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Praise of Elegance: Lui Pui-Yuen Pipa Guqin Recital House Programme

Page 1

In Praise of Elegance:

Lui Pui-Yuen Pipa Guqin Recital

呂培原 琵琶古琴演奏會

07 DEC

十 二 月

2014|SUN 日|3PM

Grand Hall, Lee Shau Kee Lecture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Presented by


Welcome to the Grand Hall.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the concert.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enjoys the music, please switch off your mobile phones and any other sound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efore the performance. Unauthorized photography,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in the Hall are prohibited. Enjoy the concert and come again.

Presented by

Cultural Management Team, HKU Email:

museinfo@hku.hk

Tel:

+852 3917 8165

Oice Location:

Room LG.45, Run Run Shaw Tower, Centennial Campus, HKU

Mailing Address:

Room 9.01, Run Run Shaw Tower, Centennial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Website:

www.muse.hku.hk

HKU CMT Supported by

Endowment Funds for Music & Fine Arts, HKU Dď˝œ 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節目 PROGRAMME 呂培原 Lui Pui-Yuen 琵琶.古琴 Pipa and Qin

飛花點翠 Falling Flowers Coloring the Green

古曲 Ancient tune

塞上曲 Music at the Frontiers

古曲 Ancient tune

梅花三弄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據本《神奇秘譜》 Based on Extraordinary Notations of Mysteries

流水 Flowing Waters

據本《天聞閣琴譜》 Based on Qin Notations of the Heavenly-sounding Penthouse

琵琶齊奏* Pipa Ensemble

青蓮樂府 The Green Lotus

古曲 Ancient tune

古琴獨奏 Qin Solo

憶故人 Remembrance of an Old Friend

據本《今虞琴刊》 Based on Journal of Qin Music for Today’s Amusement

琵琶齊奏* Pipa Ensemble

高山流水 High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s

河南《鼓子調》開場音樂 Henan guzi diao opening tune

三六 San Liu

民間樂曲 Folk tune

月兒高 As the Moon Rises

古曲 Ancient tune

燈月交輝 Shiny Moon Complements Festive Lanterns

古曲 Ancient tune

琵琶獨奏 Pipa Solo

古琴獨奏 Qin Solo

琵琶獨奏 Pipa Solo

* 齊奏 With performers : 黃芷芳 Doris Wong.馮通 Fung Tung


2|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呂培原 Lui Pui-Yuen 江蘇吳縣人,生於一九三二年,琵琶及古琴演奏家。早年於上海先後隨琵琶名 家蕭韻閣及夏寶琛學習琵琶;一九五一年移居香港後,隨梅庵琴派傳人吳宗漢 學習古琴。呂氏擅奏琵琶及古琴,亦精通多種絲竹樂器。 呂氏乃香港中樂拓荒者,於一九六一年成立香港中國國樂團,亦是香港校際音 樂節中樂組比賽發起人之一。在港二十多年間,曾任拔萃男書院及蘇浙公學之 國樂導師及樂團指揮,培育無數人才。一九七三年起,呂氏定居美國,仍致力 發揚中樂,先後於美國多所著名學府任教,並於一九八零年創立春雷國樂社, 經常在美加各城市作巡迴演出。 Master Lui Pui-Yuen was born in 1932 in Wu County, Jiangsu. Lui studied pipa at an early age with renowned players Xiao Yunge and Xia Baochen. After moving to Hong Kong in 1951, he studied guqin with Wu Zonghan of the Mei’an qin school. A master of various ‘silk and bamboo’ instruments in addition to pipa and qin , Lui has been known for being a pioneer of Chinese music performance in Hong Kong. He established the Hong Kong Chinese National Music Troupe (Xianggang zhongguo guoyuetuan ) in 1961, and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competition session of the Hong Kong Schools Music Festival. Throughout the two decades of his stay in Hong Kong, Lui was once the Chinese music teacher and orchestra conductor of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Kiangsu-Chekiang College, nurturing many musical talents. Although Lui has resi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73, he has continued to promote Chinese music. He taught at various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 the States over the years, and established the Spring Thunder Chinese Music Association in 1980. The group has toured performances frequently throughout cities in North America.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3


飛花點翠 Falling Flowers Coloring the Green 樂曲以《八板》為基調發展而成,最早見於江陰抄本《十二文板》。一九一六 年崇明派沈肇州編《瀛州古調》亦收入此曲;經劉天華整理後,在南北各地廣 泛流傳。此曲描述落花飛雪的初春景致,旋律清新秀麗,風格古樸。

Falling Flowers Coloring the Green (Feihua diancui ) is developed from the mother tune Eight Phrases (Ba ban ). Its earliest known notation appears in the Jiangyin manuscript Twelve Pieces in Elegant Style (Shi’er wen ban ). The piece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1916 Ancient Tunes of Yingzhou (Yingzhou gudiao ) edited by the Chongming school pipa master Shen Zhaozhou (1858-1930). The version popular nowadays is attributed to Liu Tianhua (1895-1932), who learnt the piece from Shen.

