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Grand Hall.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the concert.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enjoys the music, please switch o your mobile phones and any other sound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efore the performance. Unauthorized photography,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in the Hall are prohibited. Enjoy the concert and come again.
Presented by
Email: Tel: Website: Address:
museinfo@hku.hk +852 3917 8165 www.muse.hku.hk Cultural Management Team, LG. 45, Lee Shau Kee Lecture Centre, Centennial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HKU CMT
Supported by
Dď˝œ 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講座音樂會 LECTURE-RECITAL 節目 PROGRAMME 貝多芬 BEETHOVEN
第七號鋼琴三重奏《大公》(第一樂章) Piano Trio No. 7, Op. 97, Archduke (I. Allegro moderato)
舒曼 SCHUMANN
〈入口〉、〈埋伏的獵人〉、〈不祥的地方〉、〈預言鳥〉 選自《森林情景》 ‘Eintritt’, ‘Jäger auf der Lauer’, ‘Verrufene Stelle’, ‘Vogel als Prophet’ from Waldscenen
李斯特 LISZT
〈鄉愁〉 選自《巡禮之年》首部《第一年:瑞士》 ‘Le mal du pays’ from Années de Pèlerinage, Première année: Suisse
李斯特 LISZT
鋼琴三重奏《悲傷》 Piano Trio, Tristia
主講 Lecturer 焦元溥 YuanPu Chiao 臺灣愛樂團員 Taiwan Philharmonic Musicians 陳偉泓|小提琴 Wei-Hong Chen, violin 黃日昇|大提琴 Jih-Sheng Huang, cello 黃時為|鋼琴 Shih-Wei Huang, piano
“好音樂與壞音樂的差異顯而易見。換句話說, 在好與壞的分辨之間,我們明白了這種差異可 以改變我們的人生。遇到好的音樂,那份喜悅 美妙得無以言喻,因為正是這種價值觀締造了 我們的人生。” 村上春樹
演出者介紹
焦元溥|主講 不務正業但也不誤正業的國際關係碩士及倫敦國 王學院音樂學博士。著有《遊藝黑白 — 世界鋼 琴家訪問錄》、《樂來樂想》、《聽見蕭邦》等九本 專書。你可在《典藏投資》和中國《南方周末 報》見到他的專欄,每週也能在聯合晚報「樂聞 樂思」讀到他的文章,以及在台中古典音樂台 FM97.7 和 Taipei Bravo FM91.3 都會生活台「倫敦 Online」、「遊藝黑白」、「NSO Live 雲端音樂廳」 三個節目聽到他的聲音(網路收聽亦可)。
