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oU 2017@TU Delft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成果報告書

Page 1


1


INTRODUCTION I Where we start

p.5

HOW WE WORK The Connected City

緣起 p.7

II When we work 期程 p.23

I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互聯城市 之易行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物流 p.29

II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互聯城市 之大都市發展及水網域 p.57

The Vital City III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大城市 之社會互動與城市文化 p.81

2

p.27


POSTSCRIPT IV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p.162

I Visit

訪 p.164

活力城市 之城市功能與活動、健康與康樂 p.95

The Circular City V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II Experience Sharing 經驗分享 p.178

III Image Record 一些影像 p.192

城市循環之城市資源安全性:能源、食物、耗費(浪費) p.116

3


4


INTRODUCTION

5


6


Where we start 緣起

7


8


1 前情提要

PROLEGOMENON

阿姆斯特丹

城市流動

Amsterdam

The flow of city

阿姆斯特丹是位於荷蘭三角洲(Dutch Delta)的低樓層都市,以運

當新的都市中心出現,都市的中心區域成為展現機會的場所,而對許

河及自由、開放及國際化的形象聞名世界。在17世紀,阿姆斯特丹

多人來說該區域擁有群聚優勢,更反映在由知識和創意力驅動的經濟,

曾被譽為世界的中心。如今對許多不同背景及國籍的人而言,是具有

並在都市內部和周圍蓬勃發展。

絕對吸引力的全球城市。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Amsterdam Schiphol Airport ),作為世

域仍然會持續地成長。人們回到阿姆斯特丹重構生活;尋求個人機會

界重要的交通樞紐,與倫敦、巴黎及德國魯爾區等大都會地區有完善

發展,不論是對於工作、伴侶或同儕。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的阿姆斯特

的連結。史基浦機場位於低地地區(Low Lands)的城市化三角洲,

丹,由於旅客、短期居留者及外籍人士的加入,造就阿姆斯特丹良好

其中含括蘭斯台德(圖1-1-2)的組合城市與Flemish Triangle,

的人口社會流動。這些角色的加入促成阿姆斯特丹的生命力與經濟實 力。

自2007年,有超過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於都市內。從溫哥華到香港, 阿姆斯特丹的人口將於2050年增長20%,1百萬人口將會居住在都市

過去十年中,全球都市的角色有了劇烈的變化。畢竟在30年前的西方

範圍內,2.5到3百萬人將會住在廣大的都市區域。因此,都市應該保

世界,相較於都市生活,人們更嚮往郊區生活。然而,今日的都市從

有可及性與互聯性,以維持其經濟性與社會性,並作為一個具吸引力、

不受歡迎的生活區域,搖身一變成重新探索生活的地方。

資源可利用、永續環境的生活區域。

NTRODUCTION

I

甚至在阿姆斯特丹,皆可見到都市化過程與都市移民。這也顯示了在

Where we start

在接下來的十年,即使荷蘭其他地區呈現人口限縮,但阿姆斯特丹區

蘭斯台德(Randstad)是荷蘭的組合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烏特勒支四大主要城市及其周圍地區。

9


1 前情提要

PROLEGOMENON

圖1-1-1 荷蘭全圖 圖資來源:http://www.freemapviewer.com/en/map/Map-Netherlands_1042.html https://assets.kennislink.nl/system/files/000/131/851/large/Randstad.jpeg?1494965863

10

圖1-1-2 Randstad的主要城市


2 主題介紹

TOPIC INTRODUCTION

A10的都市延伸 City Extension within the Ring A10

目前在阿姆斯特丹內,有大量的新住宅及工作空間需求,尤其是以

目前在Sloterdijk中心及Sloterdijk第一期計畫,能夠看得到明顯的轉

Ring A10區域內(圖1-1-3)的需求更為明顯。而位於市中心西北側

變過程。預計在下十年內,透過建築與區域轉型,將會有1,500新居

的海港區,或官方稱之為Haven-Stad(圖1-1-5),近年來被指定作

所落成。然而,針對大量的居所及工作場所的2029年藍圖目前前尚未

為新的生活環境。

著手進行規劃及實踐。阿姆斯特丹市府允諾,在新的交通運輸系統建 立以后,也將進行大規模的規劃發展計劃。

工作空間需求的最適宜地區。因此,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計劃在該地區

另外,在港口區域Coen-en Vlothaven則作為較晚開發的階段,目前

增 加 40,000 至 70,000 戶 家 庭 , 以 及 45,000 至 58,000 工 作 機 會 。

Haven-stad地區的港口相關活動仍然會持續進行,並暫時定位為特

Haven-Stad的願景是希望能夠將生活區域發展成:

殊工業港區。在2009簽署的契約中,市府同意Houthaven工業區 (或稱為NDSM地區)的制定住宅區域發展計畫。

A.高密度但同時兼具活力; 此外,在2014-2018聯盟協議中闡明,保證在港區內的公司企業能夠

C.藉由環境永續理念以達到循環城市。

待在現今所在之處直到2040年,並答應會對港口區域的其他公司在住

I

B.提高公共交通可及性與自行車網路串聯;

Where we start

Haven-Stad地區因其地理區位與面積條件,被視為回應新的生活及

有在2025年以後會帶來實質的影響,并在2029年實際執行落實。

姆斯特丹都會區(圖1-1-4)創造更偉大的價值。在Haven-stad地區 將採取階段性發展、轉變模式,同時也會涉及到周邊的子區域—— Sloterdijk和Groot Westerpark,及目前處於廢棄狀態的港區Coenen Vlothaven,與lJ-river的北河岸。

NTRODUCTION

港區轉變至鄰里區域,將作為下一階段的都市發展,並且為廣大的阿

宅計畫中進行「量身定做」的配套措施。然而,這地區的住宅計畫只

阿姆斯特丹都會區 Metropolitan region of Amsterdam(MRA)以蘭斯台德北翼的都市構成,並以阿姆斯特丹為核心都市。

11


2 主題介紹

TOPIC INTRODUCTION

圖1-1-4 阿姆斯特丹都會區(MRA)

圖1-1-3 Ring A10 區域 圖資來源:https://robertkaplinsky.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a10_map_no_scale.jpg http://storage.propertynl.com/news-images/dd5aac1bbe804ae29b656802be95acaa/Amsterdam%20-%20MRA%20kaart.jpg

12


Where we start

I ●

NTRODUCTION

圖1-1-5 Haven-stad 範圍

圖資來源:https://www.amsterdam.nl/bestuur-organisatie/volg-beleid/haven-stad/

13


2 主題介紹

TOPIC INTRODUCTION

基地歷史 The History of the site

從18世紀地圖中(圖1-1-6)可看出在現今的Haven-stad地區,曾被

1956年,舊Sloterdijk車站落成(圖1-1-13),位於現今車站的南側,

作為Slocther(也稱Slooter)河岸堤防使用,即為Slooterdam或

為當時還是小村落的Sloterdijk服務。1985年,新車站開幕(圖1-1-

Sloten堤防,當時候的土地面積也相對較小;而現今Sloterdijk地區

14 ) , 但 在 當 時 僅 是 作 為 前 往 贊 丹 的 其 中 一 站 , 並 稱 車 站 為

則多作為農耕使用。

Sloterdijk Zuid 及Sloterdijk Noord。

到了19世紀中葉(圖1-1-7及圖1-1-8),Haven-stad地區仍然作為

1986年,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路線開通,火車站也擴展成今日

河岸堤防使用;在1839年9月20日,荷蘭初始運行的火車路線從

的 兩 層 樓 式 車 站 。 1997 年 , 阿 姆 斯 特 丹 捷 運 將 捷 運 線 延 伸 至

Sloterdijk開往至Haarleem。而火車軌道的開通,造就Sloterdijk周

Sloterdijk地區,並且增設Sloterdijk及Isolatorweg兩個捷運站點。

邊地區開始出現零星的工業活動,但當時大部分的地區還是作為農耕 使用。

自1960年代,Sloterdijk村落周邊出現了三個新興的商業區域。在阿 姆斯特丹市府開始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時,Sloterdijk被劃為

直到19世紀下葉至20世紀上葉(圖1-1-9及圖1-1-10),Sloterdijk

Bos en Lommer新區的一部分,而商業區則屬於Westpoort之轄區。

地區都作為荷蘭境內交通運輸初次啟程的必經路徑。不論是1882蒸氣

直到2010年,行政區域再重新劃分的情況下,Sloterdijk地區稱為西-

式火車,抑或是有軌馬車(圖1-1-12),皆都是率先從阿姆斯特丹行

阿姆斯特丹的新市鎮(圖1-1-15)。

駛到Harleemmerweg。隨之在1916年推行的火車電氣化,因而阿姆 斯特丹的最後一次的有軌馬車,也都是選擇在此路徑下落幕。

14


Where we start

I ●

圖1-1-7 1815年 土地使用圖

NTRODUCTION

圖1-1-6 1725-1750年 土地使用圖

圖資來源:http://mzk.georeferencer.com/map/KhbT3iXNqBICjPd220K7xT/201306071453-0Nkzhr/visualize http://www.mappinghistory.nl

15


2 主題介紹

TOPIC INTRODUCTION

圖1-1-8 1845年 土地使用圖

圖資來源:http://www.mappinghistory.nl

16

圖1-1-9 1877年 土地使用圖


Where we start

I ●

圖1-1-11 1940年 土地使用圖

NTRODUCTION

圖1-1-10 1903年 土地使用圖

圖資來源:http://www.mappinghistory.nl

17


2 主題介紹

TOPIC INTRODUCTION

圖1-1-12 有軌馬車 horse-drawn trams

圖1-1-13 1950-1955年 Sloterdijk鳥瞰圖

圖資來源:https://www.iamsterdam.com/en/see-and-do/amsterdam-qr/oud-west/paardentramremise-bremerlehe https://nl.pinterest.com/pin/283515739020303777/

18


Where we start

I ●

圖1-1-15 2010年 阿姆斯特丹行政區重劃

NTRODUCTION

圖1-1-14 1986年 Sloterdijk車站

圖資來源:http://www.stationsinfo.nl/Sloterdijk.htm https://www.klokrealestate.nl/124-8bcc/klok-real-estate-informatie-stadsdelen-amsterdam

19


3 挑戰

THE CHALLENGE

議題指認

工作營分組

Issues identification

Workshop groups

一般而言,都市在進行地區結構轉型時,將持續關切與維護該都市的

在本次工作營 Making the Metropolis中,除了必須要與不同專業背

發展目標,以維持都市得以:

景及國際文化背景的小組成員互動,同時也需面對世界的全球化議題: 如何讓都市保有互聯及活力?如何透過水資源安全及智慧移動的整體

A.互聯 Connected

性對策,回應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議題?進行永續發展的同時,又如

以公共交通與腳踏車專用道為主要考量之互聯網絡。

何以循環城市作為目標? 在面臨到多重行動者的設計過程、參與式規劃及民眾時又該會如何?

B.活力 Vital

因此在本次工作營中,所有的學員被分成五個小組,下列為各組主題:

尤其關注公共空間之設計與綠色環境的創造。 A.互聯城市 C. Vital 循環

— 移動形式、交通工具、基礎建設以及物流

在各方面以邁向永續發展的城市為目標:二氧化碳減排、廢物及原料

— 都市都會區發展與水資源網絡

回收、零排放交通工具、永續能源,以及水調適性系統。 B.活力城市 由此可引出本次工作營的主題架構為: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與自行車

— 社會互動與都市文化

系統串連,以減少車輛流量。宜居性的目標著重於住商混合使用

— 都市功能、活動健康與福利城市

(80%:20%),并依據在地的民眾而發展出多元的社會、文化及經

20

濟設施。同時也要思考更多的創新、系統結合、交通形式相融、或結

C.循環城市

合建築與基礎設施,以便創造永續發展的Haven-Stad。

— 城市的資源安全:能源、食物、耗費(浪費)


Where we start

I ●

NTRODUCTION

2015-2040年 Haven-Stad地區轉型發展策略 圖資來源:https://www.noordzeekanaalgebied.nl/projecten/haven-stad-amsterdam-2/

21


22


When we work 期程

23


24


工作營時光

WORKSHOP TIME

工作營簡介 Introduction of Workshop A.主辦單位

D.核心主題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U Delft)

互聯、活力及循環都市

B.協辦單位

E.工作營日期

The Amsterdam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etropolitan Solutions

2017年8月22日至2017年8月30日

(AMS)、the Delft Deltas, Infrastructures & Mobility Initiative (DIMI)及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IFoU)。

F.工作營地點 工作基地為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田野基地則位於阿姆斯 When we work

II

Metropolitan Design Engineering

Making the Metropolis: Exploring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特丹。

NTRODUCTION

C.工作營主題

25


工作營時光

WORKSHOP TIME

工作營流程 Schedule of Workshop

22 AUG

23 AUG

報到

Delft Amsterdam

開幕式

演講 @ AMS institute

午餐

午餐

相見歡

基地探索 及觀察

迎賓飲料

Amsterdam Delft

歡迎晚宴

小組討論時 間

24 AUG

25 AUG

26 AUG

27 AUG

28 AUG

29 AUG

30 AUG

08:30

09:00

12:30 13:30 17:00

19:30 20:00

26

Delft Amsterdam 小組 時間

成果報告 小組 時間

小組 時間

小組 時間

小組 時間

小組 時間

午餐 成果報告

中期 報告

Amsterdam Delft 歡送晚宴


HOW WE WORK

27


28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互聯城市 之易行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物流

29


30


MEMBERS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Dr. Roberto CAVALLO

Organising committee Summer School I AMS DIMI IFoU

Dr. Anoud DE WAAIJER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學員 Members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Edgard ZUNIGAL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Alexandra FARMAZO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Ricardo AVELLA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Dirco KOK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Netherlands

Mateo GUDIC

University of Zagreb, Croatia

Miriam SHOMAN

Arab Academy for Science, Alexandria Egypt

Xingzhi JIANG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Constanza MON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施靖霜|Jing Shuang SE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林丹威| Lin-Dan W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HOW WE WORK

● ●

I

指導老師與助教 Instructors & Tutor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團隊成員

31


1 連接現況

THE CASE OF CONNECTIVITY

Sloterdijk作為都市的次要節點 Sloterdijk as a secondary node

Sloterdijk位於A10環狀高速公路區域內(圖2-1-1),擁有著最佳的

B.車載網絡系統

地理位置以及基礎設施,促使汽車的可及性提高,並且與史基浦機場

Sloterdijk位於A10環狀高速公路區域內(圖2-1-3),A10環狀高速

連接。作為輔助阿姆斯特丹的次要都市,將Sloterdijk工業及港口區

公路作為該地區的主要聯外道路,多以往阿姆斯特丹市區延伸。地區

域打造為人口稠密、聯繫緊密、宜居的鄰里社區。另外,透過策略性

內道路的延伸軸向多以東西向發展,卻較少往南北向發展。另外,從

催化劑,以驅動並達到全球關鍵的行動者與地方人口之結合。

圖2-1-4中可看出,在Sloterdijk地區有著多處的交叉路口,多聚集於

重要的交通節點周邊。 A.公共交通運輸網絡系統 目前Sloterdijk的公共交通運輸網絡系統,以捷運及火車作為主要的

自行車道系統目前也多聚集於Sloterdijk地區;Haven-Stad地區目前

聯外交通工具,並有少數的公車路線會經過此區域(圖2-1-2)。

仍為工業區。大型車輛的出入,以及下節將會提出的地區空間障礙物, 阻礙了自行車系統之延伸及發展。

基地範圍內的鐵輪運輸節點有Sloterdijk火車站、捷運站(圖2-1-5), 以及Isolatorweg捷運站(圖2-1-6)。前者位於阿姆斯特丹-贊丹、

另外,目前在Sloterdijk地區的大型停車空間都聚集於東側,即為

阿姆斯特丹-哈倫之軌道交叉口,並作為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西側的

Westerpark公園、Begraafplaats St Barbara墓園及Media College

主要鐵路樞紐;後者為阿姆斯特丹捷運50號路線的最後一站,因應周

Amsterdam,但也有些零星的停車空間圍繞在Sloterdijk車站周邊的

邊的土地使用現況以及鄰里居民之意願,目前仍然無法將

商業區。

Isolatorweg捷運站與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進行串聯。 另外,目前在基地範圍內主要的活動行為多聚集於Sloterdijk車站周

邊及目前已經開發轉變的Houthavens區域。活動行為有商業、學校、 醫院、博物館、文化相關,在Houthhaven區,有一座在2014年5月 才落成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圖2-1-7)。

32


HOW WE WORK

圖 2-1-1 阿姆斯特丹與周邊地區之交通運輸網絡系統

33

● ●

I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1 連接現況

THE CASE OF CONNECTIVITY

圖 2-1-2 公共交通運輸網絡系統與活動聚集之處

34

圖 2-1-3 車載網絡系統、自行車系統與停車空間


HOW WE WORK

圖 2-1-4 基地範圍內的交通運輸系統與出入口

35

● ●

I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1 連接現況

THE CASE OF CONNECTIVITY

圖 2-1-5 Sloterdijk火車暨捷運站

36


圖 2-1-6 Isolatorweg捷運站

HOW WE WORK

圖 2-1-7 2014年落成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

37

● ●

I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1 連接現況

THE CASE OF CONNECTIVITY

基地現況調查 Identifying Barriers

在基地實地勘查後,發現目前在Sloterdijk地區,有幾處的障礙物、

C.基礎「障礙」 The Infrastructure Barrier

屏障,不僅對行人創造不友善的徒步空間,也造成活動空間的斷裂。

在Sloterdijk地區擁有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但是這些高架道路、地

本小組將在Sloterdijk地區遇到的不同類型的障礙物(圖2-1-8)歸納

下道等基礎設施在提供駕駛者方便的同時,卻也造成行人移動環境中

成以下三類:

的阻礙,使得區域活動的不連續,空間變得零碎。另外,軌道系統雖 帶給地區居民的便利,但是軌道的封閉,造成軌道兩側的活動及關係

A.天然屏障 The Natural Element

斷裂,以及需要耗費更多的步行時間。

位於Sloterdijk南側的Wester公園對於阿姆斯特丹居民而言,是珍貴 且不可或缺的綠地空間;但是在公園西側的私人休憩用地Tuinpark

依據本小組在基地內實地踏查,以及將這些空間的障礙物進行分類,

Nut & Genoegen,因空間的商業化及私有化,造成Sloterdijk地區

並在進行小組討論後,最終指認幾處對於行人或甚至是對於都市發展

對南側的Haarlemmerweg地區之連結斷裂。另外,水能作為連結的

有著潛在影響的關鍵地區(critical areas)(見圖2-1-9)。這些關

橋樑,亦能切割土地之間的連續性,並且阻隔兩岸的互動,這情形在

鍵地區將作為在接下來的規劃設計中,優先考慮或處理之區域。

Haven-Stad地區更為明顯。 B.工業分水嶺 The Industrial Backbone 以Sloterdijk車站為核心的商業區,在河岸旁的Haven-Stad港口工業 區,因大型的工業設施造成的空間私有化造成行人徒步空間的不適感。

38


● ●

I

工業分水嶺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基礎「障礙」

圖 2-1-8 基地現況調查

HOW WE WORK

天然屏障

39


1 連接現況

40

THE CASE OF CONNECTIVITY

天然屏障 1

基礎「障礙」 1

天然屏障 2

工業分水嶺 1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工業分水嶺 3

I

工業分水嶺 2 ● ●

基礎「障礙」 3

HOW WE WORK

基礎「障礙」 2

41


1 連接現況

The Case of Connectivity

圖 2-1-9 關鍵地區歸納

42


大眾運輸為導向的都市發展

Land Use Transport Feedback Cycle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運輸系統作為社區基礎設施中重要的一環,而其也對於土地使用形式 與發展潛力,具有深遠的影響。運輸網路系統不僅影響都市形成;而 區域土地使用的形式對運輸需求型態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從永續都市發展理念出發,以高效率的大眾運輸系統作為都市發展的主 幹,全方位的落實大眾運輸優先觀念,鼓勵搭乘大眾運輸,以抑制私人 運具使用,使民眾降低對自用汽車的倚賴,以創造高品質之都市環境, 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以下為TOD的 8 原則

A.

