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for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A Level
COU RSEBOOK
Lijing Zhang, Zhiyu Zhao, Yijun Peng
Lijing Zhang, Zhiyu Zhao, Yijun Peng
Lijing Zhang, Zhiyu Zhao, Yijun Peng COURSEBOOK
Shaftesbury Road, Cambridge CB2 8EA, United Kingdom
One Liberty Plaza, 20th Floor, New York, NY 10006, USA
477 Williamstown Road, Port Melbourne, VIC 3207, Australia
314–321, 3rd Floor, Plot 3, Splendor Forum, Jasola District Centre, New Delhi – 110025, India
103 Penang Road, #05–06/07, Visioncrest Commercial, Singapore 23846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 p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t furthers the University’s mission by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in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at the highest international levels of excellence.
www.cambridge.org
Information on this title: www.cambridge.org/9781009312004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2023
This publication is in copyright. Subject to statutory exception and to the provisions of relevant collective licensing agreements, no reproduction of any part may take place without the written permission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2023
Printed in the UK by CPI
A catalogue record for this publication is available from the British Library
ISBN 978-1-009-31200-4 Paperback with Digital Access (2 Years)
ISBN 978-1-009-31203-5 Coursebook eBook
Additional resources for this publication at www.cambridge.org/g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s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ersistence or accuracy of URLs for external or third-party internet websites referred to in this publication, and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any content on such websites is, or will remain, accurate or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prices, travel timetables, and other factual information given in this work is correct at the time of first printing bu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such information thereafter.
It is illegal to reproduce any part of this work in material form (including photocopying and electronic storage) except under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i) where you are abiding by a licence granted to your school or institution by the Copyright Licensing Agency;
(ii) where no such licence exists, or where you wish to exceed the terms of a licence, and you have gained the written permission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ii) where you are allowed to reproduce without permission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Chapter 3 of the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 which covers, for example, the reproduction of short passages within certain types of educational anthology and reproduc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setting examination questions.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material in this publication is reproduced under licence and remain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Cambrid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ndorsement indicates that a resource has passed Cambridge International’s rigorous quality-assurance process and is suitable to support the delivery of a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syllabus. However, endorsed resources are not the only suitable materials available to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are not essential to be used to achieve the qualification. Resource lists found on the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website will include this resource and other endorsed resources.
Any example answers to questions taken from past question papers, practice questions, accompanying marks and mark schemes included in this resource have been written by the authors and are for guidance only. They do not replicate examination papers. In examinations the way marks are awarded may be different. Any references to assessment and/or assessment preparation are the publish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llabus requirements. Examiners will not use endorsed resources as a source of material for any assessment set by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While the publishers have made every attempt to ensure that advice on the qualification and its assessment is accurate, the official syllabus, specimen assessment materials and any associated assessment guidance materials produced by the awarding body are the only authoritativ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should always be referred to for definitive guidance.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recommends that teachers consider using a ran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judgement of their students’ needs.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has not paid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is resource, nor does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receive any royalties from its sal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dorsement process, please visit www.cambridgeinternational.org/endorsed-resources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material in this publication is reproduced under licence and remain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Cambrid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rd party websites and resources referred to in this publication have not been endorsed by Cambrid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shaping futures. Our Dedicated Teacher Awards recognise the hard work that teachers put in every day.
Thank you to everyone who nominated this year; we have been inspired and moved by all of your stories. Well done to all of our nominees for your dedication to learning and for inspi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inkers, leaders and innovators.
CONGRATULATIONS TO OUR INCREDIBLE WINNERS!
