,並設有洋蔥圓頂,但除此之外,該建築相對沒有裝飾。憑藉 纖細的壁架和受限的幾何結構,它是伊斯蘭現代主義的早期典範

174


175

Masjid Al- Ubudiyah 於1964年開業。它是中東和伊斯蘭形式與現代主義緊密結合的一個例子。在 Masjid Al-Ubudiyah中,柵欄的重複圖案,圓形的拱形窗戶以及立柱之間的尖 頭拱形顯示了吉隆坡淸眞寺Jamek Kampung Baru所使用的設計和材料之間的 相似之處。


Masjid India Mosque 印度淸眞寺是位於吉隆坡小印度的印度穆斯林淸眞寺。它由雪蘭 莪蘇丹(Sultan of Selangor)於1966年主持。這座淸眞寺是通過 從印度穆斯林社區收集的私人捐款建造的。李被聘用,並在1963 年和1964年為“馬來街”上的淸眞寺準備了施工圖

176


177

精武體育館 Chin Woo Stadium 1951


聯邦飯店 Federal Hotel 1957 馬來西亞獨立後的第一家國際酒店,馬拉西亞獨立的大量政府活動 都在此飯店舉行,也是見證馬來西亞獨立外國來賓居住的飯店。

178


Lee Yoon Thim在馬來聯邦獨立初期設計之建築位置,主要集中於華人聚集的社 區,這也與李常年在華人上流社會社交有關

Masjid Al- Ubudiyah

179

Masjid Jamek Kampung Baru

Masjid India Mosque 聯邦飯店 Federal Hotel 1957 e

精武體育館 Chin Woo Stadium 1951 e


馬來西亞·吉隆坡 \\ 第一代建築師

第一代建築師

馬來西亞現代主義的先驅 Kington Loo出生於富裕家庭。二戰時期 ,一家因為戰亂四處逃亡,20世紀30年代 逃亡至印度,並且在印度完成了他的學業 (那時的柯比意正在印度昌迪加爾進行轟 轟烈烈的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或許在那 段時期Kington Loo收到了柯比意的現代 主義思潮的影響。)。Kington Loo在二 戰後回到吉隆坡,之後在澳大利亞墨爾本 大學學習建築。1953年Loo畢業返回吉隆 坡,並加入Booty,Edwards&Partners(

180

Lee Yoon Thim


University Malaya's Experimental Theater 馬來亞大學的現代化校園包括許多重要的建築,包括龐大的Dewan Tunku Canselor大樓。該建築物又包括實驗劇院。它於1966年首次舉行召集儀式,而 Kington Loo被認為是其設計的幕後功臣。。Dewan Tunku Canselor是1950 年代和1960年代野粗狂主義建的一個例子,由於其裸露的混凝土結構,使用鋼 筋混凝土在覆蓋整個建築物的混凝土上留下印記。上層建築使用高級鋼筋混凝土 也意味著該建築物在結構上非常堅固

181


Sub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1961年開始建造,1983年的一次大型重建中,大部分倒傘結構都被移除了。其倒傘結構與東 海原藝術中心建造時間相近。

182


馬來西亞·吉隆坡 \\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1. 中產階級捨得在子女教育中花錢中產階 級為保留原有階級利益以及向更高的利益 階級跨越,子女教育十分重視。在家庭開 支中,子女教育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很多 家庭將子女送入國際學校。

2. 吉隆坡當地人熱衷逛商場,實體零售商 機成為熱點。 本地綜合企業SUTL Global 今年收購了馬來西亞最大的耐吉(Nike)營 運商Sportsland,經營馬來西亞的八家耐 吉店。集團主席兼總裁鄭登源受訪時說, 馬來西亞的零售業穩步增長,實體零售業 蓬勃,今年第二季零售業同比攀升4.5%, 全年預計增長4.4%。他指出,新馬兩地的 文化和生活方式相近,人們熱衷於逛商場 ,喜愛體驗式購物。

3.中產階級捨得在餐飮花錢。中產階級的 快速發展也為餐飮業者帶來機會。四年前 ,創意飮食集團(Creative Eateries)通過 特許加盟把旗下日本烤肉品牌Rocku帶到 吉隆坡,今年9月在雙威金字塔購物中心( Sunway Pyramid Shopping Mall)開了 第三家分店,面積達4000平方英尺,明年 預計開第四家。集團總裁王育康受訪時說 :“馬來西亞人在餐飮上很捨得花錢,週末 生意非常好。”他透露,第一家分店開業一 個月,生意便相當興隆。

183

吉隆坡中產階級這三個主要的生活型態,使得房地產開發商 在土地選擇與意識宣傳上有了商機。黃色框內是中產階級熱 門的購房地點,其主要都市特征都是: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 國際學校;有良好的餐飮、購物商圈;靠近吉隆坡CBD


資料來源 論文資料 張集強,英參政時期吉隆坡近代都市發展研究 M.Gullick,1955,Kuala Lumpuer 1880-1895 Ross,King,纪雁,沙永杰,吉隆坡規劃:新城區及其影響 Historical revelopment o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Malaysia,Nor Hayati Hussain, Veronica 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mosques in Malaysia: from vernacular to modern structures 184 網站資料 https://www.i-buzz.com.tw/crossborder/article_page/?id=MzA= https://www.wikiwand.com/zh-mo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https://www.sgsme.sg/cn/news/story20191117-21076 https://www.sgsme.sg/cn/news/story20191117-21076 https://www.enanyang.my/财经/中产阶级越活越穷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Lee Yoon Thim人物介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e_Yoon_Thim AC Norman人物介绍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 Norman

影片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r5i-CNKhA


185


傳統與現代 亞洲都市的變遷與現代建築發展 指導老師 蘇睿弼 186

編輯團隊 曾楷淳、禹晴、黃湘淇、鐘卓蕭、柯佳蓉 出版單位 東海建築研究所城鄉規劃組 地址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傳眞

(04) 23595581

電話

(04) 23590263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29日 版次

第一版


18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