塞上曲 Music at the Frontiers 古曲,最早見於清代華秋蘋《琵琶譜》之《武林逸韵》。武林即現今杭州市; 估計此曲曾在江浙一帶流傳。根據一八九五年平湖派李芳園編《南北派十三套 大曲琵琶新譜》,此曲為浙派陳牧夫所傳西板四十九曲中,五首情緒一致,旋 律甚為相似,音調上聯繫亦頗為密切,各為六十八板的小曲(《思春》、《昭 君怨》、《泣顏回》、《傍粧臺》、《訴怨》)所組成的一首文套。此曲偽托 為王昭君所作,內容借意昭君出塞,思念故國家園之心情,抒發出一種哀怨淒 楚的情懷。 In his 1895 New Pipa Notations of Thirteen Northern-and-Southern-School daqu Suites (Nanbeipai shisantao daqu pipa xinpu, hereafter NBPP), Li Fangyuan (18501901) describes Music at the Frontiers (Saishang qu) as a suite in elegant style (wentao ), comprising five short pieces (xiaoqu ), each of which is sixty-eight measures in length (liushiba ban ). These five short pieces share similar mood and melodic configurations, and are selected from a pool of forty-nine pieces passed on by Chen Mufu of the Zhejiang school. In NBPP , the five pieces each bears a title suggestive of the story of Wang Zhaojun, the best known of China's ‘political brides’, the suite is passed off as a composition by her, and hence the title Music at the Frontiers . However, the five pieces are titled differently and appear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unes as a suite entitled Exquisite Tunes of Wulin (Wulin Yiyun ) in the 1818 Hua Qiuping Pipa Notations (Hua Qiuping pipa pu, hereafter HQPP). Wulin is known as Hangzhou nowadays. It is believed that those tunes were once popular in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areas. 4|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梅花三弄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舊傳為《桓伊三弄》,緣於此曲據傳為晉代桓伊笛 曲,後入琴調。在《神奇秘譜》各段之小標題中,僅有第七段《凌風戛玉》及 第九段《風蕩雪花》與梅花的主題相關,其餘標題皆以簫笛音樂之說明為主。 在近三十種明清兩代收錄此曲的琴譜中,絕大多數都視此曲為描述梅花之高潔 的作品,並賦予《梅花引》、《玉妃引》等別稱。除廣陵琴派外,近代琴家演 奏此曲的節奏大致相同,顯見出於同源。 The earliest known notation of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Meihua san nong ) appears in the 14th-century qin handbook Extraordinary Notations of Mysteries (Shenqi mipu, hereafter SQMP ). The piece is allegedly entitled Three Variations of Huan Yi (Huanyi san nong ) and originated from a bamboo-flute (dizi ) piece by Huan Yi (?-391) of the Jin dynasty. For the notation in SQMP , only the subtitles of the seventh and ninth sections allude to plum blossom, whereas those of the other sections refer to music of the bamboo flutes. Yet among the close to thirty Ming and Qing qin handbooks in which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is documented, the majority of them consider the piece a sonic portrayal of the noble plum blossom.

流水 Flowing Waters 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後載於《百瓶齋琴譜》及《天聞閣琴譜》之《流 水》,是為清代川派琴家馮彤雲授與張孔山後,張氏以《神奇秘譜》版本為基 礎加以發展,再傳而衍生出之兩個繹傳譜本。張氏譜本獨特之處,在於樂曲第 六段中加入了七十二滾拂,繪聲繪色地展現出一幅波濤起伏,洶湧湍急,奔騰 澎湃的壯闊畫面。 The earliest known notation of Flowing Waters (Liu shui ) appears in the 14 thcentury SQMP . However, later and more popular versions of the piece, such as those of Qin Notations of Hundred-bottle Chamber (Baiping zhai qin pu ) and Qin Notations of the Heavenly-sounding Penthouse (Tianwen ge qin pu ), are originated from a 19th-century version prepared by Zhang Kongshan. Zhang learnt the piece from the Sichuan school qin master Feng Tongyun, but developed his own performance version by deleting parts of the SQMP version, as well as by adding an extensive virtuosic passage to the sixth section of the piece. It is said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5


that Zhang’s version vividly depicts the grand gorges of the Yangzi River, whereas the SQMP version is more akin to Fuchun River in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is gentler and calmer.

青蓮樂府 The Green Lotus 套曲,由四首六十八板文板及雜板小曲《清平詞》、《鳳求凰》、《三跳澗》、《玉 連環》聯綴而成。各小曲先分別收錄於清代華秋蘋《琵琶譜》,後平湖派李芳 園將之聯綴並記於《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因《清平詞》一曲,李氏 將之附會到李白之《清平詞》 ,又因李白別號青蓮居士,李氏將聯綴其餘三段 更名為《舉杯邀月》、《風入松》、《石上流泉》,並將之偽托為李白所作,另 名《青蓮樂府》。

The Green Lotus (Qinglian yuefu ) is a suite (taoqu ) comprising four short pieces (xiaoqu ), each of which is sixty-eight measures in length (liushiba ban ). The four pieces first appeared separately in the 1818 HQPP , and were later put together as a suite for performance by the Pinghu school pipa master Li Fangyuan (1850-1901). Li provided a notation of The Green Lotus in his 1895 anthology NBPP . One of the four short pieces shares the same title with a famous poem by the Tang poet Li Bai, who is also known as Qinglian jushi (Lay Buddhist of Green Lotus). Li Fangyuan therefore renamed the other three with titles alluding to Li Bai’s poems, entitled the suite The Green Lotus , and passed it off as a composition by the Tang poet.