Regional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ur dedicated teachers and their stories, go to dedicatedteacher.cambridge.org
本教材设计了一些固定板块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各板块功能如下:
学习目标
每节的开头列出了学习目标 ,以便学习者能抓住每课的学习重点。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每节的第一个活动 ,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与本节有关的热身活动和 讨论话题。通过讨论,学习者能知道自己对每节的了解程度,并引发学习者对该 节内容的进一步思考。
活动
在第一章“阅读与写作”部分,学习活动包括词汇积累、语法练习、文体知 识、阅读理解、话题探讨、话题延伸拓展、写作指导、写作练习和写作延伸练习。 在第二章“文学”部分,学习活动包括探索文学技巧、分析文学赏析写作样例及 检查和修改文学鉴赏文章等。
核心概念
剑桥国际 A Level 中文语言和文学课程大纲中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沟通交 流、语言运用和文化意识。这些核心概念会结合每节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启发学习者对它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文化窗口
文化窗口为学习者提供与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 。
语法
在第一章“阅读与写作”部分,我们对阅读文章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解 释,并给出了一些例子。
关键术语
关键术语在第二 章“文学”部分出现。 对于这些关键术语的 解释,有时候会在讲 解文学理论或作品时
进行,有时候会单独 放在靠近这些术语出 现处的文本框内给予 解释或定义。你还可 以在本书后面的词汇 表中找到这些术语的 定义。
生词 在“阅读与写作” 部分,生词表里列出 了每篇阅读文章中最 难的一些词汇。
自我检测
在每一节的末尾 ,自我检测部分概述了学习者学完本节后应该理解和掌握的 内容以供自我评估和检测学习进度。
补充阅读
补充阅读提供了与该节内容相关的补充知识供学习者阅读 。
课后练习
在第二章“文学”部分,每节都有课后练习,这些课后练习是从不同方面为 学习者完成每个单元的测评练习部分而准备的。
文体知识/诗歌朗读小技巧/戏剧小常识/作家名言
在不同的单元我们根据单元内容的特点为学习者设计和提供了一些补充内 容。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是关于文体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单元为朗读诗歌的 技巧;第四单元是一些戏剧小常识;第五单元则包括了一些著名作家的名言或文 学作品中的名句。
在第一章“阅读与写作”部分,每节都有测评题型的练习题。这些习题为学习 者提供全面准备最终测评的机会。学习者使用测评题型习题做练习,可以运用所 学到的知识,评估自己对每个主题的理解程度。这部分的测评题型问题侧重于阅 读理解、语法和作文。
在第二章“文学”部分,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节,在讲解完该文学体裁的赏析方 法和赏析文章的写作步骤后,我们安排的测评题型练习供学习者检测对所学内容 的掌握程度。
小技巧
本书提供了各种
“小技巧”以帮助学习 者学习,这些“小技 巧”包括如何避免常 见的知识误解或对容
易出错的地方给予提 示,以及对文章写作、 评估和分析的建议等。
延伸阅读
在第二章的延伸 阅读部分 ,我们提供 了更多的书籍和网络
资源供学习者阅读和 参考,以拓宽知识面。
本套资源专门为使用剑桥国际 A Level 中文语言和文学课程大纲(9868)的学习者和教师编写,旨在通过系列 资源的形式全方位支持和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大纲,学习规定的主题和知识,发展学生的技能。本系列 资源专为国际课程学习者而设计,语言简洁,结构清晰。
本书特色
• 为剑桥国际 A Level 中文语言和文学课程大纲学习者量身定制 ;
• 全面覆盖剑桥国际 A Level 中文语言和文学课程大纲要求 ;
• 结构清晰,课堂活动丰富,便于课堂教学使用;
• 注重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 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套资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for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A Level
学生用书根据剑桥国际 A Level 中文语言和文学课程大 纲编写 ,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用书完整 地覆盖了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习内容,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本、 活动建议以及图片吸引学习者,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内容与现 实世界的联系,并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每节的自我评 估清单、课后练习和模拟练习题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 进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测试、评估和反思。
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备课参考以及如何教授本课程 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教师用书包含教学指导、课 程计划、差异化教学建议、评估、参考答案以及一些可供 下载的练习题等内容。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for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A Level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汉语水平达到欧洲语言框架(CEFR)精通级别(C1)的学生。同 时本书为9868教学大纲中文学部分的教与学提供了特别的支持。
本书专门为剑桥国际 A Level 中文语言和文学课程大纲的学习者和教师而编写 , 涵盖了大纲中要求学习的所有内容,分为“阅读与写作”和“文学”两个部分。
第一章“阅读与写作”由两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着培养学习者阅读和 写作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设计的。第一单元聚焦议论和讨论,学习者通过阅读一系列非 文学类文章,探讨大纲中规定的各种话题,同时学习议论和讨论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单元重点放在记叙和描写上,学习者通过阅读文学类文本,学习记叙和描写类文 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章“文学”分别介绍了诗歌、戏剧和小说这三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每单元都 以著名的文学作品为例,对如何赏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学习完 每种文学体裁后,我们设计了专门的文学鉴赏写作指导,帮助学习者掌握不同体裁文 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写作赏析文章的步骤。
本书设计了一些有特色的板块 ,在“如何使用本书”部分,我们对各板块的功能 做了详细的介绍。
在 A Level 中文课程中,你将学习四种不同文体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本单元重点学习议论和讨论这两种类型。
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文体类别双线结构组织单元,即在六个不同的主题之下探讨议论和讨论这两种文体的阅读和 写作方法,同时你也会拓展学习与这些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会:
• 探索与文化 、健康、教育、社会、环境、科技这几个方面相关的话题。
• 积累词汇 、句型及与上面六个话题相关的知识。
• 学习关于议论和讨论的文体知识 。
• 学习议论和讨论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
• 了解与这些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 。
本单元的内容和结构如下表所示 :
话题方面阅读方面 写作方面 文化方面 第一节文化 议论文三要素、常见的结 构和常见的论证方法
论据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与未来规划议论文的层次
论证的思路
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社区与社会讨论事物的两面性讨论性文章的衔接和过渡君子文化 第五节对地球的责任讨论文的结构 从多角度看问题 道法自然 第六节科学与技术讨论的思路 分析事物的好坏和利弊四大发明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你需要理解一些与议论和讨论相关的阅读和 写作方面的概念与术语。虽然你不需要在写作的文章中使用下列术语,但理 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对于你阅读、写作议论和讨论性的文章非常有帮助。
• 议论 、讨论、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议论文的结构、论证方法、 审题、关键词
• 衔接 、过渡、首尾呼应
• 分析 、讨论、正反两方面、好坏、利弊、多角度
• 话题方面:探讨与文化相关的话题,积累词汇、句型及与文化话题相关的 知识。
• 阅读方面:理解议论文三要素、常见结构和论证方法。
• 写作方面:学习议论文的审题技巧及写作方法。
• 文化方面:了解二十四节气。
话题探讨 :“文化”这个词的含义很丰富,包含的内容很宽泛。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 方面来探索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影视文化、娱乐文化、名人文化、节日文化、 饮食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语言文化,等等。
• 请你和同学一起讨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文化的话题,还能想到什么话题?
