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 and Graphic Design Portfolio

Page 1

[ 學 年 作 品 集 ] CHUNG-EN LIN 林崇恩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四年級


林崇恩 CHUNG-EN LIN 從小對創作充滿幹勁,喜愛用不同的媒材表達想法,包括繪畫、影片創作、攝影等等。面對這個廣大的世 界,我的目標是能夠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把握每個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除了在本科上始終保持高GPA 外,我也積極選修不同領域課程多方學習,如影片製作、機械手臂製造等等。 課堂外我自學grasshopper也積極增進英語能力,目前已經考取多益865分和雅思7.5分的高分。在班上多 次擔任組長、班級代表、營隊美宣等職務為團體服務。我認為設計是沒有界限的,我也積極接觸機會去鍛 鍊自己平面設計的能力,多次參與海報、標誌、紀念品設計等等。體育方面我參與系上排球隊,同時也保 持著規律健身習慣,除了強健身心也藉此保持自律。 設計與生活是分不開的,身為大學生我積極的讓每天的自己都有所成長,讓每一天都值回票價。



“AN IDEA IS SALVATION BY IMAGINATION.”


目錄 [ p.1 ]

簡介 [ p.5 ]

石在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 p.21 ]

光盒 LIGHT BOX R15 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 p.33 ]

跨界迷走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 p.47]

聚合山丘 學生綜合宿舍設計 [ p.59 ]

榕園二號 數位輔助設計氣囊結構研究與實作 [ p.61 ]

噬 2020中原建築營主視覺海報與標誌設計


石在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大學部三年級上學期 / 個人作業 / 基地 : 野柳國小、野柳地質公園周邊 / 關鍵字 : 自然地景再現、路徑空間體驗、景觀建築、遊客中心 / 指導老師 : 陳宇進 /



07

自然地景的再現與體驗 山、海、奇石構成了野柳獨一無二的自然地貌,百年來的漁村文化更將人與這塊土地浪漫的連結起來。然而隨著觀光業的 興起,經濟導向的、無意識的、喧賓奪主的觀光建設迅速竄生,不僅僅破壞了場域的美感、更將本應是這塊土地主角的地 景硬生生切割與隱藏。透過整體周邊場域的重新設計,結合景觀、都市與建築設計綜合思考,期望將聚光燈重新照在野柳 的地景之上,並且重新連結被切斷與霸佔的,自然與人文間的關係。 基地位於野柳的核心地帶, 在設計新的人造入口場域時,如何再現與轉譯自然地景且必須在人造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成為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08

了一切的重點。我開始思考應該如何面對建築設計,尤其如何再現在地特色,而我所設計的將不僅是一個空間,更應該是 一套體驗。 秉持著再現地景的決心,假設性的拆除現有觀光設施,並且將填海造陸的停車場與海洋世界重新歸還大海。台灣身為海島 國家,山海與人的關係應當更加緊密,而石在的存在將賦予海岸與台灣人一個重新認識彼此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與感官 去體驗彼此的存在。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基地觀察與設計概念─從裂縫與紋理窺見野柳 我從野柳原有的漁村文化、地質景觀中去提取紋理與地景色票,聚焦單面山的方向、岩石裂解的節理、漁村建築的走向與 縫隙等等,透過分析這些資訊去創造一個由野柳所生成的空間系統。操作上首先拆除不必要的設施,重新定義不同活動範 圍,以重新連結山與山、海與海、人與自然,接著將整體場域整合思考,從景觀到建築都套用這套空間系統去生成。 搭乘交通工具接近場域時會有幾個轉彎,之後車輛將駛入地下,遊客從地下鑽出後沿著岩石節理般的道路慢慢接近基地, 其中所有的路徑都被地景所轉譯的空間所包覆,視線範圍與角度也將不斷變化,引導遊客仔細審視野柳的地景。透過三維 的空間操作使得整個場域將不只是機能性的空間,而成為了一篇歌頌野柳的短篇小說,不論在空間中駐足或移動都將讓使 用者在各種感官上接收到野柳所帶給他們的刺激與獨特個性。

地景元素-單面山與節理 09

空間系統概念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10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11

野柳印象拼貼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12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13

