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let for CUHK Cultural Studies 2013

Page 1

嬉嬉哈哈 走堂拍拖 讀書為乜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玩完算數

2 0 1 3 - 1 4

年 文 化 及 宗 教 研 究 系

文化研究

迎新特刊

不設完卷時間(隨時至隨時)

文研須知

(一)本刊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部份,請看目錄。 (二)請在刊物上任意書寫,無須感到拘束。 (三)文章寫作,倘文中需用姓名而試題又未有提供者,必須選用以下名字, 姓氏則可自由配搭:

拉岡 賀爾

傅柯 尼采

亞多諾 馬克斯

麗君 歷君

弗洛 巴特

考生如違反規定,可遭受沮咒,GPA 不會過三。 惟倘因描述或引述古今 中外知名人士的言行而需使用其真實姓名者,則不在此限。(理論家不算 是知名人士吧)


目錄/ 編輯團隊

總編的話

甲. 總編的話

文化研究是一門甚麼的學科?藝術的?政治的?社會學的?還是有一個具 體的形容詞叫「文化研究」的?

乙. 我如何走過文化研究的歷練之路?(節錄)

回想小學多麼好,化繁為簡,要麼正確,要麼錯誤:

丙. 專訪阿豆:前衛的文化研究

1. 學生應該努力讀書。 2. 成績好,好重要。

丁. 必修科介紹 戊. 專訪小曹:什麼都是/不是文化研究 己. 舊生分享 庚. 上品文

正確□ 正確□

錯誤□ 錯誤□

這階段裡,對或錯的界線非此則彼,黑白分明。以致很多不同的句子竟成為日 後做人的常識。然後我們抱著常識上到中學,選擇開始複雜一點: 1. 借錢者不會還錢; 借錢比偷和搶更加高尚。 正確 □ 錯誤 □ 部分正確 □ 無從判斷 □ 思考複雜了,多了黑與白以外的選擇,仿彿學會了辨別。但,課程從來不會叫 你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使通識也未必會。 如此,我們經歷過無數寒夜,不斷念書和操練,闖過考評局的險關,躋身中文 大學,或幸運或實至名歸地當上一名大學生,還要選讀文化研究,再問你:

總編/ 排版/ 封面:

梁皓然

校對:

Ray Lai

美術:

莊欣璇

作者:

梁皓然,陳舒孜,翁加惠,吳家韜

顧問:

梁敏德, 林君穎, 倪德健

* 本刊物只反映編輯與作者的個人立場,並不代表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 其系會。敬請注意。

1. 學生應該努力讀書嗎? 2. 好成績重要嗎? 本刊不設標準答案。 我們只想從不同訪問和反思切入,刺激大家思考: 一直以來所擁護的常識,有 幾多還值得堅持,有幾多又應該懷疑?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當上文化研究的學 生,這意味甚麼?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又應該做些甚麼? 本刊的編輯團隊都讀了一年文化研究,雖是同一學科,但好像沒有甚麼學業上 的共同點:有人研究當代藝術,有人專攻本土文學,也有性別研究、本土音 樂、社會運動、後殖民政治、文化教育等等(當然,模稜兩可的也佔很多)。 闊度之廣叫人難以為「文化研究」定位。 有需要為一門學科定位嗎?未必。但至少,作為大學生,尤其是標榜「獨立思 考」、「批判思維」的文化研究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定位:包括於大學,以致 社會的定位。 或者,如阿豆教授所言,「文化研究是一門前衛的學科。」當年,一群摒棄傳 統學科分類的知識份子建立了這門跨學科,目的就是想拋棄一貫的學術珈鎖, 用更準確的視野針對社會文化現象。 如此,作為文化研究本科生的我們,可以如何承傳這學科理念?