• 从上述话题和你们想到的话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
•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和全班同学分享。
选文一
人可以貌相
①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实,在很 多时候,人是可以貌相的。佛家认为“相由心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修养、 境界、胸怀、见识与作为可以从一个人的面相中看出来。
②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或者 说,相貌与能力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一个人 的面部表情,往往暴露了他的人生密码。人因性情之别, 在天长日久的岁月磨砺中,必然因习惯性的表情重复,而 在面部留下难以隐藏的痕迹。人生的种种际遇,久而久之
会作用于人的容貌气质,加重一个人相貌上的优势和劣势。对此,有许多成语形容这 种外在的表象,如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冷若冰霜、贼眉鼠眼、鬼头鬼脑、 凶相毕露、杀气腾腾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面如核桃,愁眉不展的人,他的人生之路 必然不会如意到哪里去,一定充满了艰难困苦。相反,一个人如果红光满面,气宇轩 昂,他的事业之途一定平坦遂意 这决不可能是上帝的特别眷顾 他的表象正透 露着他的人生密码。
③南朝的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 · 容止》里讲了一则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 匈奴的使者,自认为形貌丑陋,很难在远方来的使者面前显示自己的威仪,便让魁梧 英俊的崔季珪(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一名官员 编者注)代替自己坐着,他本人则握着 刀站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曹操便派人去问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答 称:“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气,仍然无 法遮掩。
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 整个性格特征。”诚然,芸芸众生,性情各异,相貌有别。简单地以貌取人有失偏颇, 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林肯说,在 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境。
与其费尽心机地通过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修身”,不如用知识、智慧、仁慈、爱心、
宽容、教养等美德来修心。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优雅高贵气质,会让你成为一 个充满魅力的人。
(取材于《今晚报》姜少勇的文章,有删改)
核心概念
语言运用:《人可以貌 相》一文用了很多成
语和四字词语,也使 用了很多复杂的句式。
请你想想这样运用词
语的好处是什么?
生词
不一而足:形容可列
举的事物很多,不止 一个,无法穷尽。
遂(suì)意:称心。
眷(juàn)顾:关爱, 照顾。
语法
• “有……,就有……”,“有”字复句,前一分句提出一定的条件,只要有这个条件,就可以引出正句“就有” 所表达的结果来。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
• “然而……,才……”,表示分句之间有转折、条件两种关系,是二重复句。
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 “尽管……,但……,仍然……”,转折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后一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气,仍然无法遮掩。
• “既然……,那么……”,表示推论因果关系。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 ,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境。
• “与其……,不如……”,表示先舍后取的已定选择关系。
与其费尽心机地通过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修身”,不如用知识、智慧、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来 修心。
活动1.1
词汇积累
1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看看你是否知道它们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词
语,请你通过查字典、词典找到这些词语的意思。
2 给这些词语分类,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表情或外貌,哪些可以
用来描写心情或感受,哪些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动作或状态,哪些词语可以
用于其他情形。积累这些词语,试着用它们造句或在你的写作中使用它们。
眷顾、磨砺、坐榻、相由心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冷若冰霜、 贼眉鼠眼、鬼头鬼脑、凶相毕露、杀气腾腾、不一而足、面如核桃、愁眉不 展、红光满面、气宇轩昂、魁梧英俊、英气逼人、芸芸众生、性情各异、相貌 有别、以貌取人、有失偏颇、费尽心机
活动1.2
句型句式
1 读下面每组句子,看看哪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一样。
A1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
A2 一个人的面相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心境。
B1 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 的英雄。
B2 虽然魏王严正的仪容非常令人敬仰,但是站在魏王坐榻边握刀的那个人 才是真正的英雄。
C1 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 英气,仍然无法遮掩。
C2 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就算扮为侍卫,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 气,也无法遮掩。
D1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 心境。
D2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 境。
E1 与其通过借助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费尽心机地“修身”,不如用知识、 智慧、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修心。
E2 借助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费尽心机地“修身”,还不如用知识、智慧、 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修心。
2 使用以上句式中的关联词语,再写几个句子,要求句子连贯通顺。
3 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使用上面的句式或关联词语。
文体知识一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1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
2 论据是用于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
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3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
文体知识二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观点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1 提出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2 用论据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
3 得出结论。
文体知识三
议论文的常见论证方法
方法一: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方法二: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公认的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活动1.3
文体知识
1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
2 在选文一中找到论点、论据和结论。
3 想想选文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活动1.4
阅读理解
1 理解文章中词语的意思。
a 在文章第2段中“不一而足”可以用下面的哪个词语替换?