行走 WALK 發展與促進行走社區

B.

循環 CYCLE 優先發展非機動(non-motorized)交通網絡

C.

連結 CONNECT 發展與促進行走社區

D.

轉運 TRANSIT 定位在高品質公共交通附近的發展

E.

混合 MIX

I

運輸建設與土地使用循環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ACTIVATING CATALYSTS

F.

密度化 DENSIFY 密度提升與優化並兼具過境能力

G.

緊湊 COMPACT 創建短距離通勤地區

H.

轉移 SHIFT 通過停車空間調節和道路使用以增加流動性

● ●

土地使用混合計畫

HOW WE WORK

2 都市催化劑

43


2 都市催化劑

ACTIVATING CATALYSTS

TOD策略 A TOD Strategy 社區鄰里是構成都市大眾捷運廊道發展之基本單元,在面對社區發展重視,將開發引導致運輸車站周邊地區, 透過有效率的密度、高品質的大眾運輸、完善的步行環境以及多樣性的使用,促使地區發展朝向優質、適居、永續發展。

A.以場站及節點發展範圍

C.轉運系統

徒步行走至公共交通運輸場站或節點必須少於500公尺。

藉以支持慢/快速移動系統之間的快速傳輸。

B.街道型態

D.聯合開發:

棋盤式道路可以平均分散交通流量到每一條街道上, 並連結不同關鍵

在轉運點內集合商業,住宅等活動模式

地區(critical areas)。

44


HOW WE WORK

圖 2-1-10 交通運輸系統分類

45

● ●

I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2 都市催化劑

ACTIVATING CATALYSTS

工具箱 Tool box

大眾運輸係提供都市地區之民眾「行」的便利,促進社區與商業活動空間的可及性, 並提高市民的易行性。然而,在生活環境中仍然需要不同啟動元素(activators)之 注入,致使商業活動與住宅需求增加,提升地區的宜居性的同時也促使都市區域的 發展,並形成一種相互的催化作用。

A.潛力使用者

B.啟動元素

企業家/上班族

綠色區域

軌道網路

年輕家庭

密度化

公車網絡

畢業生/社會新鮮人

商店及餐飲業

自行車網路

退休人士

文化及娛樂

停車空間

藝術家

永續發展之倉庫

行人廊道

工業設施再利用

46


HOW WE WORK

圖 2-1-11 關鍵行動者之交通運輸使用形態

47

● ●

I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3 小結

WHAT DO WE WANT TO ACHIEVE

密度化鄰里社區 Dense Neighbourhood

透過不同的功能及啟動元素而創造出新的結構,與現有的行動者產生

公共交通運輸系統扮演地區發展催化劑之主要角色,也作為增進社區

相互作用,並產生出一種新的都市結構。

宜居性的評量之一。因此,透過引入並利用該地區的資源,以及上述 提及的物理性催化劑,建立一個積極的社區。另外,住宅建築與商業

為了應對阿姆斯特丹市不斷增加的住房需求,因此必須創造新的區域

設施,透過密度提升,以減少距離並增加徒步空間之連接性,亦同時

以回應住房需求。Sloterdijk打造成新的社會—經濟中心,延續現有

增加運輸服務,以補足社會及經濟活動之服務範圍。

的河岸空間、自然公園,著重於發展土地使用混合、緊湊與密度高的 鄰里生活社區,以宜居性都市作為其目標。

以都市長期發展的觀光而言,促進都市區域進一步發展,需引導商業 活動與住屋住宅以作簇群式發展,對環境與大眾運輸系統的自足性才

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作為一種提供都市地區之民眾「行」的便利,促進 整個社區與商業活動空間之可及性,藉以提升民眾的易行性,也因此 工作、購物、上學、娛樂、休閒等活動才得以產生。反之,若無公共 交通運輸系統的引進或是系統的不完善,將會使得都市的活動功能, 變得緩慢且無效率,也促使都市經濟活動衰退,阻礙國家發展。

48

是最有利的作法。


HAVEN-STAD DEVELOP METHOD

為了因應阿姆斯特丹逐漸增加的人口,位於市中心北向的HAVEN-STAD將是未來主要提供生活空間的新開發區。該區現多為工廠、倉儲、辦公 使用,又被多條鐵道、A10公路與大型道路切割成分散街區,難以形成如市中心般的街道生活。以往交通設施先行,區域發展後來跟進,使得 基礎設施成為切割城市的異物。本計劃試著轉變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困境,在規劃公共運輸系統時,選定三個區域分為三個階段配合路網同步 發展該區未來城市樣態,第一階段以Sloterdijk車站為中心,在既有樞紐上,重新思考建築與交通融合的可能性。第二階段將市中心大眾運輸延 伸至興建中的港口南區,利用水岸重新想像人與水的關係。第三階段試圖在發展中讓人重新看見城市內的工業歷史。最終希望交通與基礎設施

I

不再是城市生活的障礙,而是融入生活裡。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HAVEN-STAD 發展策略

Phase2 Using substantial possibilities: The Waterfront

Phase1 Using supported mobility: Sloterdijk Railway Station

HOW WE WORK

Exploiting industrial facilities: The North-South Connection

● ●

Phase3

49


4 發展策略

Phase 1

50

HAVEN-STAD DEVELOP METHOD

Phase 2

Phase 3


息的住宅區。道路路網部分為減少穿越性汽車車流,最基礎的單、雙線道路為

Phase 4

主,取代現行多車道快速道路。引入Park and Ride概念,在周圍設置停車場,

內部以地面電車、公車等較小型公共運輸作為主要交通方式。在此概念下,將 運輸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現已有火車、捷運、公車路線的SLOTERDIJK車站為主要交通樞 紐,先以公車向東延伸既有路線,如公車22線,途經HAVEN-STAD往返中央 車站。向北延伸連接A10公路匝道出口,在此設一汽車停車場,作為停車轉乘 區。 第二階段,密集化港口南區路網。此區目前已在開發中,因過去港口關係,導 致有許多需要狹窄快速回轉的路線,考量軌道系統無法適應,深入港口的工作 交由公車負責,其機動性能大大提昇服務的密度與覆蓋率。 第三階段,開始舖設本區內地面電車路網,由SLOTERDIJK車站出發,連接港 區、停車轉換區、水岸與可能的住宅區,以環狀路線運行。港口北區預計此時

工業區已遷出,暫時作為市民休閒用市郊空地,以一新闢公車路線連接。同時 IJ灣北側,繼續延伸自中央車站出發的捷運線。 第四階段,利用港口北區連接IJ灣南北側。在第三階段基礎上,當港口北區開 始興建新生活區後,豐富其路網,並在其東側端點設一轉乘總站,向東北連接 對岸捷運線,西南連接既有捷運,在較大尺度上將HAVEN-STAD加入,使整個 AMSTERDAM有一完整環狀線。配合前述三個主要地區發展,各自有其完整的

區內公共運輸系統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區未來將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地區,我們希望營造當地的生活,而非純粹為了休

I

HAVEN-STAD 現況幾乎沒有公共運輸系統,唯有公車在少數路段營運。該地

● ●

MOBILITY DEVELOPMENT PHASES

HOW WE WORK

交通發展階段計畫

51


4 發展策略

HAVEN-STAD DEVELOP METHOD

Area Development Phase1 Using supported mobility: Sloterdijk Railway Station

第一階段以Sloterdijk車站為核心,包含鄰近約500公尺內已 有一定人流街區,此區多為使用中的高層辦公大樓,夾著寬 敞道路與大面積空地,幾乎沒有街道生活,單調而乏味。 規劃將小棟中低層住宅穿插在大街區內,由住宅引導出日常 生活機能如超市、餐廳、酒吧。縮小路幅到適合行人步行與 自行車使用的尺度。試圖在辦公商區中創造城市生活感。同

時建築型態與運輸基礎設施結合成多層次複合大樓,既是平 價住宅、市場又是車站。

52


功能性建築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中低層建築

I

高層建築

● ●

主要道路

HOW WE WORK

生活道路

53


4 發展策略

HAVEN-STAD DEVELOP METHOD

Area Development Phase2 Using substantial possibilities: The Waterfront

港口南區,目前市政府正在沿灣地區興建新建物,港埠內仍有大量使用中低層倉儲、汽車維 修業、需大空間辦公的組織。第一,完善沿灣地區建築群,配合既有公車路線延伸,吸引人 潮到此區。第二,再利用大型閒置空地與廠房,舉辦假日市集與節慶活動,設置地面電車線 經過港口南區,並以人造海灘改變陸與水的關係,以隔岸工業建築群為景觀,配合說明,趁 勢讓人了解城市中過去難以接觸到的歷史。第三,在原有組織移走後,改造低層工業空間, 部分保留部分改建成住宅,使全區可容納更高居住人口。最後,改建在西南側現有軌道系統,

以一功能性建築整合交通與日常生活。

54


高層建築

中低層建築

功能性建築

HOW WE WORK

● ●

I

The Connected City Mobilit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

橫跨、結合運輸系統的功能性建築

55


4 發展策略

HAVEN-STAD DEVELOP METHOD

Area Development Phase3 Exploiting industrial facilities: The North-South Connection

港口北區現在仍是大型工業區,佈滿各種工業建築與大型廠房,因遷出需要長 時間,將是最晚能夠再發展的地區。當工業遷出後,希望能將部分工業遺址, 如運送貨物的鐵軌、圓筒水泥儲料槽留下,再利用成辦公或住宅使用,讓未來 的市民能在空間上認識城市過去歷史。配合公共運輸將在東面臨水側設立一連 接港口南區、 IJ灣對岸的總站,往各方向緊密的連接Haven-Stad地區。

高層建築 中低層建築 交通總站

56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互聯城市 之大都市發展及水網域

57


58


Dr. Hans DE BOER

organising committee Summer School I AMS DIMI IFoU

Prof. Uoo Sang YOO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Ir Valentina CICCOTOSTO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學員 Members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Abdul ATHAR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Matias PIAZZA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Merel COZIJNSEN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Netherlands

Jiakun WEN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Netherlands

Saumil PATEL

Sttu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Maria Jose Encalada ARGUELLO

Sttu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Sally Elsayed Moustafa EMAM

Arab Academy for Science, Alexandria Egypt

Kyo Young HWANG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Seong Jong HWANG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Manuela GARC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吳昀慶| Yun-Ching W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柯雅之| Ya-Chih K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II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 ●

指導老師與助教 Instructors & Tutor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MEMBERS

HOW WE WORK

團隊成員

59


1 基地議題分析

PROBLEM STATEMENT 1850

水路網絡與交通連結 Water Framework and Mobility

1900

在19、20世紀時,Haven Stad地區的水上運輸發達,船隻可以透過 東西向的運河由內陸通達IJ河,連結各區的產業設施。 但隨著日後的發展需要,一部分的IJ河被填為陸地作為新開發使用, 發展重心轉而以陸地上的鐵路、公路等設施為主,河流沿岸與運河兩 側反而成為城市的背面。

1950

2000

60

圖2-2-1 19世紀阿姆斯特丹運河示意圖

圖2-2-2 阿姆斯特丹地景變遷歷史

Source: maps.amsterdam.nl

Source: maps.amsterdam.nl


路雖然使區域之間的交通更便捷,但這些為車行所設計的設施卻也成為人們難以穿越的阻礙。

圖2-2-3 舊水道網絡與基礎設施 阻隔疊圖及現況照片 小組繪製與拍攝

Sloterdijk Station

Old canal

HOW WE WORK

● ●

II

Source: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原本的水路網絡不但被新的基礎設施切割,閒置的水岸空間更變成區域內的阻隔;而鐵道和公

61


1 基地議題分析

PROBLEM STATEMENT

土地使用 Land use

目前區域內的土地使用大多為工業與商業使用,居住區 域較少,生活機能也較為單一,公共空間不多且並不方 便到達。

圖2-2-4 土地使用及公路周邊產業區現況照片 Source: maps.amsterdam.nl / Googlemap

62


機會

願景與目標

Opportunities

Vison and Goals

現有的一些設施與環境特色,是為地區發展的潛力

重新連結水與陸地之間的關係

A.工業區的大型建築與開闊的土地

A.強化藍綠網絡以增進鄰里之間的連結、創造具有韌性的水環境。

B.地區的水域網絡(舊運河以及IJ河)

B.整合不同層次的水網絡成為一個系統,藉以創造人性尺度的高品質

C.現有的大片私人渡假花園和綠地 D.Sloterdijk交通轉運中心

公共空間。 C.引入產業活化海邊地區,為未來的居住區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Reconnecting water to land A.Using a green-blue network to articulate the neighbourhood and to create weather resilience. B.Articulating proposed systems creating a complex water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II

2 機會與策略

C.Embracing the industry and recovering the waterfront, creating new urban horizons and good living function for housing future development.

圖2-2-5 機會與策略示意圖 Source: 小組繪製

HOW WE WORK

human scale.

● ●

network, capable of promoting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in an

63


3 整體構想

CONCEPTS

創造藍綠網絡 Creating blue-green network 土地使用改變 • 減少工業運輸用船與鐵路 • 增加地表可涵水面積 • 產業用建築轉變為混合使用

連結藍綠系統 • 增加可供休閒的綠地網絡 • 增加水網絡作為運輸與休閒 使用

地區活化與居住密度提升 • 整合藍綠網絡做為新的運輸 系統 • 複層的通道增加連通性也可 作為防洪功能

圖2-2-6 基地現況與整體構想期程

64

Source: Google Earth / 小組繪製


filtering water •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edifications into mix-use buildings B.Green-Blue connectivity system • Implemention of green network fo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 Implemention of water network for transportation and recreational purposes C.Place activation and housing densification • Integration of green-blue network with new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existing ones (ie. Bus, tram, bikes) • Creation of tunnels that allow access to the harbor and maintain protection against floods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 Implementation of wetlands for

II

train lines

● ●

• Elimination of industrial ships and

HOW WE WORK

A.Change of Landuse

65


3 整體構想

Before

CONCEPTS 綠的串聯 Green Connection

原本僵硬的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形塑出不友善的邊界,透過 複層的穿越性設施增加行人與自行車的連通性,緩解了阻隔的效 果,也藉此創造一些新的開放空間,讓過去的都市邊陲成為新的 活動場所。 同時,加強鐵路與公路兩旁的植栽綠化,串聯起整個城市的綠帶, 形成生態廊道,也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After

圖2-2-7 綠的串聯示意圖 Source: 小組拍攝與繪製

66


● ●

II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After

圖2-2-8 綠的串聯示意圖

Source: 小組拍攝與繪製

HOW WE WORK

Before

67


3 整體構想

CONCEPTS

交通連結 Mobility

圖2-2-9 交通路網現況 Source: 小組繪製

68


鐵路與公路,服務過境的通勤族群與產業 需求,區域內並未有足夠的捷運、輕軌等 大眾運輸工具,以汽車為主的街區尺度設 計不利於行人與自行車移動,河岸也僅有 一處渡輪站可以接駁兩岸的旅客。 我們希望連結既有的Sloterdijk轉運車站 到河岸之間的陸上運輸網絡,同時也利用 舊運河開闢新水道的連結,增加水上運輸 的選擇,除了船隻可以從河岸進入內陸, 甚至有創新運輸工具(例如水上自行車)

圖2-2-10 交通路線與新運具構想示意圖 Source: 小組繪製 / https://www.pinterest.com/pin/392305817513758888/

HOW WE WORK

● ●

II

的可能,讓人們移動可以更自由順暢。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目前此區的交通系統,主要為跨越區域的

69


3 整體構想

CONCEPTS

連結水系統:河港 Connective water system:Harbor

2 1 4 5

7

圖2-2-11 IJ河港周邊現況分析

Source: 小組繪製 / maps.amsterdam.nl

70

8 3

6


學、機械、倉儲、物流等類型的工業廠房,東側則為批發、家 居裝潢、汽車修理的店面以及行銷、顧問、影視媒體等企業或

4

組織協會之辦公室,再更東邊則有新開發的住宅區以及零散的 景觀餐廳、劇院、藝術中心等文化休閒設施。

現在仍在使用的港口設施大多分布在A10公路兩側的工業區域, 以服務產業需求為主,僅有一處渡輪站可以連結南北岸;而捷

6

5

7

8

運路線目前也尚未貫穿此區,人們在這裡的移動並不方便。 ● ●

3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IJ河的兩岸目前大多為產業設施使用,A10公路兩側集中的是化