舊生文章 (節錄)

每一位 法主宰 上所 無 遠 永 以 是他們 領悟。 」,就 生各自修行 ,老師從沒 命 宿 的 學 種氛圍 的敏 「老師 然後讓 種所謂 習的氛圍, 年所經驗的那 對「文化」 文 一 白 們 明 「 學 三 學 會 上課 啟同 師都 之間對 能創造 任何老 展,他們只 ,正正就是我 文本分析開 之外,同學 的討論甚 過 語 發 斷 種 學生的 化研究的種 方法,而是透 口的理論術 ,因為從不 上 好 文 和 說有關 授那些技巧 除了那些朗朗 沒有什麼不 並 教 , 有直接 命感。不過 別都很大。這 釐清 使 不是要 差 和 究 的 度 研 懷 。 感 化 關 長 嘲,文 理解和 迅速成 都會自 化」的 ,我們得以 常 常 中 。我們 至爭論 科 的開始 慮的由來。 慮 脫節的 焦 跟社會 有真正關 味著是 ,這就是焦 門 意 一 往 往 想 研究是 卻從沒 但成長 是要搞亂思 ,文化 「政治」, 意義,反而失 裡 而 學 , 大 的 思想 文化的 「政治 美國的 理論上 過,在 正確」地談 過份強調當代 者的陋習是 批評 說 經 徵, 研究學 教授曾 得如何 「政治 李歐梵 很懂得如何 「跨學科」特 果美國文化 :由於太懂 如 」 者 的 目,學 。文化研究 承傳。我想, 「感覺良好 是 會 的 則 性 社 統 題 要 。 傳 問 懷過 我學習 文學科 研究學生的 化實踐」的重 人 對 ?這是 。於 嗎 化 文 去了 了 文 「 」之間 ,那麼 無法教 地無視 覺良好 且,他們也 正確」 然會很犬儒 感 「 和 況 自 方法。 正確」 這些, 別人, 「政治 堂上不會教 何排遣矛盾的 於 纏 紀 如 是糾 在課 二十世 ,尋找 究就只 。老師 是源於 enter 文化研 思考的問題 究」的源頭裡 乃 」 斷 研 「學科 中心(C 三年不 始從「文化 這一門 代文化研究 研究傳統 究 研 開 化 當 重 是,我 的骨 說,文 hool)的 對學院只著 識份子 們 概都會 mingham Sc 者 知 大 學 份 上 群 一 書 一 他 ir 本教科 學派(B udies)。當時 學者必須懷著 自豪。於是 任何一 英國伯明翰 t 盼 S 為 顧 l a ,作 塔裡 代 ltur 六十年 emporary Cu 絕,他們深信 期躲在象牙 化的本質。 長 t n 痛 能 o 代文 惡 不 for C 能更 風氣深 視生活,而 ,力圖重現當 的 化 人,可 尼 國 德 高級文 對群眾,直 究大眾生活 的 有 名鼎鼎 面 德、還 研 三個大 思、弗洛伊 個不同的 氣,要 民間,透過 有 而 入 著一 否。反 :馬克 開始深 不置可 」。他們是 令現代社會朝 他們提供了 都 常 , 該是 我通 時 祖宗 歷史, 研究的「老 整個西方文化 大貢獻,應 史上最好的 段 這 最 歷 化 代 了 的 對於 類 文 現 覆 世帶來 天是人 被奉為 面臨「 學說顛 有資格 說,他們的 說,他們為後 經以為,今 ,文化便得 世界會因 曾 快 人 , 充 采。有 。而我會補 法。我年少時 界發展得太 是剛好相反 世 而 展 方 當 , 發 佳 , 滅亡 方向 題。 的絕 明了 代」而 見的難 現代」 我你證 思考「 化研究會為 世界會因「現 更多前所未 了 文 說 代,但 」:這不是 但同時卻出現 咒 , 性的詛 而繼續昌盛 」 代 現 「

文化研 究 階級(cla 裡有三個相當 重要的 ss)。 領域

:種族 (race)、 在這三 性別(g 個領域 ender)和 中 惑、欺 騙、剝 ,我差不多看 削。而 到了關 上的限 文化 於現 制 合時地 ,傳統學科始 研究的力量也 代的所有問 成為馬 題:壓 終 正好在 無法從 克 迫 學術活 於 動都無 思所講的「批 宏觀上拆解這 :由於受到 、迷 法到達 學 判 踐形式 些 科界線 的 問 武器 題, 的 中,發 現其中 地方,並且教 」,它帶領我 而文化研究 的秘密 則 :現代 導我們從各種 們到達一個一 這大概 性的真 眼 般 就是文 見 耳聽的 實狀況 化 和「感 文化實 。 覺良好 研究的原貌。 」之間 可 是 , 的矛盾 這又如 呢? 何為我 排遣「 政治正 確」