憶故人 Remembrance of an Old Friend 近代琴作,是為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傳之樂曲。樂譜先為彭氏好友, 廣陵琴派傳人張子謙手抄,減字譜工 譜並列,始載於一九三七年《今虞琴 刊》。此曲氣氛淒清孤寂,旨在道出「我有好懷,無所控訴」之情感。

Remembrance of an Old Friend (Yi guren ) is an elegy of solitude and mourning. It is a relatively modern work in the qin repertoire. Peng Zhiqing (1891-1944) inherited the piece from his father. The Guangling school qin master Zhang Ziqian (18991991), a close friend of Peng, prepared a transcription of the piece in both gongche and simplified-ideogram notations and had it published in 1937 in Journal of Qin Music for Today’s Amusement (Jinyu qinkan ).

6|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高山流水 High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s 此曲為河南《鼓子調》說唱之開場音樂,以伯牙子期的故事為題材,由《老六 板》放慢加花而成,旋律流暢,節奏鮮明,常為民間藝人雅集時演奏,以表達 知音和友情。

High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s (Gaoshan liushui ) was originally performed as an instrumental prelude prior to the performance proper of Henan guzi diao narrative singing. Characterized by fluid melodies and distinctive rhythms, the piece is a slow-tempo embellished version of the mother tune Lao liu ban . ‘High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s’ symbolizes cherished friendship in Chinese culture. Folk musicians used to perform this piece to express shared appreciation of taste and friendship.

三六 San Liu 民間樂曲,原名《三落》,因「三六」為江南吳語「三落」之諧聲而有此名。 「三落」意指樂曲四段旋律各有三個落音;標題與曲趣並無關係。此曲運用循 環變奏構成,旋律流暢活潑,頓挫分明。 Originally titled Three Strokes (San luo ), this piece is also dubbed Three Six (San liu ) because ‘three strokes’ and ‘three six’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in the Wu dialect. The title ‘Three Strokes ’ itself is not programmatic, but refers to the existence of three cadential notes (luo yin ) in each of the four sections of the piece, whose overall structure is a series of cyclic variations of fluid, cheerful, and distinctive melodic materials.

月兒高 As the Moon Rises 古曲,又名《霓裳羽衣曲》。工 譜初見於清代嘉慶年間榮齋所編之《弦索備 考》,是為琵琶、胡琴、三弦等樂器之合奏譜;後收錄於清代華秋萍《琵琶 譜》,但原曲牌名被「海島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躕」等十二個小 標題取而代之。此曲描繪一幅風清月白的寧靜夜景,古色古香,充滿詩情畫 意。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7


As the Moon Rises (Yue’er gao ) first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a gongche notation for an ensemble of pipa , huqin , and sanxian in Postscripts for String Instruments (Xiansuo beikao ), a 1814 compilation prepared by the Mongolian elite Rong Zhai of the Jiaqing era (1796–1820). In the 1818 pipa anthology HQPP , the piece’s original tune labels (qupai ming ) were replaced by twelve poetic subtitles suggestive of different lunar scenes.

燈月交輝 Shiny Moon Complements Festive Lanterns 源於十番鑼鼓曲,因常於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演奏而得此名。此曲運用了個 別琵琶技法模擬鑼鼓點,亦沿用了原來鑼鼓曲之小標題,曲調歡快活潑,展現 出元宵節闔家團聚之熱烈氣氛。 Originated from a traditional shi fan percussion piece, Shiny Moon Complements Festive Lanterns (Dengyue jiaohui ) retains the subtitles of its origin, but deploys pipa techniques to imitate percussion patterns. The piece was once very popular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Yuanxiao jie ), hence its title. Its cheerful and energetic spirit indeed suggests the buoyant mood of family reunions during festive seasons.

Programme notes by Law Ho-chak MPhil in Music, HKU 2011 PhD candidate in Music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8|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1933 生於蘇州。 1938 舉家移居上海。 1942 九歲家中請了道士演奏樂器為過世的祖母做法事,始對樂器有興趣,向其請教調音及簡單指 法。 1943 正式隨蕭韻閣、夏寶琛及汪昱庭老師學習琵琶,金筱伯老師學習三弦。 1951 移居香港。 1956 隨吳宗漢老師學習古琴。 1959 為國泰、邵氏及百代等公司製作之電影配樂,曾配樂的電影達百餘部。 與王純合作,為李翰祥執導之邵氏歌唱電影《江山美人》(林黛,趙雷主演)配樂,該電影獲第 六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音樂、最佳錄音及最佳藝術設計等獎項,把香港國 語黃梅調電影推向第一個高峯。其插曲《扮皇帝》及《戲鳳》流傳至今。 1960 成立「香港中國國樂團」。 1961 與李國元(拔萃男書院音樂科主任)及黃呈權(洞簫演奏家)建議香港校際音樂節增中國器樂 項目,包括各種樂器之獨奏、小組合奏及大樂隊合奏,亦於多屆音樂節擔任評判。另於拔萃男 書院任國樂導師,並組織全港第一個學校國樂團。 1963 與周藍萍合作,再為李翰祥執導之邵氏歌唱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樂蒂,凌波主演)配樂, 該電影獲得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及最佳錄音等獎項。紅遍台灣及東南 亞,插曲流傳至今,成功把香港國語黃梅調電影推向第二個高峯,足以自豪。 1964 任教於香港盲人音樂學院,至1966年邵光教授帶領學生出國演出為止。 1965 參加菲律賓大學國際音樂節及任教於香港音樂學院,此校於1967年因暴動而停辦。 1966 任教於蘇浙公學。 1967 與其兄長呂振原為百代唱片公司灌錄唱片《龍舟》,參與音樂家有劉澤、吳迺龍、吳大江、陳清 池、曾湘、蕭鳴(碩昌)、王粵生、陸堯、林羽、林杰、鄧志明、吳家輝及李耀宗。 1970 赴新加坡國家劇場演出。亦在台灣實踐堂演出,吳宗漢老師當時也身在台灣,更客串演奏一 曲《平沙落雁》,呂氏操洞簫為其伴奏。 1971 再次赴新加坡國家劇場演出,亦帶領「香港中國國樂團」赴台灣巡迴演出。 為娛樂唱片公司灌錄唱片《富貴榮華》,參與音樂家有黃呈權、吳大江、陳清池、朱毅剛、朱慶 祥、劉澤、劉兆榮、吳家輝及蕭碩昌。台灣四海唱片同年灌錄其琵琶獨奏唱片《山高水長》, 後再於1977年授權百代公司出版。 1972 為香港市政局主持國樂匯演,組織了由「香港中國國樂團」、宏光國樂團、培聲音樂社、明德青 年中心、拔萃男書院國樂團、女青年會國樂團及蘇浙公學國樂團組成的聯合樂團,並與陳自更 新、周修德及吳國材同任指揮。 1973 移居美國,十月於三藩市之理事音樂廳 Trustees Auditorium, M. H. de Young Memorial Museum, 與其兄振原舉行「琵琶古琴音樂會」,首次在美國公開演奏。該音樂會由美國東方藝術學會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astern Arts 與三藩市亞洲藝術搏物館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聯合主辦。同年於洛杉磯的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任教。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9


