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傳統、生態、生活
由部落婦女執筆的 部落刊物
莫
拉克風災後,災區重建議題在台灣漫天飛舞,大量的資源與資 金湧入受災區,雖然有些人獲得了他們需要的協助但事實上沒
有被看見的,是隱藏在暗處裡擾動與撕裂族人間原本的和平與寧靜。 在結束長達一年來去於平地各營區之間流浪生活而回到 KANAKANAVU 傳統領域的達卡努瓦部落婦女,開始復耕傳統作物, 採用有機安全農法當起小農,在耕作的過程保留和延續傳統文化,把 象徵著老人智慧所在地的 To´ onatamu 找回來、重新成為部落族人心 靈寄託的空間。 要能在部落自給自足的活下去、讓部落婦女可以安心的在部落裡工作 並同時照顧家庭、讓老人家可以有心靈依靠的所在……這是面對災難 後大家很簡單的想法而已,只是在重建議題的大框架下誰真的去傾聽 過他們的想法? 『造窯。生事』是一本從部落角度出發,並且由部落婦女執筆的部落 刊物。我們將書寫權全部交給部落婦女,沒有精美的詞彙但卻有他們 最真的聲音與想法。透過書寫讓大家認識山中部落婦女是如何在守護 土地與傳統下一步步走向自給自足之路, 而未來也將更深層的針對部 落經濟自主權、觀光自主權、部落長照、部落兒少與教育青問題等面 向進入探訪與討論。 『只要不離開,土地就會給我們生活的勇氣與和力量』,這是部落婦 女守護土地的信念,當我們離土地與自然太遙遠的時候,自然就忘了 土地可以孕育人類、讓人類活著的道理。 2
高雄市那瑪夏區離平地市區單趟車程約莫二個 小時的距離,上山途中會經過美濃、甲仙、關 山等鄉鎮,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山上相見, 讓部落族人親自為你訴說關於他們的傳統文化 故事。
造窯生事 3
3
造 窯生事 - 土 地 、 傳 統 、 生 態 、 生 活 社團法人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 ( 女窩 ) 總編輯 Apuu Kaaviana 責任編輯 詹怡玲 文字編輯 朱珮甄 林紫函 出版
美術編輯 大樹小河視覺設計 文字 Savo Kaaviana、誽鄔 . 昂艿卡阿妃雅誽、 Apuu Kaaviana、Ibu Istanda、伊斯坦大・阿布、 Usu 、慧如、朱珮甄、袁廷堯 攝影 Apuu Kaaviana、朱珮甄、袁廷堯、吳克己、
達卡努瓦工作站、達卡努瓦文化成長班
深山裡的麵包店 訂購專線:0912-144-093 / 07-670-1847 提供服務:吐司/歐式麵包/部落限定點心 facebook 搜尋:深山裡的麵包店 大地廚房 訂購專線:0912-308-230 提供服務:地方風味餐 ( 須事先預訂 ) 達卡努瓦工作站 連絡電話:07-670-1847 提供服務 - 生態導覽解說
4
本刊物獲二零一五年度行政院文化部『社區總體營造 - 社區刊物』計畫補助
5
5
造窯。生事 – 深山裡的麵包店
文:江梅英 圖:朱珮甄
煙起、凝聚
從小就一直生活在卡那卡那富的文化中,以前因交通不便, 物質非常缺乏,什麼都沒有,每當跟著長輩上山工作,看到有煙 起,就知道有人在燒火,便會想著是不是有人正在煮什麼好吃的 食物。所以,看到煙就會知道部落裡有人,代表有人在這耕耘、 在這生活,也會帶來溫暖。
八八風災後之後回到達卡努瓦,當時一切都混亂、部落因山崩 地裂而荒涼,我們想要持續恢復 To’ ona Tamu(中譯:有老人在的 地方/耆老智慧屋)、把族人找回部落。
由於那個時候 KANAKANAV ( 中譯:卡那卡那富族)尚未正 名,為了找回傳統文化,我們開始嘗試不同的方式讓族人回到部 落。我們先從擇地、開墾復振 KANAKANAV的文化歲時祭儀開始, 恢復小米的耕作 , 再開墾出『Usuru 女人的田』(註 1)、『秘密 雞地』等,邀約留在部落沒有外出的婦女一起加入,讓她們可以 維持生計,也能照顧部落的小孩和長輩。 6
加入新竹泰雅傳統醃肉的 pizza
7