A 不胜枚举 B 不约而同 C 不屑一顾 D 不可思议
b 这决不可能是上帝的特别眷顾。
“眷顾”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什么?
A 思念 B 关爱和照顾
2 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
a 下面的哪一句话和“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张 什么样的脸。”的意思最接近。
A 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肯定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
B 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可能有一张什么样的脸。
C 一个人的外貌能完全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
b 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 容貌负责。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到四十岁以后,一个人要注意自己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健康。
B 到四十岁以后,一个人要注意打扮自己,让自己的容貌更漂亮。
C 到四十岁以后,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用美德修心。
3 理解文体知识。
a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A 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胸怀、见识与作为可以从一个人面相中看出来。
B 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C 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优雅高贵气质,会让你成为一个充满魅力 的人。
b 这篇文章在举例论证时使用的例子是
A 叔本华的故事
B 林肯的故事
C 曹操的故事
4 理解篇章结构和主旨。
a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要点归纳出来。
b 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论述的过程分为三段,请把自然段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 号里。
提出论点( )
分析论证( )
得出结论( )
选文二
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 。人们或为了
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
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
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 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
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 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氛的迷人的日子。更重
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 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
千百年来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 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 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 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 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 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 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 ,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 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是不变的。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 。我们为此而过节。
技能训练
一、阅读练习
(节选自冯骥才的文章,有删改)
阅读选文二 ,回答问题1-6。从A, B, C或D中选择一个符合问题要求的答案。
1 下面哪一项不是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A 感谢自然的恩赐
B 庆祝辛苦劳作换来的收成
C 加强人际关系
D 激发生命活力
2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
A 在农耕社会由农民决定的
B 在传统社会相互认同确定的
C 由人们约定俗成渐渐确定的
D 由古代人们共同决定的
转下页
文化意识:每个国家 和民族的节日都承载 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想想你参加的各种节 日庆祝活动背后的意 义是什么?
3 在传统节日的内涵与仪式里包含人们的:
A 不断变化的习俗
B 共同的生活理想
C 对彼此的相互尊重
D 对财富的不懈追求
4 下面哪个习俗与清明节无关:
A 扫墓 B 踏青春游
C 带花插柳 D 祭祀
5 下面哪一个不是传统节日习俗的特征:
A 永恒不变的
B 情感化的
C 美好的
D 理想主义的
6 “我们为此而过节”中的“此”不包括下面的哪一项:
A 感恩自然
B 保留传统习俗
C 追求美好生活
D 企盼世间和谐家庭团圆
二、写作练习
“明星不应该代言产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你在学校的网站上写一篇 观点鲜明的文章表明你的看法。350-500字。
活动1.5 话题探讨
请你和同学先阅读选文二,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探讨下面的问题:
1 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过节?
2 有人认为现在的节日已经失去了节日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3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活动不感兴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4 你觉得节日的传统和习俗需要与时俱进吗?为什么?
5 你怎么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外来节日这一现象?
活动1.6
话题延伸拓展
请你和同学讨论下面的话题。请在讨论之前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搜集 论据支持你的观点:
1 长相普通可以自信吗?
2 美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3 你怎么看年轻人整容的现象?
4 谈谈你对年轻人追求名牌服饰的看法。
5 你怎么看现在流行的“饭圈文化”?
6 艺术是否有国界?
7 是否有必要保护传统文化?
8 你觉得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有价值吗?
9 谈谈明星与偶像对年轻人的影响。
10 以前的名人多是歌星、体育明星或电影明星,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有专长 并有成就才成为了名人。现在的“网红”即使没有专长也能成为名人,你怎 么看这个问题。
写作指导1—审题
一、理解文体的要求和写作 任务的具体要求
当你遇到写作任务时 ,你首先要审题 ,审题就是看 清楚题目的要求。审题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这个写作任务要求写成什么文体?
• 这种文体对写作任务有什么要求?
• 这种文体对这个写作任务有什么具体要求?