II

2

HOW WE WORK

1

71


我們的策略是,進行地區產業的轉型與重 新配置,將河岸重新塑造成適合居民活動 的公共空間。

階段1 最東邊的區域作為居住與休閒的核心,首 先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公共空間之間 的連結性更佳。 階段2 遷移較可能影響居住品質的重工業,一些 輕工業則可保留並轉型成地區修繕服務、 體驗工作坊等新型態,與居民生活結合。 階段3 舊的工業建築結構可引入新的活動,再利 用作為當地吸引人的特色。 階段4 改變港口的形式,建造連接IJ河與舊運河 之間的水道連結。

圖2-2-12 IJ河港周邊策略與分期構想 Source: 小組繪製

72


圖2-2-13 IJ河周邊港口設計與願景圖像 Source: 小組繪製 / http://www.kcc.gov.tw/magazine/2008_10/01-3.htm , https://www.123rf.com/photo_54683580_lagi-beach-binh-thuan-province-vietnam--march-282016--at-a-repair-workshop-fishing-boats-skilled-wo.html , https://www.scottdunn.com/luxury-holidays/africa/indian-ocean/mauritius/constance-le-prince-maurice ,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uropeangreencapital/news/events/copenhagen-launch-2014-programme/ , http://www.tammullen.com/2011/08/27/hamburg/ , http://www.alamy.com/stock-photo/workers-painters-shop.html

HOW WE WORK

● ●

II

居住區域的水則可作為居民遊樂體驗的設施,配合硬體設施的改造與產業活動的引入,讓水域的多元利用方式豐富人們的生活。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不同區域的水域因應該地區的使用特色而有不同功能,例如產業區中,水可作為能源與材料的循環;在商辦附近的水域則可作為景觀休憩;

73


3 整體構想

CONCEPTS

連結水系統:運河 Connective water system:Canal

既有的藍綠帶由於A10公路與鐵道的切割而變得零碎,大片的綠地因難以到達而使用率低, 私人渡假花園阻隔了南北向的移動,也壓縮了其他居民的活動空間。

74

圖2-2-14 既有藍綠帶被路網切割示意圖

圖2-2-15 既有藍綠帶使用狀況示意圖

Source: 小組繪製

Source: 小組繪製


綠地的使用創造更高的公共性。 階段1 將私人渡假花園的土地使用性質轉為公共使用。 階段2 將原本私人渡假花園既有的水網絡向外延伸──向南連結 至舊運河,向北連結至IJ河。 階段3 改變原本私人渡假花園中的建築形式,塑造更多人可以居 住與親近的空間。 階段4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空間的區域中,一方面方便人們移動穿越,另一方面也為

II

我們的策略是將這一大塊私有的綠地「打散」到缺乏開放

圖2-2-16 運河與綠帶串聯策略構想 Source: 小組繪製

HOW WE WORK

境品質。

● ●

連結綠帶,創造更多公共的路徑與口袋空間,提升整體環

75


3 整體構想

CONCEPTS

由於原本私人渡假花園的區域屬於區域中地勢最低,因此這片綠帶不只具有休憩的 功能,在新的水網絡系統的疏導下,暴雨來襲時也可以做為滯洪使用,自然的工法 亦可因應不同雨量的水位調節使用狀態。

圖2-2-17 區域地勢高程與水路連結構想 Source: 小組繪製 / maps.amsterdam.nl

76


Source: 小組繪製

HOW WE WORK

圖2-2-18 滯洪池與水循環構想情境示意圖

77

● ●

II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3 整體構想

CONCEPTS

整體開發計畫與期程 Development plan and Time Frame 由Sloterdijk車站與IJ河岸附近已有較高密度開發的區域作為起點向外延伸,透過「土地使用改變」、「基礎設施與地景營造」、「居住密度與品 質提升」三個階段,逐步將原屬於城市過渡性質、以產業發展為主的地區,轉變為環境宜人且便利的生活區域,,讓過去被遺忘的水重新回到人們 生活中,可以更多元地運用在運輸、休憩、景觀、能源提供、生態保育、環境調節等各方面,不只創造連結,同時也增加更多好的公共空間。

78

圖2-2-19 全區發展策略示意圖

圖2-2-20 開發計畫期程示意圖

Source: 小組繪製

Source: 小組繪製


Source: 小組繪製 ● ●

II

藍綠帶串聯—公共開放的

交通運輸—可及的

居住密度提升—適居的

圖2-2-21 發展目標期程與願景

Dike

The Connected City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its Water Network

Harbor

HOW WE WORK

Canal

79


80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大城市 之社會互動與城市文化

81


82


Dr Maurice HARTEVELD

Organizing committee Summer School | AMS DIMI IFoU

Ir Dries Zimmerman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 Municipal

康旻杰| Prof Min Jay K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學員 Members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Roza Derakhshan ALAVIJEH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Rajat CHILLZ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Aimee ALBERS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Isabella BIERMANN

Urban Planning Office Bern, Switzerland | alumni Zeppelin U

Alex TONNETTI

Parsons School of Deign / New School, New York City

Hwanseok JEONG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Shaharin ANNISA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王正祥| Cheng-Hsiang W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陳怡廷| Yi-Ting CHE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III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 ●

指導老師與助教 Instructors & Tutor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MEMBERS

HOW WE WORK

團隊成員

83


1 引言

INTRODUCTION

相較於從大尺度及第二手資料做為起點研究基地的特性,本組選擇日 常生活於基地上的當地人做為主體。透過基地現勘,我們積極找尋 Sloterdijk地區,所能代表Sloterdijk生活樣貌的諸眾,著重於其地方 感與文化自明性。 我們的議題在於Sloterdijk的居民有其空間上衝突或相生的需求,該 如何以和諧和包容的規劃理念去回應這些的不同需求? The vital city group of the “Making the Metropolis” workshop chose to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place-making and sustain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place. In short, we are the self-claimed people group. We consider that Amsterdam Sloterdijk residents have both conflicting and harmonious spatial needs. How can this area respond to these different needs in a coherent and cohesive way?

圖2-3-1 Sloterdijk基地空間調查 與議題指認

84


1|改善Sloterdijk火車站週邊流動的環境品質,成為創意活力的聚點。

1|Sloterdijk Station Proximiti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2|強化高層商辦區週邊的人性尺度設計與街道生活氣息。

transitional space as a creative and active destination.

3|配合密度的強化,轉化工業區的土地使用內容作為住宅區及實驗 性藝術文化空間。

2|High-rise Area: Enhancing the human scale and street life.

4|永續原始 Sloterdijk 村落,作為 Haven-stad 區域的地方認同象 徵與歷史地標。

3|Industrial Area: Transformation of densification from

5|Allotment Gardens:季節性空間轉渡,在冬季將空屋出租給有

industrial use to vital residential use with a mix of experimental

住房需求的學生或作為遊民中繼住屋。

arts and culture.

6|Westergasfriek:在公園綠地中展現Westergasfriek的工業記憶。 4|Sloterdijk Village: Sustaining the original village as a

● ●

III

historical landmark and place identity.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METHODOLOGY

5|Allotment Gardens: Seasonal transformation by renting out the empty garden huts to students or sheltering homeless. 6|Westergasfriek: Manifesting the industrial memory of Westergasfriek within the green park.

HOW WE WORK

2 方法

85


2 方法

METHODOLOGY

小說劇本 Persona

回到工作營現場,此次在有限時間內,不可能進行深入了解與訪談, 我們所採的劇本情境方法,以實際調研為基礎,進行了同理的角色扮 演,並描繪出個角色的生活情境與路徑。九位組員試著演繹在基地中

所蒐集到日常生活在那的人們,分別有在老城區教堂午休的外派人員、 穿梭在巷弄間的孩童、私有花園內遛狗的刺青兄、搭著巴士到達的阿 姆斯特丹的背包客、希望藉由開發大發利勢的開發商、當地的殘障人 士、擁有獨特品味而引領地區縉紳化的白領人士、開著沙威瑪餐車的 移民老闆以及積極找尋低價房租居所的左派藝術學生。 Yet the impossibility of initiating participatory design workshops or engaging i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ertain target groups of Sloterdijk in a half-day field trip propelled us to optimize what we had discovered and encountered along the way and come up with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densifying-cum-diversifying the vast area sprawling out of the train station.

The persona approach required empathetic role-playing of each student, and each illustrated a social and cultural spectrum that represented a demographic pattern of the Sloterdijk neighborhoods and business/industrial sectors. The selected social characters include two residents who are actually live around and oth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crucial after we observed the area. 86

圖2-3-2 九位劇本人物


圖2-3-3

HOW WE WORK

基地調查與訪談過程

87

● ●

III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2 方法

METHODOLOGY

人物 / 族群 The charaters

“Tattoo Person”

Backpacker

Child

Art Student

Gentrifier

Kebab Owner

Developer

Expat Worker

Disabled Local 圖2-3-4 九個人物的生活情境與路徑

88


交會點 Design Intervention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這九個角色不僅是代表其自身,更代表了他背後的群體。對於這些居 民的生活路徑演繹加上對於Sloterdijk空間特質的基本認識後,我們 找出現況最緊密也最有可能性的交會點,揉合Sloterdijk待改善之處, 並提出設計的策略。 Each character from a conscientious developer to a kebab stall

immigrant, and from a gentrifier to an allotment garden resident ‘the tattoo guy’, not only speak for themselves but stand for a group. After analyses their living pattern, we identified the

HOW WE WORK

圖2-3-5 路徑交會點指認

● ●

III

intersection that the activities would happen.

89


3 策略

STRATEGY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 habitat

We came to explicate the original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Sloterdijk with the following diagram :

dijk The dijk was a solid barrier built to prevent the flow of water flow

from intruding the human habitat, and the diagram exhibits the strong physical boundary and, as a consequence, spatial

exclusion of the Sloterdijk village. But with the intensified regional role of the Sloterdijk train station and the multiple layers of infrastructure for different modes of mobility, the

過去,為了讓城鎮免於水災而建的線狀堤岸,如今已受到各種快速流

present-day “urban village” is no longer a seventeenth-

動的交通動線給取代及割裂,造成Sloterdijk重新被定義,當代規劃

century settlement of a Catholic precinct segregated by a dijk. It

者以功能分區方法規範新的Sloterdijk,使其分區過於碎化以及街道

is a burgeoning city of global links and incessant flows of

生活感的貧乏。然而,現勘過程中最令人驚喜的是,200年前因受

transportation and migration. To sustain the vital city, the

到堤岸保護而得以創建的老Sloterdijk聚落,老教堂、蜿蜒巷弄與傳

boundaries may be necessary for the rooting of diverse cultural

統街屋,至今仍然如同活化石般被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運轉著,他觸動

enclaves, but they also need to be porous to encourage

了我們以這個富含歷史紋理卻又生意盎然的老聚落為重現Sloterdijk

infiltration and inter-flow between different sides.

地域精神的根源。 過去,歷史的堤防是為了阻擋水流進人居棲地,而現在Sloterdijk車 站在區域發展上扮演要角,也帶來更多不同的移動與流動人口。在城 市轉為快速增長的此刻,我們認為一種保護與維繫地域文化和精神的 「堤防」也應該因運而生,然而這個新的護堤也同時應該是「多孔 的」,使流動能夠滲透裡外且有所互動。

90


整合元素:路徑、堤道、多孔隙 Integrating Elements:Pathways, Dijkes, Porosity

Allotment Gardens

圖2-3-6 設計路線

本組藉由既有真實生活路徑的研究分析出的節點為基礎,植入一條由

Leading from the train station into the business sector, and

老sloterdijk所漫涎出來的新路徑,從火車站到周圍的商辦大樓群,延

cutting through the village, the dijk, and the allotment garden,

伸於古老村落、堤防和社區/公共花園,穿過鐵路進入工業區與老社

then crossing the rail track to enter the industrial zone and low-

會住宅,最後到達IJ河港區,這條路徑希望能整合與連接起城市的

cost housing, and finally reaching the harbor shore, the path

社會互動,並達到包容各族群的目標。創造出會面、雜揉、分享的經

aims to integrate and connect the vital city without assimilating

驗,結合各節點所擁有的獨特多元價值和在地特色,思考sloterdijk下

the diversity of people. It is expected to create many loci for

一個25年宜居城市的定義。

people of various backgrounds to meet, intermingle, and share,

but also to symbolize the local identity of Sloterdijk.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Waterfront

III

Church

● ●

Mosque

HOW WE WORK

Sloterdijk Station

91


3 策略

STRATEGY

設計介入 Design Intervention

這個象徵性的堤會沿著前述指出的路徑,以實與虛的型態穿梭其中。 其材質與所在地將發生關係,其高低樣態也會配合建築物與人的活動 去設計。現代的Sloterdijk堤防是一個都市的共享空間,這些共有的 場域將有更多多元與在地個性生長的可能。 A symbolic dijk will follow the path along the way, but it is not

impenetrable or visually obstructive. The building materials of the dijk transform from one particular area to the next and often express the cultural milieu of the neighborhoods, and its height is intentionally built low and climbable so that pedestrians can sit or walk on it. When the path meets the other paths, the dijk then cracks open for encountering. It is the path that weaves the modern-day flows, dijk, and habitats. Imagine it as an urban common and then the allotment garden as a larger common shared and cared for by the collective individuals with idiosyncratic personalities and cultural traits, instead of a generic public park ruled by zoning ordinance.

92


設計介入 Design Intervention

Mono-Used →Occupy the space by market and vendors

Living Function Office Workers Residents Stolerdijk

Station Identity

The church area

Transfer →Event space Temporarily Staying

Travelers

Build Identity →Metaphors of old fabrics

圖2-3-7 Sloterdijk車站與提設計

HOW WE WORK

● ●

III

圖2-3-8 Sloterdijk舊聚落區與提設計

The Vital C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

The Sloterdijk train station area

93


3 策略

STRATEGY

設計介入 Design Intervention

The allotment gardens area …

The mosque and the refugee housing area

1800 1950-1970 MOSQUE

圖2-3-9 社區農園的歷史 紋理與發展

GARDEN 圖2-3-11 穆斯林區與提設計

CHURCH

• • •

Diversity plants More open to public Common use A.河港區 B.開放綠房子 C.穆斯林市集 A 圖2-3-10 共享農園與提設計

94

B C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活力城市 之城市功能與活動、健康與康樂

95


96


Dr. Lei QU

Organizing Committee Summer School | AMS DIMI IFoU

Prof. Dr. Martina BAUM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Ir. Iren Koonme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Groosman Architecture & Planning

學員 Members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Petter HABOSTAD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Qiao YANG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Lotte Julie HOGERZEIL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Netherlands

Ann-Kathrin LUDWIG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Sabine KASTNER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Bente Maria RAU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Raphaelle MOO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ted Kingdom

Hyun Jin KIM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Eun Ji SEO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侯祥鈺| Hsiang-Yu HO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鍾政霖| Cheng-Lin CHU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IV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 ●

指導老師與助教 Instructors & Tutor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MEMBERS

HOW WE WORK

團隊成員

97


1 引言

INTRODUCTION

引言 Introduction

1981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開始推動所謂的「健康城市」。由世界衛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也就導致房價越來越高、公共空間的壓力增加、

生組織的資料指出,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有112個;最晚至2025年,

行人與自行車間的衝突、擁擠、噪音、交通問題與大量的外國遊客,

全世界逾60%人口會居住在城市中。隨著人口增長、產業發展,工業

使得城市策略開始往「創造一個更大的城市」這個指導方向前進,去

化社會造成都市裡越來越稠密,也就間接使都市環境變得糟糕—包括

分散這些觀光客及因應不斷增長的人口。作為一個「健康城市」,空

衛生、污染、環保、生態等問題—將愈來愈嚴重。因此,世界衛生組

間的規劃要如何才能進行並且促進地方人民對於健康的意識與改善?

織開始推動健康城市概念,期望人口密集的城市不只是生活緊張、環

境污染等負面影響,也應該讓城市是健康、樂活的。 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城市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 • 不只是實現了特定的健康狀況 • 是對健康意識的了解與持續改善 • 所需要的是實踐此一目標的進程與結構 • 能不斷改善自然及社會環境,擴大社會資源,使居民能夠在生活中 發展其最大潛力 其原則應重視社區環境的改善、培育民眾的能力與權力、激勵社區的 參與及有效的投入,以維護及促進社區的健康。 據世界經濟論壇(2013)指出,到2040年,在荷蘭將有近四分之一的國 內生產總值是花費在健保上。在生理層次上,有盡40.7%的阿姆斯特 丹人是過胖的。在心理層次上,有87%的荷蘭人認為他們是開心的; 阿姆斯特丹中,有70%是對自己的生理健康感到快樂的、有84%對於 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到快樂。

98

圖2-4-1 Situation of Health in Amsterdam


CONCEPT

概念發想 Conceptualiztion

題目是強調將城市設計成一個「活力城市、Vital City」,但怎樣的城

連結,創造好的社會關係與鄰里關係。因此有兩個不同的方向可以發

市是具有活力的?而活力城市之中所具有的特質有哪些?而活力城市

想:其一,漸少心理的負擔與壓力,讓人可以在工作、家庭或娛樂上

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為何?