『備災』,是八八風災後回到部落的思 考,恢復耕種可以讓我們在對外道路中斷時 還能自給自足,而透過傳統農作可以讓老人 家的智慧得以延續,小米田或女人的田對我 們來說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凝聚部落族 人情感和延續傳統文化的地方。 其實一直到現在,夜裡或白天如果遇到較 大雨勢時,有些部落老人就會想要來到 To’ ona Tamu,一起起火聊天除去心中的恐懼與不安, 當煙起時就會開始有其他族人陸續來到,一直 到雨小了或天亮了大家才各自回家。 造窯。生事 『願景窯』的出現在預期之外,吳克己老 師(註 2)是重要的幕後推手,他帶領我們走 入歐式麵包烘焙的世界,鼓勵我們運用栽種的 農作做為麵包的食材來源,做出屬於我們自己 部落特色的歐式麵包。吳克己老師甚至把我紀 念外婆的米樂(註 3)做成很特別的法國麵包 , 這真的都是很特別的烘焙經驗。另一方面,我 們也與一樣經歷過八八風災傷害的原民部落有 了不同的連結,像是新竹泰雅的傳統醃肉、嘉 義茶山部落用古法做的蔗糖都成了『願景窯』 窯烤麵包的重要食材來源,當然還有我們自己 8
田地耕種出來的農作也是。
吳客己老師帶領部落婦女學習麵包烘焙
9
9
10
10
我們也思考怎麼樣讓麵包烘焙可以和部落連結,於是開始找使用 安全農法的老人家,跟他們收購南瓜、芋頭等作物,我們也製作待用 麵包回饋到部落老人、孩童,在送麵包探訪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和關心 部落族人的居家生活狀況。 『自助後互助』是這幾年我們慢慢在部落開墾出來的心得,而願 景窯的出現讓我們用一種新的方式和部落溝通與連結。 我們會固定邀請部落老人帶領婦女們進行布農傳統詩歌的吟唱, 讓一些中生代的婦女也可以多認識母語,結束之後再帶領老人家體驗 揉麵糰、做甜甜圈的樂趣。『願景窯』也讓那瑪夏國中的孩子開始嚐 試手做麵包,甚至有孩子因為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麵包而感動落淚 我們希望讓部落的孩子有不同的職能接觸,讓國中生來體驗實作 麵包,啟發他們在一般課業外的興趣,理解到自己是可以有其他選 擇,而不是只有當公務人員或醫生才是唯一的出路。 11
深山裡的麵包店
今年我們用『深山裡的麵包店』名稱正式和大家見面,除了固 定每週二次的開窯做麵包之外,部落課輔班的點心也由我們製作, 對於採用安全農法和安全食材製作而出的麵包,在食安問題嚴重的 今日反而給大家有了安全感。 養雞、種菜,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備災及部落共食,後來我們嘗 試著轉型,試著接觀光客與團體訂單,透過『大地廚房』與『在地 小農』這兩個點,看看有沒有辦法成為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大 地廚房』並不像原住民餐廳,沒有大魚大肉、也沒有固定菜單,我 把來到這裡的觀光客都視為朋友,提供安心、健康、無毒的食材, 收成什麼吃什麼。所以,我們也會傳達我們的理念給朋友,現在越 來越多的客人來自口碑和介紹,也有不少回流的朋友。 八八風災之前,我在農會上班,從來沒有想過現在的生活。這 一路走來,雖然面對很多現實的困難,但我們碰到很多貴人,說實 在收穫比挫折更多。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別人的好意,紮紮實實的 做起來,把學到的東西都帶回部落,和婦女一起學習、謀生,也希 望先從自己做起模範,慢慢捲動更多部落。 12
世界麵包冠軍王鵬傑也是深山裡的 麵包店烘焙指導老師之一
註 1:女人的田,即由女人負責開墾 栽種的農田,以種植 KANAKANAFU 傳統作物為主。 註 2:高雄市莎士比亞烘焙坊創辦 人、台北昂舒巴黎麵包坊歐式麵包 主廚、深山裡的麵包店最高指導 註 3: 米 樂,KANAKANAFU 傳 統 點心 13
造窯。生事 – 願景窯
文:朱珮甄 圖:朱珮甄、吳克己