小技巧
在写作任务中给出具体要求的词语很重要 ,例如分析、讨论、举例等,当你 看到这些词的时候,就一定要按照要求来进行。
写作任务1
有些人认为,理解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最好的办法是去旅游。你同意这 个观点吗?请在校刊上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这个写作任务的文体要求 ,是让你就一些特定的观点或话题清楚地表达鲜明 的立场,用以教育或说服读者。
任务的具体要求是让你就是否同意“理解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最好的办 法是去旅游”这个观点表明你的看法。
根据文体的要求和具体任务的要求 ,这个写作任务可以整理成如下表格: 写作任务文体文体要求
1 议论就一些特定的观点或话 题
具体要求
有些人认为,理解不同国家之间 的文化差异的最好的办法是旅 游
清楚地表达鲜明的立场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用以教育或说服读者教育或说服校刊的读者
二、抓住写作任务中的关键词
审题时抓住写作任务中的关键词很重要 ,关键词就是这个句子中提供关键信息的 词,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具体分析,这样你就能知道写作任务的 重点了。例如:
写作任务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提出问题
1 理解文化差异
旅游
最好的办法 是否同意
核心概念
• 什么是文化差异?
• 旅游是否是理解文化差异的最好的办法?
• 如果是最好的办法,为什么?
• 如果不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人 理解文化差异?
沟通交流:你认为阅读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是否对你写作议论 文有帮助?
活动1.7
写作准备
1 请你确定你要写的文章的观点。
2 请你收集有关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
3 请你筛选可以作为论据的资料。
a 典型的事例
b 有说服力的事例
c 有代表性的事例
4 请你画一幅思维导图,展现文章的结构和要点。
活动1.8
写作练习
请你完成写作任务1。
活动1.9
写作延伸练习
请从活动1.5和1.6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观点鲜明的 议论文。
文化窗口
二十四节气
在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中,因为耕种和收获的需要,人们对气候的观察细致入微,发明和采用了以节气来 对应寒暑更替的计时方法,用不同的节气名称来标记一年气候周期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人用24个节气把十二个 月中的365天均分为24等份,这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中国文化 中,二十四节气同样也反映了中国人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崇尚和谐和自然的人文精神,既尊重大自然的变化规 律,也表现了对动植物繁衍和包括人类自身的万物生命规律的重视。
接上页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广为流传,便于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自我检测
完全掌握基本掌握需要继续努力
我会使用本节的词汇和句型
我能讨论与文化相关的话题
我理解议论文三要素
我理解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和论证的
方法
我学会了议论文审题的方法
我会写与文化主题相关的议论文
我理解中国文化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
知识
• 话题方面:探讨关于健康与福祉的话题,积累词汇、句型及与此话题相关的 知识。
• 阅读方面:理解论据的内容,把握论据的作用。
• 写作方面:学习如何选择论据,提高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能力。
• 文化方面: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
话题探讨 :“健康”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语,它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总的来说,现代人的健康内容涵盖了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健康管理、个人健康与社会、疾病问题、 睡眠问题等诸多方面,即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均包括在内。
• 请你和同学一起讨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健康与福祉的话题,还能想到什么话题?
• 在上述话题和你们想到的话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和全班同学分享。
选文一
长寿之道
①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 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
②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③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 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
曹操诗曰:“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
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
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 不能出门。
④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⑤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 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 ,而 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甲)
⑥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 ,就开始挑食,蛋黄不 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乙)
⑦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 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 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 编者注)般大,也决不毫 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 健康长寿?(丙)
⑧我现在还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决 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 ,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的实验结 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 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 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 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 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⑨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 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年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 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
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丁)
⑩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
生词
(节选自季羡林的文章,有删改)
对酒当(dāng)歌:对着美酒应当高声歌唱。本指人生短暂,应有所作为。后指要 及时行乐。
大旱望云霓(ní):大旱的时候盼望雨水,比喻急切盼望解除困境。云霓,天将下 雨的征兆。
不惑(huò):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能洞察万物,不致迷惑。后来用“不惑” 指人四十岁。
投闲置散(sǎn):放在闲散的位置上。指不被重用。投,置放。
核心概念
沟通交流:围绕“长寿 之道”这个话题,作者 想告诉我们什么?他 又是怎样运用论据对 论点进行论证的?