達到平衡;其二,增強與社會之間了連結,以增強自己的心理健康。

沿著議題,我們發現在Haven-Stad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污染。因爲原

把兩種不同層面的健康放進到所謂的活力城市裡頭來,就是我們重要

先是作為工業用地,在大量的工廠、船舶、汽車等等,都是造成該地

的議題。生理健康或許很容易,只要將地區的污染、環境與設施處理

區不適合居住最大的原因。而如何處理污染或許是作為一個健康城市、

完善,對於生理健康的提升是指日可待的;但心理健康除了自己心理

宜居城市必須得面對的問題。此外,阿姆斯特丹另一個重要問題,也

層次以外,更重要的是創造社會關係之間的連結。要如何利用空間上

就是對於居民的身心靈健康的提升,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們連結

的設計促進地區居民的生心理健康,也就是下一步重要的關鍵所在。

這兩個部分,作為整個活力城市的發想核心: • 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 生理健康指的是對於一個人本身健康,也就是如何可以增加自己抵抗 力、免疫力或者其他,讓自己不容易受到病痛的侵害。這樣的健康,

IV

比較符合我們傳統對於健康的基本定義或內容。而要讓自己生理健康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2 概念發想

提升,要從兩大方向進行:其一,自己的免疫力的提升,利用飲食、 做得更為乾淨、健康,就可以減少生病的機率。 •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安好,或是沒有心理疾病等。 而心理健康可能包含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去適應、享受生活,讓生活中 各種工作與活動間達到平衡,甚至有能力去抵抗心理衝擊(心理韌 性)。除此之外,除了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群、社區與人群做 圖2-4-2 The “Vital”City

HOW WE WORK

● ●

運動等方式增加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其二,周遭環境的改造,將環境

99


3 分析

ANALYSIS

分析:Research by Design Analysis: Research by Design

我們是利用設計的手法,來探討在活力城市所需要的一些條件或原則。 首先我們先利用三個不同的特徵進行討論:城市的特質(Identity)、城 市的尺度(Scale)與城市的網絡(Framework)進行分析,然後延伸四個 不同的空間劇本——高密度城市(Metropolitan Density)、群島城市 (Archipelago)、反轉城市(Vice Versa)與水城市(Aquacity)。

圖2-4-3 Research by Design

100

圖2-4-4 First Step in Research by Design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第一階段:城市特質分析 First Step: Analysis by Quality of Cities

在這個階段裡,因為基地本身並非以居住為目的的區域,與阿姆斯特 丹的舊城區狀況差別甚大。因此,主要是經由三個不同的角度:城市 特質、城市尺度與城市網絡的手法去討論。以下就分為三個方法討論。 A.城市特質 Identity 在許多城市,只要一提到某些特質或特徵就會立刻聯想到他。例如紐

約,自由女神像、地鐵、塗鴉、熱狗,甚至曼哈頓等等;而如果提到 京都,可能就是藝伎、寺廟、神社等等。這些城市時常都存在著一些 自身的特質,讓人能夠在短時間就認識這個城市,也能更讓這些市民 更有認同感。 同理,那對於Haven-Stad,與阿姆斯特丹的關係是什麼?

IV

因此,我們針對阿姆斯特丹去比較Haven-Stad,例如阿姆斯特丹具 有腳踏車、運河、密集、人類尺度等等特質,而Haven-Stad則是有

● ●

工業、海港、龐大尺寸、噪音與氣味等等特質,再進而將阿姆斯特丹

HOW WE WORK

的元素帶入這個基地,創造另一個屬於這裡的特質。

圖2-4-5 Research by Design - Identity

101


3 分析

ANALYSIS

B.城市尺度 Scale 而城市尺度主要是延伸自城市特徵的比較。其中有提到阿姆斯特丹的 舊城區主要是以人類為主要尺度進行設計或規劃(Human-scale),而 Haven-Stad則是比較龐大的尺寸(Huge-scale),主要是為了符合工 廠及運輸所需。

如圖所示,黑色的底圖是Haven-Stad的尺寸概況;而上疊圖的紅色 網絡則是同比例阿姆斯特丹的舊城區。從這樣的分析明顯可以看到差 異,阿姆斯特丹舊城區的路網相當細緻、複雜,不論是運河還是道路, 都是可以深入到區域內;而Haven-Stad則很明顯看到路網或水網都 是相當龐大的,像是A10高速公路、大運河、港口等,都不是以人為 主要設計對象。

圖2-4-6 Research by Design - Scale

102


從前面核心概念是在建構一個活力城市或健康城市,需要再基地位置 創造外在環境,去提升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因此,在這個部分的 分析,主要係針對該區域自然環境—綠地與水域(Green and Blue)— 去做分析。

從圖中可以看到,其主要水域分佈都在於基地的東北側,也就是運河 及港口的地區,而綠地或公園則是主要分佈在西南側,尤其其中有一 個很大的公園Allotment Gardens;從圖中可以看到,水路有深入到 綠地的地區,但相對的綠地則因為原本工業區的關係而受到隔絕,在

HOW WE WORK

● ●

IV

Haven-Stad的區域並無太多的綠地存在。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C.城市網絡 Framework

圖2-4-7 Research by Design - Framework

103


3 分析

ANALYSIS

從上三個不同的分析來看,可以了解到Haven-Stad目前區域因為是 作為工業地區,對於居住而言是不適合的—尺度上或環境上—因此, 針對這三個分析我們主要提出對於基地需要的三個原則:

再尺度化 Rescaling

將原本是符合工業與運輸需求的設計尺度,調降至適合人類走動、生

活的設計尺度。

環境的連結 Connecting

對於一個有活力、健康的城市,我們認為水與綠地在這裡是很著要的 因素,而既有也有大量的綠地與水域;因此,我們希望將兩者連結, 創造更好的自然環境。

地區特質的創造 Identifying

在分析該地區時,我們認為現在地區的特質是較沒生氣的,也因此難 以吸引其他人來到此生活或居住,所以我們希望能過創造屬於Haven -Stad的城市特質,並與阿姆斯特丹的舊城區能有區別,增加地區的 魅力。 就著以上三大原則,去進行設計,找出適合地區的發展模式或型態; 而就以這三大分析方向,提出了四種不同的空間劇本——高密度城市、 群島城市、顛倒城市與水城市。

104

圖2-4-8 Research by Design - 3 Principles


延續上個階段的幾個主要分析,我們提出了四個空間劇本。以下就針 對這四個不同的空間劇本,進行空間上的特質分析與討論。 A.高密度城市 Metropolitan Density 為因應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城市內部的居住空間需求也隨之不段增 加;而Haven-Stad最主要就是因為阿姆斯特丹人口擴張的關係,所

以需要從工業區轉成居住區。我們希望能夠將現代城市的特徵,例如 向上延伸的現代高樓、高密度的住宅形式帶入,與阿姆斯特丹舊城區 較為復古式的磚房做對比,創造一個屬於年輕世代、更有活力的居住 空間。 在這樣的城市,與舊城區不同,強調的是異質性——每個大樓都有屬 於自己的特色與特質;相較於舊城區以水平方式作為發展的方向,我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Second Step: Analysis by Scenarios of Cities

IV

第二階段:城市設計分析

1 2

3

1)

圖2-4-9 Scenario of Metropolitan Density

2)

圖2-4-10 Cross-section of Buildings

3)

圖2-4-11 Elevation of Buildings

HOW WE WORK

人數,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城市特質。

● ●

們希望建構Haven-Stad為垂直發展的城市,除了能夠提高城市容納

105


3 分析

ANALYSIS

B.群島城市 Archipelago 延伸自尺度的分析,在Haven-Stad主要是以工業需求導向作為設計 要點,所以尺度都相當龐大,無論是路網、水域、還是空間使用。因 此,我們想要把基地的再尺度化—將原本龐大的尺度切割成適合人生 活的尺度—在陸域增加水路、在水域增加陸路,增加連結,也使得更 容易以人尺度再基地裡空間活動。 除此之外,隨著陸域與水域的交錯,我們希望把自然帶進基地裡,藍 與綠交織在整個基地空間中,不斷地在綠地、水域、綠地、水域這樣 反覆交錯的環境下生活,也是另外一種別於舊城區裡永遠都是紅磚的 景色,更多了許多屬於自然的元素,讓社會連結自然,創造Haven-

Stad獨特的城市特質。

圖2-4-12 Scenario of Archipelago

106


同樣也是為了因應人口增長的問題,居住用地的需求必須被考慮;但 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讓自然環境進入城市區域。因此我們提出顛倒 城市的概念,翻轉既有的水域,成為新的用地以紓緩需求。 除了反轉既有的水路,我們也將運河帶路基地內,讓水路成為這邊可 行的交通之一;而原本的工業地區,為了減少既有的污染與美化空間,

我們期望可以利用城市森林與農田的方式,以減緩土地的污染,創造

3 2

1

1)

圖2-4-13 Scenario of Vice Versa

2)

圖2-4-14 Multifunction in Vice Versa

3)

圖2-4-15 Elevation of the Scenario

HOW WE WORK

● ●

IV

乾淨的環境,打造一個健康城市。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C.反轉城市 Vice Versa

107


3 分析

ANALYSIS

D.水城市 Aquacity 這個空間劇本主要是在強調綠地與水域之間的連結。 從第一階段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基地的西南與東北兩側,有大面積的 水域與綠地,因此我們將綠地向東北方向延伸、水域像西南方向延伸, 在Haven-Stad的區域交會,形成獨特的城市特質:大面積的綠地、 深入分布的運河與水域,連結人們生活與自然環境,創造更為健康、

美好的環境。 除了連結綠地與水域,更想要連結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因為居 住區域是藍綠交織的,也就更容易親近大自然、更容易出來運動或交 流,可以促進當地居民的生理與心理健康,也能讓大家在野外進行活

圖2-4-16 Scenario of Aquacity

動,創造有活力的城市。

108

圖2-4-17 Connections in Aquacity

圖2-4-18 Typologies in Aquacity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RESULTS

活力城市之各項考量與因素 The Vital City of the various considerations and factors

在此階段裡,基於上述發展的四種城市劇本, 以各項城市發展中須考量與因素,進行詳述與舉 例說明。分別下述五個項目進行個別說明: • Local Heritage/ Identity 城市特質 • 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

• Relation Green – Blue 藍帶綠帶關係 • Accessibility/ Connections 功能輔助與連結

圖2-4-19 The Various Considerations and Factors

圖2-4-20 Four Scenarios – Floating City, Archipelago, Two Minute City, Urban Living Lab

● ●

IV

• Flexibility 高彈性與靈活性

HOW WE WORK

4 成果

109


4 成果

RESULTS

A.城市特質 Local Heritage/ Identity 城市發展不僅僅是發展,而是在這當中找到自我認同與城市特色, 建立對此的歸屬感。爾後,城市不再只是城市,而是家。 •

高密度城市,因為人口上上升需求,空間以高密度、高秩序發展。雖使其特色性降低, 但在公共空間中的建築即可營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型態。

群島城市,群島即成為一種城市特質,一座島就是一個群體、一個個性、一個獨立的 個體,而「群」使該使空背景下具有高度共享、交流的可能。

反轉城市,因為反轉而使其獨特,綜觀阿姆斯特丹的地形風貌,鮮少有河道輔以大腹 地的空間類型,且該區域具有工業港的歷史特色與地景風貌,成為該城市的地方特色。

水城市,與群島城市不同,水成為城市中的主角,水能載舟,亦能乘屋。而與水道間 的中介空間,不論是高塔、港口或港務建築等,都成為該城市類型中的重要角色。 圖2-4-22 Heritage of the industrial harbor/ The Floating City

圖2-4-23 Spatial identity of architecture // The Urban Living Lab

110

圖2-4-21 Various Identities in Each Scenarios


城市發展中,社會資本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且顯著影顯城市的風貌與發展形式。 • 高密度城市,因具有高密集的城市秩序,故在社會網絡與資源上可靈活性地進行組織 與動員,單點與單點雖看似分離,但其實具有高度連結性,社會資本在當中流動。 • 群島城市,將目光聚焦於近港口的位置,即可發現群島類型雖已分散形式構成,但仍

各司其職,具強烈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使其可全面性地永續發展。 • 反轉城市,此為實驗性、測試階段的城市類型,希望可提高社會生產力,同時使其富 有高度韌性地處於社會變動性高的永續城市發展中。 • 水城市,顛覆昔日交通動線的水路網絡,提供當地新型態的生活模式,同時帶動地方 發展。水,不再僅是鄰居,同時富有高度社會生產能力。

圖2-4-24 Various Social Capitals in Each Scenarios

圖2-4-26 Testing field // The Urban Living Lab

HOW WE WORK

● ●

IV

圖2-4-25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 The Archipelago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B.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111


4 成果

RESULTS

C.藍帶綠帶關係 Relation Green – Blue 因應未來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富有高彈性與零活度的空間規劃將有機會提供更多 的發展可能,且能在這些可能中,創造出屬於該地區生活居民的城市空間。 • 高密度城市,鄰近河道為該區域特有與珍貴的自然資源,在藍帶集中帶動下,居住空 間不僅滿足居住需求,同時與河道間的緩衝綠帶空間,提高居住品質與滿足生活需求。

• 群島城市,居住空間不再集中聚集,而是串連在綠帶與藍帶之間,人與人之間多了些 自然資源的介入,充分使該空間多了更多層次,更有利於「生活」。 • 反轉城市,因提高陸地空間比例,未開發的土地將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的風險。而 區域中現有的工業廠房空間,與反轉而成的陸地空間可串聯為工業地景。 • 水城市,水道往內陸積極發展,使藍帶與綠帶間的串連更顯交錯,希望藉此可減少洪 水的風險與機率,而居住區域的房子結構將可適應不斷變化的水位,與水共處。 •

圖2-4-28 Greater intake of canals minimize flood-risks – Housing structures adjust to changing water levels

圖2-4-29 Undeveloped land minimizes flood-risks –

112

圖2-4-27 Various Relations Green-Blue in Each Scenarios

Industrial landscape


核心空間與核心空間之間以自然的公共空間作為連接元素。 • 高密度城市,以陸運交通動線為主,試圖在當中作為連接,同時又作為帶動整個城市 成長的主要樞紐。交通動線間的交叉點,將有機會成為各種空間中的連接帶。 • 群島城市,雖河的兩側具明顯的機能劃分,但因群島作為中介的輔助空間,將會連結

與促進兩側的交集,同時減緩兩側的斷裂感。 • 反轉城市,將大面積的河道轉為陸地空間,提供更多的居住與生活機能空間,雖原本 自然環境的比例降低,但仍保有區域間有河道的自然資源,同時因為河道面積的主次 更顯分明,基於機能與需求,將會更凸顯河道兩側與居住空間的連結動機。 • 水城市,河不再是被動的角色,而是轉而成為城市中主動的角色。綠地與河道不再因 為人類居住空間而遭阻饒,此類型更加強化藍帶與綠帶間的連結。

圖2-4-32 Longer commute // The Archipelago 圖2-4-30 Various Accessibility and Connections in Each Scenarios

HOW WE WORK

● ●

IV

圖2-4-31 Shorter commute // The Two Minute City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D.功能輔助與連結 Accessibility/ Connections口

113


4 成果

RESULTS

E.高彈性與靈活性 Flexibility 因應未來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富有高彈性與靈活度的空間規劃將有機會提供更多 的發展可能,且希望在這些可能中,發展出屬於該地區居民的城市空間。 • 高密度城市,由於空間密集,城市機能空間可因應需求提升或增減,特別因為空間網 格性強,具有一定秩序性、穩定度,允許靈活地在垂直向度進行調整。

• 群島城市,以島作為空間機能的單體,不再限於水或陸二擇一,可基於社會整體需求, 發展出不同樣態的城市模組,且通過島的比例的提升,使城市更多元、有機的發展。 • 反轉城市,新增的陸地空間不單只是成為居住空間的平台,同時可使該空間多了些綠 帶空間,增加城市中的多面向層次,城市不是停止的樣態,而是變動的空間。 • 水城市,該城市類型本身即具有高度變動能力,海陸二地都具有高自適應系統,而滿 足居住需求的建築空間,亦可靈活地高度變動。 圖2-4-34 Multi-coding of spaces // The Two Minute City - Stable grid that allows flexible verticallity

114

圖2-4-33 Various Flexibility in Each Scenarios

圖2-4-35 Adaptive system // The Floating City


Conclusion

• Working method and way of approach • Embrace uncertainty and not take everything for a given • Open up a debate for living and working • Pushing boundaries

1

2

3

4

1)

圖2-4-36 2-Minute City

2)

圖2-4-37 Urban Living Lab

3)

圖2-4-38 Archipelago

4)

圖2-4-39 Floating City

HOW WE WORK

● ●

IV

• ‘Making‘ the Metropolis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Health and Well-Being

結論

115


116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城市循環之城市資源安全性: 能源、食物、耗費(浪費)

117


118


dr Diego SEPULVEDA CARMONA

organising committee Summer School I AMS DIMI IFoU

ir Virpi HEYBROEK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I AMS Institute

dr Markus Vogl

Stut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I Universidad Torcuato Di Tella

學員 Members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Cinco YU

Delft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Julia SIRBU

Delft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Hao YAN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Netherlands

Valerie DECKERS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Maximilian HERMANN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Susanne Pardo SPIESS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Paul GEMMEKE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Emmanuel DAUBRICOURT

A.T. Kearney, Paris I alumni HEC business school, Paris

Oumkeltoum BOUDOUAYA

National School of Architecture, Rabat Morocco

Huiji LIM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洪新恩| Calvin HU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張台賜| Tai-Ssu CH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V

單位/學校 Organization/School

● ●

指導老師與助教 Instructors & Tutor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MEMBERS

HOW WE WORK

團隊成員

119


1 引言

INTRODUCTION

現在的世界正面臨重重危機: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下降、過度生產 與消費、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暖化。 身為規劃專業者,當我們知道線性的經濟發展無法解決上述挑戰時, 如何規劃城市發展? 港口與工業區過去總是進行線性經濟發展,無論是運入原物料、耗費 資源生產、產生廢棄物。

所有材料都在,只是處理方式該開始有所改變。 Fac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natural stock and biodiversity; scarcity on one hand and over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n the other, pollution and CO2 emission leading to global warming: How can we as planners respond to the need of cities for organized growth whilst facing the challenges mentioned, knowing that the linear economy is enhancing and not resolving those problems?

WATER

Harbour and industrial area historically a hub for income of raw materials, use of resources, production as well as residues (wast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y operationalize the linear economy.

GREEN

GRAY

EN

vironment

CO

operation

RE

birth

All the ingredients are there, we just need to change the way they are dealt with.

120

圖2-5-1 視覺概念與宣示 Logo & Slogan


Perspectives on circular economy

Haven-Stad has exceptional potential for experimenting on circular economy

任務陳述:透過實驗與合作,人們被培力以致力於接近流動的迴路。

Haven-Stad的特性, 使其有機會能讓阿姆斯特丹踏出循環經濟的下一步。

MISSION STATEMENT: Closing the loops of the defined flows in

▲悠久的重工業傳統。

a flexible way that allows innovation by experimentation and

▲多元的中小企業。

collaboration. People are empowered to commit to closing the

▲空間特質對新居民具有吸引力。

loops.