赤子之心的社會延續 2013 年初春,莎士比亞烘焙坊創辦人吳克己老師與我提到關於社 會回饋的想法,當時因為剛結束往返於那瑪夏一年多的藝術計畫,我 跟吳克己老師提到了那瑪夏達卡努瓦的現況。 八八風災之後外部資源陸續進入,所謂的災區、所謂的那個到不 了的山中部落,許多人在毫無了解的情況下,以自身以為的需求提供 部落資源,但卻甚少人去聽他們說話、去聽他們真正的需要,而這卻 是台灣長期以來面對助人的集體迷思。 在一年多 ( 不算長但密集 ) 往來於部落的經驗裡,我跟吳克己老師 提出『技術輸入』的概念,不再給部落短期計畫和資金,純粹的把烘 焙甚至是造窯技術帶入部落,讓部落可 以朝向自給自足的道路。而造窯則是基 於部落傳統生活形式並且延伸小農耕種 效益,讓安全食材除了可以在大地廚房 (註 1)呈現之外,亦可用於麵包烘焙。
14
在初步與吳克己老師溝通想法後, 他認為技術指導和造窯可執行,但這是 否是部落族人需要的,仍需與部落進一 步溝通。而當我將這樣的想法與思考分 析告訴達卡努瓦工作站站長 Apuu(中 譯:阿布娪)時她開心的說:你怎麼知
道我想要一座窯?你知道嗎?這座位窯的位置 我好久以前就想好了。 2013 年的夏天,在幾次颱風和道路中斷的 威脅下,秋天時『願景窯』蓋好了,造窯的過 程那瑪夏國中校長帶領幾位孩子前來觀摩和協 助,甚至第一次開窯做麵包時也是那瑪夏國中 的孩子們第一個體驗麵包烘焙的。 二年來多來吳克己老師只要一有時間就會上 山進行義務烘焙指導,甚至將 KANAKANAVU 傳統點心放入法國麵包的製作、邀請『深山裡的 麵包店』主廚江大姊前往台北分享部落烘焙歷程 等,吳克己老師謙虛的說:我就只會做麵包、我 也喜歡做麵包,這是我唯一能做的。用赤子之心 把烘焙熱情回饋於社會,這些因著窯而起的一切 全都不在意料之中。 Apuu 說:每天一早從麵包窯燒柴開始,煙起就會有部落老人 家或婦女過來,沒有特別要做什麼,但煙起就讓他們知道這裡有人、 可以陪伴。 我們不知道一座窯能不能改變部落什麼,但至少有了開始、有了 希望,在人助後的自助更是部落婦女正在努力的方向。
(註 1)米樂法國長棍
米樂,是『深山裡的麵包店』主廚 Savo,在『找回外婆記憶』 計畫中試圖尋回的部落傳統點心之一。擅長法國長棍製作的吳 克己老師,將『米樂』放進法國長棍的製作過程中,意外烘焙 出獨特的屬於部落和外婆記憶的歐式麵包。 15
Kanakanavu 的夢 用工藝尋找族群記憶 文、圖:誽鄔 . 昂艿 . 卡阿妃雅誽
重返生命最初記憶的地方 - Takanua 達卡努瓦, 從皮雕創作開始到族服復振, 逐步尋回那早已不復記憶, 甚至不曾被記錄的族群符號、圖騰。
16
開始製作傳統服飾並學習織布技術
過去 KANAKANAVU( 中譯:卡那卡 那富族 ) 被稱為南鄒族。經歷四年多的時 間,部落婦女抱著『把衣服找回來』( 註 1) 的決心,一針一線縫製記憶中的圖騰,
找回族服的過程也開始了卡那卡那富族正 名之路,對於僅剩五百多人的南島族群而 言,KANAKANAVU 是少數中的少數。 從生活創造藝術,用藝術解讀文化 過 去 KANAKANAVU 有 著 把 傳 統 衣 飾陪葬的習俗,因此至近代傳統服飾與圖 騰幾乎消失,『把衣服找回來』的計畫不 只為正名更希望將傳統工藝重現,並留下 珍貴資料做為族群文化延續的重要紀錄。 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我們帶著部 落耆老人家,花十幾個小時的時間,帶著 他們從部落到了台大人類學典藏館以及台 灣博物館,當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服 飾出現在老人家面前時,他們幾乎激動落
17
放置於台大人類學院百年前的 KANAKANAVU 傳統服飾
部落耆老看見傳統服飾激動不已