1974 任教於布朗大學 Brown University。 1975 任教於加州柏克萊巿 Berkeley 的世界音樂中心 Center for World Music。 1977 組織了由二十多位分別來自三藩市、奧克蘭及洛杉磯組成的音樂家於奧克蘭大會堂舉行中國音 樂演奏會。 1978 於香港大會堂舉行兩場演奏會,並分別於香港中文大學及新加坡國家劇場舉行演奏會。 1979 於洛杉磯成立「羅省中國音樂社」,十一月於 Castelar School Auditorium 舉行「中國音樂會」。 1980 在北美洲成立國樂社,呂先生親命名為「春雷國樂社」,並受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擔任獨奏。 亦為 Elektra Nonesuch 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月兒高》。 九月三日應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呂培原琵琶古琴獨奏會」。 1983 獲第五屆荃灣藝術節邀請,於荃灣大會堂舉行琵琶及古琴獨奏會。 1990 在加州聖蓋博城市會堂 San Gabriel Civic Auditorium 舉行春雷國樂社成立十週年音樂會。 1993 為香港龍音製作有限公司灌錄唱片《梅花三弄》。 在台灣與中國琵琶大師林石城舉行「琵琶泰斗喜相逢:林石城+呂培原=一百年功力」。 1999 與劉祖耀、劉啟超創立太平洋三重奏 Pacific Trio,每年舉行兩次中國音樂會迄今。 2001 獲邀返港舉行琵琶、古琴演奏會,並接受亞洲電視「文化風情」訪問,同時獲中大音樂系邀 請,於利希慎音樂廳與良朋樂聚。 2002 接受 L.A.1300 中文電台烏蘭女士訪問,其內容見烏蘭已發表之「一生的堅持」一文。 2009 六月於加州聖蓋博市傳道劇場 San Gabriel Mission Playhouse 舉行春雷國樂社成立三十週年音樂 會。同年十月返港於南蓮園池舉行古琴琵琶演奏會,並與洞簫名家譚寶碩合奏。獲中大音樂系 邀請,於該系利希慎音樂廳再與良朋樂聚,誠香港國樂界、尤其琵琶圈中盛事。 2011 十一月於 Smith Recital Hall 與太平洋三重奏舉行中國傳統音樂會 Traditional Music of China,該音 樂會由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音樂舞蹈學校及世界音樂中心 The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and the Center for World Music 聯合主辦。同年於加州 Downey Civic Theatre 舉 行春雷國樂社成立三十二週年音樂會及演出。 2012 四月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返港任大會堂五十週年誌慶演奏嘉賓,於其舉辦之「呂培 原情繫香江演奏會」演奏古琴與琵琶。並三度重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於該系利希慎音樂廳 作「良朋樂聚」之嘉賓。 2014 一月應邀返港,假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 「呂培原弦續香江緣」音樂會。 十二月應香港大學邀請,再度返港,接受口述歷史訪談,為香港音樂見證歷史。出席四日 之「樂語融融」座談會,現身說法,回顧香港收音業黃金時代,並於七日假該校李兆基會議中 心大會堂舉行「清雅頌:呂培原琵琶古琴演奏會」。 年表以一九八零年九月三日台北市立國樂團主辦「呂培原琵琶古琴獨奏會」(國父紀念館)場刊之「呂培原簡歷」為 本,為二零一二年香港康文署主辦「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場刊而補充修訂,今為香港大學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七日「清雅頌:呂培原琵琶古琴演奏會」(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再增訂。 陳子晉、黃麗玲、余少華合編

1 0 |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呂培原自述

A Personal Narrative by Lui 載自一九八零年(民國 69年)台北市立國樂團「呂培原琵琶古琴獨奏會」場刊

學樂器的起因 約十歲時,家中請了道士們為過世的祖母做法事,道士們都彈得一手好樂器, 我與家兄磨著他 們教我們。其中一位王姓小道士,很喜歡我們兄弟倆,教了我們一些基本指法及定音等。等道 士們法事完畢,沒有了樂器,父親看見我們實在有興趣,便去蘇州買了個三弦、琵琶回來。那 時上海流行著彈詞,彈唱者需用三弦、琵琶伴奏。我倆便每日開了收音機,跟著收音機裡的彈 詞家練習,可說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三弦及琵琶的根基是那時奠定的。

