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浪屏東|From Pingtung 10月號

Page 1




沐光知南

阮就是欲唱歌

撰文 / 攝影 林培雅

滿州民謠,是山風海雨交織的樂章,自鍾明昆教授化音符的想像為真實的譜律,記錄耆老原音,闢一條另類的民謠道 路,讓滿州有不一樣的感人方式,說生存,表達生活。

粉墨登場,大合唱

發光的滿州民謠魂 位在山海交界處的滿州鄉,是著名的觀光勝 地,而這裡也是民謠的搖籃。民謠是滿州最重 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將民謠傳承下來與發揚光 大的,是一群婆婆媽媽,她們在已故的鍾明昆 教授(1935 - 2013)的感召與教導之下,在 忙碌的家庭與工作之餘,硬擠出時間,勤奮的 學習民謠,並將歌聲傳遍全臺灣以及海外。 目前這群婆婆媽媽有二十多人,年齡分布從 八十幾歲到五十幾歲,以滿州村人數最多、 港仔次之、港口又次之。其中最年長、出生 於 1933 年,大家都暱稱她「阿嬤」的張日貴 女士,是大家的老師,也是滿州之光,她獲得 文化部授證「人間國寶」的最高殊榮,是最重 要的傳承人。阿嬤有兩位藝生,分別是張碧英 (1947 年生)與張錦桂(1953 年生)老師, 她們數年來跟隨阿嬤,學習她所有的歌謠,以 及彈奏月琴的技巧,並至中小學教學向下扎 根,接下傳承滿州民謠的棒子。

4 撫浪屏東


沐光知南

愛唱民謠的婆婆媽媽一路走來可不輕鬆,有的曾經遭受丈夫的強烈反對,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長期抗爭, 才爭取到唱歌的自主權。日貴阿嬤從年輕時就是民謠比賽的常勝軍,每次比賽完回到家夜幕已低垂,抱著 贏得的戰利品,還浸淫在獲勝的成就感中,正想要與家人分享榮耀時,卻被丈夫狠心鎖在門外,瞬間所有 的榮耀化為辛酸,只能在暗夜放聲大哭。有趣的是,昔日強烈反對阿嬤唱歌的阿公,後來也認同阿嬤的成 就,每當阿嬤唱歌、教學時,他都會在一旁偷偷跟著學習,有訪客來還會忍不住技癢哼個幾句。 住在日貴阿嬤家附近的張碧蘭阿嬤(1936 年生)對民謠的堅持也不惶多讓,她也是常勝軍,從二十幾歲 開始參加比賽,到了當阿嬤帶孫子時仍樂此不疲,只要一有比賽,不論颳風下雨,都用機車載著孫子們四 處去征戰,回程時夜已深,孫子們早在機車上睡到東倒西歪,陪伴著阿嬤在孤寂的黑夜奔馳,而迎接她的 始終是冰冷的家。碧蘭阿嬤的丈夫自始至終都非常反對她參加比賽,怕她出去外面拋頭露臉之後會變心, 跟別的男人跑了,儘管阿嬤再三保證,還叫阿公跟她一起去看比賽,儘管時間早已證明阿嬤的保證,但固 執的阿公仍然反對到底,而阿嬤也堅持到底,不肯妥協。 張三妹阿嬤(1948 年生)過去對民謠十分陌生, 在與丈夫賣魚和家務之間忙到沒日沒夜,某天到 住家對面民謠協進會副理事長王洋月女士(1945 年生)所經營的文具行買東西時,聽到日貴阿嬤 的月琴聲與歌聲,驚為天籟!喚醒她內心深處的 民謠魂,於是馬上請日貴阿嬤教她。可是丈夫個 性強勢,不喜歡她跟外界接觸,晚上學完民謠回 家時,丈夫都深鎖大門不讓她進去。有一次她很 生氣,繞到有點故障的後門,將門踹開,進去房 間把先生叫起來問說:「你為什麼把我鎖在外面? 我這輩子都很認真跟你工作,只去學個月琴而已, 又沒有怎樣。」她氣到和先生打架,後來他就不 敢鎖門了。日後她去文具行學民謠時,先生若回 家看不到人還是會開罵,於是洋月副理事長就幫 她把風,只要看到她先生載魚回來就趕快叫她回 家。阿嬤的先生已過世,現在可以自由自在唱歌, 她感到十分快樂。 這群愛唱滿州民謠的婆婆媽媽,堅持傳唱背後有 許多動人故事的民謠,也因此讓她們的歌聲格外 感人。她們很愛唱民謠給大家聽,也對自己的歌 聲很有自信,歡迎大家來滿州感受她們歌唱的魅 力。

