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nec's Portfolio

Page 1

薄膜之間 Between My Membrane

傅思瑜 Fennec Fu


Foreword 您好,我畢業於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視覺傳達設計組,本所老師很重視學生的獨特 性,並訓練學生擁有獨立思考、良好自我管理 與執行實踐的能力,教學方式從藝術設計的本 質探討出發,並不會限制學生各自的發展性。 因此對我而言,設計是沒有侷限性的,就學期 間,不僅是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建築、 音樂、攝影等等方面,也都是我相當感興趣並 涉略的領域,人不應該限制自己一定是什麼, 我喜歡設計,它是一種可以感動人心、觸發情 感且讓生活更美好的方式,即使要花一輩子, 我也會繼續做下去!

想法總像曙光般蹦出來!


Index

Inside 穿上距離的膨度/Putting On The Swollen Distance 關於思考/About Thinking 沈澱/Deposition 工作坊經驗/Experience Of Workshops

Outside 台東美術館導覽視覺設計/Taitung Museum Navigation Design 考古存摺展覽規劃設計/Archaeology Books Exhibition Design 大洋之舟視覺導引設計/Vaka Moana Navigation Visual Design 字形動畫設計/Typography Animaiton Design


穿上距離的膨度/ Putting On The Swollen Distance 這是2010年畢業論文之系列創作,以「距離」為主題所作出的自我對話 與探討,是心理層面的,而非量化的理性距離,藉此來表達人與人間既緊密 又疏離的關係。創作動機是從群聚現象的觀察開始,並應用集論的概念,直 接推衍到生活中人與人間多種複雜的交互關係並予以分類,並以旁觀者的姿 態省視自己在每個不同的生活圈中,是如何應對或拒絕連結。人與人間關係 的變動,無論是在公共空間,或是縮小到個人空間,甚至是親密距離,都是 多變且沒有規則的軌跡。選擇以服裝的形式來創作,其考量重點於服裝是外 觀的一部份,是任何連結於身上且具體可見或物質化的物件,它具有以非語 言的溝通方式將心中特定的意念具體化之特色,因此將它做為內在情緒膨 度延伸的創作媒材。在創作的過程中,從關鍵字聯想乃至形態的演變到最後 成品的發表規劃,皆以「圓」為所有表現形態的依歸。而在實驗發想的過程 裡,從立體造形的探索、支撐結構的應用到新材質的衍生,「紙」則扮演著 不可忽視的角色,它不但好取得且易發揮,是造型初探的好材料。藉由本次 創作反芻過往並帶出新生的體會,對於創作者而言,人與人間的距離,將會 是人生中不斷形變的課題,永遠不會暫停或止歇。

1

Complement: no relationship? I just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

2

Union: All in one,what I am therefore you are...then we...

3

Intersection: How close between us?

1

3

2


群聚現象/ Sets of Human-Being 觀察著人與人間的相處,其實總是會出現多種不同的小團體,而將自我 放置在所認屬的小圈圈中,是充滿安全感且穩定的。以旁觀者省視人們在都 市中相互交流的狀況,引發一連串「群集」概念的發想。

人與人間微妙的距離,是種態度的延伸, 直覺地想將人體之外直接貼附上這些情緒的膨 度,而態度於身體上的延伸,很直接的聯想便 是服裝-以直接穿著於身上的方式做為關係媒 介,展現每個階段的狀態與樣態變化,彷如人 的第二層皮膚般,超越人體並與空間做交流, 想進一步表達並紀錄它們,並將自我的生活體 驗注入之中。

5


關鍵字發想/ Thinking Of Keywords 創作的初始,思考著如何將這段生活歷程真誠的表達,到底在意的是什 麼?於是在便條紙上,以關鍵字根,循序漸進地將內心思考關心的要點都紀 錄下來並加以分類,交織呈現出一連串的想法脈絡。


接著把範圍再縮小,把更重要的關鍵字獨立出來!