▲相較阿姆斯特丹其他地區具有許多空間-屬於新居民的空間。 ▲能吸引具有創意潛質的人們與開拓者。 如何使用上述特性呢? Haven-Stad characteristics point towards so much potential for Amsterdam to take a next step towards their circular ambitions.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small to heavy industry.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Haven-Stad特別具有實驗循環經濟的潛力

V

對循環經濟的觀點

for newcomers. ▲There is a lot of space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Amsterdamspace for many newcomers. ▲Will attract creative people, pioneers 圖2-5-2 Vision of a circular construction chain Source: « Circular Amsterdam – a vision and action agenda for the city and metropolitan area », Gemeente Amsterdam

How to make use of this potential here?

HOW WE WORK

▲Because of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HS is a very attractive area

● ●

▲A wide variety of small businesses are there.

121


1 引言

INTRODUCTION N

圖2-5-3 工業場址(輕/重工業)An industrial Site (Light / Heavy) Source: maps.amsterdam.nl

122


圖2-5-5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Source: maps.amsterdam.nl

N

圖2-5-6 就業人口 Working People

人口密度低, 多為工作人口。 Low Density, 圖2-5-4 可負擔的土地成本 Affordable land value Source: maps.amsterdam.nl

Dominated by working population

HOW WE WORK

● ●

Source: maps.amsterdam.nl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

V

N

123


1 引言

INTRODUCTION

如何讓Haven-Stad的特殊潛質得以發揮? How to make use of the exceptional potential of HS?

我們的想法:把HS變成循環經濟的生活實驗室。如何做到呢? 再思現有都市系統並為新系統打造空間! ▲創造能有許多實驗發生的空間。 ▲打造充滿異質與混用類型,卻依然協調的空間。 ▲讓居民作為創造循環經濟概念的主要行動者。

Our idea: let’s turn HS into a living lab for CE. How to do this? RETHINK CURRENT URBAN SYSTEM AND MAKE PLACE FOR NEW SYSTEMS! ▲Facilit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a lot of experimentation is possible. ▲Building with a lot of variation, mixed use typologies, yet create cohesion in this space. ▲Use (new) locals as main actors and initiators to shape the concept of CE.

124


A.廢棄物處理廠結合發電機。

A.An example of a future waste management plant combined with an energy

B.循環經濟的模範-Ceuvel Cafe和Cleantech

generator.

Playground 。

B.Ceuvel Cafe & Cleantech Playground.

C.循環博覽會,近史基普機場的展覽。展示荷蘭國內

C.Circular expo, expo close to Schiphol to show progress in circularity in NL.

的循環經濟相關發展。

D.Buiksloterham, circular neighborhood in the north of Amsterdam.

D.Buiksloterham,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部的循環社區。

E.Bio based economy ideas in Amsterdam.

E.在阿姆斯特丹,以生物科技為基礎的經濟新點子。

F.Hemel water – beer brewed from Amsterdam rain water to gain attention to

F.天降甘霖:從阿姆斯特丹雨水釀製而成的啤酒,喚

the importance of rain water catchment.

起人們對雨水收集重要性的關心。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V

圖2-5-7 阿姆斯特丹邁向循環經濟 的一些設施案例 Examples of Amsterdam-based initiatives towards Circular Economy

● ●

Our strategy resonates with Amsterdam’s determination to become a circular city

HOW WE WORK

循環城市-與阿姆斯特丹志同道合的決策

125


2 進路

APPROACH

我們的核心準則: 透過連結功能、空間與流動創造社會互動 Our core principle : by interconnecting functions, spaces and flows, create social interactions

我們的願景:Haven Stad作為集體實驗的實驗室 Our vision : Haven Stad as a laboratory for collaborative experimentation 我們相信Haven-Stad能透過啟動在地、內生的實驗,經過合作、開 放與廣納意見的過程、並確立由此處居民與企業產生的創新與知識, 以及過程中研發的發展工具,達成循環經濟。 We believe that Haven-Stad can achieve circularity by activating local, endogenous experimentation - in a collaborative , open and inclusive process – and by institutionalizing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generated by its residents and businesses, codeveloping planning tools.

126


Phasing of our strategy

2017-2025 第一階段:試驗 Pilot

2025-2030 第二階段:擴張 Expansion

2030-2040 第三階段:強化 Consolidation

How: 隨機性實驗 Aleatory Experimental

How: 從上階段經驗中學習,呈半隨機式 A Semi-Aerator-Learning from previous phase

How: 從上階段發展中強化 Consolidation- Building upon previous phases

Where: 擴張到新區域 Expansion to new areas

Where: 整個Haven-Stad Expansion throughout entire Haven-Stad

Where: 從節點發展 Development from nodes

N

N

Dwellings: 10,000

Dwellings: 30,000

Dwellings: 35,000

Working spots: 8,000

Working spots: 18,000

Working spots: 20,000

圖2-5-8 三階段發展 Phasing of our strategy

HOW WE WORK

● ●

V

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三階段發展

127


3 方法

METHODOLOGY

前置作業

我們的方法:創造鄰里生活實驗室

The Haven Stad: Ex- Ante

Our method : creating Neighborhood Living Labs

藍/綠帶分析

N

使用者

Green & blue analysis

PUBLIC ACTORS 目標族群與行為定義 Target group & behavioral definition

公部門 PUBLIC ACTORS

圖2-5-9 藍/綠帶分析 Green & blue analysis

可能的綠色網絡:連接節點。

長程觀點與 提出規範 Long term perspective & regulatory role

鄰里生活實驗室

PUBLIC ACTORS

Neighborhood 實際的know-how Living Labs 與資源 Practical knowhow & resources

教育與研究單位

N

KNOWLEDGE INSTITUTES

Possible green structure connecting nodes

經驗與科學永續 Expertise & scientific substantiation

結合既有的綠地與可使用的開放空間, 連接起來成為綠色架構。

圖2-5-10 可能的綠色網 絡:連接節點。 Possible green structure connecting nodes

定義:

圖2-5-11 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s

Source: « Urban Living Lab », AMS – Amsterdam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etropolitan Solutions

NLL: 一個在循環經濟觀點與社會介入影響下產生都市再生的動態平台。 DEFINITION: Neighborhood Living Lab (NLL): an Active platform for urban

regeneration under the circular economy perspective and social intervention.

128

私人單位


3

A10/Train tracks

鄰里生活實驗室NLL1 Isolatorweg

1 2

鄰里生活實驗室NLL2 Connector Houthaven/Minervahaven

圖2-5-12 選擇了三處開展生活實驗室的位置 Selected 3 Neighborhoods Labs

根據上述分析, 我們重新給予各基地新角色與空間特色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each site’s potential We will define a new identity and spatial features

V

鄰里生活實驗室NLL3 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 ●

We selected 3 Neighborhoods Living Labs

HOW WE WORK

我們選擇了三處開展鄰里生活實驗室的位置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

129


4 規劃觀點

PLANNING PERSPECTIVES

我們建議,成立一個指導機構能讓各行動者攜手合作 為鄰里生活實驗室成立的發展機構 We recommend the creation of a steering body to best generate collaboration from all stakeholders within a planning co-constructed pathway

X X X

使用者 PUBLIC ACTORS

能靈活的與市政府共同決策十分重要。

市政府 Municipality

目前居民 Current inhabitants 未來居民 Future inhabitants 企業 Businesses

• • •

為了成功執行目標,

To successfully validate and execute our approach… … fluid co-decision making with municipal power is essential

公部門 PUBLIC ACTORS •

各層級政府部門 Multi-level gov.

非政府組織 NGO

需要清楚的規則: 誰在具有哪些條件或能力之下能做出什麼樣的行動?

NLL(Neighborhoods Living Labs) 一個在循環經濟觀點與 社會介入影響下產生都 市再生的動態平台 • Local activators •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There needs to be clear rules : who decides, with what competences, what means to act ?

教育與研究單位 為達成此目的, 我們建議為鄰里生活實驗室設立一個 能提供諮詢的發展機構。

To establish that, we recommend the creation

KNOWLEDGE INSTITUTES • • • •

大學 Universities 實驗團隊 Expert team 協會 Association 諮詢機構 Consultant

of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or Neighborhoods Living Labs – a structure that will supervise.

130

圖2-5-13 發展營運NLL的機構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or NEIGHBORHOOD LIVING LABS

私人單位 PUBLIC ACTORS • • •

企業 Businesses 金融機構 Financing organizations 開發商 Developers


▲較快 ▲因地制宜

過往的政策制定 Conventional policy making:

▲解決方案導向而非政策導向

法律 Laws 議題 Issue

規範 Regulations

政策 Policy

官僚體系 Bureaucracy

▲促進實驗進程 ▲產生創新的規劃工具 ▲在評估與監督時較為透明,且可課責 BENEFITS: ▲ Faster

NLL發展機構 NLL Developing cooperation: 議題 Issue

▲ Tailored to the local specificities

集體決策

所有行動者

的解決方案

All Stakeholders

Collaborative solutions

▲ Solution-oriented, rather than policy-oriented

▲ Better facilitation of experimentation process ▲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planning tools ▲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好處:

V

Comparison of two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 ●

This operational platform will allow a solution-oriented decision making, in a fast and collaborative way, as local strategic plans.

HOW WE WORK

這個行動平台能以快速的合作方式, 讓解決方案導向的決策成為地方的策略規劃

131


4 規劃觀點

PLANNING PERSPECTIVES

交通系統進行整合 Integration with traffic system 階段二:短期提案 Phase 2: Short Term Proposition

屏障與現況節點 Barriers & Existing Nodes

Sloterdijk & Isolatrweg地鐵站 Sloterdijk & Isolatrweg Metro Station

以Haven Stad Center作為轉運站。 Haven Stad Center as A TRANSITION POINT.

既有車站 Existing Stations

藉由創造新節點連接主港泊區與南邊區域。 Connect the Harbour area with the southern part by creating a new node.

節點和發展中心 Nodes and Center of Development

階段一:短期提案 Phase 1: Short Term Proposition 再利用:既存鐵路和基礎建設。 發展:向東和往市中心的發展。 REUSE: Existing rails and Infrastructure. PROMOTE: Development towards East and Inner city.

圖2-5-14 交通系統進行整合 Integration with traffic system

132

階段三:長期提案 Phase 3: Long Term Proposition 利用作為貨物和大眾 運輸的既有鐵路,以 維持港泊的向西發展。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to Westhaven area by using the Existing Rails for goods and public transport.


主要道路 MAIN ROAD 火車動線 RAILWAY 新增火車動線 NEW RAILWAY 新增電車動線 NEW TRAM 既有車站 ORIGINAL STATION

圖2-5-15 新的交通系統 New traffic system

HOW WE WORK

● ●

新增車站 NEW STATION

V

A10環狀高架道路 A10 - a motorway around the city of Amsterdam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

133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重新給予各基地新角色與空間特色 Isolatorweg is a well-connected, single-use area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material businesses 機會: ▲運輸連結度高。 N

▲地鐵站 Isoleterweg有潛力成為運輸中心點。 ▲一個位於中央的綠色走廊(Trasformerweg) 。 ▲多樣的在地產業紋理,但以營造業與原物料相關工業為主。

OPPORTUNITIES: ▲ Well-connected area. ▲ A metro station – Isolatorweg – with potential to be a center. ▲ A central, green corridor (Transformatorweg). ▲ A diverse fabric of local businesses, yet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construction material business. 挑戰: ▲極大的空間阻隔(A10的牆、鐵軌) 。 ▲單一使用區域(產業園區) 。 ▲地鐵站可見度低。 CHALLENGES: ▲ Strong physical barriers (A10 wall, railroad tracks). ▲ Single-use area (business park). ▲ Low visibility of the metro station.

134

圖2-5-16 NLL1的機會與挑戰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NLL1


KEY PLAN: NLL1-Site

新定位:

對循環的影響:

▲讓Isoleaerweg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所需的營建材料,

▲提升區域與更大尺度的原物料再利用(市集能鼓勵阿姆斯特丹的營

由企業與社區共同合作。

建商提升循環度)。

▲我們相信這樣的策略能為區域帶來經濟與各方面的成長。

▲創造特殊知識與知識資本。

▲關鍵改變是加入原物料市集,其角色為研發的啟動者。

▲提升居民關注程度。

NEW IDENTITY

▲連結學校與教育單位的製作潛力。

▲We propose that Isolatorweg progressively develops an economic specialization towards the circular uses of

IMPACT ON CIRCULARITY

construction materials, both by businesses and communities.

▲ Increase in material re-usage at a local level… … as well as at larger scale (marketplace likely to encourage

growth for the area. ▲ Creation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 A key element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implantation of a material marketplace, acting as an activator of innovation.

▲ Increased awareness of residents. ▲ Strong potential to connect school / learning functions with fabrication functions.

● ●

Amsterdam construction sector to improve circularity).

HOW WE WORK

▲ We believe this strategy can derive economic and inclusive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We propose that Isolatorweg becomes a hub for circular materials

V

NLL1

提案:讓Isolatorweg成為循環經濟素材的推進器

135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地方各方面功能的互動(創意、經濟、社會)能刺激整 體社會互動,並提升循環經濟 Interactions of functions (creative, economic, social) will derive generat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foster circularity 互動:

INTERACTIONS:

Micro

▲市集創造創意/物流互動(鄰近Fablab)。

▲Marketplace to create local logistical / creative interactions

▲催化社會互動的知識中心。

(proximity of FabLab).

▲在商業空間升級改造並且研發。

▲Knowledge center to catalyze inclusive social interactions. ▲Up cycling and innovation to require commercial space.

中 ▲創造與研發促進社會接觸。

Meso

▲知識與經濟發展共同協力,有機會吸引更多營造業者參與。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to foster social encounters.

▲成長以刺激服務/娛樂經濟。

▲Synergies between knowledge & economic development ;

▲在地營造能延續市集的使用並提升人們對原物料再利用的關注。

potential to attract more stakeholde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curement, R&D, Tech).

▲Growth to stimulate service / entertainment economy.

▲與另周遭兩區塊(Houthaven和Alfadriehoek)的關係,

▲Local construction to sustain usage of marketplace and create

提升連結度與綠色走廊的發展。

awareness of material re-usage.

▲材料與知識的循環流動參與在更大尺度的阿姆斯特丹區域。 Macro ▲Interrelations with surrounding Houthaven (creativity) and Alfadriehoek, starting with enhanced connectivity / green corridor development. ▲Circular flow of materials & knowledge with greater Amsterdam region. 136


B. 社區中心 Community center

C. 原物料市集 Marketplace for Materials

A C

D. FABLAB E

E. 混合類型 Mixed-use typology F. 知識/技術中心 Knowledge / Skills center

圖2-5-17 NLL1配置圖 NLL1 Site pla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A. Isolatorweg地鐵站 Isolatorweg Metro station

V

N

● ●

KEY PLAN: NLL1-Site

HOW WE WORK

NLL1

137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實驗循環營造的關鍵啟動因素是建立原物料市場 A key activator of experimentation around circular construction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arketplace for materials 焦點 – 原物料市集 FOCUS – MARKETPLACE FOR MATERIALS

定義

優點

挑戰

開放且規劃過的市集,讓回

▲循環營造的催化劑。

▲市集會如何成長?

收的營造材料(木材、金屬、

▲產生研發、創意與知識。

它能否超越初始空間?

石材、水泥)能再被個人與

▲發展技能與教育。

▲經濟模型

企業使用。

▲產生分享經濟與集體倡議。

(獲利模型)應該為何?

▲發展相關產業(工具、DIY、物流)。 DEFINITION

C. 原物料市集 Marketplace for Materials

Source for images: http://www.buurman.in/materialen/

138

CHALLENGES

An open and organized

BENEFITS

▲ How will it grow ?

marketplace for

▲Catalyzer for circular construction sector.

Can it outgrow the

recuperated construction

▲ Facilitate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knowledge.

initial space ?

materials (woods, metals,

▲ Develop skills & education.

▲ What should be

rocks, concrete), making

▲ Grow sharing economy & collective initiatives.

the economic model

them accessible both to

▲ Grow adjacent industries (tools, DIY, logistics).

for it ?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es.


KEY PLAN: NLL1-Site

=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s + 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 營造教育 Education about construction

=與其他流動的互動 Interrelation with other flows

知識交換/開放數據 Knowledge Exchange / Open data

物料 Materials

材料交換 Exchange of materials

教育機構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市集 MARKET PLACE

消費者 Costumer

拆解 Deconstruction

● ●

回收中心 Recycling Center

營造廢棄物 Construction Waste

知識+探索 Knowledge + Investigation

+ 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s

物 流 Goods FLOW

圖2-5-18 NLL1流動與互動 NLL1 Flow & Interaction

HOW WE WORK

勞工 流動 Labor FLOW

NLL1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Future Isolatorweg will achieve circularity by generating innovative uses of materials and facilitating material recuperation at larger scale

V

Isolatorweg將以創新使用材料與大尺度促進材料回收達成循環性

139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1- Isolatorweg NLL 1-Isolatorweg

材料使用流案例: BUURMAN, FABLAB, 市集的工作坊、市集的教育。

自造單位和作為可負擔/社會住宅的貨櫃。

Stream of materials: BUURMAN, FABLAB, workshops at the

Self-build plots & container affordable/social housing.

marketplace, education at the market place.

140

圖2-5-19 材料使用流案例 Stream of materials References/Source A.FABLAB in Seoul (fablabs.io) B.JOIN THE REVOLUTION (http://www.fablab.bt/ok/) C.Other images (http://www.buurman.in/)

B C

圖2-5-20 自建單位和貨櫃 Self-build plots & container A.Self build plots Buiksloterham (gebiedsontwikkeling.nu) B.Self build plots Buiksloterham (gebiedsontwikkeling.nu) C.Prospective social housing at Sloterdijk (https://www.amsterdam.nl/projecten/sloterdijk-centrum/)

A B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LL1

KEY PLAN: NLL1-Site

現有的建築類型和未來混合使用的類型。

Urban farming, recreation, educational gardens.

Current typologies & mixed use typologies in the future.

B C

圖2-5-21 都市農耕 Urban farming References/Source A. 50/50 Green Urban Farm (http://www.5050-workcenter.nl/labels/green) B. Example of educational gardens for children (phipps.conservatory.org) C. Buurtboerderij Ons Genoegen (www.buurtboerderijonsgenoegen.nl)

圖2-5-22 現有的建築類型和未來混合使用的類型 Current typologies & mixed use typologies in the future References/Source A. Google maps B. Examples mixed typology from archdaily.com

HOW WE WORK

● ●

V

都市農耕:休憩與教育功能兼具的農場。

141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1- Isolatorweg NLL 1-Isolatorweg DAM

阿姆斯特丹古城的空間格局由半圓形運河形成,缺乏綠色空間和景觀。 The space pattern of Amsterdam old city was shaped by half-circle canals. Lack of green space and landscape comp.