• “如果……,则……”,假设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假设如果成立,结果就能出 现,即假设与结果是一致的。
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
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 “才……,就……”,承接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 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今年北京的春天比往年热,才到三月份,就已经有人开始穿短袖了。
• “虽然……,但……,而且……”,表示分句之间有转折、递进两种关系,是二 重复句。
加拿大的冬天虽然很冷,但随着白天渐渐变长,天也在慢慢地变暖,而且过 了新年以后,气温的回升速度越来越快。
• “只要……,还……”,条件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 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只要你学会使用这个机器,它的用处比你想象的还要多。
活动 2.1
词汇积累
1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看看你是否知道它们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词 语,请你通过查字典、词典找到这些词语的意思。
2 给这些词语分类,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写心态,哪些可以用来描写心情 和感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样貌。积累这些词语,试着用它们造句或在你的 写作中使用它们。
顺其自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随遇而安、玩世不恭、 投闲置散、沾沾自喜
核心概念
语言运用:
《长寿之道》中的四字词语(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沾沾自喜)在描 写人的心情方面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活动 2.2
句型句式
1 在下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a 一个人( )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 炼,( )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b 常见有人年( )逾不惑,( )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 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c 中老年人的脑细胞( )天天死亡,( )人一生中所启用 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 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
d ( )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 ) 要多 。
2 仿照以上句式,再写四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议论文论据的类型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 ,它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 、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
2 道理论据指名言警句 、经典谚语、人们公认的精辟理论等。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
文体知识二
议论文论据的要求
议论要言之有据 ,就要确保论据之于观点的对应性、真实性、准确性、丰富性。
1 选取与观点相吻合的材料。
2 材料要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
3 材料使用应丰富多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活动 2.3
文体知识
1 阅读上述有关议论文论据的知识要点,联系选文一理解论据的特点。
2 季羡林《长寿之道》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有何特点?
3 第7段结尾句“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是设问还是反问?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活动 2.4
阅读理解
1 理解文章中词语的意思。
a 从文段中选出两个符合下列句意的词语。
A (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 ( )
B 形容步伐矫健有力,走得很快。 ( )
b 和第5段括号中的词语意思最接近的一个词是
A 误传 B 误导 C 误解 D 误区 2 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
a 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b “勤于动脑筋 ,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 调控制全身的功能。”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勤于用脑不仅能保持思维的活跃性,还能激发全身的机能。
B 多用脑不大可能促进其他器官保持活力。
C 脑子用得勤,对身体其他器官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D 勤于用脑可延缓衰老,只适用于中老年人。
3 理解文体知识。
a 下列对第7段所引用古诗句“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证明恬淡无争的心态对健康长寿至关重要,是从正面论证的。
B 强调延寿与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密不可分,是从反面论证的。
C 属于道理论据。
D 让文章有典雅之美。
b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不嘀咕”对身体健康最为重要,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要 往心里去。
B 很多老年人喜欢为了一点小事计较,作者认为这样对健康不利。
C 心胸开阔,乐观开朗,随遇而安,健康长寿自然会来。
D 凡事做到随遇而安,那么长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 理解论据的内容及作用。
a 选文第6段中画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b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 作用。
选文二
出手防治抑郁症的时候到了
抑郁症,一种越来越被人熟知却仍感陌生的疾病。被人熟知,是因为它频繁见诸 网络、报刊等媒体;说它陌生,则是因为人们大多对其真面目及危害性还认识不足。
2022年2月《柳叶刀》杂志发表了《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对 抑郁症采取联合行动的时候到了》。该报告呼吁政府、医疗服务提供者、研究人员、抑 郁症患者及其家属携手改善治疗和预防,努力缓解全球抑郁症负担。报告强调,让全 社会共同出手防治抑郁症的时候到了。
在专家看来,抑郁症虽然可防可治,却很少得到政策关注和社会资源。由于抑郁 症的病因迄今不明,对其进行预防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该报告撰写参与者、中南大学 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肖水源认为,重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最重要 的。社会、家庭、学校在关注青少年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 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和合理确立自己的人生 目标的能力、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挫折和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研究人员发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量让孩子们与贫穷、被忽视、受虐待及 暴力的伤害(包括校园暴力和家庭暴力)等不良事件“绝缘”,有助于青少年远离抑 郁,保持精神健康。
在肖水源看来,学校应积极开展循证的抑郁症预防项目,尤其是对那些体型和相 貌较差、成绩不好、性格孤僻、家庭贫困或家庭不完整、近期遭受重大打击和挫折的 学生予以重点支持。与此同时,并不建议学校在缺乏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 抑郁症状的简单筛查。
要想提升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就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多渠道创新宣教形式,
技能训练
一、阅读练习
阅读选文二 ,回答问题1-6。从A,B,C或D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 预防抑郁症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A 缓解年轻人的压力
B 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C 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
D 开展抑郁症筛查
2 全社会应当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 ,这有利于提高其心理 素质和抗压能力。
① 抗挫折能力 ② 抗风险能力
③ 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 内省能力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 一个人如果持续处于被暴力伤害、被忽视、受虐待或 之中,就更可能会 患上抑郁症 。
A 饥饿
B 贫困
C 战乱
D 劳累
4 学校抑郁症预防项目的重点关注对象不包括 。
A 遭遇重大打击的学生
B 因长相难看而苦恼自卑的学生
C 性格内向的学生
D 单亲家庭的学生
5 下列哪种方式对于普及宣传抑郁症相关知识效果会更好?