屏東縣滿州鄉民謠協進會 「人間國寶」張日貴阿嬤

屏東縣滿州鄉滿州村中正路 10 號 08-8811885

5 阮就是欲唱歌


沐光知南

月照古城,傳唱民謠的生命寫真

撰文 / 蔡慧崑 攝影 / 古佳峻、傅含章

走過苦澀、滄桑,變得活潑、有趣,恆春民謠記錄生命的歷史,代代相傳……

推瓊麻、揀花生的兒時記憶 信手彈唱一曲〈思想起〉,陳英老師說:「恆春 民謠的曲調和唱腔,是我十五、六歲,隨父親推 瓊麻、同母親揀花生時,跟著他們哼唱學會的。 民國七十幾年,前鎮長戴坤霖積極推廣恆春民謠, 當時我向張新傳、張文傑學彈月琴,屢屢在民謠 比賽中得名。」 陳英老師又即興唸歌:「二次大戰个時代,男女 嫁娶無豬刣;物資缺乏配給來,借肉請客可憐 代。」悠揚的琴韻歌詩裡,蘊含著兒時的記憶, 從前生活的甘苦,以及對時代的感懷。不同的場 合、情境,陳英老師可以編唱不同的詞。她神采 奕奕地描述自己如何教學生月琴彈唱,我看見慈 祥的長輩,在恆春民謠裡,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以琴來搭配人 大光里的吳登榮老師,與民謠大師陳達同鄉,曾 跟隨朱丁順老師學習月琴彈唱,亦是恆春民謠比 賽的常勝者。吳老師會製作月琴,他指出:「月 琴的材質、共鳴箱或彈片不同,彈奏出的效果就 不一樣。民謠彈唱,是以琴來搭配人,唱為主, 琴為輔。」 吳老師用自製的月琴彈了一曲〈五孔小調〉,唱 詞旨在勸孝:「父母無親誰卡親?父母無重重何 人?千兩黃金萬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隨即 又彈唱臺語流行歌〈望春風〉,這不經意的音樂 跨界,聽起來一點違和感也沒有,只覺月琴的韻 味,宜古宜今,比起吉他,毫不遜色。

6 撫浪屏東


沐光知南 沐光知南

孩子,就是未來的歷史 幼年自竹田移居恆春的陳麗萍老師,現任思想起民謠促 進會執行長,多年來致力於培育恆春民謠傳唱的種子。 從指導兒童樂隊,為恆春民謠編新曲,到邀請不同的音 樂人跨領域合作,為民謠注入新的傳唱元素。陳老師鼓 勵孩子快樂學習,創作臺語歌詩,組成「落山風的囝仔」, 與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音樂團體交流,以月琴彈唱民謠 之外,亦結合多種樂器,融入客家、原民等不同曲風, 還加入戲劇、舞蹈的表演,終於在恆春民謠音樂節大放 異彩,向國際發聲。快樂玩音樂的思維,讓恆春民謠跳 脫苦澀、滄桑,變得活潑、有趣,而且多元。 今年,陳麗萍老師在屏東市構築「四季村舍」,繼續傳 承古城的民謠風華。陳老師用燒有自己畫像的月琴彈唱 一曲〈平埔調〉,像〈青蚵仔嫂〉,頗親切;她又低吟 了幾首兒童創作的民謠,從「恆春美麗兮古城」唱到「媽 媽伊是越南來」,我意識到鄉土語言保存的重要。陳老 師的創新並非反傳統,其實她經常思考著,如何保留長 者的聲紋,或使它成為時尚。但她也強調:「老人家唱 過去,中生代唱現在,孩子們唱未來。孩子,就是未來 的歷史。」

秋心之愁,暈染思念的印象 「營造一種微涼淡愁的氛圍,與賞畫者分享自己在作畫的同時,在運筆調色 的當下和先父空中對話的思念但舒服之心境。」畫家陳宜政的作品正在青島 路悄悄開展,用豐富色感的彩筆留下時間軌跡,紫色水鏡,黃葉羊群,綠茵 湖岸,盡情地讓「初秋」的空間隨著畫家行旅而停駐。陳宜政至高中才離開 屏東,父親是屏東美術教育獎得主、新園國中美術老師陳永敏先生,隨父練 習西畫,但是更多的繪畫磨練都在父親過世後因對他的想念而投入其中。這 次「回鄉」開始人生的畫展首站,都因教育工作結識友群的緣分,引薦策畫, 能在璞禪人文空間分享近年的速寫風景。璞禪的負責人蔡開靖老師表示,曾 有觀賞者評其畫風顯露野獸派的狂縱、吳冠中的詩性。人文空間提供創作者 作品展示與講座交流,這裡有健康素食餐飲,不定時舉辦捏陶課程及藝文展 覽,在這喝杯咖啡、吃碗素麵,學禪觀畫啟發積極正向的「生命品質」。