陳偉泓|小提琴 1995年考進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於香港、日本和 美國等地巡迴演出,並於美國白宮、聯合國五十 週年音樂會演出。於2001年前往法國,就讀巴 黎師範音樂院,師事已故法國小提琴大師 Devy Erlih。2003年獲得小提琴和室內樂最高演奏家文 憑,獲得裁判一致通過及祝賀獎。在法期間曾數 次於 Cortot 音樂廳、巴黎聖十字教堂和歐洲之 家舉辦個人獨奏會和室內樂音樂會。並受邀參加 法國 Gérande 國際音樂營演出。2004年獲得法 國 U.F.A.M 國際室內樂大賽第一名。2005年擔任 Orchestre Romantique Européen 小提琴演奏員, 定期於 Gaveau 音樂廳演出。2006年返台,現任 職於臺灣愛樂交響樂團、台北市仁愛國中小提琴 與室內樂教師、大豐國小弦樂團指揮及龍門國中 弦樂團指揮。
2|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黃日昇|大提琴 高中期間參加「面對馬友友」接受大師指導,馬 友友在會後稱其「音色豐富而優美」、「富有極 佳的音樂性」、「潛力十足」。以全國第一名的 成績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就讀,曾 與知名小提琴家夏漢、林昭亮等人合作演出。 2005年以弦樂組最高分考進台北藝術大學研究 所,並多次參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北縣立交 響樂團、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及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演出。甫畢業即獲臺灣愛樂交響樂團受聘為大提 琴演奏員。
黃時為|鋼琴 黃時為畢業於耶魯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鋼琴 家 Claude Frank、陳宏寬、 Matti Raekallio。國中 進入師大附中音樂班,隨魏樂富、諸大明老師 學習,在學期間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中組 鋼琴獨奏第一名並考取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 在學期間多次與校長 Roberto Diaz 合作演出鋼 琴四重奏,及受邀與費城交響樂團首席 David Kim 及其團員合作演出,2009 年學士畢業並獲得 Festorazzi Prize 鋼琴獎。在美留學期間亦常受邀 演出,同期間也在國內獲得第18、19 屆奇美藝術 獎、教育部留學獎學金、2010 年中正文化中心兩 廳院樂壇新秀以及文化部音樂人才庫,並且也是 史坦威青年藝術家。近年來常應邀至世界各地演 出,今年夏季受享譽國際指揮家 Tamás Vásáry 之 邀於歐洲巡演,他形容黃時為是「具有極大音樂 才能,並且真誠嚴肅看待音樂的真實藝術家」。
樂 讀 村 上 春 樹 |3
樂曲解說
文│焦元溥
「書和音樂就是我人生的兩個最大關鍵。」即使從爵士咖啡館老闆轉變成專職作家, 村上春樹從來沒有離開過音樂,音樂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他 — 至少在他的筆下,無論 是評論、散文或小說,音樂永遠不曾缺席,更成為其文字的獨特風景。 村上春樹喜歡的音樂很廣,「只要是好音樂,任何類型我都是來者不拒」。古典、爵 士、 搖滾他都欣賞,也皆出現在他的作品之中。但或許搖滾歌曲畢竟有歌詞可循,爵 士樂還有他編寫的《爵士群像》可供查考,一般讀者對他這二類音樂引用了解較多。 倒是古典音樂,在村上春樹作品中雖然佔有極大份量,許多讀者或評論卻往往自動跳 過,似乎是場景中可任意替換的家具。 這實在太可惜。這場演講將為大家導覽村上春樹在其小說中的古典音樂用法,並演奏 其相關作品,希望大家能更了解文學與音樂的互文運用。
