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概論期末報告

Page 1


目錄 心得報告:「繪本講座:繪本概論」 一、正文:心得分享…………………………………………………………………..p. 1 ~ 4 期末報告:「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 一、展覽簡介…………………………………………………………………………………...p. 5 二、前言:我👁香港反送中……………………………………………………….p. 6 ~ 7 三、正文:觀覽心得………………………………………………………………....p. 7~ 13 四、附錄………………………………………………………………..………………………p. 13

電子發布 QR code


「繪本講座:繪本概論」個人心得分享

講者:蘇懿禎老師

講座海報

正文:心得分享 首先感謝老師給予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藉由這樣一場講座接觸到繪本,如此 講座也確實增加了我對繪本的想像和突破了既有的印象,同時大大的提升了個人想接 觸更多繪本的興趣,繪本作為一個藝術形式的載體,其不僅僅飽含創作者的個人風格 和想念,也在講座的進行中令我發覺原來從中也能夠反映出民族性質的藝術特色。

例如前半部蘇老師所提到的,繪本研究能探究的領域相當多元,較為直觀的可能 會從繪本的形式上去進行畫風、繪畫技巧之分析,其次可能是進行文學性的探究,比 較文學亦或是作者研究,再者是從其原先被認定的受眾去進行研究,像是其教育意義 或者是醫療的功用,而文本本身富含的多重意義,亦可再延伸至社科領域的探討。

這部分有意思的內容在於可能突破原先比較少接觸繪本之民眾對於繪本的認知, 就像蘇老師原本所提到,繪本在臺灣民眾眼中通常是具有一個目的性、功能性的物 件,且通常被視之為用以教育孩童的媒介,認定繪本就是屬於小孩,亦不存在大人可 以閱讀的繪本,並將繪本視之為兒童文學,但事實上,繪本的範疇儘管部分涵蓋了童 書和兒童文學,但絕對有更多不同性質或超越如此假定的繪本創作。


1.繪本和兒童文學的關係

2.繪本研究在做什麼? 圖片來源|講座截圖

接著較為印象深刻的是介紹繪本裝幀或是呈現形式,因為最近也在課堂上嘗試了 刊物製作,平常關注動漫畫創作的同人誌文化或其他文化事業之獨立刊物的印刷很有 意思,所以特別在這部分感興趣。 或許是因台灣本身在藝文創作上的商業利益通常不比其他工作領域,在各式書籍 或者印刷品上所能運用的預算或許不足以支撐太多高成本而精緻的裝禎風格,無論是 雷射紙雕、紙藝師的古圖重製或者是立體劇場形式的繪本,都相當有特色卻難以在生 活中接觸到,這部分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手工裝幀 360 度紙雕書 很喜歡這本繪本的原因除了 360 度紙雕書本身設計就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另外也是因我個人本身就蠻 喜歡日系的創作作品,於是也就被這個繪本中的色調和風格所吸引。 圖片來源|講座截圖


雷射紙雕劇場書 喜歡這本繪本的暖色系配色,同樣也被這樣精緻的雷射紙調和劇場呈現所驚豔,雖不能親眼見到實 體,但我從圖片中猜想,如此劇本書的設計肯定在閱讀上能夠發現諸多小巧思,令人神往。 圖片來源|講座截圖

光影書 光影運用的這個想法相當新奇,而書本色彩以黑、白、灰的明暗調和為重,使視覺焦點不會被更多的 色彩分散,想必能令讀者更加專注於光影的呈現,這樣的畫面呈現也讓我想起冬夜裡在漫天飛雪裡穿 梭的作品《北極特快車》 。 圖片來源|講座截圖

因為原先沒有接觸太多繪本作品,這才知道原來法國在繪本推廣及創作上技藝高深也 主題多元,從蘇老師其他的介紹,也感覺各國皆有富有各國特色繪本創作,台灣雖然 也有優秀的作品,但就像蘇老師所說的,繪本或者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漫畫創作,也延