與山海共舞的造型 遊客中心建築本體平面與立面延續單 面山形,平面上依分析當地岩石節理 與人文紋理所得到的系統去配置,包 含中間的走道與廣場。 乘車接近野柳時空間體驗就已經悄悄 開始,當遊客走出隧道,沿著平台間 在地岩石節理邏輯所安排的步道接近 基地時,壓抑在斜面屋頂下的建築成 為單面山的延伸,將慢慢的從地平線 被揭露,當遊客進入廣場朝向港口走 去時會先進入由兩個建築實量體壓縮 產生的通道,此時量體立面的玻璃會 透過反射將另一側的海洋延伸進入通 道之中,轉彎後便是開放的休閒港灣 入口廣場。 從休閒港灣回望,此時的建築則 已經透過向上開啟的屋頂板揭露了人 為的語彙,建築本身除了透過模仿節 理創造空間與新的行進體驗,本身也 成為了邊界的一種感官轉換器。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14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15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16

使用RHINO建模與3D列印製作可互動的全區模型,以檢視地下車道 與接駁中心的設計和整體景觀與路徑規劃。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遊客中心西面使用水池、高差與鋪面材質操作縮短室內與海洋間的視覺距離

17

呼應單面山形的造型設計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廊道側邊的建築體採玻璃立面,將一側的海景透過鏡面反射延伸到另一側

18

觀光港灣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19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20

野柳國小改建暨地質公園周邊整體場域規劃


光盒 LIGHT BOX R15 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大學部三年級上學期 / 個人作業 / 基地 : 台北捷運劍潭站 / 關鍵字 : 夜市商圈、招牌、假面、都市縫合 、遊客中心/ 指導老師 : 陳宇進 /



23

一場由招牌演繹的的蒙太奇交響 這次基地坐落於士林夜市東側;東面捷運高架、銘傳大學與劍潭山;南面捷運站與即將落成,由OMA操刀的台北表演藝術 中心,身為當地交通樞紐的同時確也是性質迥異、關係斷裂的數個區域的交接點。這次在 這個地方放置一個機能性建築, 同時具有遊客中心、咖啡廳與背包客棧的功能,我期望他能夠同時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也在空間規劃和視覺型態上縫合 這個區域斷裂的空間關係,最終能成為士林夜市對外一個國際化的櫥窗。 假面是台灣街屋建築常見的型態,不論是外加鐵窗、鐵皮違建或是商店招牌都隱藏或改變了建築物本身的皮層,代表著台灣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24

生活型態與文化。第一次來到士林夜市,其中的大小招牌將成為旅客的第一印象,設計上擷取了招牌的型態,並且以假面 的形式創造一個機能取向,同時轉化並重新詮釋了台灣獨特建築文化的建築,讓光盒不僅僅融入在地景觀,也能夠讓遊客 對於台灣建築與士林有更深刻的印象。 光盒彷彿一個不斷變化與發光的盒子,隨著一天當中時間的推移對於不同的使用者展現著不同的樣貌,機能性的空間設計 讓它猶如光合作用般的呼吸,人的參與也讓這個由招牌幻化的建築物有更多不同的解讀可能。

光盒─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基地觀察 基地(左圖藍色處)周圍可以分類為幾個不同性質的區域,紫色的夜市區招牌林立、使用者(遊客)多在晚間活動,活動性質熱 鬧,可以解讀為台灣傳統娛樂型態;綠色區域為劍潭山與銘傳大學,使用者多為學生與居民,活動性質安靜大部分屬於自 然景觀;黃色區域為OMA設計之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將成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活動性質與都市景觀。建築操作上我認為這 個基地應該在視覺上配合周遭之招牌但透過材質與光線軟化其性質,讓它能夠同時配合三種不同的景觀與步調,一樓空間 也應該是開放的,讓不同區域的人們能夠自由穿梭、停留、感受當地環境氛圍。

25

設計手法 形式上我分析了當地招牌的型態,包括大小、高度、移動性、發光與否等等,同時結合了周遭物體移動速度、空間性質等 因素綜合考慮,最終以一個結構系統作為核心,其中掛載不同機能之空間量體,外層再以兩層PC材料包覆形成立面以控制 光線並創造可互動的垂直空間,包括了一樓的挑空廣場與雙層立面間的貓道。這樣的操作用招牌轉化成的立面模糊室內外 的空間,並在視覺上讓建築體在白天彷彿隱形般若隱若現,減輕了建築的重量感;到了夜晚從內部投影的影像透過兩層半 透明材質與夾在其中貓道上的人,讓整個建築立面彷彿成為了一個可互動的招牌,隨時改變著。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夜間貓道