我如何走過文化研究的歷練之路? (節錄文章的第二部份:文化研究是什麼) 文:鄧正健(文化研究本科及研究碩士畢業生)


必修科

C U R E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C U R E 1 0 0 0 0 0 0 0 0 0 0 3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Studies

Cultural Studies of Space

既然說得是「簡介」,就要有走馬看花的心理準備。這一科包攬了不同範疇的 理論,階級的、意識形態的、符號的、身體的、身份認同的等等聽一次往往不 會明白的「火星文」(不過放心,會漸漸明白的)。

在四科必修科中,這應是最「唔知想點」的一科吧。空間,不是建築的東西 嗎?對於我來說,這卻是整個學年裡,對我最具啟發的一科。

上年的經驗是,坐在課室裡,聽著朱博士1談笑風生,偶爾會心微笑,聽得明他 的笑話,卻不太懂他在解釋甚麼理論。絕對不是老師說不清楚(事實上,朱博 士說話顯淺易明,富幽默感),只是對於一直生活在「常識」裡的我,一時三 刻,實在難以理解這堆與常識不同的理論。回家反覆讀閱讀材料,才勉強明白 些許。 不過,我猜這一科並非要我們一下子了解所有理論,師兄鄧正健在其文章〈我 如何走過文化研究的歷鍊之路?〉也說:「文化理論可謂博大精深,若任何一 位文化研究學生能在畢業前掌握到一兩套理論,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 既然不是要我們學懂所有理論,那這科存在的意義為何? 是對常識的敏感吧。 這科就像某種疫苗,注射體內後,是要我們對抗某種病毒,一種「人云亦云」 的病。所以,此科由日常生活的理解開始,包括語言和影像,要我們拆解它 們,明白它們如何被運用和操縱,然後獨立於它們,建立自己的一套想法。不 是要成為「妄想逼害症」,但至少,要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敏感。有了這份敏 感,日後面對性別、階級、當代性等議題時,或會更得心應手,更實在的了解 理論的精神。

小說、劇本、歌詞等當然是文本的一種,但這科告訴我們的是,空間也是文 本,空間也是被閱讀的對象。 空間的生產並非無中生有,它牽涉「上而下」或「下而上」的過程。而空間也 與身份的建構有關。最膚淺的例子,在課室裡,有老師、學生和清潔姨姨。當 他們共同走到商場去,這身份的區分卻不再適用,他們在同一個消費場域裡, 身份被劃一: 都是「有潛力的消費者」。至少,做市場策劃的人會這樣看他們, 然後計算空間擺設1,吸引他們花錢。當然,這只是個很膚淺的解釋,要更高層 次地談空間,就必定要與空間網絡連繫,而非粗暴地孤立空間。 在上年的課室裡,導師Sampson2每堂都會介紹不同藝術作品,用藝術介入空 間、作引子,讓我們更易理解不同理論。此外,他會分享每星期的報紙文章, 令課堂不僅止於生硬的理論,而是活生生的應用和實踐。老師如此積極,同學 們呢?我要舉手承認,我常常走堂的,但我會看Readings,功課也不特別差。 倒是在導修聽其他同學報告,總有種怪怪的感覺。同學喜歡研究地方,例如和 昌大押,把它的歷史由來、身世等等給梳理出來。當中的故事鮮為人知,叫人 大開眼界,不過,似中學報告的多,看不見甚麼獨特的個人觀點。

P.S. 有關這科的導修,上年第一堂,Tutor的第一句說話是:「我係一個嚴格的 Tutor,講左比你聽架嗱。」好像很嚇人,但相處下去,其實他是個好人!不知 今年的Tutor是誰,但,緊記讀Reading。

反而,有其他組研究時鐘酒店,講吋土黃金的香港如何壓制性慾,講性如何被 階級化,連原始慾望都要靠消費來釋放等等。又有組別講南生圍,講經濟與自 然,把討論延展到「自然而然」的空間和「空」的空間:說空間被控制,像一 切都是權力的錯。不過,若空間本無值得控制的地方,權力還可控制它嗎?如 此,是否有某種空間,本質上就是「受保護」的?又,作為公眾的我們可以如 何使用它們?