村上春樹的古典音樂引用 古典音樂在村上小說中,可以是情境塑造,也可能是情節的一部分,或者是故事的互 文。就情境塑造而言,像《挪威的森林》中提到直子最喜歡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或是玲子以口哨吹著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大提琴開端的旋律」,還 特別註明是「由 Backhaus 彈鋼琴,Karl Böhm 指揮的」版本。這些音樂多少透露了小 說人物個性,演奏版本的選擇更反映作者的喜好。(若把《海邊的卡夫卡》中對舒伯 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D. 850詮釋方法的討論,以及《東京奇譚集》裡關於作曲家普朗克 的描述,和村上春樹的樂評《給我搖擺,其餘免談》的專文比對,就會知道無論小說 中的意見出自何人,其實都是村上本人的意見。)若我們能找出這些作品欣賞,甚至 閱讀時就順著文字,在心中浮出這些樂曲,自然更能了解村上春樹所欲描述的氣氛。 然而,古典音樂也可成為情節本身。在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樹就以 古典樂曲設計出一個極為動人的轉折:要角之一的中田先生,因為幼年奇異的意外而 喪失一切以前的記憶,從優等生變成學不會讀書寫字的文盲,卻又逐漸獲得和貓說話 的能力以及難以解釋的預知感應。受到某種召喚,中田先生決定離開自己的生活區 域,從東京一路往西走。不識字的他在生活上自然有許多困難,只能依靠善心路人而 四處搭便車,最後遇到愛穿夏威夷衫,戴著中日龍隊帽子的卡車司機星野先生。
貝多芬:第七號鋼琴三重奏《大公》(第一樂章) 兩人素昧平生,青年星野卻對中田有著自然的好感,因為這位歐吉桑的容貌和語氣 讓他想起過世的祖父。莫名其妙地,星野放著工作不管,陪著這位脫線老人來到四 國。一天他突然想喝咖啡,就近走入一家相當古雅的喫茶店。這店不但裝潢有品味, 座椅舒適柔軟,還專門播放古典音樂。店主人播放的,是鋼琴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1887-1982)、小提琴家海飛茲(Jascha Heifetz,1901-1987)與大提琴家 費爾曼(Emanuel Feuermann,1902-1942),號稱「百萬三重奏」所詮釋的貝多芬第 七號鋼琴三重奏《大公》(Archduke )。 4|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優美的三重奏,幫助星野思考自己。當他離開向店主告別時,又問了一次曲名。和藹 的店主說: 「是《大公》三重奏。這首曲子是貝多芬獻給奧地利魯道夫大公的。因此雖然不是 正 式 的 名 字 , 但 一 般 就 稱 為 《 大 公 》三 重 奏 。 魯 道 夫 大 公 是 皇 帝 利 奧 波 德 二 世 (Leopold II)的兒子,換句話說是皇族。他具有音樂的天賦資質,從十六歲時開始拜 貝多芬為師,學習鋼琴與音樂理論,並深深尊敬貝多芬。魯道夫大公雖然以鋼琴家或 作曲家來說都沒有多大的成就,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對不擅長處世交際的貝多芬伸出 援手,於公開場合或在私下暗中都提供作曲家不少援助。如果沒有他的話,貝多芬可 能要走過更苦難的路吧。」 村上春樹這段動人情節,既談樂曲也談版本。音樂感動了星野,幫助他沉澱反思,又 在他自我省察時發揮積極的鼓舞。星野從魯道夫大公支持貝多芬的故事得到啟發,從 此改變對自己生命的認知,也進而改變了搭他便車的中田,乃至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命 運。如此橋段在村上春樹作品中其實不少,他在小說中也會透過人物說明。
