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媒
體
公
共
藝
術
台 灣 於 戶 外 媒 體 之 公 共 藝 術 , 不 僅 是 文 化 上 的 區 域 地 標 , 還 緊 密 連 結 了 城 市 與 人 的 情 感 , 藉 以 探 討 城 市 裡 的 戶 外 公 共 空 間 之 新 媒 體 藝 術 如 何 在 商 業 用 途 之 外 , 承 載 文 化 或 藝 術 與 對 社 會 大 眾 的 影 響 力 , 及 其 如 何 透 過 藝 術 / 創 意 性 作 品 實 踐 與 跨 領 域 學 科 互 動 對 話 , 深 入 整 個 社 會 生 活 和 文 化 脈 絡 , 以 探 究 當 代 多 媒 體 範 疇 脈 絡 下 的 公 共 文 化 轉 變 , 以 及 戶 外 媒 體 / 公 共 藝 術 成 為 新 媒 體 藝 術 的 最 新 發 展 趨 勢 。
課 程 目 的 在 於 使 學 生 於 資 訊 社 會 時 代 , 其 連 帶 而 來 的 數 位 文 化 影 響 下 , 透 過 設 計 教 育 , 以 新 媒 體 藝 術 實 踐 為 軸 心 , 探 討 資 訊 社 會 中 科 技 創 新 、 數 位 美 學 、 都 市 景 觀 與 媒 體 文 化 城 市 等 , 於 媒 體 科 技 的 未 來 與 資 訊 社 會 發 展 新 方 向 。
- 講 者 : 盧 詩 韻
媒體科技+資訊社會 戶外媒體+公共藝術= 城市+人的情感 = 文 化 + 藝 術
社 會 大 眾 的 影 響
力= 科技創新+數位美學+都市景觀+ 媒體文化城市= 新媒體藝術的前衛性
自 9 0 年 代 初 政 府 積 極 推 動 公 共 藝 術 以 來 , 除 了 「 文 化 藝 術 獎 助 條 例 」 所 確 定 的 百 分 之 一 經 費 , 還 有 高 達 一 億 元 的 公 共 藝 術 示 範 區 的 操 作 , 以 及 前 後 三 套 以 介 紹 國 外 公 共 藝 術 經 驗 為 主 的 叢 書 , 乃 至 公 共 藝 術 國 際 研 討 會 的 年 年 舉 辦 、 公 共 藝 術 年 鑑 的 出 版 , 甚 至 還 派 員 出 國 考 察 、 交 流 … …
台 灣 因 此 進 入 了 公 共 藝 術 的 年 代 , 其 影 響 層 面 甚 廣 , 從 生 態 環 境 、 城 鎮 景 觀 、 空 間 美 化 、 藝 術 創 作 … … , 從 社 區 營 造 、 民 眾 參 與 、 美 學 觀 點 、 公 民 意 識 … … 。 仔 細 分 析 , 公 共 藝 術 的 實 踐 已 經 改 變 了 台 灣 某 些 公 共 藝 術 空 間 的 樣 貌 及 視 覺 藝 術 的 面 向 , 也 改 變 了 許 許 多 多 人 的 思 考 , 甚 至 還 改 變 了 公 共 藝 術 自 身 的 結 構 。
( 倪 再 沁 , 2 0 0 5 )
1 9 8 0 年 代 前 後 , 科 技 藝 術 ( T e c h n o l o g y
A r t ) 對 大 部 分 的
台 灣 人 而 言 , 絕 對 是 一 個 陌 生 的 藝 術 表 現 形 式 , 在 當 時 的 藝 術 環 境 裡 , 其 實 沒 有 對 科 技 藝 術 有 充 分 的 資 訊 提 供 , 以 及 技 術 的 支 援 , 更 遑 論 將 此 類 型 藝 術 運 用 在 公 共 空 間 中 ; 隨 著 台 灣 科 技 產 業 的 發 達 , 以 及 相 關 藝 術 知 識 和 資 訊 的 引 進 與 交 流 , 也 漸 漸 影 響 到 新 進 藝 術 家 們 朝 向 科 技 藝 術 的 創 作 與 媒 材 的 運 用 。
近 年 來 , 許 多 科 技 作 品 因 未 能 創 造 視 覺 的 新 奇 感 、 互 動 性 、 教 育 功 能 以 及 美 化 環 境 等 特 質 , 有 如 雨 後 春 筍 般 在 科 技 或 是 教 育 型 的 場 域 中 被 設 置 , 相 當 受 到 歡 迎 , 因 此 在 台 灣 將 科 技 藝 術 應 用 在 公 共 空 間 , 成 為 公 共 藝 術 似 乎 已 成 為 一 股 沛 然 莫 之 能 禦 的 潮 流 。
( 胡 朝 聖
袁 廣 鳴 , 2 0 0 5 )