伸推到其他藝文創作,在風格上的呈現其實相較下可說是比較單一,這點比較可惜一 些,但我想自己在插畫創作上偏好的風格也比較沒有新意,想來也是可惜,希望之後 自己也能創作出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俄羅斯繪本 上面和下面的風格迥異,但都很有特色,儘管我個人更偏好上面這樣精緻的人物插圖,女巫的題材也 表現出了俄羅斯的文化特色,這樣神秘而有民俗風格的題材很有意思。後者則以鮮明的色彩繪製了許 多情境和動物的圖像,我個人覺得也有種神祕感,很像一些小品動畫會出現的風格。 圖片來源|講座截圖

而我特別想分享的即是上述這些內容,仔細聆聽下來每個部份引人入勝,我認為若時 間夠,也能夠每個片段都記錄下來悉數進行咀嚼、思考,在我個人篇幅及時間的限制 下,即是篩選出這幾個部分,然後我也手刀追蹤了蘇老師的粉專,希望能接觸更多相 關資訊,最後,再次謝謝能在本學期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聽到這個講座,受益良多。


「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 Be Water, Be Fire, Be a Voice: Actions in the Everyday

展覽海報

→→→→→→→→→→→→→→→→→→→→→→→→→→→心得報告

一、展覽簡介 作為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兩週年紀念,此次展覽由駁二藝術特區與外部策展人陳怡靜、 莊坤儒共同策畫,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香港邊城青年合作協辦。 展覽分為「鏡頭的凝視」、「反抗的畫筆」、「我們皆在場」三個單元。 「鏡頭的凝視」:展出近年台港青年運動現場之新聞攝影作品。 「反抗的畫筆」:集結港台創作者之抗爭主題相關圖文創作。 「我們皆在場」:開展歷史對話,主題書牆選輯台港或人權議題相關之書本、攝影輯 與獨立刊物小誌……等可供自由翻閱,另設有連儂牆供觀展者自由發表意見,展現本 次展覽的核心精神。 「展場內以四十公尺大型抗爭布條「無題|那年,如水」揭開序幕,上頭布滿了抗爭 行動時民眾留言字跡,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企盼與對自由民主的渴望。」


二、前言:我👁香港反送中 2019 年香港反送中條例運動自三月始,於六月轉為激烈,此後一年甚至兩年,香 港政治與社會場域無不風風火火、動盪不已,人民與政權的立場,一分為二,前者同 時被稱之為「手足」/「暴民」,後者反之亦然。這樣的視角以及稱呼對立,在當時或 許很難跳脫情緒與立場嚴肅而開放的討論,然而如今時空移轉,2019 年反送中運動所 爭取的「自由」究竟為何物? 身而為人,我認為其一:創作即自由。 2020 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得獎人莫子儀於台上發表宣言:「致自由、 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謝謝!」其也曾於 2019 年時於網 路上表達對香港人民處境的關懷,此得獎感言或許相當精闢的點出何謂「創作即自 由」。創作可以選擇是否取材於生活、是否奠基於真實,然而,創作的性質與藝術能 否被不予限制的呈現與詮釋,致使創作必然與「自由」的權利息息相關。 創作可以用來闡述內心自我,亦能反映社會現況,例如課程中提到畢卡索以畫作 「格爾尼卡」傳達反戰思想,即便畫作內容本身是抽象且超脫現實的,這無疑仍被視 之為表達個人反戰思想以及社會處境的畫作。話說回來,若是在失去創作自由的環境 中,當今被稱之為傑作的名畫或許也會被權勢者認定為「暴力」。 於是,憑心而論,從創作者、從「人」的角度出發,反送中條例運動與自由、與 藝術創作、與展覽策劃的關係是否存在且必然互相影響?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且也能 因而帶出此次「若水,如火,有聲」展覽的核心命題。

