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山城居住指南

Page 1

合作山城 居住指南


人權是一個可以發展成經濟引擎的賺錢工具嗎? 面對基隆山城聚落人口外流、公共設施頹敗與公 有房地長期閒置的議題,我們嘗試以台灣現行的 合作社股權化與法人化的平權與分擔邏輯,引入 未來的居住模式,希望藉由年輕人的回流,與在 地居民間的共識凝聚,逐漸發展成有制度、有 組織,互相共決共好的「合作社」,以此去落 實「居住權」的保障,期待未來山城發展可由

collaborate (合作式)進步過渡到 cooperation

(合作社) ,使大家能夠在山城聚落中一同好好 生活,一起合作山城。

在策略上,我們嘗試透過實地田野、訪談與五場 參與式工作坊釐清機制與環境上的困境,整理出 《合作山城指南》,透過指認空間、服務與機制 上的缺口與行動可能,與大家共同思考山城聚落 如何友善與共融。


分層規劃與住宅調派原則

山城建築有些鄰計畫道路車輛可通行,有些 緊鄰階梯,僅步行可抵達,考量山城物理環

境改善有其難度,應依各建物可及性劃分地

區,並賦予該區相應的居住特性及適宜居住 對象。另長期經營山城空間者,應居備不同 可及性之居住空間,以利居住者輪轉。


山城社區停車場

山城屬早期開發地區,在相關法令施行前即 存在,未受法定停車位規範,往往自行停放 於自家門口,影響防救災車輛通行。建議依 據地區戶數,提供一定之停車空間,並應與 鄰近生活圈建立友善動線系統。


協力經營的運具維修站

機車、菜籃或任何有輪子的運具,在山城路

上壞了可就麻煩了,透過工具分享與協力經 營小型維修站,不僅能為居民排解問題、增

加山城微型工作機會,也可以減少臨大馬路 側機車行佔用人行空間的狀況。


多出來的小空間

隨著子女離巢與人口外移,山城空屋、空房 與頂樓閒置情形極為普遍,透過分享空間,

支持換宿、換務或低租金短租等共好模式產 生,在災害時部分獨立空間也可轉換為居家 隔離或急難安置的場所。


可認養的小梯田

山城房屋之間有許多隙地,居民喜愛的種植

活動可從私人空間延伸到公共空間,透過 耕種不同等高線上的小梯田,同時改善環境 與生產糧食,也能促成聚落間不同居民的交 流。


照顧者喘息空間

山城中不乏身負照顧責任的親職或是工作 者,在社區中植入一些可以讓照顧者進行喘 息與身心紓壓的地方,例如可以喝咖啡的角 落、安心午睡或綠意園圃,此處同時可提供 相關資訊交流與申請協助。


具在地語彙的指標系統

山城路徑蜿蜒且綿密,考量聚落未來將有外

來人口進駐或移居,建立指標系統有其必 要,透過居民共同商討與設計,建立出一套

具有在地語言的指標系統與社區地圖,讓老 住和新住戶有交流與彼此理解的機會。


建立山城救災動線與機制

山城動線中分為汽車可行、機車可行與僅步 行可抵達之空間,許多房舍皆位於僅步行可

抵達的位置,因此需透過與消防隊進行社區 盤點,確認房舍周邊消防栓與路徑狀態,確 立山城救災動線與動員機制。


培養社區防救災意識與技能

因地形限制,在急難發生時救援行動長壽 組,因此鄰里間的互助更為重要,在平時即

需透過定時的防救災意識宣導、技能培訓與

演練,建立一套社區防救災 SOP,以確保於 山城聚落居住的安全。



我是在山城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最 開心的回憶就是放學後一路玩回家, 哪裡都可以玩,穿過像迷宮一樣的 巷子、樓梯小徑到不同的小平台上 玩,像是在探險一樣。 但現在的小朋友沒辦法這樣玩,因 為山城裡很多屋子都荒廢,旁邊的 巷子也堆滿垃圾,大人也禁止讓小 朋友去探險了。我希望可以跟大家 一起再把里內的小巷子和空間整理 乾淨,希望有一天我們里內的小朋 友,可以自由地在社區裡面探險和 玩耍。

李逸凡(干城里社區規劃師)


營造路徑上的各式平台

依著山勢而建的聚落,存在許多由坡道聯繫 的中小型平台,可直接走上的屋頂、公有宿

舍戶外長廊與房舍拆除後的空地,可因應山 城防災避難需求、支援小型活動在此展開, 也可提供居民停等喘息的空間。


野生一點的遊戲空間

與自然接近的遊戲空間,可以自己運用廢柴

建造基地、生火烤麵包與採集自然素材, 整體空間運用在地自然與二手材料製成,並 保留自然土坡,提供更挑戰與充滿冒險的體 驗。



以前年輕時覺得住在這邊真好,這 裡空氣好,又沒車、沒水溝,小孩 走路不用過馬路就可以直接到學校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只剩我一戶 在這了,但我很堅強,我還有準備 這支,如果有壞人來我就給他戳下 去。 遇到下雨天,我的膝蓋會酸軟,就 不想出門,出門拿雨傘、拿包包, 就沒有手可以握扶手爬樓梯了。非 不得已要出門領藥時,才會慢慢爬 上樓梯,再下山搭公車,這樣比較 累一點,但也很省錢。