璞禪人文空間 屏東市青島街 73 號 08-7322206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 11 月初

7 阮就是欲唱歌


沐光知南

社團法人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 08-8893880、08-8893808 屏東縣恆春鎮恆南路 158 號

恆春民謠館 屏東縣恆春鎮恆南路 168 號 08-8880293

四季村舍文化生活工作坊 屏東市青島街 95 號 08-7323818

8 撫浪屏東


邱俐綾,我的艾納香

沐光知南 撰文 / 蔡依芸

圖片提供 / 邱俐綾

用母語寫自己的歌、用鄉音唱我們的故事 一位情感豐沛且勇敢的女子,用了九年的時間,在生命中與他人交會的感動時刻陸續寫下詞句;在生活和 工作的間隙裡用心裡的樂音哼成曲。眼前的俐綾,有種讓人親近的特質,我們相識多年,在一個落雨午後, 分享著關於「艾納香」的音樂情事。 「音樂創作是我介入世界、抒發情感的工具,我用母語寫自己的歌、用鄉音唱我們的故事。」寫阿姆、寫 阿婆、寫姨婆、寫孩子、寫遠方的你、也寫夢想、寫自己。 她說她勞碌命 非常勤勞打拼 什麼苦沒吃過 真的是人們說的客家婦女 阿姆 阿姆 阿姆 阿姆

那塊田是用黃金換來讓你工作的 大風草團成草結日曬好讓人坐月子用 鍋碗瓢盆在廚房裡到處都是 過年過節的發糕年糕是燒柴火蒸的

像太陽啊 每天照亮我們家 阿姆 是世上最好聽的名字

艾納香,俗稱大風草,是充滿客家味道的民俗植物,在過去,凡是有婦女坐月子的,家中必定每日飄散著 清新的大風草香。大風草所代表的意義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是產婦療癒身心的藥浴聖方,是祛風避寒 的青草,是所有經驗者的集體記憶。 這張只有人聲、吉他和自然的作品,訴說這片土地的故事,淡淡的,卻很濃。沒有華麗的編曲,只有一把 會說話的吉他,和真摯的歌聲。

9 阮就是欲唱歌


沐光知南

要在音樂多元的市場,做出有別一切的作法,俐綾在這過程有好多好多的掙扎,在妥協與堅持中不斷拉扯 著自己。「我企圖想呈現作品的自然和樸實。因為希望作品能表現誠實的樣貌,所以錄好的作品沒有什麼 效果營造情境,完全由吉他和人聲在錄音當時所表現的意境和情感拉出空間感;也沒有剪剪貼貼拼出完美 的聲線,如果情緒對了,即使有一點點的音不準,我們也不做調整。」那時連唱片公司都接受不了,認為 這樣的作品太簡單,當時所有焦慮迎面而來,但內心一直有想法,就是要做一張充滿人味的作品,就像真 實人生並不會每一刻都那麼完美,那些不完美的時刻和經驗,其實呈現了另一種韻味和美感,是學習為 「美」做另一種詮釋,也挑戰了一般聽眾對音樂作品的聽覺想像。這是一場冒險的實驗。

唱著歌 腳踏實地吹著風 唱著歌 雖然有時候會寂寞 唱著歌 我不怕一個人走的路有多長 唱著歌 前面就是我的方向

「製作《艾納香》這張專輯時,沒有強調 ( 客家 ),我只是用我的生活語言和生活元素說故事、做作品, 也許每個人都可以在專輯裡的歌中找到一些共同記憶,尤其是關於女性的生命經驗,但我相信,懂客語的 聽者,絕對會在客語的語境中得到一些特別的感受。不懂客語的聽者,或許會對歌曲有不同的感受與想 像,甚至有更靠近靈魂感動的可能。」 身上也流著客家血統的我,已不知如何講這曾經的母語。就在久而久之聆聽時,竟也不自覺跟著哼唱,是 的,竟唱出了客語詞。

Hey 細人仔 明天會如何你知道嗎? 不必怕別人怎麼說 不必怕跟別人一樣 Aling 邱俐綾

10 撫浪屏東

不必怕 去追自己的夢


職人百貨

雙聲月琴

我們都是為「民謠」服務,在文化周邊形塑半島特質

撰文、攝影 / 古佳峻

高李正姬女士說:「自曹縣長開始,送來葉克膜,像是讓即將消失無力的文化,復興再振,讓 恆春在地的傳統文化被人知道、打開國際視野。」高媽媽關注恆春產業發展,自身浸淫民謠, 積極收編詞譜,除了她的無私奉獻,還有許多重要人物在教育、文化推動、研究、製造業默默 耘耕。古城內,王明堂與游夢君,經營工坊商號,賣月琴的文化商品。