7


4, 5 6

概念發想過程 構想訂立 4

藉由關鍵字,統整後確立了本次創作方向,將以人可穿戴的服裝形式產 出約三個系列的作品,把人與人之間很隱微的距離感受拉出,這層距離感, 包含著人的情緒、想法、慾望、認同感之延伸,並以「開放(Open)」與「關 閉(Close)」兩對比狀態放在同一件服裝上做創意的發想,表現出情緒或態 度的反差。思考著這些觸及內心的字眼:人與人間的關係/親密感/與人保 持距離/人生低潮/遠近/球狀/可拆解/縮小封閉/膜般的膨脹/印象深 刻的,用筆將關鍵事物連結,直覺地畫出了一張服裝在人身上變化的流動概 念,做為所有創作的正式開端:一個人身上有一層厚厚的硬殼→打開硬殼→ 自體防護機制開啓→膨脹→想辦法靠近,嘗試很多種方法→破壞這層隔閡→ 回復原本的形態→變得更加親密與靠近。所有的創作系列,都會以這樣的概 念貫穿,表達出我和人群間曾經遭遇到且關鍵的問題。

5

6


9


關於距離/ About the Distance 這是一種變動狀態的關係,潛伏於人與人間,微妙於人類總是探索著如 何令自己處在一個理想的狀態。所謂理想,應是最符合自己的想法形式,順 應著當時的心理、環境、對象物而生。以服裝形態將距離感實體化,呈現三 個小主題:「保護球」、「交集:我們之間有多靠近?」、「軟性刺蝟」。

001保護球/ Protective Ball

那天感覺很強烈 我似乎在一個透明箱子裡 隔絕我與所有人,他們和我是不同空間的人 我把自己包覆在一個細胞之中 世界在膜之外,膜是保護,也是自我隱藏 永遠沒有人懂你在想什麼 現在的我心胸有點狹小,對人性有些憤世嫉俗的批判 所有不滿與抱怨,像深根的小樹在心中長大 討厭與不喜歡 天氣炎熱全身黏答答,洗澡的次數可能又要比兩次再多 總的來說,還是喜歡自然氣息 和人類講話發洩了許多許多的精力,疲憊 說話是種情不自禁 永遠不會有人懂我在想什麼 有時候很孤單,沒有朋友


「保護球」關鍵字/ Keywords Of Protective Ball 踩著縫紉機,我無意識的做出球狀布袋狀造形,這顆概念球是可以在身 上自由移動而非固定在同一位置。接續著前面規劃的基本構想,如何讓概念 球與創作連結,於是乎衍生出了第一個形態「保護球(Protective Ball)」,它 是由「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與「開放(Open)」和「關閉(Close)」呈 現的關鍵態度出發,以字卡延伸發想歸納而出。 並由這些關鍵聯想發展,一 號作品全貌很快便定立出來。其服裝是一件帶有華麗感,在開放狀態時彷如 小禮服般可以參加宴會,而關閉將自我保護起來時,又是一個充滿溫暖且舒 服的大球體,由球體的定位可以得知,它既是裙也是衣,在衣著的變化形上 有很大的彈性空間。

11


「保護球」形態演變/ Prototype Evolution 以概念球在身上的變動,做初始形態探索。


(A)開放狀態 (B)關閉狀態

13


「保護球」實驗探索/ Experiment Of Protective Ball

╱主體形態試做。

╱主體小模型試做。

╱縐摺方式評估。

╱支撐材料評估: 牛皮紙、網、竹、 上漿棉布。


經由探索發展 製作草圖。

15


「保護球」作品呈現/ Present Work

球狀的帽子、裙子, 彷如個華麗花苞,平 時的樣子就像個晚禮 服,可以穿著它去參 與盛會,而一旦不是 很想與人接觸時,將 裙與帽往中心集中, 呈現出一個巨大如異 形般的詭異大花苞, 躲起來。


17


002交集:我們之間有多靠近?/ Intersection: How Close Between Us? 其實有一種恐懼 害怕過分的熱情 讓人無法承受 不知道該怎麼拿捏 那或近或遠的距離


「我們之間有多靠近?」關鍵字/ Keywords Of How Close Between Us? 面對「或近或遠的距離感」,最開始我隨手畫下一張草圖,內容是在訴 說原本很好的感情,因為彼此的摩擦拉扯而撕裂,之後兩者也分道揚鑣了。 最開始的表達是兩人一同穿著相連的服裝,而針對人與人間情感與想法上的 交流,決定將相連的重點轉移到腦部,用一條相連的管子將兩人的頭串聯起 來。於是,兩人一起戴的帽子概念已然產生。在管子之中有許多無形的作用 力如想法的交流、碰撞,因為這些作用力,導致這相連的帽子是有彈性的, 我們可以很靠近,當然也會因為彼此理念不合、爭執而破裂,或是保持相當 遠的距離,以策安全。在關鍵字發展圖上,「近」與「遠」之間其實是一條 彈性漸進線,拉扯的力道隨著距離越遠而越加緊繃,但當彼此越相合,共通 話題擁有的越多、越交心,我們會越來越靠近且親密,因為是條彈性線,所 以擁有可容忍的力道閾值,不會一拉遠就馬上斷裂,也不會因靠近而過度的 鬆散疲乏,產生關係的疲軟,所以可知帽子的彈性是這作品不可或缺的呈現 元素。