發
展
1 9 世 紀 1 . 攝 影 技 術 出 現
2 . 機 械 時 代 ( 生 活 節 奏 快 )
- > 直 接 影 響 了 未 來 主 義 ( F u t u r i s m ) 的 發 展 。 ( 例 : 杜 象 , 噴 泉 , 1 9 1 7 )
P 7
1 9 6 0 年 代 1 . 偶 發 藝 術 ( H a p p e n i n g
A r t ) : 以 「 活 動 」 作 為 藝 術 表 現 之 手
法 , 有 別 於 傳 統 藝 術 以 技 巧 性 和 永 久 性 為 原 則 , 偶 發 藝 術 將 創 作 重 點 放 在 「 過 程 」 , 讓 藝 術 以 「 事 件 」 方 式 呈 現 。 - > 對 日 後 數 位 藝 術 的 特 質 之 一 「 互 動 性 」 有 影 響 。 2 . 福 魯 克 薩 斯 ( F l u x u s ) 運 動 : 開 始 以 各 種 新 科 技 媒 體 作 為 創 作 媒 材 , 並 提 出 「 互 動 」 概 念 。 ( 例 : J o h e
C a g e , 4 ’ 3 3 ”
, 1 9 5 2 )
P 8
Johe Cage 4’33” 1952
6 0 、 7 0 年 代 錄 像 藝 術 ( V i d e o
A r t ) :
為 當 時 主 流 , 結 合 空 間 、 裝 置 與 互 動 , 觀 眾 除 了 有 觀 者 身 分 外 , 同 時 也 是 被 觀 賞 者 。 ( 例 : D a n
G r a h a m , P r e s e n t
C o n t i n u o u s , 1 9 7 4 )
8 0 年 代 後 互 動 介 面 開 始 被 運 用 於 數 位 藝 術 創 作 , 此 時 期 的 作 品 開 始 有 虛 擬 空 間 之 概 念 出 現 , 數 位 空 間 開 始 成 為 新 藝 術 之 表 現 場 域 。 ( 例 : J e f f e r y
S h a w , L e g i b l e
C i t y )
9 0 年 代 虛 擬 實 境 + 網 際 網 路 = 3 D 互 動 。 ( 例 : K e n
G o l d b e r g
&
J o s e p h
S a n t a r r o m a n a , T h e
T e l e g a r d e n , 1 9 9 5 )
作者在花圃中設置了一只機械手臂,觀者可利用網路進行遠端操控機械手臂的旋轉與移動,透過操作介面可 透過機械手臂對花圃進行種植與灌溉等動作。作者透過此作品來反諷人們不能用網路解決所有問題。
互 動 美 學
林 珮 淳 在 台 灣 數 位 藝 術 e 檔 案 ( 2 0 1 2 ) 一 書 中 將 互 動 美 學 之 特 性 分 為 以 下 八 點 : 1 . 作 者 權 的 轉 移 : 參 與 者 不 只 是 觀 賞 者 , 而 是 與 作 品 互 動 的 表 演 者 。 2 . 共 創 性 : 藝 術 家 建 構 一 個 互 動 的 環 境 , 讓 觀 眾 在 其 中 能 經 由 參 與 而 產 生 不 同 的 經 驗 , 甚 至 達 到 共 同 創 作 以 及 成 為 作 品 的 一 部 分 。 3 . 超 文 件 : 指 以 連 結 為 基 礎 概 念 , 非 連 續 性 及 非 線 性 的 將 網 路 文 本 透 過 節 點 ( n o d e ) 銜 接 不 同 部 位 的 資 料 , 甚 至 在 不 同 文 本 間 以 多 線 性 的 交 互 連 結 形 成 互 文 的 結 構 。 超 文 件 打 破 傳 統 故 事 敘 述 的 線 性 結 構 , 提 供 觀 者 選 擇 的 可 能 性 。
4 . 資 料 性 : 藝 術 家 透 過 大 量 的 資 料 去 進 行 邏 輯 整 理 與 數 學 運 算 , 企 圖 以 視 覺 化 的 圖 像 再 現 數 據 的 內 容 結 構 , 網 路 藝 術 中 的 資 料 性 美 學 也 因 此 被 建 立 。 5 . 成 長 性 : 隨 著 參 與 作 品 的 觀 眾 數 越 多 , 作 品 所 擁 有 的 資 料 紀 錄 就 越 大 , 本 身 的 互 動 層 面 和 完 整 度 也 就 越 成 熟 , 也 因 此 互 動 作 品 比 其 他 藝 術 形 式 多 了 成 長 性 之 特 質 。 6 . 遊 戲 性 : 指 在 互 動 過 程 中 的 特 性 與 遊 戲 性 重 疊 , 例 : 即 時 互 動 、 創 造 性 、 成 就 動 機 等 , 重 點 在 於 互 動 過 程 中 產 生 的 「 涉 入 感 」 。
