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1
免 費 派 發
April 2014 二零一四年四月
旺角街頭
驅逐文化 自生自滅
專訪 呂秉權 真相守護者
3
專題 -
9 13
旺角街頭
8 驅逐文化 自生自滅 人物專訪
12
呂秉權 真相守護者
招稿 談.自由
恒生管理學院學生會 第三屆新聞及傳播學系系會 幹事會承傳出版 地址 香港新界沙田小瀝源行善里 編輯 梁杰華 記者 梁杰華 王思淳 孫惠麗 陳穎儀 朱巧妍 美術 陳嘉欣 陳穎儀
發行量:500份
1
免費派發
陌生的
自由
自由一詞,甚為抽象。 其難以觸摸的程度,不遜於無色無味無嗅的空氣:存在時不為人所 察覺,失去時便命喪黃泉。人無空氣不生,無自由不活。未曾聽 說過普通人要為呼吸空氣而日思夜想的設法打拼,因為自由乃人 之根本,何需大聲疾呼、絕食抗議、遊行示威汲汲爭取?可能就 如法國哲學家盧梭《社會契約論》開首所言︰「人生而自由,卻 無處不在枷鎖之中。」社會、權力、金錢使人跟生而有之的自由 愈走愈遠,自由亦變得陌生,人經已記不起如何運用這種自有永 有的東西。 自由理該捍衛,毋庸爭取,與生俱來的,自不必搖尾乞憐、求人 施捨。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我們該想想如何捍衛自由。第一屆幹 事會「薪民」出版的《主場!NO SILENCE》正想突圍而出,建立完 全屬於學生的自由平台,以沒有禁令作為刊物方針,打破沉默、 發揮創意,捍衛言論自由。雖然《主場!NO SILENCE》只曾短暫出 版,但其鼓勵學生關心社會,踴躍發聲的宗旨,定能繼續宏揚。 《自由社》取「自由」為名,結集一眾新傳系同學的力量,集腋 成裘,踐分「自由」之實。《自由社》將探討社會中的大小事, 喚起學生對現實的關注。自由是人的基礎,對自由漠不關心將慢 慢失去自我。「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此短短八個字在筆者腦 中縈繞不去,但願未來的香港在將來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香港。
刻下,該是一個自由的年代。
2
驅逐文化 自生自滅 旺角西洋菜街遭「殺街」將近三個月,過往那裡是 一眾街頭藝人、表演者賴以生存的舞台。可能在一 般人眼中,阻街、噪音、滋擾幾乎都跟旺角街頭表 演者不可分割。然而,西洋菜街在星期一至五恢復 通車後,街頭表演所帶來的問題是否已經根治?還 是政府只「眼不見為淨」,縮短行人專用區開放時 間以堵悠悠眾口,實質欠缺規劃以推動街頭文化?
3
陳雲認為人情 試驗的方 法不公平,窒 礙文化 發展。
社會的 香港街頭文化曾經度過輝煌年 代,如七、八年代上環大笪地 以及廟街夜市,均有「平民夜 總會」之稱,在社區中發揮娛 樂消遣的角色。不論江湖賣 藝、小販、歌手、觀眾等都在 附近居住,基於互相認識,能 夠在人情試驗中協調相處方 法,遇爭拗時私下調和解決。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文 化評論人陳雲認為,八、九十 年代後香港社區開始解體。由 於大部分人都已經脫離自己 的社區,再容不下「大笪地 式」的娛樂,「人不再沿著街 道來購物,而是走入大商場, 開始覺得與自己無關的這種社 會娛樂是滋擾」。而解散市政
NNON」之稱 威哥有「旺角JOHN LE 譽滿西洋菜街。
局更加速了社區精神的消逝, 居民街坊沒有自理能力,凡事 依靠警察,「以前街坊委員會 與市政局議員會調停介入,政 府很少直接執法,處理權交還 予民眾」。市區文化發展上 再沒有明確、有系統的管理方 針,猶如一盞明燈的熄滅。 油尖旺區議會轄下交通運輸委 員會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 一日的會議中,動議政府縮減 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的實施 日數。基於附近商戶、居民 投訴連連,不再需要街頭表演 等免費廣告。陳雲認為「自由 行旅客開始大量到來購物, 無須迂迴曲折的方式吸引人 來,商舖開始趕客」。在二零 一二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三年 十月期間,旺角警區共收到1 111宗行人專區的噪音投訴, 當中790宗屬於歌聲投訴。