26

日間貓道

光盒─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27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28

光盒─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29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30

光盒─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31

空間配置上從一樓向上分別為廣場、咖啡廳與背包客棧 ,開放性隨之減少,量體也由虛變實。管理上採取數位 化,背包客棧的住客在一樓報到,將大型行李放置於一 樓的行李櫃後搭乘電梯進入房間樓層,其中所有關卡包 括行李櫃、電梯與房間門禁等等都使用磁卡,最大化結 合空間公私領域需求與動線便利性。我也設計了一個獨 特的膠囊式住宿單元,能夠配合室內空間自由拆解組合 ,每一個住宿單元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個臥鋪與可以站坐 的小型私人空間。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32

立面PC材質的霧面特性配合陽光,讓立面內包覆的量體遠近與虛實關係能夠被戲劇性的投射在立面上,貓道中移動的人們 也成為了立面的一部份,人的活動、建築的型態都配合著光線在立面上展現出來,這個立面也在此刻成為了一個展示自己 的招牌,一個士林夜市的入口櫥窗。同時我們也能看見一樓廣場配合地勢變化創造的停留空間,也在結構框架、量體與立 面的圍繞下成為一個垂直立體、開放式且能夠引導人進入的入口空間,不同性質的使用者也能自由穿梭與停留、交流並且 感受這個環境與空間。

光盒─士林夜市複合遊客服務中心


跨界迷走 CROSSOVER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大學部三年級下學期 / 個人作業 / 基地 : 中原大學原機車停車場 / 關鍵字 : 大學校所、設計學院、校園規劃/ 指導老師 : 張全智 /



35

在跨領域資訊與人才之間來回漫步 跨領域能力是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所必備的競爭力,而中原大學則是台灣少數擁有完整且多元設計學院的大專校院之一,可 惜現今的校園規劃並沒有回應這項優勢,學院各系之間沒有空間與動線上的串聯,更缺少了優質的共享空間,這樣空間上的 裂縫使得各系的資源與人才無法有效地共享想法與資源。 因此,我從兩個方向著手思考,一是跨領域的人應該被連結、二則是資訊與知識應該被連結。我們身處數位世代,許多資訊 在網路上唾手可得,但紙本資訊卻仍然憑藉其較高的可靠度成為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構想初期,透過一系列對於校園規劃 的分析與觀察可以發現中原大學的校園中各種不同領域的設計書籍收藏得相當分散,學生想接觸跨領域書籍實屬不易。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36

試想,如果一個建築系學生在前往工作室的途中看到了一本有趣的景觀書籍,能夠隨手帶進工作室研究;若想到了甚麼新 的點子需要商業設計相關的知識,只要沿著坡道向上走就能輕鬆取得想要的資訊,並且帶著它到隨處可見的共享空間中閱 讀,並在這裡與不同領域的學生交換想法是多麼令人振奮? 在這次設計中,我將垂直動線整合於基地靠校園側,置入了多種不同的動線元素創造出一個連貫的公共空間系統,並結合 「書牆」將各種領域的書籍置入這個空間當中。除此之外,各種陽台、討論區與閱覽空間依附於動線四周,創造出更多知 識與想法的交流機會。

跨界遊走─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設計學生動線分析

實體資訊空間分布分析

設計學院系館位置分析

37

基本量體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公私領域劃分

核心空間設定

空間延伸

立面包覆


建築配置圖 0

300

900

1800

38

4

5

B

A’

A

1 6 2

3

2 1. 咖啡廳 2. 展覽空間 3. 演講廳 4. 助教辦公室 5. 院長辦公室 6. 茶水間

B’

地面層平面圖 0

200

600

1200

跨界遊走─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B

A’

A

2

1

1. 停車空間 2. 機房

地下三樓平面圖

B’

0

200

600

1200

B

A’

A

1

2

39

1. 停車空間 2. 機房

B’

地下二樓平面圖 0

200

600

1200

B

1 A’

A

3

2

4

5

1. 數位實驗室 2. 置物 / 工作空間 3. 木工房 4. 金工房 5. 通風採光井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B’