g

19


「我們之間有多靠近?」形態演變/ Prototype Evolution 創作的重點是從相連的帽子出發,經由發展,確立了該作品的雛形,在 製作過程中,最主要遭遇的問題為:如何製造一個有彈性的帽子,在近距離 時不會過度下垂鬆散,而當距離拉遠時,它又擁有一個彈性的容許閾值,不 會硬梆梆的一拉遠就斷裂?


思想感應交流的橋梁,帽 子中間長度具彈性可拉遠 縮短,以此代表彼此間交 集點的多寡和溝通感應的 親疏關係。

21


「我們之間有多靠近?」實驗探索/ Experiment Of How Close Between Us? 創作的重點是從相連的帽子出發,經由發展,確立了該作品的雛形,在 製作過程中,最主要遭遇的問題為:如何製造一個有彈性的帽子,在近距離 時不會過度下垂鬆散,而當距離拉遠時,它又擁有一個彈性的容許閾值,不 會硬梆梆的一拉遠就斷裂?

╱撐起帽緣媒材評估。

╱鬆緊帶應用比較。


「交集」關鍵字/ Keywords Of Intersectioin 話說從相連的帽子之後,原本兩位主體服裝是一理性(男性)一感性( 女性)的對比意象,但一直想著如何達到人與人間「交集」的感覺?怎樣的 表達對於人與人間除了相連的帽子之外,還能展現一種契合的態度?我畫出 一個包圍著兩人頭有如圍巾的帽子,為之前相連的帽子延伸,只是任它再更 長點,接續過去的發想中,曾經畫了一對相嵌的頭,思考著「相嵌」與「交 集」間的關連性,以及與「契合」間的關係,其實較之前的想法更對味,於 是把相嵌的頭,轉化成相嵌的服裝,在之中想表達的關鍵態度也很明確的衍 生出來,而又為了讓衣服的造形更明確好掌握,我修改並確立了該呈現的造 形。

23


「交集」形態演變/ Prototype Evolution 相嵌且帶俐落形態。


「交集」實驗探索/ Experiment Of Intersectioin 為了製造立體結構,我嘗試多種可能表現出立體樣貌的手法,但因為不 是直接貼附體表的形態,因此在製作過程中,皆必需要做出一個可以覆蓋住 身體的基礎模,這意味模型的規模需比較大,來作為結構成形的依據,基模 的製作測試中,嘗試了幾種可能的材料:鋁線、保利龍、石膏繃帶、樹脂 土、碎紙等,以複合媒材的方式來試做之,最後決定以鐵板鑄造出基礎模, 作為正式成形的架構。而承載在基礎模之上,也就是成就「服裝」這個物件 的材料探索,並不限制只有布料使用的可能。而針對這些考量要點,測試了 石粉黏土、紙、漿過的布來實驗試作,紙是輕巧又理想的材質,並發現纖維 越長的紙種,越能製作平滑的表面,因此藉由「紙」的基礎衍生新的材質可 能性探索,成就了「交集」服裝的概念模型。而前片與後片服裝元件的組裝 方式,則使用了雙盤扣來接合。

╱基礎模製作探索。

25


基礎模經由評估最後選擇以鐵板請師父敲擊而成。

╱基礎模施作成形。


╱創新材質探索。

27


經由探索發展 製作草圖。


「交集:我們之間有多靠近?」作品呈現/ Present Work

和朋友、親人之間, 思想的傳遞彷彿有根 隱性的管子,我們一 直在找尋能符合自己 調性的知己,而之中 那契合的距離有多 近?又或是彼此互相 拉扯?甚至分道揚 鑣?以紙張混合多種 原料,衍生出輕巧、 有彈性不易變形的材 質,形塑出凹凸形狀 來相嵌,隱喻著彼此 間的默契。

29



31


003軟性刺蝟 / Soft Hedgehog

為甚麼要說謊,為甚麼總要裝作雲淡風輕或鎮定 之前的種種謊言似乎只為了保護自己不被看透 在陌生人前希望自己變得透明 其實,也許說實話後的反應並沒有那麼糟 只是恐懼包圍了內心 出自本能或預設的抵制