1 上年度的導師是朱大成博士

1. 之前看過新聞,說超級市場刻意把水果等食物放近門口的位置,用食物的新鮮滿足消 費者,使他們感到快樂,然後會更豪爽地買貨。 2. 他的個人網址:http://cargocollective.com/sampsonwong/Sampson-Wong


專訪: 張歷君 讀了一年文化研究,筆者對此科的印象就只有不絕的理論,由CURE1001到 CURE1010,Kriestieva, Douglas, Barthes, Lacan, Foucault ;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apitalism 等等。名詞接名 詞,意涵卻未必弄得明白,曾經懷疑,文化研究是否就要堆砌一疊故作深澀的 名詞,如果是這樣,意義可在? 任教CURE1010 的阿豆是位熱愛理論的教授,從中文系本科畢業後,為了擴闊 研究魯迅的面向,決定報讀文化研究系的碩士研究課程,用不同文化理論進入 當代中國文學的領域。「理論是了解日常生活的不同角度,是看世界的模式。 」阿豆說:「不過,用多少理論不是關鍵,關鍵是你能否準確地帶出該理論所 提出的角度」 具體一點說,例如我們學結構主義,不是單純為了引用看似酷的名詞,而是想 用其對語言與意識型態的理解,觀察自己和身邊的事物。也就是,當我們質 問:我們有自己的個人觀點,為什麼還要靠別人的理論解釋事物?了解結構主 義的人就會回答:因為我們所想的自己混雜了外在世界的影響,受主流世界左 右價值觀,而未必可以察覺。「在這被審美設計包圍的媒體世界,我們的鼻子 很容易被牽住走。所以我們要訓練文本分析的能力,不被媒體迷惑,而這媒體 析讀的能力也是成熟的公共討論的基礎。」阿豆補充道。

理論如套路:始於斯,卻非終於斯

前衛的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讀甚麼? 旁人固然不了解,但就連正就讀文化研究的我們都可能不清 楚。雖然糊里糊塗,但有些概念卻避不開的:「文化理論」和「批判」,以至 我們的必修科都以教授理論為主,令初入大學的我們或一時吃不消,迷惘越發 加深:「究竟文化研究想點?」 於是,我們決定訪問不同老師,從較成熟的角度思考「文化研究為何物」。在 與張歷君教授(阿豆)達九十分鐘的專訪中,健談的阿豆清晰地釐清不同文化 研究的概念,亦提出了個人對文化研究的理解,我們不妨參考一下他的話,思 考一下自己的位置。

阿豆亦說,對理論的理解和自如的應用才是他評改論文的準則。他關心的是我 們如何用不同角度看日常生活,繼而提出非主流而又更深入精確的對世界的理 解,這些比起胡亂挪用學術名詞來得更有意義。阿豆用武術作比喻:「就如學 武功要先打好套路,我們現在先學理論,為的是慢慢建立自己獨立的一套看世 界的模式。而最高境界是,摒棄任何理論術語,徹底消化理論,再用最日常的 語言給表達出來。」因此,文化研究的理論只是第一步,而非終點,如何運用 理論才是我們的功力所在 。 可是,讀過或將會讀CURE1001的文研生或會發現理論的闊度和內容叫人無所 適從,不知從何入手才是,當中夾雜料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等學科 的元素,令人措手不及。就此點,阿豆亦認同說:「我們在學習的並非一般傳 統的理論,所以起初接觸時會像天外來客般。但其實在二十世紀初,社會學起 興時,它們的理論都被視為奇怪的。當時的社會學就像今天的文化研究。文化 研究的基本想法就是要打破二元對立(與冷戰有關,見〈文研歷史〉版),否 定以往對世界教條式的理解。」 這裡,所謂「教條式的理解」與分門別類的學 科有關,指的是不同學科有其既有的學科格式,而這格式未必可以貼切地理解 當下的世界,因此,文化研究會提及「跨學科」這概念:「回過頭來看,中國 傳統以來就是文史哲不分家,只是我們被現代大學制度洗禮後,才會認為專業 很重要。對於以前的文人來說,專業其實是古怪的事情。」阿豆笑說。