Amsterdam古城的河流型態

Haven-Stad挪用並改良其形態

圖2-5-23 藍帶、綠帶、灰色空間的連結 Green, Blue & Gray Connection

142

GREY Road × GREEN × BLUE


自行車道連結

Green & Blue Connection

Bicycle Connection

圖2-5-24 藍帶綠帶連結

圖2-5-25 自行車道連結

Green & Blue Connection

HOW WE WORK

● ●

V

藍帶綠帶連結

KEY PLAN: NLL1-Site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LL1

Bicycle Connection

143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Houthaven是低密度的港口區, 有高度集中的木材加工企業與媒體產業

Houthaven的新定位 New identity for Houthaven

Houthaven is a low densified harbor area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woo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d media businesses 評定 ASSESSMENT

新定位:

機會:

我們挪用Houthaven作為一個創意中心,

▲轉運點。

作為一個城市的起始者與催化劑,

▲正在使用的工業港口。

能自我建設與發展創新與實驗之處。

▲教育和文化中心。

▲資源管理設施。

NEW IDENTITY:

▲高密度且使用中的社會住宅。

We introduce Houthaven as a creative hub, acting as an initiator and

OPPORTUNITIES:

catalyst of a city that builds and develops itself.

▲ Transition point.

A place for experi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 Industrial harbor in use. ▲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enter.

對循環的影響:

▲ Resource Management facilities.

創意中心能成為循環經濟進化向前進的輪子。

▲ Functioning and high densities social housing.

這個循環城市的試驗場將循環經濟的知識導向全世界。

挑戰:

IMPACT ON CIRCULARITY:

▲鐵路與街道成為物理屏障。

The creative hub at Houthaven becomes the wheel of the

▲水的功能減退。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rcular development. As a test field of

▲缺乏定位的公共空間。

circular cities it acts as a port of knowledge about circularity to the

CHALLENGES:

world.

▲ Rails and streets as physical barriers. ▲ Decoupled functions from water. ▲ Undefined open spaces. 144


圖2-5-26 NLL2概念圖 NLL2 Diagram ● ●

V

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KEY PLAN: NLL2-Site

HOW WE WORK

NLL2

145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創意中心、展場與交通中心之間的互動成為循環發展的知識與物質基礎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eative hub, the fai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hub will establish the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foundation of a circular development

創意中心 Creative Hub

市集 Fair A

創意中心和媒體中心 Creative Hub and Media Center

Management

市集:現存原物料 Fair: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木材加工+資源管理 Wood manufacturing + Resource

市集:公共空間和綠帶實驗區

Fair: Public Space and Green Test field E

文化中心+生活區 Cultural Center + Living

教育中心+生活區

Educational Center + Living G

社會住宅

Social Housing

交通樞紐:工業 Transportation Hub: Industry

交通樞紐:大眾+私人運輸 Transportation Hub: Public + Private

146

圖2-5-27 NLL2配置圖 NLL2 Site plan


+ 支援地方產業 與工作場所 Support local Industry and workplaces

創意商品 Creative Goods

廢棄物 Waste

教育 機構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木材工廠 Wood Industry

+ 鼓勵新創企業 與小型公司 Encourage Start-ups and small business

創意知識+物質商品 水運+火車運送 Creative Intellectual + Physical Goods Water + Train Transportation

+ 知識和循環經濟 分享平台 Knowledge and sharing Platform about Circularity

區域資源/水運+火車運送 Regional Resources / Water + Train Trans.

市集 FAIR

資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回收資源 Recycled Resources

知識+調查/ 開放數據 Knowledge + Investigation / Open data

能源流動 材料流動 Energy FLOW Materials FLOW

KEY PLAN: NLL2-Site

創意 中心 Creative HUB

媒體中心 Media Center

遊客+投資者/ 水運+火車+公車 Visitors + Investors / Water + Train + Bus 圖2-5-28 NLL2流動與互動 NLL2 Flow & Interaction

轉運樞紐 Transportat ion HUB

+ 社會互動的 創意空間 Creative spac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與其他流動的互動 Interrelation with other flows

NLL2

V

Circular goods flow

● ●

循環物流

HOW WE WORK

=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s

147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2- Houthaven –市集 NLL 2-Houthaven - The Fair

▲市集成為綠色基盤與Houthaven發展的橋樑。

▲ The Fair acts as a bridge between exis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市集能讓創意中心的參與者分享想法與產品。

and the Houthaven development.

▲展覽、分享、展售。

▲ The Fair is a place of encounter, where participants of the

▲社會互動。

creative hub can share their ideas and products. Creative Hub Fair

▲ Exposition, Sharing, Selling. ▲ Social Interaction.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N

N

Private + Public Transportation

圖2-5-29 分區規範 Partition specification

148

圖2-5-30 市集成為綠色基盤與Houthaven發展的橋樑 The Fair acts as a bridge between exis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Houthaven development


KEY PLAN: NLL2-Site

創意中心是個能培力創新與研發的地方。人們得以毫無拘束發展能撐

A.

起循環生活的的想法與產品。

擺置相對較小的船隻於外港口處,易於更換。

The Creative Hub is a space that empowers creativeness and

可作為酒吧、餐廳租賃、民宿與創意商店。

innovation. A place where people find the freedom to develop

Relatively small ships towards offshore, easy to be replaced.

ideas and products that support circular living.

As bars, restaurant renting, hotels, creative shops.

由當地的教育機構、原物料管理、木材處理公司與媒體中心支援。

B.

It is supported by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site, the

擺置相對較大的船隻於內港口處,因其存在時間與使用時間較長久。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Woo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可作為辦公室/部門公司的長期住宿使用。

and the Media Center.

Relatively big ship towards inland, which is able to exist there longer and be used longer.

市集與轉運站是分別是創意中心知識上與物質上的口岸。

As office/department of the industry companies long-term

The Fai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Hub are the intellectual and

accommodatio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LL 2-Houthaven - Creative Hub

V

NLL2

鄰里生活實驗室2- Houthaven – 創意中心

所有的船都是南北方向擺置。容易移除和更換。 C

All boats are organized as north-south direction. Easy to remove and replace. 一些船隻將只能作為一個平台與長凳。其中一些只會被用作「漂浮花園」。 Some boats will be only use as a platform with bench.

Some of them will be only used as a "floating garden".

HOW WE WORK

C.

● ●

physical ports of the Creative Hub.

149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2- Houthaven – 創意中心 NLL 2-Houthaven - Creative Hub

創意中心作為此區的發動機與催化劑。 Creative Hub as an initiator and catalyst of the site. 能支援循環城市的創新點子與產品之測試場。 Test field for innovative ideas and products that support the concept of a circular city.

圖2-5-31 創意中心示意圖 Creative Hub visualization

150


● ●

V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KEY PLAN: NLL2-Site

HOW WE WORK

NLL2

151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Coen-Vlothaven 和 De Alfadriehoek是具有特殊功能性的工業區 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are functional, industrial areas

評定 ASSESSMENT 機會:

挑戰:

Coen-Vlothaven

Coen-Vlothaven

▲與循環經濟高度相關之公司。

▲公共運輸不便,特別是在港區。

▲與工廠連接的工業鐵路。 Afladriehoek

Afladriehoek

▲南與北、藍帶與綠帶被道路分隔而零碎。

▲區域內有小公司與學校。

▲ A10、次級道路與鐵路無法構成連結度高的節點。

▲靠近港口。 ▲綠帶。

CHALLENGES: In Coen-Vlothaven

OPPORTUNITIES:

▲ Lack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ort area.

In Coen-Vlothaven ▲ Companies highly related to circular economy.

In Afladriehoek

▲ Industial railways for factories .

▲ North & South, Blue & Green divided by roads, fragmenting the land. ▲ A10, secondary roads & railways can’t build a well-connected nod.

In Afladriehoek ▲ Small companies and schools in the area. ▲ Close to ports. ▲ Green Areas.

152


New identity for De Alfadriehoek

NLL3

KEY PLAN: NLL3-Site

N

新定位: ▲ De Alfadriehoek,⍺:研究先鋒、Haven-Stad的大腦。 ▲ Vlothaven:藍綠帶交接之處,創造不同的流動。 ▲ Coenhaven:保留港口身份且合適居住的住宅區。 NEW IDENTITY:

▲ De Alfadriehoek, ⍺: the research pioneer and the brain of Haven-Stad. ▲ In Vlothaven, the interchange of blue and the green to create different flows. ▲ In Coenhaven, livable housing while keeping the identity of port. 對循環的影響: ▲ de Alfadriehoek的服務、研究與教育機構給了循環經濟動力。

V

▲ Vlothaven的都市農莊與溼地幫助水質淨化、食物與廢棄物的流動。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De Alfadriehoek的新定位

IMPACT ON CIRCULARITY: ▲ Service an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de Alfadriehoek gives supporting energy of circular economy. ▲ Urban farms and wetlands in Vlothaven helps water purification, and flow of

Vlothaven

De Alfadriehoek

food and waste. ▲ Reducing energy wasting by enhanc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of the region.

圖2-5-32 NLL3區域說明 NLL3 Area description

HOW WE WORK

Coenhaven

● ●

▲提升區域大眾運輸,減少能源浪費。

153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De Alfadriehoek新的空間佈局與交通系統 New spatial layout and traffic system for De Alfadriehoek Coenhaven

N

▲復興區域內運河以連結港口間的水。 ▲小型商業服務與研究。

Coenhaven

▲連接綠帶。 ▲Reviving canals in the region to connect the water from the ports. ▲ Small businesses service and research. ▲ Connecting greens. Vlothaven

▲浮島與都市農場:水質淨化與生產食物。 ▲將重工業工廠轉化為住宅。 Vlothaven

▲航行度過Ij的渡輪能連結Haven-Stad和其北邊。 ▲ Floating islands and urban farms: Water purification and food production. ▲ Make heavy industry factories into housing. ▲ Ferries sail across IJ that connects Haven-Stad and its north. De Alfadriehoek

De Alfadriehoek

▲尊重港口身份:保留大部分的工廠建物與貨櫃並且再利用。 ▲利用工業鐵路來改善大眾運輸。 ▲ Respect the identity of port: Keeping most of the factories 圖2-5-33 NLL3區域說明 NLL3 Area description

154

buildings and containers and make use with them.

▲ Enhancing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with industrial railways.


廢水/現有設施 Waste Water /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餐廳 Restaurant

剩菜剩飯/ 自行車 Food Scraps / Bike

肥料 Fertilizer

都市農耕 Urban Farming 食物 Food

香菇/自行車 Mushrooms / Bike

=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s =與其他流動的互動 Interrelation with other flows

肥料公司 Fertilizer Company

淨化水 Water Purification

過濾水 Filtered Water

+ 志願 服務 Volunteering

渡輪 Biogas-boat

香菇農場 Mushroom Farm

咖啡渣質土地 Coffee Ground + 低技術工作機會 Low skilled work opportunities 圖2-5-34 NLL3流動與互動 NLL3 Flow & Interactio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住家 Household

雨水 Rain

Social interaction

勞動力 流動 Labor FLOW

能源 流動 Energy FLOW

V

+ 營養與農業教育 Education about Nutrition and Farming

+ 社會 互動

KEY PLAN: NLL3-Site

● ●

Circular food flow

HOW WE WORK

NLL3

循環食物流

155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3- 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NLL 3-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我們認為,城市農場是反映循環流動的社會互動。 我們相信,這將是一個好的生活場所! 從食物生產到剩餘的食物,到可以施肥的城市農場。 這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生生不息之源! We imagined that the urban farm as a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reflecting the circular flows. We believe, it will be a good place to live! From food producing to food waste and which could fertilizing the urban farm. It‘s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s and nature, but also the circle of life!

廚餘肥料 都市農場農產品/食品

污染都市農場(濕地) 淨化(寓教於樂)乾淨的水

圖2-5-35 空間劇本 Space scenarios

156


NLL3

KEY PLAN: NLL3-Site

都市農場 Urban farms

都市濕地 Urban wetland

工廠改造 Factory alteration

V

低密度住宅 Low density residential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漂浮都市農場 Floating urban farms

工廠

都市農場

S101道路 都市農場

水路延伸

現有水路

漂浮都市農場

水上計程車/郵輪

圖2-5-36 剖面 Section

HOW WE WORK

● ●

工廠 貨櫃

157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3- 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NLL 3-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棕地再運用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雨水廣場 Rain Square

住商混合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Mixed-Use

棕地再運用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口袋公园 Pocket Park

住商混合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Mixed-Use

圖2-5-37 剖面 Section

158

圖2-5-38 鄰里生活實驗室3示意圖 NLL3 visualization

圖2-5-39 A10 改造 A10 alteration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NLL3

KEY PLAN: NLL3-Site

圖2-5-41 漂浮都市農場 Floating urban farms

水的分流區

緩衝區 圖2-5-40 NLL3全區配置 NLL3 Site plan

圖2-5-42 都市農場與藍帶連結濕地 Urban farms & Water wetland connection

設定流域

HOW WE WORK

● ●

V

N

159


5 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鄰里生活實驗室3- 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NLL 3-Coen-Vlothaven and De Alfadriehoek

N

工廠貨櫃 Factory container 生態島 Ecological island

淨化水 Water purification 工廠改造 Factory alteration

圖2-5-43 剖面A-A` Section A-A` N

餐廳 Restaurant 工廠改造 Factory alteration

漂浮都市農場 Floating urban farms

圖2-5-44 剖面B-B` Section B-B`

160

渡輪 Biogas-boat 低密度住宅 Low density residential

現有水路 Existing water


A

NLL3 廣場 Plaza

鄰里生活實驗室3 NLL3

KEY PLAN: NLL3-Site

B`

道路 S101

肥料公司 Fertilizer 工廠改造 company Factory alteration

都市農耕 Urban farms

現有水路 Existing water

道路 S101

HOW WE WORK

香菇農場 Mushroom farm

● ●

V

漂浮都市農場 Floating urban farms

A`

The Circular City Resource Security in Cities: Energy, Food, Waste

B

161


162


POSTSCRIPT

163


164


Visit шик

165


166


1 阿姆斯特丹 NDSM-werf 處處驚奇的河岸遊樂園 從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後方搭渡輪到河的對岸,一下船馬上感覺到與人車密集而倉促的 市中心完全不同的開闊感,迎面而來的輪船飯店和輕食小店讓空氣中瀰漫著悠閒的味道。 隨著人群的腳步走到了一間高掛”Sexy land”字樣霓虹燈、黑色牆面畫滿塗鴉卻四面封 閉的倉庫,讓人懷疑裡面是不是正在進行什麼不可告人的刺激活動,好奇的康老師第一 個衝上前詢問,一位正在搬東西的年輕女生,先是俏皮地作勢不讓我們進去,然後笑著 說我們可以隨意參觀──他們擺了簡單的桌椅和燈光音響,看起來是要準備晚上的表演, 老師問道這裡是什麼單位所有、平常是做什麼用途?那女生回答:這裡一年365天,每天 都是不同擁有者,由他們決定那天晚上要做什麼…It's really sexy, right?

倒閉遷離之後,這裡成為了無主地,政府也沒有積極管理,便默許了自行佔據土地的人,

I

旁一方小沙灘,大家或坐在木箱、或躺在軟墊,完全愜意得不受拘束。她說過去的工廠

Visit

心裡還在驚訝這裡到底是什麼神奇的烏托邦,同行的在地同學 Aimée 又帶我們走到河岸

POSTSCRIPT

● ● ●

搭建起酒吧、製造出沙攤,成為現在當地人喜歡聚在一起聊天享受陽光的私房景點。

167


1 阿姆斯特丹 NDSM-werf 另一頭高聳且色彩搶眼的起重機,也是舊工廠留下的設備,十幾層 樓高的鋼鐵結構中,現在已被改裝作為僅有三間套房與會議空間的 飯店,成為此區最著名的地標,一晚要價台幣兩萬以上。 巨大的方盒狀舊船廠建築,紅磚外牆上滿佈的塗鴉張揚喧鬧著,走 進去看見的景象更讓人忍不住驚嘆──舊時的機械設備和各種繽紛 新穎的裝置並存著,層架和貨櫃在錯綜複雜的堆疊與橋接中架構出 數百個小隔間,每間都是不同人的藝術工作室或辦公室,完全由進 駐者自己設計與建造,儼然是一場熱鬧的藝術博覽會。 康老師和一旁的工作者搭起話,他們說進駐這裡的工作室不用租金, 但是如果每個月收入大於台幣四萬元左右,就失去待在裡面的資格。

168


故事的開端 NDSM為荷蘭船塢和造船公司(Nederlandse Scheepsbouw en Droogdok Maatschappij)的縮寫,原來這片約8.6公頃的河岸土地過去 是荷蘭造船業的中心,80年代起因產業轉型開始沒落,閒置的廠房和空地 成為遊民和藝術家佔據使用的天地。但在都市中心房價日漸高漲的情況下, 政府也開始對這大片水岸土地投以更多商業發展的想像,於是在90年代開 始出現一連串的政府驅逐和社會運動抗議,在雙方拉扯之下,1999年,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舉辦此區的規劃競圖,最後由長期在此活動的藝術家、 運動者等所組成的Kinetisch Noord基金會獲得廠區土地25年的使用租約。

2002年,以Eva de Klerk為首的Kinetisch Noord基金會向許多藝 術家與社會大眾募資,陸續進行舊工廠建築的修繕與設計,打造了

六大主題空間,包含滑板公園、藝術家工作室、劇團與NGO辦公室、 文創咖啡店、餐廳等,阿姆斯特丹大學也利用閒置的空地興建暫時 的貨櫃屋作為學生宿舍。NDSM碼頭逐漸成為重要的次文化基地, 每年都有許多文化活動與藝術節在這裡舉行,同時有超過250個藝 術家與小型文化創意工作室進駐。