淚,婦女們則是把握有限的時間,在老師的協助下展開記錄編織工 法與圖騰樣式。 以 KANAKANAVU 女性傳統服飾為例,總共有六件單品,從頭 飾、上衣、肚兜、腰帶、裙子、綁腿,織法各有不同,如肚兜的特 色是,有三條織帶;腰帶部分更特別,難以想像百年前的祖先們早 就有『設計』的觀念。我們在博物館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研究這些 傳統織法,一條布料到底怎麼變成圓筒狀,然後變成一個腰帶,真 的是很特別,這些先人的智慧讓我們猜不透,可是就更確定要想辦 法讓它延續保存,這是藝術圖騰與工藝是最能證明 KANAKANAVU 文化存在的證明。 在這次的過程中我們這也才發現原來 KANAKANAVU 也有織 布,因此學縫衣服之後也要學織布、刺繡,所以蠻多的功課在裡面。 18
KANAKANAVU 傳統衣飾及圖騰 19
從溪流孕育而出的工藝創作之路 在『把衣服找回來』的尋根過程中,我們看見了女人們的 堅定意志。然而," 集結 " 兩個字在現代社會型態當中,是相當 困難的,更何況是以父系為主的族群裡,要集結來自不同家庭、 甚至不同家族別的部落女人,其實除了需要智慧、耐心,更需 要勇氣。 20
那瑪夏是從 Namasia( 卡那卡那富族語 ) 音譯而來, 意指為河流,族人因而將依水而居的重要溪流稱為楠梓仙 溪。開始從事工藝創作時是從皮雕開始,創作過程很希望 將 KANAKANAVU 族的文化與工藝帶入,始終不得其門 而入,但想起我們是依水而居的族群於是螃蟹成了我走入 工藝世界的重要意向。 會希望呈現 KANAKANAVU 的文化意象,過去並沒 有明顯的圖騰或符號可以運用,所以尋找圖騰及建立個人 作品風格,成為了起步時最大的困難,但回頭來看文化其 實是找出圖騰最主要的來源 當皮革工藝、傳統服飾重製與創新同時進行的期間, 我們也嘗試與專業設計師建立合作夥伴,讓傳統服飾延伸 到日常生活並且走上伸展台。2014 年我們在泰雅族人的邀 約下,參加了由雪霸國家公園主辦的一場原住民傳統服飾 展演活動,這是在我們找回 KANAKANAVU 傳統服飾後第 一次參與的服裝發表活動。 我們在低溫的夜裡從那瑪夏一路來到雪霸國家公園, 展演舞台就在森林裡面,這對參與的各原民族群來說都是 ㄧ次全新的體驗,我們也更加確定讓 KANAKANAVU 傳統 服飾是我們此刻很重要很重要的責任。 今 年 KANAKANAVU 也 將 再 次 參 加 雪 霸 國 家 公 園 的原民傳統服飾走秀活動,一年一年的要讓更多人認識 KANAKANAVU。 21
22
雪霸國家公園傳統服飾走秀表演
23
再現 KANAKANAVU 文:Apuu Kaaviana 圖:朱珮甄
KANAKANAVU 在哪裡? KANAKANAVU 族正式被記載於台灣原住民歷史上是在 2014 年 6 月,在這之前,有約莫五十年的時間是消失於原民歷史中, 但消失並不表示不存在。 KANAKANAVU 最早被稱為「曹族」,是由 KANAKANAVU 語中「人」的發音 COU 而來。日治時期,鄒族(音譯:TSOU, 即為鄒族語言中「人「的發音)與 KANAKANAVU 都被納入曹族, 鄒族對此不滿,想要正名。鄒族日後在正名的過程中,音著政經 背景以及族群人數上的優勢,正名過程中 KANAKANAVU 幾乎無 法參與,因此鄒族正名成功之後,KANAKANAVU 自然又成為鄒 族的一部分,並稱之為南鄒族。 24
走向正名之路 其實在 KANAKANAVU 還未正名之前,其語言就已被記錄 在原住民語言認證的項目中。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們明 明有著自己的語言但卻被歸在一個與我們語言不同族群中,好 比你承認客家話但卻不承認有客家人。 正 名 過 程 中 部 落 族 人 的 意 見 也 有 分 歧, 有 些 認 為: KANAKANAVU 的存在是事實,不需要『國家』認可,但也有 耆老認為:KANAKANAVU 的人口數僅剩五百多人(註 1),如 果可以正名成功也算是對祖靈的交代,更重要的是要讓傳統文 化繼續傳承下去。 為了可以更順利 推動正名事務,八八 風災前我們成立了組 織,正名之路還沒踏 穩就遇到八八風災, 當時部落受損嚴重, 老人家甚至一度擔心 KANAKANAVU 會 不 會就在這場天災後被 滅族了(註 2)。 2014 年六月,KANAKANAVU 終於正名成功,但過程受到 許多外界政治力的干預,讓一部分族人不願意再投入族群事務, 要怎麼讓族人們回來面對這些問題,是很大的挑戰。 25