今天,「批判」成為響亮的口 條理論就可成為批判的人。「 在訪問中多番強調這一點,「 文主義讀回來一樣。」他繼續 念。這裡的學習不再是中學般 班就可以。在人文思想的傳統 一定的步驟,但可以通過好奇 逐漸地培養自己對某一領域的 和1010著重的,是要學生離開 的探索,開放自己,接受不同

「作為老師或一所大學,我們 境,讓入面的人建立對世界獨 活就貴在這點。而這已經超越 目標。」 阿豆越說越起勁: 元對立,批判現代制度,好將 套,可以會溯到文藝復興時期

批判並非與世界對立,而是要看自己

除了「理論」和「跨學科」,另一個在文化研究經常會觸及的概念是「批判」 。自新高中課程推出後,「批判思維」這概念仿彿被濫用,像甚麼人都應有批 判的素質,但偏偏,當我們對政治社會提出批判的見解時(例如佔領中環), 又會被權力壓下去。回到學術,在歷史裡,「批判」這概念由啟蒙運動時期開 始,繼承著人文主義的思潮,當時人們開始質疑神權思想,認為人不需要再被 困於宗教的教條與儀式裡。事實上,批判與人文學科的興起唇齒相依,是人文 精神的核心所在。

號,就像補習社的精讀班,背上幾 批判無得讀,但可以培養!」阿豆 就如我們不會說要把人文思想或人 解釋:「我們要改變對學習的概 的。讀書不再是按教科書的按部就 裡,知識是給浸淫出來的,沒有 心,引起知識的探索和產生對話, 理解。」因此, 阿豆在CURE1000 「1+1=2」的安全地帶,進入未知 的觀念。

可以提供一種氛圍,一處人文環 特的理解。對我來說,四年大學生 文化研究,整所大學就應以此作為 「現在回想文化研究,講冷戰的二 很前衛,但其思想內涵其實很老 對人文思想的理解。」

不過,「批判」一詞越發僵 化,或會淪為「為批判而批判」。 當「批判」只是云云動詞的其 中一員,扁平得缺乏內涵,就無 甚麼意義可言。面對這情況,作 為文化研究的學生就更應保持自我警 剔,也要了解批判的精神:「文化研究就是要我們擴闊閱讀世界的視野,重整 既有的資源和想法,組織新的可能性,甚至對世界更精確的理解。」 阿豆一 再強調:「文化研究的重點是要保持更開放和反省的可能性。」說清楚一點, 阿豆不是要把自身對立於批評的對象,而是要反省我們與對象的關係,是一種 自省的能力。用傅柯的說法,批判就是對身處條件的理解,包括自身的價值觀 取向。在清楚自己用一副怎樣的眼鏡看世界後,我們才可更準確地了解批判的 對象,提出更深刻的見解。

訪問接近尾聲,筆者問阿豆對文研學生有甚麼寄語,我們頓時大笑起來, 先前嚴肅的話題即是給放鬆下來,「最緊要ENJOY!」 阿豆毫不猶豫地回 答,「ENJOY不是指隨便玩下玩下,而是要對事物保持好奇心,知識不一 定是很精英那種,通俗的知識也可。」 阿豆很喜歡「游於藝」這概念:「你要保持好奇心,發掘事物的層次,整 理自己熱愛的事物。」就如玩遊戲一樣,認真地玩一些別人看似無聊,但 對自己有意思的事情。 阿豆最後囑咐:「不希望大家讀完四年大學,倒過 來竟會厭惡知識。」

大 就要 真 學 是 認地

結語: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 在這一小時三十分鐘有多的訪談裡,筆者記錄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學習作 了不少反思:文件研究不只是一科「理論鬥理論」的學科,不是每個學期 乖乖做過文獻回顧,「吹下水」,就成功過關。文化研究承載著更有意義 的內容,而我們有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們實踐出來。 我們只是本科生,無必要過早擔憂自己的論文的學術地位,就不如先好好 享受這裡的生活,帶著文化研究的一些關鍵詞: 打破界線、非主流閱讀、開放、反省、好奇、遊戲。 想想自己的定位,又想想與社會的關係,然後給實踐出來,做到「看自 己,看天地,看眾生」。