《Yellow Objects》


反送中期間,「守護孩子行動」男義工遭拳打腳踢後被警方形容成「Yellow Object」 ,十八位匿名設計 師隨即發起「Yellow Objects」海報展覽作回應,而這些設計也在本次反送中兩周年紀念的展覽中首 次於臺灣被展出。 黃色是從兩傘運動開始代表追求民主政治光譜的顏色,黑色則是示意反送中示威衣服之代表色和對暴 政的黑暗感到憤怒,同時也減低成本,雙色印刷是成本相對低及快捷的方式。 設計|《Yellow Objects》-十八位匿名設計師 圖片來源|《Yellow Objects》-十八位匿名設計師

三、正文:觀覽心得 高中最後一年是在關注反送中運動及準備升學考試時度過,待在教室裡上課時偶 爾會划起手機,雄女的老師通常不會管制手機的使用,「學習」一事端看個人的自制 能力。那陣子的我,內心總充斥著面對體制的無力乃至於憤怒,不知稱不稱的上頻繁 的將手機解鎖而又關閉,透過網際網路,時空以及空間的藩籬被打破,近則能與旁人 無聲交談,遠則超脫國界,於是,透過影像和文字報導抵達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 而後,自反送中運動爆發以來已過了兩年,兩年間已從高中畢業、大一生活也過 了一半,幸運地,同時也是在他人的努力下得已在如此慘烈爆發的疫情中,順利且平 安的度過一年半的時間,期間依然是每個存在的個體都在不斷努力,例如既香港之 後,泰國還有緬甸的人民,當然,身在臺灣的人們也是。 基於功利社會鼓勵披星戴月胼手胝足,一年半載,以奇快甚至於來不及意識到也 難以有機會反省自我的速度流逝,最後在寒假宛如是以瑜伽「大休息式」般的度過以 後,偶然在最後一週經由身邊朋友而得知了此次在駁二舉辦的反送中二週年紀念展 覽,趁著與高中學妹恰好約了一日在駁二敘舊,便也臨時加了觀展這一事項。 走進展場時,彷彿逐漸與過去接軌,在花蓮的日子通常沒有特別回首往事的契 機,一切都是新鮮且刺激感官的當下,只有在真的又踏著高雄的土地,身邊的同儕是 過往的朋友,才有辦法認真的釐清過去在意的深刻被留存在哪裡。 展覽是免門票費且能夠自由拍照的,基於防疫而填了防疫表單和量體溫,同時帶 著假想的期望以一種特別慎重且飽和情緒向遞給自己導覽摺頁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儘管不確定能否真的傳達的到。 真正進入到展場以後,迎面而來的第一個展覽項目是長達四十公尺的大型布條, 宛如大事記表般上頭標示著抗爭運動中重要的日期節點,布條上亦寫滿各式各樣不同


民眾所寫下的字句,印象中,展覽裡介紹這個布條在抗爭期間,大大小小不同的遊行 中都能夠見到,跟上頭所跨度的時間一樣,展現了抗爭者及採訪記者的持之以恆。觀 看的過程中也不自覺的放慢了腳步,似乎拍照記錄遠不及於以雙眼刻畫於心頭上。 「不是因為看見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會看見希望。」上頭如是寫著。 布條的最後停在 12 月 29 日,但不是結束,不過是因一月以後,因為新冠肺炎的 出現,反送中運動進入了寒冬期,情勢漸緩。12 月 29 日下的箭頭寫著「堅持到煲 底」,是指抗爭人士相約若抗爭成功,屆時煲底相見的「煲底之約」,不過此後的抗爭 皆未促使情況變得比原先理想,港版國安法的訂定最終致使抗爭活動更加嚴峻。

《無題|那年,如水》 四十公尺長的布條,上面訴諸各種話語、圖像。 起於「勿忘初衷,齊上齊落,煲底見!」,終於「5 Demands,

NOT 1 LESS! 堅持到煲底」 。

作品提供|香港邊城青年 攝影|楊郁笙(我自己)

接著是抗爭攝影紀實,「鏡頭的凝視」一單元以影像呈現為主,旁邊則輔以文字 介紹,牆上掛滿的照片,許多並不陌生,抗爭時期時常流竄於網路上,雖展覽以反送 中運動為核心,本單元卻也另設了一塊區域擺出太陽花學運時的照片。 其中有三張以特大的版面設置於中央,皆為夜晚時所拍,打上燈光後遂有身歷其 境之感。白天和夜晚的抗爭並不相同,兩方衝突在夜半時更為激烈,管理階層面對抗 爭人民的手段在此時變得更加不光彩,許多鎮暴手段與被自殺行為常於黑夜潛行。