逆風手,燒烙滿州調 五年級生王明堂老師,十六歲離開恆春,隻身上臺北習藝,原做金飾雕刻,但是 1997 年後產業外移,便 又學木藝及木屐製作,「我阿公是個詩人,小時候住在滿州門馬羅山附近,就我最愛躺在他身旁睡覺,他 會做詩唸詩,要我畫情境圖,培養了我對美學藝文的興趣,」直到 2000 年返鄉,他開了間「恆春錫安木 屐王」,還提供刻字服務,「因為本身對創作的熱情,學得多,反而可以應用在這些事物上,就會與眾不 同,」他讓客製木屐加上獨有書體、雕刻、烙燒。當初他回鄉看到演奏民謠的藝師月琴都用簽字筆塗鴉, 怎麼讓月琴精品化?便用烙燒藝術將朱丁順老師的月琴敷上仿真人像,圖文藉以熱度深淺暗明的技法,化 月琴為藝術,不只是樂器,還因此出國展覽數次。

阮就是欲唱歌 11


職人百貨

「在我這年紀的人往往回家後,會發現童年記憶的文化有了一個大斷層,想做些事,過去學者們努力採錄 傳唱,但是還需要一個凝聚力量的指標性空間,比如『滿州民謠館』的催生,」王明堂老師侃侃談論著兒 時常見到陳達到家裡來,與阿公王春仔是拜把兄弟,民謠是生活必需品,想起當初阿嬤過世,阿公在旁邊 以可憐調子唱出平時含蓄未說的情感,他深信半島歌謠的重要,也期待滿州民謠被正視。他說逆境讓生命 更豐富更具美麗,所以他在落山風下逆風而上,以手藝創造文化圖像。

夢君木藝,製琴彈夢 王明堂老師會作畫、亦會修琴,但是半島需要自己 製作的一把月琴。游夢君是王明堂老師返鄉後招喚 回來的創作者之一。 夢君木工坊原以裝潢為主,但是從 2013 年加入屏 南社大製作月琴的計劃,才正式投入心力研製屬於 恆春的老琴新調。「剛開始依樣畫葫蘆,但是聲音

王明堂老師

悶悶的,不夠響,就開始試驗,不好就打掉重做,」 游夢君說,改變最大的是將琴橋拉高,響孔挖大, 共鳴箱的板面磨薄,琴軸距離變寬以及改變調音方 式,減少鬆脫,也讓琴頸與琴身接處有個圓弧線條, 演奏者有流暢的指法可以在這把琴上演繹,亦可讓 聲響更為立體,「起初改完,變成三味線的感覺, 又再改,加入吉他、小提琴的特質,因為這把月琴 屬於恆春半島。」

12 撫浪屏東

游夢君老師


職人百貨 從過去五度音改為現在的十二平均律,游夢君 認為這可以方便民謠傳唱的初學者,便於教 學,傳唱人感興趣後再進階樂器,自然可以游 刃有餘。談起去年千人傳唱,幾百把訂製月琴 可讓他月餘日夜做到體力透支,過去也為了選 材耗去不少時間精力,他希望人人可以自製月 琴,但是不要模仿他用心創作的形制。工坊作 品都以屏南社大與恆春民謠館為販售平台,也 生產月琴擺飾、古城小月琴禮盒、客製豆腐 模,「之前是紙盒裝,今年希望改用木盒,讓 擺飾更多元,更精緻!」游夢君彈著琴弦兩三 音,滿分自信,恆春有他,也讓半島擁有屬於 自己的夢工廠。

恆春錫安木屐王 屏東縣恆春鎮中山路 137 號 08-8882229 0953-729468

夢君木工坊 0912-190820 採電話預約參訪,產品皆在恆春民謠館販售

南門 + 緣 屏東縣恆春鎮光明路 38 號 08-8892253 0972-918342

老醫院 ‧ 老調新韻 距離恆春轉運站步行不到五分鐘處,有座五十年老建物素雅清幽,在地人知 道這是高東輝醫生致力奉獻醫療事業的「高外科診所」,這裡有民謠歌手陳 達與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的故事,還有醫生夫人高李正姬女士婉轉細唱的小 調樂章,「醫院收起來後,我有自己的時間,學月琴與唱民謠,還沒有屏南 社大時,大家都是在這裡教唱練習,」她曾是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理事 長,在任時編收歌詞,認為恆春民謠是半島獨有的文化標誌。二年前,女兒 高佳慧海外歸國,保留醫院原格局,用人文元素化去病院的冰冷印象,開啟 老房子的「民宿」新生命,當你海上遊樂與大街瘋狂後可以好好養精蓄銳, 是間用老物妝點的清新客棧。若有緣,遇見 80 歲的高媽媽,聽她說一曲屬於 恆春的調子,戀上這座古城。