屈詹阿嬤(警察宿舍居民)


代代相傳的清整密技

山城聚落鑲嵌在大自然中,結合基隆無敵的 潮濕氣候,路面青苔滋生、壁面滲水與室內 地面反潮都是日常,面對這樣的日常,聚落

居民自有應對秘訣與清掃工具偏好,透過定 期互相交流與共同清掃,能有效透過這樣的 居住現實,更加緊密彼此關係。


使陽光灑落的綠路廊

山城建物密集且因潮濕氣候使植物生長繁 茂,除了遮蔽視野壞也易形成髒亂點,因定

期修整樹木確保陽光灑落與空氣流通,並在 重要的綠地之間營造綠意,創造友善舒適的 綠帶串連。


支援生活所需的小賣店

業務範圍十分廣泛,可以購買不同種類的日

用品,也可以代叫計程車、外送、暫時托兒、 開團購或接受各式跑腿委託。因為工作項目 很多,所以也歡迎大家來打工換山城代幣。


工作者駐點提供服務

運用聚落內公共空間進行社會 / 醫療工作者 定時駐點進行外展服務,可降低行動不便者 的移動路程,也能讓工作者適時發現需要協 助的人,修補山城照護網絡。



從 我 家 騎 機 車 到 市 場 約 莫 要 10 至 15 分鐘,對於長者是需要搭公車的 距離,回程還要提著菜更是辛苦。 3、4 年前開始,住家附近有台小菜 車出現,他會在每個社區停靠 30 至 40 分鐘,在菜車出現之前,地下室 平常不太有人去,然而因為菜車的 出現,這裡開始會有住戶聚集,久 而久之社區地下室開始出現留言板, 留言內容包含:請老闆留一隻雞或 是詢問品項,漸漸成為一個社區互 動的空間。

黃偲淳(城鄉所研究生)


定時造訪山城的菜車

「好吃的土窯雞又擱來囉!」「修理紗窗~ 紗門~換玻璃」邀請不同的移動賣車前來聚

落定點叫賣,在一週的不同時間會有蔬菜雞 蛋、生活雜貨與修理的賣車停留,支應生活 所需,咖啡車、金齡歡唱列車與玩具外展車 前陣子也列入邀請的名單內了。


分散式小據 / 聚點

山城聚落因地形而切分出不同的居住小區, 每個小區應有一個以低障礙路徑銜接的小據

/ 聚點,像小衛星般守護該區,平時可作為 社區居民交流的場所,並依社區需求複合多 種機能,在放送資訊與提供服務時,也優先 從這些據點進行。



近年市府在重大規劃上不斷提到山 海城,但仔細想想,河流與我們的 生活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應該需要 持續被關注。 西定河這邊是過去蚵殼港的範圍, 早期人們可以划船進入該地,在河 川周邊也有許多生活的記憶,我個 人認為應該優先整治河川水質,將 家庭廢水另外導至淨水設施,並逐 步做成親河性的文化廊道,讓蚵殼 港、石硬港、旭川河與田寮港,足 以串聯成一個河岸生活圈。

林炫辰(旭川河駁坎保留發起人)


水岸公共腳踏車租借站

山城與河岸邊小徑路徑狹窄,常因私人運具 佔用而阻塞,因此輕巧且共享的運具十分重

要。沿著山城水 / 河岸的停車節點,可複合 設置電動腳踏車租用站,以調節使用習慣、 個人需求與公共空間品質間的平衡。


在地的記憶節點

地方記憶常因地景的變遷而消散,透過記憶 圖像與文字複合公共設施,例如水溝蓋、河

岸欄杆或轉角指示牌,嵌入不同時間層此地 的樣貌與事件,凝聚居民的地方感,也使山 城擁有作為戶外學習場域的可能。



空間活化有很多方式,比起將目前 為數眾多的閒置市有房舍直接拆掉 或放著壞,可以試著將資訊公開, 由社區社群共同集思廣益想想有什 麼方法活化 ( 創造更多討論及協助資 源連結 )。 將市有閒置空間相關資訊 ( 包含圖 面 ) 公告,並開放民眾提案,這件事 情在台北已有執行經驗證實可行, 在基隆公部門人力與經費有限之下, 更可以嘗試往資訊開放與公私協力 的方式來進行市有閒置空間的活化 與討論。 王奕蘋(議員助理)


可長期維繫的 山 城租約

山城人口外移並逐步老化,為鼓勵青年入住 或在此創業,應建立長期租約系統、調整公 共空間功能以及在空間上涵蓋住宅與工作空

間,透過租金減免或小型案件委辦,支持青 年合作社移入山城,也形成自然的防護網, 與原居民共同看照社區。


開放協作的資訊交流管道

各區佈告欄、廣播系統、分散式小據點與

LINE 群組都是重要的資訊交流與放送管道, 透過建立開放與協作的交流管道,能避免資 訊落差及促進社區居民互助或與外部社群交 流的機會。


繪製 / 編輯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R10 規劃設計實習課程定國街小組 合作山城由此連結

www.colivinghillvillage.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