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inute read
再現士林風華故宮博物院
from 佳音月刊2022-03
by 佳音Love聯播網
再現士林風華 之 國立故宮博物院探密
故宮概覽
Advertisement
國立故宮博物院 , 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 以及臺灣八景之一 , 也是中國藝術史與漢學 研究機構。一年可接待超過 614 萬人次的參 訪旅客 , 曾位列 2015 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 多的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 鄉親們 , 或是國外的觀光客 , 都對故宮裡 珍藏充滿了一探奧秘的好奇心。但是走馬看 花的我們 , 真的懂得如何欣賞這些國寶嗎 ?
春節剛過 , 疫情稍歇 ,「再現士林風華 」節 目特別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深導覽志 工 , 也是東吳大學英文系故宮導覽課程講師 羅慎姮女士 , 為我們介紹座落於士林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
士林是國寶的家
羅老師表示 , 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分 類 , 古物共有三個級別 , 分別是國寶、重 要古物和古物。目前被列為國寶級的古物有 357 件 , 其中 263 件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 藏 , 換言之 , 全國約有 3/4 的國寶位於士林 區 , 所以說 , 士林區是國寶的家是實至名歸。
這些國寶級的收藏 , 究竟如何落腳在士林 的呢 ? 這就要從末代皇帝溥儀出宮談起。
1924 年 , 溥儀離開紫禁城後 , 國民政府開始 清點文物 , 次年 10 月 10 日故宮博物院成立 , 平民百姓終於得以一窺歷代帝王的眾多收藏。
1931 年 , 九一八事變暴發 , 日軍侵佔東北。 為了保護文物 , 國民政府選件裝箱 ,1933 年 文物南遷上海 , 之後 , 南京庫房建設完成 , 南遷文物 1936 年由上海運抵南京 , 入庫存置。 1937 年盧溝橋事變爆發 , 文物分三路西遷 , 直到抗戰結束才全數運回南京。
不料時局逆轉 , 國共內戰使原本要送回北京 的文物 , 於 1948 年底到 1949 年初分三批轉 運台灣 , 並安置於台中霧峰北溝山洞庫房。 1961 年 , 政府於外雙溪籌劃興建新館 ,1965 年 11 月 12 日 , 故宮博物院新館落成 , 正式 對外開放。自 1933 年啟運南遷 , 長征萬里的 國萃古物 , 歷經 32 年 , 終於落腳士林區 , 並 在此成長茁壯。
抵台故宮文物數量佔離京的 22% 左右 , 亦即 , 離開北京時 13427 箱 , 最後來到台灣 2972 箱。 運送過程 , 沿途全靠許多老故宮人不眠不休 守護 , 文物才能毫無損傷運抵目的地。在外 雙溪迄今 57 個年頭 , 國立故宮博物院已成為 台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 , 也是中國藝術史研 究的重要機構。
羅老師說 , 故宮博物院目前館藏量約 70 萬件 , 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等館藏量起碼 400-500 萬件的規模來看 , 數量其實不多 , 但是參訪 人數一直相當高 , 例如疫情之前 2019 年就有 480 多萬人次。
故宮博物院的特色
相較於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 , 故宮第一個特 色是「 傳承千年 」。
故宮文物的收藏和流傳可上溯到北宋 , 至 今已有 1000 年之久 , 收藏的印記和傳承有 序 , 舉世唯一 , 其他博物館很難與之相比。 其次 , 藏品因為來自歷代皇室的收藏 , 自 然就反映出皇室的品味、喜好與審美價值 , 然而有些器物例如陪葬品、建築構件就比較 少一點 。
龍藏經
故宮典藏 中 , 善本 書籍檔案 文獻佔大 宗 , 所以羅老師首先為我們介紹相當有名氣 的「龍藏經 」。龍藏經共有 108 函 , 一函就 像一本書 , 長約 33 公分 , 寬約 87 公分 , 每 本約 300-500 頁不等 , 平均一本重 50 公斤 。 這些厚重的經文分別用內、外經版保護 , 棉布、絲綢包裹 , 從北京 , 經上海等城市 , 千里迢迢到了台灣 , 實在不易。這些以藏 文撰寫的經書和戒律 , 就是大藏經甘珠爾 , 由清聖祖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 ( 大玉兒 ) 主導 , 時年 14 歲的康熙皇帝撥款 15 萬兩資助製成 。