從布局看互文:《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 但更深入,也得費心解讀的引用,則是把古典音樂當成故事的互文。回顧村上春樹過 去的作品,最明顯也最好的例子,當屬《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這是在《沒有色彩 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之前,其十三本長篇小說中唯一把古典樂曲放在書名的作 品。第一部《鵲賊》是羅西尼的歌劇 La gazza ladra ,第二部《預言鳥》是舒曼鋼琴 曲集《森林情景》(Waldscenen )中第七曲 Vogel als Prophet。而第三部《刺鳥人》看 似和古典音樂無關,但若用我們比較熟悉的翻譯則是「捕鳥人」,也就是莫札特歌 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 )中的帕帕基諾(Papageno)。三部作品名稱緊扣「發條 鳥」,也都明確出現在小說內文,並非只在標題虛晃一招。 至於這三部作品,和故事如何相關?首先我們必須從結構和內容兩者觀察。《發條鳥年 代記》第一部以主角岡田亨邊聽電台播放《鵲賊》序曲,邊在廚房煮義大利麵開場。 「聽古典音樂、煮義大利麵的男人」幾乎是村上春樹小說主角的招牌特徵,而作者此 處筆法又格外輕鬆。但在如此開場後,情節急轉直下,《鵲賊》序曲也未再出現。直到 第三部《刺鳥人》,主角於井中進入另一世界時,才又聽到服務生以口哨吹著《鵲賊》 序曲,並帶出主角對整部歌劇的想像,對演奏的形容則預告接下來的情節。
舒曼:《森林情景》(選曲) 村上引了序曲,卻引導讀者去探究全本歌劇,這也揭露他音樂引用中極 為重要的一項:他所招喚出的內涵,往往不只在樂曲本身,而可能包括 整部作品。比方說〈預言鳥〉第二部中雖只輕描淡寫地出現,但若查考 整部《森林情景》,或許才能見到答案。如果只聽〈預言鳥〉一曲,大 概無法感受其和小說關係為何,非得綜觀全曲集才能得到答案。 樂 讀 村 上 春 樹 |5
《森林情景》 (Waldscenen )是舒曼在1854年精神病發前,藝術成就最高的傑作之一。 他於1848年十二月廿九日起筆,九天後就完成全曲,可謂靈思泉湧、不可遏抑。然而 全曲到1850年十二月才付梓出版。在這兩年期間,舒曼就和聲與節奏修訂甚多,共留 有四種不同手稿。也因此今日所見的《森林情景》,既有舒曼的天才狂想,也有老練 作曲家的精雕細琢,是舒曼後期的代表作。 對浪漫時代的德國藝術家而言,森林,是各種想像的來源。不只有自然美景、村民獵 戶,森林也有妖精鬼怪。光明與陰暗、寂靜和活力、仙子與邪魔,全都在綠樹碧茵之 下豐富開展。《森林情景》固然有甜美明朗樂段,那陰森幽暗之處,也有舒曼最勾魂 入魔的奇想。本曲1849年九月完成的手稿版本中,九首小曲前都附上一段小詩,但正 式出版時卻只留下第四首。可見舒曼雖然意圖結合文學與音樂,卻不希望聽眾和演奏 者的想像被文字束縛。但留下的第四首〈不祥的地方〉,其詩作確實帶出不尋常的詭 譎恐怖。取捨之間,舒曼實有深意。 在今天的演出中,我們將欣賞其中的第一、二、 四、七首,希望能具體而微地呈現 《森林情景》的特殊之處。 第一曲〈入口〉(Eintritt),降B大調,4/4拍子。不要太快。 「我們走在冷杉簇擁的小徑, 穿越瘦高草叢, 經過蒙上輕霧的苔蘚, 擁抱青蔥灌木叢。」(Gustav Pfarrius) 此曲是三段體(A-B-A)。首段開始就以不對稱句法,暗示眼前是明朗又陰暗的森林。 第二段轉入C小調,旋律在不同聲部出現。隨著調性從降A大調、F小調、最後從C小 調和弦轉回降B大調,一路行來,豐富和聲轉折則暗示其後神秘未知的情境。最後回 到首段時,和聲一樣別出心裁,留下意味深長的伏筆。 第二曲〈埋伏的獵人〉(Jäger auf der lauer)D小調,4/4拍子。非常生動地。 「清晨獵人起來, 開始一日生活。 朝日首道曙光照在獵槍, 所帶來的超過整日開始。 黎明是狂野的新娘, 黎明讓狂野更加猛烈。 以往人們所見,我們也會見到。」