7 . 表 演 性 : 藝 術 家 巧 妙 的 運 用 互 動 機 制 , 讓 觀 眾 在 互 動 的 過 程 中 , 創 造 聲 音 、 影 像 以 及 更 多 的 肢 體 動 作 與 情 緒 反 應 等 豐 富 元 素 , 讓 觀 眾 可 以 是 舞 者 、 音 樂 家 甚 至 是 導 演 , 自 由 的 主 導 作 品 的 最 終 結 果 。 8 . 跨 界 性 : 代 表 了 兩 個 ( 以 上 ) 不 同 領 域 間 的 密 切 結 合 , 強 調 兩 者 間 激 盪 出 的 新 火 花 與 新 美 學 。 越 來 越 多 的 藝 術 家 與 團 體 , 不 再 侷 限 做 於 單 一 特 定 領 域 , 而 是 將 觸 角 伸 入 其 他 與 自 我 特 質 或 近 或 遠 的 範 疇 。
結 論
「 互 動 」 對 於 數 位 藝 術 發 展 而 言 , 是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元 素 。 作 品 可 藉 由 與 觀 者 間 的 互 動 , 達 到 完 整 性 。 在 現 今 的 「 數 位 時 代 」 社 會 中 , 因 數 位 藝 術 的 「 互 動 」 特 性 , 作 品 得 以 與 觀 者 思 維 轉 換 與 相 互 成 長 , 呈 現 互 動 獨 特 的 新 藝 術 美 學 。
公
共
藝
術
定
義
「公共藝術」一詞正式出現於西元1998年公布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中,並開始被使用。 公共藝術尚有類似概念的專業稱呼存在,如環境藝術、公眾藝術、地景藝術、景觀、百分比 藝術等。公共藝術必定需要兼顧「公共性」與「藝術性」!至少主導「公共藝術」的意涵。 (李謁政,2007)
公共藝術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從廣義的方面來看,指的是發生在公共空間且能與周遭環 境互相配合的各式各樣藝術創作;狹義的說,就是根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擬定,並經 立法通過之「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第一項及第三項規定,運用公有建築物百分之一經 費看大型公共工程的部分經費,在公共空間中完成藝術品之設置;其藝術品的種類相當廣泛, 表現形式也各異其趣。(文建會,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1998)
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審美應強調其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中的論述性(discur-sive)或輿 論性(site specificity)和認同性(identi-ty)。雖然其形式可以多元呈現,正如當代藝術的多元 樣貌一樣。然而,公共藝術不是一種文康活動或化妝術,若要與公共藝術產生對話,仍因回 歸其藝術性,尤其是與當代藝術超前性的思潮相配合。「健康的」傳統雕塑或抽象的鋼鐵形 式主義,已不易扮演論述性對話的腳色。(胡寶林,2006)
案
例
是一個由體香液廣告延伸製作的藝術計畫,並運用AR擴增實境的技術使天使降臨。
體香液廣告
Search 1993 Wendy Kirkup et Pat Naldi
是一個為電視製作的藝術計畫,包含了二十個十秒鐘的連續鏡頭,以便在廣告時間撥放。它於1993 年6月21日到7月4日之間,於泰恩目標電視台放送。
關乎老者(A Senior Concern) 2004 陳永賢