龍藏經用特製磁青箋 , 經文撰寫工整 , 至 今超過 300 年仍完好如初。當年請到 100 多 位喇嘛進宮 , 以泥金 ( 黃金粉混合膠水 ) 抄 寫 , 宮廷則日供一餐以及兩次茶歇伺候 , 為 此宮中還特別豢養 80 頭乳牛供應所需。如 此 , 耗時兩年完成 , 共花費黃金 5000 兩 ( 今 190 公斤 ), 鑲嵌的珍珠寶石超過 14,000 顆 , 其製作之隆重 , 作品之富麗堂皇可見一斑。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汝窯擁有「 青瓷 之魁 」的美譽。其色澤藍中帶綠, 有點像 Tiffany Blue, 就是所謂「 雨過天青雲破 處 , 這般顏色做將來 」的雨過天青色。這 種超過 1000 年的國寶 , 其釉面滿佈細密的 開片紋 ; 所謂開片其實就是裂痕、瑕疵 , 但 宋朝人就是欣賞這種不完全的美 , 至今這美 學觀點仍然延續不綴。另外 , 在燒造過程 使用「滿釉支燒法」 , 就是碗底同樣上滿釉 , 用支架撐住燒造 , 完成後摸起來不像坊間的 碗底那般粗糙不平 , 因此碗底留有芝麻點狀 的支燒痕跡 , 透過支燒點痕 , 還可以看見 胎土。而在碗的口沿釉薄處 , 會微微呈現 粉紅色光澤 , 也是特色之一。 2015 年北京 故宮舉辦汝窯特展 , 列出全世界傳世汝窯共 92 件 , 其中台北故宮收藏最多達 21 件 , 目 前有 7 件在展間供來賓觀賞 , 不可錯過。
鬥彩雞缸杯
另一個小巧的明朝成 化「鬥彩雞缸杯 」也 是精緻的作品。 2014 年此杯曾因拍賣出 3200 多萬美金的身價而聲名大噪。故宮共有 10 只雞缸杯 , 這個杯尺寸不大 , 可以握在手 上 , 據說握著它可以透過杯身看見自己的手 指 , 可見這杯既透且薄 , 非常雅緻 。
雞缸杯是用高難度的鬥彩工藝燒成 , 就是說 , 在極薄的胎身上 , 先以青花勾勒輪廓 , 入窯 燒後再填色料上去 , 不同顏色需要不同溫度 去燒 , 故須經多次方能燒成 , 但因胎體很薄 , 任何一次燒造都可能破裂而失敗 , 所以成品 率極低。此杯還流傳一個浪漫故事 , 據悉明 朝成化皇帝愛上比他大 19 歲的保母萬貴妃 , 而萬貴妃所生的男嬰不幸么折使她傷痛難癒 , 成化皇帝為安慰愛妃 , 於是設計了雞爸爸雞 媽媽 , 身邊圍著一群小雞覓食的和樂天倫圖 。
人氣三寶
羅老師接著介紹非常受歡迎的人氣國寶 ─ 酸菜白肉鍋 , 也就是翠玉白菜、肉形石 ( 東坡肉 ) 以及毛公鼎 , 這三件中 , 毛公鼎是國寶 , 其餘二者皆為古物。談到毛公鼎 , 第一印象 就是「小 」, 只有 30 多公斤 , 表面又不太平 整 , 那麼為什麼會被列為國寶呢 ? 是因鼎內 銘文十分珍貴 , 對青銅器而言 , 銘文是第一 手文字記載的史料 , 而且保留了漢字演化的 過程 。此鼎銘文有 500 字 , 共 32 行 , 分 7 段 , 格式文采俱佳 , 可為範文。內容記載周宣王 年輕繼位 , 請叔父毛公輔佐 ; 毛公治理有方 , 國泰民安 , 宣王便賞他極多的禮物 , 所以毛 公把這榮耀的事蹟刻在鼎內 , 放在宗祠中 , 讓後世子孫永遠珍藏使用 。
翠玉白菜與肉形石都是古物。翠玉白菜長約 18 公分 , 約手掌大小。白梗綠葉之間 , 有兩 隻蟲停留 , 大的叫螽斯 , 小的叫蝗 蟲 , 都是蚱蜢家族。此外 , 白色的 菜梗上有淡淡黃灰色的斑塊 , 就玉 質而言不是上好 , 但因工匠的巧思 把它設計成白菜 , 反而讓人覺得像 是打過霜的痕跡 , 入口也特別清脆 爽口吧。它原先放在紫禁城永和宮 , 因此推測是光緒之妃、瑾妃的嫁妝 , 以翠綠的菜葉與白色的葉柄 , 象徵 女子「 身家清白 」, 而兩隻蟲子則是 寓意多子多孫。
肉形石 , 是清朝一個宮廷珍玩 , 長 5.73 公 分 , 寬 6.6 公 分 , 厚 5.3 公 分 , 是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 , 因過 程中受雜質影響而呈現不同層次的色 澤 , 再經工匠在頂部石材表面加工 鑽孔和染色 , 成為一件逼真的「 肉形 石 」, 又稱為東坡肉。
看到這裡 , 是否對這些似曾相識的寶物 , 有更深刻的認識 呢 ?
羅慎姮老師引用荀子《 儒孝篇 》的話, 以英文勉勵說 ,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 原文是 : 不聞不若聞之 , 聞之不若見之 , 見之不若知之 , 知之不若行之 ;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聽了 廣播節目 , 看完相關報導 , 再找個時間到故宮親見國寶 , 盼望每一位來到故宮參訪的來賓 , 透過不同的學習方法 , 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 本文感謝羅慎姮老師提 出建議和提供圖片。照片出處 : 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
文 : 涂慧美。本文整理自涂慧美主持的「再現士林風華」節目內容 , 每週 三 17:05-18:00 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