6|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這是帶有序奏的二段體。舒曼原稿上引用作家勞伯(Heinrich Laube)的詩集《狩 獵祈禱文》(Jagdbrevier ),而他後來在為男聲合唱和四首法國號所寫的《獵歌》 (Jagdlieder,作品137)中也以此詩譜曲,可見其偏愛。在這首小曲中,我們可聽到 達達馬蹄、獵犬吠叫,埋伏中更有緊張。 第四曲〈不祥的地方〉(Verrufene Stelle)D小調,4/4 拍子。非常緩慢地。 此曲以三段體寫成,舒曼保留所引用的 Hebbel 詩作 — 果然也是不得不引: 「花朵盛開,高高在上, 卻如死亡般蒼白; 只有當中的那一朵, 顏色深紅。 那色彩不是來自陽光, 因為她從未與太陽相遇。 她的色彩來自大地, 而大地吸飲了人類的血。」 此曲聲部豐富,高低呼應,複附點節奏設計和和聲轉折都相當精彩,塑造出戲劇化且 危疑不安的情境,呈現舒曼最深沉的幻想世界,也讓人不寒而慄。 第七曲〈預言鳥〉(Vogel als Prophet)G小調,4/4拍子。緩慢,非常溫柔地。 這個三段體的小曲,應該是《森林情景》中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許多鋼琴家偏愛的安 可曲。此曲一開始,就以模仿鳥囀的節奏帶出奇異和弦,帶領聽者進入未知國度。中 段轉成G大調,舒曼寫下極為平靜祥和,宛如聖詠的樂想。最後樂曲轉入降A大調, 再折回G小調回到首段。形式簡單,內涵卻豐富深刻,特殊的情趣更回扣樂曲所引艾 森朵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詩句「當心!警醒行事!」。半音運用與聲響色彩 又極為高明,確實是大師手筆。
古典音樂作為小說主題曲 不過《發條鳥年代記》雖然引用古典音樂,即便是《鵲賊》序曲,也無法稱作是小 說「主題曲」,《海邊的卡夫卡》也是如此。可到了《1Q84》,楊納捷克的《小交響 曲》就是當之無愧,貫穿全局的主題曲。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中,村上春樹同樣安排了主題曲:李斯特《巡禮之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 )首部 《第一年:瑞士》中的第八曲〈鄉愁〉(Le mal du pays)。
樂 讀 村 上 春 樹 |7
《巡禮之年》與李斯特的人生 李斯特三卷《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第二年:義大利》、《第三年》和補續 《威尼斯和拿坡里》),是他通透文學與音樂兩者而成的心血結晶,也是浪漫主義的 至高傑作。從小忙於練習演奏的李斯特並沒有受到音樂以外的正規教育,但其好奇心 與求知慾,加上對藝術源源不絕的熱情,讓他無時無刻不努力自學。從查字典開始, 李斯特一步步掌握各國語言,最後更能大量閱讀文學、哲學、藝術等各方面著作,也 始終浸淫其中。 1833年,李斯特認識比他年長五歲,育有二女的有夫之婦的瑪麗•達古夫人(Marie d'Agoult,1805-76)。兩人在文學藝術上討論甚歡,進而相戀,最後瑪麗在1835年和 丈夫離婚,與李斯特至瑞士同居共遊。他們旅行期間,李斯特不是練琴就是讀書, 更從山光水色、建築史蹟、藝術作品中印證閱讀,得到更深刻的感想與思考,其音 樂成果就包括 《巡禮之年》的《第一年:瑞士》。但李斯特並沒有直接寫出《巡禮 之年》。現在我們所見的《巡禮之年》前兩卷,其實是他自巡迴演奏家身分退下, 在威瑪重修而成的曲集。《第一年:瑞士》內容多來自1842年出版的 《旅人樂集》 (Album d'un voyageur ,1834-38),〈鄉愁〉也可自其找出前身。 以此比對,多崎作愛上比他年長的木元沙羅,對她(實際上也是第一次對任何人)透 露隱藏內心的傷口,並在沙羅鼓勵與決意爭取芳心之下,勇敢探詢十六年前其人生劇 變的始末,和李斯特與達古夫人離開巴黎遠遊,以及數年後回頭改訂作品,確實高度 相關。而瑪麗的前夫是比她大十五歲的達古伯爵,或許也比擬小說中木元沙羅那大她 一輪的神秘男伴。