4
旺角再現 昔日「平民夜 總會
」風貌
猛虎不及 旺角街頭表演正是昔日社區精 神的重現,在西洋菜街表演懷 舊金曲的3L樂隊主音阿LAM 表示,「以前那些易拉架仔( 電訊公司推銷員),說霸佔了 他們做生意的地方」,經常遭 人騷擾或驅趕。其後樂迷人數 日漸增多,人多勢眾才避免別 人滋擾。阿LAM笑說曾經因 嘈音收到投訴,「警察來到 驅趕,差不多造成暴動」。 然而,新進駐西洋菜街而欠 缺歌迷基礎的表演者,則往 往會被「迫遷」到旺角以外 的地方。行人專用區內,不 同使用者看似和睦共存,自 成規律,現實卻是有眾多表 演者難以立足,困難重重。
5
非旺角不可? 早在二零一零年七月,康樂 及文化事務署推出「開放舞 台」試驗計劃,選擇了香港文 化中心、沙田大會堂以及葵 青劇場的露天廣場作為「開 放舞台」,目的是「讓表演 者有機會一展才華,而市民 亦可寫意舒適地欣賞表演藝 術」。而經署方檢討後,因 為人流偏低,現時只保留沙 田大會堂繼續用作「開放舞 台」。有街頭表演的支持者 表示,這樣與「發配邊疆」 無異,加上申請手續繁複, 只淪為形式化的場地開放。 「在(西洋)菜街表演多聽眾,是 行人的聚腳點。」3L樂隊曾到 赤柱、銅鑼灣等地區表演,最 後兜兜轉轉還是返回旺角。旺 角行人專用區的意義,不僅是
樂隊主音 阿 始終回到 LAM兜兜轉轉 西洋菜街 表演
街頭表演者的舞台,更是聽眾 交流、聯誼的地方。西洋菜 街聚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樂 迷,閒時會組織私人活動如聯 歡會及旅行,核心成員更多 達七十人。演唱懷舊英文金 曲的阿LAM笑稱大部分樂迷 都是「50後」的一群,「他 們幾乎都上了年紀,酒廊、 歌廳又經已息微」有歌迷來 自東涌、天水圍,但仍風雨 不改支持3L,每次三小時的 表演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
示,「殺 樂迷紛紛表 了他們的 殺 街」等同扼 糧 食 精神
置,這種情況需要依靠政府 作調整。」而要調整,須先 以試驗形式不斷嘗試各類藝 術表演。其次要有民主制度 的出現,「用理性方法來管 治,挑戰傳統不合理的事。」
針對香港街頭表演的文化政 策,陳雲提出「甄選」的概 念。事實上,外國的街頭表演 會經過甄選,由市議會或一些 藝術委員會成員聽過表演後, 方讓他們在街頭進行數日或長 期表演。「一定要甄選,什麼 開放藝術場地 標準也好,先試一試」,陳雲 收緊表演準則 強調甄選制度可以令街頭表演 阿 L A M 說 樂 隊 在 西 洋 菜 街 者遵守表演規章。如此方能達 表 演 沒 有 固 定 「 地 盤 」 , 演 致做到有效管理,減少爭執, 出 位 置 都 需 要 表 演 者 互 相 協 「這樣公平一些,不是以先到 調 。 縰 觀 香 港 文 化 的 現 況 , 先得的方法霸佔位置」。他認 陳雲覺得政府需要有完備的 為可由藝術界專業人士組成 文化政策,「這種情況不健 評審委員會,透過篩選發准 康,傳統藝術霸佔了較好的位 許 證 , 繼 而 適 時 再 作 評 核 。
6
提供場 驗計劃只 配套。 試 台 舞 開放 人流 考慮周邊 地,未有
甄選制度 可 不讓街頭 使繪畫等手藝同樣 歌手壟斷 分一杯羹
局網站)
載自藝發
(圖片轉
以西九大戲棚為例,作為文 化區最受歡迎的旗艦節目, 試圖將粵劇重新包裝改走高 雅路線。將大戲棚建在西 西九文化區可謂政府文化管理 九 龍 海 濱 長 廊 , 陳 雲 指 出 的佼佼者,立法會曾撥款逾二 這 無 疑 是 一 種 脫 離 社 區 的 做 百億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法,「戲棚不再在樓下的球 當局於文化區中亦舉辦一系 場,要交通接駁。只是吹吹 列文化藝術活動,如西九大 海風,扮玩社區藝術」。他 戲棚等,奈何成效不彰。其 建議當局舉辦活動該持之以 中因由與西九管理局安排失 恆,不應「一做完就散」, 當,脫離社區藝術不無關係。 從 而 建 立 一 群 熟 悉 的 觀 眾 。 現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 總裁連納智為澳洲人,曾擔 任雪梨歌劇院總監,「管理 局 主 席 由 外 國 專 家 擔 任 , 其 現時本地街頭較受歡迎的表演 背 景 和 資 歷 令 市 民 無 法 跟 他 節目,大都以懷舊金曲為主, 平 等 對 話 。 」 陳 雲 質 疑 曾 管 尤其一群擁有眾多街頭支持者 理倫敦、雪梨的專家經驗是 的老牌樂手。表演者各佔一 否適用於香港,「在美國、日 方,成為西洋菜街的標誌。甄 本、台灣等地都不會請外國人 選、發牌制度可能是其中一個 擔當重要委員會的主席。」 解決街頭演出問題的選擇。