陰暗的另一側上頭掛著七張全白的攝影作品,一旁的文字註釋寫著: 「不在,卻仍在 無聲,仍有聲」 “Absent, but present.” 令自己想起抗爭時期曾有一蘇聯冷笑話被抗爭者以行動來重新詮釋,笑話內容 是:一個人在沙場上發派傳單,軍官到場把人逮捕,卻發現傳單都只是白紙。軍官想 了想,對那個人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寫什麼?」,一名抗爭者少女即在去年七月 的遊行過程中高舉白紙,表示國安法通過後,已經不知道還能以什麼內容來陳抗。 繼續往後走,周遭轉為近乎全暗,這個空間陳設了椅子,正對著投影出方才那些 抗爭影像的幻燈片,原先還以為椅子是工具性質供人乘坐,定睛一開才發現並非是一 張長椅,而是四張鄰近的椅子,且由寬至窄,分別代表四個年代:1997(香港回 歸)、2003(反對 23 條立法)、2014(雨傘革命)、2019(反送中條例)。

《消逝》 第一張的尺寸為 50*50 公分,象徵著原先號稱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 以椅子逐漸狹窄呈現香港人民的公民權利與自由不斷被削減。 作品提供|香港邊城青年 攝影|部落客 wangsir


接著再透過狹窄的走廊來到下一單元「反抗的畫筆」,兩單元間以電影《超級大 國民》一臺詞連接:

電影《超級大國民》之台詞 之前觀展手機拍起來的太醜,於是自己另做了張圖表達看見這個台詞後的想像 圖片來源|楊郁笙(我自己)

大概是呼應此一台詞,光線灑落在眼前,視野再度變得明亮起來,目光所及的牆 面乃至於天花板或者地板角落皆有創作可尋,媒介也變得多元,相較於先前四十公尺 的布條與影像更傾向於紀錄真實,這一單元多了更多的創作要素,每份創作也都蘊含 了豐富的情感,且創作媒材也不僅僅只有例如《Yellow Objects》那樣的平面設計海報 文宣,亦有裝置藝術和漫畫、插畫創作。 因為我個人平日更常接觸漫畫之創作媒介,蠻多展場所展出的漫畫皆於先前看 過,但當眾多的創作聚集在一塊時,從作品中感受到的悸動以及衝動依然豐腴,下面 也決定附上我特別喜歡的幾個漫畫創作,分別為柳廣成和狗龍公園各自的三篇單頁漫 畫。

《沒有暴徒只有暴政》

《人類史上最恐怖的被捕儀式》

《Nothing Happened》


1. 紀錄 2019 年 8 月 11 日女義務救急員疑遭布袋彈擊中導致右眼受傷,民憤急升。(節自展覽介紹) 2. 紀錄反送中在中後期出現大量示威者失蹤及「無可疑自殺案」 。示威者在被捕時拼命喊出自己的身 分資料,成為一種必須的「儀式」,以確保失蹤後無論發生何事,仍能有機可尋。(節自展覽介紹) 3. 紀錄 2019 年 8 月 31 日警察完全封鎖太子站,而港鐵一方疑似包庇警方,拒絕完整的錄影片段, 使當時受困太子站的示威者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節自展覽介紹) 作者|柳廣成(香港)

個人網站:https://reurl.cc/9r5Z9O

策展|陳怡靜

1.《回家》 2.《回家(二)未能回家》 3.《回家(十)曾經回家》 回家系列是十個在這個歷史時刻關於選 擇、關於愛,以及有沒有勇氣面對真相的 故事。(節自展覽介紹) 作者|狗龍公園(香港) 個人網站:https://reurl.cc/rg1g8b 策展|陳怡靜