〈鄉愁〉的意義 但如此對照仍是表面。之所以說《巡禮之年》是浪漫主義的至高傑作,在於作曲家 一方面寫景,一方面寫人,描寫客觀景物,也刻畫人性內心世界的豐富層理。《第一 年:瑞士》文學意味最濃,全集九曲選材廣泛且編排有序,自然風景、人性現實、民 間素材、文學故事、宗教情懷、自我思索、哲學思辯等等,全被李斯特寫入曲中。樂 譜上作曲家引用文學作品段落,進一步解釋作品標題意涵。比方說第五曲〈暴風雨〉 (Orage),標題可以是單純的天氣描繪,但加上拜倫 《青年哈洛德巡禮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文句後,內容就有明確文意指涉。因此演奏《巡禮之年》不只需 要卓越技巧,更需要涉獵文史,方能真正體會李斯特的作品精神。 而村上春樹最「狠」的,就是選了〈鄉愁〉。因為此曲李斯特可不是只引文句,而是 摘了一篇文章「談浪漫情感與瑞士牧歌」(De l'expression romantique et du ranz-desvaches)作解釋。此文出自法國作家賽南科爾(Étienne Pivert de Senancour,1770-
8|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1846)於1804年出版的書信體小說《歐伯曼》(Obermann )。此作延續盧梭的精神, 以浪漫手法反抗古典主義形式與思維。主角歐伯曼易感且哀愁,被自身憂鬱和一事無 成所折磨。全書由九十八封書信構成,內容時間涵蓋十年,多數皆註明時間與地點, 記載在瑞士與法國的旅行見聞。信件發展沒有特殊情節或戲劇變化,完全是賽南科爾 透過歐伯曼這個角色自抒胸臆。筆法自由浪漫,情感悲觀厭世,作者嫌棄世俗又自我 懷疑,但能將自怨自艾提升至哲學思考,於景色中叩問自我存在的大哉問。 《歐伯曼》不是討好讀者的創作,作者也沒有爭取讀者的意願,只求盡情剖析自己的 內心,要到出版近三十年後才得到文壇的重視和好評,於 1833年再版而成為具影響力 的名作,而李斯特正是熱愛此書的讀者。《第一年:瑞士》九首中最長大的第六曲,就 叫《歐伯曼山谷》(Vallée d'Obermann ),樂譜序言引用《歐伯曼》第四和第六十三封 信的內容,又引拜倫《青年哈洛德巡禮記》予以補充。而〈鄉愁〉則引用第三十八封 信,內容可以分成三段,首段感嘆文明與社會如何摧毀人類的自然感受和浪漫情懷: 「浪漫」只能滿足那些真正敏感的深刻靈魂。大自然其實到處充滿了浪漫印象,但在 那些歷史悠久,特別是輕易且已完全被人所征服的土地上,長期的人為陶冶卻摧毀了 這些印象。浪漫印象是尚未被所有人知曉的原始語言之聲,在某些地方則變得愈來愈 陌生。一旦人們不再和這些聲音一起生活,很快就會停止聽見它們。雖然如此浪漫的 和諧,仍會在我們心裡保存著年輕之色彩與生命之清新。社會化的人不再感受到這 些,因為那實在遠離他已習慣的一切。他最後只會說:這究竟與我何干? 接下來內容一轉,作者以優美筆法書寫自然美景如何喚醒人的內在浪漫感受,那已 不為群眾所知的原始語言。當人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那是該被獎賞的難忘時 光。你不再知道何處是天空,何處是群山,甚至不知道是什麼在撐持著自己。你不再 看到層次,那裡也沒有地平線;你的觀念改變了,出現了未知的感受,而你也離開了 日常生活。」而作者繼續申說,「大自然將其最強的浪漫性格表現放在聲音裡[⋯] 氣味雖能快速地激起感受,但感受終究模糊;視覺所引起的感受,則多訴諸智能而非 心靈。人們尊敬其所見,但感受其所聽[⋯]我從沒見過任何阿爾卑斯山的圖畫,能 比真正的阿爾卑斯旋律更讓我覺得這山就在面前。」 而在最後一段,作者形容阿爾卑斯山牧歌所能帶來的感受: 牧歌不只帶回記憶,更會繪出圖畫。我知道盧梭曾說過相反的話,但我想他錯了。 如此效果並非想像出來的:比方說,當兩個人分別瀏覽《瑞士如畫風景》(Tableau pittoresque de la Suisse)此書插畫,見到葛里姆賽爾山道(Grimsel)時,他們一定會說 「你在那兒必將聽見牧歌」。如果這牧歌是以自然而非矯飾的方式演奏,如果演奏者 能充分感受這段音樂,那麼光是開頭的幾個音,就會將你置於高處的山谷,靠近光 禿、灰紅色的岩石,在寒天之下,在烈日之下,你在被牧場覆蓋的彎繞群峰之上。
樂 讀 村 上 春 樹 |9