離地的藝術
甄選成討論平台
7
欠缺觀眾基礎 」 難以打進旺角的「地盤 健全的牌照制度創造平等的競 爭平台,亦增加街頭表演的 多樣性。在台灣,各地縣市均 有實施《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 動許可辦法》,表演藝術類包 括戲劇、默劇、歌唱、民俗 技藝或現場創作如繪畫、雕 塑、環境藝術、影像錄製及攝 影等,都享有其展示空間。 條例規定匯集體學者專家、 相關人士及機關代表之審查 委員會,必要時得通知申請人 或申請團體於指定場所解說、 示範或表演,審查經通過後, 再發出有限期的街頭藝人證。 保持原區發展並使街頭表演制 度化,或有望保留社區精神 並減少紛爭。噪音滋擾是街頭 文化的一大障礙,不少表演 者亦深明附近居民的苦況。 阿LAM坦言居民亦承受很大 的精神壓力,「來說句公道
話,我到過苦主家,聲浪之 大的確相當困擾」。基於不 同持分者的利益,甄選制度宜 加入各方意見,以訂立客觀標 準。陳雲倡議那些年青表演團 體向區議會施壓,公正地處理 公共場地分配問題,「Audition(甄選)就最公正,可以減 少紛爭,商舖及樓上居民均可 參與評審,表達噪音過大的問 題,互相制衡達致雙贏」。 政府在社區推廣藝術,但計劃 欠缺咨詢,政策離地。不切 身處地從表演者角度出發,只 求交代而敷衍了事,計劃便無 法達致預期效果。街頭表演者 要面對的,終究是觀眾。制定 評審架構,甚至開放討論讓 普羅大眾參與,至關重要。
8
「
呂真 相 秉 守 權護 者
“ 9
「駐北京記者呂秉權報導」,這把熟悉的 聲音,伴著筆者成長。看著坐在浸會大學 新聞系講師辦公室的呂秉權,彷彿與多年 前,在電視上看到的臉孔沒大分別,而歲 月只為他添了一份敦厚穩重。縱橫新聞界 多年,曾擔任香港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的 中國組記者。這位跑中國新聞的專家,毅 然放下記者的工作,執起教鞭,最近更當 上獨立評論人協會的創會成員,換個方式 監察社會。
」
”
」
「做賊MODE」 的內地採訪生涯
眾所周知,內地對新聞管制甚 嚴。吕秉權不諱言,在國內採 訪敏感新聞,過程艱巨, 常面 對打壓。因為平常所處理的, 大多是中共不願公眾知悉的事 件,包括打壓人權、天災人 禍、官員貪污瀆職等問題。 回想起09年調查譚作人案時, 呂曾試過遭公安以藏毒之名追 捕,逾百人封鎖酒店,幸好最 後成功從地道逃脫,並完成採 訪。採訪路途雖然驚險,當中 亦不乏笑話。他有一次在福建 調查人蛇案時被捕,糾纒良 久,被盤問時指自己根本不知 就裡,「是我老闆邵逸夫指派 我的」,笑說到內地採訪少不 了軟硬兼施。 遊走於龍潭虎穴之間,求生技 倆必不可少。「在內地工作, 為人要低調不起眼,最好看似 大陸人,徹底融入社群。」亦 要具備危機意識,無時無刻準 備面對突發情況。例如有時採 訪數分鐘已有人上門捉拿,故 要計劃好逃生路線,儘量拖延 時間,並藏好錄音帶,邊走邊 傳送資料。「跟做賊差不多。 」吕苦笑。表面在暗,實際在 明,現實何其諷刺。
制度
也 是
豆腐渣
呂多年來在神州各處飽歷風 雨,論最刻骨銘心的一次體 驗,要數08年調查四川大地震 豆腐渣工程案。他親眼目睹遍 地屍骸,建築物崩塌之慘況。 找來工程師檢驗,證實是豆腐 渣工程。官方起初承諾徹查事 件,追究責任,後來卻出爾反 爾,反過來打壓受害者家長, 有的家長更被打至流產。 「不僅災區有豆腐渣工程,連 整個官僚制度也是豆腐渣」, 呂秉權全程陪伴受害家長,深 感悲慟,慨嘆「制度豆腐渣」 包庇了惡事做盡的人。
10