溪流文化運動發起的思考 KANAKANAVU 是被溪流照顧的族群,從溪流而起的文化運動 除了讓達卡努瓦溪有機會恢復到以往豐富的溪流生態之外,在這過 程中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自己延伸知識經濟,讓部落族人在守護溪 流的同時也成為生態知識最重要的傳遞者,生態保住了也讓部落族 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經濟自主權。 那瑪夏目前還是以農業為主,但高單價的經濟作物其實也只是少 數人可以參與(註 3),因此要讓普遍多數人可以達到經濟自治也是 一個很大的課題。在八八風災後我們回到部落推動有機安全農作, 部分我們會收購,部分則是會推薦親友或者來到部落旅行的觀光客 購買,這樣一來即便只是栽種一般農作的小農還是可以慢慢的掌握 自己的經濟自主權。 26
政客眼中的刁民卻意外找回傳統的 Usuru 八八風災後被迫遷村,在沒水沒電的環境下生活,我和部分族 人堅持長期留在部落,政府於是把我們視為刁民。後來我決定要 把早期的傳統作物種回來,一來是備災二來希望透過作物的耕種, 讓災後受到極大傷害的老人家可以在此傳遞傳統耕作知識。持續 耕種三年後,有一天耆老看著田地突然告訴我:這裡很像以前的 Usuru(中譯:女人的田),耆老看到遺忘很久的 Usuru,覺得 很感動。 在 KANAKANAVU 的傳統中,溪流其實是由女性掌管,女人 可以抓螃蟹,山產男性掌管,溪流文化跟女性很有強的連結。因 此不管是 Usuru、傳統工藝或是後來願景窯,其實都是要提昇婦 女的自主權、經濟權,還有女人的在地知識,這在以傳統父系社 會主體下的 KANAKANAVU 其實是不容易的。 去年我們成立了 nanaku 小 舖,只要有團體來到大地廚房 用餐的時候,我們就會請部落 小農當天早上新鮮摘採沒有使 用農藥耕作的作物送到這裡, 除了讓外來遊客可以吃到最新 鮮最安全的食材之外,也為小 農找到銷售的管道(註 4)。 這是一場非典型的抗爭,我們要的是把傳統深耕,這樣的做法 無法配合政府的重建績效,但事實上,部落族人要的不是重建而是 可以持續在部落生活下去、守護傳統領域也守護傳統文化,然而可 惜的是,這樣的心情卻是很多公部門不想了解也不想理解的。 27
把 KANAKANAVU 的傳統活出生命 我們連續三年都受到泰雅族知名設計師的邀請 , 將傳統原住民服 飾經過設計,讓族群特有圖騰不再只是呈現在傳統服飾上。讓傳統 和日常融合是很重要也很值得期待的,就像衣服,不應該只是被展 示或者在部落重要祭典才可以被看到,它(泛指所有傳統文化特色) 應該是可以被活出來並擁有自己生命的。 我 們 現 在 稱 的 那 瑪 夏 在 KANAKANVU 語 中 指 的 就 是 溪 流, Cinapaicu 說過,溪流是過去女人的生活場域,婦女在生活中扮 演的角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期待透過婦女的生活,把 KANAKANAVU 傳統文化體現在台灣社會中,讓更多可以不需要進 入部落也有機會認識 KANAKANAVU,我們期許自己要繼續努力的 堅持下去。
註 1:KANAKANAVU 人口數目前為南島語系族群中人數最少的一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
該族有滅絕之可能提出警告。
註 2:KANAKANAVU 傳統中,有將衣物陪葬的習俗,因此 KANAKANAVU 的傳統服飾幾乎難
尋,由於族群圖騰與衣飾是族群辨識與正名的重要資料,因此正名過程備感艱辛。
註 3:以那瑪夏特有種的水蜜桃來說,一年採收一次,栽種不易且成本高,必須本身已經擁
有相當穩定經濟收益的農家才能栽種。