專訪小曹

七 年 之 「養」 訪問開始不久,小曹就興奮地說:「我剛剛於7月31日完成我七年的博士 學習!」

七年對於我們來說,是中學的生涯,或者是浪費的多,學習的少。對於 小曹來說,這七年卻是難得的機會,讓自己放低經濟的壓力,全情投入 社會運動的參與和理論研究。

什麼都

是 / 不是

對他來說,理論與實踐唇齒相依,兩者不能隨便分割。「在這七年裡, 其實我係Part-Time讀書,Full-Time運動。」小曹溫柔地微笑:「在自 己的研究裡,我重視的是理論有無拉闊到自己。如果我做一份研究之前 與之後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咁我做研究的意義在哪?」亦是這個原因, 小曹中途改變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由同志學生轉為家計會的研究。

文化研究

當編輯知道這年的必修科由小曹執教,都表現雀躍。 我們十分欣賞小曹,尤 其是他在香港同志運動上的貢獻。 要一位搞社會運動的老師教授以理論為主的科目,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小曹本身又對文化研究有甚麼看法?他說:「文化研究永遠都是邊做邊學 的,所以什麼也是文化研究,什麼也不是文化研究。」

小曹似乎跟性別劃上等號,他對這議題的興趣是由可時建立的?

「我本科讀生物的。但其實我想讀哲學,只是誤打誤撞選了生物。當時 我發現生物讀的跟自己高考讀的很相似,只是深入了些。自己有未必太 大興趣。於是,我當時已經副修性別研究,又會參與『中大同志文化小 組』,開始關注性別議題。」之後,他到嶺南大學和中文大學完成有關 文化研究與性別的科目 。

直到今天,成為我們的導師。


理 論 = 「我想每個人讀完文化研究後都應該有自己對文化研究的一套詮釋。 文化研究永遠是In the Making的過程,從事文化研究的人都是邊做邊 學,沒有特定的框架。對於我來說,我會關心自己研究時的位置,更 會想別人知道,理論與實踐其實是關連的概念,不應把兩者分開。」

A

他引述Judith Butler的話:社會運動者都是業餘的哲學家。

C

在小曹眼中,理論是有所作為的Action,而非單純的哲學性思考。

T

「理論是應該為現實服務的」他不厭其煩地重覆這句話。「理論影響 我們如何看世界。同時,我們用現實的原材料(raw material)來更新 理論,是互動的過程。」

I

所以,小曹更關心理論或研究所帶來的影響力。「很多人以為文化研 究就要大量的閱讀符號,但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呢?」小曹反問我們。 「就如這特刊的<上品文>,詮釋符號之後又如何?」

O

他認為,文化研究是看日常的事情如何被合理化的。所以,我們要藉 着符號,理解社會如何產生意義,然後看意義如何在社會流通,這些 流通的論述又如何建構現實。最後,現實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小 曹認為,要有這樣的觀念才能為符號解讀賦予意義。

「從事文化研究的人都有一定的熱情!」小曹滿腔熱「情」地說。在 他眼裡,文化研究與日常生活互相緊扣,這亦是他希望計劃來年課程 的大方向。

我係我

來年的CURE1001分三部份。

第一,小曹會先從日常出發,解構當中的理所當然,用另一角度觀看 平常不過的事,例如患病。 第二,他會作理論引介,闡釋不同的理論。在這裡,小曹更關注前輩 學者們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前人如何發展出理論,當中又有沒有值 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最後,他會回顧兩岸三地文化研究的發展軌跡,希望同學認清自己的 學術位置,或者,自己置身於社會的一處什麼地方。

小曹說:「我不希望這一科只是理論的遊花園如此簡單。文化研究不 滿的是現有的知識生產,但實際則是甚麼?希望這課程可以作更深入 的了解。」當問到他對同學的期望,他二話不說地回答:「要問多啲 自己點解要入嚟文化研究!讀文研的人應該對生活敏感,繼而要問問 題,用自己的角度介入問題。所謂自己,就是自己看事件的位置。文 研與別的傳統科目不一樣,別的科目要求客觀,論文不可牽涉『我』 。但在文研,『我』很重要。通過這些個人的敘述,我們都可得到大 學問。」