以靜默的關照,藉由訪談、文 字和影像紀錄,客觀地陳述老 人議題,希望喚起冷漠的都會 居民、制定老人政策的公部門 及媒體關注台北城市空間裡的 一群隱性族群。影像呈現這群 資深公民之生活關照,他們在 家庭或社會的「位子」總是被 遺忘在城市的角落裡。
Dorkbot LIVE! 2009 dimension+ 香港,茶具文物館對出空地
表演分開幾個部份:開首是蘇哥利的視覺震撼,配以從Bahaus開始的點線面,到Pop Arts 的鮮艷顏色,至迷 幻年代的絢爛。接著開始我們的大眾文化,由文化入手展示香港的點點。由電視電影文化引起觀眾回看我們幾十 年的集體文化回憶。及至九龍皇帝曾灶財先生把茶具文物館再一次穿上八九十年代代表香港街頭和基層文化的墨 寶。然後消散,然後消失於都市化的重建大清洗中。一幢幢轟入雲層的大廈創造現代化的同時,一點點的原始香 港味也跟著遺失,被拿走。然後建築物在舞動開始變化。最後變成冷冰冰的機械,一種代表著複製,形式化的進 程達至極致,最後變成工廠,粉碎。
記憶迴廊 2009 XXtraLab
城市的記憶像是種輕柔的漣漪,畢業後步入社會的學子們,就像沒入繁忙的人群中,那段校園記憶也 一點一滴的飄逝,所以我們以鐵製結構建立起動態的記憶連結,燈光互動的轉換來表現那記憶飄逝的失落 及記憶重拾的美好,不只串連了學校時空上的回憶,也串起了不同時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也讓這懷 念的味道飄滿了整個校園。隨著時間過去,學生的校園記憶就像緩和的漣漪慢慢消逝。“記憶走廊”呈現 動態記憶連結(運用金屬結構)。透過互動燈光的轉換,恢復他們失去的記憶與美麗畫面。該裝置不只連 接回憶,也維繫著學生的情感層面。
Slimming doesn't have to be boring 2011 Contrex France
音階 2009 Techart Group 天工開物 台北市立圖書館 石牌分館 本作品為一結合機械、聲音之互動裝置,包含牆面上的動態機械模組,與階梯音樂模組。 希望以互動之趣味吸引過往用路人步行上下樓梯。為一具綠建築特色之公共藝術。
男廁互動裝置 Lavatory Interaction 2009 Techart Group 天工開物 位於pub男廁中的互動裝置,感應尿量,上廁所就會開花;廁所上的越久,花開得越大,讓 夜店裡的情愫急速升溫!
多媒體互動弧型劇場 Real Estate Sales Center Interactive Theater 2009 Techart Group 天工開物 將互動多媒體的魅力,帶入房地產銷售現場,將理性的數據資料,轉換為一場感動客戶的 互動演出,成功地幫助房地產提昇銷售量。
360 Degree Panoramic Interactive Theatre 2010 青鳥新媒體藝術 投影可視區:環形內徑14.5公尺、高4.2公尺,由11台投影機及宜昇科技的11頻道「硬體變 形設備GC、與投影拼接調整服務」拼接成無接縫360度環形影像,搭配工研院之UWB心跳呼吸 感應互動、及影子互動,提供觀眾身歷其境的沈浸式數位科技藝術體驗。「青鳥新媒體藝術」負 責創意設計與內容製作。
Franck Sorbier Couture Fall 2012 Projection Art in Paris | FashionTV
3D Light Show ‐ Art Projection Ukraine 2010
TOKYO STATION VISION 東京駅 復原記念しCG映像投影 赤れんがに浮かぶSL http://www.nhk‐ep.co.jp/gekiteki/
藍天之子 Son of Blue Sky 2009 林珮淳 師大附中 3D互動藝術作品、PDP電漿螢幕、網路攝影機、互動系統、不鏽鋼管、電腦、監視系統、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尺寸:高518cm*寬918cm*厚20cm
『藍天之子』是一件邀請觀眾即時 互動的作品,作者以3D動畫及互動 遊戲Beagle軟體,創造一個虛擬實境 的夢幻校園,當觀眾啟動互動機制 的介面時,觀眾的臉部立即被擷取 於作品的水晶球動畫內,且可自由 飛翔於校園內各個空間。此作品強 調附中學生如『藍天之子』般的自 由翱翔且吸取養份於附中校園內, 期待畢業後能從此啟程飛向世界完 成夢想。