POSTSCRIPT

Amsterdam Central

● ● ●

I

Visit

NDSM

169


1 阿姆斯特丹 NDSM-werf 光彩的背後 然而,只願意釋出土地使用權而緊握所有權的政府,仍然沒放棄「曼哈頓」式的水岸開 發想像,不僅中止了基金會部分尚未完成的空間再造計畫,甚至拆除了頗受歡迎的滑板 公園,在NDSM創意文化聚落的名聲崛起之後,政府打算乘勢在周邊引入更多商辦大樓、 水岸住宅與旅館,正如我們看見兀立在一片工業建築中嶄新的希爾頓飯店,還有MTV電 台、HEMA百貨公司等陸續進入此區。究竟這些大型連鎖商業的加入,能夠與這些在地

集結起來的力量共同營造出更精彩的空間、還是將會蠶食鯨吞這些草根創意自由發展的 可能?仍會是需要被持續關心的議題。

參考網頁: Eva de Klerk https://www.evadeklerk.com/en/ 不是金雞母又怎樣—阿姆斯特丹NDSM碼頭 https://goo.gl/ycX8V5 藝術家的理想國: 荷蘭阿姆斯特丹NDSM-werf藝術城 https://helanonline.cn/article/1438 全球首間推高機飯店在荷蘭!Faralda NDSM Crane Hotel http://www.everydayobject.us/2015/08/12/faralda-ndsm-crane-hotel/

170


2 循環經濟示範計畫-De Ceuvel

經過NDSM後,天色漸漸昏暗,趕緊地,再穿越一片片荒地與零星新 住宅區,終於天黑前到達這趟脫團之旅的目的地,一個老師說很厲害, 但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的地方,循環經濟示範區,De Ceuvel。 與HAVEN-STAD地區類似,IJ灣北側的Buiksloterham地區,過去是 大型具重金屬污染的造船廠聚集地,80年代產業蕭條後產業陸續撤出, 帶不走的土地上,留下難以解決的重金屬問題。然而面對城市持續擴 張,一水之隔的北岸擁有的發展潛力使阿姆斯特丹政府不得不面對這 一 問 題 , 在 2010 年 舉 行 競 圖 , 由 Space&Matter 、 Metabolic 、 Delva 以循環經濟的概念勝出,與政府簽下十年租期後,逐漸建起現 Visit

時各種文章介紹的樣子。據說前一陣子台北市政府才帶人來參觀過,

I

不過懂歸懂,能否在台灣實現又是另一回事了,

的建築圍繞,幸好我們有康老師跟Aimée Albers領路,若非它是這麼 有名的地方,一般人走到園區門口可能會以為走錯路擅闖某個私人領 地,一進去看到好多人穿著泳衣在小船上跳水,人們三五成群在戶外 找個位子聊天,服務生端著披薩穿梭其中,懊惱著剛剛不小心打翻的 食物得重做一份,唯一一間住宿的BOOKME招牌還沒亮起燈,誰也不 在意一群亞洲人到處亂晃拍照。

De Ceuvel. Photo by Niko Coutignu

POSTSCRIPT

● ● ●

De Ceuvel 整區並不大,又被大型工廠、工作室與一些五、六層樓高

171


2 循環經濟示範計畫-De Ceuvel 循環經濟現場 循環經濟的內容主要有生物循環、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等主要概念。 或許我們早以聽過各個概念如何被講的虎虎生風,如何可以建構美好 永續的人類社會。但實際參觀De Ceuvel的重點在於它將三個主題結 合形成一相互扣連的系統並真實的運作給我們看,讓理論不只是空口 白話。在園區內插有一系列牌子介紹對該計畫可能有的疑惑,如 DOES IT WORK? HOW ADOUT ENERGY? CLOSING SYSTEM? 清楚

的解釋循環經濟的操作方式。 為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園區內種滿可以吸收污染物的植物,在一年 年植物生長又死亡的過程中逐漸將污染去除,類似棕地修復的概念。 生物循環上,例如以乾式廁所蒐集糞便後加入木屑由圖四的機器處理 成肥料種菜,如同早期農業社會用水肥,但又更細緻一些。廚餘、堆 肥的再處理更不用說。種出的蔬果交由Café De ceuvel做成料理,吃

下肚又進入生物循環的下個階段。

172


園區內多數的構造物都是由回收來的物資加工成,如廢船屋、棧板、鐵皮、木料…,由 空間租用者自行改裝想要的樣子,每一間船屋的造型、內裝都不盡相同。在台灣人的觀 念這就是沒錢的人擅自亂蓋的違章建築阿?但在歐洲還滿常見到這種廢物利用自力營造 的空間。同時公共空間隨性的展開,鋸一半的浴缸、小船一擺是椅子,棧板立起來就可 以貼海報,唯一看起來是設計過的東西大概是蛇形步道吧。 有時候這些空間因為沒人管理故得以自由發揮,可這裡不是。引人好奇的問題是:如何 在有計畫的全區設計下保有自立營造的空間?由政府帶頭興起的計畫,總是會有各種法 規限制重重,空間計畫必須非常詳盡才行,但De Ceuvel在限制與自由中取到一個有意 思的平衡點,在基本的概念下,保留空間給使用者自主創造,讓看似雜亂的園區背後有 其計畫邏輯,或說是個被計畫出來的有機狀態。可惜的是因為我們沒有直接接觸到計畫 設計者或管理員,只能從二手資料窺探背後的操作方法。 不知不覺在參觀過程天就黑了,我們留在Café De Ceuvel吃披薩跟好吃的薯泥丸子。

I ● ● ●

POSTSCRIPT

調下,或許循環經濟的概念能逐漸成為日常的基本精神。歐!亮燈後居然是FUCK!

Visit

夜晚的園區依舊熱鬧,不因為它是示範區而顯得高攀不起。白天玩水晚上喝酒的輕鬆步

173


2 循環經濟示範計畫-De Ceuvel

174


3 拜訪MVRDV事務所總部 Markthal 拱廊市場 工作營的第五天下班後,康老師邀請在MVRDV工作的學生廖慧昕,

當初鹿特丹二戰遭到空襲轟炸,城市面目全非,但也留出大片的空地

帶我們去拜訪MVRDV在鹿特丹的事務所總部。去總部前,我們先是

任建築師發揮,市場周圍也聚集了各個奇形怪狀的名建築物。當初建

繞去拱廊市場Markthal聽慧昕現場導覽。

築原址就是個市場,原本的設計是露天的,後來因故改有頂棚。為了 不讓空間過於封閉,形狀採倒U字形,並以數一數二巨型的玻璃帷幕 作為兩側開口牆。從以往的傳統市集到如今的觀光市場,攤販多走了 但仍有一家留存,透過慧昕的講解,我們才一窺了市場起造營運後的 衝突之處。 建築設計方面,因Markthal的重點在於使人們「享受」城市,也大大 發揮了「look in, look out」的設計構想。建築室內是社會住宅,共

而目前僅有一戶私有戶與事務所合作可開放展示居住空間。拱廊內部

I

籃子跟市場進行交易,不過後來因安全考量,窗戶皆設計為密閉窗,

Visit

有222扇窗戶,和市場互為觀看。原本的構想是可以直接從窗內放下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拱廊市場的底下還有玄機,當初開發商Provast挖 地基時,挖到了古城遺跡,多費了不少時間。現在只要搭手扶梯往地 下停車場走,就能看見玻璃櫥窗展示著挖出來的古器具,和工程刻意 留下來的側牆,非常有趣。

POSTSCRIPT

的巨幅壁畫,建築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公共藝術。

● ● ●

牆壁上則是藝術家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聯手完成的活潑鮮豔

175


3 拜訪MVRDV事務所總部 MVRDV鹿特丹總部 與建築設計案的眉眉角角

MVRDV與台灣

來到MVRDV這個以老屋活化的總部,大家嘖嘖驚嘆有這麼棒的工作

慧昕負責台灣多個案子,因此對台灣的生態也了解的很透徹,他提到

空間而自嘆不如。目前MVRDV有七個區域部門,總部在荷蘭,兩個

台灣標案標抵費其實不佳,對建築設計與品質的成本沒有很強的概念。

在亞洲區,其餘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區。一開始編制僅有80人,到現

而MVRDV與台灣的淵源則是由於當初高雄經貿園區城市願景規劃的

在已有190人,是倍增的狀況。不過規模越大,內部成本也越多,因

邀請,結識都市里人,接續才又合作了台南中國城等案。

此不到35到40%回收率的案子,事務所也不敢收,現在多選擇去接指 標性的案子,不過仍然注重社會性案子,例如德國的難民營案。

經過講解,才知道原來除了中國城,台南新化農業局還有一個委託的 果菜市場設計案。設計最初為整片屋頂綠化,開會時卻被主計處、工

說到在MVRDV工作的眉角,慧昕提到公司不鼓勵加班,希望大家工

務處提出後續難以維護的理由,要求更改設計。起先事務所也三番協

作有效率,加班其實會增加事務所的內部成本,而且對員工不管是生

調,希望保留設計但最後仍改了圖。而與市長、政府溝通的過程中,

產品質或生活品質都有不好效應。這樣的職場思維實在難得,也很真

建築設計專業仍被視為較無掌控權,或資源分配較不重視的一方,對

切,在荷蘭這個注重生活品質的國家,面對建築高壓生產業原來也持

比於荷蘭市長態度上更居於公僕的角色,在合作時更有台灣建築設計

一貫的態度。

遇到的環境,各方面尚不足之感。

我們繞了事務所內部一整圈,各種工作、會議空間,休息、娛樂空間,

親身參觀MVRDV,也看見

顯現出這是極富創造力、活力和自主個性的環境。各處擺放的以不同

他們在全球的布局狀況,與

材質呈現的建築模型,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慧昕一邊也利用所見的

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設計案

模型,跟我們介紹各個案子。其中一個是CHANEL AMSTERDAM旗

與不同的處理手法,實為一

艦店,為了與荷蘭文化古城阿姆斯特丹相匹配,事務所製作了一款玻

次大開眼見的經驗。

璃磚頭,並借助牙醫之力來黏合磚塊。有趣的是,在城市的景觀建築 審核時,市長說要用傳統的紅磚配合周圍街道才行,最後在協商之下, 改為一半紅磚、一半玻璃磚。不管是文化景觀的守護者,或是極富創 意的設計師,兩者堅持的精神都實在令人敬佩!

176


177

POSTSCRIPT

● ● ●

I

Visit


178


Experience Sharing 經驗分享

179


180


林丹威| Lin-Dan WEI

侯祥鈺| Hsiang-Yu HOU

鍾政霖| Cheng-Lin CHUNG

吳昀慶| Yun-Ching WU

柯雅之| Ya-Chih KO

洪新恩| Calvin HUNG

張台賜| Tai-Ssu CHANG

←帶隊老師。

王正祥| Cheng-Hsiang WANG

陳怡廷| Yi-Ting CHEN

POSTSCRIPT

● ● ●

II

Experience Sharing

施靖霜|Jing Shuang SEE

康旻杰| Prof Min Jay Kang 181


施靖霜

Jing Shuang SEE

充滿「驚喜」的奇幻工作營

身為一個半條腿浸在所謂的空間專業背景的我,這次參與IFoU

▶ 紙上的城市想像

工作營的經驗實屬難得,與不同專業(Architect, Urbanism,

這次工作營,讓我不斷地反思何謂「規劃」。只去過基地勘查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etc)、國籍文化(尼加拉瓜嘴砲哥、

一次,匆匆走過各地點,毫無時間深入探訪鄰里社區或是訪問

羅馬尼亞機關槍、委內瑞拉建築大哥、荷蘭牆頭草、克羅埃西

周遭居民(雖然在我們移動的路徑上也沒看到居民的身影)。

亞菸槍、埃及沈默之丘、中國神隱少年、阿根廷微躁鬱女孩)

在隔天的小組討論,大家先是指出幾處的關鍵地區,接著就在

同學導師相互切磋,學習著不同的規劃操作方式、不同的團隊

描圖紙上畫了一張又一張對地方的發展想像,讓我有些詫異這

工作模式、不同的規劃思維,真是讓我覺得「驚喜」滿滿。

閉門造車的規劃模式。當然,詫異的事情在後來也有更多⋯⋯

▶ Group(溝)不溝通?

▶ 專才or通才?

為期9天的工作營真是讓人感到節奏之快,但也在討論中感到些

透過這次與不同學校地區文化的同學短暫的交流,讓我意識到

許的無力。從工作營的第一天開始,簡略地討論議題方向後,

目前為止我所接受的規劃訓練,似乎有點太侷限於專注在某個

就直接進入小組討論,而接下來幾天亦是如此。的確,要讓大

領域/尺度,以致無法以整合性/跨越學科的方式進行思考,

家在那麼短時間內就得出可觀的量,每個人就都得將自己的專

甚至是忽略社會與都市之間的問題,僅靠著所謂的都市規劃是

業/才能發揮到極致(?)然而,組內卻極少有組員間交流的機會,

不足以的。但也同時也發現了共同點:不論是在哪進行的區域

對我而言是小小的缺憾。

規劃,總是抹滅了「人」的存在。

1. 在此膜拜超強建築大哥 2. 從晚餐變宵夜的家鄉味 3. 與時間爭時的報告前夕 4. 皮笑肉不笑的全體合照

1 182

2

3

4


Lin-Dan WEI

語言是問題?

工作實況

第一次參加工作營就到歐洲去,真的是很緊張,一個只能用英文的環

工作營一共九天,但實際上只有四天能工作,半天走踏現場,在這麼

境,會變成啞巴吧我猜。去之前,康康要我們先對荷蘭做些簡單的了

短的時間裡,城鄉所實習課教的深入民眾、了解在地通通派不上用場,

解和簡報,還用英文簡報,婀婀阿阿的說不出話…,又不會畫畫,平

基本上就是看地圖說故事。荷蘭在基礎資料的蒐集上做的很紮實,大

常靠張嘴吃飯,連嘴都沒有要怎麼辦。算了,機票都買了,只好硬著

多數的資訊都可以網路上找到,可是,人的身影依舊消失在茫茫資訊

頭皮上場。

海中,我們不知道這裡住了誰,它有怎麼樣的生活,在地的歷史只有

瑞拉、埃及曾經只在地理課本上看過的國家,就有這麼一個人出現在 你眼前,這輩子很少有機會突然瞬間可以認識這麼多國家的人, 真的 很有趣。 在工作營開始討論後語言真的是問題,在中文世界我們可以用熟悉的

語言細緻討論,深入了解對方想表達的,專有名詞信手拈來沒什麼問 題。當切換成英文,自己想講的只能用簡單單字拼湊出來,言不及義 時總在懊惱我到底在說什麼,相對於說,最難的是聽懂別人,一方面 是他們講很快,二方面是大家來自不同地方,口音都不一樣。但又不 好意思讓他們講第三遍、第四遍。幸好在說關鍵字、聽關鍵字的掙扎 中,還是活下來了。或許最大的障礙不是語言的精通度,而是敢於參

出個有說服力的緣由,猶豫著為何我們如何可以輕易決定這樣的未來。 不過其他組員好像還滿適應這種操作方法,提出各種構想,尤其以交 通為出發點,連接性、可及性變得極為重要,強調將公共運輸佈滿計 畫地區,很快就有一個藍圖出現,即使試著解釋應該要關心人,對於 該地的無知讓我也不知如何討論起。過去一直仰慕著西方世界規劃有 多麼進步,不是這麼絕對的。

Experience Sharing

羅埃西亞、羅馬尼亞、阿根廷、荷蘭、中國、馬來西亞、台灣、委內

是困擾的,當主辦簡報著未來要入住多少人、要蓋高層住宅,卻沒說

II

很困難?分組後大家一一介紹,十位組員,十個國家,尼加拉瓜、克

平面,繪圖軟體一填滿就消失了,所有的設計都是想像。這對我來說

工作習慣上,表定是到晚上十點,其實下午五點大家就腦袋關機了, 該休息就休息的模式和台灣人拼命三郎性格完全不同。傍晚跟組員擠 坐一桌的啤酒時間不討論工作,一起抽大麻說幹話,聊聊各自國家的 狀況、生命經驗,分享喜歡的音樂,是我最喜歡的時刻。(也可能是 因為這時間大家講的英文我都聽的懂?)