說畢,小曹又用溫柔的笑容反應,咖啡廳播著音樂,他要上辦公室影 印課程筆記了。

N


必修科

C U R E 1 0 0 0 0 0 0 0 0 0 0 9

C U R E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Research Method

Texts and Images: a critical analysis

1009是學習把理論放回日常生活實踐的入門學科。透過田野考察(觀察和訪談) 來作第一身的記錄,再配合參考相關文獻作紮實的研究基礎,最後結合研究成 果來生產知識。

以西方的理論來為學生「打底」,嘗試開拓同學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法:把以 往視作理所當然的常識逐漸瓦解,重新建立一套閱讀事物的視界。

研究最好是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有興趣的社會議題、文化現象等主題,在過程中 培養研究者從不同面向去探討主題、同時嘗試用不同方法去盡量達致最深入和 真實的研究。當中的最大得著是促使研究者不斷反思自身在田野考察中與受訪 者之間的距離和在社會上的相對位置和關係:性別、膚色、年齡、身份等在當 下的特定時空影響著不同受訪者的主體觀念,進而影響所獲得的資料;加上研 究者概有的認知和意識型態,也同時影響記錄和詮釋資料。這些都是無法避免 卻要小心處理和考慮的限制:研究者需要知道和檢驗自己站在何處詮釋田野並 生產知識,以明瞭知識的生產是有位置且有侷限的。

文化研究其中一個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把一切視作文本(text)來分析和研究﹣包 括二維的文字、影像;到三維的建築;甚至抽象的情感消費和生活經驗等,也 全被看作可被研究的文本。如老師說,學習理論戴上一副新眼鏡去看世界,閱 讀出更多的可能性。 /

最後,更進一步帶領研究者思考如何把理論回歸生活,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的 位置、能力和責任。

縱陌生的「的批判性分析」看似嚇人,然而新生們無須恐懼,並逃避本系重視 的「文本分析」。任教老師會於課堂內深入淺出地講解不同理論,由索緒爾的 符號學、俄國現代主義文學、電影攝影技術與敘事語言以至包浩斯建築風格等 不同類型的理論均會提及,輔以淺白的入門文章,為各位打好根基。只要留意 眼前文字、影像、圖畫等文本的細節,並多與老師和同學討論即可完成本科。

P.S. 我們看到的只是真相的一部份,並非全部。所以,要留意搜集資料的限 制,以及與自身的關係。

註︰本文作者從未(試圖)讀畢本科所有指定參考資料,上課期間不斷玩電話 及暴力對待其他同學,電影放映期間多與周公會面,下課後多與同學比較玻璃 屋與眾志的優劣。


舊生分享 文化研究 像汪洋大海,偶像劇、遊戲節目、 文藝電影、non- 文藝電影、漫畫、文學、 高登等等都可以是研究對象。叫我們如何自處? 剛畢業的Gigi(陳舒孜)認為,最重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這 樣研究起來才有動力和意義: 「我是抱著一些想理解和想研 究的問題才進來讀文化研究的,對我來說,學習是為了尋求 答案。讀書期間,發現身邊的同學都各有自己的喜好和興趣, 研究範圍和長處也不同,然後覺得文化研究實在太好了!」 什麼興趣也可研究?日常如TVB?「香港人都不愛看也看不起 TVB, 哈哈!但我們有位PHD助教極度熱愛TVB,更為了它 來香港當研究生,論文主題也是圍繞著電視工業。我非 常佩服她,能夠為自己的愛好堅持到底!這好像太浪 漫,要知道過程一點也不容易。但至少,她找到 了自己在文化研究的位置,埋首研究,亦無 不可。」Gigi笑著說。