阮就是欲唱歌 13


職人百貨

戲人織夢

撰文 / 鐘文伶

導演說:「我一生有兩個老師,一個是明華園,一個是劇場。」

屏東公館 / 包公案 - 八哥與千歲,圖為扮仙。

從內台到外台 八月溽暑的一個週末,跟明華園戲劇團的總編導-陳勝國導演碰面,來到位於潮州玉勒尊王宮附近的導演 老家,招牌斗大寫著「明華園總部」,屋內斑駁牆壁掛著明華園演出的劇照,彷彿走進一條時光隧道。陳 導演告訴我們,他的父親-已故前團長陳明吉先生,出生於屏東車城,十四歲加入高甲戲班,1929 年與 戲院老闆蔡炳華共組「明華歌劇團」,二次大戰後更名為「明華園」,此時歌仔戲經歷最燦爛的階段,鼎 盛時期他們在臺南海安路上有樓有房,可惜好景不常,歌仔戲隨著時代潮流失去了舞臺。 1964 年明華園經歷第二次解散,起因環境變遷,生意一落千丈,加上資金借貸,明華園只好頂讓給高雄 的一位商人。那時全家人跑到臺南租賃度日,由於家中食指浩繁,他與弟弟都在念書,父母、兄嫂為維持 家計,只好跟著賣藥團到處流轉,身穿便服、即席表演起「落地掃」,以賺取微薄工資。幸好這樣的日子 並不長,一年多後父親東山再起,全家人回到屏東,最後在潮州落腳,而童年經歷也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 象,因此,家中的長輩並不鼓勵晚輩接掌戲班,而是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

14 撫浪屏東


仙。

職人百貨

踏上演戲之路 何時立定志向,踏上歌仔戲這條路?是在導演十八歲的時 候。導演笑著說年輕時有一番抱負,本來打算報考軍校,可 惜遭母親反對,希望他能報考高中。有天母親看他客串演得 不亦樂乎,詢問他是否有意願要演戲,導演第一次大膽的說 出想法:他對升學沒有興趣,想要演戲!當下父親聽到後默 不作聲,隔天卻把兒子交給戲班的老師傅訓練,從這時起便 正式踏上歌仔戲演員之路,每天早上 6 點就要起床練功。導 演回憶起這段往事,提到父子間彼此話不多,父親是用行動 來支持兒子,令人感受到父子情深的一面。

入劇場,創作不輟 近 年 來 明 華 園 總 團 公 演 的 戲 碼, 如《 流 星 》、《 四 兩 皇 后》……皆出自陳導演之手,集演、編、導於一身的陳導演, 談起為何走上編導之路,先是謙虛的說「在明華園裡,會演 戲的演員很多啦」,一來是興趣使然,二來是長年跟在父親 與戲班老師傅身邊學習,對劇目多有涉獵,很早便開啟了他 對編、導的熱情。 明華園戲劇團的總編導-陳勝國導演

明華園的演出歷來給人節奏明快、娛樂效果十足,在歌仔戲 中融合特效、現代劇場與電影等多元藝術。提到創作理念, 導演說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時空背景也與古代不同,在編劇 時會捨棄八股劇情,並加入創新元素以吸引觀眾,或許是經 歷傳統歌仔戲的中落,讓他體認到惟有掌握社會脈動,勇於 創新,才能不被時代淘汰。導演說:「我一生有兩個老師, 一個是明華園,一個是劇場。」從小長於戲班,自然對劇本、 翻攝自:《戲說明華園—黃字團影像記錄》

身段與唱腔耳濡目染,但走入城市劇場後,才發現野臺與劇 場的差異性很大。導演除了自學外,每當碰到不會的問題, 都會請教旁人,他認為「人人都可以是我的老師」,劇場就 是他最好的老師。 即使是到現在,導演依然不斷學習新知,保持對創作的熱情, 有時為了看各種表演還特地搭高鐵北上。他也提及早年寫劇 本找資料不易,現今都是靠上網找資料,從《韓湘子》開始 便改用電腦寫作。導演除了善用科技,每日維持著筆耕不輟 的習慣,為了怕傳統劇目失傳,也經常到後臺為後輩講戲, 從他身上不僅看到對歌仔戲傳承的使命感,也看到一位認真 「做戲人」的創作熱忱。