創意之門 Door of Creative 2009 林珮淳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綜合教學大樓景觀中庭及開放動態廣場 3D互動藝術作品、PDP電漿螢幕、網路攝影機、互動系統、不鏽鋼管、電腦、監視系統、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尺寸:180cm × 100cm × 40cm (2座)、 150cm × 130cm × 40cm (2座) 、120cm × 170cm × 40cm (2座)、 90cm × 200cm × 40cm (1座)
《創意之門》乃企圖展現教育大學如何引導莘莘學 子進入大學之門後,因著專業的薰陶以及老師們的 諄諄教誨,而受到啟發並逐漸成長、蛻變、建構成 型,畢業後將所學的回饋社會。因此,以一組多件 之系列性作品,以大學之"門"及「凱旋門」的意 象,創造七座「門」的造型,喻表學生對真知與知 識之追尋所必經之門,而以七座門所排列成的大半 圓型,則喻表學生進入大學之「門」後的學習一直 到畢業的完整過程,以凸顯教育大學的教育目標與 完美的學習園地。另外,以小半圓型及圓形柱的互 動平台,建構於七座門的前後,則喻表以不同圓弧 造型的相互包容與密切關係。
蛹之生Chrysalis 2005 林珮淳 哈密公園,第二屆台北公共藝術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壓克力板、冷光片、數位輸出、光柵片、塑膠管 50 x 30 cm (each) x 15
《蛹之生》作品是受邀台北公共藝術節所 創作完成的,主要是呼應當地文化特性: 雖為老舊的社區,但透過更多的關注在恢 復其原有的活力。因此,我將約15顆白色 的蛹造型,分別鑲坎於公園內的樹之間。 白天只見一顆顆白色的蛹沉睡於陽光下, 到了晚上化為一隻隻美麗的蝴蝶,在夜間 一閃一爍的活現於樹林中,這是我將冷光 片放置於蛹前端以突顯蝴蝶圖像的效果, 以企圖詮釋白蛹到了夜間化為彩蝶的奇妙 過程,而象徵此社區美麗的未來。
雨林 Rain Forest 2006 林珮淳 台北燈會藝術特區 台北中正紀念堂 螢光壓克力圓柱長條、壓克力板、螢光燈、風鈴 3×2×2公尺區域
《雨林》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於兩旁樹木所建構出的人行道, 將作品置於其中,當人穿越時會與作品互動,有如穿越另一 時空般的驚奇。作品以螢光壓克力透明長棒組合,從上端垂 下,如垂簾般的可撥動、開啟,尤其當壓克力棒上端的造型 (壓克力板)所裝有的螢光燈照射於地面時,壓克力棒則產生 發光,尤其壓克力末端有聚光而發生一點點如星光的效果, 而增加眾多壓克力棒所組合的光的實體驚艷。 藉著兩旁樹木所建構出的人行道,將作品置於其中,當人穿 越時會與作品互動,有如穿越另一時空般的驚奇。 作品以螢光壓克力透明長棒組合,從上端垂下,如垂簾般的 可撥動、開啟,尤其當壓克力棒上端的造型(壓克力板)所裝 有的螢光燈照射於地面時,壓克力棒則產生發光(尤其壓克力 末端有聚光而發生一點點如星光的效果)而增加眾多壓克力棒 所組合的光的實體驚艷。另外也在壓克力棒之間設置可碰撞 出聲的媒介(如風鈴),當人群經過時也會自動發出不同旋律 的碰撞聲音,以添加人們去體驗作品的趣味與聲音的感受。 這是一件在大自然樹林中創造如夜間星光、雨滴的虛擬美學。
Time Passage 1996 東京朝日電視台 宮島達男 霓虹、玻璃、積體電路、鋁、電線 高5X50公尺;高3.2公尺X寬2.2公尺X6個數字碼
6座高達3.2公尺的霓虹數碼計時器,以不同速度計算著,從9到1,然而9之後並不顯示0,而是空白與虛無,周而復始,白 天作品背景的霓虹燈關閉著,計時器以白色數位數字顯示,夜晚,霓虹燈牆以白色炫目光采吸引目光,黑色數字彷彿漂浮 其上。作品充滿強烈對比,白天/夜晚、黑色/白色、生命/死亡、短暫/永恆,巨大光體的輻射效果,產生神秘的聖感, 成為全球觀光客流連忘返的景點。
Time Train 2010 宮島達男 從“1”到“9”的技術 沒有終點 沒有起點站 長崎在二戰期間 德國博物館 時間列車到奧斯威 辛 沒有終端運煤,鐵軌 大屠殺的猶太人 it'll'm穿藍色 藍色的LED 奧斯威辛集中營