註 4:從八八風災後至今六年的時間裡,採用有機安全農法的小農從原本的個位數加到二位
28
數。因為栽種的農作有了出路,小農才會願意繼續耕作。還有南瓜,以前種了沒 有人
要吃,現在我們有時會跟小農收購,現在有二十幾位老人開始種南瓜而且是自然農法。
2015 年前往塔吉克共同討論氣候變遷下的原住民生活
29
30
31
部落婦女的日常 女人的田『傳統農作的復耕』 口述:Usu、慧如 文字整理:王紫菡
32
小農日記 ( 一 ) -女人的田 / Usu 關於小米田 八八水災之後,阿布娪帶著大家開 始在達卡努瓦的 To´ ona Tamu 開墾,一 年多後,才由我來接手。那個時候,因 為我的孩子還很小、爸媽也在部落,我 想回到部落,所以開始了耕作的生活。 用耕作來傳承部落文化 小時候我曾經和爸爸一起種過小 米、玉米及木薯,所以對耕作並不陌生。 對我來說,耕作很重要,是一種傳承。 就拿小米來說好了,有段時間,南部的 部落都不種小米了,自己的部落也是如 此。為了我們的耆老,也為了讓其他的 人看到我們還有小米田,我覺得,這個 文化不應該讓它流失,Usuuru(譯:女 人的田地)就是有這樣的理念。 現在,Usuuru 裡種著玉米、木薯、 葛鬱金、芋頭、甘蔗、南瓜、山地豆、 絲瓜、月桃、刺蔥、鳳梨、過貓,鳳紅 菜、皇宮菜、好幾種香蕉、冬天再種其 他的蔬菜,其實這些作物都是那瑪夏的 傳統作物。每一年、每一年,都會重複 種,這是為了讓傳統留下來,絕對不能 讓它斷掉。 33
等到一月的時候,小米田開始播種,我們會請來耆老帶 領祈福儀式,希望祖靈能夠祝福我們的小米順利收成;平時, 我們也會讓文化成長班的孩子來到 To´ ona Tamu,教孩子們 認識作物。這些農作也是大地廚房主要的食材來源,我們讓 來到達卡努瓦的遊客憑藉著這些食材認識部落,我們也靠著 這些作物,讓部落的老人、婦女、小孩都能在一起。 有機安全農法的傳統農作復耕 除了傳承之外,我們的作物都是有機、無毒的,先前, 我們向苗栗的羅傳道學習做堆肥、蘇力菌、酵素。像是堆肥, 用的是友人提供的鹿糞,混入米糠,然後去山裡採不同枯葉 的菌種,做出來的堆肥就可以在整地的時候跟土壤混在一起; 酵素也是很天然的,用芒果、梅子、竹筍等蔬菜水果,放在 甕裡,用黑糖發酵,做出來的酵素人可以喝,剩下的渣渣就 可以拿來當肥料。我發現用了酵素之後,植物的葉子真的長 得比較好;還有一種叫蘇力菌,是天然的殺蟲劑,雖然說用 了完全沒有蟲是騙人的,但蟲害真的改善很多。 我一直很想鼓勵部落的族人,不要噴藥,我很想把這 些有機的技術帶給部落,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帶動族人。現 在 也 只 好 慢 慢 來, 先 從 To´ ona Tamu 的 工 作 人 員, 一 點 一點開始做。
34
35
我想待在部落繼續做下去 我接下 Usuuru 其實也已經五、六年了,每天的 生活是滿滿滿!不過日子也很規律。夏天的時候, 早上七點就會進到田裡,否則接近正午的太陽實在太 大,彎著腰在工作,就像背著太陽在工作一樣,曬到頭昏眼 花、背部快脫皮。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女兒曾經把我耕作的樣子「畫」 下來,她畫著我拿著鋤頭耕田的身影,這張畫後來還得了獎,能被 孩子看見,其實非常的感動。 雖然耕作有困難、有辛苦,但我還是得到很多成就感,尤其當看 到這些作物都長得很好的時候。所以,我想待在部落,繼續做下去。
36