地下一樓平面圖 0

200

600

1200


B

A’

A

1

二樓平面圖

B’

1. 開放式評圖 / 展演空間 2. 儲藏室

0

200

600

1200

B

A’

A

40 4

2

三樓平面圖

B’

1. 書牆區 2. 建築系工作室 3. 120人教室 4. 陽台

0

200

600

1200

B

3

A’

A

1

4

2

1. 書牆區 2. 地景建築學系工作室 3. 120人教室 4. 陽台

B’

四樓平面圖 0

200

600

1200

跨界遊走─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B

4 1

A’

3

A

4 2

五樓平面圖

B’

1. 書牆區 2. 室內設計系工作室 3. 120人教室 4. 陽台

0

200

600

1200

B

4 3

A’

A

1

4

41

2

B’

1. 書牆區 2. 商業設計學系工作室 3. 120人教室 4. 陽台

六樓平面圖 0

200

600

1200

B

A’

2

1

A

3

1. 8人研究室 2. 20人討論教室 3. 電腦教室 / 階梯教室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七樓平面圖

B’ 0

200

600

1200


B

A’

1

2

A

3

2

1. 小教室 2. 60人教室 3. 階梯廣場

八樓平面圖

B’ 0

200

600

1200

B

A’

2

1

2

A

42

3

1. 小教室 2. 60人教室 3. 階梯廣場

九樓平面圖

B’ 0

200

600

1200

B

2

A’

A

1

3

1. 屋頂交誼廳 2. 宵夜吧 / 共用廚房 3. 跨界實驗場

屋頂層平面圖

B’ 0

200

600

1200

跨界遊走─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A-A’剖面圖 0

200

600

1200

23

北向立面圖 0

200

600

1200

西向立面圖 0

200

600

1200


B-B’剖面圖 0

200

600

1200

24

東向立面圖

南向立面圖 0

200

600

1200

0

200

600

1200


七樓教學區入口空間

45

不同形式的漫步動線與書牆結合 串連了移動與資訊共享的概念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靜態閱讀空間

46

交流空間

跨界遊走─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綜合大樓


聚合山丘 學生綜合宿舍設計 大學部三年級下學期 / 個人作業 / 基地 : 中原大學恩慈側門路口/ 關鍵字 : 大學校園、宿舍、公共性、定居/ 指導老師 : 張全智 /



49

越過山丘 ── 向公共聚攏的生活提案 學生是中原大學周邊最為核心的生活族群,而何謂大學生最美好的生活狀態也成為了這個環境當中影響力最大的提問之一。 空間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生活,面對這樣的提問,空間設計者又應當如何提出解答? 過去有無數既有的研究指出,社交生活對於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大學則在當代社會成為了一個社會化的平台以及接軌社會 的跳板,而現今絕大多數的台灣宿舍或出租住宅建築似乎都是以私人空間為導向,強調隱私,盡可能減少公共空間。不論是 因為經濟或安全考量,都造成了研究採樣中近七成台灣大學生認為現今生活的環境缺少公共空間。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50

此案基地位於校園側門,屬於該地帶交通要衝,但由於道路設計不良造成該路口人車爭道、狹窄混亂。路邊由校方架設的木 棧板平台則成為了這個路口中如安全島一般的存在,往往能看到學生在這塊小空間上停留。 此案透過操作建築量體與空間嘗試為此區域的公共生活提出解答與建議,我嘗試解構並翻轉現有宿舍模式,以公共為導向創 造對住宿者最公平的室內空間,同時連結、活化基地周遭的公共空間,催化具有潛力的公共生活在此地發生。從基地為中心 ,為在地的生活可能性注入全新的能量。

聚合山丘─學生綜合宿舍設計


設計概念

周遭具潛力公共活動空間

私空間量體建立

量體退縮

創造廣場與新動線連結兩者

現有宿舍公共空間缺乏且分散

集中擴大公共空間 抬高公共空間讓下方留作通道

傾斜變形對外降低壓迫感 對內提高其與兩側私空間單元之易達性

水平旋轉錯位 創造新空間並讓太陽光穿透至地面與兩側房間

基地分析

51

基地配置圖 1/300

於基地的另一側則坐落著一個沒落的老聚落,這個由榮民一手建立的聚落中許多房子早已被廢棄,精彩的半開放 空間成為了擁擠的中壢區可貴的公共空間。從過去開始便不斷有人嘗試再生此聚落,然而由於聚落環境、易達性 與提供的活動不具吸引力等因素使得這個聚落長時間以來仍極少被觸及。