明華園黃字戲劇團

阮就是欲唱歌 15


城市速寫一點都不快,慢慢地,才能感受城市的生活脈絡,「以繪畫代替照相打卡」 讓自己與這塊土地有了緊密的連結,眼看彩色畫筆下的屏東在紙上活了起來,希望 透過畫作提醒大家留心周邊的美好。 鄭開翔

16 撫浪屏東

Mimi Black


城市速寫

恆春老街

撰文 / 插圖 鄭開翔

走進恆春西門就好像走進了歷史,輕撫 城門上的斑剝痕跡遙想著百年前的舊觀 與當時的繁華景象,耳邊彷彿傳來了月 琴聲,漫步在恆春老街,在南國的烈日 晴空下吃上一碗冰涼的綠豆蒜,直叫人 大呼過癮。

阮就是欲唱歌 17


就 這 樣 唱歌吧 ! 撰文 / 蔡依芸

與生命對唱 恆春半島民謠人物誌 拿起月琴緩緩唱出恆春最古老的民謠之一,「牛 母伴」唱盡一個母親的叮嚀與不捨,在「待嫁

就這樣唱歌吧! 總有一首突如其來的歌 在不經意的街頭 在似曾相識的場景 在滿溢的情感找出口時

新娘惜別宴」的儀式上,阿嬤有著滄桑歌聲及 真切情感,娓娓唱來總是牽動聽眾的最心底。 在《恆春半島民謠人物誌-與生命對唱》書中 訪談著阿嬤,阿嬤並不識字,若有人問她:「阿 嬤!您是怎麼記歌詞的?」她總是指著自己的 胸前說:「我把歌詞寫在心肝底。」 老一輩的民謠傳唱是口耳相傳加上生活的歷練 而來,在工作休息時的夜晚,共同吟唱民謠, 有著多種曲調,包括思想起、五孔小調、四季 春、平埔調,恆春小調等,就這麼唱著,像學 流行歌一樣,跟著喜愛歌星多唱幾遍,就會變 成自己的歌,用口傳,一人傳一人的方式,代 代相傳著古老曲調。 書裡記錄一群為恆春民謠以生命奉獻的人們, 採訪撰寫者翁禎霞用動人的文筆寫下每一位民 謠歌者的人生故事,沒有沉悶描寫,而是細膩 的用歌詞鋪陳輝映,拿起月琴的身影,有著甘 苦滋味,卻在歌中找尋到勇氣,仰天高唱,串 起恆春民謠傳唱的使命,寫家鄉、唱家鄉,家 鄉就是歌詞裡最鮮明的印記。

不論下雨或晴天 陳老闆唱片行 這世界上總有許多歌被創作出來,可能成千上 萬首,和人的相遇一樣,不知在何時何地,你 會和一首歌相逢。《不論下雨或晴天 陳老闆 唱片行》作者陳輝龍以二十三篇散文式小說, 以樂曲和述說者之故事情節,而寫成的音樂小 說,文字描述每一段的記憶與氛圍,在相處時 刻 如 電 影 般 彷 彿 配 樂 著, 從 古 典、 流 行、 爵 士, 以 輕 快 的 筆 觸, 讓 樂 曲 自 在 浮 現 -「 坐 在黑白照片的小酒館裡的 Silje Nergaard 的《A Thousand True Stories》,從第一首〈Based on a Thousand True Stories〉以弦樂清淡拉啟後的 爽朗歌聲唱出:『我相信,繁星點點的天空⋯ 她說,這是來自於一千個真實的故事。』…原 18 撫浪屏東