傳道 授業 解惑 以前當中國組記者時,長年離 家:「最長試過離開香港半年至 九個月。」自第二名小孩出生 後,為了家庭,呂秉權選擇以 教師的身份,教育下一代的新 聞工作者,培育更多的「呂秉 權」。 呂坦言,「現在的新聞系學生 雖關心時事,但警惕不足,視 野較為狹窄。對新聞業界受衝 擊等問題,學生都以旁觀者的 角度看待。」作為教師,他希 望可以把業界的想法和學校的 理論結合,啟發學生思考,「 不能硬把書本內容全部塞進學 生的腦袋」,應當培養學生對 新聞工作的熱誠和承擔。
11
「每個崗位
」
都有其天職
退下火線,轉執教鞕。呂目前 在浸會大學擔任講師,在新聞 界的角色亦有所轉變。 踏進業界、學界、評論界,在 前線崗位,呂秉權但求依專業 判斷寫出事實,將「一份硬淨 的稿」送往採訪主任及編輯, 主動出擊發掘真相。而現在 則更著重將過往工作經驗跟書 本理論結合,向學生呈現較全 面的新聞界。身為獨立評論人 協會的創會成員,評論人的身 份則讓他重整過往經歷。「先 前累積了很多經驗,未曾有機 會沉澱深思」,如今將自己抽 離,旁觀者清。 都說讀歷史者可洞悉世情, 因 為儘管世代變遷, 人仍會犯下 同樣錯誤。「我面對的很多事, 亦會重複發生。例如內地赤裸 干預新聞自由的情況。」憶述 09年六四二十周年,國務院新 聞辦負責人向呂秉權表明不希 望有線播放維園燭光集會。與 大陸官員面對面交手,所見所 聞,從前報導不會細說。現在 則可以從自己擅長,其他人又 較少考量的角度,以獨立身份 發聲。
「
禁言之風 吹到香港
香港學生要 快點
」
醒
近日打開電視、報紙,頻頻報 導多名傳媒人遇襲受傷之事。 連串事件如劉進圖被斬及被調 職、多份報刊被抽廣告、李慧 玲被炒、練乙錚遭刪稿等等, 呂秉權對此顯得甚為憂心,「 縱觀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備 受打壓,更是自回歸以來最為 嚴重,預料將會更惡化」。
面對言論自由收縮的前景,呂 秉權認為學生都應該站出來。 「每逢社會面對大是大非及時 代衝擊,學生的角色應當站在 前線。」在台灣反服貿一事 中,呂秉權道出大學生在各大 社會運動的領頭作用,尤其是 新傳系同學。「若新聞系學生 不站出來,一般市民更加不會 走出來」,強調不管是任何形 採訪內地新聞可謂「老行尊」 式的參與,改變就是從一些微 ,呂秉權直言基於習近平上台 不足道的地方開始。 後,「內地意識形態左轉,激 起輿論鬥爭,直接影響香港」 談到新聞界青黃不接的問題, 。他指中央定下輿論大方向, 呂秉權並不擔心愈來愈少年輕 實行「守土負責,守土有責」 人入行,反更深信不乏「有心 ,出現「寧願做多不做少」的 人」。在採訪期間面對種種挑 情況。以前的打壓較為零零散 戰,看到國家進步及發展帶來 散,現在打擊面變得廣泛,針 的問題,比起讀國民教育科更 對敢言的人士及刊物。 貼近民情。呂秉權更語重心長 的勉勵學生,「揀得讀記者就 要有正義感」。
「有難關,才有價值」,也
許就是他跑了多年內地新聞的 原因吧!
12
招 稿
13
o m o d e e r on F o d e e r F n io t ia c o s s A f p reedom o S f o m o d e e r F e ic o F edom of Ch n io in p O f o m o d e e r F e f the Press r F ly b m e s s A f o m o d Free d press 恒生管理學院學生會 e e r F n io g li e R f o m 第三屆新聞及傳播學系 o d e e ation Fre系會幹事會承傳 h t f o m o d e e r F h c e e p edom of S s s e r p x E f o m o d e e r F n of Opinion io t ia c o s s A f o m o d e e r F ly b m e s e s e r F e ic o h C f o m o d e e r f eligion F o m o d e e r F s s e r P e h t b reedom of m e s s A f o m o d e e r F s of Expres F n io g li e R f o m o d e e r F m o Association d e e r F h c e e p S f o m ce Freedo dom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