小農日記 ( 二 ) - 祕密花園 / 慧如 種 玫 瑰 是「 大 量 的 水 + 自 然 堆 肥 + 一棵一棵的照顧」 因緣際會之下,我們開始接觸了玫瑰花的栽種 體驗,這對部落來說是全新的開始,沒有耆老可 以交我們,一切都只能看著天氣氣候的變化,自 己去摸索栽種的秘訣。 玫瑰是需要小心呵護的,因為夏天怕太熱,我 們團隊想盡辦法找了一些資源和朋友,才順利的 開墾出一區適合玫瑰生長的土地,接著又搭起了 棚架,這和女人的田栽種的經驗完全不同。 秘密花園之前大概種了 1000 多棵的玫瑰, 我覺 得種玫瑰其實很單純,最重要的就是水和堆肥。玫瑰 很吃水,就盡量澆。我們都用自己接山泉水,有時候 颱風天或下大雨。水管會被沖斷,或是缺水的時候我 們婦女就要自己扛著水管,上珊重新找水源。 另一個重點,就是用我們自己製作的有機堆 肥,一開始也以為農藥要下很多,玫瑰才會開得 漂亮,但完全不是這樣!我們用了米糠,還有特 地從山下運來的鹿糞,然後我們還要到深山裡不 同地點,採集各種爛掉的葉子。之後我們把這些 爛葉泡水,上面會浮出一層白白的東西,就是菌 種。我們用菌種做出肥料,用了之後土地變得很 肥沃。 37
友善耕作,土地會給你很多 為了不讓風雨打掉花苞,我們有架蓬子保護玫瑰, 但平日還是要一棵一棵的照顧這些小小的花苞。因為有 蟲,但我們不用農藥,大多時候會噴工研醋,或者就直 接用手把這些毛毛蟲抓下來,很好玩的是,到了花季, 很多小鳥都會跑到蓬子裡面幫忙吃掉害蟲。 玫瑰花季大概兩、三個月一次,夏天花苞數量很多, 冬天就比較少。花開的時候,我們採下整朵玫瑰,馬上冷 藏。我們會做玫瑰餅乾,做餅乾的時候才把花瓣一片一片 剝下來,洗一洗、切一切之後,就可以放在餅乾裡面,餅 乾變得很香。另外也會把花瓣放在小米酒裡面,味道也是 很好。 要把玫瑰種好,就是要用最簡單的方式照顧,過程當 然很熱、很辛苦。不過,每次看從那麼小的花苗,一直到 每一朵盛開,而且還開得這麼漂亮,就很像看到自己的小 孩長大了,要把花送去宅配還真的會很捨不得呢。 目前我們已經沒有栽種玫瑰了,但這次的經驗讓我們 收穫很多,不管是在栽種經驗和知識上的獲取,包括與其 他人的合作上,我們都有了全新的視野與獲得。
38
39
部落婦女的日常 女人的護『傳統文化的延續』 文:伊布 . 伊斯坦大、阿布 . 伊斯坦大 圖:達卡努瓦成長班、朱珮甄
40
部落老人家帶領小朋友製作傳統趕鳥器
孩子是部落的縮影,孩子好部落就會好~ 小 Ibi,自幼成長在母親受暴的家庭中,父、 母親利用酗酒來逃避生計及受暴壓力,莫拉克 災後一年,不幸因此先後過世;父母親長期在 外工作、個性內向不擅與他人互動的 Dahi,進 入成長班後透過母語戲劇的演出,開始藉由肢 體表演找到自信。無論是小 Ibi 或 Dahi 他們都 是典型的部落孩子。 達卡努瓦文化成長班成立至今十四年的時 間裡,陪伴了超過五百位部落的孩子。由於達卡 努瓦的孩子高中之後都必須離開部落求學,但隨 著年紀的成長,許多孩子後來也成為成長班的課 輔老師,讓成長班不僅是陪伴孩子長大的地方, 更成為部落年輕種子老師的培育空間。 孩子們其實就是部落的縮影,不管孩子有沒 有進來這個文化成長班,我們都會把部落的孩子 當成自己的孩子,所以部落孩子能成長及改變, 這都是非常值得高興的。
41
婦女與耆老改寫『當老師』的定義~ 由於部落務農的人很多,家長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大人到都 市工作,照顧與陪伴部落的孩子就成了文化成長班很重要的責任。 讓孩子聚集在一個舒服、安全的空間寫作業。我們也為孩子提供文 化傳承、多元智能、人際互動的機會。至於在孩子的課業,則是和 校方分工的結果,課業交給學校,我們則陪伴孩子完成功課。 八八風災之後部落耆老消逝的速度極快,對於卡那卡那富族或 布農族來說,文化的傳承也是在跟時間賽跑,因為耆老是部落最重 要的老師。 達卡努瓦文化成長班的成立讓部落族人有機會可以成為老師, 對部落的我們來說願意分享智慧、技能、知識的人就可以當老師。 耆老最拿手的傳統文化、婦女的手工技藝、務農的技術,透過學校 以外的課程,陪伴彼此成長。 傳統父系社會之下,婦女的守護與困境 在以父系為主的部落社會中,女性、婦女始終 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而耆老代表的是族群智慧 與文化的傳承者,於是他們自然成為文化成長班 重要的守護者,在建立部落共同照顧支持網絡的 概念下,從集體的跨族群文化認同(卡那卡那富 族與布農族)課程,讓成長班也能成為在地推 動傳承文化的推動者,這也是成長班歷經十多 的婦女 落事務 參與部 家庭 時照顧 可以同