加入國樂會及從師 以後年齡漸增,求知慾增大,一般彈詞曲調已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去參加上海的各派國 樂會。記得有雲和國樂會,負責人是陳天樂,大同國樂會,負責人是衛仲樂。那時常去滄州飯 店聽健康講座,倒不是對健康有興趣,而是聽助興的國樂演奏。那時多數由衛仲樂負責,時常 演奏的琵琶曲有:《陽春白雪》、《十面埋伏》等,琴曲有:《梅花三弄》、《醉漁唱晚》等;有時 樂隊合奏《流水操》,由衛仲樂指揮及操箏。後來經人介紹絲竹名家夏寶琛及金筱伯二先生,家 兄從夏先生學習琵琶,我則從金筱伯學習三弦。那時每星期六下午夏先生家中必有音樂聚會, 到會者甚多,記憶中有蔡孑畏、金祖禮、孫裕德、顧作人、蕭韻閣等。蕭韻閣先生後來教我琵 琶,我的下出輪是他所教。他們聚會演奏的第一首必為《薰風曲》(中花六板),然後是《行街四 合》、《歡樂歌》、《三六板》、 《 雲 慶 》等 。 夏 先 生 是 領 導 者,樂曲的快慢、強弱,都由 他的琵琶樂音中表達出來,其 他合奏者都以他為中心。有時 我和家兄亦跟著這些前輩一起 玩,夏先生及金先生二位則在 旁指點,他們認我兄弟是可造 之材,所以不吝指教,有幸我 兄弟倆沒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後來再從老先生汪昱庭學習琵 琶,汪先生的輪指是上出輪, 家兄奉命改為上出輪,我則偷 懶未改,一直至今。《十面埋 Recording for Butterfly Lovers in the Shaw Studio in 1960 伏》、《月兒高》等曲,均是汪 1960年於邵氏片場為《梁山伯與祝英台》錄音 中排左起第四位為作曲家周藍萍 老師處學來。

為香港電影界配樂 民國四十年至港,那時國片新興,極需國樂人材,友人介紹認識了姚敏、林聲翕、綦湘棠、李 厚湘等,那時電影配樂都用西樂,樂師的薪酬以鐘點計,所以樂師的演奏技巧定要有相當水 準,而且要有極佳的視奏能力,否則必為淘汰。那時中樂與西樂在一起合奏是破天荒之事,幸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11


而我能漸漸克服困難,替中樂在配樂界謀一地位。那時姚敏先生主持百代公司,亦給我遊說, 開始用中樂伴奏。可是沒有中樂人材,訓練百代自己的西樂隊練習中樂,那時姚先生自己拉高 胡,吹小號的何達吹笛,當時香港還買不到好音準的中國笛,要用日本做的笛子(好笑不?)。 吹豎笛的陸堯學彈三弦,彈鋼琴的吳廼龍學二胡及笙,打鼓的吳家輝學揚琴及秦琴,吳鶯音的 名曲《我有一段情》,就是那時奏的。後來邵氏拍攝《江山美人》,由王純作曲,林聲翕配器及 指揮,我則負責中樂部,而得到了音樂獎,就此奠定了國樂在電影界的地位,所以後來李翰祥 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共用中西樂隊百餘人,合唱六十人。樂隊為鐘點計,合唱為每首計,僅 是此片的音樂費,就用去了十餘萬港元,在當時此數足可拍一片而有餘,那時確是大手筆了。 對於我們國樂隊來講,不但增加了收入,相對地增加了練習機會,提高了演奏水準。《梁山伯與 祝英台》之賣座,我們幕後音樂工作者應居不少功勞呀!

學習古琴 民國四十六年認識了古琴名 家吳宗漢老師─ ─他是梅庵 派第三代宗師,開始從吳師 學習古琴。師母王憶慈精崑 曲,是俞振飛的弟子,更精 烹飪,每次去吳師家中學琴 後,更可享受師母的佳餚, 那時吳師居於九龍一小花園 住宅,甚為清靜,有時飯後 Photo with the first group of pipa students at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ca. 1957 與拔萃男書院第一屆琵琶學生合照,照片約攝於1957年 聽吳師鼓琴一曲,窗外秋蟲 啁啁,秋風颯颯,與琴音相唱和,此情此景,唯有身歷其中才能領略這美妙境界。後來吳師應台北 國立藝專之邀,來台授古琴,學生甚多。在一次音樂聚會中,不幸中風,現雖病癒,行動如常,但 左手已不如往日靈活。八年前吳師來美定居,亦有人向吳師求教習琴者,均由師母代教;但吳師至 今仍不忘發揚國樂,旅美的國樂家不時在他家中雅集 。

創辦香港中國國樂會 民國五十九年組織香港中國國樂會,會址設在高嶺梅先生家中,每星期六練習一次,會員有曾 漢章、應劍民、沈榕、王柏泉、高美蓉、冼玉等等。那時國樂已漸為人知,經常有電台、學 校、社團等邀請演奏,需要多加練習。