與討論亂說也要說的精神。(有組員曾抱怨怎麼有幾個人都不參加討

另外不得不抱怨下,本組指導助教,真的很關心進度,擔心之餘一直

論,其實他們很想參加,努力的想要跨過這條障礙,只是最後又退回

想要把他的操作方向塞給我們,本來大家討論完有個架構,他講一講

去而已。)另一個問題是,有些人共通母語是西文,很容易他們開始

就把架構打成散沙,興致勃勃做設計的組員最後也無奈就照你說的做。

用西文討論,這就真的無法加入了,說不定在抱怨其他人呢。

當然他不是惡意,只是控制欲強了點。

● ● ●

工作營前幾天在歐洲旅行時,還能跟店員溝通幾句,覺得好像也不是

POSTSCRIPT

林丹威

183


吳昀慶

Yun-Ching WU

工作坊心得

語言終究是很大的罩門。雖然成員來自全世界各地,但由於使用語言 的邏輯不太相同的緣故,東方的學生在語言的使用上需要很大的努力。 不過在這兩個禮拜的合作之中,我發現「真誠」和「熱情」,才是最 好的溝通工具!還記得工作坊剛開始的時候,一句話也搭不上,但後 來在努力合作、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很幸運的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 因為相對熟稔繪圖軟體的關係,甚至在工作坊被封了一個‘’SUPER

WU‘’的封號,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其實東方學生的概念不會比較差,而且在城鄉所的訓練中讓我們想 得很多,不單只是在圖紙上和規劃意識形態的框架中思考。不過這次

台夫特建築學院的環境很好,古建築和另外加建的鐵皮屋頂,相當合

工作坊可惜之處,在於我們未必有什麼時間去好好討論為何該「串聯

適地形塑出了一個挑高且寬敞、採光好的評圖教室。

綠帶」?「連接藍帶」等等的課題。 在這次旅程中有次印象深刻的東西是,由於大家介紹本國語言的名 字,時常大家會聽不懂。有次我相當雞婆,想要請一位韓國學生直接 介紹英文名字的時候,被人制止,因為大家想要聽「自己的名字」, 並不會覺得難記。當下有點錯愕,但仔細想一想,如果在東方社會裡 面強調「效率」的生態之中,有一點這樣願意理解的優雅,會是一件 相當好的事情。 在這次工作坊當中,最欣賞的是大家對於規劃的熱情——我個人認 為縱然技術層面台灣學生甚至比較好,但透過大量的手繪、緊湊而積 極的討論,西方學生樂於將工作成為們生活的一部份。這或許是源於 如何看待規劃的方式。 184


柯雅之

Ya-Chih KO

把自己從習慣的小框框中拉出來 荷蘭、巴西、阿根廷、厄瓜多、韓國、印尼、印度、埃及、中國、

最棒的還是組員們認真但是不嚴肅的精神,沒有無謂的僵持討論或熬夜,

義大利,有機會一次跟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交流,確實是很難

而且完全實踐工作和休閒分離,工作時間就專注做事,午餐時間就吆喝

得的體驗,不只在議題討論和日常聊天中拓展了眼界,更深刻感受

一下大家到戶外陽光下好好吃飯休息,完全離開工作的模式再回來,晚

到自己的匱乏……,尤其在跟別人講到台灣,他可能可以很輕易的

上結束工作後到酒吧喝酒聊天。這幾天的各種刺激像是把我從自己習以

跟你談起1949年中國發生什麼事、台灣現在的處境如何,但你卻

為常的框架中拉出,親身感受到不同文化看待地方議題的方式、以及對

連他出生的國家在哪裡都不太確定;或者是當別人問起我們日常生

生活的態度,在看到新視野的同時也促使我對於習慣的一切不斷反思。

活習慣或文化特色,有很多想法亟欲分享,卻沒辦法用英語精準地

很幸運在我們這組中,默默形成了不錯的討論默契跟工作模式,從 基地認識、議題挖掘、聚焦著手的重點、到策略發想和彙整等等, 每次分工都有負責不同主題的小組,進入下一階段時部分成員換組,

讓熟悉原本主題的人可以繼續深化討論,同時又可以和不同人磨擦

II

2

Experience Sharing

形容表述的時候,真的是只能怪自己平常怎麼不認真一點。

出新的想法。而在幾個小時的小組討論之後,都會定時來個全組 讓每個主題可以彼此了解也有機會互相扣連。(雖然在最後時間壓 迫之下,期末成果還是每個小組各做各的、沒有很好的整合,不過 在前期時間充裕的時候,所有人聚在一起、不斷丟出新想法的討論 效果是很好的~) 1 1 這張圖讓小組成員們開啟激烈的辯論,一個人首先畫出他認為的架構, 應該分成四部分;另一個人覺得可以用一個主軸整合起來,衝上前去畫 了一個樹狀圖;第三個人接過麥克筆畫了幾條線,覺得有兩項應該屬於 同一類……,最後在互相說服和讓步之下磨合出最終的架構。

2 大家到總圖外的草坡階梯吃午 餐閒聊,太陽明明超大但歐洲 人好像都不怕曬。

3 3 6pm左右的圍桌討論,9點才天 黑的日光常常讓我們不小心就忽 略晚餐時間。

POSTSCRIPT

● ● ●

12人的大討論,有時老師和助教也會加入我們給些提點和建議,

185


王正祥

Cheng-Hsiang WANG

價值探問 回歸市民

原來以為IFoU做為一個討論都市議題的組織,會傾向於以大尺度

課程心得之外,生活在TU Delft的八天裡,充分感受到台夫特理

的方向進行城市的規劃與分析,然而,很慶幸地被分配到由康老師帶

工大學優質的唸書環境。雖然台夫特不如鹿特丹與海牙這些大城市般

領的The Vital City-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Culture這一組。

熱鬧,卻是人口密度適中、非常宜居與生活的大學城,週邊餐廳、超

透過實地走訪基地,我們找到了真實生活在地方裡的人們,而非只是

市與酒吧應有盡有,與兩大城市的距離又不會太遠。最棒的是,一小

坐在電腦前用二手的資訊去理解Sloterdijk。每位學員,透過基地真

時車程就能到達海牙長達二公里長的海灘,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人在此

實角色的演繹去回應到規劃的方向與設計的策略。

長居。

操作的過程中,由康老師主導所謂Bottom-up的手法,對於來自 世界各地的學員們也産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過去的學習背景,來自 國外各校的同學在一開始就不斷地強調Problem Statement的重要性 並急於著提出解決方案。就連本組的助教在一開始,也能明顯感覺到 無法理解與過去學習經驗相當不同的規劃進路。 但這個Bottoem-up手法其實在價值的選擇上是與所謂”主 流”、”Top-Down”規劃思維有所違背的,所以組內學員們在每一 次的工作會議討論之中,都在學習著如何在提出Problem Statement 之前,先對問題的意識做一次又一次的價值重新釐清與定位,接著最 後整合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設計。如果時間能夠延長,我相信我們是 有能力從Bottom的角度,回應規劃案實際需求的。藉由所需面對課 題的認定以及所持價值的不同所經歷的辯證,在次的工作營之中是最 大的收穫。

186


這次工作營我被分派到The Vital City -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接著,在短暫一天內的田野調查,我們區分幾個初步認為重要的議題

culture組,與我以往所知道的規劃設計工作坊的主題和做法不同,這

空間,分別下去調查訪談,並且這些觀察是建立在我們事先討論出的

一組特別關心社會互動也就是特別注重人,其觀點與城鄉所很雷同,

幾項觀察目標,例如街道之眼、通道路徑、地方自明性等。而在踏查

並非傳統規劃領域所處理的交通、產業或者生態等議題。特別將社會

中,我們則發現非常有趣的在地活動和潛在議題,例如歐洲特有的

互動與都市文化區別獨立出一組,在台灣我還沒有碰觸過這樣的題目,

allotment garden裡熱愛阿姆斯特丹市的短居居民,又或是隔著高架

而在台夫特,我們又會如何進行呢?這次的操作方法,是非常實驗性

橋與車站商辦大樓區分割的老舊在地聚落群,和溜搭其中的外派人員。

而與其他組不同的,因此我想分享關於我們的方法。

而後甚至是以google map繼續追蹤的穆斯林教堂和難民營。於是是 在實際與人的互動裡,用這樣的觀點開展我們的議題。

一開始,所有組員也搞不懂這主題要做什麼,於是,康老師要我們首 先分享自己的城市或任何相關的經驗。由於本次AMS institute初步有

在操作上,我們選擇了腳色劇本的方法,切入議題。九位組員各演譯

給我們一個範圍與議題框架,所以我們先以此為基礎開始發散的討論,

一位基地內會出現的人物,親身扮演而做功課去描繪他們的生活路徑。

在此之中,我們也質疑議題的論述,而非照單全收,例如人口移入的

之後在找尋出他們時間空間上的交會點,而考慮空間上的設計介入。

需求所為何?這樣的討論,剛巧讓各個不同國家和學習背景的人可以

在扮演中,不時會有一些爭執,讓組內運行不順,然而我發覺那正是

互相分享經驗,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分享擦撞火花,而對於初次碰面

因為投入角色而有的正當衝突。我試著從以往所謂規劃者角度去看,

的組員來說也是認識彼此破冰的好機會。

顯然這些爭吵很無謂,可是卻也切中規劃所面臨的課題,而且或許還 能觸及到規劃者所不能觸及的。導師Dries提到,他在鹿特丹的案子 中正也進行運用著大量的訪調。反觀我們角色扮演的機制若能更多元、 擴大、真實的操作,實無不可,且也許真能用之有道,收集和歸納資 訊的觀點不同,且溝通的方式也大大改變-而這是否能試著回應現今 社會規劃難題?

II

田野與操作切入

● ● ●

關於方法論

Experience Sharing

Yi-Ting CHEN

POSTSCRIPT

陳怡廷

187


討論的過程

設計?

在這些過程中,三位導師時而和大家討論,並且辯論和深化這些我們

說了太多工作過程,其實這次最大收穫應當是結交了這些朋友、導師。

慣常的,或要被新定義的概念。這是我沒有料想到規劃工作坊中會有

老話一句是增廣見聞,更實際的是玩樂開喝、去旅行還能隨call作伴

的討論,而非常樂在其中。雖然因語言的問題,先是要層層理解,加

當導覽、借宿一晚呢!

上概念的消化、認知的翻新,迫切感受到無法順暢隨心所欲的發表內 心想法或者即時的犯錯糾正,這一點是一個可惜的障礙。

在期中與期末的簡報發表當中,許多來賓和師生都提出關於方法論的 問題與質疑,但大多也認為相當有趣。在這裡我看到一種台灣沒有的, 關於規劃中的參與方法,或者探討規劃方法可能性的成熟討論環境, 整個感覺是過癮的。除此之外,對於學校與機構(例如Delft與AMS、 MVRDV WHY Factory)的互動及合作,對我來說正是一種開放的態 度,也是知識與實地運用的真實結合。 雖然我們側重於規劃方法的實驗、前段參與和再現的過程,但當然, 在其他組生產出美美的各種規劃圖面時,我們也有空間規劃/設計的 產出壓力。不免要說這次後續的設計,並沒有很好的分工與生產。我 相信更好的規劃產出,應該與前段相同,進行幾次來回辯論和設計思 考的燉煮,然而我們所能利用的時間不夠、能利用的基礎不夠。這也 許是工作坊的快速設計訓練,不過對應於我們較為生根接地的取向, 反而有些不協調。不只是本組,對於工作營本身只能去問目的,這些 學生的腦力激盪是否在後續能有好的啟發或利用發展?而不像是台灣 的學生實習或競圖,最終不被示人。

188


侯祥鈺

Hsiang-Yu HOU

溝通,因文化差異而重新定義

雖然這麼說有些誇飾,但必須說通過每次的工作坊經驗,讓我 「強烈」感受到不同尺度的規劃設計所需考量的議題,特別因為團隊 成員的背景差異,而讓合作關係有所不同,且這每個不同都使我對於 他人思考的角度與習慣有了新的認識。 而這反映在此次的工作坊中,特別是「語言」,讓人對於文化的 隔閡產生不小衝擊。溝通,向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因為背景、 習慣用字的不同,需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字詞意義上的確認,光是我

反映在二次的報告中,先不論成效與規劃手法的差異將產生怎樣的結

字,但對我而言一開始會連結到公共衛生與城市安全等面向,可能會

果與優劣,但著實對於參與的成員產生不同的思考與介入方式。本組

比較快落到策略面向,進而想通過工具來呈現,但其他非亞洲的成員

帶領的 Dr. Lei QU 採取高度開放的教學方式,不確定是因為老師的教

則會更快將他們「想像」通過設計手法來顯現,且設計不一定對於基

學風格,抑或是此次工作坊性質的原因,學員在討論中提到的內容都

地現有情況有所直接回應。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會讓我們有點不知所措,

會得到頗正面的回應,此外,因為老師是中國人,在溝通上沒有那麼

會不斷自我拉扯說這個可以嗎?之前某個案例的結果好像不是很理

大的隔閡,但也在思考自己是否因為這次組別安排的巧合,少了一些

想……。以及當開始以swot分析每種城市類型時,腦袋第一個迸出的

可能,無論是雞同鴨講或是手舞足蹈,我想都是一種新鮮的挑戰。

想法是「這樣直接套用會不會太絕對?」,進而反思自己是不是隨著

此次的跨國規劃交流,除了交流想法,另外在設計工具、繪圖技

學到的東西越多而綁手綁腳,因為知道工具或方法的局限性而自我約

巧、溝通方式與飲食習慣等都是有趣的經驗與交流。而工作坊異中求

束,但其實在短期工作坊時間中,重要的似乎非實際落地的可能性,

同的是,當趕圖、趕報告進度趕到焦頭爛額時,一定會請外賣送吃的

而是想法的互相激盪。同時也對於他們的腦袋風暴與高速產能感到佩

來!這真的是很有趣的共同經驗,不管是之前我去中國武漢、成都、

服,如具有高度溝通耐心的Sabine、Bente,以及rhino運用得心應

北京與台灣社子島的工作坊,都有相同的工作坊經歷,唯有台灣目前

手的Kim。這些經驗與反思都是於此次工作坊中,和組員合作過程得

仍沒有普遍的外賣app與機制,以至於在台灣忙到深夜、忙到崩潰時

到最直接的回饋,而這完全異於在台灣跟中國的學習經驗。

大概就只有7-11好夥伴吧(笑)。

II

與個人經驗差異有關,據聞這類的主題在歐美規劃圈是十分常見的用

● ● ●

除了學生互動的不同,老師的帶領方式也明顯有所不同,這明顯

POSTSCRIPT

Health and Well-Being ”,就已在每個人的心中各自表述了,或許

Experience Sharing

們這組的主題“ The Vital City :Urban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189


鍾政霖

Cheng-Lin CHUNG

文化差異的碰撞與設計思考的激發

對於一個並非空間專業背景的人來說,真正能參加這樣的設計過程機 會並沒有很多;而這次經驗對於以往合作的狀況來說,又多很許多不 一樣的驚喜與體驗。我們組別裡除了我們與韓國學生以外,其他都是 歐洲國家的學生,對於設計的態度與手法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 其中讓我最訝異的大概就是對於設計階段的看法。 可能是因為受到實習課的影響,習慣對基地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後,

再進行設計;但他們則是利用「Research by Design」的手法來做基 地分析與研究,這個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整個 是顛倒過來的:我們並非在短時間提出一個「完整的」方案,而是提 出一個發展成Vital City的指引與方向。 此外,他們在分析與設計的過程,不會受限於現況或可能性的影響, 對他們來說,這些設計大多只是提供一個可能性或想像的生活品質; 相對的,我們時常會很考慮當地的狀況或發展的可性,因此對於分析 也更侷限——但實際上,短期間的確也不可能發展出完整的設計方案, 而是要我們動腦去想可能的形式或願景。 在這段期間,除了語言外,對方法與合作也有了很大的震撼。除要先 釐清詞彙的使用上是否相同(例:Physical Health跟Mental Health 的定義、Archipelago和Vice Versa的使用),還要與組員溝通、表 達自己的想法,並盡量的達到共識,可說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這相 處的過程很愉快、很新鮮;相較於參加工作坊的經驗,更難得可貴的 是與歐美國家的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做設計的感受吧

190


洪新恩

Calvin HUNG

起點

討論與呈現

第一天下午,團隊所有人分享自己有興趣的規劃議題,然後帶組教授

Circular City 乍聽之下很新潮,實際上在荷蘭與阿姆斯特丹雖然已經

Diego與助教依此將組員分成三組:Design, Planning 與 Circular

有初步應用,但仍有許多計劃正在實驗摸索階段。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

Flow 三個工作組別。我在Planning 這組,跟一位正要讀urbanism

原因,加上summer school 整體時間緊迫,很多討論都停在上位計

碩士班的荷蘭女生Lotje、回到學校就讀urbanism 碩士班的景觀師

畫,卻顯得有些空洞。以我在的Planning 這組為例,即便欣可試著

Valerie 與城鄉所學長,現在在TU Delft 攻讀博Ph. D 的欣可一起討論。

帶到對基地現況的討論與應用,結果仍顯得有些蒼白。加上三組工作 組別分工後,大多數時間各自有工作進度,最後將工作結果呈現,支

踏查

撐願景修辭的規劃有種無力感。總覺得組內成員的背景多樣與專業兼

第二天上午主要在AMS聽規劃區域的相關簡報。AMS是阿姆斯特丹

具,結果不應只是如此。不過能在跨文化團隊中以英文加上比手畫腳

市政府的智庫,研究主要提供市政府作為政策參考。這點與台灣地方

一起工作,仍是難得的經驗。 Experience Sharing

政府多半另行標案委託顧問公司不太一樣。接著就到規劃區域一帶,

POSTSCRIPT

● ● ●

II

但說實話,踏查偏向蜻蜓點水,可惜找切入點的機會。

各個工作小組報告進度

本組 Final Presentation 191


張台賜

Tai-Ssu CHANG Design

Planning

Circular Flow

關於名字

傳統的規劃操作

必須承認,時至今日我依舊記不得團隊裡每個人的真實名字,因為各 自以明星臉/特質為其取了綽號(有些當事者得知後,蠻開心的?)。

▲專業分工 此團隊一開始即依照專長分為Design、Planning與Circular Flow三組, 分析圖與設計圖主要由Design組產出,Planning與Circular Flow則多 為規劃與策略面向的發想。 期間雖然每天密集的進行內部集合討論,然而在此分工進行下,要在短 時間內有所產出而導致鮮少彼此跨組溝通,各組間無法在同一脈絡下進 行有效率推進,存有斷裂與零碎的發散。如此操作模式下,各自所展現 的是「訓練有素的無能」。就方法論而言,我覺得毫無進步性思維。

韓國人A KoreanA

韓國人B KoreanB

鄢豪 我記得他的名字

▲忽視規劃區域的真實使用者 基地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區難民收容所,以及一座供他們使用的回 教堂(我覺得很美)。在地人可能因為刻板印象,而覺得該處是危險的, 叮嚀別在夜晚時經過,於是這裡形成了一個恐懼地景。 在整個規劃流程中,此區是被漠視的。

〔+〕 柯林‧法洛 Colin James Farrell

艾瑪‧史東 Emma Stone

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一切的規劃操作都是閉門造車。 基地勘查路線根本沒帶我們走進基地中,只在外圍繞了一圈。 完全沒有與在地生活者有所交流、訪談,僅為了規劃而規劃。 基地勘查途中-柯林法洛:「我覺得這裡很棒了,我不懂為何要規劃?」 妙麗:「有同感,真應該叫大家來我國家看一下,我家 鄉(摩洛哥)還比較需要被重新整頓。」

話語權/主場優勢 時尚媽媽 Fashion MAMA

名模 Top Model

妙麗 Hermione

而妙麗也稱我為哈利波特(Harry),於是我記得她本名是Emma。 192

英文爛的人,如我,需要想方設法讓歐美名模們了解我在想什麼。 我的策略: 想出一些SLOGAN嚇嚇他們 尋求 刷存 不知 手 繪 一 些 厲害 的 圖嚇 嚇他 們 翻譯 在感 羞恥 自 願 上 台 英文 匯 報嚇 嚇他 們


Image Record 一些影像

193


194


POSTSCRIPT

● ● ●

III

Image record

1 工作營期間

圖片來源:Amsterdam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etropolitan Solutions - AMS Institute

195


196


POSTSCRIPT

● ● ●

III

Image record

2 生活花絮

197


198


199

POSTSCRIPT

● ● ●

III

Image record


3 TUDelft 建築系館

200


POSTSCRIPT

● ● ●

III

Image record

4 校園與市區

201


20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