平面層紋理圖地關係

垂直樓高分析

周遭交通分析

汽機車

廣場使用率與路徑關係

學生活動分析

行人

商業行為 聚集停留 吸菸

現有學生住宿空間配置分析

學校宿舍空間 A (舊式宿舍 以力行宿舍為例)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學校宿舍空間 B (新式宿舍 以熱誠宿舍為例)

出租空間 A (舊式公寓直接出租)

出租空間 B (舊式套房公寓)

出租空間 C (新式套房公寓 以白樓與柏德為例)


B

A

A’

B’

地面層平面圖

52

A-A’剖面圖


北向立面圖

53

東向立面圖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南向立面圖

54

西向立面圖

聚合山丘─學生綜合宿舍設計


B

A

A’

二樓平面圖 B’

55

B

A

A’

四樓平面圖 B’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B

A’

A

三樓平面圖 B’

56

B-B’ 剖面圖

聚合山丘─學生綜合宿舍設計


共用起居空間

57

閱讀角

CHUNG-EN LIN 林崇恩學期作品集


屋頂階梯花園

58

剖模與光線關係

聚合山丘─學生綜合宿舍設計


榕園貳號 數位輔助設計氣囊結構研究與實作 大學部二年級下學期 / 團體設計 / 使用設備 : 機械手臂 / 使用軟體 : Rhino、Grasshopper / 指導老師 : 鄭基立 /

這次設計主要嘗試透過Grasshopper與機械手臂製造的 技術創造一個模矩化的氣囊單元,同時探討不同材質的 透光性與結構所構成的空間關係。

對充氣後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我們設計了一套平面模矩,並透過Grasshopper操作 機械手臂與加熱裝置,使用三種不同的材質組合製成

靈感來自系館周遭圍繞的榕樹林冠,一個物件存在於天

薄膜,這些薄膜在充氣後能夠膨脹彎曲、能夠組合並

地之間,作為供光線穿透的介質,它的透光性隨著樹葉

具有結構性。

與樹幹間的關係變化,其中的結構系統亦然。

最後透過各個具有不同曲率的氣囊結構單元相互接合

我們將這種關係轉譯,使用特殊設計過的結構單元,嘗

,創造出一個可以生長、型態自由、能夠輕鬆拆卸重

試多種不同的材質,各自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與彈性,面

新組裝且光複雜的飄浮棚頂。

氣囊單元造型與組合可能性探討

控制機械手臂的Grasshopper電池編排



噬 2020中原建築營主視覺海報與標誌設計 大學部三年級上學期 / 個人課外設計 / 設計內容 : 活動標誌、主視覺與宣傳海報、社群媒體版面設計 / 媒材 : 鉛筆、紙、Adobe Illustrator、Adobe Photoshop /

我擔任2020中原建築營美宣長一職,配合活動設定的

將活動名稱「噬」簡化拆解為三個方塊,並且將這三個

背景故事與整體基調設計活動識別系統。

方塊顛倒放置、變形營造空間感並呼應活動主軸中虛實

這次的活動用一個真實世界與虛幻夢境相互穿插的故事 做為主軸,讓參加者能夠身歷其境的體驗一個懸疑的故 事,並且在其中以有趣的方式接觸建築相關的資訊與知 識,因此呼應劇情的二元性表現在這套平面設計中佔有 相當重要的地位。

對映的兩個世界,最終中間再以波浪般的圖形連結上下 部分,在標誌上營造出劇情的暗示。另外也配合 FACEBOOK與INSTAGRAM版面製作了一個帶有圓形文 字包圍的版本作為社群媒體頭貼。 宣傳海報以一張插畫為主題,插畫中可以看見一個人頭

識別色方面採用深紫色系營造懸疑、穩重與高質感的視

閉著眼漂浮在深紫色的背景中,而頭中卻有著亮色系描

覺感受,以傳達活動整體形象。標誌(LOGO)設計方面

繪的都市場景,透過構圖交織畫面內部與外部,暗示夢



CHUNG -EN LI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IV 2019-2020 ACADEMIC AND EXTRACURRICULAR WORKS SELECTE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