發起校際音樂比賽之中樂組 民國五十年入男拔萃中學擔任國樂導師,並組織全香港第一個學校國樂隊,與黃呈權醫生及李 國元先生相識。黃醫生是東華三院院長,能吹西洋長笛及中國洞簫,英文甚佳。那時中國音樂 界與西樂界的溝通都是由他作為橋樑;李國元先生是上海音專畢業,是男拔萃的音樂主任。那 時香港已有校際音樂比賽,但可惜的是沒有中樂這項目,因此我們三人商議由黃醫生至教育司 署交涉,設立中國音樂比賽之項目,李國元遊說各學校成立中國樂隊,我則負責比賽的規則、 樂器及題目等。幸而教育司從善如流,答應設立中國音樂比賽一項,記得第一屆中國音樂比 賽,僅有男拔萃一校參加,黃醫生評判,我擔任拔萃的指揮,拔萃得個樣樣第一,可說是自導 自演,但從此為學校的中樂開了先驅,為中國音樂在港開闢了一條光明的坦道。

1 2 |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國樂匯演 民國六十一年在港主持 國樂匯演數次,記得最 盛大的一次,參加的著 名團體有七個之多。如 中國國樂團、宏光國樂 團、培聲音樂社、明德 青年中心、男拔萃中樂 團、青年會國樂團、蘇 浙公學國樂團等,從各 團中抽出好手上台,演 奏者達七十餘名,共用 四名指揮:陳自更新, 電影及唱片作曲家亦是 Photo with Josephine Siao when she was sixteen 華達片場與蕭芳芳(約十六歲)合影 二胡演奏家,現居美 國;周修德,建築工程 師,亦為培聲音樂社負責人之一;吳國材,現任中文大學國樂導師,亦是宏光國樂會指揮,及 我本人。自此次國樂匯演後,國樂在港的地位大大的提高,且有壓倒西樂之勢,大會堂當局亦 十分重視這次演出,且拍下電影留作紀念,以後中樂隊能職業化,與此不無關係。

來美定居 民國六十二年來美定居,因三兒女年齡漸大,在港中學畢業後甚難考入大學,赴美定居,原因 都是為了兒女的教育。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held in Loke Yew Hall 攝於香港大學五十週年紀念會,地點為陸佑堂 後排左起:(8)饒宗頤、(9)姚莘農、(10)林仰山 前排左起:(1)鄧志明、(2)呂培原、(3)王純、(5)費明儀、(6)韋秀嫻、(8)蔡德允、(9)王憶慈、(11)黃呈權、(12)吳宗漢、 (14)陳漢光、(17)呂紅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13


呂培原先生的香江國樂歲月

Lui's Days of Chinese Music Making in Hong Kong 載自二零一二年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場刊

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讀到台北市立國樂團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主辦的「呂培原琵琶古琴 獨奏會」場刊中的〈呂培原自述〉(下文稱〈自述〉),深深被其內容及真摰的文字所吸引。因 1973年前追隨呂先生習國樂,在他的樂團中任替工期間,僅知道先生琴技精湛,於香港專業中 國器樂合奏圈中具領導才華,一直是電影配樂及各種音樂錄音中國器樂方面的領導人物。1 亦親 見先生推動本港業餘國樂活動不遺餘力,但卻從未一睹先生之文采,故愈讀愈投入,欣賞其文 筆之餘,開始重構及想像香港早年樂壇的歷史及有關人物活動,因其中不少是曾共事的樂壇前 輩。〈自述〉所載,正是余入行前之香港「國樂」黃金歲月。 常聞前輩言及國語黃梅調電影盛極之時,一個月為電影原聲帶「收音」竟有二十多日。〈自 述〉中更對當年中西樂器一起收音,中國樂手要配合西方之十二平均律而要在各自的樂器上作出 種種的改動,這不正正是今日民族音樂學及人類學所謂的「音樂變遷」musical changes 的絕佳 一手資料嗎?於是我一直向同道中人推介並傳閱呂先生的〈自述〉。呂先生記述的主要是他在香 港音樂圈的工作情況,是五、六十年代香港樂壇的真實寫照。我認為呂先生的〈自述〉應該在香 港重新印行,讓新一代認識當年香港樂壇的實況。這次藉香港大會堂五十週年誌慶,康文署關注 本土的音樂家,再邀請過去曾為香港樂壇作出貢獻的音樂家重現香港音樂表演藝術的搖籃─大會 堂。他們以自己的音樂藝術,發出了光與熱,照亮了香港當年仍有待發展的音樂表演事業。這些 音樂家當中,當然少不了呂培原先生。而這個「呂培原情繫香江五十年」音樂會便是在香港出版 其〈自述〉最適合不過的良機。多謝康文署的支持及識見,致這些珍貴的香港音樂史料能重見天 日,為知音共享。 今日香港年輕一輩彈琵琶者,多未聞呂先生其人其藝。而每年數以千計習中國器樂的學生中, 素不知香港校際音樂節的中國器樂項目實始於1961年,此前乃純西方音樂的音樂節。他們當然 不會清楚當年是由呂培原先生、黃呈權醫生(洞簫名家)及李國元先生(當年拔萃男書院音樂 科主任)向校際音樂節建議,方有中國器樂的比賽項目。試想若呂先生等在殖民地不承認中國 樂器的年代無此舉,香港的中國器樂演奏可有今日之景況?可有今日專業化的香港中樂團及音 樂事務處主辦中國器樂訓練班? 私見認為,呂先生於香港樂壇之貢獻,最少有三方面。首先是專業中國器樂演奏。呂先生在電影及 唱片錄音的工作中,經歷了香港「收音」業最輝煌的年代。當年的電影公司,無論邵氏、國泰、電 懋的電影原聲帶中的琵琶,九成九都是呂先生的演奏。與他合作國過的作曲家、編曲家,自姚敏、 周藍萍、王福齡、王純、到顧家煇,1973 年之前有誰會不識或不用呂培原的琵琶?國語時代曲唱 片中,自吳鶯音、劉韻、崔萍、潘迪華、顧媚到鮑培莉,凡中國小調或用得著琵琶的,哪會少了呂 先生?吳鶯音的《我有一段情》今日已成經典,可是無論重唱、翻唱者如何出色,其伴奏就是少了 呂先生的琵琶,那就不是味道了。而這些錄音凡有中國樂器合奏,用得上樂隊的,負責組織各不同 樂手的必定是呂先生,他就是當年專業國樂界的領導人,行內稱領班者也。 六十年代末才初入行的我(那時主要拉革胡),接到呂先生的電話,約我何時到錄音室參加錄