說來容易, 我們都知興趣的重要。但實際上, 如何尋找興趣呢?有甚麼啟發Gigi呢?「 我對香港身份、本土文化和空間的相關議題特 別感興趣。起初,我在HKU Space的時候,對中、 港、台三地的文化相似卻又這麼疏離的關係不知為何好 著迷,於是不停找相關的書閱讀。看了好一陣子,覺得還 有不足,於是就開始參考別人的論文,看看如何學術地用來 觀看社會。經過兩年來不斷閱讀和寫作研究,即使研究範圍轉 了多次,但回想起來,這些全都是連繫著也一直豐富著我當初 有興趣的議題。」初學文化研究,便要接觸一些從未遇過的理 論。回歸到基本一點的問題:為什麼我要讀這些理論?是要成 為理論家嗎?未必。我想,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另一種視點望 日常事物。 「最初接觸理論有點難入手,但學習理論就如 戴上一副入新的眼鏡去看世界(阿豆常說<3)。我們都 可以藉用理論去深化自己的研究,去看深一層。」的 確,文研雖然有無窮無盡的理論,但無人要求我 們要全部讀進腦海裡。「最初什麼也看看, 慢慢你就會知道那些有用的材料、那 些是跟你研究無關的!」

大學 活動五花百門, 為什麼Gigi情願主動看書,都不去 玩多點?「哈哈!我是一個「jip」友,不 上莊、不住宿,因為要訓覺!很記得Ocamp時 第一晚組媽告訴我:「jip」不一定是個負面的詞,最 重要是你找到自己的定位,做你自己的事。我是真的很喜 歡文化研究,而當我認清好有興趣的東西,其實就會很自發 地奮不顧身,當中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很興奮的!」她有點激動 地說。 「麗君老師大概講過:有人實踐好叻,有人分析同文筆好叻,她 是後者。所以她一直默默做在後的工作。我想她對自己的定位很 影響到我,所以我時刻都提醒自己,究竟我的位置在哪裡呢?」 而讀完文化研究是「揸兜」的話,相信大家都聽過。至於畢業 後的路,Gigi如何走下去?她賣關子說:「哈哈!只要我對 文化工作的熱誠不滅,如何走以後的路,也只會朝著一個 目標走。好好把握不同時期的機遇,主動一點,我相 信最終還是能夠做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在汪洋大海自處


舊生分享

編輯的對話

H:其實你地讀左一年,點看文化研究? 我未必會把它視為一個學科,而是擴 展個人創作的工具...

若獨孤求敗要讀文研

/ 翁加惠

嗚呼,生平求一標準研究框架而不可得,誠躁動 不安難忍也。 然則修習文研,跨越以先,務要領略固有門派之法, 抽檢覆議,心無所適,實為免去「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 勤讀浸淫後,望那日不滯於物,草木竹石眼耳鼻舌萬物五官均可 為法, 切入而速至,刻下取其核心。 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無招無法勝有劍有招有法 之境。

C:要以三言兩語去概括的話,就是一個把所謂現實分拆和分析的工具吧。很 多人以為自己活得誠實,卻不知道真實以外的東西。 H:看來我們都有「求真」的慾望。另一個想法係,我總認為我們可以做更多 (讀理論以外),但在這裡,看不見太多。 C:這個同意。 H:個人感覺係, 真正理解的人不多...... 試過presentation, 亂用亂解釋d畫, 問其painter或其他時就答不出。作品淪為工具。但明明,理論才是工具 ,不是 在反對詮釋作品,而是,自己都應先了解作品,這是基本尊重。 C:這個是文本分析那方面吧。我想每個讀文研的人不多不少也有自己的熱 誠,有自己特別感興奮的東西。但作為新生,好像總覺得無法運用 (或找不到那 個缺口讓自己鑽進去) 理論。 H:Umm... 都係ge, 但無人知 lol 好似大家,不太熟。 C:結果我第一年就是在乾著急,好似讀極都無好好運用到。 H:會不會是沒有一個溝通的平台?哈哈,對,無法好好運用到。 C:(講起平台,其實我覺得文研人缺乏一個聚腳地方) (這是題外話) H:這是重點!然後上堂時,大家都好像滿懷戒心?又有啲麻煩的人如我在亂笑 lol Soc 房的作用有幾大?幾多人知?是文研人比較接? 我感覺,心底我們想做friend 的,但就欠缺一些理由?而ocamp 明顯失敗== 玩的games 只是哈哈大笑...... 有一個平台,知道大家熱情的事,大家會開心啲 可以多啲share .... At least ..... lol C:我感覺,心底我們想做friend 的,但就欠缺一些理由? (LIKE)


上品文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