日栽選書 來也有這種我從沒想到過的爵士嗓音,完全不是

非常喜歡書末的一段話:「一個理想的樂迷,最

耳朵記憶存檔過的任何一種類別,比小女孩成熟

好對『唱片是怎麼做出來的』保持一點兒好奇。

一點,比傳統女聲撒嬌一點的唱法。」

他會關注幕後工作團隊的名單,並且多少懂得分 辦製作、錄音、編曲的細節與高下。他的聆聽是

身在現今的網路世代,閱讀手中的此書,像是得

『見樹又見林』,既不至於偏執地以『聽音響』

了本藏寶秘笈,依循著書中一一出現的歌手及曲

取代『聽音樂』,又能夠辨別用心的作品箇中種

目,打開音樂網站搜尋聆聽,然後,突然想大叫

種講究。」

──謝謝陳老闆,讓我們在浩瀚的世界裡與每一 首好歌,相遇。

謝謝每一首被用心創作的歌,聆聽那些美麗而熟 悉的歌曲,在人生的歡喜悲傷時總能被撫慰。

耳朵借我 與生命對唱 恆春半島民謠人物誌 演唱會上,歌手 high 起來常對觀眾高呼「把你

作者|翁禎霞

們的手借我!」──我便是抱著這樣的心情,招

出版社 | 屏東縣政府出版

呼打開這本書的看客:「來來來,耳朵借一下, 說個故事給你聽。」作者馬世芳在書末的跋文中

不論下雨或晴天 陳老闆唱片行

寫下這段話。

作者|陳輝龍 出版社 | 聯合文學

《耳朵借我》書中〈生平買了最多卡帶那一天〉 搶購特價卡帶的回憶,揹著被卡帶擠得鼓鼓囊囊

耳朵借我

的書包,覺得世界好大,充滿了可望而不可即的

作者|馬世芳

事物。那種得來不易交雜著求知的渴望,總有股

出版社 | 新經典文化

隱隱的幸福感。「一副醜不啦嘰、音質可疑的塑 膠喇叭,一只三千多塊的隨身聽,和一堵豎在書 桌前的卡帶牆,便是我青春期的天堂之門。」字 句描寫那沒有網路下載,沒有 CD 的年代,對音 樂取得如此不易,但卻有著熱切追求與對音樂珍 重的心情。 每一首你我都熟悉的中文歌曲,歌手從羅大佑、 李宗盛、李泰祥、劉偉仁、林生祥、張艾嘉等 ⋯⋯從歌詞是如何被寫出,曲的音樂推敲,背後 錄音配樂手,歌背後的曲折實在精采,沒有太艱 澀的術語用句,就像一個很博學的朋友,在你身 旁娓娓講述,〈亞細亞孤兒〉有著創作人苦心設 計偷渡路線,埋藏「暗號」,暗地為所有懂得「解

圖片提供: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碼」的人,偷渡了一則國族歷史的大敘述。李宗 盛〈夢醒時分〉的歌裡構成一代人愛情修辭學的 基礎,作者探訪他令人好奇的創作心法,答案也