年摸索而出的方向。
但在陪伴幾年後孩子們陸續離開部落求學時亦會有環境與課 42
藝術家優席夫帶領部落孩童進行藝術創作
業上適應的問題,遠在部落的我們無法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是 一種很無奈和無力甚至是挫折感,因此近年我們也努力和平地原 住民婦女組織或者其他相關組織尋求合作的可能,來陪伴剛離開 部落的孩子們。 婦女的學習與成長班的日後~ 對原民婦女來說因著文化成長班的 成立而增加了與公部門或其他民間組織 的聯繫文,許多的主題計畫都需要提報 規劃案與成果報告,文字書寫與溝通方式 是婦女們這些年在文化成長班中很重要的
度
參與一年一
共同 AKANAVU 三代 KAN 栽種儀式 重要的小米
學習,原住民的思考邏輯與溝通方式,的 確與公部門和主流社會不太一樣,繁瑣的行政工作對部落婦女來 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工作負荷和考驗。 可是每次看到孩子們在成長班的學習和獲得都是那麼的扎實 和開心,我們就會繼續努力在部落守護這些孩子,讓他們以後離 開部落的時候都能記得家鄉的故事,以後族群文化也是要依靠他 們一帶一代傳下去。 43
Takanua、Namaxia,Kanakanavu 是溪流的族群 文:Apuu Kaaviana 圖:朱珮甄、吳克己
44
傳說中,祖靈走過的地方就稱之為 TAKANUA,因 為早期老人家們會沿著溪流往上游走,我們就把這處 溪流稱之為 TAKANUA。而那瑪夏在 KANAKANAVU 的 語 言 中 唸 Namaxia, 也 是 溪 流 的 意 思, 因 此 KANAKANAVU 也稱之為溪流的族群。 KANAKANAVU 是父系社會,男人打獵女人會 待在家種田或者到溪邊翻石頭找蝦子螃蟹當餐點, 所以其實溪流對 KANAKANAVU 婦女來說也是一個 很重要的生活場域。 小時候都會跟著外公外婆來到達卡努瓦溪,那 時候的溪流是安靜的、是低調的,這樣的環境影響著 KANAKANAVU 的文化,就像我們在米貢祭上聽到的 許多傳統歌曲,都是比較低沉、起伏不大的音律。可
45
是隨著氣候的變化,現在的溪流動不動 就怒吼而且渾濁,也好像經歷了許多社 會變遷的 KANAKANAVU 人,大家有時 也會顯得燥動和不安。 到溪裡一定會跟著老人家一起蹲下 來小抓蝦抓螃蟹,小時候不知道螃蟹會咬 人,有一次被螃蟹咬了之後大哭,還會 被大人斥責太吵(破壞了溪流的安靜)。 以前大人不會告訴你到溪邊要注意什麼 事情,因為那個環境對他們來說太熟悉 了,小孩子就只好從被咬開始認識溪流、 接收傳統。 因為溪水乾淨,所以溪裡的蝦子和 螃蟹都可以直接生吃,味道相當甜美。 另外溪中還有一種藻類叫做 GUNUN, 它必須生長在非常乾淨的溪流中,與蝦 子和螃蟹一起煮湯喝,非常鮮美。只是, 這些蝦子、螃蟹和 GUNUN 隨著自然環 境的被破壞早就已經不見蹤影了。
46
47
原住民國際網路 氣候變遷與文化遺產會議 原住民國際網絡- 圖 / 文:Kaaviana Apuu
氣候變遷與文化遺產會議
2015 九 月, 我 與 台 灣 原 民 團 隊來到位在遙遠國度的塔吉克共和 國。塔吉克族是中亞一支古老的民 族,而近年全球原住民族在面對氣 候變遷下,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環 境都有了不同的變化,因而開始了 跨國與跨族的交流。 從台灣出發經過十四個小時的 飛 行, 我 們 穿 越 帕 米 爾 高 原 到 達 Tugoz 社區,在傳統靈性房屋進行 交流分享會。 因 應 全 球 氣 候 變 遷 的 挑 戰 與 適 應, 在 Dushanbe 訂立「Tugoz 宣言」,傳遞『族群、 性別、參與、連結』的實踐。 踏上他國原住民土地,迎接的是台灣地 圖,開心 !! 我們私下稱這位有力量的原住民農 夫為-台灣老爹。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