1 4 |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音,是我最期待及充實的日子。因為有機會與當時全港最專業的國樂名家合奏,向他們學習, 不特不用交學費,還有收入,實在是「老好日子」The good old days! 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呂先生中 國國樂團在大會堂的音樂會,是我生平到西服公司度身訂造西裝的頭一遭,用音樂會的車馬費付 的。該音樂會是由當年電台紅DJ陳任(今已仙遊)的啱啱好製作公司 Just Good Production 主辦 的,由陳自更新編曲及指揮排練,故初入行的我與後來無線電視劇名曲《啼笑姻緣》中演奏二胡 的名家曾有一面之緣。 呂先生在電影及國語時代曲中的錄音已是人所共知的事。較少人注意的是粵劇名伶任劍輝、白 雪仙的仙鳳鳴劇團其中兩套由娛樂唱片公司出版的粵劇經典唱片《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 中的琵琶均由呂先生演奏。2 粵劇粵樂用琵琶原不多,主要為沙灣何柳堂一家,其名曲《賽龍奪 錦》(或云其祖何博眾曲、柳堂傳其譜)實原為琵琶曲。呂先生曾對我說他五十年代初來香港曾 聽過何與年(何柳堂之堂弟)彈琵琶。除了《流水行雲》及《紅豆曲》的作曲者邵鐵鴻亦擅琵 琶外(其琵琶曲《滿江紅》有錄音傳世),當年粵劇圈中精琵琶者鮮。仙姐(白雪仙)獨愛琵 琶,對之要求甚高。尤其《紫釵記》中〈劍合釵圓〉一折,用《春江花月夜》全曲,琵琶獨奏 吃重,故重金禮聘來自江南的呂先生灌錄這兩部唐滌生名劇的小曲部份(視譜),梆簧部份的 琵琶(無記譜)則由仙鳳鳴樂師羅正庭擔任。故今日港人集體回憶《劍合釵圓》中「君虞!君 虞!妾為女子,薄命如斯...」後面的琵琶,就是呂先生的演奏。這亦是呂先生一直與粵劇界名 樂師朱毅剛(行內稱朱大腸)緊密合作的原因,不少電影收音,呂先生的班底,若有嗩吶部份 的,必由朱毅剛師傅擔任。 第二方面是呂先生在香港所灌錄的少數國樂合奏唱片,這是他在電影配樂以外的活動,產量雖 不多,影響卻深遠。在當年仍未有長期固定國樂隊的環境下,呂先生以其在音樂界的人脈,組 織了幾次頗具規模的國樂唱片錄音,把當時圈中好手盡納其中。今日仍為我輩津津樂道的自然 是百代唱片《龍舟》。該唱片是呂先生為其兄振原組織了香港國樂界、粵樂界眾名家,錄了由 呂先生指揮、呂振原琵琶領奏的琵琶名曲《月兒高》及《陳隋》,無論氣勢、樂感及音色,絕 對經典,今日不復其盛!呂氏昆仲的三弦、琵琶合奏《梨雲春思》堪稱一絕,江南水鄉的溫文 婉約、蘇州彈詞的灑脫亮麗,盡在弦子聲中。聽此曲,深信旅美畫家周士心在他《琴韻心聲雅 集》 (1978)一文中說呂氏昆仲的蘇州彈詞均唱得好。呂先生少年時更在上海得評彈大家蔣月泉 賞識並指導,以「呂小弟弟」稱之,所言無差。呂氏昆仲的琴簫合奏《平沙落雁》的錄音亦為此 琴曲帶出另一番清新的意境,亦應歸功該唱片的高質素錄音。 在另一張百代名為《中國音樂》的唱片,是姚敏的作品,其琵琶當然是呂先生的演奏。其中一 首《長亭惜別》,我與當年一眾呂先生的樂迷一聽便認出是呂先生彈的,其時並不知曲名,僅聽 到商台「警惡懲奸」民間小說廣播劇用之為主題曲,其氣勢、氣氛、編配及效果之佳,至今仍印 象深刻。 呂先生在香港的另一唱片是娛樂公司的《富貴榮華》,內收錄了多首朱毅剛的創作如《佛門鐘 鼓》、《塞雁南飛》、《醉打金枝》等。但其中之《春江花月夜》及《梅花三弄》應是呂先生在港國 樂合奏風格的代表,前者可以說是〈劍合釵圓〉的器樂版,由於有不少粵樂名家參與,呂先生亦 全程投入了粵劇《紫釵記》的錄音,故這首江南名曲亦多少有點粵味,亦反映了當時香港樂壇的 實況,大江南北,共融共事,甚具香港特色!其實呂先生亦曾與王純(二胡)、黃呈權(洞簫)及 陳漢光(古箏)錄過《春江花月夜》 (1959)。呂先生另一首經典四重奏錄音是陸仲任曲的《錦春 羅》 (1964) ,參與的名家有盧家熾(二胡)、黃呈權(洞簫)及王粵生(古箏)。其典雅閒逸,亦 有新意,用西方的對位法而能溶入各中國樂器特色,自然流暢。不要忘記上述名家之音樂造詣均 來自傳統及在行內浸淫,全得力於自身的修養,能有如此高的水平,這才是藝術! 清 雅 頌 : 呂 培 原 琵 琶 古 琴 演 奏 會 |15