讀了這段引文,就會知道〈鄉愁〉開頭的單音主題,正是阿爾卑斯山號角所吹出的牧 歌。旋律,然後回聲,接著是複雜心事,「喚起人們心中沒由來的哀愁」,李斯特的 音樂的確對應引文內容。而拿《巡禮之年》整組作品和〈鄉愁〉,各自和《沒有色彩 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內容比對,我想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大主題: 一、自我放逐與追尋: 綜觀《第一年:瑞士》九曲,真正佔據曲集核心精神的,是拜倫《青年哈洛德朝聖 記》和賽南科爾《歐伯曼》。李斯特此曲集之所以命名為《巡禮之年》,也是為了呼 應拜倫《青年哈洛德巡禮記》。村上春樹將《巡禮之年》用於書名,雖是引用李斯特 樂曲,其實也喚出李斯特所引用的拜倫和賽南科爾:多崎作離開名古屋到東京,被團 體放逐後更持續待在異地,度過極端想死的渴望,又展開之後十六年的人生。他比自 己所想像地還要強悍,最後更發現原來他在別人眼裡是那麼重要,一如他從小到大所 著迷,最後也親身從事的車站(這也是另一個關於旅途的象徵)。村上春樹用了類似 《挪威的森林》的筆調,卻改哀傷為溫暖,寫出相當不同的成長故事。 二、自然與人為,社會化與本心: 李斯特的〈鄉愁〉大概沒有特別以音樂表現這點,村上春樹卻透過小說討論了「談 浪漫情感與瑞士牧歌」此文主旨,特別是人在社會化過程所面臨的衝擊。多崎作到 東京求學,比其他四人加速進入高度社會化的過程(或說離開名古屋,就是社會化 的代表)。然而隨著被團體放逐,加上自己「跟母親和姊姊們並沒有可談的話,在一 起也不覺得懷念」,他最後也就「以一個從自己的人生逃出來的亡命者」的樣貌活 在東京。當多崎作決定回到名古屋解謎,即可解讀為回探本心的過程。李斯特的〈鄉 愁〉,則成了初心是否還在的指標。 在今天的音樂會中,除了〈鄉愁〉,更要演出 Edward Lassen 改編,並經李斯特親自校 訂和增改的《歐伯曼山谷》鋼琴三重奏版《悲傷》,希望大家能夠從這首難得一聞但 優美迷人的改編作品中體會李斯特譜下的孤寂與安慰。村上春樹雖然沒有在小說中提 到《歐伯曼山谷》,其情感與內涵卻籠罩《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傾 聽這曲《悲傷》,相信之後再閱讀小說,必然更有體會,也更能觸類旁通。
由臺灣愛樂提供
1 0 |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村上春樹多重奏 ——「字」得其樂
文│黃子翔
村上春樹的小說,大家可能讀得多,但村上春樹的音樂會,又有沒有參加過?首度來 港演出的臺灣愛樂 NSO,將夥拍當地著名樂評人焦元溥,成就一場有趣的講座音樂會 《樂讀村上春樹》,本地村上春樹粉絲和樂迷,相信期待已久了!
互文性添趣味 村上春樹最近再一次落選諾貝爾文學獎,仍無損讀者對其文字的熱情,也有樂迷特 別推崇其作品的音樂元素。說起來,村上春樹小時候學過鋼琴,曾開辦爵士咖啡廳 Peter Cat,過着一邊在店內播放音樂,一邊飲酒呷咖啡的愜意生活;當上全職作家 後,在小說、散文的字裏行間,從一開始便大量注入音樂描寫,差不多所有主人公, 都聽古典音樂,樂迷當然看得起勁,非樂迷也不會因為缺乏音樂知識,而走不進其浩 瀚文字世界,同樣獲得濃郁趣味。 「我讀大學的時候,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突然成為風潮,我也跟着讀。」台灣 樂評人焦元溥,也就是近年紅遍兩岸三地的獨立音樂人張懸的哥哥,讀過國際關係, 也跑到倫敦國王學院,修讀音樂學博士課程。由香港大學 Cultural Management Team 主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支持,曾在台灣演出過的《樂讀村上春樹》,他便負責選 曲,並以主講身分,與主持陳慶恩教授,深入淺出的分享那些曲目在小說中的互文性 和趣味性,該節目結合講座與音樂會,形式特別,樂迷肯定能上精采一課。怎樣看 村上春樹的音樂品味?「他是一個認真聆聽的樂迷,也很有自己的見解。我倒不覺得 他的見解和我相似,但我總是有興趣讀讀看他說甚麼。」他覺得音樂在村上春樹的作 品,發揮了不同作用,有些是作者的個人感覺與經驗,有些與作品結構有關。