A 心理剧演出
B 课堂教学
C 科普讲座
D 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
接上页
6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告诉大家 。
A 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患上抑郁症的
B 在减轻抑郁症的疾病负担中,早期预防显得不那么重要
C 各级学校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抑郁症筛查
D 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医疗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合作来落实 二、写作练习
你怎么看年轻人“保健养生”潮流现象?请写一篇350-500字的议论文,要言之有据,要有能充分证明观点 的丰富材料。
活动 2.5
话题探讨
请先阅读上面的选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以下话题:
1 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症越来越普遍?我们应该怎么做?
2 青少年长时间用社交媒体易得抑郁症。请讨论。
3 青少年抑郁须引起高度重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 有人说学校应重视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你怎么看?
5 你觉得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好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活动 2.6
话题延伸拓展
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前,先确定你的观点,并收集一些可用来支持你的 观点的论据。
1 上网课会加重学生的焦虑情绪。你怎么看?
2 竞技体育能培养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你是否认同这个说法。
3 如何看待“以瘦为美”的现象?
4 你是否同意“压力是把双刃剑”这个说法?
5 对于年轻人的心理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你同意吗?
6 网络成瘾正在毁掉年轻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7 有人认为吃素食比吃肉类食物更加健康和环保。你怎么看?
8 在学生阶段,学习好最重要。娱乐活动应该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开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说说你的理 由。
9 为了减少浪费,很多国家修改了食品的保质期的规定,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10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离科技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你怎么看?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首先要从材料上寻求突破,既要 考虑材料是否充足 ,又要考虑材料是否恰当或贴切。选材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具体问 题:
• 材料的真实性如何?
• 材料的切题性如何?
• 材料的典型性如何?
• 材料的精炼度如何?
• 材料的组合优化度如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储备 ,关键在于平时的持续积累,从课内外阅读中获取素 材可谓是便捷易行。书籍、报刊、网络和微信公众号等都是收集材料的渠道。你 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名人名言库、典型人物事例清单等,随看随记,随用随取。
写作任务2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的 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请谈谈新冠疫情对青少年的健康意识 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围绕写作任务中的关键词“健康 意识”和“生活方式”,先明确观点, 再选取与之相契合的材料,并且 条分缕析地推敲材料,梳理论据。
在甄别筛选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 的信息,不妨以给材料打分的方式 挑选出与确定的观点契合度最高的 论据。
转下页
接上页
论据 材料 真实性 (5分) 切题性 (5分) 典型性 (5分) 精炼度 (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
二、提高论据材料使用的有效性
组合优化度 (5分) 总分 (25分)
一篇议论文论证是否严密有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和观点是否契合。在 选材用料、求真务确的过程中,你需要反复琢磨一个问题,即如何巧妙地使用相关事 例、名人言论类材料作为论据才有效。同样,你可以借助图表来梳理打磨论据材料。
这里 ,以写作任务2为例做如下解析:
• 选取相关事例、引用名言警句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确立的观点。
观点
事例(事实论据)名言警句(道理论据) 观点一:疫情倒逼
人们增强健康意识
观点二:疫情推动
人们养成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
• 按观点分段写作,与同学交换片段文章,互相点评。
观点
优点
(如引用名言警句、民间
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
理论论据,有普遍性和
说服力;材料丰富,论证
有力等)
观点一:疫情倒逼
人们增强健康意识
观点二:
不足之处 (如材料缺乏典型性;材 料概括提炼不够,叙述 过于琐碎;联系材料分
析不足;没有结论,完成 度不高等)
• 与同学共享筛选出来的材料,通过替换论据或增加论据、增加分析、增加结 论对片段文章进行修改和补充。
观点 替换论据增加论据增加分析增加结论 观点一:疫情倒逼 人们增强健康意识 观点二:
活动 2.7
写作准备
1 确定你要写的文章的观点。
2 收集有关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材料。
3 筛选、整理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
a 典型(具体)事例
b 有代表性的事例
c 名人名言
d 经典理论或著作中的句子
4 用思维导图呈现你的写作框架思路。
活动 2.8
写作练习
请你完成写作任务2。
活动 2.9
写作延伸练习
从活动2.6中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
文化窗口
中医中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中医经过 秦汉以前夏、商、周三代的渐萌、诞生、嬗更,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君主专制体制和儒道互
补的社会背景下日渐成熟,并在秦汉早期成就自己
的范式,形成以《内经》《难经》为深厚基础,以
《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析指南,以《神农本草经》
为药用锐器,理法方药,成体成系,以后又经历
了宋元和晚明清初三次历史高峰,逐渐沿着自身
传统特点及趋势,通过在与人类文明的广泛交流
和融合中,最终融为中华文明中最耀眼的大系, 影响着世界医学而傲然屹立。中医药文化包括 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
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 宏观、系统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发展规律,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认识论,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 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选编自光明网文章《让中医药文化更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中医文明发展史的三次高峰》,有删改)
自我检测
我会使用本节的词汇和句型
我能讨论和健康与福祉相关的话题
我理解论据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我理解论据的作用
我学会了如何选择论据材料
我会写和健康与福祉话题相关的 议论文
我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
完全掌握基本掌握需要继续努力
文化意识:如何正确
认识中医中药的价值?