Vimeo Festival IAC Projection Mapping This was an architectural projection mapping piece on the IAC building, New York, that ended the first Vimeo Film Festival + Awards. The projection was made by Seeper.com
Conditional Paradise 1998 市川平 曾被台邀請展覽於板橋車站
以透明壓克力圓柱中的紅色羽毛,借用幾 組空氣風扇裝置驅動空氣,使羽毛呈現向 上飛昇的翩翩姿態,觀者循著羽毛以螺旋 形向上的空間感和速度感,帶出優美的流 動性視覺,以此美感的詮釋意趣,對比於 工業文明一向帶給人的單調重複,即能體 會作者所掌握的藝術和人的關係。 這件作品放置於一樓大廳,循著作品的觀 賞動線向上,結合原本大廳挑高、自然採 光的建築設計,有機會將觀者的目光從室 內導向遼闊的天空,太陽光源或自然的神 秘可能性,仍舊帶給人類親切和期待。 (文/淺井俊裕 譯/郭冠英)
片刻 Moment 2003 鈴木康広 FRP、印刷紙張、細膠電扇 H450xW70xO70cm 廣達電腦總部 QRDC
你在觀察環境的同時,環境也正在觀察你;拾起一片片兩面分別印有睜眼與閉眼圖案的樹葉狀紙片,放入這座白色圓柱 體側邊的小開口,暗藏在裝置中風扇機紙葉片往空中吹的紛飛,那紙葉片頓時像眨眼般的動畫令人驚豔。這彷若自然界 的循環狀態,因為你的參與而生生不息。
演奏一曲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 2004 徐瑞憲 不鏽鋼管、不鏽鋼片、銅質管、燈、壓克力棒、馬達 高2.25公尺X寬4.68公尺X厚0.85公尺
以小提琴之拉弓與指揮家之指揮棒為構想概念,以機械動力的設計,將聽覺直接由擺動的視覺語 法表現出來,以跳躍的旋律創作心靈音感的重量;觀者的視覺會不斷隨著作品律動產生移動,也 在同時融入視覺內心的音感神經。
時間的移轉 袁廣鳴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 2004 材質: 玻璃門x12、光柵片x24 尺寸: 220×直徑40×92
以古代門環逼真的立體影像裝置在入口處的旅轉門上,觀者在出入之間,頗有時間到倒置的錯愕及驚喜。 世紀交替,鑒古知今,扣向時空之門一探科技堂奧的殿堂。
魚兒魚兒水中游 林書民 板橋車站 2001 雷射立體影像、感應器、音效、不鏽鋼盤、百瓦燈泡及燈座 一組12件:27.9×42.5×37~88㎝
本作品構想針對月台特徵,並配合板橋的 史地背景,結合科技媒材與人文主題,運 用三度空間的雷射立體影像,裝置於地面 上,虛擬出在一片澄明世界裡,悠遊在碧 波泛著光芒的透明天地裡忘憂的魚,而往 來的候車人群走過時宛如跨橋而過,無須 涉水,便如散步於板橋流水處,見水中游 魚穿梭於石縫竹影下,浮游於碧水間,另 賞者疲勞盡消,更能滌盪心靈。
The Influence Machine Soho Square & Madison Square Park 2002 Tony Oursler
將廣場周圍的建物、路樹以及特別針對作品製作的煙當成投影的介面,從媒體的歷史出發,探討著一路從電話、電視到網際網路, 媒體機器無孔不入的全面充塞我們的生活空隙。
光構 Light Construction 臺北當代藝術館 2009 王福瑞、王世邦、張永達、葉廷皓、廖克楠、廖冠婷 《光構》運用數位科技,透過光、影、色彩、圖像、 建築形體和聲音......等,來重新建構的公共建築景觀,開啟數位媒體與建築、 公共空間的互動的可能,民眾在戶外就能參與觀賞。
電波幽浮 Wave UFO 美國麥迪森大道IBM大樓旁 2003 森萬里子 是一個具互動性的多媒體裝置作品,可以從中看到藝術家為了觀察以及視覺性地詮釋參與者之間的關聯深 受這些器材影響,作品概念來自東方佛家哲學中強調宇宙萬事萬物皆為相互連結的觀念。在一次只能提供 三個觀眾體驗的安靜室內空間裡,藝術家帶領紐約的觀眾進行一場和宇宙連結的超時空美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