達致靈性層次 最喜歡村上春樹哪些作品的音樂?「整體而言,《發條鳥年代紀》和《海邊的卡 夫卡》,是我比較喜愛的作品,而這兩部小說都和音樂互動。就寫作格式而言, 《1Q84》甚至模仿了巴赫《前奏與賦格》,裏面也有音樂作品引用。」不過,他讀書 的時候不喜歡分心,不會在閱讀時特意去找文中提到的音樂來聽,但看完小說後,是 另一回事,「而且是爵士樂。他提到的古典音樂作品,我都能一邊讀一邊在腦海裏播 放,不過如果他特別提到某些版本,當然也會找來聽聽。」 《樂讀村上春樹》演出當晚,臺灣愛樂 NSO 將為本地樂迷,演奏貝多芬的第七號鋼 琴三重奏《大公》(第一樂章)、舒曼的《森林情景》(選曲)、李斯特的《巡禮之 年》和鋼琴三重奏《悲傷》,前三者分別在《海邊的卡夫卡》、《發條鳥年代紀》、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出現。「貝多芬那首作品在書中是被引用, 但後兩者則成為作品互文,李斯特的《巡禮之年》甚至是主題曲,至於他的鋼琴三重 奏《悲傷》,村上春樹並沒有放在小說裏,我卻決定要安排在音樂會演出。為何如此 呢?就請大家現場一探究竟吧!」
樂 讀 村 上 春 樹 |1 1
香港大學音樂系系主任陳慶恩教授,本身是作曲家,又是村上春樹讀者,是次音樂會 當然很合他的脾胃,他覺得能令村上春樹讀者和樂迷,得到多一種趣味。看到選曲名 單,他如數家珍,這邊說貝多芬的第七號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出名,那邊說舒曼 的〈入口〉、〈埋伏的獵人〉、〈不祥的地方〉、〈預言鳥〉屬於他的鋼琴小品,卻不是 其鋼琴組曲最流行曲目,至於李斯特的〈鄉愁〉,他告訴筆者,許多作曲家認為李斯 特只愛炫耀技巧,而對他嗤之以鼻,「但村上春樹講過,李斯特當然有技巧,但能夠 把那些高難度樂章彈得有深度,達致靈性層次,就不是所有人都辦得到。」
深層含意鬼斧神工 陳慶恩的閱讀村上春樹經驗,起點是《尋羊冒險記》、《舞,舞,舞》,後來才看處子 作《聽風的歌》,這也是他早期很喜歡的一本,「《聽風的歌》的主角,便經常在收音 機聽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西方音樂,那種頹廢氣息所營造出來的氛圍,配搭得十分完 美,寫出了我的成長年代。」村上的文字與音樂關係千絲萬縷,他不諱言看書時會特 意找那些樂章來讀,「不是看了《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我不會重聽 李斯特的〈鄉愁〉。」他又說,看了村上春樹,猶如打通任督二脈,得以明白後現代 藝術是甚麼一回事。 他高度讚賞村上春樹的音樂知識和品味,認為對方不是為有型、穿鑿附會,而在小說 中寫音樂,或像某些作家把音樂亂寫一通,而是有意思、有意識地寫作,必定有其深 層含意。他坦言芸芸眾多小說家,論及對音樂之洞見,村上春樹與米蘭昆德拉並駕齊 驅,「你看對談錄《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村上春樹有時候比小澤征爾更了解某 些音樂事情;你也能在《爵士群像》中了解到他是很 In 的爵士樂迷。」那麼多村上 春樹的小說中,他認為《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音樂互文性最強。 「故事中出現的厲害鋼琴家,猶如浮士德那樣把靈魂賣給了魔鬼,他在小說中多番提 及的李斯特,也對《浮士德》故事深感興趣,也曾創作《浮士德交響曲》等作品。」 你又怎樣樂讀村上春樹? 轉載自《星島日報》副刊 2015年10月20日
1 2 |T h e M u s i c a l M u r a k a m i
樂 讀 村 上 春 樹 |1 3
村上春樹
The Musical Murak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