「軟性刺蝟」關鍵字/ Keywords Of Soft Hedgehog 「軟性刺蝟」是一種防備,也無形的界定了自己的領域範圍,要如何才 能鬆懈防衛,看到其實很柔軟又可愛的內在,在關鍵態度的建構上,以「 刺」、「軟」以及「私人領域範圍」做發想的開端,而延續對於折(fold)的 主題探索,創作的初始,將一種裝飾於脖子,硬挺具多重縐褶,且可作互換 拆卸的領子(ruff collar)拿來做發想,它的樣式流行於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 中期的歐洲,其多重的縐褶美感,於服裝表達上很有張力,在前期實驗探索 中,曾嘗試用宣紙與網結合車出小型的環形領(ruff)形態,接著把縐褶範圍 拉大,不再僅侷限於脖子,而是全身性被環狀領覆蓋,為了表達「刺」和「 軟」的對比,在同一件服裝上,設定了可以將身上元件自由裝卸的特質,雖 然一開始的發想是由縐褶形態出發,衍續著因為時間、成本和技術的現實層 面考量,而將大量的縐褶形態予以簡化下來,不過仍保持著褶(pleat)的特 質,這是是本次創作不會改變的基本樣貌,對於褶將作出小小的造形轉化。


33


「軟性刺蝟」形態演變/ Prototype Evolution 將縐褶延伸發揮並加以變化。


35


「軟性刺蝟」實驗探索/ Experiment Of Soft Hedgehog

將縐褶延伸發揮並加以變化。

╱ 縐褶的試做與連 接主體服裝的媒材 評估。

╱ 以棉花作為膨 度支撐,並風路 作品層次。


經由探索發展 製作草圖。

37


「軟性刺蝟」作品呈現/ Present Work

一圈圈的網子充滿金 屬的刺節,一般人無 法太去親近它,隱喻 對事物很多的不順眼 又有些趾高氣昂、不 饒人的樣貌,卸除這 些刺節後,其實本質 很和善,就像可愛的 刺蝟般。


39


「關於距離」創作延伸/ Discussion 「關於距離」的概念服裝完成後,面對創作後的延續,思考層面分為三 類:一、將紙作為未來創作主角;二、應用已製作出的金屬基礎模,再加以 應用延伸;三、以此作為未來自我成長記錄一種方式參考。


關於思考/ About Thinking 從隨手拈來的媒材上發揮,生活中的小點滴都是有趣的題材。

41


與攝影間的對話-每次出門一定會帶著相機,傳統的FE2或是方便快速的 GRDII甚至是老式的Polaroid,我喜歡它們構築我的生活,並從中獲得感動。


旅行之於生活-每一段小小的旅行總讓人啟發很多,曾經為了把握旅行 的每分每秒,而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看得頭痛腳麻,長大後,換了個方 式,每一個小小的點,小小細節都變得輕鬆有趣,即使再緊湊的行程,完成 後依然回味無窮,我喜歡每一個城市與鄉間不同的氣息滋味。

43


沈澱/ Deposition 2007年的冬天,一場車禍後,我開始給自己放了一年多的長假,去了東 部,徜徉在好山好水間,沈澱思考關於自己的一切,為了生活,我嘗試著不 同的打工機會,也令自我變得柔軟,對於生活的體驗,那怕是小小的一個收 穫都令人感到珍貴。這段洗煉,對於現在的我,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感謝 東部的山與海讓我的心胸更加開闊,對於設計也抱持更堅定的信心。


45


工作坊經驗/ Experience Of Workshops 進入研究所以來,幸運的有幾個和外國學校或老師合作的機會,從交流 之中,彼此互相學習,讓我獲益良多。

劇本導引、體驗設計 合作學校:日本北海道未來大學媒體建構系

Scenario Exchange Persona SIMEN •20 years old •born in HAKODATE •phone number +886-9191-946-417 •Future University’s student major in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 •have a girlfriend named Rose Mary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1. Like new and fresh things 2. Strong curiosity 3. Collect little toys 4.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s strong 5. Often buy drink in convenient store Simple description This is Simen’s second year in Future University. He majors in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as a good result in this domain. He lives in the school dormitory near by the town center of Hakodate, therefore, he always goes to school by bus. Every weekend is his private time to relax himself. At that time, he usually dates with his girlfriend, Rose Mary, who is a part-timer in the noodle shop. Abstract On a Saturday morning, Simen purchased the drink in 7-11 with his girlfriend, Rose Mary. In front of the door, Simen found a novel mechanical game. When he tried to rotate the turns, a map and a 3D toy fell down…


故事交換、劇本導引 合作學校:東京多摩美術大學資訊設計系

47


Welcome To RoBot World 指導老師:Noam Toran

Some things to think about:

How will WE change once robots become a daily experience? What happens if we become more robotic,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ow will others react? What will our attachment be to robots? Will we love or hate them? Will they love or hate us? Or will we be indifferent? The Meatball Robot

A story about the future world, the human become more robotic, the robot become more humanistic.