• 话题方面:探讨关于教育与未来规划的话题,积累词汇、句型及与此话题相 关的知识。
• 阅读方面: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 写作方面:学写议论性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 文化方面: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话题探讨 :“教育与未来规划”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广义的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当我 们谈论教育与未来规划时,可能涉及的内容包括学校生活、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延续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方 式、师生关系、职业/工作选择等方方面面。
• 请你和同学一起讨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教育与未来规划的话题,还能想到什么话题?
• 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教育的功能、价值、形式、趋势等方面的材料,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教育 的认识和理解。
• 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基础上,任选一个你熟悉的教育类话题,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和你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选文一 每天四问
学问怎样能够进步?重要在有方法研究。现在我想到有五 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哪五个字呢?
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 则博。”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问题做中心,
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地广博起来了。我看世 界名人学者对于治学的解释,尚少如此精约的,治学必须“专
一”的“一”,这是天经地义的了。我们对于一件事物能够专心一意地研究下去,必然
能够有一旦豁然贯通之时。(所以)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同学,必须择定一个题目从事 研究,(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渊博的大道理来。于人 于己都可得到切实的益处,而且可能有大的贡献。
第二个,是“集”字。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便像 “集”的篆写一样,用许多钩钩到处去钩,上下古今、左右中外地钩,前前后后、四面 八方地钩,钩集在一起来,好细细研究。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地彻 头彻尾地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 刃而解”,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在研究上发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强创造力 量,集体创造,共同创造,在创造上建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命,树立起我们事业的新 生机, 。
第三个,是“钻”字。我在x国,参观一个金矿,他们开采的机器,是运用大气的 压力来发生动力的。我见到他们开采的速度,是比现代所称的“电化”的电力,还不 知要增加若干倍咧。我们做学问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术气氛中的大气压力 下,发生动力去钻,一定能够深入到里面去,探获学问的根源奥妙与诀窍,而必有很 好的收获。对于一个问题拿定了,便要尽力向里面钻,钻出一大套道理来,使我们学 术气氛有着飞跃的进步。
第四个,是“剖”字。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伪,是有用 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消化运用。对于每一个问题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 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显微镜 下。
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做学 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战斗中,战胜 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在做学问上, 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历久不衰地,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终可达到“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境界。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 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节选自陶行知的文章)
核心概念
沟通交流:你认为学习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是 否有助于理解《每天四 问》的内容?
生词
精义:精深微妙的义理。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经,常规,原则。义,正理。
迎刃而解:一碰刀口就分开了。比喻问题容易处理。刃,刀口。解,分开。
着(zhuó)意:在意,留心;用心地(做某事)。
柳暗花明:形容柳荫花盛的春景。比喻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 “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更进一层。
于人于己都可得到切实的益处,而且可能有大的贡献。
• “以便”,连接分句,表示目的关系。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 的目的容易实现。
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 精的研究。
• “虽……,但是……”,转折复句常用关联词语,表示后一分句转而陈述与前 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做学问虽不能像钻东西那么钻,但是能够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钻 进去。
• “如果……就……”,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就”表示承 接上文,得出结论。
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抛掉不用。
活动3.1
词汇积累
1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看看你是否知道它们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词 语,请你通过查字典、词典找到这些词语的意思。
2 给这些词语分类,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学习的态度或方法,哪些词语 不能。积累这些词语,试着用它们造句或在你的写作中使用它们。
旁搜广引、专心一意、豁然贯通、源源本本、彻头彻尾、水到渠成、 精益求精、历久不衰
核心概念
语言运用:《每天四问》一文的语言多用口语,通俗易懂。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 者是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
活动3.2
句型句式
1 思考能否去掉选文一中第
2段括号内的关联词语,为什么?
2 选文一中第3段连用了三个“才能够”,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体知识
议论性文章常见的论证结构
议论性文章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 ,常见的大致有四类:总分式、并列式、层 进式(递进式)、对照式。具体见下表:
结构形式形式特点
总分式 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种:总 分、 分 总、总 分 总。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 题或是中心论点,多为“总 分”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 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则为“总 分 总”式。 并列式几个段落、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在几个并列的段落或部分 之前常常出现“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等 语言标志。
层进式 (递进式)
各段落或部分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部分的前后 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 入深,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语言标志,如“不仅”“而且”“甚至” 等。
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 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
活动3.3
文体知识
1 选文一采用了哪种论证结构形式?
2 请分别概括选文一2-6段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