若翻一下參與上述唱片的樂手名字,光是吳大江、王粵生、陳清池、黃呈權、朱毅剛、朱慶 祥、朱兆祥、劉兆榮、劉澤、吳家輝等已驚歎呂先生之組織能力。這些在圈中均是獨當一面的 名家,能在呂先生號召下為國樂聚在錄音室合奏共事,能不敬禮? 呂先生以其在香港國樂合奏的往績,一直與當時的市政局緊密聯繫,與楊裕平先生及陳達文先生 合作及磋商,離港前已達到每年在大會堂四場中樂音樂會,樂隊人數達三十人,已近半職業了。 後來1977年全職業化的香港中樂團的前塵往事,實全為後話,離呂先生開荒的日子還遠呢! 第三方面是在教育界推廣中國器樂教學,除了上文提及香港校際音樂節由呂先生等倡議,加入 了中國樂器比賽項目,使中國樂器在本港學校音樂教育佔一席位外,呂先生亦先後在香港蘇浙 公學、九龍拔萃男書院教授琵琶及指揮國樂隊,一時中學紛紛成立國樂團,蔚成風氣。另一方 面,呂先生又與當年最具規模的宏光國樂團緊密合作,舉行了多個水準甚高的國樂音樂會(每次 均滿座而要加場),影響香港社會深遠。故呂先生是宏光國樂團的永遠名譽顧問。 我輩在未學中國樂器前便是聽呂先生與陳自更新先生指揮宏光國樂團演奏的《錢塘江畔》、《 小 刀會序曲》、《玄武湖之春》等大型國樂名曲才興起學二胡、琵琶、古箏、笛子等樂器。及後參加 呂先生指導的明德青年中心國樂隊,參與他組織的「國樂匯演」,號召了全港七個國樂團體,用 四名指揮演奏《東海漁歌》,為當年動員最多樂手的大型國樂活動,可謂香港早年國樂大型音樂 會之里程碑之一。 余並非呂先生的琵琶學生,卻有幸追隨先生學習國樂,並近距離親聆先生的演奏。當年希爾頓 酒店金蓮廳先生領導的九人樂隊不時有隊員請假,余得徐華南老師的引薦,經常出任該樂隊的 替工,拉中胡、彈大阮、低音馬頭琴不等。每晚分上下半場,均以合奏為主。上半場小休過後 便由各人獨奏拿手曲目,最後以合奏終。就是在各老師獨奏這個環節我熟悉了呂先生演奏的琵 琶傳統曲目與國內流行新曲。呂先生的文板(《塞上曲》、《飛花點翠》、《青蓮樂府》)武套(《十 面》、《霸王》)不在話下,稍近的《大浪淘沙》、《歌舞引》等以至國內流行的《彝族舞曲》、《趕 花會》等曲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認識的。這段日子是余學習中國音樂最美好的時光。腦海中呂 先生的音樂形像是含蓄、從容、溫文儒雅、音色美而清、下指乾淨俐落,有蘇州人的斯文,但 彈起《十面》及《霸王》亦氣勢如虹,陽剛十足,但絕不造作,取法自然,人文氣息在其琴聲中 自然流露,聆聽呂先生的演奏,如甘露,點滴在心頭。 那些年,每星期日在明德青年中心的排練後,呂太帶著全家等著呂先生共聚天倫,那情景今日 仍存腦海。在明德青年中心認識呂先生的出色弟子陳志傑、朱俊強、黃麗玲與楊家斌等,與徐 華南老師的二胡學生(我的同門)黃永全、陳展鴻、胡錦華等一起合奏,參加呂先生組織的 「國樂匯演」,何等歡快!一瞬間,那些日子已是上個世紀的了,能與呂先生共聚,再聆清 音,是我等福份。

余少華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 二零一二年三月廿八日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七日修訂 香港嶺南大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及《中國戲曲誌》香港卷編纂計劃 1. 當時得呂先生提攜,給機會余當學徒,時常感念! 2. 惜娛樂唱片公司因老闆劉東的後人意見不合,今已結業。

1 6 |I n P r a i s e o f E l e g a n c e : L u i P u i - Y u e n P i p a G u q i n R e c i t a l


upcoming concerts MOSTLY DEBUSSY II 9 February 2015|MON

THE CHOIR OF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29 March 2015|SUN

Lucas Wong

HONG KONG NEW MUSIC ENSEMBLE WITH HKU GAMELAN AND HKU PERCUSSION ENSEMBLE 17 April 2015|FRI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 17 May 2015|SUN

Join Us!

To stay connected and to get info on tickets, venues, and programmes: 3917 8165|www.muse.hku.hk| HKU CMT


呂培原 琵琶古琴演奏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