Post Theater - Express Fight Club 指導老師:Max Schumacher, Sibin Vassilev 由建築、音樂、應藝三所合辦之跨領域多媒體團隊,與德國柏林後現代劇場一同合 作,展現虛擬空間和媒體藝術間的交流,共同製作出多媒體實驗劇〝Express Fight Club〞。所謂 〝Post〞並不只是後,而是將既有階層想法打破,各部的發展呈現水平發散(無主從),卻 又不失去既有主題特色,而不論在一個場域或氛圍,人與人間的互動都是種表演。將不同領 域的人才相互結合,使得劇本產出的多樣性增加,發掘更多可能。 一次性消費 二零零九年的今天,資本主義統治整個人類社會, 物質生或條列化的定義我們個體的價值。 財務狀況。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政治權力。 竟成為衡量個體價值的標準,人們可以選擇逃避或是依循現實的規則, 但是我們該反思的是在這物質資本化的社會環境下, 究竟我們是操弄者或是被操弄者? 我們選擇以表演的方式來深 入探討這個問題的本質, 表演的背後提出一連串的問 題隱喻式的帶領觀眾找尋自 己的答案。

49


人機互動藝術工作坊 指導老師:Erwin Stache 延續Post Theater之跨領域多媒體團隊,與德國聲音藝術家Erwin Stache一同合作,將身邊所 可能觸擊的器具,藉由多媒體裝置載入,使其變成可操作的樂器,利用身體與機械間不同的 碰撞方式,以及和MAX/MSP軟體間的程式聯繫,在實驗劇場表演中,展現表演者與機械間互動 所產出的火花。


台東美術館導覽視覺設計/ Taitung Museum Navigation Design 設計重點於大且清楚的觸控指引,以美術館本身一期既有綠建築為出 發,以山環繞著建築體,周邊是山嵐瀰漫的氛圍,營造一股清幽感,更加強 調了台東本身就是個好山好水且充滿綠地圍繞的好所在。

51



53


考古存摺展覽規劃設計/ Archaeology Books Exhibition Design 展覽主題:考古存摺-史前館創意推廣品主題展 展出地點:台東誠品 設計理念: 這是一項推廣台東史前館館藏的主題展覽,史前文化與藝術蘊含豐富的歷史 與美感,以文物的周邊創意產物做延伸,在台東誠品沉靜且舒適的環境中, 不阻隔空間表現出俐落乾淨的通透性,使用穩重的黑與原木做搭配,並製作 清爽的文物介紹導覽,使整體空間沈入一股史前與現代對話的氛圍之中,時 間彷彿暫停了。

舊香蘭遺址出土文物


55


展示說明掛布設計


57


大洋之舟視覺導引設計/ Vaka Moana Navigation Visual Design 展覽主題:大洋之舟-南島先民的航行 展出地點:台東史前博物館 設計理念: 以地圖、南島圖騰與南島先民所使用之「舟」,為創意發揮,在規劃動線 上,製作不同且帶有活潑色彩的指標,並也規劃關於本次展覽之入場券與明 信片製作,並以大海的藍色為所有設計的基本色調,與海上行駛的舟船做出 一個呼應。

票根設計


59


明信片設計


61


與民眾互動體驗的大型地圖海報設計


63


導覽指引設計


65


字形動畫設計/ Typography Animaiton Design 在一堂字形設計的課程上,以自己設計的一套英文字形做出一部有趣的 動畫,將「頭髮擁有生命」為奇想,延伸出人口問題的連結,將字形拼貼成 兩個男女主角,從他們相遇、相愛的劇情發展,而在親熱的同時,男人忘情 的抓著女人的頭髮,太用力了,所以他抓掉了她的一撮頭髮,沒想到女人的 頭髮竟擁有生命,掉在地上的那些頭髮,馬上就衍生出一堆小孩,呼應著地 球為何人口爆炸的原因。


6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