儘管創作主題皆從反送中運動出發,但光從上述這些創作便能感受到其所關注的 面向相當多元,不分年齡、不分職業或不分性別,所有示威者皆因對於自由的追求而 能對彼此關照,但從狗龍公園的回家系列中,亦能看見因為立場的不同,致使關係間 變得如履薄冰。 兩位創作者的畫風亦截然不同,我個人更偏好柳廣成的鉛筆筆觸,其單張作品的 節奏表現還有適當的留白在觀賞後產生餘韻,畫面呈現上也更完整細膩,兩相比較, 似乎柳廣成的畫面相對靜態,而狗龍公園則又多以關係上的互動來呈現故事主旨。 在本區的另一旁,掛滿了黃色絲帶,還有以黃絲帶構成的「光復香港,時代革 命」之字樣,絲帶上頭皆有不同的字跡,如同先前的布條般,被寫上了各式不同的字 句,因為與學妹說好四點離開,於是沒能將所有的絲帶內容悉數看盡,拍的照片也因 拍照技術問題要不有些模糊晃到就是構圖尚差,便不在本次報告額外付上,我想在本 次的展覽過程中,「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八個字宛如箴言般頻繁出現,對於特定 立場的人而言或許相當刺耳,但於我而言,這八個字無論在社會現實中或展覽中都是 某種生存價值追求的轉化。 最後是「我們皆在場」一單元,其與「反抗的畫筆」在空間上並沒有很明顯的交 界,但若以策展形式分類且尚能區分,稍微空曠的地板上被放置了數個真的能供人坐 下休憩的椅子,且並非硬式的椅子而是類似於懶骨頭,試圖營造出令人願意留下來的 空間,數個架上擺放了以人權議題、公民運動或者與港台學運相關的書籍或有獨立刊 物,以及展覽盡頭的《香港民主女神像》旁放置著便條紙與奇異筆供人書寫,並能逕 自貼上四周的牆壁,皆呈現了「我們皆在場」一單元希望能呈現出的「互動性」,且 在互動的當下即能體會到何謂「自由」,自由翻閱任何書籍、自由書寫任何文字,這 些行為作為思想的展現行為,亦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被稱之為是種創作,於是,創作及 自由。 最終即便沒能撥出更多時間真正體驗如何拿起刊物在現場閱讀的體會,卻也能從 這樣的設計中得到本單元的核心命題,而本單元的命名以及理念,我想只要我們依然 入世就都能有所感,在探討何謂社會學的《見樹又見林》一書中即提到過此概念:個 體的集群乃形成了所謂的社會、結構、系統,社會結構亦與此同時影響個體,於是, 「『我們』不在他方,此時此地就是現場。」。


我們皆在場-《香港民主女神像》 「每個國家及城市都被捲入比它們自身所展現的、更為複雜且寬廣的脈絡之中。歷史,不只停留在過 去,而存在每一個被談論、閱讀、思辨和實踐的當下。透過老照片、圖像、文字、踏查與對話,那些 在此刻不在場或缺席的人事物景,又重新與此刻的我們共同的在場。『我們』不在他方,此時此地就是 現場。」 策展|楊舒婷 攝影|兩謙 ruth

四、附錄 1.駁二展覽介紹/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924/ 2.導覽書電子摺頁線上版/https://issuu.com/482245/docs/final_dm_book

3.動畫版反送中,五大訴求,不撤不散/https://youtu.be/Zd0c19QvyZM 4.狗龍公園個人粉專/https://reurl.cc/rg1g8b 5.柳廣成個人網站/https://reurl.cc/9r5Z9O 6.CCC創作集之專欄文章「圖像藝術的角色與力量: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逆權圖像」/ 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19 7.香港抗爭展:消失的香港「文物」|臺灣可以充當香港歷史「收納盒」/ https://youtu.be/unNKXJUjEyE

8.高雄駁二特區若水,如火,有聲香港學運展覽/ https://leicam240.pixnet.net/blog/post/29461387 9. 兩謙【觀展後記】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 http://blink.com.tw/board/post/1001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