小陽。日栽書屋

只是他人生無法完成的、欠缺愛情的美。李泰祥

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清營巷 1 號

〈橄欖樹〉之後他的音樂人生是怎麼改寫台灣流

每週四、五、六、日 下午 14:00-20:00

小陽。日栽書屋

行音樂史。 阮就是欲唱歌 19


鄉 鎮 派 對 三 地 門

沿山公路 185 縣道,接鄉道屏 2 的路口,一排 9

0

向天空延伸飛舞的蝴蝶夾道歡迎,駛入蜿蜒的山

1

路,陶甕、獵刀、百步蛇、百合花、琉璃珠、還

鋼 鐵蝴蝶, 青葉 部 落 的文藝復振

有歡欣歌舞的族人,在圍牆上迎接來客,告訴他

由舞蹈隊到古謠傳唱隊,讓祖孫歌聲穿過街巷直至祖靈的身邊

的大武 Talamakau,頭目日治時期在派出所當警

們,歡迎來到巴冷公主的故鄉─青葉部落。 青葉部落舊名「阿烏」,原本位於屏東縣霧台鄉 手,負責幫警察送公文,一次來到鄰近的青山部

十六歲時,魯凱族女孩巴冷到小鬼湖畔玩耍,邂

落參加講習,往大津方向眺望,發覺這個地方地

逅了英俊的百步蛇王,兩人陷入熱戀。不顧族人

勢平坦、叢林茂盛資源豐富,非常適合居住,便

的反對,巴冷堅持嫁給百步蛇王,即使從此以後

向日本人申請遷村,翻山越嶺來到現址。

要和蛇王一起生活在湖底……。 進入部落之後,眼球更忙碌了,家家戶戶的牆 撰文 / 謝欣珈

上,幾乎都有著美麗的彩繪或馬賽克拼貼,說的 不是尋常的美麗風景,而是關於魯凱族、青葉部 落所擁有的神話傳說、名人故事、傳統祭儀、部

20 撫浪屏東


鄉鎮派對

Auba 部落拳擊站

圖片提供:青葉國小

落歷史。藝術家帶領著族人,以鮮豔的色彩,

青葉部落的族人,或說從漢人入台以來被不斷

豐富的想像力,遨遊在魯凱的世界觀中,這是

殖民的原住民們,總是焦慮著族群將無以為繼。

青葉部落引以為豪,也讓來客驚艷在這半山腰

祖先的託付、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彰顯、血脈

的部落裡竟然有如此豐富的藝術氣息。

的延續,在近來原住民族群意識抬頭,族人們 紛紛有意識地延續、復振傳統語言文化,青葉

這些迷倒人的壁畫,起因為一位已故的部落年

國小的古謠傳唱隊也是如此。傳唱隊的前身是

輕藝術家─吾由。他是一位全才,鐵雕、木雕、

舞蹈隊,由青葉部落一位具有舞蹈專長的族語

石雕樣樣精通。十年前希望能夠美化心愛的部

老師帶領,後來因為少子化的衝擊,便轉而以

落,提升生活品質,一方面也藉此機會,教育

古調傳唱為主。

部落裡的孩子們能更貼近自己的傳統文化,向 政府爭取到「城鎮地貌改造計畫」,集合部落

每週一、三、五下午一點半開始,青葉國小就

族人、學校一起執行。在改造部落的過程中,

會傳出嘹亮的歌聲,彷彿藏著古老的靈魂,在

耆老說著壁畫上的故事與歷史,青年與孩童一

山間流動,尋找記憶裡的共鳴。小朋友一開始

面藉著身體勞動記住精彩的神話傳說與前人一

不諳族語,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學,或許因為流

步步艱辛的遷徙歷史,一面也將對可愛家園的

著魯凱的血液,我們聽起來就像咒語的串串歌

想像與情感,一點一滴用雙手拼貼出來。

詞,不用兩、三個禮拜,他們就全都記在腦海 中了。在學習傳統歌謠的同時,老師也會細心 阮就是欲唱歌 21


鄉鎮派對

地講解歌謠的歷史背景、歌詞的意義,不只是唱 歌,而是練習成為魯凱族人的過程。小朋友學會 了,回到家裡唱給 nawmo(祖父)、kaingo(祖母) 聽,祖孫的歌聲便會一起穿過部落裡的街巷,穿 過跋山涉水的情節,到祖靈的身邊去。 到達青葉部落的那天,部落裡很忙碌,活動中心 有一些年輕人在舞台的背板貼上紫色的壁紙、銀 色的圖騰,婦女們則聚在一起忙著準備食物,原 來這是一場部落婚禮的前一天。族人們聚在一起 的時光,除了每一家婚喪喜慶的時候,就是每年 在七月中旬舉辦、為期三天的收穫祭。族人們一 起舉行傳統祭儀,感謝祖靈一年來的庇佑;未婚 的青年男子會選一位心儀的女孩抱她站上鞦韆, 美麗的青葉部落

高盪空中;還有絕不可少的運動會,這是決定誰 能有榮耀代表部落出去比賽的好時機。 而失落的傳統- capi 也在最近希望復興,這是只 有男子能夠參加的占卜儀式。凌晨五點開始生火 烤小米餅,覆蓋香蕉葉,用烤的程度決定來年運 勢:小米糰沒熟,來年恐有水災;烤焦則要小心 旱災;剛剛好的話明年就會風調雨順。女子專屬 的傳統儀式則是在二月漢人過年期間會舉辦的佩 戴百合花儀式,以象徵女性的純潔與堅貞。 穿梭在美麗的壁畫與棋盤式的小巷弄中,有時見 到族人三五成群地聚在屋簷下悠哉地聊天,有時 看見蝴蝶彷彿有靈性一般翩翩地帶領尋找下一處 驚喜。小朋友的歌聲隱隱地令人想起靈魂裡的鄉 愁,但下一秒的真摯的嬉笑又讓人只想感覺當下 自然的美好。巴冷公主深情的傳說總引人想一探 究竟,如同駛在 185 縣道,很難不被成群飛舞的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社區發展協會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光復巷 1 號 電話:08-7965667

青葉部落-全台唯一魯凱神話藝術村 想更加了解青葉部落,可提前預約社區導覽、射箭 體驗與弓的 DIY、部落美食,在族人的帶領下,深刻 體驗魯凱文化。

Auba 菁石靈動(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部落營造協會)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 77-6 號 電話:08-7963880

Auba 菁石靈動 部落總是熱情而好客,中午時分來到「Auba 菁石靈 動」,色彩繽紛的牆面佈置了許多琉璃珠圖案,點 了炒飯與雞排飯,分量絕對令飢餓的胃大呼滿意。 飯後點一杯被稱為穀類紅寶石,當地栽種有機清新 的紅藜茶,沉澱都市的喧囂,享用午後的寧靜。

蝴蝶吸引,轉個彎邂逅青葉部落。 Auba 部落拳擊站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光復巷 90 號(活動中心 2F)

Auba 部落拳擊站 部落中有一位羽量級亞青冠軍的拳擊手杜忠賢,曾 經歷青葉部落拳擊人才輩出的輝煌年代,認為原 住民的孩子具有拳擊天分,在他的穿針引線之下, 2014 年和部落的青年們齊心協力,於青葉部落活 動中心樓成立「Auba 部落拳擊站」,平時作為訓練 外,也提供拳擊體驗、移地訓練、有氧舞蹈和健身

社區營造員 - 巴俊傑 (Irangebau Pasakene)

22 撫浪屏東

訓練等活動。


阮就是欲唱歌 2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